會計核算的謹慎性要求范文
時間:2023-09-13 17:17: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會計核算的謹慎性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謹慎性;會計;核算;運用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3月25日
一、謹慎性的存在原因及要求
(一)謹慎性存在原因
1、企業生存及發展的需要。謹慎性之所以是會計核算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源于企業具有不確定性的經濟活動。一方面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一定標準來進行判斷和估價,因為企業中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會計對象及要素的確認以及計量;另一方面在日常經營決策中企業需要保持高度的謹慎來對各種影響因素進行全面估計。
2、會計信息質量提高的需要。目前,會計信息環境的千變萬化,會計目標也正悄然發生著轉變,報告使用者的信息決策有用化正在替代報告的經營管理責任化。除此之外,謹慎性正在漸漸成為基于會計信息披露可靠性及相關性的修訂原則,這對于會計信息質量的提高,對于會計信息披露的規范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我國會計規范關于謹慎性的要求。我國會計規范對謹慎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不確定是事謹慎性的存在基礎,指的是處理經濟活動“可能發生”事件所使用的方法;第二,“合理核算”是在會計核算中謹慎性的應用標準。企業要對可能發生的各種費用及損失正確處理,合理估計;第三,謹慎性要能夠為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提供相應的保證。全面估計會計核算中的風險及損失,避免利潤虛增及資產虛增,保證會計信息的準確性。
二、謹慎性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
謹慎性在會計核算中的運用有多種情形,最常見的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當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額時,就會發生資產減值。企業應該全面檢查其資產負債表中所披露的各項資產,并進行減值測試,判斷其減值跡象是否存在。若經過測試,企業存在減值跡象的資產要對其可收回金額進行合理的估計,并且在資產賬面價值小于可收回金額的前提下,計提相應的資產減值準備確認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在會計核算中的使用能夠更加準確的反映資產的實際價值,符合謹慎性原則的同時又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二)發出存貨的計價。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有多種計價方法,例如:個別計價法、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等。而先進先出法指的是假定先進來的存貨會先發出,并依據此種假定對期末存貨和發出存貨進行計價。先進先出法的應用使得存貨的期末成本更加接近當下市場上的價值,尤其在經濟低迷,物價不斷降低能夠體現出會計核算的謹慎性要求。
(三)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固定資產會隨著其不斷使用價值相應減少,減少的固定資產價值會計上稱之為折舊。而固定資產的計提則是指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將減少的固定資產的價值在其使用期限內進行分攤。符合會計核算謹慎性原則的折舊方法為遞減折舊法,又稱加速折舊法,指的是對固定資產使用的后期少提折舊,前期多計提折舊,以得到價值的加速補償。此種計提折舊方法與費用和收入的配比原則相適應,即使物價大規模上漲,由于已經在短時間內收回了固定資產的絕大部分價值,也會使因物價上漲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四)產品質量保證。與產品質量業務相關的企業可能要支付的費用在會計上稱之為產品質量保證。例如:企業的無形資產計量中,標有企業承擔包退及保修期條件的才能夠確認為企業的無形資產,而把沒有滿足資本化條件的計入當期損益。如果對于到底歸屬于開發階段還是研究階段的支出無法進行準確的區分,應當費用化當期的研發支出,計入損益。這種會計核算方法的使用避免了資產虛增,也符合會計核算謹慎性的要求。
三、謹慎性在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謹慎性固有的局限性。可靠性位居八個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之首,它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實際發生事項或者交易為依據,并且要保證依據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不確定性是謹慎性存在的基礎,是一種用來處理“可能發生的”事項的方法,當企業采取“謹慎性”原則對其自身和出資者利益進行維護時,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就會相對降低。
(二)相關條款在可操作性方面的缺失。從會計方法的角度來講,一些具體條款和方法如:加速折舊法、先進先出法的應用操作性比較強。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量化的標準反而不容易找到,例如:無形資產、固定資產、存貨等資產有減值狀況時,判斷標準則不太明確,尤其是在確定可收回金額和可變現凈值資產減值準備數額時存在著一些困難。
(三)對“度”的把握不夠準確。在會計信息質量謹慎性要求的過程中,會計實物一方面表現為謹慎過度,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謹慎性不足。謹慎過度主要表現為:企業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在經營活動中按照慣例應用謹慎性原則對資產進行隱匿甚至提取準備過度,使得其成為企業逃稅、避稅甚至隱瞞企業利潤的工具。謹慎不足主要表現為:企業往往由于過度自信而不能充分估計資產減值金額,對于可收回金額過度樂觀,而不能夠準確披露會計信息,進而對相關者的決策能力引起誤導。
(四)受限于職業道德及職業判斷能力。企業會計人員在集體資產減值準備的過程當中,在一定程度上“可變現凈值”和“可收回金額”受制于會計實物人員的專業判斷,主觀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以至于會計人員不同會計信息也會有所差別,甚至造成較大差距的減值準備,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企業進行利潤操縱創造了機會。
四、謹慎性運用的幾點建議
(一)把握好謹慎性與相關信息質量要求之間的關系。首先,謹慎性的運用必須建立在相關會計信息可靠真實的基礎之上,用來保證實現會計目標;其次,在企業的經濟運行過程中,若會計其他信息質量要求和謹慎性相沖突,要依據實際來對具體的使用順序進行確定,并且披露沖突事項;再次,要有一定的機制對謹慎性進行約束,盡量避免傾向性及隨意性的發生,以及由此造成的其他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間的沖突。
(二)把握好謹慎性在會計核算中的“度”。會計信息按照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并且會計人員應當與會計信息所處的具體的環境及因素相結合來確定具體的處理程序及方法,與此同時對結果進行評價、預測,選定比較之后的最優方案。即當對不同的會計政策方案進行篩選時,應當把握好謹慎性的平衡點,進而最大限度的發揮謹慎性的優點,約束其缺點,展現會計核算謹慎性處理的本質。
(三)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素養和職業水平。會計核算謹慎性原則的應用使企業擁有了更多的職業判斷能力,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的好與否直接影響謹慎性的運用,而這種能力主要由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及技術專業水平決定。因此,在會計實物重要不斷加強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不斷對其進行最新會計理論知識和方法的更新,以提高其綜合實力。與此同時,為了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水平,還應當重視其職業道德教育,以保證對會計事項及交易的處理的客觀性、謹慎性。
(四)加強審計監督,強化約束機制。會計準則對謹慎性在實務中的運用做出了一定限制,例如:在附注中要對不對稱的會計信息以及相關確認方法進行披露。但比較而言,限制力度遠遠不夠,還需要相關國家部門加大省級監控和監督,防止對謹慎性要求的曲解及濫用,并且制定更為科學縝密的法律法規作為保障工具。此外,還要對企業治理結構進行不斷完善與調整,從根本上對企業內部機制進行約束,降低謹慎性運用不當的原則及動機。
主要參考文獻:
[1]軒慶明.芻議謹慎性原則在會計核算中的應用[J].會計之友(中旬刊),2013.5.
篇2
關鍵詞:會計信息 質量要求 特征
一、引言
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即是對會計信息應具有的質量標準所作的具體描述或要求,是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評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據,具體規定了會計信息為實現會計目標應具備的質量的規定。從理論上講,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是基于實現會計目標的要求,它能夠約束會計信息,并使其有助于會計目標的實現。《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提出的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征。根據基本準則規定,它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濱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會計信息作為一種經濟信息,除具有經濟信息的一般特征,諸如可以被感知、識別、轉換、傳遞、儲存、加工處理等以外,具有自己的質量特征。會計信息質量特征之間具有一定的結構層次,每個特征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它們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并且各特征之間有主次邏輯關系與結構層次。
一、會計信息的主、次質量特征
(一)會計信息的主要質量特征會計信息既是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更是投資者、債權人、社會公眾與企業管理當局評價財務狀況、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會計的首要目標是提供信息使用者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有用的會計信息必須具備可靠性和相關性兩個特點;相關性和可靠性是使會計信息對決策有用的主要質量特征。(1)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源自真實性、可驗證性和中立性。真實性是指一項數值或說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現象,即會計信息反映了它所希望表述的內容;可驗證性指讓不同的合格會計人員依據相同的會計資料和會計政策進行確認、計量、記錄,應能得出相同或相似的會計信息;中立性指信息不應當有預定結果的偏向,在制定或執行各種準則時,應主要關心所產生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當會計資料沒有重要差錯或偏向、能如實反映它所擬反映或應當反映的情況并能提供給使用者作依據時,就具有了可靠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會計信息客觀真實、具備可靠性,才可能供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2)會計信息的相關性。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FASB指出:會計信息要與投資者、債權人等使用者的投資和信貸決策相關,就必須通過幫助其對過去、現在和將來事件的結果做出預測或者證實或更正先前的期望,從而具備在決策中導致差別的能力。可靠的會計信息只有與決策相關才會有用,信息的價值在于與決策相關、有助于決策。會計信息提供后如未能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或對使用者的決策沒有什么用,信息就不具有相關性。相關的會計信息必須能夠幫助使用者做出企業的未來發展前景、盈利趨勢等某些預測;必須能夠證實或證偽使用者的某些預測、幫助其評價過去所做的決策,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據之提出改進企業經營管理的措施;必須具有及時性或時效性。信息如果提供得不及時、盡管曾經相關,但事過境遷,就會喪失其相關性。不相關的會計信息就不應提供,以免增加無效的信息成本。在會計核算中堅持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過程中,充分考慮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會計信息的次要質量特征會計信息的次級質量特征是對主要質特征的補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對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項進行處理時,需要根據這些質量要求來把握其會計處理原則。(1)會計信息的謹慎性。謹慎性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不得設置秘密準備。企業的經營活動充滿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在會計核算工作中堅持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收益,也不低估負債和費用,企業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對售出商品可能發生的保修義務等確認預計負債等。如要求企業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終了,對可能發生的各項資產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等,就充分體現了謹慎性原則,體現了謹慎性原則對歷史成本原則的修正。謹慎性原則并不意味著企業可以任意設置各種秘密準備,否則,就屬于濫用謹慎性原則。(2)會計信息的實質重于形式。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的依據。在實際工作中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總能完全反映其實質內容。所以,會計信息要想反映其所擬反映的交易或事項,就必須根據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核算和反映。融資租賃的核算、收入的確認(售后回購)、合并報表等會計方法均體現了該原則的要求。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僅僅按照交易或事項的法律形式進行,而其法律形式又沒有反映其經濟實質,那么其最終結果將不僅不會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反而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3)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具體包括:一是同一企業對于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二是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即對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不同企業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以使不同企業按照一致的確認、計量和報告基礎提供有關會計信息。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內容和理由、變更的累積影響數,以及累積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說明。企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對于某些交易或事項可以有多種會計核算方法。如果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采用不同的會計核算方法,將不利于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理解,不利于會計信息作用的發揮。這并不意味著所選擇的會計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變更,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企業可以變更會計核算方法,并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作相應披露。針對同一企業前后期的會計報表,要求選用相同的會計方法或會計政策,便于前后不同會計期間的會計報表進行對比。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使所有企業的會計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礎上。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項,就應當采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會計處理方法的統一是保證會計信息可比的基礎。不同的企業可能處于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于不同時點,
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決策的需要,便于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企業應當遵循可比性原則的要求。為了達到可比性,相同的經濟事項應采用相同的會計原則或方法。但可比性并不要求各企業均采用相同的會計方法,而應該按各企業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會計方法,以反映真實性為依據。只有真實反映的信息,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可比性。(4)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對于信息使用者來講,信息應當具備可理解性,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如果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不理解,即使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相關性,也不會有用。可理解性是信息有用性的前提。會計信息應著眼于滿足使用者的需要,要求其通俗易懂,用盡量淺顯的語言表達會計信息的含義和作用。也就是要求會計指標簡潔易懂,報表項目排列有序,勾稽嚴密,數據準確,注釋完備,文字說明與數據資料密切配合。提高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有利于用戶準確、完整地把握會計信息的內容,從而更好地加以利用,可以提高信息的效益。可理解性是會計信息的基礎質量特征,是對所有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
三、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約束條件及其擴展
(一)會計信息質量的約束條件 前文分析了良好會計信息應具備的質量特征,但并非所有可靠、相關的會計信息都應該提供,而應考慮以下約束條件:(1)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及時性是指會計信息能在決策者做出決策時及時取得。及時性本身并不能使會計信息達到相關,但若信息不及時,則會計信息便與決策無關了。及時性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后。會計信息的價值在于幫助所有者或其他方面作出經濟決策,具有時效性。即使是客觀、可比、相關的會計信息,如果不及時提供,對會計信息使用者也沒有任何意義,甚至可能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堅持及時性原則,一是要求及時收集會計信息,即在經濟業務發生后,及時收集整理各種原始單據;二是及時處理會計信息,即在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時限內,及時編制出財務會計報告;三是及時傳遞會計信息,即在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時限內,及時將編制出的財務會計報告傳遞給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如果企業的會計核算不能及時進行,會計信息不能及時提供,就無助于經濟決策,就不符合及時陛的要求。(2)重要性原則。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重要性是指會計信息應該對那些相對比較重要的、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項目予以全面和盡可能詳細的披露;相反,不重要或與決策無關的項目,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至于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則可以以簡要的方式披露,甚至不予披露。這是出自于會計信息的效用和簡化明晰的綜合考慮,實際上是對會計信息的提供施加了限制,使得財務報告的披露只涉及那些重要的足以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產生影響的會計信息。重要性原則與會計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關。堅持重要性原則,就能夠使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于成本。對于那些不重要的項目,如果也采用嚴格的會計程序,分別核算,分別反映,就會導致會計信息的成本大于收益。重要性本身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哪些情況重要,是否需要在財務報告中披露,在評價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來講,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綜合進行分析。從性質來講,當某一項目有可能對決策產生一定影響時,就屬于重要項目;從數量來講,當某一項目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此外,人們在確定財務報告內容、披露方式和披露頻率等問題時,仍需要對成本與效益因素進行衡量和判斷。會計信息的質量除適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外,還要對信息的有用性和所花費的代價進行比較,若花費的代價大于其有用性所帶來的收益時,這種信息即使有用也不值得提供。
(二)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擴展 會計信息質量的特征還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擴展:(1)公允性。這里的公允性不同于公允價值概念,公允性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立場的公允性,要求會計信息對實際情況的反映應該公允。不偏不倚,保持中立性;二是會計計量的公允性,新經濟時代經濟環境的迅猛變化,使會計要素的內容得到很大擴展,不同的會計要素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特點,對計量屬性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對不同的會計要素,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人力資源、金融資產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采用同一計量標準,必然導致會計信息失之客觀準確。資產呈現多元化,會計計量的公允性要求會計計量方法從理論到實務也隨之多元化,以求公允反映各類資產的真實價值。未來財務會計的計量屬性應是歷史成本、公允價值、成本與市價孰低等多種計量屬性并存的模式。(2)前瞻性。新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人們關注的不是過去和現在,而是未來。美國未來會計學家漢弗萊.H.納什在《未來會計》一書中也指出,經濟社會最大的價值在未來。新經濟時代,決策有用性越來越受到信息使用者關注,而決策是面向未來的。前瞻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著眼于未來,要求充分披露未來預測信息、非財務信息和社會責任信息,要求會計信息披露更及時更全面。新經濟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完善使得會計信息及時報告成為可能,聯機實時報告系統(OLKT)的應用,使得企業可以根據經濟業務的發生情況進行實時計量。這也是會計信息規避不確定性和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3)透明度。新經濟時代經濟形勢發展的特點是競爭激烈。風險加大。除了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外,市場創新、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1997年初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許多國際性組織在分析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原因時,將東南亞國家不透明的會計信息歸為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透明度最早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出,1996年,SEC了關于IASC“核心準則”的聲明,提出三項評價“核心準則”的要素,其中第二項是“高質量”,SEC對高質量的具體解釋是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1998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增強銀行透明度”研究報告中,透明度定義為“公開披露可靠與及時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準確評價一家公司的財務狀況和業績、經營活動、風險分布及風險管理實務”,高透明度意味著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會計信息透明度,將有助于企業的真實價值被市場發現和認可,降低其在市場運行中的各種成本與風險。(4)相對性和動態性。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具有相對性。因為會計信息是客觀經濟活動的會計反映。從哲學上說,意識對存在的反映受主觀和客觀兩個因素的影響。會計信息既與會計人員的素質、能力、職業道德有關,又與會計準則、會計制度、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有關,會計處理程序的可選擇性與會計的不確定性使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呈現相對性: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具有相對性;在相關性與可靠性二者權衡中,會計學者提出相對可靠性;成本效益原則也使會計信息各質量特征呈現相對性特點。動態性特征主要是由于經濟活動、會計環境的迅速變化引起的,會計信息反映的只是某個時期和某個時點的經濟活動的情況,與當時的客觀環境是相適應的。但從發展的眼光看,會計信息各質量特征均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條件不斷變化,質量特征亦處于不斷
發展變化之中,故呈現出動態性。
四、會計信息質量保障體系構建
(一)現有報告的改進英國的ASB、美國的AF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在20世紀90年代均先后采取了相同的步驟:增加企業的財務業績報表,把已確認未實現的利得或損失同已實現的盈利合并,共同反映一個企業的全部業績。改革現行財務報告模式,并不意味著對之完全否定,我們應該繼承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一財務報表。還要根據形式的變化對現有報表項目作出必要調整。
(二)揭示衍生金融工具近年來世界經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與之而來的交易風險也在迅速增加,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原生工具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根據股價、利率、匯率等未來行情趨勢,采用支付少量的保證金或權利金簽訂跨期合同或互換不同金融工具等交易形成的新型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期權(Optino)、期貨(Futures)、互換(swap)、遠期合同(ForwardContact)、票據發行便利、利率上限、利率下限。與舊金融工具相比,衍生金融工具的標的物是股票、債券、匯率、股價指數等內容,而不是現金或實物本身,其收益則來自于這些標的物價值的變動,因而它有著更高的風險性,它實質上是一種保證金交易,“四兩撥千金”的特性極為明顯。因而衍生金融工具的運用既幫助企業轉移經營風險,又誘使了企業從事金融投機,這種巨大的金融風險和它的巨大危害性決定了它無法被報表相關者、特別是投資者所忽略,按照公允反映原則,企業財務報告附注中必須充分揭示這種風險。
篇3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競爭和風險,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應收賬款的可收回性、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貨等。企業在面臨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做出職業判斷,要保持應有的謹慎,對于可能發生的損失或負債,應當充分予以估計,在會計報表上進行揭示,以防范信息使用者因為依據不充足而過分樂觀,最終無法做出正確的決策。當前,加劇的經濟全球化和激烈的國際競爭使企業的經營管理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投資者、債權人等信息使用者會更加關注企業對不確定交易或事項信息的披露,謹慎性原則的要求就顯得愈發重要。若謹慎性原則運用得當,企業可以通過恰當的確認和計量客觀、全面反映企業經營過程中面臨的風險,披露的會計信息可以幫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若運用不當,會增大企業風險,同時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因此,合理運用謹慎性原則,對企業提高風險抵抗能力和會計信息質量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謹慎性原則在新會計準則中的運用
(一)謹慎性原則的定義
謹慎性原則,也稱之為穩健性原則,是指企業在對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二)謹慎性原則的發展歷程
1993年,我國財政部頒布《企業會計準則》,第一次引入謹慎性原則的概念。2001年,《企業會計制度》發展、充實了謹慎性原則,在對一些交易或事項的賬務處理中選擇了能體現謹慎性要求的會計方法。為了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我國大力進行會計改革,在2007年1月1日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中,財政部對38項具體交易的處理充分體現了謹慎性的要求,例如固定資產的后續計量、存貨期末計價、或有事項的處理等,要求企業選擇不虛增資產和利潤的方法進行會計處理。
(三)謹慎性原則在新會計準則中的體現
1.謹慎性原則在計提資?a折舊中的體現。企業通過對固定資產的耗用創造收益,而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必然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耗費或磨損,這些耗費或磨損的計量要通過計提折舊完成,因此,固定資產折舊的確認和計量是企業日常會計核算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固定資產折舊包含折舊政策和折舊計量兩大要素。其中,折舊政策指的是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采用的方法,折舊計量指的是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時采用的計量尺度和計量屬性。
目前,我國大部分公司采用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為年限平均法。根據準則規定,固定資產計提的折舊費記入產品成本或管理費用,影響企業的所得稅。在企業運營中,有時會選擇運用一些高磨損和更新換代快的固定資產,對于這部分資產,其收益會在前期優先收回。根據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對于固定資產折舊的計提也應該是前期多后期少。為了滿足謹慎性要求,新企業會計準則允許我國個別企業采用加速折舊以推動技術進步。
2.謹慎性原則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中的體現。原材料、在產品、庫存商品等作為企業的存貨,應該以歷史成本計價。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因為市場價格下降、陳舊過時或毀損等原因,存貨的價值會發生減少,這時如果仍以原來取得時的歷史成本作為存貨的賬面價值,將會虛增資產,無法客觀、真實反映企業存貨的實際價值,可能引起企業過分自信,不利于企業資金周轉。因此,為符合謹慎性要求,要對存貨計提跌價準備,以客觀反映資產的狀況。
三、謹慎性原則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謹慎性原則意識淡薄
新企業會計準則在要素確認方面給出了嚴格規定,以保證企業不高估資產和收益,不低估負債和費用。而在實務中,企業管理層未意識到謹慎性原則的重要性,不能嚴格按準則要求進行要素確認和計量。例如,《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規定,收入必須同時符合以下5個條件才能確認:(1)企業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2)企業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管理權,也沒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3)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4)相關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5)相關的已發生或將發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以上5個條件,缺一不可的,而一些企業只依據一兩條或者沒有嚴格按照以上五條規定就確認了收入,這就違背了謹慎性要求,影響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謹慎性與其他原則相沖突
1.與客觀性原則沖突。客觀性原則一方面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核算,不能虛構交易,另一方面要求企業應當如實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信息和經營成果信息,不得虛假反映。而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對于可能發生的一些交易或事項要確認負債或費用,顯然,這與客觀性原則是有一些矛盾的。
2.與可比性原則沖突。可比性原則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要符合縱向和橫向可比的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項,應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項,應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互相可比。為符合謹慎性要求,不同企業可以選擇不同的折舊計提方法,也可以選擇不同的壞賬準備金提取方法,相同企業隨著經營管理活動的變化,也可以改變原有的會計政策或會計估計,這就使得不同企業間或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的數據來源不一致,導致會計信息的可比性減弱。
3.與及時性原則沖突。及時性原則要求企業及時收集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和登記賬簿,并及時傳遞會計信息,不得提前,也不得延后。而要使會計信息符合謹慎性要求,有時需要會計人員花費更多的時間獲取更充分的證據以確認可能的負債和費用,這在某種程度上會違背及時性原則的要求。
(三)謹慎性原則應用不當
謹慎性原則在應用的過程中既能夠避免企業會計中存在的虛盈實虧以及會計信息不準確性等問題,但是在實際的會計業務中卻容易存在著較大的主觀性。比如在進行成本核算時候的存貨價格問題的選擇方法完全是憑會計人員的意愿決定的,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并且操作層面上的具體操作繁瑣,愿意完全采用繁瑣具體操作的企業數量并不多,因此我國更多的中小企業還是選擇較為簡便的方式進行操作。
四、改進和完善謹慎性原則的運用
(一)適度運用謹慎性原則
若不運用謹慎性原則,則無法揭示企業風險,導致信息使用者過度?飯郟蝗艄?分使用謹慎性原則,則很可能違背客觀性和可比性等要求,因此,對于謹慎性原則的運用,最重要的是適度運用,在盡可能真實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情況下,尋找充分的依據對不確定因素加以確認和計量,以反映企業可能存在的風險或遭受的損失。適度運用謹慎性原則需要依靠會計人員對謹慎性原則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
(二)合理確定各項會計原則的優先使用順序
真實性要求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企業在進行會計處理的過程中,在運用謹慎性原則時要考慮到不能違背真實性。但是,各個行業、各個企業的具體經營范圍和經營管理水平不一樣,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去平衡各原則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的運用順序。一方面,企業應對謹慎性原則的運用進行必要的約束,減少其與其他信息質量要求的沖突,防止會計處理過于主觀、隨意,防止會計人員濫用謹慎性原則,導致信息使用者決策失誤。另一方面,企業在財務報告中要對謹慎性原則與其他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沖突的部分充分披露,使信息使用者能夠獲得企業對不確定交易或事項處理的依據,進行比較、判斷,做出有利于自己的決策。
篇4
[關鍵詞]房地產企業會計核算 會計制度 信息披露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形勢下,我國的房地產事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房地產開發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的這種特殊性以及房地產開發企業在生產經營模式上的特殊性就決定了房地產開發企業在會計核算上的特殊性,同時也導致了房地產企業在會計核算上出現諸多的問題,本文主要是談談對房地產企業會計核算方面的思考。
一、關注會計制度的適用問題
《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制度》、《行業會計制度》和《現行企業會計準則》這四個會計制度體系是我國現行會計制度的主要部分。
1.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核算的內容在《企業會計制度》中有所涉及
2001年起,按照財政部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等單位施行《企業會計制度》,其他企業在經過批準后也可以執行。現行的38項具體企業會計準則是財政部在2006年頒布實行的,其規定上市公司范圍內自2007年1月1日起執行。由此可見,除按規定執行現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外,現有的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資企業中的房地產開發企業,都在執行《企業會計制度》范圍之內。
2. 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核算的內容在《小企業會計制度》中有所涉及
房地產開發行業中的小企業是以人數和銷售額界定的,也就是指那些不能同時滿足從業人數在100人以上、年銷售額在1000萬元以上兩個條件的。從2005年1月1日起,依據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的規定,包括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內的符合上述條件的各類小企業,不再執行1993年頒布的《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制度》,而執行《小企業會計制度》,已按規定程序或規定要求執行《企業會計制度》或現行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可以不在要求范圍之類。
3.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核算的內容在《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制度》中有所涉及
《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制度》是在舊的企業會計制度體系的基礎上制定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中的大中型企業,既沒有達不到執行現行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的條件,也沒有按照相關規定要求執行新《企業會計制度》的,也可以按照《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制度》執行。
4.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核算的內容在現行的企業會計準則的會計制度中有所涉及
現行企業會計準則是一個完整的會計制度體系,其包括具體的準則、準則的解釋、會計科目、財務報表格式以及主要賬務處理等方面,目前只在上市公司范圍內執行。但是,如果房地產開發企業是上市公司,或者其是按照上市公司的母公司要求來執行的,都應當包括在執行現行企業會計準則的會計制度的范圍之內。
二.關注房地產開發企業的信息披露問題
1.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質量保證金及風險披露
近些年來,房地產市場處于持續走高的狀態,房地產市場的高利潤收益使得大多數房地產開發企業忽略了自身所存在的潛在風險。從客觀方面來分析,房地產行業亦是屬于風險投資行業,其行業的發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諸如在土地開發過程中,地價變化或者市政規劃調整等帶來的土地風險;產業政策、銀行貸款政策等變化而帶來的企業融資風險;由于設計、施工條件等因素而帶來的開發成本提高的風險;或者由于開發項目本身存在質量缺陷而帶來的工程質量風險等等。這種高風險性要求房地產開發企業必須更具有憂患意識,更能充分地揭示和面對風險。遺憾的是,我國現階段的會計制度中并無專門針對房地產開發企業質量保證金提取的有關規定。相關上市公司披露的實情表明,對質量保證金問題基本上無任何披露。這不僅有悖于會計的“謹慎性”原則,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房地產開發企業防范抵御風險的能力。從客觀的實際來分析,會計信息披露環節應對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行業特性做充分的揭示。具體來說,包括兩個主要方面,其一是為了房地產商品的質量提供保證,應建立相關的質量保證金,這是由企業根據所開發項目的具體情況而提取的質量保證金,要計入工程成本之內,從而來提高抗擊風險的能力;其二是應在具體的財務報告中充分揭示各種風險,也就是把風險披露的內容增加在房地產開發企業報表附注中,對于企業仍在開發的土地以及工程項目等面對的融資風險、開發風險和土地風險等進行具體說明,從而來增加風險的透明度。
2.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收益評價披露
開發周期較長是房地產企業的顯著特點,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業投入與產出的比例在各階段的不合理性,計入當期的費用包括在項目建設期內大量投入并發生大量費用的資金;但是那些沒有完工的項目,即使開發的產品已預售完畢,但是按照相關收入的確認標準,也無法確認其預售款項的收入。在項目竣工驗收合格后,會出現大量的確認為收入的預售款項,這勢必就造成了在資產負債表上收入與相關成本費不能配比的問題,利潤表中的“每股收益”表現必然出現較大波動,業績也會出現不穩定狀況。由于房地產開發企業的這種特殊性要求,如果也采用一般的公司業績評價指標,就很可能誤導財務報告使用者,從而不能客觀、正確、全面地反映房地產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就目前的現狀來看,為了增加房地產開發企業信息披露中的信息技術含量,應關注如下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就是要擴展房地產開發企業信息披露的內容。其二是加強監管部門對房地產開發企業信息披露合規性的檢查力度,督促企業較飽滿地按照規定披露信息,從而增強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參考文獻:
[1]饒倩妮.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核算初探.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7年第1期
篇5
關鍵詞:會計簿記;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性
中國會計歷史發展的研究中,對會計簿記歷史主要進行分期研究,分析某一歷史時期的時間范圍內會計簿記的相關內容。中國會計簿記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原始計量階段、單式簿記階段、復式簿記階段。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在會計假設制約下,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中對會計對象進行確認、計量、報告的科學規范,為各個會計主體進行會計核算的共同依據,能夠使會計信息為投資者、債權人使用者作出正確決策更好的服務。會計信息質量主要表現為: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八個方面。不同時期的會計簿記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體現也有所不同,從而對特定歷史時期的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產生不同的影響。
一、 中國會計簿記的發展演變
我國的會計簿記在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時期有著不同的形式,隨著經濟的發展會計事務中運用的會計簿記逐步完善。
(一)原始計量記錄的孕育應用
在原始社會時期,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擴大化和私有制的產生,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的發展,商品數量的增加和品種的豐富,經濟計量行為的頻繁發生,原始計量記錄法逐步孕育應用。作為人類會計行為萌芽的原始計量記錄法的應用及完善,為人類會計行為產生作了基奠。
在舊石器中晚期,中國人開始利用動物骨骼作為材料,對其進行鉆孔或刻契。新石器時代,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原始的交換關系出現,人類使用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方式,如實物、繪畫、結繩等形式反映經濟活動。在原始社會末期,會計記錄方式中越來越多的采用抽象符號。
原始計量記錄方法主要表現為:實物記事、繪畫記事、結繩記事及刻契記。
(二)自然經濟主導地位時期的單式簿記
夏商周時期,會計記錄有較為固定的文字敘述格式,反映出所記錄的經濟活動的時間、地點以及收入或付出的業務性質、對象的種類和數量等。起始于周代的三柱結算法在會計賬簿中占主導地位。此種結算方法確立于秦漢時期,東漢至唐初期間向四柱結算法轉化,到唐代中期完全被四柱結算法取代。記賬方法隨著結算方法的演變經歷了入出記賬法和單式收付記賬法。從秦代開始,我國正式進入到“記賬方法”的定式簡明會計記錄時期。有了比較固定的記錄格式,取代了文字敘述繁瑣不一的會計記錄方法。隋唐時期會計賬簿設置匯總核算與明細分類核算兩大類。四柱結算法的應用使這一時期的報告文件被形象的稱為“四柱清冊”。
(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時期的復式簿記
隨著宋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會計賬簿也日益完善。中式三賬隨著民間工商金融業的發展逐步發展形成,至明清兩代,三賬體系得到了發展與完善,在工商、錢莊、票號及典當業中廣泛地運用。明朝的賬簿已具備統一的賬簿格式,在帳頁中間以腰線將帳頁分為上下兩部分,腰線以上規定為記錄收入項目的專欄,腰線一下則是記錄支出項目的專欄。
明朝的會計報告日益成熟,具備了完善的內容、劃一的格式、完善的程序以及嚴格的審核制度。明清時代產生運用了“龍門賬”和“四腳賬”,為中式簿記固有的復式賬法。明代“龍門賬”時有完整的賬簿組織系統,并以草流為記賬依據登記序時賬。清代以“四腳賬”為記賬方法,四腳賬是一種復式記賬方法。
(四)中式簿記的改良及西式簿記的應用
隨著西式簿記的傳入,中式簿記的不足之處日益顯露,20世紀20至30年代掀起了大規模的會計改良運動。徐永祚在保留中式簿記精髓及吸收西式簿記長處的基礎之上形成了改良中式簿記。改良的中式簿記對中、小企業,尤其是商業企業產生了重大影響,并被廣泛應用。改良中式簿記運動的成功為西式簿記的引入奠定了社會基礎,準備了技術條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變革,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逐步與世界接軌,賬簿的運用也日益接近西式簿記,并最終引入西式簿記,借貸復式簿記在我國得到運用。
二、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企業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內容完整。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投資者等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預測。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信息使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以及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實質重于形式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實行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項。謹慎性要求企業對記憶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三、 會計簿記與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
現代會計信息質量主要是要求企業為了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利益而在會計實務中應當貫徹的要求,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主體的數量、層次、經濟關系的程度以及經濟主體對信息需求的不同,會計簿記對會計信息質量相關程度也不一。
在原始社會階段,經濟形態雖然逐步多樣化,私有制逐步產生,但是所采用的原始計量記錄只是局限于如實地計量記錄經濟活動,保護私人財產。這種計量記錄的方式對會計信息質量的體現很弱,在很多重要方面都沒有很好的貫徹,比 如結繩記事方法中,只能以形象的標志予以記錄,很多難以描述的事物無法計量。當然,在社會經濟的初級階段,雖然經濟形式多樣化,但是經濟關系還是比較簡單,簡單的結繩記錄等方法還是可以滿足經濟活動的需要。
在自然經濟主導的封建社會時期,以三柱結算法為基礎的簿記,“入-出=余”的記賬,從結算時間上劃清本期收入數額和與上期收入數額之間的界限,明確哪些是本期新收數額,哪些又是上期剩余數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因新舊賬目混淆而發生的貪污盜竊,保證國家各項預算收入的實現,以及對這些預算收入的正確核算。四柱結算法運用“新收-開除 = 實在-舊管”基本計算公式檢查財務收支或財務出納的平衡情況。在封建社會時期,國家掌管一切經濟資源,各項經濟活動通過中央地方財務官員負責,并定期不定期的由下至上將經濟情況反映到統治者,雖然經濟關系多樣化,但信息需求者主要為單一化——統治者,此時的簿記只是如實的反應會計信息,皇族和國家財政的分開管理記錄,也體現了簿記的相關性。但是這一時期主要表現為收付實現制,對其控制的實質性的資源不能很好的在簿記中體現。
商品經濟的發展,宋代以后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出現,會計簿記的規范化日益滿足多樣經濟主體的信息需求。明代龍門賬具有完整的賬簿體系,有原始賬、序時賬、分類賬和會計報表。龍門賬重視資金平衡試算和經營損益結算,以此為記賬基礎的簿記可全面掌握店家資本與負債的整體情況,又可準確及時得出店家的經營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清代的四腳賬堅持“有來必有去,來去比相等”,以此為基礎的會計簿記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水平。這時期的會計報表不僅有損益表還有資產負債表,比較全面的反映了經營情況。
徐永祚的中式簿記的改良,彌補了中式簿記因采用直寫方式而無法應用多蘭金額制的驅寒;按時間長短不同編制各種報表,總括反映報告期內整體情況;編制的“計歲表”統轄全年賬目,節省了過多設賬帶來的經濟支出。改良后的簿記對會計信息質量的保證程度更高。
四、 會計簿記改善的探索
現代的會計簿記體系比較完善,與會計信息質量也有很高的相關性。然而隨著計量屬性的增加,經濟的發展,簿記體系也需要與時俱進,進一步完善。
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之一,越來越普遍的應用。然而現代的會計計量主要采用歷史成本模式,隨著交易市場的活躍,金融衍生工具的日益豐富及交易的日益擴大化,公允價值在會計簿記中的體現很難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在通常的情況下,會計報告期間發生的公允價值在會計期末記錄到損益中,有部分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到資本公積,導致在期末的報表中金融資產的期末體現為公允價值,一部分體現在損益表中,一部分體現在股東權益中,難以有統一的計量確認模式,報告形式多樣,對于廣大投資者來說不能很好的理解公允價值變動所帶來的收益變動分析狀況。建議在現有的四表一注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相關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分析表,以更好地滿足信息使用者對金融資產方面信息的需求。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會制度;財務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1
事業單位的財會制度是與我國的財務核算緊緊相連的,因此在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中一定要進行嚴格的控制,充分地按照國家要求的財會制度來發展,但是事業單位的財會制度是存在一定的誤區的,因此在事業單位財會制度下的財務管理一定要實現不斷的自查。
一、事業單位財會制度分析
事業單位財會制度的謹慎性原則是財務管理新會計制度中的重要內容,因為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與事業單位的建設發展直接掛鉤,因此在事業單位發展的過程中財務問題的管理相對來說都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情況,因此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事業單位在進行新會計制度應用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對謹慎性原則的掌握,謹慎性原則,主要就是財政管理部門無論是從規章制度還是系統的管理模式,流程的運作,財務人員的工作等方面都有謹慎性要求,同時在監督審核力度上要最大限度的實現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優化。事業單位的財會制度是為了在第一時間的整合中實現對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的保障,同時謹慎性原則是事業單位財務工作嚴謹、認真的基礎要求,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是事業單位各項事宜發展根本,因此在事業單位財政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掌握謹慎性,同時新會計制度的運作相對來說比較靈活,在經驗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事業單位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實現對新會計制度的掌握以及應用,因此嚴謹性原則的要求就更加的重要,謹慎性原則能夠在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發展的過程中幫助事業單位進行快速有效的進行財務管理,目前我國的事業單位發展的歷程中實現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嚴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事業單位財會制度下的財務管理的現狀
1.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
會計信息缺乏可比性主要表現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在橫向方面,收付實現制是以資金的實際支出多少作為支出費用標準的,不計資本的損耗。例如事業單位在直接購入固定資產的情況下所使用的相關費用僅僅計入了相應科目,而沒有進行資本化,在使用期限內采取分期計算相關費用和支出的方式。這種方式在固定資產購入不均衡時,會使得同類事業單位之間的預算執行情況難以做出有效對比研究。不同的事業單位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一些事業單位采用的是權責發生制,而另外一些單位采取的是收付實現制,兩種會計核算基礎的不同,所反映出來的會計信息也不盡相同,因而各個事業單位所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具有橫向可比性。而收付實現制是按照當期的實際收入和支出數額分別進行計量和確認的,不論是上期、下期或是本期,都劃入到了當期的收入或支出中,從而導致會計信息不具備縱向可比性。
2.全面預算和預算執行方面存在的問題
財政體制改革之前,政府部門的全面預算,存在著預算范圍不全面、不精細的問題。傳統的政府部門預算,是基于各個部門功能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部門預算編制,具體的預算編制,由部門代替下屬單位代為編制,這種體制下的預算編制是較為粗糙的,不精細的,存在著諸多的不合理、不完善之處。而在預算執行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是手工繳撥款的方式,并沒有采用統一的信息系統進行繳款和撥款,因而,會存在著全面預算執行過程人工失誤、缺乏相應的科學化、規范化的執行操作流程,給不法操作行為提供一定的可乘之機。
3.傳統的會計核算基礎合理性不夠完善
一直以來,我國事業單位采用的會計核算制度是以收付實現制為原則基礎的,它是將事業單位的現金性收入與支出作為當期的收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事業單位的現金流動狀況,但并不能如實反映事業單位當期的成本費用、負債情況等,因而市場經濟體制下傳統的收付實現制的會計核算并不能夠更好的服務于事業單位,沿用此制度將會導致事業單位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相背離,無法真實、有效的反映事業單位的日常開支。收付實現制基礎上的會計核算方式注重單位特定年度的現金收、支狀況;事業單位中跨期性的資本支出是以現金的支付日作為費用核銷的,單位的負債與實際情況并不相符,難以明確區分單位的經常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導致事業單位所統計的國有資產規模及數量信息缺乏真實性和實效性。
三、事業單位財會制度下的財務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全面預算和預算執行、監督管理體制
財政體制改革之后,事業單位的全面預算,要實行全新的預算執行和監督管理體制,加強全面預算的精細化管理。財政體制改革之后,新的預算編制方式采取由基層單位逐級編制、逐級匯總,實行零基預算、細化預算支出行為、以實現強化預算的目的。而在具體的預算編制手段方面,則要體現時代的進步性和變化性,實現信息化的預算管理模式,提升計算機管理軟件的工作性能,為預算提供穩定、可靠的運行環境。
2.優化財政集中支付方式
財政體制改革之后,所采用的財政集中支付方式,要以國庫集中支付系統為主,以達到控制部門預算的目的。采用財政集中支付的方式,每年年初將各事業單位的預算指標納入到國庫的信息管理系統之中,在國庫集中支付系統中,直接完成年度執行中的預算指標的調整、分配和下達任務,實現工作流程化;而在資金的各個使用環節中,如資金的申請、下撥及追加中,也必須體現出規范化和流程化。具體而言,第一,要加強財務收支的統一性、計劃性和完整性,切實履行財務資金的月度申報制度;而在每月底的時候,則由各個職能部門根據本部門的實際工作情況,制定出該月的用款計劃,報給財政部門審核批復,再由財政部門根據資金的實際運作狀況,作出綜合性評估上報給單位領導批復。第二,加強預算的執行情況的檢查。要嚴格按照預算工作的管理要求,加強預算過程的監督和指導,對于超出預算的各類突發性、應急性事件的額外追加性撥款,要進行適當的控制,按照預算審批規范流程,及時的將超出全面預算的各種開支,上報給財政部門審批,以保證各單位的業務正常運作,實現財務資金的有序性操作。
3.加強財政資金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財政資金的績效管理,要突破舊有的資金使用和管理模式,熟悉會計管理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建立起新的財政管理思維模式。具體而言,財務工作要由報賬型向管理型轉變,變單一的、手工化的資金管理方式為多樣化、信息化的資金管理方式。優化財政資金的管理模式,就必須重新設計和建立起一套新的資金管理流程,可以按照構思設想、啟動項目、分析研究、設計工作流程、重建工作流程、監督評估的模式,實現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優化。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要根據財政改革的現實性需要,充分運用信息軟件系統,編制完整有效的資金管理模式,實現資金上繳、費用報銷、資金支付、資金申請、采購等事業單位具體工作流程的系統化和信息化,以加強對于財政資金的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完善事業單位會計報表體制
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改革,要以會計報表結構改革為主,突出會計的主體性地位。事業單位在進行資產管理過程中,要編制出科學、合理的資產負債表,遵循單位總資產等于凈資產與負債資產總和的規律,將收入與支出納入到財務專項支出附表中,從而能夠準確、如實地反映出事業單位完整的財務信息。事業單位會計改革要以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為改革方向,依據現金流量表,編制本單位的現金預算,從而反映出本單位的現金流量變化趨勢,保證單位財務信息的全面、真實與有效。政府財政改革中采購制度的創新引起事業單位會計內容的變化,因而要依據新增的財政改革內容對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進行相應補充與完善。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體系由財務會計與基建會計兩部分組成,采用“大賬大收大支”的方式,難以真實反映財務使用情況,因而必須將基建會計納入到會計核算體系中,設計相應的基建報表,以滿足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對于基本信息的需要。會計制度改革過程中,預算會計與財政預算編制要采用同樣的基礎,遵循權責發生制。
四、結束語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事業單位的財會制度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實現事業單位財會制度的不斷優化,保證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合理性發展是我國財務核算的基礎。同時我國的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問題一定要實現不斷的更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康志揚.對事業單位會計改革若干問題的探討[J].當代經濟,2013(2):45-47.
[2]丁怡,潘杰.淺談權責發生制在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中的應用[J].現代商業,2013(11):12-14.
[3]談俊川.淺談如何完善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J].金融經濟(理論版),2013(11):77-79.
[4]高云會,李艷梅.淺析行政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中國電子商務,2012(24):91-93.
篇7
(一)確認和計量無形資產不夠準確
無形資產的形成的一個重要的來源是無形資產的開發,這個也是無形資產形成的主要內容,自行開發中的無形資產也體現了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和企業的創新能力水平。但我國會計準則對無形資產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規定,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很多無形資產都不能得到準則的認可。并不能在企業的會計報表中體現,這樣就導致了中小企業的大量為無形資產所導致的費用不能進行資本化,能夠進行資本化的內容僅僅是企業無形資產申請費用和注冊費用,這個在無形資產形成中所占的比率較小,不能客觀的反映企業的研發資金的投入,和資產的計量相關性原則是背離的,由于不能形成資產,導致企業投入越大當期的費用就越大,而利潤就越小,使得企業無形資產的開發成為的重要費用負擔,在企業追求短期業績的情況,對無形資產投入不足。
(二)自行開發無形資產價值計量不夠真實
我國會計準則規定,自行開發的無形資產只能按照企業為了無形資產的形成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中小企業只將符合條件的開發費用進行資本化,而數量較大的研究費用不予資本化。在這樣的制度規定情況下,企業的無形資產相關投入難以形成企業資產,導致企業無形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屬于弱化地位,降低了企業總資產水平,從而難以對企業進行資產狀況進行客觀的評價。從本質上來看,無形資產的開發是為了企業未來經濟利益的需要,形成的無形資產在未來的會計期間可以為企業帶來經濟的增長。因此,對研究開發費用在謹慎性和真實性之間做出一種權衡非常重要。
(三)無形資產信息“披露不足”或“披露過量”
會計信息披露充分性要求,就是需要企業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進行客觀和真實的反映,進而反映出企業的真實會計信息。但中小企業無形資產信息披露存在一定的問題。從中小企業的信息披露情況來看,中小企業信息披露較為模糊,多屬于企業簡單的經濟信息進行披露,導致了中小企業的信息披露不充分。中小企業在進行無形資產的信息披露中,往往只是將對企業有利的信息進行披露,而對企業不利的信息往往進行了回避,甚至對企業的信息進行了炒作,導致企業的信息披露不充分。
二、知識經濟下中小企業無形資產會計核算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會計準則規定核算范圍不夠廣泛
在實際狀況中,由于中小企業無形資產的特殊性的客觀存在,導致財務報表無法真實反映出其財務信息的狀況,這種情況下,中小企業無形資產的有些收益并不完全被企業所控制。但在會計制度的規定中,無形資產被入賬的基本條件是能夠給企業帶來了未來的收益,但很多無形資產無法滿足這種規定性的要求,也就是使得無法通過財務報表來真實全面的反映出無形資產的真實狀況問題。無形資產給中小企業所能帶來的收益具有不確定性,而無形資產和其他資產不同,無法通過外部市場的有效性來對其價值進行真實的衡量,這樣我們也就無法真實的反映出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水平,很難對無形資產未來的收益狀況進行客觀真實的計量。很多無形資產往往無法客觀的計入企業的財務會計系統。
(二)外部監督機制不完善
按照相關規定,中小企業在對外披露信息之前,要經過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審計。然而,會計師事務所是一種競爭的市場,他們的競爭主要是依賴企業進行聘任,而且審計的費用多取決于公司的管理層的決定。這種利益的捆綁機制的客觀存在,也就使得會計師事務所無法客觀的對公司進行有效的外部審計,更無法進行客觀的監督和控制。在沒有進行必要的審計程序和獲取必要的審計證據的情況下,就出具了審計結論,這種也使得中小企業違法行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三)信息披露不完善
中小企業無形資產的多少,和中小企業的獲得利潤的能力是密切相關的。中小企業要全面遵守無形資產會計核算的基礎上,加強對無形資產的會計信息披露管理。但在競爭環境下,中小企業無形資產往往反映了企業的商業機密,企業對無形資產的披露往往存在顧慮。
三、知識經濟下中小企業無形資產會計核算的對策建議
(一)拓展會計核算中的無形資產核算范圍
要拓展中小企業無形資產的計量范圍,將研發費用等計量入無形資產的核算范圍內。統一設置“研發成本”會計科目,反映無形資產在研發過程中所進行的價值轉化。如果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產最終形成了無形資產,那么就直接計入無形資產的價值,如果中小企業自行研發的無形資產不能形成無形資產,但在開發過程中投入較多,可以先計入到“其他遞延支出”,并按期進行攤銷。通過拓展了無形資產的核算范圍,可以解決企業無形資產的費用化導致企業當期費用負擔過大的問題,鼓勵企業加大對無形資產的投入。要進一步完善我國資產價格市場機制,對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能夠進行客觀合理的反映,進而對無形資產的減值或無形資產的轉回具有客觀的依據性。要根據無形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和無形資產賬面價值采取合適的計算方法計算出現值作為確認無形資產當前價值的基礎,并適時調整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
(二)強化外部監督管理
企業的外部監督主要是包括了政府部門的監督、社會公眾的監督以及相關中介機構的監督。對企業會計核算進行監督活動中,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目前我國政府監督還比較虛化,對政府監督中的不作為行為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要求,應從政府監督責任角度出發,來提高政府監督的主動性,確保政府監督能夠達到應有的效果。同時,政府監督中由于部門較為重疊,監督活動中容易出現推諉或者責任不清問題。所以,應協調好各個部門之間的利益管理,確保各個部門之間能夠通力合作,減少監督活動中的資源浪費問題。對于中小企業會計核算質量的政府監管,應確立相關政府部門的主導地位,建立以相關政府部門為核心的政府監管和審查體系,并且應確保監查的效率和專業性。相關政府部門還應加強對中小企業會計會計核算質量相關法規的制定,以保證中小企業在會計核算質量過程中有據可依。其次,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應強化審計責任,不斷完善自身的內部管理,提高審計的執業質量。
(三)加強無形資產會計信息披露
篇8
僅僅有賬,還不足以進行會計核算。賬,很多時候被我們認識和理解為流水賬,即按照時間序列記錄經濟業務事項發生所產生的變動金額,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我們無法從一個單純的變量動態變化去評價其質量的優劣,這也許正是賬戶產生的一個直接原因。
我們注意到:所有經濟業務的發生所引起的企業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的變動,從數量上看,不外乎“增加”和“減少”兩種情況。因此,我們把賬戶劃分出兩個方位:即一方登記增加額,另一方登記減少額,這是一切賬戶的基本結構。為了便于說明問題,賬戶的基本結構可簡化為左右兩方,即“丁字形”。為了使賬戶更好更直觀地說明經濟業務事項的變化,我們逐漸把賬戶的基本內容歸納為賬戶名稱、記錄經濟業務的日期、所依據記賬憑證編號、經濟業務摘要、增減金額、余額等。每一個賬戶都有一個名稱,用以說明該賬戶核算的經濟內容,賬戶之間本質差別就在于所反映的經濟內容不同。這個名稱在會計實務中本身就是根據會計科目設置的,因此賬戶的名稱必然與相應的會計科目名稱一致。賬戶在記賬憑證中會計科目的基礎上,成為公司、企業、行政事業單位和其他經濟組織為記錄和反映經濟業務活動的一種載體,其基本作用是便于各單位對各項經濟業務事項所引起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成本、損益的變動數額,進行分門別類和有條有理地進行歸集、匯總和分配、處置,形成全面、系統、完整的會計信息,為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提供基礎數據,為單位財務分析與決策提供必要參考。
二、對會計賬簿的加深認識
把一個個賬戶連接起來就是會計賬簿。作為連接會計憑證和會計報表的中間環節,會計賬簿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通過會計賬簿中總分類賬和明細分類賬的記錄,既能對經濟業務活動進行序時、分類的核算,又能提供各項經濟業務事項總括和明細的核算資料,為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合理地使用資金提供有用的會計核算資料,為計算財務成果、編制會計報表提供依據,為開展財務分析和會計檢查提供佐證。
在手工記賬環境下,我們將記賬憑證上的數據,經過審核后逐一錄入會計賬簿,會計科目名稱就是我們要登記的會計賬戶,登記的金額和方向要與會計科目的金額和方向絕對一致,涉及總賬下有明細賬的,還要按照平行登記的要求,逐一登記其明細賬。從這個過程看,會計賬簿的登記一方面是對記賬憑證的再審核環節,登記會計賬簿時首先要確認記賬憑證正確無誤,記賬前發現錯誤的,要重新填制記賬憑證,記賬后發現錯誤的,要另外填制更正該錯誤的記賬憑證;另一方面無論是總賬還是明細賬,都是記賬憑證的匯總環節,我們把記賬憑證上的一個個數據錄入到會計賬簿中的總賬及其明細賬,匯總反映各會計科目的發生額,通過月結和年結的方式,揭示某一經濟業務事項的增減變化及期末結果。我們登記的會計賬簿又是編制會計報表的基礎,只有錄入登記正確的會計賬簿數據,才能生成可信的會計信息。《會計法》在涉及由記賬憑證到會計賬簿和由會計賬簿到財務會計報告時,兩處都用的是“必須經過審核”這一強制性要求。我們在處理會計賬簿相關事宜時,必須依法審核好記賬憑證的事由、金額、方向等信息,必須依法審核好會計賬簿本身的增加、減少、余額等信息,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把好關口。
在電算化記賬環境下,會計賬簿的登記交由會計核算軟件的“記賬”功能,省去了大量手工錄入的工作量。筆者認為,應當在記賬憑證的填制上花費更多的精力,按照記賬憑證要素逐一分類整理、匯總計算,正確歸集到相應的會計科目,認真做好經濟業務事項真實性的審核,對不真實、不準確、不完整的記賬憑證,一律重新填制;對需要分析計算的事項,如折舊和減值準備的計提,謹慎把握自由裁量權,參照本單位歷年實際和行業平均水平恰當確定;對需要匯總確定的事項,要在正確分類的基礎上,準確歸集到對應的會計科目。
篇9
關鍵詞 上市公司: 公允價值;金融資產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財政部2006年新修訂了《企業會計準則》,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企業會計準則》的一大亮點是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性,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股份支付》、《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等具體準則中進行具體運用。在上市公司中,金融資產是其會計核算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準確合理地使用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提高其會計信息的有用性,防止人為操縱利潤,是上市公司金融資產會計核算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我國上市公司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的有用性
公允價值計量的信息有用性。取決于會計提供信息的相關性和客觀性兩個方面。相關性應當滿足現在和潛在的投資者、信貸者及其他用戶的信息需求,要求會計信息符合客觀性,企業會計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要考慮會計報表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需要的不同特點,確保企業內外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相關需要;客觀性有三個組成部分:如實反映性(客觀性)、可驗證性(客觀性)和中立性(客觀性)。因此我國上市公司公允價值計量的信息有用性,表現為客觀性和會計信息處理相關性考慮。不論是以歷史成本計量或是以公允價值計量,都要考慮會計報表的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需要,所以對我國上市公司公允價值計量的信息有用性的探討主要集中于客觀性。以下分別從客觀性的如實反映性、可驗證性和中立性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如實反映性
如實反映性是指會計信息必須如實反映客觀世界的經濟現象。它不僅與交易發生時的經濟現象相關,而且與經濟現象的變動相關。我國上市公司在對金融工具進行反映時。不僅要按公允價值對交易初始發生時的情況進行反映。還要對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要求進行后續計量(貸款及應收款項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資除外),反映了金融資產的價值變化,體現了如實反映原則。
(二)可驗證性
可驗證性是指具有不同見解和獨立的觀察者將得出總體上一致的結論,雖然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信息反映了其意欲反映的經濟現象時沒有重大差錯和偏見(直接可驗證性);或者已選擇的確認或計量方法的應用沒有重大的誤差或偏見(間接可驗證性)(FASB,2006a)。直接可驗證性更有助于確保信息如實反映其意欲反映的經濟現象,因為直接可驗證性常常能最小化方法及其應用的誤差和偏見;間接可驗證性通常只能最小化應用誤差或偏見(王建成、胡振國,2007)。上市公司以公開市場報價為基礎的公允價值計量具有直接的可驗證性,因為可以通過對活躍市場報價與公允價值計量金額相比進行直接的驗證。不存在活躍市場的。企業應當采用估值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只要其運用的估價方法是合理的。相關資料是可靠的,且一貫采用該估價方法即可,體現間接驗證性。
(三)中立性
中立性要求會計信息是脫離個人偏見的,中立性與歷史成本會計模式下的謹慎性原則是不相容的,因為謹慎性意味著財務報告存在著偏見。因此,從這一點來看,上市公司公允價值計量比歷史成本計量更具如實反映性。現代社會的經濟和信息環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會計信息重點要解決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不是企業與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是企業和(分散的)股權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計量更有益于資本市場的發展(姜國華、張然,2007),有利于(分散的)股權投資者獲取相關的會計信息。
綜上所述,以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計量更有利于向有關各方提供所需的有用的會計信息。
三、我國上市公司金融資產會計核算問題探討
(一)金融資產盈余操縱問題
目前。上市公司謹慎地使用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計量。但是,在上市公司金融資產中,平均持有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金額是交易性金融資產的6倍。上市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其變動形成的差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會對上市公司當期利潤產生影響。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其變動形成的差額計入資本公積,待該項資產出售時將資本公積轉入投資收益,這種核算方法對利潤總額沒有影響,但對各期利潤有影響。從會計核算上。雖然二者不能相互轉換從而影響某一期間的會計利潤,但可供出售資產隨時可以出售,從而會對某一期間的會計利潤產生影響,因此上市公司普遍大量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數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以人為操縱利潤,達到盈余操縱的目的。另外,它會對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產生影響。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投資(按成本模式計量。利息收入計入投資收益)之間可以相互轉換,持有至到期投資也可以作為盈余操縱的手段。2008年我國的《企業所得稅法》將把現在的企業所得稅法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合二為一,稅率也將下調,上市公司2007年普遍大量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數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在以后年度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還可以少交企業所得稅。因此。有必要加強對上市公司金融資產的管理、核算,尤其是在活躍市場上有報價的股票、債券和基金等。新《企業會計準則》按持有意圖將在活躍市場上有報價的股票、債券和基金等分為三類:近期準備出售的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有意圖持有至到期的劃分為持有至到期投資;準備出售但不確定的劃分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從目前上市公司金融資產的會計核算來看,這樣進行分類并按新會計準則規定的會計核算方法進行業務處理給上市公司盈余操縱帶來了較大的空間。筆者認為:進行會計核算時可以將上市公司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核算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所形成的損益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并相應增加或減少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金額;對于上市公司持有至到期投資轉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形成的損益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這是由于金融資產尚未出售。而未出售前不用計算交納所得稅,與原來核算方法比較。二者均不會對計算交納所得稅產生影響,雖然對當期利潤會有影響,但卻不會成為盈余操縱的手段。另外,這樣處理不會對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產生影響。
(二)金融資產提取減值準備問題
在上市公司的金融資產中,除交易性金融資產不提取減值準備以外。其他均提取減值準備。交易性金融資產按公允價值計量,本身已反映了其價值變動情況,不需要利用提取減值準備來反映其公允價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提取減值準備。在新會計準則下進行會計核算時借記“資產減值損失”。貸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筆者認為對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由于期末按公允價值計價,其賬面價值本身就反映了價值的變動,沒有必要提取減值準備。由于減值價值變動金額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不會對當期交納所得稅產生影響。對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并沒有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減值可以直接作會計分錄借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貸記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這樣通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可以更直觀地看到該項資產的當前公允價值。而其價值變動直接計入當期損益,這樣核算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閱讀。新《企業會計準則》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規定: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賬款發生減值時。應當在將該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與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減值損失,計入當期損益。現值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目標的現值和以特定個體為計量目標的現值。只有以公允價值為目標的現值才符合公允價值的定義(謝詩芬)。從上述新準則有關內容表述中可以看出,它所指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是以特定個體為計量目標的現值。不是以公允價值為計量目標的現值,因此,它不可以認為是公允價值的表現形式。也就不能確認為公允價值,對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賬款發生減值按成本計量模式核算,應當提取減值準備。
篇10
關鍵詞:中國人民銀行;會計工作規范;《中國人民銀行會計基本制度》
中圖分類號:F832.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4392(2006)08-0065-03
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中國人民銀行會計基本制度》(以下稱新制度)反映了近20年來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央行職能的逐步強化、會計改革的深入發展等豐富內涵,體現了《會計法》、《人民銀行法》等法律法規對會計事務的各項要求,是對人民銀行會計改革的科學總結,是以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以會計準則為準繩,對人民銀行會計工作全面規范的嶄新的會計管理制度。
一、以集中核算為軸線的新型會計核算體制的形成
人民銀行獨立行使央行職能以后,由于長期以來實行的管理模式是集中領導、分級管理,因而采用的核算方式一直是手工會計核算和計算機模擬手工核算的分散核算形式。這種方式手段落后、工作量大、信息傳遞慢、時效性差,而且核算層次多、管理分散、會計風險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銀行會計電算化、網絡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與廣泛應用,國外銀行大都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我國商業銀行實行會計集中核算也先行了一步,人民銀行的核算體制就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2005年人總行決定在全國推行與現代支付系統相配套的《中央銀行會計集中核算系統》,即實行將核算主體由支行提升至中支,由中支統一負責全轄的賬務管理和業務核算,形成以中支為基本核算單位,本級營業部和各縣支行為營業網點的新型核算體制。系統采取一記雙訖方式,簡化了會計處理手續;與支付系統連接,實現了快速準確的資金清算;提供了靈活方便的多種業務處理方法;提高了數據傳輸和集中保管的安全性。該系統按網絡化的會計理念組織會計核算,實現了會計核算從手工處理到計算機處理的根本性轉變。縮小了核算半徑,減少了管理層次,會計主體集中上移,實行總行、分行(省會中支)、地市中支三級會計核算集中管理體制。這是人總行在加強內部控制、防范會計風險方面的重要舉措,是向大集中核算管理邁出的第一步。
實現大集中核算是人民銀行會計核算方式發展的必然趨勢。所謂大集中核算,就是讓會計主體上移到省中支或分行的高度集中模式,或者將會計主體直接上移到總行的絕對高度集中模式。一方面人行職能調整后,會計業務減少,復雜性降低,而且業務表現為相對單一和種類統一的特征,為大集中的實現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子技術在銀行的廣泛應用,為會計核算主體逐步上移奠定了技術支撐,實現會計核算真實、時效、安全就成為必然。
二、全面規范會計基礎工作
(一)會計主體
新制度確定的三級會計集中核算基本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會計主體的變化,即在舊制度確定的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假設中,會計主體的資格已表現為總行、分行(省會中支)、地市中支三級會計主體,縣級支行不再具備會計主體資格。在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價方面,由于新制度規定了會計核算仍然沿用收付實現制和持續經營假設,因而各行財產仍規定按歷史成本計價。在核算原則上,明確了表內業務根據復式記賬原理,采用借貸記賬法,表外業務根據單式記賬原理,采用收付記賬法等內容。并減少了憑證的種類,規范了憑證的一些固定內容。
(二)賬務組織形式
新制度下的賬務組織形式是將會計賬薄分為基本賬薄和輔助賬薄。基本賬薄包括分戶賬、流水賬、現金日記薄、總賬;輔助賬薄包括登記薄和余額表。新的賬務組織的分類,既沒有與傳統的分類對應一致,也沒提出兩類之間及時核對一致。這是因為,一方面實行三級會計集中核算方式后,作為會計憑證信息采集的各網點已經不具備會計核算主體資格,也就沒有賬務處理的權力,明細核算和綜合核算的主體已分離,因而進行雙線核算已經不再可能。另一方面,集中核算方式下,計算機根據輸入的信息自動登記分戶賬、總賬、余額表和日計表等,賬賬、賬表之間自動就能保持一致,并且新制度還規定記賬憑證基本要素不得因紙質憑證與電子信息之間的相互轉換而改變內容。這就說明同樣可以實現依據同一憑證、相應保持一致、反映不同內容的目標,所以完全不用為新賬務組織的核對問題而擔心。
在肯定新的賬務組織形式基礎上,日常賬務處理過程中,重點把握以下幾點:
1、新制度對表內、外科目的使用、變更、撤銷、平衡關系及分別包含的內容等方面,較舊制度充實了詳盡的內容,這是適應資產負債管理和業務變化等會計改革的要求而確定的。
2、電子信息輸出打印的憑證可以作為記賬憑證。在整合現金收付憑證、轉賬收付和特轉收付憑證、表外收付憑證的基礎上,提出會計憑證按形式分為復式憑證和單式憑證的分類方法,規定復式憑證包括現金憑證和轉賬憑證,單式憑證僅為表外憑證。表內業務兩種憑證均可使用,表外業務只能使用單式憑證。同時增加了會計憑證每日按固定順序整理裝訂、每日經縮微掃描存儲于光盤等介質的憑證可直接裝入專用袋塑封保管等規范性操作的規定。
3、由于會計集中核算的賬務處理形式與原有的手工和模擬手工處理方式有著根本性的變化,所以舊制度有關賬務處理、核對、記賬規則、錯賬沖正、計息、報表和年終決算等內容,已經與集中核算方式不相適應,因而,新制度把這方面的內容單獨放在了“附件――手工核算”中,并在新制度中對諸方面的內容進行了重大修改。這就需要我們在業務核算中逐條逐款去對照、去規范。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會計簽章的內涵有所擴展。除了包括印章、簽名、電子簽名外,密碼、密押也按會計簽字管理;而印章僅指業務公章,現金收付訖章、轉訖章、個人名章,不包括聯行、結算、清算專用章,這點需要區分。二是賬務差錯更正必須經會計主管審批,對隔日差錯、賬薄發生隔頁、跳行和差錯印章等細節差錯也都提出了具體要求。三是對再貸款提前歸還和節假日到期逾期歸還的計息問題,提出了統一要求,從而保證收支入賬準確,財務反映真實。四是會計核算質量在原來要求的六相符的基礎上,增加了賬薄、賬卡相符,要求達到八相符。
(三)落實內控制度,維護財產和資金安全
1、嚴格執行操作規程,防止人為失誤導致操作風險。新制度對會計核算工作規定的諸多條款中,將諸如核算原則、憑證審查和簽收、會計簽章管理、錯賬沖正審批、內外部核算核對、有價單證、重要空白憑證管理等牽制制度貫穿其中,因此,在會計核算中只要嚴格操作,嚴格按規定處理每一環節和細節,保證在操作過程中各項制度的落實,資金安全的防線就牢不可破。除此之外,新制度還專門提出了崗位定期輪換、重要崗位強制休假、離職交接及離崗移交等規定,這是保證資金安全的又一防線。
2、 提高會計人員素質,防止欺詐行為導致道德風險。新制度提出了會計人員的任職資格要求。規定會計主管任職應具備任職條件、而且須經上級行進行資格審查;會計人員上崗應具備會計從業人員資格、并接受崗位培訓和后續教育。為此要求,在崗人員應努力達到應具備的資格水平,新配備人員須達到規定的資格后方可上崗。此外,新制度在會計人員職責中還提出了堅持誠信原則,遵守職業道德的要求。為此,要求會計人員要加強學習,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業務水平,盡快適應新形勢下人民銀行會計工作客觀要求,同時還要加強對會計人員進行法制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業務精湛,政治過硬,作風優良。這是做好會計工作的先決條件,也是遏制道德犯罪的關鍵。
3、加強會計監督,使會計工作制度化。為強化監督,新制度單獨增設會計監督一章,提出了三層有關會計管理或監督的辦法。一是規定上級會計部門對下級會計工作負有管理責任。這就要求我們在接受上級領導的同時規范管理好支行會計工作,保證會計制度落實。還規定各級會計部門是本行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并在會計監督一章,還明確其他部門和事后中心的監督任務,從而為會計部門協調好與同級營業部、國庫、發行、外管等有會計核算業務部門的關系,對其實施統一會計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規定會計事務要接受內審部門的審計。這是因為內審部門作為全行的內部控制部門,可以對部門內控提出評價和指導,有利于會計工作的改進和完善,有利于提高會計事務規范化管理水平及加強內控的有效性。三是規定會計事務要接受審計機關和財政部門依法進行的審計和監督。這有利于貫徹依法行政理念,保證依法開展會計工作。
(四)做好會計報告和會計分析,提升會計信息質量
1、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前提。新制度要求各級行行長對本行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負責,會計報表由行長、會計主管簽章確認,不得偽造、變造會計報告和資料,這就為會計信息的真實提供了組織保證。會計人員完全可以不受任何干擾,在工作中堅持原則,反對造假,不折不扣地執行各項會計制度,使會計信息客觀、及時、準確地反映人行的各項業務活動,保證會計信息質量達到客觀性、相關性、一貫性、及時性、明晰性、重要性和謹慎性要求,這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前提。
2、做好會計報告工作是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的必經之路。新制度中采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會計報告”概念來替代原來的“會計報表”,用以改變以往會計信息主要以會計報表形式反映的狀況,對會計報表的說明及其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編制會計報告時,就要對報表的附注或說明予以足夠的重視,按照新制度規定的內容和要求,加強研究和分析,保證會計報告達到規定的真實、完整、及時的目標。這是培養會計分析能力,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的有效途徑。
3、加強會計分析,增強會計信息的反映能力。會計分析是會計核算的繼續,是發揮會計反映作用,加強資金管理,實現金融宏觀調控的重要方面。新制度對新時期會計分析工作的意義、內容、方法以及遵循的原則做了具體的規定,力求央行會計充分發揮其反映和監督功能,提供優質的會計服務和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以適應央行職能強化對會計工作的要求。
(五)研究新制度,解決新問題
1、會計核算主體與機構設置的矛盾。新制度規定各級行根據會計核算和管理要求設置會計部門,這就表明在新的會計集中核算基本形式下,僅作為核算網點的支行,不再是會計主體,因而不一定要設置會計部門。那么在此情況下,如何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會計基礎框架,就是我們應該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2、會計部門與平行級別的其他業務部門的矛盾。新制度規定各級會計部門是本行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而會計部門與其他業務部門的平行級別地位,不利于會計部門對全行會計工作實施統一管理。這也是我們需要研究解決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