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主要課程范文
時間:2023-09-07 17:59: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的主要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工程管理專業是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相互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在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體系中,其中專業平臺課程體系,按“4條腿”方案,即技術、經濟、管理和法律4個類別建立專業平臺課程。經濟學平臺的知識體系是工程管理專業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筑工程經濟學”是工程管理專業經濟平臺課程中的一門基礎課程。該課程的目的是通過課程教學使學生了解工程技術與經濟效果之間的關系熟悉工程技術方案選優的基本過程,全面掌握工程經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備進行工程經濟分析,如進行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與評估、建筑工程概預算、房地產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與評估的專業技術能九“建筑工程經濟學”作為一門以工程為依托、以經濟學理論為指導的課程它被放置于工程管理專業的中期教學之中,作用就在于聯接工程與經濟。學生在低年級階段主要學習公共基礎課和工程類的課程這些課程里面,爭議性的知識較少,而經濟類的課程在爭議性方面存在顯著特點經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建筑工程經濟學”作為較早與學生接觸的經濟類課程自然要擔負起培養學生管理素質和哲學思維的任務,比如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如何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如何以管理者的特質去說服他人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過去單一封閉的專業教育轉向復合型、素質型、應用型教育。
實踐表明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經過課程的學習,有的甚至已獲得了相當好的成績,但仍然沒有掌握相應的技術不具備相應的技術經濟分析能力。以至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從事相關工作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勝任工作。這些固然與經驗的積累有關,但也從根本上反映出在目前傳統的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地困擾著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案例教學方法探討
案例教學(caseteacHng)又稱案例研究(case,是1870年由當時哈佛法學院院長克利斯托夫朗戴爾在對教學方法進行大膽改革的基礎上創立的,是一種培養高素質、實用型和創新能力強的管理人才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主要特點是把現實中的問題帶到課堂把枯燥單調的理論知識,變成解決問題的研究討論把教師的單向教授變成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把個人思路變成集體智慧,一些抽象的理論變為解決現實糾紛的可操作的實踐案例教學法具有高度的擬真性、靈活的啟發性和鮮明的針對性的特點。與傳統教學法相比較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具體表現為。
1.增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由于案例的選擇具有理論上的針對性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案例分拆能夠在既能獨立思考又能相互交流中輕松、自然地運用所學知識,從而鍛煉了運用理論的方法和技巧。
2.訓練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通過對案例材料的獨立思考和分柝與同學交換意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形成了觀念、概念和原則,將感性認識轉變為理性知識,并與所學的理論相對照檢驗了理論的準確性和適用范匪這就訓練了學生的理性思維同時,這種教學方法還能教會學生在不確定的情況和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進行決策使學生能從近期和遠期的“系統”角度來進行思考,有助于學生系統思維能力的增強。另外在案例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不必受書本知識的束縛,能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形成各種方案,從而使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
3.形成了學生的團隊精神。
傳統教學往往要求學生獨立思考,這種任務式教學由于缺乏溝通(這種溝通不僅表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還表現在學生與學生之間)往往會產生“灌輸”之嫌。而案例教學通過討論小組形式實施教學,討論小組類似于“學習型”組織小組成員在案例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得到共同提高,并且學會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
三、“建筑工程經濟學”課程開展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1.社會大環境中“素質教育”、“應用型教育”的發展趨勢。
高等教育工程類專業的主要方向為實踐應甩在學生“四基”(基本素質、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的培養過程中,在專業理論和知識系統構架之后,應建立知識應用的模型,模型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案例應用。如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具備進行建設項目和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的能力和對方案的科學經濟決策能力。而課程案例教學就是在由注入式知識教育向實踐式素質教育轉變、由連續型細節授課向跳躍型平臺授課轉化、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多形式的互動交流轉變等一系列過程中,把課堂教學引入深入研究、廣泛應用、積極創新的氛圍之中。當前“建筑工程經濟學”的大部分內容與許多經濟類課程之間有相通、相似之處,沒有體現工程管理專業的特點比如現金流量與資金的時間價值方案經濟效果評價方法,不確定性分析,項目資金籌集、運用、評價,價值工程與價值分析等。
2.傳統教學方式存在弊端。
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目前建筑工程經濟學課程的教學主要是以傳統的教材為依據按章節灌輸現成的知識點即使有案例也是針對某個知識點的小例題完成某些簡單的計算而不是把系統知識整合以后的具有操作意義的實際的完整的訓練。缺少案例教學、互動教學等內容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手段學生對“滿堂灌”的課堂教學形式和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過程提不起興趣,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學時間又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不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以往的建筑工程經濟教學中,實踐性教學環節比較薄弱課程結束以后,相關的實踐也比較少,學生缺少體驗實際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過程,很難全面系統地掌握建筑工程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和具體方法,導致學生不能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缺乏實際操作能力。
四、“建筑工程經濟學”課程開展案例教學模式的具體設想
1.基本思路。
具體做法是:先由教師尋找合適的項目案例把項目的原始資料匯入教師的備課講義中,再視教學課時的安排,把整個教學內容(包括案例)劃分為若干階段。比如,本課程劃分為建設項目投資估算、確定性經濟評價、項目不確定性和風險分析、價值工程等部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每個部分首先由教師結合案例講授基本的要點,然后進行實踐的練習(個人、小組)并且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適當地組織作業成果匯報和課堂討論然后由教師講評再由學生修改作業并完成階段性報告。從上述環節可以看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將受到數次嚴格的理論與實踐的訓練。最后,為了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專門安排一至兩周的課程設計,讓學生獨立完成一個項目可行性研究中的財務評價以此來鞏固所學的知識。
2.選擇和準備案例。
在案例教學中,選擇教學的案例是關鍵一個好的案例應具備以下特征①客觀性。案例來源于具體工程,必須以事實為依據是真實的、具體的,而非虛構的。②隱含性。案例要包括本課程要解決的大部分問題③目的性案例的內容要為一定的教學目的服務。④實踐性案例選擇是否得當,要經過課堂教學實踐的檢驗。⑤時間性^任何案例都無法全面地反映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狀況而且存在著不確定因素因此案例需要不斷更新。因此依據教學內容、目標、模式、特點來選擇和設計案例,注意理論和實踐的互動,同時要注意避免將案例教學變成舉例教學。高水平的案例教學應當是借助于案例通過討論或其他方式以案說理、以理析案,引導學員進入教學活動自主地、創造性地與教師一同完成教學任務。
因而對現成的案例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加以適當改造,使二者相互匹配同時,教學案例的準備,以及對案例在教學中的應甩除了以教學目的為指導,還必須將案例教學放在課程結構中的一個合適的位置,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到案例學習確實是一個對他們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技能有較大幫助的方法。因此在課程教學之前,除了編制常規的教學日歷、教學計劃等教學文件之外,還需要配合編制一份項目指導書,項目指導書是根據教學的需要量身定做的。
教師對案例的準備應當是對案例進行詳細的分析。教師必須透徹地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焦點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同時還必須把握案例中焦點問題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論基礎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結論。盡管教師不需要將自己的觀點和結論強加給學生但至少得準備與學生一起分享它們。
3.案例教學的關鍵環節。
由于課程課時的限制要將所有教學內容都放在課堂上完成是不可能的。為避免顧此失彼在第一次課程時就把整個案例交給學生,讓學生對本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所了解。在每次課程之前,先布置本次課程要解決的問題把案例涉及的教材內容向學生交代清楚同時指定參考資料范圍,讓學生先進行自學。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帶著案例中的問題去學習教師指定的內容方向明確思路集中,這種有針對性的自主學習使學生的學習角色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在經過學生自學后的課堂環節,教師可以就重點、難點并結合案例進行具體的講解其間也可以組織學生上臺講解檢驗學生自習的效果,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篇2
關鍵詞:區域經濟學;教學;改革方向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5-0128-0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區際經濟社會發展差異及相關經濟問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需要,極大地推動了區域經濟學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教學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全國已經有103所高校設置了區域經濟學碩士點,近30所高校開設了區域經濟學博士點,中國社科院、北大、清華、人大、復旦、南開、廈大等著名高校都發展了區域經濟學博士點或碩士點,其中,區域經濟學國家重點學科有南開大學、人民大學、蘭州大學、廈門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等院校,區域經濟學正成為高校經濟學教學與科研的重要領域,區域經濟研究正為國家的發展和區域協調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區域經濟學教學現狀
若想全面認識區域經濟學的教學現狀,必須搞清楚中國區域經濟學的來龍去脈,這是因為區域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不同于其他經濟學科,區域經濟學的設置不僅在經濟學院(系),而且存在于公共管理學院(系),地理學院(系)。總的來說,中國區域經濟學的研究與教學隊伍主要有三大部分:
1.經濟學院系統
區域經濟學的教學與科研活動主要存在于經濟學院系,如南開大學區域經濟學、廈門大學區域經濟學、蘭州大學區域經濟學。另外,在經濟學院系統里面,有些專業的研究人員也在從事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如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等。這一方面說明區域經濟學的研究隊伍的規模不斷擴大,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科之間越來越交叉。
2.地理學院系統
這類區域經濟學主要是由經濟地理學演化而來,與人文地理學的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類學校有南京大學的區域經濟學,設置在南京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東北師范大學也是如此,也將區域經濟學設置在地理學系。我們發現,中科院地理所也在開設區域經濟學的有關學位點。
3.公共管理學院系統
這類院校包括東北財經大學,其區域經濟學設置在公共管理學院,北京大學設置在政府管理學院、人民大學設置在公共管理學院。應該指出,設置在公共管理學院的區域經濟學多是新近遷入,如北大的區域經濟學原來在城市與環境學系即地理系,而人民大學的區域經濟學也是從經濟地理和生產力布局學轉化而來,他們的課程設置多少留有原來的痕跡。
大量教科書的出版也顯示了區域經濟學的繁榮景象,同時,促進了區域經濟學教學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區域經濟學類的教課書有數十種,其中,比較出名的教學書有南開大學翻譯出版的《區域與城市經濟學手冊》3卷,人民大學的區域經濟學研究生系列教材等。
在區域經濟學教學中,有兩個學術機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是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委員會,二是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委員會。兩個委員會自新世紀成立以來每年均召開一次或多次學科建設的發展工作,有眾多的專家學者參與會議,相互交流切磋教學,大大促進了區域經濟學的發展。在信息時代,網絡的作用也促進了區域經濟學教學和科研的提升,有兩個著名的網站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和人大經濟評論網均作出了貢獻。
三、存在問題
區域經濟學的教學存在的問題,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幾類:其一,學科的快速發展準備不足;其二,學科的多重血統帶來課程設置的參差不齊;其三,課程體系等沒有和國際接軌;其四,學科教學落后于實踐發展。
1.學科的快速發展準備不足
區域經濟學的教學尤其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生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近年來發展迅速,學生數量激增,教師資源緊張,一個導師帶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研究生,這種情況下教學質量存在下降的趨勢,加之部分高校研究生學制的縮短,研究生往往是第一年應付理論上學習,第二年忙于找工作,必要的研究性教學大量缺失。另外,由于部分高校盲目上馬區域經濟學碩士點,導致教材建設和課程大綱建設滯后,有55%的被調查院校認為教材和教學大綱建設是目前區域經濟學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學科的多重血統帶來課程設置的參差不齊
如上文所述,我國的區域經濟學教學點分布于不同的單位,與其他經濟學科的顯著不同點是,區域經濟學課程設置差異很大,如地理學系的區域經濟學設置都是區域經濟規劃之類,經濟學系的設置缺乏空間分析的基本課程,公共管理學院的課程設置呈現出公管特點。這一特點突出的表現在區域經濟學的教材建設上,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體系,人人都想自己建個區域經濟學的大廈,這樣的后果導致了眾多大廈沒有建成,反而影響全國區域經濟學教學水平的提升。
3.課程體系等沒有和國際接軌
我國的區域經濟學課程體系遠遠沒有和國際接軌,很多高校處于自我發展、自我欣賞階段。國際上著名的區域經濟學著作很少被國內采納,如藤田昌久的《城市經濟學》是研究生的極佳教材,但是,我們的調研發現國內高校幾乎對此漠視。這種課程體系的自我封閉性質很大原因是來源于對區域經濟學的認識的偏差。國際上,往往將區域經濟學與城市經濟學并列,因為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JEL分類將此稱為城市、農村與區域經濟學,我國臺灣地區則稱之為都市與區域經濟學,而我國學位評定時則將城市經濟學去掉并變成了區域經濟學下屬二級學科。這種舍棄城市經濟學的做法無疑對區域經濟學的教學造成影響,因為作為城市與區域經濟學最為核心的部分,城市經濟學的作用沒有被正確的認識。
4.學科教學落后于實踐的發展
學科教學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區域經濟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特別是針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問題的深入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缺乏很好的案例教材;理論與實踐的脫節,造成了本專業學生對于區域經濟學課程的學習認識不清。
四、改革方向
區域經濟學教學應該按照頂天立地的要求全面進行改革,以促進其更好的發展和適應經濟發展對區域經濟學的需求。頂天就是教學科研與國際接軌,立地就是發揮區域經濟學的研究區域問題的特有優勢,研究中國的區域經濟現實問題,為建立和諧社會而努力。
1.區域經濟學教學要面向國際化與現代化
國際化和現代化就是要求全面與國際接軌,大力引進國外先進的理論、研究方法和優秀教材。一是系統引進并翻譯國外的區域經濟學優秀教材,如空間經濟學、經濟地理與經濟政策、新經濟地理、空間計量等;二是采用請進來和送出去的辦法,邀請國外著名的城市與區域經濟學研究大家來國內講學,并且大規模選派優秀的中青年區域經濟學研究和教學人員到國外進修或攻讀相應的博士學位;三是建議將二級學科區域經濟學改成城市與區域經濟學,并相對重視城市經濟學的教學工作。
2.構建以經濟學為基礎的合適的區域經濟學教學體系
區域經濟學本質上屬于經濟學范疇,但是,它的發展又和地理學尤其是經濟地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現代空間分析技術與GIS大規模在空間經濟分析中的應用,使得這些更成為區域經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認為,一個合適的區域經濟教學體系應該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主要是經濟學基礎,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第二部分區域和城市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如空間經濟分析、城市經濟學、地方政府經濟、空間計量與GIS技術等;第三部分內容則為中國城市與區域經濟學的實證研究教學。
3.撰寫豐富多彩的案例
區域經濟學的特點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都為我國區域經濟學教學案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撰寫區域經濟學的案例,利用案例教學應該成為未來區域經濟學教學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黃楠.區域學科建設發展迅速,仍亟待開拓創新[D].經濟中國網,2007-10-13 省略.cn/xueshudongtai/
篇3
1 國際經濟學的內容、發展及特點
國際經濟學的發展歷史悠久,最早的理論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亞當斯密的絕對價值論。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對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和擴充從未間斷。尤其是近幾十年弗里德曼和克魯格曼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使得國際經濟學的內涵愈加豐富。國際經濟學學科的特點非常顯著,涉及內容豐富,應用工具復雜,理論基礎廣闊。
1.1 國際經濟學的內容及發展
一般的國際經濟學教材主要內容分為宏微觀兩部分,微觀理論部分主要內容是以交換為主要目的各種方法的延伸;宏觀部分主要是從宏觀、均衡、金融等角度對國際貿易的動因及結果的詮釋。最早對國際經濟學研究的亞當斯密,本文由收集整理其在國富論中指出國際間的交換主要是源于絕對優勢。大衛李嘉圖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對優勢理論,后經h-o理論即資源稟賦理論使得其成為微觀國際經濟學的經典,現代的國際經濟學的進步主要來源于保羅克魯格曼的貢獻。主要貢獻有:在產業內貿易理論有關基本假設和結論的基礎上,通過建立各種模型深入闡述了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與國際貿易的關系,成功地解釋了戰后國際貿易的新格局。
1.2 國際經濟學學科的特點
(1)內容非常豐富。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非常廣泛,微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純理論、貿易政策與關稅非關稅壁壘、貿易與經濟增長與規模經濟、要素國際流動等問題,國際經濟學不同于國內交易,國際貿易中普遍存在對貿易和要素流動的自然的與人為的阻礙,主要側重于解釋國際貿易的起因與利益分配以及國際貿易政策的影響及其依據等。宏觀部分主要研究國際收支、外匯市場理論與政策、開放與封閉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國際貨幣制度、國際貨幣政策等問題。
(2)國際經濟學的建立經濟學系統基礎上。國際經濟學以經濟學的一般理論為基礎,如西方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投資學等,在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將會涉及到一些財政、金融、投資和貿易等學科的基礎知識,研究方法上,國際經濟學主要是以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基礎。國際經濟學主要包括微觀部分主要是以微觀經濟分析為基本工具,屬于實物面研究。宏觀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觀經濟分析為主要工具,屬于貨幣面研究的范疇。
(3)對學生的學術素養較高。由于學科內容及學科基礎的要求,需要學生除了對經濟學、管理學、金融、投資等都有比較深層次的素養要求,還要求相互之間的交叉引申,從另外一個角度也是對邏輯和數理素養的更高層次的升華。在此種的要求下,就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使得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比較系統地掌握國際經濟學。
2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國際經濟學本身的深刻性和綜合性使得在不同程度學生面前體現出的教學效果有很大差異,在日常的課后調研中呈現的調研結果完全佐證了這一觀點。在(下轉第173頁)(上接第123頁)學生反映的諸多因素中最凸顯的以下幾個:課程難度大、課程內容度、 涉及數理模型多、自身能力有限、教學方式單一、理論模型過于枯燥等原因。除了以上課程本身的客觀原因外,主觀上究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幾種:
2.1學生的學術素養相對較低
學生的學術素養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學生的專業素養,一般情況下國際經濟學的設置應該在第二學年的下學期或是第三學年的上學期,這時學生對該學的基礎課都未完全修完,所以學起來顯得跟不上,即使在所有課程都開的情況下,由于是加強和引申課程也致使所學東西有所欠缺。二是學生的數理能力以及邏輯推理能力有限,使得教學相對吃緊(國際經濟學要求相對較高的數理和邏輯推理能力)。以上兩種原因是教學過程無法推進的主要障礙。
2.2 教學方式傳統影響教學質量
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形成有效的溝通,在關鍵難點上只是灌輸式的學習,不利于溝通障礙的有效解決,在未能形成有效解決機制情況下,繼續推進使得問題將長期積壓,最終對整個課程失去信心。現代的教學條件給我們創造許多新的方式,如增加多媒體,雙語教學、有效的課堂活動、課外活動等可以豐富和彌補傳統的教學。
3 提高國際經濟學教學效率的對策和建議
目前的國際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通病,尤其是在新歷史格局下,對經濟學本科階段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國際經濟學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不斷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效率是刻不容緩的,針對以上提出的各類問題癥結,本文提出以下幾點重要的對策建議:
3.1 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不斷優化教學方式
有效提高國際經濟學的教學質量,必然需要教學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良好的師資隊伍主要有以下幾個手段:一是加強教師交流,不斷吸取不同的教學優勢進行優勢互補是必要途徑。二是加強任課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監督和培訓,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科研能力。至于優化先進的教學方式方面:目前國際經濟學的教學實踐中大多開展雙語教學、課堂討論、案例分析、實驗教學等先進的教學方式等,雙語教學有利于吸引對外語有興趣的學生,但是對學生和老師的素質要求顯得更高,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導致學科教學情況的經一步惡化。總之有意識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嘗試將所涉及的理論同現實熱點問題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來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4
關鍵詞: 計量經濟學 課程設計 案例 成績評價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的重要性
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為本科生數量分析能力的培養和做學術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國經濟學要科學化和現代化,發展成為一門能夠指導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的科學,任務之一就是學習研究發展計量經濟學,特別是今年來我國金融市場活躍,股票、期貨和期權,有大量的高頻數據,需要用計量的方法進行分析。
世界計量經濟學會2006年遠東會議在清華大學召開,會議邀請了將近15位世界著名的經濟學家和計量經濟學家作主旨報告,研究主題微觀計量經濟學理論、估計與檢驗方法,宏觀計量經濟學的理論、估計與檢驗方法等,經過近100場的研討會,對計量經濟學的研究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認識,使中國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階段,這對教師的日常計量經濟學教學發揮了很好的引導和促進作用。洪永淼教授和汪壽陽教授根據計量經濟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計量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具體實際,借鑒國際主流計量經濟學的教學與研究經驗,初步探索中國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規律,以盡快縮短中國計量經濟學與國際主流計量經濟學的差距,并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計量經濟學。論文最特別之處是附錄包含一份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及教科書或參考書建設的目錄表。這對各大學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有一定引導作用[1]。杜修力、何劍針對當前高校計量經濟學本科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為著力點,結合其多年教學實踐,提出了“三維”教學模式及在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2][3]。姜樹元、王鋒在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的若干思考中,針對當前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課程層次劃分不清晰、重理論輕應用、重方法介紹輕能力培養等,給出改革建議,如規范教學大綱科學劃分教學層次,教學應該重思想重方法重應用,以及計量經濟學教學和計算機軟件緊密結合,等等。胡榮才和許滌龍探討了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強調了計量經濟學實驗的重要性。
二、問題的提出及其建設
1.強調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關系和重要性
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由于教師認識不夠,未在開始教學時強調計量經濟學在整個經濟分析中的重要性,或者只單單一句話,學生并未注意。在計量經濟學教授中,給學生講授計量經濟學重要性,激發學生興趣,而激發學生興趣最好的材料就案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很多做的研究都是和計量相關的。同時應強調統計學重要性,統計學是計量經濟學的先修課程,很多學校在統計學講授中也只講理論,由于統計公式偏多偏大,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轉而消極對待這門課,故要學好計量經濟學,統計學的基礎也很重要,學校在開始先修課程時就該注意到其與后續課程之間的聯系,計量經濟學理論教學中用到大量統計學的相關理論和知識,打好統計學的基礎,對計量理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計量經濟學的實質就是對經濟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找到統計特性,對計量經濟學的建模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
2.加大理論課程中案例比例
傳統計量經濟學教學中案例分析所占比例比較小,不夠形象化。我們針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2010、2011年和2012年經管系和數學系金融班正在開設計量經濟學的學生做了一項調查,連續三年調查中,幾乎92%的學生希望老師多講些實際應用知識,少講公式,最好能用現有的宏觀或金融數據,通過案例講解計量經濟學,8%的學生希望先打好理論知識基礎。傳統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偏重理論教學,旨在推導公式如何得來,沒有講解公式的意義與背景知識。一方面因為我國研究計量的文獻資料還不是很多,老師沒有渠道獲得優秀的前沿文獻資料,只能依靠書本,特別是二本學校。最近幾年情況有所改善,學校一般買了數據庫,有大量的計量理論研究文獻和運用計量經濟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文獻,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理論知識講解完,下載優秀論文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加深對計量的理解,對理論知識起到了鞏固作用。
3.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
傳統計量經濟學教學偏重方法介紹,輕能力培養,一方面是覺得理論是應用的基礎應該講好,另一方面老師有關計量經濟學應用方面的知識相對貧乏,自己都不是很會應用,更不要說講給學生,其中包括計量實驗方法所涉及使用軟件分析,國內做得還比較少,大多只能通過國外的論文進行了解,最近幾年情況有所好轉,很多計量分析方法可以用軟件操作,國內也有很多學者編寫了運用eviews軟件解決計量問題的實驗教程,老師加以參考,在講解案例時就可以隨時演示給學生看。安排上機實驗課,通過演示,使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建模和運用軟件處理過程,再要求學生根據計量經濟學模型和當前的熱點問題進行研究,課堂做報告并一起討論,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洪永淼,汪壽陽.論中國計量經濟學教學與研究[J/OL].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學院研究院,2007.
[2]杜修立.計量經濟學教材改革的幾點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0(2):59-62.
篇5
我國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盡管我國設置“環境經濟學系”的高校不多,但是幾乎所有設置環境科學系、經濟學系及相關專業的高校都開設了環境經濟學或者類似的課程。由于環境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其教學對學生經濟學背景知識有著較高的要求。而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不同于經濟學或者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一般沒有受過經濟學的訓練。環境科學專業課程多、時間緊的特點也不允許他們做這樣的知識準備。在這種特殊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開展環境經濟學的教育和教學是一個必須研究的問題。本文對環境科學專業環境經濟學課程設置、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等進行了探討,旨在為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果提供借鑒。
1 課程設置
目前國內外環境科學專業設置的相關課程有環境經濟學概論、環境經濟學基礎、環境經濟學導論、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考慮到環境與資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很多的環境問題是在自然資源利用中產生的,自然資源的有效配置可以減少環境問題的產生。而且在環境經濟政策的制定中,自然資源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對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只重視環境經濟學的教育而忽略自然資源經濟學的教育,不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用整體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時,在整個專業的教學體系中,由于總課時的限制,往往很難同時開設環境經濟學和自然資源經濟學兩門課程。所以筆者認為,從完善學生知識結構的需要出發,設置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基礎課程為宜。
另外,大多數環境管理專業將環境經濟學設為選修課,一些學生因害怕該課程難學而放棄這門課的學習。根據筆者了解,現在很多環境科學/環境管理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因為沒有經過環境經濟學的基本訓練而造成知識的欠缺,提出的一些政策或者政策建議有背經濟學常識而被責難。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將本課程設置為專業基礎課。
2 教學目標
如上文所分析環境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性學科。它不僅與經濟學、環境學有直接的聯系,而且與地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以及法學等學科也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總之,其涉及知識面寬,內容廣。盡管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生的自然科學的背景較好,但社會科學,特別是經濟學和公共管理學的知識比較欠缺。面對這樣的學生背景和有限的計劃學時,制定明確可行的教學目標至關重要。在有限的時間和學生知識背景的條件下,必須考慮學生將來實際工作的需要、課程的特殊性,以及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關系來制定教學目標。根據筆者本課程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相關研究經歷,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應該定位于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經濟學思維三個方面。具體為:(1)掌握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和分析評價方法,達到“入門”的目的;(2)掌握運用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分析和解決資源與環境問題的基本能力,特別是掌握環境經濟手段的經濟學理論基礎;(3)培養學生從經濟的角度審視環境與資源問題的習慣;(4)為相關的課程(如:環境評價、環境規劃與管理)打下必備的基礎。
3 教學內容
環境經濟學包括了從微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到環境和環境問題、自然資源和自然資源問題、環境與自然資源管理政策、綠色GDP核算(涉及宏觀經濟學知識),以及最新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和應用等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和內容。國外高校這門課的課時為54學時(每周2次4課時),并且要求學生有微觀經濟學基礎。即使對非經濟學專業開設這門課,課時也為54學時。而我國高校環境科學專業的教學體系中,本課程只安排了36課時。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內容顯然不可能涵蓋環境經濟學的全部內容。因此,必須根據教學目標、課時的限制以及學生的背景來確定教學內容。我們認為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包括以下5個模塊:
(1)導論。導論模塊主要介紹當前主要面臨的環境與資源問題(如污染、資源利用沖突、全球環境問題等),分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聯系;由此導入什么是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為什么需要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等問題。
(2)基本經濟學概念和理論。這一模塊主要是針對沒有微觀經濟學背景的學生建立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理論基礎。涉及的概念和理論包括費用和效益、供給和需求、經濟效率、外部性、公共物品、產權等,以及環境質量經濟學。
(3)分析方法。這一模塊主要介紹環境與資源經濟學中兩種最基本的也是應用最廣的分析評價方法:環境資源價值評估方法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Benefit-cost Analysis)。在環境資源價值評估方法部分,側重向學生灌輸這樣一個理念:與其他財產一樣,環境與資源是有價值的,必須將環境與資源的價值納入決策過程之中。收益成本分析是將環境資源價值評估得到的結果納入到決策過程的有用框架。
(4)環境經濟政策。這一模塊主要介紹國內外現行的和擬議的環境管理的經濟手段及其理論基礎、這些手段優劣和對資源環境影響的經濟學分析方法。從而引導學生今后在政策的制定和評價中的經濟學思考。
(5)自然資源利用和管理。這一模塊主要介紹自然資源(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水資源)在時間上最佳配置的理論。重點介紹漁業資源問題、管理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制定和影響的經濟學分析方法。
以上的5個模塊,首先通過導論讓學生對環境與自然經濟學有一個總體的了解,然后從基本概念和理論入手,依次過渡到環境經濟的分析評價方法、環境管理的經濟手段與政策,自然資源利用及管理政策,從而將各章節的內容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系統框架,有助于引導學生認識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內在的邏輯規律。
4 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既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下,采用何種方法進行教學將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與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多媒體技術的進步為我們開發先進的教學手段提供了有利條件。改變傳統的黑板板書方式,建立以先進的多媒體手段為依托,課堂講授課后練習、課堂演講與討論、現場教學以及觀看錄像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體系,可以大大提高本學科的教學效果和效率。根據筆者的經驗,以下幾種教學手段特別重要。
(1)啟發式教學與案例教學。由于本課程具有文理滲透、交叉性質,初學者對一些經濟學知識及其在解釋環境科學問題上的運用理解較困難。因此,在講授過程要盡可能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對基本概念、理論的敘述注重確切和深入淺出、對關鍵詞的講解力求準確透徹、對分析評價方法及有關環境管理經濟手段的介紹盡量理論結合實際,并通過提問、啟發、舉例使同學們理解掌握每個知識點。在啟發式教學時配以實際案例能夠提高教學效果。如針對目前我國嚴重的霧霾問題,配合華北地區經濟增長、人口增加、消費增加、重工業布局來分析霧霾產生的原因;啟發學生用經濟學的思維來分析問題,考慮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權衡,從而提出以成本更低的環境經濟手段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強制關閉企業這樣高成本的命令-控制性手段。
(2)多媒體課件。為了使課堂講授更加明了、生動,并節省教師在課堂上的板書時間,首先要完成與原版教材相對應的英文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與制作。在設計與制作多媒體課件中,充分利用字體、顏色和動畫等功能,并通過插入各種圖表、與相關網站鏈接,力求達到條理清晰、突出重點、加深印象、擴大信息量的效果。由于學生在課前課后很容易通過互聯網或email等方式獲得多媒體課件,故上課時不必將精力用于記課堂筆記,從而讓他們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積極思維、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3)雙語教學。英文教材、英文課件、中英文相結合的閱讀材料和講授,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和透徹理解課程的基本內容。現有中文教材大都從英文教材翻譯或者編譯而來,無庸諱言,翻譯和編譯中存在很多晦澀和謬誤之處。因此筆者認為雙語教學效果要好于單語教學。而且學生在將來工作中要涉及到大量英文文獻,雙語教學可以讓學生熟悉本學科的專業詞匯,為學生將來工作和學習打下基礎。
(4)課堂討論和現場調查。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除了具有鮮明的交叉性,應用性也是其一大特點。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授課內容,以問題為導向,定期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討論,讓每一位同學都有上臺演講的機會,師生平等參與討論,大家各抒己見,取長補短。同時盡可能安排現場教學活動(包括觀看有關錄像),或結合教學組的在研課題組織學生參與現場調查。實踐證明,這種生動活潑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同學們調動積極思維、發揮潛能、發展個性、展示才華,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學和對環境問題的綜合分析能力及其綜合素質,同時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5 結論
篇6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金融實踐
近年來,不少學者提出了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姜麗麗(2011)站在經濟學科的立場討論了計量經濟學和相應的計量軟件(主要是Eviews)的結合;李劫(2014)對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研究,認為應該將原理驗證性實驗與研究設計性實驗相結合;張衛東,黎實(2016)討論了博士階段的高級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問題。但是,由于金融數學是新興專業的原因,當前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尚缺乏針對金融數學專業的探討。本文重點針對金融數學專業剖析計量經濟學中金融理論及實踐結合不緊密問題,并給出相關改進對策與建議。
一、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不緊密
當前計量經濟學教材在編寫時,為了滿足較少學時的需要,保留了數學抽象,減少了與經濟學理論的結合,特別是與金融學、投資學理論的結合更是幾乎沒有。這使學生在學習時很難理清計量經濟學課程與金融理論、金融問題間的關系,而且學習完成后也難以應用該課程的知識來解決實際金融問題。我們以如下兩個例子為例。
第一,以消費—收入案例作為經典一元線性回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案例。當前眾多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在介紹完經典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相關理論后,為使得學生能學以致用,往往引入一個實例進行分析。由于當前教材大多以經濟學或金融學學生為授課對象,所以其在教材中引入的案例往往都是經濟學的案例。例如,分析居民收入與消費間的關系。如此導致金融數學的學生誤認為計量經濟學僅僅只是一門經濟學課程,在金融上應用很少。
第二,引入消費習慣作為經典多元線性回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案例。不少教材在對多元線性回歸案例的選擇時,仍然是主要以經濟學、金融學的學生為考慮對象,通過引入消費習慣(上一年的消費)進一步加深消費—收入模型的分析,得到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案例。然而這對于金融數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正好加深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誤會,如此導致金融數學專業的學生誤認為計量經濟學在金融上沒有應用。可見當前計量經濟學的案例分析往往都是以傳統的經濟模型作為分析,考慮的往往是消費—收入等這些經濟現象,沒有體現出計量經濟學在金融的應用。這顯然不足以讓金融數學專業學生了解計量經濟學在金融學、投資學中的應用,學生亦難以將計量經濟學方法、模型應用于指導金融實踐。事實上,金融學、投資學中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三因子定價模型等等大量金融模型就是計量經濟學中一元線性回歸、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這些金融模型在計量經濟學中的引入必然將對金融數學的教學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如何把金融理論及實踐與計量經濟的教學進行結合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問題。
二、計量經濟學中數學推導的改革措施
金融數學的學生在計量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應該是在學習好計量經濟學方法、模型的同時,把方法與模型應用于現實金融市場,以指導金融實踐。因此,針對上述數學推導的設置問題,我們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第一,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實證分析作為案例引入計量經濟學。在介紹完計量經濟學一元線性回歸模型:Y=β0+β1X+μ后,立刻把金融學經典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作[1]FamaEF,FrenchKR.Commonriskfactorsinthereturnsonstocksandbond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3,33(1).[2]姜麗麗.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1(26).[3]李劼.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19).為案例引入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例如,采用CAPM分析中國石油(R2)的收益:R2=α+β(Rm-Rf)+μ,其中,Rm為市場收益(例如上證綜指的收益率),Rf為無風險收益率(例如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CAPM在計量經濟學的視角下其實就是做一個簡單的一元回歸。因此,通過在案例中引入CAPM的實證分析,能加強金融數學專業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認識,同時讓學生了解到計量經濟學與投資學間的關系,提示學生的學習興趣。
篇7
一、本科生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特點.內容繁多,教學時間緊湊經濟學和管理類本科生在入學第一學期便需要學習微觀經濟學課程。目前各高校常用的初級微觀經濟學教材有曼昆著的《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薩繆爾森等著的《微觀經濟學》和高鴻業著的《西方經濟學原理(微觀部分)》,這三本教材分別有22章、19章和10章,每本教材的內容均十分繁多,涵蓋了微觀經濟學基本概念、消費行為、生產行為、市場分析、外部性,有的還涵蓋了簡單的博弈論、一般均衡分析等。而本科生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入學時需要參加近一個月的軍訓,第一學期的學時被大大壓縮,一般高校初級微觀經濟學的學時只有36個學時。在較短的時間內需要向學生教授如此多的教學內容,無論是給老師還是給學生都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數理分析方法微觀經濟學采用了大量的數理分析方法,包括統計方法、圖形和數理模型。經濟數學、統計學等數學分析工具在現代經濟學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微觀經濟學中也大量使用了這些方法,即使在初級微觀經濟學中也包括了邊際分析、最優化方法等。這對于剛進入本科生一年級的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他們同步學習的高等數學中還未學習到極限、微積分等相關內容,很多知識無法用高中學習的數學知識進行準確的解釋,對教師授課造成了一些困難。
.學生需求各異不同專業的學生對于微觀經濟學的學習需求是不同的。大部分管理類學生在本科階段只會學習初級微觀經濟收稿日期:2012—04一學,但是如果需要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同學需要掌握的則是中級微觀經濟學。初級微觀經濟學雖然與中級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章節是類似的,但是各章節內容的深度和分析方法都有非常大的區別。如果對這類學生只教授初級微觀經濟學的內容,那么將給這些專業的學生深造、繼續研究生學習造成較大的障礙。
二、本科生微觀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探討針對以上微觀經濟學課程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科生微觀經濟學進行教學改革:
.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開設不同層次的微觀經濟學課程大部分學校對于經濟類和管理類的學生均開設的是初級微觀經濟學公共課,即經濟類和管理類的學生均采用同一本教材學習初級微觀經濟學。由于經濟類的學生還需要學習中級微觀經濟學,因此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要求對于他們而言并不存在問題,但是對管理類的學生就會有學習與考察脫節的問題。因此,對于管理類學生而言,應該在初級微觀經濟學教材的基礎上,適當將內容拓展到中級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上,要注意初級內容和中級內容的銜接。
雖然中級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比較數理化、講授內容也比較深入,但是可以以初級微觀經濟學為基礎,將中級微觀經濟學中的本質內容、內在核心解釋給學生,便于他們今后自學和考試。
.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微觀經濟學的內容繁多,概念也較零散,幾大塊理論之間的聯系性也不算特別強。因此如何在較短的授課時間內,讓學生全面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打破老師教、學生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可以通過情景教學方法講授消費理論和生產理論,用案例分析方法講授市場的結構,分析完全市場和不完全市場的特征,用參與式教學講授初級博弈論的概念。同時還可以通過討論課將課程中所學習到的各種原理用來分析國內和國際經濟熱點現象。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加強學生對各種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如何利用經濟學原理解釋各種經濟社會現象,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由于學時安排有限,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安排助教為學生的課程作業進行講解和答疑,幫助學生在課下更好的學習和消化。
.盡量采用雙語教學,與國際接軌微觀經濟學的大多數經典教材均是國外經濟學家撰寫,很多學校也采用原版教材進行教學。利用原版教材和雙語教學的好處在于可以讓學生知道經濟學概念和原理的原始表述,這種表述比翻譯后的表述更加準確,也便于學生以后閱讀國外文獻,同時在學習經濟學的過程中也可以加強對英語的學習。
.建立綜合評價體系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灌輸二十多章的經濟學內容,利用單一的閉卷考試方法很有可能無法準確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除了采用閉卷考試方法,還可以采用隨堂測試、學生分組討論、課程論文等方法多方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效果。
篇8
關鍵詞:概率論;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教學設計
從1998年教育部把計量經濟學列入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現代高校經管專業必不可少的核心課程[1],它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理論課程[2]。近20年來計量經濟學課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中國大多數經濟與管理相關的專業的教學大綱中,計量經濟學作為本科公共必修基礎課,一般都要求學生已經修完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前期課程。事實上計量經濟學的基礎知識主要來自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研究過程與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是一致的,先設定模型,然后通過樣本抽樣,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3]。
在計量經濟學實際教學中發現,許多同學對統計學中基本概念掌握得很好,依然無法理解計量經濟學的內容。主要的原因是已有的計量經濟學教材缺乏引導學生從概率論和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銜接。由于學生在學習這兩門課的過程中,缺失了知識點的過渡和遷移,常常用孤立和割裂的視角來看待計量經濟學的內容,這無疑提高了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困難程度。學生不知道將已有的數學知識與計量經濟學相互結合,形成完整的邏輯體系。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將論述從概率論和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過程中出現的知識點相互割裂的主要問題,闡述造成學生理解困難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
一、從概率論與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出現的教學問題
雖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已經學過計量經濟學的基礎課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但學生在計量經濟學學習的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如何將已有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和計量經濟學中的知識點相串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許多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知識點,在概率統計中只是簡略的介紹,甚至一帶而過,并未引起學生的重視。第二,許多計量經濟學的教材常常忽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知識點,這可能是由于在歐美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并不要求學生前期修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所以中國在引進的國外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后,也沒有在課程上復習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為了具體說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本文以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大綱中最主要的教學內容:經典線性回歸的最佳線性無偏性質和違反基本假設造成的后果兩個重要的知識章節作為案例說明。
(一)經典線性回歸估計的最佳線性無偏性
經典線性回歸估計的最佳線性無偏性是小樣本理論下的普通線性回歸的最重要的性質,大多數本科計量經濟學教材最前面的2-3章都是介紹這一內容,例如國內最常用的教材李子奈的教材《計量經濟學》[4]和國外的伍德里奇的教材《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5]等。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程度也將直接影響到計量經濟學的后續學習。然而對于學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同學來說,雖然他們學過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征,包括期望和方差,還有n階原點距以及n階中心距的內容。但他們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中并沒有接觸過無偏性和有效性的概念,事實上,就計量經濟學的本質來說。無偏性就是用一階中心距來計算,有效性則用二階中心矩來衡量。而這兩個概念在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中都已經學過,但如果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不特別加以說明,學生很難意識到兩者之間的聯系。學生難以理解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在數理統計課程中,關于中心矩的介紹很簡略,許多學生可能并沒有意識到其在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性,而計量經濟學教材中往往忽視對概率統計的中心矩的介紹,導致學生采取一種割裂的視角,無法建立一個統一的思維框架。
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常常遇見許多同學難以理解為什么要用最優線性無偏性來衡量最小二乘法的優劣?因為大多數計量經濟學教材往往直接介紹最小二乘法種種優良性質,在同學們不熟悉無偏性和有效性與中心矩之間關系的前提下,直接引入這兩個概念往往顯得突兀,學生在學完了線性最小二乘法的最優線性無偏性之后,仍然會產生為什么要用這兩個指標來衡量的疑問。更合理的方法是,可以在介紹最小二乘法的內容之前,先介紹均方誤差的概念來引入無偏性和最小方差兩個概念,這與數理統計中如何衡量參數估計的性質等內容部分是一脈相承的,學生如果學過了數理統計學,就很容易理解均方誤差的概念。關于這種過渡知識的介紹,已有計量經濟學教材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改進,例如陳強著的計量經濟學教材[6~7],與許多其他的計量經濟學教材不同,他并不是在計量經濟學教材中直接介紹最小二乘法具有最優線性無偏性的性質。而是在還沒有引入最小二乘法之前,先介紹了如何評價參數估計的優劣,即介紹均方誤差的方法,均方誤差可以進一步分解成方差和偏差平方之和。偏差平方等于零就是無偏性的證明,方差最小就是有效性的證明,這種分解方法可以直觀的表示為什么線性回歸的最小二乘法估計會得到最佳線性無偏的優良性質。因為這種對參數估計優劣的評價是通用于所有的參數估計,而不僅僅是對最小二乘法。同學在理解了評價參數估計的方法之后,就不會再對最小二乘法最優線性無偏性的證明過程感到難以理解了,這有助于同學們理解如何從數理統計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
(二)違反基本假設對最優線性無偏性的影響
當違反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假設時,其最優線性無偏性會如何受到影響?許多同學常常依靠背誦的方法記住違反了每一條假設產生的后果,正如已有研究中所指出的[8]。這會導致學生混淆違反不同基本假設與產生后果之間的關系。古典線性回歸模型是基于以下四條假設而得出的最優線性無偏的優良性質,第一,線性假定;第二,嚴格的外生性;第三,不存在嚴格多重共線性;第四,球形擾動項。事實上,在對于無偏性的證明當中,并沒有用到第三條和第四條假定。第一條假定可以通過設定線性方程的形式來保證實現,一般我們可以假設其滿足。所以,影響無偏性最重要的假定是第二條嚴格外生性。第二條假設也是最容易違反的,而且直觀上并不能看出是否違反了第二條假設,也很難使用計量的統計方法來檢測第二條假設是否被違反。事實上我們所有關于線性回歸方程內生性的討論,都是基于違反的嚴格外生性的假定而展開的。只有違反第二條假設,最終的估計才是有偏的,而違反第三條和第四條假設,并不會對估計結果的無偏性產生影響。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同學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們常常認為違反多重共線性或者球形擾動項的假設都會影響無偏性的估計。以至于他們認為所有變量之間不可以存在任何相關性,或者認為不可以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否則他們認為會導致估計結果有偏,這都是錯誤的觀念。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沒有理解在推導無偏性中所使用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的相關知識。這里所需要期望的概念,同學們在數理統計中已經學過,但是另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迭代期望定律,在本科生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課程中一般并不會介紹,如果在推導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的無偏性之前,先介紹迭代期望定理,則可以讓同學們很容易理解整個推導過程,從而理解得到無偏性所需要的假設,并可以推導出違反不同假設對最優線性無偏產生的影響。二、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相結合的教學改進方案
上述介紹的從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這些是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常出現的現象。結合教學實踐和相關教學研究,筆者提出以下改進的方法和建議。
總體而言,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推薦多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非常新的概念和知識點,先讓同學分組討論,由此可以了解他們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并且讓同學們嘗試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推導出計量經濟學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缺口,同時能夠很好的將計量經濟學的新知識和他們的知識儲備相連接,幫助學生從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點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知識點,建立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選擇
在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選擇方面,最好選用計量經濟學教材在介紹最小二乘法內容之前,先復習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雖然有些教材將這部分知識放到了附錄部分,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對這一部分基礎知識的介紹。所以更合適的方法是先介紹完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比如,最重要的知識點包括條件概率、條件分布、數字特征,迭代期望定理,隨機變量的性質、假設檢驗、統計推斷、大數定理和中心極限定理、隨機過程等。讓同學們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能夠回憶起已經學過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基礎知識。尤其對學生后期進一步學習最小二乘法的性質的數學推導過程和性質非常有幫助。
(二)課堂教學的改進方案
在課堂教學方面可以采用“學生分組討論+教師講解+課后習題演練”三者相結合的方法,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重視教師的講解和課后的習題演練。而忽視學生的分組討論,雖然學生分組討論在學生較多的時候很難開展,尤其是在總學時有限的情況下。但是,如果在課堂上給出五分鐘,讓同學們能夠自行討論,并反饋他們對于計量經濟學推導過程的理解,將有助于老師掌握學生真實的基礎知識,尤其在不知道他們掌握了哪些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一味的介紹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往往無法在他們已有知識庫和新的知識之間建立很好的鏈接。造成學生在理解計量經濟學的推導過程中采用孤立的視角,無法跟他們之前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點形成有效的聯系,最終無法建立更加統一的知識框架和體系。
(三)教學大綱的優化方案
對于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現有的教材在不同教學知識點的安排上并不十分合理。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情況,提出更合理的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大綱。比如,從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計量經濟學教材來看,往往會花很多筆墨來介紹小樣本理論的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導過程和相關性質,尤其是在違反了不同假設之后所導致的不同后果。許多教材都會介紹當擾動項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時,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并提出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法。但在計量經濟學的實際應用當中,這兩種違反假設產生的后果并不十分嚴重,在使用計量軟件進行回歸處理的方法非常簡單。這與實際教學中所花費的學時不相符。另外,在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教學中,往往會花很多時間來介紹多重共線性對于回歸結果產生的影響,但在實際應用當中,我們并不經常討論多重共線性的問題,除非是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因為當建立回歸的模型時,我們就會考慮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盡量避免使用多重共線性很嚴重的變量。而不是通過后期的測量多重共線性的方法來刪除相關變量,因為如果該變量納入到回歸方程中,一般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考慮其理論意義,而不是為了降低多重共線性將其刪除,如果刪除一個相關的變量,則有可能會因為刪除一個重要的控制變量,導致最終的回歸結果產生偏誤,最終反而得不償失。
上述內容越來越被計量經濟學的研究者所認識到,目前,計量經濟學正發生可信性革命性[9]。傳統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需要在相關的教學內容上做進一步的調整,以適應計量經濟學的不斷發展和變化[10]。所以對于在一些理論上推導復雜,但是實際應用中簡單的相關知識,應當在教學中多介紹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來推導模型,并說明推導過程中違背假設所導致的后果以及實際處理方法,如果學生能夠運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來理解不同的假設條件下的推導過程,將對他們在實踐中處理各種計量經濟學的相關問題大有裨益。
篇9
(一)現行的政治經濟學教材及其內容存在的問題
1.教材內容陳舊且雷同
目前,國內高校所使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大致可以分為經濟學系列教材和自主編寫教材兩類。如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系列教材中的《政治經濟學教程》屬于前一類教科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張豐蘭主編)則屬于后一類教科書。就教科書的內容安排而言,雖然個別章節順序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依然沿用著傳統教科書的內容,特別是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精髓的闡述部分,基本上依然沿用著對經典理論邏輯的原始解讀,對其理論的最新發展以及理論創新內容還很少見。即便有學者對相關問題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由于缺乏系統性,這些研究更多的是作為研究論文或專著的形式出現,而沒有在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體現。故而,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材存在著內容陳舊且雷同的問題,這成為制約和影響政治經濟學教學有效展開的客體障礙。
2.教材內容與實踐缺乏聯系
由于教材內容陳舊且雷同,教師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的體系以及內容來展開課程活動,這就出現了課堂講授的理論內容與學生們在實踐中能夠感受和接觸到的現實無法有效對接的問題,即出現了理論學習與實際應用“兩層皮”的現象。為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每隔幾年就會再版,而新版的教材除了在個別地方增加一些簡單的閱讀材料以外,與舊版本的教材在實用性上沒有本質的區別。即出現了教材版本很新,但教材內容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卻始終存在。
(二)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政治經濟學教學中,教師依然在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講授方式與課程的考核方式對政治經濟學的教學質量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1.教學方式單一且運行效果不佳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各大高校紛紛倡導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展開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力圖通過先進的教學工具提升教學質量。但在教學過程中,新的教學工具的使用并沒有直接促使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升,加之教師們對多媒體教學技能掌握的程度不高,使得應用這一新的教學工具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力度并不大,先進教學方式的應用蛻變為變相的“照本宣科”。在教學過程中,各種教學方法合理應用也是教學方式有效運行的重要方面。在當前政治經濟學的教學中,被提到的最多的就是案例教學法,但受到教師理論基礎薄弱與科研能力不強的限制,能夠很好的應用案例來講解理論的教師在普通高校中還不多見。而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的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改變政治經濟學理論邏輯性強、相對抽象的固有特點。這也使得政治經濟學在單一教學方式下教學效果不佳。
2.考核方式單一限制教學活動靈活展開隨著教育部學分制的推行,政治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課時被壓縮,使得大量的教學內容被壓縮在有限的時間內講解,增加了教師課堂授課的壓力。與此同時,學分制下推行的教考分離制度,使得考試環節反過來制約教師的課堂活動。教考分離制度執行以后,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師教學的質量。但這也使得教師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更多的要考慮學生最終考試問題,形成了盡量在有限的課上時間講解考試將會涉及到的重點內容,而不是按照現實經濟發展中理論的實際應用程度來講解。
(三)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從教學環節的展開來看,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對象,學生對理論掌握的好壞也是衡量教學活動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但在政治經濟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存在著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
1.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生學習政治經濟學積極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從課程本身來說,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認識上的誤區。由于不了解政治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很多學生,特別是理科學生,往往將政治經濟學簡單的理解為“政治+經濟”,并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這種認識上的誤區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學習這一基礎理論經濟學的積極性。二是理論抽象,短時間內難以完全理解。政治經濟學是一門基礎的經濟學理論,其內容中更多的論述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現實背后所隱藏的各種原理和規律,相對較為抽象。雖然從整個社會的歷史發展來看具有重要且持久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但作為初學者,在短時間內很難體會基本理論所具有的持久魅力。三是與其他專業課相比,實用性不強。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邏輯性強,且分析與敘述方法也較難掌握,對其有效應用需要在學習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思考與鍛煉,這使得學生在不能快捷有效的應用理論的同時,認為這一課程對自己后續的學業乃至就業沒有太大助益,故而不重視課程的學習。
2.學習效果不佳學生在政治經濟學課程學習過程中,除了學體積極性不高方面的問題在,還存在著學習效果不佳的問題。首先,學生們在政治經濟學的考試中成績普遍不高。由于教材、教師以及學習態度、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學生們在本門課程的期末考試中成績普遍不理想。就筆者所在的高校而言,歷年都有五十幾個班級參加考試,大部分同學的成績是介于60~80分之間,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及格。而成績在85分以上的學生數目相對較少,90分以上的更是寥寥無幾。其次,學習完相關理論后并不能相對較好的將理論應用于現實問題的解釋中。由于學生們學習本課程的主要動機在于通過考試,因而考試及格成為學生們學習的最高目標,這使得其在學習過程中主要注重知識點,特別是重點內容的機械學習與記憶,對理論內容掌握的系統性和深度不夠,進而也就不具有將理論應用于現實的能力和潛力。第三,不能很好的將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其他課程知識有效的融會貫通,使得對政治經濟學這一基礎理論學科的學習流于形式,未能在培養學生經濟學理論修養方面體現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二、改進政治經濟學教學工作的措施
鑒于上述政治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改進。
1.改進政治經濟學教材質量,改革教材內容
政治經濟學一經產生,就成為極具批判性和發展性的科學理論。作為展現政治經濟學核心理論的政治經濟學教材,也必須堅持和傳承政治經濟學的這一優良傳統,在批判的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經典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將其理論的有益成果切實用于解釋我國及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現實,使馬克思的經濟學理論存活于不斷變化的現實世界之中。相應的,應將上述理論成果充實于現有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構成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教學內容。此外,在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安排方面,應不斷的提高政治經濟學教材的內容更新率以及更新頻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將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及其理論的應用和發展展現于學生面前,從教學客體方面且提高政治經濟學的教學質量、效果,鞏固政治經濟學的基礎地位。
2.深化教師理論功底,創新教學方法
在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教師在政治經濟學教學中將依然占據著主導的位置。因此,提升授課教師自身的理論學習和研究能力,將是走出當前政治經濟學教學困境的主要出路。一方面,可以通過研討會的方式,定期的組織授課教師對政治經濟學中的重大理論問題進行研究與討論,集教師群體的力量來提升教師的理論功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制定相對客觀合理的科研任務,來督促和助推教師更為積極深入的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在相應的獎懲措施下,逐步培養教師依托教學不斷進行理論研究的學術習慣和氛圍。此外,在增強教師理論功底的同時,還需要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使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式趣味性教學法、形象性教學法等方法來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但在應用過程中,還存在著應用單一、范圍有限、深度不夠等問題。因而,教師在不斷的提升每一種教學方法應用深度的同時,還應更加注重將多種方法統籌起來綜合運用,在此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彰顯不同教學方法的優勢,形成全新、立體、動態的教學方法。當前國內高校基本上都配有多媒體設施,這為實施上述多元化教學方法提供了物質上的保證。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更為動態化的展現馬克思邏輯性極強的基本理論,展示更多的案例材料,同時還可以配以聲音、圖像,以增強政治經濟學課堂學習的趣味性。
3.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篇10
強調應用實踐的《計量經濟學》在經管類專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貴州省K學院為分析對象,結合計量經濟學的課程特征,從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剖析了該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獨立學院;教學改革
一引言
計量經濟學在現代經濟學中居于最重要地位[1]。1998年教育部將其列入高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8門共同核心課程之一。貴州省K學院是省內較早開設計量經濟學的三本院校,K學院開設有國際貿易,工商管理,財務管理等經管類本科專業。自開設計量經濟學以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利用計量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必須看到計量經濟學教學實踐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在此背景下,本文結合筆者長期的教學實踐,分析K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二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師數量短缺,質量參差不齊
教師的數量和質量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2]。當前,K學院聘請了較多的來自母體學校的兼職教師,占比為75.8%,而專職教師數量則偏少,僅占24.2%。實際上,部分兼職教師因母體學校教學任務重,不時會拒絕獨立學院的教學安排,導致數量整體短缺;從管理層面來看,由于兼職教師工作關系不隸屬于K學院,處于組織邊界之外,調課、代課以及停課的現象時有發生。即使召開教學研討會等,兼職教師往往不主動參加,管理工作比較困難。此外,兼職教師與專職教師之間缺乏溝通交流機制,任課教師各自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授課質量參差不齊,難以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教學團隊。
(二)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
獨立學院的學生大多錄取分數偏低,導致學生學習基礎普遍薄弱。以K學院為例,2015年在貴州省招生名額為1373人,占招生總額的82.3%。從錄取分數來看,2015年,貴州省內文史類招生分數線最高分與最低分相差85分,理工類相差34分,錄取的學生之間差異性較大。此外,獨立學院錄取的學生大多存在嚴重的偏科現象,表現為文科基礎較好而理科基礎薄弱。尤其是學生的數學功底薄弱、定量分析能力欠缺。調查結果表明,76.5%的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過程中,有明顯的畏難情緒,學習缺乏興趣、主動性較差,注意力難以集中,遲到、早退、曠課、睡覺現象普遍。
(三)教材數量偏少,缺乏評價體系
盡管市面上有關計量經濟學的教材種類繁多,但針對應用型本科,尤其是針對獨立學院的教材,數量整體偏少,可供選擇的空間較小。如2007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計量經濟學》,2008年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計量經濟學》等,這些教材封面上均冠以“應用型本科教材”,但這些教材普遍出版時間陳舊,與培養目標不相符合;內容設計也沒有緊扣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現實需求。此外,由于學術界缺乏對計量經濟學教材的統一評價體系,任課教師在選用教材的時候往往具有主觀性和盲目性。頻繁更換教材,難以找到適合于獨立學院應用型本科的教材,教學質量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四)教學時長不足,授課方式單一
由于計量經濟學涉及的內容多,范圍廣,難度大,任課教師普遍反映學時不夠。以K學院為例,學院安排的是每學期54學時,每周3學時,共計18周,一般安排在大三上學期(即當年的下半年),扣除節假日所占用的時間,實際有效課時不足48學時。此外,由于學院要求任課教師每次上課都必須點名,并計入平時成績。尤其對大班而言,點名耗時長,加之課堂上還要維持教學秩序,非教學工作占據教學時間的比例逐步提高,嚴重占用了課堂上的授課時間。從授課方式來看,我院計量經濟學教學方法主要有板書教學和多媒體教學兩種形式,顯然,二者都有不足,單一的教學模式割裂了理論學習與實踐分析的內在聯系。
(五)課程銜接不暢,內容有待整合
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需要學生掌握宏微觀經濟理論,統計學中的假設檢驗,數學中的微積分、線性代數以及概率論等知識。因此,既需要先導課程之間的有效銜接,又需要課程內部不同內容之間的有機銜接。以K學院為例,由于專業培養方案制定不合理,多數專業沒有開設線性代數,使得講授多元性線性回歸時無法運用矩陣的概念展開分析。實際上,先導課程的設置順序不合理,比如將統計學與計量經濟學放在同一個學期進行,明顯增大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難度,教學效果明顯降低;從課程內容銜接來看,一般都是在介紹計量經濟學概述的基礎上,以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為基礎,逐步擴展到多元線性回歸,非線性模型的線性化以及聯立方程模型,而一元線性與多元線性方程、線性方程與非線性方程以及單一方程與聯立方程之間的內容銜接需要安排一定的課時來加以講解梳理。否則,跳躍性很大,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
三提高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對策建議
(一)引入專職教師,減少兼職比例
對獨立學院而言,如果兼職教師比例過大,獨立學院專職教師比例過小,導致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變得十分困難,主要表現為聘請環節困難(找不到合適的教師)、隊伍建設困難(教師流動性大)、內部溝通困難(兼職教師不愿意參加獨立學院教學研討會)以及提升教學質量困難等。從長期趨勢來看,獨立學院最終脫離母體學校自主辦學是一種趨勢,K學院應該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在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的基礎上逐步增加計量經濟學專職教師,減少兼職比例,加強計量經濟學師資隊伍建設。同時,通過不定期邀請省內外知名教師來學院指導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工作,加強對內部教師的業務培訓,并以教學團隊建設為載體,不斷提高專職教師的教學技能,鼓勵專職教師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積極承接縱向橫向課題,通過科研與教學的融合,不斷提高該課程的實用性,以應對外聘教師帶來的種種風險。
(二)優化激勵機制,提高學習興趣
筆者對所在學校的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87.6%的學生認為,除期末考試的需要外,學習計量經濟學沒有什么現實用途。因此,沒有一定的激勵機制,學生基本上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好該門課程。因此,K學院的教務部門,應該制定相對嚴格的紀律要求,杜絕學生上課睡覺,不認真聽講,抄襲作業等行為。同時,將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與校內數學建模大賽,SRT項目申請,以及挑戰杯等比賽結合起來,對報名參賽的同學予以一定的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對教師而言,為鼓勵學生不逃課,不缺課,不遲到早退,可以設置全勤獎,平時成績可以酌情加分;為鼓勵學生上課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問題,促進師生互動,對上課認真聽講,主動回答問題的同學平時成績中予以適當加分。
(三)優化評價體系,組織編寫教材
由于缺乏一套針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材的評價體系,任課教師難以從現有的教材體系中找到合適的教材。問卷調查表明,90.5%的老師認為當前的教材不適合應用型本科的教學需求。在此背景下,K學院應該結合學生的不同需求,組織省內獨立學院專業教師和相關專家,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召開專家論證會,編寫一本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并重,問題導向與案例教學并舉[3],從而解決因教材問題引致的教材難度過大,內容過多,任務過重等一系列困擾獨立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的系列難題。
(四)增加教學時間,豐富教學方式
K學院應該結合計量經濟學的課程特點,適當增加教學時長,將學時延長至72學時,并且按照2:1的比例來分配理論學習與上機實踐之間的用時,以滿足講授計量經濟學的時間要求[4]。另一方面,應該積極引入微信、QQ群以及專題網站等互聯網技術,充分利用課外時間回答進行答疑解惑,從而避免占用課堂時間。此外,應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很方便的實時收集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意見和建議。總之,借助互聯網技術,將計量經濟學的課堂講授與課外學習、線下講授與線上學習、期末考試與上機實踐等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已有的教學方式。
(五)優化課程銜接,精選講授內容
獨立學院的教務部門需要在制定不同專業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召開包括教務部門,系主任,專業教研室,任課教師在內的專題會議,避免由于對專業課程的信息不對稱而造成課程設置時間和內容上的錯位,從而厘清不同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其次,應該召集講授微積分、線性代數以及概率論的教師,以及講授計量經濟學的老師進行座談,避免任課教師對這些知識點的遺漏或缺失,為后續計量經濟學的學習夯實基礎。同時,在開學之初,借助問卷調查方式廣泛收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相關內容的興趣,以及不同任課教師對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的偏好,精選出學生感興趣,教師認可度高,實用性強的教學內容[5]。
四結語
本文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主體到客體的原則,從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等五個方面分析了K學院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新時期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借鑒。實際上,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是涉及到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等不同主體的系統工程,教學本身也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如何有效引入信息技術,借助翻轉課堂提升K學院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也是今后需要進一步研究的主要內容。
作者:汪霞 單位:貴州大學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少平,司書耀.論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能力培養[J].教育研究,2012,(7):110-114.
[2]董美雙.注重應用能力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及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增刊.
[3]秦長城.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4,(2):45-47.
- 上一篇:基金投資項目風險管理
- 下一篇:稅法效率原則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