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課堂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09-07 17:58: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課堂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智慧課堂的特征

篇1

一、學習起點的“真實性”

智慧課堂強調“找準學生的學習起點,并順著學生的思路來組織教學”。只有找準了學生“學”的現實起點,才能正確判斷出教師“教”的實際起點。教學起點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知識的邏輯起點,另一個是學生后續推進學習的起點。知識的邏輯起點,教師可以通過整體鉆研教材來把握;而學生后續推進學習的起點分析,既可以通過平時作業、學生訪談、課前測試和教師經驗等途徑來獲得,也可以在上課伊始,教師通過調動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想法等手段動態地了解。下面介紹兩種動態捕捉學生學習起點的做法。

1.讓學生先開口

在學習新知識前,先讓學生針對要學習的內容暢所欲言,這可以使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能力發展水平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根據學生的真實起點采取切實有效的推進措施,可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

一位教師教學“面積的認識”,一上課就直接問學生:你聽說過面積嗎?我們的周圍哪里有面積?它的面積指哪兒?學生七嘴八舌地說了很多。有的說買房子時面積有多大,有的說全縣的面積是多少,還有的說操場的面積比教室的面積大,等等。此時學生頭腦中對“面積”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多層次的。教師為了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真實情況,繼續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理解面積的概念的,能不能舉例子說明。其中就有學生舉例說,要知道家里餐桌的面積有多大,只要把餐桌四周量出來相加就行了(其他學生對他的回答不敢判斷)。顯然,這個學生受負遷移的影響,把計算“周長”當成了餐桌面積的大小。

2.讓學生先嘗試

在學習新知識前,教師讓學生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自主嘗試,通過反饋了解,哪些學生頭腦中已經具備了有利于新知學習的“原始資源”?哪些學生還存在“錯誤認識”或新知的“空白點”?

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學伊始,教師開門見山出示例題:。先讓學生在本子上嘗試計算,學生動筆時,教師全班巡視,收集信息,然后將他們的嘗試情況進行整理分類,大致有以下幾種:①將化為,再按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方法來計算;②化成小數來計算;③;④分母不相同,不會算。教師根據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程度決定下一步如何因人而異,分層施教。

二、教學推進的“針對性”

當教師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后,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動態推進措施:如果學生整體上已經知道的和預設的基本一致,就按原計劃展開教學;如果學生整體上已經知道的比預設的少,則要放慢節奏,多進行一些復習鋪墊;如果學生整體上已經知道的比預設的多,則可以加快進程,引導學生深入探索下去;如果學生知道了結論性的知識(知其然),但還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的,則需要讓學生親歷驗證過程(知其所以然);如果學生當中有些人已經基本掌握了,有些人有所知有所不知,而有些人基本上還不知道,則可以采取分層推進的策略。下面針對上述兩個案例中捕捉到的學習起點,談談如何運用動態推進的智慧。

1.先聽后教,真實推進

上述“面積的認識”教學中,教師通過學生的暢所欲言了解到真實情況后,可以采取針對性的推進策略,如針對學生的“錯誤認識”,可以應對如下:用一根鐵絲或繩子先折成餐桌的形狀,然后變化造型,讓學生明白同樣長(周長相同)的材料可以做成很多的形狀(面積大小不一樣),因此靠量出一周的長是不能知道餐桌的面積有多大的。然后,往鐵絲折成的圖形中央放一支粉筆,隨著粉筆的掉落,問學生餐桌的大小是指哪一部分,從而使學生直觀地感悟到桌面的大小是“一整片”的大小而不是一周的長度,為“面積”概念的建構打下良好的表象基礎。

2.先試后導,分層推進

上述“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中,通過學生的獨立嘗試了解到具體情況后,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推進的策略:第一類學生不用教已經會計算了,就引導他們深入探究算理,讓他們拿出白紙折一折、畫一畫,自己弄明白為什么可以這樣算;第二類學生采用的是特殊方法,教師可以出示“”,讓他們討論這種方法是否普遍適用;第三、四類學生需要引導和幫助,教師帶領他們從復習同分母分數加減法開始,使他們明白只有分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減,在做過“”后,變題目為“”,通過前后比較,使他們明白可以通過通分將“異分母”轉化為“同分母”,從而將新知化為舊知,實現知識的正遷移。

三、引導策略的“靈活性”

由于學習的自主性和開放性,教學進展中的不確定性和非預期性是客觀存在的,這必然要求教學活動突破預期目標和既定計劃的限制而走向生成的創造天地。這種創生的性質使數學課堂教學可能出現“預設生成”“預設未生成”“非預設生成”三種結果。為了促使預設盡可能地生成,防止“預設未生成”,并力爭有“非預設生成”的意外收獲,教師要擺脫既定課程計劃和課程目標執行人的單一角色,而要增強教學預案的多選性和引導策略的靈活性。除了采取一些常規性的教學策略外,教師還應該學會運用靈活的教學策略,提升駕馭新課程課堂的能力。

1.彈性預設,相機調整

教材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內容,而教學內容的范圍是靈活的、廣泛的。因此,教師除了事先設計一些預備內容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反應,及時捕捉課堂上的有用信息來調整教學內容。

有一位教師教學“多位數的認識”一課時,按原先教材的安排是從復習“數”中引出“自然數”,再學習“計數單位”,最后學習“數位”。教師在談話導入中問道:“我們數物體的時候要用到什么?”學生的回答出人意料。生1說用到“數字”,生2說用到“數”。鑒于“數字”和“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比較它們的區別,溝通它們之間的聯系對于認識“數位”“計數單位”非常有利。于是,這位教師就打破原先教案的安排,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成性資源作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數字”和“數”的區別(原先預案中沒有這一內容)展開討論。學生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把“數字”比成人,人坐在某一座位上組成“數”,透徹地理解了“數”是由“數字”組成的;而且同一個“數字”,由于所占的位置不同,所組成的“數”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從而深刻地理解了“數位”的內涵。

2.急中生智,隨機應變

課堂上往往會發生一些意料不到的“小插曲”,面對這些預設之外的內容,如果教師能充分發揮教育機智,突破原先教學預設的框框,捕捉臨時發生資源中的有意義成分,及時調整教學,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非預設生成”(事先沒有預設,卻有效促進了教學目標的達成)。

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教師教學“正反比例的意義”時,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成正反比例的例子,一位學生看到老校長坐在后面聽課,就編了這么一道題:“老校長愛吸煙(通過平時觀察到的),一盒煙20支,吸掉1支,剩19支,吸掉2支剩18支……吸掉的煙越多,所剩的煙就越少,變化正好相反,所以吸掉煙的支數和所剩煙的支數成反比例。”教師大為震驚,沒想到編題會編到老校長頭上了。但冷靜一想,覺得此題大有利用價值,教師于是急中生智,充分利用這種意外生成的資源作為后續教學的內容。先引導學生討論:此題是不是成反比例?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本題是“和”不變,應該是“不成比例”。然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還是這個事,能不能編出一道成正比例關系的題呢?”經過大家互相啟發,終于有學生編出來了:“每支煙含尼古丁量一定,抽煙的支數和吸入的尼古丁量成正比例。”教師緊接著說:“看來吸煙危害太大了,我們一起勸老校長戒煙好嗎?”教室里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老校長也情不自禁地鼓掌,并不斷地點頭。

四、學習過程的“建構性”

智慧的課堂是一個學生自主發現和主動建構的動態過程。因此,教師給學生提供的學習材料要有利于知識的建構(教師提供的學習材料應更多地取材于現實生活,并盡可能與學生的“既有知識”、需要解決的問題聯系在一起);要給學生提供建構時間和空間的保障(面對新的問題時,要給學生自由思考、獨立探索留下時間和空間,而不是過早地給出結論,應該給學生探究、體悟甚至嘗試錯誤的機會);在建構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參與互動(有效的建構活動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多邊互動的過程,互動的程度和有效性取決于教師的角色意識和引領的藝術性)。

如在教學“小數的性質”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猜想:小數點怎樣變化,一個小數的大小不變?有些學生認為小數點的后面添上0,小數的大小不變,如25=25.00。教師出示探究材料讓學生展開驗證活動:下列哪些小數和“0.5”相等?你能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它們是相等的?(0.50、0.05、0.500、0.050、0.005)并提供探究思路指引。學生經過小組合作探究后進行匯報交流:有些組在每個小數后面加上“米”或“元”這個單位,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數,再化成低一級單位的數去比較大小,推導出0.5=0.50=0.500;有些組用正方形紙片進行折紙和涂色表示出這些小數,發現涂色部分都占整張紙的一半,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并且發現0.05、0.050、0.005它們占的份數遠遠小于一半,它們都比0.5要小得多。教師引導學生繼續探索:為什么這5個數的小數點后面都添了“0”,有些小數大小不變,而有些大小卻變了?學生很快了原先的猜想。教師繼續追問:怎樣添0大小才不變呢?學生發現“0.50、0.500”這兩個小數是在“5”的后面添上0的,它們大小不變;而“0.05、0.005”這兩個小數是在“5”的前面添上0的,它們大小變了;“0.050”這個小數在“5”的前面和后面都添了0,它們大小也變了。從而得出:只有在一個小數的最后面(末尾)添上0,小數的大小才不變。當學生自己發現規律后,活動并沒結束,教師引導學生對整個建構探索過程展開回顧與反思:“小數點后面”和“小數的末尾”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學生通過再次討論,發現小數點后面的0,有些是末尾的0,有些不是末尾的0,只有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它們是“整體”與“部分”的包含關系。有的學生還舉出形象的例子:就像“學生”和“男生”一樣,所有的“男生”都是“學生”是對的,但所有的“學生”都是“男生”就錯了。

篇2

【關鍵詞】高中英語 智慧教學 應用策略

高中英語智慧教學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能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學習動機,讓學生更主動的融入課堂英語學習環境,在開發學生記憶力、分析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多元化的智慧學習勸告,全面推動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化改革。

一、高中英語智慧教學的內涵和本質特征

1.高中英Z智慧教學的基本內涵。智慧教學的本質在于營造優質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的情感、知識、心理等內外條件有效獲取知識。首先,高中英語智慧教學主要運用現代教學技術為學生構建智能化的英語語言學習環境,要求老師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特點使用靈活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更主動的掌握課堂英語教學內容,形成較好的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其次,智慧教學在實現高中英語教學目標的同時,還要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科的理性認識,幫助學生提高自主英語學習能力,并且形成學生自學英語知識的英語元認知。第三,高中英語智慧課堂是全面整合教學資源的課堂,實現了教學效率的最大化目標,對現有高中英語教學資源進行了最大的整合。

2.高中英語智慧教學的主要特征。高中英語智慧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基本教學原則,是以學生為主體和以教師為主導教學原則的藝術再現,建立了面向現代化的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新理念。首先,智慧教學強化了服務職能,圍繞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為學生構建了網絡化、數字化和個性化的英語學習環境,學生可以獲取豐富的學習和練習資源。其次,真正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從學生需求的角度選擇教學內容,從學生特征選用教學方法,成為高中英語課堂的出發點。第三,實現教師的智慧與學生智慧的統一,找到了兩者智慧的最佳契合點,教師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課堂教學活動,豐富、生動、有趣成為智慧教學的代名詞。

二、高中英語課堂智慧教學要素分析

1.智慧化的教學環境。現代信息技術使實施高中英語智慧教學成為可能,信息技術提供了學生在課堂上感知英語知識,進行聽說讀寫練習,糾正學生英語能力的基本環境。首先,學生可以在智慧課堂環境通過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和多媒體平臺獲得廣闊的學習空間,擁有進行視聽練習的必要設備,可以隨時在互聯網獲取得需要的學習素材。其次,智慧化的環境可以幫助教師深入分析學生的情況,可以為不同的學生提供適合的學習資源,有助于教師使用針對性的教學方法,能夠創建出更豐富生動的英語教學情境,可以通過人機互動、師生互動,學生互動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第三,智慧教學環境還可以記錄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果進行測評,并且可以把各種信息交換到課堂上,實現課上課下的無縫銜接,教師可以對接學生的自學情況開展翻轉課堂教育。

2.智慧化的教學方法。智慧化的教學方法可以驅動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內在動力,可以開展差異化的教學,更可以實現實踐與理論融為一體的教學,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并且可以生成學生的學習智慧。首先,可以運用任務驅動法,根據學生的英語短板,為學生開展專項的練習,在課堂上解決學生不會學和學不好的問題。

3.智慧化的評價活動。智慧化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促進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更科學的認識,激發出學生的英語學習潛力,通過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導,組織學生開展好課下的自學活動。首先,智慧化的教學評價方法以促進學生對自己學習形成反思為前提,教師要引起學生對自己學習方法和效率的注意。其次,可以運用智慧化教學環境中的數據分析,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各種有效的分析,讓學生認知到自我學習存在的問題和缺點,并且幫助學生找出改進的方法。第三,持續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運用評價性的話語不斷激發學生改進和提高英語學習效率的意愿。

三、高中英語課堂智慧教學基本策略

1.注重創設智慧化的教學情境。智慧化的教學情境不僅吸引進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引發學生對英語問題的深入思考,使學生達到最佳的英語學狀態,幫助學生在英語學習情境中學會交際、學會合作探究等內容。聯系教材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置,實現教材與生活情境的合理對接。

2.使用豐富教學手段啟發智慧。為了達到啟發學生智慧的目的,還應當注意使用豐富的英語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與主動性。首先,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運用廣告語,日常生活對話,游戲等形式來吸引學生注意,為學生創設有思考性的英語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其次,為學生創設大量的互動環節,引導學生圍繞書本中的閱讀故事,組織開展情境劇表演等活動,不斷加強學生的學習印象。第三,還可以運用配樂朗誦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幫助學生對英語知識形成深刻的記憶,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結論:本文簡要論述了高中英語智慧教學的基本概念和內涵,對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做策略做簡要的分析。為了促進學生更智慧的學習英語知識,還應當轉變教學觀念,真正從學生需要出發,有效統籌教學資源,為學生的英語學習做好充分準備,全面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效率。

參考文獻:

[1]韓立福.教師教學行為深度轉型[J].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2.

篇3

懶惰的人不能改變命運,也不會獲得事業的成功。勤奮的人是否就能改變命運,獲得事業的成功呢?也不盡然,勤奮可以使落后變成先進,使貧困變成富裕,但怎樣生活得有意義,使生活富有色彩,使生命更有價值,需要的是智慧。曾接觸一位成功的商人,與他的交往,感覺就是對一種人文精神的追求,他不惜出資千萬搞畫展,建立田園工廠、藝術辦公室。工作就是享受生活的理念,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能人,似乎在追求藝術,他獲得了更多簽訂合同的機遇,更多事業發展的空間,他是在用智慧去生活。

“勤能補拙”的說法只能算著是人生發展低級階段的事,在一切事物的啟蒙階段,勤奮能夠解決問題,勤奮可以完成原始積累,但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的卻是智慧。聯想學生的學習,每一門學科,開始的接觸是認知的階段,只要有時間,只要肯花工夫,總能有成效,總能出成績,但要想有深刻的學科思想,利用學科思想去判斷、分析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形成受益終身的能力,不是靠勤奮就能夠辦到的。智慧對我們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就像女人織毛衣,勤奮只能保證合身、保暖,智慧才能保證色樣、美觀,從而滿足人的視覺。

在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今天,人們開始追求有品位的生活。更多的工作不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效益,更美觀的藝術化效果。“生活為了享受”不再是口號,而是現實,人們開始追求吃好、穿好、住好、玩好,對生活的環境、工作的條件都有了新的要求,隨之而來社會對人才的批判標準也發生了變化,社會越來越多的需要善于變通、富于創造力的人才,社會的需要決定學校培養人才的方式要做出相應變化,學校培養的人不是知識越多越好,而是要更“聰明”的人,能夠靈活處理生活問題、工作問題的人,靈動和智慧成為新生代的顯著特征,時代呼喚教育要培養有智慧的人。

傳統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特征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現代教育以培養智慧為主要特征,衡量人才的不以知識量的多少為標準,而是以能否掌握核心技術,是否具有創新能力為依據。教育面臨的挑戰是教學方式的變革,基礎教育的形勢更嚴峻,現實又非常殘酷,教育的功利色彩非常濃烈,社會、家庭和教育行政部門仍以升學率為主要衡量標準,校長、教師無法擺脫現實的約束,愛因斯坦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論占據著教育市場,此時人們忽略了愛因斯坦的智慧。面對這樣的現實,教育工作者要有自己的警醒和覺悟,要有自己的認識,要能夠鉆研教學改革,創新教學行為,以智慧培養智慧。

篇4

近年來,我校不斷改革創新,通過實施“創建智慧校園,爭做智慧教師,打造智慧課堂,培育智慧學生”來推進學校內涵式發展。

創建智慧校園。學校加大投資力度,實現了教學環境從紙介質到屏讀,從有屏到多屏再到多屏互動的目標;管理力度適度超前,在無線網絡和人手一臺平板電腦的基礎上,加大培訓應用力度,積極探索先進教學資源平臺建設,開通教師云平臺,實現“在線輔導、在線學習、在線交流”;強化章程建設,構建現代化學校管理制度,朝著“綠色有機教育”目標邁進。學校還以“書香校園”建設為創建智慧校園的有效載體,以“行走在閱讀間”為主題,按照小學生年齡特點分為四個主題活動,即:美麗龍都行――閱讀家鄉,魅力河南行――桑梓情深,夢想中國行――愛我中華,奇麗世界行――放眼世界,引領學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同時,學校精心設計、布置了全面開放的校史展廳,讓師生、家長和來賓能隨時閱讀實小校史,領悟實小精神與文化。

爭做智慧教師。我校要求全體教師具備“人格智慧、課程智慧、教學智慧、管理智慧、成長智慧”這五種智慧。“人格智慧”即引領教師徹底轉變教育觀念,具備“死角變亮點、責怪變責任、差異變資源、告狀變報喜”的教育智慧,學會欣賞與激勵,學會尊重與信任,潛心修煉優良師德。“課程智慧”即引領教師建立師生合作開發課程的備課體系,建立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目的的操作體系,建立以問題導學為特征的多元課型體系,建立以師生合學為內涵的智慧導學體系。“教學智慧”即引領教師勇于接受“創客教育”的挑戰,勇于成為創客,學習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開創性個性,讓學校真正從知識傳授中心轉變成為實踐應用和創造的中心。“管理智慧”即引領教師以熱愛與尊重為根本,學會信任與溝通,懂得欣賞與寬容,享受科學管理、藝術管理、人文管理的高效與情趣。“成長智慧”即引領教師以“智慧、創新、開放、發展、融合、精準”為關鍵詞,實現自我管理、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打造智慧課堂。學校通過構建全新的學習環境,力求實現“環境全面感知、網絡無縫互通、海量數據支撐、開放學習環境、師生個”的目標,引領教師改變教學組織形式,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個人潛能,重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和學科情感的養成。在強化教材研究的基礎上,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抓好教學設計、教學診斷、教學評價、教學補救等環節,達到高效教學目的,實現精準備課、精準練習、精準幫扶。在提升四十分鐘“智慧課堂”效率的同時,學校還將繼續通過挖掘家長教育資源,激活“班級活動小課堂”;關注學生心靈成長,創新“學校活動中課堂”;拓展校外教育基地,豐富“社會實踐大課堂”,讓全新、開放、多維、立體的大課堂彰顯教育的魅力。

培育智慧學生。要通過推行智慧教學方法,嘗試智慧學習評價,搭建智慧活動特色平臺,實現“班級差異化教學,小組合作研究性學習,個人興趣拓展學習,網眾互動生成性學習”的目標。今后,學校將充分利用新建的3D創客教室、機器人教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力求在“互聯網+”時代走出一條教育信息化應用創新之路,推動學生智慧學習、智慧成長。

篇5

教師的“轉識成智”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自身知識進行轉化生成教學智慧的過程。教師的“轉識成智”有其內在、理論和現實上的必要性。“轉識成智”理論為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即理論之識轉為選擇之智,實踐之識轉為化雨之智,借鑒之識轉為創造之智。

[關鍵詞]

轉識成智;教學智慧;路徑選擇

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為了提升自身教學水平,會學量關于教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同時,也會對優秀教師進行觀摩與借鑒,這些知識的積累是教師進行教學必不可少的條件。但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如何根據情境恰當選擇和應用教學知識,如何使學生受到如沐春風的教育,如何對教學進行創新,這些問題使不少教師感到心余力絀。由于教師知識權威地位的弱化和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生成性課堂”的廣泛實施,課堂情境日益復雜,課堂突發事件屢見不鮮。面對如上諸多挑戰,知識的學習與積累已經滿足不了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教學智慧成為教師不可或缺的專業素養。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正是由“知識”到“智慧”的轉變優化過程,因此,“轉識成智”就成為教師教學智慧生成的路徑選擇。

一、教師“轉識成智”的含義

“轉識成智”一詞源自佛教的唯識學思想。唯識宗是我國佛教十三宗之一,認為人通過轉識成智才可成佛,轉識成智是成佛的途徑。[1]由于宗教思想和時代的局限性,唯識宗的“轉識成智”帶有鮮明的唯心主義色彩。我國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契披沙揀金,去偽存真,將“轉識成智”這個概念予以唯物的科學的內涵。馮契終其一生都潛心于探索知識與智慧之間的奧秘,并創建出自己的“智慧學”理論體系。“轉識成智”是他理論體系的核心思想之一。馮契認為,人類的認知發展過程包括由無知到有知和由知識到智慧兩次“飛躍”,轉識成智是其中的“第二次飛躍”。[2]在馮契的理論中,知識的內容涵蓋了生活常識與科學,智慧則是一種哲學理念,是對于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性把握,是關于“性”與“天道”的思想理論。[3]知識只具備理性的特征,而智慧則是理性、倫理和情感的結合,與個體的人格特征密不可分。知識向智慧的轉化,有三個機制:理性的直覺、辯證的綜合、德性的自證。[4]需要說明的是,這三個機制并不是先后順序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三個方面。“轉識成智”的結果是獲得對“性”與“天道”的領悟,對個人來說,也就是獲得了對世界和自身的真理性認知與把握,最終造就“自由的德性”,可以從“有限”中把握“無限”。[5]綜合學者的觀點,教師的“轉識成智”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自身知識進行轉化生成教學智慧的過程,即轉知識為智慧。

二、教師“轉識成智”的必要性

教學智慧是教師在龐雜的教學情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及對課堂突發事件、學生激情狀態的處理與引導能力。[6]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難以預料的突發事件、活躍發散的學生思維,導致教學“意外”在課堂中時有發生。在應對教學中的突況時,教學智慧就成了教師化解問題的必備素質之一。因此,教師必須實現由知識到智慧的轉變,生成自身的教學智慧。

(一)內在依據

教師轉識成智的必要性首先是由知識和智慧的自身特點來決定的。一方面,知識是零散、片面、有限的,而智慧是整體、全面、無限的。智慧是在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形成的對事物的本質性認識,體現為一種判斷力。另一方面,知識是固有的、機械性的、易學的,而智慧則具有人際性、復雜性,是一種綜合性的能力。知識是具有普遍特征的,而智慧則是普遍與特殊的雙重結合。教學實踐是一個復雜的動態過程,充滿著人際之間的深層交流與情感融入,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做出判斷和選擇,把握事件核心,在正確處理問題的同時引導學生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具備綜合性的能力,對教學有全面的把握。因此,從知識和智慧的內在特點上來講,教師必須轉知識為智慧。

(二)理論支撐

馮契構建了自己的“智慧學”哲學體系,在他的“智慧說”中,提出了認知過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獲取知識,二是生成智慧。馮契認為,人的認知不應當止步于知識的獲得,更應當指向對世界和自我的根本性認識,同時還要追求個體人格的自由發展。智慧的形成可以使人獲得個人自由,可以將理論變成具體的方法、將理論轉化成人的道德品性,人必須在實踐中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通過理性的直覺、辯證的綜合及德性的自證三個途徑,最終生成智慧。同樣的,教師只有轉知識為智慧,才能實現對教學的真理性認識與把握,在教學中實現自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因此,馮契的“智慧說”成為教師轉知識為智慧的理論支撐。

(三)現實要求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與網絡的普及,知識的更新速度持續加快,社會知識總量迅猛增加,知識傳播途徑增多,教師的知識權威形象面臨嚴峻考驗。同時,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越來越多的教師嘗試建構“生成性課堂”,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大膽提問。由于學生知識獲取渠道的多元化、思維的活躍化以及生成性課堂的實施,學生常常在課堂中提出令教師措手不及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中遇到的挑戰增大,教學知識的積累不足以應對變化多端的教學情境。因此,教師不僅需要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還需要追求教學智慧的養成,以滿足時展和學生成長的需求。教師應當積極利用教師培訓、在線學習、教研活動等機會進行自我發展,重視教學探索與反思,提高自身教育教學能力,最終實現“轉識成智”。

三、教師“轉識成智”的有效路徑

(一)理論之識轉為選擇之智

教師的理論之識包括教育及相關理論知識、學科專業及教學知識、綜合文化知識等,是教師通過職前教育、職后培訓、自我學習等方式獲取的知識。教師的理論知識是教師進行教學工作的基礎,然而,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單向傳授過程,還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互動與交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能力。并且,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狀況發生,與學生的有效交流和對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不僅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還需要教師具備選擇的智慧。選擇之智,指的是教師在復雜的教學情境中,能夠迅速準確地進行判斷,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做出正確選擇的能力。其選擇要能把握教育契機,彰顯教育理念,達到教育目的。例如,筆者參加了無錫市某小學的一次公開課活動,授課的是該校的教學名師,她在《三顧茅廬》這節課中選擇的教學方法便充滿了智慧。為了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誠意,這位教師先讓學生尋找文中表現劉備誠心誠意的描寫,學生找到了“下馬步行”“輕輕地”等描寫之后,教師便說:“現在我請一位同學當一次小劉備,表演一下如何恭恭敬敬地站在臺階下。”在學生表演過后,教師向學生解釋:“身體微微前傾,這個姿勢在我國古代表示對人的尊敬。”接下來,教師請全班同學站起來,“一起當小劉備”,保持著身體微微前傾的姿勢,體會這個動作的累,并以此從內心深處體會劉備的誠意與恭敬。這樣的教學方法,十分符合小學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學充滿樂趣,不僅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集聚在課堂上,也讓學生得以深刻把握課文中人物的內心思想,達到了對文本的深度領會。這樣充滿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教學設計,正是教師選擇之智的具體表現。那么,如何才能將理論之識轉化為選擇之智呢?首先,教師要不斷更新優化自我的知識體系。理論知識是教師轉知識為智慧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先決條件。時代進步的需求、教學理念的發展、教學改革的推進、學生素質的提高,這些都驅動著教師進行自我學習,優化自身知識體系。其次,教師需要有高屋建瓴的全局觀念和意識,要能夠在復雜的教育情境中,抓住最關鍵的所在,做出最正確、最符合學生發展的選擇。教學內容十分繁雜,教師需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與教學的重點,并在形形的教學方法中,選取最合適的方法去呈現教學內容。在遇到課堂突況時,要深思熟慮,選擇最合適的處理方法。最后,教師需要加強實踐反思。每一位教師在工作中都會接觸大量的教學實踐,然而,有些教師成功轉型為智慧型教師,另一些教師的教學水平卻停滯不前,其原因就在于教學反思的缺乏。教師的教學智慧體現于教學實踐,也生成于教學實踐。教師若能養成良好的習慣,課后記錄下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反思教學實踐得失,從大量的實際案例中探索規律,必能“悟”出教學的智慧。通過教學反思得到的“悟”,正如馮契“智慧說”中所提到的,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理性的直覺”,一種對事物豁然開朗的把握與領悟。[7]對教學經驗的反思與總結,可以幫助教師形成選擇的智慧,在遇到復雜的教學情境和突發的教學事件時,迅速進行選擇與應對。

(二)實踐之識轉為化雨之智

教師的實踐之識包括教育信念、自我知識、人際知識、情境知識、策略性知識和批判反思知識[8],是一種融合了教師本人經歷、價值觀與信念的系統性知識。教師職業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職業,除了實踐性知識,還需要諸多實踐能力,如當眾講話能力、書面與口語表達能力、教學管理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及對課堂的掌控能力等,這些能力只有在課堂實踐中才能得到鍛煉和提高。然而,教育力量的發揮不能僅靠知識與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遵守“教育性原則”,具備溝通學生、引導學生、教化學生的能力。教師的教育,應當如春風化雨,讓人感到舒服。化雨之智,指的是教師能夠通過教育性的教學語言、感化性的教學行為,以學生容易理解和容易接受的方式與之進行溝通,向學生傳達自己的觀點或理念,幫助學生成長的能力。例如,在一次筆者參加的小學觀摩課中,有個別學生在課堂上走神,授課教師使用了引導的方法:“我們有些同學在課堂上發呆,思維跑到別的地方去了。語文課上不能發呆,要發光,要像東方明珠一樣一閃一閃地發光。眼睛發光,身體發光,當你舉手回答問題時,小手也在發光。”這位教師溫情生動的話語讓學生們都露出了笑臉,在接下來的課堂上也更加踴躍地舉手回答問題。當下教師化雨之智的缺失,致使師生關系產生罅隙,教育效率低下。比如,有些教師抱怨說,學生為什么不聽話?我明明都是為了學生好,可他們怎么就是不買賬呢?這些情況正是由于教師化雨之智的缺失造成的。因此,教師的實踐之識,需要轉化為化雨之智。那么,如何才能將實踐之識轉為化雨之智呢?首先,教師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相關知識,明晰學生的心理特性,能夠以學生的視野和角度考慮問題。例如,作為小學教師,就應當運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引導,用趣味性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比疾言厲色進行呵斥的效果要好得多。其次,教師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需要有一切為了學生成長的堅定信念。只有真正愛學生、全心全意為學生著想的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投入自己的熱情與精力,以學生的發展為自身工作的出發點與終極追求。馮契認為,人的道德品性對自身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必須通過“德性的自證”,對自己的道德進行反思與驗證,生成自我意識、發揮自主意識,達到情感的自得,最終形成“自由的德性”。[9]教學是理性、倫理和情感共同投入和共生的過程,教師的德行表現與情感投入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最后,教師需要樹立自身“博學、親切、專業”的形象。實踐表明,學生對外表自信的老師有更高的心理期待,對言語形象生動的老師有更多的好感,在學生中樹立了良好形象的教師,他們的教育更容易讓學生信服與接納。

(三)借鑒之識轉為創造之智

在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中,一定會經歷大量學習與借鑒“前輩”們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教師往往閱讀了大量的專業著作,觀摩了大量的教學案例,從中汲取到有用的方法進行模仿,同時也吸取到一些經驗與教訓,以此來幫助自己改進教學活動。正如加拿大教育學者史密斯描述的那樣,教師從教初期會刻意避免曾教過自己的教師的缺點,并嘗試模仿自己十分敬佩的優秀教師的做法。然而,在嚴峻的課堂現實面前,這種自我建構“久而久之都會化為灰燼”。[10]由于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因素共同造成了課堂的不可復制性。創造之智,是教師在大量的學習、模仿、實踐、反思中形成的能夠對教學理論與方法等進行創新,能夠根據情境靈活創設生成性課堂,引領師生共同發展的能力。這種創造性智慧往往帶有清晰的教師個性特征與人格烙印。特級教師于永正在近40年的教學生涯中,認識到情趣、感悟、積累、遷移和習慣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逐漸形成了具有濃厚個人特征的“五重”教學法。他在《燕子》這一課的教學中,深入揣摩課文,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創造性地運用課文學習和音樂欣賞相結合的方法,在文本學習之余,彈奏著鋼琴,與學生齊唱《燕子》之歌,使學生不僅領悟了課文的語言之美,加深了對燕子的感情,還受到了音樂和審美的熏陶,使語文課充滿了情趣。創造之智是教師教學智慧的最集中體現,也是智慧型教師的典型特征。[11]教師的借鑒之識是如何轉化成創造之智的呢?首先,教師需要有較高的職業理想與職業追求,在工作中奉獻較高的職業熱情。教師只有熱愛本職工作,在職業中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才會以發展性和創造性的心態來對待工作,不斷進行自我提高,在工作中實現自身價值。其次,教師需要持續學習,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斷革故鼎新。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口耳相傳,更是思維的培養、智慧的啟迪、道德的構建與文化的傳承。教師要將學生視為有尊嚴、有個性的獨特個體,將學生視為最重要的課程因素,關注學生發展的差異性,與學生交互共生,實現教學相長。最后,教師需要在重視教學的同時,具備科研意識與能力。教師不僅是教學范式的奉行者,更應當是研究者和創設者。馮契認為,對事物認知的積累會造成規律的有機結合,實現辯證的綜合,但辯證的綜合是沒有絕對化的,要根據歷史發展進行豐富與完善,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促進理論的不斷發展。[12]教學之海寬闊深遠,沒有彼岸;教學之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師要在學習借鑒他人理念與方法的基礎上實現辯證的綜合,繼而在教學中發現新的問題,通過學習、反思與實踐嘗試解決問題,探索新的教學方式,逐漸發展成新穎實用的教育理論。

總之,選擇之智是教師課堂的效果保證,化雨之智是教師教學的關鍵法寶,創造之智是教師發展的推進動能。知識是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之基,實踐是教師教學智慧的轉化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借助于“轉識成智”理論,教師將理論之識轉為選擇之智,將實踐之識轉為化雨之智,將借鑒之識轉為創造之智,三位一體,最終匯聚生成教學智慧。

作者:鄭友訓 王春歌 單位:江南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魏德東.論佛教唯識學的轉識成智[J].世界宗教研究,1998(4):55-64.

[2][7][9]王向清,張夢飛.馮契的“轉識成智”學說及其理論意義[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4(2):119-123,127.

[3][12]馮契.馮契文集:第一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423,438.

[4]丁禎嚴,晉榮東.略論馮契對“轉識成智”問題的探討[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23-28,34.

[5]馮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50.

[6]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8]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104-112.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 教學智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9-0189-01

教育是一門智慧之學。智慧就是對所有人生經驗與理性思考的整合。智慧不等于知識,一個人知識再多,學富五車,如果缺乏智慧,仍然可能是弱智。教育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要做兩件事:一是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二是告訴孩子不該做什么。但是教育智慧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育中形成自己的新理解和新思想,在實踐中去創新。教學智慧是教育智慧的一個方面,主要指在課堂中,老師的教學智慧。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教學智慧是結合語文的特性,在課堂中,教師運用各種資源,促進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智慧有很多類型,本文將從課堂教學的四個階段來闡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智慧。

1 課程導入的智慧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程導入的質量影響到學生對這堂課的看法,好的課程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導入課程這個環節十分考驗老師的能力,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重要體現。語文課堂相比其他課堂靈活性更高,所以可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激感是教師常用的導入方法,這涉及到教學智慧的情境性。語文是一門感彩很濃的課程,例如我們有時候需要學生去體會古人的情懷,所以創設一種情境,將學生帶入到某種氛圍中,感染學生,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觀看也是老師們常用的導入方法。有時候某些語言過于抽象,老師可以將視頻或者模型給學生觀看,這樣讓學生從視覺聽覺兩方面感知,有助于學生去記憶所學知識。

2 課程講授的智慧

講授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講什么,怎么講,都是需要老師提前計劃的,如果老師盲目的講授,不分輕重,會使課堂失去色彩。影響講授質量的因素分為以下幾點,老師語言的幽默性,老師語言的節奏性,老師語言的精準性。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將幽默應用到小學生教育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老師幽默詼諧的語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課堂上笑,這種氣氛下,學生的表現會活躍,大腦運轉較快,進而提高了效率。教師的語言如果沒有節奏感,學生聽久會產生疲勞感,所以老師的語言應該注意抑揚頓挫。教師語言不能太累贅,這樣學生會記不清楚重點。當然準確性也很重要,小學生跟老師學習的語言很多,如果老師的語言不準確,缺乏邏輯,學生也會形成這樣的語言風格。

3 課堂組織的智慧

課堂組織最能反應老師的課前準備和教學能力的方面。很多老師講授課程的能力非常好,但是組織課堂卻很亂,連簡單的課堂秩序都無法維持好。這就說明,良好的課堂組織是吸取知識的前提,講的好但是沒有觀眾,也是徒勞。另一個組織課堂的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反饋信息。老師講過的知識學生不一定都能領悟,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有皺眉頭或者想睡覺的狀態,那老師一定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講授方式和課堂組織方式。除了觀察學生的表情反饋,還要重視學生的課下反饋,老師課下一定與學生多交流,現在社會信息技術發達,除了課堂上的溝通,老師應該在課下多聽學生的問題,如果學生反應這節課有些知識沒有學好,老師可以在下節課再著重講解一下。

4 課堂板書的智慧

板書是老師呈現給學生的筆記,很多小學生在課堂上會記筆記,數學筆記需要記的是一些重要的定理及其相關舉例,而語文課堂上,筆記的重點往往并不突出,所以很多學生在記筆記的時候會把老師寫的和說的通通記下來,這樣純碎的抄寫就是去了筆記的意義,所以老師在板書上老師應該著重的寫重點,將所講知識的機構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重點。板書不僅考驗老師的寫字功底,更考察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邏輯性,板書中體現出的智慧比我們想象的大很多。從課堂教學的四個步驟分析了小學語文課堂中的教學智慧,雖然不夠全面,但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

小學語文課堂本就是浪漫的,加之現在新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們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收到了巨大挑戰。多樣化的課程內容,多變的課程結構,迅速發展的信息社會,這一切因素的變化雖然帶來的挑戰,但是也給老師們更多展示教學智慧的機會。很多優秀的老師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教學成績優異,彰顯了自身的教學智慧,但是教學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單純的套用經驗并不一定取得好的效果。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要明白,教學智慧是老師們通過長期的教學經驗,并結合學生的特點,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靈活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雖具有普遍的借鑒性,但更需要老師們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去理解并探索教學智慧,這樣小學語文課堂才會更加精彩。

參考文獻:

[1]施瓦布(Schwab,J.J).實踐:課程的語言[M].2003.

[2]李定仁,趙昌木.教師及其成長研究:回顧與前瞻[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6.

[3]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

1997.

[4]胡燕琴.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智慧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科學,2006.

[5]杜萍.論教學智慧的內涵.特征與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

篇7

【本刊訊】2015年9月20日,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在英東會堂舉行了《2015年中國智慧學習環境白皮書》會。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院長黃榮懷教授代表項目團隊了《2015中國智慧學習環境白皮書》:從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視角全面解讀了智慧學習和智慧學習環境,在國內各行政區域采集基礎數據信息,監控智慧學習環境領域發展狀態、廣泛開展產業調查,通過真實的數據反映了中國智慧學習環境的發展水平。

作為研究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榮懷教授提出了中國智慧學習環境發展的十個核心觀點,即:(1)信息時代的學習將以智慧學習環境為基本依托。(2)“市民宜居體驗”與“城市創新活力”作為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雙引擎”。(3)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和社會上教育供給的持續增加,家庭學習、社區學習、企業學習的價值日益凸顯,并與學校中的學習一起成為人們終身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4)智慧校園作為數字校園的高端形態,將在校園中為學生提供“數字原住民”應有的智慧學習環境。智慧校園建設應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彌補學校信息化與城市信息化的鴻溝。(5)“云+端”將成為智慧校園的主流形態,而支持服務能力與信息安全是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要突破的瓶頸。(6)新型學習空間將拓展教室的物理空間,打破課堂邊界。學生的差異性管理與學習活動設計將成為未來課堂教學關注的重點。(7)交互式電子白板、平板電腦等正逐漸進入課堂。教室環境的設計與優化將成為教育裝備、信息化和教研等部門共同研究的重要領域。(8)將智慧學習嵌入企業大學或企業人力資源保障系統,是建設現代企業和提升城市創新活力的基礎,將有力促進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9)移動互聯技術、智能機器人技術和“互聯網+”戰略等正催生“智慧學習”產業,可為學校學習、家庭學習、社區學習、企業學習等提品、技術和服務。(10)“智慧學習”應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既是市民終身學習的有力支撐,也是城市系統“自我進化”的關鍵特征。發展“智慧學習”既能增強市民宜居體驗,也能增強城市創新活力,是一個城市的“智慧”品質。

《白皮書》項目由北京師范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牽頭立項,由網龍華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資助并參與組織,聯合來自高校及科研機構相關領域的近30位專家和學者共同完成。會議主持人透露,北京師范大學即將聯合美國新媒體聯盟一起打造中國版的地平線報告。

(釋 然)

篇8

教學主張形成:

我的“‘思想?智慧’數學課堂”的主張一是源于我十七年的教研員生涯對數學教育教學的觀察與思考,在親歷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從數學教學來看,數學課堂如何在讓孩子學了數學知識的同時,積淀數學素養、培養數學能力、形成數學思維。讓孩子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有“后勁”而不是簡單體現在短時間的應對考試,這才是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這門學科強調的不應該是孤立的數學知識的累積,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的學習讓學生喜歡數學,具有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學會數學思考,具有較強數學素養。數學課堂應該是智慧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幸福的。二是源于我對我原有課題“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的執著,是我研究了5年的課題的延續,2007年我參加廈門市專家型教師培養對象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關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2010年“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被市課題規劃辦確定為市“十?一五”規劃課題。2011年秋,將這一研究課題輻射到全區,研究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領域更廣,觸及層面更深。《小學數學思想方法及其有效滲透教學研究》發表在核心期刊上。三是源于我對數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分析和思考。數學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決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智慧和能力,我國建國以來的小學數學相關的標準和規定,從1950年的《小學算術課程暫行標準(草案)》到1986年的《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再到今天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是一部部描述重視數學思想,開發學生智慧主張軌跡的教育史呈現。實現培養學生基本數學思想、啟迪學生智慧的目標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基于以上三點我第一次確定我的個人教學主張是“讓數學課堂充滿智慧,讓數學學習寫滿幸福。”在經過幾次的修訂后又定為“思想?智慧”的數學課堂。

摘要

形成用數學思維的解決生活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數學氣質、養成學生刻苦鉆研的數學精神,進而積淀數學素養、習得智慧。

思想智慧;教學實踐

數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積淀學生數學素養,啟發學生數學智慧。要達成這個目標,小學教學課堂就應該是“智慧數學”的課堂。教師應本著為學生智慧的生長而教進行智慧預設,通過挖掘教材中隱性的數學思想、尋求在數學課堂中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的方法和策略,形成有利于啟迪學生智慧的教學預案。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學習中自主探究、在與教材、學生、教師、自我的對話和思維碰撞中,引發學生深度的數學思考,讓學生學會質疑、具有批判性思維、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進行智慧性地學習。

一、關于數學思想與教學智慧

1.關于數學思想:指人們對數學理論與內容的本質認識,它直接支配著數學的實踐活動。數學方法,是指某一數學活動過程的途徑、程度、手段,它具有過程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小學生常用的數學思想有符號思想、對應思想、化歸思想、類比思想等,主要的數學方法有觀察方法、實驗方法、假設方法等。

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已經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通過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史寧中教授認為數學的基本思想應該是數學的產生與發展必須依賴的思想,是學習過數學與沒有學習數學的思維差異――可以歸納為三種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數學思想滲透,引導學生了解和把握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

2.關于數學智慧:數學本身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知識的系統性,應用的廣泛性,奠定了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數學思想、啟迪學生智慧中所具有的獨有的地位和作用。數學的教學應是一種智慧的教學;數學課堂應是智慧生長的“沃土”。課堂上,學生習得的不應僅僅是知識本身,而應是探尋知識的過程中所萌發的智慧,即數學智慧。數學智慧并不等于學生會做幾道數學習題,不是外顯的知識,而是屬于緘默知識的范疇,以數學思維的生成、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數學解題中的靈感萌發作為其內隱的表達形式。數學智慧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數學智慧技能的高低,數學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數學基本概念和規則的基礎上.將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應用于與原本的學習情境相類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決問題的過程。具有較強的數學智慧技能的孩子在面對涉及知識點多,綜合性強的題目時,能顯現出較好的解題能力和數學素養,善于從關鍵點著眼,從整體入手,通過對其全面、深刻地考察和對整體與局部辯證關系的認識,廣泛地收集和獲取信息,用結構化地思維去分析和思考問題,利用數學思想方法進行轉化、類比、聯想、探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二、小學“思想.智慧”數學課堂的基本特征

(1)傳遞“智慧”的幸福感

“智慧有其鮮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歡悅、幸福,這是智慧的表情。”充滿智慧的人總是愉悅的,總是充溢著幸福感的,智慧地生活著肯定是幸福的。讓孩子學習數學具有幸福感,一直是數學教育的難題,由于數學學科本身的抽象性、符號化、邏輯性等特點,數學的學習長久以來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強制性學于主動學習,如何讓學生學習數學有幸福感,對數學有興趣,是決定孩子能否主動學習數學、主動參與課堂的關鍵,而這恰恰是影響數學課堂效率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課堂中教師要充滿智慧地預設每個環節,充滿激情地組織課堂教學,讓孩子愉快、自由的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愉快的心態和自由的氛圍才可能有智慧火花,讓孩子充滿信心、充滿喜悅、充滿歡樂地去學習和創造。這樣才能使數學的學習充滿魅力,學生才能在刻苦的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常懷歡喜心,在主動的潛心鉆研中開啟智慧之門!

(2)創設“智慧”的教與學

智慧的課堂我想應該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教學的智慧,其次是智慧的教學,再次是智慧的傳遞。智慧的教與學是教師內在教學素質和策略性教學知識的總體體現,具體表現在獨到的、創新的、厚實的具有靈性的教學預設與實施。例如張齊華所執教的《負數》一課,沒有課件,沒有太多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一個黑板,一支粉筆卻憑借教師的獨到的智慧組織教學。首先,教學智慧,體現在提出的一些問題,圍繞目標,按照以定的結構精心設計,通過一個個問題指向教學知識、方法、思想等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中主張老師請學生說“在哪看見過負數?”,再拋出問題“知道是什么含義嗎?小組討論討論。”,“討論是用嘴巴,有的同學卻把手也比畫上了,是不是要借助圖形更能說明負數的含義,現在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就你們發現的負數畫一畫。”,“請小組派代表上講臺當老師說一說你們畫的負數的意義,其他組的同學可以向他們提問題。”然后教學就在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中,在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和捕捉課堂生成中智慧地推進,教師熱情的鼓勵,學生熱情空前高漲,積極地參與。其次,智慧的教學,在課堂上表現為“教師面臨復雜的教學情境所表現出來的一中敏感、迅速、準確地判斷能力。”其核心在于智慧,葉瀾認為智慧型教師“具有把握對象實際面臨的情境及時作出決策和選擇、調節教育行為的魄力”,“具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學校生活、熱愛學習和創造、愿與他人進行心靈對話的魅力”。教師在課堂上要綜合地采用各種教學策略、有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極度的敏銳和機智,隨時捕捉課堂的生成。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生成適時的對學生進行肯定、鼓勵、保護,恰到好處地點撥和指導,時時點亮著那盞智慧之燈,才能開啟學生的智慧。如《負數》的教學中,學生講解自己畫的樓房“-1層”的時候,教師機智的引導學生觀察這個組的同學在地板的地方寫了一個“0”,并引導說:“老師長這么大,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地板上看到‘0’的,請他們來說說為什么”。有效地擷取課堂生成,突破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重點――關于“0”的教學;當有的同學發現學生所畫的圖可以看成數軸時,教師驚喜的說:“當我們都還在糾結樓上一層和樓下一層時,這位同學已經看到數軸了,這就是數學的眼光!”再一次以教師的智慧利用課堂生成,幫助學生實現抽象和建模,使學生對負數的學習融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豐富學生的數感。

而智慧的教學核心在于教學,不是簡單的講解和傳遞知識而是引發學生深入的、把握知識本質核心深層次思考,是教師運用教學智慧所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表現為教師充滿思想、情感的教學;遵循教育思想和教育規律的教學;創造性的教學;真實的教學。其一注重過程性教學――凸顯自然和本真。在數學課堂中還原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依據學生的思維進程及時的調整教學思路,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地思考與表達,恰到好處地引導和評價,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教才是智慧的教。如《小數的初步認識》創設了課前讓學生到超市調查各種商品的價格,課上進行交流的情景,讓學生介紹他所調查的商品的價格各怎么呈現,表示什么意思,借此豐富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和感知,然后讓學生觀察這些數和我們以往所學過的數有什么不同,(都有一個點)教師再介紹“數學上把它叫――小數點,然后告訴孩子像1.5、2.30、0.86等這樣的數叫小數,然后引導學生試著讀一讀,學生可能會出現讀成“二點三十”的錯誤讀法,教師再做正確的引導,指導寫小數,然后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哪兒有小數,在小組中交流并在全班反饋,學生可能會說到很多,其中不排除有身高的,這時教師就順時導入例1的教學,借助米尺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的認識小數,這樣的教學讓還原了小數概念的形成過程,還課堂教學于本真,讓學生在調查、交流、觀察和反思中豐富了數感,培養了能力,而不是直接的簡單的告訴孩子什么是小數,該怎么讀怎么寫。其二,轉變學習方式――重視探究和創造。要促使課堂充滿智慧的魅力,教師就要立足課堂,注重生成,讓學生的思維呈“輻射狀”向外拓展。自主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由自主展開的學習方式才是有效的,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通過數學觀察、實踐操作、分析探究,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實現數學再創造。在知識的再創造中,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思維的方法,培養了能力;在知識的再創造中,學生養成了科學的態度和探究的精神,積淀數學素養。在《負數》一課中,教師以高觀點為指導,盈動著數學思想和對學生真誠的熱愛,在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成為一個幕后的調控者,在關鍵的時候點燃學生探究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經歷橫向數學化和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中完成對“負數”這一概念的豐富感知,在發現、辨析、抽象、概括和建模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中,把握“負數”這一概念的最核心的本質。

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通過教師智慧的教學,達成與學生思維的碰撞,傳遞智慧,在幫助學生獲得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獲得探究和活動的體驗與經驗,挖掘蘊含在數學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形成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課堂上不時閃爍著師生碰撞的智慧火花,心智的喚醒與開發,需要通過生動的情景,提供各種平臺,讓學生敢想、敢問、敢爭論,教師本身應該是智慧的課堂才能是智慧的課堂,學生也才能有智慧。如《負數》的教學中老師創設了老師的兒子體檢單上去年記載身高+3.5cm,今年記載身高-1.2cm,老師智慧設問“我的兒子難道縮水了?”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在稍作思考后突然頓悟“是以某一年齡標準身高為標準的”從而帶出了“負數”的另一個知識點――不都是以“0”作為分界點的。還比如在《簡便計算的復習課中,學生在練習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利用教師提供的數,編寫能簡便運算的式子,學生自己上臺展示并說明設想,當有一個學生說到“1.2+6.7+8.8”是依據“湊整”法、利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時,另一位學生提問“既然是湊整為什么不只選兩個數,編一道一步的就好?”發言的女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為必須是三個數兩步的計算才能顯現出比較簡便。”極具機智的對話內容和場景博得在座的聽課教師和學生自發的熱烈掌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此可見教師平時的課堂教學給學生更多的是自我展示的平臺、是師生、生生智慧性對話的平臺。

三、用 “思想?智慧”視角解讀數學文本

本人從教學主張的視角和立場解讀數學文本、對人教版小學1―6年級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進行一一的分析整理。 使教材中隱含的數學思想變成顯性存在(顯性化);并把它進行整理從零散存在變成系統存在(結構化)。同時提供了滲透教學的方法和要求。為達成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促進學生智慧地學奠定重要的基礎。

小學數學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很多,突出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當于抓住了小學數學知識的精髓.其中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有三類:抽象、推理和建模。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三大基本思想而派生的思想方法有化歸思想、類比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符號思想、統計思想、函數的思想方法、分類思想、極限思想、假設思想、一一對應思想等。如:化歸思想方法:所謂的化歸思想更簡單一點說就是將新知轉化為舊知、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等,數學化歸思想方法是數學教學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思路和途徑之一,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化歸思想主要集中在解題中和各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立體圖形體積公式的推導中,在新的課程標準。模型化思想:建立和研究客觀事物的數學模型,從量的方法來揭示數學對象本質特征和變化規律的方法稱為模型方法。模型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探索數學的作用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小學階段最典型的滲透模型化思想的是:植樹問題、烙餅問題、抽屜原 理等。

下面就以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冊教材中的主要數學思想方法分析及滲透方法和要求做簡要的舉隅和分析:

一年級上冊:本冊教科書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

1.對比思想、分類思想: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

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并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

2.一一對應思想:在同樣多、比多、比少有對應的數學思想,初步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數出物體的個數,比較事物的多少,比較簡單的長短、大小、輕重等。

3.符號化思想:在“>”、“

4.統計思想:散布在各練習中,用表格的形式呈現數據,滲透初步的統計表的知識。

一年級下冊:教材安排了訓練數學思維的內容,加大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力度。

1.安排了已經符號化的數學問題,如《找規律》,有利于學生進行主動的觀察、猜測、推理、實驗等初步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訓練。

2.統計思想:在整理和復習的練十一的第十四、十五題出現了統計表和實物統計圖。

篇9

一、預設“意外”問題創設情境,點燃教學智慧的生成

好的教學情境一般是由問題催生的。從教學心理學的角度講,問題可以打破學生原有的認知平衡,從而能夠刺激學生的求知天性,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從教學理論的角度來審視,我們也可以尋找到類似的答案,譬如被稱為新課程理論支柱之一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就認為,學習有三個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學習情境,因為“學習是學習在情境當中的自主建構活動”,認為學習情境應當是因學生的實際情況變化而呈現出動態特征的。因此,教師的教學智慧不僅體現在對教學的預設上,還體現在對教學中的生成處理上。

二、緊扣教學目標創設情境,促進教學智慧的生成

從初中生物教學的實踐視角來看,筆者以為我們生物教師的教學智慧還體現在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上。有經驗且經常反思自己教學的同行們都知道,不注重教學目標的老師在上課常常帶有一定的隨意性,目標實現與否也不太受到關注,甚至存在“貨郎挑糖擔——走到哪響到哪”的現象。而重視教學目標是否有效實現的老師則非常注重課堂節奏的把握,這種把握正是教學智慧的一種體現,教學智慧會以緘默知識的形式指揮老師在課堂上實施恰當的教學行為。

例如,在前年的一次“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中,上課內容為“聽覺的形成”,在聽課的過程當中,筆者記錄了這一教學內容的兩個教學現場,至今想來猶有意味。

教學現場一:師播放當時某流行歌曲的一段,學生非常感興趣。然后筆者提出問題:“同學們知道這是哪位歌手演唱的嗎?”學生非常興奮地喊出該歌星的名字,然后筆者繼續問:“同學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呢?”很多同學帶有稍許不屑地口氣回答道:“聽出來的唄。”還有學生在下面嘀咕:“怎么問這么幼稚的問題?”

筆者課后在揣摩教師的教學意圖與學生的反應時,得出這樣的結論:教師想通過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來引入課題,但卻忽視了這種簡單的刺激往往容易將學生的注意力導向非生物教學需要的方向,而這正是因為教學智慧的缺失導致的預設失當的現象。

教學現場二:教師分三個批次視、聽一段視頻。第一次,全體學生閉上眼睛只聽聲音;第二次將視頻靜音只看畫面;第三次既看畫面也聽聲音。然后讓學生交流不同情形下的感覺。在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師引導學生進入主題:當人通過視覺和聽覺同時接受信息時,會更為完整,更為準確。

人們常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在有了前一個教學設計之后再看這個教學設計,筆者深感第二個老師設計得巧妙。他巧妙地對變量進行控制,以讓學生產生不同的感覺,在對感覺不同進行比較的過程中,得出人們要想獲得準確的信息離不開聽覺的參與,進而將課堂引向聽覺的形成。筆者以為,這種將學生的主觀體驗引入課堂的策略選擇,正是教學智慧的充分體現。

三、選擇合適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利于教學智慧的生成

在現代課堂上,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帶來了教學手段的不斷變化,尤其是新課程實施以來,在追求課堂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們看到課堂上大量教學手段的使用,尤其是在我們的生物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用多媒體解析教學過程的現象。對于這一事實,如果從教學智慧的角度審視,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有時甚至是質的不同。例如,對于生物教學中需要展示一段較長時間內的生物變化時,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展示,甚至用動畫來模擬,這種設計我們認為是教學智慧的表現之一。

四、巧用生物學史創設情境,催生教學智慧的生成

不能不提的,我們的生物教學智慧常常可以來源于生物學的發展史——哲學家培根說的“讀史可以明智”大抵就有這樣的意思。例如,對于細菌的教學,我們可以給學生介紹細菌的探究史:摘要向學生介紹當時科學家對細菌的認識——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食物中的細菌是自然形成的;向學生介紹一個理論被大多數人認同時,要想挑戰這個結論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與艱辛;再向學生介紹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實驗——置于鵝頸瓶中的食物能很長時間內不變質,因為其沒有受到細菌的感染。從而得出肉湯中細菌是由細菌產生的結論;最后向學生介紹“巴氏消毒法”,贊揚其貢獻。

篇10

課程課堂教學質量關乎大學的成長,必須重視大學課程課堂教學質量。本文以電子商務專業專業課《網絡營銷》為對象實施課程課堂教學改革,在主體間性教學理念下充分考量課程課堂教學中兩個主體——教師與學生兩個智慧個體的有效協同,理實一體教學法推動課程教學的效果得到顯著提升。通過在《網絡營銷》課程教學中運用主體間性教學理念下的理實一體教學法探索一條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實踐途徑。

關鍵詞:

“互聯網+”益民服務;智慧個體;主體間性教學理念;理實一體教學法;網絡營銷課程

“互聯網+”益民服務中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其實質就是以更加科學的教學方式實現公民的終身教育。現代教育就是為實現終身教育而對個體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理論實踐能力的培養;現代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是教師和學生兩個智慧個體;在明確教育目標的前提下,如何充分調動教育基本要素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教學效果,一直是學校和教師不斷探索的理論和實踐的課題。

1主體間性教學理念與理實一體教學法

教學理念是教師和學生作為智慧個體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活動存在的內在規律進行了高度概括和總結形成的對日常的教學活動所秉承的基本思想。也因為如此,日常的教學行為受秉承的教學理念所影響,甚至是支配。作為智慧個體的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這兩個智慧個體在課堂教學中的目的是根本一致的——智慧個體的成長。對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智慧個體在課堂教學到底哪一個才是主體,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智慧個體中的哪一個處于主導地位這個問題,教育理論大體經歷了主體—主導論、雙主體論和主體間性等發展階段:

1.1主體—主導論這種理念是將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智慧個體分別極端地視作課堂教學的唯一主體,赫爾巴特和杜威可以說是這一理論的典型代表人物。隨著社會和教育理念的發展,這種本質就是對教師和學生兩個智慧個體極端地只強調其中的一個作為“單極主體”的教學理念越來越無法與時代前進的步伐相匹配。

1.2雙主體論這種理念與“主體-主導論”不同,雙主體理念不是將教師和學生兩個智慧個體對立成“單極主體”,而是要求教師和學生兩個智慧個體視為同等重要的兩個主體。在課堂教學通過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來培養和激發學生這個智慧個體學習的主動性,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這種理念更加注重的是教師和學生兩個智慧個體在課堂教學中的相互關聯、相互配合的教育行為以及智慧個體自身通過學習所達成的完善發展的目的。

1.3主體間性論主體間性教育理論認為現代教育過程的本質就是一種主體間性活動過程,它是關鍵因素,是教與學之間的雙向或多向交互活動。主體間性教育理論將教師和學生兩個智慧個體在協同交互的課堂教學作為切入點,深刻剖析教師和學生兩個智慧個體在課堂教學中的各種交互行為,這一教學理念有效地將單純重視教師智慧個體教育行為的傳統教學理念和單純重視學生智慧個體學習行為的現代教育理念協同在一起,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學理念和現代教學理念均無法全面系統描述教師和學生兩個智慧個體在課堂教學關系的困局。

1.4理實一體課堂教學方法所謂理實一體化,是指在課程課堂教學中將理論知識的講授同通過各種方式或手段進行全方位的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過程,達到課堂教學中有效形成理實有機體的教學方法。理實一體教學法可以很好地體現了主體間性教學理念。本文探討的是為了達成課堂教學提高學生智慧個體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技能水平,提升《網絡營銷》課程課堂的教學效果,完善和提升其綜合學習能力這一最終目標,將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應用于電子商務專業核心課程《網絡營銷》,將網絡營銷課程中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組合,達到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效果。

2《網絡營銷》課程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網絡營銷》作為電子商務專業核心課程,現有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然較為普遍地使用單純的傳統理論教學方法的現象,在目前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如下問題:

2.1教學模式不合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最為典型的特征就是教師這一智慧個體將大量的理論知識以課堂講述的形式向學生這一智慧個體進行灌輸,這一模式就決定了課堂教學的大部分時間被教師這一智慧個體所占用,學生這一智慧個體沒有被充分重視,當然有機的主體間性根本無從談起。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非但不符合電子商務專業的實踐培養要求,也不符合現代人才作為智慧個體的成長需求。

2.2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激發對于高等院校學生這一智慧個體來說,教育的目的重點在于其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理論水平的提高;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智慧個體由于只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被動接收上,沒有學以致用,以至于其對于單純的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不高,

2.3考核方式過于簡單作為評價課堂教學效果的課程考核方式,應該針對該網絡營銷課程的特點,重點考核評價學生智慧個體的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實踐能力,而不應該單純考核評價是學生智慧個體單純的對掌握理論知識的掌握水平[3]。為此,要全面評價學生智慧個體對網絡營銷課程的理解掌握水平,就要將采用的單純的期末筆試方法對學生進行考核的方式,變革為對學生智慧個體掌握網絡營銷知識的程度進行理論與實踐綜合評價。

3對主體間性教學理念下理實一體教學法的實施與思考

3.1介紹教學目標由于學生智慧個體的差異性決定了其對每一門課程的課堂教學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期望,所以教師智慧個體在《網絡營銷》上課之初非常有必要澄清該課程的教學目標,以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教師智慧個體在講授課程的首節課時要厘清網絡營銷課程的教學大綱要求和教學目標,以體現主體間性的教學理念。通過這一過程來幫助學生智慧個體清楚了解《網絡營銷》課程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

3.2控制教學過程在特別講求契約精神的現代社會,主體間性教學理念下的理實一體教學法要求在《網絡營銷》授課之初要制定一套大家共同遵守、共同監督的教學規則,這不僅可以維護教學秩序的需要,更是現代社會契約精神的要求和體現。教師和同學這兩個智慧個體達成共識已實現規則的制定,學生智慧個體在教學活動中就會較好的遵守,以保證各教學小組教學任務完成的質量。首先是對學生按學號分組,任命小組長一名,負責協調本組人員完成任務;然后提供有典型代表的內容,設置與小組數相當的題目,讓學生智慧個體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在任務布置時間的安排上要考慮學生有相同的準備時間,以保證公平性;每次學生講授前須向教師提交該小組講授人的個數,在課堂講授時,具體講授人由教師現場隨機選出,這樣可有效降低有的同學在完成任務時“搭便車”的概率;每次學生講授完成后要進行教師和學生智慧個體提問并討論,這時可以考慮禁止該小組的講授人回答問題,這也是促進小組成員全員參與,為鼓勵學生智慧個體的參與可根據提問的質量給予個人回答問題獎勵,最后教師智慧個體在對學生智慧個體所講授的內容進行點評和歸納,再將本章其余內容進行講解,以保證授課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考核時,依據課程教學要求按照構成比例編制小組對外評分以及教師評分構成,其他非講授組的同學為講授組同學給出百分制的總體分值;授課教師根據每組同學講授、提問和討論等環節的具體表現,給各組打出百分制的總體分值。講授小組成員根據本組整體及小組各成員課堂出勤率及對小組貢獻自行打分。大這個環節上就促使學生智慧個體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來。學生的主體間性教學理念下的理實一體教學法的最終成績由(組間評價×50%+教師評價×50%)×組內評價%+個人獎勵分值組成。

3.3改進教學管理主體間性教學理念理實一體教學法應該有效提高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參與度。我們必須采取相應的教學管理方法:首先,在《網絡營銷》課程的開課之初,為了讓學生智慧個體能夠積極參與教學課堂改革,教師智慧個體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相應的期末考核將涵蓋課堂學生講解的形式完成;其次,作為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課程的教學成績應該取決于每名學生智慧個體在課堂教學中的課堂參與、個人作業及小組作業完成情況,而不應該是憑期末一張試卷單一的考試成績來決定。總之,課程的期末考核重點是考核學生智慧個體對整個知識體系和理論理解和應用的綜合情況。

3.4簡化教學工具基于課堂教學的場地及教學規模的現實有限以及多媒體教學手段被廣泛應用的現實,課堂教學改革可以使用輔材料和音像資料。學生智慧個體可以采用Flash、Dreamweaver、Power-Point等多媒體手段展示本組教學內容,這樣能夠使得展示效果更加生動,同時可移植性強,便于學生間更好地借鑒學習。

3.5理實一體課程課堂教學法的思考第一,如何在主體間性教學理念理實一體教學法下進一步激發和提升學生智慧個體對《網絡營銷》課程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其有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轉變。在教師智慧個體前期授課的演示下,通過學生智慧個體對講授部分的準備和講授,不僅給學生智慧個體提供了一次登臺講課的機會,體驗講授知識的經歷;也是人生機會的歷練,甚至可以幫格靦腆的學生突破自我性格,在課堂上獲得自我的完善和提升;同時,學生智慧個體主動學習主動性的提高可以通過把課堂講授成績與期末的課程成績掛鉤、激勵學生智慧個體參與其中的方式得到實現。第二,如何在主體間性教學理念理實一體教學法下突出《網絡營銷》課程的重點教學內容,提高學生智慧個體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網絡營銷》課程按照教學計劃一般只有有限的學時,利用這有限的學時不可能把所有網絡營銷所涉及的知識全部詳細講授,而學生智慧個體也不必要學習每一章的詳細內容。所以,應針對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選擇有代表性的理論和相應案例,通過案例分析,突出重點教學內容。同時,培養學生智慧個體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促進其通過在實踐中針對不同的實際問題主動學習,更加靈活高效地掌握并應用網絡營銷知識。第三,如何在主體間性教學理念理實一體教學法下加深學生智慧個體對所學網絡營銷知識的理解。通過學生智慧個體的知識和案例講授,讓其主動思考,分析問題,可以分小組或以個體為單位分別發表見解,從而打破僵硬的課堂氛圍,變教師課堂上的簡單灌輸為在教師智慧個體引導下的學生智慧個體課堂內外的主動思考。在整個的過程中,學生智慧個體始終處于對所學知識的海洋中,無論是自己還是其他學生智慧個體對知識的理解都會在這一段時間里得到充分的交流和吸收,起到海納百川的作用,有效地增強學生智慧個體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4結語

為達成“互聯網+”益民服務理念下的智慧個體終身教育目標,我國當代大學的課程課堂教學方法必須與時俱進,做出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和歷史進程的改革。將主體間性教學理念和理實一體教學法運用到現代的教育教學方法當中,這不僅僅改變著我們的教學方式,更重要的是從更高的層次改變我們課程課堂教學的思維方式。受當前的課堂教學總體環境的限制,主體間性教學理念和理實一體教學法還無法發揮到我們預期的理想作用。我們需要正確地認識教學過程中的主體間性問題、學生智慧個體的學習能力培養問題以及專業課程課堂教學等問題,努力完善理實一體教學法的各個實施細節,有效提升大學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智鋼,歐陽倍祥.高職公共英語全過程互動教學實驗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1,(12).

[2]王瑞紅.高職汽車類專業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時代教育,2014,(5).

[3]萬瓊,周旭輝.給水排水工程專業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方法探討[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