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學習英語計劃范文

時間:2023-09-06 17:42: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學生學習英語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小學生學習英語計劃

篇1

關鍵詞:自主學習能力;英語小班化模式;意義;基本路徑

教育的終極目標和追求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得學習成為一件獨立、有效和自覺的事情,這一認識已經成為當代教育界和教育心理學理論所公認的觀點。從社會的發展代際演變規律考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形成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社會不斷持續演進和進步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生個體實現其基本人生價值和目標的需要。

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意義

1.自主學習是學生掌握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有效方式

我國加入了WTO之后,越來越多地融入了世界,參與世界性事務,加大了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和文化交流,英語作為交流的媒介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英語的學習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英語教育是符合時展的事業,同時其也需要契合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自主學習的能力首要表現在學生需要進行很好的預習,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能夠與老師進行有效的互動,而在課堂之后學生也應當自覺完成老師指定的作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進行客觀的效果評價,而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其英語能力的提高幅度,這與其能否充分利用其現有的各種資源有關,自主學習可以使得學生自主地利用資源獲取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英語自學能力,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可以為今后的英語學習和繼續深造奠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2.自主學習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品質,強化學生的自信心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同的個體在獲得學習能力方面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一個班級的學生其在先天性的語言天x和客觀的基礎上都有著差異,個體性的差異會導致每個人的學習風格和方法不同,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授是平等的,面對所有學生都是一樣的,學生必須接收統一的教學內容,學生會由于個體性的差異而在接受能力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如果學生能夠具備基本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后其會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自主學習,補充自己課堂上的不足,英語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使得學生根據自己的不同的學習基礎和能力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式,不斷開發自己的學習興趣,這些都能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進步,并增強其不斷學習的信心,即使在學生遇到了各種困難,其自主學習的能力都可以幫助其克服困難,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這樣的一種能力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學習品質和能力。

二、英語小班化教學模式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基本路徑

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傳統教學包括英語教學在內都已經成為應試教育的工具,唯分數論已經異化了教育的本質,而考試成績則完全淡化了學生的個體情感表達和基本價值觀,學習的功利性和勢利化不斷蠶食小學生對于學習的基本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學習的生活體驗也被進一步剝奪了,在應試教育下的教學背景中,小學生的英語學習不再感覺到被尊重,學生不能體驗到應有的快樂,興趣作為一種心理是個體認識和愛好某種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現代的心理學研究普遍認為興趣是激發人的思想和引導人的意志努力的基本前提,并能有效促進智力型的學習。

2.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方向指引

學習方向的指引是小班化教學模式下英語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的學習方法,方向的指引可以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供宏觀的觀念指導,具體的微觀策略路徑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路徑就是英語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直接性的學習;第二個策略路徑就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培養學生的自主摸索和學習的策略。

因此,在小班化教學模式下,教師應當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程序或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制定相應的合適的學習計劃,同時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進行自我監督,培養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另外,教師可以做到的還包括收集和記錄學生在課堂中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還可以對某類型的問題進行及時的記錄,例如,在訓練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上,教師可以對學生是否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進行記錄,同時將準確率進行統計,還有對完成的計劃進行記錄。通過自主學習的記錄分析,教師可以使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同時進行合理性的建議改進。小班化的教學模式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老師的跟蹤指導,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指引中尋找合適的學習方法并不斷調整和改進,也可以增強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學生在獲得教師對自己看法的肯定時、在聽取同伴不同意見的過程中,發散思維、創新精神得以培養,這種能力,將令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甚至終生的發展獲益匪淺。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高校化學實驗 團隊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25

隨著高校化學教育教學課改工作的深入,針對化學實驗教學的創新,從替代試劑的運用到仿真學的融入,在提高化學實驗的安全性的同時,也降低了化學實驗的真實性、直觀性與體驗性。本文試圖按照學生小組合作的模式,探討教師團隊化學實驗教學結合學生小組合作的形式,及其對學生學習與創新、教師創新的激勵性影響。

1 高校化學實驗團隊教學的積極意義

高校化學實驗團隊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嘗試,在教師之間也有小范圍的展開,其中有兩位以上的化學教師和化學實驗之間的配合,相對一位教師和實驗員的配合,其教學效率要高得多。

1.1 實現教師之間優勢互補

在這種團隊教學實踐中,教師避免了為了個人教學而單獨開展備課、教研與科研的狹隘,在共同的教學目標下,團隊內部甚至全院系的教師之間,都會積極地參與某種化學實驗的教學研究,不僅是在幫助專職的任課教師,也是在為自己的教學積累經驗。其一,專業優勢互補。教師之間各有其研究的專業性,在不同領域或許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師精于分析化學,有的則是物理化學等。通過這種團隊教學合作,讓他們為了共同的教學目標而調動各自相對專業性的知識,發揮其專業特長來盡可能地配合主教教師把化學實驗課上好。同時,也可以實現專業精細化分工下的邊緣化或交叉性的發現,對教師的科研有著較大的激勵作用。其二,個性優秀品質互補。任何教師都有優點,當這些優點都集中在一起的時候,相比一個教師在化學實驗中孤軍奮斗,會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如有的教師精細、有的耐心等,任何一位教師優點的發揮運用,都會對其他教師與學生產生相應的影響,并形成蝴蝶效應般的效仿與內化。

1.2 實現教師之間創新啟發交流

根據高校化學實驗教學實踐,其教學的過程尤其是教師之間配合的過程,就是一個靈感頻發的過程。一是教法創新啟發。對教師而言,教法就是其開展教學工作的技術技能,決定了其教學成效。通過這種相互幫扶性教學,其他教師會在主教教師的教學中學習到比平時有準備的公開課或精品課等課堂上所潛伏在教師個性與專業中的那些有益做法。二是,科研創新啟發。如1.1中所述,在團隊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會從對其他教師的教學幫助中,收獲對于自己科研的啟發,如方法性、專業知識性與手段性等,都會對個人的科研產生或多或少的作用,甚至會產生指點迷津式的作用。

2 高校化學實驗團隊教學與大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創新激勵

化學實驗作為一種驗證性的教學與學習過程,對師生都是個良好的創新靈感啟發機會,并會在這種實驗中為創新做準備產生積累創新的知識要件與方法要件。

2.1 教師任務細化與學生合作深入的創新啟發

首先,實驗環節細化合作創新啟發。細節的精細化也是一種創新,例如在化工原理的實驗中,教師會因其專業的不同或學生掌握知識的熟練程度差別等,在動量、熱量或質量傳遞之間有著細節的區別,因此,會在實驗的方法、數據的組織與處理上產生碰撞,并激發爭論或引發靈感的火花。其次,實驗靈感交流性創新啟發。實驗就是現有原理或定理的學習型驗證,或是對未知疑問或課題的探索。如在儀器分析與物理化學實驗中,開展相關食品防腐劑的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實驗,教師會立足個人專長,如在原來的其他分析方法的基礎,對該分析實驗方法,提出具有細節之間的借鑒性的建議或意見。

2.2 教師教學合作與學生學習合作的多元思考創新啟發

第一,教師多元思考創新啟發。作為驗證性的研究,實驗過程中會因為各種情況出現各種失誤或甚至造成根本性的失敗,甚至會發生各種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等。出于安全與實驗教學的考慮,團隊教師都會立足個人的經驗與專業對主教教師提出自己的建議。如在做無機制備提純實驗中,教師可以從專業的角度、現有實驗器材的運用以及學生的實際能力等方面,對主教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實驗,做出思考并建議,為實驗的多樣性做出了創新啟發。第二,學生多元思考創新啟發。學生作為教學的對象,也是主動學習的主體,他們會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既定的任務或教學目標,開展具有自主性或建設性的思考。

2.3 實現師生之間創新靈感共享與團隊進取性

一是,學生創新靈感共享。特別是小組內,那些有創意學生的創新靈感或建議,會對他們完成小組任務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單位時間內會創造更大的實驗性成果。例如在常見離子分離與鑒定實驗中,學生會從實驗的方式中,是采用拓展實驗,還是開放實驗,都立足在如何高效達成實驗效果角度,把自己與教師或其他同學的不同之處表達出來供其他同學與教師借鑒或指導。二是,教師創新靈感共享。同理,教師也會在對學生的指導中,把自己在科研與教學中積累的創新認識,通過教學或指導的方式交流給學生與同事,不僅會對學生形成指點迷津的作用,也會在教師之間形成旁敲側擊的啟發,如在無機材料摻雜改性提高性能這個課題上,由于不同老師有不同的專業背景,提出的處理方法有可能對其它的教師產生瓶頸突破式的啟發。

3 結語

高校化學實驗教學教師團隊教學和學生小組合作的探索,一方面運用與調動了教師團隊的教學力量與專業力量,實現優勢結合性的教學;另一方面,為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創新共享營造了環境,對教師的教學是一種檢驗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教學模式;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6)05―0204―03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過程,以培養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內涵是教育計算機化、網絡化、智能化,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現代信息技術的滲入更新了傳統的以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要素為教學系統的教學結構,形成了教師、教學媒體、學生和教材四個要素為教學系統的新的教學結構。由于這一要素的滲入,給高校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革命,也給傳統高校教學模式和師生關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研究這些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將有助于高校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更好地構建師生關系,以期達到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點

信息化是源于科學技術范疇的概念,由于信息技術尤其是計算機和通信科學技術的發展,其技術內容迅速對高等教育的各個領域進行滲透,顯現出以下一些特點:

1.多媒體化。多媒體技術是影響高等教育多媒體化的技術基礎。它是集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聲像技術為一體的信息集成技術,它能對聲音、文字、圖形、圖像等進行輸入、識別、存貯、處理、管理和輸出等。運用多媒體技術制成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內容,如多媒體軟件、教材及電子圖書館等,能形成生動活潑的教育影響。 2.迅捷性。寬帶化信息網絡傳輸平臺為迅速傳遞各類數字化高等教育內容提供了迅捷傳遞通道。這樣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利用網絡,就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無須中間媒介把全人類最新的各種教育資源調到自己的網點上,從中及時吸收世界各地的最新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以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交互性。交互性的高等教育環境集各項最先進的信息技術于一體,力圖形成各種良好界面,實現各類系統間的協同工作。它利用了現代計算技術,用數據庫、超文本或超媒體的形式存儲和傳輸信息,可提供方便靈活的信息檢索,并能及時接受教育者的質疑、問答等信息反饋,形成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雙向信息交流。

4.全球化。數字化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化的通信技術是高等教育體系全球化的技術基礎。具有高等教育功能(包括培訓功能)的機構,顯然是網上各自獨立的“信息點”,其教育的性質、任務和方法不同,甚至分屬不同國家或地區。

5.集約化。以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構建的網絡是一個自由發展的網絡世界,更是一個自組織的實體。高等教育的組織管理不僅可以依托網絡進行高等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還可以依托網絡進行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展開對教育的科學評估等,從而減少中間環節,節約人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辦學效益。

二、教育信息化給高校教學模式帶來的變化

自古以來,教師就被看作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根據指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各自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通過課堂教學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種幾乎是零自由度的教與學模式的缺點是不言而喻的。計算機及通信網絡技術支持下的現代化信息技術以其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虛擬化的特點,革命性地改造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該建構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平臺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資源的共享,高等教育呈全球化趨勢。教育信息化將打破傳統教學的空間局限性,通過在校教育的領域已經擴展到校園之外,越來越多的學生已經習慣通過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獲得信息和知識,共享世界各國的知識資源,學校沒有了知識的圍墻,沒有了天涯海角的距離感。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知識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這就對教師獲取新知識的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而有效地指導學生充分地利用網絡技術突破教師和教材,使學生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打破地域的界限,用各區域、各領域的相關資源來豐富發展傳統的課堂教學,擴充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由于知識來源的多渠道化、全球化和多樣化,學生將構建更富有個性的知識框架。

2.教與學主客體的變化。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集教學內容的傳播者、教學策略的設計者、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者等多種角色為一體,而學生只能單向被動地接受,教師往往無視學生掌握知識能力的強弱差別,進度一致地進行教學。可以說,一個教師就完全決定了某門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如學生獲取知識的信息量、范圍、程度和可靠性等。教育信息化把計算機作為一種輔助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引入教學過程中.教學將由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變為以教師為輔,學生運用各種手段獲取各種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教師成為了指導者和輔助者,教師的中心任務不再是讓學生“學會”,而是讓學生“會學”,教會學生從種種信息資源中獲取、加工、分析和處理信息、解決問題并轉化為知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

3.教學形式和手段的多樣化。傳統的教學形式中,教師利用黑板、粉筆按教科書內容進行單向灌輸式課堂教學。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現代教學技術向著網絡化、多媒體化教學轉變,傳授知識的形式正在發生根本變化。取代單一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是課堂學習、小組討論、協作學習等多種開放性教與學模式并存,教學手段也從投影儀、幻燈機走進課堂,到錄音機、語音實驗室在語言教學中應用,再到電影、錄像機和廣播電視教育,發展到網絡化的多媒體教學。采用多媒體技術,講授形象生動直觀,既能見到原子、分子結構、生物細胞、基因等微觀結構,也能見到宇宙、海洋、高山等宏觀場面。動態的、靜態的、已經發生的、可能發生的、歷史的變遷、自然的進化、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等都可以一一展現。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由此提高。

4.教與學的個性化。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數字化、智能化、虛擬化的特點更加突出。一方面計算機軟件部分代替了教師職能,如教學輔導、出試卷、評分等。實現了教學的非群體化即個別式輔導教學,同時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和目的,軟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包括以對話、游戲、模擬、測試、答題等多種方式進行新內容的學習、練習、鞏固、復習等。學生可以自主掌握學習的進度、深度和難度。另一方面計算機網絡強化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生可以在學校、家中、電子圖書館等任何地方,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如教材、視聽媒體、電子閱覽室、互聯網絡等近程或遠程全方位地學習新知識。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可以

利用計算機網絡尋求幫助和解決方法。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只是通過編制各種教材、個別給學生批改作業、解答疑問、評價學生情況等,間接地指導學生。實施網上教學,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創新精神,這種教學的個性化,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安排學習時間、地點、內容和步驟,營造了一個自由發展的創新空間,挖掘了創新潛能,符合當代教育思想。因此,要求教師不斷提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素質,滿足這種個性化教學方式。

三、教育信息化對高校師生關系的影響

教育信息化的介入,使傳統的師生關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對教師而言,教育信息化使教師的地位發生了動搖,“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已蕩然無存,教師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轉變觀念,適應這種變化。對學生而言,教育信息化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師,他們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但他們面對的計算機網絡是沒有人性化的,是不能給他道德上的教誨的。因此,學生仍然離不開教師的全方位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對高校師生關系的影響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從權威型到民主型,教師的權威被削弱。在傳統教育中,作為高校教師,從年齡、學識、經驗等方面綜合起來成為知識的壟斷者。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圣賢和權威,學生只能“洗耳恭聽”。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和價值觀,由教師來塑造學生,歷來是天經地義的事。師道尊嚴不能動搖,師生界限不可逾越。教育信息化給傳統教育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沖擊,造成了原有體系的失衡,教師的權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戰。教育信息化后,知識的學習不分彼此先后,對知識的獲取既可能是教師在先、學生在后;也可能是學生在先、教師在后;或者是師生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時學習。學生可以不再迷信所在地周圍教師的專業權威,他們可以跨越學校、城市、國度,可以在世界范圍任意一個數字圖書館檢索資源,和任何一個專業權威對話。因此,教師這一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的地位在逐漸喪失,擁有知識所賦有的權力也在不斷弱化。教師的權威不只是教師的“專利”,教育信息化將對教育的權威資源進行重新配置。

2.從分立走向合作,教學模式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傳統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用記憶的方式傳承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教學內容以書本為主要載體、以教室為主要場所,按照教師選定的教材和設計的進程,由教師口授填鴨式地進行教學。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教育信息化后,學習的目的不只是記住多少知識,而是學會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師生雙方不受書本的局限,拓展了教學活動的物理時空。目前,許多大學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網絡功能,在多媒體教室和多媒體閱覽室中利用電子教案、多媒體教學演示、電子郵件、建立各種專業特色數據庫等,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獲取知識的條件,把傳統教學中的以“教”為主改變為以“學”為主。由于網絡等的出現,師生之間在知識占有量、前瞻性上的差距正在縮小,對于一些新知識的掌握上,有的教師還不如學生。網絡的無限性使師生都可以最廣泛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師生之間的交往日趨平等和開放。師生之間可以平等地討論,雙向地學習;既是學習上的朋友,也是科研課題的合作伙伴。

3.從依賴走向平等,角色定位發生了根本的轉變。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師的角色定位發生變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導和組織;其次是和學生共同研究和學習。指導就是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設計、多媒體課件的制作等方面做好前期準備和對學生的引導。組織就是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組織學生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利用網絡教育資源,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參與學習,討論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在網絡教育中,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學習的范圍、項目的確定、學習的步驟將由學生根據個人的情況自行掌握。教師的重點將放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調動創新學習的積極性上。教師在整個教學的組織過程中,由于和學生處在一種互相交往、互相學習的狀態,各種發散思維不斷碰撞,師生融匯在一個集體學習的環境當中,因此,在對前沿科技動態的掌握上、對新知識新技術的認知上等都比教師自己學習要快得多。高校的網絡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師生共同提高的過程。

在教育信息化時代,高校的教學模式及師生關系受到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所面臨的壓力,并將這些壓力變為動力。只有這樣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才能適應新形勢,構建和諧、平等、民主的良好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職校英語學困生 成因 轉化策略 

 

英語“學困生”是教師英語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在當前課改形勢下,教師要想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必須突破轉化“學困生”這一難關。我從事職校教學工作十四年,據觀察,職校中更是存在著大量的英語學困生。其錯誤的情感態度沒有得到恰當的疏導,不當的學習方法沒有得到改正,導致其對英語的厭倦感與日俱增,有的甚至放棄英語學習。我就職校英語“學困生”的成因及對策作出以下探討。 

一、英語學困生的界定 

關于“學困生”的解釋,目前國內有很多種界定,普遍為大家接受的是:智力正常,但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知識、能力、品格、方法、體質等要素及各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著偏離常規的缺陷,或因后天和外界的成因造成英語學習的障礙,達不到大綱的基本要求,需要經過額外的、特殊的幫助才能完成英語學習任務,達到大綱要求水平的學生。其主要表現為:英語學習目的模糊;缺乏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差;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意志薄弱,但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教誨及其自身的努力,學困生的狀況最終能夠轉化。 

二、職校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近些年,隨著普通高中熱的升溫,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社會地位日漸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學生進了職業學校。學習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為上的“差生”成為現階段職業學校學生構成的主要成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學困生本身的原因。 

學困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掌握基本詞匯和基本語言基礎知識的方法策略,導致成績不理想,逐漸喪失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二)教師方面的原因。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缺乏對學困生的情感投入,不僅在教學內容、教學態度及教學方法等方面不考慮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并且對學困生缺乏關愛,缺少交流,學生由于受到教師的冷遇,對英語學科缺乏興趣和信心,逐漸對英語學習產生抵觸的情緒。 

(三)社會環境的原因。 

由于受到諸如拜金主義、知識無用論等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部分學生整天沉迷于網絡、游戲等,或與不良人群往來,對學習徹底失去了興趣。 

三、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做學生喜歡的英語老師,走進學困生的內心世界。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的確如此。現代的學生接觸面廣,掌握的信息多,他們對老師的要求也高。據調查,他們喜歡時尚一點的老師,他們眼中的老師,不再是正襟危坐的老夫子,不再是不茍言笑的“嚴老師”,而是希望自己的英語老師裝扮時尚,談吐幽默,博中通外,能感染他們,課余時間能與他們打成一片,這樣的老師自然會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也會不知不覺地效仿自己的老師,學習他們的高貴品質,學生喜歡了自己的老師,自然也就愿意上英語課了。

在教學之余,教師還應及時與學生通過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習態度,并給予正確的引導,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依托教材,巧妙設計多種活動,激活職校英語課堂教學。 

教材是教學理念的重要體現形式,也是貫徹教學方針和教學思想的主要工具。 

《英語(基礎模塊)》系列教材具有任務性、實踐性、應用性等特點。教材的內容更豐富,板塊設置更合理。教材的活動設計豐富多彩,既能讓學生積極應用本單元學習的表達方式,又能幫助其日后提高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因為該教材的學習內容與未來崗位的良好接觸,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大大地調動,課堂上能夠積極參與,課后還能夠開展實踐項目。 

例如:我會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把生活中的告示、標志,體育比賽的海報,超市的海報,飯店的菜譜,職場的對話,導游指南,產品說明書等設計到教學模擬場景中,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仿真的生活和職業場景中慢慢學會應用英語來解決問題。另外,我還把學困生感興趣的一些話題,如:平時愛好的體育運動、娛樂界的星聞等相關詞匯、句法也納入教學之中,讓學生體會到英語不僅是考試的科目,更是有用的語言工具。 

(三)加強翻譯能力培養,提高學困生的閱讀水平。 

隨著世界形勢的發展,我國與國際的交流越來越緊密。為了應對商務、出國等方面遇到的問題,英語翻譯能力成為現代人一種不可或缺的基礎技能。因此,我重新把翻譯能力的提高提上教學日程。 

為了提高學困生的翻譯能力,我要求學困生每天閱讀兩篇簡短的文章,諸如名片、邀請函、海報等。每次授課前,拿出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要求他們閱讀文章,或對閱讀的文章進行重點講解。 

另外,我還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每學一個模塊,就讓學生翻譯全文。這個方法看似傳統,卻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學生若能夠正確地翻譯句子,其閱讀水平的提高也就有了保障。 

其他有助于轉化學困生的方法都在實驗探索中,也逐漸顯出其實效。 

總之,職校英語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任重而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積極投身于職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大潮中。 

 

參考文獻: 

[1]王發中,張樹志.英語學習后進生的幫教措施[j].山東教育,2002. 

[2]張冬梅.加強翻譯能力培養,提高學生閱讀成績.21st century 2009-12-28. 

[3]張曉娟.英語學困生成因剖析及轉化對策[j].考試周刊,2007,(1). 

篇5

關鍵詞: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消費者社會化理論

文化消費是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需求而在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方面進行的消費,主要囊括教育、社交娛樂、旅游觀光等領域。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之一。尤其對于正在汲取知識、儲備能量的高校大學生而言,切實把握他們在文化消費方面的現狀,明晰他們的文化消費觀念、掌握影響他們消費行為的因素,對更好地引導其開展文化消費具有深刻的實際意義。

一、研究框架與研究假設

根據消費者社會化理論中的家庭、同伴、大眾媒體等外在變量因素對消費者進行的消費行為起著重要作用,結合大學生消費者自身性別、年級、價值觀念等內在變量,筆者提出本文研究模型(圖1)。

目前我國大學生文化消費的主要特點在于淺層化、消遣化、娛樂化,因此本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假設均圍繞影響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行為進行展開。

H1: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淺層化、娛樂化傾向明顯

H2:男性大學生會更傾向于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

圖1:本文研究模型

H3:高年級大學生更傾向于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

H4:理工科學生更傾向于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

H5:211高校學生更傾向于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

H6a:與父母的溝通頻率越高,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比例越高。

H6b:大學生在從事文化消費時受父母影響程度越高,他們從事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比例越高。

H7a:大學生接觸媒體的時間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呈負相關關系。

H7b:大學生對媒體的認可程度與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呈負相關關系。

H8:同伴的信息作用越明顯,“90后”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比例越高。

二、研究方案設計

此次研究在于分析當前我國大學生在文化消費過程中是否呈現出淺層化、消遣化傾向,同時探索主要的影響因素。對于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研究采用了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 ELES 模型)進行研究。

關于家庭影響變量的設置,我們采用了Viswanathan,Childers&Moore等人使用的調查問卷,選取其中部分題目,每個題目均以李克特五分法為基礎,但為了避免中國人中庸思想的作祟,選項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設置了6項,分別賦值為1-6。

對同伴影響的調查,研究則借鑒了Bearden 等人(1989)設計的“同齡人影響”問卷,從信息作用方面選取部分題目,每個題目也均以六分法衡量。

關于媒體使用時間的測量,由于當代大學生主要接觸網絡等新媒體,甚少接觸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所以在調查中僅調查每天使用網絡時間,每天使用時間分為6級,即0-0.5個小時,0.5-1個小時,1-2個小時,2-3個小時,3-4.5個小時,4.5個小時以上,分別賦值1-6。

對媒體的接受程度,借鑒了劉暉(2008)在消費社會化研究中所使用的變量,并結合文化消費的特殊性,對這些題項予以情景化,精選部分題目,以六分法來衡量。

在問卷設計完成后, 筆者以江蘇省南京市某高校的學生為對象開展了一次預調查。隨后,對此次預調查進行了初步的信度、效度及一致性的檢驗,剔除了Cronbach α值小于0.6的部分題項,并根據試調研的結果對問卷中最終題項的表達、題項排列順序等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最終的問卷調查于2013 年9月至2014年6月。我們選取了江蘇省五所不同類型高校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簡單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相結合的辦法,發放了調查問卷。此次的問卷調查過程中,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問卷956份,回收率達95.6%。剔除因選項難以識別及審題問題造成的廢卷,實際有效問卷876份,實際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7.6%。運用SPSS統計軟件和EXCEL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處理、統計分析。

三、數據分析

表1是此次調查中的樣本人口統計變量分布情況。從這張表中,我們不難發現樣本具有以下特征:(1)男女比例、年級比例均基本持平,便于驗證相關因素對文化消費的影響;(2)從高校類型及專業類型的比例分布來看,與此次調查中總體選取的高校實際情況基本相似。

表1:樣本人口統計變量分布表

(一)大學生文化消費結構分析。根據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的相關計算公式,我們使用SPSS統計軟件求得模型參數α、β,及各類消費項目的基本需求支出PiXi和總需求支出Ei(見表2)。

經過分析我們發現當前江蘇省大學生的文化消費邊際傾向為0.394。而在三大類文化消費項目的邊際傾向中,娛樂消遣型消費最高(0.216),實用發展型消費最低(0.063);在八種具體分類中,文化耐用品消費(0.115)、旅游觀光消費(0.092)、娛樂衍生品消費(0.053)等居于前列,都基本驗證了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呈現淺層化、娛樂化的狀態。

表2:江蘇省大學生文化消費ELES模型參數估計值

當然,盡管培訓班消費及實用類書報的基本需求支出指數以41.19元和10.18元排在各類文化消費的第一與第三位,但這兩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卻呈現出較低水平,也從另一個方面讓我們了解,當前“是否實用發展”雖然已成為大學生選擇文化消費時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學生對于實用發展型消費卻更多地存在著“必需品”的不當觀點,認為只要自身能達到一般水平就會心滿意足,不會因自身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去主動增多此類型文化消費的數量。換言之,假設H1成立。

(二)大學生個人因素的相關性檢驗。為更好地檢驗上文中提出的各項假設,此次研究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文化消費總額”作為被解釋變量反映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情況。同時,對各項因素包含的變量取均值后進行相關性分析。

經檢驗分析,性別變量在當前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中影響效果并不顯著,因此H2不成立。

年級變量在當前大學生文化消費的過程中對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影響效果也不顯著,H3也不成立。可能的原因在于受訪對象大多出生于90~94年間,基本具有相同的價值取向,很少受到年級不同造成的影響;同時,年級變量與其他影響變量可能存在較強相關性,從而導致年級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間的相關性變得不是十分顯著。

另外,專業類型及高校類型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間均存在顯著相關性,因此假設H4和H5成立。

(三)家庭因素的相關性檢驗。經分析發現,與父母溝通頻率、受父母影響程度均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存在顯著正相關性。結合訪談調查數據,分析原因有以下幾點:(1)與父母進行適度溝通會使大學生消費者感到被關注、被重視,這樣會使他們自身更為關注自己的未來與發展,從而會更多地選擇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2)當代大學生的父母大多為60后,思想較為開明,在與子女溝通時較為注重方法,所以,大學生更為愿意接受來自父母的一些指導意見。因此,假設H6a、H6b成立。

(四)媒體因素的相關性檢驗。在0.05水平下進行雙側檢

驗,媒體接觸時間變量的Pearson系數為-0.440,并呈顯著水平。因此,該變量與因變量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假設H7a成立。但根據表4.7的數據,我們也發現媒體認可程度變量與因變量間不存在顯著負關系,假設H7b不成立,甚至與原有假設相反。結合與相關受訪者的交談,原因可總結如下:(1)目前,大學生一般利用網絡媒體進行娛樂活動或休閑游戲,所以媒體接觸時間越長,越易占用大學生進行其他文化消費的時間,尤其是從事課外培訓、或閱讀課外專業書籍的時間,從而導致他們在實用發展型消費上減少投入;(2)在提出這部分模型假設時,我們預想網絡上投放的廣告大多為淺層化、娛樂化的廣告,而據部分調查者反映這一理論基礎本身就有錯誤,因此造成假設和實際檢驗出現偏差。

(五)媒體因素的相關性檢驗。經檢驗,同伴的信息效應與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見表3),即大學生越傾向于接受所在群體提供的與文化消費相關的信息, 其從事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可能性就越高。

表3:同伴及環境因素變量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相關性

注:*表示相關系數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四、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主要結論。當代大學生在進行文化消費時,盡管會將“實用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但在實際消費時,淺層化、娛樂化的文化消費依然占據主流。尤其在生活費充裕的情形下,“90后”大學生更加傾向于娛樂休閑型的文化消費。

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問題,研究針對影響“90后”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因素變得極為有意義。通過相關性檢驗,我們得出了以下結論:

經檢驗,性別、年級變量在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中影響效果并不顯著,主要原因在于樣本年齡分布過于集中在90至94年之間,樣本間年級差異本身不是特別明顯,或可能有其他強相關性變量。

專業類型、高校類型變量在大學生文化消費的過程中對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影響較為顯著,為幫助大學生形成更為理性與務實的消費觀念,提供了極具針對性的參考意見。

家庭因素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存在顯著正相關性。父母與子女適度的溝通會使大學生消費者感到被關注、被重視,并且現代的父母思想較為開明,在與子女溝通時極為注重方法,使得大學生在選擇文化消費行為時更愿意接受來自父母的一些指導意見。

媒體接觸時間越長,越易占用大學生進行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時間。因此,媒體接觸時間與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存在顯著負相關性。但媒體認可程度變量與因變量間則不存在顯著負關系,甚至與原有假設相反。這主要是因為,在提出這部分模型假設時,我們預想網絡上投放的廣告大多為淺層化、娛樂化的廣告,而據部分調查者反映這一理論基礎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錯誤,從而造成偏差。

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觀察模仿、從眾心理不斷發生,并對消費行為產生深刻影響。同伴的信息效應與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大學生越傾向于接受所在群體提供的與文化消費相關的信息,其從事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可能性就越高。

(二)對策與建議。目前,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很多“90后”大學生形成了享樂、攀比的文化消費觀念,將追求享受、從事無聊庸俗的低層次文化消費作為自己主要的文化消費行為。據此,對于當代大學生自身而言,我們建議其需要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觀念,培養勤儉節約、艱苦務實的消費習慣。同時,建議當今大學生能減少使用網絡進行游戲、娛樂的時間,而是將這些時間更多地花在與身邊同伴的交流活動中來。在這樣的交流互動中,大學生會得到足夠多的信息。

父母在子女的消費行為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適度的家庭交流與合理的引導方法,將會引導大學生選擇更為務實有益的文化消費行為。我們建議父母要積極與自己的大學生子女進行交流,對他們在文化消費中存在的困惑進行答疑解難。

對于社會方面,我們建議媒體在廣告中多進行一些實用發展型文化消費的宣傳。盡管在本次研究中,沒有直接證明媒體態度與“90后大學生實用發展型消費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但我們亦不能忽視目前各類廣告還是以娛樂休閑型文化消費及文化耐用品消費的宣傳為主。所以,媒體應注重廣告的播放內容,肩負起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 張永勝.大學生精神文化消費現狀及對策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239-240.

[2] 朱偉.大學生文化消費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2(17):115-118.

篇6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信息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5)21-0071-05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先后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近幾年,教育部啟動和開展了一系列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云南省歷經“校校通”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三通兩平臺”、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等。這些工程的實施,大大推動了云南省基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發展,改善了中小學校信息化環境,提高了中小學教師的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截至2014年7月,云南省完成“校校通”寬帶接入的義務教育學校8743所,占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47%;建成多媒體教室73442間,占教室總數的41.46%;全省共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4078個,非一師一校點2722個,占67%,一師一校點1356個,占33%[1]。教育信息化縮小了城鄉教育差距,彌補了貧困、邊遠、山區學校信息閉塞、資源短缺、交通不暢的短板。網絡和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手段在中小學課堂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為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供了可能,為建立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奠定了物質基礎。當前,我國教育信息化已經基本度過起步階段,進入初步應用整合階段,這個階段主要任務還是深化應用[2]。因此,信息化硬件、資源的大量投入,發揮效益成了關鍵。如何結合教學目標、內容和對象,充分用好設備、資源,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成了亟需解決的問題。以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均在云南省129個縣中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的江川縣作為研究區,對于把握云南省縣域內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現狀,發現存在的問題,探索中小學校提高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的對策措施,提高教學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調研設計

報告以2012~2014年江川縣教育事業統計數據為數據源,結合問卷、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在綜合分析了李帥軍(2007)[3]、張豪鋒/張水潮等(2008)[4]、蔡親鵬/增毅/馬生全(2008)[5]等學者提出的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結合云南實際,課題組確定從五個維度設計問卷:即信息網絡基礎設施、資源建設、信息化應用系統建設、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應用、教師培養與技能。問卷范圍涉及5所學校,其中農村小學、鎮區小學各1所,鄉鎮初中、鎮區初中各1所,高中1所。問卷對象包括校領導、一線教師、3~6年級小學生、1~3年級初中生和1~3年級高中生。問卷過程同時對縣級教研員、校領導和一線教師進行訪談。共發放校領導問卷25份,回收有效問卷24份,回收率為96%;發放教師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4份,回收率為96%;發放學生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300份,回收率為100%。從問卷對象來看,校領導以男性居多,占70.83%;年齡集中于35~50歲之間,占75%;以本科和大專學歷為主,其中本科學歷校領導占75%,大專學歷占20.83%;所有參加問卷的校領導都承擔了教學任務。而一線教師中女性偏多,占65.7%;各年齡段分布較為分散,從25歲以下到50歲以上都有,其中25歲以下教師占8.4%,25~45歲之間教師占57.3%,45~50歲之間教師占25.2%;大部分教齡較長,教齡15年以上的占53.1%,10-15年的占25.2%;學歷都在大專以上,其中大學本科學歷占65.3%;參加問卷的教師承擔了各個學科的教學任務,其中小學教師來自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美術、信息技術等9個學科,中學教師來自語文、數學、英語、歷史、生物等12個學科。

三、調研結果與分析

1.成就與進展

經過近幾年發展,江川縣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是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表現在三個方面:(1)學校聯網率高。截至2014年12月,全縣96.3%的小學、93.3%的初中和所有高中通過撥號、ADSL、光纖、無線等方式,已實現互聯網接入。(2)2012~2014年間硬件設備數量不斷增大。全縣中學生機比從2012年的17.08:1提高至2014年的12.78:1,擁有的電子白板數從2012年的157塊增加到2014年的238塊;小學生機比從2012年的25.75:1提高至2014年的21.26:1,擁有的電子白板總數從2012年的52塊增加至2014年的156塊。(3)交互式電子白板、計算機教室、多媒體教室的使用頻率較高。問卷結果顯示,選擇 “使用頻率較低”的教師比例不到11.6%。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交互式電子白板,認為“使用頻率較高”的教師占75.9%;其次是計算機教室,選擇 “使用頻率較高”的教師占61.2%;使用頻率相對最低的是多媒體教室,選擇 “使用頻率較高”的教師占46.6%。

二是信息技術應用相關培訓力度逐漸增強。江川縣接受過信息技術相關培訓的專任教師從2012年的1195人次上升到2014年的1375人次。同時,學校管理者和一線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相關培訓的比例較高。2011年以來,71.5%的教師和62.5%的校領導每年平均至少參加1次信息技術應用相關培訓。中小學校領導的培訓以州市級為主,占45.8%;其次是校本培訓,占20.8%;一線教師的培訓則以縣級為主,占36.8%(表1)。

三是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斷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縣80%以上的小學教師、90%以上的初中教師基本能應用信息技術設備進行常規教學。問卷結果顯示,能夠熟練使用電子白板、電腦、網絡、聊天工具等進行辦公或開展教學的教師占59.6%,雖不熟練但能使用信息技術設備開展教學的教師占29.2%。這點也從學生問卷中得到證實。92.3%的學生認為“老師上課時經常使用電子白板、課件或多媒體設備”,94.7%的學生認為“老師能夠熟練操作電子白板、課件或多媒體設備”。同時70%的校領導認同“大部分校領導能夠熟練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辦公、網絡交流或查找資源”的觀點。在實際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教師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比例最高,達92.4%;其次是備課環節,占76.4%,接下來依次是教研、考試、作業批改環節(圖1)。64.58%的教師樂意使用電子白板、多媒體設備等來備課、上課。73%的學生喜歡老師使用電子白板、課件或多媒體設備進行上課。

四是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培養。至2014年底,全縣高中、初中和中心小學已全面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完小和校點也都能同步利用遠程教育資源。2014年,全縣小學3~6年級每周的信息技術課程課時數基本保持在61節左右;初一、二年級的信息技術課平均每周29節,初三平均每周17節;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集中安排在高一,每周4節,而高二、高三均沒有信息技術課程。問卷顯示,97%的學生在計算機教室上過課,54.3%的學生擁有自己的電腦。每天使用計算機在0~1小時的學生占36.7%,1小時以上的學生占27.3%。65.9%的學生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上網查找資料或進行網絡交流。

五是大部分學校制訂了教育信息化規劃和相關的管理規范,并應用信息管理系統軟件進行日常管理。問卷結果表明,5所學校都不同程度對教育信息化相關工作制訂管理規范。在日常管理中,教務管理信息系統和學生管理信息系統應用率最高,5所學校都在使用;其次是財務和設備資產管理系統,4所學校在使用;3所學校使用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統。有4所學校制訂了教育信息化規劃。

2.問題與不足

取得成績同時,全縣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工作也存在不足之處,如校園網建設滯后、可共享的本地優質教學資源少、現有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需進一步提升、專業師資力量缺乏、學校之間信息化硬件設施不均衡等。

(1)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校園網建設滯后

截至2014年底,雖然全縣95.8%的中小學已接通互聯網,但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已建設校園網的學校僅有1所,占義務教育學校數的1.45%。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校園網建設水平遠遠低于玉溪市和云南省平均水平:小學建網學校比例比玉溪市全市小學平均水平低了12.1個百分點,比全省小學平均水平低了10.4個百分點;初中沒有一所學校建設校園網,而玉溪市初中建網學校比例平均水平為34.4%,云南省初中建網學校比例平均水平為38.2%(圖2)。

(2)學校之間網絡多媒體教室數量不均衡

學校之間網絡多媒體教室的平均覆蓋率差距較大,初中好于小學,中心小學好于村完小,初中、小學均遠低于玉溪市、云南省平均水平。從圖3可以發現:①無論鄉村、鎮區還是全縣網絡多媒體教室的平均覆蓋率,初中均高于小學。全縣小學網絡多媒體教室的平均覆蓋率比初中低18.9個百分點。鄉村中小學之間的差距更明顯:鄉村小學網絡多媒體教室的覆蓋率比鄉村初中低了35.7個百分點。②鎮區、鄉村學校之間的網絡多媒體教室覆蓋率也不均衡,鎮區小學高出鄉村小學11.4個百分點,鎮區初中則比鄉村初中低19.1個百分點。③小學、初中的網絡多媒體教室平均覆蓋率,均低于玉溪市全市、云南省全省平均水平。小學比玉溪全市小學平均水平低15.9個百分點,比云南全省小學平均水平低11.2個百分點;初中比玉溪全市初中平均水平低27.7個百分點,比云南全省初中平均水平低21.5個百分點。

(3)信息化設備不足

現有網絡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中的一部分是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配備,已使用近十年,設備老舊,大部分已不能正常運轉。第一輪“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項目實施配備的交互式電子白板等設備,由于數量不足,有些地方將設備配置向初中尤其是農村初中傾斜,有的村完小甚至沒有一套設備。此外,由于資金不足,第一輪“薄改計劃”招標的有些電子白板設備價格比較低,導致質量不高,售后技術服務跟不上,使用一段時間后就因各種問題而不能運轉。座談、訪談時教師普遍反映,有的交互式電子白板使用一年不到就出現操作反應不靈敏、黑屏、投影機不聚焦、影像模糊、燈泡損壞等現象,聯系公司售后服務技術人員,要么拖延不維修,要么干脆不接電話,造成設備長期無法使用。問卷顯示,25.9%的教師認為已安裝的電子白板等設備質量差,35.7%的教師認為硬件設備售后服務跟不上。超過一半的教師認同“多數教師上課時經常擔心電子白板、計算機等設備突然出現故障”的觀點。

(4)適合本地的教學資源短缺

適合本地教材和課堂教學的教學資源不多,大部分教師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上網搜索、整合,花費時間多。問卷顯示,77.8%的教師使用的教學資源是自己從網絡搜索下載后修改的,44.4%的教師自己制作開發,36.1%使用了學校購買的資源。沒有形成教育教學資源平臺,個別好的本地教學資源難以共享。“農遠工程”提供的教學資源,因教材版本不同、信息化工作人員缺少未及時整理登記、學科教師不會用或不愿意用等原因不能有效應用。部分學校購買的發達地區優質資源,因缺乏必要的加工處理和優化組合,難以“落地生根”,不能生成優質校本資源。問卷表明,53.1%的教師認為缺乏足夠的本地好用教學資源。教師目前常用的教學資源以文本資源為主,其中電子教案(含PPT課件)占84.7%,教學設計文檔占56.9%,試題試卷庫占36.8%,授課與說課視頻占29.2%。教師最需要的免費教學資源從最急需至最不急需依次是電子教案(含PPT課件)占77.1%,授課與說課視頻占47.9%,微課視頻和教學設計文檔各占36.8%,非PPT類教學課件占20.8%,其他占0.7%。

(5)教師自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仍需進一步提升

教師們在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理念、方法、水平方面還需進一步提升,大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仍處于學習、明白或熟悉階段。尤其是年齡在45歲以上教師,很難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部分老師還是停留在“黑板+粉筆+教材+嘴”的傳統教學模式,“農遠工程”和“薄改計劃”提供的資源和設備未能有效應用。問卷顯示,對于教學應用信息技術,78.5%的教師處于學習、明白或熟悉階段,處于創新應用階段的僅占6.9%。教師常用的教育工具或軟件以Office辦公軟件為主,僅有20.8%的教師應用了Flash軟件,6.9%的教師應用了學科專用軟件。

教師們認為,對于影響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因素,排第一位的是“缺乏足夠的技術培訓支持”和“硬件設備不足”,均占60.1%,硬件設備不足,導致一線教師因沒有設備練習、使用而放棄信息技術應用。排第二位的是“教師計算機使用技能不足”,占58%。接下來依次是“缺乏足夠的本地好用教學資源”、“缺少足夠的設計制作和準備時間”、“缺乏足夠的指導性支持”(圖4)。信息技術應用效果不好,反過來挫傷了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降低了應用信息技術的熱情。

(6)信息技術專業師資力量薄弱

分析2012~2014年教育事業統計數據,高中平均每所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員數為5人,初中為1.83人,小學最少,僅為0.77人。而且從2012~2014年信息化工作人數變化趨勢來看,小學每所學校平均擁有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員數還在逐年減少:2012年平均每校0.87人,至2014年平均每校僅為0.57人,年平均降幅為19.06%。初中于2014年也呈現出下降趨勢:從2013年的1.88人,減少為2014年的1.80人。同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學生與信息技術專任教師的比例在不斷擴大。2012~2014年,小學生與信息技術專任教師的比例在成倍擴大,初中的這個比例在2014年也出現增大趨勢(圖5)。

四、對策建議

1.政策、設備、資金適當向鄉村學校、小學傾斜

根據國家總體部署,2014~2018年實施新一輪的“薄改計劃”,云南省將從計算機教室、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教師備課室和數字教育資源共四個方面加強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信息化環境的建設,使學校能夠開設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利用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多媒體教學和實現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基于此背景,建議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將政策、設備、資金向小學尤其是鄉村小學傾斜,更加關注農村學校、小學的硬件建設,堅持按需建設的原則,提高互聯互通水平,提升網絡多媒體教室的覆蓋率。在項目招標過程中,加大公司售后服務指標的權重,以保證配備的硬件設備質量,提高公司對硬件、使用培訓的售后服務水平。

2.加大資源建設力度,整合各種有效資源

以“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為契機,整合國內優質教育資源,借助玉溪市信息化建設規劃,利用玉溪市建設的玉溪教育云平臺,要求全縣教師注冊該平臺,建立考評機制,鼓勵教師積極上傳教學資源,從而收集本地教師上傳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視頻案例等資源,建設本地特色教學資源庫,突破縣教育信息化教學資源平臺建設技術力量、資金等瓶頸,同時實現校校間、師師間的資源共享。

3.加強培訓的針對性,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加強全體縣級教研員的信息技術應用指導能力培訓,提高縣級教研員的信息技術應用指導水平,使縣級教研員在深入一線課堂,指導一線教師過程中,及時發現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并能給予指導;能夠指出哪些知識點適合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哪些知識點不宜使用,從而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加大校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力度。一要提高校長的信息意識,為學校信息化建設積極爭取各方條件;二要提高校長制定信息技術應用規范和評價辦法的水平,促進教師從被動逐步發展到主動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三要提高校長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帶動學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

做好頂層設計,教研、師訓、儀器裝備室形成合力,邀請部分教師參與,共同制訂一年內本縣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方案,形成通識培訓和專項培訓。通識培訓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學科教學設計的理念培訓;專項培訓指針對學科特色開展特色培訓,以信息技術解決本學科教學中的重難點為核心,體現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難點為特色的培訓。并使培訓更有系統性。

4.重視教育信息化專業隊伍建設

制訂相關政策,增設學校的信息化公共服務人員崗位,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人員的職稱評聘、考核獎勵、流動交流等管理制度,建設一支勝任信息化學習環境和學習資源開發、管理和維護的專業技術隊伍。

開展本地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教學比賽活動。每兩年全學科或按學科年輪流舉辦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說課、現場授課等比賽活動,評價指標中增大信息技術手段應用的權重值,既達到交流、分享目的,又可以積累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優秀案例。

教育的信息化建設要有長久的發展, 發揮其應有的效能,必須做到“建、管、用”并重,三者相輔相成。硬件建設是前提條件,沒有一定的硬件環境,教育信息化就缺少必要的條件;設備管理是基礎, 管好設備,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 體現設備的價值;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應用,不應用就失去了教育信息化的意義和作用。有效運用是最終的目的, 只有真正使用起來, 才能確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建穎.深化認識 狠抓落實 切實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工作――在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現場觀摩培訓會上的講話[DB/OL].http:///chn201004051544082/article.jsp?articleId=151830221.2014-07.

[2]楊宗凱.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創新― 認識與實踐[DB/OL].http:///news/n2/n20141028_ 19097.shtml,2014-10-28.

[3]李帥軍.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12.

篇7

關鍵詞:激發興趣;保持興趣;提高興趣

小學英語教育是英語教學的基礎,小學英語的教學直接影響學生在以后的英語學習。因此,對于小學英語來說,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我們當老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必須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落實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去。

1 情境教學,激發興趣

小學階段的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和培養興趣。因此,在教學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策略是十分重要的。針對小學生心理、生理特點,采用直觀教學手段,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學習英語,避免機械重復枯燥的復習,至關重要。因為,沒有情境的語言交際活動是難以實現的。

如:小學英語EEC第二冊第三課《This Is My Room》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圍繞在小蘭家開展的交際活動,因此,我就創設了小蘭家的場景,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表演,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再如:課前歌曲熱身,創設英語氛圍,激發學生語感,用觀看課件的形式了解所學內容,不但降低了理解內容的難度,而且還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生活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另外,我還利用實物、圖片、單詞卡片等手段創設講解、操練和運用語言環境,生動、形象、有趣,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掌握、大大激發了學生運用語言的積極性。

2 樹立信心,保持興趣

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不是很明確,興趣是他們學習的主要動力和最好的老師。學生們有了一些興趣以后,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是我們英語教師又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因此,我們當教師的應抓住這一點,采用先進、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教學中要注意使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學習的快樂,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學習英語的優差現象越來越嚴重,有的學生隨著英語知識難度的增加,甚至產生厭學現象,面對這些現象,我認為,應從學生實際出發,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努力減少優差現象,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

首先,要先對學困生入手,多數學困生有自卑心理,不能主動接近老師,基于這種現象,我認為老師要主動接近,像朋友一樣關心他們,愛護他們,與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能準確地把握學困生心理特點,因勢利導,使轉化工作能順利地進行。

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學生學習能力,把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等。這樣,能使學困生感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學習的快樂,增強自信心,調整教學,利用課余時間,把他們集中起來,對學習內容先教給他們,這樣在正常授課時,他們感受不到那么難,并多提問,讓他們有成就感,多鼓勵,少批評,對學生一點點進步都要給予肯定,表揚,主動幫助他們尋找學習困難的原因,尋找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使學困生認識到自己能做好,自己能學好,從而產生上進心理,樹立了學習信心,有了學習自信心,才能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

3 培養能力,提高興趣

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是現代學生最需要的,也是我們當老師所追求的。因此,我們教學不應只停留在課本上,課堂上對教學內容的補充、拓展,教學順序的調整,教學活動的多樣,教學方法的創新,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至關重要。

篇8

關鍵詞:微課;自主學習;學習興趣;學習支架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現在的教學要求越來越高,而微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教育界許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關注。由于微課更適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使用微課,對提升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起到了促進作用。以下從微課的概念、微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優點以及建議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微課的概念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而展開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它的內容是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形式是自主學習,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核心是課堂教學視頻,本質是完整的教學活動,目的是最佳效果。

二、微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優點

1.能夠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給每一節微課配上相對應的教學任務單,能夠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的任務。尤其是在自主學習中,利用微課進行學習,效率會更高。例如在學習I like... 和 I don’t like...這兩個句型時,老師利用微課,讓小學生自主學習動物在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義。在微課程中,主要內容呈現的是與小學生水平貼近的cat,dog,monkey,sheep,tiger and lion等動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含義。總之,學生在利用微課進行自主學習時,不但需要記住其中的知識重點,而且還要把心目中的疑問給記錄下來,以便在第二天的課堂學習中提出來,供大家探討。

2.能夠調動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由于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有意注意不能長久,而微課以短小精悍、活動精彩的教學視頻這個優勢,消除了小學生學習時間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充分調動了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內在興趣。例如,在學習What’s the matter?時,教師制作了talk about feelings的微視頻,以場景對話為主,特別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興趣。

3.有助于課后復習鞏固,拓展知識

在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若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一旦錯過了教師的講解就很難掌握本課的知識點或重點,而微課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微課在課后不斷地進行復習,加強鞏固課上所學的內容。另外,微課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課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微視頻,以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從而解決了課堂上由于教學時間有限而滿足不了他們求知欲的情況。

4.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架

微課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雖然享有更多的主動權,但探究過程中仍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實際上,教師扮演著課程設計者、內容呈現者和學習幫助者等多重角色。教師要在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對學生的學習控制之間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教師根據學生學習過程的需要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斷地引導學生的思維,且對學生今后的探究性學習起到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使學生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來找尋或構建支架支持其去學習。

三、微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建議

1.微課的設計應該內容與形式兼顧

優秀的微課應該是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既好看又實用。而小學生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采用生動有趣的微課視頻形式,這樣才能吸引他們的眼球和注意力,滿足他們的心理愉悅和視覺的,否則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就有可能被浪費,因為小學生不能理解老師的用心良苦。故教師在制作微課時必須考慮到我們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另外,教師在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時,要從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已有的經驗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積極主動地構建新知。

2.微課的預習應該與課堂學習緊密結合

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任務單,讓學生在明確任務的驅動下以及教師的指導下,課前通過微課進行自主學習,才能真正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另外,教師為了檢測他們的預習情況,第二天的課堂學習應該就預習的內容進行反饋、交流,解決一些自主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并及時評價學生的自學情況,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認真地通過微課去進行自學,提高學習的實效性。

3.微課的應用應該有計劃性和突出實用性

在小學,英語微課是教學的一種輔助資源,為了發揮它的功能,必須有計劃、按步驟、合理地開發與應用。在學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根據自身的條件以及學生學習的支撐條件,并聯系教學實際,科學地開發與應用微課,一定要突出它的實用性,所以選題非常關鍵。教師要以培養小學生的英語探究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為核心目標,精心設計此教學過程,并聚焦他們不容易掌握的重點與難點問題。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課程資源,不但更好地幫助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自身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能更好地滿足現代學生不斷增長的語言學習要求,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起到了提高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地開發與應用微課,在小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讓微課成為他們的“好幫手”。

參考文獻:

[1]張一春.微課建設研究與思考[J].中國教育網絡,2013(10).

篇9

關鍵詞:小學英語 課堂活動 設計組織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小學英語教育作為啟蒙英語教學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性格還未定,針對這樣的特點,教師在小學英語教育活動中應該運用不同的教育特略,因材施教,使教學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度過,組織與設計出適合小學教學活動的方式與方法,成功的激發出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讓小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好英語,為以后深層次的英語學習打好堅實的基礎。筆者認為,為了達到這樣的母的,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著手,設計出使用于小學英語的教學方案。

一、把游戲融入英語教學中,豐富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進來

小學生愛玩好動,很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所以,針對小學生的天性,應該設計出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們能夠積極的參與進來,將一些小學生喜歡的趣味游戲添加進來,在課堂中加以運用,增加英語教學的趣味性,使語言的學習由生硬、死板變得趣味,生動, 使得學生不僅英語能提得到提高,同時團隊協作能力和組織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例如,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可以將學生分組,兩人一組,進行經典游戲“誰來比劃誰來猜”,老師將需要復習的英語單詞制作成小卡片,兩個學生面對面,其中一個看到英語單詞以后通過動作或者英語描述出這個要猜的單詞,但是在描述的過程中千萬不可以念出這個要猜的單詞,如果猜出來,這個小組計分,猜不出或者小組成員在描述的過程中念出這個單詞的話,這個小組不計分,各個小組依次輪流參加游戲,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組老師可以申請給與小組成員一定的物質獎勵,如老師問一名學生:“What’s the time?”學生回答后再以同樣的問題問旁邊的同學,可以縱排,橫排,斜排依次傳下去,也可以隨意點人回答。這樣反復操練不同的句型,既可使所有的學生都集中注意力,熟悉所學句型的用法,又可以聽出學生對語音的掌握情況。獎勵得分第一的小組成員每人一個文文具盒或者本子之類,這樣,讓每個學生能夠參與到游戲進來,相信在這種趣味教學課中,沒有學生走神打瞌睡,大家通過游戲的方式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僅培養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也鞏固和復習了單詞,使學生的記憶更加深刻。實踐證明,使用英語游戲,可以優化課堂教學,幫助學生輕松容易接受教學內容,激勵學生不斷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愛上英語。

二、在教學活動中應該由簡入繁,逐漸深入,優化語法教學,多運用多媒體的方式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小學英語教學活動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在開始階段不宜太復雜,否則學生跟不上學習的進度容易引起一定的反作用,在針對小學生的教育中,要由簡入繁,先從字母單詞入手,等學生掌握好以后逐漸擴展到句子語法,要有計劃的進行安排,多傾聽學生的意見,如果學生有聽不懂的情況,要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將學生的疑問及時解決再進行進一步的深入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語法一直是學生們不愿學習,難以接受的地方,老師在講解語法時,要循序漸進,難點要少,用能夠吸引學生的句型講解語法,使字母、句型、語法保持同步,多演練結合,保證學生能夠在上完美一趟課后就能夠獨立完成相關的作業和習題。其次,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口語做一些日常的交流,口語語法都要抓,運用好學生已經學到的知識開展有聲有色的口語教學活動,培養口語能力,讓學生的聽說能夠同時發展。例如,在課堂上可以舉行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戲,以學生自愿舉手表決的方式選取十一人扮演小學英語課本中的人物Mike、Bailing、Sarah、Miss white、Mr black、John、WuYifan、Chenjie、Amy、ZhangPeng、Liu Yun,確定好每個學生的扮演角色之后由老師布置相關的情節,學生自由發揮進行口語交流,交流結束后由老師指出其中的亮點和還要完善的地方,其他沒有參加口語演練的學生就作為觀眾在結束后也要提出一定的建議,對于表現好和意見提的好的學生,可以給與一定的獎勵,當然,在口語扮演活動中,內容是最主要的,不能只注重形式,走過場,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主角,通過表演讓學生獲得知識,提高駕馭英語口語的能力。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板書一直是老師采取的主要教學工具,密密麻麻,費時費力,容量有限,浪費時間,學生也只能靠機械的抄筆記的形式學習,記憶起來也不方便,多媒體教學的出現對于小學英語教育不得不說是一個福音。在上課之前,老師可以事前把教學的PPT準備好,并且穿插一些圖形和趣味問答,運用一些顏色鮮艷,吸引小學生注意力的模版,這不僅節約了老師上課書寫板書的時間,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除此之外,可以把測試試卷制作成PPT演示文稿的形式,把重點、難點、易錯的知識點用不同的顏色標注好,提示學生做題時一定要注意,聯系好以前學習的知識點,在學生做完試卷核對答案的時候,用超級鏈接的形式把答案鏈接起來,按下按鈕就可以核對答案,這樣會節省出更多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英語教育作為英語教學的基礎,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老師在這段時期起著重要作用,小學教師要采取科學、趣味的教育模式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10

一、利用單元整合方式,激發學習英語口語的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興趣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尤其是在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的起始點,小學英語教師應該充分準備教學內容,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合理利用教學手段,保證學生愛學英語。在小學生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例如新標準英語一年級上冊Unit 1 Hello,我們平時常說“嗨”,與之對應的單詞就“Hi”,“拜拜、再見”對應的單詞就是“bye”“goodbye”,而“hello”這個單詞就是“你好”的意思,然后引領學生學習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就是見面打招呼,主要內容:Hello,I am Wu Yifan.―Hi,I am Sarah.然后進行自我介紹,主要內容:What is your name?―My name is Chen Jie.最后再說再見,主要內容:Bye,Miss White. ―Goodbye.我們先從學生最熟悉的地方開始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學習的技巧,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英語興趣的目的。

二、運用單元附帶的英文歌曲,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語感

畢竟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但是我們運用歌曲培養學生潛意識中的學習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因為小學生性格貪玩好動,不能夠做到長時間集中精力,如果運用英語歌曲幫助學生學習英語,效果自然更加明顯。在學習英語課文內容前,我們可以播放相關的英語歌,例如新標準英語一年級上冊學習Unit 1 Hello課文后,我們可以找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英文歌曲,譬如Happy Teacher’s Day這首英文歌詞是:hello happy teacher’s day,hello happy teacher’s day,hello hello Mr.cheng,hello happy teacher’s day,然而主要的歌詞就只有hello happy teacher’s day這一句話,這樣我們可以幫助學生記憶hello,teacher,happy,day等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詞語,從而為學生學習英語課文打招呼的內容打下基礎。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哼唱英語歌曲,從而培養小學生英語的語感,達到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目標。

三、利用單元整合的游戲方式,提高學生口語能力

小學生的天性都愛玩,因此,教師應當利用好小學生的這種性格特點,利用游戲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實踐證明,游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手段,是十分具有教學效率的,通過游戲的形式來傳授課程,不但可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例如,在學習新標準英語一年級上冊Unit 1 Hello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猜人物的游戲,大家可以閉上眼睛,互相猜測坐在面前的同學是誰,被猜的同學可以隨便說一個名字,譬如:Hello,I am Wu Yifan.Hello,I am Chen Jie.然后旁觀者需要對蒙眼同學對面的人物進行描述,讓蒙眼的同學猜猜他說的姓名對不對。在描述人物的過程中,同學們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人物描述能力,通過大量的口語表達和交流,他們必然會獲得口語能力的巨大提升,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體驗到游戲的樂趣,還能夠在課堂中營造一種輕松、歡樂、活潑的學習氣氛,從而更能夠促進英語口語水平的提高。

四、利用多媒體進行單元整體口語教學,提高學生口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