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商業模式范文

時間:2023-09-06 17:41: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公益性商業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公益性商業模式

篇1

關鍵詞:公益事業;公益組織;商業化;運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4-0-01

隨著企業間的競爭加劇和利潤空間減少,“開源節流”促使企業開始進入傳統上不愿涉足的公共產品供給領域,這導致公益組織領域的競爭進一步加劇;社會事務的增加使得政府財政吃緊,為了降低行政成本,政府大幅減少對公益組織的投入,使得公益組織的經費來源開始吃緊;[1]政府選擇公益組織進行服務外包時,對公益組織提出了嚴格要求,使得公益組織面臨較大壓力。于是,公益組織主動或被迫采取來自營利組織的成功管理方式,“商業化”開始成為公益組織拓寬經濟來源和提高組織效率的手段之一。[2]

一、我國公益項目現狀及問題

我國大多數公益組織的現有運營模式不清晰,發展模式不完善,在資金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項目運營等各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組織的創新優化和升級發展。隨著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不斷加強,一些公益組織創新性地引入了商業化運營模式,顯示出強有力的優勢,在實踐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3]但長期以來,公益項目實施主體主要是國內的基金會,實施目的主要是通過項目方式向公眾募款,同時解決社會問題。由于現有社會監督體系不完善公益,項目只進行內部監督與控制,缺乏現代項目運營與資金管理及“全方位、立體式”的社會監督體系。

二、以項目“趕碳號”為例,研究商業化模式發展現狀及意義

上海益優青年服務中心以創意公益、時尚公益為主旨,積極推動民間公益項目的發展和宣傳,并為眾多公益組織和企業提供志愿者支持,培訓和服務。“趕碳號”項目是將商業模式引入公益事業的一個代表。該組織已成功將公益項目與低碳環保相結合,通過一系列豐富有趣的益智活動宣傳低碳,開展公益活動。項目倡導“將低碳理念融入輕松有趣的桌游和網絡漫畫中,使得受眾在看動漫、玩桌游的樂趣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低碳生活理念的影響,進而努力降低生活中的碳排放”的理念,以時下熱門的桌游為形式,將公益活動做成可復制的產品,并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并向公眾收取費用。

三、公益組織如何引入商業發展模式

1.運營模式

(1)企業化管理

狄茲(J. Gregory Dees)指出:社會企業并非單純為財政目標而存在,而是一種多元混合的綜合體,他提出了著名的“社會企業光譜”概念,從主要動機、方法和目標以及主要利害關系人的角度,分析了社會企業與傳統的公益組織和私人企業之間的關系。在他的社會企業光譜中,社會企業是處于純慈善(公益組織)與純營利(私人企業)之間的連續體,此種概念也揭示出公益組織商業化或市場化是其轉變為社會企業的途徑。[4]

社會企業本身是公益組織,是通過運用企業的運營方式實現公益目標和使命。社會企業是社會發展的一種新嘗試,它以社會使命為導向,運用企業的運行與管理模式和規則,強調受益群體的有效參與,既解決了受益群體的生存與發展問題,也解決了社會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的難題:被動地接受輸血變為主動地造血。但公益機構要想通過社會企業的方式完成這個過程轉換,就必須提升組織的綜合能力,學習企業的運行與管理,創建高效的、專業的團隊,提供優質的服務,創造社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實現組織的公益目標。

(2)低廉的有償公益服務

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開始推行公益服務的收費。收費的積極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方面它有利于擴大組織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它使受益人感覺自己在“購買”服務,從而有助于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即使在收費很低的情況下,這種心理作用也很明顯;再者就是通過收費可以有效杜絕搭便車現象,有效防止受益人產生依賴心理。

(3)政府購買服務

政府作為購買者,公益組織作為服務提供者,政府通過合同外包的形式,廣泛采用招投標機制,公益組織與企業平等參與競標, 政府根據競標結果委托任務,中標方按照合同規定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和數量標準,提供一定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政府并不需要指定某類服務非得公益組織才能投標, 營利性公司也可以參與, 這在某種意義上促進競爭機制的形成,對于公益組織的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

(4)與企業合作

聲譽是企業的寶貴的無形資產,企業非常重視這一無形資產的潛在價值,熱心于通過承擔社會責任來提高聲譽, 公益組織對于企業來說是最好的參與社會福利事業的載體,而公益組織通過與企業合作, 可以使自己獲得更多的經費和捐贈,進而取得雙贏的效果。同時,公益組織可以通過合作從商業企業中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技術和手段,創造性地移植理事會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績效評估制度等。

篇2

摘 要:在我國社會結構當中,商業健康保險和社會醫療保險共同構成了我國的醫療保險體系。本文將對商保介入社保的可行性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討在實踐中出現的三種介入方式,并提出了完善商業保險介入社會保險的幾點建議,以期能夠為我國醫療保險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社會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保險事業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并進一步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將商業健康保險引進社會醫療保險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必然選擇,現如今,已經有許多領域都將商業健康保險與社會醫療保險相融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本文就將對此問題做簡要闡述。

一、商業保險介入社會醫療保險的可行性分析

(一)商業保險的特點

商業保險是在自愿的基礎上,投保方和保險方通過簽訂合同而建立的保險,當投保方出現合同中的事故時,保險方報銷相應的費用。與社會醫療保險相比,商業保險更具靈活性和方便性,因此,它在保險范圍、實施方式、投保費用等方面都可以根據個人意愿來進行選擇[1]。就我國目前形勢而言,人均收入差距明顯,在這種情況下,商業保險既能滿足高層次客戶需要,同時也能夠為普通大眾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險服務,因此得到了人們的廣泛信任。

(二)相關政策支持

近年來,新醫改已經明確提出了商業保險介入醫療保險的政策,這為商業保險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這些措施不僅鼓勵了商業保險機構積極開發新產品、精簡辦理手續,同時也為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實惠。在新環境下,政府應該鼓勵企業和個人積極參加到商業保險中來,并在確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的前提下,提倡政府購買商業保險,并委托商業保險公司辦理基本醫療保障業務。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商業保險就能夠獲得相應的發展空間。

(三)商業健康保險的潛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市場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大,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更加追求健康而有保障的生活,這就為商業醫療保險提供了發展契機。此外,社會醫療保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國家規定,社會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的最高支付額度是當地平均工資的6倍[2],這就無法滿足大病患者的需求,社會醫療保險的這些局限性為商業保險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促使保險需求大增。按照國際標準,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加之我國人群大部分處于亞健康狀態,這就致使許多疾病出現,因此,人們對于保險的需求在不斷增加。

二、商業保險介入社保領域的三種模式

(一)基金型保險模式

在基金型保險模式中,商業保險公司充當的是第三方管理者角色,其主要業務是接受政府委托并提供相應的服務,以此收取一定的費用。在這種模式下,保險公司不從社會保險基金中收取費用,只是按照政府的要求提供相應的報銷、結算服務。

該種模式有效實現了新農合“管與辦”的有效分離,因而能夠保證醫療保險的基金安全[3],此外,在這種模式下,商業保險公司不承擔管理和運作基金的風險,這就有助于企業有效規避政策風險。目前,該種保險模式是商業保險參與社會醫療的主要模式。但是,該種保險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保險費由政府掌控,不利于商業公司發展;政府直接認定定點醫療機構;理賠程序受政府控制等。

(二)契約型保險模式

契約型保險模式主要指的是政府籌集基金為百姓投保的一種模式,在此種模式下,保險公司與政府屬于合同關系,保險公司依據合同條款向參保者提供保險服務,基金風險由保險公司承擔。該種保險模式有助于保險公司發揮其抵抗風險的能力,但這也為保險公司帶來一定的弊端,例如:(1)政策風險。如果政府的政策傾向發生轉變,就會直接影響到商業保險公司的正常經營;(2)定價風險。地區不同,保險公司所作出的基本醫療給付標準也不同,如果商業保險公司不能依據具體情況合理定價,就會帶來一定的風險;(3)管理風險。我國目前的商業保險公司仍然缺乏相應的道德風險管理機制,因此會出現一些問題。

(三)混合型保險模式

混合型保險模式主要是一種介于基金方式和合同方式之間的保險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商業保險公司承擔管理社會醫療保險基金的責任,以此來收取一定的費用,對于出現的基金運作和管理問題,則由政府和商業保險公司共同承擔。

三、保險公司在介入社會醫療保險模式中的完善方法

(一)切實提高經辦管理能力

商業保險公司應該準確把握國家的相關政策措施,積極提高經辦管理能力以及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應繼續推廣委托管理模式,以此來提高公司的服務水平。此外,商業保險公司還應該制定高效、合理的業務流程,并簡化相應的賠付程序,以此為百姓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

(二)完善管理費用機制

目前,我國商業保險公司獲得的管理費用相對較低,成本管理也不夠透明,此外,一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在支付管理費用時也不夠及時和足額,因此致使保險公司出現管理費用問題[4]。針對這種情況,保險公司應該構建管理費用機制,杜絕不合理支付等問題,以此來確保保險公司的順利發展。

(三)加強監管力度

商業保險公司總部應該加大對分支機構的監察力度,并給予分支機構相應的財務、技術和法律支持[5]。此外,商業保險公司還應該注意規范基本醫療保險的辦理秩序,對違規操作予以及時處理,以此保護投保人的權利。

(四)積極開發補充保險

為了保證保險公司的數據資源和客戶資源,相關部門應該積極開發基本醫療以外的補充保險,以此滿足投保人的多樣化需求。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現存的基本醫療體系中,社會醫療保險仍然處于基礎性的地位,商業健康保險起到了一定的輔作用,二者相互結合,為我國人民提供了更加多樣性的保險模式。

(作者單位:蘭州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參考文獻:

[1] 姚有華,宗文紅,田國棟等.新醫改背景下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若干問題探討[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27(12):929-932.

[2] 于保榮,王濤,楊帆等.商業保險公司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業務的原因分析:基于6區縣的案例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2,31(11):36-38.

[3] 申曙光.論社會醫療保險的主體作用與商業健康險的補充作用[J].中國醫療保險,2013(3):38.

篇3

[關鍵詞]社會企業;商業模式;殘友集團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18X(2012)04-0224-04

彭勁松(1969-),男,廣東省科技干部學院副研究員,高級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廣東珠海 519090);黎友煥(1971-),男,博士,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廣東廣州 510610)

本文為2011年度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廣東省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研究”(項目批準號:20118031400013)和2011年度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社會創業組織商業模式構建與實證研究”(項目批準號:S2011010000230)的階段性成果。

社會企業是近幾年在世界各地興起的一種新型社會組織,其不僅有別于一般的商業企業,也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非營利組織。英國社會企業聯盟為社會企業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定義——運用商業手段,實現社會目的。商業手段正是社會企業區別于傳統非營利組織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社會企業得以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所在。

作為一種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的新型企業形態,社會企業受到中國有關學者和非營利組織成員的廣泛關注,并在全國諸多城市得到嘗試性的實施。本文對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的一般范式進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討,力求為后續社會企業深入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踐基礎。

一、社會企業概述

要探討社會企業的商業模式,首先要從社會企業本身的特征著手。盡管由于社會企業在各個國家和地區實踐形式的多樣性,國內外學術界及相關實踐領域對其定義尚未達成一致,但有關社會企業的基本特性,仍存在以下幾點共識:

首先,社會企業具有傳統非營利組織的基本屬性,即公益性。公益性是社會企業區別于一般商業企業的本質特征。與傳統非營利組織一樣,社會企業具有明確的社會目標,如滿足社會需要、創造就業機會、提供員工培訓、建立社會資本、推動可持續發展等。為實現既定的社會目標,社會企業采取商業手法,所得利潤用以貢獻社會,而不在股東之間進行分配。在員工構成上,志愿者在社會企業中占相當比例,帶薪雇員占較小比例。

其次,社會企業作為一種新型企業形態,具有企業的基本屬性,即營利性。營利性是社會企業有別于傳統非營利組織的顯著標志。為賺取利潤,社會企業也從事與商品或服務的生產、流通相關的經濟活動,并參與市場競爭。與一般商業企業一樣,社會企業在經濟活動中也具有獨立自主、自負盈虧的能力,并積極追求核心競爭力以獲得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基于社會企業公益性與營利性的雙重屬性,我們可將社會企業定義為一種介于公益與營利之間的新型社會組織,正如J,格雷戈里·迪斯提出的“社會企業光譜”概念,如表1所示,社會企業是純慈善組織(非營利組織)與純營利組織(商業企業)之間的連續體。

社會企業是非營利組織與商業企業之間的有機結合,或者說社會公益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是通過創新來完成的,創新是社會企業的最大特點。社會企業通過創造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新的方法、新的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沒有創新,就不可能有非營利組織向社會企業的跨越;沒有創新,也不可能有一般商業企業向社會企業的轉型。創新是社會企業在公益性與營利性之間實現可持續平衡的橋梁,如圖1所示,創新在社會企業中既體現為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的創新,也體現為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

二、社會企業商業模式的理論分析

按照國內學者李振勇的定義,商業模式是指為了實現客戶價值最大化,把能使企業運行的內外各要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獨特核心競爭力的運行系統,并通過提品和服務使系統持續達成贏利目標的整體解決方案。正如彼得·德魯克所說,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商業模式既是企業的立足之本,社會企業作為企業,也應有商業模式來維持其生存和發展。

篇4

公益廣告的者既可以是媒體、社會專門機構,也可以是企業。而企業的公益廣告其實就是一種隱性廣告,企業制作的公益廣告不太容易讓觀眾產生任何反感,反而會提升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達到“雙贏”的效果。

公益廣告商業化不等同于商業廣告

公益廣告商業化是指公益廣告作品的內容中隱含許多商業信息,其廣告的制作和過程具有很強的商業化特征,也稱之為商業性公益廣告。如果說,商業廣告推銷的是物質形態的產品,那么商業性公益廣告推銷的則是精神形態的產品,間接地達到企業的物質需要。

公益廣告商業化與商業廣告的區別。商業性公益廣告因其顯著的“公益性”博得受眾的普遍好感,企業或社會團體為表示其對社會的功能和責任,表明自己追求的不僅僅是從經營中獲利,也參與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往往借助刊播公益廣告這一方式來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在履行崇高社會職責的同時,也表現出極大的商業功利色彩,因此,商業性公益廣告具有一定的商業因素,但它的隱性商業特征與公益廣告的本質特征“非營利性”并不相悖。企業公益不僅直接服務于社會共同利益,而且可間接為企業帶來形象、聲譽等無形價值,這是企業公益廣告的互益性。商業性公益廣告仍是以為社會共同利益服務為基礎。商業性公益廣告的直接目標是勸導大眾遵守社會公德,間接目標才是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一定的商業目標。

公益廣告商業化與商業廣告的聯系。商業性公益廣告與商業廣告并非完全獨立。從人文層面上看,商業性公益廣告是商業廣告的發展;從內容上看,商業性公益廣告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公益廣告行為的諸多環節存在著商業性表現。公益廣告在創作的過程中有著嚴肅的定位,有著它特殊的純潔性。對企業廣告主而言,尋求商業影響主要需要運用公益廣告的隱性訴求功能,利用其與企業的相關性。如某些比較常見的公益廣告:宣傳禁煙,其廣告主是一家香煙企業;宣傳關愛兒童,其廣告主是一家兒童食品企業等。這類隱性商業都在訴求著長遠的、深層次的商業目的,給人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獨立性。

拋開商業廣告的促銷性不談,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征和功能。商業廣告通過傳播商品文化和社會,不但影響受眾的文化心理,改變受眾的文化觀念、價值取向,引導受眾變革生活方式,而且也推動著整個社會文化的變遷,促進文化的交流與整合。今天,商業廣告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渠道。商業廣告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我們說無論是商業廣告還是商業性廣告,無論是以直接還是間接以商業利益為目的,其所傳遞的有關商品、服務、企業等經濟、科技、文化諸多方面的信息,都是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反映。

公益廣告的隱性商業價值體現

公益廣告的商業化成因。企業關注社會,關注和公眾有關的話題,將他們在社會公益主題上的意見、訴求、聲音、看法等表達出來是一個企業成熟的標志,但企業競爭的加劇及廣告市場管理體制的不健全,也為公益廣告商業化的出現提供了誘因與條件。公益廣告在主體的明確、資金的運作、的細則、媒體的責任等方面無疑存在著不足,這都有賴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對其進行嚴格規范。

2002年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公益廣告宣傳的通知》和1998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關于加強公益廣告宣傳管理的通知》中都沒有明確公益廣告的違法依據、違法應該承擔的相應責任以及追究這些責任的方式等規定,不便操作。在《廣告管理條例》和《廣告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中也找不到公益廣告的概念,真正的公益廣告法仍處于探索、研究階段。

公益廣告必須非商業化。但是非商業化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規則模糊,究竟是公益廣告目標的非商業化,還是公益廣告運作的非商業化?在公益廣告中出現廣告主的標識,廣告主獲得非資本性的收益,這是公益廣告中經常出現的“球”行為,這類打著公益廣告旗號的廣告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益廣告,因為它帶有明確的商業性目的。但如果完全去除公益廣告的“商業性”,將使公益廣告的制作、刊播失去財政保障,也就是否定了公益廣告運作的商業模式,這也是不明智的。無論是在歐美還是在日韓,沒有商業模式就沒有公益廣告,因為公益廣告的資金來源必須通過商業化來解決。

公益廣告商業化的隱性表現。對企業廣告主來說,尋求商業影響主要需要運用公益廣告的隱性訴求功能,因為它都是在訴求著長遠的、深層次的商業目的,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以更加隱蔽、積極、動人和巧妙的方式將商業信息融入公益廣告中,將品牌信息不露聲色地傳遞給受眾,讓受眾欣然接受,這是公益廣告進行商業化運作的的必要手段,如果這種傳播脫離了隱性方式,偏離了公益主題和公益目的,過分暴露的商業信息反而會加劇受眾對其品牌和商品的反感,結果會適得其反。

公益廣告商業化運作的必然。公益廣告的商業化運作,使公益廣告與企業收益獲得了雙贏,可以說是各取所需。而公益廣告要達到精神、物質的多贏,前期準備、精心策劃、優良的創作和制作團隊是必不可少的,而廣告成本的提高必然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公益廣告事業剛剛起步時,中央電視臺就提出了一種“公益化事業,商業化運作”的全新模式。目前,我國公益廣告的發展面臨著多方困擾,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良性的資金保障體系和運行機制。

市場經濟下,追逐利益是企業的本能,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在公益廣告中體現出商業訴求,是對廣告主直接、有效并且易行的回報方式。企業在公益廣告中謀求商業利益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因此,公益廣告與企業之間形成一個互為促進和發展的關系,公益廣告的商業化運作模式也正逐漸尋求和摸索更加合理科學的運作方式。

公益廣告商業化的利弊得失

公益廣告適度商業化的正面效應。一是適度的商業化可以調動企業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為公益廣告的發展提供資金保證。公益廣告不像商業廣告,商業廣告播出后,其產品銷量呈現的增長是可以見得到的,而公益廣告所帶來的效益不是立竿見影的,因而許多時候只將公益廣告作為一種短暫的應景之舉,缺乏長期投入的耐心與熱情。我國公益廣告運行機制的核心和主導力量是政府,財政狀況、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都使得公益廣告的投資費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隨著社會的發展,企業逐漸認識到僅為推銷產品和服務的商業廣告對企業形象的提升是有限的,而公益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公益性成了企業文化的重要表現,而企業從事公益活動也豐富了企業的文化內涵。二是工商企業對公益事業的支持是提升企業形象的一條根本途徑。我國法律規定,對于工商企業捐助農村教育、文化、醫療、體育、水電路等公益事業建設,在稅收政策上一直是支持和鼓勵的。工商企業對于公益事業的無私捐獻也使民眾真正感受到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善舉。三是從經濟的總體平衡角度講,適度的商業化還可以促進行業資源平衡。一直以來,諸多社會公益性事業,基本靠政府的補貼維持簡單的運轉,諸如醫療、交通等其發展嚴重落后于整體經濟水平和民眾的要求。政府和社會組織的公益宣傳難以根本地解決這些問題,而企業雄厚資金的注入,科學的商業化運作,不僅推動了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更提高了公益廣告的整體制作水平,喚醒了社會民眾的公益心和參與熱情。

公益廣告過度商業化造成的負面影響。過度商業化的后果就是很可能會導致企業的投機行為。公益廣告必須嚴格執行商業化操作,商業化濃重的公益廣告不僅損害了公益行為的形象,也容易滋生制度黑洞。頻繁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部分企業片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缺乏社會責任感。

具有隱性商業性信息表現的公益廣告不等于商業廣告,企業正確樹立公益廣告觀念,合理運用隱性商業訴求功能和公益營銷理念,科學地啟動商業化運作,在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和良好企業形象的同時,又能為社會的和諧發展作出貢獻,可以實現企業與公益廣告的和諧統一、共同發展的多贏局面。

參考文獻:

1.陶曉波:《隱性廣告ABC》,《現代營銷(學苑版)》,2005(6)。

2.王秋菊、劉杰:《透析企業公益廣告的商業化傾向》,《集團經濟研究》,2007(8)。

3.韋夢琦:《論公益廣告的商業化運作》,《藝術探索》,2008(5)。

4.王卓:《中國公益廣告在“公”還是在“利”》,《南方論壇》,2007(11)。

5.李:《企業公益廣告的商業價值》,《商場現代化》,2007(8)。

篇5

政府投資;期權組合;復合期權;項目聯合體

政府科技投入成果具有顯著的技術外溢效果,此類投資項目除了滿足自身目標之外,其價值還體現在項目之外的相關領域,例如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技術除服務于基礎設施、國防等直接的公共目標,還給相關的制造業項目帶來擴張投資的機會。從實物期權的視角分析,政府科技投入構建的是一個產生實物期權序列的平臺1,在關鍵領域的公共R&D投資可以產生期權的機制,使得私人資本愿意在該領域進行后續的技術創新2,因此分析政府科技投入的戰略價值時,必須充分考慮其對項目外部相關組織的現金流量所產生的量化影響效果3。

1.政府科技投入的特點

投資方向和優先領域。政府科技投資一般集中于公共性科技服務、應用領域。例如,我國政府R&D投資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其中,基礎性研究的承擔主體以研究機構、大學為主;試驗性研究則以企業為主4。由于上述投資領域的共同特點是投資規模大、周期長,且技術外溢程度高,投資成果的排他成本高,具有明顯的公共品屬性,因此,私人資本寧愿選擇“搭便車”行為。

政府科技投入是公益性目標與市場化模式的結合。政府科技投資往往以公益性為目標、以商業化為投資形式,例如以色列和美國合作的“BIRD”基金,其運作方式是:政府根據公共性目標選擇科技項目,以商業模式參與其中,幫助科技項目度過初始階段的風險期。政府資本一般只參與R&D項目的基礎階段研發,后續科技投入以及商業化階段則完全由市場完成。這一模式的成功之處在于,一方面科技投入取得市場收益,政府科技基金也實現了社會公益性目標。

政府科技投資的外部影響效果。私人部門一般通過設計針對性的機制來減少技術的溢出效果,以減少競爭者的搭便車行為;而政府作為投資者則往往會鼓勵基礎性的技術成果在相關經濟領域的替代應用,以提高社會經濟系統的產出效率。政府科技投入實質上是為社會提供了知識和科技成果的創新平臺,在此平臺之上衍生新的社會投資機會,越是基礎知識類、公益性強的公共R&D投資,其知識成果往往具有越廣泛的應用范圍,也為國民經濟相關行業和項目創造更多的新增投資機會。因此,政府科技投入不僅對項目自身的未來價值產生影響,也必然因技術外溢而對直接影響與其技術相關的項目群的未來價值,這種社會價值增值是政府科技投入與私人R&D投資期權分析的根本區別。

2.政府科技投入的復合期權性質

政府科技投入的外部定量影響作用。投資項目之間經常存在相互影響、關聯作用,這種關聯性有的來自隨機事件,例如由于偶發隨機事件引起兩個項目相互產生影響;但項目間有的相互關聯則來自項目自身的內在屬性,例如兩個項目采用的技術彼此存在互補或互相替代關系,導致兩個項目的現金流或價值呈現非隨機的關聯性,Rationer將這種存在于不同項目間的非隨機的定量作用稱為“直接的定量影響”(direct qualitative interactions)。

政府科技投入對相關項目產生的正面定量影響作用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公共知識提高其他項目的總體運行效率,從而提升相關項目的價值;二是政府科技投資產生的技術為相關領域提供新增機會,這實際上是一種投資的擴張期權。為量化這種通過公共技術知識的介質而實現的項目間擴散效應,可將政府科技投資及與之存在非隨機定量影響的相關項目組合成一個系統,即項目聯合體,分析由此而產生的戰略價值。

政府科技投如的項目間復合期權。相關文獻一般將私人部門科技投資視為多階段的因果復合期權,例如初始研發的投資產生未來中試的擴張期權(或轉讓項目的放棄期權);而中試投資又為未來的商業化提供機會5。這種前階段所產生的期權被執行時又為后階段的相機權益,后期權嵌套于前期權之中,即所謂寫在期權上的期權。與之不同的是,由于政府科技投資成果的非排他性和公益性,其他部門和組織也會因公共科技投資的知識溢出效應而受益或受影響。因此,政府科技投資產生的期權不僅存在與項目內部,還存在于相關的項目之間。Rainer將這種在一個項目內部產生,使得其他項目產生因果復合關系的實物期權,稱為“項目間復合期權”(interproject compounness)。

可見,政府科技投資不僅產生基于初始R&D投資的因果復合期權,同時還使其他項目根據其運行狀況作出相機決策,從而衍生項目之間的復合期權。例如,一項公共R&D項目研發的技術知識平臺,不僅可在未來轉為商業化用途,其技術的溢出效果還可提高相關行業項目的產出效率,因而相關項目在未來時刻具有擴張期權。

3.政府科技投入的期權價值分析框架:項目聯合體

由于政府科技投資成果的公共性,因此需要從一個整體來考慮其戰略價值。若政府科技投入在初始研發階段不產生正現金流,則該階段的價值表現為此刻投資所產生的一系列期權的價值,具體包括:未來擴大投資產生收益的項目內部期權;政府科技投入對外部項目的現金流的定量關聯作用;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項目間復合期權價值。這一過程可用如下的項目聯合體框架來進行分析:

圖1 政府科技投資復合期權價值分析程序

第一步,項目組合,即根據政府科技投入所產生的期權結構組成項目聯合體。明確聯合體內的其他項目的期權是由于政府科技投入產生的直接因果復合期權,則政府科技投資項目的價值則包括項目內和項目外的期權價值,可以通過整個聯合體的價值增值貢獻來計算。

第二步,項目分解,即根據政府科技投入與其他項目的期權復合關系,在不同的項目運行環境下,將聯合體分解,分解的原則是,分解后或者組成單個復合項目,或者構成相互獨立的項目構成的項目群。由于聯合體分解后項目間不存在定量影響作用,則分解后的聯合體的價值可以以傳統的方法計算。

第三步,項目聯合體增值分析。計算政府科技投資前后聯合體價值的增量,這一價值增量就是政府科技投入的戰略價值。

[1]徐尚友.項目間復合期權:公共R&D投資價值分析[J].技術經濟,2008.06

[2]Nicholas S. Vonortas, Matt Lackey. Real options for public sector R&D investments.

[3]Amir Piric and Neville Reeve, Evaluation of public investment in R&D: towards a contingency analysis

篇6

關鍵詞 養老地產 國有出讓土地 劃撥土地 集體建設用地。

養老地產是養老的社會主題和地產的商業主題相結合的商品,一般也稱作老年住宅,它是老年化商品經濟時代的產物。隨著社會老年人口的增多和經濟水平的發展,使得養老地產這種獨特的房地產產品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現階段中國房地產企業、保險公司等民營資本大量注入養老地產領域的開發建設,而其中對于企業前期資金投入影響最為重大的、決定養老地產項目商業模式和融資前景的因素就是養老地產的用地性質。

一、養老地產的開發模式。

(一)公營非營利性養老機構。

公建公營養老院規模相對較小,基本在 2 萬平方米以下,絕大多數位于城市中心區,依托成熟地段的商業、醫療配套,以小規模開發及政府適當財政補助。

(二)公建民營非營利性養老機構。

公建民營養老院規模也控制在 2 萬平方米以下,絕大多數位于市中心,一般沒有自身的大型配套,依賴市中心的商業及醫療設施。主要表現為承租政府的樓宇物業,經營養老機構。

(三)民建民營非營利性養老機構。

民建民營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主要分為兩類:家庭式養老機構和老年公寓式養老地產項目。

(四)民建民營營利性養老地產項目。

民建民營的營利性養老地產也分為兩大類:單一養老主題的大型養老地產項目和結合住宅等開發的組團式養老地產項目。

二、養老地產的經營模式。

(一)銷售模式。

擁有產權的養老地產,盈利模式接近普通住宅開發,以銷售收入為主要資金回籠渠道。

(二)租賃模式。

1.銷售長期使用權模式。

在項目存在不能進行產權銷售的實際條件下,采取轉讓固定年限使用權的盈利模式也是資金快速回籠和項目運營的理想模式之一,在固定年限內,使用權在使用權人死亡后,可以由與死者的有能力提供使用費的近親屬繼續使用,但應重新簽訂使用合同,所有權人也可以調整使用權人。

2.會員制模式。

根據中國傳統的消費習慣和置業慣性,增加了記名會員制盈利模式,在交納一定數額的抵押金購得會員卡,每月交納一定的管理費的基礎上,記名會員卡可以繼承和轉讓。

3.押金模式。

繳納一定金額的押金后,每月支付一定比例的護理費用。押金分月償還或到期償還。這類盈利模式與租賃經營類似,但押金的設置在項目運營前期形成了大額資金的流入,有利于緩解租賃經營的高昂開發成本和財務成本。

4.設施使用費模式。

在不涉及產權的情況下,繳納一定金額的設施使用費獲得入住資格,金額不高,對消費者會產生心理障礙,也無法緩解資金壓力,因此這種形式目前逐漸被會員制所替代。

三、養老地產用地性質法律分析。

(一)非營利性養老地產用地性質——劃撥土地或者集體建設用地。

運用前三類開發方式開發的養老地產,屬于以政府為主要推動力量完成的公益性質的養老機構,在用地性質上一般采用劃撥土地或者集體建設用地。雖然老年住區的建筑用途是住宅類別,但非營利性的老年住區從性質上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應當屬于“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中的“醫衛慈善用地”。

(二)營利性養老地產用地性質——出讓土地、劃撥土地或者集體建設用地。

營利性養老地產主要指養老地產開發方式的第四種,由大型地產公司、保險公司等民間資本為主導開發的以盈利為根本目的的養老機構。

根據公益性所占比例的不同,養老地產的用地性質也存在差異。

1.完全市場行為。

此類型養老地產以中高檔的養老住宅和老年公寓居多,經營方式上沒有限制。土地性質是國有出讓土地。但在用地性質上出現了混亂。現有大型養老地產項目的用地性質有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和綜合用地三大類。由于用地性質的不同,導致養老地產的后期經營出現了諸多問題:

(1)住宅性質的用地問題:以北京太陽城為例,在其開發過程中,資金的融資難度是制約其快速盈利的主要障礙,政府認為其是住宅開發項目,沒有任何政策扶持;銀行認為其是養老項目,沒有成熟的項目運營現金流,無法測算收益,存在風險,無法對其提供貸款。導致太陽城只能通過自有資金,分組團開發,10 年時間才達成盈利。

(2)商業和綜合用地性質的用地問題:商業用地和綜合用地的使用年限分別為 40 年和 50 年,照比住宅用地的 70 年差距甚大。而且《物權法》第 149 條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的,自動續期。非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后的續期,依照法律規定辦理。該土地上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的歸屬,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所以可見對于商業用地和綜合類用地使用年限屆滿后的自動續期問題法律規定模糊。另外一個不利因素是商業用地和綜合類用地的日常生活成本很高,水電費等均按照工商業計價,變相抬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成本。

2.準市場的行為。

此類型可類比公租房,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如果單純采用國有土地出讓的方式獲得土地勢必會抬高養老地產的價格,使得公益性無法得到保障。針對此類養老地產,可以采用協議出讓、劃撥土地和使用集體建設用地等多種方式。在經營模式上,由于不具有完全產權,只能以出租的方式獲得收益。

(1)協議出讓方式。土地價格相對低廉,但這類土地開發的項目絕大多數無完整物業產權,因此物業不能對外出售,只能依靠收取會費、銷售長期租賃權等形式獲得項目收入,存在資金回收政策風險大、市場接受程度低等情況。

上海親和源在開發初始得到了上海南匯區政府提供的 50 年產權的公建配套用地,土地獲得方式是協議出讓,用地性質是工業用地,產權 50 年。《協議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2003)第十六條規定以協議出讓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需要將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約定的土地用途改變為商業、旅游、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途的,應當取得出讓方和市、縣人民政府城市規劃部門的同意,以變更時的土地市場價格補交相應的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并依法辦理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手續。

上海親和源為了規避因拿地方式導致的對于房產銷售的限制而采取了本文在經營模式中論述的會員制模式。但由于產權歸親和源開發商所有,所以當開發商資不抵債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 66條關于“抵押人將已抵押的財產出租的,抵押權實現后,租賃合同對受讓人不具有約束力”的規定,銀行有權根據已辦理登記的不動產抵押權拍賣親和源的土地和建筑設施。所以,上海親和源的會員制模式實質上是一種單方面出售房屋使用權的行為,具有相當的法律風險。

(2)劃撥用地方式。此類型土地的獲得方式為設置為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后取得社會福利用地。劃撥用地沒有土地成本,但政府對其局限非常大,包括在產品設計和項目運營方式。且項目無法進行商業化操作,外部資金無法進入,內部資金無法退出。

杭州金色年華老年公寓項目是民營公助的典型代表。先期只支付了政府拆遷、補償等土地取得費用,后期為了銷售物業長期租賃權,向政府補交土地出讓金,但也只獲得大產權證,無法進行銷售。這是因為國土資源部、監察部《關于繼續開展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情況執法監察工作的通知》規定,用于房地產開發等經營性用地,如需改變劃撥土地的用途,必須由政府依法收購或者收回土地使用權后采用招標拍賣掛牌的方式供應和確定開發單位。

(3)集體建設用地。在農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其產權證不是由國家房管部門頒發,而是由鄉鎮政府頒發。鄉鎮政府發證的所謂小產權房產,實際上沒有真正的產權。這種房沒有國家發的土地使用證和預售許可證,購房合同國土房管局也不會給予備案。所謂產權證也不是真正合法有效的產權證。

頤福居·尊長園地塊原為集體建設用地,被廣州頤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租賃改造為養老地產項目。由于一般入住者沒有產權,所以其購買的只是使用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條第一條規定:租賃期限不得超過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超過部分無效。

四、基于法律角度的養老地產用地低風險發展方向。

(一)政府推出的養老地產專用地。

2013 年 2 月,一宗規劃性質為 R2 二類居住用地、C53 休療養用地的經營性地塊成交。該地塊是首宗規劃為居住、休療養性質的地塊,它以招標形式出讓,略低于同期該區域成交的另一宗居住旅游用地。

2013 年 4 月初,北京(樓盤)市國土局公布了 2013 年度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首次單列養老設施用地計劃指標,今年的養老設施用地為 100 公頃。除北京制定的首份養老地產用地計劃外,其他城市如上海(樓盤)、深圳(樓盤)、廣州(樓盤)、成都等地也提出預留養老用地的相關計劃。

以上信息均說明政府在加快養老地產的用地規劃進程,而營利性養老地產的用地風險最低最有保障的就是獲得政府推出的養老地產專用地。

(二)原有住宅改造。

在上文的分析中可得出通過劃撥、協議方式獲得的土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很大限制,無法完成市場化操作。所以在土地獲取途徑上,走市場化渠道是更為明智的選擇。但完全的市場化道路必將導致開發成本大幅增高,壓縮了利潤空間,所以可以選擇借鑒國外的養老地產開發模式——對現有的樓房進行改造,使之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用最小的成本獲得開發養老住宅的功能和效用。

(三)尋找合適的商業用地,售后回租。

這一用地開發模式是借鑒酒店式公寓的經營管理模式。由于完全的市場化道路導致開發成本大幅過高,增加了營利性老年地產的投資風險,而老人多超過 60 周歲,無法進行銀行貸款,所以筆者建議采用售后回租的方式進行前期投資風險規避。商業用地不會受到當下限購政策的影響,不會因為房屋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而導致所有者無房可住。而所謂的合適的商業用地是指要考慮到老年人對于醫療、環境、交通等特殊需要,這是有別于一般酒店式公寓的地方。

參考文獻:

[1]王林秀,朱超強。養老地產聯盟運營模式研究。改革與戰略。2012(1)。

[2]李鳳章,費雪。一本書讀懂土地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3]劉婷。上海親和源股份有限公司養老地產發展戰略研究。華東理工大學。2013.

[4]李晨。養老地產投資開發中如何防范法律風險。上海企業。2012(4)。

篇7

(胡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贏在中國”總編)

2009年,可以算是互聯網的監管年。去年,因為奧運和地震,互聯網有很多正面意義。官方來看,到人民網和網民對話,從政治意義上給互聯網以肯定。互聯網給整個中國感覺是向前推動發展,網民有推進中國前進的力量。今年,對網站的監管力度明顯加強。某種意義上講,李開復辭職是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的產物。當然不能把兩者劃等號,但這種環境下李開復也難以有作為,Google在中國的發展也陷入一種迷茫狀態,這種迷茫也跟整個互聯網的監管相關的。

姜奇平:騰訊的成長性驚人

(姜奇平《互聯網周刊》名譽主編)

騰訊毫無疑問已經成長為中國最好的資訊平臺之一,同時,它也是排名世界前三的頂級互聯網公司。

在小眾網站中,豆瓣仍然是很多人的首選,它體現了流行的長尾曲線的特點。從商業模式的角度而言,摩爾莊園很有突破性,作為一個社區,它對小學生有很大吸引力,填補了其他SNS沒有兼顧到的空白市場,并且,它出售游戲卡和玩具模型,通過線上游戲帶動線下產品的銷售,從效果來看,這種商業模式無疑是成功的。

呂伯望:新浪微博迅速上位

(呂伯望中國互聯網分析師、原CNNIC的高級研究顧問)

2009年興起了許多B2C網站,這類網站中,賣襯衫和T恤的網站如Vancl,賣孕婦與嬰幼兒所需產品的網站如紅孩子、Babytree等,雖然我本人沒用或很少用,但是對我們當中一部分網民來說,卻很有價值。網上購物中,還有一個跟我們網民生活很相關的類別,即網上支付與網上銀行。

社區類的網站中,婚戀網站應該被給予更多的關注,在剩男剩女成為流行詞的時候,它們有更多的機會發揮價值。

林軍:2009屬于馬化騰

(林軍天極同創始人、《中國互聯網史話》作者)

馬化騰有資格當選年度人物,騰訊市值最高達到2400億港元,是3個百度和2個阿里巴巴的市值,也是全球第三大的互聯網公司,僅次于Google和亞馬遜。

如果說2009年的業界大事,當屬網易與暴雪聯合運營《魔獸世界》。這件事情關聯眾多,國內的兩大對立方網易和九城也有相當知名度。此事貫穿全年,從開春消息傳出,到九城明告,到網易的百般騰挪,到賈君鵬事件,再到在60年大慶前兩周開服,其間兩家公司也都曾出現單日股價暴跌10%以上、被人做空的狀況,想一想就足夠精彩和跌宕。

張頤武:開心網最具突破性

(張頤武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程炳浩的開心網雖然2007年年底就成立,但今年的表現尤其突出。開心網最大的意義在于網絡社交界面和中國當下白領的生活狀態做了一個成功整合,成為最具有吸引力的社交網站,具有創造性和突破性。類似的社交探索,以前校內等平臺也都在做,但是開心網一出整個格局都改了。它的策略非常明確,形成了一個最大白領集體“泡”網的狀態,而且這個狀態時間持續性很高。整個戰略營銷是一個成功的模式。

袁岳:京東商城值得期待

(袁岳 零點集團董事長)

在B2C的探索上,京東商城付出了相當的努力,也做出了規模。相對而言,B2C的模式比C2C的模式問題出現相對較少、風險相對低、對問題的解決能力更強。我相信它會進入到倍增或幾何級數增長的階段。今年我看得多的博客是葉檀。她的博客時效性強,更新快,屬于泛財經博客,洞察力強見解獨到但又很豐富。

我建議可以做一個老同志學習網絡新事物的榜項,其中洪晃、頤武、老潘、小平、開復等均屬于不二人選。

劉興亮:RSS仍然不可替代

(劉興亮 IT評論圈創始人、互聯網實驗室總裁)

RSS是一種非常高效的信息閱讀方式。我的訂閱在1000至2000之間,包括關鍵詞訂閱、分類新聞訂閱,通過RSS可以高效獲取每天你目標所需的精華信息。相當于你設置了一個導向程序后,每日給你提供自動篩選信息。盡管出現了Twitter這樣的產品。但RSS還是不可替代的。

在新出現的網站當中,煎蛋網非常有趣,它的新聞排行都是由網友的選擇來決定的,新聞價值靠網絡互動民選來體現。

洪波:譯言需要商業模式

(洪波 IT評論員、Donews前總編)

篇8

電子商務正使商業的內含,從單一的企業擴展到產業。形成“小前端、大平臺、富生態”這樣的企業一產業復合體的新結構。但大多數商家的構架設想,只是希望把自己變為一個大企業,相當于只定位于其中的大平臺,而無法聚焦“富生態”,因而不得電子商務的要領。

銀行、運營商、餐飲及零售服務業等領域的企業正紛紛涉足電商行業,或搭建自己的電商平臺,技術上已準備好了;但最不肯定的是,在電子上成為電子商務后,他們在商務上是否能成為電子商務。常見的問題是。技術變化了,商務還是老一套,并沒有與技術變化相應的轉型,舊瓶與新酒不匹配,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驗證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可以看他們在構想戰略時。是否把生態性這個商務上的轉型變化,考慮在內。

就電子商務引發的商業本身的變革來說。起到推動和促進作用的關鍵是生態化。下面就圍繞富生態規劃來探討這個問題。

富生態:行業電商戰略上最大的漏算

市場是商業性的,而不是公共性的。然而生態化,會使市場具有公共性。生態性的含義,是以市場方式提供公共服務。這在以往實體商務中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它構成商務創新的關鍵。

傳統企業不理解富生態,就很難真正理解大平臺與小前端的關系。設計出來的所謂電子商務。只不過是市場、企業層面的東西,而非生態、網絡層面的東西。

大平臺和富生態,表面看很相似,都是在為小前端提供服務,但它們之間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太平臺是指企業,提供的服務是商業性;而富生態是指網絡,提供的服務是公共性的,需要通過分享來構建。

在傳統經濟中,商業服務由企業做。公共服務由政府提供。由市場提供公共品是不可能的,但這個“不可能”成立是有前提的,要求整個經濟必須是商業機械系統。然而,商業生態系統的出現改變了一切。

傳統商務本質上是商業機械系統,電子商務本質上是商業生態系統。在商業機械系統中,商業性與公共性是分離的;在商業生態系統中,商業性與公共性是融合的。作為生態系統的商業。可以實現由市場供給公共的社會服務,以生物性保證市場的公共性。這是外行難以體會的電子商務的內在改變。

各行各業初入電子商務,往往把電子商務想得很簡單,一是把電子商務理解窄化為電子,以為就是技術上從非信息手段轉向信息手段,就是把傳統商務搬到網上;二是把商務窄化為流通,只從做買賣一個角度理解電子商務。他們在戰略上最大的漏算,就是沒有考慮向電子商務的轉變實際上將意味著從自己以往習慣的商業機械系統。向自己不習慣的商業生態系統轉變。而商業生態系統,并不是在報紙上初看到這個詞時。頭腦中反映的“合作”那么簡單。

各行各業與電商生態戰略理念不兼容的表現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銀行、運營商、餐飲及零售服務業等各行各業進入電子商務最大的不適應,就是從戰略上和整體架構上不適應商業性和公共性這雙重屬性的生態式結合。這種不適應,表面上看。是不會設計電子商務的平臺框架、選擇戰略不當等操作層問題,但實質問題卻在根兒上,在于不能從商業性質改變上理解電子商務做事的初衷是什么。

運營商的不適應突出表現在前段時間對免費的不理解上。這一行的專家幾乎眾口一詞,說免費不符合經濟規律。

這些專家的大部分,恐怕連商業模式意義上的免費(必須分層為公共與商業兩層)與新華字典中的免費(不分層)有什么區別都搞不清楚。但即使他們搞懂了這種區別,也不一定理解。因為他們對公私融合的“富生態”毫無察覺和感覺。如果讓他們來設計運營商進入電子商務的戰略和路徑,肯定會缺失“富生態”這一關鍵部分,從而面目全非。

在沒有“富生態”感覺的人眼中,經濟系統是一個公共與私人利益對立的地方。運營商及其代言人最大的糾結在于,以為作為國有企業,企業性質存在公共性與商業性的矛盾。他們希望國資委最好把企業分為兩半,一半是提供普遍服務的公共企業;一半是唯利是圖的商業企業。如果有可能,他們巴不得逃離企業的公共屬性,奔向自由的商業彼岸(其實這已不是出資人心態。而是經理人心態了)。殊不知,這只是商業機械系統下形成的洞穴之見。

按這種傳統思維,免費無論于公于私都不成立:于公,免費如果成立,等于認為電子商務天然具有某種公共性(至少是公益性),這不符合經濟人理性和常識;于私,這一定是互聯網人的陰謀詭計,是不正當競爭。以國企經理人的“小人”之心,難以度民營互聯網的“君子”之腹。他們不能理解民企搞電子商務,會自發產生公共和公益的“覺悟”,不是像他們那樣對公共事物避之猶有不及,反而通過富生態主動去靠近公共性,乃至整個電子商務結構發生向公盞性的變化。他們需要補的課,就是要理解如何讓公益比不公益更賺錢。

餐飲及零售服務業的不適應突出表現在對電子商務降價的不理解上。他們挖空心思通過讓政府對電子商務收稅、甚至VIE索命,防范電子商務親近民生,怕公眾享受電子商務讓利的好處。這實際上表現出一種對公共利益的敵視。帶著這種對公益的仇視,他們一旦進入電子商務,很難擺正自己的位置,會找不到電子商務規律,從而東南西北亂竄瞎碰,無法從竄貨、打價格戰等危機中擺脫出來。

銀行業的不適應突出表現在對社會網絡等中介創新的不理解上。從近日《銀聯封殺第三方支付行動受挫》的報道中可以看到,銀聯去年12月19日內部的“銀聯業管委【2012】17號文件”,表現出銀聯面對電子商務的金融中介創新,表現出強烈的趨近自身高業利益,疏遠社會公共利益的傾向。而從各大銀行普遍不理會銀聯扼殺民營企業的壟斷行為,又可以看出市場經濟的強大。耐人尋味的是。銀行這次“背叛”銀聯。投市場經濟的票,不是為民營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的公益傾向感動,而恰是因為這種公益性帶來了比銀聯更大的商業利益———銀聯里外里丟臉。

理解趨公益性,是理解電子商務人趨向生態性,進而電子商務形成新基因、新結構的鑰匙。根據我常年觀察,電子商務趨向公共生態,應該與從業者的個人道德無關,也不是在學雷鋒做好事。搞電子商務的民營業主,無非是“小混混”(馬云自嘲語)。不是因為“小混混”覺悟高而趨公益性,而是有一只無形的手或無形的腳,連推帶踹,把他們引上了與反對分享的商業機械系統相反的路,也就是以分享為本質特征的商業生態系統的路。那些不這么做的電子商務人都哪里去了?我這十五年見多了,都變成商業尸體了。各行各業與電子商務聯姻,如果不高度重視這一點,就離成為我見過的無數的商業尸體不遠了。

分享型經濟:生態型商業破解“搭便車”難題

上邊說過,“小混混”們并不想學雷鋒做好事,是什么力量逼他非這么做,不這么做就賺不到錢、甚至活不下去呢?這與斯密說的利他從而自利的市場機制不是一回事,而是另一種機制在起作用,這種機制的特點是“自利的市場+利他的社區”形成混合機制。這種商業新機制恰恰與“電子”這種生產力的特性有內在聯系。也就是說,電子商務,實際應讀成生態商務。生態就是市場+社區。在商業機械系統中,自利與利他是拉郎配(想想國企的處境就可以知道);商業生態系統中。自利與利他成了天仙配——這是國資委做夢也不會想到的新體制。體制變了,關于電子商務的所有戰略設計、平臺設計、架構設計。都要推倒重來。因為機械的商業與生態的商業。正好是正負號的關系。

形成現有各行各業的商務(與電子“商務”相反的那個“商務”)的體制基礎,來自生產力(人與自然關系)與生產關系(人與人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基礎是排他性投入主導生產;生產關系基礎是對應的非分享型利益關系主導分配。然而,形成電子商務的體制基礎卻發生了變化,首先是非排他性投入主導了生產,接著是分享主導了利益分配。這使商業體制的重心,發生了從買向租的變化。

以租為重心的經濟,稱為分享型經濟。說起分享型經濟,搞IT的人應該不陌生。2013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CeBIT)提出的主題就是“分享型經濟”(Sharing Economy)。云計算的收費模式是按使用收費,就是分享型經濟的典型收費模式。例如Saas是指軟件免費而使用收費(這不同于電信專家曲解的免費在新華字典上的詞義)。

租與買。對應到產權上,是利用與歸屬的區別。租對應的是利用。即財產的使用權(占有權);買對應的是歸屬,即財產的支配權。電信專家不理解免費,理論上的原因在于混淆了產權內部二者的區別。

實體商務的生產力特征,在于主要靠排他性投入;電子商務的生產力特征,在于主要靠非排他性投入,二者是相反的。它導致了賺錢的根本路數發生了變化。排他性投入,租和買所得是一樣的,一旦把歸屬權變為分享,就會帶來搭便車的難題。投入得不到回報;而非排他性投人。租和買所得完全不同,一旦把歸屬權變為分享,就會輕松解決搭便車的投入難題,通過利用權上的租金(即按使用收費),可以完全收回搭便車造成的損失。因此學雷鋒做好事,居然可以賺得比自私自利還多。這就是民企追逐公益的內在產權馬區動力。

舉例來說。在實體商務中,商店房產是排他的,租與買的區別只在自用還是他用,反正只能一家用,因此租和買的收益差不多,靠區分它們賺不了多少錢。但在電子商務中,網店是非排他性的,可以通過COPY,像孫悟空吹汗毛一樣無窮復制。這樣一來,租和買就完全不一樣的。買和租一體化時只能自用自收一次;把買的部分(例如阿里的平臺)分享,通過上千萬次的租(對平臺的使用)來回收,卻可以無窮獲得租金。

最典型的翻身例子就是蘋果,它在租與買一體化時,差一點破產;將租與買分離后(將歸屬權上的蘋果商店免費,而通過APP收回使用權收益的30%),一舉成為富可敵國的企業。可見“小混混”們完全用不著提高任何覺悟,純為發財就會產生分享資產的動機,讓外人看起來像是做公益似的;而且更關鍵的是,這里解決了搭便車的難題:蘋果公司絕不會因為開發者搭了蘋果商店的“便車”。而有什么損失。因為在買的權利上讓人搭了便車,在租的權利上別人會把利益送回來。而這對于實體商務,這套方法完全不適用,主要差別就在于實體投入不可復制。要想搞電子商務,先得把資產類型調整過來。否則都是瞎耽誤功夫。

電子商務的電子,真正強在這里。以往當技術工具,實在是糟蹋了它。把它用進產權的神髓中,才發揮出效力來。這就好比拿破侖在土倫戰役中用炮兵的思維用炮一樣:以往步兵用炮,只是當工具提高戰斗力,但沒有改變戰斗方式;拿破侖勝在用炮兵的方式改進了步兵的方式,而不是用步兵的方式用炮。才真正使大炮發揮了威力。否則就會出現用大炮打蚊子,還打不過蒼蠅拍的現象。現在各行各業用不好電子商務,大多屬于使慣了蒼蠅拍,覺得大炮不好用。

善于用租的原理,而不是買的原理賺錢,這可以說是生態型商業的秘密。直接透點了這一點的,是Eilene Zimmerman,在《租還是擁有?新的分享型經濟對使用所有權進行估值》(Rent or own?The newsharing economy values acces over ownership)中,準確地指出了利用(Rent)與歸屬(own)的區分在分享中的關鍵作用。富生態,文章實際就做在這個門道上:將產權切成兩半,在歸屬(支配權)這一半上,對投入做分享處理,帶來形式上免費提供公共品這樣一種錯覺;在利用(使用權)這一半上,按使用收費(即Rent),從而使搭便車變得有利可圖。反復租,就成了“公益”。電信專家為什么會認為免費不符合經濟規律昵?就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前一半,沒觀察后一半。沒明白這是一場“Rent or own”的游戲。比較之下,搭便車之所以會讓投入者吃虧,并進而使商業與公益矛盾,就是因為沒有切分Rent和own。

商業生態系統的構造

從原理上說,正是由于有了富生態,使整個商業系統發生了質變,從機械系統變成生物系統。商業機械系統與商業生態系統,從戰略到架構,設計思路完全不同。

揚西蒂和萊維恩的《共贏:商業生態系統對企業戰略、創新和可持續性的影響》一書非常到位。到位的標志,就在于作者抓住了商業生態系統的特殊性。在商業生態系統與商業機械系統的對比中,從生物生態系統角度談商業生態系統。而一般人談商業生態系統,只是談合作,而沒有談出合作的生態特色來。

對各行各業進行電子商務的商業生態系統規劃來說,這本書的價值主要不在細節上,而在思路上。它對于搞清富生態設計的所以然,很有參考價值。

1、生態設計的原則

揚西蒂和萊維恩在與生物生態系統的類比中,提出商業生態系統的原則,有許多是人們沒想到的。一是強健性,即著眼于更強健的生命力,強調核心物種(相當于龍頭企業)的強健性(魯棒性);二是創造性,即著眼于創造新生事物的能力,這是針對小前端說的,但不是強調小前端的贏利;三是異質性,即著眼于求異。而不是我們一般認為的公平或平等(因為認為它們是市場的特征,但不是生物的特征)。

2、生態設計的要點

第一,核心物種的使命在于通過分享資產,簡化生態系統的復雜性。例如支付寶的“因為信任,所以簡單”。這是生態系統健康的保障。分享資產與分享產品不同,它不是分配,而是生產,意圖在于共同創造價值。

一般規劃電子商務,入門后都會注意到分享,但常常忽略了簡化復雜性這個特殊性所在。生態系統與機械系統的區別,是復雜系統與簡單系統的區別。降低復雜系統的復雜度,與降低一個非常復雜的簡單系統的復雜度,有本質區別。后者一般通過建立分層的金字塔解決,但生物體化簡主要是靠智慧。對應到商業生態系統來說,要靠大數據來化簡。

第二。要保持生態多樣性,以增強生態整體的穩定性。要圍繞“企業多樣性的增加”和“產品及技術多樣性的增加”兩個指標來構造富生態。對此,核心物種(大平臺)與利基(小前端)之間的界面(API)非常重要。可以說,應用接口的豐富程度,就是生態系統的多樣化程度。規劃API,就是在規劃多樣性。

篇9

關鍵詞:公益性;創業園區;投融資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1-0094-02

近年來,為鼓勵青年和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國家及各地政府采取了多項政策措施,北京、上海、天津、貴州、四川等多個省市都設立了扶植青年(高校畢業生)創業的園區,吸引青年進駐,同時在資金、稅收、融資等培訓多個方面政策上給予優惠。總體來看,這些創業園區具有以下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政策性,園區多由政府出資建立和運行,具有一定的政策性;二是公益性,園區多采取非營利的運營模式,為青年創業企業提供低廉的場地、創業指導、創新服務和投融資服務,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負擔,具有較強的公益性。

投融資體系則是園區快速發展的“推進器”,建立完善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對于園區企業發展壯大、園區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作為公益性、政策性的創業培育園區,其園區投融資服務體系的建設面臨著先天不足。一是園區以扶植青年創業為主,門檻較低,企業規模小、種類多,科技含量較低,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和產業集群,以及市場化的投融資服務體系。二是隨著未來政府投入逐步降低或停止,轉變園區發展模式,建立更有效的投融資服務體系刻不容緩。

本文以北京青年創業示范園(昌平園區)為例,深入分析北京青年創業示范園投融資服務體系現狀,以更好地解決入園企業在起步階段資金不足、貸款困難的問題,同時也為園區的長遠發展注入活力,以持續有效地幫助中小企業擺脫創業初期的資金瓶頸、保證優秀企業能夠穩步成長并孵化出園。

一、北京青年創業示范園發展現狀和問題

北京青年創業示范園是北京市團市委與昌平區委、區政府聯合創辦的從政策、投資環境上直接為青年創業服務的小型初創型企業孵化園區。園區成立兩年來,已初具規模,總體發展趨勢良好。截至2010年底,入駐初創型企業已達45家,在園企業注冊資本達2000余萬元,實現納稅約94余萬元,實現就業400余人,在鼓勵吸引青年創業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園區容量較小限制投融資服務開展

園區在昌平區回龍觀鎮原政府辦公場址基礎上改建而成,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企業平均擁有建筑面積不到100平方米(含公攤面積、管理用房、會議室等公用配套等),與其他園區相比,示范園空間容量有限,總體規模偏小,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抵御風險能力不強,成為限制園區發展壯大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園區功能定位需進一步明確細化

北京青年創業示范園功能定位是“北京青年創業的示范園、昌平服務中小企業的‘試驗田’、新型社區文化的生長點”,是共青團服務黨政工作大局、服務青年發展、支持基層工作、支持青年創業就業工作的重要切入點和載體,具有非常強的社會公益性職能,其運營資金以政府資金為主,,隨著政府對園區支持資金的逐年減少直至停止,政府主要職能將轉變為引導和政策支持,逐步退出園區的管理和資金支持,其功能定位迫切需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

(三)園區還未建立市場化管理運作模式

園區管理機構行政屬性明顯,團市委與昌平區委、區政府共同成立的北京青年創業示范園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統籌園區的總體發展方向,并對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在實際運營中,園區管理機構的主體依然為事業單位,主持園區運營的管理人員大多具有政府背景而缺乏企業管理經驗,只能對園區企業提供一些基本的服務,示范園尚未實現企業化運行。

二、園區投融資服務開展現狀和問題

(一)投融資渠道單一、規模偏小

示范園投融資市場體系元素不夠豐富,現有投融資渠道單一,規模小,數量、開展業務品種和規模上都落后于園區發展的需求。園區僅僅引進了北京晨光昌盛投資擔保有限公司為園區投融資做服務,還沒有更好的利用國家級、市級中小企業投融資服務平臺和創投資金,也沒有和北京市內其他政府政策性支持資金建立聯系,投融資中介服務有所欠缺。園區在創新融資方式、拓展融資渠道能力上還比較欠缺,企業融資渠道不夠暢通,投融資資金供求不能充分銜接。由于園區未能與相關融資機構形成業務協同,不十分了解融資機構的金融產品,導致企業難以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影響了融資產品的時效性、針對性和創新性。

(二)投融資服務的穩定性缺乏機制保障

一是園區自身的企業化運作模式尚未明確建立。示范園目前采取非營利的運作模式,在當前的運作模式下,一旦區財政停止資金支持,將直接影響到園區自身的正常運轉。

二是園區管理機構尚未發揮投融資服務平臺和紐帶的作用。示范園管理機構在開展投融資服務、拓展擔保能力、創業投資基金的管理運作、聯系中介機構和資本市場方面還處于輔助作用,積極性不足,尚不能發揮主導作用。

三是創業園企業信用評價體系有待完善。園區企業多屬于創業型企業,尚未建立企業信用,更不具備銀行貸款必需的連續經營業績,信用體系的建設還非常薄弱。企業經營者對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的認識有待提高,信用評價體系的規范性、科學性有待加強。

(三)投融資管理體制機制有待優化

一是入園篩選和后期考核制度亟待完善。園區企業選拔途徑單一,主要通過昌平區青年創業大賽,創業項目尚未進行市場嘗試,雖在創業大賽中表現良好,但在實際經營過程中較差。由于目前的入園篩選機制對企業所處行業沒有嚴格限制,行業比較分散,使園區管理機構在制定投融資優惠政策時針對性受到影響。另外,由于園區行業的分散,使其在申請各級政策資金及扶持基金時,也缺乏相應的優勢。入園企業篩選機制未充分考慮與風險投資等的專業融合。 目前考核機制的作用相對單一,還未與創業投資基金的使用、房租優惠政策等建立必要的聯動關系。二是投資者扶植政策不完善。在吸引社會投資者方面,示范園還沒有協調昌平區政府出臺有關對投資者的扶植政策。例如,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和放大作用,對投資園區初創期企業的機構,按其實際投資額的一定比例給予一定的風險補貼,以增加國內外創業投資機構的投資積極性等。三是園區對投融資風險控制有待完善。園區對風險的防控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行政力量,缺乏市場化的手段,如擔保資金來源相對單一,還不能更好的利用利益風險共擔的機制調動銀行、企業、擔保公司等投融資活動參與各方。

(四)缺乏專業人才和專業團隊支撐

目前園區投融資管理高層次人才嚴重匱乏,僅有5名正式編制的工作人員,且主要職責為示范園的建設管理和入園企業服務,沒有專門的投融資相關管理團隊,已成為制約園區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上臺階的一個重要瓶頸之一。

三、園區企業融資現狀和問題

(一)企業融資需求總量較大

按照園區企業融資需求的下限和上限計算,目前園區企業融資需求規模為2055到3100萬元, 2010年以來,已發放的三批擔保貸款僅為250萬元,與企業發展資金需求差距較大。

(二)創新能力不足,投融資吸引力較小

園區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雖然園區科技類企業仍以傳統產業為主,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園區45家企業僅有13項專利,而且集中于3家企業,已成為制約園區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主要障礙。

企業融資吸引力較小。有融資需求的企業中,希望通過銀行貸款的比例為56%,銀行貸款不需企業提供技術資質或股權,只要有抵押即可獲得,但因企業多為初創,并沒有固定資產、債券等可以質押,融資吸引力小。

(三)企業規模較小,對外融資成本較高

入園企業多為初創型企業,企業規模較小。員工人數多在10 人以內;大多數企業注冊資本金在20萬元以下。園區為扶植青年創業企業發展,園區內企業房租、水費、電費均基本實行免費政策,企業運行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購買、市場推廣費用、人工費用,其負擔低于一般市場中的企業。目前園區協助辦理的小額擔保貸款為政策性貸款,其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都為最低,擔保物要求較低。在政策支持下,企業辦公設備也可作為抵押物,且提供的反擔保額度比例較小。但是進一步開拓大額商業貸款無論是時間成本、擔保成本、資金成本都較高,且貸款難度較大;青年創業投資目前還沒有政府投資資金的使用細則;天使投資雖然最靈活,但更看重企業價值。見表4-1:

四、園區投融資服務發展建議

從北京青年創業示范園區投融資服務體系現狀來看,公益性創業培育園區建立投融資服務體系長效機制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做好企業服務,提升園區核心競爭力

一是加強企業篩選。要不斷提升園區品級,加強園區專業化建設,明確園區重點扶植的行業,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更具有競爭力、科技含量的創業企業進入,通過企業畢業出園,推動示范園區內現有的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企業應逐步退出。加快成立專家委員會,協助園區管理機構做好入園企業的篩選、推薦等各項工作。制定入園企業篩選標準,加強對其產品市場、團隊、核心價值等方面的審查。二是做好企業服務。提升園區服務功能,做好政策引導支持,幫助企業獲得政府及社會資金的支持。做好企業監管,深入了解企業財務、人事、發展方向等經營狀態,參與企業,與企業共成長。三是提升企業競爭力。有價值的初創型企業容易受到風投的關注,園區管理機構應積極引導企業開發核心產品或采取先進的商業模式,提升企業競爭力。

(二)加快創新推動,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逐步改變目前示范園投資主體單一的局面,從以政府投資為主導轉向與大型企業、研究教育機構、社會團體的協作,引入社會投資。可以考慮依托大學、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共建創業示范園,并適時考慮擴大園區規模。通過共建創業示范園的方式,推動高校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豐富園區投融資市場體系元素,提供更多投融資服務。加強與各類投融資服務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如創業投資機構、天使基金、風險投資、保險、私募股權基金、典當、租賃等新型金融機構。

(三)加強政策配套,投融資模式運行市場化

一是建立園區信用制度。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創造良好的信用環境。逐步建立園區企業征信系統,循序漸進地推進信用環境建設。二是加強人才引進和團隊培養。加強企業管理力量,具體的經營發展由具有企業管理經驗的管理者來承擔,更好的激發園區內在發展動力。三是搭建服務平臺。在園區現有網絡平臺的基礎上,提供園區投融資網上服務,為園區投融資服務供需雙方匯集、整理、提供高質量信息。四是強化市場意識。在選擇創業企業時, 要從單純的注重技術水平向注重技術與市場并舉發展。因為,技術水平并不能保證新創企業的成功,而對市場機會的識別能夠幫助新創企業成長發展。五是推動園區市場化運作。政府投入與園區產生社會效益掛鉤,示范園本身作為一個企業,它的產品就是具有成長性的創業企業。在示范園發展初期享受政府一定的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是非常必要的。長期來看,需要建立對示范園運營績效的考核指標,例如開展基本服務和具有附加值服務的情況、增加就業機會、成果轉化、創新等,政府投入與園區運營考核指標相掛鉤,將有助于形成對園區發展的激勵機制。

作者單位:北京市工程咨詢公司發展規劃部

篇10

在當前多媒體環境下,從非公辦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和經營方式來看,一般可分為實體經營、網絡經營和網絡實體經營三種模式,實體經營包括書店、書吧和民營圖書館,網絡經營包括網上書店和電子圖書網,網絡實體兼并的則有以青番茄為代表的網絡實體圖書館。這些圖書經營模式,都可滿足社會公眾對信息的同一種社會需求,但如果要占據市場,他們之間就必須避免同質化競爭,必須去找尋符合不同用戶需求的服務方向來為自己謀得一席之地。實體經營的“實在性”是其區別于網絡對手的特點和優勢。在大型書店,顧客不僅可以進店選書、翻閱書和買書,還可以把買書、讀書作為一種消遣娛樂的方式,形成自己特定的閱讀品味和習慣,從而滿足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消費水平顧客的“悅讀”體驗。新華書店、弘道書店是其典型代表。小型、個性書店則是在細節上下功夫,如主打銷售某種類型的圖書,按照不同研究專題分門別類擺放書籍,或為著名出版社設立專架,又或將書店里所有東西的陳列方式設置與別處不同等;還有的店家則將休閑、怡情與經營活動巧妙結合在一起,形成書吧,悠揚的音樂、質樸的座椅、個性的書籍、文雅的言語構成了這里獨有的氛圍;顧客在這里品茗閱讀,服務員溫言暖語,讓人體會到身心的愉悅,兜里的錢花得其所。出名的書吧有北京萬圣書園、雨楓書館、工業苑等。民營圖書館相較于公辦圖書館而言,則具有規模不大、布點靈活、適應性強和開放時間不受限制等優點;它不是以巨無霸的海量圖書、超大的經營面積來招徠讀者,而是注重講究市場細分,為某一特定群體提供定制化服務;它擅長用商業上的連鎖方式來推廣經營圖書,對于公辦圖書館來說是一種挑戰。例如,1999年11月在山東成立的“書店升級版”的濟寧科教圖書館,是我國第一家大型民辦圖書館,在山東有10家分館,隨后在北京投資成立了首家股份制圖書館。網絡經營的網上書店是多媒體時代電子商務發展的產物。當當、京東、亞馬遜等網上書店,經營圖書的數量之多,品種之全,是許多實體書店都望塵莫及的;它們沖破了時空局限,將顧客的購買時間無限延長,將圖書的采購地域也無限拓展;他們為客戶提供各類增值服務,如新書推薦、作者訪談、讀者評論、跟蹤服務等,同時提供便捷的檢索方式和詳盡的書目信息;所有的一切不僅價格低廉,而且效率很高,有效促進了經營管理的科學化。電子圖書網則是網絡時代的產物,也是當今網絡出版的主要形式,它是傳統圖書的數字化,它讓圖書實現了載體的跨越,“無紙出版屏幕閱讀”的經營模式讓人耳目一新。以青番茄為代表的網絡實體圖書館,則突破了傳統圖書館固有的思維模式,讓網絡成為了圖書館得以生存、發展和實現其社會價值的有利工具。與傳統圖書館相比,它的借閱手續在網上完成,且借、還書均為快遞人員上門服務,讀者可足不出戶完成借還手續,且整個過程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與網上書店相比,網絡實體圖書館提供的是免費的圖書借閱,而不是圖書出售;與電子圖書網相比,它提供給讀者的是紙質圖書,而不是電子書的鏈接下載。作為自負盈虧的社會企業,網絡實體圖書館利用商業模式運營公益服務,創造盈利收益,再反哺公益,開創了公益文化服務的循環模式。以上所述的這些不同圖書經營模式,筆者雖不清楚它們到底能盈利多少,但從中不難看出它們都有一種經營理念的提升和經營模式的成功運作;它們一切從讀者出發,充分考慮讀者的需求;想買書的讀者通過它們可以買到自己心儀的好書,不想買書的讀者通過它們也可以在輕松愜意的環境中讀到自己喜愛的好書,甚至可以直接在家里上網進行免費閱讀。這一切,對于不存在盈利目的的公共圖書館不無震撼和啟迪。公共圖書館是國家為社會大眾無償提供精神食糧的地方,它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其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和發揮這個優勢,找尋到最利于自身發展的途徑,便成為了公共圖書館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不同圖書經營模式對公共圖書館營銷理念的借鑒意義

長期以來,公共圖書館秉承“公益性”和“非盈利性”宗旨,把推廣全民閱讀視為己任,為讀者提供中規中矩的傳統圖書館服務;雖然很多公共圖書館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者文化活動,但從活動效果來看,仍有相當一部分公共圖書館由于缺乏必要的營銷理念和營銷手段,活動的社會效果不盡如人意。對于平日不經常出入公共圖書館的民眾,陳舊的書籍、森嚴的書架、生硬的語言和木奈的表情等,已經成為了他們腦中所固有的傳統公共圖書館印象;讀者來到這里或多或少懷著一種“有求于人”的忐忑之情,加上網絡書店和電子閱讀的沖擊,部分公共圖書館更是陷入了“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境地。因此,借鑒學習當今社會上的主流圖書經營模式,普及市場營銷理念,對于公共圖書館的長遠發展極具啟示意義。

(一)成立專職營銷部門是公共圖書館營銷工作的組織保障

以網絡實體圖書館為例。青番茄網絡實體圖書館成立了專職營銷部門,且其在經過詳細的市場調研后,發現在不少城市中已有的圖書借閱服務還不足以惠及城市中的所有讀者,服務不便捷的問題還是比較突出;與此同時,雖然電子書籍憑借信息獲取便捷的優勢滿足了部分讀者的需求,但是,紙質閱讀仍然是深受大眾歡迎的閱讀方式。抓住了這關鍵的一點,營銷部門提出青番茄需通過尋求新的經營模式來解決現有公共服務部門以及公益性組織未能解決的問題或未能滿足的民眾需求這個思維導向,提出可為網上注冊用戶提供免費的圖書借閱及送書上門服務這個應用技巧。果真,青番茄網絡圖書館自上線運營以來,已有全國27個城市的100萬個人從中受益。青番茄圖書館以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和運作方式開辟了網絡實體圖書館的生存與發展的創新模式,它通過商業運營踐行傳統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活動,為面臨窘境的公共圖書館帶來了全新的影響和啟示。目前在全國,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加之圖書館營銷概念普及力度有限,導致不同地方的公共圖書館在營銷投入方面有所差異。部分公共圖書館很重視營銷工作,在館內設立了專門部門來從事圖書館營銷工作,如寧波圖書館、金陵圖書館、成都圖書館等,平均每館的專職營銷人員有5.67人;金陵圖書館還設有營銷專項經費,年投入30萬元。其次,部分公共圖書館沒在館內專設營銷部門,而是將其置于部門內部,因此缺乏專職工作人員和團隊從事圖書館營銷工作。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公共圖書館仍把宣傳推廣等同于圖書館營銷工作,甚至將圖書館營銷視為圖書館宣傳推廣的組成部分,在圖書館實踐中缺乏營銷的思維導向和技巧應用。這些沒設立專門營銷部門的公共圖書館,一般在圖書館營銷經費上不穩定,營銷經費一方面依賴于上級單位下撥的專項經費,另一方面則置于館辦公經費之內,因辦公經費涉及多項開支,為此營銷經費能省則省。為此,深圳圖書館、哈爾濱圖書館等曾提出過“營銷工作應納入圖書館業務經費”的建議,頗具代表性。

(二)選擇多樣化的營銷渠道是公共圖書館成功營銷的關鍵

以書吧為例。除了打造個性裝修、舉辦書香活動、提供餐飲服務、為顧客提供可讀性強、具有較高審美層次的個性書籍之外,書吧通常會推出一些個性營銷項目。比如,建立讀者會員制,培養顧客的忠誠度,會員能夠享受更多的消費折扣和活動優惠;又如,針對讀者的要求提供各種個性化服務,為讀者或其要求的朋友制作郵寄帶有書吧LOGO的圖書生日卡、明信片等;再如,提供匿名交流本,讀者可以在上面寫出自己的讀書心得和體會,或是對書友想說的話,或是對店家的意見建議等;有的書吧還提供圖書交流服務,讀者可以用自己的兩本至三本圖書去交換店里的任一本圖書。另外,部分書吧還會建立自己的專屬網站,美觀,識別度高,有特色;更有甚者還同步建立了自己的網上書店,對圖書進行分類,為顧客提供閱讀指南,并且提供網上訂購圖書業務等,開創了專業性書店、實體書店與網絡書店三位一體的嶄新營銷模式。與書吧的盈利目的不同,公共圖書館其實已成為了最重要的免費公共空間,圖書館的活動已進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圖書館的服務已遠遠超出了“圖”和“書”的傳統概念,進而演變成集文化、教育、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機構。目前,我國圖書館服務產品發行渠道主要分為物理渠道和網絡渠道,前者是用戶通過圖書館實體獲取服務產品的方式,后者是用戶通過互聯網享受圖書館服務的方式,而這兩種發行渠道均需相應的營銷渠道來為之配合,以便讓用戶知道圖書館的存在以及其能夠提供的服務和內容。因此,公共圖書館可從陣地服務和網絡服務兩方面入手,結合自身的館藏特點來形成自身的營銷渠道,來培養獨特的營銷個性,既滿足當前廣大讀者閱讀需求的客觀需要,又為自身在激烈的書業競爭環境下謀求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筆者認為,圖書館可借鑒書吧的營銷方式,通過塑造自己的經營個性去吸引讀者,一方面從傳統的圖書借閱向網絡多媒體、影視、手機信息平臺發展,另一方面進行業態創新,引入文化、數碼、休閑、餐飲、網絡等多元業態,從開圖書館轉型為做文化,圖書館不僅可以借還書,還可以讓各種積極文化生態在此并存;這樣公共圖書館不僅能成為拓展文化市場的敲門磚,往往還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