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貧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09-04 17:1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扶貧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27
[中圖分類號] F59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1- 0048- 04
0 引 言
旅游與反貧困問題的研究最早起源于人們對旅游經濟的影響研究,即旅游對接待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意義以及造成的負面影響方面的研究。真正將旅游業發展與消除貧困聯系在一起是在1994年4月,英國發展局(DFID)在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報告中提出扶貧旅游(PPT)的概念,指出PPT是有利于貧困人口發展的旅游,報告指出“貧困人口可以從發展旅游中受益,但是扶貧旅游不是一種旅游產品,也不是旅游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把旅游作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一種方式和途徑”。我國對于旅游扶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扶貧的概念、旅游扶貧的發展戰略、旅游扶貧的效應、旅游扶貧的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高舜禮(1997)認為旅游扶貧的目標地區主要是具有一定旅游發展基礎的經濟欠發展地區,旅游扶貧的目標不僅僅在于脫貧,還在于在脫貧的基礎上致富。朱明芳(1999)以野三坡旅游開發為例,對旅游扶貧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并認為政府在旅游扶貧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劉向明(2002)對在旅游扶貧過程中“政府主導”論和“市場主導”論展開了比較分析,認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體現在政策扶持和積極引導,在貧困地區的旅游被激活后,發揮主要作用的應該是市場。
1 呼和浩特市各旗縣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情況
1.1 城鄉收入雖然增長較快,但城鄉收入差距大
在“十一五”期間呼和浩特市各旗縣的農村居民的收入穩步增長,人均純收入從2006年的5 308元到2010年的8 746元,2010年內蒙古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 529.6元,但遠低于呼市城鎮居民25 174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呼和浩特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純收入的3倍,城鄉收入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參見圖1)。從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角度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吸引城鎮居民到鄉村進行旅游消費,農村居民以提供旅游服務來增加收入,是一條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可行策略。
篇2
近年來包容性增長理念在國內外得到日益廣泛的認同。本文分析了包容性增長和包容性旅游增長的概念與內涵,提出了以旅游系統為框架的包容性旅游增長實現機制,并對該機制進行了系統外部和內部兩個層面的詳細解析。以此為基礎,本文提出加強產業融合、擴大旅游需求、加強旅游扶貧、優化旅游利益分配機制、提高旅游公共服務水平是包容性旅游增長政策的基本立足點。結合我國實際,本文提出應通過拓寬產業融合廣度和提高其深度之政策來推動實現我國旅游業外部包容性增長。針對旅游業內部包容性增長,本文提出了四個方面的政策建議:出臺全國性的“國民休閑計劃”,大力發展國民旅游;加大針對貧困地區的旅游扶貧力度,創新旅游扶貧方式;發展社區利益型旅游業,優化旅游利益分配機制;強化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多層次的旅游公共服務系統。
關鍵詞:
包容性旅游增長; 旅游系統; 實現機制; 政策建議
收稿日期: 2011-02-21; 修訂日期: 2011-05-20
作者簡介:
王京傳(1977-),男,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博士研究生,曲阜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旅游學理論。李天元(1949-),男,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旅游學理論和旅游市場營銷。
1 引言
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理念是由世界銀行(WBG)和亞洲開發銀行(ADB)提出的。2003年12月,世界銀行出版的《全球化增長與貧困(建設一個包容性的世界經濟)》政策報告提出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包容性問題(蔡榮鑫,2010)。2004年5月,亞洲開發銀行的《在亞洲發展中國家持續性減少貧困的包容性增長:基礎設施發展的強化角色》報告初步界定了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提出要通過提高窮人的市場進入程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等手段來引導窮人參與經濟增長進程(Ifzal,Xianbin Yao,2004)。亞洲開發銀行(2008)的《2020年發展戰略》(參考文獻1)將包容性增長與環境可持續、區域融合列為其三大戰略支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已經將其“國際減貧中心”改名為“國際包容性增長政策中心”(the International Policy Centre for Inclusive Growth/IPCIG)。2010年11月,該中心提出包容性增長不僅是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手段,更是在應對經濟危機基礎上對未來發展和繁榮的投資(IPCIG,2010)。
包容性增長這一概念進入中國,始于2007年亞洲開發銀行在北京主辦的“以包容性增長促進中國社會和諧”研討會
Asian Development Bank.Reducing inequalities in China requires inclusive growth[EB/OL].,20041123.。包容性旅游增長運行中,各主體參與競爭的機會是平等的,其博弈關系的表現應該是公平競爭和平等合作。
同時,社區居民參與機會和獲取收益機會的平等則要以不斷擴大社區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經營、管理等活動為基礎,提高其在旅游收益分配中的份額。這既是旅游業綜合功能實現的途徑,又是旅游業因使用當地經濟資源、占用當地公共設施以及負外部性而應當給予社區居民的報酬或補償。當前,我國旅游利益分配機制尚不合理,直接經營者和政府公共財政往往是最大的收益方,而社區居民有時甚至連基本的資源使用補償都難以獲得?!奥糜物w地”趨勢(聶曉玲,2009)、旅游經營者與居民的沖突等已經在我國不少地區出現。如,海南旅游業發展中就曾出現多次居民與旅游企業的沖突,2004年三亞甚至出現南山文化旅游區保安被村民毆打致死的惡性事件(吳鐘斌,2004)。這就要求旅游業發展必須重視社區參與和擴大旅游收益注入當地社區的比例,以實現旅游業對當地發展的貢獻和提高社區居民對旅游業的支持。
3.2.5 旅游支持系統的包容性增長
旅游支持系統涉及多個部門,職能是為其他子系統提供政策、安全、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其包容性增長實現的主要途徑是部門協調與合作、責任共擔和利益共享、有效監督管理。
實現各部門間的有效協調與合作是該系統包容性增長的基礎,否則就會出現多頭管理、目標沖突、搶權推責的管理困境。而部門協調與合作的實現又會受到各部門之間責任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的直接影響?;诖?旅游部門要主動聯合各支持部門參與旅游服務、監督和管理等相關事務,建立正式的共同參與機制,并拓展多元化的非正式參與渠道;當地政府要認識到旅游業發展帶來的是當地的整體利益,提高各支持部門對自身既是旅游業發展參與者又是受益者的認識,并通過公共財政配置等機制來實現旅游收入在各部門之間的公平分配和對各部門參與旅游事務的合理回報。同時,有效監督管理是實現旅游資源保護、科學開發、市場規范等的前提,是旅游系統良性運行的保障。旅游、環保、衛生、安全等政府部門是監督管理的主要部門,行業協會、民間組織的作用正在日益提高。
4 包容性旅游增長的政策建議
基于前面提出的包容性旅游增長概念內涵和實現機制,當前我國旅游業發展中尚存在著產業合作與融合不夠深入、公眾旅游需求實現難以公平實現、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等諸多與包容性增長相背離的實際問題。這表明要推動我國包容性旅游增長的實現尚需諸多的政策推動。具體來說,這些政策一方面是基于國家或地區整個系統層面而在旅游業與相關產業之間合理配置各項資源的整體性政策,即旅游系統外部包容性增長政策;另一方面是基于旅游系統層面的部門性政策,即旅游系統內部包容性增長政策。本文的研究著重于后者,這主要是考慮到部門性政策易于為旅游系統所自主制定和實施。
4.1 旅游系統外部包容性增長政策
旅游系統外部包容性增長政策涉及兩個層次:一是國家或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布局,如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二是部門之間合作制定的推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的政策。在此,拓寬產業融合的廣度和提高其深度是政策的主要立足點。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加快國務院各部級層面的合作框架協議制定,即積極推進國家旅游局與其他各相關部門簽署合作發展旅游的協議;另一方面要建立長效機制,提高現有產業融合的深度,科學靈活、有針對性地設計各級地方政府層面的具體實踐方式。近年來國家旅游局已經同文化部、農業部等部門簽署合作發展旅游的協議,但尚缺少深層次的持續性具體行動方案和長效推進機制,同時在地方政府層面的落實機制多為上級政策的簡單復制而缺少針對性和創新性。
4.2 旅游系統內部包容性增長政策
基于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實際,旅游系統內部包容性增長政策的立足點是擴大旅游需求、加強旅游扶貧、優化旅游利益分配機制、提高旅游公共服務水平。其中擴大旅游需求是基礎,加強旅游扶貧和優化旅游利益分配機制是最直接手段,而提高旅游公共服務水平則是基本保障。
4.2.1 出臺全國性的“國民休閑計劃”,大力發展國民旅游,使我國居民旅游權利得到有效實現
“國民休閑計劃”又稱 “國民旅游休閑計劃”。從該計劃自2009年以來在廣東、浙江、山東等地的試點情況來看,國民性和福利性是其核心特征,福利旅游、修學旅游、銀發旅游、獎勵旅游是其關注重點,休假時間保障、消費券、門票優惠是其主要手段。應該說,該計劃不僅是當時拉動內需和旅游業應對經濟危機的應急性政策工具,也是國民旅游活動機會增加、旅游權利實現的有效保障機制。我國旅游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旅游業是民生產業,國民旅游是“惠民生”的實現途徑。因此,“十二五”期間我國應該盡快出臺全國性的“國民休閑計劃”,并通過行政和市場手段的有效組合來加快其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從而大力推動國民旅游需求的釋放和實現旅游“惠民生”之社會功能。
在國民旅游發展中,我們要重視社會旅游的發展。社會旅游又稱補貼性旅游,是指“由那些沒有社會干預就無力負擔費用的人參與的旅游活動”,即低經濟能力者的旅游活動(格德納,里奇,2008)??梢?社會旅游的宗旨是旅游權利實現和旅游參與機會平等,屬于包容性旅游增長的范疇。“十二五”期間,我國旅游業發展要在國家宏觀層面的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會福利制度完善基礎上,繼續通過價格優惠、門票減免、消費券、消費補貼等政策來提高低收入者等特殊群體參與旅游活動的經濟能力。同時,政府要主導或引導相關公共或私人部門針對較為穩定、規模較大的某些目標群體提供專門的設施和服務,以確保社會旅游發展的長期性和穩定性。英國和法國在推動社會旅游發展中就已有政府和市場主體合作,專門針對青年學生群體開發價格較低的露營地和青年旅舍的成功案例(格德納,里奇,2008)。
4.2.2 加大針對貧困地區的旅游扶貧力度,創新旅游扶貧方式,使貧困人口能夠有機會參與旅游發展并分享其成果
戰勝貧困是21世紀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亞洲開發銀行的包容性增長戰略同時也是其減輕貧困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世界旅游組織于2002年制定了“可持續旅游與減輕貧困”計劃,提出發展“可以直接提高貧困人口受益的旅游”(即Propoor tourism――旅游扶貧)(克里斯•庫珀,等,2007)。旅游扶貧的支撐點是旅游業的綜合性、關聯帶動性和勞動密集性,立足點是窮人參與旅游就業和旅游利益分配,主要途徑是提高居民參與度、理順旅游利益分配機制。我國旅游扶貧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2001年1月國家旅游局與財政部等聯合《關于建設“國家旅游扶貧試驗區”有關問題的通知》,由此旅游扶貧進入有序實施階段。到2009年8月,我國旅游扶貧已經使占貧困地區總人口約十分之一的人脫貧,受益農民約2400萬(冽瑋,2009)。
目前,我國尚有絕對貧困人口4000多萬,低收入群體人口2.7億趙承,譚晶晶.會見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境外代表[EB/OL].,20080626.,并形成立體化的信息渠道網絡,從而能夠即時性滿足各相關旅游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無障礙旅游設施是針對特殊市場群體(如老人、殘疾人)提供的專門性旅游設施。2009年,我國殘疾人總數已經超過8300萬衛敏麗.我國殘疾人總數已超過8300萬 近5000萬有康復需求[EB/OL].,20100816.??梢?無障礙旅游設施的需求空間極大。無障礙旅游設施供給是旅游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特殊群體旅游參與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其貫穿于旅游者旅游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涵蓋食、宿、行、游、購、娛等所有旅游要素,并需要針對不同的具體特殊群體細分市場進行差異化設計(圖4)。因此,無障礙旅游設施供給需要在不同區域之間、區域內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旅游業內部各部門之間進行統籌協調,并在政府主導下由旅游系統中各子系統之相關利益主體通過協作來實現。
5 結語
包容性增長研究是一個新課題,國內外對包容性旅游增長的研究尚不多。本文僅對包容性旅游增長問題進行了初步研究,尚存諸多不足之處。進一步的研究還需要在完善現有研究框架基礎上,構建更加明確的指標體系,提出更為細化、更具可操作性的實踐模式以及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1] Asian Development Bank.Strategy 2020:The LongTerm Strategic Framework of 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2008~2020[R].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8.
[2] Ganesh R,Ravi K.Inclusive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Asian Development Bank literature[C]∥Ganesh R,Ravi K.Inclusive Development:Two papers on conceptualization,application,and the ADB perspective.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2010:2648.
[3] Ifzal A,Hyun H S.Defining and 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Applications to the Philippines[R].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7:13.
[4] Juzhong Zhuang.Inclusive growth toward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olicy implications[J].Asia Development Review,2008,25(1/2):2233.
[5] Ifzal A,Xianbin Yao.Inclusive Growth for Sustainable Poverty Reduction in Developing Asia:The Enabling Role of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R].Manila: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4.
[6] International Policy Centre for Inclusive Growth.Can social protection help promote inclusive growth?[J].Poverty in Focus,2010(22):2.
[7] Murray C munity benefit tourism initiatives―A conceptual oxymoron?[J].Tourism Management,2008(19):118.
[8] 蔡榮鑫.包容性增長探源[N].第一財經日報,20101013.
[9] 查爾斯•R•格德納,J•R•布倫特•里奇.旅游學[M].李天元,徐虹,黃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85.
[10] 克里斯•庫珀,約翰•弗萊徹,艾倫•法伊奧,等.旅游學[M].張俐俐,蔡利平,編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64.
[11] 劉中華.第三只眼看旅游業的“隱性壟斷”[J].記者觀察,2006(9):5659.
[12] 聶曉玲.云南麗江旅游業發展中主體“邊緣化”現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52.
[13] 申曙光,侯小娟.“包容性增長”與社會保障:和諧社會的兩大重要主題[N].廣州日報,20101025.
[14] 世界旅游組織.全球旅游倫理規范[J].張廣瑞,譯.旅游學刊,2000(3):7174.
[15] 王紅茹.首次公開倡導“包容性增長” 陌生概念引關注[N].中國經濟周刊,20100928.
[16] 吳鐘斌.海南三亞保安阻攔村民帶逃票游客進景區被打死[N].海南日報,20041127.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Actualizing Mechanism
and Policy Suggestion of the Inclusive Tourism Growth
WANG Jingchuan, LI Tianyua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Servic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of inclusive growth has been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and organization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simple introduction of inclusive growth,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cepts and connotations of both inclusive growth and inclusive tourism growth and put forward the actualizing mechanism of the inclusive tourism with tourism system as a framework.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d this system in details with both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mensions. With all these analyses, 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we should broaden and deepen convergence between tourism and other industries to actualize inclusive growth in the external dimension. It also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policymaking to actualize inclusive growth in the internal dimension: carrying out‘the national leisure plan’to develop the national tourism; enforcing the potency dimension of propoor tourism; optimiz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ourism benefit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ourism public service system.
篇3
【摘要】文章從全域旅游這一觀點出發,分析婁煩縣內可開發旅游資源,構建旅游精準扶貧模式,以期對婁煩的經濟發展和脫貧工作提供理論和現實指導。
【關鍵詞】全域旅游;精準扶貧;山西
婁煩縣2013年以前,全域旅游在中國尚屬一個很陌生的概念,雖然偶見報端,但學界沒有一個廣泛而統一的認識。2013年厲新建等對全域旅游進行了解讀,奠定了全域旅游的基本內涵。2016年,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國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長提出:中國的旅游發展要從“景點旅游”轉變到“全域旅游”,并對全域旅游做出了全面細致的解讀。隨即,全域旅游在全國各地展開了廣泛的討論和實踐。貧困問題是世界難題,作為第一人口超級大國,我國的貧困問題更是尤為嚴重。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為實現中國夢,為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于2013年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對我國的扶貧攻堅工作提出了有力的思想指導。而旅游扶貧則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積極作用更是在學界、政界乃至全社會得到了廣泛的認可。201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2014年《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2016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的通知》,都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大力推進旅游扶貧。精準扶貧是國家長期推行的經濟建設脫貧模式,全域旅游則是以行業帶動經濟發展,從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角度兩者必然會形成交集。山西婁煩縣屬于山西省太原市下轄縣,地處太原市西北部、呂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距省城太原97公里,是集山區、老區、庫區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太原最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本文以探討山西婁煩縣全域旅游精準扶貧入手,探索全域旅游視角下精準扶貧模式之路。
1全域旅游與精準扶貧的理論關聯
2013年,厲新建對“全域旅游”的解讀奠定了全域旅游的基本內涵。“全域旅游”是指一定范圍內相關行業積極融入,部門之間共同管理,當地居民利益共享,游客全方位體驗旅游樂趣,充分挖掘目的地的旅游資源,創造新穎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從而滿足游客與居民的利益與旅游需求。[1]2016年,國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長對“全域旅游”做出了官方解釋。“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2]全域旅游是旅游產業的系統化,全景化,是從大旅游視角下對一定區域進行整體規劃,將有利優勢資源整合,統籌管理。全域旅游從根本上是要解決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旅游發展問題,從過去的點到現在的面,從過去的景點建設到現在的全社會共建共享?!熬珳史鲐殹钡闹匾枷胱钤缡窃?013年11月同志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做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3]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4]一直以來,發展旅游業一直是扶貧工作的有力手段,很多貧困地區地理位置偏遠,但生態環境良好,具有旅游的開發潛力,通過發展旅游業實現脫貧致富是一條快速有效捷徑。
2婁煩縣發展現狀
婁煩縣是山西省太原市下轄縣,總面積1289平方公里。全縣有142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達到117個,全縣總人口數12.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6萬人,而貧困人口為3.4萬人。婁煩縣地處太原市西北部、呂梁山腹地、汾河中上游,距省城太原97公里,東部緊鄰古交,西部為方山,南部為交城,北部與靜樂鄰接。婁煩縣是集山區、老區、庫區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太原最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2016年度,婁煩縣地區生產總值18.3億元,而太原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955.6億元,其中迎澤區達到602.20億元,杏花嶺區509.18億元,小店區389.34億元,萬柏林區352.77億元,尖草坪區245.69億元,經濟區239.58億元,高新區99.89億元,晉源區57.16億元,清徐縣122.46億元,古交生產總值26.39億元。數據顯示,盡管婁煩縣委班子穩中有進,與2015年相比同比增長33.3%,但在太原市各區縣中仍屬末流水平。2017年上半年,據太原市統計局最新統計,太原市各縣域經濟增長情況,太原市增速為7.1%,古交市、尖草坪區、萬柏林區、清徐縣、陽曲區域增速都高于太原市平均水平,即使增速最低的晉源區也達到了4.6%。只有婁煩縣為負增長狀況,為-1.4%。導致婁煩貧困的原因很多,產業結構不合理是首要原因。多年來,煤焦和選礦業一直是婁煩的支柱產業,全縣345家工業企業有72%從事這兩個行業,盲目的發展和粗放的經營方式不僅未能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而且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另外,婁煩縣大多數貧困人口集中在邊遠山區,生存條件和生產條件普遍都比較惡劣。因此,扶貧的關鍵在于轉變生產模式,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發展如何順利轉型,如何快速增加農民收入,減少貧困人口,如何在新形勢下順應國家政策、人民需求,才是婁煩脫貧工作的重中之重。
3婁煩縣旅游扶貧優勢分析
婁煩縣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而旅游資源的優劣和品質直接決定著發展旅游的可行與否。婁煩縣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豐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資源,不僅是革命老區更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所有這些都是婁煩縣發展旅游業的優勢條件。
3.1歷史綿長的古城
據我國現存歷史資料和婁煩縣城三教寺殘留的元代和清代兩塊碑石銘文證實,婁煩在明代以前寫作樓煩。在這個名稱下,從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以來,曾建過國,設過郡、州、縣、監、司、鎮、鄉、區、市、公社、大隊、村、居委會等一系列的行政建置。這在全國也是極為罕見的。[5]婁煩不僅歷史悠久,更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位于婁煩縣馬家莊鄉新城東溝村的婁煩古城,就是一座研究意義極高的古城遺址,該古城為東周時代遺址,為婁煩國都的遺存。古城中出土了大量的戈、青銅箭頭等兵器和戰馬骨骼及帶箭頭的人頭蓋骨,在2013年5月,婁煩古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2一山一水一名人
婁煩縣在旅游業方面一直打造“一山、一水、一名人”的旅游品牌,積極開發云頂山、汾河水庫、高君宇故居三個精品旅游景區。高君宇故居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第一批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山西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頂山是目前太原市海拔地形最高、山水自然景觀最優美、空氣最新鮮、野生動植物最豐富的自然生態旅游寶地。汾河水庫建于1958年,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庫。水面寬廣,春夏秋季可乘船泛舟,游樂和釣魚,冬季可滑冰。
3.3美味有趣的飲食
婁煩有極具特色的美食。2010年,婁煩莜面栲栳栳制作技術被公布為太原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除了莜面栲栳栳外,婁煩的特色美食還有莜面魚魚、圪搓搓、磨擦擦等,從名稱上來看就極具民間特色和生活情趣。
3.4清涼舒適的后花園
婁煩縣氣候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干燥,雨量較少,氣溫較低,風力一般,陽光充足,濕熱同季。冬季較長,寒冷干燥;夏季短暫,雨量集中;春季風多,升溫較快;秋季短暫,天高氣爽。[6]婁煩的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使婁煩成了省城太原天然的清涼后花園。
4婁煩縣全域旅游精準扶貧模式構建
4.1政府引領
全域旅游發展過程中,政府的引領作用是至關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確立旅游扶貧的基本思路,前期必然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甚至還要成立對應的政府管理部門對全域旅游區域做出積極有效的規劃和管理。全域旅游并不是全縣發展旅游,而是在旅游作為主導的基礎上,各部門各單位協調發展,共同組成大旅游模式發展,需要整合旅游資源,實現產業交叉、產業融合、產業聯動,這就需要政府相應做出整體規劃,核心是把旅游業作為全縣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和發展。
4.2媒體先行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就是各種媒體。借助旅游媒體進行宣傳與推廣,能夠強化目的地旅游信息的傳遞,吸引更多的客流,帶來更加客觀的經濟收益,為旅游業帶來良好的社會形象,為旅游的發展構建良性循環的氛圍。在媒體介入的同時,需要發掘婁煩縣旅游的特色,融入更多的文化色彩和自然景觀元素,照搬照抄都會使旅游發展曇花一現達不到長期繁榮的目的。
4.3打造景區特色
婁煩縣在旅游品牌上,一直倡導“一山一水一名人”,如何打造不一樣的山水和名人,是婁煩發展旅游業的考慮重點。解決的出路在于融入當地特有的風土文化,扶貧的關鍵在于當地村民的參與。婁煩由于地理位置比較偏,所以基本保持著原生態的狀況,環境也沒有重大污染,所以婁煩一直以來被稱為山西生態第一縣??梢詮倪@個方向入手,打造天然氧吧的純凈養生旅游,支持當地農民開發農家樂,政府參與有計劃地幫助貧困戶開發小農場、農家采摘、農家客棧等項目。頻繁開展集市活動,打造原生態的古老城鎮。推動旅游扶貧和新農村建設工作有序進行。另一方面,積極開發以高君宇故居景點為核心的紅色旅游路線。設立紅色旅游大講堂、紀念館以及各種形式的紅色教育文娛表演。自發設計紅色旅游線路,支持親子游、老人團、紅色教育宣講團等,開發多樣化的紅色教育節目,從內涵建設上吸引游客。
4.4基礎設施跟進
旅游基礎設施水平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旅游道路、景區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資源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旅游廁所改擴建工程。確保景區和交通沿線通信順暢。[7]旅游業的發展要求相關輔助行業都要均衡有序配合發展,食住行游購娛每一環都至關重要。旅游業是否能長足發展,與旅游相關行業的規范管理息息相關,政府和行業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制定旅游服務標準并能嚴格推廣實行。
5結語
婁煩縣是國家扶貧重點工作縣,由于地理位置、產業結構等多種原因,社會經濟相對滯后,基礎設施陳舊落后。要加快婁煩經濟的發展,同時要保護水土和其他自然資源的生態環境,旅游扶貧是最佳也是最合理的途徑之一。婁煩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人民生活淳樸,極度適合發展農業觀光、采摘垂釣、戶外探險、休閑游、紅色旅游等多種線路設計。在旅游業迅猛發展的今天,希望婁煩縣能借此東風,加強全域旅游規劃,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規范旅游行業標準,從而使全縣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一個新臺階,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的夙愿。
參考文獻:
[1]厲新建,張凌云,崔麗.全域旅游: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創新———以北京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2]李金早.全域旅游的價值和途徑[N].人民日報,2016-03-04.
[3]廖曉東,滕湘君.精準扶貧的現實難題與方略要務[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48-54.
[4]王思鐵.精準扶貧:改“漫灌”為“滴灌”[J].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2014(4):14-15.
[5]楊秉.非凡的婁煩歷史文化[EB/OL].
[6]馮建春,武愛清.婁煩縣汾河治理現狀與創新[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4(5):15-17.
篇4
【關鍵詞】精準扶貧 案例研究 寧夏
一、寧夏回族自治區貧困現狀
寧夏地處西北內陸高原,是中國五大少數民族自治區之一,轄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2015年底總人口667.8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由于受歷史條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經濟發展長期滯后。西海固是寧夏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自然條件極其惡劣,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涇源、彭陽,海原、同心、鹽池、紅寺堡9縣(區),人口206.3萬,占寧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寧夏38.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81.7%。西海固是寧夏扶貧開發的主戰場和最難啃的“硬骨頭”。
二、寧夏回族自治區精準扶貧案例
(一)產業扶貧――以同心縣同德村為例
同心縣隸屬于吳忠市,位于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縣境內溝壑縱橫,干旱缺水,日照充足,晝夜溫差較大,適宜種植枸杞。河西鎮同德村是同心縣最后一個生態移民村,潤德枸杞莊園生產基地來自于從同德村移民群眾手里流轉來的7500畝枸杞。目前,莊園擁有百噸級無塵制干車間,采用現代化生產流水線,對采摘的新鮮枸杞進行清洗、殺菌、消毒、速凍,包裝,不僅可以當作零食直接食用,還可以煲湯、泡茶、熬粥等。通過深加工,可將枸杞做成枸杞原液、枸杞酵素等保健食品,提高枸杞的附加值。據莊園負責任介紹,他們還將向藥品、化妝品等行業進一步拓展,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國家。僅用了3年時間,同德村從寸草不生的荒灘發展成為高效益高產出的枸杞莊園,枸杞產業成了“拔窮根”的支柱產業。莊園里2000余名工人全部來自同德村1379戶移民群眾,在枸杞產業帶動下,同德村從移民前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發展到6000多元,戶均收入超過2萬元。小小的枸杞讓這片貧瘠的土地變成了“致富金礦”,產業扶貧真正實現了源頭“造血”。
(二)旅游扶貧――以西吉縣龍王壩村為例
龍王壩村隸屬于“苦瘠甲天下”的西吉縣,該村有8個村民小組,404戶共計1672口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08戶共計840人,是全縣238個貧困村之一。龍王壩村山清水秀,村民們吃自己種的雜糧和綠色有機蔬菜,是原生態的長壽村,村里有40多位80歲以上的老人,8位90歲以上的老人。該村2014年榮獲“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的稱號,就地取材發展旅游產業是它脫貧致富的特色。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龍王壩村依托本地的自然景觀資源,成立心雨林下產業專業合作社,該社已入選全國“合作社+農戶”旅游扶貧示范項目。現在,村里的貧困戶都成了勤勞致富的能手,他們把農村變成景區,村民變成導游,民房變成客房,產品變成禮品,摘農家菜、吃農家飯、睡農家炕,把原汁原味的農村生活打造成農家生活體驗系列旅游產品。此外,村里的梅花鹿養殖中心和草莓采摘中心也備受游客喜愛,該村年接待游客達6萬人次。去年,村里177戶737人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實現了脫貧,脫貧率高達85%以上。
(三)“軟文化”助力精準扶貧――以中衛市為例
中衛市轄沙坡頭區和中寧、海原兩縣,共40個鄉鎮442個行政村、32個社區居委會。共有21個民族,五大宗教俱全,屬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區。沙坡頭區以宣傳黨的政策、展現脫貧決心為主題,通過30余場扶貧攻堅專場演出讓老百姓了解精準扶貧政策。中寧縣給山區的農家書屋補充大量圖書,建起了部分鄉村電子閱覽室,并將“互聯網+”思維融入精準扶貧,幫助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感情溝通。海原縣建成了集設計研發、加工培訓、展覽銷售為一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業孵化基地。通過引商、整合等方式,扶持了12個脫貧銷號村,帶動600名貧困家庭婦女穩定就業。此外,中衛市在全域旅游總體規劃中明確文化為魂的思路,將海原回鄉風情展示列入了特色旅游區,著力打造民俗文化游和絲路尋蹤游線路。通過深度挖掘民俗資源,在“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南長灘村建設黨項民俗村。此外,市政府協調鳴沙村80多名群眾,通過組建駝隊和花兒組合演藝團隊,讓他們走進沙坡頭景區服務崗位。目前,該村正在建設占地60多畝的穆民風情苑,項目建成后可安排150多戶群眾經營創收。
(四)精準培訓促進精準扶貧
精準脫貧能力培訓工作被區政府確定為2016年民生工程為民辦實事之一,安排兩億資金,培訓十萬人次。培訓對象主要瞄準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和“十二五”、“十三五”生態移民;根據市場需求和勞動者意愿,培訓工種主要以駕駛員、刺繡、育嬰師、手工藝編織、養老護理、電焊工等工種為主;培訓模式按照“企業訂單、培訓機構列單、培訓對象選單、政府買單”的流程進行。截止年底,全區共對125732人次進行了技能培訓,超額完成25.7%,其中有89732人取得了初級技能資格證書。精準培訓的目標是: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引導貧困群眾不斷挖掘自身潛能,通過積極參加技能培訓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拓寬增收的渠道。
三、寧夏回族自治區精準扶貧帶給我們的啟示
第一、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深度挖掘本地區資源優勢,做到因地制宜。充分l揮貧困地區土地遼闊,山清水秀,污染較少的地緣優勢,依據貧困地區特殊地形、地貌的特點,從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等宏觀思路著手,通過產業扶貧實現其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可以依托自然環境和民俗文化發展生態旅游業。
第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精準扶貧必須加強對貧困村領導班子和貧困戶的教育培訓,徹底打消他們“等靠要”的念頭,積極轉變脫貧觀念,樹立脫貧信心,提升脫貧能力。通過技能培訓掌握至少一種生存本領,積極就業或者自主創業,從源頭上拔窮根,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性作用。同時,要引入技術特派員,針對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進行技術指導。
第三、要加大精準扶貧政策的宣傳力度。遵循“講得清楚、聽得明白”的原則,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文化宣傳方式,讓黨的扶貧政策真正走進群眾的心里,提高他們生產、就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形成“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良好精神面貌,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王旭明.關于新常態下精準扶貧的思考――從寧夏貧困戶家計特征視角分析[J].寧夏黨校學報,2016(2).
[2]夏自成.寧夏農業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現狀及保障措施[J].山西農經,2016(15).
篇5
關鍵字:包容式旅游;文化旅游 ;和諧
中圖分類號:G124; F592.7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中國目前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得益于國際國內兩種環境的宏觀背景,旅游業的諸多優勢以及對于中國社會及經濟的總體影響已經自不待言,無須贅述。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的文化旅游產業更是旅游業的靈魂,也可以說具備更多的附加價值可以進行創造和利用。而對于文化旅游產業進行全國通盤的戰略考量,可以說是推進并確保文化旅游產業的優勢領先地位的必要的謀劃。對于文化旅游產業,顯然不能再利用過去那種規?;?,集約化的并且以項目的數量和利潤的多少為唯一考核標的。這樣的發展方式已經帶來了相當大的危害,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應該選擇并且堅持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這種理念應該和世界范圍內的旅游及社會發展總的價值趨近,并且可以引導出正確得發展模式。在這樣一個重要節點,更具備體系化和人文關懷性質的“包容式”發展理念自然地引起了學界的關注。在2007年亞洲發展銀行提出這樣一個概念以后,國內學界對其進行工具性研究的成果不少,尤其是最近兩三年,結合黨的十提出的各項戰略,關注此問題的成果較為豐碩。主要有以下:王超、鄭向敏(2012)指出了包容式旅游發展同其他的旅游種類的關系;王超(2013)在借鑒印度扶貧工作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應該建立五位一體的ITD旅游發展模式;王京傳和李天元(2011)分別對旅游的內部增長和外部增長在包容式發展的理念下給出了一些政策的建議等等??v覽這些已有的成果,不難發現,國內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此種發展理念對應到的某種具體旅游形式的發展模式上面,這并不難理解,過去的旅游發展中經濟屬性遠超社會屬性的現實會為此做出很好的注腳。而將我國旅游業中的最具人為操作性的文化旅游業作為一個整體,用該理念進行觀照的研究可謂付諸闕如。有鑒于此,本研究以此為題,關注在更為凸顯價值與情感的“后旅游”時代下具備體系化和人文關懷性的包容式發展理念對于文化旅游業的多維度意義群,以為旅游實踐決策謀定好方略與路線。
二、包容式旅游發展理念的內涵
2003 年12 月,世界銀行出版的《全球化增長與貧困( 建設一個包容性的世界經濟) 》政策報告提出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包容性問題( 蔡榮鑫, 2010) 。2004 年5 月,亞洲開發銀行的《在亞洲發展中國家持續性減少貧困的包容性增長: 基礎設施發展的強化角色》報告初步界定了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提出要通過提高窮人的市場進入程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等手段來引導窮人參與經濟增長進程( Ifzal,Xianbin Yao, 2004)。 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先后提出并強化的“包容式增長”理念, 由于從詞源和實踐來看,其核心詞“增長”只具有數字意義, 故國內大多數已有研究是把此種“包容性增長”的理念覆蓋并移植到了發展的領域,而從實際內涵來看,也的確如此。就其本身概念來說,Ravi( 2010) 提出并闡釋的。根據其觀點,包容性增長是指參與機會平等的增長,既注重創造發展機會,又注重讓所有人都能平等得到這些機會。首先,經濟增長是包容性增長實現的基礎,但經濟增長不能僅僅是單一GDP模式的增長。其次,包容性是包容性增長的目標,要讓處在不同環境中的人們都能夠平等地參與經濟活動、為經濟增長做出貢獻并公平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就其經濟維度而言,包容性增長要求收入分配的公平,重視就業機會的公平,尤其要求經濟增長要給窮人等弱勢群體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就其社會維度而言,包容性增長要求重視社會安全,支持弱勢群體,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關注人類健康并加大政府扶貧力度。就其制度和政治維度而言,包容性增長追求社會包容和增權。(Ganesh,Ravi, 2010)
可以說,旅游業中所談論到的包容式發展就是建基于包容式增長的理念,再附加考慮了旅游業的特點而形成的一個子觀念。包容式旅游是在產業應用背景下的具體展現,核心舉措是將賦予旅游業的眾多參與主體以及利益相關者以平等的權利,使其能夠全面深入地共享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社會發展所帶來的發展紅利,以此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的和諧發展,乃至創造和諧世界。
三、中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特點
當下的中國,適逢政府主導下的旅游產業發展已歷三十多年,大眾旅游已經全面占據市場,同時也孕育著未來旅游甚至未來社會發展的些許可能性。旅游產業因此也亟待轉型升級以更好地適應及助力社會的發展。旅游產業的純粹經濟化到社會事業化性質的增加也見證了這個時代性的社會發展變遷。關于文化旅游產業,其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和遺產旅游和休閑旅游有重合,也有其特點和個性。只要是以文化吸引物為旅游核心物,在其旅游地具有比較豐富和獨特的文化氛圍,都可以算作文化旅游。因此,今天的歷史街區打造的休閑旅游地帶,環城旅游游憩,文化遺產旅游,以及今天的創意文化旅游,都屬于文化旅游產業的業界范疇。
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在我國呈現以下的特點:一,可選用的吸引物數量眾多,門類豐富。無論是民族文化,還是其他文化遺產,以及節慶事件。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文化旅游本身的地方/ 場所感的維持和營造就不是那么容易,容易造成多城一面,多地一面的刻板印象記憶,不利于旅游的整體提高。二,在我國的旅游產業中占據的比例很高,在實際的效益上以及對于社會就業上都貢獻良多。三,文化旅游相對于較為純粹的非文化旅游而言,更加依賴于游客與東道主的交流,這就必然要求更好的旅游服務,另外,對于東道主文化的保護也更多地在文化旅游中提出了要求。
四、包容式理念對于文化產業的意義群
推行包容式旅游發展理念,以為著在發展旅游中藥切實貫徹平等,多元,和諧等有益社會的核心要素。對于文化旅游的基石,文化產業來說,包容式旅游發展理念具有如下的幾點重要意義,并且其互相著力,搭建成一體系,構建成一個意義群組。
第一,包容式旅游發展強調參與者的平對,共同協商,這為文化旅游的良性發展提供了最穩定的政策基礎。尤其是在社區旅游以及鄉村旅游中體現的最為明顯,經濟利益的協調只能以平等協商來完成,過去的開發公司和村社干部的分包利益顯然是對農村及城市社區基層人民利益的漠視,同時也為社會不穩定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
第二,國家加強扶貧力度,乃是包容式旅游發展的又一屬性。中國的較為偏遠的民族地區及山區,社會發展程度低,自然條件差,發展第一,二產業具有不可跨越的障礙,而其本身的由于文化閉塞所保存的自身傳統文化,可以被旅游市場所接受。那么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比如“紅色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的開展就是在這個政策下受益的。
第三,在中國現階段推行新型城鎮化的當口,要堅持城鄉的各自特色,不是一味的農村模仿城市,就其本源而言,是要讓人口,尤其是青壯年人口留在鄉村。這就勢必要減少或者一定程度地彌合城鄉的經濟差異。通過包容式旅游發展的推進,使得鄉村的現代化得以在旅游為引導下進一步得實施。這樣不光減少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的可能性,同時也使得城鄉雙元能夠以更為良性的方式在新時代中得以發展。
五、結論
包容式旅游發展是我國目前從外引進的一種發展理念,但由于它著眼深邃,心懷廣大,并不是一味地關注經濟發展的數字,而是在社會發展領域的廣泛助力。因此,該種理念與我國傳統的“自利利他,入世經濟”的觀念不謀而合。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包容式旅游發展,也許不是一個經常被用到的詞匯,但是其包含的意味和深意,將注定其實質上會被旅游業尤其是文化旅游業界所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王超、鄭向敏,我國包容性旅游的發展 [J]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2年09期 34頁
[2]王超、王志章,我國包容性旅游發展模式研究――基于印度旅游扶貧的啟示 [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 第5期 54頁
[3]王京傳、李天元,包容性旅游增長的概念內涵、實現機制和政策建議[J] 旅游科學 2011年11期刊 11頁
[4]蔡榮鑫,包容性增長探源[N].第一財經日報, 2010-10-13.
篇6
關鍵詞: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優勢;問題;對策;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592.7.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3-0135-02
1 貴州省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背景介紹
20世紀80年代開始,貴州省內安順布依石頭寨、黔東南上朗德、南花、青曼、西江苗寨等8個民族村寨被選中成為旅游扶貧試點。目前,貴州已有1600多個民族村寨開展了特色村寨游且以民族文化為主要體驗項目。形成了農業觀光、城郊“農家樂”、歌舞表演、民族節慶、民俗尋蹤、古鎮探秘等形式多樣的旅游產品,推動了鄉村旅游的多元化發展。另外,貴州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之一當屬鄉村旅游。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貴州鄉村旅游的年收入已逾550億元,解決就業人數多達230萬人。按照計劃目標,至2017年,貴州省將建成100個以上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示范村寨、1000個左右重點村寨,突出示范和重點經營戶建設,實現農民旅游收入占20%以上的農民的人均純收入[1]。
貴州鄉村民俗文化是以鄉村文化和自然環境為依托的,是具有唯一性的特色旅游產品,在國內和國際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體系中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無論是對境內游客還是境外游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發展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對于貴州旅游產品的建設、旅游發展模式的創新、加強貴州旅游核心競爭力和調整貴州省旅游業結構都具有重大意義。
2 相關概念
2.1 鄉村旅游的概念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山野風光、農業生產活動、農民生活狀態以及農村特有的生態環境和生態景觀為吸引物,把鄉村文化作為內涵,目標市場針對都市居民,為了滿足旅游者娛樂、學習和回歸自然等方面需求從而開展的融觀賞、考學、實踐、體驗、購物、娛樂、休閑、度假于一體的一種旅游活動[2]。
2.2 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
我國多數地區的民族村寨的發展都離不開鄉村民俗文化,原因在于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使都市旅游者體驗到淳樸鄉情以及民俗文化的魅力,帶領旅游者了解不同地方民眾特有的民風民俗和生活常態。因此可以定義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為建立在一定的旅游設施和異域、異族獨具個性的民俗文化的獨特吸引力基礎之上,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內涵,吸引都市居民并滿足其購物觀光、娛樂休閑、考學體驗和回歸自然等方面需求,前往旅游地(某個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區域),消費體驗民俗文化的一種旅游活動[3]。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核心內容是鄉村民俗風情,其獨特的創造性與民族異域性是吸引旅游者的真正魅力所在。
3 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
3.1 旅游目的地的鄉村民俗文化性
鄉村民俗文化旅游活動的發生地是在鄉村地區,鄉村的山野風光、生活和生產活動、鄉村文化習俗、民族節日等是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所在[4]。
3.2 旅游資源的原生性
鄉村地區無論是生態環境生活方式抑或文化模式都保持相對自然原始狀態。
3.3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豐富性
農村生態系統,具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雙重屬性,景觀資源豐富(如農村的民俗文化、婚喪嫁娶習俗、種植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生產生活工具、鄉村工藝品等)[5]。
4 貴州省發展鄉村民俗文化的意義
4.1 促進居民脫貧致富
如表1所示,貴州鄉村旅游的接待游客數量從2011年4458.35萬人次發展到2015年的9800萬人次,鄉村旅游總收入從147億元上升到430億元,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也有助于創造就業機會,擴寬純收入渠道,拉長和延伸產業鏈條。
4.2 調整貴州農村產業結構
F州省傳統農村產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相對單一,而鄉村民俗旅游的發展促進了當地服務業(食宿等)、物流業、特色制造業的發展壯大,有效的擴展和延伸了產業鏈條[6]。
4.3 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
貴州原有經濟條件的落后,對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缺乏物質支持,而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能夠有效解決該問題。同時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的實現也相應提高了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使得許多瀕危的傳統文化在旅游大潮的沖擊下得到復蘇,并整合融入到旅游市場中重構,得以更新重生。
5 貴州發展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優勢
5.1 資源多樣,內涵豐富,分布集中
貴州鄉村民俗文化兼收并蓄、內涵豐富,涵蓋巴蜀文化、粵桂文化、楚文化、滇文化,其核心是少數民族文化。貴州全省分布著49個少數民族,其中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回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訖佬族等人口超過10萬人,故而素有“文化千島”的美譽。省域內各式各樣的民族節慶、民族藝術、民族風俗、飲食習慣、神話傳說等文化景觀“多元共存,共生共榮”,形成了“好歌村村有,好酒家家有,好節天天有”的多彩貴州民俗風情[7]。
貴州各少數民族分布相對集中于貴州省東南部和西部地區。形成鄉村民俗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集中連片的特點,尤以黔東南州、安順地區和黔西南州最為集中。這有利于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的重點布局和重點突破。
5.2 原始性和神秘性
“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由于特殊的地貌背景,貴州省在工業化開發上不具備其他省份的自然優勢,工業化程度的落后也使其傳統的鄉村民俗文化原始風貌保存較好,神秘感強,受到現代工業文明的滲透較輕。地理環境的相對閉塞導致的人群溝通困難反而促使形成了不同地區形成了形形的民俗文化,造就了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原生性、稀缺性、獨特性和完整性。
5.3 區位優勢突出,旅游市場廣,開發潛力大
當前國際國內鄉村旅游風生水起,旅游業也從傳統的觀光階段向體驗休閑階段過度,獨具魅力的鄉村民俗更是受到青睞。
從文化的角度看貴州是個大省,是一塊高地,是不可多得的瑰寶,對旅游潛在市場的新引力極大。同時伴隨著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尤其是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崛起,入黔旅游的便利性大大提升,總之,今天的貴州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處在一個極佳的歷史際遇上。
5.4 政府支持力度強
貴州省政府在支持鄉村旅游扶貧項目建設和基礎旅游設施的改造提升等方面不論資金投入還是心血的傾注力度都較大,2016年起,貴州省旅游局每年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的專項資金多達5000萬元,同時為貧困戶提供貸款貼息,并探索建立旅游投融資平臺、擔保貸款平臺。為了全方面的保護和開發鄉村民俗文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促進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8]。
6 貴州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6.1 可持續發展,開發保護并舉
固本培元,堅持以保護和傳承文化為第一要務,涸澤而漁的旅游發展模式必不長遠。開發與保護并舉,實現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持續利用,對于一些具有唯一性特點的民俗文化(民族建筑工藝、懸棺喪葬文化等)要重點研究保護。民俗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中,堅持完善政策管理和加強技術支撐二者并舉,實現鄉村民俗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持續利用。
6.2 提高認識,摸清家底,搞好鄉村民俗旅游規劃
制定科學的全省鄉村民俗旅游開發規劃,在整體規劃指導下,對全省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別特征和地域分布進行調研考察、登記造冊,對重點文化資源做好完善的開發、發展與保護的旅游規劃,同時,各鄉村民俗景區景點根據自身特點制定針對性的具w的實施計劃[9]。
6.3 整合資源,挖掘內涵
系統整合資源,積極開展區域聯合,把貴州鄉村民俗旅游區與省內頗具特色的喀斯特自然風景區和鄰省一些著名景區聯合起來,形成旅游網絡。如貴陽-榕江-從江-黎平-錦屏-隆里-鎮遠-凱里-西江-廣西桂林的黔東南旅游線;建設以喀斯特自然風貌、歷史文化遺址與布依族、苗族、漢族等多民族風情相結合的貴陽(花溪高坡苗寨、天河潭鎮山布依文化村、紅楓湖景區)-安順(龍宮、黃果樹、屯堡文化)-安龍、興義(苗繡、臘染、貴州鄉村龍、馬嶺河風景區)-云南昆明的黔西南旅游線等。同時,對民俗旅游的文化內涵進行概括、發掘、升華以致凝聚區域特有的個性化精神,將民族文化中別具特色的民間節日、生活風俗、飲食習慣、神話傳說、民族信仰等文化挖掘出來,設計和創造出多元化的產品,形成特色品牌,強化旅游吸引力。
6.4 改善設施,提高檔次,創建品牌
多渠道融資集資引資,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全方位綜合開發,確保鄉村民俗旅游過程中的食、住、行、游、購、娛等六要素的服務完善、合理銜接,特別是要加強鄉村民俗旅游區的環衛設施、給排水設施、垃圾處理、旅游公共廁所、交通道路、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建設,完善鄉村民俗旅游服務設施,優化鄉村民俗旅游區的大環境,使游客能夠進得來、留得住、游得好,提高鄉村民俗旅游業的層次和綜合效益,進而實現品牌效應[10]。
6.5 培養人才,提升管理,完善服務
宏觀上引導旅游業人力資源的發展如與地方高校合作,定向定點培養專業旅游人才,提高接待能力、接待檔次和接待質量,管理體制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協同管理制度。
6.6 加大宣傳,提高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貴州由于受自然、社會、經濟、歷史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知名度不夠響亮,故而應重點利用港澳及沿海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作為促銷窗口,充分利用各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如電視、報刊、展覽、互聯網等進行宣傳介紹,提高鄉村民俗景源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增大吸引力[11]。
參考文獻:
[1]張遵東,章立峰.貴州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以雷山縣西江苗寨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1(6):66~71.
[2]駱 誠.淺析貴州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0(11):60.
[3]白 娜.參與型鄉村民俗旅游產品開發思路[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4):14~17.
[4]查愛歡.鄉村旅游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及影響機制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5]鄧 位.貴州省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烏蒙論壇,2013(4):49~53.
[6]劉 瑞,蘇維詞.貴州鄉村民俗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類型特征及其開發模式[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6(2):167~170.
[7]王麗芳.淺析鄉村民俗旅游的深度開發[J].安徽農學通報,2007(11):205,152.
[8]黃欣偉.興義鄉村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3.
[9]李 云,殷志華,韓 笑,等.鄉村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區“茉莉花”文化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4(17):42~44.
篇7
黔東南的“原生態”不應只是旅游概念,它其實是為處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提供樣本,告訴人們規模大,馬路寬、樓房高不是唯一選擇。
“貴州除了沒有大海,什么都有?!边@是貴州省省委副書記王富玉的說法。但人們對貴州的印象,長期以來仍然停留在“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上;周邊的云南、四川,分別有“七彩云南”、“天府之國”的美譽,貴州則只有“一只瓶子(茅臺)、一個瀑布(黃果樹)、一棟房子(舊址)”貴州下屬地市的知名度就更低了,說到“黔東南”、“黔南”,人們總以為是指示地理方位,卻不知道這是貴州兩個自治州的名字。
所以貴州人急于讓世界了解自己的迫切感就好理解了,本年度貴州舉辦的最大的宣傳活動,應該說是7月23日開幕、持續12天的“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僅從媒體報道的規??矗珖邪偌译娨暸_參與報道,加上平面媒體,來了200多家國內媒體,還邀請了包括半島電視臺在內的國外媒體。
此次活動的主角是立志成為“旅游大州”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東南州是貴州少數民族最多的地區,民族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其下轄的鎮遠古鎮,比鳳凰早兩批被評為歷史文化名城,名聲卻遠不如鳳凰響亮。苦于缺少一個強力概念的黔東南州,這次則找到了一個興奮點:“原生態”。
王富玉書記理解的“原生態”,一個是歷史、民族文化的原生態,一個是自然風光的原生態,他自豪地說:“我這地方的條件應該說非常好,不需要建人工景區,大自然、老祖宗給予的足矣?!币俊霸鷳B”把人氣吸引到貴州來,最快的辦法還是搞旅游開發,這無可厚非;不過,正如被請來黔東南進行考察的學者余秋雨把“原生態”上升為“中國文化的生命線”,由此思路出發,“原生態”僅作為旅游概念使用,無疑是被低估了。
“誰保護得好誰就笑到最后”
凱里是黔東南州的首府,距貴陽有3個小時車程。凱里的市容和多數中小城市差不多,感覺不到是個少數民族地區。這里有“五月花美食”,在建的一個高層樓盤被命名為“時代廣場”,在記者下榻的酒店,有名為“TOP”的KTV。要看原生態的東西,得到下面的縣。見多識廣的余秋雨老師下去之后也說,“這里的歡快指數高于中原大地”,這種區別于漢民族的文化和生態確實有著特殊的力量。
王富玉書記說,貴州不能走工業文明的路子,黔東南走文化旅游、農業就能行。黔東南是深圳華僑城集團響應國資委號召重點幫扶的地區,今年3月華僑城與黔東南簽署了文化旅游幫扶合作框架協議,此次文化藝術節當然責無旁貸參加。王富玉對華僑城組織的記者團說,現在不愛聽扶貧這話,也不要建幾個希望小學就說是扶貧了;而是希望華僑城參與貴州旅游開發,黔東南要靠文化旅游發財,這里“文化不窮,旅游資源不窮,人也不會窮”。王書記還說,黔東南有后發優勢,前途無量。這里雖說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屏障,少為人知,但也正因為這樣,民族文化的、自然風光的原生態才得以保持;而且黔東南人保護民間文化的熱情,比麗江的納西族人還強,“誰保護得好誰就笑到最后”。
余秋雨把黔東南人民崇拜自然的生存方式上升到哲學的層面。他舉岜沙為例子,岜沙人以樹來象征人的生命,人一出生就種一棵樹,死后用樹木做成棺木,埋在原來那棵樹下,再種上一棵樹。這樣,樹成為人生命體的象征,人只是樹的生命的一小段而已,人因此也不卑微了,因為跟樹一樣長青了。他覺得這種生存方式就是哲學,“比現在我們知道的各種生命開始和結束方式更精彩”。黔東南“沒有被污染的生活方式”以及作為文化母本的意義,就是余秋雨所總結的黔東南的特殊力量:“黔東南雖然不能解決全人類的問題,但是可以來懺悔,明白人應該謙虛地面對一切自然物,他們用那么低消耗的方式來度過自己的一生?!?/p>
“為差別而欣喜”
深圳錦繡中華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建偉抽空到鎮遠古鎮走了一趟,他的感受是,黔東南和他的家鄉湘西很像。事實上,黔東南有關方面也打算營造大邊城的概念,希望游客到鳳凰游玩之后能順帶到黔東南來。鎮遠和鳳凰確實很像,穿城而過的河水比鳳凰的還寬,河兩岸本來也是吊腳樓,但現在修成了磚瓦房。如果鎮遠能保留原來的風貌,再加上這里三教合一的文化景象一被余秋雨稱為“諸神的狂歡”,認為表現了對陌生文化的一種歡迎和接納,魅力應該不下于鳳凰。
從鎮遠的例子來看,無論是“原生態”還是“邊城”,其實還不僅僅是可資利用的旅游概念,它們還是保持市鎮個性的重要因素。所謂“原生態”、“邊城”,可以置換為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張在元的“原地城市”概念,或者是暨南大學深圳旅游學院教授董觀志的“文化原產地”概念。
篇8
關鍵詞:貧困;結構性貧困;農民家庭
進入20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加大了對貧困地區的扶貧力度,盡管這項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農民收入之間的差距還是在擴大,收入不平等現狀還在加劇。以原來的貧困線標準,全國的貧困人口在不斷的減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物價水平的上漲,貧困線的重新劃定,國家的貧困人口還具有一定規模,中西部地區的貧困人口數量依然很多。如何解決農民家庭的貧困問題,除了繼續采用過去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外,從農民家庭結構不同導致貧困的角度有針對性地尋求精準扶貧對策,以實現新一輪扶貧目標,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如期建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貧困
貧困是相對于富足而言的,主要是指一種社會物質生活貧乏的現象,其典型特征是不能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當然,相對于復雜的生活現實來說,這個定義往往顯得過于簡單,不可避免地會引起諸多的分歧和爭議。為了解決歧義,學者們又提出相對貧困和絕對貧困的概念。絕對貧困是指個人或家庭不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狀況。絕對貧困往往更容易受到人們的關注。因為絕對貧困往往是與缺吃少穿、露宿街頭、營養不良、面黃肌瘦、乞討甚至疾病和死亡聯系在一起的。相對貧困則是相對于正常的生活水平而言。 一般地說,如果一個個人或家庭的收入低于全國中等水平的一半,就可以說他或他們是處于相對貧困狀態[1]。
國家統計局《中國城鎮居民貧困問題研究》課題組在他們的研究報告中將貧困界定為:“貧困一般是指物質生活困難,即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接受的最低標準。他們缺乏某些必要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生活處于困難境地。”[2]很明顯,這是從絕對貧困的角度對貧困做出的界定。
筆者認為,絕對相對原理告訴人們,絕對寓于相對之中,要通過相對表現出來。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貧困作為人們物質生活貧乏的現象,既是絕對的,也是相對的。它的絕對性體現為“物質生活貧乏”,而這種“物質生活貧乏”又具有相對性,一是相對于一定的時空,二是相對于“物質生活富足”程度,貧困正是通過這種相對性才得以體現。現代的貧困不能用過去的貧困標準來度量,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也不能用發達國家的貧困標準來度量,同一時空內離開“物質生活富足”程度作為參照,貧困也反映不出來。
(二)貧困標準
貧困標準又叫貧困線,是指在一定的時空和社會發展階段的條件下,維持人們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費的物品和服務的最低費用[3]。
世界銀行1981年開始進行消費和收入貧困測算,收集了33個國家的貧困線,依據1985年購買力平價和人均消費支出,于1990年提出了1天1美元的貧困標準。2008年,世界銀行根據75個國家(其中包括轉型國家)的貧困線數據以及2005年購買力平價,對1天1美元貧困線進行了重新修訂。根據這次估算,15個最不發達國家貧困線的平均數為1天1.25美元,75個國家的中位數貧困線是每天2美元。扣除15個最不發展的國家,其余60個國家(含轉型國家),貧困線的中位數相當于2.5美元/天[4]。據英國《金融時報》2014年5月9日報道,貧困問題專家經過初步計算發現,根據最新購買力平價標準,日均消費不足1.25美元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從原來的12億銳減到不足6億,這種結果顯然不能客觀反映全球的貧困狀況。因此,世行擬大幅上調貧困線標準,負責貧困與收入不均研究事務的荷蘭經濟學家彼得?蘭堯認為,世行貧困線應該從目前每天1.25美元提高到1.75美元[5]。
中國農村貧困標準在1985年、1990年、1994年、1997年由國家統計局根據全國農村住戶調查分戶資料測定。其他年份則使用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進行更新。中國最后一次詳細測定絕對貧困標準是在1997年,采用了世界銀行推薦的確定貧困線的基本方法。具體步驟如下:(1)確定最低營養需求。我國采用每人每日2 100大卡熱量作為最低營養需求。(2)計算食物貧困線。利用全國農村住戶調查數據,根據30%最窮人口的實際消費價格和消費結構計算出能獲得最低營養需求的食物支出,該食物支出為食物貧困線。(3)計算非食物貧困線。采用世界銀行的馬丁法,利用計量方法找到“低”非食物貧困線和“高”非食物貧困線。(4)計算貧困線。食物貧困線+“低”非食物貧困線=低貧困線。達到低貧困線的農戶,能得到基本食物和一些最必須的非食物消費。在低貧困線上,農戶食物消費支出達到85%。食物貧困線+“高”非食物貧困線=高貧困線。(5)確定農村貧困標準。根據當時的情況,確定低貧困線作為農村貧困標準,用來衡量農村貧困,反映貧困分布、特征和變化[6]。
2008年以前,我國按照人均年收入設定了絕對貧困和低收入兩個貧困標準,2008年將兩者合一為國家扶貧標準,隨物價變動而調整。2008年為1 067元,2009年為1 196元,2010年為1 274元。2011年起,按照2010年不變價,將標準調至2 300元,折合365美元(1美元=6.3元人民幣),達到世界銀行1天1美元的貧困標準。依據這個標準,2011―2014年,我國農村的貧困人口分別為12 238萬、9 899萬、8 249萬、7 017萬[7]。
(三)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
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屬于農民結構性貧困的范疇。關于什么是農民結構性貧困,理論界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看法,下面筆者就搜集到的文獻資料中有關農民結構性貧困的觀點做一個簡單梳理。
劉鵬提出了中國農民階層的結構性貧困的概念。他認為,由于中國社會受歷史、政治、經濟、人文等因素的綜合作用而積淀的全能主義政治經濟制度、人治精神的傳統社會結構,在向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現代社會轉型過程中,與普適性的秩序、具法治精神的現代社會結構之間存在著激烈的沖突,形成了獨特的轉型社會結構及其經濟績效。中國當前這種相對于城市居民而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階層的畸形生存狀態,是受體驗結構與制度結構之間缺乏彈性和張力、結構內部存在著深層缺陷的條件下產生的,人們稱之為中國農民階層的結構性貧困[8]。
朱慧濤提出了“農民工的結構性貧困”的概念。他認為,城市流動農民工是中國社會中的一個龐大的流動群體,是社會流動的主體。他們在整體上處于城市社會的底層,經濟與社會地位低下,處于一種結構性貧困狀態,其主要表現為結構性物質貧困、結構性體驗貧困、結構性法治貧困、結構性制度貧困[9]。
郭英勇和國務院扶貧辦國平提出了“中國農民結構性貧困”的概念。他們把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等制度和體制而造成的當前這種相對于城市居民而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階層的畸形生態狀態下產生的農民階層的貧困稱之為中國農民的結構性貧困。并且認為不平等的二元城鄉結構,僵化的土地使用方式,鄉鎮政府對農民的過渡汲取;不思進取的意識形態,傳統社會的統治方式,理念和制度創新的滯后;權力結構缺乏彈性,農民缺乏法制和社會保障,公務人員的行政觀念及激勵約束上存在的問題等是農民結構性貧困的主要成因[10~11]。
李鋼等對農村低收入家庭結構性貧困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提出了“農村低收入家庭結構性貧困”概念。他們將農村低收入家庭結構性貧困分為自然性結構和可變動性結構。自然性結構包括人口規模、年齡結構、住房結構、地域結構;可變性結構包括勞動力結構、文化結構、收入結構、支出結構[12]。
筆者認為,農民結構性貧困除了以上對農民階層的結構性貧困、農民工的結構性貧困、制度和體制造成的農民結構性貧困、低收入家庭結構性貧困等問題進行研究外,為了達到精準扶貧的效果,還應當對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問題進行研究。這里所說的“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是指一定區域內在外部條件相同的條件下,農民家庭(農戶)之間因人口結構、勞動力結構、婚姻結構、收支結構、生產條件結構等不同而產生的貧困。
二、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的狀況及成因
岳陽縣云山鄉位于岳陽縣東北部,北抵大云山國家森林公園,東抵臨湘市詹橋鎮,西接甘田鄉,南鄰毛田鎮和鐵山水庫。全鄉轄15個行政村,1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萬。土地總面積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 400畝,山林面積4萬畝。2014年,國內生產總值12 262萬元,人均10 218元,只占該縣人均GDP的3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 982元,只占該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72%,是岳陽縣的貧困鄉之一。以國家貧困標準人年收入低于2 300元計算,云山鄉目前還有貧困人口1 500多人,占總人口的12.5%。筆者隨機抽樣入戶調查了該鄉省級貧困村――聯盟村的大興、五■、細條3個村民小組的38戶農戶,對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的狀況及成因進行分析,基本情況如下。
(一)人口結構性貧困
人口結構性貧困主要反映在人口的數量、質量、年齡結構不同三個方面:
1.人口數量結構。38戶農戶中,貧困戶13戶,非貧困戶25戶,分別占總戶數的34.2%和65.8%。其中一人戶5戶,全部為貧困戶;二人戶8戶,4戶貧困,占50%;三人戶13戶,4戶貧困,占30.8%;四人以上農戶中沒有貧困戶。從人口數量結構分析,人口少的農戶貧困戶占比高。
2.人口質量結構。13戶貧困戶中,因戶主體弱貧困的4戶,占30.8%;因戶主患病貧困的8戶,其他人患病貧困的1戶,分別占貧困戶的61.5%和7%。從人口質量結構分析,家庭人口健康的,沒有貧困戶。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是農戶戶主體弱或患病,占到貧困戶的92.3%。
3.人口年齡結構。13戶貧困戶中,只有4戶有1人為勞動年齡人口,其余9戶均無勞動年齡人口,分別占貧困戶的30.5%和69.5%。非貧困戶中,全部或有2人以上為勞動年齡人口。從人口的年齡結構分析,導致貧困的又一原因是勞動年齡人口少,非勞動年齡人口多。
(二)勞動力結構性貧困
這里的勞動力指的是有勞動能力并從事勞動的人口。勞動力結構性貧困主要反映在勞動力的性別、數量、素質(文化、技能)結構不同三個方面:
1.勞動力性別結構。13戶貧困農戶中,9戶無勞動力,占69.2%;4戶有勞動力的貧困農戶中,有1個男勞動力和1個女勞動力的1戶、1個男勞動力2戶、1個女勞動力的1戶。25戶非貧困戶中,男女勞動力都有。從勞動力性別結構分析,貧困戶與勞動力性別無關。
2.勞動力數量結構。29戶有勞動力的農戶中,有1個勞動力的3戶,有2個勞動力的6戶,有3個勞動力的16戶,有4個勞動力的4戶。從勞動力數量結構分析,25戶非貧困戶都勞動力充裕,人口撫養比低;4戶貧困戶中,都勞動力不足,人口撫養比高。
3.勞動力文化素質結構。本文對29戶有勞動力的農戶中具有最高文化素質(讀書年限)的1人作為代表進行統計:4戶貧困戶中,有3戶文化素質低,接近文盲;1戶小學畢業,體弱。25戶非貧困戶中,18戶有人進了初中其中12戶畢業,其余7戶讀書三至六年。從農戶勞動力文化素質結構分析,文化素質低也是貧困的重要原因。
4.勞動力技能素質結構。29戶有勞動力的農戶中,4戶貧困戶均無技能;25戶非貧困戶中,僅2戶無技能但年輕會種田,其23戶余均有1個以上勞動力有技能(含外出打工)。從農戶勞動力技能素質結構分析,無技能也是貧困的主要原因。
(三)生產條件結構性貧困
農民家庭生產條件主要包括土地、農具、資金和交通。我們調查的大云鄉聯盟村的大興、五■、細條3個村民小組均處于丘陵地帶,土地貧瘠,人均耕地0.7畝左右。25戶非貧困戶中,只有2戶資金夠用,23戶缺少資金;13戶貧困戶中,8戶無資金投入,5戶缺少資金。25戶非貧困戶中,完全靠手工工具勞動生產的只有5戶,其余農戶均以手工工具勞動為主,部分租用機械;13戶貧困戶中,只有2戶以手工工具勞動為主,其余農戶完全靠手工工具進行勞動生產。近年來,政府加大通村公路的投入,交通基本通暢。從農民家庭的生產條件分析,人均耕地少、土地貧瘠、無資金投入、工具原始,也是導致貧困的主要原因。
(四)收支結構性貧困
下面從收入和支出兩個方面分析。
1.收入結構。農戶的收入主要由種植業收入、養殖業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其他收入(國家補貼救濟、親朋社會贈予)四方面構成。38戶農戶種植和養殖的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僅11戶非貧困戶和3戶貧困戶有1 000元~2 000元不等的養豬收入。全部非貧困戶的收入來源于外出打工,人均收入在8 000元~10 000元左右;全部貧困戶的收入都來源于國家補貼救濟和親朋社會贈予。從農戶的收入結構分析,有沒有人外出打工,是決定農戶是否貧困的關鍵。
2.支出結構。農戶的支出主要由吃、穿、住、用、醫療、教育、人情等方面構成。由于農戶一般沒有記賬習慣,調查的數據只是估計數,非貧困戶和貧困戶的吃、穿、住、用支出就不分析了,僅分析一下13戶貧困戶的醫療、教育、人情等方面的支出情況。13戶貧困戶中,沒有教育支出;醫療支出一般在500元~2 000元,最高的1戶1萬元;人情支出中有3戶無,其余10戶低的500元,高的達5 000元,不得不舉債送情。
三、破解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的對策
十以來,就扶貧問題發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貧困地區”,“要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廣大貧困人口的實事”,“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等重要論述[13]。2013年底,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3]25號),從2014年起,我國進入精準扶貧新階段。精準扶貧要有精準之策,根據中央和省、市扶貧工作精神,針對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狀況及成因,本文就如何破解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精準界定扶貧職責
長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極其部門都在扶貧,都有自己扶貧聯系點(包括縣、鄉、村、組、戶),建有專門班子,籌集資金物質,實施幫困脫貧,成效十分明顯。但是,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極其部門扶貧的職責是不明確的?,F在進入精準扶貧階段,必須對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扶貧職責進行界定,并以法律(如《反貧困法》)的形式予以確定,使扶貧工作走上法治軌道,以杜絕扶貧工作中產生的腐敗和扶貧不均帶來的消極現象。
筆者認為,應該分層次界定扶貧職責,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中央政府的扶貧職責主要是解決省際之間因發展不平衡帶來的貧困問題,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對貧困省進行扶持;省級黨委政府的扶貧職責主要是解決市、縣際之間因發展不平衡帶來的貧困問題,落實好中央扶貧政策、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并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等方面對貧困市、縣(省直管)進行扶持;市級黨委政府的扶貧職責主要是解決縣際之間因發展不平衡帶來的貧困問題,落實好省扶貧政策、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并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等方面對貧困縣進行扶持;縣級黨委政府的扶貧職責主要是解決鄉際之間因發展不平衡帶來的貧困問題,落實好市扶貧政策、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并從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等方面對貧困鄉進行扶持;鄉級黨委政府的扶貧職責主要是解決本鄉貧困村、組、戶的貧困問題,將縣扶貧政策、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落實到貧困村、組、戶。
依據以上扶貧職責的界定,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問題解決的直接執行者應是鄉級黨委政府,而不是鄉以上各級黨委政府。因此,中央下派的扶貧干部(包括科技人員)應集中到省,和省扶貧干部一起由省下派到市、省扶貧干部和市扶貧干部一起由市下派到縣,市扶貧干部和縣扶貧干部一起由縣下派到鄉,由鄉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和鄉扶貧干部一起組成鄉扶貧工作小組,明確其職責,下派到所在鄉的貧困村、組、戶,具體開展扶貧工作。
(二)精準確定扶貧對象
依據扶貧職責,對扶貧對象的確定亦應分層次進行。中央確定貧困省,省確定貧困市和直管貧困縣,市確定貧困縣,縣確定貧困鄉,鄉確定貧困村、組、戶,以避免在貧困問題上弄虛作假,戴上“貧困帽”就不想脫的怪現象。精準確定扶貧對象的關鍵在于貧困標準的確定。本課題主要研究農民家庭結構性貧困問題,因此,筆者僅就精準確定貧困農戶的標準談一些初步想法。
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和國家統計局的貧困標準從理論上看是可取的,但具體操作起來是有難度的,主要難在數據的采集和對數據真實性的確認。數據采集難主要難在農戶沒有記賬,數據真實性確認難主要難在農戶的收入和支出是保密的,為了獲得扶貧資金物質,還有可能相互隱瞞收支情況,爭當貧困戶。因此,需要從實際出發,探索便于操作的扶貧標準。不少省份識別貧困村的標準是“一高一低一少”,即行政村貧困發生率比全省貧困發生率高一倍以上,行政村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少[14]。這個方法簡便易行,對貧困農戶的確定是否也可采取類似于這樣的標準。
根據對聯盟村貧困戶的調查,在人均耕地不到1畝、土地貧瘠的山丘地區,無一人在外打工或在本地從事非農產業的單一農業生產經營農戶,必定是貧困戶。可以進一步概括為“一少一低一無”:(1)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積在1畝左右;(2)商品率低,生產的農產品主要供自己消費;(3)無人從事非農產業,家庭全部勞動力均在家從事單一農業生產經營。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的農戶,就可以確定為扶貧對象。用“一少一低一無”這一標準對聯盟村三個村民小組的38戶農戶的調查資料逐一進行核對,其結果與按照人均純收入低于2 300元認定的完全一致,無一例外,25戶非貧困戶,13戶貧困戶。
用“一少一低一無”的標準確認扶貧對象與用人均純收入2 300元的標準確認扶貧對象進行比較,其優點是:第一,公開透明。耕地面積多少、出售農產品的多少、是否有家庭成員從事非農產業,村民相互都知道。第二,簡便易行。不需要算賬,只需要符合條件的貧困農戶自己提出申請―村民委員會通過―鄉政府核準―公示無異議這些程序即可。第三,避免造假。不需要捏造數據。
(三)精準實施扶貧之策
聯盟村3個組的13戶貧困戶的情況表明,農戶貧困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需要對癥下藥,精準實施扶貧之策,是什么貧困就采用相應對策解決什么貧困。
1.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1)提高養老保障標準,解決貧困農戶年齡在60歲以上老人的基本生活來源,養老保障標準至少要能夠保障老人生存需要。聯盟村貧困戶中,每戶都有1~2位60歲以上老人,如果能夠解決好老人生活來源,可以大大減輕農戶貧困程度,至少這部分人可不計入貧困人口。(2)加大農村醫療保障特別是大病醫療保障力度,解決農戶因病致貧的問題。聯盟村貧困戶中,有9戶均有1~2人患病在家,大多無錢醫治,去年借錢自付1萬元以上醫療費的有1戶,如果不能夠從農村病醫療保障中得到解決,是沒有辦法使之脫貧的。(3)對殘疾人實施社會保障。由社會保障基金對喪失勞動能力或無法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殘疾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聯盟村貧困戶中,有兩戶有殘疾人,解決他們生活困難的責任應由社會承擔,家庭無力承受。
2.改善貧困農戶生產條件。(1)對不便耕作的土地退耕還林還草。貧困農戶主要集中在山區丘陵地帶,土地貧瘠,丘塊小,不便于機械耕作,勞動生產率低。對于不便于機械耕作的貧瘠土地,可以考慮退耕還林還草,農戶成為護林護草工人,收入從生態補償費中支付。(2)為缺少資金的貧困農戶解決生產資金。支持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境內自然人出資,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村鎮銀行,由政府擔保和貼息為貧困農戶提供貸款。辦好互助資金,互助資金由財政扶貧資金、村民自愿交納的互助金、社會捐贈資金等組成,專為貧困農戶脫貧提供資金服務。(3)加快貧困鄉村農業機械化步伐。繼續加大對貧困村農業機械化支持力度,扶持貧困村建立農機服務合作組織,提高貧困村農戶購置農機補貼,為貧困農戶提供較低價格的農機服務,改變貧困戶完全用手工工具從事農業生產的狀況,提高貧困戶的勞動生產率。
3.提高貧困農戶勞動力素質。(1)提高勞動力文化素質。為貧困農戶子女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或上技校提供必備條件和生活保障,為貧困農戶子女上高中、上大學提供扶持資金。這既是解決部分貧困家庭難以承受的教育支出所需,又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2)提高勞動力技能素質。加強勞動力技能培訓,保證貧困農戶至少一人有一技之長,這是幫助貧困戶盡早脫貧的當務之急。
4.為貧困農戶就近務工創造條件。貧困農戶一般上有老、下有小,不具備外出務工的條件。因此,要想方設法為他們就近務工創造條件,以取得工資性收入。(1)引進資源性產品加工企業。運用貧困鄉村豐富的農業資源和相對較低的勞動力力資源優勢,引進資源性、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在鄉集鎮創辦加工企業,以吸納貧困農戶勞動力就近務工。為此,要加快鄉集鎮建設,為引進資源性產品加工企業創造必備條件。(2)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貧困地區一般山清水秀,旅游資源豐富,通鄉通村公路也基本建成,完全具備開發鄉村旅游的條件。要做好旅游規劃,整合旅游資源,加強旅游服務人員培訓,支持貧困農戶發展農家樂。
5.引導貧困農戶走合作化道路。分工合作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貧困農戶一般缺少勞動力或年老體弱,獨立從事農業勞動已力不從心。要鼓勵黨、團員和種田能手牽頭創辦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經營合作組織,吸納貧困農戶加入,政府從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
參考文獻:
[1] 孫立平.貧困的絕對與相對[DB/OL].和訊網,2004-05-31.
[2] 國家統計局課題組.中國城鎮居民貧困問題研究[J].統計研究,1991,(6).
[3] 馬俊賢.農村貧困線的劃分及扶貧對策研究[J].統計研究,2001,(6).
[4] 王小林.貧困標準及全球貧困狀況[J].經濟研究參考,2012,(55).
[5] 新華國際.英媒:世行擬大幅上調貧困線標準[DB/OL].新華網,2014-05-11.
[6] 國家統計局課題組.中國城鎮居民貧困問題研究[J].統計研究,1991,(6).
[7] 國家統計局.2011―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DB/OL].中國經濟網,2015-02-26.
[8] 劉鵬.結構性貧困:對中國農民弱勢處境的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2,(1).
[9] 朱慧濤.結構性貧困:流動農民工的弱勢處境分析[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5,(2).
[10] 郭英勇.試論中國農民結構性貧困成因及對策[J].商洛師范??茖W校學報,2002,(12).
[11] 國平.試論中國農民結構性貧困成因及對策[J].老區建設,2009,(1).
[12] 李鋼,等.石門農村低收入家庭結構性貧困問題研究[DB/OL].湖南省常德市石門民縣政網,2010-09-06.
篇9
早在2013年5月,就曾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有了綠色發展的頂層設計理念,各地如何利用當地的資源、區位等優勢實現綠色發展,又面臨怎樣的困難和問題?新華社黨校2015年秋季學期處級干部進修班一支部在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和南部的宣城市就此問題進行調研。
六安位于大別山北麓,江淮之間,是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宣城是皖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蘇浙皖三省交匯區域。
調研組一行9人在六安市裕安區、金寨縣、霍山縣和宣城市宣州區、績溪縣、涇縣等地實地考察生態環境保護,走訪企業、家庭,與數十位當地干部群眾座談。
一、六安:欠發達地區“向綠色要發展”
六安市在安徽面積列第一,人口列第二,區位上又緊靠省會合肥,然而2014年GDP排名卻位列第九。六安市當前的人均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城鎮化率、城鄉居民收入等指標,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落后于沿海發達地區,良好的生態是建立在“欠發達”基礎上的,長期來看,這樣的綠色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六安市提出了“向綠色要發展,向發展要綠色”的理念。
2014年初,六安市成立了書記、市長領銜的綠色發展指導委員會,下設四個領導組,并成立市綠指辦,設在市發改委。同時,該市實施了《六安市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總體規劃》和《六安市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行動計劃》。
(一)生態補償機制保護青山綠水
生態補償機制是生態文明制度的一種創新,流域上游一般是貧困山區,擔負著保護水源生態的重任,放棄了許多發展機會。大別山區水庫,是下游千萬畝良田和合肥等大中城市的水源地,實施生態補償有助于更好地保護水環境。
六安境內有六大水庫,七條河流,該市啟動實施了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從2014年起,省級每年設立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資金2億元,其中省財政出資1.2億元,合肥市出資0.4億元,六安市出資0.4億元。補償資金專項用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方面支出。
六安市環保局副局長鄭運剛介紹,全市通過鄉鎮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取締投食性網箱養殖、取締上游采砂等措施對水源地進行保護,使水庫水質常年達到或優于地表水II類標準。
參照新安江流域“億元對賭水質”的設計,合肥六安兩市以淠河總干渠羅管閘為跨市界考核斷面,若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下游合肥市將0.4億元撥付六安市,否則相反。根據安徽省環保廳2014年羅管閘省控斷面監測數據測算,補償指數小于1,合肥市補償六安市。
(二)“一片綠葉”促發展
為推動經濟發展“綠色化”的概念具體落地,六安大力推進建設六安茶谷、淠河生態經濟帶等項目。
六安是名茶六安瓜片的產地。六安茶谷是六安實施綠色發展戰略的具體抓手和重要陣地,六安把茶谷建設作為區域性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切入點。
茶谷將茶葉、毛竹、石斛、油茶等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休閑旅游、健康養生融為一體,打造產業谷、生態谷、旅游谷、養生谷、富民谷。
茶谷產業突出茶業主題,扶持重點企業,著力打響六安瓜片等六安茶葉“五朵金花”品牌,統籌發展毛竹、石斛、油茶等特色產業,并且瞄準未來綠色發展高端和熱點,發展會議經濟。
目前茶谷建設初具規模。位于裕安區獨山鎮的六安瓜片茶主題公園,占地4300畝,茶葉面積2200畝。調研組看到目前已建成六安瓜片茶體驗館、環園騎行步道、梯田花海等設施,公園致力于打造成中國茶葉文化第一公園。
調研組參觀了位于六安茶谷核心區――金寨縣麻埠鎮的齊源茶谷小院,該園以六安瓜片觀光、采摘、體驗為特色,建有茶園觀光、茶葉采摘、生產體驗、棧道品茗、茶客接待、就餐住宿等若干生態體驗區。茶谷小院占地15畝,建筑面積1200平米,有六安瓜片加工車間5間和一處加工體驗園。像這樣的茶谷小院在茶谷范圍內有35家,300多名茶農就地解決就業。
(三)光伏扶貧――“綠色化”精準扶貧
六安市扶貧辦介紹,作為欠發達地區,六安還有66萬貧困人口,514個貧困村,主要分布在水庫庫區和深山區。
金寨縣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被安徽省政府列為光伏下鄉扶貧工程試點。
金寨縣從2014年2月10日起開始實施千戶3kw新能源光伏發電扶貧到戶項目。
金寨縣梅山鎮小南京村74歲的農民趙家海告訴調研組,他患有心臟病,家境貧窮,縣里把他確定為光伏扶貧的對象,給他家的房頂上安裝了家庭分布式光伏電站。發出的電除了家庭自用,多余的部分由國家電網公司高于市場價收購。
這一套光伏電站設備成本2.4萬元。趙家海說,政府拿8000元,光伏企業贊助8000元,他自己拿8000元。這是金寨縣光伏扶貧的基本模式。
像趙家海家一樣,2014年,全縣共有2008戶貧困戶安裝了分散式光伏電站,每戶年均增收3000元。2015年進一步擴大光伏發電工程,到6月30日完成6733戶光伏扶貧電站建設。
篇10
(一)金融行業要增強信心。目前,金融業最關鍵的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對__發展前景的信心。一是生態優勢。__生態資源優良,資源稟賦優越,青山綠水,空氣清新,溫度適宜。另外,__交通便利,城市功能完備。對此,大家要進一步提高對__城市價值的認識,只有提高了認識,才能給予__更多的支持。二是政策優勢。市委市政府出臺的五大功能區發展戰略,把__定位為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中唯一的重點開發區,什么叫重點開發區?就是要有更多的平臺和項目,要起到中心城市的牽頭、引領作用,這都需要金融機構給予__大力支持。從政府的角度,可以爭取更多用地指標、產業政策和城市面積;從銀行的角度,可以爭取更多的金融政策支持__,把“重點開發區”的地位真正體現出來,發展才能比別人快,實現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作用。三是后發優勢。“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通過十年的努力,__打下了良好的發展基礎,擁有了“鐵公機”,改善了原來閉塞的交通條件。同時,區委區政府決定把城市建設作為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著力打造一座有別于全國千城一面的高品質特色城市。去年,引進了美國CORDISH公司來規劃打造新城。城市建漂亮了,基礎設施又完善,房地產價格自然會提升。未來幾十年,__房地產市場不僅僅是面向55萬人的本土市場,也不僅僅是面向渝東南和__主城的市場,而是面向全國的市場。因此,說__經濟正處于起飛階段一點不過。初步判斷,在“十三五”期間,__經濟發展速度會保持兩位數增長。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第一,加大實體經濟的支持。繼續支持中小企業、農業經營主體及工業企業,特別是對區內88家規上企業,可以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實行“一企一策”,對已經符合貸款條件的企業,銀行要給予幫助,不符合條件的企業,要給予培育期?,F在很多企業自身發展情況不錯,就因報表不符合、財務管理制度有缺陷等原因銀行就降低貸款規模,銀行機構可以在這方面給予一些照顧政策。一方面,企業要規范財務管理,讓企業的報表符合銀行的要求;另一方面,銀行要給予企業培育期,對報表等原因不符合條件的進行輔導、規范。去年,市政府專門出臺了重點企業培育財政扶持政策,我區擬出臺工業企業方面的“123”扶持政策,只要達到標準,就可以給予貼息支持。第二,加大對房地產行業的支持。在“新常態”下,全國發展速度在放緩,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很多人從房地產市場中撤退。盡管如此,__年__房地產行業的銷售量、價格基本上持平,變化不大,這就是__發展的特殊性。__房地產行業還要繼續增加貸款力度,才能滿足市場的剛性需求。第三,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如何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除了配備區域性管理機構之外,還需要更多的金融政策上的支持。現在,__跟周邊的區縣所享受的金融政策一樣,體現不出作為“金融中心”所享受到的特殊待遇。如果沒有金融政策,金融機構爭取不到上級的支持,__在經濟總量、人口總量、企業規模、基礎設施等方方面面就沒有優勢,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設就沒有支撐。
(一)著力建設金融扶貧示范區。__是全市僅有的三家金融扶貧示范區之一,這里面就有很多文章可做。扶貧工作不僅僅是扶貧辦幫扶貧困戶,金融扶貧就是大范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帶動地方減貧的一個概念。如何建設?第一,需要加大對上銜接力度(。中國人民銀行__中心支行要加大對__營管部的匯報力度,同時,還要積極主動與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協商,提出方案,有針對性地爭取。第二,創新體制機制,爭取更多支持。今年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對我們很多金融機構來說很不利。需要大家想一些特殊的辦法來解決,既要按照規矩來辦,同時也要出一些概念和政策。當貸款要求項目有一定規模時,能否爭取一點規模;當缺少抵押物的時候,能否改成信用貸款,等等。這就需要銀行機構來
設計概念。比如,近日,據報道萬達集團將投資600億元,在貴州建設1個萬達文化旅游項目和10個以上的萬達廣場,從原來的扶貧開發延伸至全方位的經濟合作,這就是一個新的扶貧概念。國務院扶貧辦把很多民營企業拉進來幫扶貧困村,萬達集團作為全國首富,就來幫扶貴州,起初是投資10億元建養豬場,后來就與貴州省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實際上就是整體進入貴州。這個概念__也可以借鑒,可以到__拉一些大企業、大老板進來幫扶我們,從銀行機構貸款給他們,這樣就避開了本土企業沒有抵押物、沒有載體的矛盾,但是他們貸款后必須把錢投入__。同樣,我們也可以把貧困村與企業對接,實行“一對一”幫扶,可以發展鄉村旅游,這樣企業就有載體、有項目了。(二)合力打造區域性金融中心。第一,加大金融機構引進力度。__未來最適合做金融機構中心,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最重要的體現就是金融中心。因為金融業無論是在地方稅收貢獻上,還是在GDP占比上,金融機構所起到的作用都非常大。比如,哈爾濱銀行到了秀山,為什么不能引進__?需要你們給政府提供信息,然后一起去做工作。還比如,保險、證券和非銀行機構,也要加大力度爭取,去年有西南證券落戶__。第二,做大金融后援。請各位行長支持__把城市建成低密度、寬尺度,依山傍水、歐式風格,讓別人一下子覺得__城市與眾不同,吸引金融后續產業來黔落戶。比如,人民銀行可以把結算中心、區域性總部遷到__來?,F在新城到處都是低密度、寬尺度,但是最能體現出現代城市,肯定是銀行機構所在地。那就可以劃出一片地作為金融基地,讓銀行機構來蓋高樓大廈。這樣,銀行機構就可以到市行、總行爭取資金,五到十年,肯定有很多金融機構要進來。__有這么好的城市和空氣質量,他們為什么不來?銀行機構從行業的角度來做,我們從政府的角度來做,一起把這件事做好。什么叫金融中心?不一定非得有支行、分行在__,結算中心在__落戶也是在建設金融中心。
- 上一篇:著力推進作風建設
- 下一篇:跨境電子商務主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