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專業的機遇范文
時間:2023-08-30 17:0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會計專業的機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會計專業教學中職業道德教育現狀
(一)未抓住良好職業道德教育時機
新生在入校前開展的入學教育可以做為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良好契機。而實際上,新生入學教育的開展主要針對于對學校校規、校風等基本情況的介紹,各系部也會相應的根據專業特點,介紹專業的性質、就業前景以及一些學業要求等。對于會計專業來說,職業道德重要性則基本沒有引起關注,在這種形勢之下,會計專業學生會產生一種老生常談的思維定勢。入學教育作為新生教育的基礎,可以起到占領學生意識形態,為學生樹立主流價值觀的良好機遇,但很多學校會計專業在這一方面錯失了良好機會。
(二)教學過程中關注知識與技能培養,忽略職業道德滲透
在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師都持有雙師證,或在其它單位兼職會計,在教學水平、實踐操作能力上都可以滿足專業教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更關注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忽略了職業道德滲透的重要意義。部分教師即使意識到了其重要性,但是也僅僅局限于就專業論專業,只談到怎樣做有違職業道德,但具體應當怎樣做才能提升到職業道德層面上卻很少涉及。
(三)學生更關注于技能與職業資格證的獲取,職業道德意識淡薄
會計專業學生為了實現專業技能的獲取,需要全面的投入專業課程學習中。一部分學生為準備就業,需要準備職業資格證考取,在受教者的意識里,會計從業人員擁有專業的技能,拿上資格證就算合格了,職業道德意識淡薄、了解甚少。
(四)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相關教育體系不完善
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體系中,只有“經濟法”,“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知識”兩門課。經濟法,其重點在于公司法、稅法以及合同法方面,而沒有對會計法進行重點講解。即使對會計法的闡述力度進行增加,其結果還是以法規論法規,對于會計職業道德的滲透內容極少。在這種形勢之下,一些教師雖然對相關的法律法規有精準的掌握,卻對會計職業道德知之甚少。而“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知識”中,雖有明確提到教學范圍,卻未對具體行業的職業道德教育進行闡述。這些現象都從一定意義上說明了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理念的模糊,教育體系的不完善。
二、會計專業教學中如何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一)抓住入學教育時機,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無論哪個專業教學中,職業道德滲透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入學教育是學生新的學習生活起點,專業課程的開端,職業生涯的真正起始階段,這時的學生對即將面對的新生活充滿了好奇與期待。做為教育工作者,應當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幫助學生了解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需要通過新的學習過程學到哪些能力以及優秀品質,率先占領學生的意識形態,灌輸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事界觀。明白“先做事、后做人”的道理,引導新生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明確會計專業學習過程中良好職業道德品質的重要性。做為會計人員,不僅要有基本的會計工作技能,與此同時,要做到遵紀守法、廉潔自律,掌握法律法規,正視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
(二)教師滲透職業道德教育意識
做為教學工作者,在會計專業教學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同時也是思想的啟迪者。只有教師同時具備了知識傳遞以及思想啟迪工作,才能帶給受教育者真正全面的教育。做為教育工作者,其教育方針要落實到學生“德、智、體、美、勞”的綜合發展上,要承擔職業道德教育的責任與義務。在教學中,首先要重視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示范,其次,要及時的了解國家會計法律法規的更新。再次,作為學校也要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機會幫助會計專業教師走出去學習與交流,學習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
(三)專業知識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在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道德教育,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適當把握專業知識中所蘊含的職業道德教育元素。如在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出納人員對自己所管理的貨幣資金、現金做到日清月結,不得白條抵庫,公款私存。在這一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適當結合一些公款炒股、私自挪用私款等職務犯罪案例,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對案例進行剖析,指導學生分析犯罪的動因以及造成的嚴重后果,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金錢誘惑面前,要遵守職業道德規范,避免因一時的貪婪,給集體、國家造成經濟損失同時也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與此同時,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人才的意義,德與才兼備才是今后的從業之本,會計職業應恪守的“廉潔奉公、不謀私利”,強化學生的職業責任感。
(四)培養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滲透職業道德教育
首先,在各個專業教學中都應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知識課程”。其次,針對“經濟法”任課教師有意識的將其與會計職業道德對接,因材施教,在法理講述過程中,滲透會計職業教育教育,培養學生準確嚴謹的會計職業道德品質。在“經濟法”講述基礎上,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會計法”教學。教導學生會計工作其政策性與規范性非常強,任何工作活動都需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以及政策要求,超越或無視都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久而之久 ,“依法辦事”的會計職業道德內容就滲透于學生的意識之中,為學生拉響了警鐘,防微杜漸,通過事前約束使學生在今后的會計工作中牢固樹立職業道德精神。
三、結語
篇2
會計學科實用性的性質決定了會計專業在高等教育里對學生的培養方向。會計專業的學生主要是以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為主。自從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應用型和復合型會計人才的需求呈日趨增長的狀態,因此在本科甚至碩士的教育中,主要是往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方向培養。這也是會計高等教育的趨勢,為了更好滿足中國加入WTO后需要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按照會計專業教育的大致情況來說,本科教育主要培養的是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碩士和博士大部分為理論型人才或學術型人才,小部分碩士為應用型人才。因此我們可以得知,要想促進會計教育事業的發展,滿足社會上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就應該加強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力度,打造具備全球意識和發展眼光的高精尖人才,加大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的比例,滿足當前中國社會發展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要。
二、我國會計高等教育的現狀
(一)缺乏對會計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戰略的思考
雖然會計專業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專業,但是許多高校對于會計專業辦學的規模和質量以及結構等等,沒有做一個綜合規劃,沒有從戰略的角度進行規劃,導致會計專業的發展相對滯后。一些高校盲目跟風,并沒對會計專業的設置合不合理進行評估,盲目的跟風導致過多的院校都開設會計專業,使得市場面臨飽和狀態,使得會計專業畢業生的質量大打折扣,無法培養精英型會計專業人才。
(二)缺乏品質的培養以及必要的評估
對于高等教育的規模,目前國內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或者博士的招生特點,就是學生人數比較多,這基本上已經成為各個專業招生的趨勢。在目前這種規模較大以及人才培養的種類較多和結構相對復雜的情況下,要加強對教育質量的洞察和評估,這樣才能夠使得會計高等教育質量得到提高,這也是保證會計高等教育可持續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缺乏綜合的專業教育體系
目前國內會計教育界和務實界以及會計學術界存在一定的分歧。務實界與教育界之間的矛盾也比較大,務實界認為教育界所培養的學生理論知識較強,但是脫離實際,動手能力較差,無法勝任許多工作,而且教育界培養出來的學生,綜合素質不是很高,與一個標準的會計人才不相符合。高校教師的資格晉升和評職稱,都需要學術研究和科研成果,由于會計科研遠離實際,使得會計研究越來越變得蒼白無力。
三、關于我國會計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策略
(一)轉變發展方式和評價方式
不管是什么專業,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就會顯現,對會計專業來說亦是如此。會計高等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嚴保質量關,不能以犧牲質量為代價換取學科的發展,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即使能在短期內帶來效益,也將會對日后會計師的職業能力和專業水平產生影響,造成社會對整個行業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把質量放在首位,轉變發展方式和評價方式。高校要對會計專業設置和適度以及專業建設水平進行評估,同時會計專業的發展必須保障參與者標準、教學情況,遵循使命與戰略標準。只有將轉變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帶動會計高等教育改革。
(二)確立長遠目標,培養學識精通的專業人才
高校要想培養在會計領域高精尖的專業人才,就要從多方面入手,首先對從事會計高等教育的教師,應當權衡研究與教學,既能傳授會計知識,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又能在會計領域研究探討。再者,高效必須加強會計課程與會計研究和實習這兩者組合的創新性,最重要的一點,不能單純憑借學生的成績判定學生的水平,要綜合成績、能力以及就業發展來評價學生的綜合水平,是否具備較好的會計專業學識和職業技能。
(三)改革專業課程設置、教材內容和教學手段
改革要得到成效就要從根源抓起,改革專業課程設置、教材內容和教學手段。一直以來國內還是采用傳統的方法進行教學,這不利于會計高等教育的發展。應當要讓改革深入到轉變教學手段,變更教材內容,改革課程設置這些方面,結合實踐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在實踐與學習中既能探討他人的科研成果又能自主開拓,產生新的見解,從而獲得經驗,也加強了自身的能力。
(四)從全局出發,合理安排會計專業的學習進階
合理安排會計專業的學習階段,才能更好地提升會計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重視專業知識的教育,加強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教育。同時,要調整會計專業的學位進階,注重創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教育和實際接軌,提高資格認證對會計專業教育的重要性。
篇3
關鍵詞:高職 會計專業 人才培養 調查分析
一、調研概況
本次調研從用人單位、學生及國家政策三個方面展開。其中:用人單位部分包括2008-2011屆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當前工作單位;學生包括2008-2011屆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國家政策包括國家,特別是湖南省高職教育規劃發展政策、經濟規劃發展政策等。調研采用實地訪談、調查問卷、信息搜集等三種方法。調研教師通過實地走訪用人單位或學生,較為直觀地了解用人單位或學生的現狀、對會計專業教育的滿意度等;調查問卷分為用人單位填寫和學生填寫兩種。共發出調查表1 256份,收回調查表 1 247份,涉及湖南地區工業、商業、建筑業、運輸業、金融業等行業共計231個單位。調研內容具體包括:行業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情況調查與分析;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及分析;湖南省職業院校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情況;行業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能力的要求等內容。
信息搜集部分包括往屆畢業生就業信息及國家經濟教育政策信息。國家政策信息主要搜集了《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教育部關于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推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教職成[2011]6號)、《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教職成[2011]9號)、《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和2010年財政部制訂并頒布的《會計行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等,這為筆者所在學院的會計專業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依據。
二、會計專業人才需求情況及分析
(一)行業企業對專業人才需求情況及分析
在2010年6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會計專業人才列入“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作為國家人才建設的主要任務及人才建設的重大工程,在國家人才規劃中被多次提及。其直接提出的有4處,涉及會計專業人才建設有19處,整個人才規劃綱要達23處。會計從業人員總數在2010年年末排名前十名的地區與2010年GDP排名前十名的省市大致相同,兩者的相關系數達到了0.93,再次印證了“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這一客觀規律。未來十幾年,是我國基本建成創新型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重要時期,也是我國會計行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期。
有關資料顯示,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量僅次于營銷人員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我國私營企業發展迅速,每年至少增加30萬戶,按每個企業配置1-2名會計人員計算,會計行業每年需要增加40萬會計從業人員。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共有近1 400萬人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意味著全國每100人中就有1名會計從業人員;初、中、高級會計師數量也不斷增加,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共有417萬人取得初、中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湖南省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人員達到52萬人,擁有初級以上會計專業技術職稱的15.52萬人,初、中、高級會計師占全部會計從業人員的比重僅為29.8%,可見,這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發達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高端技能型會計人才有很大的需求空間。
(二)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及分析
畢業生去向及工作的企業情況如表1所示。可見,畢業生畢業后大部分到中小工業企業和商品流通企業從事會計或與會計相近的工作,因此,高職會計專業的教育工作應該向著重培養適合中小型企業的會計人員轉變。
學生就業崗位情況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就業不久的學生主要集中在出納、稅務會計、成本會計等會計核算類崗位,而且一人多崗的情況也普遍存在,可見企業非常需要那些具有復合知識結構的人才。高職會計人才培養不能僅僅注重財會課程的學習,還應拓寬課程設置,使學生掌握管理、決策、英語、信息技術等相關專業知識。
(三)湖南省職業院校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情況及分析
該部分主要涉及會計專業中職培養和高職培養兩方面,中職培養的調研重點放在了解其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上。高職人才培養調研方面,針對湖南省43所高職院校會計相關專業,這也與省技能抽測會計相關專業口徑一致,具體包括財務管理專業、財務信息管理專業、會計專業、會計電算化專業、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會計與審計專業、審計實務專業、統計實務專業。這些院校2009-2011年三年的招生計劃數據中,除去兩所院校數據無效外,其余41所院校會計相關專業人才培養情況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一方面,會計專業人才市場需求大,招生情況良好。18所院校招生計劃規模近三年呈增長趨勢,占被調查院校總數的44%,會計及會計相關專業近三年在湖南省的招生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另一方面,規模效益明顯,招生規模大的院校招生情況相對穩定。招生計劃規模近三年呈增長趨勢的18所院校中,有14所院校年招生人數規模在近200人或以上,其中有7所院校年招生人數在300人或以上,招生規模最大的院校年招生規模接近1 000人,招生規模越大的院校招生情況相對越穩定。
(四)行業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能力的要求
利用本次調查的資源,筆者分別收集整理了近三年的人才招聘文案,涉及通過公開招聘途徑引進人才的各行業人才需求,其中涉及高級會計人員招聘文案、中級會計師招聘文案與初級會計師招聘文案各100條,分析結果如下:
1.行業企業對會計人員能力層次要求。表4說明,一般企業對會計人員學歷要求以專科及以上為主,然后依次是對工作經驗、職業道德、計算機能力、工作態度及責任心、熟悉法規、團隊精神等方面的能力要求。
2.業務素質要求和具體能力要求。收回的答卷涉及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單位,各單位普遍設置的崗位是出納,其次是會計核算和會計崗位及其他崗位,招聘中最看中的會計畢業生的能力是會計人員的日常會計操作能力和工作經歷。企業對以下五個崗位的需求數量階差比較明顯,分別為出納崗、會計核算崗、會計管理崗、財務管理崗以及會計監督崗,其崗位數分別為231、180、140、98以及15。實務界對會計人員的能力項目需求增多,對會計操作層面的能力需求有所下降,對職業技能和職業價值觀的需求呈上升趨勢。
具體地,業務素質要求包括: (1)需要較高的職業忠誠度和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企業普遍認為財會人員應重視自己的職業聲譽,自覺樹立并遵守超過社會一般水平的道德水平,需要具備較高的職業忠誠度和會計職業道德;財務人員要具備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能從實踐中摸索,積極熟悉企業的具體實際,主動了解財務管理的規章制度和企業有關規定,做到賬目清楚、記賬算賬、內容真實,報賬手續完備,這是做好財務工作的前提。(2)掌握會計信息化技能,不斷提高綜合職業素質。優秀的財務應用軟件使廣大會計人員從單調、繁雜的記、算、報賬等工作中解脫出來,避免不必要的差錯,財務人員需要掌握會計信息系統的特性,能根據企業自身需要,靈活運用EXCEL軟件,提高工作效率,把更多的時間用在財務分析預算、統籌等工作。(3)具有廣泛知識面、綜合性的人才后繼發展能力更強。調查中企業一致認為會計人員僅有財務、會計專業知識已經遠遠不夠,只有涉獵廣泛,才可能從簡單的數字里解放出來,成為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會計只是管理學科的一個分支,因此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對于財務會計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相關的學科,如經濟學、稅收、營銷、管理、法律、金融、證券等知識也應熟知。
能力要求包括:(1)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對于會計這一實用性學科,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再從實踐中提高理論的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根據社會需求和區域經濟的特點,解決寬口徑培養與不斷細化的社會分工之間的接口問題,為社會輸送第一線即時需要的稅務會計、電算化會計、審計等直接人才,尤其是在當前財會人員社會需求量和供給量均較大、市場激烈競爭的情況下,更應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現代社會的特點之一是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快,會計的服務對象、核算原則、會計信息內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適應這一特點,財務會計人員必須具備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掌握現代經濟學科分析方法和思維方式,改進自己的知識結構,豐富自己的頭腦,更新自身的思想觀念。(3)突出的社會活動能力。會計部門是企業的一個重要部門,與企業內部的計劃、采購、生產、銷售、倉儲等眾多部門,以及與外部銀行、稅務、審計和其他企業之間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能否正確處理好這些關系直接影響到會計人員工作成果的好壞和未來職業的發展。因此會計人員應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溝通以及平衡協調能力。X
參考文獻:
篇4
本次調查總計發放問卷50份,回收問卷48份,回收率達到96%。其中無效問卷1份,有效問卷47份,有效回收率為94%。具體結果參見表1:如表1所示,被調查者共47名,其中21名被調查者所在的學校屬于示范性學校。47名被調查者中專業教師38名,其中年齡在30-50歲之間的有27名,這部分人員在教學的一線崗位上工作多年,教學經驗比較豐富,對被調查的問題也比較了解,樣本個性特征的比例分布、樣本結構比較合理,對調研對象總體具有相當代表性。
二、數據分析及量化特征
(一)師資隊伍現狀與建設方面1.教師來源渠道單一,實踐經驗缺乏,社會實踐機會有限由于中高職學校培養的人才目標定位不同,因此對于中高職學校的教師個人素質要求也不盡相同。中職學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要求教師既能勝任一些基礎的理論教學,又能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指導能力。而高職院校的教師,除了要求教師能勝任理論課,能指導學生實訓,還要求教師參與企業相關的研發工作[1]。通過對教師來源的調查發現,95.6%教師來自于高校畢業生,只有4.4%教師來自企業或其他途徑(見圖1)。由于絕大多數教師來自于普通高等學校,幾乎沒有企業工作經驗,自身動手能力不強,熟練的操作技能更談不上,在指導學生實習實訓過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想象,從而使職業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則難以有效的落實。2.對于教師培訓不夠重視,培訓項目與教師的期望有較大差距由于種種原因,很多中職學校沒有把教師參加社會實踐納入師資隊伍建設計劃或形成制度,在時間、組織和經費上都沒有得到相應的保證。在“您認為專業教師赴企業實踐有必要嗎”一題中,93.3%的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師表示有必要赴企業實踐提升教師隊伍素質,以滿足教學的需要。另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自己專業技能比較缺乏,需要參加技能培訓,如圖2所示。有將近一半(49.2%)的教師認為專業技能培訓是自己最必須的(其中28%的教師認為深入企業學習以提高專業技能是最必須的,21.2%認為技能培訓是最必須的)。但實際教師培訓中,專業技能培訓卻只占16.8%,與教師最期望的培訓項目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時,許多中職學校還未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師培訓模式和規范的管理方法,教育培訓基地尚未建成,教師培訓環節比較薄弱。雖然93.5%的被調查教師表示自己有參加過教師培訓,但這一部分人當中,只有46.7%教師表示自己有參加過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國家級或省級培訓,還有超過半數的人表示未曾參加或只是聽說有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國家級或省級培訓。3.教師學習專業技能意識比較強如圖3所示,78.3%的教師表示非常愿意赴企業實踐以提升自身專業技能水平,還有15.2%的教師表示如果學校按滿工作量計算,也是愿意赴企業實踐,僅6.5%的教師表示不愿意赴企業實踐。(二)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方面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是高等學校的四大職能。做好社會服務工作是促進學校改革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辦出學校特色的必然要求。1.教師社會服務意識相對比較弱調查顯示(如圖4),學校教師開展社會服務活動意識很強的僅占8.7%,服務意識較強的占28.3%,還有63%社會服務意識并不強。對教師參加社會服務所持觀點進行調查時,僅57.45%的教師覺得教師參加社會服務可以提高本校知名度又可提高教學質量,比較支持,還有將近一半的教師對參加社會服務持否定態度,認為教師教學任務重、實踐能力有限或無從做起,故無法開展社會服務(見表2)。2.社會服務組織機構和服務平臺不夠健全調查顯示,僅24.4%的中職學校有開設會計專業社會服務專案,有近八成(75.6%)的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沒有開設社會服務專案。從教師參加社會服務的比例來看,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教師參加社會服務的比率小于25%的占77.3%,社會服務的比率25%-50%的占18.2%,社會服務的比率在50%-75%的僅占4.5%。可見,多數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師參加社會服務的機會非常少。3.教師社會服務能力不強嫻熟的專業實踐技能是中職學校開展社會服務的必備條件之一,而這卻是多數中職會計專業教師所缺失的。由于教師來源渠道單一,大都是高校畢業生或普通高校現任教師,來自于企業一線的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多數教師缺乏專業實踐經歷,對行業職業了解不夠,缺乏從業的技能和實際操作能力,使開展社會服務工作有一定的困難。4.學校提供的社會服務方式與教師意愿的社會服務方式不一致如圖5所示,學校提供的社會服務方式主要是承擔企業科研課題(占40%)、定期到企業掛職,承擔有關崗位工作(占40%),而教師心中認為教師為企業服務最可行的方式應該是定期到企業掛職,承擔有關崗位工作(占60%),為企業培訓員工或開展技能鑒定(占31%),而承擔企業科研課題的只占到4%。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可見,實際中,教師還是更愿意到企業掛職,承擔有關崗位工作,以提升自身的專業實踐技能。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及提升教師社會服務能力的具體舉措
篇5
關鍵詞:會計教育 國際化 專業建設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制定和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過程中,始終注意積極借鑒國際會計慣例。我國的會計標準國際化的改革進程不斷加快,在較短的時間里邁出了重大步伐,并在許多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取得一致或協調,贏得了國際會計界的高度評價。加入WTO后,意味著我們必須遵循國際通行的貿易規則。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在促進國際貿易、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經濟交流等方麗的作用將更為突出,加快會計國際化的步伐顯得日益緊迫;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我國的會計國際化的發展進程也必將進一步加快。2006年,我國財政部了包括《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新的《企業會計準則》所規定的會計核算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一致,實現了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實質性趨同。由于我國會計準則制定的歷史還比較短,會計理念的普及、會計職業的發展、會計經驗的積累等,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過程,這就使得我們在推行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的進程中,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會計隊伍十分重要,而這必須加快會計教育的改革,開展會計教育國際化的研究。會計教育國際化包括會計課程體系國際化、會計教學方法及內容國際化、會計師資國際化。會計教育國際化的實現取決于會計教育目標的正確定位、會計國際化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的完善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學化。經濟全球化的環境,會計教育在遵循教育本身規律的前提下,應當如何改革和完善現行會計教育,開展具有國際化特色的會計學專業建設的研究,不僅成為從事會計高等教育的部門和人員,同樣也是會計實務界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文結合江蘇科技大學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實踐情況,就基于會計教育國際化目標引導下會計學專業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
二、會計教育國際化專業培養方案
(一)變革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是一系列會計教育環節的起點,它直接決定著會計人才的專業培養方案。只有樹立了明確的培養目標,才能對會計教育的后續發展起導向作用。面對會計環境變遷所導致的會計人才需求的變化,必須重新審視我國的高等會計教育目標定位。會計國際化是會計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一個國際協調的過程。由于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發展階段,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交融,因此,我國的會計國際化應該具有自己的特色。通過幾年的研究分析,我們認為廣義的會計國際化應該既包括會計信息處理技術手段的國際化(即會計電算化),又包括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即通常所稱的狹義的會計國際化)。作為工科院校辦會計學本科專業,更應注重培養既具有國際水準的理論水平,又具有實務操作技能的會計人才。為此,我們確立的會計國際化特色專業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為:立足工科院校,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既通曉國際會計案例,又掌握會計信息化技術,并能解決我國在經濟全球化趨勢進程中面臨的會計理論和實踐問題的高素質的復合型的國際化的會計人才。
(二)制定和完善專業培養方案人才培養目標的最終實現需依靠完善的培養方案加以保障。為此,在制訂和完善會計教育國際化特色專業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我們按照培養目標的要求,參照國際會計教育標準委員會在《國際教育指南第9號》中對會計職業素質組成部分的認定標準(即相關的知識、技能和職業價值觀),注重學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不僅成為專業化的會計工作者,而且使學生具有知識和能力、繼承和創新、國際化與中國特色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使學校的會計專業教育能夠切實適應當今學科逐漸交叉和融合的國際潮流。具體而言,制定專業培養方案時,我們除了要求學生學習會計學、計算機、外語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外,同時還學習管理學、經濟學、法律、金融等學科的綜合知識,在教學計劃中還安排相當學分的人文素質和工程技術類課程的選修課,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和人文素質、科學素質綜合提高;強化實踐性環節設置,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同時進一步強化基礎,拓展專業口徑,調整了原有的課程體系與結構,體現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互相滲透,使教學計劃既體現與時俱進,又做到適時適度微調,保證教學計劃的穩定性與連續性。
三、會計教育國際化專業課程體系
(一)設置會計國際化特色培養課程體系為實現會計國際化特色培養,我們對會計學課程體系進行了合理的調整、合并和重組,加強了課程之間的邏輯和結構上的聯系,并對相關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對外語、計算機、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培養采用不斷線的安排方式(即在每個學期均有相關課程或實踐環節的安排),拓寬了專業基礎知識,突出了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形成“會計理論、計算機技術兩個側面和會計國際化一條主線”構成的會計國際化特色專業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由以下四部分組成: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和專業任選課以及實踐性教學環節。其中公共基礎課占理論教學總學時的50%,目的是使學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學方面獲得相應的基礎知識,加強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學科基礎課占理論教學總學時的30%,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本專業學科領域的基礎理論及基本技能,打好寬厚的學科基礎平臺,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加強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今后的自學能力和發展潛力;專業方向(特色)課和專業任選課占理論教學總學時的20%,目的是使學生獲得本專業學科必須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使學生掌握本專業特有的核算方法和工作流程,能夠在企事業單位對經濟活動進行核算、審計、決策等,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本專業學科的發展動態;實踐性教學環節共25周,包括: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內容,目的是通過實踐性教學環節,使學生能夠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課程體系見表1所示。
(二)更新課程教學內容為了使培養的學生真正具備會計國際化能力,保障會計國際化特色專業課程體系的實際效果,我們對課程教學內容也應進行相應的更新調整。會計理論主要包括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高級財務會計、審計、國際比較會計(英語)、財務會計報告分析、會計制度設計、計算技術與會計書寫技術、手工會計實驗等教學內容;計算機技術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關系數據庫管理、通訊網絡技術、管理信息系統、會計信息系統等教學內容;增設“審計實務”、“資產評估”、“風險管理”、“證券投資學”、“政府與非贏利組織會計”、“會計專業文獻閱讀(英文)”、“納稅策劃”、“現代成本控制”等專業方向選修課
程和相關會計案例等課程,并在相關課程的教學中強化稅務會計、內部控制制度、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合并、刪減、調整“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等課程的交叉內容;將管理會計、國際會計、財務會計報告分析等作為《會計國際化課程群》進行建設,并采用雙語進行教學,形成會計國際化特色。為了及時使學生了解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內容,我們加強了相關內容的宣傳教育,在第1、3、5、7學期開設“專業培養目標”、“專業應知應會”、“專業前沿動態”和“職業生涯展望”四門課程,由會計學專業首席負責人及校外專家等向學生宣傳、解釋、說明,從而保證了每位學生都能清楚自身專業的特色和培養目標,理解課程體系和相關教學內容,了解學科的發展動態,明確會計職業的職業價值觀,并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觀。
(三)建設適應特色培養需要的教材體系教材作為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是進行教學的基本工具。在加強會計國際化特色專業課程建設的同時,我們制訂了會計專業特色教材建設計劃。教材建設的原則是:中英文教材并舉,其中中文教材以自編為主,外文教材以選用國外優秀教材為主,同時配套編制有關習題集,并通過教學系、學院、學校三級把關,使教材的選用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在積極開展教材和教學輔助材料編寫工作中,我們將會計國際化特色專業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理念和具體要求體現在每一本教材之中。目前正式出版主干教材有:《基礎會計教程》、《財務會計學(上、下)》、《成本會計》、《中級財務管理》、《應用統計學》;教學輔助材料有:《新編基礎會計習題集及解答》、財務會計學等習題集3部、自編會計電算化輔助教學軟件及“影子工廠”實驗教學系統,使得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實施得以保證。雙語教學全部采用優秀的原版英文教材,同時指定相關中文版的教材作為輔助教材,并由特別安排出國進修過的教師講授,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國際會計的理論與發展前沿,提高學生對會計專業英文的實際應用和國際交流能力,同時在課余時間使用中文版的教材來進行補充學習,又可以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內容及難點的理解,以保證不同外語水平的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質量。
四、會計教育國際化教學方法和手段研究
(一)開展網絡教學條件建設 現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高校教學條件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網絡教學平臺,將其融入教學過程中,這對于開展會計國際化課程的建設,具有很多優越性。因為,利用有效的、適用的網絡教學平臺及網絡教學資源庫平臺,便于會計國際化課程體系的統一組織和管理工作,也便于開展各門課程的自身教學管理;通過開展網上教學活動,可以方便相關課程教學人員開展協同工作,及時更新與調整課程內容,從而創造會計國際化課程體系網絡建設、學科研究及教學活動的一體化環境,促進課程教學資源的豐富和共享;依托現代教育技術、建設一個網絡教學平臺、建立起一整套針對會計國際化課程的教學系統,不僅能有效的整合課程體系中各課程的教學資源與網絡資源,實現更大范圍內的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而且對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國際化的會計人才提供有力保證。
(二)構建有效的會計實踐環節教學方式會計實踐環節的教學使得會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縮短實踐與理論的距離,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而且也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在國內大多數的大學實驗課上要么只進行一些非實踐性的理性模擬,要么就殘缺不全地做一做憑證、賬簿和報表,顯然沒有達到實踐性教學環節應該起到的作用。為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實用型、國際型會計人才,真正提高實踐環節的教學效果,我們開展了強化實踐環節教學方式的探索。我們將手工會計實驗與電算化會計實驗相結合、傳統實驗和特色實驗相結合,手工實驗強調“設計性實驗”,電算化實驗強調“綜合性實驗”,強化實驗教學內容。同時將我校開發研制并推廣應用的“金舟”會計商品化軟件結合到實驗中,開展“影子工廠”實驗教學系統的使用,該系統是一套能夠全面、系統、深入、真實地模擬企業的管理職能、42項管理過程和159項管理活動的實驗軟件,它將企業版軟件及企業的數據抽象、改造,編制成教學版軟件,實現“產、學、研”一體化,解決會計專業學生實習難問題,讓學生在真正接觸到企業實際數據的同時,掌握會計信息系統在企業管理信息系統中的應用。我們還通過加強上海等地的實習基地建設、設置會計信息系統的課程設計等,來培養學生會計信息化、企業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形成特色培養體系。
篇6
關鍵字:高職 會計教學 會計考證 融合
一、高職會計專業學生會計考證的重要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由此可見,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是從事會計工作必備的基本前提條件和最低要求,是從事會計工作的“敲門磚”,因此,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除了取得“畢業證”這一學歷證明外,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也是必須的,因而很多高職學院都要求會計專業學生取得“雙證書”,即專科畢業證和會計從業資格證。除了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外,高職學院還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初級會計職稱的考試,因為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只是從事會計工作崗位的一個資格證、上崗證,但是從會計未來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步入會計工作崗位后絕大多數會計從業人員都會參加會計職稱考試以及會計職業證書的考試,由于在校大學生在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后只有資格參加初級會計職稱的考試,雖然理論上講可以不參加初級直接考中級,但是由于專科畢業生畢業5年后才能參加中級職稱的考試,中間要間隔5年的時間,間隔時間過長,5年期間很可能會喪失一些對職稱有要求的工作機會,因而能夠在大學期間取得初級會計職稱是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
二、會計教學與會計考證的關系
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考取相關證書如此重要,那如果僅僅讓學生自學或者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復習考試肯定是不行的,我們的學生還沒有達到那個能力,因而必要的措施就是將會計考證與會計教學有機融合,一方面將會計考證的相關知識融入、滲透到日常的會計教學中以提高會計考證通過率;另一方面學生在考試的過程中實際上是鞏固、復習所學的專業知識的過程。因而以考試為導向,以考試促進教學,教考相長,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達到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又讓學生順利取得職業證書雙贏的效果。
三、實現會計教學與會計考證融合相關措施
(一)在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明確會計職業證書的重要地位
目前高職學院教學計劃、教學實施都是以人才培養方案為指引來貫徹實施的,鑒于會計職業證書對會計從業及未來發展重要性,因而建議高職學院應該修正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將“會計專業學生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明確寫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有了明確的方向性的指引,教師教學目的明確了,學生學習的目標清楚了,從而有利于教育教學的開展。
(二)將會計考證的知識融入相關的課程
縱觀高職會計考證的內容其實都在會計相關課程中是有體現的,并不是日常會計教學之外的內容,所以將會計考證的內容融入日常會計教學并不需要很多教學內容的調整,只不過是要參考參照相關考試的內容。需要說明的是有人會說高職不是培養“高技能型”人才嗎?如果以考試為導向,那豈不是培養出的學生是只懂理論不懂技能的嗎?這不是與高職學院的培養目標相背離嗎?其實這一問題毋庸擔憂,由于目前的考試大多是理論考試,因而影響的只會是理論方面的教學,實踐教學是絲毫不會受到影響的。因此會計考證與理論教學內容的整合主要有:
1、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相關內容的融合:會計從業資格證的考試科目為《基礎會計》、《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會計電算化》3科,《基礎會計》、《會計電算化》本來就是高職會計專業課程,而且一般考試的重點內容就是平時教學的重點內容,只是要求教師在這些課程教學時兼顧考試中可能考到的重點問題就行了,平時理論練習題可以參照考試相關的模擬題,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學校《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這門課沒有納入教學計劃,導致學生需要自學該門課程,效果很不理想,因而建議沒有開設此門課程的學校應該開設,還有就是《會計電算化》教學軟件最好是考試所用的軟件。
2、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相關內容的融合:初級會計師考試科目是《初級會計實務》、《初級經濟法》兩科,《初級會計實務》這門課涉及到的科目是《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行政事業單位會計》、《財務管理》,但主要是《財務會計》和《成本會計》,占到考試分數的80%以上,所以在這2門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完全有必要借鑒、參考《初級會計實務》的考試內容。《初級經濟法》主要考核的是《稅收基礎》、《經濟法基礎》的內容,所以在這2門課程的教學中融入《初級經濟法》考試的內容是完全可行的。
3、其他會計考證內容的融合。由于部分學生參加會計工作后由于自身發展的要求和工作崗位的需求很有可能會參加比如中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注冊資產評估師的考試,為了給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現在我們可以在相關課程中注意這些考試的內容,主要有:在《稅收實務》課程中關注注冊稅務師《稅法Ⅰ》、《稅法Ⅱ》或者注冊會計師《稅法》的考試內容;在《經濟法基礎》課程中參考注冊稅務師《稅收相關法律》或者注冊會計師《經濟法》的考試教材;在《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課程中借鑒中級會計師《中級財務管理》或者注冊稅務師《財務與會計》的相關內容。
(三)提高專業課教師的專業素養
由于要在會計教學中恰如其分的融入會計考證的內容,那么對會計專業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就更高,因此專業課教師的專業素養能否達到既保證會計教學的目的又能助學生會計考證一臂之力的要求就顯得極為重要,我認為要提高專業課教師專業素養主要從教師自身和高職學院兩方面結合進行:
篇7
關鍵詞:職業學校 會計教學 德育滲透
職業學校會計專業需要專業教師在強化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的同時,更要強化學生的德育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教育、會計職業法紀教育、會計職業能力教育、熱愛本職工作的教育等方面的教育。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與職業道德教育為主的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 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德育示范作用
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如果課堂只注重教書,忽略育人,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目前在我國,大多數中職學生的年齡偏小,世界觀、人生觀正在形成,她們更容易模仿他人,崇拜偶像。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言行舉止、道德修養,在學生面前始終保持一個良好的形象。教師如果專業過硬,愛崗敬業,工作認真,為人正直、寬容、豁達,那我們相信,這樣的教師一定會受學生的歡迎和愛戴,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將是無法估量的。
2.要在專業知識傳授中滲透德育內容
2.1在專業知識傳授中滲透愛崗敬業教育
在財會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會計的興趣,讓學生熱愛自己的專業。通過在《基礎會計》第一章中學習會計的概念,通過學習會計的發展史,學生了解到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會計逐步從生產職能中分離出來。經濟越發展,會計的作用越來越大,讓學生感受到財會人員的使命感與光榮感。學習會計工作的具體工作崗位時,讓學生了解各種工作崗位的劃分,如總會計師崗位、會計主管、出納、成本核算、財務成果核算、稽核等,這些崗位都很重要,是會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與他人密切配合,要顧全大局,具有較強的團隊意識。會計人員應熱愛本職工作,安心本職崗位,忠于職守,有較強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學生對會計工作有了正確的認識后,就應倍加珍惜今天的學習機會,提高專業技能,掌握扎實的專業本領,用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未來的職業。
2.2在專業知識傳授中滲透誠信教育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誠信也是會計人員的基本道德素養。如在講授《基礎會計》第四章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時,教育學生對每一筆經濟業務的原始憑證都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審核,做到嚴謹、規范。在學習第九章企業財務會計報告內容時,我們可以教育學生:會計人員應如實提供財務會計信息,失真的會計信息,不僅會誤導投資者和債權人,使其決策失誤,而且導致國有資產和財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擾亂國民經濟秩序和市場經濟秩序,會計職業因此陷入了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教育學生報表數據要真實可靠,不能出具虛假會計報告,培養學生講“誠信”的道德品質。
如在《基礎會計》的課堂上,在講授完會計核算方法后,把學生分若干組,一組模擬工業企業,其他組分別模擬各種商業企業,如經營生產資料的、食品的等,每組同學擁有的資金相同,然后按照我們課堂講授的業務進行往來、記錄、核算。可以看出,每個學生都非常活躍,積極性很高,他們主動把所思、所想以及不懂的地方與老師進行交流,使他們深刻感受到資金運作的重要,理解“看好錢、記好賬”的要義。
再如,教師在講授錯賬更正法中的劃線更正法時,除了講解這種會計方法的具體操作外,還應讓學生明白這種做法實質上是指出錯誤,同時承認錯誤并對錯誤負責。由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犯了錯誤要勇于承認并及時改正,這是對工作、對自己都應該具有的負責態度。
3.要大力進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企業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中,要教育學生刻苦學習、精通業務、顧全大局。同時,應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國家、企業與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既要維護國家和其他所有者的利益,又要維護企業利益,還要維護職工利益。要公平正直,不傾斜于任何一方,更不可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尤其是涉及自身利益時,更要以身作則,嚴守法紀,廉潔奉公。
在《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中,要教育學生精打細算,節儉理財,當好參謀。財務管理主要研究企業如何取得資金、合理使用資金、管理好資金,以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教師在講授資金來源時,要教育學生以最低的成本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在講述資金運用時,應教育學生合理分配資金,充分發揮效益,防止積壓浪費,在使用上應講究合理性和效率性;在講述財務決策時,應聯系實例,分析財務決策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性,財務決策失當將會給企業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以此教育學生為企業當好家,理好財。
還可以利用會計實訓期間,以會計職業道德和遵紀守法為主進行教育,通過大量案例告誡學生不能弄虛作假、喪失職業道德,講明違反職業道德、違法亂紀的法律后果,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法制觀念。
篇8
關鍵詞:高校;會計專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4-0275-02
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企業業務涉及的面更廣且更復雜。與此相對應,對會計人才的要求就越高。據統計每年有10萬的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出現嚴重問題。一方面畢業生過剩,另一方面企業難以招到合適的會計人員,原因何在?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企業對會計人才需求的特點
在今天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企業的經營環境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特別表現在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用友、金蝶等財務管理軟件的廣泛應用。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以及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的激烈競爭,有效利用自身資源、作出又快又好的經濟決策是企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所以企業急需精通設計和維護會計信息系統、能夠協助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正確解讀和利用會計信息以及參與決策和管理的高級會計人員。因此在要求會計人員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能和多元化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更應具備良好的自律能力、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人際溝通能力和適應能力。不置可否的是,創新能力是最為重要的要求。這樣會計人員才能具備獲取信息以及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敏感的職業判斷力和持續發展的潛能,為企業長遠發展獻計獻策。
高校從上述社會需求中得到了一些關于會計人員培養方面的啟示,所以高校會計人才的培養相當大程度上是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但良莠不齊的現象仍然存在,部分高校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
二、部分高校會計教育方面的現狀
1.高校教育重視傳授知識而非培養能力。很多高校的會計系或者會計學院的學生普遍比較沉悶,他們的成績在學校是比較出色的,而參加一些課外活動是就表現的很“沉靜”。其實會計工作當中使用的知識實際上有15%是大學里學習來的,剩下的大部分是實踐和自學的。溝通、表達、協調能力以及主動創新能力嚴重缺乏,是多數會計高校畢業生的通病,這是高校教育側重點選擇失誤而導致的后果。一些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將重點關注于知識能力,大多高校對會計學專業的考核只是局限在學生所學的課本知識,考核的內容大多屬于記憶能力或者是臨摹能力,學生對自身的要求只是能夠順利通過考試,沒有強烈的求知欲,沒有真正掌握將來工作所需的能力。同時部分高校往往忽略學生的溝通、實踐以及創新能力,從而造成人才與社會需求不符的現象。
2.大規模擴招,只重數量,不重質量。高校招生人數逐年遞增且勢頭愈發猛烈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會計專業在此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高校入口擴大,門檻越來越低,從而導致在校學生數量急劇攀升,對高校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方面人數增加導致高校規模擴大,有利于促進高校發展。另一方面教學質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下滑趨勢,學生素質有待提高。關于會計專業招生,有些高校在設置會計專業和招生過程中,并未提出明確的教學方案,顯得比較盲目。特別是一些綜合性院校,盡管專業設置條件不成熟,卻仍舊開設會計專業,有的甚至規模還比較大。師資和教學基礎設施不完善,不利于教育良好的發展,從而導致學生質量和整體綜合素質難以提高。為了與大規模會計專業教育相適應,高校會引進新的教師,而這些教師大多是來自剛畢業的研究生、博士生以及高職院校的老師,素質難以得到保證。由于學生眾多,老師的素質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對學生所需的知識是否消化完全不顧,對學生的關心程度不夠,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并未得到真正的學習和鍛煉。
3.教學模式過于陳舊,課程設置不盡合理且銜接不清。高校中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會計教育模式依然存在,這樣無法讓學生融入課堂并集中注意力,深刻體會書中的知識。同時老師在傳授書本知識時,只對知識點表層進行講解,告訴學生會計準則是如何規定的,而很少去深究會計準則為何會有如此的規定,很多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時誤以為學習會計只需要死記硬背就可以了。這樣學生在走上工作崗位,遇到實際問題時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束手無策,缺乏應有的應變能力;同時不便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與此同時有些高校課程設置沒有考慮到各學科之間的銜接,課程教學順序安排不合理。比如稅法課程,企業對會計人員的納稅申報能力要求特別高,而有些學校卻將其放在大四,由于面臨升學、就業、出國等壓力,學生們已無法專注于學習,從而導致相關方面欠缺。類似情況還有很多。此外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課時設置存在一些問題,部分課程課時設置太少,以致教師未能對部分會計思想進行深入講解,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進行,從而使得教學效果未能充分體現。
4.實踐課程單一且過于形式化,實踐效果有待考察。在調查過程中,對于會計專業畢業生來說,實踐能力不足、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企業會計工作始終是一大難題。本科高校要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就要結合大多數學生未來的實際工作有針對性地設置實踐課程。學校雖設置了實踐課,但課程是主要安排在校內進行,許多學校由于資金等各方面的問題,導致實驗室系統設施不能緊跟社會實際。另外老師不夠重視,學生也沒有能充分認識到實習重要性,故效果不佳,而校外同樣存在走過場的情況。
校企合作即學校和企業之間相互往來,從實踐中摸索理論,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知識技能能夠分享并且相互促進。但是依據目前校企合作的現象來看,學生到企業實習和參觀學習的機會很少。由于企業有保守秘密的要求,所以學生很難了解到企業內部會計方面的信息;會計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了解企業和鍛煉實踐能力的機會也很少;企業中的實務工作者也很少到學校為學生授課,即使授課大多也是形式主義,很難讓學生深入了解。校企合作開展得很不深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校教育與社會實際相脫節。
三、高校會計專業教育改革的對策
1.明確培養目標,制定通才與專才相結合的培養戰略。會計是一種專業性和技巧性很強的學科,學校加強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而中國的國情是:中國高校教育還保有較多的專業教育成分,高校會計人才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高校教育應在專業意識、知識口徑、基礎知識范圍等方面不斷擴展。使學生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管理學的基礎和較為寬廣的考察社會經濟現象的視野,以增強未來對環境的適應性。同時高校在會計專業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更要訓練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以及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加強對學生協調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
2.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提高教學團隊質量。在會計教學過程中,教學師資隊伍的素質起著關鍵作用。因此進行會計教學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也是關鍵。雙師型人才要求老師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要具有很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教師深入企業會計工作,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發展理論、驗證理論,積累案例經驗,同時引進財務一線的兼職教師承擔相應比例的教學任務。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形成教學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專業教學團隊。
3.改革教學模式,大力發展案例教學。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下,老師一般依據教科書講授課本知識,而缺乏對這個課程內容總結思考,以至于有的學生在完成學業時不能對所學知識有個清晰的框架,知識比較抽象、散亂缺乏整理。而案例教學有利于加深學生記憶,使上課所講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更加形象化和便于理解。同時還應實行多媒體網絡教學有利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多媒體教學也是對老師授課的一種革新,促使教學內容豐富,不能僅僅局限課本知識,增加了更為豐富專業知識,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可以通過網絡途徑得到一些典型企業的相關報表數據,更加與實際中的會計行業接軌,增加案例教學的題材。通過網絡教學,更加便于同學們操作金蝶、用友等現代企業電算化會計管理系統,便于學校在平時開展崗位實習工作。
4.學院加強與教師、學生溝通。學院在設置課程教學安排時,應加強與相關課程老師、學生溝通,堅持“貼近社會、貼近教師、貼近學生”的三貼近原則。詢問課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遇見的有關課程教學內容銜接的問題。積極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總結,并運用于實際工作中。定期開展教師、學生雙方交流活動,便于教師對教學的改進以及學生及時了解教師的教學意旨,從而更有利于教學效果的增強。
5.加強校企合作,尋找一些大中型企業作為校定點實習單位。雖有一些學校進行了實習教學,但是其形式要么是通過網絡,要么在諸如校辦工廠未具有典型特質的小型企業。這類實習并未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有太大幫助,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仍是與實際企業相分離的,從而不利于學生實習效果的凸顯。學校應加大與大中型企業的合作,跨市跨省的實行多元化的實習,便于學生涉入不同行業,而不是拘泥于制造企業和工業企業,從而實現實習效果最大化的目標。
綜上所述,會計專業教育改革對于部分高校來說是迫在眉睫的。為了培養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會計人才,必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育手段,注重學生的實踐、社會交際以及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更好的適應時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鄒娟.高校會計學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10).
[2] 柳志強.高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創新模式探討[J].企業研究,2011,(16).
[3] 李曦涵.會計教學方法創新與學生能力培養探析[J].經濟視角:下,2011,(2) .
篇9
[關鍵詞]會計學;輔修專業;專業設置;必要性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成為新的決定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的戰略性資源;而人作為知識的擁有者,尤其是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中堅力量,其培養模式越來越受到關注。為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和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培養專業知識多、理論基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多學科相互滲透的復合型人才成為高等院校的必然選擇。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經濟生活日益豐富,科學理財逐漸成為各類經濟主體中越來越受到關注的話題,并對大學生群體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對會計知識的掌握,將極大地促進人們科學理財思維的形成,逐漸成為大學生強化自身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因此,設置會計學輔修專業,優化在校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其科學的理財觀。構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越來越重要。
一、會計學輔修專業的設置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企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趨勢,其中,具有多種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青睞。這就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輔修專業模式則能為學生提供滿足就業需求的平臺。學生可以綜合其所學的專業特點和興趣愛好。選擇相關的輔修專業進行學習,從多方面培養和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同時。社會的發展使各種商業信息不斷地充斥著人們的生活。會計作為一種通用的商業語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理財觀念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行為方式。大學生作為對新鮮事物具有高度敏感性的群體,其易模仿性和易接受性等特點使會計語言和理財思維對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并且也在不斷地滲透和改變著他們的行為方式。而會計學輔修專業的開設則能為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渠道,并且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培養其基本的理財思維。使其形成科學的理財觀,從而能夠合理地規劃自己的生活與學習。因此,會計學輔修專業的設置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會計學輔修專業的設置是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會計學輔修專業應依附于已有的會計學專業進行設置。對于目前已形成的涵蓋會計、財務管理、審計等能體現專業特色的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對已積累起豐富教學經驗和教育資源的會計學專業而言,依托其申請設立會計學輔修專業,無論是在師資力量方面還是在教育環境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基礎,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而且可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高等教育改革呈現出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趨勢,學科設置逐漸體現出創新性和與時俱進等特征,強調“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應用型、融通性、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會計學輔修專業的設置恰好適應了這一改革趨勢。會計學作為一門技術性較強的社會科學,具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會計學輔修專業的開設將促進學校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促進學生創造性思想的產生和研究型思維模式的形成。學習會計學輔修專業的相關課程,能夠使學生們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理財觀和財富觀。有助于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會計學輔修專業的設置是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大學生將面臨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為了讓自己的“敲門磚”吸引更多“商家的眼球”,贏得更廣泛的就業機會、拓展自己的選擇空間,很多學生選擇通過考取證書的方式來增加自己的籌碼。會計學雙學位就是其中的一種選擇。會計學雙學位同一般的考試不同,一般的考試強調的是參加者的應試能力。其結果只有及格和不及格兩種情況;而雙學位則代表著學生對這一學科系統而完整的學習經歷及達到的水平。它不僅強調學生對這門學科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實踐操作能力,更強調思維方法的培養和思維模式的形成。通過對會計學輔修專業的學習,一方面可以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培養一種全新的理財觀念,提升自己對生活的駕馭與管理能力,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擇業競爭力,而且能夠提升學生的從業競爭力。因此,會計學雙學位更能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水平、專業素質與能力。同時。通過相關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對會計學的基本理論、理財的基本原理有比較透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參加社會考試(如注冊會計師考試、中級會計考試等)的通過率,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篇10
關鍵詞:會計 誠信教育 必要性 原則 路徑
據近年就業的統計數據表明,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后主要是從事中小型企業的財務工作。會計專業學生誠信基礎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他們將來從業道德水準的高低, 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的質量,進而影響到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職業道德以及好的信譽,應該在教育會計中把誠信教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讓學生明白自己行為的正確性。中職學校的教師應該如何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會計誠信教育,以幫助學生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不僅掌握豐富的知識、精湛的技能,更具有高尚的職業操守,優良的誠信品質的會計人才,是我們必須探討的問題。
一、 加強會計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會計之父潘序倫曾如此詮釋會計誠信,“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 可見會計誠信乃會計人員立身之本、執業之基。而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會計“誠信”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
日益增長的信貸危機,使得會計師職業道德也面臨著嚴峻考驗。會計專業在中等職業學校是非常重要的專業之一,畢業后如果讓缺乏道德價值觀的只有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生加入會計職業,所帶來的后果將是災難性的。因此,會計誠信教育在中等職業學校必須加強,實現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做誠信的人,做誠實的會計的目標。
二、會計誠信教育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會計誠信教育中的知和行是兩個緊密聯系的過程,只有會計人員始終將“知”貫穿于“行”之中,會計誠信教育才能實現其目的,所以在會計誠信教育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懂得基本理論,再就是會計誠信的基本知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理解會計誠信的理論,培養高尚情操的會計師。其次,要將傳授會計誠信知識與進行誠信實踐結合起來,積極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通過實踐,才能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會計誠信知識,逐步形成高尚的誠信品質。
(二)堅持正面教育積極引導原則。
社會主義會計誠信教育,應堅持進行正面教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有利的機會,進行內容的組合,有機地融入到誠信教育活動之中,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的誠實品質。除了課堂上教學生關于會計誠信的內容外,還要選擇先進事跡,也就是那些在會計領域中具有會計誠信與高貴的人物來正面教育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學會尋找信貸危機的發展過程,努力引導學生要向出色的會計人員進行看齊,也就是常說的“見賢思齊”,做有誠信精神的優秀會計,不斷地培養誠信意識,以幫助學生的提升誠實度。
(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會計誠信從倡導開始,到以后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也就是定量定性的變化,不會很快,它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而是一個漫長而微妙的過程,長時間以后想法變成了一個習慣,規范變更為操作過程,這就是知識和實踐相統一,教育和現實結合的過程。因此在進行會計誠信教育過程中必須針對不同的學生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會計誠信教育的長期性,不能采用階段式或開一些課程來解決,必須逐步培養,長抓不懈。
三、會計誠信教育的路徑
(一)會計誠信教育的思想應現代化。
首先會計誠信教育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隨著新問題的不斷涌現而必然會相應的有所變化。所以會計誠信教育的內容應與社會的現狀相符合,應該切合實際,將倫理道德中的誠信觀念與經濟領域里的誠信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會計誠信教育的內容應重點放在傳統倫理道德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其次在形式上會計誠信教育應積極的根據學生狀況不斷更新,這樣才能是學生樂于接受,即所謂的好知之不如樂知之。
(二)建立網絡教育新概念層次上的會計誠信教育。
在會計誠信教育的過程中,要創建一個新的教育載體和通道,有針對性的拓展新領域的會計誠信教育。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如網絡信息、短信、多媒體資源,努力加強會計誠信教育,使學生不知不覺中收到會計誠信帶來的微妙效果的影響。通過一定時間的網絡教育,使會計誠信教育更接近日常生活,能夠滿足學生的需求,使學習效果大大的增加,從而尋求最佳效率的會計誠信教育。
(三)實踐育人,增強會計誠信教育的說服力。
實踐性教學活動是培訓會計誠信的一個亮點,我們需將課堂延伸,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走進情景。實踐育人要取得實效,使學生達到知行統一,不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因此,中職學校的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參與誠實守信宣傳活動,如參與稅務部門每年稅法知識宣傳月,進行有益嘗試。實踐證明,實踐性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知道誠實守信是正業之本,做人之道,樹立了“守信為榮,失信為恥”的信用意識和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