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范文
時間:2023-08-30 17:07: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形勢;財政政策;改善民生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4-000-01
一、我國當前經濟形勢
當前歐美經濟正在經歷新一輪的持續動蕩,對于處在復蘇中的全球經濟形成了極大的沖擊,受此影響,我國經濟不會獨善其身,未來的經濟運行充滿變數。
首先,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外需市場慘淡、內需依舊不足,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短期內未可奏效,必將拖累已經極大融入經濟全球化的中國經濟。換而言之,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實質性發生變化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的未來運行充滿變數。
其次,由于通貨膨脹的拉動和成本上升因素的推動,我國物價上漲勢頭明顯,不僅在短期內難以得到緩解,從長期來看,他們可能會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居高不下,從而與以收入矛盾為代表的各種社會矛盾相交織,造成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換而言之,在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上漲之間,物價上漲將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
最后,在經歷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擴大公共投資的拉動經濟操作后,其對中國經濟結構的負作用已經逐漸凸顯。鑒于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轟炸,經濟結構的不平衡時中國被拖入國際金融危機中的根本原因。無論是全球經濟還是中國經濟,解決經濟結構不平衡的問題,絕非短期內所能奏效的事情。因此,在我國面臨低迷的外部經濟環境以及國內傳統經濟結構難以為繼的壓力下,在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兩大目標之間,我們面臨著兩難的選擇。
二、積極穩健的財政政策
在全面評估當前外部經濟環境以及內部經濟結構的基礎上,中央做出了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決議。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已經實質性發生變化的背景下,即便仍舊維持著名義上的“積極加穩健”的經濟格局,如今,其實質性內容也應當做出相應的調整。
首先,當前預調和微調是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其對經濟擴張性的操作可相對從緩。我們尚不需要如2008年和2009年那樣大規模擴張性的操作,如今經濟形勢不宜于反應過度。
其次,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已經發生復雜性的變化,但是不足以改變2011年來的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換而言之,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在經濟增長和物價水平上漲之間,穩定物價水平應作為我們的首要任務。
最后,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轟炸下,即便我國經濟下滑勢頭有所顯現,宏觀經濟政策著重在刺激的力度,其擴張性操作也必須著眼于精細化,即在經濟穩定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之間尋求平衡。也就是說,不能以犧牲經濟結構調整目標為代價穩定經濟的發展勢頭。
三、結構性減稅與改善民生
迄今為止,結構性減稅是來自官方的正式提法。自2008年的這一輪國際金融危機,使得結構性減稅由積極財政政策的配角轉為主角,在反危機的實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顯而易見,在變身主角的今天,結構性減稅有別于全面性減稅。其特點在于:一方面要通過減稅,減輕居民和企業的稅收負擔;另一方面,減稅與增稅并行,優化整個稅收收入結構。也正是由于這樣的認識,在實施的中國“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四十七章第三節中,寫入“按照優化稅制結構、公平稅收負擔、規范分配關系、完善稅權配置的原則,健全稅制體系,加強稅收法制建設”這樣一段話。
在中國現行的稅制結構下,流轉稅或間接稅的稅制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和關稅。其中增值稅所占比重最大,是全部稅收收入的37.75%。鑒于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需要,增值稅無疑應當作為結構性減稅的主要對象。作為中國第一大稅種的增值稅,它的變化牽一發而動全身。在營業稅改征增值稅改革試點并逐步向全國推廣的過程中,不僅是增值稅,其他稅種都會迎來一場降低稅負水平并進一步完善稅收制度的改革。
鑒于當前積極和穩健的財政政策,穩定物價水平仍是我們的的重中之重。并鑒于穩定經濟的增長和調節經濟結構兩大目標,增加財政支出的重心地帶,也應當鎖定改善民生,切實辦好有關民生的大事。
具體而言,有關增加財政支出的安排,除了繼續著眼于優化投資結構外,要把通過一系列改善民生為主要線索的支出項目及其規模的增加,來拉動消費需求,作為當前最為重要的工作。其中,比較重要的項目有:支持實行最低工資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勞動報酬;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積極落實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全覆蓋,提高城鄉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設等等。
可以預期,以增值稅為重心的結構性減稅及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增加支出的操作,將有可能在2012年走出一條與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相契合、同整個宏觀經濟布局相協調的經濟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揚.關于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宏觀經濟政策.
[2]金人慶.當代中國稅收要論[M].人民出版社,2002.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N].人民日報,2011,3.
篇2
一、美國和世界經濟放緩的影響分析
去年以來,隨著美國次貸危機逐步顯現并向全球市場蔓延,不僅直接影響美國經濟,而且引發國際金融和資本市場的動蕩,給全球經濟增長蒙上了陰影。種種跡象表明,次貸危機的影響比原先估計的要嚴重。受到美國經濟的拖累,全球經濟和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將趨于回調。對美國和全球經濟減速可能對我國經濟產生的影響,既要高度重視,也不能過高估計和過度反映。
第一,美國由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風險加大,但應對衰退的政策調控力度也在加大。去年下半年,次貸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就已顯現,四季度,美國經濟增速回落到0.6%,全年增速回落到2.2%,增幅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從近兩個月的指標看,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仍在加大。一是失業率持續上升并達到歷史新高。美國勞工部公布的去年12月份失業率升至5%。為2005年11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二是消費增長明顯放緩。個人實際消費增幅從去年3月份的3.7%下滑到6月份的1.4%和年底的0.5%左右。三是住宅投資持續下降。美國住宅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35%左右,去年住宅投資同比下降0.97%,第四季度下降1.18%,進一步加大了經濟減速的壓力。四是金融服務業利潤水平明顯下降。金融服務業利潤水平通常是其他行業的3~4倍,花旗、美林等金融巨頭接連報出大幅虧損的信息,表明經濟衰退的風險在加大。與此同時,美國應對衰退的政策力度也在加大。去年底,布什政府與房貸機構達成一項對部分次級房貸凍結利息5年的協議。今年1月份,美聯儲兩次大幅降息75和50個基點,2月中旬,美國國會批準了168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盡管從短期看,美國經濟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增長放緩,但要看到,美國應對經濟衰退的調整能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和將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會發生作用。
第二,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加大,但新興國家強勁增勢將緩和全球經濟減速壓力。次貸危機和美國經濟減速,對世界經濟特別是主要貿易對象國有直接的影響。據預測,西方七國集團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起的證券虧損額可能會增加到4000億美元,大大超過原先估計的1000~1500億美元。美國消費市場大約占全球市場的37%,美國進口需求萎縮,使整個發達經濟體外部需求下降。歐洲中央銀行研究表明,美國內需每下降1%,歐洲國內生產總值將下降0.25%。美元大幅度貶值,使國際貨幣體系發生變化,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短期化趨勢明顯,政策差異性擴大。國際能源及原材料價格可能因全球經濟增速趨緩而回調,從而減緩通脹壓力,但糧食會依然緊缺,原油價格仍將處于高位并可能發生新的振蕩。受美國經濟趨緩、金融市場動蕩和能源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全球經濟增速趨緩。世界銀行今年初發表的《2008年全球經濟展望》,預測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3%,低于上年預測的2007年3.6%的增長率。但也要看到,東亞地區以及印度、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國家的經濟增勢依然強勁,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全球經濟的過度下滑。
第三,美國和世界經濟放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大于以往,但也不能高估這種影響。過去5年,我國經濟經歷了持續的繁榮期。這與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擴展外需空間是分不開的。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和“中國制造”產品遠銷世界,使我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聯系更加緊密。2002年以來,我國出口年均增長近30%,自2004年后,我國出口額已穩步上升至全球第三位。2002年。2004年,我國年均貿易順差為300億美元左右。2005年貿易順差突破1000億美元,2006年升至1775億美元,2007年達到2622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19%、74%和48%。按可比價格計算,外貿順差對我國GDP的拉動分別為2.5、2.2和2.7個百分點。對美貿易順差一直是我國凈出口的主要構成部分。在2006年我國貿易順差中,對美國的順差比重高達81.3%,2007年依然占到62%。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已使我國無法置身于全球經濟之外而獨善其身,美國及全球經濟減速對我國的影響已不容忽視。但是,目前仍不能過高估計這種影響。隨著近年來我國與新興經濟體聯系的加強和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完全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來減緩美國及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內需拉動。外需變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程度還取決于有效擴大內需和平衡內外需關系的能力。
第四,美國和全球經濟減速加大了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但也會成為出口結構調整和外貿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減速,有可能使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據預測,今年我國經濟增幅預期為10.5%左右。如果美國經濟出現衰退,可能影響我國經濟增速0.5~1個百分點,再考慮到全球經濟體減速的影響,外部輸入性因素可能使我國經濟增速出現一定的回落,這將有利于我國偏快的經濟降溫。與此同時,外部輸入的減速壓力,也可能促使我國加快出口結構調整、促使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外需空間縮小,國際市場競爭加劇,將促使我國擴大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比重,加大對自主品牌的培育,增強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同時,次貸危機導致全球包括資源在內的資產價格普遍下滑,為我國海外投資提供了較多的機會,我國可加大海外投資并購力度,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開辟新的外需空間,增強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的能力。
二、雨雪冰凍災害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分析
今年初,突如其來的雨雪冰凍災害,對我國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交通運輸、電力傳輸和能源供應造成了較大影響和損失。但從總體上看,雨雪冰凍災害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局部的,影響程度將隨季節變化和交通運輸的恢復而明顯減緩,不會改變全年經濟的基本面,但造成的新的通貨膨脹壓力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是雨雪冰凍災害影響是短期的,對全年經濟基本面的影響不大。雨雪冰凍災害造成煤電油運緊張,部分地區電網中斷,使工業企業停產和建設項目停工。但這次災害主要發生在1~2月份,正值全年假日最集中的時期,企業生產活動明顯減少,建設項目施工恰逢“淡季”,造成的生產損失較為有限,隨著季節轉換和交通運輸恢復,雨雪冰凍災害的不利影響將明顯減緩,對全年經濟走勢的影響十分有限。與2003年“非典”影響比較,這次災害持續時間較短,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人們的心理預期比較穩定,對經濟的沖擊不會很大。與此同時,災后重建將直接拉動交通運輸和能源供應的基本建設投資,一些地區為彌補災害帶來的損失,會開足馬力擴大生產,并擴大投資規模,反而會對經濟增長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是雨雪冰凍災害對農業的影響較大,但不會影響全年農產品供需平衡。根據農業部數據,截至2月23日,因低溫凍害作物受災面積1.78億畝,絕收2530萬畝,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00億元,約占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的40%。但災害影響是結構性的,在區域上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又主要集中在湖南、貴州、湖北、江西、四川5省,其受災面積占受災總面積的2/3:影響較大的品種主要是油菜、蔬菜、柑桔等作物,小麥主產區在北方,所受影響較小。從全年看,雨雪冰凍災害對全年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供需影響是有限的。截至2月12日,農作物受災面積只相當于2000年~2006年的全國平均受災面積的1/4左右。隨著春季來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將明顯減弱。與此同時,雨雪天氣也緩解了南方大部分省區的旱情,對大部分作物的增產效應有可能超過減產損失。如果2008年不再發生超過正常年景的異常自然災害,我國農產品供求總體仍將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三是雨雪冰凍災害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推高農產品價格,使通貨膨脹壓力更趨加大。雨雪冰凍災害帶來的交通受阻、成本上升等因素,將使受災嚴重的南方地區大多數農產品價格比災前有明顯上升,北方地區農產品尤其是南方反季節供應的蔬菜和南方生產的水果價格有小幅上漲。由于南方農產品恢復需要一定周期,預計災后農產品價格仍會持續一段時間的高位。生豬養殖受到較大影響,豬肉價格可能延遲到秋季前后才能回落。總體上判斷,這次雨雪冰凍災害對今年一季度的價格水平會有較大推動。據測算,去年農產品漲價對今年一季度價格的翹尾影響為5.3個百分點(各月份分別為5.8、4.8和5.2個百分點),加上雨雪冰凍災害和新漲價因素的影響,預計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可能在7%左右。當前,我國居民消費價格處于高位,主要是食品價格上漲所導致,生豬價格上漲幅度最大。這次雨雪冰凍災害帶來的農產品價格上漲,會進一步加大食品價格的上漲壓力,對中低收入群眾的生活會產生一定影響。
三、影響全年經濟走勢的主要因素分析
篇3
關鍵詞:征地沖突;理性經濟人;區片綜合地價;補償標準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8-4832-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8.051
近年來隨著城市快速擴張,征地沖突事件呈現激增之勢,尤其因農用地轉用后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引發被征地農民、政府與土地開發商之間的博弈最為激烈,引發的土地爭議最為突出,直接影響了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1]。如何治理征地沖突已成為學術界與政界關注的焦點,追根溯源在于征地補償標準偏低。目前,各地現有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計算方法多是圍繞單一產值倍數法展開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征地綜合地價每3年調整一次[2],本研究將征地涉及的不同利益主體――政府、農民以及開發商視為“理性經濟人”,即能在特定的制度環境、資源約束環境下做出最有利于實現利潤最大化的決策[3]。在分析三者理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土地的保障功能及土地的成本收益,對其征地綜合區片價進行修正,并以鄂州市為例,探討合理的征地補償標準,確保農民權益及社會穩定的同時,也為鄂州市征地補償標準調整工作提供理論依據與技術支持。
1 基于理性經濟人的區片綜合地價測算思路與方法
1.1 技術路線
基于征地沖突的區片綜合地價測算的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在確定測算范圍的基礎上,首先進行資料收集與實地調查,根據主要地類、主導耕作制度和主要農作物年產值與價格的基礎上確定區片統一年產值標準,然后選取主要影響因素修正全區各測算單元統一年產值標準,劃分綜合區片;最后為解決征地沖突從不同的利益主體失地農民與政府的角度綜合測算區片價。整個過程中最關鍵的兩個環節為區片劃分與區片價測算。
1.2 基于因素評級的區片劃分
區片劃分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綜合判定法、農用地級別調整法、征地補償費用相近劃分法、工業基準地價剝離土地取得費用價格相近劃分法等[4,5]。這些方法或多或少存在缺陷,相對而言,因素評級法更具可行性,具體步驟如下。
1.2.1 全區統一年產值的確定 首先確定主導耕作制度和主要農作物年產量,依據從高原則確定主要農作物的價格與年產值,加上土地附加收益修正值得到全區統一年產值。
Vz=∑■■gi×Pi (1)
式(1)中,Vz表示區主導耕作制度下的農作物年產值;n表示某種耕作制度所包括作物種數。i表示某種耕作制度所包括的i類作物;gi表示第i類作物的單位播種面積年產量;pi表示第i類作物的調整基準時點的農產品價格;
Vt=Vz×(1+k) (2)
式(2)中,Vt表示區統一年產值;k表示附加收益修正系數。
1.2.2 選取修正因素并確定全區各測算單元統一年產值標準 依據主導性原則、差異性原則、獨立性原則和可獲取性原則,選擇區域內影響統一年產值的最主要的區域和個別因素作為修正因素,并運用AHP法確定權重,根據各因素的差異程度確定修正系數,對全區統一年產值標準進行修正,測算各單元統一年產值標準。
Vq=Vt×(1+K) (3)
式(3)中,Vq表示各測算單元統一年產值標準;Vt表示區統一年產值標準;K表示區域修正系數。
1.2.3 劃分農用地統一年產值等值區域 計算得出各測算單元統一年產值標準后,采用ARCGIS自然間斷點分類功能對各測算單元進行聚類分析。在聚類分析結果的基礎上,考慮各區域之間平衡情況對聚類結果進行適當調整,進行區片劃分。
1.3 基于理性經濟人的區片價格測算
征地區片價的測算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年產值倍數法、社會保障價格法、農地價格因素修正法、征地案例比較法、地價折中法、地價構成法、剩余法和預期收益還原法[6]。這些方法為完善征地區片價提供了技術支持,但都存在缺陷。本研究將征地過程中涉及的三大利益主體――地方政府、農民與土地開發商看作“理性經濟人”[7],在征地過程中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分別采用工業基準地價剝離法、社會保障法以及成本逼近法對征地區片價進行測算,最后運用地價折中法綜合確定征地區片價。
1.3.1 工業基準地價剝離法 在征地過程中,地方政府作為“理性經濟人”,以追求社會穩定和財政收入的最大化為目標,地方政府代表國家行使征地權,希望以低價獲取土地。因此,采用工業基準低價剝離法測算征地區片價較為合理。因為相比各類建設用地的出讓價格,工業用地相對較低,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征地補償標準的確定應當不能超過由工業基準地價剝離出的土地取得費用[8]。工業基準地價剝離法實際上是成本逼近法的逆運算,具體公式如下:
土地取得費用(征地區片價)=工業用地基準地價-土地開發費-土地開發利潤-稅費-利息-應收歸國有部分土地增值收益
1.3.2 社會保障法 農民是征地最直接受害者,屬于弱勢群體,但同樣作為“理性經濟人”時,他們也希望盡可能獲取最多的征地補償費用。征地使得農民在失去耕種生產價值收益的同時,也失去了原有的就業途徑以及養老保障等生活保障及受教育保障。因此,站在農民的角度,征地補償應包括農地的生產收益價值與社會保障價值,后者主要采取計算躉繳養老保險的方式來確定。通過社會保障法測算征地區片價較為合理,能為農民爭取更多的利益。具體公式如下:
區片綜合地價=農地生產收益價格+社會保障價格
P2=Vc+Vs (4)
Vc=■ (5)
式(4)、式(5)中,Vc為農地生產收益價格;a為農地未來預期年凈收益;r為農用地還原利率。本研究計算的主要是征收引起的對農用地所有權的補償,而不僅僅是對承包權的補償,因此沒有根據30年承包價格進行年期修正,直接按式(5)計算農地生產收益價格。
Vs=∑Rj[(Yjm×bj+Yjm×cj)×■+Cje]/Aa (6)
式(6)中,Vs為單位面積社會保障價格,Rj為j年齡組人口所占比例,Yjm為j年齡組男性公民保險費躉繳金額基數,Yjw為j年齡組女性公民保險費躉繳金額基數,bj為男性人口占j年齡組總人口的比例,cj為女性人口占j年齡組總人口的比例,Mji為j年齡組農民月領取保險費標準,Mjo為j年齡組月保險費基數,Cje為j年齡組人均教育和再就業培訓的費用,Aa為人均耕地面積[9]。
1.3.3 成本逼近法 土地開發或使用單位是征地后土地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方,也是補償費用和就業安置費用的實際承擔者。在征地轉為建設用地過程中,作為“理性經濟人”,土地開發商以最終獲得土地改變用途后的增值收益最大化,即成本最小為目標。因此,站在開發商的角度,采用成本逼近法,依據土地開發所耗費的成本構成來確定土地價格更合理。具體公式如下:
地價=土地征用費+土地開發費+稅費+利息+利潤+所有者權益
1.3.4 地價折中法 為從根本上解決征地補償偏低帶來的征地沖突問題,應分別站在政府、農民和房地產開發商的立場上綜合考慮其征地區片綜合地價,三方博弈的最終結果應該介于3種算法之間,即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運用工業基準地價剝離法、社會保障法以及成本逼近法求得的征地綜合地價的平均水平作為最終的征地綜合區片地價。具體公式為:
Pz=(P1+P2+P3)/3 (7)
2 實證研究
2.1 測算范圍及概況
鄂州市鄂城區位于湖北省東南部,是鄂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截止2012年末,土地總面積為60 786 km2,其中耕地面積為24 100 km2。2012年總人口601 836人,地區生產總值100.29億元,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本研究涉及的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測算范圍覆蓋鄂城區行政區劃范圍內的全部集體農用地,具體為鄂城區行政管轄范圍內4個街道辦事處(古樓街道、鳳凰街道、西山街道、樊口街道)、9個鎮(長港鎮、杜山鎮、澤林鎮、新廟鎮、燕磯鎮、碧石渡鎮、汀祖鎮、花湖鎮、楊葉鎮)、1個鄉(沙窩鄉)的農用地(圖2)。
2.2 鄂城區征地區片的劃分
2.2.1 鄂城區統一年產值的確定 根據鄂城區統計年鑒的數據資料和實地調查并咨詢當地農業部門,鄂城區占主導地位的耕作制度為“油菜―中稻”,熟制主要為“一年兩熟”。2010-2012年間油菜平均產量為1 719 kg/hm2,中稻平均產量為7 219.5 kg/hm2。依據從高原則,2012年油菜市場價為4.61元/kg,中稻市場價為2.6元/kg。根據上述公式(1)得出鄂城區主導耕作制度下的農作物年產值Vz為26 700元/hm2。經鄉鎮實地調查和咨詢鄂城區農業部門,鄂城區普遍不存在附加經營情況,不需要進行土地附加收益修正,因此鄂城區統一年產值Vt為26 700元/hm2。
2.2.2 鄂城區各測算單元統一年產值修正系數及年產值測算 影響土地價格的因素主要有一般因素、區域因素和個別因素,由于多數征地都是發生在城市邊緣區,這使得區片綜合地價的影響因素更為繁多、復雜[10]。為解決數據資料不足、主觀因素和經驗判斷的影響,在實地調查、轉嫁咨詢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遴選出人均耕地數量、規劃區位條件、農民人均純收入、地形條件、距離鄂州市中心距離、財政收入等因素作為影響統一年產值標準的修正因素。鄂城區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調整按照鄉鎮以及街道辦事處為基本單元,共劃分為14個單元。根據《湖北省征地補償標準調整技術方案》規定,各測算單元之間統一年產值標準差距不超過10%,在“同地同價”原則下,充分考慮相鄰區及市內征地補償標準平衡,經商議確定鄂城區征地補償標準上調幅度為3%,下調幅度為0.09%。按照上、下調幅度值以及各因素權重值計算綜合修正系數,代入公式(3),得出鄂城區各測算單元的統一年產值(表2)。
2.2.3 鄂城區農用地統一年產值等值區域劃分 采用ARCGIS自然間斷點分類功能對各測算單元進行聚類分析。在聚類分析結果的基礎上,考慮與上一輪成果銜接和各區域之間平衡情況對聚類結果進行適當調整,將鄂城區農用地劃分為3個等級(表3)。
2.3 鄂城區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測算
2.3.1 工業基準地價剝離法 根據湖北省國土資源廳的鄂州市工業用途基準地價表,2012年鄂州市工業基準地價分為4級,一級地價為440元/m2,二級地價為338元/m2,三級地價為239元/m2,四級地價為204元/m2。本研究劃分的征地區片內同時有幾個不同的級別,則取平均值(表4)。土地開發費的獲取時點與本次征地區片價估價時點相接近,土地利息可以忽略不計。根據永業行(湖北)土地房地產評估咨詢有限公司提供的數據,土地開發費為120~150元/m2(紅線外“五通”和紅線內“場地平整”),而利潤一般在8%~10%之間。根據湖北省財政廳、湖北省地方稅務局印發《湖北省耕地占用稅適用稅額標準》的有關規定,耕地占用稅標準為35元/m2。對于各項土地增值收益的量化方法尚無定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增值稅暫行條例》的規定,增值稅實行四級超額、增值額與累進稅率30%~60%之間(30%、40%、50%、60%)。
2.3.2 社會保障法 根據鄂城區3個等級的年產值標準(表5),土地還原利率采用2012年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為3.25%,計算得出鄂城區農地生產收益價格Vc(表6)。據鄂城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2年底全區總人口達601 836人,其中男性人口比例bj為52.58%,女性人口比例cj為47.42%,人均耕地面積為0.04 hm2,Mji為150元,月保險費基數Mjo統一取100,不分年齡組。在計算時,假設地方政府為被征地農民投保到70歲為止,根據鄂城區男性平均年齡38歲和女性平均年齡39歲來投保,可得Yjm和Yjw分別為24 010元和26 150元(參照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的國壽金色夕陽養老保險A款費率表,女性55歲領取,男性60歲領取,基本保額10 000元)。另外根據鄂城區的再就業培訓費用實際水平,將人均教育與再就業培訓等費用確定為800元/人,最終得出基于社會保障法的征地區片價(表5)。
2.3.3 成本逼近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其中征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土地征用費)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其中安置補助費標準為該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4~6倍。但是,每公頃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結合鄂城區實際經濟發展狀況,均按最高倍數取值,鄂城區3個等級的年產值參照表3,土地開發費、利潤、稅費以及所有者權益(土地增值價)參照表4,得出地價(表6)。
2.3.4 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測算結果對比分析 如表6所示,3種方法計算的征地綜合區片價都比實際補償價格高。其中工業基準地價剝離法測算的價格要低于社會保障法測算的價格,原因在于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作為“理性經濟人”,希望以最低價格獲取土地比較低,而工業用地的出讓價格相對較低。而站在農民的角度,社會保障法體現了土地的多重功能,在農地生產收益價格的基礎上,考慮了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等生活保障及受教育保障,相對實際補償補償價有較大提高。而站在開發商的角度獲得的地價最高。地價折中法測算的價格實際是介于農地價格和轉用后的建設用地價格之間,既體現了土地的增值收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增值收益在農民、政府以及開發商之間的分配,更具合理性與可操作性。
3 結論與建議
征地補償標準的合理確定涉及諸多利益主體,而區片綜合地價是一個地區綜合地價的體現,為合理確定征地補償費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本研究采用的工業基準地價剝離法、社會保障價格法、成本逼近法、地價折中法分別從政府、農民以及開發商的角度考慮到土地的最小成本與社會保障功能,能夠客觀地體現征地地價的基本涵義,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失地農民合法權益,其方法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為解決征地沖突以及征地區片綜合價的制定提供參考。需要強調的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結合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政策是否銜接、政府財力是否能承受以及被征地農民是否能接受等方面,采用多種方法,取其優點,并對各計算結果綜合考慮測算征地區片綜合地價。
參考文獻:
[1] 盧玉玲,李松柏.土地征用中基層政府與農民的博弈行為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8):1714-1717.
[2] 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部關于切實做好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和區片綜合地價公布實施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135號[J].國土資源通訊,2008(13).
[3] 尚 欣,郭慶海.基于理性經濟人視角下我國兼業農戶行為分析[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0,32(5):597-602.
[4] 鮑海君,曾 蓉,王犁苑.基于SPA的征地區片劃分和區片交界補償價修正[J].上海國土資源,2011,32(3):63-66.
[5] 段文技.征地補償標準的革新―區片綜合地價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6(6):65-69.
[6] 李彥芳.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測算方法與驗證標準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7,21(1):31-35.
[7] 段巖燕,申 靜.從各利益主體間博弈關系談我國耕地保護制度[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10):107-112.
[8] 張 會.農用地征地區片價格評估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7.
篇4
關鍵詞:循環經濟;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層次分析法;聚類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007-04
循環經濟是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促進國民經濟“綠化”的新經濟發展路徑。中國循環產業在2004年全面開展循環產業試驗,政府通過引進國外發達技術、借鑒西方先進模式、完善法律體制等途徑促進中國循環經濟的發展。然而由于中國區域廣闊,地區間發展受諸多因素影響呈現出不平衡的發展趨勢,要促進中國循環經濟均衡有序發展,需要對回收體系建立完善、客觀的評定。
目前中國循環經濟處于起步階段,國內研究多集中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綜合性指標體系以及根據循環經濟特定分析方法。章波等(2005)強調循環經濟指標體系的普適性,建立了“目標層—控制層—指標層”評價體系;曹小琳等(2008)提出“三級疊加、逐層收斂、規范權重、同一排序”的城市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系。更多的研究關注于指標基礎上建立的分析方法:王奇等(2007)通過建立封閉和開放的經濟系統的物質總量模型,提出了評價循環經濟的循環系數;賈蕊等(2007)在物質流特征的基礎上采用多目標規劃數學模型;王春枝等(2010)綜合比較了不同區域在某個時期循環經濟效率的發展水平,運用面板模型“縱橫向”拉開檔次,評價分析了多地區的動態發展變化規律。
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理論研究主要針對于循環經濟的體制建設,如瑞典環境經濟學者Thomas Lindhquis(1990)首先提出“生產者延伸責任制(EPR)”;德國于1990年期開始推行的雙重回收系統(Duales System Deutschland);歐盟出臺的《WEEE指令》和《Rosh指令》等。
以上研究得到了許多有價值的結論與模型,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雖然國內學者關于循環經濟效率的定量化研究已臻于完善,但是分析其內部推導過程仍存在權重確立的主觀性、數據處理的不全面性等問題,這也是本文力求克服的問題。
一、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采用模糊綜合評價(FCE)模型對中國30省市 ① 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并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對結果進行修正,最終通過聚類進行區域的分組。
(一)參數的確定
現有循環經濟領域內的實證文獻通常將評價體系指標概括為廢物減量化、資源再生化、環境保護效益、經濟發展效益以及社會發展效益5個模塊??紤]到本文以循環經濟回收利用的效率為中心,在此研究基礎上進一步進行篩選,得到評價指標體系(見下頁表1):
(二)參數分析
不同參數具有不同的指示意義,進而對于各指標間權重的確立產生影響,對指標的分類有利于更精確的得出結果。在此將上述參數分為正向指標、逆向指標及適度指標,不同類別指標對應于不同的標準化過程。其中正向指標即為“越多越好”的指標,逆向指標為“越小越好”的指標。除此之外,存在適度浮動時對經濟具有最大促進作用的指標,該類指標過大或過小均會對經濟產生不良影響,因而認為其屬于“越中越好”的適度指標。
二、AHP-FCE方法
運用AHP-FCE方法的目的在于客觀準確的對各指標數據進行處理、降維,最終度量各地區循環經濟發展情況。最終得分越高,就意味著各地區循環經濟發展越成熟,回收效率以及循環利用程度越大。其難點在于如何合理地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本文根據已有的研究,結合層次分析法的優勢,通過構造判斷矩陣確定指標權重。
(一)模型建立
1.去量綱處理。為了保證指標權重能夠合理分配需要消除指標的量綱效應,需要對上文得出的評價體系數據xn×m進行標準化處理。
2.構造判斷矩陣。構造判斷矩陣的最終目的為得到各指標權重。在這里將指標權重看作是指標傳遞信息量多少的衡量,即認為指標變化程度越大,其在整體中傳遞出的信息就多。因此這里用評價指標的標準差來衡量樣本對綜合評價的影響程度。標準差s(i)=
(n)值來測度矩陣是否具有滿意的一致性。通過隨機模擬的方法構造多個滿足單位性與互反性的矩陣,在不保證該矩陣滿足一致性的前提下計算其一致性指標,再進一步平均即可得到RI
(n)。① 一致性比例CR=可以通過CI與RI
(n)的比值得到,其中CI為一致性指標。由現有研究經驗得到,當一致性指標系數CR在[0,0.1)之間取值時即可認為有令人滿意的一致性,因此本文將0.1作為判斷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閥值。
該種權重計算方法的基礎為指標所傳遞的信息量。若樣本指標1的變化程度大于樣本指標2,則認為指標1所傳遞的綜合評價信息多。
4.計算得分。將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wi與對應的10個不同時間的樣本指標相乘并累加得到模糊評價的綜合指標zj=wir(i,j),j=1…n。綜合評價指標zj的值越大,則說明其得分越高,即回收體系越完善,效率越高。
(二)實證結果分析
1.各地區評價結果。經計算得CR=0.0112,滿足0.01≤CR
從打分結果直觀來看,絕大多數省份得分處于[0.5,0.6)分數段,統計的30個地區中僅有7個地區不在此區間內,占總量的23.3%。其中高于上限0.6的地區有北京、浙江與山東,低于下限0.5的地區有廣西、海南、寧夏和青海。前者均位于版圖東部且除北京之外均為沿海省份,三個地區均為人群稠密地區,經濟發達、技術先進,生產生活中廢水、廢氣、固體垃圾產生量也較多;低于下限的地區位于中西部與西部、南部等較為偏遠的地區,人口密度低,人均GDP較小,工業、生活中產生污染物相對于東部地區較少。
2.區域聚類分析。將2010年各地區循環經濟得分情況進行聚類并進行省份歸類后可將30個地區劃分為四個類別(見下頁圖1):
從地域分布來看,全國(除港澳臺以及地區)范圍內循環經濟發展以第二、三等級為主,主要分布于中部廣大地區;四個第一等級地區均位于東部地區且除北京外均為沿海地區;第四等級除海南省外全部位于中國中部地區。整體來看從東部到西部呈現出明顯的階梯現象。
(三)AHP-FCE的進一步分析
以上排名為綜合指標得分結果,如果考慮某一方面發展情況,則可能會有所差異。本文在此基礎上分別以五類二級指標為基礎對30個地區進行細化評價,得到結果如下:
從2010年各地區二級指標來看,江蘇、浙江、北京、天津、山東等地區均位于前列。其中北京在“資源再生化”方面優勢較為明顯,達到0.65,領先排名第二位的天津10.14%。其他二級指標在各個地區之間差異不大,發展較為均衡。甘肅、青海、貴州、寧夏等地區循環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在五個二級指標的評價中均為進入前八名。
三、結論與展望
結合上述模型所得數據,可以總結出如下結論:
1.中國地區間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從各地區得分情況來看,循環經濟發展總分與單項得分之間存在較大相關性,總分較高的地區在各個單項中得分也相對較高,如北京、江蘇、浙江。全國范圍內發展水平整體差異大,發展水平高的省市在各方面可能均領先于相對落后的省市。
2.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與區位因素有密切聯系:中國循環經濟發展情況大致可分為東部沿海、東部、中部及西部四個階梯。從沿海到內陸地區呈現明顯的遞減趨勢,說明區位因素對循環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東部地區尤其是沿海省市的經濟發展、技術先進程度均高于西部地區,居民生活水平、消費能力較高,在一定程度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3.中國循環經濟產業供需不平衡,市場潛力巨大:目前循環經濟產業處于起步階段,全國尤其是西部地區有很大潛力。由于第三、四等級地區經濟發展的速度高于循環產業普及的速度,廢棄物資源利用率很低,因而中國大片區域具有促進循環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當然,這一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廢物產生較少、以第三產業為主的地區,其本身發展循環經濟的必要性較小,如中國海南省,將其與其他省份一起比較則有失公正。該問題在將來也應得到進一步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曹小琳,晏永剛,景星蓉.城市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方法與實證評價[J].科技管理研究,2008,(8):73-76.
[2] 史寶娟,趙國杰.城市循環經濟系統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型的構建研究[J].現代財經,2007,(5):3-6.
[3] 王奇,王會.循環經濟的定量化評價方法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1):33-37.
[4] 王春枝,吳新娣.基于面板數據的西部循環經濟發展效率綜合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0,(17):55-57.
篇5
摘要:具體通過對北京市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實際走訪調查,分析《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的現狀及其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以幫助《勞動合同法》的順利、有效實施,切實保護農民工勞動權利行使。
關鍵詞: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建筑行業;農民工
近年來,農民工權益遭受侵害的現象一直為社會各界所關注,“民工荒”的出現,更使人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來自北京、重慶的調查顯示,九成農民工處于非法用工狀態,他們的合法收入得不到有效保障。新《勞動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以來,在規范企業用工方面確實已經發揮出了相當的作用。但是農民工群體是否真正在本法以及本條例出臺后獲利,合同簽訂狀況能否有效改善值得調查和研究。
因此,筆者以北京市建筑業為例,通過走訪北京朝陽、海淀、豐臺三個區縣的15個工地,調查《勞動合同法》實施后的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現狀,深入分析現狀原因,并提出具體對策。
一、合同訂立的現狀
隨著近年來社會民主法制的發展,農民工權益維護和保護工作的逐步推廣、深入,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具有了一定的法律常識,權益保護意識也有了一定的增強。《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后,勞動合同簽訂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是簽訂率的絕對數值依然很低,在建筑行業表現尤為明顯。根據筆者調查,當前仍有63.73%的農民工沒有與所在建筑公司簽訂勞動合同。
據北京市小小鳥打工互助熱線介紹,在建筑工地上的農民工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承包建筑工程的建筑公司本身所擁有的一些建筑工人。這部分工人有技術。屬于建筑工人的核心;另一種是建筑公司委托包工頭招來的工人。這部分工人沒有技術,但是卻在建筑工隊里面占大多數?!秳趧雍贤ā返念C布后,建筑公司與第一部分工人的勞動合同簽訂率顯著提高,但是與第二部分工人的合同簽訂率基本保持不變,而恰恰容易出現權利被侵害的農民工往往存在于第二部分工人中。
二、農民工勞動合同低簽訂率原因
(一)歷史形成的固定的用工模式
盡管農民工的法律意識有所增強,但是建筑行業的勞動關系和用工模式等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社會現象而存在。無論是建筑公司、包工頭還是農民工,都因為自己的各種利益需求而逐漸形成固定的用工模式。盡管法律出臺了相應的規定,但并未對此造成實質性的影響。
(二)合同雙方地位不平等
在“強資本弱勞動”的現實格局下,用人單位占據更多的優勢地位。農民工的要求很可能成為失去工作的契機。這使得農民工的權利受到很大限制,農民工即便想要簽合同也往往不會將這個訴求強烈的表現出來。在調查中,有63.09%的農民工表示想要簽訂勞動合同。
(三)農民工的法律意識不足
由于農民工工作的流動性、不穩定性、自身利益要求等諸多因素,以及對勞動合同缺乏了解,很多農民工并不希望簽訂勞動合同。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有10.87%的農民工認為是否簽訂勞動合同無所謂,他們表示自己不愿意被勞動合同所限制,希望用工關系隨時可以解除。
(四)勞動監督部門監督力度不夠
法律的滯后性決定,農民工的權益只有在受到侵犯之后訴諸于法律才能得到相應的保護。因此,更多的權益維護工作應該由勞動監督部門承擔。而勞動監督部門卻存在對層層轉包且不簽訂勞動合同的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現象。
三、當前司法實踐中的爭議及解決方式
(一)司法實踐中的爭議
《勞動合同法》對于用人單位在用工之日起未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設置了相應處罰措施:
(a)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b)超過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應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未按照規定與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有關的規定很好的規制了合同的簽訂,但是在實際的法律使用過程中卻存在有一些爭議。在筆者對朝陽區法院某法官的采訪中發現,在司法審判中,法律的適用涉及到的是新舊法律適用的接續問題,即條文能否溯及既往,如果可以溯及既往,那么追溯的年限計算又是一個新的問題。
(二)爭議的應對機制
1 司法解釋,“定分止爭”
有關《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適用的接續,《勞動合同法》和《實施條例》中都沒有對這個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已經要求各個基層法院將此類問題總結并提交上去。相信不久最高院出臺的司法解釋將會對此問題進行更細致的規定以解決現實中存在的爭議。
2 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協調
盡管司法實踐中對于未簽訂勞動合同的訴訟也有一定的應對機制,但仍應加大力度提升勞動合同的簽訂率。這就要求勞動部門加強其行政監督職能。一來減少訴訟;二來在訴訟中也可以減少舉證責任,節約司法資源。
另外,二倍工資支付是保證勞動合同簽訂的條款,但是并未真正發揮作用。據了解,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北京市各法院受理的申請工資二倍支付的案件極少。并不像人們所預測的會成為勞動爭議案件增加最多的案件類型之一。這很大程度上是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固定的勞動模式決定的,而法院屬于消極保護勞動者權益的機關,因此只有確保勞動合同簽訂率的提高才能真正確保勞動者權利不被侵害。
四、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相應立法
在朝陽區人民法院,筆者了解到,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征求各基層法院在《勞動合同法》出臺以來審理的勞動爭議案件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并試圖據此制定出相應的司法解釋。
自2008年1月1號《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后,在法律適用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例如對于勞動、勞務關系的認定標準、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簽訂是否需要經得雇工的同意等在實施之初,就期待更加具體的條文對此加以規定和明晰,以更好地確?!秳趧雍贤ā返捻樌麑嵤?。但是,之后出臺的《實施條例》在對于如何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仍缺可操作性,對“兩倍工資”的適用仍需要明確。
因此,有關部門還應及時出臺勞動合同法配套規章,針對法律實施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對勞動合同法及其實施條例進行細化,對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進行更合理的配置,適當減輕企業義務,增強法律的操作性和科學性。
(二)加強行政職能
司法部門屬于消極保護權利部門。但是現在。很多時候人們將法院當作保護他們權利的唯一機關,法院審理的大多數案件其實可以通過勞動部門的行政監察職能予以避免。行政部門在勞動領域應該發揮一個核心的作用,可現實并非如此。因此,應該加大勞動部門的職能發揮。才能從源頭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
勞動合同是所有勞動爭議解決最有效的依據,只有規范勞動合同的簽訂才能逐漸規范用工條件和用工環境,從根本上減少拖欠工資、克扣工資、加班等勞動爭議案件的發生,即使發生也為爭議的解決提供了最為有效的證明。同時,對于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的監督不能僅僅停留在有無的層面,應該考察其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確保勞動者的權利不被侵害。
(三)加大宣傳力度
《勞動合同法》已實施一年有余,但農民工對其了解還不甚理想。應認識到,法律的普及和推廣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因此,相關部門還應進一步加強《勞動合同法》的宣傳力度,結合農民工工作特點改進宣傳方法、多方面拓寬宣傳渠道,并組織相關培訓,從根本上使農民工掌握《勞動合同法》這一維權“利器”。
(四)加強社會組織的作用
篇6
金融形勢有所改善
據悉,本次會議是俄羅斯擔任2013年G20輪值主席國后舉行的首次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全球經濟形勢、G20“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框架”、長期投資融資、國際金融架構改革以及金融部門改革等議題。會后發表了聯合公報。
會議認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的尾部風險下降,金融市場形勢有所改善。但全球經濟增長仍然疲弱,并面臨很多風險和挑戰,主要包括發達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私人部門持續“去杠桿化”、信貸中介功能受損以及全球需求再平衡進程尚未完成等。為應對當前挑戰,發達國家應首先制定出可信的中期財政整頓戰略,貨幣政策應以國內價格穩定和經濟復蘇為目標,并盡量減小對其他國家的負面溢出效應。各國要繼續落實金融部門改革和結構改革的政策承諾,促進需求再平衡,推動全球經濟盡快復蘇,同時繼續推進市場決定的匯率體制,堅決抵制競爭性貶值,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
會議強調推動長期投資融資對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的重要性,決定就動員各種長期投資融資問題開展研究;要求盡快落實2010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份額和治理改革,并就份額公式改革達成共識,確保在2014年1月前完成份額總檢查;要求全面、及時地落實有關金融部門改革承諾,敦促所有轄區盡快實施巴塞爾協議III;決定制定一套防止稅基侵蝕和利潤轉移的措施,繼續加強稅收透明度和情報交換;提出在遵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目標、原則和規定的基礎上,繼續就氣候變化融資問題交流經驗、深化合作。
中國致力于調結構
周小川在會上強調,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調整結構、擴大內需,政策效果顯著,為全球再平衡作出了重要貢獻。未來全球需求再平衡關鍵在于有關國家加快結構改革,尤其是勞動力市場改革,提高競爭力,同時出臺中期財政調整計劃,減少政策不確定性,以啟動私人部門需求,恢復增長。
他呼吁G20分析各國儲蓄水平差別懸殊的深層原因,探索促進儲蓄轉化為長期投資的有效途徑。此外,他還呼吁相關國家加快落實IMF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并確保第15次份額總檢查按時完成;同時希望IMF有效落實監督新決定,加強對有關國家財政、貨幣政策及其溢出效應的監督。
謝旭人介紹了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和政策走向,指出2013年中國政府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積極擴大內需,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經濟發展內生活力和動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篇7
同時,我國的物價上漲率也從2012年5月降到了3%以下,從此之后在1.7-3.2%之間波動。尤其是2013年10月以來,中國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月度同比上漲率不斷下跌,到2014年4月降到1.8%,達到了18個月以來的新低。
物價上漲率和經濟增長率雙雙達到近期的最低點,這引發了人們對今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擔憂。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判斷目前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就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研究面臨的重要問題,也成為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設計的基礎。
對今年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今年中國經濟的走勢如何。
從年初到現在,我國的出口增長率逐漸恢復,5月份出口增長9.5%。但這一增長率與以前相比并不算高,只能算是溫和恢復。盡管美國和歐洲經濟在恢復,但前景并不明朗,風險依然存在。所以我國的出口雖然在改善,但對其可持續性不好判斷。
消費是總需求中相對比較穩定的部分。2014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比2013年同期高0.4個百分點,3月和4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分別比2013年同期低0.9個百分點。這說明今年消費的增長情況可能比上年差。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居民收入的增長率卻比去年同期高:去年一季度,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真實增長率是6.7%,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的增長率是9.3%;今年一季度,兩個數字分別為7.2%和10.1%,均比去年高。消費增長率和收入增長率背道而馳,說明今年我國居民的消費傾向比去年有所降低。因此,不能期望今年下半年消費增長率會有大的反彈。
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去年1-4月份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7.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
今年投資的增長率也不樂觀。首先,在經濟存在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的情況下,經濟中缺乏好的投資機會。企業投資的積極性下降。其次,房價走低導致房地產投資增長率下滑。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一季度,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名義增長16.8%。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5.2%,其中住宅新開工面積下降27.2%。今年的房地產市場不容樂觀,房地產投資增長率下滑幾乎已成定局。第三,利率將維持較高位置。隨著利率市場化的逐步推進,目前中國沒有市場化的利率只剩下存款利率。但由于各種理財產品的出現,存款利率實際上已經開始迅速市場化,這將導致中國存款利率的上升,提高了銀行和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
綜上所述,要實現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政府必須采取一些擴張性政策。在中國金融體系改革過程中,金融業進入的門檻逐步降低,大量小金融機構出現,必然需要資金,這就導致資金需求量的上升,也將推高利率。
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選擇
從根本上說,宏觀調控的目標不是保增長,而是保就業。就中國而言,目前宏觀調控是多目標的,即“調結構、轉方式、保就業、促改革”。因此經濟增長目標的確定不僅要考慮就業,還要考慮別的因素。我們應主要考慮保就業和調結構兩個目標。
1、為了更快地調整產業結構,在保障就業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率越低越好
中國的政策目標應該是保就業。今年7.5%的經濟增長目標應該足以保障就業,所以不需要過度刺激。實際上,如果撇開年初確定的經濟增長目標不管的話,目前中國的經濟運行狀況是相當好的。一方面,經濟增長率保持著7.5%左右,即使二季度以后增長率下滑到7.0%,就業也能夠保證。另一方面,通貨膨脹也處于理想區間,預計今年的CPI上漲率會處于2%-3%之間,不高不低,十分完美。全年增長率7%以上、通貨膨脹率2%-3%之間,這一運行狀況實際上是非常完美的組合。
由于中國的通貨膨脹率并不高,所以存在進一步刺激經濟、提高經濟增長率的空間。實際上,在目前中國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中國實現8%的經濟增長率都不是不可能的,只要中國愿意承受更高的通貨膨脹,以及更大程度的產能過剩。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的選擇應該基于以下原則:在保障就業的情況下,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應該越低越好。中國經濟目前除了保就業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長期目標,就是調結構。而調結構的重要一環是淘汰落后低效產能。而要淘汰落后低效產能,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政府命令,比如我國以前的限產壓錠、近幾年的強制關閉一些落后產能等等。這個手段簡單、有效,但也顯得武斷、粗暴,所謂的落后產能由政府人為認定,而不是市場認定,為一些人留下了尋租空間,同時容易引起社會矛盾。第二種手段是通過經濟手段淘汰這些產能。經濟危機是淘汰落后產能的有效辦法,但經濟危機會導致嚴重的失業,所以也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的平穩運行。因此,如果能在保障就業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對經濟的總量刺激,從而使得經濟增長率維持在最低狀態,這就對落后產能構成了嚴峻的生存環境,迫使它要么退出、要么升級。經濟增長率不宜過高,否則就是保護落后產能。
2、經濟政策不要大起大落,要微調、精細化管理
目前,中國的經濟運行處于非常完美的區間。只是由于年初的經濟增長目標是7.5%,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才需要采取措施。如果經濟增長目標本身不是必須實現的,其實甚至都不需要刺激措施。在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經濟形勢沒有大的變化的情況下,經濟運行的狀況是可預期的,因此不需要大規模的刺激措施。大規模的刺激措施會使得經濟大起大落。尤其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的經濟結構急需調整,就更不能采取大規模的總量刺激措施,否則只會給落后產能留下茍延殘喘的空間,不利于結構調整。
因此,目前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總的傾向是:不要大起大落,在目前經濟運行良好的情況下,不要采取大規模的擴張措施,代之以由多種小劑量刺激政策構成的“微刺激”政策體系,實現宏觀調控的精細化。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我國采取的“微刺激”、定向寬松措施是非常合適的。大規模刺激會救活落后產能,同時可能使得資金流向資產市場尤其是房地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泡沫的加劇。定向寬松政策有助于經濟增長,能夠調整經濟結構;同時能夠控制資金流向,避免資產價格泡沫的加劇。
3、目前的宏觀調控應以供給管理為主,需求管理為輔
目前,在保就業問題不大的情況下,實現其他目標尤其是“調結構”就成為值得考慮的目標。這就要求中國的宏觀調控以供給管理為主,需求管理為輔。需求管理用于保增長和就業,而供給管理既被用于保增長和就業,又被用于調結構。這是因為“調結構”本身就是供給管理,它調整的就是供給的結構,一方面要刺激一些產品的供給,一方面要減少一些產品的供給,二者都是供給管理。調結構的首要手段就是不能讓經濟增長速度過快,否則過剩產能就難以被順利淘汰。
4、目前可以選擇的供給管理政策
首先,是減稅和其他一些優惠政策,當然最好是定向的。比如對小微企業、涉農、高新技術、特定地區(用于調節經濟的區域結構)的企業實施優惠政策。盡量減少對傳統產業尤其是產能過剩產業的刺激措施。
其次,加速改革。加速國有企業改革,提高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加速財稅改革,促進稅負公平,切實減少企業稅負;加速司法體系、行政體系改革,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使經濟運行更為流暢、平穩、簡單、有效;促進反壟斷、強化公平競爭、降低各個行業準入門檻,讓所有行業對民營企業開放,通過公平、充分的競爭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加強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外國先進技術、管理、自然資源和其他資源,同時擴大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高效率;加速金融體系改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等等。
第三,利用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調節經濟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
5、目前可以選擇的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同樣應堅持保就業、調結構的目標。
在財政政策方面,可以通過稅收、補貼等定向性的財政政策,對教育、科學研究、企業研發等活動予以支持,對小微企業減稅來刺激投資。
在貨幣政策方面,應繼續堅持保就業、調結構的目標。因此,貨幣政策的傾向是:(1)不實行全面降息,甚至也不實施定向降息。降息刺激出來的往往是低效投資,對經濟安全不利。(2)在不降息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定向貨幣數量擴張的方式刺激需求。定向降準、定向再貸款、定向購買等措施均可考慮,但以定向降準優先,少采用定向再貸款,盡量不采用定向購買。
6、應該適時調整房地產調控的方向和力度
我國目前房價出現松動。應該注意的是,房價不論是大起還是大落,對經濟都不是好事情。目前我國的房價尤其是一線城市的房價泡沫已經相當嚴重,但泡沫嚴重并不意味著需要房價大幅度下跌來擠出泡沫。一方面,房價大幅度下跌會拖累經濟增長,因為房地產投資在總的投資需求中占比很大,房價下跌會導致投資需求下跌;另一方面,房價大幅度下跌可能會導致銀行壞賬增加。
隨著房價趨穩甚至下跌,這是以前采取的行政性調控措施,比如限購等退出的良機。逐步取消這些行政性調控措施,使房價調控逐步回到主要用經濟手段調控的道路上,擺脫行政性調控措施帶來的各種扭曲。
總 結
根據目前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如果政府不采取更有力的刺激措施,我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可能難以實現。消費和投資的增長率都比去年將有所下降。雖然外貿可能改善,但一方面凈出口占GDP的比例遠遠低于消費和投資的比例;另一方面,外貿改善的幅度也不會有多大。所以總體來說,經濟的自然走勢不符合增長目標的要求。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是7.4%,低于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在政府采取了刺激措施后,第二季度的經濟形勢有所改善,PMI(商務活動)從2月份的50.2提高到5月份的50.8,非制造業PMI也從年初的53.4提高到55.5。因此只要這種擴張措施持續下去,并保持其力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四季度經濟增長率達到7.5%以上并實現全年7.5%的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篇8
關鍵詞:IS-LM模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一、IS—LM模型
IS—LM模型又稱為??怂埂獫h森模型。由于凱恩斯有關利率的理論有兩個缺陷:一是利率的不確定性,二是貨幣市場均衡無法保證商品市場也達到均衡,因此希克斯于1937年第一次提出了IS—LL分析。20年后,漢森提出這一分析工具,并將LL曲線改稱為LM曲線,于是希克斯、漢森的IS—LM模型修補了凱恩斯理論的缺陷,把凱恩斯的收入決定論和貨幣理論結合起來,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型。IS—LM一般均衡模型是指在商品市場中,投資I是利率r的函數,I隨著r遞減而減少,儲蓄S是收入Y的函數,S是Y的遞增函數。??怂拐J為,將I=I(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收入與利息率的另一種關系,形成IS曲線。同樣由于下式決定了均衡收入:I(r)=S(Y),在貨幣市場上,名義貨幣供給量為M,貨幣需求為L=L(r,Y)。貨幣供給有政府決定,是個既定的量,貨幣的需求量是利息率和收入函數,當下式成立時,貨幣市場達到均衡:M=L(r,Y)貨幣供求相等點的軌跡形成LM曲線。它表示在貨幣供給既定時,貨幣市場處于各種均衡態對應的收入和利息率的各種組合。將方程I(r)=S(Y)與M=L(r,Y)聯立,可求得未知數(r,Y)的解,這個解就是IS曲線和LM曲線的交點E。這就得到一個關于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共同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交點E代表一般均衡態(如下圖)。這一利息率和收入的組合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都達到供求相等的點。在經濟體系達到一般均衡狀態時,收入水平達到穩定均衡。
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一般比較分析
1、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應對經濟波動的兩種行之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但是,兩種政策的效應又會因為不同的宏觀經濟形勢而有所差異。
所謂財政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導原則及其相應的措施。它是由稅收政策、支出政策、預算平衡政策、國債政策等構成的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所謂貨幣政策,是指一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所制定的關于調整貨幣供應基本方針及其相應的措施。它是由信貸政策、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等具體政策構成的一個有機的政策體系。
2、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效應的IS-LM模型比較
根據經濟學的一般理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應的大小取決于宏觀經濟學IS-LM模型中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這里有引入IS-LM模型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分析
IS-LM模型中的LM曲線是表示貨幣市場達到均衡時,收入與利息率(簡稱利率)關系的曲線:IS曲線則是表示產品市場達到均衡時,收入與利率關系的曲線。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是通過影響利率、消費、投資進而影響總需求,使就業和國民收入得到調節。這些影響可以在IS-LM圖形中看出。
如果LM曲線不變,政府實行膨脹性財政政策,會使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它和LM相交所形成的均衡利率和收入都高于原來的利率和收入:而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則會使IS曲線向左下方移動,使利率和收入下降。相反,如果IS曲線不變,政府實行膨脹性的貨幣政策,會使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它和IS相交所形成的均衡利率低于原來的利率,收入則高于原來的收入。而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則會使LM曲線向左上方移動,使利率上升,收入減少。
(1)財政政策效應
從IS-LM模型看,財政政策效應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變化(包括變動稅收、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等)使IS變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顯然,從IS和LM圖形看,這種影響的大小,隨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區別。
在LM曲線不變時,IS曲線斜率的絕對值越大,即財政政策效應越大。反之,IS曲線越平坦,則IS曲線移動時收入變化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應越小。如圖1所示。
IS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資的利率系數所決定,IS越平坦,表示投資的利率系數越大,即利率變動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資變動的幅度越大。若投資對利率變動的反應較敏感,一項擴張性財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時,就會使私人投資下降很多,就是“擠出效應”較大.因此,IS越平坦,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時被擠出的私人投資就越多,從而使國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即政策效應越小。圖1(a)中Y1y3即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擠出私人投資所減少的國民收入,YOY1是這項財政政策帶來的收入。圖1(b)中IS曲線較陡,說明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較小,因而政策效應較大。
在IS曲線的斜率不變時,財政政策效應又隨LM曲線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線越陡,則移動IS曲線時收入變動就越小,即財政政策效應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則財政政策效應就越大。如圖2所示。
從圖2(a)和(b)中可見,政府增加同樣大的一筆支出,在LM曲線斜率較大即曲線較陡時,引起的國民收入增量較小,即政策效應較??;相反,在LM曲線較平坦時,引起的國民收入增量較大,即政策效應較大。這是因為。LM曲線斜率較大即曲線較陡,表示貨幣需求增加將使利率上升較多,從而對私人部門投資產生較大的擠出效應。結果,使財政政策效應較小。相反,當貨幣需求利率系數較大(從而LM曲線較平坦)時,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部門借了很多錢(通過出售公債券),也不會使利率上升很多,也就不會對私人投資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樣,政府增加支出就會使國民收入增加較多,即財政政策效應較大。
(2)貨幣政策效應
變動貨幣供給量的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即貨幣政策的效應,同樣取決于IS和LM曲線的斜率。
在LM曲線斜率不變時,IS曲線越平坦,LM曲線移動(由于實行變動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大,反之,IS曲線越陡峭,LM曲線移動對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就越小。如圖3所示
LM曲線右移,貨幣供給增加,從而能夠增加國民收入。但實際上收入并不會增加那么多。因為利率會因貨幣供給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貨幣供給量中一部分要用來滿足增加了的投機需求。IS的斜率主要決定于投資的利率系數。IS陡峭時,投資的利率系數較小。LM右移時會使利率產生較大幅度的下降,從而導致增加的貨幣供給中很大一部分用于滿足投機需求。國民收入水平不會有較大增加,政策效應不大。相反,IS平坦時,投資利率系數較大。LM右移時,利率下降不大,投機需求較小,政策效應較大。
在IS曲線不變時,LM曲線越平坦,LM曲線由于貨幣供給量變動時,國民收入的變動就越小,即貨幣政策效應就越?。环粗瑒t貨幣政策效應就越大。如圖4所示。
為什么會這樣?這是因為LM曲線較平坦,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的影響較大,即利率稍有變動就會使貨幣需求變動很多。因而,貨幣供給量變動對利率變動的作用較小,從而增加貨幣供給量的貨幣政策就不會對投資和國民收入有較大影響。反之,若LM曲線較陡峭,表示貨幣需求受利率的影響較小,即貨幣供給量稍有增加就會使利率下降較多,因而使投資和國民收入有較多增加,即貨幣政策的效應較強。
因此,IS-LM曲線的形狀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效應關系如下:
IS或LM曲線移動時,均衡收入與均衡利率會發生變動。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通過推動IS或LM曲線向右移動,從而實現帶動經濟增長,增加國民收入的目的。擴張的財政政策增加自發性支出,通過乘數效應引起總需求和均衡收入增加,從而推動IS曲線右移。LM曲線越平坦,財政政策越有效;受"擠出效應"的影響,IS曲線的形狀與財政政策的有效性關系不確定。積極的貨幣政策通過法定準備金、再貼現、公開市場業務等方式增加貨幣供給,推動LM曲線向右移動。IS曲線越平坦,貨幣政策越有效;LM曲線越平坦,財政政策越有效。
三、從IS-LM模型分析我國的“雙穩健”政策
近幾年,尤其是2002年之前,我國在對宏觀經濟的調控上,傾向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即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擴大政府支出,刺激經濟的增長。這與我國當時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形勢是相適應的。不過,從2003年開始,經濟形勢開始發生變化,2003年我國GDP增長速度達到9.3%,200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7萬億元,增長9.5%。在這種變化下,我國實施了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在2005年開始轉變。從抑制潛在通貨膨脹,防止經濟過熱,保證經濟穩定的目的出發,中國在2005年實行了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穩健的財政政策。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雙穩健"。筆者擬運用IS-LM曲線來討論這一“雙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
1.“雙穩健”的政策含義。
“雙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實質上都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宏觀經濟政策。所謂"中性"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相對于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種有保有壓,有緊有縮,上下微調,松緊適度的政策(劉國光,200A)。筆者個人認為,“穩健”是相對于“積極”而言,我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該說是穩中趨于緊縮的,尤其從理性預期的角度,反應在公眾的心理預期上,這種政策調整反應了我國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應運而生的整個宏觀政策態度。雖然,穩健政策并不等同于緊縮,但在經濟主體的預期中,“穩健”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為近似于緊縮。
2.我國“雙穩健”政策的著力點。
“雙穩健”政策的著力點是經濟穩定而非經濟增長。IS-LM模型探討的是國民收入與利率水平的水平關系,沒有討論經濟穩定的問題。而“雙穩健”政策,作為宏觀的經濟政策,更多考慮的是預防經濟過熱,推動社會公平和減少失業,調整行業結構,應付經濟壟斷等各個方面。這一政策通過對經濟的發展速度和各項經濟指標的分析,落腳于經濟平穩,致力于在經濟過熱和增長緩慢中間尋找平衡點。
3.“雙穩健”政策應加大市場調控的力度。
我國的IS-LM模型沒有確定的形狀,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無法精確擬合。因為利率沒有市場化等原因,一些變量實際上是政策性的,而定性分析存在許多無法克服的障礙,不能精確描述IS-LM曲線的形狀。所以,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的IS-LM模型(筆者把它看作是在經典理論中加入一些條件的定性模型)是不精確的。盡管長期趨勢十分明確,但在短期內,或者在一定的時期內,模型的形狀和趨勢并沒有準確的界定。在不精確的IS-LM模型下,穩健的政策,即中性政策,應該說很好地配合了這種不精確性。因為穩健政策意味著政府干預的謹慎,意味著留給市場更充分的發展空間,意味著由市場機制的完善和市場力量的出清來實現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雙均衡,從而通過市場的培育,使我國的IS、LM曲線由理論上的陡峭趨向正常,由實踐上的不精確趨向可計量的穩定?!半p穩健”政策是比較謹慎的政策選擇。這一政策應在確保經濟穩步增長的同時,更多地致力于經濟發展各方面的協調性,以提供公共物品、解決外部性等市場失靈問題為主,并在此基礎上,謹慎地實行其它配套的政府干預,加大培育市場的力度,引導市場的完善,使市場的調控更加靈敏有力,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美]多恩布、什費希爾:宏觀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鄧子基、張馨、王開國:公債經濟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篇9
【關鍵詞】 資產價格 宏觀經濟 貨幣供給 股票市場
伴隨著資產市場的不斷擴大,資產價格的波動也變得更為劇烈,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也日益顯著。學者們對資產價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票和房地產這兩個市場,而研究內容則主要側重于關于資產價格泡沫成因的研究及關于資產價格波動與宏觀經濟穩定的研究。本文主要從客觀因素的辨析出發,基于資產價格理論,運用計量方法來考察2008年以后中國股票市場的波動。
一、中國資產價格波動的驅動因素分析
1、根源于預期
人們購買資產的直接動機是為了獲得投資收益,因此,決定資產價格最基本的因素就是資產未來獲得收益的能力。做出任何一項投資決策需要衡量投資的成本與收益,這就需要做出向前的預期,將未來可能獲得的現金流折現成為資產的現值,這符合資產的本質屬性,也符合我們一般的投資決策過程。但是這種向前預期的定價方法又帶來了新的問題——不確定性。向前的預期由于不同主體間信息的不對稱、以及主觀認識的差異會大不相同,從而造成了不同投資主體對同一資產的價值的不同看法,最終會形成資產價格的波動。
2、客觀因素
(1)宏觀經濟形勢。向前預期的定價方法使得資產的價值取決于未來獲取收益的能力,而未來的收益又不可避免的會受到未來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資產價格波動的當前變化歸根結底反映的是“預期的宏觀經濟形勢”。宏觀經濟是個體經濟行為的綜合,是個體預期的綜合反映,當前的經濟形勢是前一階段人們預期的結果,而未來的經濟形勢又反映了人們當前的預期。如果某一時期內資產價格呈現持續的上漲或者下跌,那么,資產價格的這種趨勢必定與這一階段的宏觀經濟形勢相符合,這一階段的宏觀經濟形勢應當也是同樣的趨勢。
(2)政策制度。中國股市發行、退市和分紅等制度的不完善,上市公司質量存在隱患,投資者教育的缺失,使中國股市的“投機性”在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和國際資本進出的沖擊之下,表現出了繁榮時期的泡沫化,以及對于實體經濟一定程度背離的疲軟走勢。
3、主觀因素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是復雜動物,不論客觀條件上是否存在限制,人的決策行為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會受到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認知偏差。資產的虛擬性和它的投機性使人們對于資產的買賣摻雜了更多的非理性因素,這使得我們必須重視投資主體非理性在資產價格波動中所起的作用,從而能夠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避免對實體經濟的損害。
資產價格波動因素分析如圖1所示。
總結資產價格波動的驅動因素,其根源于資本化的向前預期的定價方式,這種定價方式本身就蘊含著未來的不確定性。同時,股票這類金融資產屬于虛擬資產的范疇,其交易成本低、流動性強,其運行特征相對于實體經濟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
在向前預期的定價機制下,資產價格波動的最根本的客觀驅動因素是宏觀經濟形勢,它決定資產未來收入現金流的多少,是資產定價的基礎。但是中國資產價格波動的驅動因素又具有特殊性,就股票價格而言:第一,金融市場投資品種單一,不完善的發行、退市、監管和分紅機制的存在,使得我國股票市場交易具有更多的“投機性”。第二,中國的融資渠道仍以銀行信貸為主,利率市場化沒有完全放開,同時,考慮到我國財政體制的特殊性,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節對資產價格具有更大影響。第三,投資主體投資理念的不成熟,中國金融市場發展相對較晚,但規模擴張十分迅速。投資者很多都是跟風入市,面對股市的跌宕起伏被各種非理性思想所左右。
二、對中國2008年以來A股市場的實證分析
本文以2008年以來的A股市場為研究對象,通過建立A股市場股指與中國實體經濟發展指標和貨幣政策指標的VAR模型來考察股市與實體經濟和經濟政策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脈沖相應分析來考察其相互間的影響,說明該時期內資產價格波動的主要客觀驅動因素。
1、數據選取與處理
選擇工業增加值IAV同比增度,貨幣供應量M2,以及上證綜合指數SHDEX三個指標來反映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市場流動性和股票市場走勢,所有數據均為月度數據,樣本期間從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然后,用X-12方法對其進行季節調整,并對季節調整后的數據取對數減輕數據的過度波動與異方差問題。
2、數據的平穩性和協整檢驗
從ADF單位根檢驗的結果來看,序列不平穩,但呈現一階單整I(1),這說明三個序列之間有可能存在協整關系。Johansen協整檢驗的結果(表1)顯示,序列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這說明工業增速、貨幣供應量,以及上證綜指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3、VAR模型與脈沖相應分析
運用Eviews建立VAR模型之后,對模型的特征根進行AR Roots檢驗,結果顯示VAR模型是穩定的。脈沖響應函數是指模型受到某種沖擊時對系統的動態影響。如果給貨幣供應量一個正向沖擊,其并沒有對股票市場帶來明顯的影響,而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第一期有正向反應,在隨后的階段逐漸衰減趨近于零。這說明這段時期內,流動性并不是資產價格波動的主要驅動因素,但是對于實體經濟有明顯的影響,見圖2。
如圖3,給上證指數一個正向沖擊,工業增速會在接下來的兩個時期快速上升,隨后緩慢下降,逐漸趨于平穩。這反映了股市資產價格對經濟的預期作用,資產價格波動的基本驅動因素是人們“預期的宏觀經濟形勢”,股票價格的正向沖擊代表了投資者對經濟向好的預期,經濟主體對于未來經濟的樂觀看待會直接帶來更多的消費、投資行為,從而帶動經濟增長。
4、格蘭杰因果檢驗
三個序列呈現一階單整I(1),通過對其一階差分的格蘭杰因果檢驗來考察三個變量間所呈現的統計上的因果關系。從表2中可以看到,只有上證指數是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的Granger原因,其他變量之間均沒有明顯的統計上的因果關系。這進一步印證了上面脈沖相應分析的結果,即2008年以后至今,股市資產價格的波動反映了預期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的變化。
三、結論
實證表明,2008年以后中國股票資產價格波動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其波動反映了人們“預期的宏觀經濟形勢”,而貨幣政策和流動性并沒有對資產價格波動起到太大作用;另一方面,2008年以后,整個股票市場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投資主體的非理性因素并不是資產價格波動的主要驅動因素。但這似乎與投資者對股市表現的抱怨相差甚遠,對于這個問題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投資者抱怨中國股市是基于中外宏觀經濟增速的對比,即,中國經濟增速比國外發達國家要高,但是股票市場的表現卻不如發達國家股市的表現。這種說法的問題在于其針對股市漲跌這樣一個相對變化的比較并沒有基于經濟增長率相對變化的比較,并非只要GDP增長率是正數,股市就一定要漲,或是我國GDP增長率高于其他國家GDP增長率,股市收益率就應當高于其他國家股市收益率。這是明顯有問題的,因為股票的估值本身就包含了經濟增長的因素,因此股市的漲跌,反映的是一國經濟增長率的相對變化。
第二,中國股市的疲軟是經濟發展調整的必然過程。中國股市本身與國外股市存在差異,平均估值高于國外股市,股票估值本身就包含了經濟增長的因素。中國股市的疲軟反映了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率的變化,與實體經濟“軟著陸”的經濟現實一致。中國經濟面臨著轉型的巨大壓力,高速增長的時代很可能一去不返,股票市場的表現雖然令投資者不滿,股票市場制度的建設仍有待完善,但這樣的表現主要并不是股市本身存在的問題,而是我國的經濟現實所造成的。
【參考文獻】
[1] 張維、李根、熊熊、韋立堅、王雪瑩:資產價格泡沫研究綜述:基于行為金融和計算實驗方法的視角[J].金融研究,2009(8).
[2] 瞿強:資產價格泡沫與信用擴張[J].金融研究,2005(3).
[3] 易憲容:信用擴張的合理界限與房價波動研究[J].財貿經濟,2009(8).
篇10
【關鍵詞】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協調;配合
一、文獻回顧
在調節范圍、調節手段、調節的側重點以及作用機理等方面的不同決定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必須緊密結合,揚長補短(賈中慧,2009)。我國加入WTO后,加大了與世界市場的關聯度和互動性,不僅要防患外部經濟的沖擊,也要重視本國經濟政策對國際社會的影響;隨著財政體制和金融體制的進一步深化改革,這將促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好地協調配合,但是會暫時出現的脫節現象,這就需要加強兩大政策的配合(賈康,2009)。在兩大政策配合模式的選擇上,大多數研究都贊同“財政政策調結構、貨幣政策控總量”的觀點,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選擇相應的政策組合方式,即對“雙緊”、“雙松”、“松緊”和“中性”四種模式的選擇(任碧云,2009)。畢海霞(2006)分析了過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配合的基本軌跡,發現兩大政策在配合日臻完善的同時,缺乏更深層級的配合,包括調節分工不明確、配合效果不明顯等。影響政策配合效果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技術因素和非技術因素兩方面,前者是指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手段和工具緊密聯系的因素,后者主要指政策實施的宏微觀環境和政策執行能力等。技術因素由于其對政策配合效果影響的直接性而更為重要(任碧云,2009)。對于兩大政策自身的完善,要側重兩大政策的手段和工具的運用(王國林,2004),同時注重政策配合環境的建設,主要是相關財政和金融制度的建設,健全貨幣市場,從而提高政策實施主體和執行主體的執行能力(賈康,2009)。
在文獻梳理過程中,筆者發現在研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模式上,只是簡單地描述IS-LM模型,并沒有突出“協調”,而且單純地從目標與現實的不合,理論性地評價政策配合的效果。筆者認為這種評價方法缺乏科學性,并沒有真正發現兩大政策的不協調之處,因此政策建議也缺乏針對性。在一定的經濟時期,要優化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最為關鍵的問題是通過某種更有說服力的方法尋找兩者之間配合的不足以及影響政策配合的不利因素。本文首先對協調和配合進行重新界定,并嘗試將協調分為縱向與橫向兩個方面,通過1997年和2008年兩次金融危機的縱向對比,探討兩次危機時的政策配合的差異,并分析2008年應對金融危機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試圖尋找現實中兩大政策的配合與協調。
二、政策協調――以兩次金融危機為例
1.概念的界定
在《辭?!分?,配合是指通過各方面分工合作來完成共同的任務,協調不僅需要配合,而且需要配合得當。二者的最本質區別在于,前者并不能反映分工合作的效果,而后者包括前者,它既可以指事物間關系的理想狀態,也可以指實現這種理想狀態的過程,強調“理想”。那么政策協調就是指,在既定政策配合下,針對分工合作中出現的與任務目標相悖的問題進行政策手段的調整,以達到政策配合的最優化。因此,我們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協調,而不是配合。本文將協調分類為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前者是指不同時期相似經濟環境中,相同的政策配合框架下政策目標、政策有無調整;后者則指在某一的經濟環境下,由于經濟形勢的“左”(與政策調控方向相反)變化或者政策效果與目標相悖時,既定的政策配合模式下會出現某些政策手段的調整。
2.縱向協調――兩次經濟危機
20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本次金融危機是近年來兩次主要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其根源是相同的,過度金融創新而忽視了安全性,國內經濟泡沫破滅。盡管二者在影響力度等方面有所差異,然而都暴露了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金融市場不完善等問題。造成的消極影響廣泛,主要表現為出口貿易大幅下降、利用外資情勢惡化、內需不足、經濟增長放緩。
1998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我國采取了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偏松)的配合模式。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發長期建設國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財政支出,主要是購買支出和轉移性支出;鼓勵投資消費,刺激出口的稅收政策;調整收入分配政策等。穩健的貨幣政策涉及存貸款利率、準備金利率的調整,以擴大社會總需求。再看2008年,政策配合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方面,增加財政支出,稅制改革等。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有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利率,加強窗口指導和政策引導,著力優化信貸結構。
與前次金融風暴不同的是,面臨本次經濟危機,在財政政策方面,我國政府要求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將支出重點傾斜于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以及中小企業;稅制不再是小修小補的改良,而是變動了增值稅這一主體稅種,即真正意義上的稅制改革??偟膩碚f,財政政策特別著力于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保障民生,促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貨幣政策方面,由于2008年經濟危機影響更大,下調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頻率和力度都明顯增加,為了吸引投資,優化投資結構,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工程建設、中小企業、“三農”、災后重建、助學、就業等的信貸支持,加大對技術改造、兼并重組、過剩產能轉移、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信貸支持,優化信貸結構。這不再是只關注貨幣政策調節總量的一個轉變,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調節經濟結構。
通過對比,我們得出兩個結論:第一,雖然1997年金融風暴后實施的經濟政策,其目標也是擴大內需、優化結構、刺激消費、投資和出口,但是政策配合中,刺激居民消費的財稅力度不大,且消費人群更關注城市居民民,盡管在增加政府支出也包括對低收入人群消費的轉移性支出,但是政府支出的重點仍然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忽略了鄉村居民的消費培養;雖然政府已經意識到了拉動經濟增長三大馬車的結構不協調問題,但是政策仍然缺乏向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傾斜。事實也證明,前一次經濟危機暴露的問題,接下來的這一場經濟危機中依然存在。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和投資、有效需求不足、中小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較低等。因此,1997年金融風暴后政策配合模式選擇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在手段、調節對象等方面需要改進。第二,2008年經濟危機中的經濟政策不僅刺激投資,更關注內需的擴大,不僅要出口數據上升,更重要的是出口產品競爭力的提升,如利用出口退稅政策限制“三低一高”產品的出口;不再將收入分配的重點置于城鎮居民,對低收入者和農民給予充分關注。這種政策配合模式中手段和側重點的轉變和調整表明我國進行了政策配合中的縱向協調――不同時期相似經濟形勢下的政策協調,以期更好地解決經濟問題。
3.橫向協調――2008年經濟危機
如上所說,2008年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深刻的。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失業增加;出口下降,首次貿易逆差,出口企業大量倒閉;消費、投資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凸顯;外商直接投資減少;外匯儲備風險增加;證券市場受挫等。面對如此惡劣的經濟形勢,中央政府果斷實施了“雙松”的政策配合模式,強勁的政策力度使得我國整體經濟復蘇速度較快。當然,其成績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是配合模式是否“天衣無縫”?
首先看一組宏觀經濟數據。到2010年5月份,CPI為3.1%,首次超過3%的調控目標;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繼續維持高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25.9%,比預測高0.2個百分點;5月份出口增速達48.5%,大幅超預期。再看2010年以來中央銀行調控準備金的頻率:2010年1月18日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2010年2月25日,國內存款準備金率上調至16.5%(上調0.5%);2010年5月10日,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暫不上調。
毋庸置疑,至2009年上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組合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出口逐漸回升、居民消費持續上漲、整體經濟回暖。但是進入2009年下半年,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貨幣供應量和銀行信貸出現了跳躍式增長。貨幣和信貸的高速增長為保證經濟平穩快速增長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但是也帶來了通貨膨脹預期上升、資產市場泡沫加速膨脹的負面作用。因此,2010年貨幣政策更側重于“適度”。多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在貨幣供應量上,一方面保持充裕的信貸貨幣,保證經濟運行所需的資金;另一方面,在“適度寬松”基調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回收流動性。
這一事實說明了兩點:第一,我國中央政府調控經濟的能力不斷提高,在現實經濟出現了與目標相悖的情況下,對政策手段和側重點進行調整,以達到預期目標。但是這種調整只是貨幣政策自身的完善,并沒有涉及財政政策,忽視了配合系統的優化;第二,不管是貨幣財政還是財政政策,抑或是其他的以調控宏觀經濟為目標的經濟政策,更應該注意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才是保持經濟長久增長的關鍵。而不應該只關注形式上的經濟數據,即關注促進經濟質量提升方面的政策而非單純地刺激數量。這兩點也應該是今后兩大經濟政策協調配合的方向。
參考文獻:
[1]賈中慧.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規律及發展趨向研究[J].現代商業,2009(21).
[2]賈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性[J].行政管理改革,2009(2).
[3]任碧云.中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的技術路徑[J].中國經濟問題,2009(3).
[4]畢海霞等.中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配合實踐研究[J].金融教學及研究,2006(10).
作者簡介:
- 上一篇:海洋經濟調研報告
- 下一篇:財政預算指標管理辦法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