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管理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08-08 17:22: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團隊管理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團隊管理基礎知識

篇1

關鍵詞:企業 用人

1 企業選人應堅持的六個標準

1.1 以德為先。如果一個員工職業道德不好,能力越強,那么他對團隊的危害也就越大。另外員工的崗位技能是可以培養的,但人的道德一旦形成,是很難改善的。企業通過了解應聘者以前的學習和工作情況來識別應聘者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一個人內心的想法多數時候會“溢于言表”還可以通過應聘者的言談舉止觀察到“蛛絲馬跡”。

1.2 務實為本。很多大學生眼高手低、好高鶩遠,自認為懷才不遇。這樣的人,表現得不務實、浮躁,往往“頭重腳輕根底淺”,熱衷于做表面文章,投機取巧,對團隊有較大貢獻比較困難。務實型的人才都知道任何的成功都是點滴積累的結果,只有從基礎工作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成為團隊的“棟梁”。企業應該通過求職者以前的工作情況來了解,如果由于個人原因而頻繁跳槽的人大多數不屬于這一類,所以聘用時應慎重考慮。

1.3 良好的團隊精神?,F代企業幾乎不存在“個人英雄主義”。成功是團隊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有的人自私自利,很難與別人合作,也很難認可別人的工作,這樣的人就是一個缺乏團隊精神的人,這樣的人將會與團隊格格不入,無法融入團隊,即使有“一技之長”,也很難有施展的機會,最終無法為團隊創造出價值。企業可以通過一些小游戲的測試來識別應聘者是否有良好的團隊精神,看看他(她)們個人的占有欲和表現欲的強烈程度。

1.4 扎實的基礎知識 。能否進行有效培養繼而使其成為“能人”的前提條件是扎實的基礎知識。如基礎知識很差使人才培養的難度和風險大大增加。在這些基礎知識中,固然專業知識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數學知識和語文知識。因為如果一個人具備了良好的語文基礎知識其表達和理解能力往往不錯,這樣更有利于與人的溝通;具備了良好的數學基礎知識其邏輯思維能力會比較強,處理事務時就比較嚴謹和細致;另外,良好的數學和語文知識對以后掌握新技能、新知識也大有幫助。這就是為什么企業看求職者對該事物的表達清晰程度和理性分析程度,通常就某一個問題進行書面(或口頭)闡述。

1.5 認同企業文化。被聘后人才的穩定程度與認同企業文化有很大關系。人才不穩定,增加人才招聘成本又不利于團隊工作的開展,還會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負擔。要識別應聘者對企業文化是否有認同感,可以通過向其介紹企業的用人政策、薪酬政策、規章制度等,看應聘者表現出來的認同程度。

1.6 較好的發展潛力。較好的發展潛力是一個人能否快速成長的先決條件。這樣的人才為企業創造的價值是不斷增長的,但企業為其所付出的成本可能不會很高。企業可以通過觀察求職者們的精神面貌或通過求職者對事物的個人見解去了解應聘者是否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

企業招聘人才時,不要僅局限于對知識和技能的考察,還應從應聘者的自我認知、個人品質、求職動機、角色定位和價值觀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如果一個人沒有這些相關素質的支撐,其知識越全面、能力越強對企業的危害性越大。

2 企業用人的三個原則

2.1 執行力強。在企業執行能力強的員工很受領導重視,主要是因為其實作為一個核算盈虧的單位,首先考慮的就是是否盈利,這也是企業是否能夠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其次就是有良好團隊意識的人也很受重視,因為在各個單位、企業都比較重視團隊合作,在市場環境競爭較為激烈的情況下能夠利于不敗之地,就需要有高強度的團隊合作精神,要統一步驟,聽從指揮,強化執行力,否則會被市場經濟所淘汰。

2.2 專心工作。好員工要專職工作,不得兼職其他行業。所以說工作需要我們專心、用心對待才能夠完成。因為每個員工都要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負責,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做好自己本職工作。如果一心二用,很容易事情越做越糟誰也不負責。第三,最能體現員工個人的價值和能力、為企業創造更大效益的標志是能否聚焦80%的精力和時間從事自己本職的、最核心的工作。但是作為一名好員工,就需要學會“20/80”原則,這樣才能把寶貴的時間和經歷放到自己工作上去,才能創造出最大的效率和價值。

2.3 勇擔責任,主動暴露問題。好的員工就是主動承擔錯誤,敢于主動暴露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的解決自身的問題。而敢于承擔責任的員工也是企業所喜歡的員工,因為敢于承認責任也就會快速解決問題,主動反省自己,因此這樣的員工才能在企業中立足,并且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成長!

3 企業留才的四個思路

3.1 事業激勵。工作有奔頭的人才會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不會輕易產生離職的念頭。這樣才會不斷創造出良好的業績,才能不斷拓展自己的事業。

3.2 環境激勵。為了留住人才就需要建立良好的環境,營造良好的氛圍。這樣才能使員工心情愉悅,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工作熱情才能夠持久。

3.3 制度激勵。通過完善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才能安撫和穩定人才,這也是一個單位需要具備的措施。為了吸引人才,我們也可以通過舉賢任能制度、良好的溝通機制、培訓學習的制度、目標管理的制度、公平的績效管理制度和獎懲制度等予以實現。

3.4 感情激勵。為了留住人才,我們還可以進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只有讓下屬感到溫馨,才會不輕易離去。

4 結語

企業的生存與長遠發展需要有競爭力的產品,廣闊的市場與相對穩定客戶群,良好的服務保障體系來支撐,這一切最終有賴于優秀的員工隊伍來實現。這樣就需要加強人才隊伍的激勵,保持人才的合理流動是管理者的重要責任。

參考文獻:

[1]童憶主編.企業用人方略――中外名牌公司人力資源案例[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04-01.

[2](美)亞當斯(Adams,B.)等著,劉蘭華譯.用人之道――領導員工創造卓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01.

篇2

【關鍵詞】會計能力 職業知識 職業能力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1-0007-03

一個會計人員要想成為一名有能力的會計師,必須要擁有必備的職業所需的知識、一定的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相應的職業工作方法和態度,因此一名會計人員的能力要素大體可以分為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其中價值觀居最底層,知識居其上,而能力居最上端,呈金字塔形分布,當然三者之間并沒有很明顯的分界線,但有幾點是清晰的:

1、掌握大量的知識是產生良好的價值觀和掌握良好技能的關鍵,所以掌握知識相對來說比較關鍵,這也是學校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2、掌握知識并不能帶來相應等量的價值觀和能力,與個人的個體環境不同和主觀能力性等因素影響會有很大不同,這也證明了學校要因材施教,才能幫助人人成才。

3、用人單位更重視人的價值觀和能力,而不太注重知識的擁有,由此可見,如何將知識轉化為更有用的價值觀和能力顯得更為重要。

本文將從知識――能力――價值觀的脈絡來試圖闡述會計人員的能力要素,以清晰學校會計教學的方向。

(一)職業知識

知識是勝任能力的基礎。一個知識淵博的人,往往見解比較深刻,思考問題相對周密,處理問題會比一個沒有知識或知識面狹窄的人更強。而不以知識為基礎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種較為低級的技能,甚或只是一種本能。通過已掌握的知識的大量遷移,個體才能形成更為系統化的心理結構,從而形成某種能力。

21世紀需要會計人員具備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大致來說,會計人員需要具備的知識可分為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兩部分。

1、基礎知識

我們知道,當前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知識更新非常快,但有些知識并不怎么更新,那就是知識中的基礎知識,因為基礎知識是知識中的元知識,也是知識更新的原動力,有了扎實的基礎知識,才能觸類旁通,從而吸收新知識,獲取創造力。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反面來證實基礎知識的重要性:那些有深厚文化基礎的能夠進行有效地思考和交流、能夠進行抽象性思維、邏輯思維以及批判性分析的人們往往都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所以我們認為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也應具有寬厚扎實的基礎知識。

那么,這些基礎知識又分為哪些呢?大致上,可以分為人文學科知識、社會科學知識、政治、經濟、法律環境知識、外語知識等等。

人文科學知識對會計人員陶冶情操、開闊眼界、開啟智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幫助學生培養完善的人格、獨立的個性、健康的心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政治、數理經濟、文化歷史都有助于會計人員了解社會及與其他專業之間的關系,并幫助他與各種不同背景的人交往。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會計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會計已真正成為 “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企業國際交易中充斥著大量的英語商業信函、合同文本、支付手段等,因此會計人員要真正參與企業的經營與決策,就必須要至少精通一門以上的外語。

基礎知識的掌握有利于會計人員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全面素質的提高又將有利于提高其專業發展潛力。在競爭不斷加劇的社會經濟環境中,會計人員通過努力拓寬專業視野,熟悉相關學科知識,加強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加深對本專業知識內涵的認識和了解,使知識結構更趨合理。

2、專業知識

會計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因此專業知識是會計知識結構的核心部分。一般來說會計人員需要較為精深的專業知識,所謂精深,是指會計人員對自己所要從事專業的知識和技術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深度,對會計的基本概念、理論體系、研究方法、學科歷史和現狀、國內外最新信息等都要進行了解和把握。

專業知識包括:會計、財務及相關知識,組織行為和經營管理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會計、財務及相關知識提供了會計職業的厚實的技術背景,是會計人員職業所需的最為核心的知識基礎。根據《會計法》,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是會計人員主要職責,會計人員要做好本職工作,就必須掌握必要的會計、財務及相關知識。但會計人員需要的會計、財務及相關知識也會隨著會計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新的專業知識點不斷涌現以滿足市場需求的迅速變化。財務會計與報告、成本管理會計、稅收、審計與鑒證、財務管理這些都是與會計人員財務職能的履行密切相關的知識,只是對不同層次的會計人員來說在重要性程度上有所差別。

組織行為和經營管理知識包括企業怎樣組織、融資及管理,以及企業運營的全球環境等,這類知識為會計師進行職業操作提供了背景知識,提供了有關企業經營運轉的環境背景知識,從而加強會計師對經濟、法律、商業及組織運作環境的廣泛理解。組織行為和經營管理知識包括以下學科領域:經濟學、數量方法和統計學、金融市場、組織行為學、管理學、戰略管理、營銷學、企業與環境、風險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全球化趨勢以及投資和經營界限的擴大,會計師需要用一種更廣泛的全球視野來了解國際商業和其他組織經營的情況,才能更好地履行工作職責。

信息技術知識。信息技術已經改變了傳統會計人員的角色,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會計人員的工作任務和角色發生了變化,會計師不僅要能運用會計信息系統、熟練掌握IT技能,而且還要在設計和管理信息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網絡的發展,使得經濟交易及方式發生了極大變化,網上支付、網上銷售、網上理財等都與傳統商品交易方式有著不同的地方。新技術、新觀念將貫穿于新的商品交易和商品結算過程中,使會計師的知識面臨嚴重沖擊。

另外法律知識也很重要,會計人員應熟悉、理解相關法律知識,才能應付各種訴訟,更好地解決問題。

一個完美的會計師必須同時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精深的專業知識。但是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會計師都同時具備這些知識。各級會計人員具備的能力應能滿足其所從事的工作。如作為一名高級會計人員,應有廣泛的知識視野,在具備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基礎性”能力的同時,還要具備高級會計專業人員能力,而作為初級會計人員,則具備會計、財務及相關知識就能較好地完成本職工作就可以了??傊?,會計人員需要寬闊的知識視野,這些知識是職業技能發展的基礎,這些知識尤其是專業知識也會不斷地變化和拓展。

(二)職業技能

技能是勝任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的職業技能能夠幫助會計人員正確地運用所獲得的知識。技能通常不是通過學習一門具體的課程而學到的,而是通過會計課程和會計實踐的綜合學習和相互作用而獲得的。知識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而失去其作用,但技能卻是支持會計人員在越來越復雜、苛刻的環境中履行工作職責之所必需。

適當的職業技能為會計人員提供了競爭優勢。職業技能并非都從學校教育中獲取,也并非所有的技能都能在進入職業時就擁有,很多技能是在后續教育中、在不斷積累的經驗中得以發展的,是通過終身學習得來的。隨著時間的過去,會計畢業生會計知識的重要性在減弱,而計算機技術、溝通能力及團隊合作等能力的重要性卻在不斷增強。因此職業技能是具有長期發展價值的能力,而不是迅速變化的知識內容。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的《國際教育準則》第3號“職業技能內容”提出,會計職業技能包括:智力技能、技術與功能性技能、個人技能、人際交往與溝通技能、組織和企業管理技能等6項。

因此一名職業會計師應該具有溝通及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管理和監督能力、職業判斷能力、應對壓力及合理安排時間能力、決策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等。

1、溝通及協調能力

會計部門是企業的一個綜合性管理部門,除對外與股東、銀行、工商、稅務等部門進行溝通外,作為信息掌握者和提供者的會計人員,還應與企業內部業務部門人員進行相互溝通,良好的溝通為會計人員參與經營決策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有效的溝通使會計師能夠接收、傳達信息,并由此形成合理的判斷和進行有效的決策。溝通與協調能力包括:通過正式的、非正式的、書面的和口頭的交流有效地提出、討論、報告和辯論觀點;有效的傾聽和閱讀,包括對文化和語言差異的敏感性;借助周圍人群、書面資料和電子渠道,尋找、獲得、組織、報告和運用信息的能力等。

2、團隊合作能力

團隊即是一種為了實現某種目標而由相互協作的個體組成的工作群體。在現代高速運轉的工作環境下,團隊成為了主要的作業方式,現代企業的成功更加依賴于整個團隊的表現。團隊合作模式對個人的素質有較高的要求,除了應具備優秀的專業知識以外,還應該有優秀的團隊合作能力,這種合作能力有時甚至比你的專業知識更加重要。會計師常常要通過團隊合作來解決具體財務問題,這可能包括在本部門內合作和與其他部門的財務專家的合作。

3、人際交往能力

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復雜,職務越來越專業化。在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需要不同行為者之間進行大量的交流與合作,人際交往能力已成為現代人一種必備的素質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包括:與他人在協商過程中工作,以抵擋和解決沖突;與不同文化和知識背景的人員相互影響;在專業背景下商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和協議;在一個跨文化的環境中有效的工作等。會計人員需要具備人際交往能力與合作能力,才能完成自己的專業工作和與之相關的創新工作。

4、管理和監督能力

以前會計人員的角色主要是為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而現在,一名出色的會計師應對企業財務活動進行管理和監控,他們必須履行傳統的“管家”職能,而且還應對各項財務計劃或戰略計劃實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會計師通常是決策制定小組中的成員,參與公司的決策過程、資源管理、業績管理的監督等,另外法律也賦予會計師一定的監督職責,實施會計內部監督制度。管理與監督能力包括:戰略計劃、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和決策制定;組織和委派任務、激勵和發展人員的能力;領導能力;專業判斷和識別能力等。

5、職業判斷能力

會計職業通常要求辨別事務的本質并確定解決問題和做出判斷的原則和采取的方法。職業判斷能力是與抽象思維、推理演繹、批判性分析等相關的技能,這一技能使數據、知識與洞察力緊密聯結在一起,以進行高質量的戰略決策。會計師如果缺乏職業判斷能力,就很難提供有價值的分析報告,或提出邏輯嚴密的決策建議。

6、應對壓力及合理安排時間能力

會計師的壓力主要來源于責任、角色沖突、人際關系和日常煩擾等。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會計師從繁鎖的財務會計與報告中脫離出來,會計師越來越需要根據如何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這一標準重新定義他們的工作。另外會計改革的深化也使會計師要更多地面對不斷變化的制度、準則及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和新業務等壓力源,面對重重壓力,會計師必須要有效地運用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7、決策能力

決策是建立在人們觀察、注意、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判斷思考、邏輯推理做出的決斷。決策能力是管理者根據既定目標認識現狀,預測未來,決定最優行動方案的能力,因此這種能力是人的各種能力的綜合體現。會計師通常通過影響企業最高決策層來影響企業的決策。

除此之外,會計人員可能還需要其他的能力,而且能力要素也是不斷發展的。但是,我們不能要求所有會計人員都能具備這些能力,根據各級會計人員所從事的主要工作,我們認為越高層次的會計人員需要的能力越多。

(三)職業價值觀

價值觀是一個人最基本、最深層次的能力,它直接決定了其他能力的形成。職業價值觀是會計師職業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職業價值觀指職業價值、道德和態度,包括遵循法律與法規、正直、客觀、終身學習的責任、關注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等。對會計師來說,恰當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技能一樣重要,良好的職業價值觀保證會計師從社會利益和職業利益角度出發進行職業判斷、履行工作職責。

職業價值、道德和態度是會計師追求的一種境界。職業價值觀的重要性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僅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另外終身學習也越來越重要,它也是會計師必須努力堅持的價值觀。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變革的快速和知識淘汰的加速意味著要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美國會計教育改進委員會(AECC)在其1990年公布的第一號公告《會計教育的目標》中就強調“會計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教導學生獨立學習的素質。大學教育應是提供學生終生學習的基礎,使他們在畢業后能夠以獨立自我的精神持續地學習新的知識。因此,終生學習能力就成為會計專業人員生存與成功的必備條件?!?/p>

另外職業會計師還應具備一定的政策水平。他們必須熟悉國家財經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掌握財務會計理論及本行業業務的管理知識,以適應經濟發展、會計改革對會計工作的需要,更好地勝任本崗位的工作。會計師應關注國家對于經濟體制改革的精神,關注會計改革,關注政策變化,關注宏觀政策,把握重大會計政策出臺的背景、意義、原則和理念,以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綜上,一名會計師必須具備相應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及職業價值觀,并能很好地整合這些要素,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會計師。作為會計教學,在注重會計知識傳授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職業知識如何轉化為職業能力上,更應重視學生良好職業價值觀的形成途徑上。

參考文獻:

1. 許萍.會計人員能力框架問題研究,2006.7 知網

2.陳麗花.論我國會計職業能力框架體系的構建,生產力研究 2007,NO18

篇3

一、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教學改革的重要性

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而且對今后開設計算機類的其他課程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由于在實訓課之前,已經開設了計算機文化基礎課,學生已經掌握了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實訓課的內容、實訓的方式直接影響該實訓教學效果。當前,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實訓內容重復

計算機文化基礎已經學習Windows基礎知識、計算機網絡的基礎知識,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三個辦公軟件的基本操作,而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課,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熟練操作計算機的能力,訓練內容還是以三個辦公軟件為主,可見實訓內容與課程的實驗內容存在一定的重復。

2.教學方法比較陳舊

傳統的計算機基礎實訓教學主要采取教師演示、學生操作的形式,雖然這種形式比較適合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但是出現很多學生依賴老師的演示,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的現象。

3.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呈多樣化組合結構,有通過參加高考進來的普通高中的學生,有通過自主招生從普通中專、中等職業學校、技工學校進來的學生,也有通過“2+3”中高職進來的學生,還有一部分來自農村普通高中。由于種種原因,這些學生混排在一個班級中,水平參差不齊,給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課帶來很大的挑戰。

4.考核方式單一

由于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課一般都是安排一周或兩周的時間,因此,考核的方式比較單一,基本上都是老師出一道綜合操作題,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然后老師根據學生完成的情況進行評分。

由此可見,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教學要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必須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

二、CDIO教育模式的基本內涵

CDIO是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施)、Operate(運作)的英文縮寫,是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首的全球幾十所著名大學倡導的現代工程教育框架,它將產品從研發到運作的生命周期作為依據引入工程教育中,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近年來在國內外高等教育中得到廣泛應用。

CDIO教育模式借鑒產品研發的技術流程,將市場調研、創新思維、團隊合作等工程思想引入教育中,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具備工程技術的思想、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良好的人際及職業素質、較好的溝通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

三、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教學引入CDIO教育模式的意義

CDIO教育模式最先主要是針對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而提出,即要求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具備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面。同樣,CDIO教育模式基于工程技術的思想適用于課程教學,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教學引入CDIO教育模式具有以下作用:

1.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

傳統教育模式以教師的知識傳授為主,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傳統的傳授型教學很難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特別是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課,主要是強化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因此,引入CDIO教育模式,強化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形式,更能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

2.培養工程思維

高職學生數理化課程基礎薄弱,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工程思維及分析能力,對操作型或技術型的課程興趣不濃厚,甚至有畏難情緒,因此,在課程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能彌補學生缺乏工程思維的不足。

3.培養項目設計能力

項目設計是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課引入CDIO教育理念的重要載體,以往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課都是由老師進行演示,學生則按照老師的演示內容進行操作。引入項目設計,學生必須收集大量資料,然后對項目進行構思、設計、制作,最后通過演示,匯報項目完成的情況。

4.培養創新能力

產品研發本身就是一種創新,CDIO教育模式非常重視創新思維的培養,無論是項目的構思,還是項目的設計,都離不開創新的內容,因此,學生在參與項目設計中無形中培養創新能力。

5.培養團隊合作能力

為了保證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課取得更好的實效,老師往往將計算機文化基礎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及文件管理的知識綜合在項目中,學生分成若干個項目小組,進行團隊項目開發,這樣既有團隊的合作,又有個人的分工。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經常交流和溝通,既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又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

四、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教學引入CDIO模式的具體做法

計算機文化基礎實訓課屬于專周實訓,學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實訓中,再加上剛結束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學生已經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也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因此,在實訓課中引入CDIO教育模式,將項目開發作為實訓內容是非常必要的,具體做法如下:

1.項目引入

指導老師根據學生所學專業,起草一些跟專業相關的中小項目,學生分組進行項目開發。指導老師可以向學生詳細介紹CDIO教育模式的思想及項目開發的流程,還可以以歷年學生完成比較好的項目為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清楚“做什么、怎么做”。

2.項目設計

為了模擬企業項目開發的運作流程,項目小組一般由5-7人組成,設一名項目經理,負責項目小組的管理與安排,還可以給項目中的每名學生設立一個職位。項目小組明確項目內容后,項目小組的每名成員就要在網上收集相關資料,了解類似項目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然后由項目經理召集小組的成員,集體討論項目的基本框架,需要制作的內容,包括文檔、表格和演示文檔等,然后進行分工。

3.項目實施

每名學生接到任務后,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收集相關資料,并著手操作。在課堂中集體討論,對難度較大的內容進行集體制作,同時對項目的內容進行匯總。在實訓課上,老師經常參與各個小組的討論,進行答疑及個別輔導。

4.項目匯報及考核

實訓周的后期,每個項目小組都要制作匯報PPT,最后一次課進行小組匯報及考核。一般由兩名同學代表小組進行匯報,由老師及其他組的代表給匯報的小組打分,同時每個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評分,老師根據各個小組匯報的情況及小組之間相互評分的情況給每名同學評分。

篇4

關鍵詞:理工科院校;金融專學業;教學團隊;人才引進與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8-0011-03

高等院校教學團隊建設是教育部、財政部于2007年聯合推行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高校開展教學工作的有效組織形式。作為高校教師之間緘默知識傳送、轉化的紐帶,教學團隊的建設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整合、優化教育教學資源,因而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發展的主題之一。相較財經類院校、綜合性大學等其他類型高校,理工科院校所設的金融學專業一般起步相對較晚、投入有限,體現金融專業特色的某些專業課程的教學力度、教學深度或多或少會受到一定影響[1],但也同時具備數理基礎雄厚、突出實踐能力發展、注重復合型金融人才培養等優勢特征。相應的,理工科院校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也處于探索階段,需結合其院校優勢、教師特質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關的教學團隊組建方式、團隊規模和結構以及引才與考核機制等。

一、教學團隊建設的理論研究

1.教學團隊的內涵與特征。上世紀80年代,團隊研究開始被應用于教育體系,美國學者Joyce B.和Showers S.率先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他們通過實驗結果的比較,認為教師應協同互助,形成同伴關系共同對教學進行研討,并實行系統的教學訓練與反饋,相互學習并改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2]。我國學者對于“教學團隊”這一概念尚未形成統一定義。馬廷奇從高校發展的任務需求角度出發,認為教學團隊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推進教學改革為主要任務,由為共同的教學改革目標而相互承擔責任的教師組成[3]。孫麗娜、賀立軍將教學團隊定義為,由某一專業或某一課程的教師組成的、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而相互協作、共同承擔責任的教師群體[4]。張意忠則指出,教學團隊是由少數技能互補、愿意為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而分工明確、相互承擔責任的教師組成的隊伍[5]。上述研究雖對教學團隊的界定有所不同,但都突出了教學團隊的兩大基本特征:一、目標同一性,教學團隊需具備明確、一致的團隊建設目標;二、責任互擔性,教學團隊成員應相互協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承擔團隊建設的責任。

2.教學團隊的組建模式。作為一類非正式教學組織,教學團隊的組建模式有很多種,如基于教學研究室組建,基于課題組建,基于一級、二級學科組建,基于課程組組建等。根據學科方向、教學內容要求和培養模式等,成立數個由多門課程組成的課程組,組建相應的教學團隊,這一組建模式不僅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與任務要求,同時有利于教學團隊的形成和發展。數據顯示,我國2007~2009年來批準的205個國家教學團隊中,課程(群)型教學團隊數平均占90%,并逐年升高,2009年提升到100%。這種比例構成及變化說明,基于課程組的教學團隊組建模式,是各高校教學團隊通過逐步探索而形成的共識[6]。

3.專業教學團隊研究。專業教學團隊研究即以某一具體專業的教學團隊為研究對象,通過案例分析等方式,對其實踐過程進行提煉與歸納,進而對相關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進行經驗總結。專業教學團隊的相關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如,李靜敏通過對目前經濟與管理跨專業綜合實驗教學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提出了人才引進機制、績效考核和科研激勵機制改革等相關意見[7],葛欣、許望和盧德馨總結了南京大學大理科基礎平臺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的新探索和新成果[8],但目前尚無針對理工科院校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進行的專門研究。

二、理工科院校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實踐探索

大連理工大學長期堅持高水平教學團隊的培養建設方針,依托理工科院校的學科優勢,以課程組為核心,組建了一支專業知識基礎雄厚、國際化視野開闊、實踐指導能力強的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本文將以該教學團隊為例,對其建設過程及經驗進行系統總結,以期豐富相關研究內容,并為同類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的構建和運行提供一定借鑒。

1.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的組建。教學團隊圍繞金融學專業的課程組進行建設,以數理與金融基礎培養、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實踐能力培養為主體模塊,組建了一支由數理與金融交叉、國際化雙語和實踐能力培養等三支子教學團隊構成的、綜合能力較強的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①數理與金融交叉教學團隊。根據院校特點,利用數理工程學科優勢,以傳授金融學基礎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對金融問題的定量分析能力為目標,建立涵蓋數理基礎知識(包括工科數學分析、計量金融學等課程)和金融專業知識(包括公司金融、證券投資等課程)兩大課程組全部師資力量的教學團隊。②國際化雙語教學團隊。以國內教師雙語授課、海外學者英文授課為主要教學模式,組建一支專業水平高、英語能力強的國際化雙語教學團隊,該團隊涵蓋國際化(英語能力)課程組(包括專業英語、國際金融等全英或雙語課程)的師資力量。③實踐能力培養教學團隊。以培養學生從事金融活動的技能和解決金融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目標,組建涵蓋金融專業實踐(包括企業調研、綜合實習等課程)和實踐拓展(包括金融學案例分析、金融創新講座等課程)兩大課程組全部師資力量的教學團隊。

2.專業教學團隊的人才引進與培養。①多元化人才引進渠道。金融學專業采用“三大引才模式”,構筑教學團隊多元化人才引進渠道:通過“高層次金融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完善教學團隊,依靠“海天學者”基金計劃及國際會議等吸引海外學者,利用校企合作機會聘請企業金融管理人才。首先,專業教師隊伍引進。設立“高層次金融人才引進專項資金”,用作教學團隊在海內外長期宣傳人才招聘計劃的費用,以及聘用教師的安置費用;其次,吸引海外知名學者。外聘“海天學者”、客座教授。依托院校“海天學者”基金項目,每年聘任1~2名優秀海外學者,作為特聘教授或高級訪問學者,來校承擔全英語授課、金融知識講座等短期工作。依托國際會議,吸引海外人才講座。每年定期舉辦“金融風險與公司金融國際研討會”,利用會議的國際影響力,吸引更多海外知名學者、教育專家前來與教學團隊進行交流互動,并為學生舉辦英語講座;此外,吸納金融管理人才。強化與大連銀行、廣發證券大連分公司、泰富(大連)投資公司等金融型企業的雙向合作,從每個企業選聘2~4名學歷水平較高、工作經驗豐富的中層或基層管理人員,作為教學團隊的畢業生實習指導教師,選聘1~2名高層管理者作為金融實踐講座客座教師,將具有豐富金融管理經驗的相關人才充實到教學隊伍中來。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針對不同個體需求,打造教學團隊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制定“青年教師海外進修計劃”和“教師合作導師制度”,加速青年教師成長,組織雙語教學培訓和教學實驗實訓,提高教師雙語授課水平和實踐指導能力。首先,青年教師培訓?!扒嗄杲處熀M膺M修計劃”依托國家基金委、國家留學基金委,在教學團隊內部,每年至少選派2名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外合作交流院校進行半年以上的學習或進修,使青年教師通過海外交流平臺獲取專業基礎知識、前沿金融知識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師合作導師制度”為教學團隊內新入校的青年教師配備1~2名教授級導師,從基礎教學、課程實踐及專業研究等方面對其進行全方位引導,以迅速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專業素養。其次,培育雙語教學團隊。與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處、外語學院等部門配合,為教學團隊成員舉辦教師雙語授課能力培訓學習班,聘請2位外籍教師、2位國內教師承擔約60個小時的課時量,對教師的雙語教學能力進行系統化培訓,并協助教師進行雙語教學課程的設計或改革。最后,以訓促教指導實踐。利用每年寒暑假,邀請大連金蝶軟件公司、世華國際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大連分公司、國泰安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模擬仿真實驗室和軟件的提供方,為教學團隊成員進行全面實訓,使教師深入了解實驗室、軟件的操作程序及更新情況,從而更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模擬教學實驗。

作為一項相對復雜的系統工程,理工科院校金融學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需與高校學科優勢、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方向緊密貼合,通過借助相關理論研究,探尋其建設規律及方法,并在實踐過程中反復探索、修正,尋找有效的團隊組建方式和教師引進及培養模式,進而不斷充實專業教學隊伍,推動教學內容及方法改革,確保高校專業教學工作的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張英,徐彬,崔兵.工科院校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思考[J].文教資料,2007,(3):10-15.

[2]Joyce B.& Showers S.The Coaching of Teach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2,40,(1):4-10.

[3]馬廷奇.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目標定位與策略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07,(11):40-42.

[4]孫麗娜,賀立軍.高校教學團隊建設的目標定位與策略探析[J].河北學刊,2007,(5):162-165.

[5]張意忠.建設高校教學團隊,提高教師教學水平[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13,(2):40-43.

[6]陳曉林.基于課程組的教學團隊建設模式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1,(7):72-74.

[7]李靜敏.對經濟與管理跨專業綜合實驗教學團隊建設問題的思考[J].大眾科技,2011,(3):100-101.

[8]葛欣,許望,盧德馨.大理科基礎平臺課程教學團隊的建設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9,(6):16-19.

篇5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技能競賽;創新意識;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01-0171-03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Computer Skills Competition

ZHANG Shu-feng, GU Rui, CAI Li-ya

(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stitute of services Outsourcing, Suzhou 215024,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practice teaching in computer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many years,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and effort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capabilities are still inadequate. Practice teaching in computer is the core in computer education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capabilitie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mpetence to excel in skills competition, so as to constantly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practice abilities.

Key words: computer specialty; skills competition; innovative concept; practice ability

計算機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專業計算機基礎知識、計算機軟硬件技術及抽象思維的人才,為計算機系統設計和開發、計算機管理和維護、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等崗位培養專業技術和科研人才[1]。目前許多高校圍繞如何提高學生計算機技能競賽的創新實踐能力進行教學改革,試以計算機技能競賽為契機,探索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教育方法。筆者從事計算機教學工作多年,所在學校專業已經關注計算機技能競賽在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發揮出的作用,本文主要結合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技能競賽實際情況,探討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1 計算機技能競賽種類及特點

近些年來,面向高校的學科競賽、科技競賽等活動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其中計算機技能競賽成功的要素是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團隊意識,學生在競賽中如果取得優異成績就會在保研、就業上具有優勢,因此計算機專業學生十分關注國內各項計算機技能競賽。在各種各樣的大學生計算機技能競賽中,影響力較大的有全國軟件專業人才設計與創業大賽、手機軟件作品大賽等,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效鼓勵并培訓學生參與大型技能競賽,激發學生的實踐創新潛能[2]。當前計算機技能競賽的特點如下:

1)綜合性強。一般競賽主要分為學科賽、科技創新賽和職業競賽。學科賽主要考核計算機程序、網絡等相關知識點,綜合性較強的選擇題為主??萍紕撔沦惡吐殬I競賽主要考核學生的程序設計作品,體現出對專業知識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2)制作周期長。參賽的程序設計作品是學生和指導老師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立項、開發、調試、文檔成稿最終的成果,需要以完善的作品策劃和制作為基礎,制作周期比較長。

3)實踐性強。多數計算機技能競賽考察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其中現場賽環節就是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完成作品的設計、研發、調試和現場講解,能夠體現出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

4)實用性強。計算機技能競賽不僅僅是考核參賽學生的基礎知識,更是考察在實際生活中的現實求解能力,還包括具有趣味性的邏輯題,將這些實用性強的問題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體現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計算機思維能力[3]。

2 基于計算機技能競賽的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

2.1 構建項目和競賽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

學生的創新能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培養,計算機技能競賽是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計算機技能競賽主要包括計算機綜合性知識題,這些題目主要是工程技術和科學管理等方面,主題明確,內容創新,與當前計算機技術開發的最新信息和知識相關,實際應用性很強,并且主要考察參賽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收集、分析以往計算機競賽的題目,合理運用至教學中,以競賽的形式組織學生完成。構建項目和競賽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指的是制定具體的項目為教學目標,以競賽的形式完成教學項目,在教學中融入現代教學理念。實踐教學模式的支撐是具體的項目,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教學的載體是競賽,又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競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學習的作用,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構建項目和競賽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首先要分析計算機專業的課程特點,根據計算機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分析和研究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層次和不同模塊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上,首先建立公共基礎平臺實驗,具體項目包括計算機硬件技術、軟件技術和網絡技術;其次構建綜合性基礎提高平臺實驗和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實驗,主要是按照計算機不同的學科門類劃分模塊,提高學生解決本專業計算機應用的能力[4]。在計算機課程改革上,基礎知識部分的教學內容重點體現計算機思維方法,使基礎知識精準具有邏輯性,又要生動具體、簡單易懂,促進學生盡快掌握知識脈絡,構建知識體系;技術和應用的教學內容要突出實踐創新,并緊跟社會信息技術的潮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實施項目和競賽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就是項目的設計,教師創造的項目要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保證學生在完成項目和競賽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因此要注重收集、整理、分析各類計算機技能競賽的題目。項目和競賽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的特點如下:

1)層次分明。實踐教學模式主要培養學生的專項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三項能力和技能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是從低到高、層次分明的。

2)突出主線。實踐教學模式以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力為主線,采用具體的項目進行課程開發,突出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兩個教學目標[5]。

2.2 搭建計算機技能競賽的創新實踐課程平臺

計算機專業要以強化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著力打造計算機技能競賽的創新實踐平臺。學校要積極為計算機專業學生搭建計算機網絡技術創新工作室,將網絡工程實驗室、網絡中心、校外實訓基地等作為創新實踐課程體系實施的重要平臺,為教師和計算機技能競賽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學校要以現有網絡中心為基礎,開放校內各項基礎性的網絡實驗室、專業實驗室等,為項目和競賽相結合的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設施設備,營造出創新實踐的平臺環境。構建競賽平臺,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目前計算機競賽主要分為學科競賽、科技創新競賽和職業競賽,在不斷改進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組織競賽,開闊教師和學生的眼界,重新定位新時代下計算機專業的教學,通過實施項目和競賽的教學模式,促進計算機教學水平的提高。建立校園競賽基地,模擬真實的計算機技能競賽,重點是將每年各類型的競賽題目進行歸總,引導學生實行創新的技法,將競賽基地建設成為學校計算機教學改革和實踐的重要場所[6]。目前,實踐課程平臺的搭建主要強調以下兩個方面:

1)加強產學研合作。由學院承擔計算機科研課題和企業合作的項目確定計算機競賽的參賽題目,使學生的實踐活動更能夠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縮小高校計算機人次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異,實現培養創新實踐能力的計算機人才。

2)突出創新實踐。引導和激勵學生堅持實事求是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完成教學項目和參賽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為計算機技能競賽的學生創造出新型的網絡實驗室等外部條件,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3 形成長效的計算機技能競賽管理機制

重點根據計算機競賽的培訓過程,提煉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競賽活動管理機制,為選拔和培訓本學校具有綜合能力的優秀學生代表打下基礎,為計算機技術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有利條件。一般計算機技能競賽主要采用院、校、省級的競賽模式。首先,經過選拔的學生劃分為若干個開發小組,不斷培養團隊精神。其次,在積極參加校級競賽活動中選拔出優秀的計算機人才;最后搜集外省、國家級的商業競賽和學科競賽,組織優秀隊員進行參賽。高校根據計算機技能競賽的管理流程設置本校的管理機制,主要可分為選拔、跟蹤培養、激勵、淘汰、傳幫帶這五個部分,首先針對計算機技能競賽的要求,對有意向的學生進行挑選,主要采取動員、引薦、筆試、面試等方式;其次,定期開展師生交流會,掌握學生的動態,指明參賽的創新方向,主動發現參賽學生的個性特點,及時糾正在計算機實踐過程中的錯誤;第三,根據參加競賽的貢獻度設置不同的激勵措施,根據學生參賽的最終結果實施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第四,選拔出的參賽學員通過項目的完成情況考察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淘汰較弱的項目;最后,實力較強的團隊可以幫助其他團隊軟件的開發、設計等,形成共同進步的良好局面[7]。

2.4 建立高水平的計算機技能競賽教師

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團隊要為不同的學生小組配備指導教師,因材施教,對不同能力和專業的學生團隊配備適合的指導老師,準確的引導學生參加各項計算機技能競賽。指導教師不僅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計算機技能競賽,還要多學生的作品和參賽思路給出專業性和啟發性的指導,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指導教師還可以將自己帶的學生團隊融入至具體的計算機科研項目中,在科研中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創新研究水平[8]。這就表明指導教師在競賽中具有重要意義,指導教師應具備專業的、綜合的計算機知識和實踐技能,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持,并且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創新精神,用自身的創新激情影響學生的創新活動。學院要積極加強計算機師資力量,鼓勵教師繼續深造擴充自身的綜合能力,建立一支具有綜合能力的指導教師隊伍,更好地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各項計算機技能競賽。

3 結束語

總之,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是計算機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全國計算機技能競賽的深入發展,基于計算機技能競賽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不斷探索并應用于高校教學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實現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計算機人才。

參考文獻:

[1] 陳瑞芳.高職《數據結構》課程與ACM競賽相融合的實踐教學初探[J].科技資訊,2014(28): 177-178.

[2] 馬海峰,宋井峰,袁海峰. 基于CDIO模式下JavaEE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4(22): 42-45.

[3] 劉渝妍,岳強,平大林,等. 基于計算機技能競賽的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福建電腦, 2015(1): 127-129.

[4] 錢新杰,胡桂香.基于JavaEE的Web系統中數據庫設計技術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 2015(4): 75-76.

[5] 楊建磊.關于我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計算思維能力培養”的研究[D].甘肅: 蘭州大學, 2014.

[6] 熊蕾.競賽平臺在培養計算機專業學生實踐能力中的作用研究[J]. 軟件導刊, 2014(10): 173-174.

篇6

在新的一年里,學校團支部將繼續以“xx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圍繞我校工作大局,以更新的姿態投入到工作中去。在抓好基礎工作和常規活動的同時,突出做好三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夯實一個基礎,即團隊組織建設;二是抓好兩項教育,即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培育兩大載體,也就是’邁好青春門,走好成人路”和“三個現代”為主題的教育。

一、夯實基礎,實現學校團隊建設新突破

學生團員是我們學校團組織工作和戰斗力的重要基礎,抓好學生團員的管理是我們做好團隊工作的著力點。在過去一年的團隊工作中,學生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團員,成為我們學校團隊工作的中堅力量;但從中我們也發現了團員中存在的不少問題:如團徽配戴不規范,團員的意識不明確,團的基礎知識不熟悉,班級團支部凝聚力不夠強,所有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我們團隊工作開展的力度與效果,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很有必要的建全團的組織基礎作為今后工作的一個重點,通過加強團隊基礎知識的學習,增強班級團支部的凝聚力,加大學生干部的培訓力度,拓寬團的工作領域,以團帶隊,團與隊之間活動互相滲透,加強團隊工作的一體化,爭取在團的建設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并取得較大的發展。

二、加強思想感情道德教育界和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心理健康程度和能力素質不平如何,將直接影響今后晉江的發展狀況。培養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健康心理的一代新人,我們學校團隊責無旁貸,要切實發揮團隊自身的組織優勢和活動優勢,切實把晉江的新一代教育好,引導好。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內容,直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圍繞新一代文明人為目標,廣泛開展希望工程、手拉手互助活動,突出活動的思想感情內涵,強化道德要求,引導青少年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幫助其養成良好的社會道德行為習慣,引導他們自覺追求良好的現代生活方式和風尚。

同時,要密切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育活動,教育引導青少年辨別真、善、美,摒棄假、惡、丑,幫助他們學會寬容、坦誠,學會互助、友愛。要注重加強與學生的心靈溝通,幫助他們養成誠實守信、自立自強的個性,促進青少年學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長,為提高綜合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7

關鍵詞:CDIO模式;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黑客攻擊

1.引言

計算機網絡安全是計算機學科中發展最快的專業之一。為使該專業畢業生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始終不落伍,除了要給學生奠定扎實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理論基礎知識之外,還要強化其動手能力,樹立理論聯系實際的觀念。計算機網絡安全理論知識較為抽象,難于理解,而實驗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學習計算機網絡安全相關知識的興趣。因此,設計計算機網絡安全實驗,使學生既能全面掌握計算機網絡安全的理論知識,又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教師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為首的世界幾十所大學展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CDIO倡導“做中學”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正如總理所說:“只有在做中學才是真正的學,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盋DIO通過每一門課、每一個模塊、每一個教學環節來落實產業對能力的要求,以滿足產業對工程人才質量的要求。國內外經驗表明,CDIO“做中學”的理念和方法是先進可行的,完全適合工科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改革。

本文將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到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教學過程中,通過邊講邊練和“做中學”,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課程按照實際工作過程,提出教學內容;突出實際操作,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以真實的校園網為背景,按照“攻擊、防范、系統、管理”的順序設計學習情境,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

2.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運作(Operate)四個英文單詞的縮寫,它以工作過程項目從研發到允許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方式學習工程。

CDIO理念是充分利用大學學科齊全、學習資源豐富的條件,以技術、經濟、企業和社會團隊綜合設計項目為主要載體,結合專業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在工程基礎知識、個人專業能力、人際團隊技能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方面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提高。表一是CDIO提出的能力培養大綱,對工程教育應達到的能力目標做出系統而具體的表述。

表1 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CDIO大綱

CDIO大綱的第1部分是關于工程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原理分析,現代工程學立足于對基礎原理的透徹理解之上,要想成為一個好的工程師就必須對工程基礎知識的核心有深入理解;第2部分是個人專業能力與素質;第3部分是人際技能;第4部分是在企業與社會環境下的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它展示了產品或系統開發須經過的四個階段。構思工作從市場或機會識別到概念設計。設計工作包括設計過程的各方面以及多學科的和多目標的設計。實現包括硬件和軟件的測試和核實以及實現過程的設計與管理。運作覆蓋范圍是從設計與管理運作,到支持產品生命周期與改進以及產品生命終結的規劃等。

CDIO大綱以構思、設計、實現、運作為主線,綜合地考慮工程基礎知識、個人專業能力、團隊協作與溝通技能,以及在整個企業和社會環境下進行CDIO的全過程。CDIO注重實踐性教學和實際動手能力,主張課程實驗教學應該從具體實際出發,然后上升至理論,最后再回到實際操作中來,以創作最終產品為教學目標。

3.計算機網絡安全課程問題現狀與反思

為了更好地提高計算機網絡安全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筆者對2006、2007屆24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計算機網絡安全實踐教學的主要意見集中在如下幾點:

(1)不知道從什么地方開始學習,覺得比較茫然;

(2)沒有具體任務,沒有實踐的機會;

(3)沒有自主安裝相關實驗系統以及軟件的機會;

(4)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實驗。

這些問題也是阻礙學生實踐能力提高的瓶頸。有資料指出,計算機專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在所從事的工作崗位中,“職業的要求高于應屆本科生的實際水平,并且這些差異在統計意義上都是很明顯的”。所以,教學中必須加大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進一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實現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計算機網絡安全這門課程中,根據CDIO標準的要求,從課程的實踐環節和基于項目的教育與學習過程兩個方面對課程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革。

4.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

“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課程的主要教學對象是計算機專業的本、??粕F浣虒W目標定位于熟悉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基本框架、基本理論、以及計算機網絡安全方面的管理、配置和維護。我們的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應該掌握網絡安全行業的基本情況,了解網絡安全行業的新技術,對新技術有學習、研究精神,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具有認真負責、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和溝通交流能力。

篇8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環境工程本科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也是一門工程應用性極強的專業課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水體環境污染的分析評價、水污染治理的規劃設計和工程管理能力,以及開展水污染控制的科學研究能力。要達到上述教學目的,沒有充分合理的教學實踐環節是不可能實現的。課程設計是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卓越計劃培養的重點內容。與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配套且獨立設課的課程設計作為重要實踐環節,是連接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學習和生產實際的紐帶和橋梁,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手段。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是涉及到相關專業課程間的融合與應用的工程設計,課程設計內容要求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平面及高程布置、主要單體構筑物的詳圖設計以及設計說明書。通過該課程相應的課程設計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水污染處理理論與技術的理解,對于培養工科學生的工程素養、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總體思路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論課程重點講授污染物去除過程的基本理論以及處理單元的工作原理和工藝流程,用于學習水污染控制工程設計的學時則很少。“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具有分析和解決水污染控制方面實際問題的能力,即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初步工程應用能力。而學生本身工程基本知識及綜合設計能力較弱,這對課程的教學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學生在進行“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之前,沒有工程設計基礎、沒有做過工程類的課程設計,而對“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這樣涉及到相關專業課程間的融合與應用的工程設計還是第一次。學生對利用工程設計手冊、設計規范等相關資料進行設計的能力較弱,對實際工程的感性認識也較少。在明顯缺乏工程基本知識的情況下,學生對課程設計往往感覺無處下手。課程設計通常又是以單個人的形式開展,在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和團隊學習能力的情況下,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課程設計任務,會出現盲目照抄課本或互相抄襲,不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現象,不利于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而且,目前課程設計是由一個老師指導學生,教師任務重、工作量大,有時難免會存在指導不周的情況。(二)改革思路———團隊合作的課程設計模式組建指導教師團隊: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計涉及的理論課程較多,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水力學、水泵與水泵站等課程,因此我們把講授各門課程的老師組成一個指導團隊,通過團隊指導模式的構建,使各個教師在設計的不同階段發揮自己的作用,不僅可提高學生的課設能力,同時也深化了不同課程教師對相關課程的認識,從多方面加強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組建師生課設團隊:課設以團隊為單位進行,1名導師和5個同學組建一個團隊,鼓勵各團隊根據場址位置、水廠規模、自然和地理水文等條件,在團隊成員互相合作的基礎上,詳細地論證所確定的工藝流程,提出個性化的創新方案并進行構筑物的設計計算和設備選型,這不僅提高了課程設計的質量,也促進了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運用和創新。(三)改革后課設的具體實施方案1.組建課程設計教師團隊:由5名具有實際工程經驗的雙師型老師組建課程設計指導小組,每位老師參與全程指導,且根據課程設計進行的不同階段,不同的教師發揮不同的作用。教師之間互相協作、討論,確定最佳的指導方案2.組建課程設計師生團隊:團隊成員通過開放合作的自主學習以及在學習方法、個人性格和興趣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形成優化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充分發揮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意識,有效彌補各成員在思維模式、能力和精力等方面的不足。為合理科學構建師生團隊,指導教師要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學習態度等,依據“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1名指導教師和5個學生組成一課程設計團隊。3.合理命題,一人一題。由教師團隊一起討論,合理確定題目,題目不僅要能覆蓋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論的各個知識點,同時還要盡可能多地涉及到教學大綱中的重點、難點,且題目要多樣化,以擴展和深化學生所學知識。4.強化下達任務書、設計過程中的授課和指導等環節。一人一題給出任務書,由學生選擇,在不同的設計階段,輔助課堂教學。由于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較弱,課程設計過程中由5位老師進行了5次的理論授課。主要針對課程設計的重點、難點以及設計規范和設計手冊使用、繪圖要求、設計說明書撰寫等基礎知識進行系統的介紹,使學生獲得開展課設的基本知識和手段。同時教師通過針對性地參加每個小組的討論答疑,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課設計中的問題,以提高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5.水廠參觀、規范制圖的學習和專業人員的指導。課程設計是培養“卓越計劃”本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關鍵環節,因此應采取多種有效手段,為學生深入社會進行工程實踐創造條件。選擇有代表性的污水處理工程作為課設實習基地,課設期間帶領學生到基地進行1~2次的參觀學習,同時聘請企業導師進行現場指導,有針對性地給學生講解構筑物的結構和安裝方式,5位校內指導教師隨時解答學生的問題,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術與工程相結合;同時聘請設計院的設計人員對學生進行繪制工程圖知識的培訓。6.CAD圖紙的繪制和設計說明書的撰寫。5名教師全程指導學生的繪圖和設計說明書的編寫,并要對每個學生進行分階段檢查,及時指出問題予以糾正。7.答辯制度和考核標準的嚴格建立和執行。課程設計結束后,每位同學都需參加答辯,這對學生的工程素質的提高是重要的一個環節。

三、結論

篇9

【關鍵詞】環境工程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畢業要求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021-02

環境工程專業是一門交叉學科,與化學、微生物學、材料學、管理學、社會學,特別是工程學等許多學科有密切的聯系。為了推進高等院校工程教育質量的提高,開展與國際接軌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已勢在必行。教育部于2007年啟動了環境工程專業認證工作,2012年中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順利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有效期三年。時隔三年,我校即將迎來新一輪專業認證工作。根據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2015版)的最新要求,專業認證中“畢業要求”部分從原來的十條擴展為十二條。本文針對新規定的十二條內容,在深入理解認證標準的基礎上逐條進行分析,為提高我國環境工程專業認證水平進行有益的探索。

一 對“畢業要求”指標點的理解

第一,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

分解指標點為:(1)結合環境系統工程等專業知識,能夠將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數學知識運用到復雜工程問題的表述之中;(2)能夠運用物理、化學等相關知識掌握復雜工程問題的技術原理;(3)較好地掌握工程制圖、環境設備及設計基礎等環境工程領域的工程基礎,并進行改進;(4)較好地掌握“三廢治理”等環境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技能,并用以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

第二,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分解指標點為:(1)針對實際問題選擇恰當的物理、化學等相關知識進行推理分析;(2)能夠運用數學、物理及化學的相關知識分析復雜環境工程問題,并結合環境領域專業知識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識別、表達與實施;(3)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開展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

第三,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分解指標點為:(1)掌握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基礎化學知識;(2)掌握解決復雜環境工程問題的專業基礎知識;(3)具備環境工程專業所需的設計/開發技能,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4)能夠綜合運用理論和技術手段解決實際問題;(5)能夠在工程設計中綜合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等因素;(6)培養具有一定創新意識的工程人才。

第四,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分解指標點為:(1)結合環境工程原理和專業基礎知識,設計實驗進行探索和分析討論,并優化實驗技術與工程方案;(2)掌握開展初步工程設計的工程知識,并將其與專業知識結合起來探討復雜環境工程問題;(3)掌握復雜環境工程實施活動中涉及的重要工程技術指標,研究達到指標的工程技術途徑。

第五,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復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分解指標點為:(1)理解工程活動中獲取相關信息的必要性與基本方法,能夠運用圖書館資源進行文獻檢索和資料查詢;(2)掌握開發、選擇、使用恰當的技術和資源,運用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獲取專業信息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方法。

第六,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分解指標點為:(1)能夠運用所學的環境規劃與管理、系統工程的知識分析和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2)理解應承擔的責任、具有社會責任感。

第七,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分解指標點為:(1)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和行業的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2)能正確認識并評價工程實踐對客觀世界的影響。

第八,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分解指標點為:(1)能夠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2)具備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具備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懂法守法;熱愛環境保護事業,注重職業道德修養,用人單位評價好并具有一定社會反響。

第九,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分解指標點為:(1)能夠理解團隊合作的意義,能與團隊成員有效溝通,用人單位和社會評價好;(2)能夠在團隊中根據角色要求發揮應起的作用,工作能力得到充分體現。

第十,溝通: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分解指標點為:(1)能夠通過口頭或書面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2)至少掌握一門外語,對環境工程專業及其相關領域的國際狀況有基本的了解,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第十一,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分解指標點為:(1)理解工程活動中涉及的重要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2)能夠將相關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應用于多學科環境中。

第十二,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分解指標點為:(1)對于自我探索和學習的必要性有正確的認識;(2)能夠采取適合的方式通過學習發展自身能力,并表現出自我學習和探索的成效。

二 基于指標點分解建立的反饋與調查機制

為實現上述畢業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目標,本專業除了通過傳統的理論知識傳授與實踐技能訓練等途徑外,還建立了一系列反饋與調查機制,保證畢業生達到知識、技能、能力和素質目標。第一,建立畢業反饋機制。針對31位近3年的畢業生,通過校友及用人單位等對其畢業能力的信息反饋來評估學生的畢業能力。評價總結為:本專業畢業生專業基礎扎實,吃苦耐勞,愛崗敬業,勤學好問,適應能力強。本專業的許多畢業生在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已成為部門負責人或技術骨干。可保證“畢業要求”(第八)職業規范、(第九)個人和團隊、(第十二)終身學習目標的達成。第二,建立跟蹤調查機制。為了解中南大學環境工程畢業生根據角色發揮作用的情況,每年進行社會調查。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評價總結為:本專業畢業生在思想品德、動手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有較好表現。可保證“畢業要求”(第九)個人和團隊、(第十)溝通目標的達成。第三,學院設立冶金與環境論壇,為學生提供國際交流平臺。近3年來,共邀請國內外知名教授來學院講座百余次。據統計每次學生提問參與度達30%,體現了跨文化背景下較好的溝通與交流能力。可保證“畢業要求”(第十)溝通目標的達成。

總的來說,不同高?;谧约旱膶W科特色與專業特點,對“畢業要求”的指標點進行深入的理解與闡釋,更能保證學生能力培養目標的達成。以中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為適應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需要,結合本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定位,將培養目標制定為“培養具有扎實的理工科基礎和環境學科專業基礎知識,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寬廣的知識視角,既有創新務實精神又有協調溝通能力的環境工程專門技術人才。系統掌握環境污染與防治、環境影響評價與監測、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生態工程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具備污染防治工程相關工藝和設備的設計與研發能力,能在環保部門、科研院所、工礦企業等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教學和科研?!睘樯鐣洕l展輸送所需的環境工程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玲、盛敏.深化認證標準理解,提升自評工作質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113~118

[2]黃鈺鈴、周宜紅、董曉華.三峽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建設規劃若干思考[J].大眾科技,2011(5):176~178

篇10

 

1 課程建設背景

 

在教育部對高職教育改革的推動下,全國很多高職院校對《物流管理基礎》課程教學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績。近幾年來,湖南生物機電職院物流管理課程組成員也一直致力于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和實踐,由于該課程理論性較強,內容較抽象,根據專業的教學計劃,這門課程是在入學第一學期開設,授課對象是沒有任何物流知識背景的新生,因此教學改革的實施經常流于形式,教學開展極易陷于“填鴨式”教育。2012年學院大力推行“六個一工程”課程建設,《物流管理基礎》作為物流管理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經過課程組成員的研討、建設和一年多的實施,逐漸形成了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目前已有指導教學的課程標準和較為豐富的網絡共享課程資源,并且在3個物流班進行了教學實踐,整體效果較好。

 

2 課程建設思路

 

2.1 通過崗位調研定位課程學習領域

 

根據學校所開設的物流專業方向及從企業行業得來的調研資料,將工作任務和職業行動能力要求相近且交叉重疊較多的采購員、倉儲管理員、配送管理員、運輸調度員、貨運員作為本專業面向的崗位群。針對以上崗位所服務的典型工作任務,本課程對學生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和基礎知識等學習性任務進行設計,針對以上崗位群將其職業行動領域轉化為不同的學習領域,再設計不同的學習情境將其具體化。

 

在《物流管理基礎》這一學習領域中教師設定教學項目,并為學生制定一系列項目任務,說明學生在其中主要能做什么,能學什么。本課程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實務操作基礎能力:能看懂采購計劃,熟悉采購流程,達到采購員能執行采購任務的目標,并為后續的《采購與庫存控制》課程奠定基礎;熟悉倉儲流程和倉儲的基本知識以及倉儲基本設備的使用,達到具備一個倉儲管理員的知識和能力目標,并為《倉儲管理》課程奠定專業基礎;掌握運輸的基礎知識,能填寫運輸單證和熟悉運輸基本流程,并為后續的《運輸管理》和《集裝箱運輸實務》課程奠定基礎知識。本課程的主要學習領域任務包括:物流行業的認知,運輸、倉配、包裝、流通加工等作業的管理,企業物流的管理和物流管理的發展等任務。

 

2.2 教學內容的選取與崗位要求對接

 

在設計學習情境時,教學內容的選取應遵循“學習領域與工作領域一致,學習內容與工作內容一致。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致,把業務與管理融為一體”的原則,根據行業、企業專家對課程所涵蓋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同時遵循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考慮學習情境的實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擴展性等因素。

 

本課程將課程內容設置為7個學習情境,每個學習情境下設多個子情境,每個子情境都遵循學生能力的成長性規律,體現由易到難的遞進性。教師根據講授主題導入案例或者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務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

 

2.3 創新教學模式

 

針對高職教育的特點,采用任務教學和實踐體驗相融合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課程的教學設計上緊緊抓住理論和實踐兩條主線。在教學知識結構上體現“知、行、善”的能力梯度,“知”即對物流行業的認知;“行”即反應在任務教學中的學生動手能力,加強基礎能力的培養;“善”即對整個物流管理有一定的統籌優化能力,這一主線也體現了高職教育專業緊密聯系生產、服務、管理一線的實際要求。

 

整個教學過程遵循“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思路,資訊主要有課件、視頻等學習資料,根據教師的任務布置進行小組分工,小組制定完成項目任務的計劃,再按照制定的計劃進行任務的實施,實施后由小組內部檢查和教師檢查相結合,最后對任務結果進行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

 

2.4 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課改之前的評價主要是書面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與職業教育的目標相背離。所以本課程考核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課堂參與與課前準備相結合、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教師評價與企業評價相結合,重點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職業能力。學生成績的評定由過程考核(20%)、作品評價(30%)、理論知識(20%)、課堂參與(10%)、課外拓展學習能力(10%)組成。

 

3 實施效果評價

 

在3個教學班的教學實施之后,教學質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效果較好,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

 

據統計,試行課改的3個物流班平均到課率達到98%,與其他平行班相比高出近2%,學生普遍反映對這種教學方法比較感興趣,自己動手比死記理論和流程要直觀易懂,而形式內容多樣的活動課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為了完成“決策、計劃、實施”,必須要提前自主學習教師提供的“資訊”,自主查閱學習資料,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3.2 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在企業的諸多崗位中,都要求員工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本課程采用“團隊合作和自主導向”的學習理念,每個學習任務的完成都是分小組進行的,例如學院的校企合作“三一班”,根據不同工位的物料供應組成了很有特色的小組團隊,形成了活躍上進的“采煤機組”、“刨煤機組”、“液壓支架組”、“刮板機組”,小組內成員互相學習團結合作,小組間互相競爭追趕,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3.3 實訓教師和實訓場地不足

 

大量的實踐教學比例需要校內配套資源來支撐,在實訓教學過程中,一個教師往往不能很好地對全班學生進行全面指導,這樣容易給學生遺留很多不能解決的問題和困惑。由于校內實訓場地有限,同時只夠容納20個學生進行實訓教學,這樣造成一部分學生無事可做的局面,也使得實訓現場比較嘈雜。這個困難不是個案,而是大部分院校共同面臨的難題,也是課程建設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