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團隊創新成果評價機制分析
時間:2022-10-14 09:30:12
導語:高校科研團隊創新成果評價機制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遼寧省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調動高校科研團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出臺了相應的政策。一方面,加大對高校科研創新團隊的支持與投入。如2021年《遼寧省科技創新條例》明確指出了要健全科技團隊評價機制,對產生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創新團隊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積極開展高校協同創新建設工作。科技發展已進入“大科學”時代,協同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必由之路[2]。遼寧省大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高校平臺為載體的高校、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創新聯盟,如東北大學牽頭的高端醫療影像裝備及應用協同創新中心、遼寧大學建立的面向東北亞區域開放創新中心等。然而,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高校的科研工作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導致遼寧省現行的高校科研團隊創新成果評價機制存在著不完善之處,大大影響創新發展效率。例如現行評價機制難以滿足跨學科團隊研究的評價需要、評價指標選取不全面等,阻礙了高校科研團隊的發展,導致高校內部科研團隊各成一派,科研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嚴重阻礙了科研創新成果的產出。
2高校科研團隊創新成果評價機制存在的問題分析
2.1缺乏交叉學科科研成果的評價平臺
學科交叉融合是新學科產生的重要源泉,是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有效路徑。因此,高校內交叉學科科研團隊應運而生,交叉研究成為科研領域的熱點。然而,各高校對交叉學科科研成果的評價機制尚未健全。高校內的不同學科一般分布在不同的院系,學科之間存在的知識壁壘增大了交叉學科科研團隊共享資源的難度。大多數高校無法為交叉學科科研團隊提供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平臺,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交叉學科科研團隊的創新熱情。
2.2缺乏多元化評價指標
論文、專利、著作等是當前大多數高校對科研團隊創新成果的評價指標,但是這些學術創新成果能否真正促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尚未可知。因此,高校應當鼓勵科研團隊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積極推動產學研合作,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但是當前大多數高校的評價機制僅僅是簡單量化,缺乏評價社會效益的指標,因而一些科研團隊只重視論文、專利數量,導致科研成果與社會發展相脫離,無法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3缺乏多方參與的評價體系
大多數高校內部對科研團隊存在兩種管理方式,即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學術管理,即負責指導科研團隊的科研方向,是科研團隊管理中最重要的角色;行政管理,則為科研團隊提供保障服務,是科研團隊管理的次要角色。然而在高校中,由于行政機構負責分配高校科研團隊的項目和經費,一些行政機構往往反客為主,變成高校科研團隊管理中的主要角色,負責高校科研團隊的項目從審批到評價的各個環節,因此學術管理的權利就集中于行政機構。一些科研團隊為了獲得更多的科研資源和科研經費,不可避免地變得行政化和功利化,忽視科研成果的真正學術價值,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如薪酬分配不公、激勵方式不合理等,嚴重妨礙了評價制度的科學性和公正性。究其原因是缺乏多方參與的評價體系,高校內部行政機構過分參與科研評價過程,不但阻礙了科研團隊創新成果的產出,甚至還可能引發學術道德問題。
2.4缺乏對科研團隊創新的有效激勵
與單個學者不同的是,科研團隊具有更強的目的性、協作性和共享性。只有針對科研團隊的特征進行有效激勵才能促進其發揮最大的潛能,推動創新科研活動的開展。在當前的創新成果評價機制中,一些高校對科研團隊的激勵采用的是與激勵個人同樣的方法,即簡單的人事化管理,僅僅運用薪酬激勵團隊成員,忽視對團隊成員的精神獎勵。這樣的激勵方式存在明顯的缺陷,如當前高校在評定職稱時往往以科研成果的第一作者為考核指標,第一作者以外的其他團隊成員就會感到不公,打擊了團隊成員參與團隊科研活動的積極性和團隊凝聚力,從而降低了成員的創新熱情和創新潛能,最終導致高校科研團隊難以充分發揮團隊優勢,進而阻礙創新成果產出。
2.5忽視科研過程與科研質量
當前高校對科研成果的評價過程是依據不同科研成果的特征,綜合運用多種計量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最終以統計得出的數據作為評價結果的依據。一方面,數據僅僅是反映科研成果的一個靜態指標,而科研成果的產生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動態過程,每一小步都凝聚著科研團隊成員的心血。若評價只重視靜態指標而忽視動態過程,將無法科學公正地評價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以統計得出的數據作為評價依據的方式忽視了科研成果的創新質量,僅依靠論文所發表的期刊等級和數量作為標準,會導致在評價科研團隊時出現使用會議綜述等來拼湊數量的行為。這種只以數量為評價依據的方式抹殺了高校科研團隊的創新熱情,甚至會導致高校科研團隊出現急功近利等行為。
3高校科研團隊創新成果評價機制改進建議
3.1搭建交叉學科科研成果的有效評價平臺
合理評價具有交叉學科性質的科研成果能有效保障交叉學科科研團隊的持續發展。一方面,在進行評價之前需解決存在爭議的問題。針對交叉學科領域中具有普遍性以及爭議性的問題進行提前討論和解決,不僅便于達成共識,同時能夠為后期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評價方法、評價流程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努力降低學科間的偏見和利益沖突。其一,允許交叉學科合作研究成果被不同學院重復提交,對科研成果的評價不看署名先后,評價成果由所有參與者共享,以有效激勵不同單位研究者之間的合作。其二,在每個專家組設置兩位及兩位以上交叉學科評價員。評價員擁有豐富的科研成果評價經驗,熟練掌握交叉學科研究的一般規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專家們消除學科偏見。其三,構建一個“交叉學科研究網絡”,由所有交叉學科科研團隊成員、評價人員以及管理人員組成,并按時組織會議推動成員共同學習、相互討論,克服其在不同學科領域和評價認知上的差異等難題,共同解決評價中的問題。
3.2重視創新成果社會效益,建立多元評價指標
根據三螺旋理論,政府-產業-大學3個組織在創新過程中應當密切合作、相互作用,共同推動社會經濟發展[3]。因此對高校科研團隊創新成果的評價應當重視社會效益,不單單以論文、專利和著作作為評價指標,要在遵循學科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對其帶來的社會效益的評價,實施多元化評價指標。建立多元評價指標應以不同科研團隊的特點為依據,分類評價基礎理論研究型科研團隊和應用型科研團隊,例如設置理論貢獻指標和應用貢獻指標。由于基礎理論研究型科研團隊注重理論知識的研究,研究周期相對較長,因此不應以其發表論文、專利、專著的數量為主要評價指標,可以選取一兩篇學術代表作參與評價,避免過度量化。而在評價應用型科研團隊創新成果時,應以創新科研成果的實用性為主,注重創新科研成果對企業技術進步帶來的促進作用和對社會發展帶來的積極長遠效應。
3.3注重公正,建立多方評價體系
當前,因學術管理的權利過度集中于高校行政部門而導致學術道德問題頻頻發生。為了盡量避免這一問題發生,應當建立一個多方參與的評價體系。首先,可將部分行政管理的權力下放到各個學院,以有利于制定更適合學科發展的評價標準,并有效避免評價科研成果時行政機構的過度干預。其次,確保每位參與評價的專家都能夠擁有獨立的建議,并將同行評審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最后,積極引入社會監督力量參與科研創新成果評價的過程,保證創新成果評價者具有多樣性,允許任何對高校科研團隊的科研活動開展、科研成果應用等感興趣的研究機構的學者進行評價,同時也招納利益相關者參與進來,例如工商企業、政府代表等。
3.4建立專門管理制度,完善評價激勵機制
科學公正的評價機制離不開對高校科研團隊的專門管理制度。一方面,對高校科研團隊進行專門的管理,可以明確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和進展,確保能夠及時提供其研究過程中所需要的科研資源,以更加充分地激發團隊創新動力,促進創新成果的產出。另一方面,對高校科研團隊創新成果的評價機制還應以合理、有效為基石,以科研團隊成員需求為核心完善評價激勵機制,評價過程中應當做到目標清晰、獎罰分明、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相補充、團隊鼓勵和成員鼓勵相結合。例如一些高校要求科研團隊在發表科研成果時,標注每位團隊成員所做出的貢獻。這一做法不僅可以有效避免產生著作權的爭議,而且成員還能感受到個人成就感和團隊榮譽感的統一,加強團隊成員的凝聚力,更有效激發每一位創新成果參與者的創新踴躍性和創新潛能。
3.5建立以促進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的評價標準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指出,“要構建協同創新平臺與模式,應以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建立以促進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的科研成果評價標準,是對重數量輕質量考核評價方法的革新,以學科建設為根本,重視創新質量,解決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第一,要改變對高校科研團隊創新成果的評價理念。在評價過程中,從重視論文發表數目改為重視論文價值。第二,根據每個科研團隊的特點和發展規劃,重視科研成果研究的動態過程,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法進一步細化評價體系。第三,在評價過程中加強對團隊成員團結合作、知識共享等方面的重視,努力建成一個以提升創新能力為核心,包含科研團隊成員的合作能力、學習能力、共享能力等多因素的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王雅芬.改進和完善高校科研評價體系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7(Z3):51-53.
[2]陳桂香,洪林.我國高校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探析———基于社會資本理論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14):139-143.
[3]李培鳳.我國大學、產業、政府三螺旋效果分析及政策建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12):3-9.
作者:吳潔 戴萬亮 單位:渤海大學管理學院
- 上一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如何適應陽光體育
- 下一篇:大數據分析管理系統在實驗室的應用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