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時間:2023-08-08 17:20: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思想政治;青年;教育;改進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交叉的學科,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和新挑戰。一切事物內部都包含著矛盾,而且矛盾貫穿于一切過程的始終,當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存在著諸多矛盾。一方面,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分配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都呈現出多樣化,這一切不但增強了當代青年的效益觀念和求實精神,而且激發了當代青年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由于外來文化的滲透,西方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對青年學習、生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導致了當代青年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加上信息化、網絡化引起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分,以及由此引發的道德觀念的沖突與分裂,使得當代青年對人生價值感到困惑、迷茫和疑慮。
加強和改進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工程,也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工程。要提高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就需要從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實現的矛盾入手,這些矛盾集中表現在價值導向、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三個方面。只有深入分析并及時解決制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才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功能。
雖然社會大環境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對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沖擊,但這只是外在因素的影響,我們應該看到其內在的決定因素,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導、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等相互作用的失衡所導致的不協調。首先,在價值引導上,存在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與當代青年價值取向多樣性的矛盾。這個矛盾是制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最根本的矛盾,也是當前構建和諧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另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響,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對青年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產生較大的影響,使得他們在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面,存在著教育內容的抽象空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不能回答當前社會上熱點、難點問題之間的矛盾。長期以來,青年之所以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認同感,很大程度上是與教育內容抽象空泛、脫離現實、脫離青年實際需要分不開的。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初步建立其學科理論體系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過分注重內容的邏輯嚴密性與體系的完整性,致使大學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的思想政治課內容重復,大學生對重復的內容難免會缺乏興趣,覺得枯燥無味,再加上一些高校壓縮課時,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時間還沒有在中學的時間長,教學內容甚至還沒有中學思想政治課有說服力和感染力,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薄弱、蒼白。改革開放之后,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處于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的青年,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或者難以理解的社會問題,思想上產生了許多疑慮。如就業問題,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還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學歷是否等于能力?如教育問題,為什么有的孩子上不起學,而有些孩子卻能上貴族學校,享受最優越的教育?教育是否存在不公平問題?如醫療問題,為什么看病要花那么多錢?藥價為什么總是壓不下來,醫療行業是否存在行政壟斷?等等。這些問題急需正確的理論加以引導和闡述,如果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得不到解答,就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不能回答青年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之間的矛盾,從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說服力,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功能的實現。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功能,真正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必須實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時代要求的有機統一,也就是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內容必須具備社會性、時代性和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動態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動態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必須根據時展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實際來確定。首先是教學內容系統化。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優化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體系。編寫的教材要避免與中學思想政治課的內容重復,要充分體現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層次性,除了使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理論上得到升華外,還要將更多的背景知識、史料、孝道以及思想家們的思維方式提供給學生。這樣,不僅幫助學生樹立一種觀點,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樹立。
另外,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灌輸”的教育形式與當代青年對知識的“自主選擇”的特點不相適應的矛盾。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正面灌輸為主導形式的,列寧的灌輸理論雖然沒有過時,當代青年仍然不能自發產生社會主義意識和思想,但時代在發展,理論也應與時俱進,需要不斷豐富和發展。列寧提出的灌輸理論是在20世紀初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時期,同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時期相比,歷史條件有很大的不同,教育對象的思想特點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當代青年作為社會先進的文化群體,他們認知和接受的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必然會發生新的變化,表現出新的特點。當代青年有著優越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更關心的是自我發展,不可能產生像當時工人階級那樣要求解放的理論渴求。當代青年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方面帶有很強的主體性、探索性和自我選擇性,因此對外部灌輸的思想政治理論難免產生逆反心理,從而造成了在思想政治的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的“灌輸”與受教育主體“自主選擇”的矛盾,最終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
篇2
關鍵詞:思想政治 高校教育 輔導員隊伍
高校是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場所,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輔導員是對大學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力量之一,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當代高校輔導員如何審視新情境下的輔導員工作并對其進行理性思考,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1]
一、更新教育觀念,樹立“以人為本”教育觀
對新形勢下的教育事業,同志曾明確指出:“教育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高等教育的目標是充分發展個人的一切能力和個性,高校迫切需要以“以人為本”的理念來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廣泛調動人的積極性因素,最充分地激發人的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要構建當代高校新型輔導員與學生關系,使高等教育完成其神圣使命,全面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是必要條件。教育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兩者雖然任務和角色有所不同,但都是作為“人”存在于教育活動中的,兩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在構建當代高校新型輔導員與學生關系過程中,我們應當認識到:輔導員、學生都是教育之本。以往重師輕生,忽略了學生作為“人”的需求和感受;現在提倡“教育以學生為本”,也屬矯枉過正,忽略教師作為“人”,也有同樣的情感和需求。教育“以人為本”,就是以教師和學生為本,以教師和學生作為平等的“人”的情感和需求為本,二者在教育中同等重要,不可偏廢。[2]
二、提高綜合素質,做好學生引路人
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正確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有效的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就應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建立自我提升機制。
第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論素養。輔導員要不斷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提升自身政治素質,達到堅定信念、政治敏銳、思想過硬、品行高尚等要求,引導大學生的政治熱情,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二,完善文化知識體系。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知識面并不比輔導員窄,因此,輔導員要博覽群書,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一方面,輔導員作為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加強學習教育學、管理學等課程,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方法教育和管理學生;另一方面,應加強心理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美學知識的學習,運用專業的知識為學生解決新路方面的困擾,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科學化的引導。
第三,強化自身的業務能力。輔導員的工作具體而繁雜,這使得輔導員沒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輔導員要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將自己的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充分利用各種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以達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從而促進輔導員與學生良好關系的生成。
三,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首先,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質。大學生所處的階段,正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還沒有完全形成的階段,引導他們努力學習理論,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要加強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本職是學習,學習成績上去了,自然心情舒暢,能積極的處理好與輔導員的關系,因而,要加強對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使他們熱愛學習,善于學習,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幫助他們端正正確的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率。最后,強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較差,抗挫折能力弱,學校及老師要運用專業的知識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強化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增強其抗挫折的能力。此外,大學生要自主的進行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這樣,才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有利于構建輔導員與學生新型師生關系。
四、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
高校應根據中央16號文件和教育部24號令的意見,針對輔導員崗位特點,科學的制定各項工作規范,為輔導員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切實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3]
首先,完善輔導員選聘機制。輔導員的選聘應堅持一定的選聘標準,選聘的輔導員要德才兼備、樂于奉獻、熱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事業,同時,選聘程序要公開,杜絕暗箱操作,從源頭上保證輔導員的質量。其次,完善輔導員的考核機制。高校應制定科學的考核體系,綜合考慮學生評價、同事評價和領導評價,建立表彰獎勵制度,調動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再次,加強對輔導員的培養。高校要對輔導員開展培訓,在系統性、長期性、多樣性、有效性原則的指導下,對輔導員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培訓。最后,完善輔導員的發展機制。高校要根絕各個輔導員的專業背景和綜合素質,搭建輔導員發展平臺,制定輔導員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引導輔導員將個人前途和學校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目標相結合,從而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性。
五、完善管理制度,注重教育和管理公平
輔導員在工作中應盡可能做到程序公平,以程序公平來促進、實現實體公平。當代高校,學校對學生的各項評定主要有輔導員來領導和監督,評定的結果與學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如果做不到公平公正,就會滋生輔導員與學生的矛盾,甚至蔓延和激化,因此,特別需要輔導員做到公平公正。
一方面,輔導員的教育管理要有章可循,要有民主的工作作風和公開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輔導員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要把握好輔導員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時解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矛盾沖突,允許和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注重發揚民主,堅持政策公開、程序透明。這樣,學生就更容易接受輔導員教育,認可輔導員的工作。輔導員做到教育和管理的公平工作,不但可以提高輔導員的人格魅力,促進輔導員與學生的人際關系和諧發展,而且可以減少學生之間的矛盾,和諧學生與學生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3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化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3-0009-01
當今,因社會現狀紛繁復雜,導致很多大學生對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難產生共鳴,改善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主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提高專業化水平,把學校社會工作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專業性,更好地解決大學生遇到的各種困難。
一、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形成既有著時代的因素,更有著現實的原因。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服務于學生的,其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服務學生,目的在于培養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以便于大學生能更好地服務社會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面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及與現實社會脫節的情況,現分析如下:
(一)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
當下很多大學課堂依然是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雖然教學的硬件設施和軟件環境有了改善,但學生依然處于被動接受教育,受時代因素和社會環境影響,大學生群體發生了特殊化、復雜化的改變,導致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教學內容、方式及教學手段等方面面臨眾多的挑戰。要使教學效果達到理想的先期目標,要依賴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在共同作用下,教育效果才能凸顯。而傳授者(教師)與接受體(學生)之間存在著不平等性,這種上位與下位的不平等性,可能導致受教育者被孤立和邊緣化,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不會有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程度不高
處在社會轉型期,經濟成分、生活關系和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影響甚至改變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金錢至上、攀比消費的拜金主義隨之產生。如不少高校女生基于金錢的誘惑和享樂思想的驅使而去酒吧坐臺,情愿被人包養,大家都知道何為榮、何為恥,可是在實際行動中卻往往與自己的榮辱觀背道而馳,這正是當下大學生在價值觀念上“知行不一”的體現。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有義務和責任糾正學生錯誤的價值觀、榮辱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具有社會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其社會化的問題在本學科中成為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現實脫節,內容枯燥乏味,不能切實解決學生所困惑的問題,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解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途徑
(一)強化大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主要是如何被接受的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滿堂灌”,要使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揮,使學生與教師產生互動,并能積極的思考,就學生關心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展開討論,來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進而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到人生啟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的多樣化,應用現代化手段,同時重視實踐性,讓學生去親自操作,引導他們參加各種有益社會、個人的實踐活動,來挖掘社會、了解社會、最終實現服務社會的目的。同時,通過運用科學理論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現象,使學生在實踐中進行自我暗示,并轉化為自己的信念和行為,建立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力量參與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依存,相輔相成,達到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良好效果。
(二)強化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實踐能力
學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實踐教學,將社會實踐納入到學校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之中,規定學時,職能部門要為實施實踐環節提供一定的條件,大力支持學生成立各種團體組織,提供場所、經費上的幫助。如,為青年志愿者活動、“三下鄉”活動提供經費上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確保學生在實踐環節的可持續性。
另外,應該關注大學生融入大學生活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體現以人為本,堅持校園文化的人文關懷。校園文化建設要通俗易懂,便于大眾接受,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學生樂于接受中實現潛移默化的社會化教育。校園文化是處于社會化大背景中的一種亞文化,是校園里師生共同創造的一種精神和文化氛圍,目的在于引導和激勵學生。一個好的校園文化應當與時俱進,結合社會的典型事例引導和教育學生,把握時代脈搏樹立遠大理想,將祖國的發展和自己的前途緊密結合。
(三)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素質有了客觀性的要求,基層單位對高校培養出的人才側重于道德教育,并要求的更深刻、全面,剔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對大學生的組織、協調、實施等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同時,也對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即在規模、質量上要有所超越;另外,作為大學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輔導員也進行了時代調整,在數量、質量等方面也會有新的要求,輔導員隊伍將日益趨向專業化、穩定化。
【參考文獻】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
[2]魯潔.超越與創新[M].人民出版社,2001.
[3]陳立思.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篇4
關鍵詞:韓非子 法治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價值
一、 韓非子法治思想的表現
(一)積極因素
1、在法治的地位和作用上,肯定“以法治國”。
韓非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核心就是“法治”。他對法的理解在于“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也。”眾所周知,韓非子是荀子的學生,因而也繼承了他老師關于人性的觀點,即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主張人性有惡,須要由圣王及禮法的教化,來“化性起偽”使人格提高。而在這里韓非子認為禮法不可取,主張應該實行“法治”。“故明主審公私之分,審利害之地,奸乃無所乘。”“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罰沮,人臣之私義也。私義行則亂, 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從這里可以看出,韓非子主張運用“法”來禁止追求私利的行為,從而維護公利。雖然他所說的公利實際上指的是君主的利益,但是這并不妨礙他“以法治國”的理念。
2、在法治原則上,奉行“因時而變”。
韓非子立足于中國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強調“法治”應“因時而變”。在實踐中,他主張改革圖治,變法圖強。他繼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思想傳統,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觀點,主張“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韓非用進化的歷史觀點分析了人類歷史。他把人類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當今幾個階段,進而說明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認為如果當今之世還贊美堯、舜、湯、武之道必會惹來新圣恥笑,那種想用老一套辦法去治理當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3、在法治方法上,強調“嚴格治吏”。
韓非子作為戰國末期的法家集大成者。他著重總結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融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時指出,申商學說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法”與“術”結合起來,其次,申、商學說的第二大缺點在于“未盡”,“申子未盡于術,商君未盡于法”。韓非按照自己的觀點,論述了“術”、“法”的內容以及二者的關系,他認為,國家圖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權術,同時臣下必須遵法。從而明確提出了“明君治吏不治民”的觀點。一方面他強調了吏治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性,即圣明的君主應該通過直接管理官吏的辦法間接的管理民眾,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君主與臣民的利益是公利與私利的關系,也只有通過“嚴格治吏”的方法才能解決。因為在韓非子看來“父母之子女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慮其后便,計之長利也”。5父母對于自己的子女尚且如此殘忍,更何況沒有血緣關系的君臣呢!官吏一定會在自己私利的驅使下,想盡一切辦法蒙蔽君主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是弒君而上。
(二)消極因素
1、韓非法治思想的理論基礎是“性惡論”。
人性論,是關于人的共同本質的理論。通常指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觀點或學說。我國古代最先主張“性惡論”的是戰國中期人荀子,他認為,人生來性就是惡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惡變善。他認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這是性中自有,這種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就決定了人的性惡。所以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縱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矣。”而荀子的著名的門徒韓非子,是性惡說的堅定支持者。他就認為:“人無毛羽,不衣則不犯寒;上不屬而下不著地,以腸胃為根本,不食則不能活。是以不免利欲之心。”正是因為人生來就是有這種“好利惡害”的本性,所以應該是也只能是用賞罰的手段來進行統治。但是他認為人生來就是沒有道德心、羞恥心的,這從根本上否認了道德的價值。而且還夸大“法”的作用,認為法律足以揚善懲惡,不求人心良善。這是不可取的。
2、韓非法治思想強調君主專制,反對民主。
法家思想都強調君主專制,韓非子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表現更是極端。他認為君主的權利至高無上,認為君即國家。國家的利益即是君主的利益,他曾說道:“君臣異心。君以計畜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害身而利國,臣弗為也;害國而利臣,君不為也。”其實質就是強調君主專制,反對民主。
二、 韓非法治思想給予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一) 法治地位的思考
韓非子的“以法治國”的思想對于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現在我們提倡“依法治國”,“以法治國”與“依法治國”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內涵卻有本質的區別。“以法治國”是說用法律去治國,法律是一種用來治國的工具,這是傳統的管理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國家機關,是手中掌握權力的人,治理的對象是人民群眾。“依法治國”是說治國必須依法,即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這是現代的控權主義的法律觀念,這種“法治”,主體是人民,治理的對象是有可能濫用國家權力的當權者。可見,“以法治國”的實質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吏”。面對當代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我們要加強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功能,單單是從教育的角度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制度上構建立體的防護網。制度帶有根本性,制度不好,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制度好,壞人不能放肆做壞事。
(二) 法治原則的審視
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韓非子在法治原則上提出“因時而變”的辯證法思想對我們仍有很重要的啟示。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很難得到有效的發揮。因此,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首要的一點就是堅持理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作為指導思想的理論要科學;二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理論要科學。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是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保持的旺盛生命力。要樹立全局意識,著眼世界,面向未來。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而且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不只是適用于哪一種社會形態,也不是局限于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和地區。它為我們考慮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各個方面提供理論指導。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不是我們賦予的主觀要求,而是這一理論固有的品質。同志在黨的十報告曾指出,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全黨一定要牢記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奮發有為、兢兢業業地工作,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完成時代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因而我們在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時不能忽視這個國際和國內背景,一定要有全局眼光和未來眼光,既要與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又要具有廣泛和長遠的意義。
(三) 法治方法的選擇
韓非子在講法治方法時采取的是“嚴格治吏”,這對思想政治教育講管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講“三貼近”原則,更加重視人的因素,忽視管理的因素。須知管理對于任何社會都具有普遍的意義,生產勞動離不開管理,教育同樣也離不開管理。社會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其實質上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以人為中心,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實現社會的不斷進步。可以這么說,這兩者植根于人的本質中,產生于人的實踐活動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依靠管理來提高實效性,管理本事就是一種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學規范的管理可以起到理順關系、化解矛盾、促進社會活動有序進行的作用,管理所依據的行政命令和規章制度,是一面公開的旗幟,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一目了然。在一定的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一時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時,運用管理手段進行必要的調節和控制,可以彌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促使人們先行動后覺悟,認識并服從規范,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虛變實。
參考文獻:
[1]王先慎著、鐘哲校點:《韓非子集解》[M],中華書局,2003年版。
[2]新:《法家簡史》[M],重慶出版社,2008年版。
[3]蘇南:《法家文化面面觀》[M],齊魯出版社,2005年版。
[4]等:《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年11月8日
篇5
徐菲(1987.1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東,學歷,碩士,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教師教育中思想道德理論與實踐。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在教育的過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過去的思想政治環境表現為:封閉性,穩定性。而在當代,一定的的教育環境總是與教育緊密相連并形成互動,表現為環境的復雜性,多維性,開放性進一步增強,并出現了媒介環境,虛擬環境和競爭環境等一系列新的環境因素。
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環境我們可以按其影響范圍分為宏觀環境、中觀環境、與微觀環境。宏觀環境又稱為大環境,主要指占統治地位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心理,宏觀環境是指個人的思想行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或國際環境。中觀環境是指影響具體個人思想行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特殊階段。家庭社區環境,學校環境,企業環境和大眾傳媒環境,互聯網環境等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微觀環境又稱為小環境比如:兒童生活的家庭、學校生活或者班級生活。其中微觀環境是宏觀環境發揮作用的奠基石,對宏觀環境具有反作用。共同結合,共同影響著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過程。
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環境按其性質可以分為良性環境和惡性環境。良性環境是指對人的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進作用的環境。例如:大課堂、大家庭等就是指良性環境。相反對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起相反作用的環境就是惡性環境。由于人有主觀能動性,可以選擇不同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不同性質的環境,因而,同樣面對良性環境與惡性環境,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有些人會出淤泥而不染,有些人會在逆境中成才。其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形成不同的教育效果。而當代大學生面臨著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的發展以及獨生子女時代,就顯得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環境尤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按狀態可以分為開放環境和封閉環境。所謂開放環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外界進行思想信息交流和行為交換和環境。封閉環境是指教育活動不與外界進行思想信息交流和行為交換的環境。例如閉關鎖國,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是指日常生活的封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是指學校環境的封閉。開放環境和封閉環境是分不開的,在當代,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而言,環境為一個開放自由的大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按其內容可以劃分為社會物質環境和社會精神環境。社會物質環境是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物質總和。社會精神環境是指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精神總和。
當代的社會,國內和國際環境都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國內的經濟成分和利益的多樣化、社會生活的方式的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的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國際上,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不斷的加緊對我過的“西化”和“分化”滲透和反滲透、顛覆和反顛覆的斗爭長期存在,這樣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更加呈現出復雜多變的趨勢。我們可以借鑒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把學校變成一個典型的社會生活,所以我們要銘記,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而且要一套環境論的原理,知道哪些環境有利于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哪些環境有利于學生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可見在當代社會條件下,人與環境的關系越來越引起教育者們的關注,我們教育者應該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們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各個要素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一般特征。首先,多維性。各種元素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其客觀原因是社會存在的多樣差異性,環境分的細致因為社會發展越來越復雜,在過去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人們對自然的認識能力,改造能力有限,社會處在一個簡單的,相對穩定的狀態。而隨著科技的進步,生產能力的提高,當代社會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環境的多元性也體現出來。與此同時,人的主觀能動性導致人的主觀選擇出現了多維化。傳統的社會,人的自主選擇權受到嚴格的限制。社會主義社會里,人的需要隨著物質的豐富而豐富,進而推動了自主選擇的多樣性,所以社會環境愈加復雜。
其次,復雜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人們的生活,學習,家庭,交往的有關系的一切因素都可以以一定程度上的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進而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目的。環境的影響中的良性與惡性、積極與消極、先進與落后等一系列的因素交雜在一起,影響著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為本身。所有的影響交織在一起,工作作用著,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復雜性。
再次,開放性。時間與空間對于人都是不斷的發生變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是一種影響人的環境。在空間上說對人的影響沒有固定的界限,在當今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里,便捷的交通工具,互聯網以及其他咨詢工具加大人與人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因此,影響人們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的空間上就沒有了固定的限制,大大的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的開放性;而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觀念與社會發展并不是同步的,出現了落后于社會的發展,體現出了一定的滯后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是不斷發展變化,并不是一個靜態的產物,是一個動態的環境,社會不斷的進步發展,社會的基本矛盾也隨著不斷的發展變化,因為環境的變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方方面面進而發展。教育環境的開放性推動著變化的速度,使政治教育的環境出現了更加復雜的特征。這些特征主要表現在: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條件變化而變化。隨著教育對象的年齡而發生著變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我們可以說是最直接作用于當代大學生的感覺器官,在當代社會,人們通過模仿、輿論、集群等群眾的心理影響和作用約束著并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加快了人們對感官的需求。情緒感染、形象感染、群體感染都屬于社會環境對當代大學生的環境感染,社會環境的任何變化都會影響著人們的情緒,特別是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時,環境對人們的影響也表現的尤為突出,先進的、積極的、正面的具體形象易于被人接受和效仿,具有較強的感召力。相反,消極的負面的形象會給人們帶來更加消極的影響,必須加以制止。
在我們所知道的的眾多環境影響因素中,媒介環境,虛擬環境和競爭環境是新環境因素的集中具有代表性的新環境。過去,大眾傳媒環境對人們的影響小,覆蓋面窄,信息量也不大。但當代社會,人們時時都處于媒介環境之中,強大的視覺系統,聽覺系統,生動形象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一些不可忽視問題,我們要對其給予一定的重視,注重其兩面性,發揮其積極作用。
篇6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國家的棟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建立健全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下面就如何加強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闡述一下個人觀點。
1.身教重于言傳。
杜甫曾有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何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于“無聲”中“潤物”呢?俗語說“身教勝于言傳”,“身教”是無聲的教育,用的是“行動語言”,而“行動語言”更能達到“潤物”的效果。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每一位教職工的責任,而不僅僅是輔導員或班主任的職責,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都是一種教育。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學生耳濡目染,自然能從中受益。
2.新時代教師角色要重新定位。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對教育質量和教育資源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勢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執行者的教師應該而且必須及時進行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師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課程的設計者和開發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學習者。論文參考。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盡快適應教育形勢的變化,提高教育質量,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改變教育者的角色,實現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實質性的提升。作為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將網絡思想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優勢互補,從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實效。
3.做好學生升學與就業的指導工作。
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畢業生就業出現了競爭激烈的局面。特別是一些非重點高校的畢業生能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則更為不易。這就促使一部分大學畢業生通過考取重點院校的研究生來謀求出路,但考研的畢業生也逐年增多,同樣也出現激烈競爭的局面。這就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嚴重的升學與就業的壓力。為此,學校要做好學生升學與就業的指導工作,提高成功指數,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并對畢業生的畢業后趨向進行追蹤,為后繼畢業生的升學與就業提供幫助。
4.關注“后進生”。
后進生,即人們常說的“差生”。如果對這類學生教育不當,他們不僅會影響其他同學,甚至會導致他們的整個人生失敗,給國家給社會帶來危害。為了做好“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我們必須用“心”去做。
(1)重視個性研究,以愛心喚醒后進生的自信心。我們一定要以持久的愛心去關懷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輔導員在時時刻刻關心他們,他們不是被遺忘的角落。
(2)重視集體期望,以誠心喚起后進生的自強心。教育工作者必須誠心關懷每位學生,尤其是后進生,使他們懂得集體是他們各種正當需要得到滿足的場所,是進步的力量源泉,使后進生的內心與班集體的脈搏溝通,喚起他們原有的自強心,以心“喚”心。
(3)重視自主教育,以耐心激發后進生的自尊心。后進生的教育不是一勞永逸的,相反,是一個長期的反復教育的過程。教育者要容忍后進生一次次的“舊病復發”,并且充滿熱情,悉心地鼓勵他們一次次戰勝自我。但對他們的一點點進步,教育者都要予以表揚鼓勵并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
5.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加強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
心理健康與一個人的成長、成就、成才、貢獻關系重大,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而部分學生因為承受到來自學習、就業、家庭條件以及情感等諸方面的壓力導致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如何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是新時期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么,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1)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方面的內容,這是現代學科教學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內在要求。論文參考。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養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中,教師要較系統地闡述心理健康對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介紹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傳播心理自我調適和消除心理困擾的方法,使學生以樂觀向上、平和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人生。論文參考。
(2)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活動,樹立其主體意識,并體現其主體參與,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實現。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
總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用心澆鑄的偉大工程,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與新形勢相適應的新思路,開創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認真學習和吸收現代科技新成果,更新觀念,更新知識,更新手段,針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變化,精心設計活動形式,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增加工作實效。更要發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精神,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參考文獻:
[1]韓玉璞. 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與對策.安陽: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04)
[2] 趙劍輝.新時期如何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長春: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2)
篇7
關鍵詞:當代音樂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0 前言
本文結合音樂學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分析了當代音樂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深入研究了加強當代音樂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為提高音樂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質量,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提供了有利依據。
1 在音樂學院展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在音樂學院開展政治教育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在音樂學院中開展政治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于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當中。目前一些學生在家庭教育中處于中心地位,學生養成了自私的不良習慣,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集體意識,培養其奉獻精神和愛國精神。只有當代學生具備了以上精神,才能以正確的價值觀取向不斷地培養自身的綜合素質,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都能以積極的心態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其中。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與自我約束能力,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與發展具有直接的影響。
其次,我國國民教育目標要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國民教育最終目標的關鍵,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人們專業素質和生存技能的發展,人們需要不斷地加強自身專業素質能力,使其掌握專業的技術和先進的理念,才能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1]第二,人們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方面的綜合發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強人們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素質的綜合和聯系,使其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人類的發展,人類生活環境的變化對人們的思想意識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有些學生的心理成長較為緩慢,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行為和現象缺乏正確的判斷標準和能力。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掌握衡量事物對錯的標準,對糾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和錯誤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2 當代音樂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1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
當代音樂學院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專業素質能力,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認為音樂學院的學生大多數屬于成年人,沒有必要像對中學生那樣對其展開過多的思想政治教育。這種觀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雖然音樂學院的學生大多數年齡上已經達到成年人的標準,但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對一些問題和現象理解不到位,容易模仿社會中一些不良行為,這對學生的身心成長非常不利。音樂學院校方和教師的片面理解和落后的教育理念,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也不利于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正確規范學生的思想和道德觀念。[2]同時由于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學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導致部分音樂學院的學生雖然掌握了較強的專業技能,但由于綜合素質較差,畢業后找不到適合其發展的崗位。這不利于學生的職業生涯的發展,也不利于學校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的發展。
2.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過于傳統
目前音樂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重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師通常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將教材中的案例和理論知識講授給學生。學生在教師單純的講解中學習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現實意義,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缺乏興趣,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達到最佳效果。雖然思想政治教育也列在期中和期末考試的范疇當中,但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在音樂學院中的開始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在考試之前教師都會將考試資料發給學生,使學生局限于記憶考試資料的內容,通過對資料的記憶能夠保證順利通過考試。這種傳統、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嚴重影響了音樂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質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實際意義。[3]此外音樂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內容,沒有涉獵到生活現象,除了教材中的案例,學生無法感受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的聯系,因此使思想政治教學缺乏實效性。
2.3 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脫節
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一些藝術院校強調需要注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雖然部分藝術院校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重視起思想政治教育來,但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將其與專業知識脫離開進行教育。同時部分教師對學校思想教育工作落實不到位,單純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講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報告。一學期只有有限的幾堂思想政治教育課,在政治教育中沒有體現出在音樂專業知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不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專業有效地結合起來,無法使學生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對其發展的重要性,學生意識不到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藝術之間的密切聯系。因此會產生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觀念,最終導致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掌握不足,影響其專業知識的運用與職業生涯的發展。
2.4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理論實踐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理論知識,還具有現實意義。但是目前音樂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沒有將其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使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泛泛之談,并沒有實際應用意義,更不可能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達到轉變學生思想的目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注重與現代觀念、生活相結合,不適合時展的需求。這也無法說服現代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共鳴,目前大部分音樂學院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內容還比較陳舊,其教育內容中的觀念和案例也相對落后,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3 加強當代音樂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3.1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由于當代音樂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鑒于此,學校和教師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理念首先需要學校和教師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摒棄以往落后的教育觀念。一切從學生出發,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時發現學生的行為和思想中的不良因素,以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引導學生,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判斷是非以及正確的道德觀念的能力。[4]學校和教師更新教育理念還需要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使學生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與其未來的人生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只有使學生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使其積極地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約束自身的行為,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
3.2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針對音樂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傳統這一問題,學校和教師應注重研究豐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主動地學習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通過網絡搜集各種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案例,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案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興趣。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使學生充分地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設置研究性題目,使學生自覺尋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課題研究資料,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質量,對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尤為重要。
3.3 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在當代音樂學院中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音樂專業結合起來,使學生意識到人生的發展首先要滿足大環境下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對社會具有一定的責任感和道德觀念才能發揮自己在音樂藝術領域的優勢,進而取得進步。[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應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專業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專業技能的展現和職業生涯的發展都建立在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質和思想基礎之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采用案例講述藝術人才的發展道路與其道德觀和價值觀之間的關系,還要使學生樹立樂觀積極的心態,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在職業生涯遇到困難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音樂專業結合起來,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說服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知識。
3.4 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實踐相融合
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音樂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應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將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此外,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需要教師創造和學生交流互動的機會,了解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以及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從走進學生的心理開始走進學生的生活,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敞開心扉,向教師請教一些生活中的困擾,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實際生活中的困難。
4 結語
當代音樂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有待完善,學校領導和教師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認真分析和研究音樂學院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然后采用科學合理的教育途徑和豐富的教育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生的專業知識等有效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對其人生發展的重要性。并以此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使其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希威,孟丹.現代傳媒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提升途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19).
[2] 蔡寧.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河北企業,2016(05).
[3] 董文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相結合的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6(05).
篇8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手機傳媒;選擇;創新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0829(2012)04-0045-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高校的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向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傳輸符合一定要求的思想觀念,在實施國家德育目標所要求的過程中,可以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信息,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豐富多樣的,并且伴隨著社會發展和人類活動方式的變化不斷更新著自身的形態。比較常用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載體、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載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大眾傳播載體等。手機媒體是以手機為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即時信息傳播載體,由通信網絡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和內容提供商聯合,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方式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興媒體形式。它是介于手機短信和電腦上網之間的媒體,是擴容版的手機,也是縮小版的電腦上網。在3G技術的推動下,各種手機媒體新平臺不斷涌現,使大學生的交流更加迅速、貼近、便利。在這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順勢而為,選擇和運用恰當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各要素之間同向互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產生更好的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實效的重要課題。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擴展的新趨勢
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傳統載體,開會學習、理論教育、文體活動、報刊雜志等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仍然發揮著很大的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需求個性化以及以計算機為基礎的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些傳統載體的作用有所削弱。在信息技術革命下,以博客、即時通信工具和移動媒體為主要標志的新媒體以其信息資源的豐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為大學生接受信息、表達情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臺,并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介入到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從根本上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維方式。
長期以來,我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研究比較重視,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探索與創新卻注意不夠,從而影響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效果。隨著形勢和大學生群體的發展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能再固守傳統的模式,而應把時代與科技發展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應用到載體建設上來,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因此應結合手機的功能,選擇與當代大學生群體特征相適應的載體,打造大學生最受歡迎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機接收平臺。
二、3G背景下,手機是新時期思政教育載體的適宜選擇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內涵所隱含的兩個先決條件決定了在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過程中,必須要根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內容、對象等因素特點,選擇合適的載體。3G手機作為新一代的網絡載體,已經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一部分,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必將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
1.手機功能的融合性支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性
3G手機依托數字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而形成了強大的網絡體系,具有信息容量大、資源豐富、傳播速度快和普及率高、交互性強、覆蓋面廣、形式多元、攜帶便捷等優勢,打破了地域、時間和電腦終端設備的限制,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極其方便地接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類信息,較之以往任何時代的傳播技術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手機功能的高融合性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論是在工作環境、教育對象、教育方式與手段,還是在信息獲取與傳播方面,都獲得了突破性的改善,既便于教育主體掌控,又易于教育客體接受,因而具有其他載體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2.手機信息資源的豐富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使得全球性信息資源共享變成可能。3G背景下的手機媒體具有信息豐富、形式多樣的突出特點,這決定了手機媒體能夠承載包括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政治觀教育、道德觀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內容,使原本狹窄、封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變成了全社會、開放性的教育空間,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變得多樣化、生活化、普及化,可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斷、豐富鮮活的教育資源。
3.手機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
3G背景下的手機媒體具有強大的交互性。手機通話、手機短信、手機郵件、手機飛信、手機QQ、手機MSN、手機廣播、手機電視、手機微博等各種手機交流形式,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交流互動提供了條件。由于每個手機號碼背后都對應著一個實體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對的工作對象已經不再是某一群體了,而是活生生的個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與受教育者隨時隨地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和溝通,平等地信息和接受信息,消除大學生的心理戒備和隔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信任度和互動交流。
4.手機信息傳播的個性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能否與受教育者的群體特征和性格偏好相結合,是影響和制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質量的關鍵。手機功能極大地滿足了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迎合了大學生渴望尊重隱私的心理特點。手機媒體的圖文并茂、聲情融匯、快速傳播等多媒體特性,極易感染和激發大學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可使大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境中升華思想、感知教育信息,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學生獲取信息的自覺性和參與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此外,手機媒體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心理動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手機的私密性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和交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使教育有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
三、創新3G背景下基于手機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3G背景下的手機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域中的開發和應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從平面走向立體,從靜態變為動態,實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創新,成為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因此,要積極應對3G背景下基于手機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1.與時俱進,樹立緊跟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在適應IT技術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舊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不斷更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逐步涌現,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必須高度重視,要樹立緊跟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找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高點,與時俱進地推進3G背景下基于手機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開發與應用。
2.因勢利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機載體新途徑
3G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采取“現實”與“虛擬”相結合的戰略,把手機教育功能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統中,靈活應用手機飛信、手機QQ、手機MSN、手機短信、手機廣播、手機電視或手機WAP、手機微博等形式與學生進行在線雙向或多向交流,幫助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發揮手機媒體的輻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滲透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積極整合校園媒體的優勢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大量制作開發集思想性、知識性、人文性于一體的生動、形象、直觀的手機媒體新“產品”,主動占領手機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輿論陣地、學習陣地、生活陣地和娛樂陣地;要創新和發展手機互聯網業務,利用手機媒體的影響力,成立一些以手機為媒介的學生社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網絡虛擬社團活動,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1]。
3.加強管理,強化校園手機信息管理支撐體系
3G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強化校園手機信息管理支撐體系。一是開展媒介教育,培養大學生媒介素養,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教育資源,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促使大學生樹立自律意識和正確的新媒體觀念;[2]二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信息素質,了解3G時代的特征和手機傳播的特點,有效掌握手機傳播技術,探究新觀念、新途徑和新方法,及時發現大學生中存在的思想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三是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機載體的運行監控制度,建立和健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手機信息監管機制,做到提前防范,對手機的價值影響實施有效的、合理的引導,在校園形成健康的新媒體教育環境[3]。
參考文獻:
[1]王海建,宋英.手機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與經濟,2011,24(3):50-51.
篇9
一、注重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
20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關注對“模式”問題的研究。《現代漢語詞典》將“模式”定義為: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則將其定義為模型與模樣。由此可知,自然科學意義上的“模式”概念指的是將一定事物通過程式化的處理而成為定型化的活動形式和操作樣式,進而成為處理同類事物時可資借鑒和應用的一般操作樣式。但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這一概念套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認為這里的教育“模式”也是一套典型的、概括的、可重復操作的程序,這勢必導致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和簡單化理解。確實,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最初意義就在于它能夠提供可重復應用的結構程序。但正如后結構主義哲學家們的理解,“一個事物的能指與所指并不是一一對應的,一個詞語的含義是人們依據意義建構的結果,因而,模式一詞在使用與發展中已發生了詞義的變化,在不同的語境中有著不同的意義”。[1]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應當是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觀點和理論及一系列教育原則、策略、途徑和方法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體系。
近年來,我國高校興起了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熱潮。由于模式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使得它易于在實踐領域給教師提供教育指導,因而很快在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得到了回應,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試圖構建具有自己特點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為一種教育存在,已成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對它的理論和實踐探究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目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究熱點突出表現在對學生的關注。理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構建主要是圍繞思想政治教育應如何回歸生活和回歸學生本身這兩個主題展開。在名目眾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方向中,影響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活動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方面。它們雖然被人們稱之為模式,但大多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操作體系。我們暫且把這些沒有形成完善操作體系的模式稱之為理論模式,而把與之相對應的已形成完善操作體系的模式稱之為操作模式。
我國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上與國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如美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者很重視在提出基本原理的同時設計出供教育實踐者運用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策略。1996年價值澄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國的拉思斯等人在《價值觀與教學》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價值澄清的基本原理及其操作策略,此書列舉了“對話策略”等19種策略。而西蒙和柯審鮑姆合著的《價值澄清:師生實用策略手冊》一書對價值澄清模式如何應用于學校教育的介紹則更為詳盡。另外,波士頓大學“倫理與品格促進中心”也提出了促進品格教育的一百種方法。[2]雖然不同的理論學派提出了不同的操作體系,但總的來看,國外對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思路極大地縮短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而且,國外對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建構以理論研究為前提,大多數理論研究又來自建立在對教育第一線的實踐觀察進行總結歸納基礎上的實證研究。這樣,在理論與實踐之間就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有鑒于此,我國在立足于本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積極進行本土性探究的同時,也應加強對外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介紹和研究。
目前,我國學者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還很少。值得一提的是,查有梁在1993年出版的《教育模式》一書中對教育模式原理作了專門的系統論述,其研究的著眼點在于關注教育問題的解決,對教育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從而在國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也可以把這種方法擴展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來。同時,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沒有引起高度重視,現實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還比較嚴重,這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注重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結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共同參與的實踐活動,其實效有賴于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和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活動。因此要把教育與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既要發揮好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發揮教育對象的主體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引導、影響和規范教育對象思想和行為的過程,教育對象的主體作用表現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這一作用發揮的強弱直接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高低。因此,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重點應是教育者指導下的教育對象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過啟發和引導學生內心潛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教育者的價值導向與學生的自主選擇相統一,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轉變學生的思想、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目的,而學生思想的轉變、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關鍵在于學生本身。外部教育只有經過學生的認同,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觀念,再轉化為實際行動,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這一過程離不開學生的自我教育。
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不僅指教育者在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同時,要大力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和能力,而且指在重視學生個體自我教育的同時,要重視學生集體的自我教育。在此思想指導下,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應主要表現在:一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意志和能力;二要給學生提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充分發揮學生黨團組織、社團組織、學生會、班級等組織的作用和功能。
反思我國現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有:一是,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重視不夠。實際上大學生已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有較為成熟的主體意識,這客觀上要求教育者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對他們的主體地位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能動的主體和自己行為的承擔者。二是,忽視學生的實踐體驗,將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簡單等同于理論知識的講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必要的,但知不等于行。大學生經常有大發議論之“功”,而缺乏實際行動之“力”。他們往往知之不少卻為之不多,或者知而不行、言而不行、知行不一。針對這種情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把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結合起來,在注重理論教育的同時,著力引導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特別是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在生活中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隱性教育法的運用
隱性教育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充分利用學生的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使學生在情景的交流中、在愉悅的氣氛中自覺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相對學校的顯性教育法而言,它是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中的隱蔽因素構成的一個立體開放的網狀結構,具有知識性、愉悅性、滲透性、潛隱性和多樣性等特點。而顯性教育法是一種直接的、帶有強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隱性教育將教育內容和要求滲透到學生的社會生活、日常生活和課堂學習等廣闊空間,對學生的價值觀、政治觀、道德觀形成起到的教育作用比正式的課堂教育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對學生的思想影響更深遠。
由于隱性教育是一種無意識教育,是教育者通過按預定的教育內容和目標設置的一定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味生活,使學生在興趣和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思想也能得到凈化和啟迪。這種方法在實施中看不到權威式的訓導,不易引發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學生參與意愿強烈,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擴大,影響力增強,教育效果顯著。
當代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運用隱性教育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美國哈佛大學每周舉辦多種學術活動,學生從中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思維方式。另外,各種各樣的咨詢服務構成了國外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許多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都參與這些咨詢工作,其內容覆蓋廣泛,機構完善。在國內,由于社會環境、學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缺陷等因素造成了高校部分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抵觸的心態,這種心態已成為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大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對學生采取多種形式的隱性教育活動。但同時應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要把隱性教育法與顯性教育法相結合。強調隱性教育法的無意識教育并不是說顯性教育法就不重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既要靠顯性教育的系統灌輸,又要靠隱性教育的無形滲透。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有意識的顯性教育。另一方面,學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和行為習慣等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很多情況下是所處環境和氛圍熏陶的結果。因此,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輔相成,既堅持不懈地注重顯性教育法的實施,又注重隱性教育法的運用,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隱性教育對于受教育者是無意識的,但對于教育者必須是有意識的。教育者要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標,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精心策劃和設計,使學生愉悅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傳統文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200-02
在當今競爭十分激烈的時代里,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據重要地位,科技發展水平的高低起著重要作用。而科技發展水平的高低取決于人才的水平,高素質人才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高等教育。作為繁榮的命脈,大學生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視,因為他們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實現我國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承載著民族的眾望,擔負著祖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重任。因此,從多個方面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大學生只有在思想意識方面不斷地加強,向正確的方向靠攏,才會更好更快地成長。
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確立,社會責任感以及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等多個方面都具有積極、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的道德觀、價值觀是否正確,關系到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否順利進行,關系到能否盡快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我們要充分把握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之處,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結合,用恰當的方式融合到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近幾年來,通過一些問卷調查等形式我們了解到,很多大學生的道德觀念差,自私自利,價值觀扭曲,缺乏社會責任感等現象很嚴重。因此,利用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的研究,更好地幫助大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
一、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
(一)推崇和諧、友善的理念
提到和平,早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論語子路》里曾說過:“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的是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茍同于對方,強調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更加重視人與人直接的和諧。儒家思想的倡導者孔子提倡“仁”的思想,也是當時人際關系的準則,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和諧、友善。可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一直延續至今,經得起時代的推敲。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傳統文化中的和諧、友善的觀念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
(二)強調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語句,無一例外地都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國家的興亡與每個人緊密相連,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這些思想和觀念在當今的中國,已經成為我們的行為準則,如: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傳統文化《禮記•禮運》篇中,有這樣一段表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段話表達了在很早的古代就意識到了集體、愛國主義,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觀念在那個時代體現得淋漓盡致。在過去傳統文化的倡導和影響下,現代中國的發展才延續了集體主義的理念。
二、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中的發展現狀
傳統文化到底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產生怎樣的影響?目前的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的發展現狀又如何?對于古代經史子集,大部分人也只是偶爾翻閱,對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興趣不是很大,因此對這種文化的認可度可見很低。從研究中我們不難看出,當今的大學生并不是很熱衷于傳統文化,其受重視程度已大幅下降。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正需要學校對他們加以引導和幫助,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大學生健康的成長,思想道德素質各個方面得到提高和鍛煉,整個社會的經濟才能快速地發展。
三、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大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什么是人格,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在道德品質上的善惡程度。社會作為一個大的群體,要求占據重要地位的當代大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要求大學生具有誠實守信,積極向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符合的大學生主體人格,即誠實守信。誠實守信無論在幾千年前的古老時代,還是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都是缺一不可的。這是一個時代群體存在的最基本的要素。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無信不立”,一個人如果連誠信都沒有的話,又何談其他。可見,傳統文化把誠信作為一個人健全人格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誠實守信,指導我們如何為人處事,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客觀要求,對于培養大學生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形成誠實守信的人格,對社會有貢獻的一份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多年的風雨歷程,發展到現在,綜合實力如此之強,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重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大學階段正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傳統文化中提倡的和諧正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觀念。傳統文化在向我們傳遞著一種與人為善的理念,特別是大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在社會中與人交往時要禮貌、友善。當今時代,面對大學生價值觀中所表現的不良傾向,我們應加大對傳統文化優秀部分的大力宣傳,引導大學生樹立理想的道德價值觀念。與此同時形成良好的誠信意識,傳統文化中就曾提倡:“人無信不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近些年來,大學生誠信嚴重缺失,考試作弊,申請助學貸款畢業不及時還款,做事不講信用,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
(三)有利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大學生的道德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更是難點。大學生思想現狀中對傳統文化的漠不關心和重視程度不夠,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更加劇了這種道德滑坡趨勢。只有將汲取的精髓的部分,融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才有助于大學生提高社會公德的意識,形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我們還記得《三字經》耳熟能詳的“人之初,性本善”,簡單的幾句話,就說提出了性善觀念。早在幾千年前的時代,人們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善良本性,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和現代文化之間的傳承和延續,有一個很明顯的斷裂,傳統美德對人們的影響逐漸變弱,以至于發生了很多看來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對于良好道德品質的強調,對于大學生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基本人文精神是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