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的目的范文
時間:2023-08-04 17:37: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治理的目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十三年來我縣農業開發建設取得的功績
想起1999年由“三位主任、三張桌子、三把椅子”組成的灤平縣農開辦,經過領導的嘔心瀝血的籌謀,經過全體員工日日、月月、年年的艱苦卓絕的拼搏,取得了令人敬幕的成績。在2005獲得河北省壩上土地治理項目“先進縣”稱號,在2006-2008年連續三年獲河北省土地治理項目“創業杯”稱號,在2006年被河北省人事廳評為“先進集體”。曾多次獲縣委縣政府 “實績突出單位”“特殊貢獻獎”等獎勵,并且在檔案內業管理達到“省一級”標準。事實證明,灤平縣農業綜合開發取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在我縣的服務“三農”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十三年來我縣農業開發建設取得的工作業績
農開辦全體員工用自己的心血刻在灤平大地上的鐵的事實,足以證明農業開發業績。盡十三年來我們完成了諸如金溝屯、張百灣、小營、紅旗和虎什哈等五個強鄉重鎮鎮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在灤、潮河干流區完成26個村的灌排渠系骨干工程。扶持了灤平縣長山峪維祥香瓜基地、王家溝農場日光溫室園區、張百灣河北徐國友蔬菜示范園區、偏橋日光溫室采摘園區、兩間房和偏橋食用菌示范園區等重點工程建設。截止2010年底,全縣共完成各類建設項目23個,其中土地治理項目5個,生態治理項目10個,科技推廣項目8個。項目總投資9900.3萬元,其中財政資金7333.0萬元;項目建設總規模33.02萬畝,其中改造中低產田13.14萬畝,人工造林16.38萬畝,科技推廣3.5萬畝。完成的主要工程量有:新打井255眼,修舊井81眼,配套336臺套,修防滲渠163.49km,修渠系建筑物644座,鋪設地下輸水管道229.85km,架設農電線路39.94km,修農田路61.3km。
經調查測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畝年增產糧食200kg,項目區農民人均增收350元左右。累計新增灌溉面積7.9萬畝,改善灌溉面積5.24萬畝,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970萬kg,年新增蔬菜生產能力440萬kg。森林覆蓋率提高3.66個百分點。年節省水資源780萬m3。治理后的項目區達到田平整、配套全、渠相通、路相連,地下管道縱橫交錯,橋涵井電配套完善。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了農民收入,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成績顯著。
三、農業開發項目建設的治理模式
我縣的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多種有效的治理模式。我們根據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農業功能區的劃分,并根據不同類型區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措施,根據不同時期的建設標準確定不同的建設內容,先后實施壩上生態農業項目、土地沙化治理項目、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等幾類項目,堅持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使全縣農業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業基礎設施整體水平有一個質的飛躍。
治理模式主要有兩種類型,分為灤潮河干流區和灤潮河川溝區。
1.灤潮河干流區
包括金溝屯、大屯、張百灣、虎什哈、紅旗、小營等六個鎮,主要分布在灤河、潮河干流區,這些地區地下水資源豐富,土質肥沃,經濟比較發達。在治理過程中,以大力發展防滲渠系配套為主線,以新打淺井、維修舊井、地下輸水管道為輔助手段,充分利用地上水,合理開采地下水,搞好四旁植樹造林,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同時,發展瓜、果、蔬等高效經濟作物。在農業措施上加大農田路網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率,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打造農業綜合開發亮點工程,使其成為展示農業綜合開發形象的示范窗口。
2.灤潮河川溝區
包括安純溝門、巴克什營、平坊、灤平鎮、長山峪等的5個鄉鎮。該區由于水資源緊缺,地力條件差,在治理過程中興建一批蓄、引、提、節水工程,大力發展地下輸水管道、揚水管道,推廣先進的微灌、滴灌技術。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合理開采地下水,井灌溝排。工程、技術、生物措施相結合,大力發展節水灌溉和旱作農業。
四、農開項目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分析
我縣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項目實施與管理也還存在一些制約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主要表現在:
1.工程占地矛盾突出
農業綜合開發強調集中開發,連片治理,使項目區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的高標準農田。然而,人多地少是我們的基本縣情,特別是實施退耕還林以來耕地緊缺的程度就更加突出,目前我縣人均耕地僅1.03畝。在項目區框架建設中,由于修建田間道路有時會占用耕地,若遇到順茬地則可能占用同一農戶很多,甚至是全部耕地,這種“一家受損,全村得利”的情況尤其不好處理,個別行動過激的農民甚至阻撓工程施工。根據我國農村現行土地政策,重新調整耕地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項目村也沒有機動耕地,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又不允許支付占地補償,給項目建設帶來難度,往往也影響到干群關系,使農業綜合開發這一惠農政策在少數農民心中打了折扣。
2.農民籌資投勞落實難
農業綜合開發農民籌資投勞執行“一事一議”政策,但議事容易,落實困難,特別是在經濟比較落后和基層班子軟弱的村更顯突出。從2011年起,雖然土地治理項目自籌資金比例降為占中央財政資金的20%,但大多數鄉村集體經濟還不夠發達,農民收入相對較低,自籌資金中的籌資和以物折資難度非常大。此外,目前農村青壯年勞力大多在外打工,在家務農的多是老弱婦孺,出義務工也很難得到響應。隨著工程招標制的推行和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標準的提高,項目工程大部分由專業隊伍施工,農民投工投勞參與工程建設的機會不多,即使參與了,效果也不佳。農民投工投勞不但工程質量難以統一,而且效率較低。而用專業的機械施工,不但標準質量高,效率大大提高。目前,農民籌資投勞不僅執行難度大,還容易在農民自籌上產生弄虛作假的現象,不利于農業綜合開發健康發展。
3.工程運行管護難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建成后,一些地方雖然也制定了管護制度,并層層簽訂了工程管護責任書,但管護工作不到位,保存率和完好率偏低的狀況還不同程度存在。在部分項目區,建成3年~4年后的工程保存率不到70%,農田道路、防滲管道出水口、水閘等工程的損壞程度也比較嚴重,并且由于村級經濟薄弱使受損工程不能得到及時維修。主要原因有:一是工程產權和管護主體呈多樣性,難以統一管理。有的產權歸集體所有,有的歸個體或法人,由于產權歸屬不同,造成管護主體各異,管護意識差。例如,有些機井、農田道路、農電線路、防滲管道等工程為農民集體財產,由村集體進行管護,管理拖拉;群眾對與己無關的工程不加愛護,常使部分工程受損;二是公安機關對損壞行為缺少懲治力度。由于對工程損壞現象的調查取證困難,對損壞行為不能實行有力的懲治,因而難以起到好的警示作用,致使變壓器、農電線路、啟閉機、閘板、泵房門窗等野外工程丟失;四是管護隊伍和管護機制不完善。大部分項目區缺少穩定的管護隊伍,管護人員的誤工補貼或報酬難以落實,工程的日常維護不能正常進行,加之年久失修和凍融損壞嚴重,致使部分工程報廢。
4.單位投資標準、質量標準逐年不一,造成工程質量層次不齊
1999年平均畝投資100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材料費、人工費等費用的不斷提高,發展到2011年的1030元。1999年投資標準偏低,當時國家只對工程材料費進行補助,且由村級組織出農建工施工,施工標準低,致使工程質量不高。雖然現在提高了標準,但材料費和人工費的迅猛增長,項目自籌又困難,項目建設資金還是比較緊張的,許多地塊所需工程建設內容不能一次性解決。
四、今后我縣農業開發工作發展方向定位
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如何進一步實施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使之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出更大貢獻?項目建設布局如何?項目發展思路、方向如何?都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即應該回顧以往總結成功經驗,又要與時俱進,開拓更新思路,使我縣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適應當前的新形勢、新需要。
按照國家農開辦的要求大力實施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重點,大力開展增強水利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主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在完善提高灤潮河流干流區骨干糧區工程建設以外,注重縣周邊小鄉小鎮建設需求,集中整治坡耕地,采取集雨工程、揚水蓄水工程、風能提水等形式滿足偏遠山區耕地用水需求,大力發展板栗山楂等林果產業和食用菌產業,加大經濟欠發達周邊鄉鎮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縮小鄉鎮之間農業生產條件差異。
具體發展方向如下:
(1)金溝屯鎮梁后村——張百灣五道嶺村的灤河干流區和虎什哈鎮大河北村——虎什哈鎮六道河村的潮河干流區,實施高標準的基本農田建設,完善提高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耕地產出率,增加糧食產量,建設高標準農田,實現高產高效。
(2)巴克什營鎮、長山峪鎮、付營子鄉發展以果品、瓜果為主的御路旅游觀光農業和設施蔬菜產業,重點實施噴灌、微灌技術。
(3)付家店鄉、馬營子鄉、鄧廠鄉、虎什哈金臺子川、五道營鄉、西溝鄉、平房鄉、安純溝門鄉等地段發展節水旱作農業,山地林果產業,推廣集雨蓄水、截潛流蓄水等措施,進行坡耕地治理,全面實施節打蓄引工程。
(4)大屯鄉、灤平鎮主要發展蔬菜科技園區建設,推廣新品種、提高蔬菜品質以發展微灌為主,提高品牌戰略。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著重做好下工作:
1.鼓勵土地流轉經營,化解工程建設中各種矛盾,解決農民自籌難問題,促進項目健康發展
項目耕地一經流轉后,首先解決工程規劃散亂局面,統一種了植結構,打破組戶界限,使工程規劃布局趨于合理。其次解決農民自籌難問題,讓流轉經營大戶出工、出資,補充了項目自籌資金短缺問題;第三,工程占地問題易解決,因為農民將延包期內耕地流轉出去,本身已獲利,自己又打工掙錢,對工程占地問題意見相對減少,為項目區高標準設計奠定基礎。第四,有利于項目結構調整。項目區耕地流轉后實行集中管理,有利于農業產業化和規模經濟的發展。第五,有利于項目管護,土地流轉后,落實了管護主體,工程由經營大戶看管,有人維修,并能落實管護資金。我縣2011年項目區規模5000畝,共流轉耕地4400畝,占建設規模的88%,建設占地1000余畝高標準溫室園區一處,占地400畝科技含量高的噴灌園區一個,占地600畝高標準園林園區一處,占地500畝的乳牛、肉牛青儲飼料基地一個。且項目區統一平整后經營戶又在耕地里自修了部分支路,方便了農用機械耕作與運輸,使機械覆膜、機械播種、機械施肥得以普遍應用。使2011年項目區結構調整非常到位,大部分工程當年施工當年見效。
2.整合項目資金形成合力,推進項目區上檔升級
把項目建設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各相關專項規劃,整合各方面的建設資金,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變”、“歸口申報、統籌規劃、各司其職、各具特色、各記其功”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實施、統一監管、統一考評”等原則,首先逐步完善土地治理項目相關政策,與其他行業項目接軌,資金能否順利整合的關鍵是:各部門相互協調項目申報時間,由于項目規劃設計施工不同期致使在項目申報內容重復,工程重復建設,有的無法實施,還容易產生借用工程現象。只有統一申報時間,各方項目管理單位共同商議區域項目整體規劃,按計劃分工設計自己項目,才可能達到資金合理整合。整合資金有利于將水利、農業、林業、科技和農業產業等分散的資金統一聚集,形成強大的資金合力,推進互補,推進項目區檔次的提升。
3.降低農民自籌比例或取消農民自籌,減輕農民負擔
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民籌資投勞落實難問題,建議國家進一步降低土地治理項目中農民籌資投勞比例。制定占地補償政策,提出具體和適宜的補償標準,解決部分農民利益受損問題;我們在工作中感到,各鄉鎮對農民籌資投勞比例偏高的反映較為強烈,盡管目前自籌資金比例已降為占中央投資的20%,但隨著土地治理項目建設與投資標準的提高,自籌資金的絕對數量并沒有減少,換言之,畝均自籌資金額度沒有太大變化,農民負擔一樣重。因此,建議取消農民籌資投勞的硬性規定,可根據具體項目和當地實際情況,自行組織鄉村自籌或農民籌資投勞,自籌資金多少可作為項目競爭立項的條件之一,積極性高的可優先立項。
4.搞好農業開發土地治理項目與產業化項目兩類項目自身結合,發揮農業開發自身“綜合”優勢
為適應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形勢,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標準應逐步提高,使兩類項目有機結合,使工程建設——基地——產業三者結合,優勢互補,形成鏈條效應,形成高效的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機制,農業綜合開發到哪里,結構調整就跟進到哪里,以開發帶動產業,以產業放大效益。重點圍繞高效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高效農業園區,調整產業結構,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打造精品工程,形成產業特色,發揮農業開發自身合力效應,促進項目發展。
5.完善先建后補機制,加快工程進度
篇2
[關鍵詞]地質災害 治理項目 有效措施 效益最大化
[中圖分類號] P69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5)-9-324-1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式下,世界各國都開始關注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不再以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近年來,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和社會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而地質災害治理項目是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地質災害問題日趨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重視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工作的實施,要能夠有效地分析出地質災害中存在的問題并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來加以解決。在開展地質災害治理項目活動的時候,應當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做到實事求是,根據我國地質災害發生的實際狀況來進行治理工作。要能夠突破傳統的治理模式,采用先進的治理技術,以保障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的有效性,從而推動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1加強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管理的重要性
加強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有利于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發展。
高效率的地質災害治理工作,能夠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為人們提供更為優質的生活環境,而且還能夠維護國家的社會財產,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因而,我國對加強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管理工作越來越重視,不斷地加大對此項目的資金投入予以支持。
2現階段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在我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解決和完善。
其問題主要在于:
第一,未能建立完善的項目工程招投標機構,沒有做好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工程的實施工作,并未能夠進行有效的勘察,沒有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治理工作計劃,在工程監理等方面還有所欠缺。
第二,未能建立科學的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管理體系,此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類信息還不夠透明,缺乏公開性。
第三,在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管理過程中沒有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評價機制,以致于治理工作的風險過大,難以實現有效的監理工作。
3提高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效果的有效措施
3.1設立完善的項目工程招投標機構
為了提高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效果,必須加強對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工作的管理,要使其工作具有透明性,所有的工作行為都應當被監督,要在社會人民群眾的眼前記錄操作的全過程,以此來規范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的行為,嚴格貫徹落實相關制度和政策,遵循一定的原則,按照所規定的內容來執行相關任務。為此,則必須建立完善的項目工程招投標機構,通過此機構的成立來提高國土資源利用率,建立健全的國土資源系統,充分發揮結構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制定完善的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工程招投標制度,將管理工作責任落實到每一個工作人員的身上,使其能夠明確開展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活動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招投標程序。鑒于這種狀況,建立健全的項目工程招投標機構,能夠使地質災害治理工作更有保障,能夠遵循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增強地質災害治理企業的內部凝聚力,壯大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工程的施工團隊,調動施工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施工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擁有較好的信譽,確保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活動的順利進行。
3.2建立完善的項目管理體系,實施有效的信息公開制度
在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建立健全的項目管理體系,對地質災害治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排除各方面的影響因素,由相關領導進行決策,明確各級別工作人員的工作目標,通過制定集體會商制度來規范操作行為。在整個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應當做好監察工作,處理好治理工作現場的工作,采用全新的工程技術。在有需要的時候要進行適當的工程勘察工作,充分發揮設計人員的作用,排除一系列的干擾問題。除此之外,還要制定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以保障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工作的公開性和透明性,使其工作能夠得到更好地監督。建立健全的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監督體系,以確保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工作的有效性。
3.3設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風險管理評價機制
風險管理效益要求我們在最小的風險成本中獲得最大的保障和收益,設立地質災害項目風險管理評價機制,有利于降低地質災害治理項目風險,確保整個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管理目標統一,并且能夠通過有效的措施來實現這一目標,使其治理工作具有操作性和實效性。為此在實施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時候,要充分發揮項目風險管理評價機制的作用,以提高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工作的質量。
4結束語
加強對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工作的管理,是我國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趨勢,能夠滿足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求,可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工作并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其所涵蓋的內容比較多,所涉及的范圍比較廣,其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必須對其進行系統的規劃。在實施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時候,就應當突破傳統治理模式,樹立全新的工作理念,采用多樣化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地質災害治理工作的水平,使其能夠獲得更好的效果。總而言之,對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工作的研究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莊曉洪,尹勁娥.淺談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
[2]劉源泉.新形勢下如何破解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管理瓶頸--以銅仁為例[J].速讀(上旬),2014,(6):323-324.
篇3
關鍵詞:公共項目治理;契約組織;治理結構;治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F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2)12-0022-04
Research 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
YAN Ling1,DENG Jiao-jiao2
(1.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191)
Abstract:This paper hackl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the basic categories of 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 theory and the optimizing of 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 Based on these, it proposes that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public project contracts and relationship governan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 and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 ecological factors and so on are the focus or frontier of 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 area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public project governance;contractual organization;governance structure;governance mechanism
1 引言
當前,項目管理理論已成為一門成熟的科學,基于此,項目管理績效的改善在項目管理技術層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仍有大批公共項目在管理實踐中無法完全實現項目管理理論的預期效果。隨著項目管理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項目治理理論應運而生,解決了項目管理理論所不能及的制度層面的問題。因此,在過去的十年里人們對項目治理的興趣愈發濃厚[1]。盡管對項目治理的內涵尚未達成一致,但其主旨符合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從微觀組織層面對治理的基本界定,即從制度層面解決項目中存在的問題。
改善公共項目的管理績效是世界各國普遍感到困擾的問題。近年來以PPP為代表的公私合作模式在公共項目中的興起,使得對其項目管理活動的制度保障、制度安排進行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公共項目治理發展為項目治理理論的重要分支。
2 公共項目治理研究的興起及其發展脈絡
2.1 項目管理研究范式的演替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現代項目管理進入了理論分化階段。所謂分化是指現代項目管理理論的研究進入了多種范式并行、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若將20世紀80年展起來的現代項目管理稱為廣義的項目管理,由其分化出的項目管理理論可稱為狹義的項目管理,它強調在管理層面從技術方法的角度對現代項目管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屬于管理技術范式。在重新定義項目內涵的基礎上,歐洲最早提出了項目治理[2],側重對項目管理制度基礎的探究,屬于治理范式。
公共項目的管理技術范式與治理范式的區別相應體現在對項目本質、項目價值的認識、研究視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如表1)。
2.2 公共項目治理研究的發展脈絡
2.2.1 國外公共項目治理的發展脈絡
公共項目治理理論的興起依托于項目治理理論的發展,透過項目管理研究領域的發展可以映射出公共項目治理的發展。
項目管理研究的范圍已極大地擴展,具體包括[3]:①單個項目的項目管理研究;②企業間項目的研究;③多項目的研究;④項目生態的研究,即從社會學和經濟地理學等角度研究項目。項目治理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項目研究領域的擴展過程,呈現出二維發展趨向:①從強調一方主導的項目治理到多方制衡的項目治理;②從單個項目治理到項目型組織的治理,屬于公司治理的范疇(如圖1)。
2.2.2 國外公共項目治理研究的主要領域
國外項目治理理論中沒有明確地構建公共項目治理理論,對公共項目治理的研究隱含在項目治理研究的各個領域中。
(1)項目型組織的治理——多項目治理
Turner[4]是最早研究項目型組織治理的學者。他認為項目型組織中存在著公司治理、公司環境治理、單個項目的治理三個層次[5]。在公司治理層次上,通過定義正確的項目組合、項目集和項目來實現公司戰略目標。在公司治理和單個項目之間的層次,通過適宜的項目組合和項目集治理及管理結構來支持單個項目。在單個項目的治理層次,包括三種角色:制定項目目標的經紀人(broker),明確如何產生項目的交付成果的管理員(steward),監管項目的項目經理(project manager)。
項目型組織的治理將項目治理作為一種決策機制,是公司治理的一部分。因此,項目治理的功能就是從戰略高度保證項目成功,且有助于企業的成功。
(2)企業間(組織間)的項目治理——多主體參與的項目契約組織的治理
企業間項目治理的研究主要針對伴隨著技術、經濟的發展而大量涌現的多主體參與的復雜項目,集中于大型項目和PPP項目。
企業間項目治理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項目中存在委托的經濟關系;二是項目治理的功能是配置利益相關方的責權利。在企業間項目治理理論范疇內,治理結構和治理機制是核心內容,規定了項目契約組織的構成以及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項目治理結構是治理機制運行的載體。與治理結構相比,治理機制還涉及到市場環境和交易體制,并且在特定的公共項目中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具有相對靈活性。
2.2.3 國內公共項目治理的發展
(1)萌芽期
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分析業主不規范行為產生的制度原因。羅建華和高峰[6]分析了公共項目業主行政和市場的不同均衡結果。沙凱遜等[7]提出需要從項目所有權的制度安排上考慮項目的治理方案。這些研究雖然沒有提及公共項目治理,但隱含地提出了治理問題,形成了公共項目治理理論的思維片段。
(2)發展期
2004年,尹貽林等率先提出了項目治理的概念[8],成為國內公共項目治理萌芽和發展的分水嶺。自此,國內對項目治理的研究逐步升溫,這種趨勢從項目治理的相關文獻數量中可見一斑(如圖2)。
在此基礎上,以天津理工大學尹貽林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國內公共項目管理模式改革中的制度設計問題,構建了公共項目治理的概念模型[9]。通過構建公共項目管理運行基礎和責權利的體系框架影響項目管理績效水平及項目成敗,初步構建了公共項目治理理論及其項目管理績效改善研究的架構[10,11]。
與此同時,以山東大學丁榮貴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在管理學研究范式下,借鑒了統一軟件開發過程和流程管理的思想,提出了基于過程的項目治理PR4模型[12],即在統一分析過程的基礎上考慮項目相關方的需求獲取、治理角色的定義、治理角色實現的風險識別、治理角色之間關聯關系的建立,并基于該模型對政府投資的R&D項目[13]、科技項目[14]的治理進行研究。
綜上,國內外公共項目治理的研究雖然出發點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圍繞公共項目管理的制度基礎展開,即通過各種制度安排來激勵、調節、引導和控制參與公共項目管理活動的利益相關者的行動,以達成項目目標,實現項目價值。
3 公共項目治理研究范式的核心內容
3.1 公共項目治理的特殊性
(1)公共項目的交易屬性
項目治理理論受組織理論特別是交易費用理論的啟發,深入考察了項目作為一種臨時性契約組織的內部制度安排[5],研究這種交易方式的治理。可以認為,公共項目是在公共需求帶動下的項目組合形成的政府投資人與項目各參與方之間一系列契約的締結體[15]。
(2)公共項目契約組織的特點
公共項目契約組織在產出過程中面臨比企業組織更多的不確定性,導致公共項目契約組織內部交易成本上升。這也使得公共項目契約組織內部的協調量比一般項目契約組織的協調量要大,因而對承包商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公共項目實施前后往往都有相關的前期項目或后續項目,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契約組織的臨時性。
(3)公共項目契約組織的混合控制權治理
主流治理理論的研究大都是純粹的國家所有權或私人所有權。公共項目治理是國家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混合或者聯合的治理[16]。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委托代建模式會出現項目所有權有條件的部分讓渡,政府業主和人都會有資本的投入。這種混合治理是區別于一般項目治理的重要特點。
(4)公共項目治理環境的特殊性
公共項目治理具有強制度、依賴性,尤其是我國公共項目正處于項目管理模式改革的轉型期,公共項目治理表現出對舊體制路徑的強依賴性。雖然采用了新的項目管理模式,但受傳統思想、法律法規不健全的影響,新的項目管理模式的實施將受到牽制。
3.2 公共項目治理的核心內容
(1)公共項目的治理結構
項目治理結構是一種制度框架,在這個框架下項目利益相關者通過責權利關系的制度安排來決定一個完整的交易或相關的交易[9]。建設項目可劃分為垂直治理結構和水平治理結構[2],基于此,具有典型意義的建設項目可表示為(1+3)C模型:1C是業主,3C是設計方、施工方和控制方[17]。依此邏輯,公共項目中的垂直治理反映了由上至下的委托關系,應以交易成本和委托的解釋邏輯為主;水平治理反映了項目參與方之間平等的合作關系,應以合作競爭的解釋邏輯為主[17]。
受公司治理的啟發,國內對公共項目治理結構的研究側重于交易與治理結構的匹配。不同的公共項目交易方式具有不同的治理結構,有關各方的責權利配置也不同。
(2)公共項目的治理機制
在項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應存在適宜的治理機制組合,通常提及的市場、契約、科層、關系等都可以成為項目治理機制的有機組成部分[1]。BjΦrn[18]等人的研究進一步說明了采用多種治理機制可以合作關系。Eric和Jessica[19]則提出了均衡治理(governance equilibrium)的概念,認為不同治理機制的組合使其優劣勢得以互補。Ruuska等[20]認為大型項目是實現項目利益相關者需求的動態網絡組織,應采用網絡組織的視角來建立新的項目治理理論。
此外,近期的研究深化了對公共項目的社會屬性的認識,意識到正式的契約治理與非正式的契約治理的重要性,進而將公共項目的治理機制劃分為合同治理機制(或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機制[21,22]。正式的契約治理要求責權利統一,反映了有限理性約束下對機會主義的克服,包括合同約束、規章、規程、監督等[23];關系治理基于信任,通過共同規范、聯合行動發揮降低交易費用和減少交易風險的作用[24]。
4 公共項目治理的優化
4.1 公共項目治理的目標
對于多項目治理,治理側重于通過“選擇正確的項目,實現項目的有效交付,確保項目及其產出的可持續性”[25]。企業間的項目治理,更強調通過利益相關主體權力、利益的平衡來實現項目價值成為項目治理的目標。公共項目的目標不僅表現在最終的交付產品中,在交易過程的關鍵環節上也應有所體現。如充分考慮項目交易過程和使用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因此,尹貽林等[11]認為,公共項目治理的目標是達到項目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的協調和利益的趨同,最終實現項目價值。換言之,實現公共項目的善治就是公共項目治理的目標。
4.2 公共項目治理結構的優化
(1)公共項目治理結構與項目管理模式
公共項目治理結構優化的主要途徑是項目所有權配置的優化,進而形成合理的、與交易方式相匹配的治理結構。現有研究的主要目標指向了項目治理結構對項目交易方式[26]、項目管理模式的影響[27]、項目管理模式的創新[28]以及項目治理結構的定量研究[29,30]等。
(2)公共項目治理結構優化的核心:項目控制權配置優化與風險分擔的匹配
張喆等強調了PPP項目的契約本質,指出影響PPP效率的關鍵是控制權的最優配置[31]。他們的進一步研究表明,合理的控制權配置一方面能夠保證滿足企業的激勵相容條件,另外一方面也能夠提高PPP合作效率[32]。葉曉甦等[33]也認為控制權是PPP項目合作的重要理論前提,認為PPP項目控制權是建立在資源基礎上的企業控制權,包括實質控制權和剩余控制權,它們構成影響公私合作效率的基礎。胡振等[34]分析了PPP項目三種模式選擇方案與風險分配之間的相關關系。
4.3 公共項目治理機制的優化
(1)公共項目治理機制的合理選擇
在復雜的委托關系下,風險分擔、激勵機制是最重要的項目治理機制[35]。公共項目的項目屬性、不同的開發模式、特殊的項目管理績效目標等使得治理機制的選擇面臨復雜性。不同的項目治理機制對項目績效產生不同的影響[36],公共項目治理機制的選擇具有情境依賴性。
公共項目治理既可以通過正式的契約治理機制來奠定合同所能依賴的第三方強制履行的基礎;也需要考慮項目各方的合作關系、信任等關系契約所提供的自我履約機制。公共項目的委托方可以根據潛在人的綜合表現選擇合適的治理機制,這反映了公共項目治理機制選擇的實踐需求。
(2)公共項目治理機制的均衡作用
現有研究表明,公共項目人的激勵是內部治理機制與外部治理機制均衡作用的結果,并成為解決公共項目問題的有效途徑[10]。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開始關注項目環境中所嵌入的社會關系[37~39]。公共項目契約組織的社會網絡結構特點[20]以及項目所處社會環境的復雜性,使得僅強調正式契約安排下的治理機制是不足的。研究也表明,在公共項目中關系維度的治理機制是影響項目管理績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公共項目治理應跳出狹隘的科層項目管理體系的觀點,全面考察正式契約及其之外的項目環境因素。
5 公共項目治理的研究展望
通過公共項目治理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公共項目治理研究正處于上升階段。整合各種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公共項目治理中蘊含了從問題產生到項目價值實現的邏輯鏈條:公共項目問題——公共項目治理——改善公共項目管理績效——達到項目目標——實現項目價值。循著該邏輯鏈條,本文認為,對公共項目治理研究的重點將集中在兩個方面:①進一步打開公共項目中“治理”的黑匣子,明確治理到底是什么,如何運作;②公共項目治理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進一步運用,同時促進公共項目治理理論的實證研究。
5.1 對公共項目關系治理機制的深入探討
公共項目治理機制從內部和外部治理機制的研究向契約治理機制和關系治理機制研究的傾斜,反映了人們對公共項目認識的深化,也為研究開拓了新的視角。但是,目前鮮有對公共項目關系治理的研究。而且,現有文獻對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間的關系存在著互補[19]或替代[21]兩種不同的觀點。因此,在契約治理和關系治理的二維框架下開展公共項目治理的研究,首先應辨明關系治理的內涵及其核心要素。這是選擇并優化治理機制的前提,也意味著可將社會學的研究手段引入公共項目治理的研究領域。
5.2 開展公共項目治理績效評價的研究
目前公共項目治理研究獲得的結論大多還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層面,盡管模糊的描述必不可少,但它難以精確分析公共項目的治理狀況,也無法為公共項目績效改善提供準確的治理策略。究其原因,大多數研究沒有區分項目成功、項目治理成功以及項目績效、項目治理績效。對公共項目治理的研究僅依靠定性分析難以將公共項目中的質化為量。可見,公共項目治理理論已發展至亟需解決定量化研究及模型化分析的階段。對公共項目治理狀況的評價成為解決該問題的關鍵,也將成為公共項目治理研究的前沿。
5.3 向項目生態學領域拓展研究
在項目管理的拓展領域中,已有在社會學、生態學等視角下開展的研究。項目治理作為項目管理的制度基礎,其研究視角向項目生態學方向延展將成為未來治理的研究方向。公共項目承載了公共利益,具有示范和引導作用,在公共項目治理的研究中更應突出對環境、生態等因素的考慮。未來公共項目治理的研究將是強調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研究。
參考文獻:
[1]
Miller R,Hobbs B.Governance Regimes for Large Complex Projects[J].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2005,36(3):42–50.
[2]Winch G.Governing the Project Process:A Conceptual Framework[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1,19(8):799-808.
[3]Jonas Sderlund.On the Broadening Scope of the Research on Projects:A Review and a Model for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4,22(8):655–667.
[4]Turner J R,Anne K.The Versatile Project-based Organization:Governance and Operational Control.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9,17(3):296-309.
[5]Turner J R.Towards a Theory of Project Management:The Nature of the Project Governance and Project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24):93-95.
[6]羅建華,高峰.政府投資建設項目運作中的委托問題分析[J].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8(2):49-51.
[7]沙凱遜,等.從非對稱信息看建設市場的整頓和規范[J].建筑經濟,2004,(1):82-85.
[8]楊飛雪,等.項目治理結構初探[J].中國軟科學,2004,(3):80-84.
[9]嚴玲,等.公共項目治理理論的概念模型的建立[J].中國軟科學,2004,(6):130-136.
[10]嚴玲,尹貽林.公共項目治理理論[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11]尹貽林,杜亞靈.基于治理的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改善[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2]丁榮貴.基于過程的項目治理方式的實現[J].項目管理技術,2007(10):73-76.
[13]丁榮貴,等.政府投資科技項目治理的審計方式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9(5):96-106.
[14]丁榮貴,等.政府投資科技項目治理中的關鍵問題及對策[J].中國軟科學,2012(1):90-99.
[15]后小仙.公共項目伙伴合作契約的治理機制與責任主體尋找[J].改革,2011(11):126-133.
[16]Henisz W J.Governance Issues in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24(7):537-538.
[17]沙凱遜.建設項目治理:從外生到內生[J].項目管理技術,2010,8(10):13-17.
[18]BjΦrn E O,Sven A H,Edgar K.Governance of Complex Procurements in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J].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05,11(11):1-13.
[19]Eric T G Wang,Jessica H F Chen.The Influence of Governance Equilibrium on ERP Project Succes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1(4):708-727.
[20]Ruuska I,et al.A New Governance Approach for Multi-firm Projects:Lessons from Olkiluoto 3 and Lamanville 3 Nuclear Power Plant Proj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1,29(6):647-660.
[21]Badawi A B.Relational Governance and Contract Damages:Evidence from Franchising[J].Conference on Empirical Legal Studies,2009,7(4):743-785.
[22]尹貽林,等.公共項目合同治理與關系治理的理論整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3):1-4.
[23]Anna R S S,Randi L.Trust and Control in Fixed Duration Allian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Business Alliances,2011,2(1/2):41-68.
[24]Bercovitz J J,S D,Nickerson J A.Th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Cooperative Exchange Roo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6,17(6):724-740.
[25]APM.A Guide to Governance of Project Management[M].Association for Project Management.2004.
[26]Mafakheri F et al.Project Delivery System Selection under Uncertainty Multi-criteria Multilevel Decision Aid Model[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07,23(4):200-206.
[27]David I W.A Review of Australian PPP Governance Structures[J].Journal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Property and Construction,2010,15(3):198-215.
[28]杜亞靈,尹貽林.基于治理結構創新的公共項目管理績效改善研究——以深圳地鐵5號線BT工程為例[J].建筑經濟,2010(4):66-70.
[29]Pryke S D.Towards a Social Network Theory of Project Governance[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05,23(9):927–939.
[30]李永奎,等.基于SNA的大型工程項目組織總控機制及實證[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11):1715-1719.
[31]張喆,等.不完全契約及關系契約視角下的PPP最優控制權配置探討[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7,29(8):24-29.
[32]張喆,等.PPP合作中控制權配置及其對合作效率影響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以中國醫療衛生領域內的PPP合作為例[J].管理評論,2009,21(9):29-38.
[33]葉曉甦,等.PPP項目控制權本質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3):67-70.
[34]胡振,劉華,金維興.PPP項目范式選擇與風險分配的關系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1,44(9):139-146.
[35]沙凱遜,等.一個建設項目垂直治理的委托模型[J],項目管理技術,2011,(5):28-34.
[36]Bekker M C,Steyn H.Defining “Project Governance” for Large Capital Projects[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9,20(2):81-92.
[37]Consoli G G S.Conflict and Managing Consortia in Private Prison Projects in Australia-Private Prison Operator Responses[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5,131(6):645-655.
篇4
關鍵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概念厘定 特征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2005年3月、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強實踐教學,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了國外實踐教學思想和國內理工科院校尤其是中等技術學校實踐教學理論的影響,學術界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時為突出實踐教學重要性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實踐教學”兩個概念組合成一個新的復合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概念厘定
毋容置疑,厘清這一人工合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是有效實施實踐教學的認識前提和理論依據。
從概念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實踐教學”兩個概念合成的,其中,第一個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指的是國家明確規定的高校必須講授的幾門具體的課程,如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顯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或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兩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第二個概念實踐教學中實踐是修飾詞,教學是中心詞。認識論認為,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是以認識為基礎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有目的的活動。“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層面來看,實踐則主要應該是指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或生活共同體以及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活動,特別是倫理、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行動或活動。”而教學特指在學校教育活動中,以教師傳授知識、技能和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為基礎的一種教師和學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社會實踐活動,且這種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的實現,是由包括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和教學環境(含教學場所)等要素整體運行的結果。因此,從概念層面我們可以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特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這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具體說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組織與指導下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緊密聯系的,通過采取各種具體教學及評價方法或方式,激發和引導學生主體實踐,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的教學實踐活動。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特征
在概念層面厘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厘清其與課堂教學、理論教學、社會實踐三者之間的關系來進一步考察其特征。首先,通常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側重于理論的闡釋與分析,以教師講授居多,主要是幫助學生從理論層面上對基本理論、中國化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觀念、中國近現代社會歷史經驗教訓等的知識性把握。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就是通過學生主動分析和研究社會現實生活,在實踐中深化對所學理論的理解,逐步實現從理論認知到行為乃至能力的轉化,進而“培育學生的德性、提升道德素質,培養良好的政治心理和態度,最終實現對國家政治信念和價值觀普遍性認同的教學方式”。但這兩者并不是簡單的對立關系,在現有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下,在堅持把課堂教學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主陣地的同時也應大力推進實踐教學,創新更多融入實踐成分的課堂教學模式。
其次,傳統的理論教學較多地注重通過主要以經驗的再現和理論演繹對學生施加系統化知識的灌輸,但實踐教學思想的提出和發展,并不是針對和限制理論教學,更不是要用實踐教學來取論教學,而是實踐教學必須與理論教學緊密結合。脫離了相應的理論教學,學生不僅缺乏足夠的課本理論知識,其對社會生活現象進行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邏輯推論與辯證思維等相統一的理性能力也將不足。因此,加強實踐教學,更多是把“其作為另一種提高學生思想素質、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
最后,目前,社會實踐活動一般都歸由高校團委、學生處及各系等學生管理部門負責,且一般都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沒有直接聯系。學術界不少人認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在目的、功能上都是以學生實踐為主等特征方面具有諸多的共性而應納入。中央5號文件明確要求的是要“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并沒有把實踐教學等同于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課實習等,只是強調實踐教學要與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筆者認為社會實踐雖然由團委等學生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和管理,但若是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參與且依據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而設置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可以將其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范疇。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種既不同于課堂理論教學, 又不同于一般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因此,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克服兩種傾向:一是將實踐教學毫無界限的外化甚至泛化,并不是說所有跟實踐有關系的活動都屬于實踐教學,更不能簡單的認為除理論教學之外的都屬于實踐教學。另一種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等同于純粹的社會實踐, 隨意割斷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的聯系,模糊了實踐教學的教學本質。
參考文獻
[1] 王素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及其實施的基本要求[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2).
篇5
論文摘要:社保基金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所導致的社保資金缺口的壓力,其本身的商業化運作乃是大勢所趨;社保基金作為我國股市中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的治理有著現實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當然,基于我國的現實情況和現代化公司制度的理念,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程度需要合理把握。其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途徑目前應限定在信息披露項下為宜。
1社保基金商業化運作的必然性
社保基金的日常業務除了收繳、發放社會保險金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那就是社保基金的保值與增值,其執行效果直接關系到社會保障事業的完善程度。“社會保障基金經過長期的積累,會形成龐大的資產,成為投資融資的一大財源。國家通過立法規定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項目和投資比例,指導投資的方向,促使社會保障基金向國家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投資,從而成為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草案)》第六十七條規定,社會保險基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通過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這就說明,我國在立法態度上也傾向于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社保基金的增值。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人口老齡化對于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所帶來的沉重壓力與負擔。按照國際上通行的標準我國已經進人老齡化社會,我國進人老齡化社會的速度是相當快的,而且我國是在社會財富增長速度落后于老齡化速度的情況下(即所謂的“未富先老”)實現這一轉變的。我國人口的加速老齡化所帶來的直接沖擊就是社會保障事業面臨的嚴峻挑戰,因為社保基金的增長速度要與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同步才能順利完成社會保障事業的目標,要想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社保基金的增速則要快于老齡化的速度。至此,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社保基金充裕才能保證社會保障事業的順利開展,而我國的國情決定著僅僅靠社會保險金的繳納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極有必要實現社保基金的商業化運營,我國法律對此基本上也是持肯定態度的。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在于如何實現社保基金在安全前提下的商業化運營,換句話說,就是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徑在哪里?
2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在國際上,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通常有五種。一是購買政府公債或視為政府歲人盈余,充國庫之用;二是存儲于國家銀行或民營銀行,由銀行選擇借款人;三是直接以銀行家身份出現,向需要資金的公司貸款或購買有價證券;四是投資于不動產,直接取得經營權,以獲得收益;五是對于享受社會保險金待遇的勞動者或其家屬提供消費性借貸服務。”客觀地講,這幾種方式都有不同的積極作用和不足,而且各國在具體的選擇搭配上也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其中,購買有價證券,尤其是股票,是比較快速和大規模增值的途徑之一,但是它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這也使得對于社保基金人市的爭論在我國成為熱門話題。爭論歸爭論,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我國的社保基金近年來確實已經投人到股市之中,并且曾經取得過不俗的業績,這就說明社保基金投人資本市場、參與證券交易是現實可行的,但是股市的風險和波動也使得社保基金的商業化運作需要極其謹慎t斗〕。正因為資本市場的高風險,有人對社保基金人市持比較消極的態度,認為社保基金還是應該秉持穩健投資的策略,將具體的投資范圍限定在風險較小(當然收益也較少)的債券(以國債為主的)領域。對此需要明確以下幾點認識:第一,只要是投資就一定會存在風險,即便是風險相對較小的國債也不例外,請不要忽略,這一兩年來不斷見諸報端的國家破產事件;第二,在我國,相對于投資豐厚的股市,其他投資渠道的收益率很難趕得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如果僅僅通過避免涉入股市來避險的話,很難保證社保基金的資金充足率;第三,絕不能因噎廢食,近兩年世界范圍內的“金融海嘯”確實使得社保基金在股市的投資收益率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受到影響的絕不僅僅是社保基金,所有的投資者或投資機構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況且社保基金的投資虧損率遠低于股指下挫幅度。
說到這里就不能不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在中國語境下防范和控制社保基金的投資風險。作者在這里主張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以達到有效遏制上市公司運營風險,進而達到最大程度避免社保基金投資風險的目的和效果。眾所周知,作為機構投資者,社保基金擁有數目驚人的資產總量,無論這些資金流動到哪一個領域,都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從法律的角度來講,一旦社保基金擁有了某上市公司的股權,就成為了該公司的股東,就應該享有股東的權利、承擔作為股東的義務,而首當其沖的義務就是參與上市公司的治理。“公司治理,其意義乃指透過制度之設計與執行,期能提升公司策略管理效能與監督管理者之行為,借以確保外在投資者(小股東與債權人)應得之報酬,并兼顧其他利害關系人之利益。er [7]8,現代公司治理的重心早已由“股東會中心主義”演進到“董事會中心主義”,即董事會為上市公司運作的核心,但股東享有選擇、任免董事的權利當無疑義。所以社保基金作為一種官方的、公益性質的投資機構,在投資安全的前提下,還應該盡可能的關注其行為的社會效應。理論上講,它一旦成為某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后,就應該盡一種忠實義務,即在商業目的之外還要對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負責,負責地選擇合格的董事或經理人,有效地參與公司的治理結構,以維持公司的良性運轉與可持續性發展。這就是說,從法律上講,作為股東的社保基金當然有權利參與上市公司的治理;在我國,無論是從經營規模還是資產規模上來看,大型的上市公司多為改制后的國有企業,其經營目標除了盈利之外,還有對于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兼顧。因此,在商業化運營的目的上,眾多大型上市公司和社保基金都具有兼顧盈利和追求社會利益的取向,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應該不會影響上市公司的正常經營;另外,從經營績效上來講,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社保基金和公司其他經營主體的友好關系和良性合作必將實現二者的雙贏—社保基金會獲得更好的投資收益,而公司的其他經營管理者也多了一個戰略伙伴與理性監督者,這也將確保其經營策略更具合理性。
總之,社保基金參與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擁有法律上的合法性、經營理念上的同向性、經營績效上的共贏性,抑或曰,社保基金擁有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可行性。
3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功能定位與實現途徑
3. 1社保基金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目的是監督而不是控制
“從公司角度而言,公司治理之終極目標,應是在合于法律規范下,建立最適合機制以促成公司價值之最大化。因此,公司治理理應包括‘管理’與‘監控’兩個面向,前者系指企業透過自治方式來‘統管’或‘經營’公司,例如設置股東會作為最高意思機構,后者乃系采取適當監控機制來‘監督’或‘控制’,例如設置董事會來監督公司業務經營,并課以各種義務或責任以防止違法濫權。如前所述,社保基金的存在目的以及參與上市公司治理的原因是確保社保資金的充足率,以應付在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速背景下我國的社保資金缺口問題;作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事業單位,其追求目標既不在于盈利,也不在于干預上市公司的正常經營;基于以上兩點也決定了社保基金不可能完全、徹底掌握不同類型行業上市公司的經營規則與發展規律,有鑒于治理信息和治理能力的不充分,社保基金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似乎也不太合適。因此社保基金應該找準自己的功能定位,即其主要的目的與功能在于發揮高效、有力的監督,而不是爭奪上市公司的控制權與決策權。雖然社保基金很容易成為某一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或者至少有一定的發言權),但是社保基金應該找準定位,對于“管理”范疇之內的事項應該盡量減少于預,否則容易引發“外行領導內行”的現象發生,而且與放寬管制、搞活經濟的改革開放理念不符。很自然地,社保基金的職能就歸人到“監控”范疇之內,當然,這里還涉及到社保基金與監事會或者獨立董事監督職能的交叉重合與分工合作問題,限于篇幅,這里不作進一步討論。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正是因為監事會職能不彰、獨立董事不獨立(甚至不“懂事”)現象的存在,作為獨立且有一定權威的社保基金加人到我國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來一定會增強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監控”的職能與力度。
篇6
關鍵字:社會化、連鎖經營、整合營銷、分合、規模效應
水無孔不入,經營治理無孔不入。沒有絕對的競爭與對立,絕對的競爭與對立引發的是兩敗。企業在經營治理中和諧為美。連鎖經營以其獨特之處被企業在經營治理中不斷采用。連鎖經營是社會化進程中的產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連鎖經營已經從在原先零售行業經營治理中的運用擴展到社會各行各業各領域。
企業是國家里的企業是生存在社會環境下的職業地球人(法人),企業經營治理的最終目標是制造利潤,為國家GDP增長獻力,為了地球人(自然人)生存更好。為了這個目標,資源浪費最小化,資源利潤最大化,成為企業發展永恒課題。企業的生存發展與他所處在的環境息息相關。地球資源有限,國家資源有限,企業自身資源也有限,企業要在有限的資源下使資源利用最大化就要不斷整合優化資源。整合資源,形成規模效應是連鎖經營的重要表現形式,“分”與“合”是整合資源的重要手段。連鎖經營以其獨特的分合魅力在企業在經營治理中滲透。
社會化進程不斷向前發展,企業在社會下,國家經濟環境中生存,WTO的經濟環境中爭取資源發展自己。不同時期根據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不同的定位與位置,整合企業資源,進行連鎖經營階段性規劃運作。連鎖經營的營銷模式在企業發展中產生的效用是潛移默化,如同清水般無孔不入,在企業經營治理中滲透。連鎖經營的分合運作在企業經營治理中如同酵母般新添魅力。內部治理,外部經營。治理是企業發展的基礎,經營是企業發展的源泉。治理與經營是企業的內部與外部資源。“分”與“合”是對企業內外部資源的整合。“分”即:外部市場經營細分,內部治理職能細分;“合”即:外部市場經營整合,內部企業治理整合。
連鎖經營作為企業經營治理的重要營銷模式,她的成功之處在于整合優化資源,使資源內部互補,形成規模效應。連鎖經營的營銷模式關鍵在于“分”與“合”。一分為二,一分為多,“分開”、“拆分”、“分離”、“縱分”……“分”有多種方式,在企業中“分”我們隨處可見。工作崗位的細分,治理區域細分,市場細分,是產品線細分,是渠道細分……某食品生產企業把他在終端銷售的促銷員外包給第三方企業,這個是企業工作職能的分離。促銷員外包可以減少企業在這塊的治理成本但增加人員治理風險。這個公司又通過協議把促銷員的治理納入企業內部,在人力資源相對充裕的社會里,促銷員的職能外包為企業省了不少事。寶潔的產品光一個洗發水就有很多,不留意的人都以為是不同企業生產的,這個是寶潔公司品牌線分割的結果,但是稍微留心下我們也不難發現寶潔公司表面把品牌分割,實際上卻又把所有日用品統一到“寶潔”這個公司品牌上。“寶潔公司榮譽出品”的廣告語。“P&G”和星星月亮人頭像的寶潔公司標識在寶潔的產品上都能看到。寶潔公司是把經營的品牌分割,把分割開的品牌又統一到寶潔公司的治理下。“叉合”、“錯合”、“撮合”、“合作”、“合并”……“合”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在企業的經營治理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合”的影子。企業與企業合作,企業與員工的合作,工作程序整合精簡化,文化理念整合(CIS),宣傳資源整合,渠道整合,價格線區域整合,物流資源整合,客戶治理整合(CRM)……最近的一個案例:香港英皇集團、中影集團與北京電視臺在內地合作共同成立了北京中影英皇演藝經紀公司。這是影視傳媒巨頭利用各自手中的資源優化資源整合成立的公司。“一億簽約趙微”企業合作連鎖經營規模效應立竿見影。生產企業與零售商,渠道合作。海爾公司合并小公司。雅虎與阿里巴巴合作……企業間的合作前提是個體企業把資源分割一部分出去,不管是人力資源還是財力、物力資源,不管是有形的商品資源還是無形的渠道資源,分分合合只為降低邊際成本增加邊際利潤。
企業整合營銷內部分合治理首先明確企業的發展目標,其次是根據不同時期企業發展的不同目標給企業不同的定位,最后就是根據企業相應時期的定位運用連鎖經營治理的模式來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來實現企業相應時期的目標;企業整合營銷外部分合經營首先是要明確社會需要什么,市場有什么需求,我們非凡要關注那潛在的需求,那是企業發展的再青春。其次是根據這些需求進行市場定位。最后是整合社會、國家、企業資源于市場,進行企業連鎖經營市場操盤。
企業在社會化下應運整合營銷連鎖經營歸結起來是首先根據環境(自然環境、國家政策環境、市場經濟環境、國際經濟大環境)來給企業經營治理定位,其次資源(市場渠道資源、治理職能、品牌資源等)分割歸類,最后就是根據資源分割歸類的結果整合。
篇7
關鍵字:政府;NGO;合作治理;困境;克服
各類公共危機與的頻繁,使得社會風險系數不斷攀升。2003年的“SARS”事件引起社會各界普遍的關注和重視,并且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內容之一。隨后2008年“貴州甕安6·28事件”再次引起全國上下的反思;2011年溫州動車事件,2012年龍江鉻污染事件等,凸顯著我國面臨的各種嚴峻挑戰,也在實質上暴露了政府社會治理的嚴重不足。本文以合作治理為視角,立足我國政府與NGO合作治理的的缺失進行探討,并深入分析導致合作治理缺失的原因。
一、治理與治理理論
“治理”作為塵封的記憶被學術界重新喚起并非偶然,它從其興起開始便與危機緊密聯系。“1989年世界銀行在概括當時非洲的情形時,首先使用了‘治理危機’(crisis in governance)一詞。此后‘治理’一次便廣泛用于政治發展研究中,特別是被用來描述后殖民地和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狀況。”
雖然治理理論仍不夠成熟,其基本概念也比較模糊,但它打破了傳統兩分法的思維方式,即“有你無我,有我無你”。具體表現為將市場與計劃、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看作是矛盾的對立個體,可以說治理理論的興起與發展成為超越傳統二分法思維方式的有效路徑。進入20世紀后期,人類的社會治理模式變革迅猛發展,各國政府與NGO開始建立一種合作治理機制,即各種社會主體協商、對話與合作,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合作共治。
二、我國政府與NGO合作治理缺失的表現
(一)合作治理的廣度與深度不足。盡管NGO越來越成為解決社會問題不可缺少的組織機制,但在我國“官本位”和“權本位”思想的影響下,就其能夠和應當發揮的作用來說,我國NGO自身的發展和與政府間的合作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我國NGO數量偏少,資金不足。以國際上每萬人擁有的NGO數量來說,我國只有2.1個;此外,“我國NGO總支出約占GDP的0.73﹪,遠遠低于發達國家7﹪的水平,也低于4.6﹪的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許多政府官人認為公民自發自愿成立的組織,其目的就是分享他們手中的權力,政府出于對制度外力量的擔心,往往使他們對NGO的不信任,因此不愿意與NGO組織進行更深度的交流與合作,或者所進行的合作往往是一些表面上的合作。盡管有可能進行深度合作,政府也會立即變身為“全能政府”,發揮其全能作用,左右NGO的發展,甚至把NGO排擠在外。(二)合作治理效率低,機會成本大。1.NGO對自身職責定位不準確導致工作效率低下。NGO與政府展開合作前,其主要策略是積極主動地與政府溝通并取得信任,進而采取進一步的行動。NGO并非是中國社會自生的產物,它作為一種新的力量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時,會在某種程度上引起政府的注意。穩定是政府的基本訴求,由于NGO的性質及其獨立地位的訴求,就會與政府監管的領域產生摩擦。能否取得政府的信任并與之進行良性互動合作關系到NGO的存亡。許多NGO對自身職責認識不清和組織不成熟,事必躬親,在與政府協同工作時就可能出現大量的人員涌入,人多手雜,雜亂無章,反而降低工作效率。因此NGO必須認識到其職責是彌補政府失靈,而不是凡事都要親臨指導。2.信息溝通不暢導致重復作業和資源浪費。信息流轉是否通暢關系到政府與NGO間的合作能否有效發展。由于政府與NGO合作經驗少,在協同合作解決社會問題時可能會缺少必要的信息溝通。就NG而言,由于其內部缺少伙伴式的交流,政府方面的信息難以在內部得到傳達,這就可能導致重復工作的出現,最終會雙方的合作治理的效率也會受到制約。政府最大的優勢在于資源整合能力與宏觀調控能力,而靈活多變、后備補充則是NGO的突出之處。兩者應該以彼之長補己之短,在各自明晰自身地位的前提下確立相互合作的觀念,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政府與NGO合作治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公民參與或NGO等民間參與的社會治理,實際上是與政府分享過去由公共部門完全壟斷的公共決策權與權力,其目的是使公共決策更加合理化。這是社會結構變遷的結果,反映了社會轉型中價值觀念、治理模式與體制的改變。造成二者合作治理缺失的原因有:(一)全能政府理念的殘余。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治形態是全能政府,政府可以不受限制地深入并控制社會的全部領域和各個層面,行政體制高度集中。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使政府職能逐漸縮小。但全能政府理念作為一種長久的行政理念,會部分殘留在政府機構并影響著政府官員與NGO合作治理的意愿。(1)對權力的過分追求。(2)對“異己”力量的擔心。(3)理念的沖突。(二)政府的不信任與NGO的存疑。在我國,NGO是一個泊來品,發展歷程比較短,“是敵是友”的兩難選擇使政府持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中立態度。NGO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組織,它以公民利益甚至是全人類的利益為目的向政府要求能夠發揮自身效能的領域,兩者難免產生摩擦與沖突,使政府與NGO產生質疑。在這種情況下,兩者能否進行良性互動關系到NGO的發展及存亡。此外, NGO也會對政府戒備重重。NGO作為政府的伙伴,其功能主要于彌補社會管理中政府失靈問題。但在中國特殊國情下,NGO的獨立性受到巨大的壓力和挑戰,NGO能否發揮其功能需要進一步關注。無論何種因素導致政府與NGO產生摩擦并影響到對社會問題的治理時,最終受損的只能是公眾利益。(三)NGO發展滯后,能力不足。我國慈善文化發展落后使NGO的財政制度不健全,其主要收入來源于政府,其他主要收入如會費收入、經營性收入和企業贊助和項目經費所占份額較小,其他募捐收入等資金是少之又少。總體上來說,資金規模比較少,收入結構單一。 “這就需要政府、市場和NGO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取長補短的平衡關系,為社會整體的進步提供推動力。”[3]此外,人員專業化程度低、管理不夠規范。我國NGO在人員結構的安排上,除了少部分的專職人員,大部分組織偏好雇傭兼職人員以及少數的志愿者,中年人數比較多,其文化水平以高中、中專、大專為主,這直接影響到我國NGO在處理社會問題時的專業化水平,最終導致合作治理的低效。
四、結語
政府與NGO合作治理的缺失和不足反映了當前我國社會治理模式的缺陷。分析原因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問題。合作治理作為社會管理發展的方向,也將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社會組織 社會治理 經驗 啟示
當前我國正在構建新型的社會治理體制,需要進行一系列觀念的更新與重建,其中最主要的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需要,構建一種適應市場利益主體多元化的新型治理理念。只有真正更新社會治理理念,尊重各方各類利益訴求,才能認識和把握社會治理創新的意義與作用,帶動社會治理方法和手段創新。社會組織對于提供服務,拓展公民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實現社區、鄉村基層自治,踐行新型社會治理理念的作用不容忽視。因此,要樹立社會化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依托社會組織和基層組織等治理主體,尊重自治,推動社會自律,使社會治理政府化轉向社會治理社會化,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成了一件至關重要的工作。
一、主要做法和經過
貴陽市觀山湖區秉著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構建了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人才三者良性互動的“三社聯動”工作機制,在實踐中踐行“小政府、大服務”的管理模式,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發揮社會組織在緩解社會矛盾、融洽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等方面的社會服務功能,有組織地引導群防群治,構建社會和諧。
(一)落實發展政策,引導發展方向
貴陽市觀山湖區通過深入調研,分類發展,傾斜政策,加大扶持等措施,重點發展志愿服務、社區服務、公益慈善、文化體育和自治維權等五類基本型社區社會組織。截止2015年12月,全區已登記注冊社會組織共有79家,其中民辦非企業單位58家,社會團體21家。平均每萬人擁有1.6個社會組織。雖然沒有超過江蘇省現代民政示范區要求的每萬人擁有8個的標準,但是全區社會組織業務范圍覆蓋敬老養老、幼兒教育、文體娛樂與藝術、社區衛生服務、助殘助孤、志愿者服務、環保、社會工作等方面。
具體做法:一是降低準入門檻。通過廣泛宣傳,多層次開展相關業務培訓,根據國務院《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以及《觀山湖區建設社會組織孵化園工作方案》和《觀山湖區社會組織資金扶持辦法(試行)》的要求,對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四類社會組織直接登記,視情繼續適當放寬會員數量及開辦資金要求,進一步簡化手續。對備案組織已達到登記注冊的協助其到民政局注冊登記;二是扶持服務類社會組織發展。深入各社區調研,指導基層挖掘社區好的服務項目,選好項目帶頭人,把項目社會組織化,對社會組織中開展活動好的從專項扶持資金給予支持。同時挖掘社區熱心公益人士、骨干分子帶頭成立社區社會組織;三是積極開展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是社會組織生命力的源泉,我區注重引導各社會組織開展貼近居民、滿足群眾需要的各類活動;四是加大財政投入,對社會組織教育培訓、活動開展、基地建設、人員配備等方面給予支持,社會組織數量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服務能力得到明顯增強。
(二)實施公益創投,提升能力建設
2015年起貴陽市觀山湖區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社區公益創投實驗活動,依托社區搭建平臺,引導社會組織服務,通過創新機制、資金保障、培育與孵化等措施,助力初創期社會組織規范化發展。通過公益項目為抓手,引導社會組織挖掘社區居民需求、設計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并逐步實施滿足社區群眾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與此同時,以項目化管理為抓手,針對社會組織實施開展項目活動經驗欠缺大多沒有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支持,期望得到更多專業力量的指導的需求,貴陽市觀山湖區組織專業社工與實施公益項目的組織對接,全程督導公益項目的活動策劃、項目實施、效果評估等,促進獲得財政資金支持的公益項目順利實現有關項目目標的同時,也進一步推進社會組織規范化、專業化建設,提升社會組織能力建設水平,扶持壯大初創期社會組織。
(三)凝聚社工力量,激發組織活力
社會組織的發展需要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為支撐,為解決。
社會組織專業社工人才缺乏這一瓶頸,云龍區民政局采取多渠道,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培養建設社工人才隊伍。解決這一問題,從而喚醒社會組織的活力,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治理功能。
一是提升現有社工隊伍能力水平,促進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良性互動。不定期邀請專家、專業人員開展系列社工人才培訓、社工戶外素質拓展訓練、建立成長支持小組等活動,提升現有社工隊伍能力水平。組織社工人才與社會組織對接,參與社會組織活動,引導社工能把社會工作專業方法運用到社會組織服務中,達到“發展社會工作,增強社工素養,提升服務水平”的目的。
二是加強對社會組織負責人和社會組織團隊成員、志愿者的專業化培訓,積極引導他們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貴陽市觀山湖區積極探索,把開展志愿服務與推進“三社聯動”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健全志愿者注冊管理、志愿服務信息收集、記載、保存機制、志愿服務星級評定與回饋激勵機制、志愿服務記錄信息化等各項制度。將社工與志愿者這兩部分人力資源有效結合,實現互動合作,資源互補,以社會組織為平臺,“社會工作專業知識與技能培訓+公益項目聯動運作”的方式,推進社工、志愿者、社會組織在公益領域的深入合作,產生“1+1+1”大于3的效能,在全區引導形成了“專業社工引領志愿者、優秀志愿者組建公益性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共同開展社區公益服務”的良好局面。
三是引導優秀社工人才領辦成立專業社會工作機構,以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理論和技巧服務于社會有需要人群和社區,創造最佳社會服務效益,推進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專業化進程。
二、經驗與啟示
貴陽市觀山湖區在實踐中進行培育發展社會組織,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探索,在踐行新型社會治理理念,促進社會和諧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累了寶貴經驗。初步形成了社區、社工、社會組織“三社聯動”互相促進的良好格局,并探索出以社區為平臺、社會組織為載體、社會工作人才為支撐,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為指導,實施公益項目為抓手,達到提升社會組織能力、培育發展新的社會組織、培養一批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倡導公益和社會治理新理念的目的。
貴陽市觀山湖區在2015年社會治理和群眾工作滿意度調查中,群眾滿意度達89.38%,同比增長0.74個百分點,位列全市第一。
由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和社會公共事務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的特征,社會組織參與治理依然面臨一些自身無法解決的困境,需要各方協力解決。同時新的社會治理理念在民眾的心里還不是很清晰,人們還需要一個認知、理解、接受到實踐的過程。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增加社會組織的活動頻率,還需加強社會治理理念的教育和宣傳工作,培育發展特色品牌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的內部結構治理,加強社會組織的自身建設,提高社會組織公信度等方面做進一步嘗試。
通過從實際出發,貴陽市觀山湖區結合實地調查分析,在探索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和反思不足,提出下一步發展建議,即:社會治理理念的教育宣傳常態化,監管社會組織構成要素常態化,弘揚公益精神常態化,社會組織內部結構設計規范化,加強社會組織的自身建設現代化,培育自籌資金能力強的專業經濟協會重點化。以明確理念、大膽設計、開拓創新、突出重點、鼓足精神、合法實踐來規劃新一輪社會組織的建設,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功能與作用。
隨著“小政府、大服務”管理模式、“政社互動”的試行,政府逐步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購買服務,社會組織的發展必將呈現前所未有的內生動力。社會組織扎根于社區的土壤,以社會工作人才為支撐,通過“三社聯動”,倡導“以人為本,慈善為懷”的社會互助精神,增強全社會“助人、互助、自助”的公益意識,吸引社區居民更多的熱情參與,樹立了良好的道德風尚,以治理現代化助推和諧社會的構建,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和改變整個社會。
參考文獻:
[1]鄭琦.社會組織監管:美國的經驗與啟示[J].社會主義研究,2013(2).
[2]吳津,毛力熊.公益組織培育新機制――公益組織孵化器研究[J].蘭州學刊,2011.
篇9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涵的界定
實踐教學的內涵決定著實踐教學的目的和路徑,廓清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是有效開展實踐教學的認識前提。長期以來,我們總是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等同于一般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認為實踐教學是一個教學環節意義上的范疇,認為大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的活動才是實踐活動。很顯然,這種認識在理論上外延過窄,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束縛了實踐教學的發展。事實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指的是一種實施教學的理念和原則,是把教學內容中內含“社會實踐大課堂”的理論問題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形式來進行理論分析和論證,引導學生將深刻的理論思維與鮮活的感性體驗相結合,將理論內容逐步轉化為自己的內心需要和行為動機,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穩定的心理品質的一種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把握和判定是否屬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范疇,主要不是教學場所是否在社會,而是教學內容是否在社會,即是否富含“社會實踐性內涵”。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該是解析“教學內容中的社會實踐問題”的教學,它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形式和方法,既可以體現在課堂教學之中,也可以體現在課堂教學之外,是一種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理論知識應用和優化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
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涵的界定,主要源于以下三個方面的思考:
1.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實踐觀的本質體現
實踐觀點是首要的基本的觀點。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就廣義的實踐觀來說,主觀見之于客觀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看作是實踐活動。的理論來源是實踐,的理論指向也是實踐,其根本的價值目標就是通過科學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實現人類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核心內容就是理論,其實踐教學就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教學活動的總和,就是在解析“教學內容中的社會實踐問題”中,揭示課程體系所反映和提煉的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激發和調動大學生的參與意識,使他們通過實踐感受和切身體驗,對社會現實產生理性認識,進一步印證和理解理論,進而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律,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自覺性。
2.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認識論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其特殊的課程性質,它既是理論課又是思想政治課,是理論性和政治性、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由此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除了要求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理論的深刻性外,還承擔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務,也就是要解決好大學生“理想信念”、“精神思想”的問題,實現理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問題。因此,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認知過程,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辯證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在實踐中發展認識、深化認識的過程,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外部輸入—內部生成—外部踐行”一體化內涵的過程。實踐教學是實現這一過程的基礎環節。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雖然是一種理論教育,但它的價值卻體現為一種實踐教育。
3.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人才培養目標決定的
在當今時代,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而人才素質的構成中,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最為核心的要素,高校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對此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以理論知識為依托,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把理論與實際、課堂與社會、學習與研究緊密結合起來的一種寓教于行的教學活動,實踐教學傳遞給大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性的因素,更多的是培養大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形成和發展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學會利用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分析鑒別和創造的能力。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實踐是這一教學活動的根本特性,大學生是實踐的主體,社會是實踐的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性是實踐的目的所在。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涵的理解與把握,決定了實踐內容與實踐形式的選擇性。思想理論課實踐教學作為解析“教學內容中的社會實踐問題”的教學,開展什么內容的社會實踐、以什么形式開展社會實踐,判斷的標準就是它是否以廣闊的實踐生活為背景,是否達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因此,一切大學生可以廣泛參與的、有助于提高教學實效性的教學形式都應當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去。依據實踐教學開展的空間地點、采取的形式和手段等不同,我們可以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形式區分為“課堂實踐、校內課外實踐和校外社會實踐”三個層次。
1.課堂實踐
從本質上說,課堂實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最適合的實踐教學形式。它以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為基礎,時空選擇上具有靈活性;實踐教學內容又能與課程內容緊密結合,把內含“社會實踐大課堂”的教學內容通過各種大學生主動參與的方式,進行理論分析和論證;教員又可以及時跟蹤指導,引導大學生將深刻的理論思維與鮮活的感性體驗相結合,實現理論內容向精神信仰與追求的轉化。
2.校內課外實踐
這是實踐教學的第二個層次。校內課外實踐應該是與課程教學內容相聯系,圍繞思想政治教育主題開展的,否則就不能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形式的范圍。[3]它主要是借助于校園環境這一優化載體,充分利用大學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比如校園文化、組織管理、人格影響等,通過特定的人文活動的熏陶、滲透和升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引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風、培育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校內課外實踐相對于課堂實踐,它的實踐范圍更廣一些,可選擇利用的實踐資源也更豐富一些,大學生實踐的手段也可以有更大的選擇。這也是適應社會變化、滿足大學生多方面發展需要的現實要求。
3.校外社會實踐
這是最基本的實踐教學形式,也是最為大家所認同的實踐教學形式。參加實踐學習的大學生離開課堂,走出校門,直接面對社會,充分調動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開展各種實踐性、自主性、創造性的活動,用以體驗或感悟社會生活,印證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的科學性、正確性。按大學生自身的參與度,校外社會實踐可以分為類似參觀訪問的認知感受型實踐教學、協助其他部門組織的主題活動等參與體驗型實踐教學、社會服務和公益勞動等性質的實際運用型實踐教學,各類實踐教學形式都無一例外地具有直接性、生動性、參與性,因而能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從類型結構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由“課堂實踐、校內課外實踐和校外社會實踐”三個各具特定結構和功能的子系統構成。其中,課堂實踐方便大學生參與,校內課外實踐使大學生浸潤成長,校外社會實踐貼近社會生活,三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形成系統運行的合力,共同構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大系統,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教學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的實現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具有明確教育目的和目標的教學活動,為了保證教學目標的圓滿實現,必須從多環節入手來組織和開展實踐教學。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1.科學設置實踐教學的內容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它有著自身的教學目的和目標要求,作為教學活動,實踐教學內容的科學設置是核心。實踐教學內容的考慮和設計,要求貼近社會現實,貼近大學生的實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具體來說,可以包括以下兩大類:一是緊緊圍繞課程理論教學內容來確定的實踐教學內容,通過實踐環節來充分剖析理論內容、加深內容理解,提高運用理論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這是實踐教學內容的主體。二是對課程內容加以拓展和深化的實踐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是的理論品質,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環境、教學對象、教學目標等都隨之不斷發展變化,實踐教學就必須在保持原有的基本內容基礎上,拓展新的空間,增添新的內容,用以拓展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兩類實踐教學內容是相互聯系的,其目的就是使大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實踐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體系和精神實質。
2.創造豐富多彩的課堂實踐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課堂實踐教學一直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忽視,原因是這種教學方式不能提供給大學生一種直觀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有課堂理論教學之嫌。其實,根據對操作難易程度、大學生參與度大小、實效性強弱等多重因素的綜合權衡,課堂實踐教學形式是最為便捷和適宜的,只要我們能模擬或創造一種直觀的、再現真實場景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同樣能極大地提升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效性。這種課堂實踐教學方法,包括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最基本、最常用的也是必須堅持完善的一些形式,也包括一些探索與創新的形式,比如問題解析式、調查研究型等教學方式。
3.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精神、傳統和作風的綜合體現,是一種育人的環境和氛圍,也是拓展大學生素質的實踐平臺。因此,我們要加強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一是要積極打造校園文化,發揮校園文化隱性的育人功能。校園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在學校這一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由廣大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以及承載著這些精神財富的物化的文化財富。[4]我們要充分挖掘大學精神、大學的歷史文化傳承,要善于結合傳統節假日、重大事件和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開展特色鮮明、吸引力強的主題教育活動,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使大學生總是身處豐富文化內涵的氛圍中,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二是要積極開展讀書活動、社團活動等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發揮大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校園實踐活動是課堂教育教學的延伸,在校園文化建設實踐中使大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激發學習興趣。
4.建立相對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
實踐基地的建設是實踐教學的硬件條件,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有以實踐教學基地作為依托,才能從機制上保證實踐教學的持久性和規范性。因此,各高校應從本地本校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校所在地大社區的作用,爭取黨政各級領導的重視和社會有關方面的支持,建立多種形式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和校外綜合實踐教學基地,遵循“慎重選擇、重在建設”的原則,積極開展互利共贏的活動,從而保證基地的穩定性和實踐教學的持久性。
5.合理構建實踐教學的綜合評價體系
為了不斷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水平,提高實踐教學的實效,就必須注意總結考核,以完善這種教學方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定有其特殊性,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升不能用簡單的數量指標予以認定,在構建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時,必須注意整體性和方向性。一方面可以通過社會實踐參加時數、出勤狀況等硬性指標來量化,另一方面又要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性質,通過對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觀察社會的視角、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傾向等方面,進行長時間的綜合考察,以鑒定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認識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19.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篇10
一、景德鎮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現狀
景德鎮市是依托高嶺土資源發展起來的陶瓷工業城市,主要開采高嶺土、陶嶺土、石灰巖、磚瓦粘土和少量砂金以及煤礦,開采方式絕大部分為露天開采。礦山開采后,相繼出現了土地及植被破壞、尾砂及(廢)矸石堆放不當造成水土流失和崩滑流隱患、地下采空造成的地面變形或塌陷、礦山排水引起的水均衡破壞、水土污染等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嚴重影響了礦區周邊及下游居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秩序。由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歷史欠賬過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堪憂。尤其是礦山停采以后,礦山疏于管理,地質環境有日益惡化的趨勢。
作為老礦業城市和資源枯竭性城市,景德鎮礦山企業在我國具有代表性,在計劃經濟時期礦山企業以生產為主要任務,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被忽視,而礦產資源開發的收益和稅收都上繳到國家。隨著大量老礦山和開采點關閉停產,日積月累造成的嚴重環境代價在當代凸顯;現存礦山企業也難以獨立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需要國家投資支持。
根據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組織申報2010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通知》,該市被列為我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礦山地質重點治理工程區。2004―2008年期間,景德鎮市共有5個礦山7批次申請到中央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扶助資金,總計金額2600萬元(見表1)。
2010―2012年景德鎮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點工程投入經費由中央財政申請治理工程資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兩部分組成,以中央財政治理資金為主,具體如圖1所示。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主要問題
通過實地調研,與景德鎮市部分礦山企業和相關管理部門座談,發現該市在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其治理的投融資環節中存在部分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面臨的突出問題,景德鎮具有典型代表性。
1、投融資機制不健全,歷史遺留治理任務重
景德鎮市作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其高嶺土資源已開采數百年,即使從上世紀80年代算起,部分礦山開采至今也已近尾聲,遺留下的是老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問題。目前,在國家政策層面針對新建、在建礦山實行“誰開發,誰負責;誰污染,誰治理”政策,治理與審批掛鉤,治理投入有保證金保障。但是,對于景德鎮歷史上大量礦山開發資源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問題來說,僅僅依靠政府稅收來推動,遠遠不能滿足這項耗時長、投資大的事業的資金需要,亟需建立健全針對市場引導的礦山地質環境投融資機制。
2、投資主體單一,多渠道主體投資參與度不高
1988年《土地復墾規定》出臺前已經閉坑的礦山由于責任主體已經缺失,當時又無相應的治理資金賬戶,本部分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責任人為政府;《土地復墾規定》出臺后,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責任主體主要是污染者。基于以上原因,我國現行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模式主要有三種:政府投資-管理模式;污染企業投資-管理模式;污染企業與政府共同投資-污染企業管理模式。
景德鎮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主要來源于中央投資資金和小部分地方配套資金,是典型的政府投資管理模式,即政府財政資金是投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資金和管理主體。這種情況與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來源情況一致。根據2012年國土資源公報數據(見圖2),我國投入礦山環境治理資金106.1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46.80億元,地方財政投入35.43億元。恢復治理礦山6112個,累計3.2萬個;恢復治理面積10.18萬公頃,累計62.52萬公頃。
3、投融資渠道陳舊,資本市場籌資功能未顯現
資源開發導致的地質環境治理的投入不僅需要政府的政策性引導資金,更重要的是吸納社會資金,用于恢復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地質環境問題。傳統意義上的投融資渠道主要有銀行、基金、國債等。銀行貸款是礦山企業環境治理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貫徹信貸政策與加強環境保護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從事環境保護和治理污染項目有根據經濟效益和還款能力給予擇優扶持的規定。但對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中的中小型企業而言,由于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景德鎮礦山企業主要是開采價值較低的高嶺土的(問題最好能通過類似方式跟景德鎮掛上鉤)中小企業,其獲得金融機構信貸資金較難。
三、對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模式的建議
雖然近年來針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投資支出比例加大,但對大量歷史存留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問題和部分新產生的問題來說,國家財政投資的數量不能滿足治理需要。為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礦產開發領域的生態文明,提出如下投融資建議。
1、加大財政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激勵政策
(1)設立專項財政基金。對于資源開發過程中,需要資金支持并且資金用于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有資質企業,專項資金予以支持;對于進行過資源開發,但是尚未治理(含歷史遺留問題)對居民生活影響嚴重的地質環境問題,財政基金應該予以支持;對于未改制,并且承擔較大社會責任的國有企業,缺乏保護和治理資金的,財政專項基金需支持。
(2)加大地方和中央政府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活化籌集財政性投入的方式,如財政信用方式,投資重點放在公益性較強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建設、跨地區的地質環境綜合治理以及基礎學科研究上。
(3)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經費納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數額。結合本地財政實際狀況,各級政府每年從預算內支出部分資金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此外,在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的各項預算外資金中,統籌部分用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
(4)增強財政政策對企業投資的剛性約束力,加大企業不投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壓力。
2、拓寬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投融資渠道,政府主導與市場主導投融資模式并行
(1)設立資源開發企業參與地質環境治理的專項資金賬戶。資源開發企業應該是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主體,參與資源開發的企業必須在銀行建立單獨的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專項賬戶,預留企業從事資源開發不低于10%的利潤用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
(2)發行礦山地質治理的專項國債、專項債券。利用國家信用和資源配置優勢發行用于礦上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國債,使其成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長期、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對于治理后收益率較高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國家政策適度傾斜,鼓勵金融機構發行專項債券籌資。
(3)加強銀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信貸融資力度。建立和完善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多元化金融機構組織體系,適當增加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針對商業銀行實行貨幣政策傾斜性,放寬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的企業獲取貸款的條件;政策性銀行全力支持有利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投資項目和信貸融資,用低于社會的貸款利率提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企業的積極性,存貸利差可由中央財政專項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