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1: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理學科教學基本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課程改革和質量評價需要搭建學科資源共享平臺
高中地理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新課程的理念為指導,根據地理學科及地理教學的特點,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發揮地理教育的功能,使學生增強地理科學意識,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綜合發展等問題,使每位學生的地理素養都有一定發展和進步。同時也要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為其終身學習養成良好習慣并打下基礎。只有整體提高地理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促進專業化發展,才能積極有效地推動地理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的精髓是師生的相互交流和影響。對于區域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因受學校生源層次、師資水平、教學資源等多方面影響,如何在一個相對公平條件下開展區域內學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值得探索研究。同時,隨著網絡技術、區域教研網絡的不斷形成和發展,結合區域性教研室地理學科的工作性質與優勢條件,搭建學科資源共享的區域性平臺,可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有效實施提供堅實的硬件基礎。
2.地理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1)評價標準要求的簡略與模糊。《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高度歸納學科的主干內容,文字描述相當簡潔,提供學生學習后應達到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要求之程度標準,是從學科學習結果角度規范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與過程,評價教與學的質量。
但由于內容上的高度簡約化,淡化學科知識體系,突出地理能力的評價,許多地理知識能力內容并沒有作教學、評價上的具體要求,造成課標實施在不同地區、不同層次學校教師、不同經驗的新老教師等方面,存在著對課程標準理解、把握、實施的不同程度偏差;也導致在實施區域性、學校內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時,因評價具體環節的參差不齊或過于彈性而變得模糊或不明確。
(2)評價基礎資源的差異與不公平。目前,高中地理課程教學質量評價主要方式是相互結合地實施“診斷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如隨堂聽課了解教學情況、單元診斷性考試、學生訪問談話等;“總結性評價”如區域性、或學校內的學期期末考試、學年考試、學科結業考試、高考等。還有一種是關系著學校與教師聲譽的家長和社會評價,它是不會考慮其辦學條件、師資狀況及生員與生源狀況的,評價幾乎就是看某個教師、某所學校、某個區域所教的學生參加高考或某一次重要考試的成績,有形無形的壓力不少。不論哪一種教學質量的評價方式,現實就是在不同課堂教學環境條件下的學科質量評價,存在著教學資源條件的差異性和不公平性。因此,需要在區域性學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施前,創設一個共享的、基本相似的課堂基礎教學資源條件,才能針對不同層次學校學生、教師開展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探索。
二、共享平臺建設的意義與條件
1.構建學科區域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意義
(1)建設區域性共享課堂教學目標評價操作體系,促進學科教學評估目標的具體落實。以《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為研究基礎,確定一個讓各校教師認可的、容易操作檢驗的課堂教學實施要求標準,發揮各校教師的經驗體會,結合區域高中地理教學的實際現狀,研究制訂出區域性《高中地理必修部分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建立起適合區域教學教研特色的、有效課堂教學的目標要求。
(2)建設區域性共享課堂教學資源庫,豐富教研經驗與實踐的交流共享。根據區域內各學校教師原有地理教學資源基礎,組織學校的地理教師,從各自實踐經驗與體會中總結、歸納、整理和編輯形成一批適應不同層次的課堂教學共享資源,形成可持續不斷充實的地理課堂教學系列資源,創建區域性共享教學資源庫,形成一個共享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基礎平臺,為實施較為公平、客觀的評價創設條件。
(3)建設區域性教學資源共享平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在區域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學科教師個人與團隊開展教育科研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科教師對教學資源認識和積累的自覺性,提高開展資源收集、篩選和應用的能力,實實在在地為學科教學教研提供一些具較強應用性的教學資源成果,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課堂教學資源平臺,同時也探索一種區域性教研組織、培養的途徑,為促進各校學科教師專業化不斷發展提供幫助。
2.構建學科區域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的有利條件
(1)地理課程改革和推進形成突破口。中學地理學科實施和推進的新課程改革以及近年開展的各項區域性教學研究活動,使地理教師較明顯地理解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轉變教師教育教學的價值觀、課程觀、學生觀、知識觀以及質量觀等,在落實地理課程標準的教學過程、教學教研和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已有較多的經驗和體會,并在不斷實踐、反思基礎上促使教師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不斷提高,這些都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2)眾多教學資源和成功案例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條件。目前,教師可從購買商品化教育資源、互聯網收集等途徑獲取大量的學科教學資源。從資源形式上有教育網站的地理論壇、教師文集、課堂教學、教案學案、訓練試題、地圖資源、高考專區等分類;有學科QQ群、教育博客、地理知訊和最新的地理時事;也有全國各地學科課堂教學、資源運用、質量評價等眾多的交流成果,可以極大地充實地理課堂教學的資源、信息和手段,為資源平臺的共建共享共贏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共享平臺建設的主要構成和成果
1.平臺建設的主要構成部分
(1)區域教研通知告示:包括區域內外學科教研活動;各種學科競賽評比成果等的通知說明。
(2)區域教研成果展示:各類師生競賽成果作品展示;區域性教研活動實錄照片、課例資料等。
(3)區域課堂教學要求:學科課程標準及其解讀資料;學科課程標準具體化、各單元課堂教學實施的基本要求。
(4)區域課堂教學輔助:教學進度計劃、教案、學案、課件、圖像、基礎練習等資源。
(5)區域課堂教學評估:單元測試、模塊測試、高考備考、成績統計與質量分析等資源。
(6)區域教師專業發展:學科教學基礎理論、教學技能學習資料、教師教學經驗交流等。
2.平臺建設的成果
(1)充實新課程下區域性地理學科教科研的內涵與經驗。經過不斷探索實踐,形成了我區高中地理學科的“學科教研員—學校科組—年級備課組—教師個體”教研體系,推進學校學科組建設,豐富了教研理論學習研討的內涵,提升了學科區域性教研的針對性和質量水平,其中教研計劃安排落實跟蹤,促使活動有序有效開展。教研工作內容有所側重,使一線教師真正做到低投入、高產出地完成任務。
篇2
1.實施德育的必要性
1.1地理學科本身的要求。
初中地理是一門基礎學科。新課改下的初中地理課程不僅注重讓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積極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更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資源觀、人口觀和環境教育。可見在初中地理學科中實施德育教育是地理學科教育目的的內在要求,而且從地理學科教育發展的趨勢看,德育在地理學科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1.2個人成才發展的必修課目。
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達到和諧發展,中學各科教學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應該借助學科教育力量,促進學生品德發展。優秀的人格品質可以產生力量,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1.3學校全面發展的需要。
任何一個學校的發展都離不開學生的自身素質的發展與提高,而一個學校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更非易事。學校的發展不僅靠資金,更靠無形的道德力量。應將德育運用于具體的教學中,找出與教學的結合點,更進一步研究德育的含義、內容及實施途徑,為學校的發展打下堅實的精神根基。
1.4社會發展的需要。
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時期需要大量的綜合素質較強的人才,培養大批具有法制意識、環境意識、社會責任感等現代道德觀念的公民是社會的必然需要,在一定意義上講,德育是社會現代化的基礎。
2.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初中地理學科中的德育范圍很廣,內容也很豐富,主要有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法規法制教育等。
2.1人口觀教育。
通過讓學生了解世界人口數量及其增長,尤其是二戰以來亞非拉地區人口的迅速增長對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人口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要與環境承載力和資源的利用和協調相適應,理解人類為什么要對自身的生產加以控制的根本原因,進一步理解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的正確性。
2.2資源觀教育。
通過了解各種自然資源的特點和分布及其利用情況,學生會知道自然資源對人類物質和社會的經濟發展具有巨大作用。同時還要讓學生知道人類面臨著的資源問題,人類與資源是相互制約的關系,要使學生知道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必須合理地開發利用,真正讓學生有資源危機感,樹立節約資源的意識。
2.3環境觀教育。
人類為求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依賴于地理環境區的各種物質和能量,同時人類通過各種消費活動,丟廢棄物,影響環境質量。通過一系列環境教育,學生能真正提高對當今環境問題的認識,產生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并努力規范自己的行為。
2.4可持續發展觀教育。
可持續發展既可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能力的發展。學生要在思想上提高認識,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在自己頭腦中逐漸升華和深化,并自覺參與到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活動中去,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
3.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德育的主要途徑
3.1結合教材,確定教學的德育要求。
可在每章節教材中選擇德育與知識的結合點,從有利于德育要點滲透和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的角度搜集、配置相應的地理參考資料,教師運用這些資料,設計具有思考性和思想性的問題,通過設問使學生達到既學習知識、訓練能力,又樹立正確思想的多重目的。
3.2利用課堂教學實施德育。
地理科學是反映地理事物、現象發生、發展及其分布規律的科學,既有大量地理事物的時空分布,又有這些事物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地理教學不僅要明確地理事物的分布,還要弄清知識點之間的必然聯系,并通過歸納、分析、對比等方法,借助多種教學手段揭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有效地獲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水平,自覺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提高道德水平。
3.3利用社會實踐活動實施德育。
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不僅可以通過深入分析教材揭示道德教育因素,創設學生自我體驗和進行活動的情境和條件,而且在學生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各個階段中起著重要的榜樣作用。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讓學生參與的校內或校外的地理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品德的發展。
3.4利用教師的榜樣示范實施德育。
教師在教學中要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言傳身教,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嚴謹謙虛的治學態度、鍥而不舍的教學精神,贏得學生的尊重,以更好地完成知識教學、能力培養、德育滲透的多重任務。
4.應遵循的原則
4.1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
這是學科教學實施德育的基本要求,通過地理學科實施德育,首先應從地理學科特點出發,按照地理學科內容、結構、知識間邏輯關系,宏觀地、實事求是地剖析地理現象,講清講透地理概念、基本原理,自然而然地滲透德育,即充分地體現地理學科的科學性和特色,沒有德育因素的地方,我們不能牽強附會,為德育而德育,把地理課變成德育課。同時又要把握好滲透度,盡量挖掘德育因素。
4.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指教育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和統一,教師傳授理論知識應與學生的實際、社會實際相聯系,學生則要把理論知識的接受,理論與實際的應用和行為結合起來,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法制意識、道德信念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但這些意識觀念要上升和深化為學生的情感和自覺的道德行為還要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一些有關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感染、熏陶,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得到改正,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4.3教材和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教材和學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透的兩頭,其中一頭是要吃透教材,即尋找知識內容與德育內容的結合點。另一頭是學生,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階段特點,掌握學生的思想傾向,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4.4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的原則。
地理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地理知識滲透,嚴密的邏輯推理,師生情感的互動及和諧的課堂氛圍把地理學科中的德育內容充分展示出來。為了使德育更加有效,更加徹底,還要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既結合課堂教學,又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課外活動。
篇3
【關鍵詞】高中地理;高考復習;教師;作用
一、前言
高中地理是中學學科教學體系中一門特殊學科,它知識內容復雜,綜合性強,與其他學科間存在著廣泛的聯系,同時高中地理作為高考語數英加小綜合(政史地一張卷)中一門重要科目,重在考查對知識理解的準確性、深刻性,以及知識的綜合靈活運用。因此,學生能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三階段的復習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地理教師在備考復習中既要鞏固和深化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又要提高學生運用基礎知識的綜合思維能力。高考復習是學生發展地理思想、熟練掌握地理方法的難得的教學過程,同時地理教師的備考復習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吃透《高考考試大綱》,把握高考趨勢,有的放矢
《高考考試大綱》著重強調考查考生對各學科知識整體把握,綜合分析問題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突出學科知識結構中基本的和核心的內容;強調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倡導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通過研讀《高考考試大綱》既可查漏補缺,免走彎路,省時高效,又能熟悉高考題型、題量、難度分布特點,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近幾年的地理高考中,更多偏重在能力考核方面。首先,將原來舊大綱地理十大方面的能力要求整合為獲取和解讀、調動和運用、描述和闡釋、論證和探討四個方面的能力,其中將原有地理基礎知識要求認識記憶訓練修改為調動和運用;對地理信息的認定、判斷及反思的訓練改為對地理信息的調動和運用。其次,強化能力考核。《高考考試大綱》更強調考生創新素質培養的要求,高校和社會都需要能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人才,因此考試相應增加了對基本的地理觀測、地理實驗能力的考查,也增加了對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能力的考核。第三,地理作為綜合科目考試的其中一門,考試內容所占比例較少,故對該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就尤為重要。從近年來高考試題分析,試題引用了課本以外不同的知識和豐富的社會素材,形成新的問題情景,構成新的設問角度,但無論如何其知識的落腳點都必須落實在構成學科基本內容或理論的主體范圍內,高考命題強調對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沒有變,不回避已考查過內容的命題思路沒有改變。領會《高考考試大綱》的精神實質才是關鍵,明確考試內容和能力要求,才有利于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三、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經驗
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是活水。教師要想盡快適應高三的教學,就需要教師有很強的責任心,在高二教學期間就要慢慢調整自己的狀態,以高考復習階段的要求來要求自己的教學和工作。在除正常的上課時間外,還要在課外能擠出較多的時間來吸取營養,例如博覽群書:看課本、教參、課外參考書、試題調研等。課本是高考的依據,教師必須掌握課本上所有的知識,同時更需要教師知道如何講,有哪些方法可以講,才能讓不同的學生都能理解和接受,如果一位教師只有一種方法教授課本里的知識點,他又怎能教好全班甚至幾個班的學生呢?充分利用教參中指明了重點、難點和考點,結合課外讀物和網絡地理教學資源,學習理論和專業新知識、新思維、新規律,與新課改同步,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其次,地理教師要積極開展高考的教育教學研究,這是提高教師素質的必要條件。教學一線的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最大的優勢是擁有豐富而鮮活的教育案例,而對于他們來說,記載、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同樣對于高三地理教師而言,對每一屆復習教育案例和對每年的高考地理深入研究,列出所復習中的注意事項和知識點的明細表,以便教師自身把握好考生情況和新高考的導向,從“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的轉變。第三,地理教師要善于總結和分析,做反思型教師。一名優秀的高三地理教師應該對自己的教學不斷的進行反思,進行記錄,在反思和記錄中成長。時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看到自身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進修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這才能成為真正的為人師者。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地認識自己,不斷地發現自己,才能夠不斷克服教學中的錯誤和不足。同時運用反思和記錄的方法,通過表達、交流與其他地理教師共同分享自己在地理學習和探究中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四、注重備考方法,提高地理復習效率
1.積極創設適度備考方法。針對普通高中學生基礎差、自信心不足等現狀,教師應積極創設條件與之配合,這就需要適度復習方法。所謂“度”,就是指課堂復習要求的知識掌握程度和能力發展程度、復習的速度和訓練的強度等都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要求過高或過低都不能激發學生的潛力。如“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復習中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要求內容如表1。
2.強化學生學習方法和地理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的過程中,注重學生讀圖分析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描述和論證的能力。圖表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其突出特點是將“空間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觀形象的形式表現出來。地理高考試題中運用了大量的地圖和圖表考察學生此項能力。因此在復習中,教師既要強化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又要學生必須掌握各種地理圖表的分析方法,例如等值線圖、統計圖表、聯系框圖等。
表1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的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
3.注重高初中地理知識的整合,提高復習效果。區域綜合題是地理學科考試中常見題型之一,從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看,以區域地理為背景材料,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斷、評析和解決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征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所占的分值較大,但學生往往失分較多,學生還怕此類題型,而該地理試題難度大的原因之一是知識的跨度大,綜合性強。因此在高三復習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把高初中地理知識有機結合起來進行一輪系統的復習,用高中地理的原理、規律去解釋初中地理的地理事實,以初中地理的區域為載體,去考查高中地理的原理、規律。在初中地理的復習中主要是加強地圖及相關常識的復習,更要熟悉各大洲常見地區地圖的基本特征,包括重點地區地形地貌、氣候天氣等特征。而在高中地理的復習中,要以高中課本的知識體系為依托,把精力投入在結合本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方面。
4.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聯系,拓寬學生思路。在培養學生單科學習能力的同時,也要重視各學科間的橫向聯系。首先,教師需具備相關學科知識并能正確地運用,從而在知識的交叉點著力。如講環境和人類的對立統一時,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講人口遷移時,聯系歷史上殖民活動;講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把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貯藏在有機體中時,用生物化學進行解釋說明。其次,注重綜合各科能力的培養。綜合能力的形成以綜合思維為核心,并以思維的綜合、全面、深刻、敏捷等為其特征,如西部開發,教師運用地理知識引導學生分析西部開發的范圍、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優勢和劣勢,探討從實際出發發展特色經濟和改善環境質量的措施,并進行預測。同時結合歷史知識分析我國歷史上曾多次對西部進行開發,促進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團結,但長期以來由于歷史、自然等方面的因素,西部起步較慢,開發較遲,經濟發展滯后于全國水平,西部開發要吸取美國西部開發遭到大自然報復的教訓,從實際出發,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環境質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建立和運用綜合思維的能力。
總之,在高三地理備考復習過程中,通過上述幾點措施,不僅有利于我們每個高中地理教師轉變和更新觀念,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識能力的結構水平,緊跟地理高考方向,及時調整備考復習策略,達到與時俱進,而且對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識圖;能力
從初中地理的學科特點來看,引導學生識圖、析圖是初中地理的重要教學內容,識圖能力是學生地理學習中一項重要的素能,識圖能力的提升是學生學好地理的推動力所在。那么有哪些具體的措施可以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呢?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學實踐經驗,就該話題做簡單的分析。
一、圖文并茂學地理,樹立正確的識圖意識
從初中地理的知識結構來看,“地圖”是重要的知識骨架,具有形象化、直觀化、綜合化等諸多表現形式,憑借鮮艷的色彩,地圖能夠很好的落實地理知識內容,用圖講解知識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不過,環顧當下的初中地理教學實際,由于圖形資源缺乏必要的處理,導致學生面對地圖,僅僅是瀏覽,對知識的提取未能做到全面,難以形成正確的識圖意識和習慣。
為了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讀圖習慣,筆者從學生對地圖感興趣這一學習特點出發,將與圖形相關的地理知識用文字的形式滲透到引導學生的識圖過程之中,實現地理分布、成因、規律的學習在看地圖、識地圖的過程中完成,實踐證明這種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有效的激發了學生的成就動機,有效的幫助學生形成識圖興趣和識圖意識。
二、活化地圖教學,催生較強的識圖能力
從初中生的學齡特點來看,他們都正處在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各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強,但是潛力巨大,學生的能力還不是很穩定,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對問題的分析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識圖能力的培養也是如此,與文字表征相比,圖形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傳統的地圖教學過于單一和死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識圖能力容易出現先盛而后衰的現象,筆者認為,要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一定要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和地圖的內在特點,“活化”地圖是最為有效的方法,圖形的活化過程是創新的過程,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多層面來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的過程。例如:筆者在和學生一起探究“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一內容時,看教材,只是給出了演示圖,這一靜態的圖形不利于學生理解上的深化,讓圖形動起來更能夠撥動學生思維的撞針,為此,筆者要求兩名學生到前面講臺進行“地球”和“太陽”這兩個角色的扮演,“地球”開始自轉,“太陽”也開始轉動,通過學生的演示教材的地圖“活了”,通過角色扮演,其他學生在看表演的過程,實現了圖形的理解,并從圖形中自然地總結相關的地理知識,筆者觀察,這整個過程學生的情緒高漲,筆者感覺這一做法比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動態演示的效果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注重方法引導,深化原有的識圖能力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學生形成了識圖意識并具有了一定識圖能力的基礎上, 教師識圖教學引導更加不能松懈,應注重方法的引導,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教為了不教”這一最終目的,在教師方法的指引下學生更好地充實和提升自我,實現識圖能力的強化。從教學中識圖的主要內容來看,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地圖來獲取如地理位置、地理范圍、地理分布、事物的外貌和方向等等特定的地理、事物信息。從教學經驗來看,學生在識圖過程中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識圖順序容易混淆。筆者認為,我們的教學中應注重識圖順序、方法和要領的引導,通過引導深化學生原有的識圖能力。筆者在實踐中主要是通過如下幾個做法:
1.要經常和學生一起對初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地圖種類進行階段性總結,確保學生在讀圖、識圖前能夠將地圖套到特定的類型中,為讀圖奠定一定的基礎。
2.引導學生掌握讀圖名、讀圖例、讀正圖的順序,通過整體讀圖實現相關的地圖信息的提取。引導學生掌握多種讀圖方法如空間順序法(如氣溫、人口分布圖等等)、邏輯順序法(如氣候形成示意圖)、時間順序法(如產量增產圖)等等,這些讀圖的方法應滲透于地圖本身蘊含內容的挖掘之中。這樣,學生就可以在學習知識的過程掌握住識圖方法和技巧,并進一步轉化為其自主識圖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識圖能力層次。
總的來說,地圖是地理知識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分,是學生認識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學中地圖的運用程度直接作用于教學的效果,學生識圖能力的優劣直接反映為其地理學習能力的高低,最終表現在地理成績上。大量的教學實踐經驗表明,我們的初中地理教學必須將學生的識圖能力培養和深化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貫穿于整個地理學科教學實踐之中,促使學生從識圖能力的形成到深化,并切實轉化為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及基本要求[J]. 才智,2011,(12).
篇5
一、主題鮮明,與時俱進
2009年學術研討會圍繞“新時期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的學科發展”主題,下列與會代表作了大會專題報告。
“轉型時期:高師地理教學論發展路向的思考”
(李家清)
“地理科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的改革與創新”
(袁書琪)
“強化教育見習、實習、研習質量管理探討――以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系為例”(段玉山)
“地理教育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建設的實踐探索”
(徐寶芳)
“國際地理教育動態――以盧塞恩可持續發展地理教育和國際中學生地理奧林匹克競賽為例”(王民)
“地理考試的研究與思考”(夏志芳)
2010年學術研討會圍繞“創新,讓地理教師更具專業水準”主題,下列與會代表作了大會專題發言。
“均衡教育下的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學科建設”
(袁書琪)
“創新地理教學模式,培養優質地理師資”(李家清)
“課程改革中‘差異化’理念的思考”(段玉山)
“將學科特色作為地理教學繼承與發展的生長點”
(林培英)
“地理教學論核心課程的深化改革”(李晴)
“轉型時期高師地理教師教育課程重構的幾點思考”
(仲小敏)
“基于地理師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養的改革探索”
(劉蘭)
2011年學術研討會圍繞“前沿?理性?責任:地理課程與教學論的改革與創新”主題,下列與會代表作了大會專題交流。
“修改后地理課程標準的目標闡述”(夏志芳)
“走向發展性的地理教學論”(李家清)
“數字星球系統實驗室與地理教師教育”(徐寶芳)
“轉型時期高師地理教育改革與基礎教育銜接的思考”(仲小敏)
“關于高師地理科學專業教學技能訓練問題的思考”
(胡良民)
“高校地理教育學系列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黃京鴻)
“地理教師教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探索”(李晴)
“中學地理實踐教學改革探討”(楊新)
“以命題為抓手,提高地理教師教學水平”(劉恭祥)
“基于中學地理教學的《地理教學論》若干問題思考”
(王向東)
三屆學術研討會的專題發言與廣泛交流,不僅直觀反映了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在學科建設、理論構建、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等方面深入系統思考與持續探索實踐的成果,也生動體現了他們孜孜以求、認真執著,堅持改革創新和繼承發展的精神。
最近傳達了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創新教師教育課程理念,堅持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生學習理念,著力培養師范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優化教師教育課程結構,科學設置專業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師教育課程,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將學科前沿知識,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以及優秀中小學教學案例充實到教學內容中;開發優質課程資源,實施“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課程建設計劃”;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模擬課堂、現場教學、情境教學、案例分析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全面提高新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加強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積極開展實習支教和置換培訓;加強教師養成教育,樹立長期從教,終身從教信念,重視塑造未來教師人格魅力;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支持高校教師積極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形成高校與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師范生的雙導師制等。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和試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等舉措,無疑為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提供了大有可為的廣闊平臺,當然也對地理教師的改革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二、內容豐富,成果顯著
三屆學術研討會內容安排豐富,學術氛圍濃厚。每屆會議提交學術論文幾十篇,老、中、青三代地理教育工作者踴躍參與。會議多由大會學術報告、分會場專題討論和自由發言等環節組成。在大會報告及對話、分會場交流發言及分會場代表匯報和自由發言等活動中,還對高師地理教育跨區域的科研合作、結合課改指導中學、各類型師資培訓及新人幫扶、地理前輩對高師地理教育的貢獻及宣傳、網站建設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了研討,并欣喜地看到,一大批從事地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年輕博士、碩士嶄露頭角,成為地理教師教育研究領域的生力軍。
三屆學術研討會除主要進行主題研討和學術交流外,還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地理考察。2009年會議安排了參觀蒙牛工業園區、內蒙古師大盛樂校區和博物館,考察希拉穆仁草原,庫布其沙漠和成吉思汗陵等活動。2010年會議組織參觀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東北師大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自費游覽長白山等。2011年會后進行了西寧市區和互助縣土族風情考察,自費游覽青海湖、日月山等,為外出考察機會相對不多的地理課程與教學論教師提供了親近大自然,感受各地不同文化特色和自然風貌的機會。
伴隨著學術研討活動的日益活躍和高師教師堅持不懈的探索實踐,三年里有關地理教師教育方面的教研獲獎、教研論文、教研課題和教育專著及教材等教研成果不斷呈現,這里僅展示部分學術著作及高校教材的代表性成果。
《地理學科教學論》,科學出版社,2009
(胡良民、袁書琪、關偉)
《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張繼紅、夏志芳)
《新理念地理教學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李家清)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分析與實施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林培英、馬賀山)
《初中地理教學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王民)
《地理課程與教學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李家清)
《地理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王民、仲小敏)
《高中地理教科書的文本比較研究與編寫實踐》,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林培英,楊國棟)
《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段玉山)
《地理教育實踐與理論》,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徐寶芳)
《新課程地理教學論》,西南師大出版社,2011(黃京鴻)
《中學地理教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李晴)
《中國地學書鑒》(地理教育卷),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宮作民)
三、凝聚團隊,展望明天
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委員會隸屬于全國地理教學研究會。長期以來,其學術研討會每隔四年或兩年與全國地理教學研究會一同召開,來自全國各地東、西、中、南、北的高校教師,出版社或期刊代表以及廣大中學一線教師齊聚一堂,共商地理教育事業的發展大計,薈萃了地理教育教學改革成果,展現了廣大地理教師的時代風貌,這也為高校地理教師提供了極好的學習與交流機會。然而,高師學科教育領域長期以來未受到高師院校應有的重視,實際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極大地挫傷了從事地理課程與教學論教學與研究教師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阻礙其發展與提升,他們也十分渴望和期待在全國綜合性學術會議之外,有一個更加緊密聯系的專業組織或平臺可以傾訴、交流、展示地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的艱辛與寂寞、快樂與成功。20世紀80、90年代,全國范圍內曾舉辦過多次高師學科教學論或學科教育學學術研討會,語、數、外、史、地、生等學科教學論教師熱情參與、各抒己見、集思廣益、相得益彰,曾取得積極有效的學術研究成果。但由于人數規模、經費緊張等具體原因,未能持之以恒。進入21世紀后,在全國地理教學研究會的熱情關懷和愛護下,在全國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專委會李家清、夏志芳、徐寶芳等主任委員的精心謀劃和不懈努力下,在全國各高師院校廣大地理教師的積極支持和熱忱響應下,一年一度的高師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學術研討會如期舉行,為深化學術研究、深入課程改革、凝練科研成果、凝聚育人之心、加強交流協作、加快事業發展提供了陣地和平臺。
地理課程與教學論學術研討會還應開闊思路,尋求拓展,可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以共同申報規劃項目的方式作為科研基礎。目前教育規劃項目或專項項目占有一定比例,可由重點師范院校或本領域學科帶頭人領銜主持申報,其它高等師范院校教師合作參與,共同推進教育科學研究的持續發展,也可為學術研討交流奠定基石。
以學校地理課改的緊迫課題作為應用目標。基礎教育地理新課程已推進十個年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在具體實施中仍存在不少現實問題急待解決,可以深入中學地理教學第一線,積極開展緊迫課題的改革試驗,更切實有效地服務于基礎教育。
以承辦單位為案例作高師課改實證研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和教師教育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建設,都是為了加快提高師資人才培養質量,更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高師地理課程教學論改革持續不斷,也各有特色。
以出版單位為合作伙伴發表學術成果。期刊、報社和出版社等,不僅為地理教師科學研究搭建平臺,也為展示學術成果提供陣地。學術研討會可與出版單位緊密合作,有主題、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及時推出地理教師教育研究最新學術成果,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
以教育均衡為宗旨選擇學術交流與考察地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對教師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而我國東、中、西部師資力量和培養存在差異,加強學術研討和交流,有利于相互學習、資源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篇6
地理教研組教學年度工作總結【1】 地理教研組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堅持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以教學改革為動力,銳意進取,在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一、 工作計劃和目的明確
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地理愛好和學業成績、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為目標,嚴格按計劃辦事,在學期之初,本組制訂了具體的教學教研計劃:爭取做到各成員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一期結束,我們園滿完成了各項教育教學任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 本組成員工作
態度踏實認真,能刻苦鉆研教學大綱,精心備課,精心上好每一節課,精心批改每一個作業本,都做到了備、教、批、輔、考的統一,大部分老師有筆寫和打字教案各一份,工作可謂兢兢業業。
三、 教改教研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本組老師之間相互學習蔚然成風,老師堅持互相聽課,堅持集體備課制度,每次都有記錄。本組全期開展教研活動不下 10 次,每次都有一個教研中心題目,每次做到解決一個問題,使每個成員都有所啟發和提高。在區市級以上的教研活動中,我們地理教研組積極參加,在礎潤征文比賽中,我校獲得大連市二等獎。
四、 教學形式靈活多樣
本組成員都能根據本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實際,正確、靈活地確立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并不斷改革教學的觀念和模式。初中地理教學要面對中考,又要推行素質教育。那么,處理好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關系就成了初中地理教師應攻克的課題。我組全體成員統一熟悉,將提高學生分數和提高學生能力有機地結合,把素質教育貫穿到地理教學的全過程,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被教育者樂于接受知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此,我組老師采用了很多方法,如:地理課外實踐活動(野外實習、考察),社會調查,撰寫小論文,課堂教學改革(愉快式、啟發式、討論式、看圖繪圖填圖式)。
五、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學生學習知識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于實踐,應用于社會。地理科學的實用性很強。未來人才的高標準對地理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基本上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用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中幫助學生得出真知,使他們成為祖國未來有用的建設者。
六、 今后發展方向
我們決心繼續深化改革,圍繞學校工作大局,服務于學生這個中心,狠抓教師個人素質的提高,為把瀘縣四中建設成為川南名校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教學工作是中心,教研工作是起推動作用的。今后,我們要讓教研這朵紅花越開越艷,使地理教研組成為四中的名牌。
七、 體會和建議
新的世紀有新的召喚,中國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擔就落在了我們的肩上。教育的體制、理念和形式肯定會隨之作一些調整,我們要努力適應新的要求,改革我們的教學方法,變革我們的教育觀念。以下是我們的一些體會:
1 、加強地理研究性學習的探討和開展,給學生以思想翱翔的空間,使 之成為未來世界的勇敢探索者。
2 、每一個老師要加強自己的各方面學習和能力的提高,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引路人。
3 、適應高考改革的要求,努力研究自已的教學工作,形成獨特的個人教學風格,使自已成為地理界的名師。
4、以科研促教。加強我組現已在市、區教科研工作的地理教學方面的研究工作,促進教師的成長和成才。
我組對未來布滿信心,將倍加珍惜機會和迎接挑戰,勇立于時代競爭的浪尖,乘風破浪,奮勇前進。
地理教研組教學年度工作總結【2】 20xx學年,在本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教務處布置的各項任務。但取得了一些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把本學期的備課組工作情況總結如下:
一、統一學期的教學計劃。我們地理備課組總共才2個地理老師,要完成初中一年級8個班和初中二年級八個班的教學工作,人均周課時16節,工作量相當大。但是,我們還是克服困難,經常開展集體備課等到工作,一起討論學期的工作計劃的各個步驟,然后一起制定計劃,做到學內容,學進度。
二、集體備課,資源共享。我們備課組、經常集體備課,共同討論每節課的難重點和教學方法,協調教學進度,討論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研究考核的內容和方式,備課做到四個有,即腦中有大綱,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學生。教案中充分展示教師如何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意識。課堂教學做到四個一點,即微笑和激勵多一點;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要求具體一點;讓學生施展才能的面廣一點;給學生靈活安排的時間有一點。所以有的資料與信息,都呈現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做到資源共享。
三、工作重點在上好課
課堂教學是學科教學的基本形式和中心環節。上課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課前準備
上課要有教案。課前應熟悉教案,準備好教學用具,及時到達教室,準時上課。
2、認真組織教學
注意穩定學生的情緒,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隨時觀察學生的反應,及時排除干擾教學的因素。
3、實施教學方案
按照教案的設計,運用適當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注意講清重點,突破難點,能夠指導基本技能訓練,注意把握知識、能力和德育的結合點,完成教學任務。
4、完善課堂教學結構
合理安排教學環節。注意各環節的承轉,保證學生思路通暢。加強新課引入和課堂總結,幫助學生聯系新舊知識。獲取學生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活動。
5、注意教態、語言、板書和板圖 保持儀表整潔,對學生和藹親切。講普通話,語言準確。板書工整,內容簡明,規范用字。板圖正確,注意形象美觀。 四。 相互聽課,交流聽課的意見,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根據學校工作的要求,由備課組長帶頭,外出聽課,組織交流與學習,共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當然,一學期來備課組的工作也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慢慢提高。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外出聽課交流次數過少。
2、備課組成員教學水平差距較大,個別教師沒有切實落實備課組的精神,學生學習效果較差。
3、相關地理學校教學資源不足,信息收集較落后,有待我們努力改善提高。
針對存在的問題,設想來年的工作,爭取從以下方向努力:
(一)組織備課組老師外出聽課交流。
篇7
論文摘要:加強各個學科教學的實踐性,既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基礎。綜合實踐活動課需要教師創造性地開展課程,不必拘泥于各個領域劃分所帶來的條條框框,而應該以課程思想為核心,最大限度地體現其設置的目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既是課改的創新,也是課改的難點。目前我市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被分成了課時和教學內容相對獨立的三個部分: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僅對應課改綱要中的研究性學習及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下文中的綜合實踐活動也僅指這些內容)。其中信息技術和勞動技術在課改前就已經設置,有現成的教材和比較明確的教學內容。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從2002年唐山市原新區作為課程改革試驗區以來,到唐山市整個地區已經全面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是個令所有教育工作者都頭疼的問題。這里面固然有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比如,中考科目對其他科目的擠出效應、傳統教學思維的轉變不到位等等,但是,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的具體實施來看,也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首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系統性和可考查性不夠。
作為一個單獨的課程,研究性學習和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教學目標籠統而抽象,具體教學過程中很難確立系統性的教學體系。只片面強調類似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樣的寬泛的教學目標,脫離我們現有的教學實際和教學水平。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無法具體衡量教學的進度、難易度及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不同的教師、學校和地區之間無法就教學效果達成比較一致的標準,從而使得準確的考查無法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實施。
課程的系統性和可考查性是課程存在的基礎,這兩點缺乏的后果就是教師感到課程實施無從下手,教學過程茫然無序。
其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形式主義嚴重。
現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體基本是研究性學習領域。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和認知的方式,但是因為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課程內容沒有系統性,也不具備考查性,從而使得一種學習的方式在我們的課程實施中連續地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如果說學生在課程的起始階段需要了解這種學習方式以便更好地實施課程,這還能讓人理解,可是如果課程教學一貫如此,那就是形式主義了,是為了研究性學習而研究性學習。從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的學校和教師僅僅是在應付視察、評估的時候才開展,因為他們覺得來回重復這種形式實在是沒有必要,而我們的教學實際也根本不可能允許和無視這種浪費的發生。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問題的實質是課程內容。無論是研究性學習還是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都是一種方式,他們要經由具體應用,才能顯示價值,而且其價值的大小也仍然依賴于具體應用,課程內容指的就是這些具體應用。不解決好這個問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無論如何是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知識體系的,并且其目標也應該包括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這樣的體系,而我們現在恰恰就是忽視了這重要的一點,沒有與學生的主體課程緊密聯系,從而也就脫離了占據學生大部分時間的重要課程的學習。當然,我們的本意可能是想將學生從繁重的重點學科的學習中脫離開,專注于諸如創新精神的培養。可是,我們真能夠離開像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等這樣的學科知識去談創新,去談素質嗎?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必須將現有的學科知識體系適當引入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來,使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真正成為學生將課本知識與周圍世界相聯系的橋梁,激發學生學習探索未知領域的興趣,與現有課程緊密聯系,互相促進,只有這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才有希望真正有效地開展起來。
筆者以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按照以下三條主線來安排:
1.科學實踐。科學實踐可以理解為“我們身邊的科學知識”,即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周圍世界相聯系,甚至通過周圍的世界來學習科學知識,這將會使得平時看上去枯燥無味的科學世界變得生動許多,使得學習也變得輕松而有趣。
科學實踐的基本內容是利用諸如風箏、氣球、指南針、望遠鏡、食鹽等生活物品或者工具進行的成系列的展示科學原理的科技活動。在了解科學原理之外,還要著重培養學生物品分類、測量和觀察、周密思考、準確記錄以及正確處理數據等等普遍需要的科學技能。這些科技活動應該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和引人深思的,目的在于介紹科學概念和學習方法的同時,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要讓學生認識到,科學就存在于我們的身邊,就在我們的家里、我們的社區、我們的學校,獲取知識可以從身邊開始。
近些年,國內引進的的國外科學實驗教材大多數都生活氣息濃重,深入淺出,重視培養興趣,十分符合科學實踐的要求,此類教材也為數不少,完全可以在結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為我所用。這些教材在知識體系上大多數都可以對應我們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學科的教學實際,相輔相成,既適合我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也促進了各個學科的教學。
2.藝術實踐。藝術實踐的形式著重指情景化的戲劇表演、詩歌朗誦和演講評論等。藝術是經過加工提煉的客觀事實。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內容來加強對社會現實的認知和分析能力。不用說,這些藝術實踐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也有很大的益處。
藝術本身就是創造力的集合體,即使是同一內容在同一種藝術形式下,也可以得到不同表現。不同的學生在藝術實踐中可以擔當不同的分工,這既可以是內容角色上的分工,也可以是不同工作的分工(比如導演、舞蹈、演奏、服裝、布景等),但都可以表現其對藝術的理解,可以更全面地培養展示學生的才能。
在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學科中包含大量的可以用作藝術實踐的素材和線索。沒有什么比親身體驗更能讓學生提高對這些內容的興趣和理解了,何況這些學科在本身教學中就存在有諸如表演、對話等等具體實踐了。
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的勇氣和信心也是藝術實踐的重要目標,這將為學生在其他領域實踐中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3.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就是將學生從課堂上拉到課堂外,學校外,讓學生通過實際生活獲得體驗與發展。如果科學實踐和藝術實踐都能很好的開展,那么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就將會有一個良好的基礎。這個基礎包括,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社會生活聯系起來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待社會生活的事實能夠具有批判和分析的能力,以不同形式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分工組織和團結合作的能力等等。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應該是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之后對社會的一次全新視角的接觸,這既是學生知識技能綜合應用的過程,也是學生了解、認識社會,自身正確定位,培養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服務的好機會。
在課程指導綱要中,對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內容領域目標、內容主題的維度和內容選擇的基本要求都作了具體的說明。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應該按照要求分階段、分內容、有重點地逐步實施,而不應該隨意安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不僅僅是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只有教學過程安排有序、內容前后聯系,才能使得這種學習變得有章可循。這里并不是反對整合,但是,整合的前提是學生對需要整合的各個部分自身都已清晰明了,否則就會欲速不達。
篇8
一、實行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
(一)實行初中學生學業考試制度。將初中學生學業考試作為初中學生學科學習目標評價的主要手段。初中學生學業成績,一是用來反映初中學生在學科學習方面所達到的水平,并依據成績對學科教學情況進行評價;二是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終結性考試,未參加學業考試的學生不得領取《義務教育證書》;三是作為高中階段學校錄取新生的依據。實行初中學業考試后,不再組織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
初中學業考試由市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實施。市教育局要建立學業考試工作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考試組織、成績管理的制度化、信息化、規范化。學業考試成績根據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確定合格標準,采用等級和實際分數進行記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考試成績對學校、學生排隊或排名。
學業考試的命題應根據學科課程標準,加強試題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的聯系,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在具體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杜絕設置偏題、怪題。要建立和完善命題工作機制,落實命題人員資格認定和動態管理制度、試題征集制度、命題與審題分離制度、閱卷質量過程監測制度、試題評價反饋制度等,確保試題質量。
學業考試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思想品德、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體育與健康由學生在校期間各年度成績和畢業時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標準》測試成績組成,其他學科考試形式均為閉卷考試。“六三”學制學校生物、地理學科在學生初二學業完成后進行學業考試;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思想品德、歷史學科在學生初三學業完成后進行考試;“五四”學制學校地理學科在學生初二學業完成后進行考試,生物、歷史學科在學生初三學業完成后進行考試,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思想品德學科在學生初四學業完成后進行考試。
學業考試考查科目為音樂,美術,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由縣(市、區)教育局指導學校組織實施。
(二)實施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級制度。依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精神,把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綜合實踐能力、學生特長等8個基礎性發展目標,作為評定初中學生綜合素質等級的主要內容。評價結果包括等級和綜合評語兩部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一個學期為一個評定時段,在初中最后一個學期依據學生每學年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按照A(優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4個等級確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級。要堅持內容全面、主體多元、方法多樣、注重過程、結果客觀的原則,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綜合評語由班主任在征求其他任課教師意見并匯總全班同學意見的基礎上,對每個學生做出描述性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級將作為學生畢業及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評為D級的學生不得領取《義務教育證書》,不得被普通高中學校錄取;報指標生錄取的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必須達到B級以上。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由各縣(市、區)教育部門負責指導和監督,具體工作由初中學校組織實施。學校對初中畢業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工作于每年5月初完成。各初中學校要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德育要求,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各地要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評價辦法向社會公示、公布,評價結果根據需要向學生公示。公示時間應在5天以上,公示無異議方可記錄。要結合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力求評價結果科學和公正。
(三)建立和完善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成長檔案。各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初中學校要為每個學生建立成長檔案。檔案包括學生的學業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評價等級、綜合評語以及初中階段發展的突出表現(或標志性成果)等內容。要嚴格限定學生發展標志性成果的種類,可能加重學生負擔和大量占用學生校外活動時間的項目(如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結果等),不作為標志性成果和認定特長生的依據,不與升學掛鉤。
(四)實施初中學校素質教育工作評價制度。初中學校素質教育工作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更新教育理念、實施國家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制止學生輟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既能橫向分析學校現實的工作情況,又能縱向分析工作進展。要加大重點指標的評估權重,促進學校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規范辦學行為。初中學校素質教育水平評估成績,作為分配普通高中指標生計劃的重要依據。
二、深化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制度改革
(一)以學業考試取代升學考試,以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為依據錄取新生。實行初中學生學業考試后,取消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普通高中以學業考試成績為主,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級作為高中錄取新生的限定條件。
(二)將普通高中半數以上招生指標分配到初中學校。從2010年起,將普通高別是優質高中或省級規范化高中招生指標的60%(不含指標生)以上分配到高中服務區內各初中學校;各初中學校指標生的分配數額,根據該學校初中畢業生人數和素質教育工作評價得分各占50%權重確定。
為充分發揮招生指標分配對初中素質教育的引導作用,提倡對指標生錄取不設限制性條件。對錄取指標生設限的,應以不同批次最低錄取標準條件為設限標準。初中學校要根據學生報名情況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按照多于招生指標的一定比例向普通高中推薦。招收指標生的高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表現,對初中選送指標生的質量做出評價,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可將評價結果作為初中素質教育工作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據此增加或削減初中學校的分配指標。
對在素質教育工作評價過程中或日常工作中發現有嚴重違背教育規律、違反辦學行為規定、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對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和引起嚴重后果的學校,要調減其指標生分配名額,直至完全取消其按照素質教育評價情況分配指標的資格,同時給予學校負責人以必要處分。
(三)采用多種形式進行招生錄取。除采用指標生審核錄取外,也可采取以下形式進行招生錄取。一是統一招生錄取。由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在規定時間內,由高中學校根據初中畢業生報名情況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集中錄取。二是推薦錄取。初中學校可對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推薦,至少兩名教師寫出推薦信,由高中學校通過調查、面試、綜合能力測試等方式考核后,予以錄取。三是特長錄取。特長生錄取的主要依據是綜合素質評價加特長考核。對有特殊才能或潛能但無實證性材料的學生,高中學校應提供考生展示特殊才能的條件,并建立相應的組織對考生的特殊才能進行評定。四是劃片招生錄取。鼓勵高中教育資源和普職比例相對均衡、高中段教育普及率高的地方,在認真論證、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采取區域內劃片招生辦法,合理劃分各普通高中、職業高中招生服務片區,促進生源平衡,搭建競爭平臺,實現辦學效益的最大化。五是注冊錄取。部分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可采取注冊招生的方式,由初中畢業學生持成長檔案,在規定時間內到校報名,由學校根據學生成長檔案決定是否錄取。
(四)擴大優質高中招生自。對辦學水平高、有特色、在當地能起示范作用的優質高中,教育行政部門應擴大其招生自,在學校招生計劃中安排一定比例,由學校自主招生。取得招生自的學校,要制定自主招生工作方案,報市級教育行政部門批準后實施。優質高中自主招生的比例,應不低于招生計劃的5%、不高于招生計劃的30%。
三、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一)加強組織領導。改革和完善評價與考試制度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認真做好本地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高中階段招生制度改革工作。要建立完善公示、誠信、監督監控、復查復議和責任追究等制度,嚴格按制度辦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維護公平競爭。
(二)嚴肅招生紀律。對在初中學生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等級評定、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過程中違反規定的,一經查實,嚴肅處理。涉及學校的,在評先評優、年終考核、考點設置等方面實行“一票否決”,是“規范化學校”的取消其稱號,是初中學校的減少或取消其指標生分配數額,并追究學校主要負責人和分管負責人的責任;涉及教師的,取消其當年度評先評優資格和參與學生評價工作資格,不得作為推薦生的推薦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