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源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1: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源

篇1

【關鍵詞】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內容;現實思考

一、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

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形成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積淀而成的。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深刻剖析,最終在《資本論》中完成了對于經濟危機發生根源的闡述。另外,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創立可以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的《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理論做出全面解答,并在此創立了科學的系統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同時,馬克思還認為,造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的實質不是簡單的生產過剩,其危機實質在于生產的相對過剩。生產相對過剩,是一種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過剩。社會生產出的產品并沒有被廣大勞動人民消化吸收,而是顯得過剩,這種情況下,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出去,實質上留有大量剩余,繼而為經濟危機埋下伏筆。

二、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內容

第一,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具體說根源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樣一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愈發尖銳,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經濟危機的爆發。馬克思認為,第二,經濟危機的現實性。在當代世界經濟關系中,危機的這兩種可能性形式,取得了新的現實性形式,貨幣危機也轉化為金融危機,并凸顯為經濟危機的新特征?;仡欛R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之路,可以看到,他認為:在封建社會不會發生經濟危機,但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已經存在危機的兩種形式的可能性。第一,商品形態變化本身出現了買和賣的分離,這種分離使原來相統一的 W-G 和G-W之間的統一?!耙ㄟ^強制的方法實現……要通過強加在它們的彼此獨立性上的暴力來完成。危機無非是生產過程中已經彼此獨立的階段強制地實現統一”。種種事例表明,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認為的經濟危機,只有在資本主義的條件下才能形成,在其它形式的經濟環境中,很難形成波及范圍較大的危機。因此,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屬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獨特現象,想要徹底消除經濟危機,只能是消滅資本主義;第三,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霸谖C期間,發生一種在過去一切時代看來都好像是荒唐現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边@是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形式的描述。過去的經濟危機發生時,其表現形式與現在有所不同,或輕或重,這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具有直接的聯系。現在,全球發生的經濟危機,表現出來為大眾所看到的現象依然是商品的大量滯銷,閑置的生產資料,企業、銀行、商場的倒閉和破產以及激增的失業人員。伴隨著這些現象隨之而來的是物價的飛漲、信用關系遭到嚴重破壞,整個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秩序極度混亂,股票市場、證券交易等方面受到巨大威脅。這些現象背后顯現出來的本質依舊是相對于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生產過剩,即生產的相對過剩。

三、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現實思考

2008年,一定是會被載入資本主義經濟歷史中的一年。這一年,美國首先爆發次貸危機(即次級房貸危機)。隨后在資本主義國家大面積地爆發,并且經過資本主義國家的內部傳播逐漸波及世界其它各國,由此導致世界經濟的疲軟。這場經濟危機是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的。截至到目前,這次危機仍然是國際上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從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入手,我們可以看到,這場經濟危機的實質仍然是生產的相對過剩。首先,在美國社會中,存在收入水平相差較大的問題,而社會中的中低收入者占總人口的絕大部分,這部分人需要安家的房屋,同時需要購入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收入的限制,導致其購買力匱乏。其次,社會范圍內,大部分過剩的房產資源需要售賣,信貸中介在此時發揮作用,將購買者與購買物聯系起來。此時,金融機構充當了無擔保的中介。但是由于社會購買能力無法滿足房產的過剩消費,加上貨幣鏈條的中斷,最終導致美國信用危機的爆發,不但沖擊了國際金融領域,還沖擊了國際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是從這場危機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讀馬克思的《資本論》,他們在這部書中找到了自己想到的答案,并為降低危機的可能性后果努力著。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代表國家,我國在2008年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這次危機的影響。如何利用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來更好的解決危機后的問題,成為我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第一,縮孝收入分配差距,實現公平正義,提高社會實體購買力。這是解決經濟危機的關鍵點之一,因為只有讓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差距縮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些由此引起的問題;第二,加強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防范金融風險,不能單純依靠政府來解決,整個金融業應該從自身做起,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第三,調整產業結構,降低出口依賴。我國是一個出口依賴略顯嚴重的國家,這在經濟危機發生時,對我國的沖擊巨大,所以,只有切實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競爭力,才能在發生經濟危機時平穩度過,免受巨大損失。

參考文獻

[1] 周雨風.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啟示[J].決策參考,2006.

[2] 顧海良.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的當代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

[3] 霍其輝.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篇2

關鍵詞:合法化;工具理性;交往理性;話語民主

哈貝馬斯是當代德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第二代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合法化危機理論是哈貝馬斯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哈貝馬斯在《合法化危機》、《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交往行為理論》等著作中指出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危機表現為經濟危機、合理性危機、合法化危機、動機危機四種形式,合法化危機是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危機的主要特征,以交往合理性取代單一的工具合理性,建立話語民主的社會是克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合法化危機的根本途徑。哈貝馬斯的合法化危機理論對于當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建設具有諸多重要啟示,但他的合法化危機理論夸大了語言的作用,具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

一、公平交換是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合法性基礎

任何一個社會要存在下去必須具備自身的合法性基礎。哈貝馬斯認為,所謂合法性指的是一種政治秩序值得被人們承認。他指出:“合法性的意思是說,同一種政治制度聯系在一起的、被承認是正確的和合理的要求對自身要有很好的論證。合法的制度應該得到承認。合法性就是承認一個政治制度的尊嚴性。這個定義所強調的是,合法性是一種有爭議的公認的要求。統治制度的穩定性,甚至取決于對這種要求的(起碼的)事實上的承認?!?/p>

哈貝馬斯認為,傳統社會的合法性基礎是自上而下確立的。所謂自上而下,即是說傳統社會借助于文化傳統而鞏固自身的合法存在。與傳統社會不同的是,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合法性是來自下面的合法性,即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合法性是從社會勞動的根基上獲得的。這是由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特點決定的。哈氏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可以被理解成為—種機制,這種機制能夠保證目的理性活動的子系統不斷發展,從而動搖了傳統社會的制度框架在生產力面前的傳統的優越性。傳統社會里,統治是政治的統治。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所有制本身的合法性是依靠市場的合理性,即市場交換關系的公平合理和等價交換,而不再是依靠合法的統治制度。統治制度依靠生產的合法關系取得自身存在的權利。社會的制度框架在間接的意義上是政治的,在直接的意義上是經濟的。

二、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合法化危機

(一)危機概念及標準

哈貝馬斯主要是從系統整合與社會整合的辯證關系上來建構自己的危機概念的。“一種適當的社會科學危機概念應當能夠把握住系統整合(systemintegration)與社會整合(Sozialintegration)之間的聯系。……我們所謂的社會整合,涉及到的是具有言語和行為能力的主體社會化過程中所處的制度系統;社會系統在這里表現為一個具有符號結構的生活世界。我們所說的系統整合,涉及到的是一個自我調節的系統所具有的特別的控制能力。這里的社會系統表現為它們克服復雜的周圍環境而維持住其界限和實存的能力。”在他看來,危機的確是系統整合出了問題,但起決定性作用的卻在于社會整合意義上的社會認同、共同的文化價值出現問題,也即是說其根源在于社會的文化生活。

那么,衡量一個社會系統陷入了危機之中標準是什么呢?根據哈貝馬斯的分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社會成員的社會認同發生質變。其二、社會系統的控制功能失效。其三、社會的組織原則遭到破壞。

根據這三個危機標準,哈貝馬斯斷定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已經陷入危機。

(二)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合法化危機及其產生根源

在對“危機”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哈貝馬斯展開了對以合法化危機為中心的晚期資本主義危機的全面批判。在他看來,晚期資本主義作為一個綜合系統,發生的危機是一種全面的、普遍的危機,表現為經濟危機、合理性危機、合法化危機、動機危機這四種形式。

哈貝馬斯認為,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危機仍然存在。這種經濟危機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持續的通貨膨脹、不斷的生產停滯、嚴重的財政赤字。但是,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危機發生的主要領域已經轉移到政治系統和社會文化領域,并且以合理性危機、合法化危機和動機危機的形式表現出來。

合理性危機實質上是指國家在干預經濟時決策和方式具有不合理性,“與經濟危機一樣,合理性危機把為非普遍利益而進行的社會化生產的矛盾表現為控制命令之間的矛盾”。盡管合理性危機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是決定性的。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領域,比合理性危機更主要、更嚴重的危機是合法化危機。

政治系統的“投入”危機就是合法化危機,也可以稱為是合法性欠缺?!昂戏ㄐ郧啡眲t意味著,用行政手段無法維持或確立必要的合法性規范結構?!?/p>

“合法性危機是一種直接的認同危機……它不是由于系統整合受到威脅而產生的,而是由于下列事實造成的,即履行政府計劃的各項任務使失去政治意義的公共領域的結構受到懷疑,從而使確保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形式民主受到質疑?!焙戏ɑC即廣大群眾對晚期資本主義的政治組織原則和形式產生懷疑。

哈貝馬斯主要從兩方面分析了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合法化危機的根源。第一,晚期資本主義社會陷入一個自身無法克服的悖論之中:一方面必須實行國家干預,以解決市場機制下經濟功能失調而頻繁發生經濟危機的問題,以此來減輕經濟危機對群眾物質生活的危害從而獲得他們的忠誠和支持;但是另一方面,一旦國家實施干預活動,其統治形式又會受到群眾的懷疑,從而失去合法性基礎,因為經濟的私有化、市場化以及“自由競爭”、“公平交換”等對于資本主義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于是,一種矛盾境地不可避免,沖突也就隨之而來。這種沖突是產生合法化危機的一個重要根源。

第二,最為根本的是,國家的干預和行政指令不僅涉及經濟領域,而且也侵入到社會文化系統。對文化進行商業生產和行政計劃,會將它原有的規范力量消耗殆盡,社會文化系統越來越無法向政治系統投入必需的群眾忠誠,以滿足其合法性的需求。由于國家干預,原先非政治化的公共領域政治化,促使社會成員對國家提出了更高的合法性要求,使得政治統治對合法性的需求超比例增長,以致政治系統和文化系統之間的關系失調。

篇3

一、當前世界金融危機的研究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分析

1.運用理論解釋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其具體表現為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購買力相對縮小的矛盾。這個矛盾如果一直發展下去,必然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引起社會生產的比例失調,從而導致整個經濟體無法正常運行。二是總供給大于總需求,引發生產過剩的情況,一旦生產過剩越加嚴重,加上經濟體運行不協調,積累到一定時候,金融危機就會爆發。美國金融危機的實質就是生產過剩所引發的,次貸危機將美國的虛擬經濟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泡沫,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成為此次金融危機的最大誘因。

2.從美國金融體系制度的方面研究

次級房地產按揭貸款讓美國人形成了超前消費的方式,在這段時間內雖然成就了美國經濟高速發展,但也在發展的背后潛伏了巨大的泡沫和壞賬隱患。其次,美國的大部分金融機構將次級按揭貸款證券化,巨大的泡沫轉嫁給投資者。加之美國經濟結構比例不合理,第三產業比重過高,制造業所占比例很低,使得美國在制造業方面一直以來依賴進口,貿易逆差大,居民儲蓄少,收入結構與消費結構嚴重失衡。最后,美國金融機構片面追求利潤而盲目擴展業務范圍,致使美國經濟過度虛擬化和自由化,美國本土本來就缺乏實體制造經濟,而在這種環境下,信息科學技術成為了虛擬資本投機的工具,為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馬克思《資本論》關于金融危機的相關論述

(一)從馬克思信用理論看金融危機

馬克思在一百年前提出的信用理論,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信用的二重作用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對現階段的世界性金融危機有著很好的解釋。

馬克思在討論信用與虛擬資本時就指出,信用不是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還是在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但信用加劇了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加快了資本主義金融危機的產生和爆發。馬克思認為,所謂信用就是借貸行為,借者和貸者之間發生的關系就是信用關系。他指出:“信用這個運動,以償還為條件的付出,一般地就是貸和借的運動,即貨幣或商品的只是有條件的讓渡的這種獨特形式的運動?!笨梢姡庞镁褪巧唐方粨Q中的延期付款或貨幣借貸,是以償還條件的價值的單方面運動,體現著交易雙方的債權債務關系。

(二)從馬克思危機理論對金融危機本質的分析

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不同的是馬克思危機理論是從社會制度層面去尋找經濟危機的根源,他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物。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那么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資本主義無法消除產生金融危機的根源,決定了金融危機周期性爆發。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苯鹑谖C的這種周期性使資本主義再生產也表現出周期性,這種周期包括了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蘇和繁榮。

關于金融危機,馬克思說:“生產很快就超過了消費。結果,生產出來的商品賣不出去,所謂商業危機就來到了?!辟Y本主義金融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而金融危機的爆發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

我們用馬克思危機理論對美國的次貸危機進行系統分析后可以發現其實質就是資本主義制度下華爾街里貪婪的資本家和最大限度盈利的欲望,使其借助信用關系和房地產行業相互推動以及信用鏈條的衍生功能,從而掩蓋了生產無限擴張和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因此,借用馬克思的邏輯:資本制度的內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產過剩――透支消費――違約率上升――金融危機。這樣就可以清晰的看到整個金融危機的產生過程。

三、《資本論》對我國應對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啟示

(1)要一如既往的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如前所述,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在于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我們的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不僅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還要以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即最大限度地滿足全體勞動者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己任,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自覺地實現國家宏觀調控的意圖,保證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2)對于我國中小企業而言,應該加快和完善中小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提高中小企業經營者的素質、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正確確立企業的發展目標等,這樣才能構建起中小企業信用管理體系,這是其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疏通和擴大融資渠道、保持持續發展能力的關鍵所在。

(3)不斷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收入分配是影響社會有效需求的直接因素,如果一個國家的分配制度不合理,導致貧富差距過分懸殊,兩級分化嚴重,勞動者收入過低,在社會財富中所占的比重過小,這就必然會導致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爆發。而我國在這方面的問題已經日益嚴重了。因此,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4)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經過三十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對加快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經濟活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起著有效的作用。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市場不是萬能的,它也存在著自身的一些缺陷,如市場的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存在著市場失靈的現象。為了彌補市場調節不足,防止市場失靈,我們就必須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力度。另外,我國國民應該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樹立正確的投資消費觀念,具備應有的危機意識和防范意識。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2]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5.

[4]張克難.金融危機“捧熱”馬克思巨著:《資本論》熱銷說明什么[N].報,2008-06-25(A10).

[5]高航.金融危機下企業經濟性裁員問題與對策探析[J].經濟視角,2009(8).

[6]顧鈺民.用理論科學闡釋金融危機[J].研究,2009(1).

[7]吳挺.馬克思不是預言家,是路標 [N].東方早報,2008-10-31(A16).

篇4

馬克·贊迪回顧了經濟危機5年來,發生在美國乃至全球的經濟事件,他撰寫的《美國回來》一書,由表及里地從政治和經濟兩個層面分析了美國回歸的緣由。讀來讓人扼腕。不得不承認,美國金融體系依然是全球頂尖的—沒有之一。因為他們擅長總是退出最好的金融產品。

從一開始的經濟震蕩演變成最后的金融恐慌,2008年9月7日星期天的那個下午,兩房的收歸國有讓整個國家的一代人都對未來產生了懷疑。市場已經狂瀉且交投清淡,保險和銀行的倒閉,讓人們幾乎再無可信任的金融機構。盡管雷曼背靠美聯儲,且并不缺錢,但因其風險日漲,合作伙伴們漸漸遠去,萬惡的投機者推波助瀾,導致其破產。

應該說這是嚴重的錯誤,迄今不少經濟學家依然認為政府在處理雷曼破產事件上有過錯。也可能正是因為如此,在幾周之內,美國政府從放棄雷曼到全力援助金融體系,來了個大轉彎。為了美國的利益,萬億美元級別的刺激計劃從銀行、保險蔓延到了車市,這一無論從政治需求和社會穩定,還是從利害關系和行業立國方面來考慮,都是勢在必行的。而汽車行業成了經濟復蘇的領頭羊。雖說沒有政府的幫助汽車行業也可能會柳暗花明,但是一定不會如此迅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導致金融監管缺失的金融體系本身的整頓也必須要提上議事日程上來。人們發現該體系的最大風險源自于傳統銀行外部星羅棋布的機構,市場稱之為“影子銀行系統”。也就是對沖基金、私募公司以及其他一切發行、投資和交易一系列名目繁多的貸款、債權和衍生物的機構。

篇5

一、營造民主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教師并不是至高無上的統領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質疑能力就要求教師放下架子,尊重學生、態度和藹、語氣親切,以營造一種和諧的、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良好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產生質疑、敢于提出問題的基礎。

例如:在講授《》時,說到“落后就要挨打”。突然有一位同學在臺下說:也未必,進步也會挨打。我沒有批評學生的標新立異,擾亂課堂秩序,而是問他為什么?學生就滔滔不絕的把自己的觀點講出來:“歷史上曾經‘進步’的蘇莫爾文明、埃及文明、米諾斯文明就是被落后的蠻族摧毀的;曾經非?!M步’的中國也曾屢屢受少數民族南下的騷擾,包括歷代加修的長城也無法阻擋北方少數游牧強敵,朝廷一次次南遷乃至覆滅?!备鶕@樣的史實,要求學生討論,最后得出結論:落后會挨打、落后不會挨打、進步也會挨打。

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善于質疑

高中學生還處在思維成長階段,知識經驗不足,對于學生來說問題意識還不是那么的強烈。組織學生質疑過程中,學生提不出問題或者提出一些“幼稚”的問題。在這種情境中,教師除了積極主動、正確引導外,還可以通過創設情景,啟發學生質疑。比如,構建語言情景、運用面部表情、使用肢體動作、創設問題情境等。

例如:在講授《中國產生》時,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如果你是當時的一位商人,你會選擇哪里開辦企業呢?為什么?”“試想,你在創業中會遇到哪些困難?你將如何解決?”創設一定的問題情景能夠引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發生興趣,進而產生一種我要學的心理傾向,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掌握知識。

三、提供充足時間,讓學生用于質疑

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精心設置一個又一個的環節,牽著學生的鼻子一步步往前。教師問個不休,學生忙于應付,根本就沒有質疑提問的機會和時間。課堂氣氛看似活躍,學生也積極參與,但所有的問題都是教師精心設置的,實際上學生的質疑能力并沒有得到培養。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首先要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留有充分的時間,深入思考才能發現問題。教師在每一階段都要抽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進行相互合作交流,提出個人的疑難問題,簡單的當場解決,較重要的和難以理解的問題,經過認真篩選后在全班交流。在組內交流時要求學生把在思考問題時的思維過程描述出來,這對其他學生思維的養成有一定的啟發和幫助。這樣才能避免一言堂,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從而落實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推進新課程改革的發展。

例如:在講授《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時,先讓學生閱讀課文獲取信息,然后要求學生提出問題,學生都能提出:1929―1933年美國為什么爆發經濟危機?這次經濟危機爆發的表現和特點有哪些?又有什么影響?這些學生都理解,但有幾個學生問:“現今中國的經濟形勢與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經濟狀況很相似:“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使得現今貧富差距日益拉大;房價的虛高導致分期付款、提前消費成為大部分年輕人的選擇;而2007年開始的股價日益攀升也使股市不穩,風險日益加大。這是否也意味著中國不久也會出現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難于理解,交由組內交流,在分析、討論、交流中學生形成了正確認識:中國不會爆發經濟危機。因為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只要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不改變,其基本矛盾就存在,生產和銷售的矛盾就會激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就會不可避免地爆發。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國家會進行強有力的社會調控,所以中國不會發生經濟危機。

四、把握課堂教學,讓學生慣于質疑

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發揮教材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課前,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置部分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預習。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效率,提高預習效率。通過精心設置的質疑問題,使學生得到啟迪,學會質疑的方法。

另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質疑――帶疑自學――嘗試討論――大組交流――解疑設疑” 模式教學。[2]  學生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比如,首先設計一些淺層性的問題讓學生快速地了解,了解教材的主旨和大意。對于課文中的歷史縱橫要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聯系與想象;對課文中的學思之窗,要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進行探討,使學生掌握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學習方法。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后,教師要鼓勵學生放開手腳、廣開思路,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把想法和認識通過問題形式表達出來。

篇6

一、 虛擬經濟泡沫來自實體經濟失衡

在美國,2001年后,面對互聯網泡沫破滅和“9?11”事件對經濟的巨大沖擊,美聯儲通過降息來對抗經濟衰退,在短短3年內,基準利率降到1%左右。由于低利率的鼓勵和全球流動性過剩,2003年各種資產價格開始上漲,5年中美國房價平均上漲了50%以上,許多城市的房屋價格甚至漲了一倍。人們相信房地產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還會上漲,只要能將房子出手,就能實現再融資。這成為次級抵押貸款產品熱銷的主要原因,也最終成為金融危機的導火索。類似的現象其實在其他國家也曾經發生。在1990年的日本,大藏省《關于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制,這導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經濟加速下落,地產泡沫破滅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系陷入崩潰。在19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前的泰國,房價及股市大幅上揚,泡沫經濟逐步形成。樓市和股市泡沫破滅后,借有外債或所發放的貸款與房地產和股票相關的本土銀行,也因金融危機而大量關閉或被接管。

通過以上觀察不難發現,所謂虛擬經濟泡沫就是金融資產價格偏離其內在價值。導致這種偏離的原因,表面看是投資者的賭徒心理和過度反應在起作用。那么是什么影響了投資者心理?貨幣主義對投資者的心理預期進行探究,認為一國貨幣政策過度運用,從而影響投資者信貸預期,造成資產泡沫膨脹。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后,克魯格曼強調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危機產生的外部性,其政策含義在于減少短期債務和加強國際間短期資本流動控制。但所有這些對金融危機的根源探求,似乎都忽視了一些最明顯的現象,即為什么泡沫總在地產與股市中生成,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明知風險存在,何以放縱風險的擴大?

事實上,這些研究并沒有注意到對應的實體經濟發生了什么。金融危機在本質上就是經濟危機。試問投資性需求引起的地產價格上漲,是否與真實市場需求相一致?無論是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還是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實際上都指向了真實的市場需求不足,這是經濟危機的根源所在。

那么,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危機,到底與以往有何不同?明顯的一點是,經濟危機已開始由美國國內擴散到全球。反觀戰后的歷史,很多問題都來自于戰后日本的崛起,東亞諸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參與到世界經濟的整體分工中來,引起的全球性產業重新分工。由于人力資本的比較優勢,全球的制造業出現了向亞洲的聚集。那么,此時美國將作何選擇呢?按照比較優勢,美國是全球科技最發達、最具創新性的經濟體。因此,全球性分工要求美國放棄傳統制造業,將經濟建立在研發和服務為主的更高產業形態上,但這種全球性產業分工的變遷并非沒有摩擦。美國汽車業在這次經濟危機中的衰落其實早已注定,若非金融業的信貸消費刺激,恐怕其早在數年之前就衰落了。換句話說,自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美國尚未形成真正的“熊彼特式市場創新”。無奈之余,美國只能將經濟發展借助于金融業創造的虛假需求。沒有財富增長的消費需求注定是不可延續的,這不僅是美國經濟的隱憂,而且也是世界經濟的隱憂。除互聯網之外,支撐世界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原創性創新并未到來。

與產業分工變遷相一致的,是全球性分配制度的重組。亞洲盡管擁有全球制造業大半,但缺乏核心技術。同時,人力資源比較優勢的另一面,是資本在分配中占據優勢,而勞動在分配中處于劣勢。這也就造成了美國消費膨脹,亞洲尤其是中國消費不足。未來的全球性經濟增長,只能暫時依賴工業化、城市化尚未完成的中國和東亞的“投資型”經濟。在美國消費疲弱時,依賴出口的東亞經濟,同樣會面對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如果通過貨幣政策刺激投資帶動經濟,這就成為金融、地產泡沫形成的開始。在中國經濟內部,由于公共產品供給的體制障礙和分配不公,更抑制了普通家庭的消費。同樣借助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經濟刺激方案,只會加重對投資規模的依賴。如果不協調經濟增長中的消費和投資比例,未來經濟發展策略將會不得不在有效需求不足和資產泡沫間作兩難選擇。

二、 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應并行不悖

以上的討論,提示我們虛擬經濟泡沫根源于實體經濟危機。那么,華爾街在美國金融危機中扮演了何種角色呢?奧巴馬在國會上指責政府的注資變成了本該破產的投資銀行經理人的獎金,不過是又一次印證了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定,并為“委托―”理論作了注腳。當信用過度擴張為投行帶來更多收益時,投行經理人只需要繼續加大杠桿比例,創造更多的衍生證券,并說服投資者去購買。至于最后系統性風險來臨之時,最終的風險承擔者只是債權人和投資者而已。缺乏對金融中介監管和懲戒機制,造就了金融業的道德風險泛濫。

金融危機之前,華爾街聞名于世還在于其金融產品創新層出不窮,雇傭全球一流的數學和物理學家為復雜的衍生品定價。由此,一種衍生證券的創造,勢必造成買賣雙方對風險和價值的信息不對稱。當理財經理為客戶推薦產品時,很少會強調其中的風險??的螤柎髮W金融學教授黃明在分析香港中信泰富的虧損案例時指出,一般在公開市場中交易的股指期貨等衍生品,具有簡單的交易規則和風險估值方法,是值得在我國提倡發展的產品,而具有復雜“敲出條件”的期權產品并不值得提倡。

經過此次危機,美國的很多投行已經放棄了衍生品交易業務,重新把信貸業務作為主業,回到商業銀行模式。商業銀行必然要符合《巴塞爾協議》關于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同時,美國還針對投行和其他風險對沖基金設定杠桿率限制,防止金融機構在投資中不顧債權人風險,盲目融資擴張,加大系統性風險。

但有一個關鍵所在,以上監管法律的制定和實施,都假定有一個代表債權人和投資者的監管方。那么誰來出任這個最終監管者?如果是政府機構,那憑什么認為政府機構不是“經濟人”,而一定能代表投資者和債權人利益對金融業實施嚴格監管呢?當一個企業在行業中占據壟斷地位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假定市場價格由供需決定。當一個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主要地位時,它就可能左右政府的決策。

三、 金融深化不要背離中國經濟的實際

金融泡沫破滅之后,最終會導致經濟衰退。此時,國家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最終體現為凱恩斯主義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后,中國政府出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但正如貨幣主義對凱恩斯主義的批判一樣,經濟刺激計劃總會伴有后遺癥,而且這種后遺癥很可能導致新一輪的資產泡沫。為避免出現經濟刺激計劃后遺癥,防止信貸擴張刺激資產泡沫,國內很多經濟學家指出,經濟增長的長遠發展需要振興國內消費,開出的藥方除了“還利于民”等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建議之外,還提倡消費性金融在中國的開展。涉及后者,就不得不提及麥金農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論。由于資本的稀缺和利率的非市場化,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金融抑制”問題。換句話說,金融業的不發達抑制了投資信貸和消費信貸。

但發展中國家是不是需要與發達國家一樣的金融體系、一樣的金融產品、一樣的監管制度呢?對于中國而言,可能最值得討論的,與“金融深化”相關的兩個話題應該是農村金融和中小企業信貸問題。銀行業對農村市場是有過反復的。上個世紀90年代曾有過農村信用社和縣級銀行的裁撤;危機過后,考慮到中小企業和農業生產的資金問題,在國家政策鼓勵下,很多銀行開始重新在農村和縣城設點。從長遠看,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需要提供完善的擔保制度,在金融領域開展更多的制度創新,引導民間投資參與這部分業務。

至于消費信貸,我們更多應持審慎態度。從最近的信用卡出現的問題看,已暴露出很多銀行在風險控制上缺乏合理的措施。同時,信用卡針對的社會群體也有濫發信用之嫌。中國社會長期形成的儲蓄觀念,以及養老、醫療、住房和教育的壓力,都對消費構成制約,單純依靠信貸消費,希望以此振興全社會的消費,恐怕并不符合當前的社會狀況。中國的“金融深化”應多在中小企業、民營企業以及農業、農村信貸問題上做文章,這才是適應未來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未來的中國金融業仍需大力發展,我們期待能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金融制度創新,希望中國的金融機構能發現并支持中國出現自己的“微軟”,樂見在金融機構支持下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困境得以改善。

長期的人類社會經濟史顯示,工業社會的經濟周期不可避免,繁榮與衰退總是并生。人類社會的經濟增長需要新一輪的產業革命,這或許將發生在能源技術或生物技術領域。但經濟增長并不應成為終極目標,按照阿瑪蒂亞?森的觀點,經濟發展的目標應是每個個體能獲得更多的自由。無論是金融創新,抑或國家的經濟戰略選擇,如果背離了這些基本理念,金融危機以及由危機導致的經濟衰退帶來的社會政治經濟沖擊,都只會愈演愈烈。

篇7

關鍵詞:金融危機;財務管理;啟示

如果從2007年底美國發生“次級貸款”危機算起,被稱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至今已近兩年了,現在還再探討這個題目,似乎有炒冷飯之嫌,但在筆者看來,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說,金融危機使我們失去了很多,但不應失去思考;它摧毀了我們許多,但不應摧毀價值。還有人說金融危機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認識到它給我們上了生動而又深刻的一課,是年輕人鍛煉成長的好機會。它給我們多了一種經歷、一種見識、一種歷練、一種本事。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必須通過思考,認真總結經驗,不能輕易地放棄金融危機給人類思考的價值。

理由之二:人們經常說形勢決定任務。當前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是,對世界經濟寒潮何時消退的形勢做出科學的判斷,以便確定當前任務。

就我國而言,在經濟寒潮何時消退中存在多種意見,其中有兩種代表性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我國經濟2008年底就觸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這次經濟寒潮2009年才能見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應當說,這兩種意見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張2009年下半年就能見到曙光的理由,媒體已有許多的披露,這里從略。下面主要講主張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時代,世界雖大也只不過是個地球村,誰也不能獨善其身。這里先關注世界多數經濟專家的看法。他們認為,這場經濟危機目前仍見不到底,也很難預測什么時候能見底。因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緩解,而不能根治;實體經濟深層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經濟調整還將進一步展開。有的專家還預言會出現第二波金融危機。拿超級大國——美國的經濟來說,經濟危機還在繼續,其經濟仍然在惡化,失業在增加,消費率(占GDP的比重)從70%降到60%等。這是因為,美國生產要素已缺乏增長動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夠填平金融海嘯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維持美元穩固的世界地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因預測到這次金融危機而得獎)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經濟將真正進入蕭條期,人們將看到零利息、通貨膨脹和無復蘇景象,這種情況還將延續很長時間。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萬分之一,也就是一百萬存款的利息是1元。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國的狀況又是如何呢?由于這次金融危機是通過美元和五花八門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國擴散,并滲透到世界各國經濟中。既要看到我國經濟基本面及發展優勢和潛力,也要看到我國所面對的外部嚴峻環境和自身的困難。而對于后者。主要有四點判斷:

第一。經濟增速繼續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長61%;全國財政收入1.46萬億元,同比下降8.3%。用電量和運輸量一般是研究宏觀經濟走勢的風向標,而一季度用電量還在下降,說明經濟產出仍是下降趨勢。有人具體指出,2009年我國經濟可能出現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時減速的險情。先說投資。投資增長的原因,是經濟增速的拉動?,F在經濟下滑,投資自然就沒有積極性。再說消費,這幾年主要是靠汽車、房地產拉動,而這兩個產業又是靠消費信貸刺激起來的,然而百姓的消費力已經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費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億,而現在只有4億多。而今又有1000多萬的農民工返鄉,農村的消費很難拉動,目前又很難找出新的經濟增長點。類似于家電下鄉這樣的策略并不理想。東部不想買,西部又買不起。有的還說,家電是因為不能出口,才轉銷到農村的,而價格優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稅而已。

第三,央行認為,房地產目前仍有回調的危險。商品房開工面積還在下降。其調整時間約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業的調整。

第四,伴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產業的分工,中國經濟的增長對對外貿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內難以逆轉。如我國與美國的年貿易額高達3000多億美元。而我國出口卻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進出口總額同比降24.9%。我國經濟面臨美歐經濟衰退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巨大考驗。

綜上所述,金融危機已到盡頭的說法并不可靠,現在僅是進入止穩狀態。因此,如何從認識危機產生原因和怎樣科學認識危機的問題出發,進而總結經驗、豐富知識、提振信心、沉著應對、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共克時艱這些問題,今天仍然嚴肅地擺在面前,需要我們做出響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來探討這個題目并沒有過時,更不是炒冷飯,仍然具有理論與現實的針對性。

基于此,根據有關文獻及筆者學習的體會,這里先講金融危機及其產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講當前人們對金融危機的幾種認識;接著討論一下怎樣科學與辯證地看待金融危機;最后,根據上述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和發展的形勢,談一談金融危機給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帶來的思考和啟示。

一、經濟危機產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這場危機來得莫名其妙。在談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說一下什么是經濟危機。

一個國家的經濟,由過熱到停滯,再走向衰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發生經濟危機。從其表面現象來說,就是你所生產的東西,有錢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買不起;或者說,大家需要的東西無人生產,不需要的東西卻還在大量制造。嚴重而又全面的經濟危機,是以下述7種現象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經濟嚴重泡沫化(商品價格嚴重脫離價值);二是經濟結構失衡,生產相對過剩;三是銀行嚴重虧損,有的倒閉;四是很多企業破產,大量員工失業;五是發生通貨膨脹或是通貨緊縮;六是經濟下滑;七是經濟秩序混亂。當人類被動地接受懲罰后,又會回到價值規律上來,使經濟得以恢復。但以后又會再出現經濟危機,使經濟呈現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經濟危機既有始,也會有終,所以稱其為經濟發展的周期性。

那么,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什么?應當說,各個時期產生經濟危機的具體原因不盡相同。更為重要的是,金融危機至今還在繼續。此時,要對這場金融危機做出全面的尋根究源還不是時候。下面根據有關資料,講五個主要原因。

(一)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

美國人有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的習慣,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錢。然而。天上掉不下餡餅。這就要碰到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有錢保證過度消費和超前消費?常規的做法是借債和撈錢。

先說借債。美國人在世紀之交,儲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錢花,負債的水平相當高,據說已達10多萬億美元。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們的人民幣來說,10多萬億美元,相當于70萬億人民幣。而我國2008年的財政收入約6萬多億人民幣。即使什么錢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還清債務。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也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有人說過。美國是太多的人花了還不起的錢,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錢借給了不該借的人。如很多國家都買美國的國債,我國到2008年底總共持有美國的國債7274億美元,占美國國債的23.6%,已經超過日本,是美國國債第一大持有國?,F在,我們還在買美國的國債。

再說撈錢。多年來,他們揮舞著美元的大棒,認為經濟的增長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產要素,而是熱心地去制造科技網絡泡沫、房地產泡沫和衍生產品泡沫等等,以便撈錢。有這樣的社會存在,就很容易養成投機的心理。投機雖是市場的劑,但漠視風險的過度投機所制造的泡沫總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價值規律的懲罰,使市場失去穩定的基礎,引發金融危機。例如,近年來,在高利潤的誘惑和激烈競爭的壓力下,投資銀行逐步地放棄需要資本金很少、以賺取傭金的主業務,而是不務正業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級貸款”市場和復雜衍生金融產品投資。而衍生金融產品又具有眾所周知的杠桿效應,可以放大收益和風險,交易主體只要交少量的保證金就可以完成高回報的交易。高杠桿率使得投資銀行對融資依賴增強,一旦投資銀行不能通過融資維持流動性時,就容易引起投資銀行的破產。美國五大投資銀行就是教訓。

(二)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

雖然金融創新對金融的發展具有推進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風險的一面,是把雙刃劍。因此,必須把金融創新風險置于可控的范圍內。美國是推崇金融創新的國度,現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誰也無法搞清楚。它們又是如何創新和使用金融創新工具的呢?如美國的房貸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購買商業銀行和房貸公司流動性差的貸款,通過資產證券化,將其轉換成債券在市場上發售,投資銀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術,通過創新再將“次債”進行分割、打包、組合并在市場上分別出售。由此衍生層次變迭加,信用鏈條拉長。其結果是沒有人去關心這些衍生金融產品的真正基礎價值。從而助長和推動了極度的短期投機趨利化,最終釀成了嚴重的金融市場危機??梢哉f,美國本輪金融危機就是“次貸”危機所蔓延的結果,“次貸”危機是美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過度和不恰當使用金融衍生品的產物。

總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糧,終究是要付出慘痛代價的。同時,也使我們想到,我們黨所提出的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是何等的正確和有眼光。

(三)對經濟疏于監管

正反的經驗均證明,市場經濟是法制的經濟,必須依法進行監管。建立在法制和監管基礎上的一些市場運行的基本規則和制度,是一個健康和有序的金融體系賴以運行的基石。市場主體如果脫離監管和法制的約束,過度追求盈利,盲目競爭,市場就可能滑向無序,金融危機就極易發生。而美國自由金融主義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頂峰,必然導致金融市場的系統性崩潰。總理2009年初在劍橋演講時,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場金融危機使我們看到,市場也不是萬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勢必引起經濟秩序的混亂和社會分配不公,最終受到懲罰??偫磉€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一些經濟實體疏于監管,一些金融機構受利益驅動,利用數十倍金融杠桿進行超額融資,在獲取高額利潤同時,把巨大的風險留給整個世界。這充分說明,不受管理的市場經濟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勵

有關機構的研究資料表明,2007年美國大企業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員工的275倍,而大約30年前,則是35比1。在中國,據媒體的披露,中國銀行董事長是150萬,相當于美國30年前的水平。金融機構對高管激勵措施,往往與短期證券交易收益掛鉤。在誘人的高薪軀動下,華爾街的精英們為了追求巨額短期回報,紛紛試水“有毒證券”,借助于金融創新從事金融冒險。如前所說,美國的房貸機構、經紀公司將貸款發放給沒有還貸能力的借款人,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則將房貸資產打包賣給投資者,重獎之下放棄授信標準。離開合理邊界的高薪激勵,是這場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禍首之一。

(五)數學模型的濫用

數學模型本身是科學與嚴密的,但卻是靜止的,而資本市場則是生動活潑和瞬息萬變的。數學模型依賴一些脫離現實市場條件的抽象假設和歷史數據,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圍內作為投資決策參考,不能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過分依賴模型進行投資決策是不科學的,必須對模型計算結果給予科學判斷。恰恰是不準確的投資模型,使得華爾街分析師、精算師忽略系統性錯誤,并在證券化分析、系統風險估算,甚至違約率計算上出現預測失誤,最終成為這次美國系統性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誘因。

存在決定意識。金融危機,既然發生了,人們會有怎樣的認識呢?

二、對這場金融危機現有的幾種認識

下面列舉現有的三種認識。

(一)巴不得一夜之間就能告別經濟危機

據有的媒體披露,1998年東南亞發生了金融危機,泰國人一夜醒來,每個家庭的財富縮水了20%。本次金融危機已造成世界4萬億美元損失,大體上每人平均約3萬元人民幣。這對非洲絕大多數的國家和我國有些地區來說,都是天文數字。對我國來說,尚未見到這樣的指針和數字。盡管我國經濟基本面還是好的,但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蒙受了損失,其程度估計不會亞于泰國人。根據媒體的披露,給我們留下較深印象的有:

第一,經濟下滑。如2008年國家的GDP和財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滬A從六千一百多點跌到一千六百多點,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減少了20多萬億元,創證券市場開張侶年以來的記錄。因市值減少,中國經濟證券化比率也從2007年157.5%回歸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業面縮小,失業增加。畢業大學生就業難,有一千多萬農民工返鄉,使許多家庭的收入縮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業的業績下滑,職工的工資和獎金減少。

不難想象,上述的這些情況給生活帶來了壓力,又給精神上帶來煩惱。甚至使人容易產生悲觀失望情緒,對經濟和生活失去應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機的發生,美國人比7年前還窮,歷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億萬富翁自殺。4月22日,美國住房抵押貸款的主要來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殺。鄰居都講他是好人,同事講他的能力出眾,去年還獲85萬美元獎金。自殺原因可能是壓力太大。俄羅斯的億萬富翁因金融危機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萬富豪在2008年減少了6.6萬人,平均流動資產(基金、股票、外匯、債券及其它流動資產)減少120萬港元。因此,許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間就能揮手告別經濟危機。

(二)盼望房價能越低越好

我國房地產的價格時有上漲過快的情況,很多低收入家庭買不起房子。政府根據這一現象,采取了如運用稅收和利率杠桿等調控的措施,鼓勵買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進一步運用行政手段,打壓房價,價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買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貨

為了促進消費,刺激經濟,政府采取了包括發放消費券在內的許多措施,幫助困難群眾。許多企業也為了使自己手頭有真金白銀,以便在危機中取得主動,采取了包括降價在內的許多促銷策略,有許多商品的價格低于成本。這種策略使得部分人認為,經濟危機沒有什么不好,工資一分也沒少,而衣食住行樂都在降價,天天有便宜貨可買。有的人一買東西,就可以用好幾年。

上述這三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與科學?

三、必須以科學、辯證的眼光看待這一場金融危機

針對上述三種想法,相應地講三點:

(一)應充分認識到金融危機的客觀性和不可抗拒性

當今,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放棄了計劃經濟的模式,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競爭,價值規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謂的價值規律,講的是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目前還無法加以直接計算,只能借助于價格(貨幣)加以表現。由于供求關系,價格會隨價值上下波動,但最終決定價格的是價值。市場經濟正是通過價值規律的價格機制進行調節。即通過價格信號知道要生產什么,不生產什么。所以,價值規律是一所偉大的學校。

市場經濟同樣存在著許多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在追逐利潤的競爭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生產的無政府主義,會使生產具有很大盲目性,進而引發經濟結構失衡,從而出現開頭所講的那些經濟危機現象。這些現象,不是買賣雙方或是某個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價值規律作用下,受到懲罰后才能知道的,屬于事后的懲罰,當發現并要糾正時已經來不及了。因此,經濟危機是無法阻擋也逃脫不了的。換言之,經濟危機不是那種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東西,而是具有客觀性質和不可抗拒性,并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另一條經濟規律,叫做經濟周期規律。這也是實行市場經濟這一資源配置形式,在創造高速生產力同時,必須付出的代價,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為如此,認識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機應成為人生的必修課。

(二)商品房價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價格問題,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思維上往往會出現“剪不斷,理還亂”的狀況。

首先,從理論上看,商品房價格不是由主觀愿望決定的,它最終是被商品房的價值所決定的。也就是價格太高了,背離其價值,很多人買不起,這當然不行,也不可能長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虧本生意沒有人會做。其價格問題,只能由市場決定,由價值規律進行調節。決不能倒退到商品價格均由政府規定的計劃經濟體制時代。況且,據統計,房地產行業牽涉到五十幾個行業,如鋼鐵和水泥等行業,是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占到GDP的比重10%,與相關的56個行業加起來占到GDP的40%。這里有個如何照顧到更多人利益的問題。

其次,商品房價格問題,同很多經濟問題一樣,是一個兩難選擇的問題。溫總理2009年2月28日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說,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過千萬戶以上。但是。筆者認為實際比這要多。因為每年的大學生有600萬人,不久就要結婚,這需要多少房子?總理這里想說的是,商品房目前還存在著很大的需求??煽偫頉]有講另一方面,也就是現在居民手中有錢,光儲蓄就有25萬億多元,這還沒有包括基金、股票、債券、外匯等。可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錢。又有需求,而商房卻大量積壓?其癥結是開發商與消費方想法不一致,沒有找到合理的價格。從政府的角度來說,處于究竟是傾向老百姓還是傾向開發商這種兩難選擇的境地。十個行業的振興計劃只有房地產行業可能與此有關。如何解決需要與價格的均沖性問題,這正是企業家和經濟學家的任務。最近中央發表了房地產白皮書,稱由于需求的剛性,再降房價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關于是不是必須讓每個人都能買得起房子的問題,號稱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國,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實,經濟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資源也高度地在流動,買個房子會感到很拖累。

總之,商品房價格要降到合理的價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價格不能嚴重背離價值。

(三)商品低價促銷問題只能治標不能治本

經濟學中有個基本常識,只有投入小于產出時,社會不僅能生存,而且能發展。因此,任何社會都要節約,力爭以盡可能少的投入來取得盡可能大的產出。這里講的節約,歸根到底是時間節約,時間節約規律被稱為是最高級的經濟規律。社會對節約要求的強制性,也適用于企業?,F在用時間節約規律來看促銷的現象,企業能長期用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商品嗎?如果是這樣,企業一定不能生存?,F在的促銷只是一種戰略,而且他們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補償。促銷對于經濟危機來說,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更不是長遠之計。

由此可見,上述的三種想法均不大科學,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辯證法。對于金融危機,科學的態度應是:一方面是要承認和尊重規律,人類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積極地去面對。也就是說,30年前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享受了市場經濟帶來的快速發展;今天我們也要勇敢地面對市場周期性波動。

四、金融危機對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的啟示

對財會工作者而言,這次經濟危機,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顯和提升財務理念的好機會,把財務管理和會計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當今,每個企業都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以下的建設和管理。

(一)必須加強財務管理的戰略研究和建設

財務管理應采取什么戰略?這是財務管理的首要問題。過去,有相當多的企業隨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著做什么,什么賺錢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詢、分析和制訂戰略,確定經營模式。根據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今后應看重考慮的問題主要有:

1企業的生產經營要著重于實業

當前的危機是危中有機,關鍵看能否抓住機遇?,F在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所投入的每一分錢,在戰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學發展,再不能回到傳統發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長的同時,要做到促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因為只有培育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經濟增長點,才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可持續性,才是應對危機的長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訂企業經營和財務管理的戰略時,我國的實體經濟應名副其實,生產經營應重在實業。

雖然融資等問題離不開資本市場,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資本市場上,特別是股票投資。

2要慎用各種理財的金融衍生產品

本來,金融創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機的根源,但如果濫用或將其視為投資工具,就會成為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2007年全球外匯資金和金融衍生產品全年交易量達3259萬億美元,相當于當年全球GDP總和的67倍,已超過了實體經濟的需求。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特別是要慎用各種理財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據數據介紹,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則:

第一,總量適度的原則。要以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的需要為標準,而不是要通過投資獲利。否則又將演變成不可抗拒的風險。

第二,程控的原則。對金融衍生產品投資要有內控機制,如果是無法控制,則不能投資。

第三,穩步推行原則。先推行簡單、風險低的產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復雜、風險高的產品過渡。

說到財務戰略,熱門的話題是樓市和股市,卻很少有人去關心居民儲蓄以及貨幣量擴大的問題。可把它比喻為定時炸彈、籠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爆炸和潰堤?估計在未來GDP溫和增長下還可能發生通貨膨脹。對此,在理財戰略上怎么應對?

(二)加強風險導向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內部控制隨環境變化,處于不斷的演進之中。針對現代企業風險無時不有、無處不存的這一環境,COSO委員會于2004年頒布了企業風險管理框架(ERM),認為以前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包含在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說明對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視。從中明白,風險發現就是收益發現的過程。這次金融危機不知有多少企業倒下(20世紀30年代有15000多家銀行倒閉)?2009年的頭兩個月,美國又有14家銀行倒閉。盡管各個企業倒閉的原因不盡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對風險的管理不到位,資金的風險管理做得不好。根據這次金融危機給我們的教育與啟示。當前資金的風險管理應針對性地做好三個方面:

第一,現在相當多的企業,仍然存在著不是內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這是造成資金風險管理有名無實的重要原因。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中,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和有效的授權與監控機制。因為在風險投機收益的誘惑面前,監督往往無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強企業的文化建設,特別是要加強責任感的建設。這是因為:一方面風險管理絕不是管理階層幾個人的事,而是要貫穿企業管理的每一個過程和每一個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萬能的,新的情況與問題會不斷發生,這就要求做到在授權之內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第三,大國之間的摩擦或由于某個國家的金融危機,都會對收匯造成致命的打擊。還有不斷創新金融的工具,它們都充滿風險,需要對此高度警惕。

(三)樹立“現金為王”的觀念

資金是企業“血液”。對此,人們在平日里也許不能充分領悟,但在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就不再難以理解了。這次的金融危機給我們的啟示之一是現金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事實表明。由于現金流動性不足,不能償還到期債務而破產的不在少數,甚至有的企業還是盈利性破產。因此,在預期融資困難時,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企業就必須儲備盡可能多的現金,以保全企業的生存。盡管金融危機不是經常爆發,但又很難預期。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希望企業的基業常青,控制負債水平,保持科學流動性,持有必要的現金儲備,就顯得十分必要。這就是所說的“現金為王”的觀念。同時,在方法上,要重視企業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分析和應用,把現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這并不是說持有現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與風險的匹配。從理論上說,資產的盈利性與流動性具有替代關系。企業現金保持量越多,流動性就越強,但極端了會嚴重影響其盈利性;企業現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強,但極端了會嚴重影響其流動性,這就是利益與風險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觀經濟行業環境、國家貨幣政策、公司財務狀況等都是公司現金持有量的影響因素,有很深學問。現有人對1998年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現金持有比率[=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總資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進行了比較,發現美國企業的現金持有比率為6.4%、英國為6.1%、日本為15.5%、我國臺灣為11.6%。相比而言,國內大陸上市公司現金持有水平比較高:中國上市公司的現金持有比率約為16.8%。1998~2007年中國上市公司的平均現金持有比率約為24%。各國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沒有答案。

(四)對企業會計準則進行再認識和提出新的認識

2007年我國上市公司實施了與世界趨同的新會計準則。其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引進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經本次金融危機實踐的檢驗,其科學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簡單的回顧。1990年9月10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時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參議院銀行、住宅及都市事務委員會作證時指出,歷史成本財務報告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于事無補。他首次提出應當以公允價值作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一直存在爭論并不斷進行調整、修訂與完善,經歷了風風雨雨。

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公允價值計量與金融危機的關系問題再次成為金融界與會計界的焦點。對其看法有不同聲音:

據資料證明,歐美政治家曾經把矛頭指向了按市價計算的所謂公允價值的會計準則。他們認為,在金融危機時,公允價值計量會令很多金融機構的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為了讓資產負債表好看,又會被迫拋售損失比較大的資產,進一步壓低了這些資產價格,造成惡性循環。因此認為公允價值計量是加劇金融危機的因素之一。

現任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在參加一次座談會時指出,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并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系,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是美國超前消費及衍生金融產品泛濫。它原則上是經濟問題而非會計問題,公允價值僅是一種計量工具,是一種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機發生的原因。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是沒有問題的,只是計量方法上還需要研究。

對這些意見怎么看?筆者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從表面上看來,只是一種計量的方法問題,這沒有錯。但它客觀上會導致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項目發生波動,從而會影響著經營者與投資者行為,是有經濟后果的。問題還在于,所謂的公允價值取得,存在著技術上的困難。同時,公允價值既有如實反映的一面,又會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縱并運用于盈余管理等。具體到本次金融危機,其主要的表現是:公允價值在反映企業金融資產的價格上過于敏感,很多時候會成為資本市場助漲與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場狂熱時,它可以加劇市場狂熱;而當市場陷入恐慌時,則可以加劇市場陷入恐慌,這就是人們所講的推波助瀾。針對這些問題,應該通過這次金融危機的實踐進行分析,并得到相應啟示。現總結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意流動性管理。流動性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現金支付能力,它是企業資產配置和資本結構管理的結果。因此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和負債,要以流動性為目標,要能保證企業在持續經營的前提下,有足夠現金頭寸。

第二,提倡交易對象的管理。交易對象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在管理上,應運用該法獲得交易對象的情況概要,對各項財務的指標影響進行判斷,包括收益、資本、財務比率是否達到企業內部控制標準。

第三,重視處理好與投資者的關系。與公允價值計量相關的,尤其是不可觀測數據的采用、管理層的判斷等,更是企業需要詳細披露的內容。同時管理層需要重視與投資者溝通,并解釋財務指標的變動,使投資者了解企業的價值等。

總之,公允價值計量不是惡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現今金融市場高度發達的必然結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論上,不能簡單化,而要具體問題做具體分析,也就是對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約束。今后,公允價值這種計量方法還需要在實踐中檢驗,不斷地進行再認識并提出新認識。

篇8

關鍵詞:經濟學 金融危機 解讀

中圖分類號:F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656(2009)09―0018―06

關于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已經有很多研究,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人性的貪欲;二是政府政策干預失誤和監管失控;三是新自由主義泛濫,盲目崇拜市場經濟調控的有效性;四是實體經濟存在問題;五是金融體系和金融創新出了問題;六是美國主宰下的經濟全球化的惡果;七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本文運用政治經濟學理論對此次金融危機進行剖析,認為引發金融危機的原因是多方面、分層次的。

一、引發金融危機的原因:虛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001年,美國房貸金融機構推出零首付的次級按揭貸款。借貸者買房時不再需要交納20%或更高的首付,銀行也不再對借貸者的背景和收入情況進行任何審查,這實際上是在大規模向按揭貸款信用等級低、償還能力很差的低收入階層貸款買房(次級貸款)。之后,銀行機構把按揭出售給投資銀行,這些投資銀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變成一種“有按揭支撐的證券”在市場上出售給國內外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機構,將全世界大量的投資者吸引到美國國內的住房市場上。2001年“次級貸款”余額僅為1200億美元,2006年增加到14000億美元,到2007年達到1.2萬億-1.5萬億美元?!按渭壻J款”經過包裝衍生為證券在二級市場流通,總規模膨脹到10萬億美元,其中在國際上流通的約占2/3,涉及“次級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多達2500多家,全球45家大銀行和券商都參與進去。

次級貸款及能夠流動起來的“有按揭支撐的證券”,對美國的房價上漲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2002年至2007年,美國房價上漲速度驚人,形成巨大的泡沫。2007年初美國房地產市場房屋總價值約21萬億美元,其中有約8萬億美元是投機的價值,泡沫占房屋總價值的38%。2007年2月,泡沫達到頂點,房價開始下跌,而在2006年,利率開始迅速攀升,結果是次級按揭貸款的整個循環鏈條斷裂,低收入貸款者無力償還貸款,放貸的金融機構本息無法收回,購買了“有按揭支撐的證券”的投資者的債券價值大打折扣,由次級貸款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并且在世界范圍蔓延開來。

這樣的結局是必然的。政治經濟學中所揭示的市場經濟運動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和虛擬資本理論能夠對此做很好的詮釋。價值規律表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價值決定價格。在市場交換中,由于供求的不平衡使市場價格背離價值,而市場價格通過對價值的背離又調節著供求,結果是使供求趨向平衡,價格趨向于價值,交易遵循等價(等量勞動)交換原則。在這里,特別需要關注馬克思的需求理論,它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馬克思說:“要給需求和供給這兩個概念下一般的定義。真正的困難在于,它們好像只是同義反復?!鐣獫M足需要,并為此目的而生產某種物品,它就必須為這種物品進行支付。事實上,因為商品生產是以分工為前提的,所以,社會購買這些物品的方法,就是把它能利用的勞動時間的一部分用來生產這些物品,也就是說,用該社會所能支配的勞動時間的一定量來購買這些物品?!笨梢?,馬克思認為,需求首先是生產問題,即需求方之所以有支付能力,是因為在生產中投入了相當的社會必要勞動量,向社會提供了包含這個一定社會必要勞動量的使用價值(財富)。只是現在需求方用貨幣來抽象地代表他向社會提供的財富(抽象財富),他持有的貨幣體現著換取具體財富(使用價值)的支付能力。第二,把需求放到市場中進一步研究,馬克思指出了市場價格變動對需求的影響:“在需求方面,……從量的規定性來說,這種需要具有很大伸縮性和變動性,……如果生活資料便宜了或者貨幣工資提高了,……對這些商品就會產生更大的‘社會需要’?!薄叭绻枨鬁p少,因而市場價格降低,結果,資本就會被抽走,這樣,供給就會減少。”所以,市場需求規模取決于公眾通過創造社會財富的勞動所形成的實際支付能力的大小。就某個市場而言,其市場需求規模決定著供給規模。

美國的次級貸款是向償還能力很差即沒有多少支付能力的低收入階層在零首付條件下貸款讓他們買房。并且認為,在低利率和房屋需求增加刺激下,房地產價格一定會上升,次級貸款者一定會從房屋投資中獲利。從而形成支付能力,并且可以獲得投資收益和物美價廉、功能齊全的高質量自有住房。銀行機構通過“金融創新”把按揭出售給投資銀行,這些投資銀行再把不同的按揭放在一起,變成一種“有按揭支撐的證券”在市場上出售給國內外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機構,把全世界大量的投資者吸引到美國國內的住房市場上,同時也把風險推銷了出去。魔術似乎變成功了,低利率、不需要首付、有大量的投資機構愿意投資,這就在美國房地產市場虛擬出一個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

馬克思指出,證券化的資本積累是虛擬資本的積累,“人們把虛擬資本的形成叫做資本化。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會反復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來計算,把它算作是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資本會提供的收入。這樣就把這個收入資本化了?!崩试降?,證券化的資本的投資規模越大、價格越高,虛擬資本的積累規模越大。由于房地產和有價證券一樣,有定期的租金收入,投資規模受利率和房屋價格影響大,因此,在房地產價格過度上漲中也會產生巨大的虛擬資本。

虛擬資本的積累會遠遠大于實際資本的積累。虛擬資本的積累產生于房地產和有價證券價格上升帶來的投資機會。例如,如果預期房地產價格上漲,會誘發人們的投機行為,市場需求就會迅速膨脹。由于房地產和其他產品不同,在一定時期內供給很難快速增加,因此投機需求會帶動價格持續上漲,而定期的租金收入和相對較低的利率會使房地產市場虛擬資本積累額巨大。2001年,美國經濟出現衰退,政府為了挽救經濟,連續13次降息,基準利率降至1%。低利率使資產價格上漲,2003-2006年,房價漲幅超過50%。低利率、房價上漲、沒有首付的次級貸款、“有按揭支撐的證券”的流動,都在極大地刺激著房地產的投機行為,由此膨脹出一個巨大的虛擬資本。馬克思把虛擬資本稱為名義貨幣資本并且把它比喻為肥皂泡,所以,在美國房地產市場虛擬資本的快速積累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房地產泡沫。

但是,泡沫是不能無限制地吹大的。2004年6月,美國經濟復蘇,美聯儲擔心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泡沫,兩年內將基準利率從1%提高到5.25%。2007年3月,房價開始下跌。高利率和房價下降使許多低收入的次級房貸家庭無法還貸,次級抵押貸款違約率大幅上升,次級房貸危機爆發。表面上看,次級

貸款危機的爆發由利率提高和房價下跌引起,實際上是,美國房地產市場虛擬出的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遠遠地超過了美國人對住房的正常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實體經濟中的價值規律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發生著作用。由于美國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實際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無法兌現巨大的房地產價格泡沫,實際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這把利劍最終刺破了這個泡沫,房地產價格下跌,不僅向其價值回歸,而且,由于在價格泡沫刺激下使房屋供給遠遠超出實際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房屋價格會持續跌落至其價值之下。

為這場危機買單的,首先是低收入階層貸款買房者,他們喪失了住房,喪失了存款甚至傾家蕩產。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學術顧問、東京大學伊藤誠院士指出,當年日本由投機易推高住宅價格,引誘勞動者家庭借款,結果導致巨大損失。這種住宅融資的攻擊性推銷,只能成為銀行等各種金融機構新發明的現代化大規模的剝削手段。其次是公眾的利益損失,它通過和次級貸款相關的債券貶值、金融危機及由此引發的全球性經濟衰退,讓公眾來承受由此帶來的損失。馬克思指出,當經濟中的泡沫破滅時,“只要這種貶值不表示生產以及鐵路和運河運輸的實際停滯,不表示已經開始經營的企業的停閉,不表示資本在毫無價值的企業上的白白浪費,一個國家就決不會因為名義貨幣資本這種肥皂泡的破裂而減少分文?!钡?,經濟泡沫的破滅往往和經濟危機相伴隨,并且加劇經濟危機,表現為虛擬資本大規模減少,信用危機程度加深,有價證券持有者的財富大幅縮水,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下降。本次金融危機毫無疑問地證明了這一點。

二、金融危機的根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

美國為什么要通過次級貸款來虛擬一個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呢?根本原因是分配制度導致了貧富分化,使大量低收入者缺乏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

資本主義是一個資本強權的社會,資本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并通過商品便宜來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資本的內在沖動和經常的趨勢?!薄霸谫Y本主義生產中,發展勞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縮短工人必須為自己勞動的工作日部分,以此來延長工人能夠無償地為資本家勞動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在勞動生產力提高時,勞動力的價格能夠不斷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資料量同時不斷增加。但是,相對地說,即同剩余價值比較起來,勞動力的價值還是不斷下降,從而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狀況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所以,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好處大部分由資本所有者占有,經濟增長的絕大部分成果都必然會進入了少數資本所有者的口袋,伴隨著經濟的增長是貧富分化日益嚴重。資料顯示,2005年,美國最富有的1%和1‰的人所擁有的財富都達到了192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最富有的1‰的人口只有30萬,他們的收入與最窮的50%的人口的總收入相當,而最窮的50%的人口有1.5億。從1980年到2005年,最富有的1‰的人口的收入占社會總收入的份額翻了番。

貧富分化帶來的問題是,“以廣大生產者群眾被剝奪和貧困化為基礎的資本價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度以內運動,這些限制不斷與它自身的目的而必須使用的旨在無限制地增加生產,為生產而生產,無條件地發展勞動社會生產力的生產方法相矛盾。手段――社會生產力的無條件的發展――不斷地和現有資本的增殖這個有限的目的發生沖突。”一方面,資本在競爭和信用制度促使下不斷集中,資本集中加速了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社會財富日益增加。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的分配關系,使工人階級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提高是有限度的,“工人的消費能力一方面受工資規律的限制,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實的限制,就是他們只有在他們能夠為資本帶來利潤的時候才能被雇傭。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痹诜睒s期間,增長更快的是資本獲得的剩余價值和由此帶動的資本積累,這就使生產擴張快于社會有支付能力的擴張,潛伏著即將爆發的經濟危機。

在美國,由于貧富分化,大量低收入者缺乏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不可能通過改變它的分配制度來消除貧富分化,避免經濟衰退。而通過零首付的房屋次級貸款來虛擬出一個巨大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刺激總需求擴張,只能延緩經濟衰退出現,并且通過虛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有按揭支撐的證券”的出售將全世界大量的投資者吸引到美國國內的住房市場上,進一步促進供給相對于美國國內實際有支付能力的過剩,加強了經濟危機爆發后的深度,并且把世界其他國家帶人經濟危機之中。

所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所決定的生產相對過剩與勞動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才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

三、金融危機爆發的助推器:市場失靈且缺少監管

凱恩斯認為,經濟波動雖然是多種因素促成的,但是,“商業循環之所以可以稱為循環,尤其是在時間先后上及期限長短上之所以有規則性,主要是從資本之邊際效率之變動上產生的?!奔赐顿Y的波動是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根源。而“在自由放任情形之下,除非投資市場心理有徹底改變,否則就沒有辦法避免就業量之劇烈波動;然而我們沒有理由可以預料會有此種徹底改變。所以我的結論是:我們不能把決定當前投資量之責任放在私人手里中?!笨梢?,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必然導致經濟衰退,國家必須對宏觀經濟活動進行有意識的干預,特別是要對投資進行一定程度的管制。在凱恩斯主義主導下,1945-1973年,在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有政府管制的資本主義,政府對經濟和金融系統實行嚴格管制。

從古典經濟學到現代的新古典及新自由主義,都主張市場是唯一有效的經濟活動調節器,反對國家對宏觀經濟活動有意識的干預和實行有政府管制的資本主義。產生于20世紀20-30年代的新自由主義,在繼承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基礎上,以反對和抵制凱恩斯主義為主要特征,主張自由化,認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主張私有化,認為私有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主張市場化,認為離開市場就談不上經濟,無法有效配置資源,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指出,自由市場經濟“以生產資料分散在許多互不依賴的商品生產者中間為前提,……他們不承認任何別的權威,只承認競爭的權威,……”,“資產階級……高聲地責罵對社會生產過程的任何有意識的社會監督和調節,把這些說成是侵犯資本家個人的不可侵犯的財產權,自由和自決的‘獨創性’。”可見,新自由主義并沒有超越古典主義和馬克思所處時代的資產階級主張的無政府主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逐步取代了凱恩斯主義,資本主義國家信奉自由市場的市場經濟,放松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現在,資本主義世界所推崇的新自由主義之花結出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惡果。

美國經濟學家大衛?科茨指出,現代美國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新自由主義條件下,非常容易發生金融危機。美國在19世紀實行的是比較自由的市場經濟,那時大約每10年左右就有一次非常嚴重的金

融危機。到1929年,自由市場經濟導致了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此后,美國于1945-1973年期間實行的是管制的資本主義,在此期間沒有發生一次大的金融危機,也沒有一家大的金融機構破產。但是自1980年以來,隨著新自由主義的抬頭,美國經濟出現了一系列的資產泡沫,并伴隨著產生了相應的金融問題。比如,20世紀80年代,美國出現了一次比較大的危機,一種特別的金融機構――儲蓄銀行破產了,中央銀行不得不耗資數千億美元來挽救這些銀行。9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又出現了一個吸引了全世界范圍資金的巨型泡沫,這個泡沫在2000年破裂的時候也造成了數千億美元的損失。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房地產市場又出現了一個巨型泡沫,而這個泡沫目前也在破裂?!边@是因為,有管制的資本主義通過嚴格的經濟和金融系統管制以及調節貧富差距的稅收和社會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決定的生產和消費的矛盾。新自由主義的主張反其道而行之,反對社會對市場有意識的監督和調節,而在生產社會化程度迅速提高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的當代社會,自由的市場調節只能加劇生產和消費的矛盾,加深危機的深度和廣度。

馬克思對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的條件下的周期性經濟危機進行的深入剖析表明,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市場失靈,是經濟危機爆發的助推器。

首先,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資本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實現最大利潤的重要途徑是不斷進行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在資本不斷積累過程中,生產無限擴大和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的矛盾不斷加劇。在無政府的市場經濟中,只有通過經濟危機的爆發來解決生產和消費的矛盾。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爆發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市場無法有效調節經濟的表現,“社會的理智總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然會不斷產生巨大的紊亂?!?/p>

其次,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信用制度是資本集中的有力杠桿,并且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信用制度通過為實體經濟提供信貸資金支持,會產生虛假的社會需求來刺激實體經濟生產的擴大。特別是在一些生產周期比較長的部門,生產的擴張會受到貨幣資本的限制,但是“這個限制被信用制度和與此相聯系的聯合經營(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因此,貨幣市場的混亂會使這類企業陷于停頓,而這類企業反過來也會引起貨幣市場的混亂?!北敬螄H金融危機的特點是,沒有監管的次級房貸和金融創新創造了對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虛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信用制度推動下使實體經濟中的供求失衡,而實體經濟問題的爆發又引發金融市場的混亂。因此,本次金融危機實質上是經濟危機,而沒有監管的次級房貸和金融創新是經濟危機爆發的助推器。

對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的剖析表明,科學合理地設計金融創新,對市場經濟體系進行包括金融體系、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必要的調節、監督、管制,是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避免市場經濟“不斷產生巨大的紊亂”的基本保證。對市場經濟進行必要的調節、監督、管制,是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適應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所做的生產關系的必要調整,是社會向更高級階段演進的結果。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3]中國教育報[N],2008―10―14。

[4]陳彩虹,世界大轉折的偉大預言[M],讀書,2008,(10),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5]陳彩虹,美國金融危機與我們[M1,讀書,2008,(12)。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篇9

其實自殖民主義時期開始,就時常有西方國家通過戰爭或沖突的方式轉移國內危機,而危機之處也往往成為戰爭的策源地。

金融危機引發全世界對戰爭的擔憂

每次美國國內發生危機,都會有輿論預測美國是否會通過戰爭轉嫁危機,也總有人指責歷任美國總統發動的戰爭中不乏有類似案例。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克林頓政府于1998年對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沙漠之狐”的空襲行動。不少人認為,當年12月17日發動的這場軍事打擊,是為了轉移美國國內對萊溫斯基一案的注意。

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戰爭是政治的延伸。一邊是美國持續深化的金融海嘯和經濟衰退,另一邊是美國某些實力人物、新保守派策士不斷叫囂的軍事威脅。有分析人士提出過這樣的擔憂:如果不能抑制衰退,無法抵擋美元霸權正在遭遇的“逼宮”,那么,挑起一場戰爭,或者向“非美力量”發出戰爭威脅,或許將成為華盛頓實現戰略翻盤的最后一搏。

頻頻出現的有關戰爭的言論

2008年11月3日,奧巴馬勝選的前一天,俄羅斯國際政治研究所所長葉夫根尼?明琴科在新聞會上說,美國總統大選后,可能會挑起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武裝沖突,“主要原因就是金融危機”,因為“美國精英階層的情緒中存在著依靠外部沖突來解決國內問題的欲望”。

據路透社報道,2008年10月28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演講時表示,“在不對現有核武庫存進行實驗,或者進行一個核武現代化項目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保持可信的核威懾力……核武器的威力和它的戰略影響力是一個‘至少不能被長期關在瓶子里的妖怪’?!彼€說,自“冷戰”結束后的1992年以來,美國還沒有進行過任何核武實驗。

對于這種“暗示”,有美國議員直截了當地提供了注腳:“這為發展新的核武能力打開了方便之門,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門檻。”與蓋茨強調中國、俄羅斯“不斷更新著核武器”的言論相類似,美國國務院國際安全顧問委員會也出爐了一份報告,夸大在未來十幾年內新興大國的核武器打擊能力。

專家認為,美國鷹派想傳遞的訊息是,起碼在最近幾年之內,美國還有能力“低損傷”地軍事打擊其他大國,因此美國現在仍然可以進行軍事訛詐。

通過戰爭轉嫁危機利益何在?

在政治上,戰爭能夠起到消解國內社會壓力,轉移國內關注焦點的作用。大規模戰爭還會在某種程度上降低居民對國內民生水平的期待。

在經濟上,戰爭可以人為造成國內經濟動員局面,軍工產業的膨脹則可以極大地拉動內需,擴大就業。軍工產業復合體及其響應的政治勢力也往往會因此支持政府擴充軍備的政策。

挑動其他國家沖突的戰略也可以帶來較大的政治和經濟收益。例如,沖突當事國對大國的政治依賴會加深,而大國通常也是主要軍工生產國,所以沖突當事國大多需要向大國購買軍火,還往往會以較高利率向大國借貸,或以較低價格出售其國外資產套現等。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就曾向英國、美國大量借貸。在幾乎歷次戰爭中,都有一批因出售軍火而獲利頗豐的國家,以戰爭受益者的形象“載入史冊”。

在經濟全球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間接路線”還有更多的含義:如今資金的流動越來越方便,而全球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數量也是前所未有的。戰爭、沖突甚至僅僅是不穩定,就可能造成大批資金流向形勢較為穩定的地區。這種特點很可能被某些希望資金流回本國的勢力所利用。

戰爭能轉嫁當代經濟危機嗎?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金融危機給各國政府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少數政客鼓吹利用戰爭來刺激和拉動本國經濟發展,這是不負責任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冷戰”后發生的經濟危機與以往的經濟危機本質是根本不同的。傳統的經濟危機主要是生產過剩的危機,而當代的經濟危機主要根源在于過度膨脹的虛擬經濟與實物經濟嚴重脫節。這樣的經濟危機不是靠發動戰爭能夠解決的。

經濟對戰爭的誘動

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庇古的《戰爭經濟學》一書,以戰時經濟為中心,全面討論了戰前、戰時和戰后的戰爭與經濟的關系。庇古指出,促成戰爭爆發的情形甚多,包括一些細微事件,如“官吏被暗殺,狡猾的外交官偽造電報”等,但戰爭“真正的基本原因,卻是火藥背后的那些因素,最終不外乎是統治欲和求利欲二者”。庇古認為,在引起戰爭的各種原因中,經濟原因占有重要的地位。

從二戰到現在的一系列戰爭,為經濟利益而戰的目的越來越明顯,戰爭目的中經濟因素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果說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還帶有某種意識形態色彩,那么1991年的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則是典型的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目的的戰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為了確保其能源產地的安全,維護和擴展其經濟利益,在不管是否真有確實證據的情況下,不惜對伊拉克動武。而“冷戰”結束后債臺高筑的伊拉克侵占石油資源豐富、當時國家黃金儲備高達800億美元的科威特,也部分出于經濟利益。在這些戰爭背后,經濟利益是重要動因。

篇10

關鍵詞:營銷 營銷危機預警 預警研究

1 引言

企業危機前兆,查找導致前兆的根源,控制危險事態的進一步發展或將危險事件扼殺于萌芽狀態,以減少危機的發生或降低危機危害程度的過程。企業危機預警的目的是減少危機的發生或降低危機的破壞程度,實現企業的持續經營 。

2 市場營銷危機管理基本概述

2.1 危機的來源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而且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內企業將面對眾多擁有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跨國公司,市場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不確定因素層出不窮,隨時可能遇到突如其來的危機,而危機事件可能的來源更是多種多樣,概括起來有市場方面的、竟爭方面的、產品方面等等,以及大環境中經濟方面的、政治的甚至是外交等方面,而企業越是走向國際化就越會受到更多的來自環境的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2.2危機的管理的內涵

危機管理是指企業通過危機監測、危機預警、危機決策和危機處理,達到避免、減少危機產生的危害,總結危機發生、發展的規律,對危機處理科學化、系統化的一種新型管理體系。

3 營銷危機的現狀分析

3.1造成營銷危機的原因

3.1.1造成營銷危機的內因

我國大部分企業的市場營銷觀念仍處于落后的傳統營銷觀念階段,走入營銷誤區的國內企業,嚴重制約著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轉變舊的營銷觀念和改變舊的發展模式,樹立科學的現代營銷觀念和建立新的符合自己實際的模式是企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包括營銷理念誤區、營銷決策失誤、營銷措施失當、營銷人員素質低下和產品策略方面的問題。

3.1.2造成營銷危機的外因

包括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政策法規的頒布和調整、新商務模式的沖擊和人為與自然因素。面對營銷危機,企業應進行預警分析和預控,開展危機營銷,并針對不同情況分別實施誠信策略、轉移性策略、縮減性策略、公關策略和創新策略。

3.2危機下的企業管理

3.2.1要友善地對待企業的利益相關者

愛你的職工,他會百倍地愛你的企業;愛你的投資者,他會為企業堅持到底;愛你的客戶,他還會盡力訂購你的產品;愛你的債權人,他不會釜底抽薪;愛你所在的社區居民,他們會幫助你渡過難關。

3.2.2創造和諧的外部關系

經濟繁榮時期,許多企業外部關系不和諧也能夠生存得很好。但經濟危機到來后,率先倒閉的就是那些外部關系不和諧的企業??蛻綦x去,債權人逼債,一點小事也許就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那些外部關系和諧的企業,往往可以相互救濟、抱團取暖、共克艱難、渡過難關。

3.2.3獨辟蹊徑,隨機經營

經濟危機到來后,如果企業還是按照過去的常規經營,往往會處處碰壁。這往往正是考驗企業管理者智慧的時候。只有那些能夠獨辟蹊徑、隨機經營的企業才能絕處逢生。如日本一家“老板無主意”商店,看上去老板沒有主意,其實老板在展示眾多業余發明家的專利和新產品,這些產品大商店根本沒有。這家商店反而受到各方面的歡迎,生意越來越好。另外一家百貨公司不是出售時髦的新產品,而是出租商品,把日本的商業從“出售時代”引向“出租時代”,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3.2.4適當多元化經營

經濟危機來臨時,許多單一化經營的企業往往成為“重災區”。而那些能夠堅持多元化經營的企業這時卻有了回旋余地。因此,正常情況下堅持單一產品經營的企業,應當有適當多元化經營的準備。一旦危機到來,也能及時進行產品調整,從而分散經營風險。

3.2.5加大市場調研力度,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經濟危機期間,一方面要利用市場蕭條修養生息,加強企業員工的技能培訓;另一方面要加大市場調研力度,對市場的未來走勢及潛在需求有更加準確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在危機中找到生機,開辟新的市場。如打火機、鏡子這類商品在市場繁榮期間是過剩產品,市場不景氣時更是積壓產品,但有的企業推出一些造型奇怪的打火機、鏡子類產品,很受年輕人的歡迎,價格比普通的貴出許多,反而很熱銷。

4 建立危機預警體系

危機預警是危機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危機管理的關鍵所在。危機預警主要是指人們對危機的認知,表現為具有很強的危機意識以及在認知基礎上構建的預警系統。與常規事件相同,偶發事件也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在事故發生前,總會有一些征兆出現。只要及時捕捉到這些信號,加以分析處理,及時采取得力措施,就能夠將損失降低,甚至避免危機的產生。

4.1確定危機來源:對可能引發危機的現象或事件

很多企業盡管可能是行業的領先者,但是或多或少的會存在薄弱的地方,善于發現自身的弱點是現代企業的必修的“降龍十八掌”之一。企業應認真反思,哪些薄弱問題可能會導致企業陷入危機?從而使企業知道哪些危機最應該進行有效管理。

企業應按照正式的方式來明確最有可能發生、潛在的能夠造成最嚴重危害的危機。主要調查途徑有: 對公司的高層、中層、基層進行問卷調查;對經銷商進行調查;對消費者進行調查;對政府部門、行業主管部門進行調查;對媒體記者編輯進行調查;在以上所形成的調查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幫助識別企業最脆弱的方面,為企業縮小應該進行良好防范和管理的危機范圍,從而確保危機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4.2對危機進行分析

分析危機發生的頻率;危機發生的影響力;危機管理的難度;危機引起的公眾關注度。企業根據所列舉的危機以及以上四條考評依據,形成潛在危機重點分析表及危機優先序列象限表。

4.3確定危機的預控策略

根據危機的性質和企業對危機的承受能力,企業有不同的危機應對策略。企業應對危機的方法: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在公眾心目中建立可靠的信譽;不能涉足的領域要能拒絕誘惑,對危害程度大的風險盡量避免;完善企業內部管理,消除企業內部管理的各種弊端;針對各種誘因,制定健全的防范制度;迅速解決小問題,積極改正小錯誤。

參考文獻:

[1]云起.營銷風險預警與防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MBA核心編譯組.危機管理.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