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行業研究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3: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化產業行業研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其集聚發展有一定的關系。杭州確定將西湖創意谷、之江文化創意園、西湖數字娛樂產業園、運河天地文化創意園、杭州創新創業新天地、創意良渚基地、西溪創意產業園、湘湖文化創意產業園、下沙大學科技園、白馬湖生態創意城等十大園區作為主平臺,推動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集群發展。
本文通過數學建模,對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進行測算,經過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指出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現狀,并從經濟學角度對影響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最終提出應對策略和建議。
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測算
(一)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測算
一地區某產業的集聚度可以通過該產業單位數量、從業人員數量、產業的成果數量等指標的人均值與全國平均水平之比來體現。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多種子產業,要想把所有子產業的數據都收集起來是相當困難的,因此選取能反映產業發展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文章研究數據僅僅選取人均文化事業單位數、人均劇團演出場數、人均報紙發行數、人均雜志發行數和人均圖書發行數、文化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在總就業人數中所占比重等。以下為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樣本數據。
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相對于全國平均分布水平其集聚程度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測算: 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HCIGE=1/4[人均文化事業單位數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值+人均劇團演出場數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值+1/3(人均報紙發行數與全國的比值+人均雜志發行數與全國的比值+人均圖書發行數與全國的比值)+文化事業單位從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的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值]
按照以上測算方法,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根據測算數據,我們發現最近幾年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有所下降,2003年集聚程度較高,2007年集聚程度最低,而2008年與2007年相比集聚程度又有所提高。
(二)與相關城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比較得到歷年上海、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如下:
對3個城市進行橫向比較,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指標數值可以看出,北京的歷年數值都遠遠大于上海和杭州,北京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中心,但杭州的集聚程度要超過上海。對3個城市進行縱向比較,北京和上海的集聚程度日益下降,這說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全國的比重呈下降態勢。雖然這2個國內頂級城市在文化創意產業上有較大的發展,但是,由于國內其他省市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和快速發展,北京和上海與全國總體水平相比,其集聚發展速度在減緩。杭州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最高,之后幾年有下降趨勢,但2008年集聚度又有所提高。這與杭州政府瞬時采取措施,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關。
二、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影響因素分析
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程度與需求、勞動力、資本、人文、信息通訊、相關產業發展等因素有關,而且呈正相關關系。下面來分析杭州這些影響因素的狀況。在數據選取上,我們采用人均GDP和消費支出來反映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需求水平;采用高校師生數來衡量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勞動力供給情況;采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來反映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資本供給情況;采用固定電話用戶、移動電話用戶、因特網注冊用戶和寬帶業務用戶數量來衡量文化創意產業信息通訊情況。
(一)人均GDP和消費支出情況
需求是由購買欲望和購買力兩個要素構成的,人均GDP能反映該地區的購買力情況,而消費支出能反映該地區的購買欲望和消費者偏好。杭州人均GDP始終高于全國人均GDP,自2006年以來就超過了北京,2008年杭州人均GDP為70832元,位居全國第2名。杭州較高的人均GDP反映了杭州人的購買能力。
2008年杭州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6719.1元,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5504,28元。消費性支出中,用于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支出是1782.02元(占總消費支出的10.66%),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是2589.77元。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比率與1995年的7.8%相比,已經有較大提高。這說明杭州人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如果進行橫向對比,2008年全國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占13%,北京為14.5%,上海為14.8%??梢?,文化娛樂在杭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比重還有待提高。
(二)所在區域高校師生情況
所在區域高校師生情況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勞動力供給。據統計,2008年杭州高等學校有36所,在校學生409559人,專職教師24017人,高校在校學生和專職教師與總人口比例達到1:15.63。2008年全國高校在校學生和專職教師與總人口的比例為1:66.23,北京為1:19.50,上海為1:25.77。由此可見,杭州高校學生和專職教師的密集度比較高,文化教育的密集度比較高,文化創意產業的勞動力供給后勁比較足,有利于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的長遠發展。
同時,省教育廳對高校進行整體規劃,開辟了杭州下沙高教園區、杭州濱江高教園區、杭州小和山高教園區、蕭山高教園區等。這些高教園區和高校師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后盾,通過教學、科研、實踐等活動的融合,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高素質人才。
(三)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
固定資產投資額能反映某地區資本供給的整體情況,而文化體育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能反映該地區過去這段時間文化創意產業的資本供給情況。2008年杭州全市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額達99601萬元(占總投資0.5%),比上年增長33.22%。杭州還設立了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資金總額高達每年1.52億元,并將根據需要逐步遞增。
縱觀全國,2007年全國文化娛樂業投資占總投資的0.9%,北京3.31%,上海0.69%。相比之下,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額度還不夠大,而北京對文化娛樂業相當重
視,投資比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68倍。
(四)固定電話用戶、移動電話用戶、因特網注冊用戶和寬帶業務用戶
文化產業與信息傳播息息相關,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網上圖書、文獻搜索、網絡電影、網絡電視、網絡音樂應運而生。固定電話用戶、移動電話用戶、因特網注冊用戶和寬帶業務用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地區的信息通訊情況。2008年末,杭州全市固定電話用戶416.3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866.81萬戶,因特網注冊163.67萬戶,寬帶業務132.12萬戶,4個指標共計1578.95萬戶,比上年增加4.8%。
按戶籍人口計算,2008年杭州人均固定電話0.61部,人均移動電話1.28部;全國人均固定電話0.28部,人均移動電話0.41部;北京人均固定電話0.75部,人均移動電話1.32部;上海人均固定電話0.73部,人均移動電話1.28部。杭州在信息傳播方面遠遠優越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比北京和上海遜色一些。
三、結論與建議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是比較高的,在相關城市的比較中,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高于上海和北京;最近2年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相對與全國平均水平又有所提高,這是《杭州市大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5―2010年)》實施的效應體現。但是,基于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影響因素的分析,杭州各因素情況有優有劣,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進一步擴大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杭州人均GDP證明了人們強勁的購買力,因此,政府和有關部門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激發人們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影劇院可以通過降低票價等吸引更多的觀眾;各種藝術表演團體可以通過表演進社區等方法,縮短與觀眾的距離;各旅游景點可以通過降低門票或實施節假日門票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政府可以通過發放專項消費券鼓勵消費者對文化創意產品的消費。
第二,鼓勵高校擴大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人才的培養規模。創意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源泉,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在高校招生計劃中有意識地增加創意產業相關專業和專業招生人數。對高校專職教師可以采取頂崗實習等方法,促使專業人才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這不僅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實踐指導教學,還可以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當然這也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
篇2
高等教育質量觀,也是就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認識和觀點,具體來說就是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高等教育應該秉承什么樣的價值?什么樣的高等教育才是應該得到肯定的?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呈現出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如社會本位論、個人本位論和知識本位論等。在當前知識經濟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大眾化的狀況下,特別是針對“文化產業”這一應用性較強、學科融合度高的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相比較而言,“過程主導”這一高等教育質量觀,比較適合文化產業創新人才的培養。過程主導有兩層含義:其一,教育質量應體現在教育過程本身。換言之,教育質量在教育活動過程之中,考察教育質量,需要注重教育活動過程本身的品質,而不能只看結果。其二,教育過程的品質決定教育質量。因此,對教育過程的注重和把控對于高等教育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具體到文化產業專業的“教育過程”中,如何設計系統和有效的“教育過程”?設計什么樣的內容?采取什么樣的手段?實現什么樣的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需要專門的研究和探討。
二、制定文化產業創新人才“教育過程”的依據
1.生源素質。
制定研制科學的“教育過程”,“因材施教”是基礎。通過對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2010~2013級四個年級的碩士研究生的比較分析,概括出文化產業專業碩士研究生生源的三個特點:第一,本科學科專業背景多種多樣。研究生入學考試中,報考和考試階段對本科專業沒有具體的要求,學生往往依據自身的專業特長、興趣愛好、考試難度以及就業情況等多方面原因進行專業和方向的選擇,研究生考試也成為學生第二次選擇專業的契機。文化產業研究生的本科學科背景多種多樣,這對于后期學習來說,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在于文化產業本身交叉性較強,在實踐發展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性也較強,其他學科背景的學生在文化產業的多方面應用上有一定的優勢,但對文化產業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學習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學術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學習能力較強,但基礎研究能力較弱。經歷了研究生的全國統一考試,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本科階段有了一個飛躍。第三,綜合素質可塑性較強。當前的碩士研究生從本科直接考上研究生的比例較大,有工作經驗的學生較少。整體來看社會經驗不足,對當前社會的認知不夠成熟,但是可塑性較強,一般經過半年的相關學習和訓練,憑借較強的領悟力和學習力,綜合素質往往能夠得到較大的提高。
2.培養目標。
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是制定系統科學的“教育過程”的前提。2009年以來,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政府、企業對文化產業專業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筆者認為,文化產業的人才培養,應著重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文化產業創新人才,即“活躍于文化產業學術界、產業界和行政單位等領域的創新型高端專業職業人”。有以下幾個具體的要求:第一,文化產業基礎理論扎實,掌握文化產業發展規律,并擅于了解國內外文化產業前沿理論及行業最新動態;第二,實踐能力較強,具有一定的文化市場觀察能力、開拓能力和預測能力,具備敏感的文化產業政策領悟力,并具備有效的溝通協調能力;第三,在至少一個文化產業門類上有專業特長。
3.文化產業創新人才“教育過程”的制定原則。
①以“系統知識建構”為核心,文化產業的系統知識應包括:文化、經濟、管理領域的基礎理論;社會學、人文學研究方法;統計學基本技能;基于最新科技發展的相關研究方法;文化產業相關行業門類的基礎知識;文學、藝術等素養類知識等。②注重跨學科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與文化產業發展實踐緊密相關,同時文化產業還具備較強的產業融合能力,因此,跨學科和應用性強成為文化產業專業的兩大特點。③倡導行動學習“,行動學習”,包括通過科研行動提高基礎知識的運用能力和研究能力,也包括通過專業實踐,提高文化產業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文化產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過程”設計
在文化產業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統領下,依據“教育過程”設計的原則,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進行具體的“教育過程”設計:
1.板塊化教學。
第一,課堂的課程教學板塊。包括文化產業基礎理論類課程,如《文化產業導論》、《公共經濟學》、《文化發展戰略與文化政策》、《文化市場營銷》、《文化產業管理》等;方法類課程,如《文化產業研究方法》,《文化市場調查與分析》等;行業類課程,包括《廣播影視產業研究》、《演藝產業研究》、《藝術產業研究》等;專題類課程,如《文化產業園區研究》、《國際文化產業研究》等。課程教學板塊主要講授文化產業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行業基礎知識以及前沿專題研究等。第二,前沿學術活動板塊。為了彌補不同學生來源知識體系的不同,同時將文化產業最新最前沿的專題研究成果向學生進行介紹和討論,也為了給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與國內外文化產業的專家、學者以及企業家進行交流,拓寬眼界、拓展人脈,定期的學術活動是必要環節,并應納入學分管理體系。第三,實踐訓練板塊。實踐訓練是文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并應無形地貫穿于整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學程。方式方法多種多樣,較為有效的舉措有:第一,導師工作室制度。以導師為核心建立工作室,將導師指導與科研、課題研究、項目運作密切結合,將日常學習與工作室工作有機統一。第二,行業導師制度。聘請有豐富實踐經驗且在文化產業領域有一定行業影響的業界專家擔任行業導師,與專業導師合作,對學生的實踐、實習、就業進行指導和幫助。第三,研究與實踐基地建設。與產業界進行緊密合作,選擇有一定實力的企事業單位共建文化產業研究與實踐基地,通過聯合培養、項目合作、工作室合作、學生實習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專業實踐的訓練。
2.階段化考核。
打破學期的界限和學時的固定要求,依據培養周期劃分階段對學生的課程學習、導師指導、學術活動、實踐訓練等環節設置指標和明確的考核體系。對任課教師、導師指導、學生學習、教學管理設立各自的階段考核標準,將“教育過程”的質量進行全面、系統、科學的監控和分析,同時納入“責任到人”的考核體系。
3.組建多樣的學術共同體。
為了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豐富學生的學習和實踐內容,培養單位還應將教學組織和科研組織打通并進行重新組合,通過大型課題、大型學術或行業實踐活動,組建多種多樣的“學術共同體”。任課老師或導師可通過調研課題、研究性課題或實踐項目的策劃,將對某個問題感興趣的同學進行組合,組建各種學術共同體進行專題的學術實踐活動。
四、文化產業創新人才培養的政策體系優化與創新舉措探索
文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在與時俱進地變化,這就需要對“教育過程”進行創新,以提高教育質量。同時,也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和創新,突破常規,將“教育過程”設計得更加科學、高效。
1.建立暢通的師資資源流通機制。
文化產業的一大特點是“跨學科”,這就需要在校內和校外高校之間進行任課教師、講座專家或導師的交叉聘請。在教學實踐中,聘請的程序、酬金的標準和發放條件往往過于刻板,造成因為制度的原因使一些教學活動無法開展,對整體教育質量帶來損害。因此,建立合理、暢通的師資資源流通機制是緊迫而必要的。
2.放寬行業導師的聘任條件,提高行業導師待遇。
行業導師的聘任,是文化產業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關乎學生實踐訓練的整體水平。但是在現實教學中,對兼職導師學歷、職稱或成果的要求過于注重學歷、職稱等非實踐成果因素,使得一些在文化產業實踐中有豐富經驗的業界精英因為條件不具備而無法被聘任。同時,行業導師的待遇問題也一直缺乏更為靈活的政策支持,是難以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更加寬松的政策和經費保障。
3.探索碩博連讀的高端復合人才培養機制。
篇3
文化產業即工業、精神文明和現代科學技術共同發展的產物,誕生于法蘭克福學派對于“文化工業”進行的批判。“文化產業”的概念具有綜合性特征,屬于一個舶來品,學術界對其始終是眾說紛紜。
(一)西方文化產業研究發展歷程
“文化產業”這個詞語起初被翻譯成“文化工業”,誕生于法蘭克福學派,該學派對于“文化工業”堅持一種批判性觀點,在西方社會文化被分割為相互對立的兩個部分,即真正的文化和上文所說的“文化產業”。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共同寫了一本名為《啟蒙辯證法》的著作,該書中提到:“文化工業:蒙騙大眾的一種啟蒙思想”,首次全面地解釋了“文化工業”的概念,他們覺得,“文化工業”能夠代表新出現的文化現象。由此得知,他們把法蘭克福學派所堅持的批判性理論挪用到了新發展起來的文化工業上。他們一直堅持的觀點是資本進一步拓展到文化領域,而市場與利潤才是最后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東西。
上個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英國伯明翰學派開始對文化工業的消費群體與接受群體進行研究,進一步開拓了其研究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伯明翰學派和德國法蘭克福學派觀點相悖,德國法蘭克福學派贊成文化精英主義,而英國伯明翰學派卻反對文化精英主義。
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在文化產業理論方面的爭論慢慢減少,其文化產業理論分為基礎與應用理論兩部分,伯明翰學派主要研究基礎理論,而應用理論也就是操作性理論,是依靠實踐經驗發展起來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英國著名的媒體理論家尼古拉斯·迦納姆對西方文化產業的應用理論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覺得,文化產業通過特定的組織方式來進行符號生產與傳播,生產與傳播的這些符號就是文化商品與服務。英國著名學者賈斯延·康奧納博士也說過:“文化產業即以生產交換符號性商品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活動”。由此可知,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西方文化產業就比較重視其經濟功能了。
(二)中國文化產業研究發展歷程
1992年的時候,在中國國務院綜合司編寫的《重大戰略決策-加速發展第三產業》這部著作當中,正式提到了“文化產業”的相關概念,從這之后文化產業的這一概念越來越受到重視。有觀點認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社會大眾提供精神產品。我國于2004年3月29日正式將文化產業命名為“文化及相關產業”,這樣一來文化產業就具有更大的包容性。這樣進行命名不但是第一次對文化產業做了更加權威、科學以及規范的界定,而且也有利于系統、完善的文化產業統計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進一步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文化產業的分類
因為文化產業屬于新發展起來的產業,對于其分類始終是仁者見仁。祁述裕在其所寫的《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這篇文章中提到:電影、音像、圖書出版以及娛樂行業、廣告行業等都屬于文化產業,此外其內容還有發行、金融、文化經濟人以及教育培訓等很多配套行業??傊幕a業包括主體產業、相關配套產業,具有復雜性和開放性。而王琳覺得,文化產業不但包括原本就有的跟文化事業相關的行業,還包括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新出現的行業;其囊括了生產、銷售以及消費的所有環節,并將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當中的部分行業也納入文化產業的系統當中;其體制也多種多樣,有國有、個體、外商投資、集體以及私營等。
歐陽有權所著的《文化產業通論》這本書不僅考慮了產業及其相關分類,而且還采用了現階段文化產業實踐和研究中相對來說較為通行的一種行業劃分方式,歸納出目前適合在中國發展的文化產業內容:紙質與網絡傳媒產業、廣播影視業、廣告業,休閑文化產業以及藝術、體育和其他產業。
在對文化產業進行分類時沒有統一的標準,專家們也眾說紛紜,然而必須得達成一致。2004年的時候我國統計局編著的《文化及其相關產業分類》為這種一致性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這是目前為止我國非常權威的分類體系。
三、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通過對文獻進行整理我們發現,已經發表的所有論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狀況進行研究的,對于現象的描述也非常具體、全面。從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這兩點入手,歸納了對于研究現狀的一些觀點。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利與不利
祁述裕強調,中國發展文化產業有非常多的有利條件。深厚的文化底蘊、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非常廣闊的文化市場,上述這些全部都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有利條件。胡惠林說,中國文化產業目前存在的問題包括:一是文化產業政策與其管理體制之間缺乏創新聯動,文化產業政策方面的創新速度跟不上體制改革創新的速度,這是限制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二是文化經濟關系缺乏平衡性,管理體制方面過于集中,導致文化市場形成行政壟斷,這樣一來市場準入矛盾也隨之擴大,也會影響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進步。三是文化產業發展必須以先進性為前提,但是我國在文化產業方面的人力資源儲備不夠充足,這樣就形成了比較嚴重的政策性與戰略性矛盾。
祁述裕等人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十五個國家的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指數進行了排名比較,對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競爭優勢與劣勢進行了分析。一是生產要素方面。優勢是人口基數大,文化底蘊深厚,對外資的吸引力很大,外國資本容易引進等。劣勢是基礎設施不健全,人力資源儲備不足,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率相對較低等。二是需求狀況方面。優勢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人均GDP也得到了迅速提高,為文化需求打下了雄厚的基礎。競爭劣勢是我國人均經濟總量相對來說比較小,經濟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偏低,社會大眾的消費觀有待進一步提高,文化消費者不太成熟。三是相關產業集群方面。競爭優勢是我國旅游產業比較發達,而與文化產業密切相關的信息業、教育行業等跟發達國家相比均處于劣勢。四是企業戰略[第一論 文網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方面。在這一點上我國沒有競爭優勢可言。競爭劣勢是我國的文化產品在全球范圍內不是特別受歡迎,出口貨物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很低。而營運基礎與企業運作也毫無競爭力。五是政府行為方面,在這一點上我國依舊沒有競爭優勢可言。競爭劣勢是我國文化產業在政策上不夠公開透明、相關法律也不健全,政府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夠、國民創新能力較弱,這些對增強競爭優勢明顯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條件
花建說,中國加入WTO之后,文化市場的開放程度也日益加大,西方發達國家具有發展優勢的文化產業在全球貿易中通過較為開放的市場長驅直入,這樣會嚴重沖擊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入世,在宏觀上來看政府對之前產業采取的保護措施會慢慢消失,文化產業也會在優勝劣汰的國際競爭中繼續發展。這對于我國的文化產業而言將會是巨大的挑戰。就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呈現出的是以弱對強的競爭態勢。
鄭百靈等人(2002)覺得,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從國際機遇方面來說,首先是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與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經濟和文化逐漸向一體化發展的強勁趨勢,形成了文化經濟這種新興經濟形態。其次是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讓文化產業的競爭在國與國之間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再次是文化全球化的發展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而就國內機遇來說,首先是國家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了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就國際挑戰來說,首先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特別強大,相比之下我國的文化產業就顯得非常弱小,這種以弱對強的競爭態勢不利于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其次是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文化產業上存在的明顯差距,不但會影響到我國的經濟利益,甚至還會關系到我國的文化安全,也就是說我國有可能會遭受“文化滲透”、“信息殖民主義”以及“數碼鴻溝”等一系列威脅。
張曉明說,進入WYO之后中國在文化產業面臨的競爭在某些方面來說是一種“不對稱競爭”,其包括下述幾種表現:一是全球性產業發展格局具有不對稱性—用夕陽產業面對我國的朝陽產業;二是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具有不對稱性,利用產業實力贏得我國的資源與市場;三是已經作出承諾進行開放性競爭的領域具有不對稱性—用較為高端的位置對我國的較為低端的位置;四是規則具有不對稱性—用新機制對我國的傳統機制。
篇4
關鍵詞:文化產業;空間布局;空間計量模型;南通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05
1引言及相關文獻綜述
文化產業被公認為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推動結構調整、整治環境污染、實現合理就業和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重要著力點。2009年,國務院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對產業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和綱領性引導。為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和跨越發展,2014年南通市《關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提出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若干意見和要求。由此可見,雖然文化產業在經濟總量中占比仍較小,但毫無疑問,它的發展已經受到廣泛重視,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環節。
長久以來,經濟地理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研究中的熱點。從馬歇爾的產業集聚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克魯格曼提出的新經濟地理學,從地理區位視角考察經濟學問題成為影響學術界的主流,在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孫磊(2010)對近10年北京制造業的空間布局演化過程進行刻畫,并且利用重心變動的分解分析對影響制造業布局的動力因素進行定量描述。黃娉婷(2014)基于企業層面的數據,刻畫了京津冀都市圈汽車制造業企業的空間分布格局,考察汽車企業在都市圈范圍內集聚與擴散的特點,探討汽車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地域特征差異。呂巖威、孫慧(2013)運用地理集中指數方法對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程度及演變趨勢進行分析,考察了其區域分布特征。邱珊(2016)研究了文化產業的區域集聚度,利用我國30個省級行政單位1999―2013年的宏觀統計數據對其進行測算,認為我國文化產業存在明顯的區域發展不均衡現象。
總結現有文獻,我們不難發現已有研究存在如下特點:首先,學者們集中研究了制造業的集聚問題,運用多種指標對制造業集聚程度進行了測算,并詳盡描述了制造業的空間布局特點,而對于文化產業的集聚情況和空間布局研究較少。其次,在研究文化產業空間布局的過程中,往往從省級層面人手,而較少從更小區域的范圍內對此現象進行探討。同時,傳統的計量經濟學忽視了不同空間單位之間的依賴性和互動性,往往是基于空間單位勻質和獨立的假設完成的?;谝陨险J識,本文對南通市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空間布局進行描繪,運用空間計量方法對南通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南通市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政策制定提供較為科學的依據。
2南通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其空間布局情況
南通為江蘇省地級市,位于長江三角洲北翼,和蘇州、上海隔江相望。目前,南通現轄啟東、海門、如皋三個地級市,海安、如東兩縣,市區包含崇川區、港閘區、通州區和南通經濟開發區四個區。201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652.7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占江蘇省國民生產總值的8.68%。同年,南通市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62.73億元,同比增長29.13%,占GDP的4.65%。
近年來,南通市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加大對文化產業的引導、扶持力度,文化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在產業總量不斷擴大的同時,其增長速度亦不斷提升。南通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量從2008年的44.34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262.73億元,增加了近5倍,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14年已達到4.65%。同時,2008―2014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長速度為35.12%,特別是2011年,較2010年增長達到了54.09%。而從產業分布來看,南通市文化產業涉及的行業類型較廣,重點行業所占比重較大。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將我國文化產業分成120個行業,2014年,南通市文化產業共涉及其中的108項,其中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規模最大,其增加值為66.O億元,占文化產業全部增加值的32.4%,排名前三的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信息化學品制造和機制紙及紙板制造占文化產業全部增加值的近45%。但是在排名前十的行業中有8個屬于制造業,服務業和批發零售業發展相對緩慢,僅占南通市文化產業增加值比重2.9%。
從分地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完成情況,2014年市區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90.78億元,占南通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總額的36.62%,其余各區縣的所占比重均在12%左右?!叭掀髽I”是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企業、資質內建筑業企業和房地產開發企業,對于“三上企業”的統計有利于我們觀察一個地區重點企業的發展情況,可以從某個側面反映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大致水平。在對“三上企業”的統計中發現,如東、南通市區和海門均以制造業的發展為主,以如東為例,2014年共有三上企業68家,其中制造業49家,占72.06%;如皋以服務業為主,80家服務業三上企業占總數的54.79%;對于海安、啟東兩市縣而言,其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三上企業數量相當,可以說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發展較為均衡。需要注意的是,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在南通市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在通州、如東、如皋和海門四個市縣排名前十位的“三上企業”統計中,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企業的數量分別為7、9、7和10家。
3南通市文化產業空間布局影響因素分析
從表1可以得到如下結論:(1)臨近空間單位的影響顯著為正??臻g自回歸系數為0.5823,并且在5%的水平下顯著,它對于某一區縣文化產業的影響程度要大于本文研究的四個主要影響因素。如前文所述,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在通州、如東、如皋和海門的文化產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這四個區縣在地理位置上是緊密相連的,并且已經形成了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和中國南通家紡城兩個上規模的集聚區。(2)相關產業,特別是工業的發展程度,對文化產業有顯著的阻礙作用,這與預期的假設是相違背的。無論是OLS還是空間滯后模型,產業關聯的系數均為負。從空間滯后模型的估計結果來看,工業增加值每增加1%,文化產業的空間集聚會降低1.72%。從現有的研究來看,由于在工業廠房的循環利用、土地的集約使用方面的貢獻,工業的快速發展能帶來文化產業發展的提升。而在本文的研究中出現相反的結論,可能的原因是南通市雖然近年來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同時深處長三角經濟圈的腹地,發展過程中受到上海、蘇州的影響較大,只能優先發展處于產業鏈相對低端的產業。(3)其余三個變量的估計結果與研究預期一致。勞動力的供給對文化產業集聚的影響顯著為正,能對其產生促進作用。勞動力供給每增加1%,文化產業的集聚程度會增加31.23%。它對于文化產業集聚的影響程度要遠遠大于本文研究的其他三個因素,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高素質、高層次人力資本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因素。地方保護對文化產業集聚產生顯著的阻礙作用。地方保護程度供給每增加1%,文化產業的集聚程度會降低3.27%。開放程度對文化產業集聚的影響顯著為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其快速發展,開放程度每提高1%,文化產業的集聚程度增加6.69%。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對文化產品的質量、種類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生產資源、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市場化配置以及生產技術的自由交流將會滿足國民對文化產品的更高需求,從而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4結論與啟示
本文首先對南通市南通市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進行經驗描述,然后借助于空間計量方法,驗證空間依賴性的存在,并且選擇空間滯后模型,對南通市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從總量上來看,南通市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在總量規模和增長速度上都得到了快速提升,文化制造業占據主體地位。從空間布局來看,南通市區的文化產業總量占據較大比重,其余各市縣較為均衡,而從細分行業來看,抽紗刺繡工藝品制造所占比重較大,特別是對通州、海門、如東和如皋四個市縣來說。
(2)Moran指數和Lisa圖檢驗了南通市文化產業的空間自相關性,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篇5
關鍵詞:ANP模型 區域文化產業 競爭力評價 指標體系
引言
隨著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漸凸顯,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競爭力的研究也日漸增多。關于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的研究,花建(2005)認為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四大核心是整體創新能力、市場拓展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李宜春(2006)通過對安徽省的實證研究認為省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由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環境競爭力三個模塊構成。顧江等(2012)利用我國31個省市的數據,采用AHP法對花建提出來的文化產業競爭力的理論模型進行了權重的確定。樂祥海(2013)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建立了產業基礎、產業投資和產業收益三大維度的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SD-ANP模型。
本文認為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建立在區域文化產業人才資源、環境資源和相關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結合文化產業行業領域的經營管理水平,使得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水平不斷提升以至達到最優,形成在文化產業中對文化市場的爭奪優勢、獲取產業發展優勢和獲得文化產業增長動力的能力。
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構建
(一)指標選取
借鑒前人對文化產業指標體系研究成果,基于波特的“鉆石理論”模型,考慮到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和行業協會的自我管理,本文將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競爭力納入指標體系。
通過設計問卷和專家意見調查法對最初提出的指標體系進行篩選,選取桂林各高校相關領域專家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20份,有效回收18份,問卷有效率為80%。采用SPSS軟件對回收數據進行單樣本T檢驗,運用“Sig.(雙側)值”和“均值差值”判定指標測量屬性,當“Sig.(雙側)≥0.05”且“均值差值>0”或者當“Sig.(雙側)≤0.05”且“均值差值
(二)基于ANP方法的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模型構建
應用ANP構建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模型,將指標體系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控制因素層,第二部分是網絡層,由所有受控制層支配的元素集構成,即二級指標和下屬的37個指標組成的,內部之間呈相互影響的網絡結構(見圖1)。
通過Super Desicion軟件中9標度法設計調查問卷,借助Super Desicion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關于二級指標權重的確定,以控制層的四個準則指標(B1、B2、B3和B4)作為判斷標準,對二級指標(C1-C13)進行兩兩比較,由于二級指標是相互獨立的,即轉化為用傳統的AHP方法進行權重設計。關于三級指標權重的確定,以二級指標(C1-C13)為判斷標準,考慮到三級指標中指標與指標因素間的相關性,根據專家意見構造兩兩判斷矩陣,采用一致性檢驗方法來判斷矩陣是否被接受,最終通過極限超矩陣確定三級指標權重(見表1)。
(三)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
指標權重的計算結果顯示,影響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因素從大到小依次為:文化產業經營管理能力、文化產業環境競爭力、相關產業發展情況和文化產業資源要素生產力。二級指標中以文化產業實力、文化企業經營能力、經濟環境、旅游產業發展水平和資本資源更為重要,說明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最主要的是依靠產業的內部驅動,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也至關重要;其次,經濟環境可以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大環境,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區域文化的傳播速度,從而更好的促進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資本資源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資本積累和資金來源,有利于區域文化產業在先天自然資源不足的狀況下發展人文資源文化產業。
兩廣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競爭力評價分析
(一)原始數據采集說明
在文化產業中,事業單位經費統計數據已將“銷售稅金”納入 “經營支出”子項目,為避免對銷售稅金進行重復計算,人為降低事業單位經費自給率水平,本文提出文化文物事業單位經費自給率的計算公式為:
關于文化產業開發投資年增長率、文化產業平均收入增長率、文化文物單位經費自給率和文化產業平均資金周轉率的計算公式分別為: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2011年至2013年各省統計年鑒和中國文化文物統計年鑒,在三級指標中,文化資源和自然遺產的開發利用程度(C24)、文化行業協會的管理水平(C61)和文化企業經營配合程度(C63)為定性指標,采用九分制量表(1-9)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表示該指標水平越高。
(二)評價結果統計
在表1中,部分指標為帶量綱的數值,如文化產業從業人數、本市萬人口藝術家、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等在內的15個指標,對這些指標數值采用級差變換方法進行標準化,從而消除量綱:
其中, Iij表示第i個地區第j個指標的無量綱數值;Xij 表示第i個地區第j個指標數值;minXj 為第j個指標中所有樣本的最小值;maxXj 為第j個指標中所有樣本的最大值。計算得出兩廣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的評價結果(見表2-表4)。
兩廣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水平的對比分析
(一)文化產業資源要素生產力水平
從文化產業資源要素生產力來看,廣東地區文化產業要素生產力整體強于廣西地區。兩廣文化產業的人力資源要素和產業資源要素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而資本資源要素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
在人力資源要素上,兩廣地區文化產業從業人數和本市萬人口藝術家、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都有所增加。但是,在具有一定學歷水平的文化產業占同業人數比重指標上, 2011年和2012年廣東的負增長速度分別為6.94%和8.64%,表明廣東具有高等學歷水平的文化產業人員的增長速度明顯慢于廣西文化產業從業人數的增長速度。在資本資源要素上,廣西的整體競爭優勢優于廣東。廣東在文化產業開發投資上占GDP比重大,但廣西在文化產業開發投資年增長率上明顯高出廣東。這主要是由于廣西自2010年以來相繼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十二五” 規劃》等政策,不僅為廣西文化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標,更為其提供了有力的財政等政策保障。
(二)文化產業經營管理能力水平
從文化產業經營管理能力水平來看,2010年至2012年廣東地區文化產業經營管理能力整體強于廣西文化產業經營管理能力。其中,在文化市場占有能力、產業管理能力和文化企業經營能力上,廣東的競爭優勢明顯強于廣西。但是,在文化產業實力上,廣東省的競爭優勢比廣西弱。
在文化產業實力上,由于廣東省文化總產值總量大,文化產業總產值占全區總產值的比重也高達5%以上。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間,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為12.6%,廣西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在16.5%以上。但是,廣東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低于廣西。
(三)文化產業環境競爭力水平
從文化產業環境競爭力來看,廣東的文化產業環境競爭力水平整體高于廣西。2010年至2012年廣東文化產業環境競爭力水平分別為24.14%、26.50%和 17.92%,廣西分別為11.47%、14.17%和16.24%。
廣東作為中國最早的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不僅擁有經濟起步早的優勢,并擁有臨近港澳臺的優勢,廣東文化產業的發展依托其良好的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環境和政府政策環境,不僅吸引了更多高學歷從業人員,也獲得了更多的文化事業財政補助、文化產業基建投資額,從而使得廣東文化產業在環境競爭力上取得了比廣西更好的發展優勢。
(四)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產業要素水平
從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產業要素水平來看,兩廣地區相關產業發展態勢都呈現出穩步增長狀態,廣東文化企業發展的相關產業要素水平整體高于廣西。
在教育發展水平要素上,由于兩廣地區對教育、科技和文化產業投入逐年增多,且廣東省在教育、科技和文化上財政投入較廣西更多,廣東公共教育經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總額比重大,但同時也導致兩廣地區文化文物單位經營自給率均出現逐年下降趨勢,且廣東文化文物單位經營自給率低于廣西,2010至2012年廣西文化文物單位經營自給率分別為12.75%、10.52%和10.32%,廣東依此為15.69%、10.58%和10.28%。
廣西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路徑
(一)加大文化產業開發投資,落實文化產業政策
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法制和政策的支持,文化產業也如此。廣西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需要依靠政府將已有的法制和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同時根據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和所處的階段不斷完善政府政策和法規,進一步為廣西文化企業的經營發展提供有法可依、有秩序的競爭平臺,從而為廣西文化企業的經營發展營造良好的競爭環境,推動廣西文化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二)加大人均文化事業財政補助,提升居民文化消費水平
與全國31省市相比,2010-2012年廣西人均文化事業財政補助分別為17.4元/人、17.81元/人和18.21元/人,在全國排名連續保持在24名以后,人均文化事業財政補助不僅落后于廣東,且遠落后于國家平均水平。
廣西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加大人均文化事業財政投入,增加居民文化消費可支配資金,刺激居民文化產業需求,培養居民文化消費行為,從而提高居民文化消費水平,帶動文化產品消費,促進廣西文化產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三)促進文化企業間合作,提升文化行業協會管理水平
2011年廣東成立了深圳市文化產業產業協會,入會之初共有350家文化創意產業企業組織。行業協會不僅具有組織、協調的職能,更有服務和監管的職能。廣西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推進有實力和影響力的文化產業行業協會的形成,文化產業行業協會可作為文化行業整體代表,利用自身實力處理和協調好各方關系,從而達到減少單個企業的運作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的目的。這不僅有利于促進文化企業之間的合作,也可以增強企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從而促進廣西文化產業的有序開發、有序管理和有序發展。
(四)培育文化產業專業人才,提升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素質
廣西文化產業的快速穩步發展必然需要更多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尤其需要具有高素質從業水準的文化產業專業型人才。廣西文化產業的發展應加快建設文化產業專業人才隊伍,在未來幾年,應有步驟地開展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類教育機構的作用,設立文化產業專業院系,培養文化產業專業人才,提升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素質。
(五)實行重點城市帶動經濟帶發展戰略,打造區域文化產業品牌
廣西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主要分為北部灣經濟區、桂西資源富集區和西江經濟帶,廣西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現有重點項目帶動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即在發展桂林高新創意動漫產業園和柳州市藍??萍加邢薰镜?家企業為動漫骨干企業的基礎上,通過借鑒廣東“廣深佛莞文化創意產業圈”模式,實行重點城市帶動經濟帶發展戰略,立足于區域資源,充分發揮區域內文化產業資源特色,打造區域文化產業強勢品牌。
參考文獻:
1.花建.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內涵、結構和戰略重點[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2.李宜春.省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初探―以安徽省為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2)
3.顧江,高麗麗.我國省際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提升―基于31省市數據的實證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8)
4.樂祥海.中部六省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系統工程,2013,3(31)
5.劉萍,高建華.淺議事業單位經費自給率的計算方法[J].財會月刊,2003(A2)
篇6
當今發展的世界,文化與經濟、社會、政治相互交融,并且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強大,其已經深深融入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中去。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是一樣,如在十六大報告中就明確指出,要想實現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時還指出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而與此同時,利一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帶動了傳媒產業發展的現代化,而傳媒產業的現代化為傳媒產業的發展提高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和宣傳平臺,同時文化產業的現代化業為傳媒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們作為相關的工作人員一定要抓住這一廣闊發展契機,以信息文化問主導,以利一學技術為手段,將傳媒經濟發展對文化產業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下面,我們就來通過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來詳細探討下。
1.對文化產業發展前景的研究
文化產業簡單來講其所指的就是從事文化產品以及文化服務的一項經濟活動,開展這項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文化產業所包含的范圍比較廣泛,如教育領域、娛樂行業、影視行業、新聞出版行業等,都可以說是文化領域范疇之內。我們知道,隨著利一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新興的文化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如網絡書刊、影視作品等都得以批量生產和推廣,并且在現今的傳播技術支持下在全球迅速推廣開來,為各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傊幕a業與傳媒經濟的融合是經濟社會快速的必然產物。
2.完善傳媒經濟運營,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2.1信息技術已經深入到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角落,儼然人類社會發展已經步入了信息化時代,不斷發展與更新的利一學技術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渠道。所以,傳媒經濟和文化產業活動如何抓住這次發展機遇,來重新樹立我國文化大國的形象,推動我國文化產業走向世界。本文經過研究分析,總結出完善傳媒經濟運行,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幾項有力措施。第一,要求我們要對市場發展有一個準確的定位。要想為文化產業項目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就必須對市場有一個利一學、精確的定位。因為任何一種文化都與當時的時展所離不開,可以說文化是時代的產物和反應,先進的文化可以轉換為先進的生產力,可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如果文化不能反應時代的發展,且落后與當時的生產力,勢必會影響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我們知道,生產力水平決定著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方式,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只有讓文化產業的發展順應生產你的發展,才能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2.2提高傳媒經濟運營的現代化水平。本文經過研究分析,總結出其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傳媒經濟運營的市場化水平。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逐步完善,但是還存在諸多缺陷,如傳媒領域的壟斷問題,所以,要想推動我國傳媒業的發展,就必須打破這種壟斷局面,放寬市場準入,來提高業內的競爭機制,增加業內的競爭主體,推動業內企業的技術、業務水平升級,實現業內行業的重組、兼并、聯合,做大做強我國的傳媒行業。第二,提高我國傳媒經濟運營的國際化水平。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已經融入到世界團體中去,所以,傳媒經濟的發展要抓住這次機遇,積極引進國外傳媒資本,借鑒國外傳媒經濟運營成功經驗,來提高國內文化產業的升級、創新。第三,要求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傳媒經營的產業化,是傳媒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這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國家有關部門要做好宏觀調控工作,將傳媒業中的盈利行業和公益性行業利一學的劃分開來,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實行對不同運營模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實現傳媒業的產業化經營,實現傳媒業的可持續發展。第四,提高傳媒產業經營的社會化水平。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國策實施的不斷深化,傳媒產業發展要有效結合高新技術,加強與各領域之間的合作,最終實現社會化的統一、開放、利一學、有序的市場。第五,要求不斷提高傳媒產業經營的組織化水平。即傳媒經營企業要不斷優化內部產業結構,積極拓展產業經營范圍,將廣播電視電影、出版發行等納入經營范圍,形成以資產為紐帶的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直至跨國經營的傳媒集團。
篇7
關鍵詞:互聯網+ 文化產業園 新興業態 虛擬體驗 跨界融合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互聯網與任何行業都可以相互融合的時代,其蒸蒸日上的發展趨勢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僅是傳統行業向互聯網靠攏,就連新興文化產業在諸多具體領域也找到了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契機?!盎ヂ摼W+文化產業園”模式系文化產業園經營型和教學型網絡虛擬平臺,通過互聯網與文化產業園的融合發展和產業鏈延伸,它將締造文化產業園的新興經營業態和服務業態。
一、情景再造
隨著互聯網虛擬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通過網絡技術構建網絡虛擬平臺已成為可能,也為打造“互聯網+文化產業園”虛擬運營實驗室提供了技術支持。主要依托以下三個方面的技術支持:一是采用B/S體系結構:基于與網絡技術的結合,用于構建文化產業園網絡虛擬運營實驗室的整體框架;二是3D MAX三維場景建模:針對文化產業園的真實大型場景管理運作的拓撲關系,通過3D MAX對產業園場景進行渲染建模和動畫設置,構造文化產業園網絡三維模式,實現文化產業園運營情景的再現;三是采用ASP+SQL Server技術:主要應用于文化產業園整體網站的開發。
通過對虛擬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應用,把現實的文化產業園的業務搬到網絡熒幕。文化產業園虛擬實驗室將分為兩種業態:
其一是主要服務于文化產業經營行業,以經濟效益為出發點,業園進行網絡管理工作、產業園入駐者經營產品和提供服務以及消費者網絡體驗消費等。通過嵌入管理程序、開發網頁板塊、建立網站在線銷售及體驗服務消費,實現文化產業園經營情景再現,在三維空間中,達到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真切體會到體驗經濟所帶來的精神享受和娛樂。
其二服務于教育行業,以社會效益為追求目標,為科研教育單位提供文化產業教學支持,促進信息化校園建設,構建新興文化產業教學研究和交流試驗的平臺等。免費提供文化產業虛擬運營實驗平臺,情景再現文化產業園整體格局,展現文化產業整體運營模式,依照組織層級和管理結構打造虛擬教學實驗室,應用于相關專業工作者及學生虛擬體驗文化產業園的經營及運作模式。
二、體驗經濟
約瑟夫?派恩認為,體驗是人類發展史上第四種經濟提供物,作為一種新的價值源泉,將會給社會及個體帶來巨大的財富。體驗經濟的開展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為首的,以其發達的服務經濟為基礎進行拓展體驗經濟,被稱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之后的第四個人類經濟生活發展階段,它是人類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和經濟生活不斷提高的產物?!盎ヂ摼W+文化產業園”可謂之及其重要的互聯網文化產業體驗經濟的新興業態之一,那么體驗經濟究其為何?簡言之,體驗經濟就是人們為了獲得精神的享受和心理、娛樂方面的滿足,愿意為“體驗”付費,這種體驗是建立在能夠給體驗者帶來意義和的基礎之上的,可以說體驗經濟是人們更高層次的消費追求。
體驗消費并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完全虛擬的,所以也要有實體體驗的經歷。筆者認為,之所以體驗者愿意去體驗性消費,是因為他們不滿足于傳統的服務項目,通過“互聯網+”的新興業態展現體驗性消費,不僅帶來極大便利,而且還能夠在體驗消費中得到一定的利益,那么體驗經濟順勢而為,固然在經濟生活的變更潮流中,尋找到其自身的發展方向?!盎ヂ摼W+文化產業園”將為體驗經濟消費提供一個方便、快捷而且具有高效率的體驗消費服務,這種虛擬體驗總體具有互動性、存在性、參與性、娛樂性特征。在“互聯網+文化產業園”運作過程中將會產生眾多新的消費用戶,開辟新的消費市場,并且也會拓展文化產業園經營業態,培育和產生更多著名的文化產業園,縮短了產業園與體驗者的距離,使產業鏈更加完善、密集,使各個環節更加緊扣。
文化產業園的體驗經濟如何構造,這就要依托互聯網虛擬技術將文化產業園情景再現,只有情景再現,才會致使體驗者產生體驗經濟消費的欲望。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是,管理者數字管理化的實現,通過三維結構對各部門及入駐文化產業具體行業進行資源配置、管理方案制定等,將極大提高文化產業園管理效率;其次對于經營者而言,“互聯網+文化產業園”網絡營銷模式,給自己產品的生產和服務的提供開辟了新門徑,作為獨有文化產業園的官方渠道,免去了網絡刊登信息的費用,并且還可以通過虛擬平臺了解市場趨勢,調查市場需求,及時更新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然后對于消費者而言,為滿足自己對于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找到了一種便利的途徑,足不出戶便可以達到目的,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最后是教育學習方面,網絡模擬文化產業運作模式,并設置文化產業園各部門、其他行業市場、產品服務推廣、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以及盈利核算等模塊功能,實現體驗性運營文化產業園,并加入創意開店板塊,虛擬入駐文化產業園。
文化產業園虛擬體驗是建立在真實文化產業園基礎之上,并形成一種“超現實主義”三維空間,這種體驗既是真實的,又具有虛擬色彩。文化產業的體驗經濟消費,在市場經濟中,也往往由免費向付費的方向轉變,通過開通不同的服務渠道,分劃高端、中等、普通、一般的等級,進行不同的收費標準設定,進而滿足不同體驗者的不同需求,真正體現文化產業園體驗經濟消費存在的價值[1]。
三、跨界融合
文化產業園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將催生“數字文化產業園”的產生,就如同電視、音樂和刊物與互聯網的跨界和交叉重組,形成數字電視、數字音樂和數字刊物等,這種產業鏈的延伸必然構建新的文化經濟領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曹淑敏稱,“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時代,它可以與各行各業之間相融合,將會重塑工業和互聯網的生態。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將產生一個大數字產業集群化效應,文化產業園涉及眾多文化產業具體門類,例如創意產品屋、咖啡館、書吧、科技工作室、工藝制作室、藝術家工作室等,通過先進的虛擬技術和網絡技術與各個文化產業領域相融合發展,將會推動整體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構造新型文化產業園運作模式,數字化網絡平臺將成為這些具體文化產業在網絡上更直觀、更形象的展現的載體。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新興業態的融合發展,將是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的一個新的歷史結合點,以互聯網的思維發展文化產業,運營文化產業園,在這樣一種網絡虛擬平臺發揮互聯網思維的互動性和極致性,加強體驗者與產品服務的互動消費和體驗消費關系。利用互聯網平臺優勢,開發文化產業園數據統計中心,對文化產業本身、經營者及消費者進行數據化管理,通過收集眾多市場關聯信息,整合發展“互聯網+文化產業園”新興業態[2]。當然,其融合發展也要堅持幾個大方向:第一,要具有創新思維,精準巧妙,發展創新型文化經濟;第二,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推廣營銷,實現其最大經濟效益;第三,要迎合時展趨勢,弘揚和傳播優秀互聯網文化,緊跟“互聯網+”時代潮流,融合大眾化、喜聞樂見、高品位的文化,注重社會效益。
四、結束語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這一新興業態的產生將會給社會帶來諸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體驗經濟的便捷性
網絡平臺運行及虛擬平臺的建立,無論是文化產業園的管理工作,還是體驗者付費的形式都將發生顛覆性變化,增強了消費的及時性,告別以往文化消費的現場性;便捷的消費渠道方便了文化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其融合范圍的擴展和產業鏈延伸,也不斷給體驗經濟注入新活力。
(二)教育行業的實用性
作為新興行業的文化產業,面對專家對文化產業教育途徑的不斷探索的窘迫現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文化產業教育模式探索指明了方向,“互聯網+文化產業園”虛擬運行實驗室將形成綜合性的文化產業運行模式,形成整個文化產業發展網絡營銷平臺。
(三)文化產業的補充性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這一新興業態,豐富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容經濟,是文化產業體驗經濟的具體體現。
“互聯網+文化產業園”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緊跟體驗經濟消費潮流,通過跨界融合,進行虛擬平臺的情景再造和對文化整體的虛擬體驗,不僅會提高文化產業現行運營模式的效率,增強再創新能力,也將是一種新的文化產業教育模式,促進文化產業新興業態發展,從而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文化產業;并購;發展歷程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95-3283(2016)11-0073-03
[作者簡介]祝智君(1990-),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會計學。
經過30多年的嘗試和探索后,在當前國家提出供給側改革及加快產業升級戰略背景下,我國許多尋求轉型的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并購。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George Stigler曾指出,沒有一個美國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兼并而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是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的。可見兼并收購對于公司發展以及產業重組的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某些領域的并購整合活動呈現井噴式增長,而文化產業并購成果突出。
一、理論綜述
自19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已經經歷了五次大的并購浪潮,學界對于企業并購(M&A)也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理論構架,而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于文化產業并購也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鄒銀河對我國文化產業并購發展的動因進行了歸納,他認為中國企業的國內并購動因包括政府干預動機、管理層的狂妄情緒、以及獲取殼資源,而中國企業的國外并購動因包括獲得優質資產及品牌,獲取國際市場份額、獲得相關自然資源以及政府的鼓勵政策等。
隨著國內外并購活動交易數量和金額的不斷攀升,并購在全球經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然而對于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表明,相當多數量的并購活動并不成功,令人費解的是,并購活動依然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著。對此,周紹妮和文海濤對已有理論進行了進一步研究,發現前人對于并購績效的研究重點多放在會計業績和股票市場的反應上,對監管部門和企業管理層的參考意義不大,因此,提出不同企業的并購動機不盡相同,因而并購績效不能用會計績效以一概全。同時,還提出了產業發展階段對于企業的并購動機是有影響的這一觀點,認為處于不同產業環境的公司,其進行并購的動機是不同的。
王乾厚從規模經濟的角度對文化產業重組并購行為進行了分析,他認為文化產業的專業分工和協作帶來的經濟效益、技術開發的規模效應以及制度創新的保證作用是文化產業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通過產業并購的形式實現產業升級,優化資源配置是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必經之路。
魏濤從核心技術等無形資產的角度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動機進行了研究,他將國內企業跨國并購中關于無形資產利用與整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得出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中如何合理有效并購優質無形資產的思路和具體路徑。
朱欣悅、李士梅和張倩則針對2013―2014年的最新一輪文化產業并購潮中發生的案例進行了梳理,她將參與的并購方按動機分為借殼上市、產業整合以及公司轉型升級三類,并將我國文化產業并購的背景時期劃分為紅利釋放時期和消費拉動時期,然后按照這兩個時期并購活動的特征對BAT巨頭征戰文化產業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概括,并提出了相應建議。因為企業有時需要跨區域獲取優質、稀缺資源或者為了享受其他地方政府對于某個行業的相關優惠政策,所以跨區域企業并購便應運而生。
于明濤以大眾報業集團的跨地區并購為例,將并購動因歸納為:實現協同效應、減少競爭和夯實主業等,并建立了“跨地區連續并購動因―整合機制―綜合績效”的關聯傳導模型,對并購過程進行了更為深入的說明。
二、我國文化產業并購的動機
如果僅考慮符合現代“并購”定義的并購活動,在2000年以前,中國經歷過三次并購浪潮,但與國外基于市場化需求的并購動機不盡相同的是,我國在此期間的并購整合活動更多是在特定的政策、體制背景下發生的。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國企業的并購活動開始與世界接軌,尤其是在2005年啟動了股權分置改革之后,隨著上市公司所有股份都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流通,以上市公司為主體的并購活動占總并購活動的比例越來越大。2006年,我國A股市場的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自此,在此時點之后發生的企業并購,更為符合通行意義上的“M&A”。并購之后我國的企業并購活動除了在2008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并購數量有所下降之外,在隨后的幾年內一直呈現興盛之態,個別行業甚至還出現并購熱潮,文化產業表現尤為突出??偨Y已有文獻,總體來看,2006年以后我國文化產業并購動機主要包括:政府干預動機、獲取資源動機、規模效應動機、獲得核心技術動機和公司轉型動機等。
三、我國文化產業并購的發展歷程
放眼世界,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當今最重要的產業部門之一,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核心版權每年都為所屬國經濟作出積極貢獻。而我國的文化產業由于在過去較長的時期內過于強調傳媒的意識形態屬性而忽略了其經濟屬性,使得我國文化產業無論在規模抑或是實力上都尚顯弱小,而文化產業也一直在找尋突破。近年來,不斷放寬的文化產業政策和轉移投資熱點、布局文化產業的資本市場無疑為我國文化產業并購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一)2007―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并購拉開序幕
2007年,各大傳媒集團就已經紛紛加入到準備上市的隊伍中,江蘇鳳凰出版集團意欲借殼ST耀華,湖北日報報業集團擬將參與國藥科技重組,如果說2009年以前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的投資還屬于播種期的話,那么隨著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相關文件的出臺,國家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并購重組,自此資本市場受困于IPO停滯而無處釋放的熱情終于找到了出口,文化產業借助于并購等整合形式朝著做大做強的目標大步邁進。據投中研究院相關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文化傳媒相關的并購數量達到651起,涉及電影、電視劇、出版、廣告、游戲等子行業,而這才剛剛拉開文化產業并購的序幕。
(二)2010―2014年文化產業并購蓬勃發展,互聯網巨頭作用凸顯
除了跨界并購外,文化產業內部的整合升級以及相關企業為獲得更豐富的資源也進一步推進了這波文化產業并購熱潮。例如光線傳媒通過采取股權轉讓的方式分別收購動畫公司藍弧文化和游戲公司熱鋒網絡超過50%的股權以爭奪文化產業其他子產業的市場,而華誼兄弟投資院線和賣座網等并購活動更是為了獲得營銷渠道,延伸其產業鏈條。像以傳統傳媒為主營業務的浙報傳媒也在2012年通過向盛大娛樂支付對價32億元獲得了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100%的股權, 這無疑是浙報集團向文化周邊產業延伸其經營范圍的一次嘗試。2013年伊始,阿里巴巴集團收購了音樂網站蝦米網,隨后百度又以37億美元收購了視頻網站PPS,并與其旗下愛奇藝進行整合,使愛奇藝成為中國最大的網絡視頻平臺。在2013年下半年,華誼兄弟公司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以672億元購買銀漢科技5088%的股權,進軍手機游戲產業,同月,華策影視決定以現金及發行股份相結合的方式收購上??祟D文化傳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權,該筆交易涉及的金額達到了1652億元。而僅僅在幾年以前,文化產業中一起并購額達到幾千萬的交易就足夠引人矚目了,而自2013年以來的并購案例成交額卻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
除此之外,文化傳媒產業的持續火熱也離不開互聯網巨頭的推波助瀾,數據顯示,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公司仍是并購潮的主力,占比超過6成。2014年3月,阿里巴巴支付對價6244億港元收購文化中國60%股權,并將其更名為阿里影業,以此進軍電影產業。與此同時,阿里還推出“娛樂寶”,以它所擅長的P2P眾籌模式參與電影行業的競爭。而百度旗下的愛奇藝視頻服務公司也于2014年7月成立了愛奇藝影業公司并與中信信托合作推出了影視文化金融眾籌平臺。而占據了互聯網半壁江山的騰訊公司更是走在了文化產業并購浪潮的最前端,其于2011年就以1679億全資收購了曾推出網游《英雄聯盟》的美國網游開發商Riot Games,同年,其成功入股華誼兄弟,布局影視文化產業;隨后在2012年其分別對游戲谷進行增持,控股比例達到625%和對涉獵PC端游戲和手游的擎天柱工作室進行了第二輪投資,與此同時,騰訊對新加坡游戲公司Level Up進行了收購,成為中國企業跨國收購的又一成功案例。
(三)2015年以來跨界并購興起
文化產業并購活動繼續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熱點,而且與之前的并購參與方不盡相同的是,一些其他行業也以資本運作的形式參與到了這一波產業整合升級中來。如中南重工收購大唐輝煌傳媒有限公司,熊貓煙花收購東陽華海時代影業傳媒有限公司等。而以公共關系服務起家的藍色光標通過不斷的跨界并購已經形成包括公關、廣告在內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
跨界并購在近年來的表現異常搶眼,這與我國傳統行業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迫切的轉型升級需求有關,傳統企業面對疲軟的市場需求,寄希望于通過提前布局文化產業,獲得公司經營的外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王乾厚文化產業規模經濟與文化企業重組并購行為[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2]周紹妮,文海濤 基于產業演進、并購動機的并購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會計研究,2013(10)
[3]鄒銀河中國特色企業并購動因綜述[J]商情,2012(22)
[4]魏濤中資銀行國際化經營的無形資源獲取動因分析――以中國工商銀行的國際化實踐為例[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14(6)
篇9
[關鍵詞]經濟危機;文化產業;經濟拉動
自2007年以來,美國“次貸風波”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導致了全球性經濟衰退,中國也未能幸免,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8年中國GDP季度增幅依次為10.6%、10.4%、9.9%、9%,到2009年第一季度,GDP增幅劇減至6.1%,二季度稍好,也僅7.1%,形勢不容樂觀.
2009年初的“兩會”期間不斷有代表呼吁:將“文化產業”作為“金融危機時期新的經濟增長點”[1]。此前,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的贊美之詞一直絡繹不絕,諸如“文化產業是全球范圍內興起的新興產業,在許多經濟發達國家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2](P1)、“文化產業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展示了自己作為‘朝陽產業’的無窮魅力,并迅速成為21世紀的支柱產業”[3](P3)、“在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點和支柱產業”[4](P1),諸如此類的話語在其他論述中亦屢見不鮮。文化產業真的能夠有效拉動經濟增長,甚至成為一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嗎?對此,本文持有異議,并擬從外國與中國、理論與實踐的層面,指出前述命題中存在的值得商榷之處.
一、突如其來的“文化產業”
1947年,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領軍人物阿多爾諾和霍克海默在其專著《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將商業化和標準化了的大眾文化稱為“文化產業”,并批評了“文化產業”的平庸、強迫性與單一性。此后英國的“伯明翰學派”盡管得出了與法蘭克福學派不同的結論,但采用了同樣的“理論-意識形態”研究范式.
1994年,澳大利亞發表了一個政府工作報告《創意國度》,強調文化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至此,“文化產業”開始納入政府施政綱領?!秳撘鈬取返陌l表,標志著人們對“文化產業”的態度由原來的理論性思辨轉向了現實生活中的倡導與扶持。在西方發達國家中,澳洲的經濟與文化實力并不占優勢,因此其政策主張并沒有引起世人太多的關注,直到1997年情況才為之一變.
1997年7月,工黨贏得了英國大選,為了應對當時的經濟衰退,工黨政府進行了機構重組,成立了“文體傳媒部”,力圖將“文化產業”①作為振興經濟的突破口,并組建了一個“創意產業專家組”,進行創意產業界定、創意產業綱要擬訂、創意產業成果計量等工作。1998年和2001年,“文體傳媒部”分別公布了當年的《文化產業行動綱領》,把“文化產業”看作增長最快的部門之一,認為應納入國家的政治議程。在英國的鼓噪下,其他國家也紛紛跟進,宣布發展自己的“文化產業”。一時間,“文化產業”聲名大振.
但是英國政府似乎沒有從根本上搞清什么是文化產業,以至于它的后繼者也陷入了同樣的困境。2000年,奧地利新任命了一位負責藝術管理的國務卿,他宣稱:在未來的文化和經濟政策中,文化產業是最有前途的行業。在當時的奧地利,沒人真正知道他在談論什么,甚至,連這位國務卿本人也不知道“文化產業”到底是什么。雖然“文化產業”已被納入了奧地利文化政策爭論的核心,但并不意味著人們已經搞清楚“文化產業”能夠帶來什么樣的經濟增長、藝術進步或文化發展.
在筆者看來,所謂的“文化產業”不過是從現有的各產業———主要是“第三產業”下屬的各行業中抽取一部分,組成一個“新”的產業形態,使之成為繼一、二、三產業之后的“第四產業”?!拔幕a業”仍然屬于傳統的三大產業的范疇,只不過在重新排列組合后具有了新的性質與功能。由于各國/地區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很大偏差,各國/地區所抽取的“文化產業”的范圍也互不相同(表1)[5](P53).
表1 各國/地區文化創意產業范疇比較分析表由于各國/地區在“文化產業”的界定上難以達成共識,那么我們有理由質疑:既然各國/地區的“文化產業”外延各不相同,所得到的統計數據就難免缺乏可比性,那么所謂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支柱產業”的說法就值得慎思明辨了.
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盡管各國/地區在“文化產業”的范圍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處于各方外延的重疊之處。大衛·所羅斯比分析了幾種“文化產業”的分類模型,發現在確定“文化產業”的范圍時,各方對以下部門沒有疑義:廣播、電影、電視、戲劇、舞蹈、音樂、音像、電子游戲、視覺藝術、廣告、攝影、手工藝、出版[6]。事實上,這些達成共識的部門占據了“文化產業”外延的大部分,從而使各國的“文化產業”統計數據又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
二、“文化產業”之經濟拉動作用的經驗驗證
世界各國中,英國在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和實際運作方面一直處于前列,因此我們決定“管中窺豹”:以英國作為典型,通過英國“文體傳媒部”的統計數據透視文化產業的經濟作用. 在英國,政府和學術界高調宣揚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給人一種任何地方都能發展“文化產業”的幻覺,似乎“文化產業”成了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各個地區紛紛宣稱要建立本地的“創意中心”或“文化產業區”,將“文化產業”當作一個應當大力扶持和培養的部門,全然不顧各地不同的工業基礎、資源稟賦和歷史傳統。另一方面,“文體傳媒部”提供的數據表明:在英國各大產業中,“文化產業”的經濟重要性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大.
以2004年為例(圖1),在產生的增加值總額①(GVA)中,“其它服務業”的貢獻超過了2/3,穩居第一主力的位置;其次是制造業,其GVA占全部GVA的比重超過10%;剩下的農業、采礦、建筑、旅游和文化產業所產生的“增加值總額(GVA)”占總體增加值的比例都不大,均低于10%,屬于“第三梯隊”的行列.
只有在“第三梯隊”里面,“文化產業”才算得上貢獻最大的行業,但從宏觀來看,“文化產業”對整體經濟增加值的貢獻仍然有限。當然,我們不排除未來英國的“文化產業”將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
圖1 2004年英國各行業增加值占全部經濟增加值的比重
資料來源:英國文體傳媒部
另一方面,從1997~2006年的十年間,英國“文化產業”所產生的增加值在全部經濟增加值中的比例一直不高,始終在5%~7%之間徘徊(圖2),雖然有增長的跡象但速度緩慢。依此趨勢,要使“文化產業”成為推動經濟成長的重要因子,還需待以時日.
資料來源:2009年1月英國“文體傳媒部”的《創意產業經濟統計公報》
不但英國的“文化產業”在經濟總量中處于次要地位,其他主要發達國家也大抵如此。圖3來自于英國“文體傳媒部”的統計,刻畫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五個重要成員國的“文化產業”對本國GDP的貢獻,即使貢獻率最高的英國也不過6%左右,其余四國大都在3%~4%之間。很顯然,這樣的態勢難以證明“文化產業”對宏觀經濟成長的重要意義。考慮到各國“文化產業”統計口徑的差別,我們再選取我國香港和臺灣地方政府對主要國家“文化產業”的統計數據(表2及圖4),作為審視“文化產業”的經濟意義的參照。如果說圖3反映了英國人的視角,則表2出自香港人的視角,我們可以從表2得出與圖3相似的結論:美國和臺灣省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6%以上,其余國家都在3%~5%之間。這樣,無論是歐洲的英國還是亞洲的香港,其統計數據都支持我們的假設:“文化產業”在發達國家/地區經濟總量中的比例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大!但表2也同時表明:“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遠遠快于一般產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觀的增長潛力,這恐怕是世界各國看好“文化產業”的主要原因了,但良好的發展前景并不等于現實,何況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規模在宏觀經濟總量中的比例偏低.
圖4所選取的樣本中有將近一半來自亞洲,同時也包含歐、美、澳洲的國家,顯得更有代表性。在圖4中,美國和英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占GDP的比例最大,在5%~6%之間;澳大利亞、韓國、香港、臺灣的“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在3%~4%之間,只有新西蘭最低,僅1.7%。圖4同樣表明:“文化產業”在各國/地區GDP總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更不是“支柱產業”!表2 創意產業經濟價值———所選國家/地區概覽
篇10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化的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文化產業開始快速發展,其中,檔案文化產業隨著發展的大潮也開始了它自己獨特的成長之路。檔案作為一個獨立的文化現象,想要成為一種文化產業,就要有所揚棄,有所突破,突破原有的發展桎梏。當前影響檔案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因素有許多,但是在眾多檔案從業人員的努力之下,克服外界因素,并且不斷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從而更好地推動檔案文化產業化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
檔案文化產業;文化產業化
一、引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公共檔案館的文化服務功能越來越突出,學界對公共檔案館文化功能的研究也日漸深入。但是,由于受傳統觀念和社會其它因素的影響,部分公共檔案館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并且存在館藏結構單一、社會公眾參與意識不強等現象,這些客觀因素的存在,制約著公共檔案館文化功能的拓展。因此,對公共檔案館文化功能的拓展途徑以及對其功能發揮效果的評價的研究成為檔案館工作的重點,也是檔案學專業領域不容忽視的重點之一。
二、檔案文化產業化的含義
1.檔案文化的含義。姜龍飛對檔案文化的定義:人們創造并面對和圍繞檔案所展開的全部生活方式。檔案是人們創造的,創造了以后還有要收藏它、管理它、使用它,人在這一從創造到使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力、規則、觀念、習性等物質及精神成果,就是檔案文化。
2.檔案文化產業的含義。檔案文化產業:檔案文化產業是以檔案觀念大眾化為經營指導理念,規范檔案整理方法,提高發展檔案保管技術,提高社會群體以及個體對檔案的重視程度,使得人們檔案得到更好的保護與保管的產業。檔案文化產業化是指以滿足社會對檔案的需求,向社會推廣和傳播檔案文化內容并提供檔案文化產品以及相關服務的產業,以滿足檔案事業生存發展的勞動和相關生產要素的過程。(檔案文化產業化的可行性新論)
三、檔案文化產業化的作用
1.豐富檔案文化產品,促進檔案資源開發。檔案文化產業可以極大地豐富檔案文化產品,促進檔案資源開發。而且檔案文化產品基本屬于信息服務范疇,賣方提供信息服務,買方給出一定的報酬?;窘灰仔问饺绱?,可是在具體的檔案文化產品形式上又有很大的空間可以發揮。比如:珍品檔案博覽會,歷史人物紀念品博覽會,歷史實事紀念館(如會址),在展出檔案文化產品的同時,獲得相對的收益。又比如:市場信息服務。有人想統計2000年至2016年北京市羊肉價格的變動,又或者,有人想統計2016年1月份北京市各區羊肉價格。這樣,檔案服務業可以找出相關資料進行統計,給出最終計算數據明細,然后獲得相對的收益。再比如說:檔案整理軟件。有的商業公司想要根據自己公司情況購買與自己公司職能相匹配的檔案整理軟件,檔案從業人員聯合軟件公司,開發出此類軟件,并收取相應費用,這,也是檔案文化產品的體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日益深入,檔案文化產品的多樣化已勢不可擋,檔案從業者的智慧正在豐富著檔案文化產品的種類。因為有著商人天然追逐利益的本性,檔案資源也將隨著檔案產業化的不斷發展而被不斷地發掘。
2.促進檔案文化產品走向市場,使得更多的人關注檔案。市場經濟要求利益最大化,隨著檔案文化產品不斷地投入市場,商人們將如嗅到血腥味的鯊魚一般蜂擁而至,利潤,使得他們開始更多地關注檔案文化,關注檔案文化產品,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當檔案文化產業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產業鏈的時候,一個以檔案文化產品為利益核心的巨大利益共同體將隨之出現,并慢慢與周邊其他產業聯系,交叉,混合。更多的人開始關注檔案文化產業,因為,他們或者他們周圍的人會以此為生。
四、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1.外部環境因素。一個產業發展的制約以及促進因素有很多,外因,是促進事物發展的條件。關系到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外部因素一般有:政府支持力度,市場經濟環境,社會信息化水平,還有一個社會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以及文化底蘊的薄厚。關系到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以上幾點度比較重要,我國政府對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算太大,對檔案文化產業的巨大潛力認識也不夠充分,而檔案文化產業本身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周期也比較長,所以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一直沒有被政府所重視。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速度很快,發展程度在許多超大城市已經可以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相媲美,市場經濟發展的環境卻多少有些良莠不齊,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我國的信息化水平不低,覆蓋全國的互聯網使得我國的信息化水平比之前提高了很多,可是信息化發展的水平轉接到檔案文化事業的發展,還需要一定的周期。我國的檔案庫存量很大,有著世界矚目的超大檔案庫存量,文化底蘊深厚,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蘊藏著其他國家無法企及的精華,可是對于珍貴的歷史檔案的保護、鑒定、開發、利用卻一直做不到位,屬于粗放型發展,這種發展方式本身就是對檔案資源極大的浪費。
2.檔案工作發展水平。事物的內因對事物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檔案工作本身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檔案產業的發展。檔案行業規章制度規范與否,行業內競爭良性與否,檔案工作者們的文化水平,知識結構屬性,業務熟練水平,面對市場的應變能力能否經得起市場經濟大潮的考驗,都影響著整個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國檔案行業的行業規章制度不夠細化,大框架是有的,可是行業規范不夠細致,導致各個行業內的檔案規范并不統一,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制約。目前來看,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競爭還是比較良性的,對本行業的發展并無阻礙作用。檔案工作者們的水平就有些良莠不齊了,非本行業的人員的大量進入,使得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質量得不到任何保障,更加專業的行業從業人員因為行業的混亂,難以被挖掘出來。
五、目前我國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政府積極引導,行業內部逐步探索。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深化,中國大國地位的進一步確立,一個國家的文化越來越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因此,我國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也越來越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走上戰略性的道路。有了相應的文化產業發展依據,檔案事業的高層領導也慢慢重視起來,檔案文化產業的發展開始提上日程。
2.產業化發展規模較小,但是形式多樣。雖然檔案文化產業從無到有,隨著市場的發揮在那而發展,速度并不緩慢,可是還是面臨著:發展規模小,企業抵抗力差,相關的專業人才少,不受重視等種種問題,其中最為顯著突出的問題就是:發展規模小。眾多檔案文化企業的發展,可是,由于專業市場狹窄,檔案文化產業從業者的學歷、資金等條件的限制,一般的檔案文化企業規模并不大,所提供的服務也比較單一,無法將各種文化服務串聯起來,組成產業鏈,致使企業的發展被進一步限制。另一方面,由于檔案企業規模小,服務單一,檔案服務內容反而得到擴大,出現多種檔案服務并存的現象。檔案的借閱查詢服務、儲藏保存服務、復制縮微服務、消毒修裱服務、評估鑒定服務、檔案軟件開發與維護服務、檔案信息服務、檔案書籍出版、珍貴史料的展出等等,這些有償服務以及相關產業構成了松散可是龐大的檔案文化產業鏈,總體粗放的管理方式,規模中小型,細致的分工,龐大的群體,多樣的形式構成了如今檔案文化產業的基本形態。
3.管理體制不完善,欠缺“產業化”精神。檔案文化產業因為其發展方式總體粗放式,檔案文化企業多為中小型企業,所以,檔案文化企業難免良莠不齊。一些小企業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的體制,混亂的管理體制讓他們并不具有抗拒市場沖擊的能力。此外,整個產業的管理體制也是相當不完善的,因為檔案產業是近幾年才興起和發展的,所以相應的市場規則與規范并不完整,所以檔案文化產業市場的發展在初期會比較混亂,各種相關企業泥沙俱下,各行其是。企業無法把整個行業有機地鏈接起來,這樣,有產業。無產業鏈,檔案文化產業如同一盤散沙,無法凝聚,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哪怕發展迅速也是無根之木,空中樓閣。
作者:張丹 單位: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檔案館
參考文獻:
[1]張芳霖,王輝.檔案館文化空間的構筑[J].檔案學通訊,2009(1):10-14.
[2]李春蘭.檔案館文化功能建設研究[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2-30.
- 上一篇:幼兒園健康心理教育教案
- 下一篇:物流行業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