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行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2: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設施農業行業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設施農業行業分析

篇1

1.1調研目的

了解專業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是否能適應區域設施農業行業發展,特開展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需求調查,分析設施農業技術人才需求規模、層次、就業崗位及崗位對知識、技能、素質的要求,為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修訂和完善提供有效數據支持,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1.2調研對象

(1)銅仁市農業行業、企業專家及法人代表、校外兼職教師等;(2)果樹、蔬菜企業、科技園區、生態農業園、農業觀光園區、種子公司、花卉設施農業公司及相關企事業單位;(3)思南縣農牧科技局、相關鄉鎮領導、蔬菜種植企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4)07-12屆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5)120農技服務中咨詢問題的農民朋友。

1.3調研項目

(1)設施農業行業企業對設施農業專業人才需求總量調研;(2)設施農業行業企業對設施農業專業人才需求結構調研;(3)設施農業行業企業對設施農業專業人才能力素質情況調研。

1.4調研時間

2010年10月-2012年12月

1.5調研方法

1.5.1召開座談會專業建設委員會精心組織安排銅仁市農業行業、9家企業專家及法人代表、課程開發的校外兼職教師等23人進行座談。座談會上,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職業崗位定位、核心課程確定、職業能力開發、頂崗實習和定單培養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對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諸多具有實用性、指導性的合理化建議。1.5.2典型企業走訪和問卷調查調研期間,對區域果樹、蔬菜企業、科技園區、生態農業園、農業觀光園區、種子公司、花卉園藝公司及相關企事業單位走訪調查,專業教師分別走訪了種苗快繁企業上海大地園藝有限公司和銅仁市金農綠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花卉企業廣州番禺區綠之戀園藝有限公司、銅仁市金福園藝有限公司和貴陽市中天花園管理中心。廣泛展開了企業工作崗位種類、崗位標準、崗位人才缺口、頂崗實習崗位及其所需要知識、能力、素質調查,并對調研資料進行分析歸類總結。同時對用人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發出調查問卷130份,收回有效問卷105份。1.5.3銅仁市設施農業產業調研結合專業課程建設和改革,各課程組分頭調研了銅仁市各區縣的蔬菜、果樹、花卉等產業發展、產業崗位類型及崗位對畢業生素質、技能、知識的要求。1.5.4畢業生問卷調查7月7日,我們對在農業行業或企業工作的部分07-12屆畢業生從事的就業崗位類型、所學知識在工作崗位勝任力及綜合應用情況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和電話訪問,共發出145份調查問卷,回收了98份有效調查問卷,并對調查問卷資料整理歸納。1.5.5120農技服務解決問題分類分析我們對120農技服務過程中,農民朋友咨詢的所有問題按病蟲害防治技術、栽培管理技術、加工技術、貯藏技術、營銷技術、新產品開發等進行分類、分析。1.5.6調研組織各種形式的調研由專業建設管理委員會牽頭,專業教研室組織實施,擬定調研計劃。人才需求調研組成員由專兼職教師構成。

2專業人才需求調研數據分析

2.1專業人才需求總量數據分析

近年來,我國設施農業發展很快,設施栽培面積約占世界的70%,設施栽培面積和總產量已居世界首位。“十二五”期間,貴州省大力發展優質無公害(綠色)蔬菜,打造“貴州蔬菜,特色生態”核心競爭力和產業品牌形象,到2015年全省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500萬畝以上,蔬菜產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以上。隨著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果樹、蔬菜現代農業產業的規模壯大,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設施農業技術的專門技能型高級人才。銅仁市的設施農業呈現出較快發展的趨勢,已成為農業產業化一個新的增長點,主要用于蔬菜、瓜果、花卉及園林苗木的生產。2012年,銅仁市蔬菜總播種面積158.7萬畝,與2011年相比增長25.2%,果園面積達到了45.89萬畝,較2011年相比增長11.3%。但是由于缺乏技術帶動和支撐,蔬菜水果生產主要還是以大戶或散戶種植為主,各地農戶重栽輕管;農村勞動力老化,知識技術匱乏,菜園、果園管理較差,效益越差越不管,形成惡性循環。這更需要各相關專業院校培養一大批掌握設施農業技術的專門技能型高級人才。目前,全市現有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71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地市級龍頭企業38家;企業員工學歷層次較低,大專以上的學歷不足5%。通過與召開企業負責人座談會、典型企業走訪等調研方法,了解到各企業用人單位對大專層次的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需求量大,急需一批懂知識、會操作,能吃苦的專門人才。據相關部門預測,“十二五”期間僅銅仁市急需約4000名設施農業高技能人才。

2.2專業人才需求結構數據分析

2.2.1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類型根據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07-12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學生就業崗位類型分布比例如下(見表1)2.2.2未來三年用人單位最缺的人才學歷比例目前,隨著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和設施栽培的推廣,銅仁市的設施農業呈現出較快發展的趨勢,銅仁市周邊設施農業相關企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相比之下,規模仍然尚小,難以與其它行業企業相比,所以在人才學歷需求上,更側重于中職、高職高專和本科畢業生。2.2.3參與調研單位未來三年所需的人才類型填選人次比例所有參與調研單位均填選了通用性和技能型,同時部分單位填選其它選項。表明用人單位需求較多的人才類型為通用性和技能型。2.2.4用人單位未來三年錄用設施農業畢業生的優先應聘條件調查可知,用人單位選擇人才更注重社會實踐經歷和職業能力,對于學生干部和參與社團活動用人單位同樣重視(圖3),而對于學生是否是黨員并不關注。通過圖4可知,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栽培管理技術居首位,這表明銅仁市周邊農村缺少具有病蟲害防治技術和栽培管理技術的一線技術型人才。另外,新產品開發方面的疑難問題數量有所增加,表明農民朋友有開發新產品致富的意愿,同時也表明今后廣大農村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將會呈增長趨勢。而農產品營銷技術類的問題卻未曾涉及,這與目前我國設施農業產業發展狀況相吻合。

2.3專業人才能力素質情況分析

2.3.1畢業生所學知識在工作崗位綜合應用情況通過對07-12屆畢業生所學知識在工作崗位綜合應用情況回收的98份調查問卷整理與分析,結果見表2。根據表2中結果,在各類知識中,社會能力知識(溝通、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創業、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環境適應等能力)對學生的職業發展幫助最大,方法能力(辦公軟件、文獻檢索、數據統計、調研方法、專業技能方法的能力)、生產技術知識、社會實踐性知識、安全知識對我專業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2.3.2用人單位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綜合能力的要求綜合上述問卷結果和與用人單位專家座談,了解到用人單位要求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具備的綜合能力有:①知識和技能要扎實全面,動手操作能力強;②了解設施農業行業的發展,要了解設施農業行業產、貯、供、銷各個環節的基本情況;③能獨立從事設施農業植物生產管理,包括果樹、蔬菜、花卉的生產與管理工作;④能發現設施農業生產上出現的問題,并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辦法;⑤具有從事設施農業技術推廣能力;⑥具有一定的市場營銷知識和營銷技巧;⑦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文明禮貌,誠實守信;⑧具有自我學習的能力,善于與人溝通,具有團隊協作精神。

3專業人才需求調研的收獲及體會

設施農業產業是我國目前農業產業中最具活力的農業產業之一。隨著現代設施農業產業的發展,具有現代設施農業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備受社會青睞,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大。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具有知識面寬,技能點多,就業靈活,就業渠道寬泛的特點。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較高。目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是非公有制企業,從就業崗位來看,學生的初次就業崗位接近于設施農業產業的終端,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設施農產品設計、生產、加工、貯藏和營銷等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在設施農業各生產環節的就業比例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設施農業生產技術推廣和農產品生產企業就業的最多,兩項合計達60.3%;其次是設施農業種苗生產企業,為16.3%;在農產品采后處理企業就業的學生達到6.1%。目前,設施農業企業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三個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不但學生要求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較高的職業素質,而且還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新產品開發知識、市場營銷知識和營銷技巧。

4對專業建設及其改革發展的建議

4.1緊貼區域現代農業產業人才需求,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模

經調研,隨著現代設施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升級,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大,出現供不應求的現狀,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備受社會青睞。因此,專業的建設和改革就要與產業、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接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培養規模就要圍繞區域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4.2緊貼畢業生就業崗位,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

根據調研結果,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生就業企業主要在農產品生產企業、設施農業生產技術推廣企業、設施農業種苗生產企業、農產品采后處理企業等四類企業。要求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在重視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必須加強學生的生產組織能力和推廣表達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畢業后具有更為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應根據學生就業崗位群所需的知識、素質和技能來確定。

4.3緊貼畢業生素養培育,加大素質教育課程的學時比例

根據本次調研結果,畢業生很少反映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夠用,而是反映自己的職業能力、綜合素質方面不夠突出。這就要求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大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增加素質課程的比例,并納入專業教學計劃。應把學生在校的學歷教育與學生的適應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生涯設計能力、誠信敬業、立志創業等教育結合起來,從而提高學生的擇業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

4.4緊貼畢業生能力培育,加強實訓基地建設

篇2

全面掌握鎮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地區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情況、污染治理水平和治理費用等情況,為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提供依據。

二、普查時點

普查時點為年月日,時期資料為年度。

三、普查對象與范圍

污染源普查對象為鎮境內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一)工業源普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第二產業中除建筑業外39個行業中的所有產業活動單位。工業源范圍分重點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別進行詳細調查和簡要調查。

1、重點污染源

①有重金屬,危險廢物,放射性物質排放的所有產業活動單位。

②11個重污染行業中所有產業活動單位。

③16個重點行業中規模以上企業。

2、一般污染源

一般污染源是工業源中除重點污染源以外的工業企業。

(二)農業源

主要普查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畜牧業、漁業及農村生活污染源,對象為分散農戶、專業戶、養殖場和農場。

(三)生活源

主要普查具有一定規模的住宿業、餐飲業、居民服務、醫院,具有獨立燃燒設施的機關事業單位,機動車、農機、民用核技術利用和大型電磁輻射設施使用單位和其他包括洗染、理發及美容保健、洗浴、攝影擴印、汽車與摩托車維修與保養業等。城鎮居民生活污染普查進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調查。

(四)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

主要普查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廠)及危險廢物處理廠等。

四、普查污染物種類

主要為廢水、廢氣、工業固體廢物、脫硫設施、核能輻射、種植業、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村生活。

五、組織實施

(一)基本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部門分工協作、各方共同參與。

(二)組織機構

成立鎮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下設普查辦公室

(三)部門分工

普查工作在鎮普查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加強部門分工協作。宣傳科負責污染源普查的新聞宣傳工作,組織協調相關宣傳活動;農經中心負責做好工業源,生活源的普查及污染源成果的分析、應用;財政所負責落實污染源普查工作經費;

環保所負責:工業源、居民生活源、危險廢物處置廠、醫院污染源的普查及相關普查成果的分析應用;

三產辦負責第三產業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的普查及相關成果的分析應用;

農服中心負責對種植業、畜牧、漁業等農業源的普查及相關普查成果的分析應用;

衛生院負責本院名錄資料;

各村、廠會計或環保負責人負責對本村及本單位的污染源普查工作。

篇3

1休閑農業觀光園區標準化管理現狀

標準化管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之一,即通過標準的制定、實施和應用,從而達到確定目標的活動。為規范觀光園建設,加強觀光園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滿足游客旅游休閑的需求,推動鄉村旅游健康持續發展,部分省市出臺了一些相關管理辦法或標準,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觀光農業示范園評定標準》,該標準對評定范圍、評定標準以及評定程序進行了規定。該標準適用于在北京市行政區域內取得合法經營資格的,從事觀光農業經營活動,具有觀光、采摘、休閑、教育等功能,能提供相應觀光服務設施的獨立經營實體,包括觀光農園、觀光果園、垂釣漁場、綜合性觀光園等類型。評定標準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規定:觀光園建設包括觀光產品、觀光設施、觀光園周邊環境;觀光園管理包括發展規劃、觀光管理、宣傳促銷和游客接待;觀光園效益包括年接待人數、觀光農業的年直接收入、園區綠化與生態環境等。江蘇省制定了《農業觀光園建設規范》,界定了觀光園規劃設計的概念,規定了園區選址、資源調查評價、客源市場分析等前期調研工作的原則要求,明確了主題定位、容量計算、功能分區與分區規劃設計,并對大門與邊界、園路、集散廣場、水系、假山與置石、建筑物、綠化、環保、安全、標識系統、游覽線路等規劃設計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河北省制定了《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規范》,界定了觀光園規劃設計的概念,規定了觀光園規劃設計編制的總則、前期調研工作、規劃設計的具體要求。前期調研工作涉及園區選址、資源調查評價、客源市場分析三個方面。

規劃設計包括主體設定、容量計算、功能分區、分區規劃設計、大門和邊界規劃設計、園路規劃設計、集散廣場規劃設計、水系規劃設計、假山與山石規劃設計、建筑物規劃設計、綠化規劃設計、環保規劃設計和導游標識系統的規劃設計等。浙江紹興縣柯橋區制定了《農業生態觀光園服務規范》,對觀光園定義、總則及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規范建設、農產品銷售服務、制度與管理等作了規定,特別對園區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規劃建設等提出了較為細致的要求。山東省旅游局制定了《山東省精品采摘園旅游服務規范與評定》文件,對全省采摘園進行打分評定,旨在讓采摘園全面升級,發展品牌優勢,規范管理,并為游客提供舒適的采摘、休閑娛樂環境。該文件對于農業觀光園的基本要求包括園區、采摘品、安全、交通、設施、服務、管理、環境、活動等方面。園區的具體要求涉及采摘園面積、園區衛生、日接待能力;采摘品的具體要求涉及果品質量、植物間距等;安全角度的具體要求涉及農藥化肥施用情況、安全防護設施,通風換氣設備;交通角度的具體要求涉及公路質量與停車場面積;設施方面的具體要求涉及交通指示牌、區內引導等;服務包括采摘園線路與項目簡介、管理包括管理人員的崗位設定、網站網址建設等。雖然一些省、市制定了相關規定或管理辦法,但是我國目前在觀光園管理方面并未形成完善的標準體系,僅有的少數管理辦法或標準也只涉及觀光園建設、評定等,關于觀光園其它方面的管理規定甚少,且大多針對種植業主導型的觀光農業,并未涉及林業、牧業、漁業等其它類型的觀光園。已的關于旅游、服務方面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雖有些適用于觀光園,但觀光園在標準的實施過程中還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及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具體分析,制定標準的實施方案。

2休閑農業觀光園區的標準需求

休閑農業觀光園的類別不同、定位不同、旅游項目不同,以及園區的發展定位和目標不同,則標準的需求必然不同。例如,地處北京市區或近郊的農業休閑觀光園區,地理位置寸土寸金,耕地資源十分有限和寶貴,且北京是嚴重缺水的城市,要充分研發和實施現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的勞動產出率和資源的利用率,開展日光溫室種植、地膜栽培、節水種植、立體種植等,而且為保護首都生態環境盡到企業的社會責任,要開展能源、資源、農用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所以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是必然的選擇,生態高效、節約資源可以作為實現標準化管理的首要目標。當然,企業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將其它目標,例如提高內部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采摘農產品的品質、提高服務水平、提高顧客滿意度等方面中的一項或多項作為自身標準化管理的目標。要實現多個管理目標,就需要將綜合標準化對象及其相關要素作為一個系統開展標準化工作。

例如,要實現生態高效、節約資源的目標,首先要符合有關生態環境要素如水質、空氣、土壤等的強制性標準;其次,設施栽培是實現“生態高效節約資源” 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能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耕種的效率和產出,節約時間、人力和成本,目前已有關于日光溫室建造方面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如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結構與性能要求、日光溫室技術條件、溫室地基基礎設計、施工與驗收技術規范等,在建造時遵照執行即可,但是很多水果和蔬菜尚沒有設施栽培的技術內容,需要將現有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寫入水果、蔬菜的種植標準的實施指南中;第三,節水種植能有效節約水資源,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對于北京等缺水城市十分必要,是實現園區“生態高效節約資源”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已經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包括農業灌溉設備、節水灌溉設備、節水灌溉工程等規范,但目前水果和蔬菜的生產技術規程中關于節水栽培的技術內容并不十分完善,需要將現有的經驗和研究成果寫入水果、蔬菜的種植標準實施指南中;第四,立體或架式栽培能充分利用空間、溫度、濕度、大氣、光照,減少對土壤的依賴,種植單位面積生產更多的水果和蔬菜,提高土壤、水、能源的利用率,是實現園區“生態高效節約資源”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立體或架式栽培尚處于研發和推廣階段,沒有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部分適合立體或架式栽培的水果和蔬菜的相應的栽培技術規程需要研發,然后將經驗和研究成果寫入水果、蔬菜的種植標準實施指南中。針對園區建設方面的標準主要應考慮以下要素:大門建設、邊界建設、園路建設、泊車場地、農用設施、休閑設施、集散廣場、景觀建設、綠化工程、水系工程等。針對園區服務與管理方面的標準主要應考慮以下要素:園區線路圖、服務項目介紹、休息區服務、講解服務、培訓服務、導游服務、包裝提供、醫療救助服務、服務人員管理規定、園區衛生標準、游覽安全注意事項等。由于觀光園是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特殊農業形態,通過提供休閑觀光服務來滿足游客的需求。因此,雖然針對觀光園的標準并不多,但關于旅游和服務的標準有些也適用于觀光園。例如,觀光園區內的標識對于游客來說十分必要,能為游客提供清晰的旅游走向和服務指示。

篇4

【關鍵詞】農業發展;特點;問題;對策

會展是各種會議、展覽、展銷活動的簡稱。農業會展主要包括有關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各種主題論壇、研討會和各種類型的博覽會、交易會、招商會等活動,具有各種要素空間分布的高聚集型、投入產出的高效益型、經濟高關聯性等特點,是促進城市了解地方特色農產品和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的現代化平臺。農業會展經濟源于農產品市場交換,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日益繁榮,是農業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與旅游、貿易等產業一起必將成為頗具前景的朝陽產業。

一、農業會展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農業會展是我省經濟發展的“晴雨表”。農業會展與全省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農業會展作為一門系統工程,與交通、通訊、住宿、餐飲、旅游等行業有較強的關聯性,需要其提供完善的服務,滿足參展客商的多樣化需求。農業會展經濟讓特色的產業培育出有特色的展覽項目。

(2)農業會展能有效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完善的農業市場發展體系,必須有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會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支持。農業會展能高效率促進經濟貿易合作。

(3)農業會展能有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農業會展涉及交通、通訊、商業、廣告、印刷、餐飲、住宿、旅游等多個行業,可直接或間接帶動相關行業發展。

二、農業會展經濟的特點

(1)農業會展經濟是一種服務型經濟。我省農業產業經過了農業生產的初級階段、農業產業化發展階段,現已逐步向發展現代農業轉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和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第三產業將會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業會展經濟能產生可觀的直接效益。同時帶動了服務、交通、旅游等第三產業消費鏈,促進了城市基礎設施及相關硬件設施建設。

(2)農業會展快捷有效傳播信息、知識和觀念。農業會展屬于市場調節行為,先進的農業技術通過展會形式,快速進行展示和推廣,并廣泛應用于千家萬戶。特色農產品在吸引眾多參與者的同時,不斷創造和提升農產品品牌形象,促進農業進步和農業對外的交流與合作。

三、我省農業會展存在的問題

山西農業會展近年來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就整體規范性、競爭力、效益水平而言,尤其是與先進省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我省農業展館數量少、面積小、層次低,國際化品牌少。由于各地區利益突出,重復辦展現象嚴重,缺乏統一的規劃與整合。

(1)明確政府在會展經濟中的定位。一是政策投入和經濟投入。在農業場館建設、土地使用、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二是為本省企業提供出省、出國參展經費支持。三是協助、配合展會開展推廣工作。

(2)發揮農業部門“搭臺”的主要作用。農業作為國民經濟收入的組成部分,近年來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在扶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方面給予了很大支持,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生產。但隨著農產品產量的增加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農產品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賣難”的現象。農業會展作為促進農業市場建設和農產品營銷手段,政府應在政策和投入上給予大力扶持,積極搭建農產品展銷平臺,在農業展館租金、企業參展補助以及物流等方面給予相應的補貼,調動農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等農民組織進入市場的積極性。

(3)加快農業會展專業化建設,打造會展經濟品牌。農業會展經濟應該是一個發展的經濟體,應站得更高、走得更遠。我省應積極吸取國內外農業會展發展經驗,不斷提高農業會展的質量和水平,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

篇5

一、普查工作目標

全面掌握各類污染源的數量、行業和區域分布,了解主要污染物的產生、排放、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狀況、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治理費用等情況,為污染治理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依據。建立*市各類重點污染源檔案和各級污染源信息動態數據庫,促進污染源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為污染源的管理奠定基礎,為制定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規劃提供依據。

二、普查時點、對象、范圍和內容

(一)普查時點。

普查時點:20*年*月*日。

時期資料:20*年度。

(二)普查對象與范圍。污染源普查對象為*市境內有污染源的單位和個體經營戶。污染源普查范圍包括: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和其他產生、排放污染物的設施。

1.工業源。主要普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第二產業中除建筑業(含4個行業)外39個行業中的所有產業活動單位。工業源普查對象劃分為重點污染源和一般污染源,分別進行詳細調查和簡要調查。重點污染源范圍:

(1)有重金屬、危險廢物、放射性物質排放的所有產業活動單位;

(2)11個重污染行業(造紙及紙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電力燉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石油加工燉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中的所有產業活動單位;

(3)16個重點行業(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紡織服裝燉鞋燉帽制造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金屬制品業、專用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中規模以上企業。一般污染源是指工業源中除重點污染源以外的工業企業。

2.農業源。主要普查第一產業中的農業、畜牧業和漁業。農業源普查范圍主要是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劃,針對谷物種植業、油料和豆類作物種植業、棉麻等種植業、蔬菜及花卉種植業、茶果類及中藥材種植業的主要產區開展肥料、農藥和農膜污染調查。畜牧業和漁業源普查范圍是人工養殖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專業戶、淡水養殖場。

3.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產業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單位和城鎮居民生活污染。第三產業普查范圍主要是具有一定規模的住宿業、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包括洗染、理發及美容保健、洗浴、攝影擴印、汽車與摩托車維修與保養業)、醫院、具有獨立燃燒設施的機關事業單位、機動車和大型電磁輻射設施使用單位。城鎮居民生活污染普查以城市市區、縣城、建制鎮為單位(不包括村莊和集鎮)進行生活能源消耗量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排放量的調查。

4.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普查范圍是城鎮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場)、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廠等。

(三)普查內容。

1.工業源。

(1)企業的基本登記信息及其他相關情況,包括企業排污口情況、排水去向等;

(2)原材料消耗情況,包括水的使用和消耗量,能源(煤、油、電、氣等)結構和消耗量,燃料含硫量,主要有毒有害原輔材料消耗量等;

(3)生產產品情況,包括該企業主要產品的種類、產量等;

(4)產生污染的設施情況,包括排放大氣污染物的鍋爐、窯爐等設施,產生廢水、固體廢物的設施,以及這些設施的種類、數量和規模;

(5)各類污染物產生、治理、排放、綜合利用情況,各類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運行及投入情況等;

(6)污染物排放監測情況,包括監測點位、時間、頻次,污染物種類和排放濃度、排放量等。

2.農業源。

(1)樣本的基本情況,包括經濟規模及用水排水情況等;

(2)產、排污情況,包括肥料、農藥施用情況,農膜使用和秸稈處理情況,飼料餌料投放情況,畜禽養殖糞便及其他主要污染物產生、殘留和排放情況等;

(3)養殖業污染治理情況,各種污染治理設施的治理效率、污染物去除情況、投入和運行情況等。

3.生活源。

(1)排污單位基本情況,包括第三產業單位注冊的基本登記信息,各類污染物的產生、排放情況,污染治理情況等;

(2)以城市為單位的機動車排氣污染情況等。

(3)城市(鎮)生活能源結構及其消費量、污染物排放情況,生活供水量、排水量及污染物濃度等。

4.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單位基本情況,污染治理設施情況和運行狀況,污染物的處理處置量等情況,滲濾液、污泥、焚燒殘渣的產生、處置及利用情況等。

(四)普查污染物種類。按照全面普查、突出重點的原則,本次污染源普查的污染物種類為對環境影響較大、對污染防治具有普遍意義的污染物。

1.廢水: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石油類、揮發酚、汞、鎘、鉛、砷、六價鉻、氰化物;造紙、農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飲料制造業廢水中增加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城鎮污水處理廠增加總磷、總氮、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2.廢氣:煙塵、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電解鋁、水泥、陶瓷、磨沙玻璃行業廢氣中增加氟化物;機動車排氣污染普查增加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

3.工業固體廢物:包括危險廢物(按照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分類調查)、冶煉廢渣、粉煤灰、爐渣、煤矸石、尾礦、放射性廢渣等類別。

4.脫硫設施產生的石膏、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和危險廢物焚燒的殘渣。

5.伴生放射性礦物開發利用和民用核技術利用企業產生的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源。

6.農業源中還包括:總磷、總氮、總銅、總鋅及毒性高、用量大且難降解的農藥和魚藥。

三、普查技術路線和步驟

(一)普查技術路線。按照現場監測與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數計算相結合,技術手段與統計手段相結合,市里指導,區、縣調查和企業自報相結合的原則確定普查的技術路線。

1.對工業源中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80%的污染源、集中污染治理設施,同時采用現場監測和物料衡算與排污系數等方法,并按照規定程序核定污染物排放量。對其他工業源,采用分類抽樣監測的方式,核對物料衡算與排污系數測算的污染物排放量。對污染物排放量小、排放形式簡單的,也可以用排污系數法直接計算排污量。

2.對農業源采取面上調查和分類抽樣實地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結合全國農業普查結果和有關農業統計資料,測算全市的農業面源污染情況。

3.對生活源由第三產業中的調查單位采取面上對基本情況進行調查,結合分類抽樣監測與排污系數測算的方法核定污染物排放量。居民生活污染調查根據統計人口、生活用水量、能源結構和消耗量,通過排污系數測算污染物的排放量。

(二)普查步驟。本次污染源普查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20*年*月之前)。建立健全組織領導協調機制,落實經費,開展宣傳,進行組織動員;制定普查方案和各類技術規范,組織污染源監測,對排污企業和單位進行清查,聘用普查員,開展普查培訓。

2.全面普查階段(20*年*月至*月)。進行入戶調查,組織排污單位填報普查表,完成審核、匯總、錄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檔案,市級進行審核驗收等。20*年*月底前,各縣(市)區完成本轄區污染源普查數據審核和匯總,報市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5月底前市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人員對污染源普查進行抽查及審核驗收,并按程序完成省級上報工作。

3.總結階段(20*年*月至*月)。建立*市污染源動態數據庫,核實修訂污染源普查數據。

4.數據階段(2009年*月至*月)。普查數據,總結驗收普查工作。

四、普查組織及實施

(一)基本原則。全市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縣(市)區具體實施,各方共同參與。

(二)組織機構。市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普查的組織和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

1.組織擬訂全市污染源普查方案,經市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審定后組織實施;

2.制定和組織實施全市污染源普查各階段工作方案;

3.組織開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宣傳報道和培訓;

4.對各部門及縣(市)區的污染源普查工作進行業務指導、督促檢查和驗收;

5.向市普查領導小組提交普查報告,根據市普查領導小組的決定普查數據。

各縣(市)區政府也要成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本轄區普查工作的具體組織和實施。

(三)部門工作分工。

1.市環保局負責牽頭組織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具體實施市管重點工業污染源和危險廢物處置場的入戶調查和數據整理工作。負責擬定普查方案和不同階段工作方案,組織制定普查技術規范,組織普查培訓,負責污染源監測,對普查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和結果,組織普查工作驗收。

2.市委宣傳部負責組織全市污染源普查的新聞宣傳工作,配合辦好新聞會及有關宣傳活動。

3.市工商局負責向市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單位的登記注冊資料,并協助做好單位清查工作。

4.市發改委和經委負責協調企業做好工業污染源普查配合工作。

5.市建委、市政公用局、市容環衛局負責協助完成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場)的普查。

6.市公安局配合做好機動車排氣污染普查工作。

7.市農業局負責牽頭組織農業、畜牧業、漁業等農業污染源的普查,組織制定農業普查工作方案、工作細則和技術規定等,組織農業源產排污系數測算,組織實施農業源普查并對相關普查數據進行分析和審核等。市畜牧辦具體負責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和養殖專業戶污染源普查。

8.市衛生局負責提供醫療單位名單,并配合做好危險廢物中醫療廢物的普查和數據審核工作。9.市統計局配合環保部門制定普查實施方案和有關具體政策,做好普查所需資料的提供和有關資料的銜接工作,參與普查相關數據的核定和普查結果的分析工作。

10.市財政局負責普查經費預算審核、安排和撥付,并監督經費使用情況。

11.*警備區負責組織駐濟軍隊所屬單位污染源和環保設施的普查。

(四)培訓。市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組織各縣(市)區普查辦負責人、骨干、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的培訓。各縣(市)區負責選聘本級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培訓內容主要是:污染源普查方案的內容,普查范圍和主要污染物,普查技術路線,普查方法,各類普查表格和指標的解釋、填報方法,普查數據錄入軟件的使用,數據庫的管理和普查工作中應注意的問題等。

(五)質量保證。市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省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規定,指導全市普查質量控制工作。各縣(市)區普查領導小組要根據市里統一規定,建立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控制責任制,并對污染源普查實施中的每個環節實行質量控制和檢查驗收。市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組織污染源普查數據的質量核查工作,在各主要環節,按一定比例抽樣,抽查結果作為評估各縣(市)區污染源普查數據質量的依據。數據質量達不到規定要求的,必須重新組織調查。

(六)宣傳動員。各縣(市)區政府要按照國務院、省政府和市政府文件要求,深入開展污染源普查宣傳工作,為污染源普查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要根據普查不同階段宣傳的重點,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精心策劃,落實經費,采取生動活潑的形式,確保宣傳效果。要組織開展一些有影響力的宣傳活動,把宣傳動員工作貫徹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終。重點調查產業活動單位應當設立污染源普查機構,負責本產業活動單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報工作。其他各類法人單位應當指定相關人員負責本單位污染源普查表的填報。各有關單位應當積極推薦符合條件的人員擔任普查員。

五、普查經費

全市污染源普查所需經費由各縣(市)區政府共同負擔,并列入相應年度的財政預算,按時撥付,確保到位。市級財政主要承擔以下方面的經費保障:市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運轉;制定全市總體方案、編制各項普查技術實施方案;編印全市各類污染源普查培訓教材,對市級普查辦負責人和普查骨干進行培訓;開展宣傳工作;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數據的采集、分析測試、質量控制;農業污染源樣本測試;普查數據的匯總、加工、分析和建檔;建立市級污染源動態數據管理系統;普查驗收與總結等。

各縣(市)區普查經費分別由縣(市)區財政部門安排,主要用于組織動員、培訓,入戶調查與污染源的數據采集、分析測試和質量控制工作,設備購置,數據錄入、校核、加工、檢查驗收、總結、表彰等。

六、普查資料的填報和管理

篇6

當前,大力發展以農業示范園為重點的現代農業,是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的重大舉措,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近幾年,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工商資本大量投入現代農業產業,各地農業生產示范園迅猛發展,園區小則上百畝,大則上千畝,農業設施生產和規模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設施生產產業也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缺乏科學的規劃,園區管理成本高、收益低,導致虧損,溫室棚型設計不盡合理,新技術推廣應用困難等。為此,我們走訪了石家莊市109個設施生產示范園,找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法和建議。

1 農業示范園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建成的大型設施農業示范園,管理者多是其他行業轉產過來的,對農業生產缺乏綜合理解和把握,新建農業示范園區外觀很漂亮,但由于生產管理不到位,產量只有農民種植的50%,許多出現了經營困難情況。目前已有11個生產基地出現重大經營問題,設施閑置甚至瀕臨破產,占所調研園區數量的10.1%。

1.1 缺乏科學的規劃,實際建設與生產需要不匹配

建造者多數是從其他行業轉型做設施農業,自己投入了資金,并爭取了各級政府大量的扶持資金,但由于是外行,缺乏對設施農業生產的足夠理解和規劃,多數農業示范園在未進行充分科學論證的情況下,就效仿他人,實行簡單的“拿來主義”,在沒有確定好生產規劃之前,就盲目地開始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等基礎設施建好了才想到規劃生產,造成基礎建設和生產不匹配,造成嚴重浪費。出現這種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示范園區在建設前期缺乏科學、務實的規劃思想和指導原則,功能定位不準,發展目標不明。

1.2 缺乏明確的發展目標,制約了園區規范化發展

多數農業示范園區在建造之前沒有明確的發展目標,致使園區的設施建造盲目,加上目前政府沒有對農業示范園的設施建造提出明確的標準,因此形成了“設施群”示范園。由于建設者多是其他行業轉產過來的管理者,不同行業間差別極大,造成了“重建設、輕管理”,運作效率低的局面,不能建立有效的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如今好多農業示范園區由于運營艱難,多數選擇將設施一次性出租給農戶,收取租金,更有甚者,農業示范園區荒廢、轉產、乃至倒閉。眾多的農業科技示范園,不但起不到示范推廣的作用,反而成為當地負擔。巨額資金規劃的高科技農業示范園區既不能實現產業化發展,更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究其原因是農業示范園區的宏觀管理滯后,比如項目建設中缺乏專業技術論證和監督,建成后缺乏管理和跟蹤評價;而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標準、指標等缺乏系統性的分析研究,多種因素共同制約了農業示范園區的發展。

1.3 示范園區缺乏專業人員指導,配套設計建設不完善

由于建設者對設施農業生產缺乏經驗,忽略了配套設施的建設,造成重復和建設不規范,比如欒城某示范園區開始設計的是全鋼無立柱溫室,由于盲目引進外地建造技術,缺乏有效技術監管,結果施工中鋼材使用標號不達標,造成溫室被雪壓變形的情況,不得不全部增加立柱支撐,造成巨大的浪費和損失,類似現象還有很多,如:所調查的109個園區中,只有無極縣的一個示范園區有簡易排水設計,其他基地幾乎沒有排水規劃,造成溫室在雨季生產中常常發生倒灌現象,嚴重者溫室傾斜倒塌。再者幾乎所有基地都缺乏農用物資循環轉化、生產垃圾處理的設計規劃,造成園區生產垃圾堆積、病蟲害傳播加快。

1.4 設施類型單一,土地利用率低

目前農業示范園區使用較多的日光溫室規格為長100 m、寬11 m、高 4.2 m,后墻底座寬6.5 m,棚間距6.5 m,占地面積約0.24 hm2,種植面積約0.09 hm2,多數有3~5排的立柱支撐,每個溫室造價在12萬~25萬元。由于后墻底座和棚間距均達6~7 m,土地利用率很低,實際生產面積僅占土地面積的38.9%,棚間絕大多數閑置,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1.5 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管理水平低

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管理有集體管理和出租種植2種模式。調查的109個農業示范園區中,公司集體管理的有7個,以出租形式經營的有102個。統一管理的園區缺乏規劃和管理,產出率不高,同時管理者有輕農思想和盲目崇拜相信外地技術人員,生產用工成本上漲過快,造成了諸多問題,如元氏縣某生態農業觀光園,園區面積(按支付土地流轉費用面積計算)67 hm2,2013年雇傭蔬菜管理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56人,每年支付工資達到120多萬元。

2 設施農業示范園區的發展建議

2.1 制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標準,發展特色產業

緊緊圍繞當地農業主導產業,立足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要目標明確,遵循先定生產目標、再規劃、最后建設的整體思路,做到“建能所用、用就最佳”,突出主體產業,明確主要生產目標。設施農業園區應從設施建造、節水、排水、能源循環處理、非生產用地面積等方面制定建設基本標準。一是確保有生產技術規范;二是有專業生產管理人才;三是嚴把產品質量,加強農資規范使用,全面推行產品市場準入、基地準出和質量溯源制度,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2.2 積極應用現代科技與物質裝備,提高生產效率

加強農業示范園區設施配套建設,園區農田基礎設施要達到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保證道路交通順暢,水、電、通信等設施配套完善。要積極與當地農業技術研究機構對接,引進、集成和推廣國內外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充分運用日光溫室、鋼架大棚、噴滴灌、水肥一體化、農業物聯網等先進設施,積極推行高效生產、節水生產、測土配方施肥、植株嫁接等技術,有效提高設施生產的經濟效益,提高示范園區的產業發展水平。引領本地現代農業發展,提高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能力,為現代設施農業高效、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3 加強園區服務體系建設,保障規范發展

堅持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效益為中心,以生產安全、綠色產品為主攻方向,把設施規范化、生產標準化、產品無害化作為衡量設施農業基地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確保設施生產的持續良好發展。結合本地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加強對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的規劃指導、業務支持和資源整合,保障現代農業示范園健康發展。聯合當地農業技術研究服務機構,系統為園區提供專業技能培訓、農資安全使用、園區發展規劃等服務,促進現代設施農業產業化發展,切實幫助園區負責人解決實際困難,提升園區整體管理水平。

2.4 培育聯合發展經濟結構模式,穩定生產基礎

調研發現,農業示范園區運行中,勞動力成本占總生產成本的70%~75%,因此,要想使示范園區正常運轉,就要引進現代化的農業管理理念,加大與從業者多方面的聯合,減小從業人員的流動性、積極為從業者進行綜合技術培訓、鼓勵其用勞動力入股、建立起示范園區建設者統一管理下的規范化生產模式;減少管理者與操作者的對立情緒,努力形成示范園區管理者與從業工人“同效益、共風險”、“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紐帶模式;培育從業者主人翁意識、減少生產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為示范園區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篇7

多位專家學者圍繞設施園藝產業的發展趨勢、工程裝備、高效栽培、環境調控等熱門話題作了報告,內容精彩紛呈。其中,李天來院士作了“番茄畸形果的成因及防控技術”主題報告,從誘導番茄畸形果發生的內外因素、番茄子房心室的遺傳分析、番茄子房心室形成的分子機制、番茄畸形果發生的防控技術等方面對番茄畸形果的研究進行了講解。杜永臣研究員則結合各地實際案例,介紹了蔬菜產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并闡述了蔬菜生產機械化的特點與具體需求。

會議同期還組織了新技術、新產品展示活動,北京華農農業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北京京鵬環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眾博熙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展示了設施園藝相關的最新研發產品,方便與會代表及時了解行業動態和發展方向。《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編輯部也參加了本次會議,為設施園藝從業者搭建信息交流的平_,助力設施園藝產業發展。

會后還安排了實地參觀考察活動,與會代表前往天津大順國際花卉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齊心菌類種植有限公司,了解當地工廠化花卉、菌菇周年生產的全新模式以及各類設施園藝設備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情況。

篇8

關鍵詞 職業資格認證 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47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Promotion

FAN Jingjing, ZHANG Baoren, CAO Hui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Weifang University, Weifang, Shandong 261061)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hina higher stratification education, how to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combined with local advantages is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for local college. Practical teaching is the key of cultivate applied talents.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ideas and practices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promotion practical teaching of of Weif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ere analyzed and described.

Keyword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Agricultural Facil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al teaching

在我國,高等教育是學校教育制度體系,而職業資格認證是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兩種制度體系在教育的許多方面都有區別,①而將職業資格認證與高等教育銜接的研究多集中在高等職業教育,針對應用型本科如何引入職業資格的認證研究少有報道。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而應用型大學正是大眾化教育辦學多樣化的一個具體表現。要落實“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完成高素|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尤為重要。要想突出理論知識的應用性,必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②

山東是設施農業大省,而濰坊是設施農業的發源地,設施種植、設施養殖水平全國領先,有著明顯的地方優勢和特色。濰坊學院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一個應用性極強的新興專業,如何以該專業為試點將職業資格認證標準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有效整合在一起,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職業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完成由傳統的單向人才輸送向現代雙向互動人才培養的轉變,提升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建設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 明確設施農業人才需求標準,確定職業資格認證推動模式

首先對“兩區一圈一帶”周邊城市的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及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生進行了調研,了解了設施農業相關行業人才需求類型、職業用工標準,職業認證標準;調查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職業要求、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工作滿意度及其對學校教學的信息反饋,多方面搜集有關資料并對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確定了職業資格認證推動型設施農業專業技能培養模式目標(見表1)。

表1 職業資格認證推動模式

2 構建職業資格認證推動型“一體兩翼”式實踐教學體系

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根據社會職業崗位對設施農業人才需求,積極與相關企業合作,構建了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的職業資格認證推動型實踐教學體系。該體系是以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為中心,將專業知識和技能綜合成專業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課和實踐技能課三大模塊。以實踐教學為線索,通過校內實踐、企業實踐、職業資格證考取最終將這三個模塊串接起來,最終構建了以技能應用能力與綜合技能培養為主體、以基本技能培養和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式實踐教學體系(圖1)。

圖1 職業資格認證推動型“一體兩翼”式實踐教學體系

3 整合實踐教學能力模塊,篩選職業標準實訓項目

為了達到所確定的職業資格認證推動型的實踐教學目標,首先將專業實踐按能力要求從低到高整合為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三大模塊。再根據每個模塊的培養目標確定實踐課程,并制定每一門實踐課程的教學大綱,編寫實踐指導書。最后根據課程或專業的要求篩選職業標準的實訓項目。篩選和設計實訓項目應側重于職業標準要求,并與自動化控制、物聯網、土木工程等學科發展相結合。將實訓項目分成基本技能訓練項目、專業技能訓練項目和綜合訓練項目三大類。基本、專業技能訓練項目應強調規范操作,同時更加注重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工作作風和工作方法科學性的培養;綜合訓練項目要求完成一項成果,譬如一項發明專利、一個新工藝設計、一個品種、一項服務或一個策劃等。強調突破低層次、機械重復、僅限于感性認識和動作技能的模式,重點培養學生在生產實際中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圖2所示)。

圖2 職業資格認證推動型實踐教學內容

4 實施教師職業資格認證,打造“雙師、雙棲”型師資隊伍

根據教師的專業方向,安排參加職業資格培訓與考試,并且相關職業資格證。同時要求引進的青年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更新知識結構,增加實踐經驗。鼓勵教師和企業聯合開發新品種、新技術,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并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教學資源。聘請國內外本行業優秀人才到學校兼職授課,突出應用型教學的前沿性、新穎性和現實性。在此基礎上組建了教學團隊、學術團隊和學科梯隊,全面提高教師的職業綜合素質,形成了一支視野開闊、思維敏銳、思想活躍、了解社會需求、實踐經驗豐富的“雙棲、雙創”型師資隊伍。

5 實行學生考核“三證制”,構建科學實踐技能評價體系

畢業生除了獲得學歷學位證書以外,還需取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標準與實踐技能評價相結合,注重過程考核和能力考核;建立了職業技能與能力評價體系,如制定了科學的評價標準,推動實踐教學改革。采取科學的評價方式,提高專業技能培養的效率、針對性和適應性。在實踐教學改革中,各種實訓或課程采取開放式、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譬如依照國家職業標準,將主干課程化分為若干教學模塊,按模塊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訓的考評,把技能鑒定的一次性考評轉變為動態的多次模塊考評。逐步建立起與職業標準相銜接的專業實踐和畢業實習成績以及用人單位反饋意見三者相結合的人才評價機制。

基金項目:山東省本科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5177)《依托區域優勢,構建多元化實踐教學新體系,培養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特色應用型人才》。濰坊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職業資格認證推動型設施農業科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依托區域優勢(201536),《建立多元化實踐教學基地,培養高素質特色應用型人才》(201546)

注釋

篇9

2004年、2005年兩年,林甸縣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總需求27721萬元,實際投資總額83162萬元,占總需求的30%,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突出矛盾。分析農業水利設施建設資金投人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農民收入低,沒有能力向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投入資金林甸縣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9畝,而且低產田面積較大春季干旱,秋季雨水又偏多,抗早排澇設施建設滯后,導致農業生產對氣候的依賴性較大,收人很不穩定。2003年一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人分別是836元、2421元和3044元,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目前,農村仍有近70%的農民需要借人資金從事農業生產,因此,大部分農民沒有能力向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投資。

2.地方財力不足,政府襯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投資較少。林甸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地方財政收不抵支。2005年,實現財政收入2.05億元,其中本級收人0.63億元,支出2.53億元,縣財政對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投人資金111萬元,占總需求的0.79%。雖然國家每年都對農業水利設施建設項目投人資金,但需要省、市、縣匹配約50%的項目資金額度,因林甸縣級財政困難,匹配資金額度往往不能及時、足額到位,影響了農業水利設施建設進程。

3.金融部門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信貨支持盲點林甸縣有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城市信用社4家銀行類金融機構。目前,農村信用社發放的支農貸款以小額農戶擔保貸款為主,農戶聯保為輔,額度原則上限制在3萬元以內,用途為種植業和養殖業。農業銀行在鄉鎮的網點已經全部撤并,每年僅對農業龍頭企業投放微量貸款,沒有投放農業水利設施建設貸款。大慶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比較齊全,但從1984年以來一直未發放過農業水利設施建設貸款。

、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的建議

1政府要增加匹配資金額度,保持政策和資金支持的連續性。政府有關部門應該保持政策和資金支持的連續性,建立長效機制,每年投放部分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斷擴大噴灌面積,最終達到抗旱排澇、提高農業綜合產能的目標。

2_農村信用社在擴大資金來源的前提下應發放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采取擴大資金來源的具體措施:一是廣‘泛吸收存款;是在改革試點中,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過程中,進行次增資擴股,壯大資金實力;是積極申請支農再貸款或在央行專項票據兌付后,資金規模增強時,替換或擠出一定數量的可用資金,支持農業水利設施建設。

3.盡快明確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定位。可以考慮在糧食收購流通體制改革后,把支持農業水利設施建設的貸款投放納人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范疇和業務范圍

篇10

1.農業物流含義。農業物流是指從農業生產的組織及相關聯的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和農產品銷售過程中,一切物流活動的總稱,涉及農業生產全過程,包括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運輸、儲存、加工、包裝、裝卸和搬運等功能要素,因此農業物流含農業生產物流、農資物流及農產品物流[2]。本文側重分析土地流轉對農資物流及農產品物流發展的機遇、挑戰與對策。

2.農業物流特點。農業物流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特點,首先農業物流服務對象多、層次廣,物流量大。因為農業不僅包括種植業,還包含林、牧、副、漁業等,這些產品都直接與人民生活需要息息相關,所以其商品率較高、物流需求廣、物流量大。在整個農業供應鏈中,各種農產品和農資離不開供應商、分銷商的支持,在一個連續的供給與被供給的過程中實現增值[3],所以農業物流服務對象多、層次廣。其次農業物流要求高、難度大。農業物流與城市物流相比有其特殊性,其服務對象不同于無生命的一般物品,要求鮮活度更高,對物流中加工、儲存、運輸、包裝等環節有特殊要求。另外由于農業季節性較強,物流需求不均衡,對庫存管理及運能調節帶來一定難度。再者農業物流是一個雙向物流系統,是解決農民“賣難與買難”的問題,雙向物流系統,不僅要解決商品的流動,還要構建農業物流的供應鏈、價值鏈與服務鏈。

二、土地流轉為農業物流提供的契機

1.土地流轉為農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支持。據初步統計,截止2010年底,亳州市土地流轉數量及規模。其中,利辛縣張村鎮王郢村民王某2005年與林業、水務部門和當地群眾協商,以荒灘地90—180元/畝、農民承包地260元/畝的年租金,租賃了西淝河堤壩和耕地2300畝(其中有河面300畝),租期10—30年,發展生態農業,種植林木近12萬株,林下間種牧草,養殖黃淮白山羊、皖西大白鵝、土雞等,年組織銷售活羊100萬只、鵝10萬只、雞3萬只。為了能實現良性循環,其所獲利潤90%都投入到了道路、倉儲、運載設施、以及計算及信息通訊設備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大量的規模化流轉,為農業物流發展資金短缺解了燃眉之急。

2.土地流轉為農業物流破解人才匱乏難題。土地流轉后一方面使部分農民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但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大批的行家里手加入到農資及農產品物流經營行列,一批有膽識、懂經營、會管理、有人緣的能人大戶和志愿者投入到農業經營的龍頭企業。此外,在國家相關政策扶持下,大批高校畢業生回鄉創業,很多直接從事與農業物流相關的領域,如專業化種植、循環養殖、農產品經銷及農資等行業。土地流轉,有效促進了城鄉之間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而且亳州市農業規模經濟的發展已經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時刻,并展現出了廣闊的前景,可以說土地流轉成為吸引人才向農業物流領流動的“引水渠”。

3.土地流轉為農業物流信息技術應用帶來新的機遇。在土地流轉中,隨著非農資金進入土地經營市場,一些實力雄厚、科技力量強、管理人才豐富的優勢企業也積極投身農業開發。如亳州市民營企業家尚某從出資500多萬元,在譙城區雙溝鎮柴樓村發展260多畝設施蔬菜,每畝純收益可達8000元;亳州市運通公司也投資500多萬元,在譙城區魏崗鎮興建了皖北最大、占地150畝的鵝肥肝生產基地,年出欄郎德鵝20萬只,利潤在200萬元以上。他們走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經營路子,所以非常注重信息化建設,普及了條形碼應技術、應用了POS銷售系統以及GPS設備等,投入多、規模大、起點高的非農資金介入,不僅使農村資金、人才得到調劑,也使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得到優化配置,此外,為了規范土地流轉,目前全市已在65個鄉鎮,238個村設立了村信息員,初步建立起了完善土地流轉服務網絡和農資信息網,成為推動農業物流信息技術發展名副其實的“調速器”。

三、土地流轉對農業物流的挑戰

1.土地流轉對農業物流模式產生沖擊。農業物流模式是指在物流過程中由物流主體、物流渠道、物流環節以特定的組合來完成商流、物流、資金流的轉移,從而最終完成流體交換的方式[4]。為了掌握亳州當前農業物流主要模式,課題組特對三縣一區農戶購銷方式作了的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56份。,目前亳州農業物流主要從基層批發、零售市場開始逐級流通,中間環節多、渠道廣,供應鏈中各成員主要是競爭或所有關系,物流效率較低。而土地流轉后,農業物流的流體、流量、流向均逐步增多,不再僅僅是傳統的一麥一豆,零買零賣及格式化的流動方向,要求物流載體專業化,流程科學化。所以必須構建新的物流供應鏈模式[5]。流體主要是通過批發市場流通,而大多數批發商沒有低溫倉儲設施,不能滿足鮮活品的儲存及運輸要求,且農戶在采集、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操作不專業,也造成腐爛、變質等浪費現象,據統計,全國農業物流在這方面損失率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一般控制在5%以內[6]。此外,分銷渠道過長,質量等監控也難以保證。下面是改進后的供應鏈管理渠道。通過土地流轉,規模化的生產經營,物流需求變得較為集中,各種物流信息技術應用也日益完善,供應鏈中以超市配送中心為核心連接的各成員能夠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如圖-3所示),發揮各方優勢,實行集成管理,由競爭關系轉為合作與聯盟關系,以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

2.土地流轉加大農業物流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就目前亳州土地流轉情況分析,流轉區域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較好的鄉鎮,多靠近鄉鎮干道附近,偏遠地區較少試行土地流轉,一些群眾認識上還有疑慮和擔心,存在“惜地”心理。從流轉范圍分析,發達鄉鎮流轉范圍較大,很多與科研單位、企業和村外人流轉,落后地區土地流轉則多發生在本村親戚之間、鄰里之間,以村內流轉為主。因此不同地區物流需求存在不平衡現象,流轉較好的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發展較快,各種物流資金、技術、人才等會大量流入,物流服務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并容易與其他物流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和無縫對接。較落后的地區,不僅會因落后的交通設施提高農業物流成本,現有的物流資源還會向外地流失。所以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隨著各地土地流轉狀況不同,農業物流發展的區域不平衡性會加劇。

3.土地流轉為農業物流可持續發展帶來壓力。可持續發展理論,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過程構成威脅。物流活動與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土地流轉,人民增收、帶動就業、盤活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同時經濟的發展又會引起農業物流總量的增加[7]。然而由于人們消費意識、消費觀念和水平的限制,農業物流的綠色理念及可持續發展意識遠遠達不到。首先土地流轉后,在生產物流中需要使用大化肥、農藥等農資,由于農民缺少科學知識和安全意識,會給自然和人類帶來一定安全隱患;其次土地流轉后,農村市場越發繁榮,人口流動性加大,產生大量的塑料等包裝物,由于缺少科學的工藝和技術,難以降解的有機物垃圾迅速增加,除一些被簡單的填埋處理外,大多垃圾被隨意露天堆放或被焚燒處理,對環境帶來巨大破壞;再者在引導和推進土地流轉過程中,流轉的土地部分沒有種植糧食作物,而是選擇了種植蔬菜、煙草、花卉、樹苗,或者直接用來挖塘養魚、修圈養畜。雖然土地用途仍然屬于農業范疇,但這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了一定威脅,一定程度上也破壞了可持續發展要求。

四、對策分析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土地流轉環境下,農業物流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為了順應市場需求,改變農業物流落后局面,抓住機遇,走出物流“瓶頸”,就亳州市來說迫切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各地產業特色,引導農戶向農業產業化企業、種養大戶轉讓土地經營權、壯大特色產業規模,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高效農業。在此基礎上構建農業物流管理機制,政府牽頭構建相關部門間的協調機制,出臺科學可行的農業物流戰略規劃,鼓勵發展農業物流,培育龍頭企業,成立行業協會或農業物流聯合會等,實現農業物流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