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農業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05 18:06: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設施農業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設施農業是近年來隨著農業環境工程技術的突破,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集約化程度很高的農業生產技術。由于設施農業是在人為可控環境保護設施下的農業生產,擺脫了傳統農業生產條件下自然氣候、季節的制約,以超時令、反季節生產的設施園藝作物為主,不僅使單位面積產量及畜禽個體生產量大幅度增長,而且保證了農牧業產品,尤其是蔬菜、瓜果和肉、蛋、奶的全年均衡供應。設施農業目前已由簡易塑料大棚、溫室發展到具有人工環境控制設施的自動化、機械化程度極高的現代化大型溫室和植物工廠。設施農業在具有高附加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的設施園藝領域發展迅速,其栽培對象主要為蔬菜、花卉和果樹。近年來,設施畜牧業、設施水產養殖也在逐漸興起。國外對溫室環境控制技術研究較早,始于上世紀70年代。先是采用模擬式的組合儀表,采集現場信息并進行指示、記錄和控制。80年代末出現了分布式控制系統,現階段開發和研究集中于計算機數據采集控制系統的多因子綜合控制系統、多數據融合技術等[1,2]。目前,世界各國的溫室控制技術發展很快,一些國家在實現自動化的基礎上正向著完全自動化、無人化的方向發展。鑒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無線傳感網絡的設施農業監控系統設計。
2無線傳感網絡系統組成
無線傳感網絡(WirelessSensorNetworks,WSN)是在片上系統(SOC,SystemonChip)、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smSystem,MEMS)、無線通信和低功耗嵌入式技術基礎上發展形成新型應用技術,融合了傳感器技術、信息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由部署在監測區域內大量的廉價微型傳感器節點組成,通過無線通信方式形成的一個多跳自組織網絡,其網絡拓撲動態變化,具有隨機部署、自組織、分布式結構、等特點、智能型、健壯性、成本低、環境適應性強等優點[3,4]。無線傳感網絡系統由網關/匯聚節點(sink)、傳感器節點、管理節點組成。其中,網關節點負責對各節點傳感器數據的收集、處理及與外網的通信,作為數據采集的傳感器節點響應網關的請求,搜集周圍的信息,如溫度、濕度等;同時還要兼具有路由功能,通過路由協議直接或者通過作為多跳中轉者的節點中轉到sink節點,再借助臨時建立的sink鏈路把整個區域內的數據傳輸到遠程中心;管理節點接收各點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各節點采用撒播、人工埋置等方式隨意散落在監控區域,并自組織成網絡。
3硬件設計
該監控系統由無線傳感器網絡、管理節點及各種執行機構等組成,各傳感器節點負責數據的獲取及傳送,管理節點實時顯示獲得的數據并進行相應處理,結合農業專家系統對相關量進行控制。
3.1傳感器節點
傳感器節點之間通信采用基于Zigbee技術的CC2530芯片實現(圖3所示)。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標準的一種短距離的無線通信技術,具有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低復雜度等特點。Zigbee遵循開放系統互連(OSI)參考模型,協議棧包括物理層、媒質訪問控制層、網絡層和應用層,支持自組織網絡技術;通訊距離從標準的75m到2km,并且支持無限擴展;工作頻率為2.4GHz和868/928MHz,主要面向消費電子、家居和樓宇自動化、工業控制、計算機外設、醫療護理等領域的應用[5]。CC2530是TI公司生產的一款基于具有SOC(片上系統),支持IEEE802.15.4、ZigBee、ZigBeePRO和ZigBeeRF4CE標準,芯片集成了2.4GHz直接序列擴頻RF收發器、工業級增強型805l微處理核、高達256KB閃存、8KBRAM、8通道12位A/D轉換器,2個USART接口,21個通用接口GPIO等,四種供電模式,具有較高的無線接收靈敏度和抗干擾性能,傳輸距離大于75m,最高傳輸速率250Kbps。CC2530工作溫度為-40℃~+125℃,工作電壓2.0~3.6V,休眠時功耗電流可降低到0.6μA[6]。電源模塊由可充電電池、太陽能電池和電源管理單元構成,確保各節點長時間穩定工作。
3.2網關/匯聚節點
網關/匯聚節點設計如圖4所示,RS232接口與DM9161芯片[7]連接,實現網絡的接入;顯示模塊用于通信流量、網絡狀態監測,便于網絡安裝調試和故障診斷。
3.3檢測參數及傳感器節點的設置
設施農業中檢測的參數有溫度、濕度、光照度、CO2、土壤水分、土壤溫度、土壤養分、各種被控對象的開關量等。由于無線傳感網絡采用電池供電,傳感器選擇時要考慮功耗等因素;另外,不同參數在測點分布及數量配置不盡相同,在設置節點時可適當整合,在滿足要求的情況下提高復用率,具體如下:①溫、濕度節點:用于溫室溫、濕度監測,溫度傳感器選用單總線數字式DS18B20,測溫范圍為-55℃~+125℃,精度±0.5℃,分辨力最高達±0.0625℃,響應時間<1s。濕度傳感器選擇頻率輸出濕度模塊HF3226,HF3226采用濕敏電容HS1101設計制造,具有寬量程:10~95%RH,性能穩定,體積小,比例線性的頻率輸出,精度±5%RH,工作溫度范圍–40~80℃。②光照度、CO2節點:傳感器采用PD-LL,測量范圍0-20000lux,精度:±2%。CO2傳感器選擇TGS4160固態電化學型氣體敏感元件,測量范圍:0~5000ppm;加熱器電壓:5.0±0.2VDC;加熱器電流:250mA;加熱器功耗:1.25W;使用溫度:-10~+50℃。③土壤溫度、水分、養分節點:土壤水分傳感器選擇AQUA-TEL,適用于測量任何類型土壤的體積含水量,測量范圍:0-100%,誤差<3%,重復性誤差<1%;土壤養分的測定包括土壤有機質、pH值、氮、磷、鉀以及交換性鈣和鎂的檢測,可采用離子、生物傳感器。④開關量節點:包括天窗、濕簾、噴灌等狀態檢測,提供控制系統輔助信息,可用接近開關或光電開關實現。
4軟件設計
4.1監控系統軟件
監控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基于VC++6.0編寫,采用數據庫操作方式實現節點數據存儲和讀取,并對相應參數進行控制。系統分為通信模塊、數據顯示模塊、數據庫管理及歷史記錄查詢模塊、農業專家決策系統和控制模塊。
4.2傳感器網絡節點程序設計
傳感器節點的主要工作是數據采集、網絡連接并承擔部分路由功能,保持與臨近節點的通信,檢測鏈路狀態等。為降低網絡的平均功耗、實現自適應組網,可采用LEACH(LowEnergyAdaptiveClusteringHierarchy)自適應的分簇拓撲算法[8],選舉產生簇頭,由簇頭簇區域內的數據收集和融合并傳送至匯聚節點,負責路由選擇等工作。簇頭可動態產生。
篇2
設施農業的安全生產是人、設備、環境三者有機統一的系統。從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出發,研究人、機、環境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規律,以優化人――機――環境的一門科學。從設施農業生產的特點以及人機工程學角度出發,綜合目前設施農業生產中事故發生的實際情況可以看出,這三者是事故成因的主要影響因素。
人為因素造成的事故案例類型
首先是管理者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監管不落實造成的,主要是指各級管理部門以及在一級組織管理的規模化園區或服務組織內;
其次是操作者技術水平低、使用不當誤操作、存在僥幸心理和圖一時方便等造成的。
這類因素引發的事故比例,占現有設施農業事故的絕大多數,是目前設施農業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管理者應當通過各種方式可能減少和杜絕的著力點。
據日本勞動科學研究所的調查,由于操作者本人不注意而造成的機械安全事故要占事故總數的88%,因客觀原因而造成的事故只占9%,其余2%為不可抗拒的原因,事故原因不明者只占1%。由此可見,安全事故中的97%是可以采取預防措施加以避免的。
在國家標準《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分析規則》(GB/6442-1986)中指出,機械、物質或環境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是造成機械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此外,在國家標準《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6441-1986)中列出了不安全的狀態和不安全的行為(加入標準中“行為”的內容)。
“人”的因素是主要的,而“物”和“環境”是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可以認識客觀因素而加以改變。人為因素又可以細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應有的安全技術知識
一是事故責任者對所操作的設施農業機械設備的安全操作規程不熟悉,產生誤操作,忽視安全和警告;
二是私自拆除安全裝置,使用不安全設備;
三是由于經驗不足,在緊急情況下缺乏應急能力;
四是對可能發生的事故完全無知等等。例如不切斷動力情況下,用手清理旋轉中的部件;不懂電工技術而帶電作業;不了解一些化學用品的性狀而盲目使用的等等。
2)僥幸心理或冒險心理
機械設備安全事故統計資料表明,越是危險性大的場合越不容易出事故,而事故發生可能性小的場合反而容易出事故。這正是因為危險性大人們思想高度重視。而許多人們認為不重要的環節卻恰恰是高發部分。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存在的僥幸心理麻痹大意以及冒險心理造成的。從另一個角度看,人們提高警惕,對事物有警覺的情況下,事故是可以大大減少的。這就是“警鐘常鳴”的作用。但是時間長了,人們往往會產生視覺聽覺疲勞,形成視而不見、聞而不聽。如酒后作業,違章操作,帶電作業,不停機維護,不帶防護用品等。由于日常作業并不一定每次都發生事故,使人的警惕性放松。相反,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作業,遵守勞動紀律,不但人的行為受到約束,還增加了一些麻煩,于是經常有人抱著僥幸心理違章作業,一次得逞,膽子越來越大,終至釀成機械安全事故。
3)人們主觀預見能力的局限性
人們對機械安全事故的發生采取了種種預防措施,一般常規的機械設備及作業項目都有詳盡的操作規程,這對防止機械安全事故的發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事實表明,人們如何周密地事先預測籌劃,人們的主觀預見能力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等到某一機械安全事故發生后才會發現原來恰恰在沒有預想到的地方發生了事故,有的事故甚至在事故發生以后都一時找不出原因來。
4)人的精神狀況可能出現的疏漏
從生理上講,即使在安全正常的情況下,人的神經機能也不可能持久地保持高度的集中,很可能在某個時刻出現某些疏漏。再加上有時的困倦、疲勞,健康狀況不良,情緒低落、思想不集中、麻痹等原因,使人出現疏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樣的疏漏是很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
5)其他人為原因
造成機械安全事故的其他主觀原因還有安全規章制度不健全,勞動紀律松弛,對安全管理工作漠不關心,思想上不重視,責任心不強,設備檢查不細致,相互之間配合不協調等。
同時,人為因素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管理者的因素,領導的重視程度、技術的推進深度、管理的規范力度、監督的有效程度。
設施農業機械設備安全事故預防并不是一件在技術上特別復雜困難的工作,但是引發事故的原因卻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我們對機械安全事故的預防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在人員安全教育及技術培訓工作上多下功夫,重在提高農民的安全意識,我們管理者要從保護和尊重生命的角度,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確保農民安全用好機械設備。
設備因素造成的事故原因分析
設備造成的事故案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設備設計不合理造成的,二類是設備(機械)制造質量差造成的;目前,設施農業生產中發生事故最多的機械裝備是微耕機、卷簾機、植保機械等,為此我們對事故發生的案例進行分析,讓使用者了解事故發生的原因,加強預防措施,減少類似事故的發生。
卷簾機普遍存在的安全隱患,一是設計不合理和質量很差。如卷簾機動力部件(電閘箱)無防雨措施、無警示標識、箱體粗糙且已嚴重銹蝕、卷簾軸用聯軸器無防護、卷簾繩任意搭接、卷簾軸與卷簾管的連接采用螺栓連接、卷軸出現大量凸出危險部件等。
二是卷簾機變速箱與卷軸的聯接處,多數企業的卷簾機產品在此處采用萬向節聯接,但是萬向節外露,不設防護罩,在作業時極易把操作者的衣角卷入后掙脫不得,致死致殘。此處隱患極易防護,只需加一可靠的防護罩既可,但是目前還有很多企業在用卷簾機時沒有在此處加裝防護罩。
另一方面,生產企業對農民的安全提示工作不到位,多數企業的卷簾機說明書安全警示內容不全面,不規范;產品危險部位的警示標志多數也是沒有。對于安全防護措施也不是每臺出廠都配備的,而是用戶自己選配,可選可不選。因此,此類安全事故雖然是可防可控的,但是由于前述原因,仍然時有發生。
設備因素造成事故的預防技術措施主要有:
一是機械設備在設計制造中要對傳動部位設置防護罩、保險、限位、信號等裝置;并給予明顯的安全提示。
二是杜絕擅自改裝、拼裝和使用自制非標設備。
三是要按操作規程做好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杜絕機械設備帶病運轉、運行,加大對設備的使用、維護、保養、安全性能的檢測監管。
四是生產廠家要自律,在材質選用、熱處理工藝、加工精度、裝配工藝等方面確保設備質量。
1)針對卷簾機事故的預防技術、措施
一是在每根繩索與卷軸的嚙合處加裝防止衣物等卷入的塑料防護套;二是在主機電源上安裝遙控接受裝置,再配以遙控啟動器,作業時操作者手持電源遙控器,一旦發生卷入事故,操作者可及時按動遙控器切斷電源,立即可以停機,避免傷殘事故發生;三是在主機電源上加裝一個拉線開關,并將拉線沿卷軸布置,一旦有衣物等卷入,被卷入者只需觸動拉線即可切斷電源停機;四是對于卷簾機從后墻翻落事故的防范除了做好操作培訓,也應在結構功能上加以改進,如在溫室頂部安裝限位開關,在草簾卷到頂部時自動切斷電源,停止運轉。
2)針對微耕機事故的預防技術、措施
清理旋耕刀纏草時一定要斷開動力,使旋耕刀完全停止后再進行操作;旋耕到地頭時及時斷開動力,避免旋耕刀與溫室骨架碰撞飛濺出金屬傷人;特別注意使用倒檔時要注意身體后方有無阻礙物,一定要使用小油門倒行;為預防操作中忙中出亂,應當對微耕機的操作機構設計上充分考慮人機工程原理,盡量將控制動力的操作部件放在把手附近,在手不離把手的條件下能夠靠手指來切斷動力。如將傳動旋耕刀的離合器控制開關放到右手把手上,當遇到意外時能及時斷開動力,從機械設計結構上預防微耕機事故的發生。
3)機械設備事故預防常識
機械設備應根據有關的安全要求,裝設合理、可靠、不影響操作的安全裝置。如微耕機裝備快速切斷動力離合,卷簾機裝備自動遙控裝置和防脫落裝置。機械設備的零部件的強度、剛度應符合安全要求,安裝應牢固。供電的導線必須正確安裝,不得有任何破損和漏電的地方。電機絕緣應良好,其接線板應有蓋板防護。開關、按鈕等應完好無損,帶電部分不得在外。
從設施農業設備安全使用軟環境分析
設施農業機械安全生產隱患是造成農機事故的根源。《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在安全檢驗中發現農業機械存在事故隱患的,應當告知其所有人停止使用并及時排除隱患。實施安全檢驗的農業機械化主管部門應當對安全檢驗情況進行匯總,建立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檔案。”為此,按照法規規定,把隱患排查納入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檔案之中,認真梳理設施農業機械安全生產隱患類型,據此建立動態的隱患排查機制,使設施農業機械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常態化、制度化,是做好設施農業機械安全生產工作的基礎。
安全生產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堅持以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對企業安全生產的最根本要求。安全生產管理也是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誤往往是多重失誤造成的。因此,安全管理應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全員管理,即橫向到邊,縱向到底。農業干部必須實施安全管理,這是法律責任賦予的要求;農民應該接受安全管理,這是每一個農民自身利益的需要;領導干部必須模范執行安全管理,這是素質的表現。這就要求我們認真學習安全法津法規、安全專業知識,以達到客觀地、科學地分析各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從源頭上消除事故隱患,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特別是安全責任人制。實踐證明,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得好,安全狀況就好,反之安全狀況就差。為了能夠落實好安全生產責任制,首先必須對各部門、各工種在安全生產工作中的責、權、利進行明確界定,責、權、利不清,責任制很難落實。通過層層落實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的形式,逐級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并按責任和要求追究事故責任。
組織設施農業機械安全隱患防范技術攻關。針對溫室、大棚等作業環境,近年來,農機部門引進了一些具備耕作、種植、灌溉、植保、環境監控、溫度控制等功能的設施農業機械,由于這些機械與大田機械相比,開發、研制、使用的過程較短,因此,在設計制造環節以及使用環節暴露出來的一些安全隱患問題,為此,農機部門應該針對排查出的隱患,進行合理分類,從政策支撐和技術裝備軟硬件兩方面入手,組織技術攻關,研究設施農業機械安全監管技術,制定切實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為做好農業機械的全范圍以及全過程監管進行先期的技術儲備。
卷簾機的安全技術問題。認真研究攻關解決其安全性可靠性問題。杜絕后翻事故造成的機械事故。實現遙控開關與手動開關(手自一體)并用的改造。抓緊出臺卷簾機標準,要求企業以整機形式銷售,負責安裝和售后服務。可以適當推廣手動卷簾機。(省草簾、安全性好、使用操作簡單)對微耕機進行設備改造。要求微耕機安裝快速離合手柄。增加微耕機的馬力,減小整機體積,增加微耕機配套農具的研發。對植保機械應當執行強制性3C認證的標準,嚴禁跑冒滴漏的植保機械再度進入市場。對物理設備的推廣,要將使用的電壓控制在安全范圍之內。嚴禁發生漏電事故。
加大設施農業機械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力度。農業機械駕駛操作人員由于生活環境、文化水平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安全意識比較淡薄,特別是操作設施農業機械的農機戶,認為設施農業機械體積小、動力小,普遍有安全上的誤區。為此,農機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農機安全法律法規宣傳,如對《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的“存在重大事故隱患的農業機械,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排除隱患前不得繼續使用”的有關內容,可以利用不同形式、不同媒體進行全方位宣傳,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扭轉農機戶被動接受安全教育的局面,促使農機戶從被動地“要我安全”到主動地“我要安全”轉變,積極營造農機戶正面接受農機安全生產信息的氛圍。
加強設施農業機械技術培訓。設施農業機械在農業機械的大類中屬于新生力量,發展的空間很大,作為農業機械安全生產的管理部門,應該不斷了解跟進設施農業機械發展趨勢,熟悉各種新機型,以便更好地為農機安全生產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如搭建安全操作技術培訓平臺,根據本轄區內設施農業機械的常用類型,聯系有關專家和廠家技術人員開展培訓,在傳授安全操作技能的同時,突出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內容,增強培訓的實用性,提高培訓對農戶的吸引力,把農機部門的服務職能切實落到實處。
加強安全技術教育、培訓工作,提高人員素質。要重點把握好培訓對象、內容、形式、效果4個環節,切實做到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培訓對象的層次性和培訓形式的多樣性,把農民安全知識、安全技術水平、業務能力與農機管理人員業績考核相結合,并與激勵機制相結合,使人員達到較高的業務水平、較強的分析判斷和緊急情況處理能力,使廣大農民把安全作為農業生產中的“第一需要”,實現安全生產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會安全”的轉變。
結語
篇3
1.1設施農業的發展現狀
朝陽地區設施農業逐步形成比較科學的發展模式,到2010年,朝陽市完成6.7×104hm2設施農業的建設項目,主要是以蔬菜種植為主,花卉、水果、食用菌和養殖業為輔的種植經營模式。
1.2設施農業生產的規模及效益情況
到2009年末,朝陽地區設施農業的總產量(蔬菜、食用菌、棚果)為270×104t,鮮花7億支,總產值為65億元。僅此一項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877元。2009年朝陽地區遭受了罕見的大旱,大田作物基本絕收。但設施農業中占主導地位的蔬菜和花卉種植沒有受到旱災的影響,蔬菜、花卉價格穩步提高,比2008年同期增長了近一倍。2009年種植設施蔬菜的棚戶平均效益都達到3萬元/0.067hm2以上,最高的種植戶收入超過6萬元/0.067hm2。
2設施農業機械化的基本狀況
2.1大棚的建設
大棚的建設以前有泥垛、土堆、磚砌等,基本上是人工建設,采用的機械很少。現在大棚建設初步實現了機械化生產,而且所建的大棚保溫效果好,室內溫度要高于其他方式建的大棚。
2.2大棚的設施
在溫室大棚果、菜種植中,勞動量較大的環節就是卷簾和放簾,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影響采光時間。現在朝陽地區有近1/3大棚安裝了卷簾機。實踐證明,使用大棚卷簾機不但減輕了勞動強度,而且增加了光照時間,有利于蔬菜的生長。
2.3蔬菜機械化生產使用的農機具
朝陽地區目前大約有各種園田管理機械300臺左右。喀左縣機械旋耕推廣力度很大,但挖溝、起壟還是手工操作;灌溉全部采用水泵等設備進行,但微滴灌技術采用的很少。
2.4其他機具
田間管理的施肥、植保、育秧、移栽、微滴灌等技術尚待推廣應用。聲波助長儀等物理農業技術的利用、智能化溫室綜合環境控制系統等先進的技術和機具尚屬空白。
3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亟需提高
隨著朝陽地區設施農業百萬畝(6.67×104hm2)大棚的順利完成,急需解決的是與其配套的設施農業生產所需機具的研發和推廣問題。按朝陽地區6.7×104hm2大棚50%使用大棚卷簾機計算,則需要25萬臺,每臺卷簾機節省人工2h/d,節省人工費20元/d,每年按150d計算,每個棚使用卷簾機可節省人工費3000元,25萬個大棚每年可節省人工費7.5億元,并且每個棚每1d可增加光照2h,增加了蔬菜的產量,相應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如果朝陽地區20%大棚使用機械化輸送機和機械化降秧機,可有10萬個大棚應用該機具。據考察測算,每個大棚每年運輸蔬菜、化肥、農藥、秧苗等需支付人工費1300元,降秧需支付人工費6000元以上,合計7300元以上,10萬個大棚可節省人工費開支7.3億元以上。由此可見,提高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4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亟需研發和推廣的機械類型
4.1大棚卷簾機
研究推廣在大棚卷簾機上安裝搖控設備和定時設備,以及卷簾自動啟動和停止設備等,使卷簾機進入自動控制水平,應用更方便,操作更簡單,更節省勞動力,可創造更大的效益。
4.2大棚輸送機及降秧機
輸送機能夠完成大棚內蔬菜、化肥、農藥、秧苗等的輸送作業,降秧機能夠根據農藝要求自動完成秧苗的升降機械作業。
4.3大棚自動調溫設備
該設備可根據大棚預先設計的理想溫度,自動調節大棚膜通風口大小,進而控制棚內溫度,以適應不同作物、不同季節對棚內溫度的要求。
4.4大棚除雪機
在我國北方冬季有大雪降臨,大棚的積雪如果不能及時清除,會造成大棚跨塌,從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亟待研發及時清理大棚積雪的機械設備。
篇4
【關鍵詞】農業水利設施;生態環境;關系;分析
引言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直接關乎我國經濟的發展及農產品的供應,也是維持人民正常生活的重要保障。而農業水利設施則是農業發展中的重點,農業水利設施的建設不僅可以促進農業增產增收,同時也能改善當前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在實施農業水利工程建設活動前,首先要對當地的環境狀態和環境狀況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以期得出精確的數據為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提供科學性的參考。
1 目前水利設施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1.1水資源承載力問題
農業水利設施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保證農業穩產高產的重要保障。水資源是農業發展過程中最為重要的資源,而由于農業水利設施儲水、蓄水的強大功能,水利工程建設后,局部氣候得到改善,空氣濕度大為增強,同時地表蒸發量增大,地表徑流增多,雖然沒有改變大范圍地區的降水條件,但使得局部地區的降水條件得到優化,因此水資源的儲存量大大增加。各個地區農業水利設施共同發揮作用,長此以往,我國的水資源承載力也將大幅度提高。
1.2生態環境承載力問題
農業水利設施為周邊地區提供了人工的蓄水場所,隨著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湖泊和沼澤的數量大幅度將少,而農業水利設施在以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湖泊、沼澤發揮儲水、蓄水、優化環境的作用[1]。農業水利設施的建設有利于保護物種多樣性,使氣候變得溫和濕潤,降水量和蒸發量趨于平穩,減少旱澇災害的發生,以此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減少荒漠化、鹽堿化、沙塵暴、旱澇無度、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同時當自然災害發生作用時,農業水利設施可以減輕由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1.3工程建設對地區環境的影響
農業水利工程建設對地區環境產生的影響尤為顯著,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改善局部小氣候。農業水利工程建設完工后,水利工程將使得下墊面分布發生改變,蒸發量變得平穩,夏季地面溫度和冬季地面溫度差異縮小,同時冬夏季的降水明顯增多,地區的空氣含水量大大增加,局部氣候變得溫和濕潤。第二,降低水質。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會使用大量建筑物材料,而這些建筑物材料大多會對水質產生污染現象,同時,建設完工后遺留的污染物也會降低水質,嚴重時將使得該地區水質出現富營養化現象。第三,改變地表徑流。農業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河流、湖泊等其他天然蓄水場所的流量發生變化,同時地表蒸發量增加,地下滲透量也大幅度增加,以此使得地區的地下水位抬高,地表徑流發生改變。
2 農業水利工程同環境影響的關系研究
2.1環境狀態的預先調查分析
環境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是進行環境狀態預先調查分析的前提,也是保證環境狀態調查結果科學性、權威性的重要保障。首先,對于建設農業水利設施地區的環境各項指標作出檢測,獲得有關數據,對有關數據加以分析,主要包括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空氣潔凈度、微生物含量、植被覆蓋率、植物種類數、負離子濃度等多項指標,在對以上指標進行科學衡量后,形成數據,供有關人員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及研究。
2.2環境狀況的詳細研究
環境的狀態主要包括環境承載力、環境壓力及環境響應能力三個方面。首先,農業水利設施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態環境承載力,擴大了環境的有益影響;其次,農業水利設施的建設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壓力,即增強了生態環境的負荷,甚至引發鹽堿化等不良自然災害;最后,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增強了環境響應能力,即是社會公眾進一步明確的環境質量的測量指標,有利于生態環境的進一步優化和保護。
2.3綜合分析評價
由以上對環境狀態和環境狀況的調查及研究可以看出,農業水利設施與環境狀況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即兩者之間相互影響。同時,農業水利設施的建設對于改善環境指標、優化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建立系統性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科學評價農業水利設施在不同時期對環境的影響,以此改進水利設施建設。
3 農業水利向生態水利發展的策略和方法
農業水利向生態水利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多方面的協同努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2]:第一,加強農業水利工程配套設施的完善,及時發現并處理農業水利配套設施技術及質量方面存在的問題,防止由于設施老化給農業發展帶來損失。同時,利用現代科技的發展完善水利工程配套設施,使之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第二,增加小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大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工程周期長、耗費資金多且需要各方面的財政及政策支持,難以普及到我國各個地區。因此,要加強小型農業水利工程建設,以局部生態環境的改善推動生態水利的發展。第三,推廣新型科技成果。農業水利向生態水利的轉變需要強大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撐,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農業發展也向著規模化、產業化及信息化方向推進,因此要加大新型機器和農業設施的研發,首先在一些地區開展科技試點工作,進而推廣到全國地區。
總而言之,政府要頒布相關法律法規予以支持,為落后地區農業水利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人力、物力方面的幫助,改善落后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使得我國生態環境獲得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蘇時鵬.福建城鎮化進程中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理分析[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38-42.
篇5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貸款業務;存款業務;中間業務
中圖分類號:F83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09-0138-02
1 引言
隨著農村金融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村鎮銀行、貸款公司、郵儲銀行和農業銀行先后涉足農村金融市場,農村信用社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在建設新農村下的農村信用社,其主旨是服務“三農”,因此,新農村建設下的農村信用社必須不斷改善金融服務效能,提高民生水平。農村信用社必須開創自己獨特的業務形式來更好的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
要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改進農村金融服務,不僅關系到農村信用社的穩定健康發展,而且事關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大局。
2 農村信用社開發新業務形式的必要性
我國有大約6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農村信用社是由轄區內農戶、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入股組成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04年6月末,全國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26 724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存款的11.6%;各項貸款余額19 585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的11.5%。其中農業貸款余額8 615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農業貸款余額的86%。農村信用社正在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和聯系農民的金融紐帶[1]。
隨著近幾年政府的各項惠農政策的推出,農村居民收入快速上升,存在大量沒有滿足的金融需求,但是由于保護性政策,農村信用社長期處于缺少市場競爭的環境中,隨著2007年我國農村金融市場改革的深入,中央制定了新的農村金融市場改革方案,適度調整和放寬了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降低準入門檻,鼓勵和支持發展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使得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加劇,也促使農村信用社必須改變原有的競爭定位,在把農村信用社的產品和服務營銷給現有客戶和現有市場的同時,發現新的市場,開發新的客戶,拓展新的業務,不斷提高農村信用社的市場競爭能力。建設新農村的過程就是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過程。必然會創造出層出不窮的農村金融新需求,快速刺激農村基本建設資金的增長與需求,并且深刻影響著農民的生活方式,不斷擴大農民的金融需求和金融服務,這就為農村信用社的開發多種業務形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3 農村信用社業務形式分析
3.1 貸款業務應滿足不同層次的“三農”信貸資金的需求
3.1.1 擴大發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
農村信用社對廣大農戶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民貸款擔保難,方便農民貸款,為農業生產進一步提供及時、便捷的資金支持。因此,農村信用社應立足農業,以支持農業生產為己任,根據對農戶的資信評級以及農業項目前景發放相應貸款,達到鼓勵農戶開發農業新項目,創新農產品的目的。
3.1.2 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投入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貸款是指農村信用社向借款人發放的用于農業生產的農村電力通信、道路交通、農田水利(包括飲水工程)、農產品流通、農業科研文化、能源和環境等設施的基本建設和改造貸款。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生態環境惡化,社會事業發展緩慢,是影響和制約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信貸投入,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美化農村環境,為農民增收帶來新效應。
3.1.3 采取靈活多樣的擔保方式,放寬助學貸款發放范圍
國家助學貸款是由政府主導、財政貼息,銀行、教育行政部門與高校共同操作的專門幫助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銀行貸款。農村信用社發放貸款多采用抵押放款方式,就目前農村家庭的收入情況而言,許多農戶無法提供足額的抵押物品。針對這種情況,農村信用社應轉變經營理念,根據申請助學貸款的家庭情況,可適當考慮發放部分信用貸款和保證貸款,以解決學生的資金需求。
3.2 豐富儲蓄工具,擴大存款規模
(1)農村信用社應針對不同客戶群體或客戶的特殊用途,開發有針對性的存款工具。針對農村企業和農戶,開發適應農村各類市場主體需要的、具有差異性、多樣化的系列金融產品,要大力發展個人銀行、企業銀行和網上銀行,推出高品位、多功能的金融工具和先進的支付手段,為客戶提供高效快捷的全方位服務,來穩定和擴展客戶群體;迎合農村農民的生產生活特點,推出全新的業務種類,如開辦預約存款、基金存款、養老金存款、學生儲蓄、住宅儲蓄和大額可轉讓存單等在農民理財方面更具競爭力的產品來吸引客戶;開發培育真正適合農民工的銀行卡產品,擴大農村地區銀行卡服務的覆蓋面。以達到增加信用社存款的目的[2]。
(2)吸收儲蓄存款,巧用存款利率政策。為了更好的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央在利率政策方面對農村信用社放寬了政策要求。因此,農村信用社可以根據國家規定,制定適合活期儲蓄、定期儲蓄、教育儲蓄、通知存款、養老金賬戶等儲蓄種類的利率政策來吸引顧客。農村信用社還可以按照顧客存款的平均余額以及客戶對其存款運用的情況安排不同的價格,達到鼓勵大額存戶和存款使用頻率低的客戶,同時為存款人自由選擇存款組成提供參考。
(3)開發理財產品,幫助農民工實現個人理財規劃。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在城鄉之間流動就業的現象將長期存在。而農民有序進城,農民收入逐漸增加。個人理財規劃包括現金規劃、消費支出規劃、教育規劃、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投資規劃、退休養老規劃等。簡單地說,個人理財是通過適當安排個人財務資源,以實現人生各階段目標的過程[3]。
多樣的理財產品不僅可以幫助農民工更好的分配資金使用比例減少農民工胡亂消費的現象,也可以幫助農民工獲得資金增值。
3.3 發展中間業務,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中間業務是指不構成商業銀行表內資產、表內負債、形成銀行非利息收入的業務。它已成為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類型。近年來,中間業務以其獨有的對資本無求、風險低、盈利高、服務性強等特點,越來越成為商業銀行提高資產質量、增加經營收入的重要途徑。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為支持“三農”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農村信用社應該大力發展中間業務。
(1)開拓以業務為重點的中間業務。農村農用社可以利用在技術、信息、機構網絡、信譽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為客戶提供咨詢、、擔保、結算等中間業務。
(2)適應外部環境和形勢的變化,拓展新的利潤增長點。農村信用社應該適應改革形勢和精英環境的變化,大力發展中間業務,培育新的收入和利潤增長點,擴大農村信用社業務經營范圍,保持農村信用社持續穩定的發展。
(3)發展中間業務,有利于穩定和促進存貸款等傳統業務的發展。加強學習, 廣泛調研,借助投資銀行經驗依托農信銀支付結算系統加大類、擔保類、咨詢類、保險箱、基金托管類產品的開發。全方位、多樣化的中間業務服務,可以起到服務客戶、聯系客戶、穩定客戶的作用,穩定和促進傳統業務的發展。
(4)加快金融電子化建設,以科技為中間業務的支撐。農村信用社中間業務起步較晚,科技含量不高,因此必須發揮科技對中間業務的支撐作用,加快金融產品的系統開發和應用,依托科技進步,推進電子化建設,提升網絡運行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徐建忠.農村信用社重新定位的原因淺析[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2):47~49.
[2]劉日深.對我國農村信用社存款業務發展的思考[J].金融經濟:學術版,2008(7):125~126.
[3]張 玲,孫 旭.商業銀行如何有效吸收存款[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7(8):112~113.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Business Form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ang Aix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of rural financial deepening, The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s facing an unprecedented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hile building a new countryside of Rural Credit Club, under the new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in rural development must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services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of living.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must create its own unique form of better services for the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peasants.
篇6
關鍵詞 農業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優勢;大中農場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11-0301-01
1 農業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意義及必要性
大中農場位于江蘇沿海產業帶的核心區域,目前江蘇省沿海發展戰略已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提升江蘇沿海區域的現代農業生產水平,將十分有利于促進沿海糧食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糧價穩定。
目前,江蘇沿海區域尚未建成比較完備的大宗農作物良種繁育與推廣公共技術服務中心。該項目的實施,將整合揚州大學農學院、里下河地區農科所、江蘇省種子管理站等優勢技術和人才資源,在沿海地區建立品種和技術展示平臺、穩定的育種繁育平臺、成果推廣平臺、技術服務平臺,更快地促進沿海地區糧食作物生產的發展[1-2]。
建成的良種繁育與推廣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將引導種業產學研聯盟,有利于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項目涉及的公共技術服務對該地區的糧食生產非常迫切,市場需求持續旺盛,優良品種的更新換代,新品種的繁育推廣,極大地推動糧食增產,不僅直接效益明顯,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 大中農場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基礎
大中農場地處蘇中大豐市東南部,屬里下河地區。東臨黃海,南與國家級糜鹿自然保護區毗鄰,北接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大豐港,距離沿海高速僅15 km,交通十分便捷。
農場總面積8 200 hm2,其中耕地5 000 hm2,稻麥兩熟,農業機械化率在90%以上,實行統一作物布局、統一良種供應、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機械作業、統一技術規程、統一植物保護、統一產品銷售的“七統一”集體管理和經營模式,是江蘇沿海地區重要的良種繁育基地,年銷售稻麥良種1萬t以上。
大中農場依托機械化、規模化優勢和農場集體經營的體制優勢,與省內知名科研院所及種業公司合作,突出抓好種子產業發展。1988年成立江蘇江淮種子公司,中心農科所較強的科研力量和科技服務能力配套,烘干線批處理種子600 t,每年水稻雜交制種面積達666.7~1 333.3 hm2。“江淮”牌種子暢銷蘇、皖等地區,成為區域知名品牌,深受用戶青睞。
2006年大中農場率先實現稻麥種植全程機械化,是江蘇省糧棉油高產增效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省農業科技型企業。大中農場年銷售收入逾2億元,創利3 000萬元以上。1990年以來,一直被評為AAA特級資信企業。2010年總收入2.7億元,其中良種銷售收入5 000萬元。
目前,大中農場已建成的品種與技術服務平臺主要包括:稻麥品種育繁基地,稻麥生產新技術創新示范基地,新型農藥、肥料、作物生長調節劑等展示示范基地,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
3 大中農場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優勢
3.1 技術優勢
大中農場現有高級農藝師、高級經濟師共6人,作物栽培、品種選育、農業機械、農業氣象、植物保護、農業經濟、農業水利等中級技術人員36人,具有良種生產管理經驗的行政管理技術人員20多人。其中,中心農科所從事種子選育、擴繁、加工、質檢的人員達35人[3-4]。
大中農場通過20年的旱改水、水回旱、草還田,卓有成效地將荒蕪灘涂改良為高產農田,成為國家大型糧食生產基地、大型種子生產基地。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完好,機械裝備先進,旱能灌,澇能排。2004年稻麥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是農機標準化二級企業,機械化水平居江蘇省同類企業領先地位。現有總動力達12 918.1 kW,大中型馬力拖拉機165臺,大型聯合收割機35臺,配套農具401臺(套)。現有糧食、種子烘干線4條,烘干能力每批次1 360 t。2007年實現“噸糧田”。2009年承擔的水稻萬畝增產增效示范片被江蘇省農委評為A級。2010年部級“小麥高產增效萬畝示范方”創建,產量高達9 030 kg/hm2,刷新了淮南地區最高記錄。標準試驗田20 hm2,田間水泥公路,防滲渠灌溉,配備有全自動定量施藥機械、土壤養分測定設備、氣象自動觀測系統、金紅外農產品品質快速檢測儀等。
3.2 服務業績
“十一五”以來,每年服務收入達到2 500萬元以上,擴繁種子總量從0.6萬t增長到1萬t。每年繁育水稻品種4~5個,制定品種高產栽培技術標準1~2項,繁育大、小麥品種5~7個。近3年為里下河地區農科所繁育推廣揚麥11號、揚麥13號、揚麥15號、揚麥16號、揚麥20號5個品種累計面積 1.29萬hm2,銷售種子9.6萬t。為淮陰農科所繁育推廣淮稻 5號、淮稻9號2個品種面積6 400 hm2,銷售種子8 700 t。為徐州農科所繁育推廣徐稻3號、徐稻5號2個品種面積 4 800 hm2,銷售種子5 100 t。大中農場擴繁里下河地區農科所揚麥11號、揚麥13號、揚麥16號3個品種近3年面積依次為646.7、693.3、840.0 hm2,累計生產良種13 500 t,獲得種子利潤405萬元。這3個品種是《江蘇省2009—2010年度小麥高產增效創建技術指導方案》在淮南地區重點推廣的中、弱筋專用小麥良種。大中農場經過多年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形成了小麥栽培精種、擴行、降苗、調肥“八字”技術,與高產品種相配套,充分發揮了品種的高產潛力,收獲小麥單產連續6年達7 500 kg/hm2。大中農場近3年生產的揚麥系列良種為農場和社會6.67萬hm2小麥的高產增效做出了貢獻。
4 參考文獻
[1] 楊麗.河南省農業科技創新體制建設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河南農業科學,2011(5):18-21.
[2] 黎世民,蘇磊,黃保.發展農業科技產業的激勵設計與實踐[J].河南農業科學,2009(10):8-10.
篇7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136
1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難點
1.1 推廣機制不健全
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已經確立和運行了20多年了,但是我國農村由于經濟發展相對比較慢,各方面條件相對比較落后,很多方面還是沿用計劃經濟的,農村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就是很明顯的例子。農村技術推廣體系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建立起來以政府農業技術推廣為主導的,是由中央、地方、地市、縣城、鄉鎮5級共同組成的推廣體系。
這種推廣的管理體制主要是依據行政區域分行業和專業設置的,管理主要靠行政力量,運行主要是計劃模式,造成了各個部門協調不暢和溝通不力。而且各地區和各部門各自為政,以爭取資金為能,以爭奪項目為本,人事機構分離,管理體制不順,使得農業技術與農業嚴重脫節,技術的推廣在鄉村基層延伸的過程中太過緩慢,耽誤了農時,耽誤了生產,阻礙了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農業技術推廣中各個部門職能錯位和農業技術推廣的方法不靈,農業技術推廣中各個部門職能錯位主要表現在縣域和鄉鎮,因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能本身就定位不清晰,從而導致了同一部門承擔多個職能,而且職能有時相互交叉重疊,出現了錯位、出現了越位,也出現了不到位。推廣的方法不靈主要是因為依靠的是行政化的推廣方法,分任務和下指標,這種強制性的方式實際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民的接受能力和接受需求,因此造成了農業技術推廣上的困難;農業技術推廣的機制沒有活力,當前農業技術推廣的用人機制實際上缺乏基本的競爭、農業技術推廣的獎懲機制實際上沒有真正建立和實施,而且沒有正確和嚴格的監督,從某種意義上講整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沒有主觀能動性,沒有主動的發現問題。沒有主動的解決問題。
1.2 技術人員的素質制約著農業技術推廣
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決定了農業技術推廣的范圍和深度,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關鍵因素,但是當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素質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很高。主要表現在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觀念非常陳舊,可以說跟不上農業技術發展的步伐。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知識多年來得不到更新,越來越老化,甚至直接阻礙農業技術推廣的力度和深度。同時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當前農業發展的趨勢認識不夠深刻,對農業技術各種新成果了解的不夠全面。可以說目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掌握的技術已經逐漸的被迅速發展的時代淘汰,從而也進一步導致了他們不思進取和停滯不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需要一代一代的接力、一代一代的奉獻,但是當前有知識和有能力的年輕人更愿選擇留在城市發展,而不愿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服務、為農業做貢獻,這也導致了農業推廣人員的斷層,大大的加大了農業技術推廣的難度。
1.3 資金投入不充足
近幾年來,我國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投入大量建設資金,但平均到地區上仍然不足,資金流向不合理。農業技術推廣實際是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將科學技術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在這個轉化過程中需要有基本的物質保障、需要有良好的環境、需要有大量的人才,說到底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保障,但是當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不僅僅是財政預算的問題,也是一種觀念意識的問題,很多領導沒有真正意識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財政預算中就沒有拿出過多的資金用于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對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也表現在政策和制度上,當前各級政府在制定農業政策的過程中就對推廣項目費用進行了規定,但是這個農業政策通常是中短期的,因此不能有效的保證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和推廣,同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一直缺乏制度化投入資金的保障,因此使得很多基層推廣甚至長期處于癱瘓的狀態。
2 試分析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策略
2.1 努力完善推廣機制
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機制就要使政府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主導,農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基礎,農業相關企業是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校則是重要的技術支撐,這實際上對各個推廣組織進行了嚴格的分工,改變了政府一家獨大的局面,真正的讓政府主體成了政府主導。要進一步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管理和運行的機制,也就是進一步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和機構的職能,將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真正的進行分離。讓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輕裝上陣,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技術推廣上,從而為農業的發展和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2.2 努力加強保障機制
要在法律法規上確保農業技術的推廣,各級部門和單位要認真貫徹農業技術推廣的相關法律法規,要依法推廣、要合法推廣;要根據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修訂和完善農業技術推廣的相關法律法規;要千方百計的增加對農業技術推廣的投入,從資金和物質上保證農業技術推廣的建設和運行。政府要確保對農業科技推廣的經費,要在財政預算中加大對農業推廣資金的預留,并且要隨著財政收入的增加而同步增加農業推廣的費用。要進一步暢通農業科技推廣的經費渠道,也就是說不光政府要對農業技術推廣加大投入,而且要根據農業技術推廣的發展步伐融入新的投入方,各個相關的農業企業和組織機構以及個人都可以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參與者;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改善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各項條件,經常對農業技術推廣使用的裝備進行維護和更新,在基礎設施上確保農業技術的推廣。
2.3 加大農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力度
人才是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力量,因此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加強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的建設,加強對老技術推廣人員的教育與培訓,努力更新他們的知識,改變他們的觀念,發揮他們的優勢,從而為農業技術推廣做出新的貢獻;發揮農業教育的優勢,深化農業教育教學改革和農業教育教學的結構調整,進一步完善農業教育體系,讓教育始終成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讓人才通過多種培養模式涌現。培養綜合素質高和業務能力強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鼓勵農業大學以及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留在農村。要制定各種吸引大學生的優惠政策,讓他們看到發展的前景,要給予他們物質的保障,要給他們精神的鼓勵,讓大學生愛上農村、愛上農業、愛上這份工作,從而為農業技術的推廣奉獻自己的力量。
3 結束語
農業技術推廣工作與我國農業產量息息相關,對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進行建設,提高推廣部門工作效率與能力,使其作用能得到充分發揮,對實現我國農業產量持續發展壯大具有重要意義;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因此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建設,要認識到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不足,要制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措施,所以就要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機制、加強保障機制、加大人才隊伍的建設。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淮安市;庫柏―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品牌農業
中圖分類號:F320.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041-02
農業生產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多要素投入的集聚效應,現代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領域就是探討何種要素的投入導致農業生產能力的提升。農業生產的多要素包括自然環境要素、物質投入要素和社會投入等。本文利用1999―2008年的統計資料,對影響淮安地區農業能力構成的要素進行估測分析。
一、研究方法
根據Cobb-Douglas生產理論,產出的增長主要取決于投入要素的增長和技術的進步。農業生產同其他產業一樣,其產出也主要是由投入的要素和相應的技術經濟條件所決定的。作為傳統的生產要素是土地、勞動、資本和管理,每個地區擁有的生產要素的數量不同,在產品生產方面的優勢也不同,因此,通過分析各種要素對產品產出的影響,判斷哪些要素能夠使產品具有比較優勢。一般說來,農業生產的投入要素主要包括農業勞動力L,農業資金K,農業土地A等。作為農業生產函數就是表示農業產出量與農業各投入要素之間數量關系的一種函數。利用農業生產函數,可以估測各項投入要素和農業轉換效率對農業產出的影響程度,從而判定各種要素對農業產出的影響。
多要素的農業生產函數形式如下:
Q=AXα11•Xα22…Xαpp
其中,Q為農業產出量;A為農業轉換效率系數,A>0;Xi為第i項農業投入數量,αi為第i項農業投入的彈性系數;P為投入要素的總項數。農業投入的彈性系數通常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項農業投入數量變動1%,農業產出量變化的百分數。
二、研究步驟
1.采集實際統計數據,包括各項納入分析范圍的所有指標的基礎數據。
2.利用最小二乘法對農業生產函數進行統計擬合,求解參數αi(i= 1,2,…,p),為了測定農業轉化效率對農業產出的作用程度,我們必須假設生產函數是一階齊次的,使得αi=1。因此,在估計出參數αi(i=1,2,…,p)之后,求出的參數之和αi,可能有下列三種情形:
αi>1,具有遞增的比例報酬。
αi=1,具有固定的比例報酬。
αi<1,具有遞減的比例報酬。
這是C―D生產函數的一種改進形式,它僅能描述在恒定的技術水平下,農業生產要素與產出量的關系,所以若αi
≠1,則需對參數進行調整,令α′i=αi/αi=1,式中α′i作為調整后的參數,其和為1。
3.計算研究期間農業產出年平均增長速度,用Q′表示,計算方法采用累計法,即以各年水平的總和同基期水平對比來計算每年增長(或下降)速度。同期各投入要素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用X′i(I=1,2,…,p)表示。在此基礎上,利用各投入要素的彈性系數分別乘以相應投入要素的年平均增長速度,求得各投入要素增長對農業產出的貢獻份額,分別表示為α′i•X′i(I=1,2,…p);最后,利用增長速度方程測定農業轉換效率的提高對農業產出增長的貢獻份額,即:A′=Q′-α′i•X′i。 式中A′i為轉換效率提高對農業產出增長的貢獻份額,它表示除生產要素X1X2…Xp外,其他要素對產出量的貢獻份額;α′i•X′i是所有要素投入對農業產出增長的貢獻份額。
4.為了了解各要素對農業產出增長的相對程度,可以計算各要素對農業產出增長的貢獻份額占農業產出增長的比重指標,通常稱其為作用程度,計算公式如下:
Ei=×100%I=1,2,…,pEA= A′/Q′×100%
式中Ei為第I項投入要素對農業產出增長的作用程度;EA則是農業轉換效率對農業產出增長的作用程度。
三、淮安地區建設品牌農業主要投入要素的分析
在前述方程中,選取三項因素作為投入要素:分別是農業勞動力,耕地面積和農業機械總動力。分別用X1,X2,X3表示; 產出指標為農業總產值,以Y表示,相應的農業生產函數表示為:Y=AXα11•Xα22Xα33,為了估計模型,兩邊取對數,得 log Y= log A+α1logX1 +α2logX2+α3logX3,由此設計量模型為
log()=0+1log(x1)+2log(x2)+3log(x3)
根據江蘇省統計年鑒2000―2009年,抽取相應的資料進行分析可知: AR=0.9374 DW=1.9487 F=113.36
由于α1+α2+α3=1.700302>1,具有遞增的比例報酬,所以需要對參數值進行調整,調整后結果為:
α′1=α1/(α1+α2+α3)= 0.128
同理可知:
α′2= 0.139 α′3=0.733
根據上述各表中的統計數據可以計算出,農業投入產出各要素的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97%,農業勞動力年平均下降速度為3.77%,農業可耕地面積年平均下降速度為0.22%,農業機械總動力年平均增長速度為4.65%。因此,可知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中: 農業勞動力的貢獻份額為0.48%,農業可耕地的貢獻份額0.03%,農業機械總動力的貢獻份額為3.41%,因此農業轉化效率提高對產出要素的貢獻份額為1.05%。各要素對農業產出增長的作用程度分別為: 農業勞動力的作用程度為9.66%,農業可耕地的作用程度為0.6%,農業機械總動力的作用程度為68.61%,農業轉化效率提高對產出要素的作用程度為21.13%。
由上述計算結果可評估淮安地區農業生產的基本狀況:(1)α1+α2+α3=1.700302>1,說明淮安地區的農業生產處于報酬遞增階段,而且遞增的幅度很大,各要素基本上能夠協調一致發揮作用,農業產出穩定高速增長。(2)α1=0.21735,說明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農業勞動力的投入每增加1%,農業產出可增加0.21735%;α2=0.237091說明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農業耕地面積每增加1%,農業產出可增加0.237091%;α3=1.245861,說明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農業機械總動力每增加1%,農業產出可增加1.245861%;由于α1和α2均小于1,說明農業勞動力和可耕地的投入處于農業生產函數的第二階段;由于α3大于1,說明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投入處于農業生產函數的第一階段。(3)1999―2009年期間,淮安地區農業增長主要依靠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投入和相對較高的農業轉換效率。農業可耕地的增加對農業產出的作用最小,結合實際情況,筆者的理解是農業可耕地的面積實際增加的可能性比較小。農業勞動力的增加對農業產出的作用比較低,勞動力的年平均速度是下降的,說明農動力已不是提高農業產出的主要因素,農業機械總動力作用程度最大,說明目前淮安地區的農業生產需要增加更多的資本投資,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此外,比較大的農業轉換效率的作用,說明當今的農業生產需要增加更多的科技含量,把科學技術物化在生產資料和勞動者身上以及擴大市場意識,品牌意識來增加農產品的價值。
四、結論
綜上所述,淮安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勞動力的投入和可耕地的增加對農業產出影響不大,需要增加資本投資,擴大農業經營經營和提高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應用科學技術來指導農業的生產與管理,促進淮安地區品牌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章牧.東南沿海地區特色農業評價與信息技術示范――以閩東南地區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2:103-116.
[2][美]D•蓋爾•約翰遜.經濟發展中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M].林毅夫,趙耀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45-56.
[3]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統計年鑒:2000―2009年(電子版)[EB/OL],2010-01-06.
[4]謝向英.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品牌農業發展研究[J].科技與產業,2009,(1).
篇9
一、目前新農村建設的現狀
(一)農民收入偏低,農業競爭壓力大
從總體分析,農民收入較低,在收入上僅靠土地和種養獲得,農民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收入很少且收入大多用于基本生活消費,部分農民家庭年收入僅有2 000到6 000元。農民的收入還需要支出孩子學費及老人贍養費。另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生產條件投入不足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農產品的科技附加值低下,競爭力弱。
(二)農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落后
調查的農民中只有21%是大專或本科學歷,且有25%的農民是小學以下學歷。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較為保守,且在傳統小農意識作用下,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創業精神。同時,農民所受的教育少,對科技了解不夠,缺乏運用科技的能力,制約了農民的收入及新農村建設。
(三)生活生產方式仍以農業為主
調查的農民中有將近一半的人生活生產方式是農業,只有18%的農民生活生產方式以旅游業為主。雖然旅游業成為時下最熱的娛樂消遣活動,但在安新縣這樣的5A級景區,旅游業沒有得到開發。因此,政府要不斷加快對鄉村的旅游業開發,豐富村民的生活、生產方式。
(四)休閑娛樂方式單一
經調查發現,農民的休閑娛樂方式單一,大多只是看電視、打牌,沒有養成看書、看報、運動的休閑習慣。農民的休閑娛樂總體上是原生態狀態,且他們的娛樂意識淺薄。因此,政府要不斷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培養和提升農民的文化需求觀念,豐富農民業余生活。
(五)農民對村里的文化活動熱情不高
經調查發現,農村的文化活動開展較少,有25%的農村沒有開展農村活動,農民對農村的文化活動不夠熱情,認為活動的開展和自己無關。同時,政府對文化活動的宣傳不夠,導致很多農民不了解活動開展的意義。
(六)農村建設缺乏和當地旅游資源的結合
安新縣作為5A級景區,應充分利用自身的旅游資源。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能調動剩余勞動力。因此,發展旅游業不僅能實現當地資源的充分開發,還能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新農村建設。這就需要政府將農村建設與當地的旅游資源有機結合,加強管理、服務、督促,并不斷為其建設創造條件。
二、鄉村旅游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實踐意義
(一)利于調整鄉村產業結構
傳統的農村經濟發展主要以農業為主,采取小農經濟的運作方式,自給自足,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大,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就會給其發展帶來嚴重損失,影響農村發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能給鄉村帶來游客,不斷刺激外來消費,從而促進當地農村農副產品的深加工,調整鄉村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促進鄉村的生產發展。另外,開發鄉村旅游能把民族風情、鄉村文化藝術、鄉村生活及農業生產等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形成旅游產品,并將其推向市場,從而促進農業結構的調整,為鄉村經濟增長提供支持。
(二)利于提高農民素質
多種形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可以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發展農村旅游,大量的外來文化和先進思想融入農村,可以迅速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讓農民接受先進思想,實現思想上的本質轉變,提高農民素質,加快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鄉風文明”的目標。
(三)利于增加農民就業
開發鄉村旅游業能吸納鄉村的多余勞動力,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改善農民生活。發展鄉村旅游業,村民通過加工和銷售農產品、提供飲食和住宿等方式為自己創造就業機會,提升生活水平。以安新縣為例,安新縣作為旅游縣,臨近保定、石家莊,發展好白洋淀地區的旅游業,可以提升農民就業率,并從總體上提高安新縣就業率。由此可見,鄉村旅游業具有促進縣城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四)利于改善農村的整體環境
發展鄉村旅游業能改善鄉村的衛生環境,為鄉村營造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還能推動鄉村衛生條件的改善,加快環境的治理步伐,實現對鄉村的整體建設。另外,鄉村旅游業要求每個村都具有特色面貌,打破目前農村建設中千村一面的局面。可見,發展鄉村旅游業,能促進鄉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建設,實現村容整潔的目標。
(五)利于構建和諧農村社會
鄉村旅游有利于促進農村社會進步,改善當地傳統的社會文化氛圍。一方面,在鄉村旅游業開發過程中,當地的一些民俗和習俗會作為旅游資源被開發成旅游產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廣泛傳播。同時,旅游業使不同地區的文化得到交流和融合,加快農村封建陋習的轉變,凈化農村社會風氣,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修養。另一方面,鄉村旅游的開發,能促進當地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活居住的環境,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同時,還能加快農村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積極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
篇10
【關鍵詞】風險社會 農民工 就業風險
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風險社會理論專注于當代社會的轉型與變遷。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正面臨著從傳統向現代的社會結構轉型以及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轉軌。這種轉型一方面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國社會出現很多矛盾。中國目前正行駛在現代化的高速公路上,新社會要素的不斷生成及這些社會新要素與舊要素的尖銳對立和沖突,導致了巨大張力的積蓄,各種發展潛能和發展方向的共時存在導致基本的社會安排難以定型,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高社會風險”①的發展階段。
風險社會中的失業問題“是工業社會本身的一種意義深遠的制度性危機。”②風險社會思維范式下的就業分析基礎應該是建立在轉型社會的分析框架上的。我們目前所處的社會,無論是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處在歷史和時代的轉軌時期一種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的轉變(不管是自愿還是被迫)。因而社會失業就表現出更多的時代特點和隱藏在社會內部產生和運行的邏輯。中國作為外源型后發展國家,社會轉型具有自身的特點,既具有傳統遺留的特征,也具有現展的特性,因而是一種傳統與現代混合的社會。從風險的角度而言,中國轉型期的農民工就業風險的特征也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
農民工就業保障機制缺失
英國學者安東尼?吉登斯(Antong Giddes)將風險分為外部風險和人造風險,前者是指來自于外部,由傳統和自然的不變性和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而后者是由人類不斷增長的知識對世界所造成的風險,這種風險的產生往往是在我們沒有多少歷史經驗的情況下產生。③現代風險的概念標識了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根本差異。在現代世界,風險開始從“外部風險”逐漸轉向“人造風險”,也就有了烏爾里希?貝克和安東尼?吉登斯所說的“自然終結”和“傳統終結”。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由傳統向現代、農業向工業、計劃向市場的轉型過程中,社會風險不斷突顯。社會轉型需要由改革來完成,改革就意味著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必然引起社會群體地位的重新排序。中國的體制轉軌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成熟的、合理的階層利益保障與協調機制,從而加劇了當前中國社會風險的累積。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農村居民面臨的主要是傳統農業社會的社會風險,農村居民的生存與發展存在以集體經濟為依托的共同分擔機制,為此農村居民不存在個體就業風險的問題。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向其他產業、向城鎮轉移。放棄了以傳統農耕為主要就業方式的農民進入城市后,現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和戶籍管理制度是農民工勞動就業保障差別與歧視的制度基礎,農民工以一種極不平等的身份進入城市,在就業上受到職業、工種、學歷等因素限制;在與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方面,城市職工普遍享受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和工傷五大保險,而農民工則很難全面享受到這些保險待遇。
為此,中國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在打破傳統利益分配與協調機制的同時,并未迅速形成成熟的、公平合理的利益保障與協調機制,從而在新舊兩種機制之間形成了一種斷層現象。舊的制度性規則不再受到人們的信任,新的制度性規則又尚未成熟,這種快速的社會轉型與緩慢的利益保障與協調機制形成過程之間的矛盾使農民工階層缺少合理的戶籍制度和開放的社會流轉機制的保障,農民工在市場經濟中作為低收入者的利益訴求無法通過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進行表達與保障。
農民工就業高密度風險
農民工一旦失業屬于高密度失業群體,這是由于大多數農民工文化技能素質不是很高,一般都是從事體力勞動的現狀所導致的。目前我國的農民工就業主要分布在建筑、紡織、餐飲、商貿等行業,他們的就業狀況極不穩定,隨時面臨著被解雇的危險。由于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農民工長期以來被視為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當社會風險來臨時,他們就成為了生活于城市邊緣的弱勢群體而受到被迫失業的沖擊。
源自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風波,如今正沖擊著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中國。在全球金融風暴的沖擊下,中國的中小企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大部分企業為規避因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影響而減薪壓崗,以犧牲農民工利益來維持企業的發展。根據全球金融危機后的中國百村農民工調查數據來看,④ 2008年上半年農民工平均月工資為1324.6元,下半年平均月工資為1131元,比上半年下降14.6%。2008年下半年平均月工資與上半年相比,工資降低的有78個村,占78.0%,工資無變化的占15%,工資增加的只有7%。
金融危機的到來使全社會的就業風險都大大增加,城市工人、大學畢業生都面臨著就業風險,城鎮下崗人員增多,就業壓力增大。由于面臨激烈的競爭和生存挑戰,城鎮人口也會去從事一些以前不愿意做的事,這將會給農民工就業帶來更多困難。城鎮人口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重心下移、就業層次逐級下移,使農民工就業機會絕對減少,農民工在城市生存的空間也逐步壓縮。
農民工就業群體內部呈現代際分化
隨著中國城市化、市場化的發展,農民工就業群體內部呈現代際分化。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農民工不再是高同質性就業群體,已經產生了代際分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城務工的農民工越來越多,以1980年前后出生為界,中國城市農民工呈現出明顯的代際差異。以1980年為界,那些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并于八九十年代離開家鄉外出務工的人稱為第一代農民工,而在1980年后出生并于九十年代中后期離開農村到城市務工的一代稱為新生代農民工。⑤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研究得出,第一代農民工與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生活等方面的境況和要求具有不同特點。
調查研究表明,“兩代農民工在就業心理上存在著明顯差異,第一代農民工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更注重工作穩定性,甘愿為家庭和子女付出一切;而新生代農民工求新、求變、求發展的心理更為突出,更注重自我發展。”⑥因此,第一代農民工關注的是地域和職業上的水平移動,他們實現的是農民市民化即 “農民非農化”⑦的目標。而且第一代農民工群體傾向于葉落歸根,最終回流到農村,對于未來繼續留城發展的愿望不是很強烈。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較,新生代農民工在年齡結構、文化素質、職業發展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因而他們渴望長期留在城市生活和工作,有安家立業的打算。
另一方面,由于兩代農民工在社會環境和生活境遇方面的差異,使他們在面臨就業挫折的心理承受方面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姿態。第一代農民工因為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精神,也造就了他們隨遇而安的求穩心態。相比老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所處的社會物質環境已較他們的父輩有了很大的改觀,他們更愿意選擇一些輕松、環境較好、待遇較高的工作職位,而對一些臟、苦、累的工作卻不愿意接受。嚴峻的就業形勢以及較為狹隘的職業觀,導致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空間很狹小,他們既不愿返回農村務農,又難以留在城市謀求長遠發展,處在一個被農村和城市雙重邊緣化的窘迫狀態。
風險社會形象地描述和分析了中國農民工所處的城鎮化過程中的環境特征,為我們反思中國農民工就業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工具。因此,風險社會理論也為我們理解風險與危機中的農民工就業問題及其對策研究與分析提供了獨特的理論視角。
(作者單位分別為:廣州體育學院社科部,中山大學教育學院;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青年項目《快速工業化地區新生代農民工社會管理模式轉型與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 GD11YGL09)
注釋
①孫立平:《轉型與斷裂: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59頁。
②[德]烏爾里希?貝克:《世界風險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第146頁。
③Anthony Giddens,Runaaway world: 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New York: Routledge Press,2000,p75.
④韓凱,王賓:“國際金融危機對農民工就業影響的百村調查”,《經濟縱橫》,2009年第8期,第74頁。
⑤王興周:“兩代農民工群體的代際差異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第1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