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茶文化范文

時間:2023-07-07 17:33: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少數民族的茶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少數民族的茶文化

篇1

佤旗“苦茶” 其煮法是在大砂罐中一次放500克茶葉,一直煮到罐中剩下三五口茶水為止。然后等茶涼到一定溫度,一口氣喝下。茶水苦澀難忍,但喝后頓覺清涼爽口,回味無窮。

苗族“花茶” 苗族同胞用冬瓜片、橙子皮切成小薄片,在上面刻出各種圖案,再同桂花、白糖一起制成待客的“花茶”。為表達對貴客的敬意,茶杯里常有“吉祥”、“祝福”之類的花茶片。花茶還是苗家青年戀愛中的傳情物。小伙子來到姑娘家求婚,如果姑娘敬給小伙子的花茶里,有兩片“并蒂荷花”和兩片“喜鵲對鳴”,表示姑娘同意;如果茶杯中只有三片花茶,則表示不同意。

回族“八寶茶” 回族同胞常用此茶招待臨門的貴賓。這種茶摻有杏干、桂圓、荔枝、葡萄干等,喝起來香甜可口,有滋陰潤肺,清咽利喉之奇效。

東鄉族“蓋碗黃茶” 東鄉族同胞用“蓋碗黃茶”待客。其做法是用銅壺(或瓦壺)將茶煮沸后,在蓋碗里放一小塊糖和一點具有松香味的黃茶,在客人吃飯或坐在炕上談天時,即獻上蓋碗黃茶。

白族“烤茶” 云南大理白族人常以“烤茶”招待貴賓。有賓朋來訪時,主人就把從山上采回的鮮茶放在砂罐里,邊烤邊搖,待茶葉烤到發出清香并泛黃時,便用沸水沖入砂罐里,再稍煮片刻。茶煮成后便倒入瓷盅,雙手舉杯,敬給客人。

藏族“酥油茶” 其做法:把茶磚切開搗碎,加適量的水煮沸后濾出茶渣,調入食用酥油,茶汁和酥油就混合成乳白色的“酥油茶”。每有賓客來訪,全家在帳蓬外恭候,待客人進帳坐定后,女主人即雙手緩緩捧上酥油茶敬給來賓,使客人有賓至如歸之感。

篇2

茶樹起源歷來眾說紛紜,但最可信的是中國滇西南說。在《茶經》開篇即說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也將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后,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從歷史典籍記載,考古發現,植物學家的分析研究,各國茶字的發音和現存最古老茶樹等,都無不證明中國就是世界茶樹的起源地,尤其是在中國滇西南普洱市發現的“五世同堂”,更是對中國滇西南是世界茶樹起源的有力證明。

世界范圍內有多種茶祖說,就國外而言,日本榮西禪師被認為是茶祖,因為其從中國將茶帶回日本,并著有《吃茶養生記》,使得茶及茶文化在日本普及;在中國,有神農說、陸羽說、孔明說、帕哎冷說、召糯臘等。《本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陸羽因其著有名著《茶經》,該書對茶的研究史無前例,是茶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寶作;孔明因行軍至西南,有傳說是白發老人托夢,告知茶的可食性,從此茶便在滇西南普及開來;帕哎冷、召糯臘分別被尊為布朗族和傣族的茶祖,他們都分別是該族的首領,對整個部落、民族有著卓越的貢獻,尤其在有關茶的方方面面,也正因為有了這兩位偉大的茶祖,才有了兩個民族千百年來賴以生存發展的永恒財富。對于茶祖的認定,各方說辭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即:茶祖是一種精神、一種信仰、一種象征、一種崇拜。在普洱市的邊三縣,祭祀茶祖――帕哎冷的傳統至今仍十分盛行,作為一種鮮活的、原始的茶祖祭祀活動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獨一無二的,為茶祖歷史文化定格在普洱市邊三縣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二、普洱茶祖歷史文化載體

普洱地區種植茶樹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世界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茶樹發展史上的五個重要階段(寬葉木蘭--中華木蘭--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形成的“五世茶祖”序列,物證均在普洱市轄區之內。

普洱少數民族是世界上最早馴化、栽培、種植和使用茶的民族。各族人民崇拜茶,認為茶與祖先的生命源流息息相關。千百年來,由于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意識中形成的虛幻反映等多種因素,產生了各種超自然神靈崇拜的原始宗教,形成了豐富獨特而神秘的茶文化。

(一)物質文化形式

包含了古茶林、森林、民族古村寨及各民族展現茶葉文明景觀的全部要素。以茶葉化石、古茶樹、古茶園以及由古茶樹與其它物種和環境形成的古茶園和野生茶樹群落為代表的文化是人類茶葉歷史上珍貴的遺產。少數民族特有的林下古茶樹栽培形式是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現代茶園種植形成的臺地景觀及茶葉加工、茶葉生物產業,是現代茶產業文化的核心物質載體。民族古村落集中了民族建筑文化、民族茶文化、民族風俗、民族生活、生產等多種民族文化。

(二)非物質文化形式

各少數民族對茶的敬畏與信仰而生成的獨有的茶耕作文化及祭祀儀式孕育出的獨特文化。各少數民族關于民間文學、民間舞蹈、音樂、傳統手工技藝、傳統禮儀與節慶等方面確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1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各少數民族在植茶、采茶、制茶與護茶中演化出的詩歌、故事、傳說等民間文學,這些都是普洱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

三、邊三縣茶祖歷史文化內涵

涵蓋瀾滄、孟連、西盟的邊三縣地處云南省西南部,三縣均與緬甸交界,形成一個面向緬甸境內凸出的三角形,三縣至今仍保留了原生態的民族文化風情、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又稱普洱“綠三角”。

(一)邊三縣有五世茶祖

邊三縣茶樹茶源中的茶祖文化――茶樹起源史上的意義:邊三縣區域擁有中華木蘭化石和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古茶園。瀾滄勐濱中華木蘭化石,距今2500萬年,為茶樹發育和傳播提供了清晰的歷史發展脈絡;瀾滄老撾黑山、東回帕令黑山,孟連臘福黑山及西盟縣佛殿山存活有古茶樹群落;瀾滄縣富東鄉邦崴村發現的古茶樹是迄今全世界范圍內唯一過渡型古茶樹,確定了中國云南普洱是世界茶葉起源地和發祥地的地位;瀾滄惠民景邁芒景現存世界所有古茶園中連片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因此,邊三縣擁有普洱市作為茶葉發源地的重要文化載體,是普洱“五世茶祖”文化資源的集中區域。

(二)邊三縣自然生態觀中的茶祖文化――茶葉種植史上的意義

普洱少數民族在漫長的生存與發展實踐中,形成了其頗具特色的生態觀,這一生態觀表現為敬畏與崇拜自然,親合與保護自然,他們將自然界和自然物神化,產生了對天、地、水、山、樹、石等自然物的崇拜。形成了少數民族地區的一種生態智慧:自然的力量是神圣而莊嚴的,主宰人類的全部生產和生活,人們必須敬畏它、尊敬它。自古以來普洱的少數民族以茶為生,自發現茶、認識茶、種植茶、食用茶,一直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來保護、崇拜、繼承和發展。

生活在邊三縣的少數民族至今還保存著傳統的祭茶祖習俗,都擁有自己的茶祖文化:布朗族的山康茶祖節是最隆重的節日,佤族司崗里的傳說中與茶葉重要的關系,佤族祭茶祖與敬佤山天池水、獻牛頭,行木鼓舞禮相結合,拉祜族山寨在春茶采摘前也進行祭古茶活動,傣族祭茶祖與賧白象等宗教活動融合。邊三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茶祖,并與本民族的文化融合,表現出其獨特性。

(三)邊三縣民族茶俗中的茶祖文化――人與茶的關系史

唐代朝廷命官樊綽《蜚書.管內物產卷七》中寫道:“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邊三縣各寨人家火塘邊的各種烤茶便是這種“烹”法遺存和演變。“普茶”一詞首見諸文字于明朝謝肇涮所著《滇略?卷三》中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普洱茶“蒸而成團”的傳統工藝在這里比比可見,而且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邊三縣世居民族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過程中,都離不開茶和茶的習俗,特別是布郎族、佤族、傣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種茶、制茶、用(飲)茶歷史悠久,在千百年茶的栽種、加工、儲存和藥用、食用及飲用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創造了自己民族的茶加工食用方法,并發展成自己特有的茶藝、茶禮和茶俗。同時,各民族在茶文化發展過程中都把茶當成一種高潔典雅的物品,認為茶是上通天神,中達祖宗,下連親友的媒介和信物,各民族在共同的生活與文化發展中形成了多種民族茶文化的融合。

(四)邊三縣土司文化中的貢茶文化及茶馬古道――“以茶為媒”的整治、經濟發展史

清道光《普洱府志》記載:“普洱茶名震天下,每年納茶六七千馱,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普洱茶產業發展的現狀是當時輝煌歷史的再現。

東晉常琚的《華陽國志》記載,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國等八個小國家討伐紂王,南方各國以“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現存的茶馬古道遺跡、孟連宣撫司的貢史,可直觀地讓人體味到歷史上邊疆人民對中央王朝崇敬和擁護。

孟連是云南建立土司制度最早的地區之一,自元代起就成為滇西南瀾滄江以西至薩爾溫江以東這片廣闊土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昔日在孟連傣族土司統治下,西盟縣、瀾滄縣等區域茶山的茶葉大部分賣到孟連市場,因此孟連也成為茶葉的重要集散地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有“九勐出,十勐進”的說法。昔日芒景布朗族在孟連土司的統治下,年年向土司貢茶,并經過土司將茶葉貢到京城。

孟連在唐南詔時就是傣族居住的地方,“孔雀巢人家樹上,土俗養象以耕田”是當時傣家生活的真實寫照。孟連的地名出現在宋朝的史籍中,在傣族聚居區頗負盛名。元代以前,孟連曾一度因瘟疫而衰敗,佤族成為瀾滄江以西的主要民族。當又一支傣族遠道遷徙而來,“尋找”到孟連這個地方時,第一位傣王娶了佤族頭人的公主為妻,建立了“以傣族為父,佤族為母”的政權。“以茶為媒”的納貢文化結合少數民族之間的聯姻,確立了孟連傣族土司的統治地位,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融,譜寫了民族團結的佳話。

(五)邊三縣茶祖文化的特質總結

天人合一性:天,即自然;人,即人類,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邊三縣茶祖歷史文化中,人們對茶樹、茶祖的崇敬其實是對自然的一種敬畏、保護。人類愛護自然,自然回報人類,這種愛護、回報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萬物共生。神秘神圣性:邊三縣茶祖文化中人們對茶祖的自然崇拜、景仰,及其與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緊密關系形成了對茶樹、種茶祖先的崇拜文化,具有一種天然的神秘性和神圣性,這種神秘、神圣深藏于人們的心靈深處、靈魂深處。這有別于世界上其他茶種植區形成的茶藝茶道文化。

多元包容性:在邊三縣中,聚居著眾多的少數民族,每個少數民族都與茶有著一種天然的聯系,但是形成的茶文化卻各不相同,如基諾族吃涼拌茶、佤族飲燒茶、布朗族飲青竹茶、拉枯族飲烤茶、傣族飲竹筒茶等,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理念中,和睦相處,彼此交流、相安無事,因而以茶為媒的文化具有一種天然的包容性。

時代鮮活性:由古至今邊三縣地區茶祖文化在自然生態觀的庇護中不斷的繼承和發展,其文化不是風干的歷史,是鮮活的青枝綠葉,在今天邊三縣地區的山水自然、古茶林中觸手可及。就茶的應用而言,隨著歷史的輾轉,經歷著從藥用、食用、飲用等過程,同時應時代的需要,而演生出各種不同的時代產品。

四、邊三縣茶祖歷史文化的多重價值的開發方向

茶樹“茶祖”生物科學價值與旅游開發邊。三縣古茶樹、古茶園資源是茶樹原產地、茶樹馴化和規模化種植發祥地的“歷史見證”,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產業應用價值、文化價值、景觀價值和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等,可開展茶科學考察、茶文化展覽展示、茶文化交流、茶園觀光體驗等多種形式的旅游產品。少數民族“茶祖”精神文化價值與旅游開發:普洱民族把茶看做是生命的一部分,形成了茶樹、茶林、茶山、茶園、種茶人等精神信仰體系。依托現有的民族村寨、古茶山、現代、將形成就有極強文化吸引力的多元產品。普洱茶文化的發展歷史價值與旅游開發:

人類最早發現茶、利用茶的文字記述《神農本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茶葉因具有消食散寒解毒的功效最初作為藥用,這種保健價值直到現在在普洱茶中仍能找到重要的研究證明。普洱各民族也因其茶葉具有治療疾病的價值,最初當做神藥來崇拜。隨著時代的變遷,茶葉逐漸經歷了作為一種作料來使用、當成貢品來使用,作為商品交換物來使用等過程。普洱茶的保健價值及其發展歷程是開展茶養生、茶餐飲、茶俗、茶商業的旅游產品文化載體。普洱茶文化的商業品牌價值與旅游開發:具有神秘性和獨特性的“茶祖”文化及具有東方文化特質的茶文化作為市場推廣的品牌代表,具備打造世界性文化品牌的潛力。以茶祖為獨特性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及茶相關旅游產品的開發將推動普洱茶文化的推廣和普洱茶產業的發展,因此以茶及茶祖為媒介的茶休閑商業及茶產業相關項目也將是開發的重要旅游產品。

五、邊三縣茶祖歷史文化開發意義

(一)對弘揚中華茶文化的意義

茶被譽為“國飲”,滲透到不同民族、區域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形成茶俗、茶藝、茶禮、茶道等茶文化。茶祖歷史文化,是中國茶文化的一部分,構建在傳統文化底蘊上的茶文化,與其母體有著本質取向,茶找到中國文化獲得了強大的普及與提升空間,中國文化找到了茶,得到了遼闊浩遠的開發空間。因而傳承、發展、升華茶祖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是在弘揚中華茶文化,乃至中國文化。

(二)對云南省旅游發展的意義

云南省旅游發展成功的基本經驗,是不斷推出結合地方文化的全新形象的旅游目的地,并呈現出逆時針滲透式發展規律,如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云南先后成功地推出了昆明石林、大理蒼山洱海、麗江古城雪山、迪慶香格里拉和騰沖熱海等形象各異的知名旅游目的地。遵循這一規律,滇西南的古茶茶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將會迎來一次好的發展機遇,這既是云南省旅游發展的成功經驗推廣,也是云南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茶祖文化具有多元包容性,打造宣傳茶祖文化對最多少數民族的邊疆省份云南來說具有深遠意義。

(三)對普洱市旅游發展的意義

普洱市打造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多年,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旅游產品體系和一定的市場知名度。普洱市旅游業處以一個蓄勢待發的階段,需要一個具有世界級吸引力的旅游產品推出,引爆和帶動整個綠三角、普洱市旅游業發展。景邁芒景景區所具有的茶祖文化旅游的獨特性、壟斷性和世界唯一性,有吸引全世界、全國和全省旅游者的能力。景邁山茶祖文化旅游產品的成功推出,將強有力的吸引遠方的客人,并源源不斷地向邊三縣、普洱市輸送游客,最終帶動整個區域的旅游快速發展。

(四)對邊疆少數民族發展意義

篇3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茶藝;美學;欣賞

茶藝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具體包括品茗環境、茶葉選擇、水質鑒定、茶具選用、茶藝人才選拔、茶藝音樂等。茶藝流程講究禮貌待人,款款有序,協作細膩優美,富有茶的神韻,使人們在品茶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云南少數民族的茶藝融傳統茶道和現代風韻于一體,具有獨特風格,具有很強的美學理念。

一、少數民族的婚俗與茶

茶在婚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古代,我國許多地區都流行“三茶六禮”的婚俗。所謂“三茶”就是下茶、定茶和合茶;而“六禮”則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在云南,“阿茶”(小伙子)上門說媳婦,茶葉是必不可少的“四色禮”之一,“下茶禮”中也必須要有茶葉。而婚禮中的迎親茶則是最有特色的,新娘被接回來以后,在主婚人的引導下,新郎、新娘與送親的親朋好友進入堂屋坐下,這時新郎家便要獻上三道茶,第一道是苦茶,也就是有名的 “竹筒雷響茶”;第二道是糖茶,主要是加了核桃片、芝麻、紅糖等的甜茶;第三道則是竹葉水茶,這道茶就是用當地特有的香竹葉泡制的。新郎新娘喝過茶以后,就意味著今后要相互扶持、艱苦奮斗、以苦為榮,先苦后甜,同時也寄寓著親朋好友對新人甜蜜生活的祝福。

二、云南的祭“茶祖”儀式

云南的各少數民族都崇拜自然,他們信仰萬物有靈,在他們的觀念里,茶是有靈魂的。他們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早上一盅,一天威風;下午一盅,干活輕松”。各民族為了感恩茶樹,每年農歷二月十五都會祭拜“茶祖”。

舉行祭“茶祖”儀式這一天,不管家里有多忙,各家都會放下手里的活去祭拜“茶祖”,家家都必須要帶一點米和肉。祭“茶祖”儀式一般從早上就要開始,天一亮,人們就穿著節日的盛裝,整整齊齊地排好隊,鼓號手在隊伍的最前面,祭師手里拿著點燃的香,其他人則跟在祭師的后面,隊伍在祭師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向“茶祖”走去。“茶祖”又叫茶樹王,是茶山上一棵枝葉茂盛、挺拔、蒼勁、古老的大茶樹,是祖輩們一代代傳下來的。

三、各民族獨特的茶藝美

(一)傣族等“吃茶”的習俗

傣族還有一種吃茶的風俗。在民間,傣族喝的茶多數都是自己制作的大葉茶,招待客人時喜歡把茶泡在一個大器皿中,待茶泡開了再往客人的杯子里倒。茶過三四泡,茶味變淡后,將茶葉撈出,沾上大青果(俗名:嘎哩羅)喃咪吃,茶葉余留的淡淡苦澀與大青果汁的回甜溶在一起,讓你回味無窮。

基諾族有一種奇特的吃茶風俗。在新茶季節,他們把鮮嫩的茶葉采來,用手揉捻將茶葉汁擰在碗里,然后放上作料及鹽巴辣椒,再用擰出的茶汁來涼拌,不放酸、原汁原味地食用,既開胃,又下飯。現在,基諾老人及中年人還保留著這種吃茶的習慣。

(二)云南穆斯林的茶文化

云南穆斯林普遍嗜好飲茶,尤其酷飲綠茶。相較而言,其飲茶的方式、習慣及其風味的獨特,尤以滇東北穆斯林為最。在滇東北地區,特別是農村的穆斯林家庭,大都喜飲炕茶。即先燒一壺開水置于火塘邊烘著,再將一土陶制小茶罐放到火上燒烤,待茶罐烤至發燙,放入茶葉,邊炕邊抖動茶罐,使茶葉不至焦糊。等到茶葉漸漸發黃,茶罐冒出縷縷清香,再注入沸水,頓時泡沫撲出罐口。去掉泡沫稍待沉淀,即可將茶水傾入小瓷盅內飲用。是時,滿屋清香四溢,沁人心脾。這種炕制的茶水呈褐色,濃如剛榨出的菜油,味極苦釅。初飲不慣只覺苦得掛齒,澀得吐舌;但苦澀之后,卻漸覺微甜,溢香滿口,回味無窮。一般初飲者,只需斟二、三滴茶水,適當加兌些開水,方能下咽。雖摻兌過開水,茶味依然濃郁,清香回甜,飲之足可潤喉止渴。

(三)云南德昂族茶文化

全民信仰小成佛教的德昂族根據教規戒酒,這就使得茶水成為德昂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德昂族男女老少都喜歡喝茶。進入德昂人家的竹樓,客屋正中是火塘,火塘周邊即是主人待客的地方。有客來訪主人便吹燃塘火,將盛滿山泉水的壺置于三角架上,又取出拳頭般大的陶罐,放進去一把茶葉,隨后置于火炭上灸烤。烤到室內彌漫起茶葉的清香時,用鼎沸的山泉水沖入陶罐。主人再取出與客人同數的牛眼瓷盅,放平,提起陶罐往每個瓷盅里傾進茶葉。不管客人是多是少,有經驗的主人總是會讓小陶罐里的茶汁平均分配的。倒好茶汁,主人再往每個瓷盅里摻進沸水,然后一手托盅底,一手扶盅沿,奉給客人。客人須雙手接過,不可單手接茶盅,以示對主人禮貌待客的敬意。你可不要小覷了那牛眼般大的瓷盅,也就一口的茶量,碰碰舌尖,苦如黃蓮,隨后是回甜,這便是云南大葉茶的特點。一盅茶下肚之后,你自然不敢再喝,卻能讓你體驗到“醉茶”的滋味,一夜頭腦清醒到天明。

云南各民族獨特的茶文化,以它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獨特而多樣的形式,富有著豐厚的內涵,在中國茶文化中獨樹一幟,別具特色、風姿。

參考文獻:

[1]、易昌泰:《文化:茶葉經濟競爭的新戰場》,《中國茶文化專號》,1991年第4期。

篇4

關鍵詞: 易武;普洱茶;茶文化旅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游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即由觀光為主到集觀光與休閑娛樂為―體的旅游,文化的含量越來越高。易武有著悠久的普洱茶文化歷史,具有開發茶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普洱茶茶文化蘊涵,不斷豐富普洱茶文化旅游產品,必將大大提升西雙版納州的旅游價值和觀賞價值,從而促進西雙版納州和當地的經濟發展。

一、易武開發茶文化旅游的獨特優勢

(一)豐富的古茶樹資源

全鄉擁有古茶樹古茶園總面積1.4萬畝(含部分矮化低改老茶園),樹齡最高的落水洞栽培型大茶樹,樹齡約700年,古茶樹茶種群體較純,大都屬普洱茶種,有少數為勐臘種。分布疏密不一,東、南、北三面分布多而西面少的特點,這與自然山勢和人群聚居分布有關;樹齡高的基本上都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植被較完好的古茶山。

(二)悠久的茶文化歷史

易武,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又曾是“鎮越縣”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歷史悠久,尤其在清朝中后期成為了六大茶山中最

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為了便于騾隊馬幫的運輸,清道光年間鋪設了從思茅關至倚邦、易武240公里五市尺寬的青石路、貫穿于六大茶山。為擴大茶葉貿易,官府和茶商還聯合開辟了一條從易武到老撾、轉越南、走南洋的“茶馬道”。茶商馬隊紛紛前來易武,終年馱鈴回蕩,商旅塞途,造就了易武歷史上茶莊林立,商賈云集的興盛景象,今天的古道上,那一段段殘破的青石板路仍清晰可見,房基、石道上殘存的浮雕、石碑、匾牌和古茶莊遺址等,訴說著的是一個產業王國繁盛的篇章。

二、易武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掘

易武現有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并不等于現成的旅游資源,還需在其基礎上進行開發、挖掘,使其旅游吸引力得以充分顯現出來。

(一)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易武茶文化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要深入挖掘,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將最能體現易武茶文化旅游資源特色的東西展示出來。文化旅游給予旅游者最美好的東西,是對異地文化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使旅游者在有限的時空中獲得文化憧憬和追求的滿足。這就要求易武文化旅游產品必須用典型、生動、形象的形式去展現文化,將最能體現易武旅游資源特色的東西展示出來,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二)研究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挖掘特色項目。

旅游是一種文化旅游。從旅游行為角度來看,文化旅游就是旅游者涉足、接觸、觀賞、體驗異地文化及其環境氛圍的過程。這一行為過程的文化性質,是對異地文化及其環境氛圍的憧憬、遐想等文化介入沖動所導致的文化需求的滿足。

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如當今世界一部分人長年生活在擁擠喧囂的城市中,過著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生活,許多人想放松情緒,希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因而生態旅游、農家樂、茶文化旅游等應運而生,并逐步成為時尚。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文化消費心理,不外乎審美、求新、求樂、懷舊、偏愛、共鳴、從眾等,要針對這些心理需求,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項目。

三、易武旅游資源的產品設計

(一)古茶園景觀觀光

西雙版納是著名的風景區,易武古茶園掩映在優美的自然風光之中,已構成一幅迷人的畫卷。身穿少數民族特色服裝的婦女在古茶樹上攀爬采茶,茶事活動與民族風情、自然風光完美結合,更是一幅獨具特色、引人入勝的茶園風情畫。

易武茶區古茶園、古茶樹分布區域植被生態系統保持良好,園內生長著椿樹、榕樹、香樟樹、漆樹、董棕等高大喬木,藤本植物繁茂,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加上古茶園內空氣清新、鳥語花香、藍天白云,古茶園美景令人流連往返。

(二)觀光茶馬古鎮易武――普洱茶圣地

近幾年來,古鎮旅游受到越來越多旅游者的喜愛,古鎮以其獨特的建筑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深厚的人文內涵以及特有的古樸環境氛圍受到了人們的青睞,成為旅游市場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那些保存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鎮吸引著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觀賞。

易武普洱茶圣地,以盛產品質優良的普洱茶而聞名于世界,擁有最為豐富的普洱茶歷史文化遺存,成為著名的小鎮。游人觀賞古鎮古樸的風貌,感受其古韻氛圍,將會獲得完全不同的旅游感受和經歷。

(三)體驗農家生活、享受茶園風光。

易武茶園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各族人民不單耕種了土地,更是種植了風景,構成田園味極濃的農耕畫面,可以勾起游人濃濃的懷舊感,使其沉浸于陶淵明般的回歸感嘆之中。易武茶葉生長在無污染的環境中,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農家樂茶文化旅游區,對于日日掙扎于鋼筋水泥環境,被快速生活節奏及職業競爭所累的都市人來說,無疑是一處世外桃源。人們可以在緊張的城市工作之余,游憩于農家茶園,盡享濃濃的民風鄉土之情;倘徉茶園,親手采摘新鮮的茶葉,親手制作普洱茶,與茶農分享收獲的喜悅,盡情享受旅游帶來的那份快樂。這種住農家屋,吃農家飯,賞農家景,做農家事的旅游活動,可以為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旅游環境,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四)開展各具特色的民族茶藝表演

茶道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旅游中安排欣賞茶藝表演別有一番情趣。西雙版納是眾多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加之縱橫交錯的江河,山脈的阻隔和分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生態的飲茶文化,如傣族的竹筒茶、基諾族的涼拌茶、v尼族的土鍋茶…..對游人充滿誘惑力、吸引力。茶藝師通過茶藝表演把西雙版納各民族的飲茶文化展現給旅游者。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茶藝各有意境,儒雅含蓄與熱情奔放,繽紛錯彩與清麗脫俗,旅游者在品茗之中得到美的享受,緊繃的心靈得以松弛,代之逍遙與愜意,回味無窮。

(五)茶馬古道探幽

篇5

貴州茶文化的旅游線路

(一)百花湖有機茶園避暑之旅

線路:貴陽—百花湖—有機茶園—百花湖風景區

特色:避暑休閑,體驗純天然無污染的綠色有機茶茶園,山水湖畔,品嘗退熱祛暑的白茶,享受一片清涼。

(二)道真自治縣仡山茶海

線路:貴陽—遵義—會址—街—婁山關—道真縣仡山茶海

特色:體驗遵義紅色文化,品遵義特色美食。

(三)烏撒烤茶文化體驗之旅

線路:貴陽—威寧—草海—百草坪—涼水溝—鹽倉彝族向天墳—板底彝族村寨的東北旅游線路等

特色:體驗民族風情、自然風光、高原農業、旅游新村,包括濕地生態旅游、高原風光度假、鄉土民情體驗的旅游一體化項目。

(四)安順觀名瀑品名茶

線路:貴陽—安順—云峰屯堡—黃果樹瀑布

特色:觀世界名瀑布,感受屯堡文化,品瀑布毛峰茶。

(五)石阡“貢茶之鄉”尋茶之旅

線路:貴陽—鎮遠—石阡—梵凈山

特色:游客選擇這兩條線路,可以在三日內賞古鎮、泡溫泉、登名山。

(六)湄潭萬畝茶海清心之旅

線路:貴陽—湄潭—十里桃花江—中國茶城博物館—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公園—萬畝茶海(核桃壩)湄潭翠芽茶

特色:品原始生態土雞宴,體驗湄潭溫泉度假,品特色茶宴,茶園親自體驗采茶樂趣,在天然氧吧中感受一把當“茶農”的新興旅游方式。

(七)開陽健康體驗線路

線路:貴陽—開陽禾豐鄉—十里畫廊—開陽云山茶海喝富硒茶—青定閣太陽房曬太陽

特色:富硒茶就是一種健康的兼具保健功能的茶葉,開陽就有成片的云山茶海,春天里,看花、喝茶、吃農家飯好不愜意。

(八)晴隆茶藝新品之旅

線路:貴陽—興義(萬峰林、馬嶺河、特色小吃)—晴隆24道拐

特色:自駕史迪威公路,買貴州茶新品“紅碎”。

(九)丹寨深山珍品之旅

線路:貴陽—丹寨—金鐘茶園采茶—高腰村采茶—揚武鄉學蠟染、卡拉村體驗編鳥籠—石橋村古法造紙

特色:品丹寨硒鋅茶,生態田園體驗游精品線,更是返璞歸真的民族風情文化體驗之旅。

(十)貴定早春嘗新之旅

線路:貴陽—云霧山—盤江—音寨

特色:音寨旅游是休閑度假和農家樂結合的最佳典范,云霧山的茶園四季可以旅游。

(十一)都勻名茶品茗之旅

線路:貴陽—都勻—團山、哨腳、大槽采茶—石板街買茶—劍江喝茶—夜市小吃—斗篷山登高。

特色:到都勻吃小吃和品毛尖是融為一體的,適合家庭周末游,采茶、喝茶,到斗篷山登高。

(十二)梵凈山登高采摘之旅

線路:貴陽—江口梵凈山—團龍村“中國茶樹王”—銅仁買茶—石阡(泡溫泉,品石阡苔茶)特色:梵凈山茶品好,但是茶體驗的線路沒有完全開發,是一條綜合的旅游線路。

貴州茶文化的簡介

貴州高原被古生物專家稱為“化石王國”,1980年7月13日發現了屹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發現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現,奠定了貴州是茶樹起源、茶樹原產地最有說服力的實物佐證。茶籽化石在晴隆的發現,不僅僅是貴州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是稀世之寶。

貴州是一個茶樹品種資源寶庫。是一個茶品種最多的省份。全國270種茶樹資源,僅湄潭縣就占了163種。這是1939年至1949年全國展開茶葉資源調查時得出的結論。貴州山高,氣候溫暖多霧,無污染,茶葉品質自然極佳,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使貴州幾乎縣縣產好茶,好多地區在唐、明、清時代都是朝廷貢茶。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千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和無數的飲茶愛好者,留下了數以萬計的茶詩、茶詞、茶賦、茶歌、茶聯、茶故事、茶謎語、茶諺語等文人作品和民間文學作品。

各民族同胞在長期的茶葉生產和飲用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創造了許多及富于民族特色的茶禮和茶俗,諸如客來敬茶、淺茶滿酒、鳳凰三點頭、捂碗謝茶、三茶三禮等,都是各民族同胞具有創新特色的茶禮,不僅體現了各民族長期形成的有積極意義的茶俗,還活躍了民族同胞的生活。

從民俗民間茶文化看貴州茶文化資源豐富多彩,茶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以前,貴州山區都是被主流文化邊緣化的角落。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島,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之說。在其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也創作、繼承、發展了自己獨特的文化。

17個世居少數民族發現、利用茶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在這些不同的文化環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禮、禮儀、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貴州土著居民獨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間茶文化。

 

貴州茶文化的旅游線路相關文章:

1.貴州茶文化的現狀

2.貴州茶文化的歷史發展

3.茶文化旅游的策劃方案

篇6

音樂元素融入茶文化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對藝術的想象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將音樂元素融入茶文化,加深人們對茶文化的理解,并且人們可以從茶文化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之處,增強人們對藝術的審美和感悟。

關鍵詞:

音樂元素;茶藝文化;想象力

茶文化是我國悠久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久遠,其將道家、儒家等百家的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對人們的日常行為和思維方式施加著影響。茶藝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依靠表演者、解說員、音樂等多方面的元素進行有機的結合,并且搭配表演者專業的表演和優美的舞姿等,讓參與者在和諧靜謐的環境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教育機構在進行音樂教育時,將茶藝和音樂兩者進行融合,是對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有力補充,并借此可以提高學生對藝術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同時對我國傳統的茶文化進行學習和繼承。

1茶文化與音樂的融合

“茶”起源于中國,發展于中國。從漢朝開始,文獻資料中就有關于飲茶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飲茶習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慢慢興起,到唐朝時達到鼎盛。唐代是我國歷史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極大發展的重要時期,人們對物質和精神文明生活的要求較高,飲茶風俗在當時風靡全國。茶圣陸羽在其文學專著中對茶文化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并且借此推動了茶文化的發展。音樂可以讓人們輕松舒緩,聆聽著優美的音樂可以使人們慢慢釋放內心的壓力,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在飲茶時加入音樂,可以將內心的雜念和浮躁排除,放松身心。漢唐時期,人們已經逐漸將音樂、舞蹈、書畫等多種藝術形式與飲茶行為相結合。古代的文人墨客均喜歡飲茶,并且在飲茶的同時演奏音樂,尤其古箏的演奏更有意境,這種飲茶方式逐漸上升為茶藝和茶道。茶藝傳遞的是一種清新脫俗、質樸典雅、內心平靜的意境,伴隨著美妙的音樂,可以幫助人們體會到茶帶來的種種感悟和享受,體會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親和力。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對茶文化更加的重視。清香撲鼻的茶加上美妙的音樂,讓人沉醉在精神世界中,身心得到極大的放松。茶文化和音樂的有機融合,可以幫助人們理解茶文化,鑒賞音樂,培養人們對藝術的審美和追求。自古以來,茶和音樂都是互相伴隨,在品茶中融合音樂情境,在聆聽中品評茶文化,是人們在對物質生活滿足的前提下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平靜安逸的向往。

2音樂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2.1音樂信息傳達的共性

音樂是人們相互溝通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從音樂中了解和認識到不同國家人們的興趣愛好和風俗習慣。音樂之所以可以無障礙地進行溝通主要是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音樂是以聲音進行傳遞的,并且是相對自由的一種傳遞情感的方式;第二,音樂的作詞者和作曲者具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的音樂體系知識,可以借助自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知識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和理解,從而對音樂作品進行完美的演繹,帶給人們視聽盛宴。不同國家由于文化不同,茶文化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盡相同,人們在品茶、賞茶的時候,可以借助音樂和自身對茶的理解去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所要傳遞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音樂和茶文化在傳播信息的方式上具有相同的屬性,并且也存在一定的聯系。

2.2深層思想的共性

音樂是歷史長河中人們智慧的結晶,音樂詞曲中包含了歷史因素和作詞者的情感,然而,我們對復雜或者純的音樂卻無法從中解讀出創作者的內心情感和所要傳遞的思想。人們在欣賞茶藝表演時,只是覺得表演者的動作優美,但是難以從表演者的行為中理解茶藝師所要傳遞給人們的情感和思想內涵。人們無法借助想象力來對茶藝師所要表達的思想進行感悟。但是將音樂和茶藝進行融合就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音樂是具有魔力的,人們可以借助音樂來理解茶藝師所要傳遞的內容,并且發掘深層次的思想內涵,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音樂和茶藝文化具有相同的屬性,并且也正是這種共性,使得人們更加輕松和有效地理解兩者所要傳遞的情感和內容,使得人們對藝術的鑒賞能力大大提高,豐富欣賞者的內心世界,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

2.3音樂是具有流動性的藝術表現

音樂是靠聲音進行傳遞的,具有一定的律動性,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能借助內心去感受。但是,音樂的律動性并不只是單純地進行傳遞或持續一種聲音,而是將多種音樂元素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排列,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中不僅僅包含多種樂器的結合,而且還包含作詞者和作曲者的感情。音樂的律動性滿足了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隨著音符的變化,觸動人們的內心,觸發人們內心深處隱藏的感情,從而引起共鳴。音樂之所以可以喚醒人們內心隱藏的情感,主要是由于音樂音符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節奏性,通過一系列不同的表現方式來傳遞中心思想。在茶藝表演的時候,是依靠表演者的肢體語言和節奏感來進行信息的傳遞,隨著表演的不斷深入進行,人們的思維和情感也在不斷地變化著,并且借助茶香融入新的情境中去,從而使得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另一方面,在人們欣賞茶藝表演的時候,可以更加直接地將茶文化傳遞給欣賞者,使得茶藝的表演更加得飽滿,茶藝的藝術形象更加完整。對音樂來講,欣賞者需要完整地賞析一首音樂作品后,才能理解音樂作品背后蘊藏的情感和思想,茶藝和音樂的有機結合,使得茶藝的藝術形象更加完整生動,人們對音樂的鑒賞能力不斷提高。

3茶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運用方法

對音樂教育和茶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之后,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地將音樂教育融入到茶文化中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重視,逐漸興起了茶文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茶文化產生興趣,并且對茶文化和音樂教育之間的關系進行重新審視。

3.1重視音樂鑒賞,建立音樂與茶藝文化表演的聯系

將音樂教育融入到茶文化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方式是讓學生對音樂作品進行賞析,并且借此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音樂作品進行自發的創作或改編。教師可以從音樂作品的改編中了解到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并且可以從中看出學生在音樂課的學習情況。音樂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沉淀,音樂作品在發展中形成了多種類型和風格,其中具有典型代表的就是民俗派、古典派、印象派和浪漫主義。我國的歷史非常悠久,音樂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在課堂上進行音樂賞析,可以培養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并且教師將茶藝文化和音樂教育進行有機的結合,可以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到茶藝文化和音樂的情感、內涵,發掘出茶藝文化的精髓之處。如音樂作品《漁舟唱晚》,教師可以在播放作品時,搭配茶藝表演,音樂作品本身的特點,使得茶藝表演者的表演更加的流暢,學生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內心世界可以得到放松,學生在欣賞茶藝表演的同時也可以理解音樂作品的意境和創作內涵。

3.2通過民歌學唱,提升學生對茶文化的體悟能力

茶文化在我國的歷史較為久遠,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多元化的茶藝文化。不同地區所形成的茶藝文化,所具有的文化魅力也不盡相同。我國具有五十六個民族,茶文化也具有不同的民族性,并且在不同的民族中產生了不同的民族音樂。茶文化和民族音樂的有機結合,使得民族文化的傳遞方式更加的多元化。我國少數民族在茶藝表演中將民族音樂作為背景,使得茶文化的寓意更加的深刻,思想內涵更加的豐富,從而展現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將民族音樂教育融入茶文化中,使得學生可以對少數民族的音樂知識和茶文化進行學習理解。茶文化的發展,衍生出了大量關于品茶、賞茶、評茶的歌曲,這些作品的出現都是人們在辛勤勞作中所創作的。學習這類歌曲,內心世界得以放松,精神生活得到解脫,將自身的情感和茶藝表演者所傳遞出來的情感進行有機的結合,從而產生思維火花,使得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內心世界得以豐富,也提高了學生對藝術的鑒賞能力以及對茶文化更深的理解。

3.3借助音樂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茶文化音樂選擇能力

經過對茶文化和音樂之間的關系分析,使得學生對茶藝表演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對茶藝表演的思想精髓更加容易理解,教師需要引領學生進入更深的領域對茶文化進行探索。音樂作品的實踐活動,就是要求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進行分析和感悟,然后借助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對音樂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和理解,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更深層次茶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教師可以積極開展一些校內音樂實踐活動,由此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鑒賞能力。比如,教師借助“賞樂茶會”將學生組織在一起,進行系統的培訓和訓練,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藝術講解,幫助其進行藝術的鑒賞和品味。然后,借助賞樂茶會來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和檢驗,從中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理解情況。賞樂茶會是教師對自身教學成果的檢查,也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和知識掌握情況的活動。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來根據老師所出的題目進行音樂類型的選擇,并且進行表演,借此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成果,也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自主性得到提高,提升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劉佳明.飲茶聽樂,相得益彰———論音樂與茶文化之關系[J].福建茶葉,2016(2):228-229.

[2]宗敏麗,祁黃雄,吳健生.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開發策略———以浙江顧渚村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2(3):315-320.

篇7

關鍵詞: 茶 少數民族 婚禮

俗話說“家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作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必需品,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茶不僅是一種生活用品,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物質載體,它在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儀式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特別集中體現在了各民族的婚俗禮儀當中。在婚嫁的整個過程中,“茶”自始至終要到場,扮演重要的角色。舊時江南漢族地區干脆把訂婚到完婚的禮儀稱為“三茶禮”,即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1]

一、起源

茶與婚禮習俗的關系,簡單來說,就是茶葉和茶文化被吸收利用到了婚禮當中。婚姻是人生大事,婚禮更是向親朋好友正式宣布婚姻、祈求祝福的重要慶典。婚禮上高朋滿座,貴客盈門,客至獻茶,自然而然。除此之外,在戀愛、訂婚、結婚的整個過程中,茶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茶與婚禮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女子的嫁妝。“文成公主入藏以茶陪嫁,為人們稱頌。唐代以降,‘茶禮’,更加盛行”。[2]傳說文成公主不習慣藏族飲食,常以茶水解膩,將漢族的清飲與藏族人的牛羊奶相結合,發明了奶茶,后又放入酥油、松子仁、鹽與茶同煮,烹煎出了香味濃郁的酥油茶。新的飲品被藏民們廣泛接受,飲茶的習俗也逐漸風行藏區。出于對文成公主的尊敬,敬酥油茶成了藏民賞賜、待客最隆重的禮節,茶葉也成為藏族人民婚禮中不可缺少的禮品。婚禮上主人還要熬制大量美味的酥油茶來款待客人。色澤醇厚的茶湯象征著婚姻美滿幸福,婚后日子的紅紅火火。

此外,我國古代種茶,一般認為茶樹不宜移栽,大多采用茶籽直接播種。明人郎瑛在《七類修稿》中記載:“種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則不復生也,故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又聘以茶為禮者,見其從一之意。”[3]“從一而終”是宋朝的理學者們鼓吹的婦德之一,而茶這種“不可移植”的特點,恰恰是最生動形象的體現。從宋朝開始,在眾多的婚慶禮物中,茶葉不可或缺,需要由它來代表封建婚姻的禮法。同時“白頭偕老、百年好合”是婚禮中最美好的祝愿,茶的這種特點也是愛情堅定不移的象征,因此在婚禮中送茶的習俗得以廣泛傳播。

茶樹四季常青,又能開花結籽,象征著吉慶。我國古代許多民族都“尚茶”,吉慶之日在種植了茶樹的高山上舉族歡慶。所以在古代婚禮中饋贈茶葉表示對婚姻誠摯的祝福,這一做法也流行于各個民族。如今,我國還有一些農村地區仍然把“訂婚”、“結婚”稱為“受茶”、“吃茶”,把訂婚的定金稱為“茶金”,便是對我國舊時婚禮習俗的繼承。

二、求偶時的茶

在廣大的少數民族地區,青年男女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自由戀愛,茶往往是他們戀愛開始的見證。

送茶包是流行在我國西北地區回族、保安族、東鄉族的婚俗。當地青年男女完婚,要先請媒人上門去女方家說親,得到同意后,男方要準備一包大紅紙封好的茯磚茶,用大紅紙做成兩個四方盒子,裝上冰糖、紅棗等,再用紅線扎住,請媒人送到女方家中,即為“送茶包”。之后,男女雙方可以通過親朋好友打聽對方的人品,以便確定是否締結婚約。送茶包便是雙方自由戀愛的起點。

“坐夜”則是廣西三江、五羅江一帶侗族青年男女的婚戀活動。青年男女相識以后,姑娘會給男方留下自己家的詳細地址,小伙子在約定的時間里上門做客。入夜,小伙兒便在姑娘門前唱山歌,直到姑娘開門讓他進屋。進屋后先是禮節性的對歌,然后才是傾訴衷情的談話和對歌。這時姑娘要用打油茶來招待客人。如果姑娘不提出先休息,客人就不能先走,直到姑娘多次提出休息之后,客人才能告辭,以示對姑娘的尊重和忠誠。客人往往天明才走,雙方若是情投意合,緊接著就會談婚論嫁,明媒正娶。

三、訂婚時的茶

訂婚是確定婚姻關系的一個重要儀式,也稱作定親、訂親、下聘、送酒、過茶等,幾乎一個地區就有一個叫法,但各地區各民族都流行以茶為禮的習俗。

《紅樓夢》第25回里,鳳姐對林黛玉笑道:“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還不給我們家做媳婦?”在滿族的習俗里,男方向女方提親要贈送茶葉,若女方喝了男方家的茶,則表示對婚事的應允,并有“一女不喝兩家茶”的俗語。因此鳳姐的話引來大家哈哈大笑,黛玉則害羞不已。

蒙古族訂婚要送五道禮,而且從第三道開始,每道都要送茶葉。第三道禮是男方家的婦女上女方家拜年要送上饃饃和手絹,手絹里包裹的正是茶葉、糖果、葡萄干等;第四道禮是送女方家一包茶葉、一條哈達和一條狍鹿皮做的塔塔桑(皮帶);第五道禮是茶磚兩塊、糖、酒等。

此外,東鄉、撒拉、拉祜、烏茲別克等少數民族都將茶引入訂婚的禮俗中,并賦予其深刻的含義。

四、婚禮中的茶

在婚禮階段,茶是各民族必備的物件。拉祜族人甚至認為“沒有茶就不能算結婚”,婚禮上,新人們必須請親友們喝茶,新婚夫婦之間要相互敬茶,還要向父母長輩敬茶。

接親時最熱鬧的應當算福建一帶的畬族人民嫁女時所敬的“寶塔茶”。“寶塔茶”是指女方家壘成寶塔形狀的五碗茶,一碗做底,中間三碗,只留一碗做頂。男方家接親的人一進門,女方的親家嫂便要動作熟練而驚險地向他們“敬寶塔茶”。親家伯在接茶時,要用牙齒先咬住寶塔頂端的一碗,然后右手指夾住中間三碗,左手端著底端的一碗遞給轎夫,自己則要一口飲干頂端的那一碗。若是滴水不漏,必將獲得滿堂喝彩,若是灑落茶水或摔了茶碗,則會受到親家的奚落。熱鬧非凡、妙趣橫生的“寶塔茶”給婚禮增添了不少情趣。

鬧洞房是婚禮階段的最后一環,隆重的婚禮將在親友們的見證下以喜劇結束,正式宣布新人合法的夫妻關系。“舂茶”便是云南景頗族的洞房習俗。“新婚之日的午夜,分別在鄰居家休息的新娘新郎要被寨子里的年輕人拉到新郎家樓下,共同持一木杵,連續舂搗一放有雞蛋、茶葉、姜蒜等食物的石臼十下。舂搗時,圍觀的年輕人要不斷嬉鬧,新娘新郎往往還沒到十下便被打斷,只能重來,如此反反復復多次,才能完成。大家這才肯放新郎新娘上樓共寢,否則休想洞房。舂茶的意思是新郎新娘共同培育愛情這棵茶樹,早日開花結果”。[4]此外,還有合合茶、桂花茶、安子茶等,無不寄托著人們對新人的美好祝愿。

五、拒婚用的茶

一樁婚事父母同意而姑娘不愿意,或是姑娘愿意而父母不同意的情況下該如何處理,在少數民族中茶將會委婉地表達出人們的心意。

云南的德昂族在女方父母拒絕男方求婚,而女方又愿意嫁給男方時便會發生“登用”。男方經過姑娘本人的同意,在約定的時間地點將會悄悄把姑娘接走,然后去姑娘家門上掛一包干茶葉,表示姑娘已經離家。兩天以后,男方再請媒人帶上一包茶葉、一串香蕉和兩條咸魚再度上門提親,如果女方家沒有將禮物退回,則表示同意,否則小伙子只能將姑娘送回。

而貴州的侗族姑娘,如果不滿意父母的包辦婚姻,則可以用退茶的方式悄悄退婚。姑娘悄悄包好一包茶葉,選擇合適的機會親自去男方家送茶包,并且要對男方父母講:“舅舅、舅娘,我沒有福分服侍兩位老人家,你們另找一個好媳婦吧。”然后在堂屋中放下茶包趕緊離開,否則被男方的家人親戚留住,按理可以馬上舉行婚禮。可見送茶包看似簡單,退婚的姑娘卻需要有勇有謀。退婚成功的姑娘往往會得到鄉親們的交口稱贊。而父母在責備女兒之后,還是會去男方家里履行退婚手續。

六、結語

我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栽培和利用茶的國家。人們長期使用茶,把飲茶當作一種精神享受,產生了各種文化現象和社會功能,從而開始出現茶文化。茶文化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完美的形式,而且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殊創造。茶是我國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是民間禮俗、禮儀最重要的載體,對維護社會、國家、家庭的安定團結,維系人與人之間和睦相容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們今天研究以婚俗為代表的,與茶有關的民俗活動,就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民俗這一寶貴的旅游資源,從中挖掘出更深層次的民族心理積淀和精神意識,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郭立城.中華民俗史話[M].1968.

[2]鄭傳寅,張健.中國民俗詞典[M].湖北畔書出版杜,1987.

篇8

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56個民族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主要有傣、彝、回、滿、白、納西、布依、水、哈尼、拉枯、佤、景頗、基諾、苗、僳、怒、獨龍、藏、普米等少數民族。旅游業是云南的支柱產業,旅游本質上是具有社會交往活動的價值、教育的意義、個人生活方式及各種社會現象的總和,屬于社會表層的文化。云南旅游特色: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特殊的立體氣候、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少數民族聚居。云南是生物繁衍地、人類的發源地和多元文化的交匯地。澄江的古生物化石群、祿豐的恐龍化石群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說明云南是世界上重要的生物繁衍之地,同時堪稱“動物王國”及“植物王國”。在云南的開遠、祿豐、元謀和保山發現了距今800萬—1200萬年前的古猿化石,其中尤其以在祿豐和元謀發現的古猿化石最為豐富。這些古猿化石在早期人類起源上的作用及彼此之間的關系一直為國際學術界所關注。在歷史的進程中云南遺留下了:青銅文化、貝葉文化、南詔文化、東巴文化、彝文化、康巴文化等,為云南的旅游文化添加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大多數少數民族區域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這是一種劃時代的社會經濟符號,其影響結果不僅僅限于生命和流通領域本身,它遲早會帶來整個民族生產性文化的深刻變遷。因此,在繼承和發展民族優秀生產性文化的過程中,應摒棄民族文化中的封閉、保守的一面,發展其開放性的傳統,更多地捕捉市場信息,并根據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合理地調整并引導生產,從而加快發展。

二、旅游發展與民俗文化關系

云南旅游業的發展呈現出“雷同化”、“漢化”、“西洋化”的表現形式。旅游業的基礎設施所展現的是表層的原始,(即自然饋予)未能徹底的原始或者民俗純粹的自然。在旅游事業的蓬勃興起和不斷發展進程中,無疑給我們重新認識民俗文化資源,引入了一個新的參照系。旅游業的民俗文化單一。云南呈現出多樣的特殊的文化本位:特殊的民族文化與民族風情,在國內及國際上都是最為典型與集中的。然而這些特殊的文化資源在云南旅游的開發中,能夠把文化資源運用好的區域相對較少。例如:香格里拉、麗江、大理、版納的開發相對完善,大部分借助于獨特的自然資源優勢。其余旅游路線旅開發相對欠缺,缺乏投入。旅游資源不外乎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二種,自然資源構成了一定的自然景觀,人文資源則造就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兩者相輔相成、相德彰顯。若經過成功的挖掘開發,人文資源可以變成頗具價值的旅游資源,從而造就出無窮的人文景觀。旅游相對于文化而言是表層的,文化是一種軟實力,看不見卻能給予生命力的能量。通過旅游,許多過去認為沒有生命的事物突然有了生命,文化的價值意義凸顯出來,這樣既給民俗的文化得以傳承下去,同時也給了民俗以流通的平臺,使得民俗兼并開發保護及經濟價值。云南發展民族文化是多年來一直研究的重點,至今未能合理開發與利用好自然賦予人類的特殊的生態的文化資源。文化是無形的經濟資源,各種文化價值在經濟增長中起著根本性的作用,經濟增長不過是手段而已。文化在經濟中的價值是社會的文化需求與社會物質基礎相互關系的學科,是一門非生產性勞動經濟學,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形態和重要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通過文化經濟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文化發展的經濟性推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普遍的文化行為和經濟行為。雷同旅游形式化。云南開發的旅游產品主要有:觀光旅游、民族民俗風情旅游、生態旅游、雪域旅游、探險旅游、漂流旅游等。在眾多的旅游產品中民族文化旅游頗具特色,卻未能開發的盡善盡美,總體上趨于簡單。雷同的旅游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擊退了旅游者的興趣。絕大多數到云南的旅游者帶著對民族文化的認識而來,原本民族文化旅游產品本是一個很好的地域產品。如此豐富的特有的少數民族旅游在慢慢退化,轉而取代的是自然的資源。具體原因在于旅游的經濟價值高于文化的價值,人們轉變了發展的方向。少數民族原始的生產方式在農業化的進程中逐漸被現代農業所代替,原始的生產方式因不符合現在社會的進程也將被逐步被淘汰。例如:在扶貧的進程中,農民的原始的居住場所,因不符合現代建筑的規范,將被現代的建筑群所取代。少數民族的織布、繡衣,在紡織業發展的今天,原始的紡織技術也在慢慢消失殆盡。少數民族的文化在發展的進程中,被社會化。很多原始的民俗,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只能在書籍與博物館才能參見。旅游業產生出亞民俗文化。云南擁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在版納植物園里上演的民俗文化卻以另一種文化形式出現,愛伲搶婚發展出帶有經濟利益的亞民俗文化,即不屬于本民族的文化本質,搶婚是原始社會的一種婚俗。由男子通過掠奪其他氏族部落婦女的方式來締結婚姻,亦名“掠奪婚”。搶婚習俗的由來,一般認為是古老的掠奪婚(也稱劫奪婚、搶劫婚)的遺存或變異。掠奪婚盛行于以男性為中心的游牧時代。所以成為部落與部落、民族與民族發生斗爭時的掠奪對象。在版納植物園的搶婚卻參與經濟的交易的文化再現,原本游客參與互動的游戲體驗少數民族的搶婚項目,使游客從中認識到民俗的一種文化,在現實的展現過程中,開發變相為文化經濟產業,違背了民族的文化本質。

三、旅游對民俗文化的新審視

篇9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手段,找準教學的切入口,誘發他們的求知欲。可采用語言激趣、情境激趣、謎語故事激趣等教學方法激趣,找好導向的作用,創設與課文相關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探索潛能與欲望有所指向,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如:小學《中華大家庭》三四年級全一冊的第十一課《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上課時,教師這樣導入:“同學們,老師想和大家做個‘猜謎語’的游戲,大家喜歡嗎?”“生在山上,賣到山下,一到水里,就會開花。打一種飲料。”學生都積極地參與,猜出是茶。“那么你了解茶嗎?”接著教師出示七大類名茶讓學生品茶并猜出是什么茶?這樣的導入,把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了,然后教師再講解茶文化和因種茶而聞名的一個少數民族德昂族。

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后,就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明確這節課要學什么。然后,教師要把學習目標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為達成目標而積極主動地探索。教師要認真地鉆研教材,設置好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可從三個方面設置,即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目標的設置還要符合學生認知的程度和學習的實際情況。

二、培養學生自讀質疑的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性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這是小學《中華大家庭》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因此,在課堂上應創設寬松、開放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廣闊的創新天地。

學習時間。即讓學生在充足的時間中放手學習,要給每位學生以展示才能和水平的時間,如學習第十一課,教師出示問題:1、象腳鼓名字的由來,主要在哪些少數民族地區流行?2、了解德昂族傳統節日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學生看書學習或找自己搜集的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也可以自己自由學習等。教師要指導好“自學”這個環節。要求:(1)正確、流利地讀通課文,初步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2)勾畫、圈點、批注,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在學生自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在自讀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然后師生共同梳理問題,淺顯的問題由學生直接回答;與課文內容關系不大而學生又難以回答的問題,由老師作出恰當的解釋,剩下的就作為學習課文的目標。如果學生的問題提不到要點上,教師要進一步啟疑,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課文的重點、難點上,讓學生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三、討論交流展示學生風采

交流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將課內獲得的大容量信息高頻率地在互動中展示出來,做到互補互促共同提高。

這個環節分為兩個階段:1.小組討論交流;2.全班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交流。首先,要組合好學習小組。應尊重學生的意愿,由學生自由組合,教師給予適當的調整,使小組成員按照學習程度合理組合,以保證討論交流的質量。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圍繞“自讀”中“讀懂的,不知道的,還想知道的”三個層次展開交流。教師要巡回各組,鼓勵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參與討論,適時點撥,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更深入,使討論有實效,不走過場。

全班合作探究。各小組匯報學習收獲及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再進行講解并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給學生。這樣,直觀形象,易于理解。

四、課外活動鞏固學習成果

課堂上多種形式的學習使學生理解了課本的基本內容,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但是僅限于此,難免淺嘗輒止。因此,應該抓住時機,開展一些相關課外活動鞏固課內所學。例如,在講《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課時,為鞏固對中華民族的構成、分布等知識的初步了解,可以開展以下活動:

1、競賽:看誰記住的民族多。說一說民族分布特點及分布地區;畫一畫中國行政區圖及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區域。

2、游戲:找自己的家鄉。

3、唱少數民族歌曲,跳少數民族舞蹈。

4、講少數民族故事。

篇10

原生態指數:

人文指數:

觀賞指數:

如果你問我,普洱有沒有不用跋山涉水也能夠欣賞到萬畝茶園的地方,我會肯定的告訴你,距離市區最近的營盤山就是你最方便的觀賞圣地。

平坦的柏油路旁坐落著大大小小的民族村寨,成片干欄式建筑的房屋看起來很新,向導介紹,這些村寨都是地震后普洱市政府修建的,為了保護特有的民族文化,普洱市政府把所有重建的村落,都建造為干欄式建筑的民居。由于茶產業日漸興旺,思茅區倚象鎮營盤山還被列為云南實施異地扶貧開發的重點鄉鎮,近幾年來接受了來自昭通、怒江、思茅區以外搬遷來的彝、苗、哈尼等少數民族來此安家。

欣賞著沿路的風景,從思茅區往江城方向驅車只要50多分鐘便可以到達距離城區29公里的營盤山,這里也是云南龍生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普洱茶原料基地。剛走下車,視野內一片蔥蘢,感覺整個人就像置身于茶的海洋之中。這里的生態茶園真的如很多人所說的望不到邊?帶著疑惑,我和攝影師老段決定登上營盤山的制高點去探個究竟。乘坐觀光電瓶車沿著曲折蜿蜒的道路一直向上走,便是營盤山的制高點――問茶樓。登高望遠,眼前是清晨的霧氣與青山相擁,遠處的茶山云霧繚繞,如絲似縷,如夢如幻,像是層層疊疊茶梯延至云海,令人遐思無限,原來臺地茶是如此之美。濕潤的空氣中飄散著香樟樹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老段手中相機的快門聲在我耳邊咔嚓、咔嚓響個不停,我邀約老段一起閉上眼睛用力的深吸了幾口氣,他打趣的說:“吸幾口得了,留點給別人嘛,你還真想把身體里幾十年的尾氣,一次換個干凈啊”。我們大笑。

輕撫隨朝陽閃爍的露珠,萬畝茶山奔來眼底,駐足于茶海之中,層層茶梯到處流動著茶農們忙碌的身影。此刻,我心里頓生出許多感慨,當我們沉浸于那縷縷茶香之時,有多少人會想到這里面飽含著茶農多少汗水與心血,難怪有很多人總說:“茶無價”。

順著鵝卵石鋪設的小路漫步,來到品鑒園里小歇,喝上一杯清茶,靜靜欣賞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的美景。墻窗古香古色,茶具古樸雅致,茶樓里的茶室寬敞典雅,看著有關于普洱茶的屏障、對聯、題匾、石刻等飾物,讓我似乎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仿佛我就是這茶樓手把算盤的麻辣掌柜,在這車水馬龍的小鎮上以茶為生,彌漫著水汽的茶樓里每天都有許多南來北往的茶客,嘈雜的交談聲,說書先生認真的說書聲和四周邊喝茶,邊吆喝的聽客,伙計提著茶壺不停地添著水,濃郁的茶香不斷地飄出門外。

營盤山茶園內有中華普洱茶博覽園,高聳入云的普洱茶乾坤牌坊,洋溢著濃郁的古典風格,走進園內有種來到普洱茶文化的大觀園的感覺,普洱茶起源演化、發展變化、種植生產、民族淵源、加工包裝、歷史文化、收藏營銷、烹制品鑒等內容一覽無遺。此時,遠處高亢的歌聲傳了過來,傣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的青年男女們身著盛裝,從各自民族的寨子里聚到了一起,載歌載舞的盛情邀請我們到寨子里喝杯茶。剛坐下,拉祜族的小伙便唱起歡快的歌曲,佤族姑娘坐在家中的火塘邊用小土罐烤茶,不斷抖動小土罐讓濃郁的茶香布滿了房間。不一會,熱情的少數民族便端起一杯杯解渴提神的烤茶,送給每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品嘗。我們的營盤山之行就在杯香氣馥郁的烤茶中結束。

回程的時,我們的車繞到了菜陽河國家森林公園,剛停車,大伙就小跑到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旁,準備深吸一口傳說中超高負離子含量的純凈空氣。地處亞熱帶和南亞熱帶過渡地區的菜陽河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高達為94.5%,保存著中國面積最大、最完整的南亞熱帶森林。向導說:“營盤山、菜陽河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環線,正在建設,等新路修通后,從思茅區到這里大概只要20多分鐘的車程。”呼吸著純度極高的新鮮空氣,沐浴在浩瀚的林海之中,洗肺、洗眼睛、也洗去了旅途的勞累與心靈的疲憊。

晃蕩小貼士:

① 茶山位置:營盤山位于思茅東南方向,距離城區29公里(公園內有酒店住宿)。

② 交通狀況:柏油路直通景區,小轎車可以直接達到。有定點班車通過,交通十分便利。

③ 游覽時間:需要購買門票,游覽全程大概需要3小時左右。

④ 風味特產:普洱茶工藝品、茶糕點、茶餐、茶飲品。

⑤ 周邊景點:菜陽河國家級森林公園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