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脈診步驟范文

時間:2023-07-07 17:33: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脈診步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脈診步驟

篇1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2006)

實訓教學是面對非真實患者的情況下,在中醫診斷實訓室里通過各種手段,模擬望、聞、問、切等診查手段及中醫診斷的辨證思維,最后形成診斷的模擬訓練。包括從中醫“診”到“斷”的整個完整過程。

1實訓教學模式的內容設計

1.1實訓教學模式的目的實訓教學模式能使學生感受臨床氛圍,掌握四診方法的運用,掌握中醫的辨證思維。其目的具有雙面性,一是針對枯燥的教學方式,達到非教學目的,二是利用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達到或超過預期的教學目的。非教學目的指的是老師或學生分別扮演“醫生”和“患者”角色,并實際進行交流。教學目的是通過運用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獲知患者病情,通過分析,最后得出診斷結果。

1.2實訓教學模式的步驟實訓教學操作有系統的運行過程及步驟。教師要事先布置內容,介紹任務的要求和實施任務的步驟,并全程進行參與。學生要在明確的教學任務指引下,主動探究摸索,尋求問題,發現問題,完成任務。教師及時總結分析,指出不足之處,逐步加以改進。如在問診方面,首先要求學生背誦張景岳“十問歌”,熟記問診內容和問診順序,按主訴、現病史、過去史、個人史、家族史的順序詢問,使學生問診時內容不至于遺漏。其次,要求學生問診時突出中醫的辨證觀,邊問邊辨,邊辨邊問,充分運用和發揮中醫辨證思維方法。

1.3實訓教學模式的角色分配在實訓課上,通常由教師事先選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時教師也是實訓教學監控者和指導者。學生則擔任醫生。過程要分組進行,可以根據學生的人數,每10人一組,每組又分兩個小組,分別扮演病人、醫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選出1人做為就診者,其他4人為陪診者共同做出就診內容的設計;扮演醫生的5人中選出1人做為出診的主治醫生,而其他人參與其診斷的全過程。病人就診后,給醫生20min時間詢問病情、討論并寫好病歷內容。最后雙方將各自內容做一比較、討論,老師給予適當點評。在模擬情景過程中要接近于臨床真實,比如,扮演患者時,在回答學生的問診盡量使用真實患者的語言,并盡量展現臨床上可能見到的不同類型的患者。

2實訓教學模式的啟示

2.1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煩情緒,只是對概念進行死記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談不上整個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實踐的運用了。中醫診斷學實訓教學模式具有被動學習與主動學習相結合的特點:學生在復雜的臨床實訓環境中,不僅能夠對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強化記憶,還可以對各部分所學內容重新加以整合、具體應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協作、討論也更有利于學生對原有的知識結構加以修改或重建。

2.2變理論傳授為臨床實踐中醫診斷學實訓教學進一步提高了學生掌握理論、鍛煉思維、提高技能,解決具體臨床問題的能力,較之于傳統的課堂理論教學更貼近臨床。并且這種教學模式也突破了臨床見習中一味的讓學生看。如在脈診模擬訓練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脈診方面的知識,還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問診、全身望診等所學知識對脈象可能反映的問題進行逐一地確認和排除,進而確立診斷意向。因此,中醫診斷學實訓教學能夠彌補單純理論教學和見習的不足,更適應現代中醫教育的要求。

2.3規范學生技能操作能夠避免部分臨床醫師在中醫帶教方面的不規范。通過教師的規范教學和不斷的實訓強化,保證學生正確掌握中醫臨床技能與操作,為將來從事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2

 

中醫學基礎實驗課涉及到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等學科,是運用科學實驗方法研究和發展中醫學的一門新型學科。不同于西醫的實驗室醫學,中醫歷來重視臨床實踐,對于中醫人才的培養往往強調“讀經典,做臨床”。毫無疑問,中醫的優勢就是在獨特的中醫理論為指導下的臨床實踐。所以,長期以來,中醫院校比較強調后期臨床教學,把實踐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臨床教學階段,但對基礎階段的實驗教學相對比較忽視。從相關的中醫基礎學科實際教學來看,多以理論教學為主,實驗教學觀念落后,往往被視為理論教學的附屬,或認為實驗教學可有可無[1]。

 

但是實驗教學作為現代教育中廣泛運用并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手段,具有直觀性、客觀性和科研性等特點,有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為能適應現代中醫藥學發展的需要,必須要借助科學的思維模式,在中醫基礎知識學習階段,通過設立中醫學實驗課程,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和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1 中醫學基礎實驗課程2種教學模式比較

 

目前,中醫學基礎實驗的教學主要有2種模式,一是依附于不同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中,作為理論教學的補充;二是獨立于理論教學之外,專設中醫基礎實驗課程[2],兩者比較,各有所長。

 

1.1 依附于理論教學內容中

 

依附于理論教學中者,與教學內容聯系緊密。如中醫診斷學中,在脈診理論學習之后,及時開設脈診實驗課,運用脈象模擬手,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反復訓練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學會脈診方法,并在短時間內就能強化“脈診”指感的訓練,很快掌握中醫常見典型脈象的診脈技術;又如在中藥學教學中,在學習了延胡索功效主治之后,及時加入延胡索活血止痛作用的實驗觀察,從而強化理論教學效果;再如方劑學教學中,學習解表藥之后,通過實驗研究觀察麻黃及麻桂相須配伍之后的發汗作用,有助于學生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加深理解。因此,實驗依附于理論教學中,學生一邊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動手實驗,不但鞏固課堂效果,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記憶,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但不足之處是,因為知識結構有限,所以實驗內容也較為局限,在進行實驗設計的時候也趨向于單一,實驗過程也是按照實驗指導所規定的方法和步驟來進行,致使學生仍然處于被動接受訓練的地位,還是難有獨立思考的余地。

 

1.2 獨立于理論教學內容外

 

目前很多中醫院校將各項中醫學基礎實驗從原有的理論課程中剝離,合并重組成新的中醫學基礎實驗課程,打破各學科之間界限,把整個實驗課程連貫起來,從而實現各學科之間相互融合與滲透。

 

但是囿于課時安排所限,很難保證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在授課內容上的完全同步,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對某些理論知識的理解,反而影響教學效果。

 

2 中醫學基礎實驗課程獨立設課教學模式的改革

 

中醫學基礎實驗課程獨立設課因其能夠更好地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目標而被廣泛重視,成為實驗教學改革中的一項新舉施。首都醫科大學眾多中醫學基礎課均已獨立設實驗課程,但因為實驗內容與理論教學聯系較為緊密,所以尚在尋找較為合理的解決方案,進行實驗教學改革。

 

2.1 理論與實驗教學分而不離、相輔相成

 

中醫學基礎實驗課涉及到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等,如果實驗課程獨立,那么從教學進度安排上應該是在學習了相關理論知識之后;但是從教學實際效果考慮,某些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卻并不適宜脫離實驗課程或實踐。比如中醫四診的基本技能訓練,就是理論教學有益的、必要的補充。所以,即便是中醫學基礎實驗課程獨立設課也不能完全脫離于理論教學,這就需要在安排教學進度時注意理論與實驗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銜接與聯系。

 

2.2 實驗課程設置雖合不并、循序漸進

 

中醫學基礎實驗課程獨立之后,雖然有一部分實驗內容必須依附于理論教學,但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理論知識之后的綜合運用和自主創新。由于教學目的不同,可以考慮將中醫學基礎實驗課程分為2個部分,為理論教學服務為目的的基礎性實驗和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目的的設計、創新性實驗。基礎性實驗盡量與理論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安排上密切聯系、配合;綜合設計及創新性實驗則應安排在相關課程結束之后,著重于體現實驗內容的綜合性,以及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的綜合性。因為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較為靈活地設計、安排實驗內容,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自主設計實驗項目,包括查閱文獻、擬定實驗方案、設置實驗步驟等,指導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可行性論證后進行實驗操作,并完成實驗報告等。通過一系列的科研活動,一方面可以有效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加強動手、創新能力,并在實踐中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3]。

 

此外,還可根據教學進度及學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設置并開展第二課堂、學生科研等實驗項目,作為第一課堂的延伸與有益補充。

 

3 結語

 

將實驗課程獨立出來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其科學思維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同時也要兼顧理論教學,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進度,將理論與實踐教學合理、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綜合運用中醫學基本理論,獨立進行實驗研究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

篇3

關鍵詞:臨床路徑;心血管內科;臨床教學;實習生

臨床路徑(clinicalpathway,CP)是指為規范醫療行為,減少臨床變異,降低醫療成本,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具體到某一疾病以循證醫學為證據和疾病診治指南為指導,將疾病的治療模式和治療程序進行標準化規范,目前已逐漸被臨床廣泛采用。將臨床路徑式治療理念融入到臨床教學和帶教工作中,對臨床醫學生采用臨床路徑的組織教學方式,即為臨床路徑式教學模式。[1]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實習的本科臨床醫學實習醫生120名,按照入科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傳統模式教學模式組)和實驗組(臨床路徑式教學模式組),每組各60人。兩組在人數、學歷、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研究內容和方法

入科后第1天,由科室秘書集中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入科教育,具體內容包括:我科常見疾病、專科檢查、工作流程、操作規范等進行介紹,并強調病歷書寫規范。其帶教老師均由主治醫師擔任。對照組:以跟隨帶教老師門診、查房、書寫病歷、臨床診療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實驗組:采取臨床路徑式教學。主要教學步驟:①帶教老師預先向醫學生提供1份CP文本(醫師版),學生可根據CP中診斷、鑒別診斷和治療的固定程序展開漸進式提問;②醫學生應盡快熟悉文本,然后看病人;③參與完整的治療過程,將病人的生命體征、查體及臨床檢查結果與文本資料相結合,準備討論;④討論中,由帶教老師隨機選擇1名學生針對之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觀點闡述,其他成員進行內容補充和觀點糾正,不同觀點可以展開辯論;⑤最后由帶教老師根據實習教學大綱要求和實際討論情況,對每一項設置問題進行總結歸納,向學生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和結果、介紹疾病新進展,避免長篇大論。

1.3考核辦法

為期1個月的臨床實習期滿后進行考試,考試內容包括四部分。①理論考試:主要考察我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臨床相關知識為主,總分100分。②技能考試:主要分為體格檢查和實踐技能兩部分,各占50分,體格檢查主要考察視、觸、叩、聽操作;實踐技能包括血壓、心電圖測量,心肺復蘇、電除顫等,總分100分。③病例分析:以我科常見病為主,針對性考察疾病診斷、鑒別診斷、診療計劃和醫囑完成情況,總分100分。④中醫臨床診療思維考核:以舌診和脈診為基本考核內容,考察學生臨床辨證、辨病,診療方案制定以及觀察疾病變化為主,每項各100分。以上考試均由我科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進行考核和打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考核成績比較

2.2舌診和脈診考核結果比較

篇4

文/張湖德

氣指陽氣,有余是偏盛的意思,意即陽氣偏盛便能導致各種“火證”。氣火可由外感引起,亦可因內傷而致。凡感受各種病邪,或七情內傷、“五志過極”,在一定條件下都能化火;也可由某一臟腑的功能失調,致使陽氣郁結化火,如肝火、肺火、胃火等。有的運動員在接受大運動量訓練最初的一段時間內,往往血壓升高,出現頭痛、失眠、心煩等癥狀,甚至有的口舌生瘡、尿短赤,中醫辨證即認為是“心肝火旺氣”。再如考試前夕,學生由于復習緊張,往往也會出現心悸、失眠、心煩、急躁等癥狀,這也是“心火亢盛”的表現,是“氣有余便是火”的實例。

火邪致病多表現于人的上部,因此稱為“上火氣如心火上炎,則口舌糜爛,胃火上炎而致牙齦腫痛,肝火上炎則目赤腫痛”等。火邪最易消耗津液,故火熱病癥除可見熱象外,尚可見口干而渴,喜冷飲、舌干少津、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津液虧少的癥狀。火熱之邪,侵襲人體,往往燔灼肝經,使筋脈失養,熱極生風氣,常出現神昏譫語、四肢抽搐、目睛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癥。同時,火熱之邪,可使血流加快,甚至迫血妄行,從而引起出血和發斑,如某些吐血;若伴有心煩、口渴、舌紅、脈數等癥狀者,目口為火熱熾盛、迫血妄行所致。

中醫認為,在病理上,“火”可分虛實。實火多為外感溫熱病或風、寒、濕、燥等所化,多見于急性熱病。實火指火邪極盛引起的實證、熱證,多見于肝、膽、胃腸實熱的癥狀。例如高熱、口干渴、煩躁、脅痛、腹痛拒按、便秘、頭痛、口苦、舌苔厚黃干燥或起芒刺、脈滑數有力等。火邪聚結于局部腐蝕血肉,還會形成癰腫瘡瘍。

中醫在治療“實火”時,多采用清、下之法。譬如有的人在初秋感受外界的燥邪后出現發熱、頭痛、目赤、咽痛,鼻干或鼻衄、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等“上火”現象,中醫稱為“溫燥化火”,這時用清宣涼潤的桑杏湯或養陰清肺湯加以治療,“上火”的癥狀就會很快消失。

治療“虛火”不能用撲滅實火的方法,而應采用滋陰降火之法,以抑制陽亢之火,即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氣譬如腎陰不足、虛火上炎、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舌燥喉痛、齒牙動搖、腰膝疼痛、遺精淋濁等癥,可用六味地黃丸治療。凡外感熱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津液暗耗,或傷精、精血虧損等皆導致陰虛生熱,則用青蒿鱉甲湯之類。對于命門火衰、虛陽上浮所致的上熱下寒證表現為面色浮紅、頭暈耳鳴、口舌糜爛、腰酸腿軟、兩足發涼、舌質紅、脈虛,可用肉桂、附子、熟地、五味子等藥。肉桂、附子引浮火下行歸于腎中;熟地、五味子補腎陰而收斂,使腎火不再上行,上熱下寒諸證即可消除。中醫稱此方法是“導龍入海,引火歸原”。

練舌保健三法

文/丁凡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人的舌頭與內臟有著密切的關系,舌體的各個部位都和腑臟各部位相對應。中醫的舌診就是通過觀察舌體各部分的變化,以此診斷相應內臟的病變情況。因此,如能經常運動舌頭,可加強內臟各部位的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練舌保健法可分3個步驟:

舌舔上腭(赤龍探海)

舌尖輕舔上腭,凝神靜氣,調和氣息,3分鐘后,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出許多唾液,當唾液充滿全口后分3次咽下。

方法一:用舌尖輕輕抵住上腭,再用舌尖在上硬腭處正、反轉圈各36次。

方法二:用舌尖舔上腭,左右擺動36次。待口水增多時,分3次咽下。

舌舔齒齦(赤龍攪海)

方法一:用舌尖舔內側齒齦,從左至右,由上至下,緊貼上下牙齦轉圈,正反各36圈。再用舌尖舔上唇頰側和下唇頰側36圈,順序同上。

方法二:用舌尖舔內側齒齦,左右擺動36次,再用舌尖舔上唇和下唇頰側36次。待口水增多時,分3次咽下。

伸舌運動(赤龍吐信)

篇5

關鍵詞:疼痛;針灸治病;原則

疼痛是一種與組織,細胞或潛在的組織細胞相關的不愉快的主觀和情感體驗[1]。疼痛是生理、心理、感覺、情感、認知、行為、社會等綜合因素,相互作用的體驗[2]。

1 針灸針刺前診法

應注意"四診合參、四診并用"。問疼痛時注意疼痛的部位、性質、強度及持續時間等。

1.1疼痛的部位

1.1.1頭痛由于經脈在頭部的循行部位不同,根據頭痛的不同部位,可判別病在何經。一般痛連項背為病在太陽經;痛在前額或連及眉棱骨,為病在陽明經;痛在兩顳或太陽穴附近,為病在少陽經;痛在顛頂,牽引頭角,為厥陰病。

1.1.2胸痛多為心肺之病。胸痛而憋悶,痛引肩背者,為胸痹,多由胸陽不振,氣虛血淤所致;若胸痛徹背,面青唇紫者,是心脈痹阻的"真心痛";胸痛身熱,喘促鼻子煽者為肺有實力熱;胸痛身熱,咳血膿血臭痰者,為肺癰。

1.1.3肋痛 多與肝膽病有關。脅肋脹痛,身目發黃者為肝膽濕熱;善太息易怒者為肝氣郁結;肋部刺痛多為淤血。

1.1.4皖腹痛 其病多在脾胃。一般喜暖為寒,喜涼為熱,拒絕按為實力,喜按為虛。可因熱結、寒凝、氣滯、血淤、食積、蟲積而發,也可由氣虛、血虛、陽虛所致。

1.1.5腰痛多見腎病變 腰痛綿綿,酸軟乏力,多為腎虛;腰痛遇到冷或雨天加重為寒濕所致;痛如針刺為固定不移者,難以轉側者為血淤。

1.1.6四肢痛 多見痹癥。寒邪偏剩盛劇疼喜暖者為寒痹(痛痹);風邪偏盛疼痛部位游走者為風痹(行痹);濕邪偏盛痛而重著者為濕痹(著痹);熱邪偏盛紅腫疼痛者為熱痹。足跟或脛膝酸痛者為腎虛。

1.1.7周身痛 新病乍起者多為實力癥,以感受風寒濕邪者多;久病不愈者多為虛癥,以氣血虧虛經氣不利常見。

1.2疼痛性質 痛如針刺甚或刀割為刺痛,多為淤血;痛而有脹感為脹痛,多為氣滯;疼痛不劇,綿綿不休為隱痛,多為精血虧虛,或陽虛有寒;痛有冷感喜暖為冷痛,多為寒邪阻絡脈或陽虛;疼痛并有沉重感為重痛,多為濕邪阻遏氣氣血所致;久病、疼痛較輕、喜按,為虛癥疼痛。

據以上收集臨床資料為辯證論治提供依據。

2 針灸的辯證論治

是以臟腑、氣血證治為基礎,以經絡證治療為核心,以八綱證治為綱領。針灸治病就是在整體觀念指導下根據臟腑、經絡學說,運用八綱理論,將臨床所見的各種不同證侯按臟腑疾患、經絡證侯和相應組織器官病證的形式進行分析歸納、辯證論治。分4種:①八綱證治;②臟腑證治;③氣血證治;④經絡證治。

針灸的辯證論治主要為經絡辨證.經絡證治 以經絡學說為主要依據的辯證論治療方法,主要根據經絡的循行分布屬絡臟腑、聯系器官、生理功能、病侯特點等來確定疾病的經絡歸屬,從而選擇相應的經絡治療方法。分經絡辨證和按經論治

經絡辨證《靈樞?衛氣》篇說:"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侯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靈樞?官能》篇說:"查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多用與于體表部位的肌肉、關節、組織、器官的病變。明代張三錫《經絡考》說:"臟腑陰陽各有其經,四肢筋骨各有其主,明其部以定經"。圍繞此核心進行辨證,復雜的證侯即可有所歸屬。又分:①辯證歸經;②辯位歸經;③"經絡診察"歸經,按經論治分有十二經脈的證治。

3 針灸的治療原則

即以八綱理論,結合疾病癥侯,病性確定的治療大法。或針或灸,或針灸并用;或補法或瀉法,或補瀉兼職施。臨床常見用治療原則有:①清熱與散寒 熱則疾之,寒則留之;②補虛與瀉實,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實則瀉之,宛陳則除之不盛不實以經取之;③局部與整體;④治標與治本;⑤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臨床應用實例1:頭維點刺放血治療經前頭痛。《外科精義?論三部諸脈主證》載:頭痛者,大概實者多痛,虛者多脹也。也有"經前頭痛為血實,經后頭痛為血虛"說。沖脈有熱故循足陽明胃經上沖,上擾清竅而致頭痛,月經來潮隨血下行頭痛則止,故經前頭痛應注重胃經論治。頭維為足陽明經的最高點,標穴所在,經前頭痛主因在血不在氣。故選頭維點刺放血,體現"實則瀉之,"宛陳則除之"的治療原則。

4 配穴處方是針灸治病的關鍵步驟

4.1選穴原則是配穴的基礎、前提和先決條件。有局部近取、臨近選穴、循經遠取、辨證選穴。

臨床應用例2:如二針法用斜刺法針刺太陽穴為主治療慢性緊張型頭痛。

取穴:局部進取,體現"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規律。以太陽穴為主穴配穴:百會、風池、列缺、三陰交。只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針尖斜向下頜角放在方向,透刺至頰車穴。太陽穴為經外奇穴,為三叉神經痛、頭痛、偏頭痛等常用穴。本著"有病辨證,無癥辨病"的原則,長針透刺太陽穴為主治療頭痛,每獲得良效。

4.2配穴分按部配穴和按經配穴。

臨床應用例3:刺血配合條脊為主治療帶狀皰疹。①刺血:循經取穴:根據發病部位選取相應經脈的井穴點刺放血10~30滴,夾脊穴先輕后重扣刺。再用火罐拔出血;②針灸:辨癥取穴:肝膽濕熱取行間、太沖、陽陵泉;氣滯血淤取足三里、行間、血海、肝俞、脾俞;③局部圍刺;④推拿。1次/d,10次為1療程,一般1~3療程治愈。

皰疹與疼痛均為營衛不行,氣血留滯而成(凝滯于皮化熱生癰,阻滯于經絡,不通則痛)。《靈樞?小針解》曰:"宛陳則除之,去血脈也"刺血可去除淤血,疏通雍塞。"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調脊可狀督脈,激發臟腑,振奮陽氣,托毒于外而祛之以達病愈。

針灸治病主要以經絡學說的理論為主。經絡學說在闡釋病理,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保健針中皆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指導臨床治療尤其是對針灸治療。針灸治病就是通過針刺或艾灸腧穴,以疏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陰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疏通經絡:是針灸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中醫理論中"不通則痛,即指經絡閉阻不通而引發的多種病證。經絡閉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甚至氣滯血淤,而引發肢體或臟腹的腫脹、疼痛,又會引起肢體的麻木、萎軟、拘攣或臟腹功能活動失去平衡。凡此,均應"以微小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對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受患經部位酸楚冷痛、痙攣抽痛或跌仆損傷而致的肢體紅腫疼痛,針刺可祛風除濕、活血化瘀、通經活絡而止痛作用。

臨床應用例4:耳穴磁珠貼壓刺激治療肝癌劇痛。

據經絡學說"通則不痛""而者,宗脈之所聚也"客觀通過耳穴貼壓刺激,作用全身經脈和相關臟腑使經脈調和,氣血通暢。通則不痛,從而發揮鎮痛效果。還可改善機體各器官功能狀態,最終起到鎮痛、鎮靜、安神,通暢氣血等臨床治療作用[3]。

俞穴佩伍,相輔相成,協同增效實例。

臨床應用例5:電針鎮痛在婦科門診手術中的鎮痛效果。

電針鎮痛以被臨床所證實。如在針刺鎮痛下完成各種手術。如合谷內關下行"頸部甲狀腺切除術,全喉切除術"等[4]

針灸可調整人體生理功能,所以術中生命體征平穩,術后恢復快。合谷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針刺合谷可增加中樞神經內原源性鎮痛物質腦啡肽釋放,是全身鎮痛要穴[5-6]。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亦為針麻,鎮痛常用穴之一,有益氣復脈,安神的作用,與合谷穴相配合,鎮痛鎮靜效果功效卓著。兩穴合用,一陰一陽,相互依賴,相互為用,行氣活血,安神止痛之功。且穴在上肢,易于取穴且不影響手術操作。

臨床應用例6:針刺內關與足三里治療急性腎絞痛。

內關穴,一穴通三經。為八脈交會之穴,可通竅型醒神,通血脈行氣血。有明顯的鎮痛,止痛作用。對全身各部位的急性痛癥等也有效驗[7-8]。足三里為陽明經合穴。針刺可通過益氣養血、行氣活血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兩穴配合使用,不僅可直接達鎮靜止痛之功效,還可以通過調節神經系統的低級中樞來緩解平滑肌的張力,以促進結石排出,因而對急性腎絞痛的治療療效顯著且相對安全。中醫有"痛者不通,通者不痛"故針刺可通過緩解泌尿系結石梗阻導致的無菌性炎性反應,減輕患者梗阻程度來緩解疼痛。

臨床應用例7:動氣針法配合董事氏奇穴治急性胸肋痛。

中醫認為胸肋痛即"岔氣",乃因跌扭勞傷,引起經筋受損,氣血雍滯局部而成[9]治療主要以導氣通滯為法[10]根據"心胸內關謀"原則,選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內關,可寬胸理氣、散淤通絡。董氏奇穴[11]中指代表人的督脈二角明穴,屬手厥陰心包經,可疏氣化淤,止痛消脹。故可治閃腰、岔氣、胸肋疼痛。若病程短,可針下取效。火串穴入手少陽三焦經。可宜導氣血,通絡止痛。主治胸背痛。兩穴佩相伍,陰陽相合、表里同治、化淤通絡、活絡止痛。療效奇住著。動氣針法稱針刺運動療法,于進針得氣之后,活動患處以取得良好療效[12]針刺得氣后適當運動能促進針刺止痛的作用。

針灸療法與其他療法聯合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療效。

臨床應用例8:三陽穴齊刺為主配合超短波治療"鼠標手"。

鼠標手屬中醫"痹癥""痛痹"范疇。為本虛夾實,正氣不足,衛外不固,不能抵御外邪,風寒濕熱等邪氣易侵入人體,阻滯絡脈、關節、筋骨,導致血脈閉阻、津液停聚、營衛不通,久而痰淤互結,勞傷痹痛,血氣凝滯,則皮內腫痛、筋骨攣折、腫硬麻木[13]。

治療以扶正祛邪,溫經活血、行氣散淤止痛為原則。取局部穴位為主,陽池、陽谷、陽溪均為手三陽經穴,齊刺三陽穴,常規直刺用平補平瀉法。善利經脈氣血,通絡止痛消腫;外關屬三焦經原穴可調理經脈之氣,調理筋肉,解痙止痛。諸穴合用共奏補益氣血、強筋壯骨、行氣止痛、祛淤散結之功,以達通則不痛之效。配合超短波治療,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炎性物,降低肌張力,促使致痛物質的排除,起到鎮痛之作用[14]。

由此可見,針灸治病就是依以上四種原則,以經絡學說為指導,遵循針灸的治療方法,合理選穴,恰當配穴,正確的辯證論治將八綱、臟腑、氣血、經絡辯證方法緊密結合應用于臨床,并靈活多變,融匯貫通。

參考文獻:

[1]韓濟生.疼痛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2.

[2]胡佩誠.臨床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3]胡暉,張娛,黃婷,等.磁珠耳穴貼壓對膽囊切除術后鎮痛效果的護理觀察[J].光明中醫,2010,25(5):832-833.

[4]疏樹華,劉雙娣,陳昆洲.穴位針刺復合頸叢阻滯對甲狀腺手術中內皮素與循環功能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1,17(7):374-375.

[5]李耀春,王承云.針灸刺麻醉下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53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0,6(4):233.

[6]張吉,張寧.針刺鎮痛機制的探討[J].中國針灸,2007,27(1):74-75.

[7]夏冬冬,王湖冰,谷禾,等.內關穴形態學特征及臨床意義[J].中國針灸,2010,30(12):1003-1006.

[8]韓春曉,王江,車艷秋,等.針刺足三里的脊髓背根神經電信號非線性特征提取[J].物理學報,2010.59(8):5881-5882.

[9]黃健琳.針刺手三里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腰肌肉紊亂30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1):37.

[10]俞大方.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17.

[11]陳智君.針刺后溪穴治療外傷后胸肋痛[J].中醫外治雜志,2000,9(5):27.

[12]楊長森.針灸治療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95-216.

篇6

關鍵詞:自制丸藥 ; 慢性疾病 ; 臨床應用

筆者在農村從醫20多年,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耐心細致的研究探索,發現了自制中藥丸劑在慢性疾病的調理及治療過程中,效果顯著。解決了西醫及現有中成藥無法解決的問題,克服了湯劑制作麻煩等缺點,取得了其它任何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茲總結歸納如下,供同道們參考,不當之處,祈望指正。

1 臨床資料

1.1原料 中藥飲片,由本院提供,蜂蜜或水。

1.2要求 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通過中醫辨證,自擬適合患者具體病證的,合格的,經過得當炮制的中藥飲片處方。

1.3方法步驟 將配好的中藥飲片,烘干,通過本院自備的中藥粉碎機,充分粉碎,過篩。與熟蜜充分混勻,將混勻后的塊狀中藥粉團,通過中藥制丸機壓實,制條,制丸。曬干,密閉,并定期翻曬。制作過程中所用器具均經過75%酒精消毒處理。

1.4注意事項

1.4.1操作時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保證丸藥在制作過程中不受病菌污染。

1.4.2野生蜂蜜應根據所用中藥的質地,熬成嫩中老等不同質地,并根據季節,氣候調整加入蜂蜜的比例。忌用生蜜和有毒的蜂蜜。

1.4.3糖尿患者制丸時,宜減少蜂蜜的用量,加適量的冷開水作賦形劑。

1.4.4制丸時若出現藥粉粘機,可在藥粉壓扁時,兩面稍用冷開水濕潤即可。

1.4.5夏天時,丸藥應放冰箱中冷藏,以免回潮,生蟲或霉變。

1.4.6任何類型的中藥丸劑,因服用周期長,配方時均應佐以顧胃氣的藥物。

1.4.7感冒發熱時停服,滋補性藥物宜飯前服。含大量活血通經成分的丸藥,婦女經期應停服。含人參成分的丸藥,應禁食蘿卜,用茶。服藥期間,所有患者均應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4.8用法用量 6~9g/次(約10~15丸),2次/d,15d后如無不適,可適當增加藥量(約5丸)或服藥次數。

2 典型病案

2.1半身不遂案 患者周某,男,70歲,本鄉人。"腦梗"2年,四處尋醫問藥,效果不顯。服用"華佗再造丸,復方丹參滴丸",價格昂貴,經濟負擔重,且效果不能長久。長年生病,耗盡家資,于2012年3月延余診治。刻診:患者臥床,右半身不遂,肢軟無力,手足浮腫,言語蹇澀,面色萎黃,舌淡紫,脈細澀無力,舌下絡脈青紫。中醫辯證:氣虛血滯,脈絡瘀阻,病久入絡。因患者家貧,且系慢性病,要求用中藥丸藥治療。改"補陽還五湯"為丸劑,并加量加味:炙黃芪300g,當歸60g,赤白芍各60g,地龍75g,川芎45g,桃紅各45g,杜仲60g,懷膝60g,全蟲30g,蜈蚣10條,丹參75g,桑寄生75g,五加皮60g,茯苓75g,苡仁75g,黨參100g,法夏60g,木瓜45g,陳皮30g。囑患者:①放開胸懷,舒暢情志;②加強患肢功能鍛煉。一料后患者病情明顯緩解,癥狀亦減輕,能架拐行走。間斷服用三料,患者已能去拐行走。現隨訪患者已痊愈,甚感欣慰!

2.2貧血案 患者杜某,女,50歲,本鄉人。頭暈10余年,多方治療,效果不佳。長年頭暈,記憶力減退,體倦乏力,心慌氣短,易感冒,睡眠差,于2007年12月延余診治。查:面色萎黃,精神萎頓,頭暈,心慌,氣短乏力,易感冒,失眠,怕冷。HP90g/L,舌淡白,脈細微。中醫辯證:氣血兩虛,治以氣血雙補.因不愿煎藥,姑投"十全大補湯加味"丸藥一料:紅參100g,麥冬90g,五味子60g,熟地100g,當歸120g,杭芍100g,川芎60g,丹參100g,茯苓神各90g,焦術100g,防風60g,柏子仁90g,棗仁90g,玄參90g,炙草60g,龜阿膠各150g,蓮子100g,肉桂60g。共研細末,用上述方法,煉蜜為丸,6~9g/次,空服。1個月后,患者欣來告訴,頭已不暈,各方癥狀亦消失,復查HP130g/L。

3 心得體會

慢性疾病西醫認為是使身體結構及功能改變,無法徹底治愈,需要長期治療,護理及特殊康復訓練的疾病。中醫認為是疾病處于人體正氣不足,邪氣不盛的正虛邪戀的相持階段,具有病程長,病勢纏綿,治療棘手等特點。單純的中成藥或西醫治療效果難如人意。鑒于此,臨證20年,尤其對門診慢性疾患,建議其服用丸藥,療效非常突出。它的優點如下。

3.1現售中成藥制方固定,治療面窄,不能根據各個患者的實際病情配方用藥,治療效果多不突出。

3.2中成藥有"十病一藥"或"一病十藥"之嫌,患者服用極為不便,且易服錯,療效亦差。

3.3中成藥價格高,成本昂貴(如中風患者服用的"華佗再造丸,復方丹參滴丸"等),慢性病需長期服用,日久經濟難以維持。

篇7

功能性子宮出血是最常見的月經疾病之一,系由內分泌失調所引起的子宮異常出血。臨床出血情況符合祖國醫學中“崩漏”的范疇,是因腎—天癸—胞宮生殖軸的嚴重紊亂,引起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的嚴重失調。崩漏的成因主要有六、七情、飲食勞倦、房幃不慎等影響肝、脾、腎功能失常導致沖任損傷不能固攝而致,屬血證急證,為婦科疑難重癥之一。亦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崩:經血暴下如注,漏,淋漓不斷。久漏中氣下陷,沖任不固,勢必成崩,漏久氣血耗盡亦必成漏。二者可相互轉化。崩癥有虛有實,漏癥虛多實少。從病勢上來說,漏為崩之漸,崩為漏之甚。因此崩和漏僅是程度上輕重緩急不同,在本質上沒有什么明顯區別。自古以來都是崩漏并稱。多年來采用西醫辨病,婦科檢查,結合輔助檢查確診,采用中醫辨證治療。藥物運用參芪固崩湯。

資料與方法

患者年齡17~50歲。發病時間1年以內49例,1年以上14例;其中17~30歲10例,31~48歲48例,46以上5例;出血持續1個月以上20例,1個月以內43例。已婚57例,未婚6例;病由上環后3例,產后第1次行經2例,藥流后3例,人流后3例。不明原因52例。

治療方法:參芪固崩湯:黨參20~30g(紅參),黃芪15~30g,炒白術10~20g,炒續斷10~20g,羊藿10~15g,地榆炭10~15g貫眾10~15g,陳皮5~10g,大棗10~15g,日1劑,1劑兩煎,日服2劑。

加減應用:崩漏氣脫者黨參易紅參20g,血虛加白芍15g,龍眼肉20g,陰虛潮熱加龜板15g,山萸肉15g,陽虛肢冷加附片15g,炮姜10g,牛膝10g;熱甚者加丹皮15g,黃芩15g,槐花15g。

療效判斷標準:①顯效:服藥1~3天出血停止;②有效:4~6天出血停止;③無效:7天以上仍未止血,或者仍多。

結果

63例患者治療后,顯效51例(80.9%);有效8例(12.7%),無效4例(6.3%),總有效率93.7%。

例1:患者,女,38歲,近1年來月經不正常,或提前,或錯后,經期一般6~15天,末次月經2009年6月12日,量特多,用止血敏、氨甲苯酸靜滴,舌下含服甲基素無效。予以診斷性刮宮,送病理檢查,結果回報:子宮內膜增生過長。診刮后正常行經3個月,2009年9月21日再次來我院就診,主訴“月經第4天,量多有血塊,頭暈眼花,不能站立”。診見:面色蒼白,言語低微,氣短,畏寒,自汗,舌淡,苔薄,脈細澀。病屬崩漏。采用參芪固崩湯:黨參30g,黃芪15g,炒白術10g,炒續斷10g,羊藿10g,地榆炭10g,貫眾10g,陳皮6g,大棗炭10g。服3劑,每劑2煎,2日服完。9月24日診,患者自述服完上藥后出血明顯減少,乃于前方加蒲黃炭6g,以增強止血之力。3劑,日1劑,每劑2服。9月27日三診,患者出血已止,微感頭暈、心悸,周身乏力,擬以氣血雙補。處方:黨參20g,炙黃芪15g,生白術10g,當歸10g,阿膠15g(烊沖),川芎10g,熟地20g,陳皮6g,大棗20g。3劑,日1劑,每劑2服。隨訪1年未復發。

例2:患者,女,48歲,教師。2011年9月12日初診:自述月經提前,量多淋漓,近幾個月月經較亂,先后無定期,末次月經8月20日,淋漓10天方凈,昨日因家務勞累,陰道又出血量多色淡紅,并伴有頭暈,腰痠神疲乏力,納呆寐少,時有墜脹,口干,脈細緩,苔薄邊缺,治擬益氣健脾固攝,參芪固崩湯加朱茯神9g,側柏炭9g,川斷12g,升麻炭3g。5劑,日1劑,每劑2服。9月17日復診:上藥服后,出血明顯減少,唯納乃欠佳,原方取炭藥加焦谷芽9g,炒陳皮6g,焦六曲6g,繼服5劑。9月22日再診服三劑血即止,5劑后納振、諸癥厥。以后在原方基礎上調服數月而經準量適。隨訪1年未復發。

討論

功能性子宮出血是常見的婦科疾病,指異常的子宮出血。表現為月經周期不規律、經量過多、經期延長或不規則出血。主要是由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而引起的月經不正常,正常月經周期有賴于中樞神經系統控制,下丘腦—垂體—卵巢性腺軸系統的相互調節及制約。以月經周期紊亂和子宮出血數量及性質改變為特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月經稀發:周期≥40天的不規則性子宮出血,常伴月經過少;②月經頻發:周期≤21天的不規則性子宮出血,常伴月經過多;③月經過多:系指經量過多和(或)伴經期延長之有規律周期性子宮出血;④月經不規則:指月經周期不規則,而經量不多者;⑤不規則性月經過多:指月經周期不規則并伴經量過多,經期延長者;⑥月經過少:指月經周期規律,僅經量減少者;⑦月經中期出血:指兩次正常規律月經之間少量子宮出血,常伴排卵和排卵痛。

《血證論》說“血乃中州脾土所統攝,脾不攝血致以崩漏”。本方根據吳鞠痛《溫病條辨:治血論》說“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有形之血不易速生,無形之氣宜當急固”的原則,不益其氣不足以攝血,決非單純使用止血藥而可收效。故重用黨參(紅參)、黃芪、白術等健脾補氣,脾氣健運,統攝有權,血自歸經,加用陳皮補氣助消化,從而加強補氣藥之作用,大棗補脾益氣,可起調和之功。

篇8

通過組織實施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了解調查對象健康知識和健康因素信息,進一步開展健康素養、健康行為及知識的宣傳,提高人民群眾對健康素養、健康行為的知曉率和形成率,降低我鎮腫瘤的發病率和腫瘤對人民群眾身心危害,使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更多地惠及人民群眾。

二、工作目標

(一)制定并實施綜合防治措施,提高食管癌的早期診斷率和早期治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疾病死亡率。

(二)建立腫瘤登記系統,為綜合防治奠定基礎。

(三)加強綜合防治能力及網絡建設,提高癌癥防治隊伍的技術水平。

三、主要任務

食管癌篩查工作在全鎮范圍內進行,目標人群為40-69歲居民,采用健康因素調查表篩選出高危個體,然后應用內鏡下碘染色、多點活檢篩查技術,對發現的癌前病變患者及癌癥患者開展相應治療。所有病變的診斷和轉歸均以組織病理為標準。篩查人數不少于1000人。

四、具體指標

1、任務完成率達00%,檢出率達到估算值:

2、早診率達80%,治療率達90%;

3、現場工作人員培訓后考核上崗,培訓合格率達100%;

4、實驗室取材檢查的完成率達95%以上;

5、檢查記錄和調查表當天審核率達100%;

6、錄入錯誤率低于5‰,漏報率低于5%。

五、內容和方法

(一)篩查人群選定、動員和確定被篩查者名單。

1、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將全鎮范圍內居民作為目標人群。篩查對象為40-69歲常住居民。

2、利用媒體、宣傳材料和科普講座等形式進行宣傳,動員群眾參加健康體檢,說明項目的背景及意義。

3、由相關單位專業人員對符合條件的人群進行健康因素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食管疾病史和上消化道癌癥家族史、相關危險因素和簡單的健康體檢。凡有上消化道癥狀和病史,不良飲食習慣及行為和消化道癌癥家族史者為食管癌高危人群。

4、通過健康因素調查,確定符合食管癌篩查的高危人群。再次動員確定被篩查者,明確檢查時間,將篩查人群送指定地點(縣中醫院)進行食管癌篩查。全鎮需篩查1000人。

(二)知情同意

所有篩查對象都有必須履行知情同意程序:首先召集篩查對象,集中宣講篩查的目的、意義及參加篩查的益處和可能帶來的危險,宣讀知情同意書,回答問題。然后由專人單獨向每位篩查對象說明篩查的相關情況,進一步回答不明白的地方,最后在自愿的原則下簽署知情同意書。

(三)食管鏡檢查

檢查前,先采靜脈血5ml,立即分離血清,作常規檢查(乙肝、丙肝、HIV、梅毒)。剩余血清分成2管,-20度保存,用于復檢和質量控制。根據檢查結果,分批進行食管鏡檢查。食管鏡的具體操作步驟和消毒要求按照國家《食管癌篩查實施方案》中相關規定執行。

(四)標本處理及病理診斷

具體技術流程依照國家《食管癌篩查實施方案》中相關規定執行。

(五)質量控制

復查完成后,檢查所有調查表和報告單,填寫現場質量控制表。

六、實施步驟

(一)宣傳發動階段(11月1日至11月7日):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利用會議、廣播、橫幅、標語等形式開展項目活動及相關知識宣傳,提高人民群眾對健康素養、健康行為知識知曉率,提高居民對項目的關注度和參與意識。

(二)人員培訓階段(11月8日至11月10日):由鎮衛生院負責對全體項目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確保其能勝任項目要求。統一口徑,不給群眾造成誤解,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三)項目實施階段(11月11日至12月20日):以村為單位對適齡人群的基本信息進行調查摸底,確定調查對象,了解調查對象健康因素信息,確定受檢對象;對確定的受檢對象進行知情同意宣傳,并對參與者進行采、驗血,做好食管鏡檢查前的準備工作;完成1000名參與者的食管鏡檢查工作。

(四)資料錄入階段(12月21日至31日):開展項目活動信息資料的錄入、匯總,及時上報,并對高危人群進行健康行為干預。

七、工作措施

(一)組織保障:鎮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協調管理等工作,督查工作進度、質量和經費使用情況(領導小組成員名單附后)。派出所需為項目實施提供準確的人口信息資料;鎮衛生院負責人員培訓、項目宣傳及資料上報,并協助縣疾控中心做好項目的實施;文廣部門要配合做好項目的宣傳工作,提高群眾的參與意識;各村(居)委會負責場地安排及人員通知、現場協調等工作。

(二)技術保障:食管癌早診早治項目技術指導小組負責項目方案的制定、現場工作的指導、質量控制、審核和驗收等工作。具體由鎮衛生院協助縣疾控中心負責。

(三)政策保障:鎮衛生院要將項目工作納入全年目標管理,實行績效考核。對篩查出的癌癥病人、癌前病變患者,凡參加合作醫療并在本縣縣級醫院手術、化療的,其后續的檢查、治療費用在合作醫療費用補償中提高10個百分點予以報銷,同時醫院再給予治療費用10%的優惠。對家庭特別困難的,在享受新農合報銷后,其余費用由縣大病救助資金予以適當解決。

篇9

嬰幼兒腹瀉; 推拿療法

嬰幼兒腹瀉,是由于小兒 “脾常不足” 的生理特點,加之喂養不當,內傷乳食,后天失養而致等多種原因引起的胃腸道功能紊亂的綜合征,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本文作者運用推拿療法治療嬰幼兒腹瀉,有著應用的手法少、選取的穴位少、治療的時間短、臨床取效快、預后極佳等。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依據 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①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5次,多達10次以上,呈淡黃色,如蛋花湯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痛,發熱,口渴等癥;

②有乳食不節,飲食不潔或感受時邪的病史;

③重者腹瀉及嘔吐較嚴重者,可見小便短少,體溫升高,煩渴神萎,皮膚干癟,囟門凹陷,目珠下陷,啼哭無淚,口唇淡紅,呼吸深長,腹脹等癥;

④大便鏡檢可有脂肪球,少量紅白細胞;

⑤大便病原體檢查可有致病性大腸桿菌等生長,或分離輪狀病毒等;

⑥重癥腹瀉有脫水、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

1.2 治療方法 嬰幼兒腹瀉總體治療,以健脾益氣,溫補脾腎為基本法則。實證以祛邪為主,根據不同的證型分別治以清腸化濕、祛風散寒、消食導滯。虛證以扶正為主。

治療原則:健脾益氣,和胃止瀉。

治療步驟:依據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在確立治療方法的過程中,始終以“脾常不足”作為治療的法則。因此在治療上應突出重點,按步驟逐步操作。

第一步上肢部:補脾經、胃經、運土入水,補大腸;前臂:補天河水、三關、六腑;第二步腹部:摩腹;第三步背部:捏脊;揉臍及龜尾并推上七節骨。

患兒取坐位、俯臥位等,每次操作時間3~5 min;1次/d。

以上治療要求操作者,在應用的過程中,手法必須做到“輕巧、柔和、快捷、深透”。

1.3 療效標準及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①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癥狀消失。大便鏡檢無異常,病原學檢查陰性;②好轉:大便次數及水份減少,全身癥狀改善。大便鏡檢脂肪球或紅、白細胞偶見;③未愈:大便次數及水份未改善,或癥狀加重。

在治療的100例患兒中,男50例,女50例;6個月以下者10例,6個月~1歲者50例,1~2歲者30例,2~3歲者10例;病程最長者兩周,最短者1 d。

治愈:全身癥狀消失,大便成形,鏡檢無異常,病原學檢查陰性75例,為75%;好轉:全身癥狀改善,大便次數及水分減少,鏡檢仍見脂肪球或紅白細胞23例,為23%;未愈:大便次數及水分未改善,或全身癥狀加重2例,為2%。總有效率達98%。

2 典型病例

男嬰,10個月,2003年10月因腹瀉半月余就診。患兒4個月時因添加副食后開始腹瀉,時瀉下稀水便,7次~8次/d,曾多次查大便常規,輕時未見異常,重時可見白細胞(),多次服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明顯。

診見患兒消瘦,面色淡白,食欲不佳,腹部稍脹,舌淡紅,苔白膩,查大便常規白細胞()。中醫辨證:脾虛型泄瀉。應用以上推拿方法治療,2 d后,大便次數減少至3次/d。繼續治療2 d,腹瀉停止,大便成形,大便常規檢查陰性。為鞏固療效,又繼續治療3 d。1個月后隨訪,患兒飲食、二便正常。

3 體會

《幼幼集成?泄瀉證治》說:“夫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使脾健胃和,則水谷腐化而為氣血以行榮衛。若飲食失節,寒溫不調,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瀉作矣。”

清?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推拿治療嬰幼兒腹瀉應用特定的推拿手法,特定的穴位,共奏施其外、治其內的功效。背部屬陽,乃督脈所行,可統全身陽氣,又絡全身之陰氣,推拿背部可起到疏通全身經脈,調和氣血。脊柱穴屬督脈經,督脈貫脊屬腦絡腎,督率陽氣,統攝真元。脊柱兩側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之處,臟腑俞穴所在,推拿手法作用于俞穴可調節全身臟腑功能,佐以特定穴位,共奏施治其外、重在治其內的功效。此療法操作簡便,效果快捷,無任何不良反應,用于治療小兒疾病,減免了針藥之苦,小兒易于接受。

應用捏脊法療法自下而上能調陰陽、理氣血、和臟腑、培元氣,具有強健身體的功能。西醫學研究闡明,人體的植物神經節、干,大部分分布于脊柱兩側,在生理或病理狀態下有興奮與抑制的雙向調節性,對消化系統功能有重要的神經、體液調節作用。實驗表明:捏脊療法能使大腦皮層植物神經活動過程得到改善,促使消化液、消化酶分泌增加,血清蛋白含氧量增加,活躍造血機能,并能調節機體酶活力,改善小腸吸收機能[1]。推拿治療小兒泄瀉,與改善免疫機制和胃腸機能、促進腸蠕動和吸收有關。認為推拿不僅能對局部起到治療作用,并對脾胃起調整作用,從而促進人體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功能,而且對全身各個組織、器官起到調整和促進作用,是整體療法[2]。其機理決不是局部受到機械刺激所致,而是通過神經、體液因素,反射性地提高某些防御機能,同時與經絡的傳導作用也有一定的關系。

參 考 文 獻

篇10

【關鍵詞】瀉補兼施法;少癥;弱癥;男性不育;中醫藥療法

臨床見到已經單純用補法治療少精弱癥男性不育無效者,筆者采用瀉補兼施法治療這些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診斷標準

參照WHO《人類及―宮頸黏液相互作用實驗室檢驗手冊》[1]制定,活力分為a、b、c、d四級(a級是快速直線前向運動,b級是緩慢前向運動,c級是非前向運動,d級是不動)。少精癥:密度

1.2納入標準

已婚男性,經臨床檢查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愿意接受中醫藥治療并且遵醫囑,工作生活相對穩定,能夠持續治療。合并有輕度附屬性腺炎癥、輕度精索靜脈曲張者,也可作為納入對象。納入治療前已經停用其他相關少弱精的治療超過3個月。

1.3排除標準

有嚴重影響生育的生殖器先天畸形、體細胞染色體核型異常者;隱睪、萎縮、體積過小患者;嚴重的內分泌異常者,例如FSH或者LH明顯過高者;有生殖器官手術史、外傷史影響生育功能者;精索靜脈曲張Ⅱ°以上、中重度炎、中重度附睪炎、中重度前列腺炎患者;服抗癲癇、抗腫瘤等有礙生精及活力的患者;嚴重免疫疾病或精神病患者;有明確的藥物、化學、物理、營養因素引起的不育;妻子有不孕因素,在治療中,尚未痊愈者或難以治愈者;治療期間累計中斷治療的時間超過全部療程的2/3者;不能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者。

1.4一般資料

126例男性,來源于2000年~2005年門診。年齡22~42歲,平均29.3歲;結婚時間2~13年,平均39.8月,性生活正常。原發不育86例,繼發不育40例;少精癥21例,弱精癥45例,少弱精癥60例;來診前均經補法治療3~18月治療無效。發育營養良好,正常,自覺癥狀不明顯,舌苔脈象如常人。少數患者有少腹不適或陰囊墜脹潮濕、舌淡紅苔薄黃膩、脈濡或滑。

1.5治療方法

先用瀉法為主,酌加2~3味扶正之品,暫不用溫腎助陽藥;當感染清除后則少瀉多補,平瀉平補。常用藥物: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黃芩、黃柏、制大黃、當歸、丹參、川芎、桃仁、生甘草;黨參、黃芪、薏仁、茯苓、黃精、枸杞、生地、熟地、菟絲子、沙苑子、女貞子、五味子、桑椹子、仙靈脾、巴戟天、肉蓯蓉,紫河車等。開始治療3個月復檢有關指標,當指標正常或其妻受孕則停藥;不正常者繼續治療,以后每月復查一次分析,當指標正常或其妻受孕則停藥。對接受治療的患者,囑其停用可能降低療效的其他中、西藥物。感染未清除前用安全套隔離,繼續如常進行性生活,感染清除后不用安全套。

1.6宣教指導

治療期間要求患者戒除或者減少抽煙飲酒量,飲食生活起居科學合理,避免化學毒物、藥物、理化損傷因素,避免不潔性生活及生殖道感染。

2結果

2.1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WHO《不孕夫婦標準檢查與診斷手冊》[2]擬定。治愈:治療后分析指標正常并且妻子懷孕。顯效:少精癥者,治療后密度>20×106•ml-1;弱精癥者,治療后活力 (a級+b級)>50%,或a級>25%,即分析指標正常其妻未受孕。有效:少精癥者,治療后密度提高率>50%,或者達到15×106•ml-1以上,弱精癥者,治療后活力(a級+b級)提高幅度不少于50%,a級不少于12.5%,或者a級與b級之和不少于30%,其妻未受孕。無效:治療前后無變化,或密度與活力提高幅度達不到顯效或有效標準者。

2.2治療結果

本組患者經過治療,痊愈31例,顯效63例,好轉25例,無效7例。治療過程中服藥者均未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治療服藥60~152天,平均107天。

3討論

本組126例患者發育營養正常,未減退,自覺癥狀不明顯。根據作者臨床經驗,中醫微觀辨證常屬邪毒內侵精道精室,蓄熱留瘀蘊濕,繼而導致精氣損傷,使精不能化氣,氣不能生精,生成障礙,受損失養。該病常以邪實為因為本,久病傷腎而虛實兼夾,正虛為果為標;病本不除,治標難愈。當先祛除邪毒而后正虛得復。因此,不可一味補虛,部分患者宜先瀉毒為主、后補正虛。瀉以解毒清熱化瘀燥濕為主,以蕩清邪毒,保護;補以健脾攝精滋腎填精為主,滋養生發。瀉不傷正,補不留邪,瀉不過涼,補不過溫,瀉中兼補,補中兼瀉,隨證為宜。本組患者以往單純應用補法未效,特別是一些患者盲目進補,長期服用參、茸、桂、附類峻補燥烈溫陽藥,或者過嗜煙酒膏粱厚味,助長邪毒濕熱,損傷腎陰,愈補活力愈差,數量愈少,蓋因治病未求其本、未除其因。不育癥臨床常見到一些生殖道隱匿性感染[3]的患者,通常不易診斷,如果久用補法不效,就要考慮這種可能性,兼用瀉法清除感染。

現代醫學認為[4]:的發生即從精原干細胞到形成高度分化和特異的,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形成等一系列復雜的步驟。發生受到神經內分泌的調節、發生相關基因的調節、以及內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局部調節。生精細胞凋亡與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生精細胞凋亡與感染也有關系。的成熟一方面受自身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受到了附睪微環境的深刻影響。影響運動的因素有粘稠度、PH值、滲透壓、無機離子、病原微生物(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滴蟲感染等)、精漿細胞因子、抗抗體、脂質及抗氧化系統、尾部結構異常、蛋白酶缺乏、PGE和PGF2α、染色體異常、內分泌激素、精索靜脈曲張、化學毒物、吸煙飲酒、藥物、物理因素(溫度、電離輻射、射頻輻射、紅外輻射、激光、直流電、超聲、體外震波)、化學因素(金屬及其化合物、多種有機化合物)等。由上述可以知道,少精弱精有非常復雜的因素,不過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影響生成因素與導致損傷因素,所以,治療也不外乎從這兩方面著手。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菟絲子、黃芪、當歸、羊藿、枸杞子等含有鋅等微量元素,有利于提高密度、運動力和運動速度[5]。按照現代研究,中醫藥的補法與補藥通常對于生成因素具有積極的作用,瀉法與瀉藥通常對于損傷因素具有消除作用;生成因素與損傷因素經常同時存在,所以任何單一的補法或者瀉法常常會有局限性,只能解決其一,不能解決其二,所以瀉補兼施就是必不可少的;先瀉以減少損傷,后補以有利于生成,這就是瀉補兼施、先瀉后補的必然性。

藥選銀花、連翹、蒲公英、紫地丁、魚腥草清熱解毒,黃芩、黃柏燥濕解毒,大黃瀉火解毒;當歸、丹參、川芎、桃仁活血化瘀;黨參、黃芪、薏仁、茯苓、黃精補氣健脾攝精;枸杞、生熟地、菟絲子、沙苑子、女貞子、五味子、桑椹子、仙靈脾、巴戟天、肉蓯蓉、紫河車等補腎生精;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依據邪正進退選擇瀉補藥物及調整比例,跳出弱精即腎虛、弱精即補腎的慣性思維圈子。解毒化瘀藥物多數具有廣譜抗病原作用,有清除感染,抑制炎癥,逆轉病理改變的功效,減少損傷;炎癥消退后,適當的健脾補腎之品可提供精漿所需物質,促進生成。先瀉后補,瀉補得宜,選藥組方從多方面解決病因,因而取效,對本癥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治療方法。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4]:支原體、衣原體、大腸桿菌對有明顯影響,其他病原體如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厭氧菌、病毒和滴蟲等感染對亦有一定影響。國內一項多中心的大樣本研究[6]顯示,不育患者中慢性前列腺炎確診率高達39.1%。本組所選藥物如銀花、連翹、蒲公英、紫地丁、魚腥草、黃芩、大黃等具有廣譜抗感染作用,特別是抗病毒作用目前是難以用西藥替代的,從這里可以知道治療少弱精癥使用中醫藥的必然性。少弱精癥在現代醫學中之所以成為棘手問題,就在于其病因的復雜性與單一治療方法、單一治療藥物作用局限性的矛盾,病因較難確定,病人個體情況千差萬別與常規療法不能適應的矛盾;中醫藥方劑的復雜作用正好可以避免這些局限性,從多因素多層次多方面起作用,中醫辨證施治強調個體化治療,可以適應病人千差萬別的個體情況,從而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體現出辨病結合辨證施治的優越性。

結合現代醫學檢查明確病因,排除不可逆病變者,也是提高療效的重要因素。

近幾十年來男性正常標準的一再降低從側面提示了生活習慣和環境因素的作用[7],對病人進行積極的宣傳教育指導,是增加生成有利因素、減少損傷不利因素的一個重要環節,對于提高療效具有積極作用,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人類及-宮頸粘液相互作用實驗室檢測手冊(第3版)[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1.

2世界衛生組織.不孕夫婦標準檢查與診斷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19.

3祁天壽.解毒化瘀生肌法治療男子自身免疫性不育[J].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7,10(13):1245.

4熊承良,吳明章,劉繼紅,等.人類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王琦.中醫生殖醫學的歷史、現狀與展望[J].中國性科學,2005,14(4):3-7.

6李宏軍,許蓬,劉軍生,等.男性不育患者慢性前列腺炎的發病調查及其對生育的影響[J].中華醫學雜志,2004,84(5):369-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