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的藝術特點范文

時間:2023-07-07 17:33: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皮影的藝術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皮影的藝術特點

篇1

關鍵詞:皮影戲;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中圖分類號:J5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6-0145-02

皮影俗稱“燈影”,它以獸皮雕刻人物和其他什物并借助燈光在亮上得影,是我國民間流傳較廣的傀儡戲之一。皮影藝術是將戲曲藝術之美與工藝制作之妙巧妙結合的藝術種類。中國皮影藝術具有歷史悠久、演技奇妙、唱腔悠揚的獨特魅力。數千年來,這枝民間戲曲藝術奇葩,經過漫長的歷史雕琢和眾多皮影藝術家的提煉,已經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一、皮影戲的發展淵源

皮影是一門結合了戲劇、音樂、美術、繪畫、雕刻等多種藝術手段的表演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皮影戲起源于宋代,并受到古代弄影幻術、影子游戲、民間剪紙、宋代說話詞本等多方面的影響。皮影戲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區,北宋都城是其最早的繁盛地。據史料記載,皮影戲最早是面向宮廷貴族表演的藝術形式,然后才慢慢流傳到民間,融入鄉土氣息,成為廣大群眾非常喜歡的藝術形式之一。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之后,一部分影戲藝人遷移到北方,一部分影戲藝人避靖康之亂西出潼關,大部分影戲藝人則隨宋都南遷而至南方各省。這些影戲藝人在各地扎根并繼續發揚皮影藝術,逐漸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三大區域流派,即中南部皮影、北方皮影、西部皮影。

二、皮影戲的風格特點

皮影戲,別稱燈影戲,是借助燈光透過鏤刻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來完成表演的。影人的造型在皮影藝術表演中顯得尤為重要。影人制作的傳統技法是鏤空,以渭南影人刻制為例,其制作包括以下四種藝術風格: 其一,人物造型符合整體美法則。每個人物的頭身手臂和總身高均有特定的比例,其外形輪廓的整體美中包涵了內部裝飾的古典美,在設計刻制時由創作人在夸張中賦予藝術變型。其二,人物造型藝術化。設計的人物采取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影人的裝束與面容神韻生動形象、夸張幽默。生、旦人物,鼻尖口小、朱紅點唇、秀婉嫵媚,講究圖案紋花、用色簡練、平涂著色;武生以立突的眉毛體現出英姿挺拔;文生則用平眉展示文人的清秀文靜。皮影戲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畫和佛像、戲曲臉譜和服裝、民俗裝束與剪紙等民間藝術精髓,在背影光照下,視覺效果艷麗剔透。其三,人物造型卡通化。皮影人物一般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人體比例通常是上身與雙臂偏長,以利表演效果。影人涂有各種顏色,表達人物的善惡美丑,而染色也有一定的講究,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云、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多用龍、虎、水、云等紋樣為圖案。其四,人物造型戲曲化。皮影人物造型是按戲曲生、旦、凈、丑的模式進行設計的。各行當臉譜和行頭的程式化造型,源于舞臺戲劇而又超越于舞臺戲劇。皮影人物的造型都體現了頭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寬、手臂過膝的特點。在造型設計時,不僅男女有別,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相貌則各異。其中的女性形象,極盡委婉嫵媚之態。如遼寧陵園皮影戲,它是中國北方皮影戲的重要支脈,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凌源皮影戲的影人經由選皮、泡皮、晾皮、擇皮、勾圖、雕鏤、漿洗、晾曬、平壓、染色、上亮油和組裝等十幾道工序組成,具有造型古樸、色彩艷麗、線條流暢、雕刻精美、玲瓏剔透的特點,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珍品。

三、皮影戲的表演藝術特色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戲是靠燈光透過鏤空的影人和道具在亮子(影布)上的活動來展示人物的運動、情態以及各種自然現象的變化的,在表演上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皮影藝人卻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表演技巧,創造了獨特的藝術語言,為皮影藝術增加了無窮的魅力。皮影戲經過漫長的發展和不斷的融合,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因此皮影戲的流派和唱腔有數十種。皮影戲演出不同于現實劇場分幕分場形式,由于影人出入場自如方便,場景變換非常容易,其特點就是故事性強,因果關系明確。如遼寧鞍山皮影戲,人物行當齊全,分為生、旦、凈、髯、丑五種。五種行當形態各異,唱腔上也有不同要求,比如髯和凈要求用大嗓演唱,聲音洪亮,粗狂豪放;而生和旦要求用小嗓唱,聲音纖細綿柔;丑則要求用陰陽嗓唱,真假嗓相互串用,油腔滑調,幽默詼諧。在唱腔的創作上,鞍山皮影戲廣泛吸收了民間音樂、民間小調、叫賣調、哭喪調、民歌的旋律,形成了鄉土氣息濃郁的板腔體音樂,能完美地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憂等多種感情。在皮影表演中,亮子在深度空間的表現上具有一定的缺陷,但藝人卻巧妙地將這種不利因素減至最小,他們在影人的上下場表演中,巧妙地運用距離亮子的遠近,形成上場由大變小、由虛到實的藝術效果,給觀眾以姍姍來遲的視覺感受;下場則由小變大,由實到虛,給觀眾漸漸遠去的視覺感受,這就有效加深了皮影場景的深度空間。

四、皮影戲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承發展

皮影藝術是世代民間藝人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珍貴的藝術瑰寶,同其他傳統民間藝術一樣,皮影也經歷了由勝到衰的過程,許多技藝高超的皮影藝人相繼去世,皮影藝人逐漸減少,大量皮影戲道具殘損失落,國內的專業劇團寥寥無幾,這些導致了我國傳統的皮影藝術逐漸走向衰落,尤其是受到現代文化的沖擊,演出市場的萎縮直接威脅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生存。雖然國家和博物館、民間仍然收藏有一些皮影藝術品,但總的看來皮影藝術已處于逐漸失傳的境地。如何來傳承和發展這一民間藝術則對我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與傳統皮影戲相比,數字化的皮影動畫能克服上述種種的局限性。由于皮影戲是一門集雕刻與繪畫為一體的造型藝術,近年來許多動畫制作公司使用貝齊爾樣條曲線分段逼近等三維制作方法來構造皮影人的外形,這樣做不僅可以真實再現其復雜的輪廓,通過反復調整控制點位置和曲率,使曲線盡可能光滑,也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或審美觀念的不同,用曲線拼接出新穎別致的圖案。繪制好的曲線被剖分為大量的三維多面體,雖然厚度設置很小,但在光照下對散射效果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在皮影戲中,最具特色的莫過于它的光照方式了。從光源出發,追蹤從聚光燈中射出的各個方向的光線,并把其中與物體或投影面相交的光線信息存入緩存區。建立二維的貼圖,以求能將瑰麗古樸的色彩、光潔透明的皮影質感和戲臺上光影的空間感在陰影中表現出來。當然,作為一門表演藝術,如何用計算機傳遞皮影戲中的動感也是很重要的。為了表現皮影運動的特點,將整個影人分成十一個部分來構建,通過在關節處設置隱藏點來對齊整個模型。通過對每一個部分進行平移、旋轉、切變等矩陣變換,皮影人物就可以依照我們的要求,做出轉身、行走及其他各種平面動作。

數字化的皮影動畫不僅真實地再現了皮影戲的原理,并且可以方便地依據受眾的需求做出修改和創新。我們可以打破皮影戲傳統藝術的沉重,賦予它大量現代的流行元素。

五、結語

千余年來,皮影藝術為中華兒女增添了無數年節與豐收的喜悅,寄托了對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對未來無窮的向往。作為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皮影是歷代民眾的精神食糧。如今,雖然人們正在逐漸遠離皮影藝術,但是只要我們找到皮影藝術的精髓,尋求到一條適合皮影藝術的生存之道,它仍然會回到我們的身邊。

參考文獻:

[1]魏力群.民間皮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2]秦振安,洪傳田.皮影戲珍藏圖典.書泉出版社,2004.

[3]陳義敏等.中國曲藝、雜技、木偶戲、皮影戲.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

[4]孫建軍.中國民間皮影.湖南美術出版社,2013.

[5]魏立群.皮影之旅.中國旅游出版社,2010.

篇2

華縣位于陜西省關中平原東部,西周時在此建鄭國,秦朝統一中國后改設鄭縣,西魏時改為華州,1912年改為今名。華縣皮影是綻放在這片土地上的一朵瑰麗的民間藝術之花。

皮影藝術在我國分布較廣,有東北、湖北、山東、唐山的大皮影,也有甘肅環縣和四川的中等皮影。華縣皮影—般通高33厘米,被稱為華州小皮影,主要分布于陜西、山西—帶。華縣皮影以其形態婉約清朗可人、雕刻方法繁復規范、工藝細致精妙、用色通透明麗的特點而享譽海內外。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來傳情達意的戲劇。關于皮影戲的起源,宋代學者高承根據《漢書·外戚傳》講述的漢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的故事,認為皮影戲起源于漢代,故事是這樣的:“李夫人少而早卒……上(武帝)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齊人少翁言能致其神。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帷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為作詩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令樂府諸音家弦歌之。”這一說法是否準確,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根據文獻資料,宋代的皮影戲已經相當興盛,流傳的范圍也十分廣泛,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華縣皮影戲是皮影戲中十分重要的一支,其至今仍保留著其原始風貌,表演時,五位藝人在白色幕布后面,—邊操縱皮影人物,—邊用當地的“碗碗腔”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奏的悲歡離合調,演的歷代奸與惡。三尺生絹作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張牛皮居然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這正是華縣皮影戲藝術的真實寫照。“四喜(魏振業)的花臉,禿子娃(潘京樂)的旦,聽得叫人忘了吃飯,外鄉人到這里把戲看,都想把家搬華縣。”這是20世紀在陜西流傳很廣的民諺,筆者就是在魏四喜花臉吼腔的繞梁之音中長大的。

今天,華縣皮影藝術的性質悄然發生了改變,由以前專供戲班演出的單一功能轉化成為民間美術收藏品。華縣柳枝鎮梁堡村的皮影雕刻大師汪天喜回憶說,自己從小接觸皮影,后來師從皮影大師李戰文,從業后一直都是為華縣、華陰、大荔等周邊區域的皮影戲班社刻制演出用的皮影。到了1981年,由于皮影獨有的藝術魅力,很多到西安的外賓都尋找收藏皮影,他就是從那時開始從事收藏品皮影的刻制的。據他回憶,皮影以藝術收藏品的形式存在,是從1980年開始的。1990年前后,皮影雕刻業內部就已經發生了轉型,從以供應皮影戲表演轉變成藝術收藏品創作的存在形態。正是皮影收藏市場的巨大潛力,帶動了皮影雕刻藝術的復興和發展。

一、華縣皮影的基本特點

陜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根植于這片人文沃土上的華縣皮影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華縣皮影形象設計思想傳承民族文化理念,主題反映民族、民間題材,人物形象設計符合漢民族傳統審美觀念,體現民俗民情,承載民間審美需求和人文情懷。人物形象設計應用“擬物、表情、夸張和體現民間喜好”的理念,皮影用色明快艷麗,具有鮮明的民間美術用色特點。華縣皮影刻制技法自漢代以來一脈相承,技藝傳承正統,制作方法規范,制作流程明晰;刀工刻制語言嫻熟,細致精美,風格明快率真,具有純凈個性的雕刻語言風格,是古老雕刻藝術的“活化石”。另一方面,從華縣皮影呈現的繁復精美的藝術效果來看,也明顯具有官辦宮造工藝作品的特征。

華縣皮影形態小巧,形制通高一尺盈余(32-33厘米),外形簡練概括,形態清朗秀潤,視覺效果絕佳;影人頭部五官形態為正側面單目,多為圓額頭、尖鼻、尖下頜、抿嘴狀;影人頭部冠飾多樣,圖案紋樣繁密精細,設色明麗;影人整體設色通透,色彩職度高,色相以黃、紅、藍、綠、黑等色為主,配色協調統一,整體色彩效果醒目明快;影人衣服內飾紋樣及圖案樣式規范明晰、形態繁復精美;皮影的封釘設計合理,藏動于靜,在靜態人物中蘊含動畫功能等特點,因而深受大眾喜愛。

二、華縣皮影的制作工藝

華縣皮影的產生要經過形象設計、基材處理、刻制上色、調整完成等4個階段,通過設計、選皮、刮皮、磨皮(圖1)、洗皮(圖2)、推透(圖3)、過稿(圖4)、刻制(圖5)、上色(圖6)、熨平(圖7)、封釘、上簽(圖8)等十幾道大的工序完成。

華縣皮影的形象設計切合民族、民間、民俗生活等傳統審美理念,英雄、忠臣等正面類型人物形象設計高大,有“紀念碑”式特色;反面人物設計形小怪異,具有意象化“丑美”特征;神怪形象主要采用擬物、夸張、變異、添加、聯通等美術變形方法創造而來,有人蛇共體、牛人同面等怪誕的形象。

皮影的基材處理,要經過選皮、刮皮、繃展、磨皮、洗皮、推透等工序完成。皮影制作以黃牛皮為上品。刮皮就是刮去皮上的毛和其他雜質;繃展就是將刮好的牛皮通過繃釘將皮子繃開,讓牛皮在陰干狀態下逐步繃平;磨皮是經過反復打磨,讓牛皮逐步呈現透明狀態;洗皮過程是用清水反復沖洗,去掉牛皮上的雜質;推透是用少許菜油擦抹牛皮,再用較硬的小木杖推磨牛皮,使之更加透明平整。牛皮經過這一系列工序的處理,就成為了制作皮影良好的基材。

刻制上色是皮影制作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主要有過稿、刻制、上色等幾道工序。每位雕刻藝人都擁有—部歷經幾代藝人傳承的皮影形象拓印本。例如,汪天喜的《皮影頭譜》(圖9),印本上的形象有歷史傳承的藝術韻味,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藝人依據拓印本上的人物形象,把要制作的影人過稿到牛皮上。過稿,類似于中國畫創作中的白描過稿,就是把拓印模版上的稿子描畫在牛皮上。接下來就可以進行皮影刻制了。皮影刻制工具分為刻刀、銃鏨刀等,各種刀具有四、五十種之多。(圖10)刻制過程中,用皮影雕刻的專用刻口、鏨子將描好的形象運用“推皮走刀、透鑿、刻線”等方法雕刻出來。華縣皮影上色用的顏料是提取植物、礦物的顏色,再結合自己熬制的牛皮膠制成的獨有顏料(圖11)。上色過程是依據設色傳統,對刻好的皮影進行雙面著色的過程,上色完成后,—件精美的皮影就基本誕生了。

調整完成階段主要有熨平、封釘和上簽等幾個步驟。熨平是對已完成的皮影進行熨平處理;封釘是把刻好的影人部件封釘到—起形成完整的皮影;上簽是為皮影四肢上裝上可以挑動的竹簽,便于在演出中表演各種動作。

三、華縣皮影藝術特征分析

(一)體態纖巧,內飾精美(以“皇妃”皮影為例)

華縣皮影的造形設計思想基于漢民族傳統文化、生活認識和審美觀念,自漢代以來很少受到西方平面藝術理論的影響,藝術血統比較純凈,是基于民族審美觀創作的植根于關中民間生活之中的原生態藝術表現形式。

“皇妃”皮影(圖12)人物形象設計外形干凈簡練,表情肅穆端莊,有魏晉南北朝造像風格;五官表現線性語言生動,在莊重中有白描繪畫之感;體態纖巧,頗有明“瘦骨清像”的藝術表現風格。“皇妃”皮影形制設計采用平面剪影化正側面單目表現的藝術表現樣式,單體形象平面構成有外形構成(外輪廓)、內形構成(內輪廓)和裝飾形構成三種構成形式。平面正形構成元素設計思路清晰。影人呈正側面形態,外、內形收緊簡練概括,形態優美,裝飾形有民族、民間裝飾風格,圖案紋樣元素豐富。從平面構成角度來分析,華縣皮影具有強烈的個性化平面藝術表現特征。“皇妃”皮影刻制時,線性語言多呈直線抽象形態表現,線性語言采用刀刻,頗有刀味,細究有金文、石鼓文樸拙有力的特征。皇妃手足纖巧細致,頭飾及服飾紋樣形象設計繁復精美,有“冠高裝飾繁多,服裝雍容華貴”的特色。

同時,華縣皮影在樹木等自然景致的描繪上與漢代畫像石一脈相承,其樹木形象與現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七賢榮啟期圖》磚畫上的樹木形象相似。角色形象設計處理符合“主大奴小,忠高奸低,將壯生弱,生俊旦俏,神逸怪厲,擬物象形,物盡華美”等視覺審美特征。這樣的藝術風格明顯是根植于民族民間的藝術形式,體現了民間、民俗審美理想。天宮、龍宮、地獄等場景的形象設計,成平面化直觀正面表現形式構成,形制飽滿奢華;家具、道具形象設計采取平面俯視三面表現形式構成。

華縣皮影形象的設計理念秉承民族、民間藝術傳統觀念與民間民俗生活一脈相承,設計思想繼承中國美術傳統設計理念,呈現民間審美特點,契合平面構成要素,因而具有其獨特的個性形象風格特征。

(二)線條飄逸,刀味純正(以“藩王”皮影為例)

華縣皮影屬于美術表現范疇的平面剪影表現形式,在表現中先將自然立體人物形象轉化為正側面人物表現形式,這是華縣皮影的一種形制范式,與古希臘瓶畫上的人物側畫范式及古埃及的側頭正身雕像在表現樣式上有相似之處。這樣的轉化使人物形象更加直觀,可視距更遠,也易于刻制表現。

藩王(圖13、圖14)是我國古代擁有兵權,鎮守一方的威武郡王形象。刻制表現運用了“點、線、面、光、色等美術語言元素。“點”狀裝飾紋樣,“線”性內外結構輪廓造形,“面”狀正形形象呈現。美術造型元素的多元化運用,給了皮影表現語言極大的自由度。

“藩王“皮影表現過程中涉及到平面外形結構、內形結構及裝飾形結構三個大的表現性結構。因結構形制、方式、位置、功能等因素不同,造型表現像中國畫白描一樣轉化成為不同的線性表現語言,線條的長短、粗細等形態不同,導致皮影在刻制過程中采用的表現手段、刻法、鑿法、沖透等刻制語言方法也不同。刻制的復雜性使表現方法呈現出多樣化,有推皮轉刀、直刀刻、精細刻、銃鏨沖透、鑿刻、線刻等方法。“藩王”皮影在刻制時先開出外形,再鏤刻內形、沖鑿內飾紋樣,使皮影雕亥懼有了個性刻制語言。刻制中長線直刀刻法率真流暢,刀味干凈純正;短刀直線刻法和鑿刻法樸拙有力,刀味凌厲明快;圓轉長刀刻法飄逸順滑,刀味喻悅逸性;圓轉短刀刻法形變較多,刀味柔和自然。另一方面,由于設計理念和刻制表現方法的原因,華縣皮影刻制線條語言具象,表現力略顯不足,形象寫實性表現不夠,具有意象化表現語言特點。因而,華縣皮影刻制就具有了形似、概括、裝飾、夸張等藝術風格。

(三)分色渲染,異彩紛呈(以“太歲”皮影為例)

太歲(圖15)是我國神話傳說中不可冒犯的眾神之首,眾煞之王。其設色符合“隨類賦彩”的中國傳統設色要求,用色以植物色、礦物色結合自制牛皮膠而成,主要顏色有深紅、大紅、桔黃、天藍、普藍、中綠、墨黑以及皮質本身的透白等。其色彩明度、純度較高,融合自制牛皮膠后有通透靚麗的特點。“太歲”皮影整體色彩艷麗醒目,有中國民間裝飾色彩的大紅、大綠特征;由于皮影介質色和點染色運用合理,視覺效果異彩紛呈,但沒有大俗的感覺。因此,用色有個性化、意象性的色彩語言特色。“太歲”皮影要經過正反兩面上色,這樣,色彩就具有透明感強而又穩重的特點。

同時,華縣皮影上色時注重分色渲染,不同的顏色結合不同紋樣構成不同的皮影使用樣式。傳統華縣皮影上色分為“上五色”和“下五色”兩種。上五色皮影是供給達官顯貴欣賞者觀賞演出時使用的皮影,下五色皮影是供給走鄉串戶的民間皮影藝人演出時使用的皮影。上五色,是指上色與紋樣相結合以呈現貴氣的用色塑形方式。存卜再色表現里面,黃色對應“人字”紋樣,紅色、綠色對應暈染“萬字”紋樣,黑色對應暈染“魚鱗”紋樣,白色主要對應“雪花”紋樣,這樣的皮影整體呈現用色貴氣的特點。下五色,是指紅色對應“魚鱗”紋樣,黑色對應“十字”紋樣,白色對應“梅花”紋樣(星星點眼),綠色對應“空心十字”紋樣,黃色對應“人字”紋樣,符合民間衣著特征和大眾審美情趣。

華縣皮影單個影人整體色彩協調,以“冷、暖、中性”三種整體色調為主。暖色皮影主色調為紅、黃色,介質色為皮白和黑色,點染綠色、藍色;冷色皮影主色調為綠、藍色,介質色為黃、黑、皮白色,點染桔黃、瑰紅等色;中性色皮影多以皮白為底色調,點染紅、黃、綠、藍、黑各種顏色。華縣皮影也用色彩來表現不同的人物性格,根據影人性格不同,分別設計不同的臉面顏色構成,如傳統戲劇一樣白臉、紅臉、黃臉顏色的設計,表現不同的人物形象。從這一點來看,華縣皮影色彩語言又有一定的社會性、人文性和地域性色彩語言特點。

(四)紋樣精細,繪制精美(以“紅樓夢”人物皮影為例)

華縣皮影身上的圖案設計分為添加圖案、鏤刻、繪制紋樣三部分。添加圖案遵循傳統國畫“應物象形”的基本原則和“遷移嫁接”的民間造形理念。較多皮影根據影人的角色、性格和觀賞者的喜好添加圖案,添加的圖案以有吉祥寓意的牡丹、荷花、、梅花、蘭花、絨球等為主,添加位置豐要在面部和頭飾上。在特殊角色處理中,會運用“遷移嫁接”示意性造形手段,如白蛇精形象是在女旦頭飾上加蛇頭(圖17),火神(圖18)是在丑角口外加上噴射的火焰圖案,還有如牛魔王、龍王(圖19)、龍太子、鹿精等形象干脆直接在人身上加上牛頭、龍頭、鹿頭等擬物象形圖案。

紅樓夢人物(收藏皮影,如圖20)皮影的裝飾紋樣豐富典型,分為鏤刻和繪制紋樣等類型,紋樣繁復精致,是皮影造形語言的又—特色。影人紋樣主要用于服飾內部的裝飾.鏤刻的紋樣主要有雪花連續紋樣、梅花連續紋樣、人字連續紋樣、萬字連續紋樣、魚鱗連續紋樣、圓點紋樣、十字紋樣等。鏤刻紋樣應用既有傳統規制又靈活多變,工藝精巧,用刀數量繁多,表現出的皮影裝飾語言樸拙明快、虛實相生,視覺效果豐富,呈現出較高的紋樣設計和應用水平。藝人還會在紅樓夢影人身上面積較大的地方繪制上有吉祥寓意的牡丹、荷花、蘭花、梅花、游魚、仙鶴等圖案。同時,其他皮影在繪制時還會添加一些以戲劇人物服飾上的海水、斷崖、松針、祥云、團花等紋樣為主的繪制圖案。

(五)選材考究,質感硬朗

華縣皮影雕刻選擇黃牛皮為基材,通過刮、推等手段使皮質具有硬朗而有韌性、通透略顯白色、質性穩定保質期長的特質。牛皮呈暖白色,質感厚重、韌性強、透明,這些特點是其他紙質、羊皮皮影所不具備的。牛皮的部位不同皮質的厚度也不同,影人在雕刻時對皮質的選擇要求嚴格。—般文官、小生、女旦用皮較薄,選用牛身側皮子;武將因表演動作復雜用皮要厚,一般選用牛臀部皮子。在同一影人中,因考慮皮子的重量和下垂感等因素,一般上半身選擇較薄輕盈的皮子,下半身選擇較厚重有下垂感的皮子。

(六)光影交織,神秘奇幻

華縣皮影戲,由光源、實景影人、虛景幕屏及幕后拉伸空間來構成的視覺表現語言形式。(圖16)皮影戲幕布后燈光的明暗強弱雖然沒有人為刻意經營,但在演出時會有虛幻動感。影人貼在燈光照亮的幕布上表演,鏤空部分透光,空靈明快,上色部分色彩受光照射更加艷麗醒目。間或操作影人的簽手將影人在幕布后面的空間里面輾轉推移,一時間布屏上實影、虛影轉換,色彩紛呈,給觀賞者一種神秘莫測的迷幻感覺。皮影戲虛實相生的光影意象化視覺表演語言,讓觀賞者在悅耳的鄉音唱腔和膾炙人口的傳統故事演繹里面沉迷陶醉。在過去,這種光與影交織的視覺語言無疑是對人們現實生活的一種理想化聯想延展,也是對勞苦大眾的生命經歷的一種人文關懷和心理撫慰。

華縣皮影形象設計獨具匠心,刻制技藝語言精湛,用色豐富絢麗;形象構成外輪廓簡練概括、頭部五官精煉,頭飾和衣服裝飾圖案、紋樣繁復精美,具有簡繁對比鮮明、外形清朗、內裝雍容華貴、色彩豐富的獨有工藝裝飾表現語言魅力。

四、華縣皮影作品賞析

(一)武將

華縣皮影戲武戲較多,武將形象精彩紛呈,代表性的如《三英戰呂布》里的呂布(圖21)。武戲中武將體型較大,壯實厚重,形態矯健;頭飾細密精致,背靠五色戰旗,五官多為圓額頭、環狀豹眼、圓鼻、尖下頜,嘴部為開口形式,影人似在戰場上開口吶喊,臉內留白處多裝飾火紋以襯托人物暴烈性格;身著鎧甲結實厚重,紋樣多為“魚鱗套、人字套和星眼套”等紋樣形式;用色多施紅色、綠色,色彩鮮艷醒目。—般出戰武將的下半身都接連著戰馬,人與戰馬合為—體,戰馬形姿健碩,使武將影人顯得更加威儀。

(二)小生

華縣皮影生角形態秀潤挺拔,身高多為五頭高比例,頭大更顯身材瘦長,頭飾多為綸巾或雙層繡花帽,帽子裝飾花樣繁多,人物臉部簡潔明快,多用圓額頭、尖鼻、抿口、尖下頜形式塑造,五官清秀,眉線、眼線較長,臉面部多為留白,表現出清朗俊秀的生角人物形象(圖22)。用色多以藍、綠、白色為主色調,整體顏色輕盈明快。生角皮影衣飾紋樣刻制以雪花套、萬字套和梅花套等紋樣為主,繪制紋樣以牡丹紋、梅花紋、蓮花紋樣為主。淡雅的著色、修長的身形、清秀的五官、繁復細致的紋樣裝飾,呈現出生角清朗俊逸的人物形象。

(三)旦角

華縣皮影旦角體態秀麗婉約,有魏晉時期“瘦骨清像”的人物風格,很明顯沒有唐代女性豐腴世俗的美人之態。旦角身高也多為五頭高比例,因上身和裙子部分形態劃分明確,更顯體態靈動秀潤(圖23)。旦角設色豐富多樣,用色明快艷麗,給人潤澤養眼的感覺;頭飾繁密,衣飾紋樣豐富多樣,主要有雪花套、萬字套、空心十字套等紋樣;身上繪制紋樣整體裝飾花團錦簇,形制精美,形式豐富多樣,主要以纏枝牡丹紋、團花紋、祥云紋、蓮花紋等圖案為主。俏麗的女旦從幕布上移步走來,頗有步步生蓮之感。

(四)神怪

華縣皮影中神怪形象很多,尤其以《西游記》劇目里面的神怪為最。神怪形象多以獸怪之首結合人身表現。神怪身高形制較為靈活,其頭部形象豐富,其中龍王的頭部就是中國傳統的蛟龍造形,白蛇、鹿精都以動物頭部形態出現;閻王、仙官等形象多是發揮雕刻藝人想象力創新設計而成。神怪影人態怪神異,新奇多樣,用色鮮艷醒目,多施以大紅、大綠顏色。神怪身上紋樣以繪制為主,畫出不同鱗片、羽毛的形狀以及肌理和裝飾紋樣。神怪皮影存五官處理上極盡藝術夸張之能事,很多皮影額頭碩大,羽毛狀、火紋狀眉毛,環狀豹子眼,飽滿的圓形鼻頭;多為開口造形,口中多吐神火;在神怪臉上空白之處多飾以猙獰的紋樣,這樣的神怪形象如同“饕餮”一樣,有著一種中國傳統審美崇尚的獰厲之美。(圖24)千百年來,普通百姓心里寄希望借助神怪的力量來震懾人間的不平,來消災避害,來撫平其內心對未知世界的恐怖。從這個意義上看,神怪皮影如同佛教的神像一樣護佑著平常百姓的精神生活,承載了大的象征意義和民眾的精神寄托。

結語

漢代以來,華縣皮影戲從宮廷演出延伸到民間,從娛神、娛官到走進鄉間地頭娛人,具有了很強的人文主義精神和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唐宋時期,皮影雕刻技藝在皮影戲演出的帶動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今天,皮影雕刻技藝在皮影收藏市場的帶動下也得到了復興和發展。華縣皮影雕刻藝術歷史傳承清晰,技法由古至今一脈相承,制作方法純正,與中國畫造形基本理論高度契合,是根植于中國民間生活之中的血統純凈的藝術表珊形式。

華縣皮影形象設計理念具有民族、民俗藝術審美特點,很多形象設計傳承歷代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反映了當時生活形象實景,是中國古代人物社會生活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考古價值。

華縣皮影形象具有獨特的意象化表現語境,影人表現涉及美術表現元素豐富,應用美術表現方法多樣。影人角色形象個性鮮明,造形秉承“瘦骨清像”之風,形態表現在似與不似之間,影人形象在寫實表現的基礎上具有很強的表意特征,具有獨特的意象化表現語言特色。華縣皮影雕刻技法個性獨特,雕工技藝和刀法語言高超精湛,走刀干凈利落,千百年來形成了獨有的雕工語言,行刀疾徐結合,長、短刀刻依存,沖鏨鏤空相間,刀味陽剛中蘊含柔和,頓挫中呈現力量,極具人文藝術氣息。華縣皮影紋樣表現手段多樣豐富,樣式精致華美,設色艷麗醒目。這些因素,既呈現了華縣皮影雕刻藝術悠久的歷史、華美的形象、高超的刻制技藝,也體現了華縣皮影較高的藝術價值。

華縣皮影以其民族、民間美術的獨有風貌,獨特的意象化審美意味和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深深印刻在我們的心里。華縣皮影典雅精美的影人形象,體現了民間藝術家們積極、樂觀、熱愛生活的精神世界,他們用這種獨有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傳遞著對美的理解和追求。華縣皮影歷久彌新,綻放出一朵歷經歲月滄桑的民間藝術之花,希望這朵扎根在中國民間美術沃土之中的藝術奇葩越開越艷。

篇3

一、海寧皮影造型的分類

(一)身段造型

海寧皮影除了武打人物外,其他的人物都是一只胳膊,而且兩條腿是不能分開的,造型十分的別致。以結構區分,身段分為:上身、腰部、下身、上臂、下臂。一般分段繪制后縫接而成,基本都是側身像,大部分為單手,雙手很少。影人繪制都是單純平涂,留有線條空間的地方進行涂色。人物身段結構中,旦角(唯有武旦的頭像可以更換)及特型人物(如大嘴巴阿三、嘍羅、長差、報子等)的身、頭是不能分離的。以服飾區分,身段分為:生身(又可分為黑皮生、花衣身等)、蟒袍、箭袖、馬褂、靠子等多種。如旦角(有正角、花旦、老星、王母旦、師姑旦、昭君旦、紅官旦、夫人旦、小姐旦、老旦、喜旦、羊角旦、觀音旦等)對應不同的身段服飾特征(見表1)。

(二)頭像與局部造型

海寧皮影戲以頭像特征區分人物角色,因而頭像分類尤為細致,五官的繪制尤為精細,頭像具體分類(有冠、臉、須、眼、鼻、帽等)都是采用手繪表現,既能表現出人物的年齡和性別,還能表現出人物的官階和身份,更能表現出人物的奸忠、善惡、貧富等特點形象。冠式可分為:飾巾、板翼、武盔、帽(見表2)。其中,飾巾又可具體分為:唐巾、文生巾、矮子巾、須扎巾、道士巾、三髯扎巾、口扎巾、孝生巾、苦生巾等;板翼又可具體分為:方翼、圓板翼、團翼、尖板翼、三髯板翼、胡板翼、金花板翼等;武盔又可具體分為:沖天盔、二郎盔、大王盔、三髯帥盔、胡帥盔、撥到韋陀盔、獅頭盔等;帽又可具體分為:皇帽、胡孝帽、氈帽、碗帽、羅帽等。不同于北方皮影臉部面積涂色,雕刻出五官,手繪較少。頭像一般都采用正側面造型呈現,正側的形象,不是正側面透視的眼睛,而是把眼睛拉得很長,幾乎占據整個臉面,這樣的藝術夸張的表現手法與傳統的剪紙人物相似。

二、海寧皮影圖案造型風格及裝飾紋樣分析

海寧皮影造型嚴謹,結構勻稱,端莊大方,富有極強的裝飾藝術美。海寧皮影戲圖案造型不同于我國其他地區,北方的皮影主要通過雕刻“以刀”的表現手法,以陜西皮影為例造型主要是鏤刻的手法,然后加以大面積上色,繪制的圖案較少。而海寧皮影戲圖案造型方面的主要表現風格是“重彩繪,少雕刻,圖案豐富”,影人以圖案繪制為主,外輪廓雕刻,內以圖案繪制,人物角色、表情、性格表現更細致,表現更具有裝飾風格。圖案造型和色彩別具一格,表現手法更細膩,人物更傳情,富有地方色彩,表現手法與傳統的人物工筆相似。皮影道具在制作之前,先有畫樣,畫樣就是道具的圖案設計,圖案多來源于古老的民間藝術——剪紙、民間窗花、鞋花、木雕等民間藝術圖案精髓,有名的藝人都要在以往的基礎上有自己的創新和特點,畫稿也就慢慢地積累下來。海寧皮影的繪制圖案的組織形式大可分為單獨紋樣、適合紋樣、連續紋樣:1.單獨紋樣作為圖案的最自由、最基本的構成形式,圖案構成的裝飾感強,可分為對稱式和均衡式兩種。其外形構圖獨立完整,繪制嚴謹豐滿,每個不同人物角色都擁有自己獨有的單獨紋樣,用來區分影人的特點和性格。2.適合紋樣是在一種特定空間、特定輪廓的裝飾紋樣。圖案與輪廓結合巧妙而富有強烈的裝飾感,從外形輪廓上可歸納為自然紋、幾何紋、人造紋三種形式。常常用于影人服飾中的圖案裝飾方式。3.連續紋樣是根據內容和結構的規律,以圖案重復排列的構成形式,常用于影人服飾的邊緣、腰帶,也用于影人佩戴的裝飾品圖案的間隔。

三、總結

篇4

1皮影及陜西皮影造型藝術特點

1.1皮影造型簡介

皮影繼承了民間剪紙的外觀造型,民間繪畫的色彩、線條、雕刻藝術的用刀方法,將具象的形態高度概括成抽象的形態,并隨著表演的過程賦予角色,給觀眾無盡的想象空間。皮影造型主要有頭茬、身段夾子、馬靠與馬斬、仙場、妖場、輔助夾子等。頭茬是影人的頭部,頭部和身體是分開的,以便于不同的組合搭配。如圖1[4]所示頭茬包含面部與頭飾,頭飾又含發飾和帽飾。身段夾子為身體服飾,按照人物身份有龍袍、蟒袍、官衣、靠甲、帥袍、仙衣等分類。馬靠是指半身人物騎在馬上的形象,身下為馬者為馬靠,身下為虎者則為騎虎靠等。而如果身段能從馬上取下來,則稱為馬斬。圖2[5]63所示的皮影造型即由將帥頭茬、帥袍、馬靠等組成。仙場由仙人和道士組成,仙人和道士的區別在于頂戴及佩飾。妖場中妖魔鬼怪均以形象手法表示,它們的造型沒有固定的模式,完全由藝人自由想象。輔助夾子是指舞臺布置中用來點綴環境、襯托人物的布景等。

1.2陜西皮影造型特點

陜西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秦漢至隋唐當皆以其最盛[6]137。陜西皮影造型形象設計飽滿生動,面部線條洗練簡潔,服飾道具多姿多彩,人物性格卓然可觀。人物的頭部多為正側位造型,以頂、額、鼻、顎、后腦為輪廓構圖,只刻畫出一邊臉和一只眼[5]172。皮影雕刻者抓住人物最重要的臉部特征進行適當的夸張處理,對五官的刻畫尤為精細,或“實臉”或“虛臉”,既表現出人物的年齡,又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寓褒貶于其中。陜西皮影的服飾圖案吸取了民間的印花布和戲劇服裝圖案的樣式,并根據自身的藝術特點加以創造。花朵圖案裝飾性強,鏤花圖案虛實穿插、形式多樣。衣著服飾的用色上,總是能夠巧妙地烘托角色,并準確地表達出人物的個性特征。如圖3[5]173所示的旦角造型面部精致清秀,發飾繁花似錦,衣著用高純度的艷色,圖3旦角Fig.3AfemaleroleofShanxishadowplay經濃墨壓邊,富麗而不艷俗。陜西皮影造型的輪廓整體概括,線條優美生動,在輪廓內部以鏤空為主,又適當留實,做到繁簡得宜、虛實相生。皮影人物、道具、配景的各個部位,常常飾有不同的圖案花紋,整體效果麗而不繁、簡而不空。皮影藝術家在創作造型時注重表現對象的神似,取其簡而舍其繁,藝術作品寫意大氣。

2皮影造型藝術在現代絲綢家紡中的應用構思

2.1設計理念

把皮影造型藝術應用在床品、窗簾、桌布等眾多的絲綢家紡產品上,使產品既體現出高品位的中國文化內涵,又符合當今世界潮流。首先,可以吸取陜西皮影中人物、花卉和其他裝飾搭配物的形態特點和色彩組合,將這些圖案整合處理,通過或印花或繡花或織花的手段,應用在各類絲綢家紡中,做出具有民族風格的產品。其次,陜西皮影中的宮殿帥帳、書苑繡閣、天堂地獄等背景設置,構圖飽滿充實,裝飾趣味濃郁,這種大氣的背景圖案完全可以應用到窗簾或者桌布上,特別是應用到中國風格的室內環境中,能夠形成統一的中國風情。再次,陜西皮影中怪獸之類的意象造型極富浪漫色彩,裝飾性極強,可以將其應用在室內裝飾品中,可以與皮影戲中的各種造型和背景巧妙搭配,將民族文化點綴于室內空間。

2.2設計方法

經過對陜西皮影藝術造型、色彩、風格的分析,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將皮影造型藝術應用于家紡設計的設計方法歸納如下。

2.2.1元素再造陜西皮影造型中有許許多多的高度概括、藝術性強的圖形,可以直接挪用,也可以將其繁雜、細膩的圖形根據需要予以簡化,運用各種設計元素、造型規律和藝術設計法則,將傳統圖形元素加以提煉、整合,融入現代的審美理念。

2.2.2形式借移形式借移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的結合,另一種是中國傳統元素與西方圖形技巧的融合。在筆者的設計中,將陜西皮影這個傳統元素與現代的造型藝術相結合,同時在皮影頭飾和帽飾之中加入具有西方特點的圖形。

2.2.3色彩轉化在現代設計作品中傳統色彩的運用非常廣泛,許多設計師正是從傳統中引出現代,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對接。陜西皮影的用色基本以紅、黃、綠、黑、白為主,色調趨向濃重艷麗,不適合在絲綢家紡中直接使用,這就要求將傳統色彩搭配作相應的改善,跳脫既定用色的思維模式,賦予設計者心中的意向,這樣就能煥發出新的氣象,使作品適應現代人的審美。

2.2.4意象重構意象表現是客觀景物與主觀情趣的統一,優秀的現代設計表象要飽含更深的內涵和更悠遠的意境。陜西皮影造型正是寫意的典型代表,在皮影風格絲綢家紡的創作中,這種意境的追求是值得借鑒的,景在畫中,意在畫外。

3皮影藝術風格的現代絲綢家紡產品設計——以靠墊為例

“陜西皮影藝術風格”靠墊面料采用全真絲織花設計,圖案以陜西皮影中影人的頭茬為原型,運用各種設計手法將其藝術變形,帽飾和發飾上的圖案采用較現代的圖案,既體現傳統文化的意境,同時也符合現代流行趨勢。提花織物織造完成后,根據靠墊的造型設計,拼接富含現代氣息的皮革等面料,使整個靠墊更富有藝術感。

3.1圖案設計

在靠墊圖案的設計中,靈感取材于陜西皮影頭茬造型,原型如圖4[5]203所示。在保留原有側面輪廓的基礎上,在細節表現上進行了現代裝飾性改造。如在女頭像的面部增加側面花紋、鬢發作耳環處理,頭飾更加細膩柔美。男頭像的五官進行調整,使五官更加清俊,增加了眉毛的層次,脖子及輪廓線進行了裝飾性處理等。頭飾部分更是進行了圖案創造,使造型上更為精致、裝飾性強,以便織造出來效果明晰。在色彩設計上,增加了色彩的過渡變化,色調柔和又層次分明,富于時尚氣息,圖案設計稿見圖5。

3.2紋織工藝

3.2.1織造工藝設計產品為陜西皮影藝術風格靠墊面料。經線選用[24.4×26.6dtex(1/20/22D)廠絲80捻/10cmS×2]68捻/10cmZ(米白色)桑蠶絲,經密為1140根/10cm;緯線3組,線型與經線相同。甲乙丙緯依次為紅色、黃色和黑色,總緯密為(530×3)根/10cm;成品門幅為208cm;選用主紋針數為12000針的電子提花機織造,單造單把吊裝造。

3.2.2意匠圖的編輯將紋樣進行選色、分色處理后,設置小樣參數。然后對其進行去雜、自由勾邊等處理,使其滿足意匠圖邊緣光滑,顏色干凈的要求。放大意匠片段如圖6所示。

3.2.3組織設計說明甲乙丙緯按1︰1︰1的排列比進行投梭,織物采用緯三重組織結構,為保證織物表面的密度均勻,均采用兩組緯線表面顯色,一組緯線背襯的方法,組織以16枚緯緞為基礎,運用一系列的加強緯緞,作層次的變化,甲乙丙緯依次分別選用紅色、黃色和黑色。以紅色和黑色混合顯色為例,如圖7所示,a組織中,紅色緯線16枚緯緞,黑色緯線16枚加強9個點的緯緞;b組織中,紅色緯線16枚緯緞,黑色緯線4枚加強10個點的緯緞;c組織中,紅色緯線16枚緯緞,黑色緯線16枚的緯緞;可在織物上依次顯示由淺到深3個層次的紅色。

3.2.4上機織造圖案設計完成和組織設計完成之后,進行上機織造,下機面料如圖8所示。

3.3靠墊造型設計

3.3.1靠墊結構靠墊造型設計,以織花面料為主體,配以其他面料進行藝術拼接。靠墊正面面料拼接構造如圖9所示。主體部分采用皮影風格真絲織花面料,其他部分分別采用皮革和墨綠色的真絲面料。

3.3.2褶皺制作為了豐富靠墊的表面立體效果,拼接的真絲面料作褶皺處理,以突顯面料的立體造型能力,給人以更多視角的美感。皮革由于材質稍厚,做直接拼接處理。

3.3.3靠墊制作靠墊正面經過面料拼接后的兩組靠墊如圖10所示。一組采用真絲褶皺拼接,另外一組用咖啡色的皮革直接拼接。實物效果如圖11所示。

篇5

筆者收藏皮影多年,根據個人經驗,覺得收藏皮影要從質料、工藝、時段、套相等方面著眼。不是所有的皮影都具有收藏價值,只有這幾個要素兼備的皮影才值得收藏。

一是質料。制作皮影的材料是獸皮,包括驢皮、牛皮、羊皮、豬皮等。所有皮料中驢皮最好,因為驢皮透明度好,薄且平整,雕刻起來也不“闖手”,且“站色”、“站線”性能較好,還防水防腐防蛀,所以各地皮影大都采用驢皮制作,故而皮影又被俗稱為“驢皮影”。牛皮、豬皮、羊皮次之。收藏牛皮皮影,要選那些色彩透亮、厚度適當、潤澤透明、柔而不軟、硬而不脆的皮影制品進行收藏。

二是工藝。一個皮影人物的制作,通常需要經過選皮、漿皮、下料、畫稿、描樣、鏤刻、敷彩、熨平、罩漆、縫接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唐山皮影影人造型優美,雕鏤精細,玲瓏剔透,融合了剪紙和年畫的藝術特點;隴東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型輪廓挺拔,鏤刻精細流暢,重視圖案的裝飾效果;山西皮影藝術風格及工藝手段與陜西皮影相似。收藏皮影時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皮影特點,有針對性地收藏。

篇6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復州皮影戲;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2-0146-02

皮影藝術,又稱皮影戲、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驢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隔亮布進行演戲,它是集繪畫、文學、舞蹈、表演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中國皮影藝術的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在明朝傳入遼南地區,復州皮影文化由此開始形成,經過歷史的發展,幾經傳承和演變,最終形成了扎根本土、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復州皮影戲文化。復州皮影戲被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警鐘在敲響

眾所周知,一個時代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民經濟總體上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文化的發展卻伴隨著經濟的發展放慢了腳步,這不僅表現在文化產業的緩慢發展,更體現在很多文化遺產瀕臨絕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復州皮影戲的傳承與發展也遇到重重困難,可以說是“危在旦夕”,因而“非遺”保護“迫在眉睫”。

1.“非遺”保護“迫在眉睫”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與人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以非物質文化的形式世代傳承的一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民族個性、生活習性、審美態度的一種“原生態”的再現。任何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該得以珍視、保護和傳承。他們是各類文化形態發展的基礎,任何文化形式的創新都應該根植于牢固的根基。但是在當今時代下,伴隨著大眾傳播全球性,很多民族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單一化”和“標準化”愈發取代了民族文化的“生態化”。而這種文化的沖擊也會形成產業鏈式的作用,影響民族的經濟形態等多種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展現民族的獨特性和多樣性的特點,是人民歸屬感的一種體現,也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但是當今時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卻讓人們忽略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因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迫在眉睫”。

2.復州皮影“危在旦夕”

“皮影是人類電影、電視之祖。”這是中國民俗學會理事、著名專家烏丙安教授對復州皮影戲給出的中肯的評價。皮影戲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傳統戲劇體系,集“生、旦、凈、末、丑”于一身,兼容“說、念、唱、打”的唱腔形式,兼收并蓄,情感豐富,極富表現力,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復州皮影戲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本土文化發展的藝術結晶,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復州皮影戲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由當時來自于中原的戍邊將士、經商和移民的群眾帶入遼南復州。在清朝嘉慶年間,山東的皮影藝人闖關東來到了遼南,復州皮影戲開始廣泛流行。直到1949年,復州皮影戲才開始重新回到歷史舞臺,復州皮影戲才在人民群眾的努力下發展到了歷史的頂峰。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的復州皮影戲皮影班43個,知名皮影藝人20余人。時期,復州皮影戲又再次步入停滯階段。21世紀,經濟發展是社會的主要話題,伴隨著科技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娛樂休閑方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復州皮影戲在這場變革大浪中卻沒能順應潮流,逐漸沒落,復州皮影“危在旦夕”。

二、特殊的文化符號

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代表性的復州皮影戲,作為特殊的文化符號,都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通過對符號背后的不斷挖掘,才能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理解。

1.“非遺”的文化符號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的特殊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符號意義。從政治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長期積淀,能夠激起人們心中的認同感和歷史感。這對于一個國家內在文化的弘揚和政治穩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從文化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和特殊性的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積累總結從而演變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而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由其別具一格的特點展現于世,同時多種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構成了繁花錦簇的文化世界。從經濟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展現一個地區獨特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情懷,與地區旅游業結合,能夠產生產業附加值的效果,能夠激起人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心理認同。

2.復州皮影的文化價值

復州皮影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內涵。其融合多種藝術門類并采用手工制作和手工操作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有著其他藝術無法逾越的特質。同時,影人和真人的有機結合,唱腔和表演的完美統一也是在其他的藝術表演中不常見到的形式。復州皮影戲歷經十幾代的傳承和發展,博采眾長,集結了多種藝術門類,不斷充實內容,更新藝術表現形式,讓皮影藝術得以不斷發展。皮影藝術借助民間方言,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域文化,“一口述說千古事,雙手揮舞千萬兵”。復州皮影戲劇本的編纂和唱腔的演繹都需要十足的基本功,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彌足珍貴的歷史價值。

復州皮影戲的表演形式一般都依托于民俗文化進行開展。皮影戲歌頌傳統美德,摒棄丑惡行徑,用幽默詼諧、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人們講述著生活的點滴。其經濟價值也體現在對歷史的挖掘和保護,將科學的保護和經濟復蘇緊密結合,創造文化價值又帶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三、傳承路上的困難

歷史的發展需要傳承,但作為文化的特殊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連同復州皮影戲在時代的大背景下,都面臨著傳承路上的重重阻礙。

1.“非遺”:想說愛你不容易。(1)受外來文化、時尚文化的沖擊。普遍來看,世界各國對于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尚處于起步階段。同時,當今時代下,時尚文化、外來文化都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盲目的追逐所謂的時尚文化,崇拜外來文化。加之廣大的人民群眾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和認同,外來文化和時尚文化就很容易先入為主影響非物質文化的發展;(2)經費投入不夠,專業性人才短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應該由政府主導來進行相關工作的開展。同時,其保護工作對專業性程度要求比較高,應該“專人專責”進行開展。但如今政府的主要任務都在經濟方面,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專業性人才的培養。

2.復州皮影戲傳承遇阻。(1)皮影文化后繼無人,幾近衰落。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城鄉生活差距逐漸縮小,鄉村居民逐漸向城區居民生活看齊,生活習慣和文化欣賞方式也和城區居民越發的相仿。越來越多出生于鄉村的年輕人也不再喜歡皮影這種藝術形式,相反會表現出厭煩和排斥的心理。地區的方言和獨特的唱腔本應成為皮影文化立足的根本,卻成為了發展的阻力。眾多藝人年事已高,無法從事該種行業,又存在一部分藝人為提高生活水平不再從事皮影演出。年輕人越發覺得這種藝術與時代脫節,更想追求高報酬的工作職位,從而放棄學習皮影藝術,導致了皮影文化后繼無人,幾近衰落;(2)政府重視程度有待提高。政府和相關部門雖已對復州皮影戲采取措施加以保護和弘揚,但是并未取得較為明顯的改進。在政府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皮影藝術強硬的走進了社區,走進了校園,但是這種形式卻沒有起到最初的積極效果,反而對皮影藝術的發展產生更大阻力。政府籌資建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卻更多的流于形式,只為應付接待和相關的檢查,背離了為藝人提供場所發展的初衷。

四、發展:傳承的出路

只有分析傳承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綜合角度的思考,才能破解難題,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復州皮影戲進行有效發展。

1.建立“非遺”保護機制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非遺”保護機制。這種機制應該由政府出面起到主導的作用,利用相關政策,充分運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從資源分配到人員編制聘用,都需要一系列的調研和分析,形成長期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同時要落實好相關配套機制,對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的部分進行充足考慮,進行機制的補充協調,保證保護機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復州皮影戲的發展之策

復州皮影戲的發展要立足于當下時代背景,探索時展趨勢,充分與時代相結合,力求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更好地繼承,為此,筆者提出兩點策略。

(1)與高校共享資源,建立實踐與教學基地。加強復州皮影戲在高校中的教育作用,立足大連高校,資源共享,廣泛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動員高校學生在暑期、寒假積極到復州城進行調研,并面向他們宣傳皮影文化知識。對興趣較高的學生可以與高校聯系聘請老專家開設公共選修課,不僅起到了教育學生的意義,也可以挖掘自愿傳承這門藝術的學生;(2)以CIS系統拓寬知名度。挖掘復州皮影戲和復州城歷史文化元素,結合當今城區架構和建筑的特點,打造獨特的CIS系統。在旅游景區和整個復州城形成以皮影元素為核心的視覺識別系統。這種系統的組建,可以讓皮影文化散布在復州城的每一處角落,讓抽象的文化“形象化”,打造出具有復州城形象的“城區文化”,發展旅游業,拓寬城區知名度;(3)增強與新媒體的融合。復州皮影戲的發展也要和當今時代新媒體相融合,充分立足當下微博、微信的活力。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和微博賬號,實現互聯網資源和皮影戲文化的無縫對接。利用現代技術“H5”頁面等形式,在重要時間節點和大事件進行事件營銷,增強與受眾的互動性,從而進行復州皮影文化的全面推廣。

參考文獻:

[1] 曹新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

篇7

其實一提起北京皮影人兒,想必您一定不會陌生,它是咱老北京的玩意兒,老北京人稱它為“驢皮影兒”,能耍、能演、能“唱”。近些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加強,書刊雜志、旅游宣傳隨處都能見到北京皮影兒的身影。北京皮影人兒是北京皮影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成了咱北京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

北京皮影戲是中國皮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分支流派,早期的北京皮影自明代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灤州后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后進入京城。到清朝同治年間以皇城為界分為了東、西兩派。兩派溯源同一則風格不同。

北京西派皮影相傳于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后)傳入京城的。風格上受北京地方戲種、曲種的影響而逐步加以變革,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到了民國末期,北京地區還存留著許多影響較大的西派影戲班。這些影戲班都是以表演皮影戲為主,皮影戲所用的皮影人兒都是從京城專門制作皮影的作坊買來的,但是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路宗有的“德順皮影班”。

上世紀的老北京人幾乎都知道,在西四北當街廟旁有個德順班,班主姓路,又叫路家班,在京城頗有名望。路宗有有五個兒子,個個能拉會唱還個個具備特殊專長。長子路景魁會彈三弦、吹嗩吶,能唱丑角、善演豬八戒;二子路景通能唱大武生,還會耍影人兒;三子路景達會耍影人兒、唱老生和青衣,會設計雕刻影人兒;四子路景平能拉主弦、打“雙跨”兼唱花臉、老生;五子路景安能唱文、武生和花旦,能打鼓和拉弦兒,能編寫皮影劇本。這樣的“高配”在當時京城影戲班里可是“獨份兒”,尤其是三子路景達,掌握了設計、雕刻皮影的“絕技”,自己又精通“耍影人兒”,做出的皮影人兒都是根據劇情和自己表演的需要設計和制作,皮影人兒好使,能“出相兒”。因而,德順班不再用買那些“工匠”做的皮影人兒了。有了這樣的“配制”,您說這哥兒五個傳承的“德順皮影劇社”能不唱紅京城嗎?

北京皮影戲發展到現代,由路景安之子路寶剛傳承,至今已達五代,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整套的藝術體系。

我國各地的皮影人物造型,大都是汲取了中國古典壁畫、佛像雕像塑像、工筆人物畫、人物白描、民間剪紙刻紙、民間玩具泥塑等藝術中的營養而脫胎演變而來,但又都因各自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北京皮影人物的造型設計則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神態的塑造,注重人物角色與著裝的統一,衣飾冠戴的合理性。其造型典雅中不失質樸,色彩古樸中不失亮麗。德順皮影劇社的路景達先生將京劇臉譜及東派北京皮影造型融入了北京西派皮影造型中,適應了當時京城地區百姓的審美要求。

制作一件皮影人,首先要有一塊皮料。這種皮料是特制的,要經過浸泡、刮削、晾曬、整平等許多加工環節,才能將一塊帶毛獸皮制成透明皮料,有了這種皮料,就可以制作皮影人物了。北京皮影人物的制作工序,大致有如下幾個步驟:人物造型設計與開節、獸皮的選料與開料、雕刻、著色、裝訂與安裝操縱桿。

人物造型設計,是按照劇目需要設計皮影人物的衣冠穿戴,按照劇情需求設計人物的關節。由于皮影的造型藝術屬平面造型藝術范疇,要在一個平面上塑造出具有立體感的人物,這就需要設計者充分考慮人物所穿戴的“行頭”,將其以“散點透視”的方法繪畫出來。北京皮影人物的生、旦、凈、丑有不同的面部造型,一般生、旦角使用“空臉”,即將面部只留下眼、鼻、嘴,其他部位刻空;凈、丑角用“實臉”,即臉部突出戲曲臉譜裝飾。

在人物關節的設計上,大部分北京皮影人物分為上身、中身、前腿、后腿及上臂與下臂,這種“開節”的主要特點是人物前、后腿分開,呈一前一后的姿勢,這種方式是傳統皮影的“開節”方式,能夠使皮影人物行走平穩。另一種方式是將人物的兩條腿并攏,在其胯部、膝部安裝關節,皮影人物可以在舞臺上邁步行走,可以做踢槍、跨步、踢腿、翻筋斗等動作。

獸皮的選擇與“開料”也是制作皮影人兒的重要步驟。制作者要根據劇目的要求選擇皮料。頭料的選擇必須是下厚上薄,這樣制作出的皮影頭才能更好地立起來。皮影人兒的上身、上臂皮料可以略薄,中身、下臂皮料要適中,下身皮料要厚,這樣可使皮影人兒正常下垂,能夠全身貼幕,幕前的觀眾看到的皮影人兒不致發“虛”。

雕刻是皮影人物創作的特殊屬性,也是這一藝術的靈魂所在。雕刻北京皮影人物,雕刻者只憑借著一把直刀,在獸皮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皮影人物,其刀法多種多樣、變化無窮。運用這些刀法,可以將人物的發絲、胡須一絲一絲地雕刻出來;可以將彩帶雕刻得瀟灑飄逸;也可以將人物的紗裝表現得淋漓盡致。雕刻是皮影人物制作的二次創作。雕刻者以刀,要充分理解設計者的創作意圖。北京皮影的雕刻以刻線為主,類似工筆畫中的“線描”,其主要作用是用“刀口”隔開顏色。

皮影人物要通過著色來表現她的多姿多彩。北京皮影使用的色彩是透明水色。在色彩上要原色與間色搭配合理,色度上濃淡相宜,著方法上要套色、潤色兼用,并運用中國畫和書法中的布白方法,以無色代有色,以布白托顏色,給予人典雅華麗的美的享受。

一個皮影人兒上好顏色后,往往需要將其陰干和壓平,因在著色過程中會使皮料吃水而出現凹凸不平的現象,壓平后會改善皮料的平整程度,使皮影人兒裝訂后更好使用。陰干后往往要往皮影人兒上噴一層薄薄的保護漆(明、清及民國時期使用桐油),使皮影人兒的色彩不致褪色,亦可起到防水的作用。

北京皮影的裝訂要按照原設計圖進行安裝皮影人兒的各個部位,每個關節既要用棉線或大頭針穿牢,又要不影響皮影人兒的關節活動,使皮影人兒活動自如,亦不致使關節處的服裝圖案出現斷開的現象發生。

皮影人兒的操縱桿安裝要根據人物的要求進行,一般傳統皮影人兒在脖子、兩手間安裝三根操縱桿,這樣使用一名演員即可表演。遇有特殊動作的皮影人兒,如開打、飛行、邁步等動作,就需在腳部安裝操縱桿,一個皮影人兒由兩位演員共同表演。

通過上述主要的制作程序,一個可以活動的皮影人兒就做好了,如果保護得當,一個皮影人兒可以使用百年以上。

篇8

【關鍵詞】新媒體;江漢平原皮影藝術;傳播創新

當前,媒介技術的進步為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與發展平臺。面對現代社會和消費文化的變遷與沖擊,江漢平原皮影藝術應立足地域特色,借助多種媒介形式,實現新媒體環境下的有效傳播。

一、新媒體對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傳播意義

(一)豐富皮影藝術的傳播內容與形式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不再是電視、報紙等某一種傳統媒介方式的單一傳播,而是集合3D技術、數字影像、虛擬現實等新興手段的“協同”傳播。基于此,江漢平原皮影藝術可以通過多種媒介形式更加全面、立體、生動地呈現在受眾面前。與此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產生的社交娛樂平臺,兼具娛樂化與流行化的特征,可以為固化的藝術形式注入新的發展活力,創新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表達形式。

(二)促進皮影藝術的交互化傳播

隨著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新興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逐漸向雙向、多向傳播轉變,這使得傳受雙方的互動性大大增強。皮影藝術的受眾不再是簡單的接收信息,也成為了信息的制造者、傳播者和分享者。借助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新媒體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興趣,對皮影藝術的內容報道進行討論和反饋。

(三)推動皮影藝術信息的廣泛傳播

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進步,使得人類的傳播范圍擴展到整個世界。在這一前提下,非遺的傳播可以突破時間和區域的限制,有望在更廣闊的環境里被人們所知曉。2021年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540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可見,我國網民規模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基于互聯網的線上溝通平臺已然變成人們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利用新媒體傳播方式,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將江漢平原皮影文化藝術傳播至世界各地,使其為更多的新媒體受眾所知曉。

(四)培育多元化的傳播主體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傳播資源的豐富,很大程度上沖破了少數大眾傳播組織對傳播資源和渠道的壟斷,為社會大眾進行信息傳播提供了條件,這也使得信息的制作、傳播變得更加便利。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傳播亦將不再僅僅依賴于傳統主流媒體,包括傳承人在內的每個個體均可發聲,積極投身于皮影藝術的傳播實踐,這使得江漢平原皮影藝術有望重新活躍在大眾視線之中。

二、江漢平原皮影藝術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播內容和形式陳舊,缺乏深度傳播

隨著大眾文化消費行為的變化,傳統的皮影藝術與現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文化距離。目前,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傳播手段大多表現為傳統劇目的現場演繹、報紙雜志對傳承人展開專訪、皮影藝術作品鑒賞、紀錄片等,上述傳統的傳播內容及形式缺乏新意,對置身于新媒體環境的用戶缺乏足夠的吸引力。此外,由于相關傳承人對江漢平原皮影藝術資源的整理缺乏系統性、挖掘深度不夠,導致媒體傳播者得不到足夠的信息內容資源,因而對其難以形成整體的認識,最終導致傳播者不能有效地完整地把江漢平原皮影藝術呈現給受眾。

(二)傳播受眾流失嚴重,存在代際失衡的現象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通過生動的傳播實踐來實現,其存在和延續需要有受眾的欣賞、分享。隨著現代新興媒體的迅速發展,數字媒介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平臺,皮影藝人恪守的傳統表演規范與程式已經難以得到年輕受眾的認同與接受,觀眾資源流失問題較為嚴重。此外,學校在非遺文化的教育與宣傳方面的工作缺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年輕人對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缺乏了解,也加劇了非遺文化傳播受眾的代際失衡。

(三)傳播主體各自為政,缺乏協同機制

現如今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傳播仍舊多依附于口耳相傳與現場演繹,部分皮影藝術受眾則借助新媒介以短視頻、微博信息等形式進行自發傳播,但由于缺乏協同機制和統一的規范引導,導致傳播主體的力量分散。且由于傳播者的專業能力參差不齊,傳播的相關信息也大多從個人審美出發,加之傳播內容雜亂,因而無法規范系統地反映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演繹、雕刻和唱腔的特色,傳播效果不容樂觀。

三、新媒體環境下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傳播創新

(一)運用現代科技,創新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傳播形式

1.將皮影聲像資料進行數字化轉換

傳播者可以運用超清攝影、網絡通信技術等新技術手段對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信息內容進行數字化采集,把資料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據化、可視化的資料,進而存儲于計算機和互聯網云端,以供受眾瀏覽欣賞。在對其進行影像化記錄的過程中,需要專業的影像制作人員深入到江漢平原皮影藝術傳承人群中去,圍繞學藝、工序、作品、傳承等不同方面對傳承人進行采訪和拍攝記錄,近距離地感知傳承技藝、皮影文化,用影像記錄、還原真實的內容。與此同時,相關團隊還要邀請、組織專業的研究人員將其由來、發展、流變等方面的資料進行梳理,并使其內容符合大眾文化的語境;在將相關音視頻資料分類整理后,需要錄入檔案管理數據庫,以便實現對皮影藝術的數字化保存,以為其內容創新提供借鑒。

2.搭建皮影文化藝術虛擬仿真平臺

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建立仿真三維場景,將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制作或表演過程以及傳承環境進行原樣再現,實現受眾與虛擬空間環境的近距離接觸。通過建立體驗式交互平臺,將江漢平原皮影項目轉化為數字文化形態,受眾只要點擊鼠標就可以感受模擬真實環境的三維動畫演示作品,通過模擬制作過程可以加深受眾對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了解,進而實現深度傳播。

(二)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創新傳播渠道

1.打造富有特色的網絡服務平臺

政府部門或文化部門可以運用信息化、數字化等高科技手段構建江漢平原皮影戲特色網絡服務平臺,在此基礎上適當整合皮影戲的歷史文化、影像照片、音視頻資料以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等多方面的珍貴文獻與資料,以滿足用戶不同層次的文化需要。同時,還可利用數字技術開發江漢平原皮影戲藝術創意體驗應用App,借此增強傳受雙方的雙向互動,滿足用戶活態體驗需求。

2.有效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傳播推廣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普通大眾提供、分享信息將日益便捷,社會公眾在傳播過程中日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相關團隊應充分利用以微信公眾號、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矩陣,借助其個性化、交互性、碎片化的特點,建立起江漢平原皮影戲藝術的統一媒體賬號,以H5、熱門話題、動態長圖等新興表現形式同受眾展開積極互動,以此提升個體用戶投身文化宣傳的主動性,從而孕育一批關心和熱衷傳承江漢平原皮影文化藝術的年輕群體。

3.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

當前,發展新媒體、促進媒體融合發展,已成為傳統媒體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非遺文化在打造自身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同時,應緊跟媒體融合趨勢,借助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機融合所搭建的兼具公信力與新技術能量的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近年來,依托媒體融合進行非遺文化宣傳的節目層出不窮,如《國家寶藏》《傳承者》等節目,通過電視頻道的首播和各平臺的分播可以推動非遺文化的傳播。江漢平原皮影戲藝術的相關傳承傳播工作者可參與到電視節目和新媒體宣傳活動中去,結合時代文化消費的發展趨勢,擴大皮影戲文化藝術影響力。

(三)實施跨界融合,推動江漢平原皮影戲產業發展

1.皮影+數字文創

基于騰訊與故宮博物院跨界融合的成功示范,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相關團隊也應根據年輕社群的文化心理和消費需求,在凸顯傳統精神文化內核基礎上,憑借生動的數字創意形式吸引受眾。現如今游戲、音樂、社交等文創業態的開發使傳統文化的呈現方式日趨多元化,相關團隊可通過提取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典型元素進行創意設計開發,挖掘、開發出生動的影人表情包、趣味方言唱腔語錄、線上DIY“設計+定制”、皮影元素定制游戲皮膚、數字明信片、數字漫畫等多元化的數字產品,實現皮影文化的數字化創新。

2.皮影+影視

一是相關團隊可以致力于皮影題材的動畫制作與推廣。將皮影藝術與動畫結合,融合影人的形象特點,挖掘符合當下文化價值觀的“新”產品,創造出符合現代受眾審美需求的皮影動畫產品。二是推動皮影藝術在影視領域的宣傳推廣。近年來,國產劇非常重視歷史文化輸出與轉化,劇集中常常出現傳統藝術的身影。如飽受贊譽的《清平樂》的片頭、劇集中的剪紙藝術、皮影戲等傳統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了敘事中,廣受觀眾喜愛。此類劇集的成功反映了社會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度逐漸提升,皮影藝術與電視劇的結合有望為大眾喜聞樂見。

(四)加強教育宣傳,培養江漢平原皮影戲的新興消費市場

若要實現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有效傳播,需要培養一批新媒體傳播方面的創意人才。一方面,傳承人與相關從業者應主動接受新媒介,樹立創新的傳播意識。另一方面,廣大數字用戶也應該學習掌握數字技術,尋找與現代受眾審美相契合的創意元素,進行高品質的皮影藝術內容創作。大學生新生代群體可以成為創意人才的重點培育對象。湖北省相關高校可開設江漢平原皮影戲相關課程,邀請傳承人進入課堂開展現場教學,還可以使其前往潛江、天門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學習掌握唱腔、設計方法,專注于專業設計,以此促進皮影戲藝術的創新與衍生。在信息化時代,為了實現江漢平原皮影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相關團隊應在保留其特色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多種媒介平臺、多種渠道創新其傳播方式,聯合多方主體共同參與,探索出江漢平原皮影文化藝術的傳播新模式。

參考文獻:

[1]羅天.三網融合背景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依存度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17,(07):55-56.

[2]汪沛.皮影藝術新媒體傳播研究[D].湖南大學,2014.

[3]吳俐磊.由休漠之“應該”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J].學理論,2012,(31):12-14.

[4]季賀鳴.數字時代手機媒體文化意義考量[D].東北師范大學,2011.

篇9

1、1資源優勢

孝義皮影獨特的資源優勢,是旅游營銷得以開展的基礎。論文百事通孝義皮影在皮影藝術歷史上,是最有資格代表中國和世界最早皮影之稱的皮影戲,素有“三晉奇葩”之美稱。孝義皮影制作精美、操作傳伸逼真、表演手段獨特、劇目豐富,現收藏有200余本,這些劇本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即有民間傳說,也有英雄人物、歷史故事,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且極具學術價值。同時孝義皮影戲又是一項綜合性的戲劇民間藝術,集民間工藝美術、文學劇本、音樂唱腔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孝義皮影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觀賞性深受旅游者尤其是兒童旅游者的喜愛。有全國唯一的一座皮影木偶影視拍攝基地——孝義皮影木偶影視基地和我國第一座收藏、研究皮影木偶藝術的專題博物館——“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這些豐富且獨特的旅游資源構成了旅游的“賣點”,成為孝義皮影開展旅游營銷的基礎。

1、2區位優勢

孝義市優越的區位優勢使孝義皮影旅游更接近客源市場。孝義市是孝義周邊地區經濟、政治、文化、貿易發展的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身就是孝義人員集散地。緊臨靈石、汾陽、介休,與平遙也相距不遠,很容易吸引在平遙古城、介休綿山、靈石王家大院旅游的客人來孝義旅游。同時孝義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為開展旅游營銷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孝義距省會太原120公里,走高速也只需2個小時;距北京、西安、天津、鄭州等各大城市600公里。南同蒲鐵路介西支線直插腹地,孝柳鐵路向西延伸,成為晉西和陜北地區的物流通道。國道307和108、省道汾介和孝午公路與市鄉油路、鄉村公路,構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大運高速、太軍高速從南北兩側擦境而過。這些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得孝義皮影更接近客源市場,是開展旅游營銷的必備條件之一。

2孝義皮影旅游營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營銷意識淡薄

孝義皮影旅游營銷目前還處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自發營銷階段,主要表現在旅游營銷意識淡薄。人的觀念意識決定人的行為,沒有正確的旅游營銷意識,就不會有營銷活動的開展。孝義市政府只把皮影作為民間藝術加以保護,特別是從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只注重對于藝術的挖掘、改革和創新,而沒有將這一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推向市場,從網絡上的資料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都是關于孝義皮影資源特色介紹,而關于是一種旅游產品的幾乎為空白;當地民間的表演藝人大都歲數大了,對皮影開展旅游營銷更是不甚了解;同時又缺乏專業的旅游營銷人才。因此,政府、當地居民和旅游從業人員的營銷意識淡薄,導致實質性的旅游營銷活動遲遲不能展開。

2、2營銷主題模糊

孝義皮影暫時沒有準確而清晰的旅游營銷主題,直接影響著旅游營銷目標市場的定位。目前,孝義皮影還沒有一個統一的鮮明的營銷主題,對外的宣傳主要有:皮影與木偶、碗碗腔合稱孝義藝術“三大奇葩”、孝義傳統文化——皮影等,如果開展旅游營銷的話,這些主題就有點模糊,既突出不了孝義皮影的特點,又說明不了它在山西乃至全國的地位,同時也忽略了旅游者參與皮影的體驗。缺乏明確的主題使旅游者抓不到主軸,就不能整合所有感覺到的體驗,也就無法留下長久的記憶。一個景點是否有準確清晰的營銷主題直接影響這該地旅游業的發展。因此,只有為孝義皮影制定鮮明的營銷主題,才能突出它的與眾不同的資源優勢和旅游者參與的體驗,進而吸引更多的游客,融入山西民俗旅游之列。

2、3營銷內容單一

孝義皮影營銷內容單一是制約孝義皮影旅游發展的又一主要原因。孝義皮影目前的營銷內容主要是文字性的介紹孝義皮影戲、孝義皮影木偶影視基地、“皮影藝術博物館”。忽略了皮影人制品這一工藝品作為旅游紀念品的營銷和體驗營銷這兩大營銷內容。皮影人制品不只是用于皮影戲的演出,還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豐富的文化內涵、很高的收藏價值,是室內裝飾、饋贈親友、珍奇收藏、旅游產品的最佳首選。另外,皮影的制作、表演對旅游者具有較大吸引力,近年來旅游者已經不滿足于作為一個被動的旁觀者,而更愿意加入某項活動中來,所以孝義皮影應根據自身的特點開展體驗營銷,使游客既是觀眾更是演員,豐富游客在孝義的體驗。可見,目前孝義皮影的單一的營銷內容使得開展旅游缺乏活力和吸引力。

2、4營銷渠道低級

孝義皮影營銷渠道的低級嚴重地制約孝義皮影旅游業的發展。目前孝義皮影的主要營銷渠道是游客慕名而來或皮影演出團偶然外出演出,其中游客慕名而來的數量占少數,演出團外出演出雖然在演出地效果很好,但未能進行持續和有效的后續營銷且演出機會也不是很頻繁。因此,這兩種未經過旅游中間商的營銷渠道不能使孝義皮影被龐大的客源市場所接近,同時也未能形成宣傳推廣孝義皮影的有效渠道。這種低級化的相對單一的營銷渠道給孝義皮髟景區帶來了經營風險,成了孝義皮影旅游發展的瓶頸。

2、5宣傳力度不足

開展孝義皮影營銷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宣傳力度不足。網絡上關于孝義皮影的資料90%都是介紹孝義皮影的制作和演出、種類和特色、起源和歷史演變,很少宣傳有關作為一個旅游產品的孝義皮影,沒有一個正規的孝義皮影網站,照片和視頻幾乎是空白。媒體少有提及皮影這種藝術形式。作為山西人,都有很多人不知道孝義皮影、更未看過皮影戲表演。皮影木偶影視基地經營皮影木偶作品及收藏品展覽、兒童游樂公園、木偶電視劇光盤的發行、皮影木偶事業后繼人才的教育、皮影木偶旅游工藝產品的開發、生產等這些在網絡上都很少提到。宣傳力度的不足,導致人們不知道、不了解、更走不進孝義皮影。孝義皮影只有通過影視及廣告等各種載體擴大對外宣傳,才能刺激潛在旅游者需求,引導潛在旅游者消費,實現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3孝義皮影旅游營銷策略

3、1提高營銷意識,打響皮影營銷品牌

開展孝義皮影旅游營銷,必須提高孝義市政府、皮影旅游從業者及當地居民的皮影旅游營銷意識,強化皮影營銷品牌。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應發揮宏觀引導職能,認識到并重視孝義皮影營銷的重要性,成立孝義皮影營銷辦公室等組織,主要負責皮影藝術的搜集和整理、皮影旅游營銷策略的實施。辦公室的成立有助于改變目前皮影旅游營銷的自發狀態,有助于將皮影旅游營銷納入統一的旅游目的地營銷之中,有助于打造皮影旅游品牌。打造皮影旅游品牌的核心內容就是要實現皮影旅游產品同其他民俗旅游產品的異化,這種異化應立足于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并將這種文化內涵賦予相應的旅游產品中。另外,在皮影旅游產品開發初期,可以將其與晉中民俗文化旅游產品捆綁銷售,使其融入到民俗旅游中,又可以提高其知名度。

3、2準確市場定位,明確皮影營銷主題

開展孝義皮影旅游營銷就是要樹立鮮明的營銷主題,通過目標市場細分,科學定位目標市場。準確定位目標市場是開展旅游營銷的前提,是制定旅游營銷策略的基礎,樹立鮮明的營銷主題是為了開拓目標市場,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通過實地調研,建議將孝義皮影藝術的目標市場確定為三類:一級目標市場:孝義市居民及周邊居民;二級目標市場:山西省省內及周邊市場和國外市場;三級目標市場:北京和東部沿海高出游率地區;四級目標市場:全國和歐美發達國家。建議將孝義皮影旅游營銷的主題定為“參與孝義皮影,體驗山西民俗”,它既可以突出孝義皮影旅游的特色,又能讓游客在旅游營銷主題中增加自己的旅游體驗,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3豐富營銷內容,開展皮影體驗營銷

(1)加大皮影制品等旅游紀念品的營銷,以皮影靠子、皮影掛畫、皮影服飾、皮影燈、皮影小件飾品等文化旅游產品營銷為重點。針對小朋友這種特殊的目標人群,可以營銷如孫悟空、豬八戒、奧特曼等他們所喜愛的皮影制品。(2)開展皮影體驗營銷。為顧客真正需要的個性化產品。讓旅游者加入皮影的雕刻制作和皮影表演之中,讓旅游者身臨其境在實際操作中獲得心情的放松、好奇心的滿足,使之留下難忘的體驗和美好的回憶。尤其是寒暑假,主要針對學生開展學生體驗營銷。新晨

3、4拓寬營銷渠道,開展合作營銷

(1)與附近景區開展線路合作營銷,如與周邊的平遙古城、綿山、王家大院等景點組成各種旅游線路,如:平遙古城——孝義皮影——王家大院——綿山,通過這些渠道達到游客的雙向流動和互動,景區間實現優勢互補、共生發展。f2)與旅行社開展合作營銷,孝義皮影應多加強與周邊旅行社的溝通和合作,依托旅行社保證孝義皮影穩定的客源。(3)與其他民俗品牌開展合作營銷。另外,近年來,旅游散客比重明顯增加,大型團隊有下降趨勢,小型自助團隊大幅上升,且多是自駕游、家庭游,在此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網站這個平臺,搭建起遠距離溝通橋梁。

3、5加大宣傳力度,提升旅游形象

(1)孝義皮影營銷辦公室聯合各旅行社組織專門的營銷隊伍,進入各種消費團體,尤其是學校、機關、老年協會和企業,利用宣傳畫冊、年歷贈送、學習贊助、友誼活動、體育交流和文化沙龍等進行廣泛促銷。(2)在途徑孝義的高速公路沿線制作一批廣告宣傳牌,讓“孝義皮影”沖擊人們的眼球,讓“孝義皮影”文化品牌深入人心,逐步為大眾接受和青睞。(3)充分利用各種大眾傳播媒介如廣播、電視、報刊雜志、圖書、網絡等,擴大孝義皮影信息的區域范圍,使其被廣大的旅游者所熟知。(4)條件成熟后可到目標市場舉辦以“孝義皮影”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產品推介周”,適時建立“孝義皮影網站,在全世界范圍內宣傳推介孝義、推介“孝義皮影”文化品牌?為孝義皮影產業的發展壯大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篇10

一、深入研究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明確美術課程價值

1、陶冶審美情操,豐富生活情趣

美術是最重要的視覺藝術,對發展學生的視覺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夠提高學生對自然物、人造物形態美的認識,對美術作品的材料構成及形式、風格的多樣性的認識,體驗美術與生活的關系,豐富生活情趣。

所以美術鑒賞模塊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作用非常大,能夠提高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美術課要改變過去只重視美術技法傳授,忽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的狀態。

2、傳承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

美術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美術構成世界美術的多元性,因此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承文化藝術的價值。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美術與自我、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政治、美術與宗教、美術與歷史等方面的關系,引導學生理解文化藝術,弘揚人文精神。

美術鄉土課程、校本課程最能體現美術的地域特色,能夠傳承、發揚光大民族文化。

3、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

美術實踐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在激發人的創新精神,發展動手能力,開發潛能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價值。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能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充分發揮個性和想象、思考、判斷能力,接觸特殊的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現形式,得到其他學科難以獲得的各種體驗。這種融鑒賞與創作為一體的學習活動對發揮個性,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在開發美術鄉土課程、校本課程中要特別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4、調節心理狀態,促進身心健康

美術實踐作為一種情感表達活動,在獲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促進人際交流以及釋放個體的緊張或消極情緒等方面,具有促進身心健康與個性和諧發展的價值。

在師生共同開發美術鄉土課程、校本課程中,學生能夠直接抒發各種情緒,緩解心理壓力;能夠獲得成功體驗,增強自信,升華情感;能夠促進交流,溝通人際關系。以此形成良好的身心狀態與社會適應能力。

5、助益人生規劃,拓寬發展空間

美術滲透于社會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質產品的文化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美術課具有工具性的價值。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既為學生提供不同的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育學生終身愛好美術的情感,發展美術方面的各種能力,也為學生今后從事美術職業或其他職業提供發展機會。

二、開發鄉土課程、校本課程的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課堂觀察、聽評課,了解當前我市美術課程教學現狀與教學內容。通過問卷和訪談了解學生熟悉的、本鄉獨有藝術形式,通過實地考察、攝影拍攝清東陵石雕、冀東皮影,提出方案,寫調查研究報告。

2、經驗總結法:及時總結在研究過程中的各種發現和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撰寫經驗及相關案例、校本教材與鄉土教材、教學反思等。

3、反思實踐法:在教學實踐與課題研究中反思,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教學工作,提高開發的校本課程與鄉土課程的科學性、創新性。

4、文獻法:查閱文獻,了解校本課程與鄉土課程開發方面的理論成果,用以指導實踐活動。網上查閱與開發的校本課程與鄉土課程有關的圖片資料、音頻資料、視頻資料,論文、論著,以備研究所用。

三、開發鄉土課程與校本課程具體步驟

(一)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的方式確定鄉土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內容。內容必須是學生熟悉的、喜歡的,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又有地方特點的。課程的界定要準確。如本人,根據前期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研究,發現學生對家鄉有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感到很驕傲,86%的學生都去過清東陵,看過清東陵石雕,但對石雕沒有深入地鑒賞過。2010年“五一”期間,有的同學就參加了清東陵舉辦的“太平洗象”、“石雕藝術欣賞”活動。課本上中國古代陵墓雕塑一課也沒有認真地學習,學完這一課也沒留下什么印象。所以本人決定開發“清東陵石雕藝術欣賞”鄉土課程,以拓展教科書內容,使學生對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完整、全面、深入的認識。盡管大多數學生對皮影戲、皮影舞、皮影調不是很感興趣,但他們的父輩、祖輩都很喜歡皮影,本地電視臺經常播放皮影戲,唐山每年舉行皮影藝術節,日常生活中家鄉人們跳皮影舞的也很普遍,開發“冀東皮影調、皮影秧歌舞、皮影的形象造型風格”鄉土課程對傳承家鄉傳統文化很有作用。學生學習土生土長的藝術很容易接受。特別是皮影秧歌舞中人物舞蹈動作僵硬、夸張,很像動畫里人物動作,很符合現代學生審美情趣。調查發現學生對色彩鮮艷的、講究對稱的圖案作品很感興趣,也能夠接受,愿意學習;一些同學對漫畫,特別是卡通畫著迷,所以我決定開發“圖案”、 “速寫創作”、 “漫畫創作”校本課程。

(二)開設鄉土課程、校本課程的前期準備工作。

(1)帶領高級中學美術興趣小組的學生實地考察了清東陵石像生、石五供、地宮壁雕等石雕作品,拍攝了許多清東陵石雕照片,在網上查找了許多陵墓雕塑圖片,參考了《中國雕塑史》等論著,寫出了《清東陵石雕藝術鑒賞》鄉土教材,制作了“清東陵石雕藝術鑒賞”課件。主要內容是:1、考察、觀賞、拍攝、保護清東陵石雕;2、比較清東陵石雕與歷代陵墓雕塑藝術風格的不同,以及陵墓雕塑藝術風格發展歷程;3、研究、體味清東陵石象生所體現的人文精神,華表、丹陛石、祥獸所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石五供、地宮壁雕所體現的宗教思想。4、欣賞清東陵石雕給人們帶來的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

(2)本人帶領學生參觀了遵化市舉辦的民間手工藝作品展,教師與學生一起欣賞、品評了作品,拍攝了大量的皮影影人、剪紙作品照片。 在查閱了大量網上資料的基礎上,本人編寫了《唐山驢皮影造型藝術談》鄉土教材,完成了“冀東皮影”課堂教學設計。主要內容為:1、冀東皮影的產生與發展;2、人物造型與行當;3、唱腔與伴奏;4、《俏夕陽》;5、唐山驢皮影人物造型藝術特點,a.人物造型藝術化,b.人物造型平面化,c.卡通式的人體比例范式,d. 人物造型戲曲化,e.人物關節彎曲化;6、唐山驢皮影細膩逼真的砌末造型;7、皮影的民間裝飾特色,a.“點”的靈活運用,b. “線”的優美組合,c. 符號化的傳承,d. 人物頭飾特點;8、皮影影人的制作方法。

(三)開講開發的鄉土課程與校本課程

結合人民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11課《中國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講授“清東陵石雕藝術鑒賞”鄉土課程一課時;主講“皮影的形象造型風格”鄉土課程兩課時。學生興趣很高,課堂氣氛活躍,都主動、積極地回答問題,師生互動好。

(四)最后,修改、匯總、推廣

課后進行教學反思,結合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修改鄉土課程教材,以備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