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精神教育范文
時間:2023-07-04 17:23: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勞動精神教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 勞動有益于思維發展
這種教育信念的形成源自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歷中的長期觀察。他發現“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明的,好鉆研的智慧”。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或許不是因為智力原因,而在于他們看不見事物之間的關系和聯系(依存性),而復雜的創造性的勞動,可以將其中的環節、步驟、操作之間的依存性展示在兒童面前,有助于兒童注意力的集中與思維活動的激發。蘇霍姆林斯基在勞動教育方面突出貢獻之一,是他發現了兒童思維生長與勞動教育之間具有相互建構關系。
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勞動,并非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而且他認為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對學生有害。“缺乏動腦的勞動,也跟隨便讓人去搞一點什么體力勞動(以免他無所事事)一樣,都是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很有害的。我在十年期間對140名學生(從7歲到17歲)的智力發展和智力生活進行了觀察,這些學生都是由于家庭生活的原因而不得不每年花幾個月時間去從事不需要任何技能的、單調而沉重的體力勞動的。這種缺乏動腦的勞動的情況,在青年人的整個智力面貌上留下了痕跡。”“我想,有些思維品質是只有在雙手從事精巧勞動的條件下才能發展的。”在他看來,“思維的本源和刺激就是讓學生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和相互聯系。”因此,他提出利用設計和裝配各種裝置、機械和儀器的勞動,促進兒童發展那些用來發現因果聯系、機能聯系、時間聯系的思維能力,使兒童思維處在不停地運動與持續地探索中。在這種勞動中“信號多次地由手傳到腦,又由腦傳到手;腦教會了手,手也發展和教了腦”,精細化的勞動操作,從神經生物學意義上與“習得”的心理機制等方面不斷促進兒童的思維走向細致化。為了進一步提升兒童的創造性思維水平,促使兒童的“思維裝備”從“單核”升級為“雙核”,他強烈推薦我們“教給兒童用左右手都會工作”,并且欣喜地告訴我們,那些學會了用雙手工作孩子的典型特點就是“不斷產生新的構思和具有發明創造精神”。
非常可貴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并不是神經生物學家,但他通過長期的經驗觀察,準確地發現了復雜勞動在智力訓練之間的交互關系,并且像一個系統工程師那樣,規劃出一個全面鍛煉思維能力的勞動教育體系。
二、勞動豐富完善學生的精神生活
“勞動從童年起就進入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成了他們的理想,喚起了他們的最深刻的歡樂感――發現世界、進行創造的歡樂感。”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并沒有停滯在思維/智慧的層面上,而是跨進了精神領域。帕夫雷什中學那些小小“設計者、育種者、電工和無線電工”們,在各種各樣的創造性勞動中,檢驗著各種設想和猜測,而從中獲得的發現,“能給人以人格尊嚴的內心感受”,個體的價值在一次次發現中得到切身的體驗。那些經歷著構思、設計、檢驗、修改過程、充滿失敗挫折甚至艱苦的勞動,則“考驗著人的性格,鍛煉著人的意志”,“在這里,起決定作用的是勞動、堅持精神、意志力、克服困難的勇氣和遇到挫折不氣餒的精神”。那些對勞動缺乏興趣的學生,在輔導員的努力下,勞動激情被喚醒,產生了為自己所做到的事的自豪感。那些迷戀上勞動的學生,在愛上一樣東西的同時,“形成一定的生活志趣”。為了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思考精神,特意安排所有的小組都按照自己的獨立性原則進行活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那樣,“我們努力使每一個少年學生都成為勞動者、思考者、探索者,使他們在有趣的、令人鼓舞的創造活動中來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各種各樣的勞動角落點燃起關于未來的幻想的火花。
“我們的光榮的、艱難的而又扣人心弦的目標,就是在每一個人面前揭示勞動的偉大,努力把每一個人培養成勞動的創造者、詩人和藝術家。”
蘇霍姆林斯基清醒地認識到:“緊張的體力勞動從來就不是最終目標,而只是實現既定意圖的手段。”這個既定意圖,就是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勞動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兒童思想品德、智力智慧、審美能力(或創造美)的能力等素質的全面提高。舉例來說,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孩子們從創新勞動中獲得的感悟,竟然能夠從學生的角度,用馬克思與但丁的話語寫下這樣的反思:“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在地獄的入口處一樣,必須提出這樣的要求,這里必須根絕一切猶豫,這里任何怯懦都無濟于事。”在學業方面,豐富的勞動教育并沒有讓學生的成績下滑,相反,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框架中,勞動教育開啟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蘇霍姆林斯基的勞動教育,不是學校教育的點綴,也不是用來調節令人疲倦的課程學習的手段,更不是做做手工那么簡單,它深深地扎根在孩子們的品德、智力、身體、心理的沃土中,并以反哺方式滋養著孩子們的靈魂,涵養著孩子們的智慧,促進著孩子們身心的和諧。
篇2
關鍵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學生;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08-0056-04
一、人文精神是職業教育產品的高附加值
如果不考慮有進一步深造機會的現代職教新體系的普遍建立,那么,一般來說學生從職業學校畢業后就會直接進入社會。換句話說,職業教育就是教育產品的成品階段。學歷證書、技術技能是這種特殊產品的標準參數,而人文精神則是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附加值,是供方、需方和市場共同的追求。
(一)人文精神教育是貫徹教育方針的需要
人文精神以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這與“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教育方針高度一致。現階段的教育方針的科學內涵包括堅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人民的根本要求,堅持德育為先的工作方針,堅持能力為重的指導思想,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職業學校貫徹教育方針,應著力于培養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具有較高人文素質和較強專業能力的勞動者。他們具有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具有較全面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二)人文精神教育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處在身體、心理發育的重要階段,同時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對人生、理想充滿著熱情與期待。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群體在中考階段受過挫折,這種挫折對于精神和心理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相當一部分學生抱著消極的態度進入新的學習階段,缺乏目標,沒有學習動力,沒有求知欲,沒有上進心,思想蒼白,精神迷茫,創造力被壓抑。如果不積極引導,他們極易隨波逐流,即使學好了一門專業技能,進入社會后,充其量也只是解決了自己的生存問題,很難擔負起積極的社會責任。
以傳承文明為己任的職業學校不能無視這種現象,更不能放任學生錯過這個極其重要的人生成長期。要引領學生走出精神迷茫,樹立人生目標,重拾發展信念,步入健康的成長軌道。要尊重、維護并全面關懷學生,積極營造人文氛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智、良好的品德,提供成長的舞臺,給予成功的體驗,激發創造的斗志,引導他們關懷自身并貢獻社會。
(三)人文精神教育是健全人格培養的需要
健全人格的理想標準是人的生理、心理、道德、情感各要素完美統一、平衡、協調,其才能得以充分發揮。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及積極向上的生活目標,具有和諧穩定的人際關系及良好的社會適應力,具有成熟健康的情緒生活,對工作、生活和社會有高度的責任心。健全人格的形成比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重要。
人文精神是健全人格的基本元素,人文精神教育也是培養健全人格的基礎工程。職業學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就是通過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完美統一的教育,營造積極向上、仁愛友善、公正誠實的成長環境,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形成以自信、富有責任感為基本特征的健全人格,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結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
(四)人文精神教育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需要
以高科技為標志的現代文明促進著體制變革和社會轉型,也使人文價值觀念系統面臨著消解和重構。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審美追求這些人文精神的基本元素正在發生著深刻的改變。一方面,傳統的價值觀念不斷地被改變;另一方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形成。新舊交替,魚龍混雜。進步的價值觀念不斷被催生的同時,信仰迷失、道德失范、文化貶值、精神滑坡造成拜金主義泛濫、人文關懷淡漠、精神家園迷失。這些負面因素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進步的突出問題。
學校是人文精神創造、創新、培育和傳承的重要場所,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擔負著社會進步的重要責任。學校是通過傳承傳統文化、文明,創新、豐富人文精神來履行社會職責的。學校應對學生進行心智的熏陶和培育,培養學生的儒雅涵養,讓彌漫在校園里的人文精神內化為學生的精神氣質,引導他們以穩健的心智和價值取向面對紛繁的世界。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將是產業大軍中的主力,他們的思想行為和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風氣。當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在以人為本這個立足點上相互融通之時,社會發展才是有序而健康的。
二、職業學校人文精神教育的體系建構
人文精神強調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個性和追求,重視人的創造性的發揮,強調人的自身的提高進步和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實現、人格獨立。這樣一種精神的培育是綜合性的社會工程,而職業學校是培養人文精神的主陣地,必須做好系統設計。
(一)理念引領,系統落實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它為職業教育明確了方向。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工作目標。在過去相當一個歷史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觀促進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培養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成為職業教育片面追求專業技術培養效果的借口。一些學校在培養人才時急功近利,縮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以所謂的工學交替肢解完整的學校教育,淡化、削弱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讓位于專業教育的現象比比皆是,職業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偏離了教育方針。其次,要確立育人為本、全面培養的理念,把人文精神教育貫穿到學校的一切工作中,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
充分尊重學生是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要求。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更需要學校及教師的尊重,因為初中時代的學習生活讓他們過多體驗了壓力和挫折的苦痛,很少有成功的喜悅和享受,強烈的失落和受挫感使他們對環境的反應非常敏感。教師用欣賞的目光去發現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用期待的心情去迎候學生的每一點進步,用贊賞的態度去評價學生的每一項成功,這對于樹立學生的成長信心、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意義重大。學生是需要欣賞的,學生是需要鼓勵的,學生是需要體驗成功的。一旦這種內心需求被激活,他們身上所具備的發展潛質就能充分展現,個性就能得到健康發展,人文精神的花園就會群芳斗艷。
(二)教師垂范,言傳身教
教師的人文修養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幾乎所有學生對人文修養好的教師都會經久不忘,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教師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能歷時久遠。教師的人文修養表現在政治思想意識、人生觀、價值觀、文化素養、人格修養、職業道德和創新精神等諸多方面,這些修養決定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巨大作用。強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影響力,需要教師注重兩方面的修煉:(1)與時俱進,豐富自身人文內涵。教師首先必須正確把握時代脈搏,深刻領會方針政策,明確育人目標。其次要關注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確保向學生傳遞科技發展的最前沿信息,引導學生不斷進取。而不斷學習,豐富自身人文素養則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重要基礎。要走出自身的專業局限,了解跨專業甚至跨行業的相關知識,以更為豐富的哲學、歷史、文學、藝術以及其他多種專業知識充實自身的人文素養,提高對事物的判斷和鑒別能力。只有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才能提高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創新的能力。(2)樂業敬業,率先垂范注重職業發展。教師是職業,教育是事業,教師的職業崗位是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堅定不移地在自己的崗位上為教育事業不斷進取才能成其為陽光下最光輝的人。因循守舊難免誤人子弟,按部就班適應不了快速發展的教育形勢。知識在更新,社會在發展,職業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教師團隊應注重新知識的吸收,深入開展教育科研,積極投身教育改革,勇于探索新的模式方法,樂于構建新型師生關系,以進取的姿態凝聚教師的人格魅力,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人文氣息。
(三)課程建構,全面滲透
課程是教育的載體,各類課程蘊含的人文元素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明確任務分類指導,能使人文精神教育收到在各類課程教學中相得益彰又全面滲透的效果。
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舉措。課程改革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和學生實際,面向現代化,講究課內外結合,理論、知識、能力、素質并重。新的課程體系不僅改變了傳統德育課的內容和學習方式,還更新了理念,即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幫助學生充分、自由、全面地發展。
人文課程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課程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涉及人的情感、心態、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等內容。特別是文、史和藝術類課程,在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框架下,強化人文知識教育,與人類創造的崇高精神文化對話,這既是繼承傳統文化的方式,也是使學生經歷心靈洗禮的過程。有計劃的、長期的熏陶,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養成他們的氣質,厚實他們的人文底蘊。
專業課程蘊含著豐富的專業文化元素。人類出現以來,從未停止過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學技術的每一個進步都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和勇氣,也不斷地豐富著人類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策略和方法,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也成為人文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文化元素,讓專業課成為人文精神教育的陣地,進行自然而不是強加、內在而不是外表的人文精神教育。這種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于一體的教育有利于啟迪學生的心智,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創造力,對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企業課程是專業課程的延伸。近些年,學校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專業課程改革和課程設計,在專業課程中融入了企業課程的元素。作為教育教學重要過程的頂崗實習則是學生直觀地接受企業課程的過程。在企業頂崗實習過程中,學生不僅鞏固并加強了勞動技能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初步形成了基本的職業品質,這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職業品質的形成得益于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包含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學生在實習中直觀地接觸和感受了敬業愛崗、誠實守信、精益求精等基本品質,促進了職業道德品質的形成與內化,也充實了人文精神。
(四)文化導向,注重啟迪
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同于知識的傳授,最有效的教育途徑是熏陶和感化。因此,校園文化環境的構思和設計至關重要。校園文化通常體現在物質、精神和制度三個層面。
物質文化附著于建筑物及景點等硬件設施上,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撞擊心靈,常常給人啟迪。一些學校的校園布局和建筑物外觀造型都蘊含著辦學理念和學校的傳統特色,校園里的景點和小品更是精彩紛呈,體現著令人震撼的人文精神。如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實訓基地中的畜牧文化館,用最先進的聲、光、色效果展示了畜牧文化的發展歷程;浙江信息工程學校受好萊塢星光大道啟發而設計的“巧手撐起一片藍天”(歷屆技能大賽獲獎學生的手模)、“創業者的足跡”(優秀校友的腳模)和展現工業革命進程的“睿方”都給人感受到無窮的意蘊。
精神文化主要體現在校園文藝活動中。定期或不定期的文藝匯演、藝術展覽、主題活動、職業生涯規劃比賽等,多方位地弘揚了真善美,提升了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對美好事物的鑒賞能力,也激勵著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鼓起了學生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這樣的人文精神教育方式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潤物細無聲,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就學校管理工作來講,人文精神教育不能停留在認識層面,把教育理念落到實處還體現在制度文化方面。首先是在管理思想上,保證人文精神教育的工作地位,予以充分重視。其次是在教育、教學和管理各項工作中加強對落實人文精神教育工作的考核,確保人文精神教育的工作效果。此外,應對精神文化建設進行科學規劃、合理部署,以保證人文精神教育隱性課程的有序實施。
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也從制度層面對人文精神教育給予了有力保障:一是明確了德育督導的任務,保證了德育首位的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二是確定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案,中職“2.5+0.5”,五年制高職“4.5+0.5”,從時間上保證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地位。三是明確了學業水平測試的要求,從根本上扭轉了人文素質教育被淡化和弱化的局面。這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推行,為職業學校人文精神教育定下了基調。
三、職業學校開展人文精神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堅持正確的教育方向
教育已進入國際化時代,人文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兼收并蓄是發展的重要策略。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決定了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方向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面對多種文化薈萃、各種價值觀念碰撞的社會現狀,學校必須有所甄別、有目的地篩選大眾傳播信息和文化知識內容,以主動選擇代替全盤接受或盲目排斥,保證人文精神教育沿著追求崇高價值理想、崇尚文明、塑造健全人格、熱愛和追求真理、形成良好思維品質并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創新觀念、推動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方向發展。
(二)要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人文精神教育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是對人的尊重和關懷。校園人文精神教育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精神需求,提高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的能動性和自覺性。引導學生在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教育活動中享受快樂、體驗成功,從而收到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評價、自我完善的教育效果。
篇3
【摘要】以“責任、誠信、合作、學習、抗壓”為核心要素的職業精神培育是廣州市財經職業學校突破傳統德育“全方位育人”“實踐育人”等難題的創新嘗試。當前學生職業精神現狀如何?中職學校培養的學生綜合職業素養是否符合企業、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文章通過調查尋找瓶頸,努力構建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互聯網+”新形態。
【關鍵詞】互聯網+;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策略
一、調查背景與基礎
職業精神是指在長期的職業活動中人們所表現出來的特有精神動力,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所體現出的行為表現,是從業者人生觀、價值觀在一定的職業活動中能動的思想表現,反映從業者的精神追求和境界。為貫徹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強調的“立德樹人,全面發展”原則,實現“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融合”的目標,2014年12月至今,我校關注并持續開展中職學生職業精神研究。結合“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企業用人需求和中職學生能力水平,我校重點開展了“責任、合作、誠信、學習、抗壓”五大內涵的中職學生職業精神教育實踐:初步將職業精神教育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開展了多形式的校企合作項目將企業文化逐步引入校園,并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
為了更好地推動職業精神教育實踐的有效開展,筆者利用學校OA平臺邀請52所企業和462名在校生參與職業精神現狀和需求調查,對于全面掌握學生職業精神現狀、存在問題、改進策略和提升教育成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問卷設計與實施
(一)調查目的
問卷調查旨在了解“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本校中職學生職業精神現狀,比較衡量本校學生職業精神水平與企業需求的吻合度,研究優化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實踐方案的改進策略,為課題研究提供客觀的數據支持。
(二)樣本選擇和受訪者基本情況
1.學生問卷
調查對象為我校2013、2014、2015級三個年級四大專業學生,利用網站調查問卷462份,回收問卷459份,其中有效問卷453份,有效率為98.69%。據統計,被調查的學生中男生250人,占55.43%;女生203人,占44.57%;其中,會計專業學生127人,商務英語專業學生101人,金融事務專業105人,信息技術專業120人;參與調查者中,一年級學生152人,占33.55%;二年級學生159人,占35.10%;三年級學生142人,占31.35%。所選擇的樣本性別、年級分布及專業分布相對均衡,避免因被試數量的差異造成誤差。
2.企業問卷
企業問卷的調查對象為與我校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的52家企業,利用網站調查問卷,共計回收問卷50份,有效問卷50份,有效率為100%。參與調查的50家企業中,86%為私營企業;企業規模在5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35家,占了調查企業的70%;業務分布在服裝、電商、人力資源、家電、動漫等行業。參加調查的企業與到校開展就業招聘企業統計情況基本吻合,調查結果具有代表性。
三、現狀分析與檢視
(一)企業、學生職業精神J知吻合情況比較
調查發現,企業對員工具備職業精神的重要性看法比較一致,八成企業認為員工具備職業精神有重要意義,其中72.50%的企業認為,員工的職業精神與業務能力密切相關,員工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精神對業務工作的完成情況影響直接。調查還發現,64%的企業公司文化體現出對員工職業精神的要求。
與之相比,學生對職業精神的重要性認識有分歧。54.33%的學生認為,職業精神對未來的就業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45.67%的學生則認為相較于專業技能等外顯的職業能力修煉,隱性的職業精神因素對工作影響不大(表1),58.10%的受訪學生認為職業精神與業務能力沒有必然聯系(表2)。在工作態度就是競爭力的今天,學生該種程度的職業精神的認知水平,是就業、擇業時學生出現缺乏擔當、急功近利、得過且過工作態度的根本原因,學生對職業精神重視程度未達用人單位的標準。
(二)企業對學生職業精神滿意度評價與學生職業精神自評比較
表3顯示,企業對學生職業精神滿意度評價與學生職業精神自評差距較大,尤其對中職學生“責任”“合作”“抗壓”三個職業精神,評分上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P
(三)不同年級學生職業精神五要素自評分比較
1.不同年級組的“誠信”與“抗壓”無顯著差異
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誠信”的F值=0.296,P值=0.057>0.05;“抗壓”的F值=1.591,P值=0.213>0.05。多重比較檢驗結果表明,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誠信”分數依次為(平均3.42、3.69、3.52),“抗壓”分數依次為(平均3.51、3.68、3.71),沒有顯著差異,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在“誠信”和“抗壓”這兩個因子上的變化情況不明顯。
2.二、三年級的“責任”“合作”和“學習”顯著高于一年級的水平,但二、三年級間差異不顯著
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責任”的F值=1.301,P值=0.000
(四)不同專業學生職業精神五要素自評分比較
表5顯示,四個專業學生職業精神得分僅在“抗壓”要素上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P
(五)問題檢視
通過上述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筆者可以對當前本校中職生職業精神現狀做出基本描述:當前學生職業精神認知水平隨年齡成長有上升和發展趨勢,二、三年級學生職業精神評分普遍高于一年級學生;從專業角度看,不同專業的職業精神差異不明顯;但是,學生職業精神現狀與企業用人單位在認識和需求上不太一致,企業對學生總體職業精神滿意度不高,尤其在責任、合作和抗壓方面,中職學校畢業生的職業素養與企業及用工崗位要求差距大,職業道德人格有待完善。
四、策略探索與改進
(一)策略探索
1.職業精神校內培養途徑
表6顯示,學生與企業對于職業精神在培養途徑上有共同的傾向,以下四個途徑均獲得企業和學生的認可:利用智能終端實現的線上互動、學生自主參與的實習實訓、有企業參與的職業指導講座以及專門課程教學。另外,企業和學生對以下培養途徑有分歧:企業更認可學生多參與課外實踐以加速職業精神的養成,如志愿服務、社團活動及技能競賽等,而這三個途徑學生的參與意愿不強烈。
在線學習方面,參加調研的學生有近九成具備上網硬件和環境,這使得在線開展職業精神培養具備現實操作性。調查顯示,學生每天平均上網時間多為兩個小時以上(占44.81%),90后中職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成長,更喜歡互聯技術,更熱衷于網絡化學習,以手機為主要智能終端的互聯網在線學習,成為學生獲取知識、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
針對在線學習課程內容,學生希望課程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啟發性。統計顯示,近九成學生希望課程應更貼近自己的專業實際,提供更多職業信息以輔助其了解面臨的就業問題以及提供更豐富的案例、視頻作為參考。53.20%的學生希望增加線下職業能力訓練和提供實踐機會。統計還顯示,學生對隨年級變動開展的跟蹤輔導的意愿還不強烈。
2.職業精神企業培訓與實習管理
利用智能終端,開展線上共管,實現遠程培訓和實習管理,成為七成參加調研的企業愿意使用的方式。企業更愿意利用遠程的手段,開展實習生的崗前培訓(表7)。另外,有86%的企業傾向愿意利用網絡開展頂崗實習評價代替填寫實習手冊,提高企業人事部門的效率。
(二)策略改進
通過上述學生及企業的問卷反饋,在下一階段的職業精神培育實踐研究中,可從以下四方面探索、改進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策略。
1.開展校本職業精神課程體系研究,課程設計體現整體性、發展性
職業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職業精神的教育應該貫徹到培養目標、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實習實訓的全過程。目前,職業精神教育的開展主要是德育課程主陣地、專業課程滲透的方式。由于各門必修德育課須按國家標準完成教學,針對職業精神的教育內容則相對零碎,因此,構建適合本校各專業學生學習的校本職業精神課程體系,顯得尤為關鍵。課程縱向設計方面,應根據學生年齡和心態的不斷成熟,以選修課程形式開展后續輔導和跟蹤,避免學生職業精神訓練和養成的停滯,持續達成職業精神教育的長遠效果。
2.完善在線學習及信息推送,實現學習方式的多元化、網絡化
我校已完成“數字化校園”建設,微信企業號注冊已告完成,在線教育硬件設備已經具備,課堂已非開展職業精神教育的唯一渠道。而且,我校學生也自行建立了“財校――微觀天下”等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許多學生予以關注。針對職業精神教育的滲透式特點,大量的信息資源可通過在線學習被激活,專業教學部門、就業指導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可形成聯動機制,通過微信企業號推送適合學生專業的典型案例、具有示范性的時事新聞人物、提供參考的職業決策方法介紹、社團、志愿服務活動推介;通過數字化校園網絡平臺,開設職業精神教育的微課程,實現職業精神教育在線學習資源整合、完善,從而提高職業精神教育的傳播廣度和頻率。
3.加強企業職業精神教育示范力度,實現專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雙融合
我校創新“校企融通,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各專業繼續摸索校企聯動經驗。如商務英語專業建立外貿外包業務實踐基地、跨境電商創業基地和孵化基地,學校和企業雙導師,按崗位開展項目實戰,定制培養外貿電商人才;會計專業開展“分門類訂單班,引企入校,創k雙聯財務咨詢公司”,將企業真實任務轉換為學習項目,搭建真實的實訓平臺,工學結合培養人才;金融事務專業以“真設備操作、真項目訓練、真環境育人”為導向,校內校外交替實踐、模擬操作與真實業務相互切換,從單向到綜合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綜合素質;電商專業突出“互聯網+”特征,將企業任務貫穿培養過程,主要以創建典型崗位工作室的方式,通過“企業培訓老師-老師培養學生-師生為企業服務”的循環,培養專業能力與職業精神都符合要求的電商人才。這些校內實踐場所,可引進企業的經營文化、管理模式,把行業現狀和企業文化帶入校園,在促進學生把專業技能轉化為生產力的同時,讓學生能更好地了解行業的職業特點,按照企業和崗位的要求,在學校和企業的雙重作用下熏陶職業精神。
4.探索職業精神培養評價體系,實現職業精神評價制度化、標準化
評價(考核)制度直接關系著職業精神教育的落實。在下一研究階段,筆者將探索建立學生思想品德及職業素養評價體系:校內評價體系囊括現有的學生德育操行考核、學期勞動衛生考核、出勤情況、志愿服務等;校外職業精神培養評價需更新現有的實習管理手段,開發網絡考勤平臺,嚴格實習管理制度,以便在學生實習過程中,強化職業精神。由此實現學生在校內、校外以及各個學期獲得職業精神培養的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 方健華.中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評價及其標準體系構建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2]屈娜.中職學校職業精神教育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
[3]靳世杰.中職生職業精神的培養策略[J].廣西教育,2015(06):9,12.
[4]余丹艷.淺談關于中職生職業意識的培養[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3(22):116.
[5]張玲,王其昌,楊曉雷.“走出去,請進來”促進學生職業精神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3(47):164-165.
篇4
一、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突出職業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現狀和學生特點分析
現階段我國的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目前,就業形勢嚴峻,一些用人單位盲目追求高學歷,高校連年擴招,導致一些地方出現“普高熱”,而職業學校則出現生源質量下降,招生數量滑坡的現象;另外獨生子女家長有強烈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抱著“上職業學校學不到東西”的偏見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鄙薄職業教育思想,如此種種不良因素嚴重地阻礙了我國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
技工類學校的學生大多是“精英”教學的失敗者,基礎較差,厭學情緒較為嚴重,課堂上他們不想“吃”也“吃”不進,對語文課程缺乏興趣。職業教育一線老師面對這樣的學生,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重視課堂教學中的過程管理,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從學生就業能力的需求分析
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因此職業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中職語文的教學大綱指出,語文的教學目的是為提高全面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基礎。語文教學聯系生活的一個方向是聯系就業崗位對語文知識需求進行教學,主動適應勞動力和人才市場的變化,以滿足企業需求和人的就業為出發點,實現社會需要與人的需要的統一,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
技工院校學生都有一種普遍的想法,認為讀技校就是學專業知識的,對文化課沒有需求感,上課隨心情聽課,愛聽多少算多少,學不好也沒關系,關鍵是要學好專業課。我們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從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出發,尋找教學的切入口,聯系生活、聯系專業、聯系就業崗位,學生從中看到了語文課的作用,就有了學的欲望與要求,這是語文教學在學生心里能占一席之地的價值所在。
(三)技工院校畢業生社會生存現狀分析
技工院校學生畢業后很多在生產一線工作,他們承擔最重要但又最苦最累的一部分工作,現在新生代的一批年輕人,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社會壓力承受能力低,部分畢業生在社會中交際表達能力也十分欠缺,而且,企業對員工的思想文化素質的綜合要求也日漸升高,作為技工院校,不僅要求學生對專業知識強化學習,也要重視學生基礎課程的學習,通過語文等基礎課,提高學生表達、溝通、寫作等方面的能力,也要加強學生的人文知識和道德修養的培養,提升技工院校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技工院校語文教學別要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樹立正確樂觀的世界觀、人生觀。富士康連環自殺事件已給我們技工類教育一些警示,我們的教育不可缺少職業精神教育。
二、語文教學中職業精神教育的內容
新版勞動版的中職語文教材提出要“構建以職業精神為核心的人文體系”,按照“學會勵志、重構信念,學會做事、認知職業,學會做人、感受社會,學會生活、立業發展,學會珍惜、天人合一,學會認知、理性思維,學會繼承、滋養心靈”七個主題把課本劃分為七個單元,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讀探究,培養正確的職業思維方法,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認知、學會共處。
新版教材以職業精神為核心,涉及到了學生職業生涯的方方面面的精神元素。通過語文教學循序漸進地給學生輸入一些實用的語文知識,以就業為導向,同時又不忽略精神內質的教育引導,從而使語文課“潤物細無聲”地發揮其價值,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口語交際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營建健康向上的心理文化。
三、語文教學中職業精神教育的方法
教學導向是好的,教材理念也是好的,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取決于我們一線的教師能否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實施,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職業精神教育呢?
(一)從教學內容上入手進行職業精神教育
新版勞動版教材體例充分體現了職業精神教育的理念。如今,許多重點高級中學會把建設高雅的校園文化列為語文教學陣地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對技工院校而言,語文環境建設上,就不妨入“想”隨“俗”:與學生同唱流行歌,共讀“青春文”,參與辯論賽,課外大聊天,指導職場舞文弄墨大比拼……
語文教材改革要增加人文性和可操作性,多點人文關懷。當今我國國民普遍較為缺乏堅定的信仰,較為統一的價值觀,改革開放以來,強烈的物質追求早已成為多數人終極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于是我們的社會出現了浮躁之氣、浮華之風,這一切,究其根本是人文的缺失。語文課在這一領域是大有可為的,也只有語文課最有條件能夠“潤物細無聲”,能夠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使其形成美好自立的品格,樂觀積極的心態,健康快樂的心理,高遠堅定的志向,再也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舍精神而求物質。
語文教育是浸潤著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呼喚,是思想與思想的共鳴。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和文明、健康向上品質的發展,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獲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動力,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學語文、在活動中學語文,從而感悟語文帶給他們那一份不可缺失的博愛、尊重、美麗和精彩。
(二)通過各種形式對語文進行多元化學習,在學生“樂學”中進行職業精神教育
對于中職生而言,還可以通過舉辦詩歌創作比賽,手抄報比賽,書法比賽,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比賽,讀書征文比賽,演講、辯論比賽,專題討論,模擬招聘等一系列為學生喜愛的語文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由于技工院校學習任務相對普通高中要輕松,校園文化生活較普高更為豐富,多姿多彩的中職校園文化生活給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廣闊天地,演講、辯論、朗誦、專題討論、招聘、社團活動、校企合作、聯誼活動等無不體現學用語文的特征,這就激發起學生學好語文的激情。比如文秘專業的學生,他們在經過三年的學習和實習后,需要有相應的文秘專業知識,還需要有流利的普通話、良好的口語才能,恰當的交際技巧及應變能力等等,事實上,任何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具備未來社會生活所需的綜合素質能力。專業發展的需要也更激發起學生學好語文的激情。
應試教育常常忽視了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導致許多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普遍偏低。未曾說話先臉紅,“口將言而囁嚅”,不知道說什么,或者講話語無倫次、辭不達意,不善于表達。如果在技工院校語文教育中再不重視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的強化訓練,那么必將給他們的畢業求職帶來極大困難,同時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之路。
所以,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采取多種方式重視對學生這方面習慣、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較有效、易操作的一種方法是課前5—10分鐘的演講。每堂課可安排2—3名同學(按學號順序)上臺演講,同學評議。主題要由淺入深,逐層展開。如第一輪可以自我介紹為主,第二輪可就某一事物進行簡單的介紹或說明,第三輪可講述所見所聞所感,第四輪針對某一社會現象進行評論。此外,還可以采用討論法、對話法、論辯法、口頭作文法等等。久而久之,不但使學生學會了“說什么”,而且還鍛煉了他們“怎么說”,從而逐步提高他們敢說、能說、會說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重視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習慣是指在長時間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具體到語文學習,主要指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一旦養成,無論學習和生活,都將受益匪淺。所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訓練與培養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
現在的中職學生因其生源的特殊性,“語文基本不過關”,“語文大多不喜歡”,已是不爭的事實,更談不上有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了。面對這種現狀,如果語文老師不聞不問,那么,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促進,學習意志的形成。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規范書寫、善用工具、廣泛閱讀、強化朗讀、預習復習、經常練筆、重視表達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四)積極把生活引入課堂,與職業技能聯系起來
作為一個社會上的人,我們需要交流、溝通,表情達意離不開語言文字。葉圣陶說過:“咱們生活、咱們勞動、咱們學習各種知識、咱們做各種工作,非跟別人打成一片不可,跟別人打成一片,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別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語文,語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
生活為語文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語文教育只有與生活聯系,才有無窮的語文資源可供挖掘,學生學習語文才有興趣。語文教師要善于在生活中尋找語文教學的切入點,適時而為。
過年時,手機賀年短信滿天飛,短信的內容有的機智幽默,讓人忍俊不禁;有的感情真摯,讓人感動不已;有的語言精妙,讓人贊嘆不已;還有的構思奇特,讓人拍案叫絕。短信綜合了各種表達技巧,將漢語的精髓發揮得淋漓盡致,是我們學習與品味語言的絕好素材。不少學生已有手機,他們的家人幾乎都有手機,我們可以讓學生收集短信,展示欣賞,創作短信評出最受歡迎的短信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品味了語言,而且還運用了語言的技巧。
在學雷鋒活動中,可以讓文秘專業的學生學寫弘揚雷鋒精神的倡議書,并收集整理宣傳資料;讓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對資料進行設計排版,以電腦小報的形式張貼在校園。教師節時,可以組織“寫給老師的一句話”活動,讓文秘班學生寫海報,讓財會班的學生統計學生對優秀作品的投票,再讓電子商務班學生負責優秀作品的展示設計。
還有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讓學生在活動中學以致用,也在活動中感受情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機。
學生的不合規范的請假條,學生向廣播站投的廣播稿,邀請老師參加主題班會的邀請書等等,我們都可不失時機地進行應用文的教學。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到語文教學的切入點,適時而為,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興致所至,教學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語文課堂中,我們還可參與時事話題的討論,能極大地開闊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如模仿電視節目的《實話實說》、《今日話題》組織“學生日常話題”,如“學生帶手機上學利弊談”、“如何看學校要求學生穿校服”、“計算機時代練一手好字是否有必要”、“我最想為父母(老師、學校)做的一件事”等,也要根據不同專業設置話題,如“我看我的職業”、“如何跟上飛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財會人員需要哪些素質”、“假如就業學非所用”等等,依話題舉行討論會、辯論會、演講,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收集信息,學會交流,學會表達。我們教育者也從中了解了學生的思想動態及內心感受,繼而實施相應的教育方法,可謂是相得益彰。
總之,讓學生真正懂得語文的普遍存在價值,真正喜愛語文,喜愛他們的語文老師,從而喜愛語文課。
綜上所述,技工院校的語文教育必須重視構建學生的職業精神,無論是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職業道德培養還是職業心態培養,都是我們技工院校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現今,職業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們一定要切實抓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努力構建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差異、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的語文課程體系,不斷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加緊建設技工院校語文學科骨干教師隊伍,不斷提升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的價值和水平。
參考文獻:
篇5
一、強化大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的思想更加成熟
大學生是我國未來各方面事業發展的接班人,是促進國家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性人才,做好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能夠讓其掌握更多的學習知識的方法,提升大學生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能力,敢于探索新事物,在工作過程中能夠團結同事、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積極創新。
(二)有利于大學生成才
科學精神是科學研究者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的一種信念價值,是其在探究過程中需具備的一種精神,從科學工作者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他們頑強的、健全的人格,在權威性的理論觀點面前不會盲從,能夠認識和體會人生價值。強化大學生的科學精神不僅是要學生培養較好的科學思維模式,也是為了讓學生具備健全的人格,有頑強拼搏、堅持不懈、敢于創新、熱愛科學的精神,讓大學生在學習之路中逐漸成長。
(三)有利于創新型國家的建立
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競爭不僅影響了我國生產力,還對世界政治有一定的影響。故而,組建一個創新型的國家在增強我國核心競爭力方面意義重大。現今我國還處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的發展速度都較快,培養一批批有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來打造創新型國家很有必要。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21世紀,倘若大學生不具備科學精神,即便是學透了課本科學知識,在社會上也無用武之地,在社會上立身處世的方法是書本理論知識所不能代替的,而正確處理問題的態度、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才是創新型國家的建立的基準,才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大學生科學精神現狀
(一)缺乏客觀求實精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拿來主義”現象已不少見,大學生缺乏求真務實、創新、探究、挖掘真理的能力和精神。很多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考試時抄襲作弊、心浮氣躁,希望竊取他人的勞動成果來滿足自身需要,這嚴重背離了科學精神的實質[1]。
(二)缺乏開拓創新精神
現今很多學校都采用了多種手段來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但是最后的收效卻不明顯。學生缺乏問題意識,教師說過的話即便是錯誤的也不敢反駁,追求循規蹈矩,缺乏創新精神,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較差,缺乏對知識的欲望渴求。很多學生認為對真理的追求是天才的行為,不是自己所能辦到的,在追求真理方面的自信心不足。
(三)缺乏敬業獻身精神
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薄弱,集體榮譽感不強,價值觀念淡薄,人生價值取向扭曲,其在健全人格和高尚品格的重要性方面認識不夠。在學校內就期望能夠自我成才,卻忽視了現實社會的殘酷,在群體中過分強求個人利益,未認識到團隊的力量。此外,高校學生極其缺乏敬業獻身精神,很多人不愿意追求、探索,獻身于科學事業中,此種不愿探究、不愿創新的科學精神應引起三思。
三、大學生科學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教育模式不利于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
我國各大學校學生均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教學的影響,很多學生心中唯一的價值取向就是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來通過每次考試,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過于注重知識的掌握,科學精神與科學態度與文化知識學者地位不等,科學精神的培養根本就不被重視,很多大學生對科學精神的概念界定不清楚,根本就未認識到其重要性,也不明白科學精神與他們有何關系。在此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大學生的科學精神難以培養。
(二)科普工作不利于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
在我國,科普工作開展力度相當薄弱,科普工作的開展也僅僅是進行一些簡單的科學知識宣傳,在弘揚科學精神方面工作落實不到位,科普宣傳力度不足,科普技術手段落后。我國的科學團體與媒體之間的聯系不緊密,媒體不能很好的向大眾宣傳各種科學精神。現今我國很多電視節目都是以娛樂節目為主,在科學精神方面的宣傳節目不多,公眾對科普讀物興趣又不高,科學精神的宣傳途徑少之又少[2]。
四、當代大學生科學精神的教育與培養策略
(一)不斷開展科學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科學精神
針對現今大學生科學精神缺失的現狀,還應強化大學生的科學教育,從源頭抓起。現今,我國科學教育是學校、社會兩方面教育的薄弱環節,還需在此方面多做出努力。
大學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此處可培育出一個個高素質、高技能的新型人才,也是進行知識創新的主要陣地。大學校園是弘揚科學精神不可替代的場所,在大學校園內,應將科學精神作為當前其重點教育對象。其主要做法包括:第一、在教學所用的科學教材編制方面還應融入前沿科學、邊緣科學等方面的具體內容;第二、將傳統科學教育過程中的重點傳播科學知識,轉變為現今的重點抓現代科學教育,現代科學教育還應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重點抓科學知識的學習方法和策略。第三、選擇最利于科學精神推廣和使用的教學模式,比如研討模式、討論模式、探索模式等。第四、提問和考核要體現出多樣化。在課堂提問時,不僅僅限于“什么是什么”模式。還應關注每一個所提問題的答案的“為什么”讓學生習慣性、自主性的去探究、去挖掘問題,讓他們養成勤思考、善于分析問題的習慣。在科學精神培育過程中,還應將人文精神融入其中,才能達到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此外,科技教育類課程還應與文學藝術類課程相結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擁有健全人格。
(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強化科學精神教育
在1985年初期,我國相關制度體系就提出:21世紀需要的人才應該是具有不斷創新、勤于思考、敢于拼搏、實事求是的新型人才,而科學精神在健全人格、培養人才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國,雖然科學精神教育工作開展力度不足,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上取得了一定成效,那么在思想政治課堂教育過程中,還應不斷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教育,并強化馬克斯主義理論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極力否定無神論,讓學生相信科學,遠離迷信。以此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并擁有不斷進取、拼搏向前、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大學科學精神培育過程中,還應本著民主化的教育教學理念,其理念的根本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現代人越來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科學精神的教育也不例外,應該維護學生的主體性,對于外部施加的支配和壓力,只會引起學生不滿,這與科學精神的教育和培養相違背。學生只有在個性化的課堂中才能夠重新自信的進行探究、挖掘和創新,在生活中不會刻意的去改變自己,模仿他人。故而只有尊重大學生的個性發展才能進一步進行大學生科學精神教育和培養。
(四)強化輿論引導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已被應用到各個校園課堂教學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包括電腦、電視、廣播等現代輿論工具,來進一步做好大學生的科學精神教育工作很有必要。
輿論宣傳機構可將一個個先進的、典型的事例為學生展現出來,讓他們學習這些先進、典型事例中人物的勤奮刻苦、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等科學精神,學習他們尊重他人、拾金不昧的高尚品格。并通過媒體播放我國在地震中、洪災中救援在一線的武警,在風霜冰雪中依舊堅守在自己崗位的戰士,從而來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科學精神。
篇6
1.教科研督促我勤于學習,提升自身能量
學習可以為教科研注入源頭活水,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讓教育充滿思想,讓科研更具實效。在課題研究工作實施之前,我翻閱了大量的課題研究指導書籍,學習了許多成功的科研論文,對課題研究有了初步的理論認識,知道了課題研究的基本框架、過程和方法。在著手實施的開始階段,針對我的課題做了廣泛的資料收集、調查問卷等工作,明確了研究的依據、研究的方向、研究的方法,并制定了詳細的課題研究方案。一個好的課題研究方案,是課題成功的一半。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更是時常向書本學習、向網絡學習、向同事前輩學習。學習使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逐步拾級而上。
2.教科研培養了我廣泛關注、勤于思考創新的習慣
我的課題比較大,研究涉及面廣,促使我全面觀察學生課堂、校內、校外學習的全面動態。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從獨到角度,創新開發民族精神教育課程。
比如暑假期間,我校曾和上海科技館結合,利用館內昆蟲館資源進行探究課的開發,這似乎很難與民族精神教育掛鉤。但我們美術學科的老師,實地考查后,經過周密的備課組活動,創新開展了《螞蟻卡通形象設計》的探究課教學。從帶領學生參觀場館了解螞蟻作為社會性昆蟲的特點、種類、生活習性、等級分工等入手,回校后上網進一步了解探究螞蟻知識,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電影中螞蟻的形象和故事,進行不同社會角色的螞蟻卡通形象設計。課程十分受學生的喜愛,一張張可愛的學生作品,生動形象地講述了昆蟲螞蟻的特點,把每張作品結合起來,就是一本豐富多彩的螞蟻卡通科普書了。學生在感受卡通繪畫樂趣的同時,了解了小小螞蟻的集體意識、團結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給學生以啟發和學習。有學生在她的探究小結中寫道:“螞蟻,當它們的團結、堅韌、勤勞變成了一種精神時,我們看見的就是永不言敗,就是不可戰勝的強大。因而我們應該向螞蟻學習,讓螞蟻精神成為人類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敢無愧地說我們是高等智慧動物。”相信這樣的內心感觸,一定是有感而發的。
3.教科研考驗了我工作中的計劃性、條理性
因為美術課程給老師的自主性比較強,在課題開展的過程中,我經常使幾個不同的課程,在同一時間進行實踐嘗試。甚至,在同一年級不同班級的平行課程中,實踐多種不同的新課程。工作量的增加是不言而喻的,但時間是有限的,這更需要我工作條理清晰,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我建立了一個個文件夾,及時更新記錄。說實話,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這段時間里,我經歷了工作至今最為困難和繁瑣的過程,卻也是最有創新意義和價值的過程。回想起來,那時我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部以課題主題為中心展開。諸如案例、公開課、探究課、改進計劃、校本課程、年級組藝術活動、團隊藝術活動、學校藝術活動、社區藝術活動等,所有的事以同一目標開展,使我的工作特別明確、特別有計劃。這段時間里,我將教和研究合二為一,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教科研相結合。所有這些我親身經歷了,感覺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而當每一個小計劃完成,小目標達成的時候,我覺得我的課題研究總目標也顯得越來越清晰。
4.教科研告訴我工作中必須勤于記錄、勤于積累、勤于整理
開始做這個課題研究時,說實話,心里沒底。但隨著課題的深入,一個個小課程的實踐、一次次活動的成功組織、一張張獎狀的收獲、校本教材的編寫完成、研究中小論文的出版……資料積累日益豐富。盡管事情繁雜,我督促自己養成及時記錄、及時修改和整理的良好習慣。一支筆、一本筆記本、一個相機是我手邊必備的工具。在工作、開會間隙、在上下班途中,無論什么時候,只要有一點想法就記錄下來,哪怕只是一個想法或一句話。然后對這些點滴記錄及時整理,隨時調整思路。相機則是我用來詳細記錄工作每個過程的。小到每次修改學生課堂作業,學生的作業我幾乎每張都做修改,有些還要做批語,再把作業修改前和修改后拍照記錄,這為我編寫校本課程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到每次活動的過程、結果、成果的拍攝,都要用到相機。總之,有目的、有計劃、廣泛及時收集資料,然后把手中已有的一些基礎性資料、計劃性資料、過程性資料,按類別編寫放在相應的文件夾中,以后每增加一份資料,就補充到相應文件夾中,不斷擴大資料來源。
當然,隨著課題結題,我也對我們的課題做了反思。民族精神的弘揚和發展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在課題研究及撰寫結題報告的過程中,越發覺得民族精神教育不只是學校和教育工作者的事情,更是全社會、全民族的大事。沒有全社會的支持,學校教育有時會顯得蒼白。因此,有必要思考如何動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長期持久地進行民族精神教育。
篇7
【關鍵詞】中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模式和途徑
中等職業學校是為企業和社會培養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的主要陣地。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術的同時必須要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為學生實現就業提供保障,為學生職后的繼續發展奠定基礎。職業精神體現著一個人的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職業精神是一個人對職業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是學生進入職場必備的素質。職業精神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能屹立于世界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加強職業精神的培育工作具有現實、長遠、重大的意義,是利國利民的千秋工程,是業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中職學校學生職業精神現狀
中職學生大多來自農村,他們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習能力、習慣和實際的學業成就都相對較為薄弱,經過普通高中的選拔之后,無奈之下來到中職院校。因此這部分學生學習作風普遍散漫,自制力很差,缺乏紀律性,同時由于學習能力和興趣等的問題,對專業知識的接受往往也比較困難,于是課堂之上大面積出現學生睡覺、私下聊天、玩手機等等現象。學生的慵懶表現和當下的一些師生沖突的負面影響也讓很多教師或心灰意冷或敷衍了事,只求課堂之上不出亂子,勉強維持表面平穩的課堂秩序就當是完成任務了,學生能否學得好并不那么重要。如此狀況已形成惡性循環,師生都陷入職業精神匱乏的陷阱,今天對學習不能全心投入、付出,將來對工作焉能多么敬業,社會沒有獲得一個有用良材,反而可能多了一個敗類。
二、加強中職學校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舉措探微
1.更加注重轉變辦學理念。中職院校首先要轉變辦學理念,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高度重視職業學校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工作,將職業精神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結合起來,作為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正常教育軌道,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抓,把是否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作為評判學生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社會造就合格的職業勞動者。
2. 更加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教師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體,教師的職業精神對學生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要充分發揮產教結合、實訓基地和高職院校的資源和人才優勢,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參加專業發展和技能培訓,組織專業教師技能比武活動,促進專業教師技能的提高與更新。創新激勵措施,鼓勵教師進修提高,調動教師的學習和工作積極性,培育教師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自覺性,為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精神的學生樹立優秀楷模。
3.更加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職學校應該做好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從學生的思想入手,培養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職業人才的培養打好基礎。“磨刀不誤砍柴工”,思想理念的刀鋒銳利,擔當責任意識的強烈,職業生涯中困難、障礙,前進中的每一個艱難險阻才會義無反顧的攻克、拔除。中職學校應該全面發揮德育陣地作用,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形式,從學生的行為習慣抓起,從學生的生活細節入手,讓學生對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將來也才會知道對工作負責、對事業負責,才能有良好的職業擔當和職業素養。
4.更加突出培養學生團隊精神。中職學校學生畢業后大部分是直接參加工作,所以中職院校要利用校園活動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從校園文化入手,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教育,通過良好的校園文化的熏陶,通過開展實踐性和服務性的校園文化活動,把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教育內化為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給學生形成內在的動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來完成一個任務,要求小組內每位同學都必須參加,培養學生分工和合作意識能力;在生活中,以學生會、社團等學生組織平臺,加強協作配合,通過實際行動把所學內容加以應用,把職業精神加固。
5.更加注重利用校企合作。通過校企合作,讓中職學生及早涉入生產一線,在具體的職業磨練中切實體會職業精神對個人發展和企業生產的重要性,為學生提高職業精神提供動力。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半工半讀”等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方式能及早了解未來崗位的工作內容和職業要求,加強對職業精神的認識,盡可能主動接受培養,體會到職業精神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從而使職業精神培養得到可靠地保證。同時學校與企業共同加強管理,把每位實習同學當做正式企業員工,嚴格要求,強化學生的職業精神。
三、小結
中職學校學生的職業精神是學生實現就業的必備條件,中等職業學校除了要培養學生的技能之外,還必須提高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引導學生做出適應未來職業要求的正當的觀念和行為,提高就業所需要的能力,以適應將來從事的職業崗位的需要。每個人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有所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就會越來越高,國家的發展也就能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叢福杰.中職階段職業精神教育芻議[J].農技服務,2015(1)
[2]曹志超.校園文化活動與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教育[J].藝海,2013(11)
篇8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教育;文化教育;作用;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也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其中儒家文化隨著朝代的演變,流傳到今天,為人們所熟知,孔子思想核心也為歷代人所沿用至今。
1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精神教育的作用
精神文化,簡單地說,就是指為了促進人的精神發展的教育。概括地說,是指旨在促進人的精神世界發展、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的教育活動的總稱。在我國目前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領域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建設大學生精神教育題中的應有之義,對于建設大學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對大學生精神教育的生存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體現出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傳統文化與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的原因,也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中國傳統文化中,剪紙是最為人們熟知的,它是廣泛流傳于民間的手工制作,也是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各行各業都應用其中,小到產品包裝、郵票設計,大到民族服飾,室內裝潢。這便是一種繼承與弘揚,從而使大學生在精神上得到一種文化認同感。這就是傳統文化最有成效的應用,實用且具有審美價值。
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大學精神,這不僅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是大學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學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時代的變遷中,大學的道德精神就更為彰顯。在中國儒家體系中,孔子建立起了第一個完整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他以知、仁、勇為三達德,還提出禮、孝、悌、忠、恕等一系列德目。大學的精神建設源于大學生總體的道德精神構成,這一點毋庸諱言。同時,也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才鑄成了大學精神,才使大學成為海上的燈塔,指引著社會向著更美好的地方前進。
在建設大學精神的過程中,當然也需要大力弘揚“不斷創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將“創新”融入人的血液中,內化為涵養,外化為行動,優化為素質。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厚重的底蘊和深邃的哲理,能給人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啟迪。將思想教育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精神思想,塑造具有鮮明的民族精神、德才兼備的新世紀人才。讓我們不斷進取,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在這個時代的特征。
2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文化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勞動創造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確切地說,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統稱。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夠得到廣泛的流傳,不僅僅在于它本身復雜的觀念,還在于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珍視,傳統文化是五千多年來生產創造的智慧結晶。它的繼承是對于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最有力的傳播。
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就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因此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多元的思想體系。我們大學生的課程包括:知識教育、人文教育與大量的科學課程,也許恰恰告訴我們,我們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但中國的大學并不缺乏處于“泛化”狀態的教育。在大學文化教育中,儒家文化隨著人們不斷的認知和提高,早已潛移默化的進入大學生的課堂上。
我們知道,當今世界儒學文化早已不僅僅是中國的思想文化,而是屬于世界的思想文化。文化認同感、文化價值度,在世界各地已流行甚廣。所以,當代大學生應擔負著重建中國文化精神之重任,從文化中汲取精華,以全面提高自身人文素養,豐富精神文化。只有這樣,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方面才能發揮重要作用。
3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精神、文化教育產生的影響
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時代特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 ,千百年來它負載著我們民族自我認同的群體意識 ,影響和規范了民族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
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教育首先應該是從老師開始,從老師和家長做起,才能起到身教的作用。重德教、重禮教才能使學生更尊重知識、尊重父母、尊重老師、尊重自己。現代有些人認為,只要學歷高,一切都不是問題,然而學歷不代表有文化、有教養、會做人,而是要學會愛人、愛大自然、愛我們的國家、愛父母,學會感恩、學會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繼承傳統文化,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學校文化是長期形成的,學校全體人員共同認同的校園精神以及培養這種精神所需的文化環境,是精神文化的總和,各高校因傳統風氣,學科的不同使其具有不同的特征,形成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形態。當代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是正確引領人們行動的風向標,大學不僅需要豐富的教學知識作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當代大學生擔負著振興民族與重建中國文化精神之重任 ,應該認識到與自己血脈相連的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仍有不朽的價值和寶貴的借鑒意義 。
我們也得出了問卷調查的結果,結果顯示近八成的人,能夠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滲透在大學教育的方方面面,認為這是一種愛國情懷的體現,以及精神文化的高度認同。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社會的靈魂,伴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技藝的不斷革新,傳統文化也在不斷的吸收融合著,衍生出現在具有多面性、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獨特文化思潮。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所在。詮釋傳統文化可以使面臨文化困境的中國人找到重建中國文化的依據和武器,也是當代大學生務必學習精神文化內涵的所在。
參考文獻
[1]王琦.淺析新時期大學生養成教育.大眾文藝.2012.305期.12.
[2]楊雅麗,王鳳榮,同曉榮.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2003.25期.
[3]徐治山.淺談傳統文化對藝術設計的影響和作用.時代文學.2009年.04期.
作者簡介
篇9
一、深入領會全會精神及思想,在思想上統一。“”版權所有
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深入學習十六屆四中全會文件,全面領會全會的精神實質,準確把握全會提出的新觀點,新思路,把思想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把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同教育事業發展緊密聯系起來,認真研究解決教育教學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創業,為實現“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好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二、觀點明確,堅持科學發展觀教育。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體現了新時期我們黨的科學執政理念。在學習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教育亦應以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切實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教育教學工作由以外延發展為主向一內涵發展為主轉變。自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統一對教育持續快速發展的認識,以創新的精神培植教育發展新優勢,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增強加快發展和改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在全校形成想發展、謀發展、快發展的濃厚氛圍。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正視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人格,張揚學生個性,關注學生情感需要,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學生一生的發展和幸福奠定基礎。積極推動學校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三、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加強黨的執政建設,提高建設社會主義能力的重要內容。在學習中,我們認識到應大力弘揚“學高為師,行為示范”和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進一步提高師德和業務水平,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認真貫徹是教體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施意見》,探索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引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誠信萊陽”建設活動,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把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列為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開展豐富多采的教育活動,營造教育活動的濃厚氛圍。
四、樹立“為民、務實、清廉”教育
在學習中,我們認識到應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決糾正行業不正之風,重實際、說實話、辦實事、求實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努力做到風正、氣順、心齊、想干、會干、能干、實干、干好,用心把握,用心工作,用心落實。
五、注重解決實際問題
在學習中,我們充分認識到要堅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結合學校教學實際,解決教學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明確自身肩負的“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歷史使命,不斷增強“愛事業愛學校愛學生”的職業情感,做到淡泊名利,甘當人梯,扎根教育,無私奉獻。
六、適應新課改的需要,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更新知識結構,掌握新的教學技能,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教學工做。“”版權所有
篇10
關鍵詞:青少年;主體教育;主導教育;思想道德
我校是寄宿制學校,家庭教育相對缺失,主要以學校教育為主要形式。又逢社會轉型、經濟調整等各種問題,我校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也隨之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和新問題。如何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是我校思想品德教育首要而緊迫的課題。結合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實際,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
一、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原則
由于我校為初中寄宿制學校,學生很小就離開了父母,加上學生年齡又普遍偏小,世界觀尚未形成,有時他們的心理是很脆弱的,容易感情沖動,做事往往不考慮后果。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應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原則,循循善誘。對正確的情感要加以愛護,避免傷害學生的感情。同時教會他們尊重師長,團結同學。對學生要善于因勢利導,對其積極的一面要加以保護和利用,以調動積極,同時要防止其消極方面的發展,切忌諷刺挖苦,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處理問題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否則就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因此,在進行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時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尊重學生,充分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相結合的教育原則。
二、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
一種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是由各個因素在發展方向上,由不平衡到相對平衡來實現的。在道德品質的培養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的行為方式進行指導,而且要通過不斷的聯系和反復的實踐,逐漸形成習慣,把不太穩定的道德品質發展成為穩定的道德品質。它不僅要求向學生講明道理,而且還要采取適當的措施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實現從知到行的轉化,它既是學生思想內部復雜斗爭的過程,也是外部多方面因素影響的過程,而所有這些過程都是在學生全部實踐活動中實現的。
三、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充分弘揚民族精神
借中華“保釣”之勢,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充分弘揚民族精神。落實“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充分弘揚民族精神月”制度,每年集中一段時間在學生中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堅持升降國旗制度,在學校唱響國歌,每年九月十八日都進行“勿忘國恥,愛我中華”主題班會教育,把升旗儀式、唱響國歌、紀念“九一八”等活動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作為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保家衛國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四、充分體現課堂教學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要求,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充分挖掘各學科課程中的德育資源,創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倡導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因地制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及美育、體育、科技、國防教育的育人功能,與各學科充分整合,多方面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科學態度。
五、實施學校課程的全過程德育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形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過程。
每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體現各學科課程的愛國主義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及進取精神、科學精神、民主法制觀念、健康意識、環境意識等教育內容。
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定型時期,最容易受不良風氣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成長和發展方向把握不好,可能毀了他們的美好未來。因此,我們的學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密切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遠離網絡、迷信、、校園暴力和各種電子游戲等,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為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
氛圍。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勞動實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