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基礎知識范文

時間:2023-06-30 17:5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入門基礎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入門基礎知識

篇1

中醫基礎學是研究闡發中醫學的基礎概念,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學科,是學習中醫學,針灸學,骨傷學等專業的一門必修課。這門課程由于是學習中醫的入門學科,其內容廣泛,種類繁多,無論是教師講述,還是學生理解都深感費力。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祖國的中醫藥事業,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本人介紹如下幾個教學事例

事例一:學生李某,家庭環境優越,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一般社會生活常識了解不多。

中醫基礎學是學習中醫學的入門學科,用生活小常識來啟蒙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好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李某進行一些小常識的總結,加強與其的相互溝通。

例如:在講解陰陽概念的理解時,先從陽光的向背來討論,再從溫度的高低入手,再次從晝夜的交替闡述,最后在這些常識的基礎上,使張某對于陰陽的了解能夠更加深刻。

提煉方法:聯系常識,加強溝通。

事例二:學生張某,學習刻苦努力,常廢寢忘食,但成績不佳。

中醫基礎學的許多內容相似,又都需要記憶。但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而是在一定的了解內容,適當擴展的前提下,來記憶的。針對張某的特點,教授其在先閱讀,再對比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的方法。

在這樣的圖表法的基礎上,張某對于津液的區別就一目了然了。

提煉方法:注重講解,對比記憶。

事例三:學生李某,上課認真聽講,但課后總結歸納能力較差。

中醫基礎學的臟象學說,條目林立,內容繁多。學生課后總結整理起來困難重重。在了解了李某的問題后,采用分清主次,重點突出的方式。

例如:在講解臟腑生理功能時,對于五臟的生理功能進行多課時的重點講解,與此同時對于六腑的生理功能在主要講解的基礎上,盡量體現出與五臟之間的差別。這樣李某就可以了解到學習內容的主次之分了。

提煉方法:臟腑功能分清主次。

事例四:學生王某,聰明伶俐,迷戀網絡,但上進心極強。

中醫基礎學中的個別章節,因為其內容簡單枯燥,教師即使費盡心思也收效甚微。知道王某的情況下,與其溝通后,在結合其特點的基礎上,采用網絡多媒體教學,不單單使王某提高了學習興趣,對于其他學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經絡的講解采用電化教學,用網絡上特有的動態人體經絡圖進行教授。在學生的教學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煉方法:網絡互動,直觀明了。

篇2

[關鍵詞] 中醫;現代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12(a)-0143-03

經過五十余年的努力,我國已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現代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大批中醫人才,在醫療、教學、科研、產業、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傳承中醫藥知識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績,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蓬勃發展。但也存在諸多弊端,在大眾化教育的今天更為凸顯。

1 當前中醫人才培養面臨的困難

伴隨著擴招,中醫教育所延用的統一化、同一規格層次的精英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巨大沖擊與挑戰,使得擴招以來的人才培養質量滑坡,畢業生就業壓力日益加大[1]。當前,我國中醫人才培養正面臨著諸多困難。

1.1 經典教學薄弱,中醫特色缺失

縱觀當前中醫高等院校的實際教學情況,普遍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中醫經典教學薄弱,中醫特色不明顯。從課程設置來看,《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中醫最著名的四大經典課程均為必修課,但其他的中醫著作如《溫病條辨》、《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醫宗金鑒》等很少涉及;從課時數上來看,4門經典課程各開設一個學期,目前課時僅為54~72學時;從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來看,經典課教學中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自己背誦、閱讀、理解引導不夠,結合實踐能力較弱。這就導致學生的中醫基礎知識不全面、中醫基本理論掌握不牢固,中醫特色明顯缺失。

1.2 西化較嚴重

中西醫學由于其科學范式的差異,在沒有完成其范式融合和“基因”重組前,二者的本質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但近代來的中醫教育從辦學宗旨到課程設置都明顯烙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印跡,現代高等中醫教育沿襲并強化了這一傾向[2],這就導致中醫院校在開設中醫專業的實踐當中,明顯受到西醫的影響。歷經中學階段現代科學學習的學生更容易接受西醫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傳統文化底蘊的缺失使得中醫思維難以建立,加之醫療市場利益驅動,導致強勢文化的西醫逐漸蓋住了中醫,學生更注重西醫課程的學習,呈現了嚴重的西醫化。

1.3 臨床實踐水平不高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門類,尤其是中醫學,從產生之日起,就把跟隨師傅門診、積累臨床實踐經驗、培養臨床實踐能力作為中醫教育的關鍵,“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已成為中醫培養的共識。但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中醫專業學生成倍增長,師資、實驗實訓中心、見習實習基地等各類教育資源卻沒有同步增加,受這些條件的限制,學生跟師學習、積累臨床經驗的實踐動手操作機會大大減少;其次在課程設置上,課程選擇與組織不適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分注重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而對知識的實踐性重視不夠,加之管理未理順等因素,導致培養的學生臨床實踐水平不高、不會看病,人才培養質量滑坡。

1.4 科技創新能力不高

中醫學科本身的特色,如中醫注重經驗積累,其望聞問切、中醫針灸、按摩、氣功等治療方法都不是機器、西醫藥所能替代的,這是中醫的特點和優勢。但是,正是這些特點和優勢,也是導致中醫在現代社會科技創新能力不高的致命弱點。而現代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在中醫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吸納了現代人文科技、西醫課程體系,注重中醫人的現代思維與科技技術的培養,但是由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欠準確,教育模式過于傳統,教學理念與知識更新不及時,導致中醫人才培養的科技創新能力不高,難以與時俱進。

2 現代中醫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考

擴招后,進入大眾化教育時代,但多數中醫院校的教育觀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時代,其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需要。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大眾化時期主要應該培養的是應用型而不是精英型的人才[3]。在高等教育大眾化任務面前,中醫人才培養模式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思想都要盡快轉型,才能實現真正的大眾化教育。結合實際,筆者做如下探討:

2.1 分類人才培養,明確培養目標[4]

中醫藥院校大部分都是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對學生實行分層分類培養,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定位及培養模式,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使學生既有將理論轉化為臨床技能的能力,又有應用專業理論分析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過硬的臨床技能,也要有一定的管理、專業研究與創新等方面知識及能力;還要有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崗位適應性,不僅具有勝任醫學職業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應用現代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二次開發發展中醫的能力[5-6]。

2.2 強化經典著作學習,增加經典與臨床相結合的實踐課

強化經典著作學習,增加經典與臨床相結合的實踐課。中醫經典著作是中醫理論的淵源。回顧歷代名醫的成才之路,中醫經典著作的深入學習是絕大部分名醫成才之本。所以應強化經典著作的誦讀,相應增加課時。同時在經典與臨床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強調中醫經典著作學習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增加經典的臨床實踐課,要求學生將二者結合起來運用經典指導臨床,繼而通過臨床實踐去體悟中醫經典著作的精髓。同時加強教師臨證實踐能力的培養,鼓勵教師上臨床,建立教師臨床機制;加強教學研究,深化教學方法改革。

2.3 增加人文選修課程,夯實傳統文化功底

增加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秀才學醫,籠里捉雞”,這雖是一句俗語,但卻反映了中醫與傳統文化的密切關系。中醫學是建立在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與中國古代主流哲學的宇宙論、辯證思維一脈相承。只有具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才可能建立起很好的中醫思維。另外中醫典籍多為生澀的古文,只有具有良好的古文功底,才能讀懂領會中醫典籍的含義,繼而運用于臨床。因此古代無緣跨上仕途的窮秀才們為了謀生轉而學醫,很快就能夠入門,成為不錯的醫生。今天現代中醫的培育也必須增加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積淀。

2.4 優化中西課程設置,強化中醫診療思維

對學習中醫的學生來說,掌握一定的西醫學基礎理論、臨床技能知識也是必須的。但是,在課程設置上,中醫學專業必須以中醫課程為主,應遵循“先中后西、中西結合”原則,突出中醫特色,“先中后西”以利于建立中西醫診療思維為原則;“中西結合”以加強臨床實踐能力為重點。大學新生歷經中學現代知識體系訓練,易于接受西醫觀念,形成一種西式認知思維范式,建立了先入為主的西式思維,便難以認同和理解中醫藥獨有的學術思想與思維方式,因而很難學習、領悟中醫學的知識精髓,更不可能運用中醫藥的學術語言進行知識創新和臨床實踐。因此在中西醫課程設置上堅持“先中后西”的原則,恰當處理好中西醫課程比例,以強化中醫思維的建立。

2.5 加強臨床能力培養,提高臨床實踐水平

中醫藥的生命力在于療效,療效是判斷中醫科學性的關鍵,臨床療效是中醫藥學存在的底線,也是中醫藥能夠發展的根本所在[7]。只要有一大批具有真才實學的能夠發揮中醫藥臨床療效的中醫,中醫才可以持續傳承。可以說,臨床實踐是中醫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學生臨床能力培養。一是要增加臨床實踐課程比例,增加學時,增加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二是改革臨床教學模式,后期教學、臨床課程教學要與臨床醫院形成良性互動;三加強對臨床課程教師的培訓考核,提高教師的臨床帶教能力;四是加強對中醫見習、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管理,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適當建立新的見習、實習基地,加強對實習基地的管理,緩解當前見習、實習基地緊張的狀況。

2.6 注重現代技術運用,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醫要與時俱進的發展的關鍵是重點培養學生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研究中醫的能力。在課程設置上,要及時注入現代科學技術新思維、新認識、新技術。通過學習運用新知識,舍棄中醫理論中過于直觀、猜測的東西,增加科學的、實證性的新內涵。為了培養適應現代要求的中醫人才,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①設置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基礎課,全面培養學生的科技文化素質;②注重科學思維和方法論的教育,增加科學思維方式、科技與學術發展史、科研思路與方法等課程,提高科研與創新意識;③增設現代技術選修課,優化開放性實驗室的建設,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的研究,增大經費投入,鼓勵大學生參與教師科研工作,扶持大學生參與挑戰杯等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

2.7 深化中醫教材改革,豐富教學手段

加強教材建設,深入研究,改變中醫“中醫理論難懂,中醫書難讀”的困境,開展直觀教學研究,根據中醫學學科規律,適時合理地配用直觀教學模具及輔助手段,展現出傳統教材、傳統課堂上難以實現的陽性體征、特征和語言上難以表述清楚的抽象理論和感覺,運用直觀教學強化了中醫辨證思維,打破中醫“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困境,提高了教學效果。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基本要求。提高中醫教育質量,培養優秀中醫事業接班人,需要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進一步明確中醫人才培養目標,實行分類人才培養;強化經典著作學習,增加經典與臨床相結合的實踐課;增加人文選修課程,夯實傳統文化功底;優化中西課程設置,強化中醫診療思維;加強臨床能力培養,提高臨床實踐水平;注重運用現代技術,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同時深入開展教學研究,深化中醫教材改革,豐富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法,改革考試辦法[8],提升中醫人才培養質量。高質量中醫人才的培養是滿足衛生市場需求和大眾化教育社會需求,促進中醫藥事業進步與發展的真正希望所在。

[參考文獻]

[1] 賈謙.中醫式微與教育失誤[J].醫藥世界,2006,(7):4-5.

[2] 盧傳堅,朱旭紅.淺談中醫精英人才的培養模式[J].中醫教育探索,2010,(3):10-12.

[3] 葉祝弟.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反思和展望-著名教育學家潘懋元教授訪談[J].探索與爭鳴,2009,(2):4-6.

[4] 黃政德,熊輝,李江山,等.多層次中醫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2(5):14-16.

[5] 張兄武,徐宗寧,付保川.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策略探究[J].教育評論,2011,(2):50-51.

[6] 劉志鵬,楊祥,陳小虎.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10,(11):34-36.

[7] 李艷紅,畢立雄,張順貞.對現代中醫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0,33(3):60-61.

篇3

關鍵詞:中專;《中醫基礎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7-0192-02

中專學校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中專《中醫基礎學》是中醫基礎教學課程,對于中醫學專業學生后期學習影響較大,中專學生由于中醫知識積累較少,教學效果不明顯,因此加強《中醫基礎學》教學質量成為中專學校中醫教學中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中醫基礎學》教學要求

1.牢記概念。《中醫基礎學》教材最主要內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三個方面,而基本概念是掌握基本理論和技能的基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精講的方法,對于涉及到的概念重點講解,例如對于陰陽的概念、臟腑的功能等需要詳細介紹,在下次上課之前教師要對上次課中涉及的概念進行復述或者提問。在概念教學中教師要在最佳時機提出概念讓學生記憶。

2.建立中醫思維。《中醫基礎學》教學中的基礎理論都是通過長年的臨床實踐總結歸納出來的,要對《中醫基礎學》基礎理論進行研究必須讓學生了解中醫思維方法,通過合理運用中醫思維從而更深刻地了解中醫基本理論,同時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教學中教師要對《中醫基礎學》各章節中體現的中醫思維方法進行評析,讓學生對中醫思維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全面了解。例如,在講述臟腑學說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的思維方法,使學生認識到此概念不僅是解剖學概念,更是生理學和病理學的系統概念。

3.基本技能訓練。在《中醫基礎學》中學生需要掌握各種辯證方法,例如四診八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通過一定的技能訓練讓學生掌握這些基礎技能。在具體實踐中,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對四診的類項和意義全面了解,然后讓學生通過模擬病人,相互診斷。另外,基本技能訓練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收集資料進行研究,最終保證學生具備獨立分析和診斷的技能。

4.學以致用。一切理論學習的目的均是為了實踐需要,而《中醫基礎學》中的基本理論、技能均來源于醫療實踐,同時又在醫療實踐中不斷完善。因此《中醫基礎學》教學中的另外一個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在讓學生掌握相關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合理應用這些知識,為醫療事業服務。

二、如何提高《中醫基礎學》教學質量

1.培養學生興趣。《中醫基礎學》是學習中醫的基礎課程,對于中專學生而言,學生在入學初期對中醫的了解不夠,學習動機也不是很明顯,在此時培養學生興趣,不僅能提高該課程的教學效果,而且能為其他中醫課程的學習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要從如下方面入手:第一,要強調《中醫基礎學》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中醫基礎學》是其他課程學習的基礎。第二,要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展示中醫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做出的巨大貢獻,建立學生發揚中醫藥學的信心。第三,合理選擇歷史典故,通過神農嘗百草、張仲景坐堂、華佗創麻沸散等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

2.明確教學主次之分。《中醫基礎學》中有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內容,雖然大綱要求學生對這些內容均要掌握,但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中專學校學生的特點和實際要求進行選擇性教學,對教學內容詳細劃分。因為中專學生畢業后從事臨床醫療的較少,大部分學生主要從事中藥的生產、銷售,因此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熟記基本概念和理論,對于臨床技能方面則以夠用為標準。通過把握教學關鍵點,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學生對實踐中需要知識的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對學生未來發展產生較大的幫助。

3.合理調整教材順序。課堂教學是以教材為藍本進行的,但是當前《中醫基礎學》教材中很多相關內容并未聯系起來,給教學帶來困擾,也阻礙了學生的理解。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必須要深入研究教材,重新制定教學順序。例如,在五行學說版塊中包含了其在中醫學中應用的知識,但是由于學生還未學習臟腑學說,因此理解起來難度較大,鑒于此,教師可以將五行學說的應用放到后面,在講完臟腑關系之后進行。另外,在《中醫基礎學》中很多病證具有共性,教師可以將前后教材的病證歸納,讓學生形成對共性病證的系統認識。

4.理論聯系實踐。《中醫基礎學》作為中醫學習的入門科學,受到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較深,尤其在基礎理論方面具有抽象性、整體性和主觀性特點,學生對很多知識的理解存在障礙,教師需要讓深奧的理論變得淺顯易懂,可以采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作為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對日常生活中與中醫理論有關的現象進行研究,而且自己要不斷總結歸納,形成龐大的知識庫,在教學中靈活應用。

5.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中醫基礎學》教學中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突破說教式的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第一,課堂討論法。針對某一部分的教學內容,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最后教師總結得出答案。第二,對比教學法。中醫和西醫作為兩種不同的理論體系,兩者之間既存在共同點,又存在差異,教學任務可以通過兩者的對比來實現。第三,扮演法。在學習完成之后,分別由學生扮演醫生和病人,進行問診,不僅提高學生興趣,而且鞏固了所學知識。第四,案例法。就是選擇一些具體案例來說明課堂所講授的內容,案例可以是以往蘊含醫理的典故,也可以是學生常見的病理現象,還可以是臨床中常見的病例,通過真實的案例讓學生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第五,現代化教學。多媒體技術現代教學中應用最廣的教學手段,通過多媒體教師可以繪制表格、展示圖片、展示案例聲像資料等,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醫知識的應用,加深學生印象。

綜上所述,《中醫基礎學》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實施,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掌握中醫思維和臨床技能。提高《中醫基礎學》教學質量,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特點,理順教材內容,保證教學更加系統化。同時在教學中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多元化的評價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鄒符萍.淺談中醫基礎學的教學方法[J].中國科技縱橫,2011,(21).

[2]楊娜.案例教學法在《中醫基礎學》教學中的嘗試[J].科技信息,20011,(1).

[3]徐耀琳.多媒體在中醫基礎教學中的利弊[J].甘肅中醫,2010,(9).

篇4

關鍵詞:生物工程導論;中醫藥院校;教學

生物工程導論是一門生物工程專業基礎理論課,屬于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開設對于讓學生認識專業、了解專業、重視專業、熱愛專業有重要的意義。中醫藥院校生物工程專業開設生物工程導論課程的宗旨不僅僅是引導學生全面而系統地了解專業全貌,進一步拓展學習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還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考生物工程與中醫藥的聯系,如何使現代的生物工程技術與古老的傳統中醫藥結合起來,從而促進中醫藥的發展,培養中醫藥背景的生物工程復合型人才[1]。本文就中醫藥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生物工程導論教學方法進行初步探討。

一根據中醫藥院校特點優化教學內容

生物工程導論的學習旨在使學生對生物工程的發展有一個總體認識,初步了解和掌握生物工程的知識體系。生物工程導論在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屬于專業必修課,共有36學時,主要是介紹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等五大工程及其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但由于學時有限,生物工程專業在高年級會開設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對應的專業課。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針對專業特性進行教學內容的優化,減少具體深入的理論性知識的講授,增加生物技術在中醫藥開發、研究中的應用,授課內容應難易適宜、詳略得當,從而達到普及生物工程技術的基本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的教學目的[2]。由于生物工程導論中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涵蓋了生物相關的方方面面,因此,生物工程導論這門課的內容必將與其它課程的內容存在或多或少的重復。如基因工程中的核酸、蛋白質的基本結構與功能等內容可能在分子生物學中已經有過講述;細胞工程中動物細胞培養、植物細胞的全能性等內容與先導課程細胞生物學課程有所重復;發酵工程中菌種的選育和保藏等內容與同學期開設的工業微生物學重復較多。為了避免相同內容的重復授課,避免學生形成對相同課程內容的疲倦性,同時結合有限的授課學時,故針對相關內容進行有側重的講解。如基因工程摘除與分子生物學重復的內容,細胞工程摘除與細胞生物學所講授的,重點講述植物組織培養在中藥材生產中的應用、細胞融合、單克隆抗體、干細胞工程等與醫藥相關的部分內容。我們根據中醫藥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特點和培養要求,選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即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宋思揚、樓士林主編的《生物技術概論(第四版)》為教材。按在過去三年的教學中,我們在學時數不變的前提下,根據需要和教學實際,對教材內容有所取舍,進行適當調整,優化教學內容。具體調整方案為:第一章生物技術總論及第2-6章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等五大工程各4學時,共計22學時,在有限的學時里讓學生對生物工程的五大工程有所了解,講述的過程中舍去在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相關課程中已經詳細講述的內容,避免基礎知識的重復介紹,把重點放在各個工程產生的由來及發展上,對具體的復雜的技術理論僅做一般了解。剩余14學時著重以實例的形式講述生物技術在中醫藥中的應用,如:細胞懸浮培養、毛狀根培養等技術在中藥材生產中的應用、單克隆抗體在現代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傳統紅曲等發酵類中藥的現代制備工藝等,讓學生能接觸到生物工程,了解到生物工程的廣泛內涵,增加其專業的歸屬感,培養學生的中醫藥思維。

二充分利用豐富教學資源

在生物工程導論教學過程中,我們把學生需要掌握的重點、難點與學生自身興趣點結合起來,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生物工程導論課程理論點多面廣,很多內容又相對深奧抽象,學生難于理解,加之該學科發展更新快,學生要想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全面的、系統的掌握生物化學知識困難重重。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國內外的圖片、影像資料,借助色彩明快、富于變化的圖片資料和短小精干的動畫等,對大學生擴大、拓寬知識面,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聯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如在講述PCR反應原理時,我給同學們播放美國Bio-Rad公司的PCR之歌,歌曲內容包括了PCR技術發明的背景、發明人、PCR原理及過程、PCR技術的用途等,在短短的三分鐘內不僅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而且可以啟迪思維,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把握。在網絡資源日益發達的今天,網絡資源在教學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學生學習的知識的途徑不再是單一的教材,網絡也成為向學生輸送知識的一條重要窗口。在生物工程導論的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我們在教學中,積極向學生推薦相關專業網站等,配合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全面了解生物工程相關知識的大體框架,擴展視野,充實自我,也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其他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三增加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復雜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講好每一堂課,需要針對該學科的特點,在學生的接受能力的范圍內,靈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3-4]。在生物工程導論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強調將教學大綱要求掌握的知識點與學生興趣點結合,基礎知識與生產應用相結合,還著重增加一系列背景知識,如經典技術的發現和發明過程,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的傳奇故事等,進一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整堂課進行填鴨式“枯燥”理論的學習。例如,在講述限制性內切酶時,我列出了一個由限制性內切酶的發明人—瑞士微生物遺傳學家阿爾伯的女兒西爾維婭講述的國王與仆人的故事,在故事中引導學生發現限制性內切酶的作用及其限制修飾的基本原理。在介紹到一些重要的實驗技術時,對該技術的發明者及該領域的一些著名專家給予一定的介紹,吸引學生學習該技術的興趣。例如,在講解蛋白質結構解析時,我會給學生介紹我國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教授及其部分研究成果,以引起學生探究神秘的蛋白質結構的興趣。

四聯系生物工程應用實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1世紀以來,隨著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生物技術成果已在現實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將這些真實的事例向學生講解,說明生物工程技術改變我們現實生活的巨大潛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的興趣。如在講述單克隆抗體時,我會進一步講述單克隆抗體藥物在抗腫瘤和自身免疫系統缺陷治療領域的應用,并以貝伐珠單抗等常用單克隆抗體藥物為例介紹單抗藥物的分子機理及市場趨勢,讓學生真實了解到生物技術為人民健康和企業發展帶來的巨大利益。類似的實例還有很多,例如高通量測序技術在胎兒產前診斷中的應用、CRISPR/Cas9技術在基因治療中的應用潛力、人參、丹參毛狀根的大規模發酵生產等,通過這些案例的講解,學生既增強了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增強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觀念,對其建立專業的認知的樹立專業的歸屬感具有重大幫助。

五科研反哺教學,課堂融入科研成果

教學和科研是推動高校發展的兩翼,也是人才培養的兩大支柱。只有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有效地實施科研反哺教學,才能使教學與科研共同提高,從而建立良好的教學環境,培養造就出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科技人才[5]。生物工程領域的許多基本原理和理論均與實際生產聯系十分密切,在教學過程中就注意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一些實際科研問題聯系起來,在部分相關章節的講述中結合目前教師所在的課題組已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這樣有利于發現學生興趣,為進一步鼓勵引導學生及早進入教師研究室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奠定基礎。例如,在講述高通量測序在藥用植物中研究的應用時,我以課題組前期發表的相關論文為例,為學習詳細闡述高通量測序在河南道地藥材地黃、山茱萸次生代謝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所選用的文章涉及了RNA提取、RNA質量控制、轉錄組測序、生物信息學分析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對文章的詳細講述,不僅回顧了之前章節核酸的性質的部分內容,又結合了正在講述的高通量測序,還進一步對后續章節中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有了初步的印象,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觀念,也啟發學生如何探索科研的思路。通過上述的探索在教學中的應用,培養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興趣、增強了其專業的認同感,學習效果也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余勤,吳昊,萬海同,等.中醫藥院校生物工程專業的特色定位和人才培養[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5(1):34-35.

[2]蘇秀紅,董誠明.《生物工程概論》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09(5):76-77.

[3]廖潤華,杜潔,蘇小麗,等.《近代生物工程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4(34):155-156.

[4]糾敏,汪倫記,邱智軍.生物工程概論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初探[J].科教導刊,2013(10):116-116.

篇5

1.1一般資料

某年萬州考點考生成績數據庫。中醫類實際有1054名考生參考,其中228名考生成績不合格(<60分),不合格率為21.6%。成績不合格考生類別結構為:有規定學歷中醫執業醫師(代碼為140,以下均用代碼[1])10人,占4.4%;有規定學歷中醫執業助理醫師(240)64人,占28.1%;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150)1人,占0.4%;中西醫結合執業助理醫師(250)124人,占54.4%;師承和確有專長中醫執業醫師(340)7人,占3.1%;師承和確有專長中醫執業助理醫師(440)22人,占9.6%。

1.2方法

一是從考生的學歷層次結構、畢業院校和工作單位等方面,分析成績不合格考生的分布情況,比較不同來源考生所掌握的實踐技能差異;二是對實踐技能考試的3類14個項目答題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考生所掌握的實踐技能存在的突出問題,為醫學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1.3統計學處理

在ACCESS數據庫中按統計要求進行分類篩選,需統計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包處理,進行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考生的工作單位、學歷層次、畢業學校不同,成績不合格率有顯著性差異。來自鄉村和個體診所的考生不合格率較高,其中個體診所的考生不合格率最高,達27.4%(見表1);學歷層次較低的考生不合格率較高,其中無規定學歷的考生(340和440)不合格率最高,為37%;跟師學徒、中專學校與高校的畢業生合格率有顯著性差異,其中跟師學徒者不合格率最高,達35.8%。

2.2成績不合格考生實踐技能水平較差。從228名成績不合格考生的各項成績來看,考生實踐技能水平較差,問題比較突出。答題最突出的問題是歸納主訴、辨病辨證依據、基本技能操作、體格檢查、臨床答辯和病史采集等問題。140和240兩類考生,50%以上的病史采集,歸納主訴不合格;150和250兩類考生,60%以上的西醫診斷依據、歸納主訴、病史采集均不合格;340和440兩類考生,70%左右的歸納主訴、體格檢查、臨床答辯不合格。詳見表4、5。表5成績不合格考生各站分布比例(%)考站140和240150和250340和440第一站20.330.617.2第二站47.352.455.2第三站63.576.675.9計算方法為:某類某站成績不合格人數÷該類考生不合格總人數×100%。某站成績不合格指該生該站總成績不及評分標準的60%。

3討論

3.1存在的問題

(1)基礎知識薄弱,基本技能較差。在寫病歷時,歸納主訴的能力普遍較差,不合格率占50%以上,所歸納的主訴要點不全、重點不突出、不能導出第一診斷,更有甚者原樣照抄病歷資料上的癥狀和體征。考生缺乏對疾病的整體認識,辨病辨證的能力差,不合格率達40%以上;在臨床答辯時,有60%左右的考生不能正確回答關于一些常見病證的問題;有近60%的考生病史采集的能力較差,不能圍繞主訴通過問診收集病情資料。考生對中醫、西醫的常規診療技能未完全掌握,這體現在30%以上的考生基本技能操作不合格。常見的問題是舌診、脈診、針刺、灸法、推拿手法等中醫技能不能正確操作,有的考生甚至不知道脈診的三關,不會用毫針。有50%的考生體格檢查不合格,未掌握聽診、叩診、觸診、無菌術等西醫基本技能,考試時反映出部分考生不會叩診等操作,更有甚者不知道判斷生命體征的方法。本考點出現的問題,反映出許多共性問題,在全國各地考點或多或少都存在。

(2)缺少再學習的環境,繼續教育和規范化培訓力度不夠。由于大部份考生在基層醫療衛生單位工作,有的還是個體診所,所以考生繼續學習的機會較少,缺乏相互間的交流學習,更缺乏像條件好的醫院那樣的規范化分級管理和查房制度,這極不利于診療技術的鞏固和提高。正如有的考生所言,“平時根本沒這樣做”、“原來會操作,現在已經忘了”。這說明,部分考生平時工作時沒有規范化診療,給患者看病時,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時間久了,就疏于對疾病的系統診療,所以就有50%以上考生體格檢查不合格,有近60%考生病史采集不合格。表1就顯示了來自條件越差的醫療單位,不合格率越高,如來自個體診所的考生,不合格率達27.4%。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除了考生自身原因以外,還存在著繼續醫學教育的力度不夠,對其管理不嚴等問題。因為在這些基層醫療衛生單位,除自學外,學習的機會少,約束力差,特別是跟師學徒者,更需要進行系統學習。

3.2幾點建議

(1)校院合作把好醫學教育質量關,扎實醫學生的基本功。考生的實踐技能水平較差,除了考生遺忘等因素外,更多的原因是在學校學習沒有學到規范而扎實的實踐技能,在醫院實習、工作時規范化培訓不到位。考生的成績與在校期間的專業成績呈現出正相關[7-8],所以醫學院校一方面要重視“三基”并強調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重視醫學知識的綜合應用、重視臨床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陷入“應試教育”[9]。醫學院校應按照臨床醫學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納入醫師準入標準,加大教學改革力度,細化實踐技能項目,規范操作技術,強化技能考核。如莫春梅等結合執業醫師改革探索《中醫內科學》改革,聶景蓉等[11]探索《診斷學》改革,以及文獻[11-13]探索《針灸學》改革等值得借鑒。醫院在學生實習階段,應結合臨床進一步規范和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注意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的能力,強化全面系統規范診療的意識,盡量避免以點代面,減少漏診誤診。同時,對剛參加工作的醫學畢業生應實施規范化培訓。

(2)衛生行政部門要健全繼續醫學教育機制,促進基層醫生診療水平的提高。要健全繼續醫學教育機制,加強對農村社區醫生的繼續教育力度,為基層醫療工作者創造學習提高的機會,如舉辦培訓班和學術交流會等。對跟師學徒者,有必要專門為他們舉辦學習班,加強“三基”培訓,并鼓勵其參加學歷達標學習,使他們在繼承專長的同時,也能規范處理常見病證。同時,有關部門也要加大對基層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力度,對醫務工作者定期進行技術考核或考評,對不符合要求的進行停業整頓,以促進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的提高。

篇6

關鍵詞:中醫教育;文獻檢索課;中醫藥學文獻

中圖分類號:G252.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7717(2008)05-1035-02

Study on Modern TCM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aching

LIU Junfeng(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Abstract:Study on modern TCM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aching is one of the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s in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The projects looks especially importa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TCM literature retrieval curriculum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tudy objective,study summary and study progrss on modern TCM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aching.

Keywords:TCM education; literature retrieval curriculum; TCM Literature

高等醫藥院校開設文獻檢索課至今已有 20余年的歷史,中醫藥文獻檢索課由此得到了很大發展。但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特別是信息存儲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文獻檢索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網絡資源具有海量、更新迅速、檢索手段多樣的優點,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甚至可以說網絡資源已經是專業教學、科研不可缺少的信息庫。因此,為適應時展的要求,筆者開始了課題“現代中醫藥信息檢索教學研究”申報及研究。

1 現代中醫藥信息檢索教學研究目的

現代中醫藥信息檢索是中醫藥文獻檢索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信息意識及獲取信息能力為目的的課程。其教學研究以培養學生在信息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具有信息素養、信息意識并獲取信息進行中醫藥科研及創新能力為目標,改革滯后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創建適合社會需求人才培養體系的教學模式,并在中醫藥文獻檢索課教學中實踐和應用。

2國內同行類似研究概況和發展趨勢

在信息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國內同行大都認識到中醫藥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教學內容、教材編寫、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方面也有初步的探索。如教學內容方面,浙江中醫學院張長生等[1]認為,現用的2002版的本科生教材《中醫藥文獻檢索》,設有的機檢章節,僅36頁,占總篇幅的20%,教材重點向機檢過渡不夠突出,五六年更新一版教材的周期不能適應學科發展,落后陳舊的教材影響教學革新;廣州中醫藥大學鄧等[2]認為,中醫藥文獻檢索課應大大增加有關計算機網絡檢索的內容。如計算機檢索知識、光盤數據庫、聯機數據庫、網上書目、全文、會議、專利等數據庫的檢索與利用,以及綜合搜索引擎和醫學專業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因古代中醫藥文獻尚未建立相應的數據庫,所以查找古代中醫藥文獻(如書目、類書、叢書)還必須依靠手工操作,因此手工檢索還有存在的必要;福建中醫學院黃蘇萍[3]認為,中醫藥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應隨網絡信息大環境的發展而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應以網上醫學資源的開發利用為主,建立以網絡醫學信息資源檢索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在教材編寫方面,部分院校使用2002年版本科教材《中醫藥文獻檢索》,大部分院校因《中醫藥文獻檢索》跟不上信息社會的發展而選擇使用自編教材。在教學方法及教學形式方面,廣州中醫藥大學曾召[4]認為,中醫藥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方法主要還是沿用中醫藥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以理論教學為主,輔以一定學時的實習。理論教學以課堂講授、示范為主,實習以對理論教學內容的驗證為目的。中醫藥文獻檢索課作為一門“方法”課,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及網絡教學手段,采用交互式和案例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總之,各院校在中醫藥文獻檢索課教學中采用的教材大都不同,但在講授傳統文獻檢索基礎理論、基本原理和手工檢索文獻的基礎上卻不同程度地增加計算機數據庫及網絡資源的內容。教學方法及手段不同程度地應用多媒體課件及實際的計算機網絡檢索實習等。

綜合分析,為適應信息社會飛速發展及社會需求人才培養需要,中醫藥文獻檢索教學將面臨較大改革,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授課方式等方面均將打破傳統格局,在信息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向著培養學生具有信息素養、信息意識并獲取信息進行中醫藥科研及創新能力的方向發展。但目前還未見有系統的現代中醫藥信息檢索教學研究課題及文獻報道。

3 現代中醫藥信息檢索教學研究初步進展及分析

3.1 調研方法 本項目主要采用數據資源需求調研及人才需求調研方法研究現代中醫藥信息檢索教學。即利用各種方式、各種途徑對從事中醫藥教學、科研、臨床人員以及研究生、本科生等對醫學信息資源的需求情況進行調研,對具備文獻信息獲取能力及科研能力人才的需求情況進行調研。現已經利用調研問卷方式對本校2007年下半年上完中醫藥文獻檢索課的研究生、本碩生及本科生進行了調研。調研題目是“在校學習期間,您最想了解哪些醫學數據資源及文獻信息”、“學完中醫藥文獻檢索課,你對中醫藥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有何想法及建議?”等。收回問卷:研究生185份,本碩生123份,本科生160份。

3.2調研結果 對醫學數據資源及文獻信息的需求,醫學專業的學生大多認為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重慶維普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中醫藥在線數據資源、Medline數據庫等為必須掌握的數據資源,能介紹些本專業的專題數據庫則更好,如:心血管、胸外科、糖尿病、風濕免疫、腫瘤、針灸、兒科、肛腸、神經內科等等疾病的專題數據庫。藥學專業的學生則認為除上述必須掌握的數據資源外,還應掌握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的使用方法,若能增加介紹些中藥學、中藥化學成分、中藥藥理學、中藥市場營銷、中藥炮制學、中藥制劑學、中藥圖象等等專題數據庫則更好。還有部分學生提出能否增加有關中醫古籍文獻數據庫、日文數據庫及與醫學相關的其它科學領域里的數據資源,如:分子生物學、數學、物理、生物技術、心理學、歷史、文學等等數據庫資源。另有部分學生提出能否多介紹些Internet免費數據資源的獲取及各種搜索引擎的應用及特點等。

對中醫藥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及建議,研究生大多數學生提出要學習和掌握的內容多,而授課時間及實際練習時間少,當時似乎聽懂了,但過后仍不能應用于實際檢索中,如Medline數據庫,4學時講授及練習感覺時間太緊張,應增加學時;還有學生提出中藥學專業和中醫學專業應分開教學,這樣教學內容可根據所學專業的特點有所側重;還提出檢索實習室小,研究生上課人數多,總有學生沒機器沒座位的現象,建議縮小班型,提高教學質量及效果。本碩生及本科生多數提出中醫藥文獻檢索課合班上課的學時應該少些,感覺課上所講的中醫古籍文獻手工檢索在實際檢索中很少應用,應增加小班計算機檢索教學內容學時及計算機檢索實習學時。

3.3結果分析 對上述結果進行分析,研究生非常重視實際應用,在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及完成研究的過程中,需要查找大量的國內外文獻做參考,因此他們快速獲取信息情報的愿望十分強烈,對現代中醫藥文獻檢索教學內容安排的廣度與深度也比較敏感。所以,教學內容必須結合中醫藥學生各自的專業特點,介紹常用的國內外醫學文獻數據庫、專業特色數據庫及綜合和相關專業文獻信息數據庫,強調各數據庫資源的相互關系及應用特點,且注重給學生傳遞最新信息。同時,多進行綜合實際的檢索實習,提高實際檢索能力。本碩學生及本科生對中醫藥學專業知識尚未完全入門,對開發利用中醫藥文獻重要性認識不足。故應注重提高學生對開發利用中醫藥文獻重要意義的認識,數據庫資源及網上醫學信息資源內容設置不宜寬泛,側重與專業密切相關,注意深度,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中醫藥領域重大科研成果,大都是在開發利用中醫藥文獻的前提下取得。增大實習學時比例,精簡基礎知識及手工檢索內容,在實際動手檢索中獲得學習的樂趣,體會學習中醫藥文獻檢索課的重要意義。

總之,計算機檢索已成為當今信息社會主要的檢索方式,數據庫及網上資源的利用成為人們檢索文獻、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現代中醫藥信息檢索教學內容必須隨網絡信息大環境的發展不斷更新,增加計算機數據庫檢索,加大Internet網絡信息檢索內容的力度和深度,形成以專業數據庫檢索和網絡信息檢索并重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 張長生.中醫藥文獻檢索課教學的改革探討[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4,28(1):63-65.

[2]鄧,陳守鵬,孫玲.試議中醫院校《中醫藥文獻檢索》課的教學改革[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7,9(1):14.

篇7

“飲片”一詞最早見于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藥肆中俱切為飲片”的記載,而中藥飲片是中藥材依據中醫藥理論,經過加工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醫臨床的中藥,是祖國傳統中藥中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是中醫臨床用藥、中成藥生產的重要原料。千百年來,我們都在利用其品種的多樣性、藥物的低毒性、配伍的方便性、療效的確切性,充分發揮其在治病救人方面的獨特作用。但由于缺乏統一、系統、完整的中藥飲片炮制規定和質量控制標準,以及監管不力、地方保護等諸多因素,中藥飲片市場陷入混亂,這不僅威脅到整個中藥飲片行業,還威脅到傳統中醫藥的發展和群眾用藥安全。因此,筆者認為如何加強對中藥飲片市場的有效監管,是我們亟待解決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

問 題

(一)流通秩序不規范。通過近幾年來我們查處的案例來看:一是中藥材與中藥飲片混雜不分。直接購進、銷售、使用原生中藥材的現象較為普遍,這為安全經營使用中藥飲片埋下了隱患。二是掛靠經營飲片的現象較為突出。基層中藥飲片經營企業大多是與各批發連鎖公司捆綁在一起,使用同一個企業名稱和資質,但實際是獨立核算,每年給掛靠企業繳納一定管理費而已。三是非法渠道采購的現象比較嚴重。不少基層經營、使用單位從正規渠道購買飲片樣品后,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毛利潤可達100%——200%,甚至更高),大量購進劣質中藥材進行防偽加工銷售;有的經營企業從黑市上購買散裝飲片和正規廠家的飲片包裝、標簽,進行改頭換面;有的“黑串”、“”商販非法銷售飲片,執法人員查處后就直接到合法企業去過票;有的零售單店和醫療機構留著正規廠家的飲片包裝和標簽應付檢查,實際銷售、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從地下家庭式作坊生產的中藥飲片。

(二)飲片質量不穩定。中藥需特殊炮制的品種有400余種,其中毒性品種近30余種,需加入輔料炮制的有100余種,特別是一些藥材經過加工炮制后能增強療效或改變療效,而一些具有毒性、刺激性的中藥材必須要通過加工來減弱其毒性、刺激性,才能達到安全使用的效果。否則,飲片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治療作用,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近年來,我們在執法監督檢查中發現,中藥飲片質量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廠家不按規定生產。有的故意不按生產工藝生產,規避監管;有的變更工藝、處方、標準,卻不按規定申報;有的按批準的工藝、處方、標準進行生產,卻生產不出合格產品;有的不在符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要求的車間、廠房生產;有的實際上就是偽劣中藥材的合法加工廠。二是缺乏正確的競爭意識。不少生產、經營、使用單位都是采取低價產品代替高價產品,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價格欺詐現象相當嚴重。三是經營使用管理不科學。中藥飲片的質量與中藥材的種植、采挖、生產、加工炮制、倉儲等息息相關,不少單位管理不到位,“七防”( 防塵、防潮、防霉、防火、防蟲、防鼠、防污染)做得不夠,霉變、鼠咬、蟲蛀和有效成份喪失的飲片較多,造成質量變異,這在邊遠的鄉村醫療衛生機構中尤其普遍。

(三)有效監管未跟上。中藥飲片相比西藥而言價廉物美,可以隨癥加減,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實用性,比較符合不同病因的病人而進行個性化給藥治療,深受農村市場和農民的歡迎,中藥飲片在基層很有市場。目前,監管部門一是對飲片安全的嚴峻形勢認識不到位;二是對安全風險的關鍵環節監管不到位;三是對違法違規行為處罰不到位;四是地方保護、執法環境影響監管工作的開展;五是監管隊伍素質不適應監管工作的要求,監管工作不盡人意。尤其對農村飲片市場檢查頻率相對較低,為假劣中藥飲片提供了一個生存空間,非法經營者為逃避監管,紛紛搶占農村市場。同時,國家對中藥飲片也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法律法規在有些具體規定上又不十分明確,加之基層監管部門人員少、任務重、設施差、經費緊,監督抽驗代表量不夠,因而很難對中藥飲片實施有效監管。

(四)法律法規不健全。《藥品管理法》第34條規定:“藥品生產企業、藥品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必須從具有藥品生產、經營資格的企業購進藥品;但是,購進沒有實施批準文號管理的中藥材除外”。可見,中藥飲片如同成藥一樣,必須從具有資質的企業購進,違者按《藥品管理法》第80條規定處罰。而國家對購進沒有實施批準文號管理的中藥材未進行資質規定(實施批準文號管理的中藥材品種也尚未出臺)。在使用方面,根據《藥品管理法》第10條的規定,《中國藥典》及各地制定的炮制規范,只是中藥飲片生產標準,未作為使用依據,雖然各地要求調配中藥處方應使用中藥飲片,但無法定約束力。《藥品管理法》第27條規定,醫療機構的藥劑人員調配處方,必須經過核對,對處方所用藥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藥品管理法》第19條對經營企業也作了同樣規定,但對違反規定的,卻無相應罰則,因而造成使用上的混亂。

對 策

(一)完善法律法規科學監管。中藥飲片是特殊商品,它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關系到百姓健康和安全。中醫用藥的標準其實就是飲片的標準,飲片亂了,中醫臨床作用就沒有了。所以,中藥飲片不同于普通商品,必須嚴格規范管理。國家應盡快制定全國統一的《中藥飲片管理辦法》和《中藥飲片炮制規范》,規范質量技術監測標準,規范具體行為操作要求,規范違法違規處理依據。作為基層監管部門,對中藥飲片的監管重點:一是中藥飲片企業購進、加工、檢驗和銷售過程的合法行為;二是中藥飲片經營企業、醫療機構采購、使用的規范行為;三是監督抽驗日常監管中易出現質量問題的中藥材、中藥飲片品種;四是建立重點監控區,重點監控飲片生產經營企業《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M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實施情況。如果法律法規不能提供切實、充分、可行的生產、經營、使用飲片的依據和支撐,監管部門不嚴管重罰,中藥飲片的質量安全就得不到保證,監督管理也只能流于形式。

(二)實施身份管理建立檔案。由于中藥材產地不同,它的性、味、歸、經和作用就不會一致,為了提高中藥飲片療效,保護傳統醫藥的健康發展:一是對地道藥材實行規模化種植。如寧夏的枸杞、陜西的當歸、四川的黃連、云南的三七、內蒙的甘草、廣東的藿香、浙江的貝母等都是全國有名的地道藥材,因土質、氣候、水分等不同,藥材療效就大不相同,正如古人所言“凡用藥必須擇土地所宜者則藥力是,用之有據”。二是對中藥材實行身份管理。中藥材采收初加工后才能進入市場,還必須提供準確的產地、日期和相關的檢測依據等資料,讓飲片生產廠家做到心中有數,廠家提供的飲片和包裝資料才會真實可靠。三是加快對中藥飲片實施批準文號管理。推進《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實施進程,進一步提高中藥材、中藥飲片市場準入門檻,擴大中藥材、中藥飲片種植、生產規模,規范中藥材種植、生產、養護,保證中藥飲片質量,促進中藥標準化和現代化建設。

篇8

"琴之為樂,宜情理性。動人心感神明。或如松竹梅蘭,云該風雨。或如清池怒海,泰岳巫峰。或如詩經楚辭,宋詞唐詩,或如長虹麗日,朗月疏星。其韻可深沉激越,欣然恬淡。其氣可雙逸雄渾高遠厚重。乃含天地之所有,察今古之所懷。——李祥霆《琴樂之境》

我出生在遼源市一個中醫世家。自幼喜音樂,從小愛畫畫,經常臨摹《芥子園畫譜》。1955年,父親買了一臺收音機。就是從這臺收音機里,我第一次聽到古琴的聲音,當時覺得那種美麗奇妙的聲音,好像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給提起來了!盡管我當時還不知道那是什么樂器彈奏的。后來,曲子播完,播音員說:“剛才播送的是琴簫合奏《關山月》……”

我聽完曲子后突發其想就自制了一把琴。我找出父親診所過去用的木招牌,改成琴身,用二胡弦代替琴弦,用圖釘作琴徽,沒有共鳴箱,不能發音,我就戴上父親的聽診器聽著彈,雖然只能聽到一點微弱的聲音,也特別高興。造完琴后古琴就一直放在我的心頭,終于忍不住給查老(查阜西)寫了封信,因不知道查先生的通信地址,只好將信寄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信中傾吐對古琴的熱愛,請求賜寄一點彈琴的資料和一兩曲琴譜。查老當時是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音協理事,是中國古琴界泰斗級的人物,所以信發出去以后,我也并沒抱太大希望,因為,畢竟當時我只是一名普通不過的小城少年。沒想到的是,后來很快就收到了查老親筆回信!他說:收到你的信我們很感動,我想要全力幫助你。然后,他提出幾個問題:“一、你的家長是什么職業?他們能否供你到大學畢業?是否同意你將來搞音樂藝術?二、你想學古琴是僅僅出于愛好,還是想學好它?三、要學好古琴,必須對古典文學和數學有一定修養。你是否也喜歡古典文學和數學?”

后來1957年暑假,我來北京向查老學琴時,就住在他家里,自然也是免收學費的。他還帶著我去北海慶霄樓聽昆曲,逛琉璃廠的古書店、書畫店……臨走還送給我一張清代古琴、兩支洞簫、一本《琴學入門》、一冊《今虞》琴刊。查老給了我回程火車票錢,親自送我到前門火車站。

1958年,我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時,我是那里第一個因為喜歡古琴而主動選擇這個專業的人;往屆古琴專業的學生,都是從其他專業“強行”調過來的。主要因為當時民樂是被人瞧不起的,學生拿著二胡在校園里走都覺沒面子,更何況古琴又是民樂里最小的樂種,當時對古琴的普遍說法是“難學、易忘、不中聽”。

近二三十年,在甚大的范圍內對這一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產生了極大的誤解甚至誤導。例如說“古琴音樂的特質在于精美”,古琴音樂的“最高境界”是“清微淡遠”;古琴音樂“最簡單的才是最好的”;“古琴音樂不是藝術,是道”;“古琴不是樂器,是道器”;“古琴是只彈給自己聽的”以示高貴,反對把古琴作為人類文化藝術來對待,反對把經典琴曲演奏得鮮明感人,反對公開演出。這類或玄虛或神秘的說法在社會上、在互聯網流傳甚廣,已令人們感到古琴藝術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神秘不可知,令人們或望而生畏或敬而遠之,有害于古琴藝術的繼承、保護、傳播。

篇9

1七年制神經科臨床教學的現狀及弊端

七年制的神經病學的教學多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依教學大綱的要求,按照教材的順序和內容,以課堂教學為主,臨床見習為輔進行教學。因課堂教學時間緊,教師只能匆忙講完大綱內容,很少有機會向學生提出深刻的問題,學生則忙于作筆記,來不及主動思考,對課堂內容難以充分理解,也很難發現或提出問題。臨床見習時,由于某些病例少,而學生人數多,很難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學期末的考試復習,學生以教科書和課堂筆記為藍本,通過強化記憶,考試多可順利過關。考試結果分析卻表明病例分析題得分較少,學生也普遍反映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夠。而且,考試一結束,強化記憶的理論知識很快遺忘,嚴重影響了神經科教學質量。另外,學生往往會把教科書當作絕對權威,沒有樹立要經常更新自己神經病學臨床知識的觀念。然而神經科學總在飛速發展且實踐性很強,學生畢業工作不久就會發現許多新療法、新理論是教科書未曾講到的,而且,教科書上所講的許多知識若干年后也會過時。

總之,神經病學的臨床教學首先面臨教學資源相對不足的問題,在臨床教學和實習資源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如何確保醫學教育質量和醫學高級人才的培養規格,這是近幾年來醫學教育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二,醫療法規與操作技能訓練的矛盾的問題。醫師法規定沒有醫師執業證書,就不允許參加臨床醫療活動,這樣實質上臨床實習中醫學生的各種實習活動實際上處于一種不合法的尷尬境地,醫學教育在這種環境下如何培養出優秀的醫生更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校的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是一個新專業,2005年開始招生,最近兩年才開始進入專科的臨床實習,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學習刻苦,理論知識掌握得較好,英語水平較高,能較好地應用計算機和網絡,但是臨床經驗少,臨床實踐時間不長,在臨床教學資源和臨床操作技能訓練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出優秀的專科醫生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教學課題。

2循證醫學在神經病學臨床實踐和教學中的重要性

神經科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臨床醫學學科,他有其獨特之處,解剖結構復雜,需要記憶的東西非常多。

神經科疾病國際分類ICD210中的病種多達1000余種,病情千變萬化,發病機理較為復雜。神經病學是一門初學和入門均較難的科目,如何引導本科生更快且更理解和掌握神經病知識,要靠老師想辦法去提高學生對神經病學的興趣,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神經病學的學習中來。

21世紀是腦的世紀,神經病學臨床與基礎研究的新證據源源不斷地涌現,臨床實踐活動日新月異,只有通過循證醫學知識的深入學習,才能節省時間,迅速尋找到與自己學習和工作中所遇見的問題。比如通過循證醫學證實在腦卒中的二級預防中單獨使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并不能提高對腦中風的二級預防的作用,反而會使得出血的機會增多,對指導臨床活動有很大的指導作用。神經病學臨床實習教學是整個神經病學臨床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它是前期理論教學和見習教學的落腳點,也是醫學院校教學活動的終點,我們除課堂上理論學時授課時講解的神經科疾病的定位、定性診斷外,在見習、實習期間讓每個學生參加我們的臨床病例討論和疑難病例分析,幫助學生根據學習的知識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采用循證醫學的方法收集資料,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善于思考,善于解決問題的合格的醫學生。

3引入循證醫學觀念進行神經病學臨床教學的對策

在多年神經病學的臨床帶教工作中,我深切體會到一方面醫學生缺乏基本的循證醫學知識,另一方面對循證醫學又有較強的興趣。具體到神經病學的臨床教學中,我們應從加強對從事神經病學教學的臨床醫師進行循證醫學知識的培訓、臨床教學計劃的調整、教學內容的及時更新、教學方法和技巧的改進等幾個方面入手,嘗試通過這些途徑盡快將以培養學生具有自覺學習,不斷探索能力的終生教育為目標的循證醫學引入臨床教學中。

在臨床實習教學中應用循征醫學的方法培養實習醫師的臨床思維,循證醫學的基本步驟如下:提出問題首先老師與同學一起診察患者,根據病人的病史、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給出診治意見,詢問學生診斷的依據和治療的合理性在哪里(提出問題);講解聯機醫學文獻分析與檢索系統(MEDLINE)、中文CNKI檢索系統、Cochrane圖書館資料庫的利用(讓學生熟悉、掌握網絡醫學技術),講解如何對被查閱的文獻作批評性評價,指導學生把相關的信息應用到臨床情景中去,要求學生通過網絡查詢文獻、課本和咨詢其它教師(查尋證據);有沒有其它類似的診斷和治療的方法(分級評價證據),比較各種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等(篩選證據);綜合分析提出問題的答案,并在以后臨床遇見的類似問題中能進行分析和應用(應用證據)。

循證醫學要求對每一個臨床病人的治療都要針對病人的情況提出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尋求最佳證據,對所獲得的證據進行客觀的評價,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循證的過程就是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循證醫學實踐不僅要求學生熟悉和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以及教師和高年醫師的個人臨床經驗,而且要求學生能夠主動獲取世界范圍內最新的資料、信息和科學研究成果。

篇10

關鍵詞:管理類專業;金融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2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貨幣、信用、銀行等金融因素對經濟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強,它對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和貢獻也隨之顯現。在實體經濟中,在企事業單位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管理者在自身經濟體從添置設備、購置土地房屋、到并購和產業整合都需要用到各種各樣現代化的融資手段。作為一門經濟學課程,管理類專業的金融學課程如何突出“管理”的特點,適應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需要,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是需要任課教師不斷思考和反復探索的問題。因此,在金融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首先考慮管理類專業學生學習金融學的特殊性,在分析受眾特點的基礎上因材施教。

一、管理類專業金融學教學的特點

1.人才培養的特殊性。管理學專業與金融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同,因此在金融學課程教學方法上也應有所不同。對金融學專業而言,專業培養方向是要培養具有比較寬厚扎實的經濟、金融理論基礎,有一定的從事金融實務工作的能力的人才, 而管理學位方向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在企事業單位工作,具有較強管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金融學課程而言,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一定金融學知識和分析能力的管理學人才,是管理類專業金融學教學要研究的重要課題。正是基于這種培養目標的不同,管理類學生的知識體系和思考角度同金融學專業學生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金融學教學中需要首先研究學生具體情況,從學生角度出發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因材施教。

2.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基于管理類專業學生的特殊性,在金融學教學中要從管理類學生的主要研究對象出發進行教學活動。跟金融學專業學生同時從宏觀和微觀視野去研究金融學不同,以企業(包括銀行等金融企業)為主的微觀經濟行為主體是管理類專業學生研究的主要對象。所以,在教學方面,金融學教學應該將企業設定為研究主體,從“公司金融”層面上去考察研究企業在金融市場中的投資、融資行為和理財活動;即便是在研究宏觀金融的過程中,也要著重從企業這種微觀主體的角度去探討宏觀金融與企業的關系及對企業經營帶來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要著重從微觀經濟行為主體層面上培養學生對現今金融問題的理解和對未來金融趨勢的把握。

3.課程體系中的特殊性。從學科層面上劃分,管理類專業屬于管理學學科,而金融學類專業屬于經濟學學科。對于不同學科而言,在學習相同課程上,內容的深度、廣度和側重點都應有所不同。由于管理類專業學生學習的課程主要集中于管理類專業范圍,《金融學》課程在其課程體系中所占的比例較少,限制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范圍,給課程教學的完整性和體系性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課程設置上,《金融學》作為一門對于多數管理類專業而言,金融學課程安排一般僅限一個學期,往往設置在第四或者第五學期,課時量一般為36學時或54 學時。同時,金融學作為包含銀行、證券、信托、租賃、保險業范疇的綜合學科,理論體系較為龐大,理論知識較為豐富,在有限的課時中很難以對整個金融學體系內容進行完整講授,更難以加入較多的實踐教學,因此,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任課教師對教學內容和課時進行較好的設計。

二、管理類專業金融學教學改革探索

1.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鑒于管理類專業金融學學習的特殊性,簡單的照本宣科不易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保持完整的、基礎的理論教學;另一方面還要兼顧一定的有針對性的實踐教學環節。教師應根據管理類學生人才培養和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以學生為主體,選擇適合管理類專業學生的金融學教材,精心編排教學內容。

首先,選擇適合管理類專業學生的金融學教材非常重要。在選取金融學教學教材時,國內多數院校會選擇金融專業經典教材,如黃達主編的《貨幣銀行學》(2003年改版后更名為《金融學》),而國內眾多其他院校編撰的教材基本沿襲此教材體系《非金融專業本科金融學教學內容改革研究》。這些教材的基本特點是著重于宏觀金融,而較少關注微觀金融,這就和管理類專業學生更多的從微觀金融的視野出發去考慮金融問題的角度不同,教材不具有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事實上,國內缺少金融學特色教材,無法滿足不同培養目標、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的學生的需求,迫切需要進行特色教材的編撰。并且,一些學校在選擇教材時盲目選擇金融專業經典教材,沒有考慮到金融專業和非金融專業學生的專業特點。金融學專業學生在學習完金融學基礎課程后,還要進一步學習金融專業不同分支課程,對所學基礎進行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非金融專業學生學習金融學只能是普及式教學,需要在一門課程中提綱挈領的建立一種大致的金融體系,基本認識和了解金融運行規律和機制,能夠運用所學分析社會上的金融現象,為日后進一步深入和學習做鋪墊。另外,目前大多數金融學教材內容較為陳舊,無法反映社會中日新月異的金融實踐,容易使學生因教學內容與現實脫鉤而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在教材選擇時,要選取那些通俗易懂、體系性強、容易聯系專業特點進行延伸的教材。

在教材的輔助下,教師能否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也至關重要。金融學課程涉及面廣,它涉及所有的金融基礎知識,是學習金融領域其他內容,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央銀行學、國際金融學、證券投資學、公司理財等的入門鑰匙。對于管理類等非金融專業的學生來說,金融學是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基本、完整的理論講授仍然應該占教學的主體部分,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學生的基礎對課程內容進行精簡。比如,金融學課程開設之前,管理類學已經開設過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等經濟學基礎課程,對于金融學和這些課程中的重復部分,例如貨幣的產生和發展、貨幣的職能,通脹理論等重復部分,可以只進行復習式的講解。對于較深奧內容可以降低理論深度,比如,對于金融學中包含的資產定價理論,金融創新理論等只進行簡單的講解,對這部分感興趣的學生可以在課下進行指導和交流。金融學中的教學內容主要在金融市場和商業銀行部分,主要包括證券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市場和商業銀行主要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學課程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部分,而一些金融現象往往表現在金融學微觀部分,這也是管理類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之后接觸最多的部分。參照美國商學院在金融學教育上的特點,就是從微觀金融的視野出發,更加注重應用性。根據管理類學生的定位,在內容上需要更多的側重于金融學課程內容緊密相連的微觀經濟部分。如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中使用的金融工具:各種支票、匯票、本票、存單等;個人和企業的信用的重要性;企業如何通過股票、債券等方式進行融資;如何通過融資性租賃購買設備;民間借貸等內容,更加能夠因材施教,也更能體現出這門課程應用型的特點。

2.教學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改革。

(1)將金融學基本理論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金融學有知識點多、時效性強、與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等特點,這種應用性強的課程不宜單純地進行理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1969 年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 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的基于問題學習教學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典型教學方法,它以問題為引導,以學生案例討論與實踐為主體,改變了傳統的以授課為基礎的單向教學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培養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金融學的理論體系龐大,基本術語和基本概念較難理解,而現有的教材往往較為陳舊,難以完全反應各種實際問題,如果教師單純的、呆板的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對課程難以消化,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過程中能夠用通俗、平易的語言講述知識點,還要能夠恰當引入經濟生活中的相關案例讓學生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提高學生的信息量和分析能力,在有限的課時量中案例的選擇尤為重要。如果案例選擇不恰當,學生就難以運用所學過的理論知識來具體分析案例,會影響教學效果。對案例教學法而言,恰當的金融案例對金融學教學至關重要,一般要求是一些比較典型、啟發、創新的金融案例。所以,要從學生角度出發,大小案例結合,并注意與社會輿論的金融問題熱點結合,拓展學生金融知識視野,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些經濟社會中的重要的大型案例可以聯接學生所學的很多知識點,如通過介紹2007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不但可以介紹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通過其發生機制引發學生對所學的混業經營與分業經營、金融創新與金融穩定、自由放任與政府干預等知識點的復習和分析。課堂中穿插大量的典型小的案例講述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比如在對民間信用形式進行介紹時,教師可以通過簡要介紹在國內金融領域影響較大的民間借貸案件,如“孫大午事件”來引發學生對“金融排斥”和民間借貸存在合理性的思考,同時選取一些民間融資籌資者攜款潛逃的實例,引發學生對民間信用存在的必要性和風險性特點的理解,進而引發學生對政府層面應該如何去調控民間借貸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作為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學科,在教學手段的選擇上,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實物和播放圖片、視頻等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進行金融工具的學習中,可以通過向學生展示銀行匯票、支票、本票等憑證,讓學生了解如何正確填制憑證,知道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分別是哪方,應該在何時付款,如何進行銀行貼現;在講述股票和債券時向學生展示股票開戶憑證和實物式、憑證式等債券憑證;在講解貨幣形式時,向學生展示不同階段的不同貨幣形式,從貝殼、石頭到紙幣,以及現代社會不同國家的貨幣面額的大小差別,以及不同國家選取的貨幣幣材,甚至幣材為塑料的信用貨幣,通過了解不同國家的貨幣形式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在講述信用時,可以通過播放經濟生活中常常發生的行騙案例“旁氏騙局”等視頻,讓學生了解騙局發生的原因和避免方法,進而引發學生對信用問題的思考。

在課堂中進行金融學基本概念講解時引入相關案例,引導學生用理論來分析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金融問題,既可以提高課堂中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鍛煉學生主動的學習、思考問題,也激勵學生對解決方案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助于分析與表達能力的提高。在課下教師通過布置作業的方式,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書籍和資料等方式分析問題,又培養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比如,教師在課堂上圍繞教學內容引申介紹金融學領域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如“金融脫媒”、“金融排斥”、“民間借貸”、“利率市場化”、“股票融資方式”、“企業債券”、“匯率市場化”、“存款保險制度”等,在課下以小組的形式將學生分組,每組5-7 人,讓學生選取教師引申內容進行課后小組成員進行查閱資料、討論、分析和總結,最終由小組成員陳述相關知識, 提出需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提出小組對該問題的看法和創新,并請其他小組成員對該小組的陳述作提問,這樣通過互教互助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精神創新教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綜合利用知識,提出問題,以靈活創新的思維活動與實踐方法嘗試探索、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隨著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金融發展日新月異,金融學理論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在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和不斷學習金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起金融學動態學習的意識顯得尤為重要。

在經濟領域中,金融學貼近時事,是一個較新的學科,并且是動態發展的學科,在它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也造就了金融領域的很多創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味按照書本教材去講解,很可能會向學生傳輸陳舊和淘汰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時刻關注金融領域中的發展變化,要實時更新固有知識體系。比如,在金融危機之后我們如何對銀行業進行金融監管;目前我國進行的利率市場化進行到哪個階段等。同時,教師要向學生注入動態學習的思想,鼓勵學生分析學科前沿問題,將正在進行的金融事件與所學內容結合與學生一起探討,啟迪學生在學習金融的過程中,以及在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關注新聞時事,運用金融學課程所學分析社會中現象,從而使學生們具備經濟敏感度和分析能力,做到學有所用。

介紹金融發展變革的實際情況并引導學生分析金融未來發展趨勢,需要教師在了解和分析金融領域存在的現實問題的基礎上進行,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自身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和一定的實踐能力。是否擁有真正具備理論結合實際能力的教師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管理型高校應注重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邀請專業金融從業人員來指導教學環節是再好不過的,因為金融從業人員一般都具備較強的實踐經驗,不論是對各種業務的流程,還是對金融產品都非常熟悉,能更好地傳授給學生鮮活的知識,真正培養學以致用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迎春.淺談金融學專業學生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建設[J].財經科學,2002(S1).

[2]唐安寶,劉傳哲.基于創新視角的管理類專業《金融學》精品課程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02).

[3]梁柯.淺談非金融學專業金融學踐教學改革[J].企業導報,2012(1).

[4]唐安寶.管理類專業《金融學》課程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1).

[5]張效云,董明綱,劉潔.淺談PBL教學模式[J].張家口醫學院學報,2002,1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