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訓練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25 17:16: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辯論訓練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口才;訓練;模式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越來越意識到口才能力的重要性,從日常的溝通協調到畢業時的求職應聘,口才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職業院校辦學宗旨來講,建構與社會要求相掛鉤的口才訓練模式既是立足于市場的考慮,也是立足于教育消費者自身利益的要求。如何在職業院校中建構具有科學性、專業性和可操作性的口才訓練模式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培育教育大環境,開設相關課程
口才就是人的口語表達能力、技巧和這個人的知識、智慧相結合而形成的才華和素質。口才的培養需要良好的素質教育大環境,需要各種人文知識的儲備、邏輯思維的訓練、個人心理素質的強化、人文美學的培養等相關素質教育的支撐。如我院開設了相關的素質教育選修課程,比如《成功心理學》、《思維與智慧》、《社交禮儀》、《美學欣賞》等。只有在各項素質教育營養均衡的土壤中,才能培育出優秀的人才。
研究訓練方法,優化教學模式
(一)科學安排程序,明確教學目標
第一階段,初級訓練階段。(1)勇氣訓練。訓練學生突破心理障礙,能在正式場合當眾表達自己的見解。(2)發音訓練。通過氣息控制訓練、“吐字歸音”訓練、語音規范訓練、語調純正訓練,要求學生做到聲音洪亮、口齒清楚、四聲準確。(3)態勢訓練。向學生傳授頭部動作、面部表情、眼睛動作、四肢動作等態勢語言知識,及坐、立、行、走等方面的身體姿勢知識。做到不僅會控制自己的態勢語言,而且會根據別人的態勢語言判斷傳達的情感。(4)思維訓練。通過訓練形象思維、比較思維和創意思維等,要求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廣度、深度、精確度、敏捷度。(5)技巧訓練。針對聽眾心理,進行口才話題選擇訓練、口才集中性訓練、口才應變性訓練等,要求表達內容符合聽眾的判斷標準。
第二階段,高級訓練階段。(1)即興發言訓練。給出一個熟悉的話題,稍許準備,讓學生進行發言。要求學生大方得體的走到臺上,與臺下進行目光交流,流利地表達自己的見解。(2)演講訓練。掌握演講稿的寫作技能,學會確定演講基調的風格、控制語調、營造等技巧,能夠自然地運用手勢和表情,初步進行有效的演講。(3)辯論訓練。在了解辯論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分類的基礎上,重點掌握辯論賽的戰略設計和實踐戰術技巧,組織學生觀看辯論賽并進行模擬,體驗賽前、賽后的每一個環節,逐漸領悟辯論的精髓。
第三階段,綜合應用階段。(1)交往口才訓練。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以及各種人際互動場合中言語技巧的運用。對交談、贊美、說服、拒絕、道歉等情境模式進行判斷和分析,提高有效交談的能力。(2)應聘口才訓練。了解口才與求職的關系,通過案例分析及模擬招聘,掌握如何運用口才成功推銷自我。(3)管理口才訓練。初步掌握管理中的語言表達技巧,包括表揚與批評、激勵,掌握處理人際關系的藝術。(4)推銷口才訓練。掌握推銷的基本語言藝術,通過學習,懂得如何成為一名銷售顧問。(5)談判口才訓練。通過談判口才技巧分析、錄像觀摩和案例分析,初步掌握談判活動運作的特點、過程和語言表達技巧。
(二)優化訓練方法,調控訓練過程
知識積累法語言的內容和內涵是講話一鳴驚人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講話過程中就會捉襟見肘、漏洞百出。此法的關鍵是要提高學生的認識。季羨林先生曾提出“三貫通(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才是21世紀的青年”,類似這樣的名家名言要不斷滲透、灌輸,要學生養成自覺的讀書習慣。其次要教授必要的信息檢索方法。最后要積累必要的相關職業知識。
記憶訓練法沒有基本的記憶,口才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具體的訓練方法有:(1)強烈刺激訓練法,重視新鮮事物對大腦皮層的首次作用。(2)并用記憶法。在記憶某事物的時候,使眼、耳、手、嘴等多種感官同時工作,使大腦處于積極綜合的運動狀態。(3)歸納記憶法。對不同內容進行分類和整理,理清大腦的記憶線條。(5)聯想記憶法。把所有的事物事先用聯想結合起來,形成一條形象的“項鏈”。訓練記憶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表達力和創造力大有益處。
朗誦訓練法首先要做到發音標準,學習聲母、韻母的發音及注意事項,練習聲調及與普通話發音有關的語流音變。同時訓練發音過程中的呼吸方法、發聲方法,通過繞口令比賽綜合檢驗學生的口齒和四聲準確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講授語調的輕重、快慢、高低、停頓技巧,通過聽示范朗誦體會文章的感情。最后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指定的文章。
態勢訓練法態勢語言又叫身體語言、動作語言。在交際信息傳遞的過程中,45%通過有聲語言傳遞,而55%則是通過態勢語言傳遞。在課堂訓練時,要求學生根據出示的表達目的做出相應的態勢語言,根據模特表演的態勢語言分析模特表達的含義;日常應用時要求學生觀察身邊的人,模仿舉止高雅、大方、有教養的人,提高修養。
觀摩訓練法通過電視錄像、錄音讓學生直觀地體會口語表達的特點。如通過觀看《亞洲大專辯論賽》學生們知道了辯論的規則,辯手應具有的風度、氣質、手勢運用等。通過聽一些名人的演講錄音,讓學生去體會演講的風格,演講中的開頭、、結尾的安排等。實踐中他們往往會模仿這些范例。
心理訓練法心理素質是否良好,決定了人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應有的展現。訓練方法如下:(1)消除不良環境的影響,創設寬松、隨意的說話氛圍,解決學生開口的問題。也可主觀消除不良環境,有意識地回避目光的對視和對方言行的影響,以保持良好的心境。(2)創設正式情境,讓學生互相嚴格挑剔每個人的缺點,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組織學生參加模擬口才競技賽事,積累臨場經驗。
思維訓練法口語表達者的思維能力主要包括直覺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及發散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針對前三者可通過即興朗讀訓練,訓練學生靈敏、準確地傳遞信息;通過復述訓練,訓練學生快速接受信息、領會重點、思路清晰、邏輯準確;通過討論熱點話題,訓練學生學會全面深刻地分析問題;針對后兩者可組織“串詞聯想成文”、“限時說用途”、“腦筋急轉彎”等智力游戲激活學生的思維,通過辯論進一步加深思維的新穎性和深刻性。
模擬訓練法讓學生在假定的情境中運用各方面的知識和已學的技巧進行模擬。主要運用兩種方式:(1)運用案例。從有關書籍和工作實踐中搜集大量事例,拿到課堂上,通過講述,讓學生分析后得出對策,然后有針對性地指出對策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大家討論修改后得出最佳方案。(2)運用情境。對演講比賽、辯論比賽和招聘會等進行實景模擬,不僅模擬會場的布置,還要設置各角色的扮演,營造真實的氣氛,讓學生投入地運用所學解決問題。
口才訓練課的模式建構可根據各職業院校的實際情況調整綜合應用階段。只有遵循由淺入深、可操作、實用性強的原則設置課程,才能適應社會需求,受學生歡迎,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方位津.實用口才訓練教程[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
[2]艾華.思維訓練與口才訓練同步進行嘗試[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20(6).
篇2
【關鍵詞】節目主持人;心理素質;意志力;心理狀態;調整
作為廣播電視傳媒的終端,主持人要經常在大庭廣眾的場合下“出聲露面”,廣播電視制作的周期緊張,主持人準備的時間往往非常短,很多情況下來不及細想就要開口,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是一個多工種團結協作的過程,節目現場往往是比較緊張忙亂,直播節目當中,覆水難收,說錯了也無法收回,也必然加大主持人的心理壓力。這些都對主持人的心理素質和臨場心理狀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主持人必須提高心理素質。
一、主持人必須摒棄膽怯、恐慌心理
主持人了解受眾心理過程是一個方面,更主要的是節目主持人應善于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要學會并掌握代償、轉移、升華、幽默、宣泄、等基本功,這樣才有助于認識觀眾心理。節目主持人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節目播出的質量。譬如:有一場大型晚會,如果主持人心理素質不過硬,就會出現怯場、緊張情緒,出現本來一臺很有光彩的節目,因為節目主持人沒有正常發揮好,而顯得黯然失色。主持人就像運動員一樣,平時訓練技術過硬,到了賽場心理素質跟不上,也同樣會被淘汰。所以說,平時心理素質訓練是我們當好節目主持人必不可少的一課,我們一定要消除自己的恐慌、膽怯心理,訓練自己的靈活性、獨創性及變通性。[1]
作為一個剛剛接觸廣播、電視的節目主持人來說,要完成第一步是非常不容易的,要邁出第一步,首先要做到要使自己明白這樣做的必要性,你既然選擇了廣播、電視事業,你就必須要走出這一步,沒有別的選擇,你必須逼迫自己。其次,要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第一次不成功,并沒有關系,我們可以再來第二次,第三次。隨著時間的流逝,觀眾不會總記著這些的,等有一天你成功了,別人會重新看待你的。很多人第一次登臺演講,都是被別人推上去的。
平時訓練方法:舉辦朗誦會,登臺的機會多了、次數多了,你自然就不會緊張了,害怕了,“熟能生巧”嘛!任何事情只要多實踐,就不會出任何問題。主持人一定要平時多多訓練,一旦到了大型的直播現場,自然就不會緊張了。也可多舉辦演講比賽、辯論賽等。
二、主持人必須學會排除雜念,鍛煉自己思維的抗干擾能力
直播現場主持人容易出現緊張、怯場的情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內心顧慮太多,不能排除雜念,影響了自己進入到現場的氣氛中。鍛煉思維抗干擾能力,主持人必須學會在大庭廣眾之下,非常嘈雜熱鬧的環境中保持自如、流暢的思考能力。[2]平時訓練方法:仍可采用朗誦的方法,但必須完全脫稿,將稿子背熟。稿子只有背熟了,自己才能夠進入狀態,因為這時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回憶稿子內容上了,根本就不會顧及周圍環境了。還有,比如要求大家在市場、火車站,教室里同時進行討論,互相干擾,要求大家能夠在這種環境中,集中精力進行討論,并且做出文字的提要。
三、主持人必須增強臨場的意志力
何謂意志力?意志力是指決定達到某種目的而產生的,由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的能力。臨場意志力強的主持人,遇到突發事件,能夠靈活應對;臨場意志力薄弱的主持人,就容易導致冷場,節目無法進行。
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楊瀾就是一個臨場意志力異常堅定的人。有一次楊瀾在廣州舉行的一臺大型晚會上,上臺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她并沒有慌張,從地上爬起來對大家說:“中國民間有個舞蹈節目叫‘滾繡球’,為了感謝大家的到來,我剛才給大家表演了一個動作,不過表演的很不成功,請大家原諒!”楊瀾的話博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在情況突變的情況下,楊瀾除了依靠她的靈活機變外,還依靠了她堅強的意志力。
在一切晚會現場,由于主持人主持不當,觀眾哄堂大笑,已經游離了晚會的現場氣氛,這時主持人就需要依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力把觀眾拉回來。作為主持人,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你的受眾,處處為受眾著想;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味迎合受眾,而是要用自己的意志力實時引導受眾。[3]
平時訓練方法:演講和辯論都可以鍛煉主持人的意志力。演講的目的是說服你的聽眾或對方,使得對方接受你的看法,在辯論活動中,你還要批駁你的對手,這些都是與他人意志力的較量。在這種反復較量中,主持人才能形成不易被摧毀的堅強的意志力。
四、主持人要正確操控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一個人的感情外露,它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的,作為一個主持人,必須要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能完全陷入欣喜或憂傷的情緒中不能自拔。比如:崔永元通常給別人講笑話時,他自己不笑,而是要把別人逗樂,他才會覺得是達到目的。這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控制訓練情緒的目的,并不是要面對什么都無動于衷,而是主持人要能有意識地駕馭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要與節目的需要符合,比如:作為主持人去采訪一位剛失去親人的人,他在談到剛失去親人時非常激動,淚流滿面,而你不能跟他一樣淚流滿面,你要操控好自己的情緒,適時引導,把節目順利做下去。但是主持人也不能把受眾的感情不放在心上,做出與采訪完全相反的情緒反應。[4]
平時訓練的方法很多,比如:講笑話,自己卻不笑;也可以講自己讀過最傷心的故事,但自己不能泣不成聲,也可以通過一些情感豐富的文學作品、臺詞片段的朗誦來練習;還可以進行一些模擬練習、小品練習。這樣不但可以訓練主持人現場組織語言能力,而且還能增強主持人操控自己情緒的能力。
提起《實話實說》,人們馬上就想到崔永元的機智幽默、風趣、平易近人、親切;看《朋友》,王剛不溫不火,對藝術的獨特感悟,對人生的獨特情感,在節目中表露無遺;看《東方之子》,白巖松的敏銳洞察力,豐厚的知識積累,表達的淋漓盡致;《聊天》中倪萍的親切隨和,充滿個人感情的表達等等。這些都能讓人感到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節目的核心,他們正確操控自己的感情、情緒,引導啟發別人的思想,從而使他們所做的節目具有他們自己的獨特魅力。[5]
總之,要提高節目主持人的心理素質,只有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訓練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主持人,才能主持出大家更喜歡的廣播電視節目。
【參考文獻】
[1]魏薇.播音主持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60-65.
[2]李敬一.節目主持概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87-90.
[3]吳郁.節目主持能力訓練途徑[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4.102-105.
篇3
關鍵詞: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訓練方法;語文教學
說話,要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美感,能起到打動、感染、折服聽者的效果。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每節語文課課前安排學生輪流上臺進行三分鐘左右的說話訓練,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利用課前三分鐘呢?下面從五個方面談談具體的訓練方法。
1.調動興趣,實現“敢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要立竿見影,學生的成就感才會增強。老師要善于抓住契機,讓每位學生主動參與,并在“活”的基礎上,力求內容與形式的趣味性,讓學生達到“樂此不疲”“流連忘返”的境界。課前三分鐘演講形式多樣,講話的體裁不限,內容主題自定,充分給予了學生發揮的空間,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符合他們渴求個性與自由的心理愿望。
有了一定的興趣,不一定就敢在大眾前說話,部分學生對上臺講話存在畏懼心理。剛開始,訓練要求不宜過高,要“寓教于樂,啟智于趣”。比如先背誦詩句篇章、名人名言,再鼓勵學生講述一些簡單的笑話、小故事、寓言、童話等,幫助學生克服羞澀與膽怯心理,調動其說話的興趣,燃起“想說”的焰火。因為這時候哪怕是一點小小的成功,都能激發學生奮進的波瀾。所以,訓練的目的在于鍛煉膽量,豐富詞匯量,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訓練學生說話的準確度、簡潔度和合理性。
2.演繹靈動,激勵“愿說”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講臺不再陌生,害怕心理也已消除,這時應讓每個學生“置身事內”,充分表現個性,并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變“要我講”為“我要講”,并結合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積累,將說話重點轉入語言的錘煉、思維的拓展方面,訓練學生說話的巧妙度、有效度和生動性。
即興演講就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場合、對象選擇簡明得體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樣,他們說話的水平也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3.展示個性,培養“會說”
“會說”即說得優美。美,也就是語言表達得形象、生動,富有情趣。“對于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為,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所以養成有禮貌的說話習慣很重要。據此,在平時的訓練中,應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根據情境設計語言,做到有禮貌、得體等。說得美,還包括說話時體態的優美,如說話時能配合較自然貼切的手勢,有的還能眉目傳“情”。
4.增大源流,繼續“善說”
在說話的教學中,即使有良好的說話技能以及訓練有素的心理準備,如果沒有充足的素材,那你的說話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說”的素材。語文課本是最好的說話訓練材料,教師要把“說”的訓練與語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隨時進行訓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聽,充分利用多媒體、錄音等,向學生提供大量的聽力材料,并開展豐富多彩的聽的活動,擴大學生的語言信息量。這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又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5.方法靈活,游刃有余
(1)自由暢談。口頭描述與生活、學習有關的事件,從自己的生活見聞、感受入手,準確描述事物特征、所寓事理,得于心,應于口,用于手,同時訓練他們思維的嚴密性。
(2)自主品評。評價的內容可以針對演講者的說話技巧,也可以針對演講內容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聽者認真聆聽,豐富了知識,拓寬了視野。及時點評,既可提高聽者自己的評析欣賞能力,又可促使演講者揚長避短,真正意義上提高其能力。
(3)自發辯論。教師在一定時期內,針對一些敏感的、熱門的話題給出一些論題,讓學生在三分鐘內自發自由地辯論,既可訓練學生的瞬間反應力、創造性思維力,又可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力。
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作為社會交際的一種手段,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愈來愈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對初中學生進行語文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旨在改變以往語文教學重文字寫作、輕語言表達的傾向,有利于擴大學生閱讀面,達到以說促讀、以讀助說、以說帶寫的目的,從而促進初中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
課前三分鐘演講給予學生的不僅是一個說話的機會,更是一個建立自信心的平臺。一節回味無窮的語文課,需要豐富多彩的三分鐘演講來奏響課堂教學主題曲的前奏。我們期待課前三分鐘演講可以帶給學生更多的精彩,我們相信課堂可以更靈動地演繹,我們正在摸索中前進,以便更好、更有效地服務于課堂。
參考文獻:
[1]葉 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
篇4
【關鍵詞】語文課堂 作文教學
中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曾形象地說:“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受陶老創造教育思想的啟發,再結合其生活教育理念,我覺得現代的創新型作文教學,就是要求孩子寫的作文(作文內容)應該是標新立異的、新穎而出眾的;老師教的作文(教學方式)應該是獨具匠心的、創新而顯成效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創新呢?受啟于李白堅教授的一次講座,以下作文訓練方法既有新意,又能吸引學生,在日常實踐中已初見成效。
一、全方位觀察法
我們都知道,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就是來自于對一個生活小現象的觀察重視。蘋果落地,見者甚多,不同的是,見就是見,沒有下文;而牛頓,在詳細的觀察后有研究,有思考,所以才有了與眾不同的發現。可見,觀察在這偉大發現背后的作用多么重要!
其實,觀察也是作文的前提,觀察得是否具體到位,是決定作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所致,他們的觀察經常會不得要領,或不得方法,給觀察后的寫作造成一定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我指導學生在觀察時正確使用“五員大將” :眼、耳、口、鼻、舌,擺脫孩子平常觀念中的觀察就是看的片面理解,培養全方位的觀察能力,提高感受生活的水平。如:讓學生觀察最熟悉的“喜之郎”果凍時,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觀察果凍的形狀、大小、外包裝外,還可引導學生將果凍放在手里,掂量一下、撕開后用鼻子聞聞,用舌頭舔舔等,以這些感官的所得來充實觀察的內涵。
二、模仿訓練法
模仿,絕不是一種呆板復制。模仿應是從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間的“支撐點”。如果學生能夠發現事物之間存在的“類似” ,那么,他的思維已經達到新的高度。但是,一般的作文教學中的模仿訓練,往往只停留在對課文典型句、段,內容或形式上的模仿,或稱仿寫。其實,在新型作文觀念影響下,模仿的方式、方法,還可更為靈活多樣、甚至幽默、離奇些。如指導學生如何在習作中寫好側面描寫時,可運用模仿,進行訓練。以大家都熟悉而又感興趣的投籃為例,可通過觀看兩段錄象,在比較中得出:籃球明星姚明完成一個投籃動作僅用了24秒,在卡通片《灌籃高手》中,流川楓卻用了189秒來完成同樣的動作,這是由于動畫片與姚明的現場錄像有所不同。動畫片中,在放流川楓投籃動作時,插了很多關于觀眾、其他隊員、對手、場面環境等的多個畫面,所以延長了投籃動作的時間。這些用來延長投籃動作時間的畫面,如果用在作文中,用語言來描寫,便是側面描寫。此外,說書先生之所以能把“小姐下樓”這短短幾分鐘的動作,說上兩個星期之久,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將這種方法活用在作文里:我們在描寫某個動作時,便也能模仿著這種延長時間的方法,利用側面描寫、場景烘托等,便能使所寫動作更具體、更生動、更真實豐滿了。
三、聯想訓練法
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期,不同時期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能力,因此,在學生的頭腦中蘊藏著巨大的創作潛能,具有無限的創造力。然而,能將這種潛能開發出來的,便是啟發聯想。聯想,總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礎上的新發現。它先讓事物與事物相接近,然后,從中引出新現象、新認識和新結論。
舉例來說吧。在指導學生寫一個活動(如拔河、甩大繩……)時,可趣味化地運用做啞劇游戲的方法,充分發揮聯想的作用。首先告訴學生: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做個啞劇,表演拔河,既然是啞劇,就不許說話,誰說話誰就犯規。學生欣然點頭,在這種特設的情境下,教室頓時鴉雀無聲(這可是平時搞活動時很難有的安靜場面)。然后,老師用空手做動作,示意學生:老師已將繩子拿出,讓學生(無聲地)上陣做好準備拔的姿勢,緊接著教師又用手勢等肢體語言無聲指揮著學生安靜地“拔”著“河”。還故意設好結果:一輪是十男拔十女,要男生贏;一輪是十男拔一女,要女生贏。要求學生聯想平時真實拔河的場面,表演出不同的狀態。只見學生全然參與,表演得投入而逼真。此時,“拔河比賽”進行得正當火熱,可教室里卻是寂靜一片,紀律絕對好!這在平時的現場活動中是絕對做不到的啊!其實,研究表明:學生愿意自覺遵守游戲規則,卻不愿自覺遵守課堂紀律!更可貴的是,此刻的學生由于完全沉浸在“拔河”的情境之中,游戲至此,他們多想說一說,想一想啊!可由于不敢違犯游戲規則,所以他們強忍著,始終不語。當老師把學生的語言、情緒憋到時,老師終于宣布:“現在啞劇表演結束,可以講話了!”學生一身輕松,長長吁了口氣。老師接著說:“現在,你想不想說啊?”學生大聲齊答:“想!”見時機成熟,老師便說:“那就用你手中的筆暢快淋漓地把你要說的話寫下來吧!”試想,此時學生的作文怎還會無話可說呢!其實,這一切效果的產生,是情景聯想在其中發揮著神奇無比的作用。
四、求異訓練法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往往重視其一面,而忽視另一面。如果我們注意打破習慣性思維。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方位、另一個側面來考慮事物,往往能獨辟蹊徑,發現新結果,從而有利于培養求異思維。在進行作文的審題訓練時,我引導學生跳出常規,打開思路。如習作《我的老師》審題時就可以這樣指導:除了可以寫真正在教室里給你上課的老師外,其實只要給過你知識、教過你本領,讓你獲得過啟迪、明白過道理的其他人,也是可以的;甚至大自然中的其它事物,它們都可以是“我的老師” ,都可以成為習作的內容。而對于蒼蠅、蚊子、蟑螂、豬、老鼠……這類一般眼中偏厭惡的事物,在以其為作文題材時,可以《我的朋友》《我的伙伴》等為題,以第一人稱來介紹其“朋友” “伙伴”。用這種富于童趣的身份來介紹這寫小東西,學生頓減了平時那種厭惡情緒,興致倍增,描寫得也繪聲繪色,自然流暢,習作語言的趣味化,活潑性也體現其中。
五、發散訓練法
此法是對事物各個側面、不同層次的具體闡述。這種訓練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敏銳地發現某一對象可有各種說(寫)法,而盡興地說(寫)出來。
比如:在課堂上,我們可以組織一些辯論或知識競賽。 國標本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習作4,要求學生寫對生活中某一現象的看法。這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就“小學生上網到底好不好” 等話題,進行辯論賽,由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使得大家在激烈的辯論中全面地認清上網的好壞、得失,也便于以此為據,在習作中有話可說,有理可講。
篇5
心理因素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大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發揮。大學生在與陌生人交流時,通常會口頭禪較多,如“嗯”、“然后”、“那個”這些毫無意義的詞匯;當眾說話時會出現很多與口語表達內容無關的態勢語,即不停地搖晃身體或者抓耳撓腮;也有表現出面紅耳赤的現象。這些表現都是由于心理因素不好造成的,因此在當眾表達時,調節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因素很關鍵。因此,應提升大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大學生在與人交流時體現出應有的語言魅力,在就業時提升競爭力。應該讓大學生明確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并制定出合理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二、提升大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方法
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關鍵是大學生主觀意識的增強。大學生不愿意當眾表達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學生語音面貌不好(即方言嚴重),所以主觀因素導致學生不愿意開口說話;另一方面是知識儲備量較小,在日常交往方面的口語表達還可以,在正式場合就無話可說了。因此,提升大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就要從主觀上進行改變,通過改變學生的主觀抵觸心理,對他們進行口語表達方面有針對性的訓練,在循序漸進的訓練過程中達到提升口語表達能力的目的。
(一)敢于開口說話的訓練
提升大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第一步,應該是讓學生主動開口說話。可以通過課堂上作自我介紹,先給他們找一個能讓他們有話說的話題,然后對學生的自我介紹進行點評。點評的內容應該包括兩方面:一是語音面貌(包括聲韻調的標準程度、各類音變現象、存在哪些方言問題);二是表達方面(包括語速、語調、重音、停頓,內部語言技巧)。
(二)求職應聘場景的訓練
以求職應聘為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表演求職應聘的場景。表演既可以提升學生與人交談時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可以規范學生正確的態勢語言(包括正確的站姿、灑脫的行姿、端正的坐姿)。通過模擬訓練,使學生明確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良好的禮儀素質在求職面試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大學生在應聘過程中既有專業知識作為基礎,又具備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禮儀素養,那么在求職就業時就能更勝一籌。
(三)組織各種類型的口語表達比賽
1.朗讀比賽
課堂上組織學生欣賞名家朗誦的經典視頻,如古代名篇《滿江紅》、《聲聲慢》,現代名篇《雨巷》、《再別康橋》等。讓學生掌握各類作品的朗讀技巧,朗讀要字正腔圓,語調要抑揚頓挫,語速應快慢相結合。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2.演講比賽
朗誦是學生有文字依據的一種口語表達形式,而演講是無文字依據的口語表達形式。演講在朗誦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演講過程中不但要運用流暢的語言進行表達,同時應該運用與有聲語言協調一致的態勢語言,例如運用各種手勢、體式來增強演講的效果;還要適當使用類語言,比如與受眾的眼神交流,不僅可以拉近與受眾的距離,也可以增強演講的效果。
3.辯論比賽
篇6
一、制定說話訓練目標,明確要求
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必須形成一個系統的訓練過程,徹底改變那種零敲碎打式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訓練方法。從學生一踏進初中大門,就應作通盤考慮,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既要有說話訓練的總目標,又要有階段目標,同時還必須選擇適當的訓練方式。其總體訓練目標和方式是:
1.復述性說話訓練。要求學生用口語的形式把現成的語言材料復述出來,做到用詞恰當,內容連貫,層次清楚,并能恰當地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現成的語言材料可以是教師指定的,也可以是學生親身經歷的。
2.創造性說話訓練。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根據不同要求確定說話內容和表達方式。做到表情自然,儀表大方,并采用各種手段,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
分段目標則是圍繞總體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由高到低、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對初一的學生,要求大膽地說、大方地說,即大膽地朗讀和表達自己的意見,無論是個別交談還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態度都要落落大方,講究表情和姿勢。對初二學生,則要求流暢地說、得體地說,即努力使自己的語言合乎現代漢語表達規范,根據不同的語言環境、不同的說話對象,講究分寸,講求實效。對初三學生,則要求連貫地說、全面地說,即連貫地說一段話,層次分明地作一次發言和演說,逐步養成說話前先列出要點、把握重點的習慣,全面辯證地看待問題,克服說話內容的片面性,力爭“對答如流”、“出口成章”。
二、擬定說話訓練方式,精選內容
我們除了完成課本中的聽說訓練內容外,還應豐富說話形式,創設說話的氛圍,努力讓學生喜歡說、主動說、積極說。
1.課前說話訓練。也就是在每節課的前幾分鐘讓學生輪流進行說話訓練。初一時要求學生自選題目,課前準備。內容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則笑話、一條消息等,并說出自己的看法或感想。要求說話者做到姿態大方,語句通順,聲音響亮。初二時要求學生即席講話,教師根據學生不同水平提出問題,要求說話者中心明確,語句流暢。初三時要求學生圍繞某一中心闡述,自由命題與教師命題相結合。要求做到觀點鮮明,有理有據,富有條理性和邏輯性。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生到了畢業階段的說話能力就會有顯著提高,也為寫好作文打下了基礎。
2.設置信息交流課。信息交流課就是將學生各自獲得的信息在課內通過“說”的形式互相交流,一般情況每周開設一次。要求學生脫稿流暢、連貫地介紹,結束后評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和最佳講述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初一時學生往往語句組織較羅嗦,或照本背誦,或不敢說話,教師要及時指正并示范。初二、初三時要求學生對所講的信息作出評論或談點看法。我們在實踐中體會到,信息課的容量非常大,學生的信息來自電臺、電視、報刊及其他課外讀物。學生發言積極,基本不存在“冷堂”的情況。即使是成績較差的學生也不甘寂寞,積極參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指正、示范及鼓勵,都將使學生自始至終充滿熱情。
3.創設情景,開設辯論課。辯論是培養學生敏捷思維和較強應變能力的較高層次的說話訓練。平時,教師要注意收集材料,發掘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他們有話可說,這樣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習了少年英雄賴寧的感人事跡,并掛出了學習賴寧的大幅標語,還號召大家向他學習,同時學校也統一安排了寫《向賴寧學習》的作文。出乎意料,有個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道:“如果我是賴寧,我絕不會這么做,因為我還很年輕,我有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把我年輕的生命犧牲在滅火過程中太不值得。”學生的坦率真讓人吃驚,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辯論題材。于是,以“我心目中的賴寧”的辯論在班上展開了。辯論過程中,學生有正面觀點,也有反面觀點,甚至有的還爭得面紅耳赤,但他們都能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單從說話訓練的角度來看,目的已經達到了。辯論課的開設,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更訓練了他們的邏輯思維,為他們學業成績的提高作了一定的鋪墊。不過這也給了我們一個信號,這就是當代中學生的頭腦并非那么簡單,需要我們正確地、有說服力地加以引導。
篇7
一、課前三分鐘演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每節語文課都抽出三分鐘時間由一名學生登臺演講,所講的話題不限,小故事、新聞等均可。要求他們態度大方,表情自然,用洪亮、清晰的語音,完整、清楚地給同學們講一個內容,當然內容要健康,時間是每人三分鐘。原則是由易到難,第一輪自選題材,內容可以從報刊、雜志上摘抄,第二輪由教師命題,學生寫稿,而且在演講后由一名學生來評價,最后教師給予點評。時至今日,已進行了三個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在這個活動剛剛開始的時候,所收到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除了幾名平時發言較積極的同學之外,班上很少有同學能達到上述要求。大部分同學要么羞羞答答、滿臉通紅,局促不安地站在講臺上無話可說,要么語無倫次、前言不搭后語、聲音小得像蜜蜂嗡嗡般咕噥兩句。但是,我并沒有就此灰心喪氣,而是繼續對他們加以鼓勵,并輔之以啟發誘導,使學生們能有信心、有決心三分鐘演講講好。于是,一次,二次,三次……,一次比一次理想,最后,不但達到了預期的目的,而且還收到了一些意外的效果。學生經常向我反映對此很感興趣,而且希望能夠繼續搞下去。作為他們的任課教師,我感到很欣慰。
二、課堂朗讀一一克服畏懼心理的好辦法從93屆高中學生入學時的情況來看,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比較差,大倍分學生在大眾面的回答問題時,態度忸怩,口語不清,甚至詞不達意,男生在這方面尤為突出。那么,怎樣消除這種害畏懼心理呢?課堂教學是語文課最基本的授課形式,也是進行口語訓練的主要場合。課堂朗讀是克服學生畏懼心理的最好形式。照本朗讀學生的心理壓力小,站起來讀課文就放得開,畏懼心理就慢慢消失。膽子孝聲音小的學生要多讓他們站起來讀,逐步提高其口語能力。
三、課堂內問答一一口語表達的初期訓練課堂提問,是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運用的一種形式,也是進行口語表達的初期訓練方法,是發揮性的口語練習。課文后的思考練習題,有不少是要求口頭答的。這就為教師進行口語訓練提供了材料和問題。幾乎每課都有這樣的練習題,只要堅持不懈地讓學生口頭回答、就可達到訓練目的。為了達到好的效果,如果沒有訓練題目時,可以自行設計。設計問題和選擇答題的學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設計問題時除了考慮難易適中,開拓學生的思路外,還要考慮學生經認真思考后能否回答出來,該提示什么,補充什么等。不至于使學生站起來答不出而感到尷尬。在選擇回答問題的學生時,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請學習成績不同,口頭表達能力不同的學生來回答。在教學中持久地堅持這種訓練,既完成了課文教學任務,又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四、指令性口語訓練
指令性口語訓練口語訓練要經常化,要形成一種習慣,要給每個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鍛煉的場合。這樣才能人人都講,個個過關。五分鐘即興講話目的就是這樣.訓練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如講見聞,講故事,談理想等.學生們盡管讀高中了,但還是喜歡聽故事和講故事的。所以開故事會是寓教于樂的一種好的訓練方式。除了上面這幾種外,課本中的說話訓練也是進行五分鐘口語訓練的素材。在高二我根據課文單元訓練的題目,安排了“五分鐘講話”。為了使學生重視,我按十分制計成績,作為平時成績計入期末語文成績中。這次訓練的內容是第三冊第二單元的單元訓練題。單元要求是演講,我把它換為“五分鐘即興演講”。可按訓練中的題目講,也可自己確定演講題。
五、開展辯論會
篇8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名家都重視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我國著名學者、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聽說讀寫四個字中間,說最為基本。”從教學現狀看,最被忽視的就是“說”的訓練。
其實,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不單純是語文教師的事,各科教師都應通力協作,共同擔起此大任。然而,“說”這種能力的訓練,師生都未重視,教師認為“說”會拖長時間,影響教學進度;學生認為“除了啞巴都會說”,“有啥說啥,想啥說啥,說還用得著練”?還有些學生認為“升學只考寫,不考說,練說有什么用,浪費時間”;有的學生認為“說”很重要,但在回答問題時,若說錯了可能被教師批評,平時談話說不好,同學嘲笑,還是不說為妙,少說為佳。久而久之,說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學實踐證明,在政治課教學中重視“說”的訓練,有利于學生“聽”、“思”、“析”能力的鍛煉。“說”對學生的思維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分析力、概括和綜合力、聯想和想象力都有補益。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在高中階段能有計劃地、細水長流地進行“說”的訓練,則可以使學生從“笨嘴拙舌”到“能說會道”再到“能言善辯”,能像阿慶嫂一樣,講話“滴水不漏”。
為提高學生“說”的能力,我經多年探索,總結出多種訓練方法,主要如下:
一、三分鐘演講活動(或稱主持人節目)
這項活動放在每節政治課開講前三分鐘進行,這是一個固定節目。演講的順序是按學生學號,演講者事先可略做準備,根據具體要求確定內容,擬一個提綱,或寫一個演講稿,演講內容可根據課本內容或當前的熱門話題,提出問題讓大家答辯。此形式學生取名為“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我們的做法是:在高一開始對學生進行演講訓練時,先對開場白、吐字、發音、語調、節奏等單項進行分解訓練,然后對表情、眼神、手勢等項目進行綜合訓練,演練時有一個人自練,也有幾人一起互練,演練后對演講的主題、觀點、內容、結構、語言技巧、表情語態等方面一起評說。因為凡演講都要面對聽眾,要突出政治課的特色,有針對性、條理性和通俗性。實踐證明,演講能彌補課本內容的欠缺,使之從課堂引向課外、聯系實際、與其他學科縱橫延伸,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開闊了學生視野,還擴大了閱讀容量,使學生從多方面獲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顯著的。再者,演講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而且能調動學生學習政治課的積極性,使學生相互間溝通思想,交流情感。在眾多思想情感的撞擊下,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思想脈搏,因勢利導,幫助他們提高辨識力、免疫力。總之,演講對學生各方面的成長確有幫助。滴水可穿石,每節政治課用三分鐘演講是做了一項利于學生的切切實實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二、新聞活動
此項活動每節政治課都進行,事先由學生準備,在打預備鈴后的兩分鐘內,由兩位同學(一位講國內新聞,一位講國際新聞)向全班同學近一兩天內發生的國內、國際重大時事政治。收集的新聞素材首先強調“新”,其次是“大”,再兼顧“地方新聞”。學生對新聞活動很感興趣,從開學第一天起到學期結束從未間斷過,而且十分認真。學生們認為,新聞活動一是有利于開闊視野;二是有利于養成關心時事政治的好習慣,如堅持每天早上收聽“新聞廣播”節目,晚上收看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節目;三是有利于培養動手、動腦、動口能力。此外,還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
三、鄉情國情教育活動
此項活動的時間放在每周的最后一節政治課上進行。資料全由學生尋找或編寫,尋找資料的原則一般是由近及遠、就地取材,可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可信度強、有真實感。開展此項活動,目的不僅是鍛煉學生“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學生通過編寫家鄉史,抒發愛國情,不但可培養熱愛家鄉之情,還可逐步升華為愛國之情,付諸將來報國之行。
四、學習心得交流活動
此項活動放在學完了某一個單元或某個章節后的正課上進行。每人上臺演講的時間約兩分鐘左右。一般要求演講者脫稿上臺“說”。一個在臺上“說”,臺下由評分小組評分。評分小組成員由課代表、小組長、演講者本人、老師組成,自評與互評相結合,最后確定一個分數記入記分冊。學生為了取得高分,演講前在家里對著三聯櫥鏡子試講,研究演講用語,注意演講情感,考慮演講姿勢,選擇演講位置,協調演講動作,進入演講角色,有的學生還請爸爸媽媽做評判。總之,學生在為未來成為一個演說家而努力著。
五、口試活動
多年來,我在政治課教與考等問題上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實驗。主要措施是在期中期末兩次傳統考試中滲透口試內容,口試和筆試各半記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試題送入“題庫”或“題簽”,臨考時由學生自抽其中一題為口試題,抽出題目后,略作三、五分鐘的思考,再上臺面向全班同學答題,口試者的答題時間不得超過三分鐘,這是一個規定。在評分這一環上,為了避免老師打個人感情分,成立了一個評分小組(其成員同上),這樣確定的分數更具客觀性,又便于操作,分數公開。如口試者認為給的分數不合理,則可再共議商量,實行二次終身“裁決”制。這種做法,雖在時間上拉長了一點,但多年實踐證明是受學生歡迎的。因為這確實既減輕了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又避免了“考試背條條”的“八股式”的陣式。這種做法,老師雖辛苦一點,但堅持了為學生服務的宗旨。因此,有的學生在周記中反映:“還是口試開心”。
六、辯論活動
辯論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說”訓練形式,是在前幾種“說”基礎上的綜合應用。因為在辯論前固然要有充分準備,然而在辯論過程中,要邊聽對方的話,邊歸納要點,然后運用自己的知識確立辯論內容。這一切都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的,辯論時雙方思維均處于最緊張、最活躍的狀態。這樣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現場應變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鍛煉和發展。實踐證明,辯論活動是學生“說”訓練的最高層次,也是一種極好的鍛煉機會。
篇9
【關鍵詞】語文教學 口語交際 有效嘗試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035-01
隨著社會的發展,先進的通訊手段日益普及,人與人的交際也日益頻繁。因此,有必要加強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增強其言語交際能力,為今后提升素養,做一位講文明、懂禮儀的公民奠定基礎。那么,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時,如何做到有效、高效?除了吸取多年聽說訓練的好方法、好經驗之外,我還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及具體學情進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嘗試,大面積地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一、情境創設,喚醒交際欲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口語交際是以口頭語言為中介,交際雙方互動的信息交流活動”。根據這一顯著特點,創設情境可謂是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學習“名言交流會”,我利用班會布置了教室,黑板上用美術字寫上“名言交流會”字樣,并配上簡筆畫,請班長問大家:你最喜歡的一句名言是什么?巧妙的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喚起了學生交際的欲望,使之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角色體驗,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進行了一次口語交際訓練。
二、問題搶答,激起交際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趣味性較強的問題進行搶答。比如學習“成語接龍”,我組織了一場成語接龍競賽。主持人先講一個成語故事,學生以此成語的末字作為開頭接說成語,若接不上則換一位主持人,按以上方法繼續。搶答最多且正確率最高者為優勝。學生你一句,我一句,滔滔不絕。場面是那么的熱鬧,氣氛是那么的活躍。這種趣味性濃的訓練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交際的興趣,還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
三、角色表演,促進交際主動
口語交際中有許多內容可以安排學生上臺即興表演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要在指導學習“學會解釋”時,我先指導學生觀察課本插圖,再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說說在此情況下該做何解釋,最后安排三組學生稍作準備分別飾演不同的人物,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角色表演。在表演中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參加、積極活動的狀態。這不僅消化了學生所學知識,提高了其語言表達能力、表演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也使其非語言行為(如體態、表情等)得到了充分地發揮,更滲透了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召開班會,發揮交際潛能
在教學中,還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某一主題召開班會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教學“電影觀后感”時,我組織學生先觀看影片《關愛明天》,緊接著以“觀《關愛明天》有感”為題開一期主題班會,讓學生交流看影片的感受。因為剛剛看過,學生印象比較深刻,便你一言我一語主動地打開了“話匣子”。這種訓練方法生動活潑,既激發了學生交際的主動性,又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欣賞和寫作)表達能力。
五、進行演講,提高交際水平
當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就向學生講一些演講的技巧,不定期的組織演講比賽。如學完《學會合作》,我就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合作準備演講。把全班分成四個組,每組推選一人代表本組參加演講比賽,其余的學生幫助參賽者設計恰當的語速、語調、表情、手勢等,我發現學生都能獻計獻策,竭力合作,精心準備,及時推出選手。這樣不但深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合作交往的能力。又如教學“小小即興演講會”,我先出示幾個話題,讓學生用五分鐘的時間做準備,再用兩分鐘當眾演講,學生大多能較準確地表達自已的見解。這種方法在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快速構思能力、即席表達能力的同時,又提高了學生的交際水平。
六、實際應用,深化交際能力
在課堂上無論采取多少方法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都是讓學生能在生活中實際運用。正如柳斌同志所說“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在語文實踐生活中提高語言文字能力。目前,講語文知識許多時間都花在分析技巧上。講得多,做得少;考得多,訓練少,所以效率不高。語文學習應該強調應用”。因此,學過“學會安慰別人”后,我就要求學生在親人、同學心情不好,面臨困惑時,安慰他們;學過了“贊美別人”后,我就要求學生夸一夸周圍的好人好事;學過了“小小辯論會”,我就在班上開了個關于讀書的辯論會,讓學生明確讀書的益處;學過了“學采訪”我也要求學生每人拜訪一位生活自立者,體驗一下當“記者”的感受……
實踐證明,這些形式多樣的口語交際練習,為學生開辟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臺,學生的主體性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自主、探究、創新的能力也在不斷發展,同時,學生的言語表達、思想品質、語文素養等全方位地得到了提高。
總之,口語交際策略眾多,方法紛呈,但真正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個長期的過程,還需要語文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一點一滴的積累、實踐、創新,唯其如此,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包南麟.小學語文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開放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教學內容的開放。主要就是打破傳統的教學局限,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社會生活實踐,不要只是對教材內容進行解讀,一定要有效擴展學生的視野,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價值,實現學生的心靈成長、人格構建與人性完善。其二,教學時間的開放。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思考時間與表現時間,并且不要只是將教學局限在課堂的45分鐘之內,可以讓學生走出課堂與教材,利用網絡、圖書館、實踐活動等形式,增加學生的歷史知識。其三,教學模式與能力訓練方法的開放。在課堂教學中,不要將其設定成固定的模式,同時在采取能力訓練方法的時候,也不要太過統一,一定要加強動態、開放的設定,提高教學效果。
二“、五化”原則的體現
1.學生學習興趣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想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一定要充分認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視角,尋找學生的“興奮點”。老師一定要重視教學素材與資源的收集與積累,利用生動的歷史、科學、文學故事,以及各種有趣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進行深入地思考,擴展學生的視野,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2.教學方法科學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一定要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如課堂分組法、歷史辯論法等。比如,在學習“秦朝的統一”內容時,老師可以進行分組教學,讓學生對秦朝統一之后進行的改革予以了解,這樣就可以讓每一個小組對一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解,之后各個小組進行匯報,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
3.教學手段現代化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教學手段越來越多,并且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通過一些先進技術與設備的應用,在老師和學生之間搭建了更加和諧的平臺,實現了教學活動的全面展開。
4.教學內容生活化
歷史是對過去事情的講述,可以為現在的生活服務。雖然無法將歷史還原,但是可以利用相關的方法進行歷史情景的設置,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此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此,在設計教學內容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其和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可以通過對生活實際現象的了解,理解歷史知識,進而予以掌握。同時,將教學內容生活化,還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知識內容,輕松地學習一些枯燥的知識,并且進行理解、記憶與運用。
5.情景體驗有效化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老師一定要重視情感的投入,和學生進行融洽地相處,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商鞅變法”內容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舞臺劇的編演,讓學生扮演不同的歷史角色,并且重現商鞅舌戰群臣的場面,讓學生充分體驗相關歷史人物的情感變化,進而學習相關的歷史知識。并且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改革的艱辛,加強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認識與理解。
三、結語
- 上一篇:班級德育工作
- 下一篇:施工工地安全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