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最基本途徑范文
時間:2023-06-22 09:5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德育滲透應當具有科學性
大多數學生認為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功能僅次于政治學科,甚至部分學生因為歷史學科史實的豐富性、為現實提供借鑒的強大功能性而更加偏好歷史學科。這一現象往往出現在思維較為活躍的中學生群體中間。上述現象是由歷史學科自身特點所決定的,也是歷史學科在德育滲透中學科優勢的體現。同時,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逐漸產生了自己的認識能力和判斷標準,只有在事實面前他們才能自覺地接受思想教育,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因此,從歷史學科的德育滲透效果現實狀況來看,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應當遵循科學性的原則。科學性的內涵即真實,真實是歷史取信于人的條件。歷史發展是曲折的,人物是復雜的,只有展示矛盾的各個側面,用辯證的、發展的眼光,公正、客觀、全面地評述歷史,才是德育教育本身的有效途徑,也是德育滲透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教師在主觀上進行德育滲透的時候,如果觀點不夠全面、立場不夠公正,學生就不會信服,就會筑起一道心理防線,因而客觀上無法達到滲透效果。
二、德育滲透應當具有時代性和依附性
現在,相當比例的學生認為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具有實效性,他們認為歷史和現實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僅僅是生硬的牽扯、一味的灌輸和說教,兩者沒有緊密結合,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事實上,歷史教材內容沒有與現實生活有機聯系起來,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也導致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的實效性不盡如人意。
有鑒于此,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應當遵循時代性和依附性的原則。
1.時代性。歷史哲學家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司馬遷說“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德育滲透的現實性要求在歷史教學中必須把歷史講得更貼近于現實,給學生提供分析現實社會的借鑒,幫助學生看清時弊的根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做到時代感和歷史感相互交融。當然,歷史德育滲透聯系現實切忌牽強附會、斷章取義、無原則地媚俗。
2.依附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總是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于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
歷史事實是不以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憑證,離開了它,歷史教學不僅會失去其科學性,也會失去其教育性。歷史信奉事實勝于雄辯,盡管歷史科學博大精深,而且德育的內容也豐富多彩,但說到底是一種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正因為如此,它才燭古照今、敘史載道。若脫離史實,其滲透就會成為空談。
三、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應當具有蘊涵性
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蘊涵在對歷史的評述、比較、分析之中,有意識地又不露痕跡地給學生以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最好的寫照。口號式地硬貼標簽,難以收到德育滲透之功效。老子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滲透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不言而言的教育藝術,它追求的是使學生在蘊涵性教育中受到啟發、得到教育,領悟做人處事的道理。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必定要深刻牢固得多。
四、歷史教學德育滲透的途徑應當具有多樣性和實踐性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于家庭背景、知識水平、心理特征等差異,在歷史教學中,同一歷史內容的敘述評價在不同的學生身上會產生不完全相同的影響。歷史教學滲透德育,學生得到的啟示與覺悟具有不平衡性。
所以,我們有必要也有可能適應這一現狀,在滲透途徑上貫徹多樣性要求。雖然課堂教學是進行德育滲透最基本、最經常的途徑,但是其它途徑也是德育滲透的重要方式。教室以外的課堂其實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發展。德育滲透途徑本身是多樣性的,只要健康向上、使學生身心受益的途徑都值得嘗試。
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就要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解決由知到行的轉化。歷史知識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歷史教學德育滲透應開辟廣闊的途徑,開展多種課外活動。諸如舉辦歷史故事會、參觀革命勝地、教唱革命歌曲、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和紀念展覽等活動,發揮自我教育的機制,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情感體驗、意志磨煉,從而優化德育滲透效果。
五、德育滲透應體現時代特征和計劃性
篇2
一、中職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職業學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但目前的中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存在著許多問題。
1.教學模式呆板,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中職學校的教育側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但其教學模式仍沿用最基本的應試教育模式,學生面臨就業壓力,無暇去培養自身的道德修養,容易形成自私狹隘的道德觀。
2.德育教育注重表面,缺乏深層次的教育
雖然不少中職院校不斷加強對學生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但教育內容基本都以書上空泛的例子作基礎,學生聽起來乏味不堪,失去對德育教育的興趣,無法起到幫助學生塑造正確道德觀、價值觀的作用。
3.現代中職德育教育缺乏系統性
中職院校的學生充斥在形形的社會潮流中,其所接觸到的各種社會負面影響顯而易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對學生思想的侵蝕逐漸嚴重。中職院校的德育教育忽視這些內容,空洞的教學、德育教育的缺失,使得學生在其成長期的重要階段,易形成錯誤的道德觀、價值觀,從而影響其就業積極性。
二、中職院校加強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國多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過程中,各種文化理念相互撞擊,社會普遍存在功利心理,這些負面現象使得中職教育也只看重實在的利益。一些錯誤的思想、言論、觀點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時代的發展是雙向的,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要實現統一,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專業的知識,還要求其具有正確的價值導向、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及敢為人先、回報社會的思想。中職院校的學生為了能夠在將來的社會中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除了具備最基本的職業技能外,更需要注意在思想教育、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人文素質等方面具備優勢。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育人機制,在傳道授業的同時,將做人做事的道德理念滲透到學生的思想精髓里。通過有效的培養機制所鍛煉出來的學生,無論將來在任何崗位上工作,其專業技能都能夠得到有效發揮。基于這樣的人才培養模式,中職教育才是最成功的,也是最符合時展需要的。
三、對于中職院校德育教育的建議
針對以中職院校德育教育的發展現狀,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1.加強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建設
良好的師德師風對學生優秀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可以通過建立教育督導組、師德考評組,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綜合水平進行考核,從而促進教師師德師風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表彰激勵的形式,養成講奉獻、比貢獻的良好風氣,促進廣大教師嚴格自律,自覺加強師德修養。
2.營造良好健康的校園文化
不同的生態環境孕育不同的生物群體。學生的成長同樣受制于跟他朝夕相處的環境。其中,校園文化環境是深層次影響學生思想、觀念、行為的關鍵因素。中職院校應該形成自己的校園文化價值體系,通過制度規范、活動倡導、輿論影響,使學生在健康文化的熏陶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3.嚴格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
所謂“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通過行為訓練可以塑造人的品德。待人禮貌,可以培養尊敬師長、與人為善、文明交往的品德;整潔內務,能夠培養學生有條理、有規律、講質量、講認真的品質;礪志晨練,能夠培養學生刻苦勤奮、意志堅定的品質。
4.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篇3
關鍵詞:德育工作;對策;建議
德育工作在素質教育開展的過程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做到貫徹落實、開拓創新,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尚的道德修養,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但是,在實際德育工作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對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對策與建議進行簡要的分析。
一、與時俱進,建立健全學校的德育體系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師應該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采取適當的德育方式和方法,從而建立健全學校的德育體系。那么,要想建立健全德育體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工作:一是樹立準確的、合理的德育目標;二是創新德育內容;三是開拓德育途徑;四是改進和完善德育方法;五是建設德育評價體系。
二、更新理念,深入理解“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含義
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教育的目標,其實質是服務于社會。然而,全面發展指的是在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團結、寫作、創新精神的培養,還應該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即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的發展。其中,“德”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良知,是一個人的靈魂,如果一個人沒有“德”,就算再有學識,都是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因此,在中小學教學中,要貫徹落實、深入理解“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內涵,把德育放在優先的地位。
三、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
德育工作開展是否順利,德育工作者的素質和道德修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者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效率、創新能力強、理念新的德育隊伍是中小學德育工作是否順利開展的首要條件。一個優秀的德育隊伍一定能夠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總之,只有擁有高尚的道德素質,才能有效地發揮其知識的價值。因此,在中小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認識“德是才的靈魂”這一觀念,從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德育隊伍,為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做出一定的貢獻。
篇4
關鍵詞:高職高#恍Ы逃專業;德育特色;建設
本研究的德育指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班華指出,現代德育要以人為本,突出主體和發展。高職高專比之于本科院校,應該更貼近職業的需要,培養的人才側重具有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能性。因此,它在以人為本,立德樹人方面應該可持續地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實踐。
小學教育專業的特色由以下方面決定:一是小學生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的本質特性,二是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全面性和養成性。順應2012年《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要求,小學教育專業應該具有教育性、綜合性、生活性、實踐性和終身性,以反思性實踐為發展的主線。由此奠定了高職高專小學教育專業德育的特色。下面從目標、內容、課程、實施的途徑和方法、管理和評價方面來論述特色建設。
一、德育目標
德育目標是受國家教育目的和高職高專培養目標制約的。高職高專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如下:
培養符合教育事業發展、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兒童身心健康發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師德和品質,復合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的專業能力,并具備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和一定的研究能力的具有專業發展潛質的合格的小學教師。
培養規格又是培養目標的具體化:
A.具有一定的專業理想和專業精神,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師德和正確的兒童觀、教師觀、課程觀、教學觀、班級管理觀與教育觀。
B.具有從事小學教育的良好的品質,富有愛心、責任心和童心,陽光健康、富有親和力,具有良好的溝通與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C.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藝術的基本素養;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復合的專業知識和教育實踐能力;具有小學兩門以上學科教學的能力和課程開發的潛能,并至少精通一門學科的教學;能夠不斷探索兒童哲學、兒童科學和兒童藝術的關系,并能夠以藝術和游戲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D.具有扎實的教學基本技能,能夠流利而生動地進行口語表達、正確而規范地書寫漢字,能夠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并能整合教學要素,勝任班主任工作。
E.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和能力,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具有主動獲取知識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具有基本的小學教育研究能力,能夠在教育情境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應對挑戰和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德育總體目標可以制定如下: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以德治國”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了解和理解中國夢并能付諸小學教育實踐。具有一定的專業精神和教育信念,熱愛小學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師德和正確的兒童觀、教師觀與教育觀;富有愛心、責任心、童心,親和力;具有終身學習的理念,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具有專業發展潛質的社會需要的小學教師。
總體目標又可以分為生存、生活與生命教育;文明規范;基本道德品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勞動與技術;社會實踐與服務;小學教師職業道德等分目標。其中,生存、生活與生命教育下設生存常識、人際關系、生存品質、應對挫折、生態文明、生活意義、生活能力、品德和習慣、愛和感恩、生活選擇、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生命的和諧目標;文明規范下設禮貌、禮儀、行為目標;基本道德品質下設勤勞、勇敢、奮發、誠實、節制、沉默、秩序、決斷、公正、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極端)、清潔、安詳、貞潔、謙讓、自強、自立等一系列優良品質目標;愛國主義下設愛自己、愛家庭、愛學校、愛家鄉、愛社會、愛祖國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下設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目標;中國夢下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目標;勞動與技術下設生活常見材料、技術工具、生產技能、設計、制作與評價作品、勞動觀點、勞動習慣、勞動安全和責任、技術意識、職業意識、創新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審美意識目標;社會實踐與服務下設實踐能力、社會適應、社會參與、公民責任感目標;小學教師職業道德下設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的目標。為了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可以根據地區、學校、教師、學生、教學的實際來因時、因人和因地制宜。
二、德育課程
目標是課程設置的依據。設置包括:一是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直接傳授道德價值;二是實施間接教學,不開設獨立的道德課,主要是通過以社會實踐為主的所有課程和活動來進行道德教育。實踐證明,兩種形式相結合,才能全面、充分地實施德育。課程體系由內容和目標體系構成。內容體系在如上所述;活動體系圍繞學校(含大學和小學)、家庭(含大學生和小學生的家庭)和社會之間的交叉關系而展開。志愿服務、家校共育、自我教育將共筑德育課程活動體系。對于任何學校的學生而言,各學科的德育滲透在全部德育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但是小學教育專業的自然學科、社會學科、人文學科、藝術學科和跨學科的交融、滲透比較緊密,由于該專業的終極受益者兒童天生是以游戲的方式認識世界,而游戲和藝術又天然密不可分,那么著重和藝術學科相交融的跨學科的德育滲透顯得特別突出和重要。而高校在藝術學科、跨學科建設方面還很薄弱,由于學科之間在學科理念、價值標準、學科語言、學科思維方式和學科方法等的沖突;基于同質學科組織為主線的管理體制導致的跨學科研究的組織障礙與沖突;受管理體制制約的跨學科研究的資源配置障礙與沖突;傳統的同行評議評價模式下對跨學科的評價導致的障礙與沖突,導致的跨學科的課程設置和實施還任重道遠。
課程的新陳代謝要以先進的文化背景為基礎。要構建良好的校風、班風、教風、學風,建設融合小學文化、小學教師文化和小學兒童文化的校園文化,和小學共同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實踐活動。
三、德育實施的途徑和方法
實施德育,要體現教育性、綜合性、生活性、實踐性和終身性。教育性自不待言。綜合性不但表現于在跨學科領域實施德育;同時也表現在實施的途徑和方法是綜合的。途徑包括:
(一)直接和間接的教學:是最經常、最有效和最基本的途徑。要推動跨學科的建設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革,關注小學德育生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通過真實案例、真實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興趣和做小學教師的興趣;
(二)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品德的真正形成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立足多姿多彩的生活,并通過反省和內化得到真正的成長。包括便民服鍘⑽幕輔導活動、法律宣傳活動與咨詢活動、社會調查活動、義務勞動、暑期文化、科技和衛生三下鄉活動、勤工儉學、環境保護、考察實踐、開展大學生科技活動等;
(三)課外、校外活動:主要聯系社會生活實際特別是小學教育的實際,開展相應的課外、校外活動;其中,特別借助教授《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等跨學科教學活動機會實施德育;
(四)共青團活動;
(五) 校會、班會、周會和形勢政策報告會等;
(六)班主任工作。
方法包括說理教育法、榜樣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實際鍛煉法、品德評價法(根據德育目標)、生活指導法等。教育者要指導大學生學會反思和內化,形成終身發展的可持續性。
四、德育管理
包括制度、隊伍、課程、教學和科學研究管理的建設。
推行民主化、人性化和科學化的管理,樹立主人翁意識和服務精神,采用各種激勵和獎懲機制,使所有領導、管理者、教師、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和相關學生社團組織,小學的領導和教師以及大、小學生家長對德育工作群策群力,整體發展。特別強調聯合小學的領導和教師以及大、小學生家長的力量。在校本文化的支持下,倡導學生自主管理、自我發展。打破傳統的同質學科組織為主線的管理體制,制定和創新跨學科管理制度以保障跨學科德育的有效實施。
隊伍包含學校各層面的領導、管理者和教師;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小學的領導和教師以及大、小學生家長。大學的教師要成為雙師型教師,大學教師和小學教師組成學習共同體,共同管理學生的德育。在院系層面建立跨學科學系或教研室、跨學科研究中心,搭建跨學科研究平臺;建立跨學科研究團隊,以建設跨學科德育的基本人力資源。
在社會實踐和校本課程的結合中落實德育,鼓勵開發跨學科課程。請小學教師參與德育教學,比例不低于20%。
強調全員參與德育研究;強調跨學科科學研究以及德育研究,力求以研究促進德育教學和質量的提升。
五、德育評價
倡導發展性評價觀,著眼于學生、教師和德育工作的提高和改進,而不光是德育的實際成績。請德育施教的所有成員參與德育的評價,包括個人人格品質評價、學科(含跨學科)德育評價、校本德育課程評價、小學化校園文化評價、實習實訓素養評價和專業德育活動評價;堅持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相結合、主觀判斷與量化評價相結合、具體測評手段突出差異性。構建動態、系統的德育評價方案與可量化、發展性的評價指標。
[參考文獻]
[1]班華.現代德育論(第二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2-15.
[2]中國教育部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Z]:1.
[3]陳威. “實踐取向”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4]趙佳麗,羅生全.論學校實踐性德育課程體系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7:47-50.
篇5
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為首的班級德育工作隊伍,并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與其他任課教師相比,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長,接觸的面最廣,對學生的了解也最全面、最深刻。因而班主任最能有的放矢地向學生做思想工作和進行德育教育。當然,做好班級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光靠班主任一人,而應建立一支以班主任為主,全體任課教師參與的德育教育工作隊伍,形成一個德育教育網。通過班級德育工作網堅持天天、課課、事事用良好品德觀念去感化學生,熏陶學生,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要培養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努力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委會、班級團隊組織是班級的核心,是做好班級工作的保證。班委會及班級團隊組織成員在日常生活中與其他同學有著密切的接觸,他們的言行時刻為同學們所注意。他們表現好,同學們就把他們作為榜樣和楷模,對同學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而,用優秀學生組成一個良好的班核心是非常重要的。班級德育教育還必須努力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要能夠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動機,才是真正的教育。”班主任的班級德育工作必須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動機,增大他們的自我教育能力,幫助他們樹立自我教育的信心。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就能造就出一個能自覺地用道德的準繩進行自我約束,并努力追求精神上的美好境界的學生群,為班級的德育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利用班級文化櫥窗進行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德育輿論和德育環境氛圍,是做好班級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班主任要利用好班級的學習園地、宣傳欄、班級團隊板報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宣傳先進典型,推廣先進經驗,造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班主任還要利用好《學生守則》和《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通俗易懂的名言警句布置教室,形成德育教育氣氛。班主任還可以利用國旗升降儀式、唱國歌、班活動等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班主任通過開展上述活動,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和社會道德感,并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從而崇尚前者,鄙視后者,長此以往,就能形成良好的集體輿論。
形成德育教育網絡,鞏固班級德育教育成果。怎樣使班級德育教育與學校、社會、家庭德育教育相溝通,形成龐大的德育教育網絡呢?一是要保持學校德育教育一盤棋,在學校的統一安排和部署下,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動。二是要引導學生面對社會,讓學生從社會大課堂中接受正確而豐富的道德教育。如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就帶領他們去考察名勝古跡,使學生形成祖國山河風光秀麗的概念;教育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組織他們參觀訪問有關的單位,組織他們觀看反映社會主義優越制度和反映改革開放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影片,使他們真正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富中國是顛撲不滅的真理。三是引導學生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他們參與社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班級通過德育教育活動使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在未來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了,了解未來社會的主人應具備的素質,從而不斷地提高和完善充實自己,練就過硬本領,使之能經得起世界的挑戰,能經得起未來社會的挑選。四是加強家訪,引起家長對子女德育教育的重視。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與子女接觸的時間最長,對子女的性格、行為了解得最透徹,依靠他們進行有的放矢的德育教育是促進班級德育教育的根本途徑。
篇6
人才和勞動者的素質,最主要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質,也就是德育素質。所以,對中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教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夯實他們的德育基礎至關重要。
[關鍵詞]
德育教育 教學生 如何做人
【中圖分類號】G633.96
當今教育已由應試教育轉為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當今的中學生思維活躍,理想、信念不穩定,容易極端。因此,德育教育力求創新。作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授予學生知識,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思想教育。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有強烈的愛國熱情、有優良品質、有優異才能,是各個方面素質良好的人。所以,學校教育中德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下如何做好中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我認為:
第一;建立健全學校德育教育網絡。
(1)思想品德課是向學生較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一門課程,在諸條途徑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的內容來自社會實踐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提高更新,充滿時代氣息。因此,思想品德課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引導學生加強研究性學習,把學到的基本原理,社會熱點問題和學生的思想實際結合起來,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
(2)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徑。科任教師教書育人,寓德育教育與教學內容和教學的環節中,特別是文科教師,應結合學科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
(3) 班級是進行德育的基層單位,班主任工作是進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導學生健康成長的最重要途徑,是學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班主任通過批閱周記,與學生談心,召開班委會,家訪等途徑,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家庭狀況,有計劃的實施德育工作。
(4)團委學生會是學生自己的組織,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一支最有力的力量,團委學生會應根據各自任務和工作特點,充分發揮組織作用,通過健康有益、生動活潑的活動,把全體同學吸引到自己的周圍,配合學校落實德育大綱的要求,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5)勞動與社會實踐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提高民族素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習慣與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悟,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逐步形成。因此學校應按《大綱》要求,組織學生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和公益勞動,學校春天組織學生植樹,給樹木澆水,還組織學生去敬老院打掃衛生,參觀氣象站,電視轉播臺,縣農具廠,通過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勞動觀念,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使學生了解社會,增長才干,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6)課外活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的一條重要途徑。通過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良好的生活情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7)校外、家庭、社會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補充,應納入德育工作的議事日程。
第二;寓教于樂,把德育工作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
通過豐富的活動,才能寓思想教育于其中,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
各科任教師要積極配合年級組和班主任并結合學校的特點,在學生中廣泛深入地開展理想教育和傳統美德的教育,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并以教師文雅的談吐和舉止,為人師表,感染學生,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班主任老師通過跟學生談心,交流,批閱周記,召開主題班會,家訪,家長座談會等途徑,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狠抓常規管理,強化養成教育。以《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學生德育大綱》和校紀校規為準則,堅持不懈地做好強化養成教育。為全面落實《甘肅省普通中學思想品德考核標準》,應結合班級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分標準和細則,使德育評分真正起到促進學生修正缺點,發揚成績的作用。
加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力度,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推向深入。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制定“文明公約”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爭創文明班級,文明個人的競賽活動,通過圖書借閱,歌詠比賽,辦宣傳欄,知識競賽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凈化學校文化環境,營造輕松,向上的氣氛,陶冶學生的情操,寓思想教育于學生的活動之中。
總之,新形勢下的青少年德育工作,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握特點,有針對性地,主動地開展形式多樣的中學生德育工作,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棟梁之才,努力把中學德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參考文獻】
篇7
高等學校的所有的管理崗位包括后勤部門都與學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與教學管理直接相關的部門和后勤管理部門的教職員工,他們的工作態度和行為表現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愛崗敬業的態度、熱情周到的服務、耐心細致的咨詢,會向學生們傳遞正能量,激發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品格、愛校如家的情懷和不斷進取的精神。相反,倦怠的工作作風和焦躁的工作情緒會對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為此,要強化學校教學管理和后勤服務各部門的德育滲透功能,強化教職員工的育人意識,明確自身不僅是管理者,更是德育工作者,牢記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宗旨,培養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以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嚴謹的敬業態度為學生樹立榜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影響學生,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
二、春雨談心活動是高校德育滲透的基本途徑
學生進入大學后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新環境的不適應、授課方式的改變、人際交往不適、獨立生活能力不強、新目標的缺失和對未來職業生涯的迷茫,都會給同學們帶來或多或少的思想變化。尤其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一般性心理問題和因為競爭壓力所產生的思想和行為問題也隨之增多。但所有問題的產生,一定會有其主客觀原因。解決這些問題,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而其最基本的方式就是“春雨談心”活動。春雨談心運用了心理學的談話技巧,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落腳點,幫助他們尋找出現問題的原因,并探討解決問題和改變現狀的方案。通過開展耐心細致的春雨談心,針對個性問題具體分析、細心疏導,將積極健康的認知方法傳授給他們,挖掘其自身的潛能,幫助其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實現德育教育功能。實踐表明,高校輔導員以及班主任的春雨談心活動是解決學生學業、人際交往、就業擇業、情緒情感等多方困惑和問題的最基本而有效的手段。
三、有效的載體建設,是提升高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德育的滲透性教育方式,注定要通過依附一定的載體方可實現。高校的德育滲透工作要通過發動廣大師生,創新性地根據德育教育目標設計、策劃相關主題活動或教育氛圍,讓學生不知不覺得到熏陶和感染,并內化到自身的行為之中。這是一項細致、復雜、艱巨且永無止境的工程,需要廣大德育工作者們創新思維、精心設計、共同努力。
(一)大學文化的德育滲透功能
大學文化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因素。其中,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主要指校園中主導群體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以及校風、學風、作風等。“入則增長知識和才干,出則服務祖國和社會”“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與真理為友”,哈佛大學看重的是培養的學生是否有為國家服務的品德。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既體現了所有大學都應該具有的一般精神,同時體現了自身理工科的特點。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既體現了大學的一般精神,又很好地體現了重點培養教師的特殊性。這些校園文化一旦被師生認可并形成共識,便會對他們的行為和理想起到不可估量的引導作用,體現出一定的規范作用,從而成為學校師生的認知和行為標準。同時它又有相對的穩定性,不只是在學校期間,甚至于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校園文化活動對德育滲透的潛移默化影響
高校校園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有針對性地、有計劃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活動之中,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學術類型的報告或講座,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創新潛能和求知欲望;各類學科競賽、發明創造等科技類創新活動,會培養學生們縝密的思維和不斷進取的創新精神;各類參與性體育活動,增強了大學生的體能并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征文、影評、作品欣賞等活動,培養了大學生文學修養并陶冶了情操;演講、辯論等活動,培養了大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拓展知識體系;社會調查、各類參觀等實踐類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人生閱歷,還能夠促使他們走出校園,親身體驗,有助于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奉獻社會的良好品質和道德風尚;志愿服務類活動,是學生們的自主行動,沒有任何報酬且具有一定的利他性,對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自覺提供了很好的體驗平臺,對于社會的和諧進步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近幾年參加各類志愿者活動的學生越來越多,例如:各類文體賽事、三進社區、敬老院、兒童村等志愿服務活動,學生們在奉獻中收獲快樂,促進良好的道德形成。
篇8
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給社會帶來極大地進步,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足了。但在發展過程中,確實也存在一系列社會問題。如滋生了一些腐敗分子、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拉大、就業困難等。這些問題讓學生耳聞目睹,確讓學校的德育教育有些尷尬。如當我們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和為人民服務等內容進行教育時,學生只知道一些官員貪污和腐化的存在;當我們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學生只知道分配不公、就業困難等問題,個人理想都難以實現,怎談得上共同理想。在這現實社會問題面前,我們的德育教育顯得非常的無助。因此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教育學生,如用全面、發展的觀點來認識問題,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從而讓學生以正確的態度來認識社會問題。
中職學校生源素質狀況帶來的挑戰,要求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的價值體系教育學生近年來,隨著中職校入學門檻的降低,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中存在部分“問題學生”。這些“問題學生”輕者只是沒有學習愿望。沒有個人目標和理想;較嚴重者表現養成習慣差,沒有組織紀律性,沒有公德心,沒有行為規范;再嚴重表現為破壞公物,打架斗毆,擾亂教學秩序等。這些“問題學生”的存在確實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面對這種挑戰,學校德育工作者,除用常規方法和手段對他們進行教育和管理外,要加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特別是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教育學生樹立理想目標,教育學生知恥明辱,什么事情該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學會做人。
2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職德育教育的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構建中職德育教育內容體系提供了科學指導,這些內容表現為不同的層次。
2.1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的公民道德規范教育這是最基本的教育內容。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公民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中職生作為社會公民,作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必須確立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也是我們培養合格人才的底線。因此我們要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榮辱觀引導教育學生分清是非榮辱,明辨善惡,知榮明恥。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教育,加強養成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2.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時代精神的教育這是第二層面的教育內容。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精神動力。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是中國人民強大的精神動力。在中職德育教育中,我們要以這兩種精神為主旋律,教育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輝煌悲壯的歷史,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目標。通過學習了解,能夠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自覺地把自己的價值同國家的前途聯系在一起。
2.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這是第三層面的教育內容。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中職生是否有這個共同理想,直接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者的素質,影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目標的實現。中職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時中職德育教育的核心,所以我們要引導教育學生自覺認同這個共同理想,并樹立為之奮斗的信念。
2.4指導思想的教育這是最高層次的教育。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了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但是當今世界各種思潮卻在想法設法在我們青年學生中進行傳播和滲透。如果我們不用思想占領學校的思想工作陣地,各種非思想甚至反思想就有可乘之機。所以我們要用思想引領德育教育,引導學生用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認識和處理問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職德育教育的措施
中職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措施可以從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充分運用各種教育資源。具體可運用以下方面的結合。
3.1德育課堂教學與專題講座的結合
中職校德育課是中職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方向和本質。目前中職校的德育課程有《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內容可以融合在這些課程中。如在《哲學與人生》中可進行思想教育;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職業生涯規劃規劃》課程中可進行理想信念、民主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教育;在《職業道德與法律》中可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德育課教師要自覺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融合在教材體系和教學內容中,使德育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途徑。但由于德育課時的限制,德育課程無法涵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全部內容。所以我們要另開途徑,采取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如對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教育,我們可開設以中國歷史及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為主題的講座,讓學生了解中國五千多年輝煌的歷史,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教育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采取專題講座形式解決德育課課時少,內容不全的矛盾,是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又一大途徑。
3.2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的結合
課堂教學、專題講座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途徑,這些途徑都是通過理論教育的形式實現的。通過這些理論教育,學生掌握了體系內容的理論常識,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形勢良好的道德品質奠定理論基礎。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僅是進行理論教育,學生獲得的僅是抽象的知識,不能理解和消化,學生無法將這些知識內化為優良品格,外化為道德行動。為更好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獲得最佳的德育效果,我們還將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這有利于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強才干、鍛煉能力、培養品格和增強社會責任感。這些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要求的。實踐活動的形式是多樣的。例如:組織學生參加革命歷史紀念館,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弘揚民族精神;布置學生利用假期到農村、街道、企業進行社會調查,了解民情,體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組織學生參加義務勞動,培養學生自強自立、艱苦奮斗的道德情操。總之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能更好把理論教育獲得的知識內化優良品格,外化為道德行動。
3.3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的結合
傳統的德育教育通常以課堂教學、日常管理等方式開展德育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以及榮辱觀的教育;通過日常管理,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教會學生知榮明恥,學會做人。這些以傳統方式而開展的德育教育,在中職校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產生較好的德育效果,同時也適用在新形勢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但在新的德育環境下,面對新的德育內容,我們不僅要用好的傳統教育方式,還要拓展適合中職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新方式。如充分利用信息網絡這個途徑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搶占信息網絡這個德育新陣地;采用張貼標語,出好墻報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營造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教育;開展各種活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融入其中,讓學生在趣味活動中接受教育。只有把傳統教育方式與現代教育方式結合起來,才能全方位地做好教育工作。
3.4思想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結合
篇9
關鍵詞:德育;滲透;愛
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出于對學生成長的關愛和負責,對學生的缺點、錯誤進行批評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而且作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德育課針對平時生活中遇見的德育問題進行德育。班主任不僅是學生成才的導師,更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如何對小學生滲透德育,本人作了如下的探討。
一、寬嚴相濟,以愛換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全部奧妙就在于愛兒童。”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由此可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就沒有學生的一切;沒有愛,教師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愛是基礎,愛是本質,愛是師德的核心,愛是教師最基本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準則。愛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是學生的一種心理寄托,是學生的一種內心渴望。教師只要真誠真心付出愛,不但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溫暖之情,而且還很容易感動學生。我們班里有一個特別淘氣的孩子,他學習成績不太好不說,行為習慣也不好,經常是打架生事,學生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在對他的轉化過程中,自己堅定了教育的信心,施予他無私的愛心。在課堂上,我經常提問一些他能答得上的問題,讓他受到同學的掌聲。這時他的眼里充滿了喜悅,充滿了自信。最難改的還是他的行為習慣,上課之前總會有學生告他的狀。別人做游戲他給人家搗亂,動不動打同學,我課下和他聊天,他保證以后再也不調皮了,可過幾天好像又忘了,又開始有學生告狀。我就會發動群眾的力量,讓班上的學生一起進行監督。如果他半天或一天下來沒有人打他小報告就及時在班上表揚他。從此以后,我看到了這個男孩嶄新的面貌,學生也不再告他的狀了。所以,教師只有寬嚴相濟,以愛換愛,才能打動學生,感染學生,教育好學生。
二、心理疏導,對癥下藥
現代教育的發展要求教師“不僅僅是人類文化的傳遞者,也應當是學生良好心理的塑造者,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這也是作為一名老師的主要任務,能否以科學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因勢利導地促進各種類型學生的健康成長,將對教育工作成敗有決定性的作用。“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的性格各不相同,即使對同一件事、同一個問題,他們的看法也存在著差異。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公平、公正地去對待他們。還要做到熟悉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對癥下藥,切切實實地做好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抓住渠道,有效施教
1.課堂教學正確認識事物,激發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培養小學生的良好品德,就要指導小學生能正確地認識事物的發生發展。課堂教學中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征、年齡特點和思想狀況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有效的教育方法進行培養。例如,我在開展愛祖國、愛家鄉的教育活動中,根據教育目標有計劃的、有組織地參觀游覽、觀察藝術活動、上課實踐活動等,豐富小學生對家鄉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特產、新型建筑等事物的了解,動員他們多了解我國最近幾年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新發明,激勵學生多學科學知識,長大為祖國多作貢獻。課堂中有不少的學生情緒激動,聽課認真,發言積極,不是表面的熱鬧,是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中,延伸思想道德教育
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要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弘揚主旋律,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我們學校平時經常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我緊緊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隨時隨地進行教育,使道德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針對學生接觸的各種事情,把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小學生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們從小就萌發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他們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真正為他們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比如,有的學生有困難,有人主動幫助他,勞動時,有的學生不怕臟,不怕累,對待老師有禮貌等。教師和父母要善于抓住這些典型事例進行隨機表揚,表揚好的典型。通過典型的日常小事,學生親眼目睹、親耳所聽,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3.利用現代網絡優勢,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適時點撥
在正面教育的同時,有的孩子的行為仍然存在一些偏差。我們要求教師要找準典型對象,進行個案分析,觀察記錄典型學生的點滴變化,有針對性地采取教育措施。現在的孩子普遍自尊心特別強,對批評教育不太容易接受。但他們往往喜歡以網絡聊天的方式與老師交流,聊天時不用面對面,對著電腦比對著人更容易說出心里話。所以,開展QQ互動活動,建立了QQ群,教師加入其中更容易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和興趣特點。在QQ聊天中老師與學生無所不談,包括學習中的困難、生活中的疑問等。教師以完全平等的朋友的姿態出現在學生的生活中,為他們答疑解惑,幫助他們樹立生活和學習的信心,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在學校教育中,教師面對的是全體學生,“一對一”教育幫扶作用的心靈接觸比較有限,這種情況下,有的性格內向的學生就不太容易跟老師接近,總覺得老師離自己很遠,得不到老師的重視。而網絡互動恰好彌補了這個缺陷。在網上,老師跟學生一對一地交流,學生以一個完整個體的身份與老師交談,變得十分自豪,心理上得到滿足,也容易跟老師拉近感情,愿意說出心里話,感覺跟老師成了朋友。自然,得到了老師如此的重視,老師的話就會聽,老師的要求就更容易接受,也希望在老師的心目中塑造一個好學生的形象,于是主觀上產生了向上的動力,引導自己的道德行為習慣不斷改進。
總之,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項重要工作,它既需要我們用一句句實話、一件件實事去打動我們的學生,去影響我們的學生,又需要我們開動腦筋,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它還需要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協調,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真正地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把小學生德育工作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職校;感恩教育;德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0-0389-02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職校辦學理念也發生了變化,開始根據“用人需求”,把培養目標從以往的“實用型”向“綜合素養型”轉變,確實把德育放在首位。感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校要把感恩教育貫穿于學校德育的始終,加強中職生的感恩教育。
一、職校加強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強感恩教育是傳承中華民族美德的教育
感恩報德,源遠流長,今古典故,瀚墨難書。漢初韓信功成名就,不忘一瓢食之恩;諸葛亮為報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以德報德、知恩圖報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職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因此,要在中職生中加強感恩教育,進而傳承中華民族美德。
2.加強感恩教育是提高中職生自身素質的教育
只有加強感恩教育,才能提高中職生自身素質,化成他們的自覺行動。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樹立尊重他人、社會、自然和他人勞動成果的觀念,職校要通過加強感恩教育,才能把這種觀念轉化成中職生的內心信念,才會有自覺的行動,才能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做到心中有祖國、心中有集體、心中有他人。一個沒有感恩思想的人,很難想象他會是一個愛他人、愛鄉、愛社會、愛國家的人。常懷感恩之心,會使人胸懷天下、心胸廣博,能夠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培養良好的性格來完善自己的人格。
3.加強感恩教育是構建和諧職業環境的教育
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與員工的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是一種合作組織內的整體與個體有著共同利益相互依存的關系,二者利益相顧,企業才能生存和發展。員工的穩定對于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企業長遠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職校是為企業輸送員工的主力軍,開展感恩教育是必要和迫切的,它對穩定熟練工人隊伍,防止工人“跳槽”,構建和諧職業環境,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二、職校加強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
1.個人主義傾向嚴重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對我國青年學生特別是職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較大的消極影響。其次,現階段的職校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里多數是“小皇帝”或“小公主”,慢慢地形成了“以我為中心”,缺乏諒解和寬容,互愛和尊重。筆者執教于一所偏僻的農村職校,學生多為農村相對較貧困的孩子,多數學生有手機且價格不低,月消費在1000元以上的學生不在少數。調查中發現,他們和家里聯系多數是要錢,“花錢如流水”,不能體會父母的艱辛,缺少感恩之心,有的學生當家長不能滿足要求時,甚至“以死相威脅”。
2.重利輕義
近幾年來,很多中小民營企業員工“跳槽率”過高,這除了有企業和老板方面的原因外,員工缺乏感恩思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職校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的專業基礎,經過企業的培訓和培養,能力不斷得到提高,大部分學生很快成為企業業務骨干。這時,有的人便“看那山比這山高”,開始同老板討價還價,當利益得不到完全滿足時,就選擇“跳槽”,這是一種缺乏“飲水思源”感恩思想的表現。筆者有一學生到泉州某寵物醫院頂崗實習,由于老板為校友,對該學生非常關照,在不與他同地競爭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本領和商業秘密都傳授于她,結果是這學生畢業后沒有實踐諾言,給他造成很大損失,也給學校安排實習帶來麻煩,這件事情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作為職校,教育目標還是傾向于培養“實用型”人才,學校對德育重視多數停留在表面上、形式上,雖然德育課的課時能按規定開設,不會被侵占,但是學校德育形式較單一,即使會在一些節日,根據上級要求布置一些工作。總的來說,發現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感恩教育很難成為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作為學校德育主渠道的德育課的必修課沒有專門的感恩教育的內容,《心理健康》有一點感恩教育的內容,又是以選修課存在,不能引起重視。
4.對感恩的理解存在偏差
一是把感恩理解為可“等價交換”。市場經濟的發展,“等價交換”是商品經濟的一條法則,然而有人把它運用到感恩報恩方面是不對的。例如,有的人對父母的報恩只體現在物質上,認為解決他們的生活費就行了,其實在傳統“養兒防老”觀念里,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更體現在子女對父母的尊重,親情是眾多情感中最為重要、不可缺失的一種情感。特別是今天,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防老逐漸不是問題,但對老年人來講,他們怕的是孤獨,他們需要交流,《常回家看看》為什么那么多人傳唱,就是他唱出了當代子女如何感恩父母的方式方法。
有的人認為受恩是理所當然的,如有的人不重視老師的培育之恩,上課不專心聽講,如果老師管理嚴格一點,有的還會產生過激行為。有的人功利思想嚴重,在人際交往中,有利于自己的人才會去交往,對自己沒有影響的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二是為了感恩不辨是與非。感恩是道德的范疇,“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是應該肯定的,但報恩也要講原則,不能違背道德底線,不能違法亂紀,那種“為朋友兩肋插刀”,“江湖義氣”是不可取的,應該批判。如2008年有一名14歲學生因不滿家長管教離家出走,流浪到福州,認識兩個不良青年,因其供他吃住,心生感激,認為是最好的朋友兄弟,在其中一青年失戀產生報復女性念頭時,為表感恩之心,與這兩青年殘忍殺害三位無辜女性并焚尸,受到了法律的嚴懲。
三、職校加強感恩教育的途徑
加強職校感恩教育,要充分發揮學科課堂教學的德育功能,還要結合社會導向和家庭示范等效應作用,做到“內外兼修”。
1.職校加強感恩教育要發揮德育課教學主渠道的作用
中職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無論是必修課或選修課,都必須凸顯感恩教育的內容。
一要挖掘必修課中感恩教育的內容。雖然目前職校開設的四門德育必修課程沒有明確的感恩教育內容,但德育課教師要明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要善于挖掘其中的感恩教育內容。如在《職業生涯規劃》教學中,引導學生處理就業與擇業的關系時,可以聯系學生的家庭和本人實際,粗略地估計家庭的年收入,再計算每年支出,自己上學的費用,體會父母的艱辛,想想如何為父母分憂。這不僅讓學生明白了先生存,后發展,先就業,后擇業的重要性,而且明白了“天下父母心”,學會感恩父母。又如尊重顧客、尊重師傅是用人單位對從業者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從業者最基本的職業素質。要讓學生明白顧客是企業和自己的“衣食父母”,感恩顧客,受益的是自己。實踐是中職生把學校所學知識轉化為技能重要也必要的活動,因而要讓學生明白“尊重師傅”是掌握真本領的一把鑰匙,要學會感恩老師,很難想象,能工巧匠會把真本領教給一個不尊重自己的人。在《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也有豐富的感恩教育的內容可挖掘,如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維護國家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等也是感恩教育的題材。
二要重視選修課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心理健康》是德育選修課,對感恩教育有專門的介紹,它從心理學的角度,對親情,父母子女產生矛盾的原因、行為狀態進行較深入的分析介紹,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感恩父母的情感并對如何采取積極行動提供了一些方法。此外它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也做了一些介紹,因此《心理健康》在學校感恩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德育選修課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的時政、防艾、安全等方面的教育,較有靈活性。學校可把感恩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選修課內容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
2.職校加強感恩教育要發揮學校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的工作,不是個別老師和多少節感恩教育課就能解決的,需要整合學科資源,充分發揮學校職能部門作用,形成合力,齊抓共管,才能取得成效。學校要營造感恩教育的氛圍,通過宣傳欄、宣傳標語、墻報等形式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做感恩的踐行者,言傳身教,在有關學科的教學中,注意感恩思想的挖掘,如語文課中的《背影》就是一個很好的感恩教育素材。主管學校德育工作的政教處、團委會要重視感恩方面教育,如舉行感恩知識講座,使他們明白什么是感恩,如何報恩,特別是列舉生活中的感恩故事說明,使他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懂得感恩并不遙遠,要從身邊做起,如母親節倡導學生給母親制作的卡片、送花等,教師節倡導學生給老師送賀卡、一句問候等,引導學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班主任是班集體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其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是對學生感恩教育不可缺少的力量。班主任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通過開展感恩演講、感恩晚會、感恩主題班會等一系列活動,引發學生在思想上認同感恩的意義,使學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使感恩之行成為自然之舉。
3.職校加強感恩教育要發揮社會導向和家庭示范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單靠職校的教育顯然上不夠的,社會氛圍,輿論導向、家庭教育等等的外部力量是極其重要的,與學校教育是相輔相成的。要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要利用好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傳媒工具,發揚傳統思想中的精華的教育,對一些感恩典型事例進行推廣和宣傳,對于社會中出現的過河拆橋,落井下石等與感恩之心背離的行為給予嚴厲的批判和打擊。要重視和發揮家庭教育的示范功能,加強家校聯系,促進家校配合,如舉辦專家講座、家教經驗座談會,教育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重要性,認識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為家長,必須率先垂范,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楷模,要轉變育子觀念,從細節中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愛的種子”。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懂得施恩,人才會有“愛心”,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王雪梅.當代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及培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3):75-76.
[2]劉麗瑛.淺議技校學生感恩意識的養成教育[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197-197.
[3]馬曉輝.加強中職生感恩教育的理論與實踐[J].商情,2011,(27):83-83.
[4]陳軍蓮.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意義及途徑[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9,(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