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科中的核心素養范文

時間:2023-06-22 09:50: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音樂學科中的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音樂學科中的核心素養

篇1

關鍵詞:音樂教育 素質培養 素質教育

作為音樂教師怎樣通過音樂教學來加強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呢?最主要的就是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以及音樂特有的形式手段,對其進行教育、引導。

一、音樂教育有利于凈化、升華人的心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音樂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最大特點是它取材內容的廣泛性及教育手段的多樣性、教學形式的趣味性,當你翻開教材仔細閱讀,你會發現德育的內容非常廣泛,無處不在。音樂教師巧妙設計構思,精心備課,并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把一堂課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啟迪學生的心靈,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去影響、去改變學生、讓他們在音樂中仿佛置身其中,去享受歡樂、感受痛苦,去憤怒的譴責、熱情的歌頌,全身心的投入到美妙的音樂世界,喚起他們的熱情,培養他們愛國、愛民的深厚感情。

二、音樂教育有利于開發智能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對素質教育的進一步認識,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進一步認識,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作為開發人類智力、陶冶人的情操、激勵人們奮進的特殊工具,已被普遍認同,有越來越多的孩子紛紛加入到學習音樂的行列。經現代醫學專家研究認為,認得左腦具有邏輯思維功能,右腦具有形象思維功能,甚至有些科學家稱右腦為"音樂腦",它與創造思維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音樂教育對開發右腦、發展人的形象思維、提高人的智能因素起著其它科學無法代替的作用??鬃印垡蛩固埂⑼袪査固?、歌德等,他們不僅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而且對音樂的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詣,正因為音樂對其意識和思維的催發作用,才幫助了他們在各自領域中登上了事業成功的頂峰,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音樂教育在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基礎上,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力、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音樂演奏時通過手指的靈活運用,對大腦的神經系統進行鍛煉,使大腦更靈敏、更聰慧,同時訓練學生感受音樂的美,開闊音樂視野,獲得追求美好的事物,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打好基礎。

三、音樂可以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音樂教育可以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可以陶冶大學生的藝術情操,可以愉悅大學生的健康心理,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濃厚審美情趣。當然,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是一個非常長期、非常復雜的一個過程,這種過程需要堅持,血藥持之以恒的不斷積淀。大學生應該明白自然和諧、社會良好秩序和社會正義,要拋棄自己那些比較齷齪的、陰暗的、低級趣味的想法,自覺地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培養自己高雅、文明、自然、和諧的人生品格,通過音樂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后養成自己最有意義、最有人生價值和最有社會價值的價值取向。音樂藝術通美的結晶,啟迪人類的思想內涵,感染人類的關愛情感。通過音樂教育這種非常輕松,非常美麗和非常爽心悅目的方式傳達思想道德教育的真諦。因此,音樂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手段。通過音樂教育可以給大學生一活生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四、音樂教育有助于身心健康素質的培養

優秀的音樂能使精神愉悅、情緒振奮,同時通過音樂聽覺器官穿入大腦皮層,起到較強血液循環、增強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勞、增進健康的作用。開展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如跳校園集體舞、隨著節奏做健康游戲、練習唱歌、學習樂器等多種形式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環節學生的學習壓力,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及集體協作能力,對鍛煉學生健康的體魄都非常有益。

更多的事實告訴我們,一個高素質的人才,多數受到過良好的音樂教育。尤其是今天,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那些生氣勃勃,充滿創造性和娛樂性的教育形式,越來越需要將音樂教育引入德、智、體、美、勞諸育之中,來完成對中小學生人格的塑造。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的關鍵。因此,重視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五、借助教材,讓學生感受美

篇2

關鍵詞:中職;音樂教學;核心素養;教育目標

一、扎實學生的基本功

在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教師既需要“站在高處”盡可能地“向遠處看”,為學生規劃未來,也需要“站在當下”關注學生的現實問題,幫助學生奠定知識基礎,掌握基本技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面對問題時擁有行動能力,才能在學習活動中結合個人的學習體驗、生活體驗完成自主探究活動,參與創新實踐。因此,筆者建議,在開展中職音樂教學實踐時,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樂理、音符、音程、和聲、節奏節拍、音樂鑒賞、音樂創作等基礎知識。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筆者認為,只有擁有了這些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生才能完成創新活動,才能將愛好轉變為現實的能力[2]。正處于青春期的中職學生有強烈的參與創新及展現個人價值的愿望。擁有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利于他們將這種愿望轉變為參與自主活動、合作交流的動力。而在有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之后,中職學生還會具備學習的自信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上文已經說過,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它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價值如何得到展現,關注了學生如何擁有核心素養。在中職音樂教學實踐中,筆者建議,教師要將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道德修養養成,借助音樂打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變得積極向上;利用豐富多彩的音樂教育活動,讓學生與學生之間,讓學生與教師之間、與藝術家之間進行情感、思想的交流碰撞,進而釋放他們的天性,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知識的美,促使學生生成健康的心態。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中職學生正青春,他們喜歡音樂知識,想要進行積極地創作。這種教育優勢是其他學科不具備的。因此,在開展中職音樂教學實踐時,筆者會引導學生欣賞多種特色的音樂素材,給學生展現個性的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展示自己心中的美,生成創作的需求和欲望。學生可以借助繪畫、書寫等多種方式展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中職學生是一群花季少年,他們的內在養成需求更為強烈。也就是說,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也在幫助學生塑造思想、塑造情感、塑造內心世界。在培養學生這些能力的過程中,學生也在全面地成長[3]。

篇3

【關鍵詞】音樂;生命教育;人文素養;學校教育

生命,萬物之靈聚,宇宙間的奇跡,它是上蒼饋贈給我們彌足珍貴的禮物。當它來到我們的校園,教育就是我們饋贈給它最好的禮物?!渡逃膬群?、價值與實施路徑》中對學校教育的闡述是:學校教育是對生命的教育,旨在幫助孩子認識、珍惜、敬畏、欣賞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涵養人文素養、提升生命質量,讓生命活出滋味,活出精彩,活出意義。

自古以來,音樂與生命教育有著深厚淵源?!笆鍪パ?,禮樂備”儒家先賢孔子早在3000年前就提出生命教育的兩大核心是“禮”和“樂”。古人云:三籟之音,能啟心智,滌靈魂,昂斗志,獲新生??鬃勇勆貥啡虏恢馕?;韓娥之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小澤征爾聽《二泉映月》雙膝跪地,這一切都體現了音樂與生命的和諧共振。

2011版小學音樂新課標明確指出:“……通過音樂學習,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對人類,對自然,對一切美好事物的關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

由此可見,音樂學科是滋養、豐富學生生命內涵的學科,在實施生命教育、提高人文素養中有著獨特的優勢。因此,音樂教育工作者,應本著對生命的敬畏和虔誠,把生命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課堂,讓學生在音樂這塊沃土上提高審美能力、提升人文素養、感悟生活、珍愛生命。近幾年,筆者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對于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有了如下幾點淺悟:

一、挖掘教材資源,滲透生命教育

音樂學科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審美為核心。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歌曲音韻美、辭藻語言美、音樂旋律美、作者人格美的作品比比皆是,落實生命教育的的滲透點和融合點也是靈活多樣。如根據歌詞內容直接引導的有:一年級歌曲《多快樂呀多幸福》引導小朋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從中體驗快樂;二年級歌曲《小烏鴉愛媽媽》讓孩子感受小烏鴉對媽媽的一片孝心,讓孩子學會感恩,尊敬老人,報答長輩,敬畏生命;《勞動最光榮》則讓小朋友明白勞動是最美的,人的生命能創造價值等道理?!秩缋靡魳沸梢龑W生的有:二年級歌曲《動物說話》,不僅曲調歡快、活潑,還加入動物的叫聲,讓孩子們立刻有了熱愛動物的情趣。五年級歌曲《美麗的草原》,舒緩、柔美的旋律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大自然的一望無際,從而愛上大自然,愛上了生命……

有的作品對生命教育的切入點是隱性的,這就需要我們吃透教材,深挖教材。如四年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歌歌頌了我國勞動人民不畏艱險,奮勇前進的偉大精神,但那個炮火連天的時代畢竟離十來歲的孩子較久遠,學生體會不深刻。因此,課上我以這首歌的詞作者為切入點,講述了他艱難險阻創作國歌的曲折事例,激勵學生以為榜樣,學習他熱愛祖國,不拍挫折,奮勇前進的精神。這樣教育對學生生命的影響是深遠的。

無論教材隱性還是顯性,我們都應該結合學科特點,挖掘教材資源,并通過多元化的藝術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有機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人文素養。

二、聯系生活實際,開展生命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源于生活、貼近生活,還要服務于生活?!币虼?,我們在挖掘教材生命元素的同時,還要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教育契機,關注兒童生活本身,讓音樂與兒童生活“無痕銜接”,這樣的生命教育才是利于兒童成長的。

如:歌曲《勤快人和懶惰人》是為了教育學生熱愛勞動,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在學生會唱這首歌后,我拋出發散思維的問題:想一想,勤勞人除了在廚房忙碌之外,還會在哪里忙碌?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創編。學生經過思考、討論,有說在客廳里的,有說在菜地里的,有說在教室里的?我再鼓勵孩子當一回小小音樂家,把歌詞填進去。學生興趣盎然。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了學生生命的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遴選欣賞內容,立足生命教育

欣賞課是音樂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好的音樂能對學生的生命教育起到“潤物無聲”的作用。為了讓學生在音樂中欣賞到生命的美,在欣賞曲目的選擇上,我總是“別有用心”,立足于生命教育:聆聽班得瑞鋼琴曲,感受自然的溪水潺潺,鳥啁蟲鳴,體驗生命的靜謐溫潤;欣賞《黃河大合唱》感受蓬勃豪邁的生命力,體驗人生的激昂澎湃;觀看《千手觀音》,體驗殘缺生命的頑強律動……從音樂活動中學生獲得了審美體驗,曉知了生命的真諦,珍惜生命的美好,進而更加熱愛生命。

四、結合實時活動,落實生命教育

在節日、校慶日、班隊日、生日等特殊的日子里,和學生一起唱“聽者側耳,唱著動容”的歌曲,能渲染情感,觸動心靈,增強生命教育效果。

母親節前夕,教孩子唱《感恩的心》,讓孩子把這首歌送給自己的母親,并告訴孩子,我們應該常懷感恩之心,感謝那些有恩與我們的人,感謝身邊的一切一切。每周一次的合唱練,教孩子們唱《遠方的孩子》、《生死不離》等歌曲,讓孩子們通過觀看“5.12”大地震視頻,領悟歌曲的意境,感受愛的力量,感悟生命的寶貴。在一首首深情的歌聲中,孩子們紛紛動容,明白自己健康成長,珍惜生命就是對愛自己的人的最好報答。

五、打造校本課程,升華生命教育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有“學中教,教中研,研中悟”的時代精神。在教學中,我嘗試著結合音樂學科特點,整合地方課程,打造本學科的生命教育特色微課程,以及關于生命教育的教師小課題研究。如,在我教學的個別班級中,我嘗試每一月安排1課時生命教育課程,以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尋找珍愛生命的理由。在教學中,我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讓學生自己收集歌曲的相關背景以及詞作者、曲作者的介紹,在課堂中討論、交流,加深對歌曲的理解,進而有激情地學唱歌曲。雖然一月只有一節針對性的生命教育課,但學生的進步是明顯的。在踐行生命教育的同時,審美能力與人文素養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學校教育,生命為本!”當我們的教育關注著學生心靈的滋養時,學生的生命體驗就會變得豐盈,成為一章立體詩篇。這是教育的本真,更是教育的真諦。就讓我們用豐滿生命的知識做教育,用欣賞生命的眼光看教育,用成就生命的境界愛教育。讓校園里的每一個生命都精彩!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音樂學 本科專業 發展研究

【基金項目】2014年西北民族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音樂學專業方向培養的拓展性研究”(編號:2014JG -2670030635)。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196-02

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是培養音樂教師和社會音樂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平臺。但是近年來,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畢業生的師資水平以及就業率都呈下滑的趨勢,且改行率非常高,這說明現行的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方法、學生實踐活動能力等具體方面與社會需要和培養未來音樂教師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對我國普通高?,F行音樂學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技能訓練及實踐能力等方面進行客觀分析,并針對現實問題著力加以改革創新已成為一件極為緊迫而富有現實意義的事情。

一、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的現狀分析

隨著經濟、文化、社會音樂生活的不斷發展變化,高校擴招改革與專業崗位需求,社會需要與畢業生素質問題發生雙重變化,大多數院校音樂院系原來的音樂學本科專業辦學定位以及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等都與當下現實的社會音樂生活有一定的錯位現象,從而出現了畢業生師資水平以及就業率下滑,改行率高的現象。

我國普通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一直以來是專門人才培養模式,并由此模式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總體來說是沒有完全脫離表演專業培養的模式。這主要體現在專業必修課的學科類課程中音樂技能類課程過多,音樂學理論類課程和音樂課堂教學法課程嚴重不足。音樂學專業既是技能專業也是理論學科,在培養音樂學專業學生的時候,既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演唱、演奏、節目編排等的專業技能,也必須培養學生扎實的音樂理論功底,還應該讓學生具備一定的音樂創作、音樂活動組織、策劃、音樂活動宣傳等方面的實踐能力,理當做到技能、理論和實踐的并重。而當下大多高校的音樂院系對于音樂學本科專業學生培養基本靠近音樂表演專業,重技能、輕理論、缺實踐。造成當今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畢業生專業口徑狹窄、專業基礎薄弱、科研理論水平低、社會適應能力差,缺乏綜合素質等等現象。

教育教學實踐類課程單一,甚至脫離實踐。學生缺乏必要和足夠的課堂教學課、舞臺實踐、節目編排、音樂活動組織等實踐課程,即便一些學校安排了此類課程,也是非常少的課時,或者有的學校就直接放在了實習期,時間為4~8周不等,多數為6周,內容是中學音樂課或是其他社會音樂文化工作。缺乏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的畢業生,必然很難適應、駕馭和組織好實際的課堂教學,當然也很難做好社會其它音樂文化工作,所以,就出現了大批畢業生,不適應社會崗位的需要,專業領域不能得到拓展,學校培養與社會需要不相適應的現象。

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進行了多次課程改革,但總體框架并未發生大的改變。以分科設置為主流的學科課程體系已不適應新時期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發展的要求。

二、教學理念和體系的改革

(一)進一步明確辦學思想

從整體上講,符合時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核心,是增強富有時代意義的質量意識和素質教育意識。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必須建立在市場需要的基礎上,依據市場的需要培養社會各領域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建立緊密的人才供需關系的高校培養模式。在基礎與專業教育的關系上,樹立加強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的思想;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上,樹立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實踐教學的思想;在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的關系上,建立因材施教、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多元發展的人才培養思路。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為國家培養人才。在新的歷史時期,各類高等學校應該不斷調整辦學思想,明確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和要求,依據社會的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目標。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培養已不僅僅是培養音樂教師的單一目的,同時承擔著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廣泛的音樂文化工作者的任務,以適應當今市場對多類音樂人才的需求。改變以往單一專門人才培養向復合性音樂人才培養發展。

(二)課程設置改革

我國普通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課程改革應在遵循教育的發展規律基礎上,體現“面向未來、面向大眾、面向社會”的教育發展思想。體現新時期的教育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的多元化價值取向,課程設置必須適應社會對教師素質的要求、對專業全面性的要求、對適應多崗位就業的要求,設置創新性、開拓性、研究性的音樂專業課程。對于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的課程結構不要求專一而精,而需要全面發展。

(三)創新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思維

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的課程包含理論性、實踐性、綜合性、應用性等屬性。所以,在課程設置結構環節,既要體現課程獨立又彼此協調共融的屬性,又要體現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課程體系建設、課程分類、教學模式設計等環節突出對發散思維的訓練,體現出以引導創新思維為核心的課程結構機制的構建。

教學過程要遵循以激發創新意識為中心,引導創新思維為核心,鼓勵創新實踐為途徑,其最終目標是培養創新素養。創新素養涵蓋了理解力、創造力、領導力、創新力、溝通力等,是適應社會飛速發展對人才的高素質要求,是音樂素質教育功能的重要體現,同時,作為人文教育之一的音樂教育,是以學生音樂實踐能力和素質培養綜合發展作為總目標。在音樂教育中倡導“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強調人文素養的培養。

高校音樂學專業的課程改革應優化實用性強的主干課,擴大選修課程范圍,以此在扎實學生的主干理論和技能課學習基礎上,突出學習的個性發展。在課程內容方面,強化教育學類課程,拓寬基礎課程,調整音樂學科專業課程。依據社會的實際需要設置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通過合并、新設、優化課程設置結構,增加選修課與自修課的比重,這樣會極大的開闊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拓寬學生的理論思維和發展學生的音樂活動創新能力。有利于形成音樂學專業學生合理的音樂學科,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以適應社會發展對音樂人才的需求。

三、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的教學目標并非是培養單純獨唱或獨奏型人才,而是具有一定音樂理論知識和演唱演奏能力的社會音樂工作者,即需要綜合音樂學知識與從事音樂實踐活動能力的工作者。傳統音樂學專業教學沿襲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技能課多以琴房一對一小課教學為主,著重訓練了學生的獨唱獨奏的技能及水平,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會專一門而精,但卻很難適應社會對于音樂人才的多元需要。所以,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對于復合型音樂人才的需求,高校對于音樂學本科專業應該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改革。

理論課應遵循訓練學生多聽、多看、多說、多寫、多想、多問的原則,采用個性教育與共性教育結合的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變教師講為學生問,形成學術討論為主的教學方式方法。

技能課一對一教學,轉變為一對一、小組課和集體課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多想、多討論,形成師生互動教學為主。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較強的分辨能力。

教學方式方法要從專業性教學向普及性教學轉變。強調專業性的精英化教學轉變為應用型的普及化教學。集體教學比例和實踐教學比例要高出個別教學比例;知識傳授與應用能力行為要同時進行,以在實踐中掌握知識為主體教學方式;把課堂教學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以舞臺實踐、社會實踐和與團體合作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

四、實踐教學改革

傳統的音樂學專業實踐教學主要是舞臺實踐,所以,長期以來,在實踐教學中都只是關注學生的舞臺演唱或演奏水平,而忽略了學生音樂活動的組織能力、舞臺協作能力、音樂活動的策劃能力、音樂創作能力和寫作能力等,而目前的社會音樂生活多元化的發展,恰恰需要音樂專業的畢業生具備這些能力。所以,為了使學生符合社會音樂生活的需要,高校音樂學專業的實踐教學范圍需要擴大,并且需要將各種藝術實踐納入學生學分體系或考評體系,促使和保證學生切實的學習和實踐行動,獲得相應的藝術實踐能力。當然,這就需要學校最大限度的給學生提供和創造實踐機會,并形成長期和完整的實踐課程體系。

實踐教學改革關鍵要改變傳統的舞臺實踐觀,確立人文視域中的音樂藝術實踐觀,即把與音樂有關的一切組織策劃活動都納入實踐教學的體系,擯棄以往的把舞臺表演作為唯一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更多、更廣泛的音樂活動領域得到實踐鍛煉。

今后,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的實踐教學大體可以涵蓋:舞臺表演、舞臺策劃組織、音樂觀摩、音樂活動宣傳、音樂比賽、音樂活動分析等等。把以上這些實踐活動貫穿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會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元需求。

高校音樂學本科專業的發展要符合社會音樂生活發展的需求,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只有通過不斷的改革和探索,構建科學的教學理念和課程體系,有計劃、有組織的實施教學,在各個方面不斷完善自己,才能為社會和國家培養更多的優秀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劉蘭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論與實踐[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劉大巍,高師聲樂教材編撰的設計思路[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篇5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是未來的幼兒教師,音樂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非常重要的專業學科,也是最便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學科,教師如果能將審美教育滲透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還有助于學生良好人文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

審美能力;學前教育;音樂學科

一、審美教育與音樂教育的關系

審美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審美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通過借助藝術手段和現實生活中美的事物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的教育。學前教育專業是培養幼兒教師的基地,學生在學校期間需要學習的音樂學科包括鍵盤、聲樂、視唱、舞蹈、樂理、音樂欣賞等等。不僅要學習豐富的有關幼兒音樂教育的理論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鋼琴演奏、歌唱表演、舞蹈表演等方面的技能技巧。審美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學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音樂教育的核心所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學科的教學必須自始至終同審美教育緊密相連,才可以達到讓學生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培養他們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培養和深化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使音樂學科的教學過程變為學生真正在感受美的聲音、體驗美的情感、追求美的表演,激發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對音樂內在美的感悟能力,以及表達美的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他們今后走向工作崗位,用音樂的美去引導幼兒、培養幼兒的音樂審美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目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育存在的問題

音樂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是幼兒教師在幼兒園為學前兒童進行音樂活動和教學的重要領域。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在校幾年的音樂課學習,已掌握了鋼琴、聲樂、舞蹈的基本技能技巧,但在實踐中不難看出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較差,體現在表演時缺乏對音樂的理解和正確的表達,所表現的作品很難感動別人,這就是音樂教學的誤區———重技能培養輕審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對學生進行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而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同其它審美教育一樣是通過教學活動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它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一種關系到學生內在本質的教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教育。

就目前各級各類具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院校招生看,首先,所招收的學生學制不一,??祁惖挠谐踔衅瘘c的三年制中專生、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大專生、有高中起點的三年制??粕?、還有對口招生的三年制??粕鹊?;本科類的有對口招生的二年制學生、有高中起點的四年制學生……其次,所招學生的年齡不一,初中起點的學生大多是十五六歲,高中起點的學生有的十八九歲,年齡大一些的已經二十一二歲。學生骨骼發育已基本完成,身體的靈活性、柔韌性較差,學習類似鋼琴、舞蹈這樣的技能課較為吃力。第三,生源音樂基礎差,大多數來自各級鄉鎮、農村,城市里的學生數量很少,很少有學生在中小學時期接受過良好、系統的音樂教育,甚至有的學生連一首歌曲都不能完整的唱下來,跑調現象經常發生。

從目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現狀來看,各科教師已經盡心盡力了,可是有些學生在音樂學習上依然是不開竅,不僅這些學生感到痛苦,老師們也是苦不堪言。從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在幼師教育的性質來看,各級各類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不是演員、演奏家,而是培養具有一定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幼兒教師。如何讓這些音樂基礎較差的學生盡快適應音樂課的學習,不僅能夠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還能有較高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是教師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審美能力在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學科的滲透方法和策略

(一)教師的示范教學滲透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教師往往是學生在各科學習中崇拜的偶像,教師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學生都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效仿之。在技能課學習過程中教師有表情的示范是學生感受音樂美的重要手段,舞蹈老師用美麗的肢體語言向學生展示舞蹈藝術的魅力,聲樂老師用聲情并茂的演唱向學生展現歌曲帶來的心靈的訴說,鋼琴教師用娓娓動聽的琴聲向學生傳達音樂的震撼……教師根據音樂表達的意境,把作品的審美內涵通過示范有滋有味地呈現出來,這種示范不僅具有藝術感染力,還有著強烈的樣板效應,讓學生在欣賞教師示范的同時對作品有所了解,不僅可以讓學生在感性認識上產生共鳴,增加其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還可以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用對比學習法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在音樂教學中,用對比學習法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學習《搖籃曲》(東北民歌)時,老師進行有表情的示范,不妨把舒伯特的《搖籃曲》、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兒歌《睡吧,小寶貝》《小寶寶要睡覺》等屬于搖籃曲風格的作品都唱給學生聽一聽,讓他們感受不同國家搖籃曲風格的差異,同一國家不同地域、不同年齡段搖籃曲風格的差異,讓學生充分體會搖籃曲的節奏、節拍、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感受搖籃曲風格的作品柔和、搖曳、晃動的律動感,用對比的手法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再比如在學習蒙族舞蹈的時候,不妨先讓學生了解蒙族舞蹈的特點: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洋溢著蒙古人的純樸、熱情、勇敢、粗獷和剽悍,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蒙古舞蹈的風格中,體現在動態上的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少數民族的舞蹈可以用對比的方法講一下藏族舞蹈,讓學生了解藏族舞蹈是和高原地區繁重的勞動生活,虔誠的宗教心理、宗教禮儀及習俗有密切相關的,他們在舞蹈中常用的松胯、弓腰、曲背等動作形成了特有的律動,體現了藏族虔誠的宗教心理,形成了融合農、牧、宗教三者為一體的藏族民間舞蹈的風格特點和高原農牧文化的舞蹈形式。這種用對比學習法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音樂的審美能力培養最行之有效的過程。

篇6

1.題海戰術,背離學科特點

作為一門藝術,音樂最大的學科屬性就是賦予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讓人們無拘無束地表達著自己的情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滿足著人們的精神需求。在我們的調研過程中發現,各學校對于應對“基本能力”測試,都采取了很多積極措施,但有些學校在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方面,早已經離音樂學科的教學特點漸行漸遠。我們常說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但目前我們的高考只是以書面的形式進行,這種考試是脫離音響的,隨之而來的,我們的課堂教學出現了另外一種景象,課堂不再以鑒賞為主(甚至是在高一、高二),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講義、練習題,學生接觸的不再是美妙的音樂,而是生硬的知識點,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而從這四年的高考題來看,更多考察的知識點仍然是集中在學生的綜合能力。這種急功近利的做法對于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并沒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對于音樂學科的發展,不僅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更與我們學科本身的特點,與高考的出發點相背離。

2.一人多能,打造多面手教師

經過幾年的實踐,很多學校探索出一條應對“基本能力”的捷徑,“基本能力”所涉及的六大學習領域,幾位負責“基本能力”的老師一起研究,印發講義,教師集體備課,熟悉講義中涉及的教學內容,由一位教師負責幾個班學生的學習、講解,既解決了師資不足的現象,也便于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可謂一舉多得。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樣的教學看似富有實效,但在教學實踐中有幾位教師能在除了自己的學科教學之外,可以短時間內摸清新知識的“門道”?“基本能力”所涉及的音樂、美術、體育、技術等領域,大都是專業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由于受專業知識的限制,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更有些教師不能用專業語言來指導學生回答問題,既增加了教師的負擔,也不利于學生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雖然我們接觸“基本能力”的時間尚短,但在幾年的實踐過程中,有些學校和老師的做法也為我們的音樂教學提供了探索的方向。我們也希望,無論高考采取何種形式,我們的音樂教學還是要理性地回歸到音樂學科的特點和價值上來。

3.腳踏實地才是硬道理

在教學中,必須以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為依據,開齊開足課,開好課。通過扎扎實實地開好課,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這是應對“基本能力”測試的根本。“以不變應萬變”,無論高考怎樣綜合,怎樣變化,涉及到我們學科的基礎知識,我們都可以讓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如:

(2010年,山東卷)女高音獨唱歌曲《我愛你,中國》表達了炎黃子孫對祖國的愛,下面是這首歌曲的樂譜片段。

1=F 4/4 遼闊,自由地

(1)對這首歌曲片段描述正確的是

①節奏緊湊?、诠澴嗍嬲埂、坌善椒€流暢?、苄傻雌鸱?/p>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樂譜中的是三連音,在這首歌曲中唱拍。

對于此類題目,如果我們的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注意了對學生音樂素養養成的灌輸,在高考中遇到類似的問題學生完全可以做到觸類旁通。事實證明,那些尊重學科教學特點,腳踏實地開齊開好課的學校和教師,學生的音樂素養相對較高,也通常能在高考中取得較好成績。相反,有些學校把三年的教學時間壓縮到高三一年,違備學科課程標準和教學規律,高考成績也相對不太理想。

4.有創造才有可能

任何的循規蹈矩都無異于復制、重復和模仿,尤其是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要成為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創造性地、靈活地使用教材,如《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鑒賞》(人民音樂出版社)第十二單元——《傳統風格體裁的解體》,這個單元主要欣賞現代音樂流派代表人物勛伯格的《五首管弦樂曲》,初步了解表現主義音樂的特點和無調性音樂、十二音音樂知識等。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平時就很少接觸這類體裁的音樂作品,欣賞起來是有難度的,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差,效果也不理想,這樣的作品,在高一、高二學習時,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欣賞、了解、感受表現主義音樂和無調性音樂的特點。但在高三有限的時間內,就可以少涉及甚至不涉及。

5.有尊重才能有學科尊嚴

篇7

論文摘要: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培養質量已隨著國家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呈下降趨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筆者認為,面對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培養質量問題,應該重點分析并調整目前正在實施的課程結構。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編制思想存在的誤區導致了課程結構的失衡,在專業類課程和教育類、研究類課程之間存在著失衡,方向選修課存在人為壁壘,專業選修課的課時和門類的失衡,音樂表演類課程的流于形式,非音樂類藝術課程的空缺,這些問題與缺陷嚴重影響了高師音樂學專業的專業發展和碩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

高師(高等師范院校簡稱)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培養質量已隨著國家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持續擴大而呈下降趨勢,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很多業內人士表示,一定要重新調整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培養目標定位。筆者認為,面對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培養質量問題,調整培養目標僅僅是一個方面,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核心問題是現行高師音樂學碩士生課程結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衡,無法滿足音樂性和師范性的和諧統一,無法培養出音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未來主要崗位群——中小學教師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需要,適應不了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藝術師資的要求?!罢n程學習是研究生培養過程的重要環節,而課程的設置又是根據高師音樂教育研究生培養目標和特定的培養方向決定的。課程作為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和載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同時,還體現著高師音樂教育研究生應有的性質和特色?!?/p>

因此,對高師音樂學研究生課程結構的失衡狀況進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師音樂學碩士生課程結構失衡的表現

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的骨架,主要規定了組成課程體系的學科門類,以及各學科內容的比例關系,必修課與選修課、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的搭配等,體現出一定的課程理念和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它不僅是課程實施活動順利進行的依據,更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對于高師音樂學研究生來說,由于音樂學專業的特殊性,課程結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更加明顯,它直接影響到音樂學專業研究生音樂學理論的掌握和音樂技能的掌握。

當前,我國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課程結構存在著明顯的失衡,具體表現為專業類課程和教育類、研究類課程的失衡,方向選修課的人為壁壘,專業選修課的課時和門類的失衡,音樂表演類課程的流于形式,非音樂類藝術課程的空缺。

1 必修課程中缺乏教育類課程和研究類課程

必修課程是所有音樂學專業的碩士生都必須修習的課程,對于高師而言,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必修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公共必修課程主要包括英語,政治;專業必修課程則應該由三個部分組成:專業技能類課程,教育類課程和研究類課程。這三類課程對于音樂學碩士生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各自都承擔著重要的角色。專業技能類課程是為培養學生的音樂表演和創作的技能而設置;教育類課程對師范院校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學生教育教學技能的養成和提高的基礎課程,更是學生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形成的關鍵課程;碩士生作為高等教育的較高階段,研究類課程的設置則是為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服務的。專業必修課程中的這三類課程共同構成了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專業基本課程結構。

專業必修課程中的這三類課程本應是缺一不可,共同為促進學生的素質結構和能力結構服務的。然而,事實上,在很多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課程結構中,必修課程中只注重專業技能類課程的設置,而教育類課程和研究類課程往往是缺乏的,無論是從課時,還是從所占學分來看,教育類課程和研究類課程都是不能和專業技能類課程相比。例如,山東省某師范院校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計劃中,學位課程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有以下幾門:藝術美學,民主音樂學概論,音樂作品分析,音樂史學研究,音樂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從中可以發現,在專業必修課程中,只有兩門課程是研究類的課程,沒有一門是教育類的課程,這對研究生階段的教育來說都還是很欠缺的。這不是個別現象,很多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必修課程這兩類課程都是非常缺乏的。

2 方向選修課程存在人為壁壘

我國碩士生培養一般是按研究方向加以培養的,與研究方向相對應的課程設置就是方向性課程。方向選修課是特別為某一個研究方向的學生開設的,各個研究方向都有自己的方向選修課。按理說,我國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分得很緦,每個方向都有自己的方向性選課,如果把這些方向課程加起來,開設的課程門類應當是相當豐富了,為學生選課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對學生全面的音樂素楊的養成具有重大的意義。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我國高師音樂學專業各個研究方向所開設的方向選秀課程之間,都存在著不可避免的人為壁壘,某一研究開設的方向選秀課只供本方向的某幾個學生享有。

3 音樂專業選秀課程時比重大,門類少

音樂專業選修課程是為整個專業的學生設置的,不管哪個研究方向的學生都能夠進行選修,不同的學校對學生選擇專業選修課的學分分要求是不一樣的,有的學校多,有的少。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教學特點是過分強調專業課的重要性,然而,音樂教育作為一門教育學科,在課程設置上是有一定要求的,因此,我們在強化專業必修課的同時,還應注意專業選修課安排和選擇,使高師音樂教育在確保實現教師教育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開拓學生汲取知識的空間,為學生的長遠發展需要和主動積極地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在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培養中,專業選修課突破了方向性選修課的局限,對于培養學生的全面音樂素養的意義非常重大,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選修同一門課程,還能夠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外,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的思維方式都是不一樣的,通過他們之間的共同研討,發表不同的觀點,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專業選修課程對音樂學專業所有的碩士生都是同樣重要,高師應該努力開設出門類眾多的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以此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是,當前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培養計劃中,選修課程的設置情況并不是很樂觀。例如,某師范大學《音樂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教學計劃》,為學生開設了7門專業選修課程,分別是音樂文獻研究,西方現當代音樂,音樂學專題講座,中外文化史,專業論文導讀與寫作,中國現當代音樂,世界音樂。這7門課程均是36個學時,2個學分。其中,西方現當代音樂,音樂學專題講座和中外文化史的考核方式是考試。雖然開設了7門選修課程,但對于高師音樂學專業所有的學生來說,課程的門類依然相對較少,難以滿足學生選課的需求。再看四川某

一所師范大學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為學生開設的選修課程僅有4門,分別是鋼琴教學研究,72個學時,3個學分;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72學時,3個學分;手風琴教學研究,72學時,3個學分;聲樂心理學理論,36學時,3個學分。較之山東的那所師范大學,四川的這所師范大學開設的專業選修課的課時更多,門類更少。這樣課時太多、每類稀少的選修課程設置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專業發展。

4 音樂表演類課程流于形式

音樂表演是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必須具備的音樂素質之一,對于高師音樂學碩士生來說,無論是畢業以后走上講臺,還是走上舞臺,音樂表演都是不可或缺的。音樂表演能力和素養的養成,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實踐即是學生在學習期間參加的一些音樂表演的活動,包括課堂上的音樂表演,專業內部組織的音樂會,學校在慶典時組織的音樂活動,還包括學生參加由社會組織的音樂活動,而理論主要是指學生在音樂表演類課程中學習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因此,音樂表演類課程不僅僅是培養學生音樂表演的技能技巧,也包括培養學生音樂表演的理論素養。

音樂表演類課程是高師音樂學課程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學校都開設了大量的音樂表演類的課程,尤其是在聲樂和器樂方向的,開設的音樂表演類課程更多,例如,鋼琴,手風琴,和聲學……音樂表演類課程的門類繁多,對培養學生的音樂表演的技能技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這其間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最主要的是音樂表演類課程流于形式。

高師音樂學專業的上課形式基本是小班教學,有的研究方向招收的人較少的,甚至是一對一的教學。對于音樂表演類的課程,課堂上的音樂表演是課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整堂課都成為學生的音樂表演的時候,也就是音樂表演類課程流于形式的時候,我們也不得不反思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了。音樂表演類課程流于形式主要的表現是忽視課程中的理論教學,過分強調音樂表演實踐。例如,“聲樂演唱”課程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聲音概念,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課程目標的實現需要一定的理論作為支撐,學生在掌握理論的基礎上,將理論運用于實踐進行技能的訓練,這樣才能使理論結合實際,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忽視音樂表演類課程中的理論學習,單純地進行技能訓練,使得研究生的音樂表演類課程成為了技能操練課,而這種缺乏理論支撐的技能操練任何時候都能夠進行,實際的效果也不會很好。 轉貼于  5 相關的非音樂類藝術課程基本是空白

藝術素養是多方面素養的綜合,音樂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要培養自己的藝術素養,除了音樂素養外,還必須通過其他的課程來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藝術素養。和音樂相關的非音樂類藝術課程主要包括舞蹈、美術、戲劇等課程,雖然在這些課程中,除了舞蹈和音樂的關系最緊密以外,美術、戲劇和音樂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關系。其實,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內在關系,它們共同為促進學生的藝術素養服務。因此,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要懂得藝術,要具有藝術素養,就還必須修習其他相關的非音樂類藝術課程。

然而,在現行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課程結構中,和音樂相關的非音樂藝術類課程基本上是空白的。這種空白使得學生除了懂得音樂,其他方面的藝術素養嚴重缺乏,導致他們的藝術素養結構不完整。相關的非音樂類藝術課程的空白與我國高等教育過分強調專業的傾向有很大的關系。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都過分強調專業的重要性,學生都是關起門來學習本專業,和其他專業的聯系非常少,即使是同屬藝術學科的音樂、美術、舞蹈和戲劇專業之間聯系都非常少。

二、高師音樂學研究生課程結構失衡的原因探索

導致高師音樂學研究生課程結構失衡的原因很多,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各高師院校音樂學專業課程編制思想存在一定的誤區。課程結構屬于一種人為的結構,是人們思想中占主導地位的價值觀念在課程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思想決定行動,編制思想的誤區會導致編制出來的課程結構不僅妨礙音樂學專業課程實施活動的順利進行,更難以使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導致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培養質量下降,社會認可程度低。

1 研究方向本位的課程結構編制理念

當前,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培養方案在一個二級音樂學科名下,設置的研究方向少則8~9個,多則十幾個。研究方向分得過細,過于狹窄,勢必導致課程資源無法實現共享,學生沒有進行跨方向選課的渠道。此外,這種課程結構編制理念也影響了導師的素養,他們只是某一個領域的專才,尤其是專業技能的專才,其開設的選修課都是具有很強的方向傾向性的,即開設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本研究方向的,對其他研究方向的學生具有排他性。

這些人為壁壘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音樂學專業的每個研究方向招收的碩士研究生的數量都很少,開設的選修課只供這幾個學生享有,人為的壁壘限制了其他方向學生對課程的選修,豐富的課程資源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造成了極大地浪費。當然,這種人為壁壘造成的最大的后果是研究生的全面音樂素養得不到培養和提高,培養出的研究生的素質結構非常不完善。

這正如郭聲健教授所言:“在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方向分得太細,這其實并不利于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特別是不利于當今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p>

2 借鑒移植的課程結構編制模式

高師音樂學專業自從開始招收碩士生以來,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吸收并借鑒著專業音樂學院的課程編制模式。但當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發展壯大到一定規模時,則需要加強自身課程結構的探究和理論建構。

高師音樂學專業課程結構編制中存在著“重專業性輕師范性”的錯誤觀點。對專業性的過分強調使學校在編制課程時,專業技能類的課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培養教師教育的素養和發展教學技能的教育類課程則少得可憐。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畢業后主要是去從事音樂教育工作,因此,教育教學的理論和素養,相關的教學技能,科學的教師觀、學生觀、教材觀和知識觀必須在學習階段形成,而這些理論素養和觀念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課程結構中教育類課程。師范性是高師在編制課程模式時必須考慮的重要特性,高師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偏離了師范性也就偏離了自身的坐標。如果說音樂院校以學生的演奏(唱)能力的提高及比賽獲獎與否來衡量其教學目的、培養目標的實現,那么高師則注重的是全面知識的獲取和全面素質的培養,尤其是教師教育素質的培養。專業音樂院校的課程編制中,關于技能性訓練的課程應該是課程的重點,而其他的課程,例如《音樂心理學》、《音樂教學法》等課程則處于次要的地位。高師的師范性特征則決定了在音樂學專業碩士生的課程編制中,應該增設大量的能夠體現其自身師范特性的課程,才能夠使學生將來勝任學校的音樂教學工作。

另外一種錯誤觀點是“重技能性輕理論性”,認為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只要具備高超的音樂表演的技能就可以了,而不顧培養碩士生具備“在本專業領域中獨立地從事理論研究”能力的教育目標。表現在課程結構中,即是研究性課程的缺乏與音樂表演類課程的流于形式。高師音樂學專業的碩士生導師大都來源于專業的音樂學院,是某一個領域的專長,他們擁有高超的音樂表演技能,而缺乏教育教學方面的知識和訓練。他們的教學設計,即是單純進行技能操練的教學設計,將音樂表演類課程錯誤地理解為音樂技能操練課程,這是不符合教育教學的規律的。

所以說,在高師音樂學專業發展的初期,適當借鑒專業音樂學院校的課程編制模式給高師院校帶來的是有利的影響,但是在專業已經逐漸成熟的時候,對專業音樂院校的借鑒移植則會對音樂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帶來不良的影響。

3 陳舊的就業崗位設計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高師音樂學碩士生畢業后的就業領域主要分為以下4種:第一,中小學音樂教師;第二,高校政治輔導員;第三,社會培訓團體;第四,專業音樂人才。在這4種職業領域中,中小學音樂教師事實上已成為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流入領域。而與之相左的是,音樂學碩士生畢業后最不愿從事的工作之一就是中小學的音樂教師;高師在培養音樂學研究生時,最不重視的一個就業崗位也是中小學音樂教師。高師絲毫不去考慮已悄然發生巨變的就業市場,依然保持著研究生教育發展初期的培養模式,仍在追求學生高超的音樂創作和表演能力,力圖使學生都成為專業的音樂人才。就是這樣一種陳舊的就業崗位設計,很難滿足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對音樂師資素質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能力發展 音樂學科 功能

新課程的千變萬化,音樂教師的變化乃是最核心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指音樂教師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反思、調整和角色的轉換,自身的教學行為得到新的升華。成功地上好一節課,上好一節深受學生歡迎的課,這是每位教師的追求。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什么才是一節優質的、能夠深受學生喜愛的音樂課呢?

新課程理念強調的是學生的發展,圍繞的是學生的成長,培養的是擁有發達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實現的是教育的民主與平等。藝術類學科的目標是把每位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審美能力與表現能力的高素質的人。評判一堂優質課,教師首先可以從教案設計的情感目標、能力目標等幾個主要方面入手作一個科學的評價。根據音樂新課程標準關于評價的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的確定和評價方法的選擇應以音樂學科的特點和音樂教學的客觀規律為依據,體現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性質與價值,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音樂審美教育規律(《音樂新課程標準》,2004)”,因此筆者認為,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和新課程理念,一堂優質的音樂課必須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發揮音樂學科的德育功能,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

一、審美能力的培養

在新課標四種價值中,“音樂的審美價值”是擺在第一位的,十

種基本理論中,“以審美為核心”也是擺在首位加以突出的。音樂審美作為核心是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教師要引導學生喜愛音樂,要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要不斷提高音樂教學技能,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要善于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樂新課程標準》,2004)。音樂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而達到對人的心靈陶冶。因此,一堂課的成功與否,第一條標準就應以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否得到重視和培養為標準。

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需通過培養其審美興趣,培養其感覺音樂的能力和理解音樂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就可通過長期的藝術熏陶,培養學生高尚的藝術情操,促進正確人生觀的形成。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需要在教學時創設審美情境,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形象的表演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讓他們在音樂情境中去發現美、品味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還在于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從中感知音樂所表現的情緒,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如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每當聽到它那優美的旋律時,就仿佛有一幅氣韻生動,筆觸秀麗的山水長卷有我們面前徐徐展開,讓人情不自禁地領略了祖國大自然的美好河山,從而產生了熱愛祖國、熱愛生活之情。因此,在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就應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活動供學生實踐、參與,巧妙地將技、情、趣融于一爐,杜絕枯燥的說教,還音樂于本體,有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二、創造能力的培養

創造是發揮學生想像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教師應將創造力的培養貫穿于各個教學領域,要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不要用“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同一個練習,可能有多種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種處理方法;同一首樂曲,可能有多種理解。應重視音樂實踐中的創造過程,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他們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現能力。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個性,給他們想象的空間,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欣賞民樂《百鳥朝鳳》時,筆者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可以用畫畫、表演、講故事的方式表現自己對這部音樂作品的理解。

其次,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還在于創新氛圍的創設,營造愉快輕松的教學環境,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讓學生在感受音樂之美的同時創造美。在幻想的基礎上動手、動腦、動肢體,運用豐富的聯想,續編音樂故事,創造情節,發展思維,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一定的培養。

三、德育功能的滲透

“諸育德為先”,音樂有著特獨的、其它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德育功能。優秀的音樂作品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既能鼓舞人們不屈不撓的斗志,振奮民族奮發圖強的精神;又可開拓人們的思想境界,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凈化人們的心靈,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音樂教學的德育滲透通過聲樂演唱、器樂演奏、音樂欣賞等教學手段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將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溶為一體,來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得到藝術教育的同時,思想得到升華、情操得到陶冶,思想道德變得更高尚。比如,教師可利用典型的藝術形象激發學生情感。在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先對國歌的時代背景作詳細的介紹: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我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著名詩人和音樂家聶耳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敵人的無比憤恨之情,在極其危險的時刻寫下了這首《義勇軍進行曲》,也就是后來的國歌,這首歌曲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主義的熱情。當這首歌曲流傳開以后,更是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背景的介紹使學生對這首歌曲中所蘊含的深刻愛國主義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在進行樂曲分析時,可著重講解樂曲是怎樣反映出作者的心聲的。在演唱實踐時,特別要求學生把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對歌曲的主題“愛國主義”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作為音樂老師在教學中應用音樂的特殊形式,生動、具體的形象給學生以正面教育,要善于在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音樂情景想象能力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德育意識。這對于把學生培養成新時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個性差異”和“尊重人的多樣性”的教育理念,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教學應面向全體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意義就在于為學生和教師展現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尊重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與創作,為每個高中學生文化素養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繼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

由于先天遺傳和后天教育環境的差異,學生的音樂興趣、音樂

潛能也有一些甚至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同的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上是不一樣的,對音樂的感受、理解與表現也各不相同。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不能以同一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而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建立多元交互的評價標準,以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基礎,把全體學生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感,享受音樂的樂趣,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與個性的不斷發展。

一堂優質的音樂課,它必定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得到思想品德上的升華和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柏娟.音樂新課標與教師[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5,8.

[2] 畢武勝.新課程標準下的音樂教師專業素質構建[J].中國音樂教育,2005,1.

[3] 屠陽.淺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3,6.

篇9

關鍵詞:能力發展;音樂學科;功能

新課程的千變萬化,音樂教師的變化乃是最核心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指音樂教師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反思、調整和角色的轉換,自身的教學行為得到新的升華[1]。成功地上好一節課,上好一節深受學生歡迎的課,這是每位教師的追求。那么,在新課程理念下,什么才是一節優質的、能夠深受學生喜愛的音樂課呢?

新課程理念強調的是學生的發展,圍繞的是學生的成長,培養的是擁有發達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實現的是教育的民主與平等。藝術類學科的目標是把每位學生培養成具有一定審美能力與表現能力的高素質的人。評判一堂優質課,教師首先可以從教案設計的情感目標、能力目標等幾個主要方面入手作一個科學的評價。根據音樂新課程標準關于評價的科學性原則,“評價指標的確定和評價方法的選擇應以音樂學科的特點和音樂教學的客觀規律為依據,體現中小學音樂課程的性質與價值,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和音樂審美教育規律(《音樂新課程標準》,2004)”,因此筆者認為,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和新課程理念,一堂優質的音樂課必須以學生的能力發展為本,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發揮音樂學科的德育功能,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能力培養。

一、審美能力的培養

在新課標四種價值中,“音樂的審美價值”是擺在第一位的,十種基本理論中,“以審美為核心”也是擺在首位加以突出的。音樂審美作為核心是中小學音樂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教師要引導學生喜愛音樂,要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蘊涵的音樂美,用自己對音樂的感悟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要不斷提高音樂教學技能,用自己的歌聲、琴聲、語言和動作,將音樂的美傳達給學生;要善于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樂新課程標準》,2004)。音樂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而達到對人的心靈陶冶[2]。因此,一堂課的成功與否,第一條標準就應以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否得到重視和培養為標準。

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需通過培養其審美興趣,培養其感覺音樂的能力和理解音樂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就可通過長期的藝術熏陶,培養學生高尚的藝術情操,促進正確人生觀的形成。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需要在教學時創設審美情境,通過生動的講述、精彩的畫面、形象的表演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共鳴,讓他們在音樂情境中去發現美、品味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還在于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從中感知音樂所表現的情緒,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3]。如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每當聽到它那優美的旋律時,就仿佛有一幅氣韻生動,筆觸秀麗的山水長卷有我們面前徐徐展開,讓人情不自禁地領略了祖國大自然的美好河山,從而產生了熱愛祖國、熱愛生活之情。因此,在教學活動設計過程中,教師就應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活動供學生實踐、參與,巧妙地將技、情、趣融于一爐,杜絕枯燥的說教,還音樂于本體,有效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二、創造能力的培養

創造是發揮學生想像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教師應將創造力的培養貫穿于各個教學領域,要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不要用“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同一個練習,可能有多種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種處理方法;同一首樂曲,可能有多種理解。應重視音樂實踐中的創造過程,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

培養和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體性,他們具有豐富的想象能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現能力。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個性,給他們想象的空間,充分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欣賞民樂《百鳥朝鳳》時,筆者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可以用畫畫、表演、講故事的方式表現自己對這部音樂作品的理解。

其次,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還在于創新氛圍的創設,營造愉快輕松的教學環境,挖掘教材內容,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讓學生在感受音樂之美的同時創造美。在幻想的基礎上動手、動腦、動肢體,運用豐富的聯想,續編音樂故事,創造情節,發展思維,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一定的培養。

三、德育功能的滲透

“諸育德為先”,音樂有著特獨的、其它學科所無法替代的德育功能。優秀的音樂作品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既能鼓舞人們不屈不撓的斗志,振奮民族奮發圖強的精神;又可開拓人們的思想境界,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凈化人們的心靈,具有極大的吸引力[4]。

音樂教學的德育滲透通過聲樂演唱、器樂演奏、音樂欣賞等教學手段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將音樂教育與思想教育溶為一體,來凈化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得到藝術教育的同時,思想得到升華、情操得到陶冶,思想道德變得更高尚。比如,教師可利用典型的藝術形象激發學生情感。在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先對國歌的時代背景作詳細的介紹: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我國,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著名詩人和音樂家聶耳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敵人的無比憤恨之情,在極其危險的時刻寫下了這首《義勇軍進行曲》,也就是后來的國歌,這首歌曲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國主義的熱情。當這首歌曲流傳開以后,更是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背景的介紹使學生對這首歌曲中所蘊含的深刻愛國主義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在進行樂曲分析時,可著重講解樂曲是怎樣反映出作者的心聲的。在演唱實踐時,特別要求學生把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對歌曲的主題“愛國主義”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作為音樂老師在教學中應用音樂的特殊形式,生動、具體的形象給學生以正面教育,要善于在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音樂情景想象能力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德育意識。這對于把學生培養成新時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注重學生個性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個性差異”和“尊重人的多樣性”的教育理念,最終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教學應面向全體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并使他們從中受益。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的意義就在于為學生和教師展現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尊重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來滿足不同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與創作,為每個高中學生文化素養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繼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5]。

篇10

關鍵詞 審美 音樂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經歷了從“音樂美育”到“音樂審美教育”,再到2011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確立的"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的轉變,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與形式在人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中國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發展的主線。

1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實質及其確立

從《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到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十年課改始終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樂教育理念和課程宗旨,音樂審美作為新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將應用于新階段的學校音樂教育中。新《課標》將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表述為:(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2)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作;(3)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4)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5)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耙砸魳穼徝罏楹诵摹弊鳛轭^條理念得到凸顯,同時強調了音樂教育的實踐性品格和創造,這是對傳統音樂教育極端功能化的深刻反思,是音樂教育科學本體價值的回歸。

《課標》將“音樂審美”的內涵明確定義為:音樂審美指的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這個界定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也和現代美育思想的發展戚戚相關。

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產生之初確立的音樂美育思想,其誕生就和德育有著密切的聯系,認為他們相互區別又相輔相成,音樂美育是輔助德育的重要手段,這種美育觀深深受到中國古代教育思想中“樂以修身養性、以樂教完成德育”文化傳統的影響。“禮為德育、樂為美育”,的西方美育思想中國化的嘗試,將中國古代的禮樂思想與西方美育思想融合,賦予了中國古代樂教以新的時代內涵,推進了中國美育的普及。

音樂美育的思想也隨著現代美育理論的深入研究而不斷拓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美育觀念與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產生初期的美育有鮮明的不同,從著眼于現代教育的完整性而提出的美育是德育和智育的輔助,發展到現今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而強調的美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種轉變豐富和拓展了人們對美育本質和作用的認識,也確立了我國學校音樂教育“音樂審美教育”的思想。20世紀末的素質教育改革,明確了音樂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理念的提出,突出了音樂課程的人文性、審美性和實踐性,不僅凸顯了音樂課程“以美育人”的獨特價值,它作為一種具有陶冶情操、促進德育功能和文化理解的綜合教育理念,成為國家教育方針中促進國民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2 如何實施“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

2.1 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樂教育理念和課程宗旨,實現音樂基礎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審美體驗、文化認知的有機融合

音樂課程的審美性以及審美作用的凸顯不是指要在音樂課程教學中丟棄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相反,學生音樂審美素養的提高還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依賴于音樂實踐中獲得的審美體驗和對多元文化的認知。

音樂的創作表演有其藝術特性,決定了音樂的欣賞、表演和教學都有特定的實質與技能要求,這是由音樂學科特性所決定的。而只有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認識多元的音樂文化,正確理解各種藝術表達形式,而這也正是音樂審美體驗和認知文化的過程,也是學生音樂素養的組成部分。音樂音響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有組織的音響能激起人的不同的情緒情感反應,對人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它精細人的感知,深化人的思維,豐富人的情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樂知識與技能,才能感受與理解音樂,才能用音樂表達自己的情感。

2.2 重視在“音樂情感體驗”中增進“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可以理解為音樂能力的總和,包含音樂理解能力、音樂表現能力、音樂創造能力以及與音樂相關的文化修養。學校實施音樂教育的過程,即是學生音樂素養形成的過程。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應在掌握一定程度的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基礎上,在音樂本體的藝術實踐中,在對多元文化和不同藝術門類的探究與感知中,在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和創造能力中形成。

音樂素養與音樂審美密不可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音樂課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而“音樂審美”不是空洞、虛幻的目標或口號,其內涵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其中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依靠的是建立在音樂聽覺能力之上的對音樂藝術的有效理解。溝通和交流離不開以音樂欣賞和演唱、演奏為主要形式的音樂表演活動。“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則需要有“與音樂相關的文化修養”。簡言之,音樂素養是形成音樂審美能力的根基,正由于“音樂素養”對培育和發展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值得重視。

2.3 重視“音樂本體”,倡導有效的音樂教育

“音樂本體”即音樂自身,它可以泛指音樂作品、音樂作品文本(樂譜)或音樂作品的音響,可以是指音色、旋律、節奏、節拍、調式、和聲等音樂作品的基本要素,也可以指構成音樂作品、形成某種音樂風格或表現特點的內在規律。

在課程改革之初,在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過程中,音樂教育對于“知識與技能”要求矯枉過正,過于忽視音樂學習的技能要求,盲目追求課堂教學的熱鬧效果,滿足于學生課堂層面上的廣泛參與,把音樂課上成了一堂“綜合課”,或者使得音樂課堂成了一堂娛樂活動課。在音樂教學中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音樂文化認知等各面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局限于淺層次的場景描繪,將對學生的音樂要素把握要求降低到只要學生參與其中。這是忽視音樂本體的表現,致使音樂課堂游離在音樂之外,音樂本體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學校音樂課程教學效率不高,導致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提不上去,因此,要科學認識音樂教學規律,正視音樂本體的重要性,倡導有效的、使學生真正受益的音樂教育。

2.4 重視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

《課標》要求系統學習母語音樂文化,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特別需要學習的,便是本民族世代相傳的、最具民族音樂特征、自幼耳聞目睹受到習染的民族傳統音樂。這就要求音樂教育者從我國五大傳統音樂精粹中,發掘和建立適宜學生學習的本土民間傳統音樂資源庫,使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樹立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意識,傳承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