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21 09:44: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德育的原則途徑和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區域旅游合作模式概述
區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域旅游主體(政府、旅游企業)為適應旅游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需要,以旅游資源有效整合為主要手段的合作關系。當前,經濟全球化帶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世界發展的總體趨勢。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戰略,是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實現旅游經濟一體化,對于構筑地域大文化,增強市場競爭力,打造區域旅游品牌,提升區域旅游檔次。隨著我國區域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加強區域合作,共同發展區域旅游經濟,愈來愈受到各地的高度重視和積極推動。發揮北方各省優勢,全面推動北方區域旅游合作,這既是旅游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各地共謀多贏的必然選擇。
二、北方地區發展旅游產業階段中合作發展的原則
我國的北方地區不僅有著較多的歷史遺跡,更為重要的是北方地區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有著國內其他地區少有的冰雪風景,這些條件都是獨一無二的旅游產業優勢,這些條件也為開展合作模式的旅游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因為北方各省之間在旅游產業方面存在特殊的聯系性,所以在開展合作旅游的時候,要注意一下的幾方面的原則。
1.市場引導原則
旅游產業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在國內已經呈現出了一定的規模,并且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以及專業人員宣傳的引導下,人們在出游之前就能對目標地區進行全面的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北方地區的有關部門、企業在開展的區域旅游合作的時候,要充分的認識到市場的需要,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展開合作,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在開展合作的時候切忌不能僅憑主觀臆斷進行旅游項目的合作。
2.科學的區域合作
北方地區有著較多的旅游特色區域,在開展旅游合作的時候首先就要能充分的了解這些特色,如果在實際的合作過程中沒有做到科學、合理的區域合作,那么就很有可能會導致區域合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開展區域合作過程中,最為核心的要點就是能實現北方各個旅游區域之間的優勢互補,使的北方各個區域在旅游合作之中表現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北方各個區域在旅游合作過程中獲得共贏。
3.超前性原則
現階段社會的發展速度較快,并且社會上多元文化的影響使人們的思維意識、思想的發展也比較快,所以為了能一直保持區域合作模式下的旅游產業能一直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也就需要旅游產業的管理人員在開展區域合作的時候能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在發展過程中除了要兼顧目前的旅游市場之外,還要帶有前瞻性的對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有所把握,使得旅游合作一直受到人們的歡迎,達到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北方地區開展區域旅游合作的有效措施
1.深入探索北方旅游資源
在旅游產業長期發展以來,各個地區都展現出了相應的旅游項目、景點,雖然各個地區都宣稱是特色旅游,但受到市場經濟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一些地區的旅游項目、旅游模式出現了趨同的情況,進而使得游客的積極性受到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不利于旅游產業的長遠發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也就需要北方地區的管理人員能積極的探索北方地域的旅游資源,在此基礎上將當地地方旅游文化、地域特點的靈魂抓住,將這些特點和旅游項目、旅游產業相結合,最終實現旅游產業的良好發展。
2.打造特色區域旅游品牌
在旅游產業之中為了能在全國范圍達到良好的知名度、信譽度,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品牌,這樣就能在旅游資源共享的同時更好的打造出精品旅游線路,實現旅游產業的升級、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比如目前北方區域旅游產業之中的“北國之旅”“北方風情”等旅游線路就是典型代表。此外,在打造旅游品牌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認識到什么才是北方地區所獨有的,我可以充分的利用冰雪資源,打造冰雪專線,讓游客不僅能感受到冰天雪地的溫度,同時還能在旅游的過程中感受冰雪的神奇,比如可以旅游中增設滑雪、堆雪人、打雪仗、雪爬犁等環節,使游客在旅游中通過玩耍的方式達到放松,也能進一步的感受到北方之美。
3.加快北方地區之中無障礙旅游區的建設
在目前北方地區合作旅游的建設過程之中,雖然一些地域已經有了良好的合作方案和建設方案,但是受到區域政策、法規方面的影響,使得這些合作旅游的方案沒有得到全面的落實,影響了北方地域旅游產業的發展。加快推進“無障礙”旅游區,北方各省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打破行政壁壘,聯手大合作,打破條塊分割,建立區域合作協調機制,積極推進跨區域、跨行業、跨景區的合作,實現市場互換、客源互送、多方共贏。
篇2
【論文摘要】德育教育擔負著促進少年兒童品德發展的重要任務。做好小學德育教育工作,應堅持“回歸兒童主體,回歸兒童生活”的原則,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采取滲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淺析了小學德育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指出小學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陣地還是應該落在課堂上。
德育教育擔負著促進少年兒童品德發展的重要任務。一般來說,小學階段德育教育的范圍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紀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為習慣教育等。做好小學德育教育工作,應堅持“回歸兒童主體,回歸兒童生活”的原則,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遵循兒童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通過課內課外等多種形式,進行滲透式教育。只有這樣,德育才不會被受教育者視為一種“異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為一種解放的力量和創造的力量。本文淺析了小學德育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指出小學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
一、小學德育的一些基本認識
小學階段正處于兒童思想教育的啟蒙時期,因此我們可以說,小學德育是一項奠基性的工程。從根本上講,小學德育教育必須堅持“回歸兒童主體,回歸兒童生活”的基本原則,才能實現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眾所周知,德育的本質意義在于不斷地塑造和完善一個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們遵循了兒童自身發展的內在邏輯,就可以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取得實效。
從內容上說,小學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廣,而且十分抽象,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從大處著眼,從小處做起,化抽象為具體,把虛的工作辦實。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我們可以讓學生從愛家鄉、愛學校做起,從熱愛身邊的一草一木做起,把愛國主義教育具體到學生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中。
小學德育教育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級德育,也可以通過抓好各科教學,促使德智體美勞有機滲透,還可以搞好課外校外活動,利用寓教于樂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另外,通過集會、班會、少先隊主題隊會、社會實踐等形式,也都可以進行小學德育教育,它們都是開展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二、小學德育的主陣地是課堂
小學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陣地仍然還是在課堂上,課堂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在課堂中,德育由于結合了學科教學內容,采用的是潛移默化、熏陶感染、點滴浸潤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學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領悟和內化,并逐漸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具體到課堂中,為了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內容,高度重視課堂隨機教育
在小學課本中,并沒有明顯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內容卻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他們均貫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教師在備課時,應主要把這些蘊含在科學知識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來,寓德于教,把德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匯于教學過程中。其實,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也經常會出現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機,教師要善于學會抓住這些契機,及時向學生開展德育教育。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必須做有心人之外,還必須要有教育的熱情、廣博的知識與高超的藝術。這即是我們常說的課堂上的隨機教育,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轉貼于
2、合理選擇恰當教學方法,切實增強德育實際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對于增強德育教育的效果,影響是十分明顯的。例如,語文課的內容豐富多彩,涉及面廣,德育教育貫穿于文章的始終,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對于那些語句含義深刻,思想性強,又比較含蓄,有特定歷史背景的課文,我們應采取輔導理解法,不但要讓學生收集有關資料,還要對學生作適當的講解,幫助他們領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可以通過閱讀思考法、討論吸收法加強德育教育。總之,我們就是要讓學生在愉悅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領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強德育教育實效。
3、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學德育教育過程中,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電教設備,從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受到環境氛圍的感染和熏陶,以實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專家認為,道德可以通過學習獲得,也可以通過學習加以改變,其中影響道德行為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環境。可見,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對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過課堂滲透德育,以課堂知識為基礎,做到以文傳道,以情入理,文道結合,情理交融。這樣,學生在“隨風潛入夜”的潛移默化中,逐漸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辨別能力,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創新德育教育載體,豐富德育教育活動
社會的不斷變革和發展,促使我們在傳統德育的基礎上,必須尋找多樣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載體。針對少年兒童對網絡的興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教室、計算機教室、遠程教育設備等現代化設施,建設專門的德育網站,用于學生瀏覽學習、互動交流、收看音像資料、參與各種德育活動,通過網站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資源特色,打開網絡綠色通道,使學生在充滿趣味的網絡瀏覽過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長。另外,還可以以活動為載體,融德育教育于活動中,讓學生參與活動,這不僅能使學生通過活動展示才藝,還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識。
三、小結
在小學德育教育中,經過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我們可以使得學生在做人、做事、學習方面都養成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在思想品德和個人修養等方面都養成良好的品質和行為習慣。總之,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只要我們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學德育教育的主環節課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響、教育學生,滲透學生的心靈,就能夠實現小學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 周漢斌. 小學品德課堂活動教學的課型與策略研究[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 2010,12(2).
篇3
一、關于德育模式的含義
研究德育模式,應該先弄清“模式”一詞的含義。“模式”一詞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與手有關的定型化的操作樣式,它最初只是指對操作過程的經驗性的概括,以后這一詞上升到更抽象的意義,一般通用為“方式”。如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20世紀后社會活動的多樣化,又從“方式”中分離出來,意指某種方式中的具體的定型化的活動形式或活動結構。《現代漢語詞典》定義:“模式,某種事物的標準形式或使人可以照著做的標準樣式”。美國兩位比較政治學者比爾和哈德格雷夫認為:“模式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的形式。”英國人丹尼斯·麥奎爾和瑞典人斯文·溫德爾從傳播學角度將模式看作是:“用圖像形式對某一事項或實體進行的一種有意簡化的描述。一個模式試圖表明任何結構或過程的主要組成部分以及這些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從以上所述“模式”定義的發展狀況看,“模式”既有抽象性,簡約性特征,但它又不等于具體的事實經驗,它是一般原理與具體條件相結合,原理的共性與具體的個性相結合而形成的活動結構的活動形式。“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幫助人們進行工作,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我們研究德育模式的目的也在于此。
關于德育模式,在理查德·哈什等著、傅維利等譯的《道德教育模式》中講到:“德育模式是一種考慮教育機構中關心、判斷和行動過程的方式。它包括關于人們如何發展道德的理論觀點以及促進道德發展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在國內,由于德育的改革實驗及國外德育模式理論的引進,德育模式問題也受到關注,其定義也得到一些探討。有的把德育模式歸入方法范疇;有的強調它與方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表現出特定的結構與活動序列;還有的認為,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論以簡化的形式表達出來。究竟如何把握這一概念。首先,德育模式不是德育方法,它與講授、談話等德育方法顯然不屬同一層次;其次,德育模式不是德育計劃,計劃是它的外在輪廓,僅此不足以揭示其內含的德育思想和意向;如前所述,德育模式也不是理論,至少不僅僅是理論,它還內涵著程序、結構、原則、策略等,遠比純理論豐富的多。所以,德育的方法、計劃、理論、結構、程序等都是構成模式的某個要素或側面,對其中任何一項來定義德育模式顯然不太全面,在未能確切定義之前,筆者認為不妨這樣描述: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經長期德育實踐而定型的德育活動結構及其配套的實施策略。這個定義包含著理論指導、活動的結構與程序、實施原則、操作要領等諸因素統一結合構成的德育活動形式。
二、關于德育模式的比較
學校德育應實施開放型德育,要開展比較研究,橫向比,縱向比,才能較全面的研究和把握德育模式。
1、我國學校的德育模式。我國建國以來學校德育受政治運動干擾,搖擺較大。曾出現過德育途徑單一化、片面性的傾向。一時強調政治運動,就以運動替代德育;強調勞動重要,就以勞動壓倒一切;強調業務,就以智代德。這些片面的作法,都是不利于充分發揮各種途徑的作用,實現德育目標任務的。人的品德是多種多樣的,品德結構又十分復雜,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單靠一種德育模式、途徑是完不成的,必須采用多種方式實施德育,才能產生最佳德育效果。這些年來,不少學校采用的主要德育模式有:各科教學德育模式,主要通過挖掘各科教學內容的內在思想性對學生進行德育;社會實踐德育模式,強調德育以實踐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形成高尚的品德;組織活動德育模式,通過黨團組織、學生會、社團組織開展的課內外、校內外活動進行德育;從環境角度講,還有班級德育模式,強調班級德育的基礎和主體;社會德育模式強調通過社會教育機構、社會輿論、社會交往施加德育影響;家庭德育模式,強調家庭是學校德育和社會德育的基礎,是塑造人們靈魂的第一個環節。這些德育模式,都不同程度從某一方面發揮了德育作用。
2、西方學校的德育模式。
篇4
新課改 德育 教育
德育教育是學校整個教育工作中的靈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探索與完善新形勢下的德育工作的方法與途徑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那么,如何加強新形勢下學生的德育教育呢?
一、健全學校德育管理系統。
學校德育是多方位、多因素、復雜多變的系統工程,這就需要設置德育工作的管理機構,組成合理的、高效能的管理系統。學校德育組織系統應包括黨、團組織、學校德育領導小組、教導處、年級組、班級等,此組織系統既要有德育決策指揮層,又要有德育的具體執行層。學校德育組織中每一個組織成員要認識到自己所進行的工作對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完成學校德育基本任務,實現社會主義培養目標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在實際的操作中,學校德育組織應該遵循以下原則:即統一目標原則;德育管理的組織體系與整個學校的管理體制相適應的原則;統一指揮和相互協調的原則;分層管理原則;職、責、權一致的原則,以及充分發揮人的主體能動性的原則。
二、加強班級德育管理。
班級建設是學校德育管理的一個中心環節,為強化班級管理,我們建立了班級整體負責制,以班主任為首,任課教師緊密配合的主體包干形式。我們制訂了班級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系列措施。第一,每周開展一次班隊活動,一次時事讀報活動,并做好記載。第二,全期重點搞好六次以上的大型思想教育活動,要求有備課、有總結。第三,全期至少召開一次學生家長會,進行一次以上走向社會的服務活動。
三、建立德育教育導向機制。
我校建立了一系列德育的常規制度,引導德育教育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先后制定了《德育目標管理方案》、《創建良好校風(領導作風、教師教風、學生學風、班級班風)實施細則》、《班主任德育考評方案》、《學生思品評價方案》、《學生校外行為規范評比制度》和《文明學生評選條件》。在此基礎上,每期確定一個主題教育內容,每月有部署安排,每周有活動記載,力求教育形式求新、求趣、求實。
四、緊抓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廢。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往往具有情緒不穩定,意志品質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特點,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關鍵要做到:增強學生的交往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緒,較強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養,不僅僅是紙上談兵,重要的是結合社會實踐,聯系中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挖掘和提煉,正反兩方面施加影響,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學會自覺調節情緒、意志堅強、性格良好等。
五、樹立整體觀念,構建“三位一體”德育網絡,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學校要建立“三全”德育模式,即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就是全體教職工都要增強德育意識,擔負育人責任,教師教書育人,行政干部管理育人,后勤人員服務育人。全面育人就是全方位育人,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及每個環節都要發揮育人作用,對全體學生全面負責。全程育人就是將德育實施的過程從時間和空間上延伸,保證德育工作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充分發揮德育對智育、體育、美育等諸方面的導向作用和動力作用。
其次,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德育網絡是指:為有效地實施教育,在學校、家庭、社會多種教育途徑之間結成的一種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組織體系。德育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實踐證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是增強育人效果的根本途徑。學校教育具有專門性,相對獨立性,穩定性和可控性;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性,個別性和終身性;社會教育具有多樣性,及時性、靈活性的特點。科學地組織德育力量,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使三方面的教育協調統一、互相配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從互補中形成對青少年整體教育合力,才能取得德育的最佳效益。一方面可以通過舉辦家長學校等形式加強學校與家長的聯系,加大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切實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水平,使家庭教育真正成為補充學校教育,凈化社會不良誘因的港灣。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組織社會教育體系,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擔負起教育青少年一代的重任。
最后,注重學科德育滲透,開拓課堂教學主渠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學科教學是實施德育目標最經常,最基本的途徑。各學科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通過教學滲透德育可以避免簡單的說教,在為學生奠定知識基礎的同時,用知識本身的魅力去影響學生的意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結合學科知識體系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就能夠在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之中,陶冶感化學生,持之以恒地增強德育的效能。
篇5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作用
調查表明,當前中小學生許多問題行為的產生、不少犯罪現象的發生,都與不健康的心理有關,未成年人身上較普遍存在的狹隘、嫉妒、自私、懶惰、虛榮、任性、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等不良心理,個性特征都極有可能成為產生問題行為、甚至犯罪的誘因。與此同時,學校的德育工作者卻面臨著教育的重重尷尬。
一、德育必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平臺上才能更好地拓展與深化。
目前的學校德育主要是知識性德育,偏重于考查學生德育知識的掌握程度,注重學生的行為是否合乎規范,而沒有注重學生的內在情感和信念是否發生了改變及日常活動中有道德情感支持的、發自內心的、內化的東西。如:誠實、公正、分享、愛心、合作、自尊心、責任感、利他、同情以及對人的尊重。情感是道德行為的動力、情感調節道德發展的方向,要實現德育效果,必須通過受教育者自身的內心體驗、情感積累和行為實踐,因而德育教師要善于把教育的領地向外拓展,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心理教育關注人的自然屬性,其核心問題是健康成長問題;只有在心理健康發展的前提下,人們才有可能從內心深處去接受德育,去認同社會的秩序、規范和價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教育者對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心理健康教育可使教育者懂得學生是人,更是孩子,在成長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中小學生在行為上表現出來違反道德和紀律的現象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質不高或心理失衡、心理障礙引起,這大多屬于心理問題,并不是思想道德問題。比如強迫癥狀會導致一些反常規或違紀行為生成;人際關系過于敏感或敵意會影響同學之間的團結和集體觀念的形成。僅從道德教育的角度出發,不僅難以解決,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如少數學生打架斗毆等,從表面上看是德育問題,但根源在于心理癥結,要真正轉化他們,不單要靠紀律約束,還要找準學生產生這些行為的心理對癥下藥,用心溝通,使這些學生從內心上產生悔悟,從而使外在的教育內化為自律可見。
三、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德育目標的完整實現。
學校德育目標著眼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著力于提高學生的品德素質;德育內容偏重于認識社會、學習社會規則;德育注重滿足社會需要,而忽視受教育者的個體心理需求和個人利益。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逐漸對傳統道德教育產生厭倦、抵制,導致傳統的道德教育難以深入人心。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針對學生的內心世界實行的,旨在形成學生人格特征的活動,它比德育活動更為深入,影響更為持久。它不僅關注個人的心理需要,關注個人心理平衡,而且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不斷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提升個人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因此,學校可以在開展心理教育的同時再結合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以道德規范教育約束學生行為,這樣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和主動性,是對德育內容的補充和完善。
德育旨在培養學生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因此,其教育內容如社會公德教育就含有更多的規范成分,其實質是在約束學生的言行,學生只作為接受教育的客體,實際上是處于被動的、受教育的地位。這種德育教育過多地關注學生與社會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要求學生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為,而沒有自我、沒有主體意識,忽視了學生是社會的主人,這顯然意識不到學生既是受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是主客體的統一。因為面向21世紀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所需要的人,不再是馴服、服從、被支配的人,社會存在的現實需要具有主體精神、有自主性、創新精神的人,因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適應社會、回歸自然、回歸自我、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已經成為新世紀教育的重要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健康的人”。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1)學習方面。包括學習策略的心理指導,如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興趣的培養、考試焦慮的調適等。(2)人際關系方面。包括正確處理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及同伴關系等。(3)自我方面。包括正確地評價自己,實事求是地確立自己的抱負水平,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動,保持一種樂觀的人生態度,達到“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境界。
五、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是完善德育的重要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在途徑上不僅相似,甚至有些地方是相通的。除了教學活動、團隊活動、開設心理講座之外,心理健康教育還有一個更具特色的途徑――心理咨詢。可以說心理咨詢為德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德育途徑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通過心理咨詢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摒棄一些不良行為或抑制不良行為的產生,另一方面心理咨詢的過程遵循著一定的德育規律或原則。個體道德品質是在學生原有的道德水準與外界環境的不斷矛盾和沖突中形成的,疏導是解決矛盾的一種有效原則。心理咨詢則在遵循聆聽和疏導的原則基礎上又超越了德育的疏導原則。德育中的疏導原則更注重說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實際上已經將自己的價值判斷暗示給了學生,學生只是一個被動的、順從的聽從,心理咨詢一貫遵循“來訪者中心”的原則,相信每個人都有一種向善的能力――發現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改進的能力。所以,咨詢者的任務主要是在尊重、平等的前提下,協助來訪者自省自悟、充分發揮其潛能以達到自我實現。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很需要通過他們積極的自我教育來實現。因此,德育可以借鑒心理咨詢之長以補己之短,在說服教育中盡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六、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方法的整合。
篇6
一、社會、學校、家庭協調配合,做好環境銜接和次序銜接,實現整體運作
德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社會、學校、家庭教育是構成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外部因素系統。對于青少年的成長來講,社會、學校、家庭無疑是三個重要的環境因素,這三方面不同的空間或時間形式占據了青少年的整個生活。據了解,中小學生平均每天在學校活動的時間不低于6小時,在社會上活動3個多小時,其余時間在家里,這樣,三個環境因素中的任何一方失控,都會導致德育工程的斷層現象。因此,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必須有機配合協調一致,做好學校同社會、家庭的銜接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系統,形成一個“教育環”“德育網”,這樣,作為主渠道的學校德育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且富有成效。
1.協調好學校與社區教育機構的關系。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各種文化思潮、價值觀念乘虛而入,給我們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很大壓力的同時,社會上在德育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如,一些有條件從事德育的機構不僅不積極擔負起對青少年進行正面教育的義務,反而以營利為目的,出版發行一些有害于青少年的書籍、音像制品。因此,我們必須協調好學校與社會教育機構的關系。社區教育機構,通常稱為社區教育委員會,是一種民間協調性機構,如,我校與華安縣關工委、華安消防大隊結成共建單位,定期交流經驗,開展德育知識和法制知識的講座,并與華豐派出所結成對子,讓派出所的民警定期給在校后進生進行法制教育并進行軍訓,切實在轉化后進生方面取得良好的功效,彌補學校德育的不足。
2.協調好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關系。通過這幾年的調查表明,家庭有缺陷的青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率的35%。如,目前發生在華安縣城的幾起摩托車盜竊案都是由一個青少年犯罪團伙(共13人,其中輟學學生5人,家庭有缺陷的學生6人,在校生7人,在校生中父母在外工作的3人)實施。這至少說明家庭、學校在對青少年影響方面的方向、內容不一致和彼此脫節才會產生這樣的嚴重后果。另外,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加,家長對子女溺愛、嬌生慣養往往也會沖淡甚至抵消學校德育的效果。因此,我認為必須處理好學校同家庭的關系,做好銜接工作,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如,建立家長委員會,設立家長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和舉辦家長培訓班,并且做好家訪工作。我校創立“一記”“二冊”“三訪”的工作機制,切實把家訪作為提高德育工作效果的突破口,加強學校與家庭、社會的聯系,當然,這些工作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要有一些實質性的內容,充分發揮它的功能。
二、完善學校德育銜接框架,建立校內德育體系
1.搞好時段銜接。中學德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它的階段性,以初中德育為例,初中各個年級對他們進行的德育內容的重點和要求既有不同又前后銜接。如,初一學生剛進入中學有一種新鮮感和好奇心,一般都有從頭開始和積極向上的良好愿望,但他們來自不同學校,生活、學習等方面的要求和習慣不同,人際關系處于自發的松散狀態,容易形成自發的“小群體”。據此,對初一學生要著重抓好入學教育、《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以及集體主義教育。初二學生的生理處在青春萌動期,學習課程門類增加,負擔較重,為使他們順利度過品德發展過程中的“危險期”,要對他們進行系統的法律常識教育。初三學生面臨未來升學或就業的選擇,其分析判斷能力、自制力都有所增強,要重點對他們進行升學和職業指導教育,使他們明確實現共同理想與個人前途的關系。可以說,初中階段是學生由少年向青年過渡的轉折時期,也是半成熟半幼稚時期,他們求知欲強,具有一定的認識能力,從個體心理發展的特征來說是一個自覺的階段。因此,對中學生應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思想政治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教育,其側重點在于科學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奠基,目標是培養“四有公民”。
篇7
高中班主任工作是重要而又特殊的德育途徑。班主任作為學校的基本教學單位——班級的組織者和教育者,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指導者,是各科任課老師的聯系者。班主任工作不僅是學校教育中極其重要的育人工作,更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工作。和諧社會需要和諧教育,班主任與每一個學生的和諧健康發展密切相關,加強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策略
班主任是班級德育的直接負責人和實施者,是各種德育途徑落實和實施的主要組織者、協調者與實施者。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多,同時也是經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的基本力量,對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策略筆者總結為以下幾點:
2.1遵循學生知、情、意、行等因素協調發展的規律德育過程是培養學生品德的過程,品德結構主要由思想、政治、法紀、道德方面的認識、情感、意志、行為等因素構成,這幾個方面簡稱為知、情、意、行,高中班主任要想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首先必須遵循學生知、情、意、行等因素協調發展的規律。知,即道德認識。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離不開認識,一定的品德是以一定的品德認識為必要條件的;情,即道德情操,是人們對行為、事物的真假、善惡、美丑等標準作出一定的判斷后所表現出的喜怒哀樂的情緒體驗;意,即道德意志,是一種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行,即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時衡量一個人道德修養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德育的最終目的。一般而言,德育過程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形成和發展的,這就要求高中班主任在德育過程中要做好引導工作,但是,知、情、意、行這四個方面在發展的方向和水平上常處于不平衡的狀態,這就要求班主任要注意德育過程的多端性,從某個因素開始,最終使得學生的品德達到知、情、意、行四個方面的和諧發展。
2.2遵循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原則因材施教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針對他們的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因材施教,首先要做到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其次,要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有的放矢的進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再次,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的進行教育。
2.3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做好班級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方法主要有說服法、榜樣示范法、陶冶法、鍛煉法以及自我修養法等等,班主任要善于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做好班級德育工作。譬如對于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可以采取說服法或榜樣示范法。后進生雖然在班上為數不多,但他們的能量不小,破壞性很強,很容易成為班上的不穩定因素,他們喜歡“離群”,時常與老師、集體處于對立狀態,所以班主任要做到全面認識和了解后進生,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全面做好班級德育工作。針對后進生思想和學業成績較差,在學校和集體中常常得不到應有的愛護與關懷這一特性,可以采取陶冶方法,做到以情感人,做后進生的知心朋友,與他們建立感情上的聯系,用真誠的愛來感化他們;針對他們復雜的心理狀態,班主任應多采取鼓勵的方法,對他們做出的成績做到及時表揚和獎勵,樹立他們的自信心……總之,后進生的轉化工作作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此外,做好班級德育工作還要善于做好優秀生的培養工作、中等生的促進工作以及學生干部的培養工作,從多個方面,運用多種方法做好班級德育工作。
2.4班主任要組織好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時生動活潑地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不管是課外活動還是校外活動,都很少受教學計劃的限制,各種活動的選擇與組織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需要與愛好進行,即學生自愿選擇參加,自主的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制定并執行一定的計劃與紀律,以調節自己的行為和處理人際關系。通過課外活動進行德育培養,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識別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以及紀律性與責任感。
篇8
高中體育教學中德育的原則。在體育理論課的教學中,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要注重實踐,培養道德行為。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的認識人手,調動其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向上,即遵循疏導原則。對待學生需要講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勢利導、循循善誘:要以表揚、激勵為主,并堅持正面教育。教師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學生,通過發揚優點和克服缺點,引導學生自我評價,進行自我修養教育。在體育課堂上對待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尊重學生,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于轉化為他們的品德。
高中體育教學中德育的途徑。體育教學過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徑主要是體育課教學。體育課堂上學生的年齡、知識層次和道德修養比較接近,教育者可以在完成課堂主要目標的前提條件下,最大限度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學生各自的自身素質、體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練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存在著畏難的情緒,對此,教師要以熱情的態度關心幫助學生完成作業,使學生減少畏難的情緒,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然后進一步培養學生堅韌不拔、吃苦耐勞和勇于克服困難的思想意志品質。在體育課教學進程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抓住時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①紀律教育、集體主義教育②意志品質的培養③競爭意識培養④心理承受能力教育⑤良好風氣、互助互愛教育⑥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等等。
高中體育教學中德育的方法。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說服教育方法。在體育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講解基本觀點、解釋道德規范、說明規章制度和行為要求,也可以與學生談話。交流思想感情,了解學生的情況,提高他們的認識,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在體育課的休息期間,可以與學生就體育課堂上的一些道德問題展開討論,使之對一些不明確、不全面、有分歧和對立的問題產生找出更好的解決途徑。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可以作為榜樣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學校的一些優秀學生的學習精神和做人的原則可以樹立一個正面的形象作為其他學生的典范,這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
篇9
關鍵詞:教育;途徑;高校德育;原則
作者簡介:李斯霞(1978-)女,廣東梅州人,廣東金融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德育。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05-0065-02
一、德育的內涵
什么是德育?簡單地說,德育就是培養學生品德的教育。目前普遍認為德育包括思想品質、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另外還有更為廣義的德育界定,認為除以上幾個方面外還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是環境教育、預防艾滋教育等等。西方教育理論中所定義的“moral education”較為明確,把道德與政治、法律相區別開來。礙于傳統思維,我國常把道德和思想政治相提并論,扯不清理還亂。尤其是到了現代民主法制社會里,道德則更需掛上公民社會的政治素質和意識。對于這一點西方國家的辦法是另開設公民教育課,也就是相當于我國的政治教育,從而做到了既適應現代社會要求又明確了德育的內容。因此筆者贊成對德育的定義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境,促進他們的道德認知、情感和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1]。下面就學校德育為話題展開討論。
二、存在的問題
(一)法德不清
以“門”為例,人民網發表了名為《門:90后女孩是處女很丟人嗎?》一文。正如記者所言“看到這個事情的時候,我最初的感覺便是無法理解,真的是無法理解......”,但筆者認為這并不僅僅是無法理解這么簡單,也不僅僅是道德問題,而是嚴重的違法事件,是對法律的公然踐踏和褻瀆的問題。據資料顯示,“我國19歲以下青少年平均5%~10%的男孩、3%~8%的女孩有過性經歷。1998年以來,在北京婦產醫院接受中期引產的女性一半未婚,其中20歲以下的女孩占14%。近年來,人民法院審理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超過了30%,性犯罪案件占18%~25%,并呈上升趨勢。”[2]性常識,性道德與法律分不清,法律意識淡薄以至于無知,法守不住如何看德育?
(二)揠苗助長
說到德育,另外一個顯著的問題就是不切實際地要求學生,尤其還在小學就冠以高尚高大的高標準來嚴苛要,脫離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和規律。“小學生的基本思維特點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他們的自我意識正在上升,并且處在由具體到抽象,片面到全面綜合的過渡期。”然而,連小學也是普遍盛行的教育思想所謂“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要求“熱愛學習、立志成才”,老師無外乎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3]精英教育作為主角,多考些分數反而最重要。當然,也就不是啟蒙培養具有豐富個性和健全獨立人格的現代教育。“好”意本沒有錯,但是根據孩子的認知能力,這種“抽象”的德育對于孩子無疑是無法理解和承受的,多以應付式的死記硬背。相反,學生道德問題中普遍存在“人生缺乏理想,缺乏信念;對愛國主義精神缺失......價值觀念的錯位,言行舉止的失范”成了莫大的諷刺。
(三)與生活嚴重脫節
一方面,波瀾壯闊的市場經濟改革,社會大發展,光怪陸離的世界無奇不有,校園難免不受影響。另一方面,激烈的競爭,信息轉瞬即逝,生活多姿多彩而富于挑戰。這也就要求我們的學校與社會建立同樣廣泛的聯系,讓學生走出“象牙塔”,鼓勵走進社區鄉村,深入身邊實際,體驗和發掘生活中隨處隨時發生中的喜怒哀樂。學生可觀可感,教師適時引導,培養他們分辨和判斷能力。事實上“由于德育和生活社會缺乏建立廣泛的聯系,故德育內容顯得陳舊、單薄,不足以解釋當前復雜的社會現象,也不能解決學生的思想實際,于是德育就成了與現實生活和學生實際不相干的東西,成了“來自天外的聲音”,既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其認同,更難促使其內化。”[4]
三、德育工作需要秉持的基本原則
就以上德育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必須從根本處糾正德育工作中的無意識“盲區”,任何“細枝蔓葉式”的探討都只是空話。這個“根本”就是原則,就是德育工作中的方向,只有堅持了正確的原則才能準確達到目的。關于這一點,國家教育部對中小學德育原則的統一意見是:知行合一的統一原則;生活的原則;愛和民主的原則;主體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言傳身教、為人師表的原則;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的原則。
(一)必須牢固堅持法治性觀念原則
這是第一,也是必須首先需要明確的。然而,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對于法律的認識遠沒有西方社會所理解的那樣深刻和具理性。就中國的現實而言,法治具有脫離傳統“人治”的根本意義。西方的現代文明是寫在法制之中的,它的力量猶如《獨立宣言》而被視為圣經。因為最初的“自由”、“平等”、“公平”、“正義”是作為一種無形的、非程序化的人性光芒深藏于人們靈魂之中,轉化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而這些原始的道德愿望只有通過制度化的法律才能形成一種強有力的社會規范,使之上升為國家意志,良性的社會道德秩序才有絕對的約束力,不僅為少數道德高尚的人所信服和贊譽,而且成為整個社會的道德信仰和社會成員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法律是道德的起碼要求,是道德的底線、是不能踩的“紅線”。沒有法律作底線,宣揚的那些再完善、再美好的道德最終也不過是說教而已。只有當人們從靈魂上對法律有強烈的敬畏之心,然后才是對違背道德的羞恥感。讓人在作出某項行動之前首先去理性地考慮:這樣做違不違法?如果人在行動之前想到的是我這樣做道不道德,那他就極有可能去做,直至釀成犯罪。試想:對違法犯罪之人,還有什么道德?還講什么道德?講什么德育?因此,在現代的社會里,首先必須強化基本的法制理念,讓學生首先學法懂法守法,然后才是德育。
(二)必須堅持與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相協調的原則
“孩子是個性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時期,一般認為:童年是心理和行為形成的敏感時期和關鍵時期,在0―6歲是自我意識的萌發期、6―12歲是重要習慣的養成期,10歲孩子的性格開始形成,到16歲時形成獨立的人格。”再看看“教育部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對于大、中、小學生的德育目標和內容的特殊性明顯缺乏界定,可操作性又不強。而具體到每一個人,他們不同的成長經歷和身心的成熟度都將決定是否接受一種所謂的道德。因此,道德主要依靠人們內心的自覺接受,從這個角度講,要求“教師只是價值澄清過程的促使者,持中立態度,尊重學生自己的結論。”對于教師在德育過程中的角色問題,科爾伯格認為,“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鼓勵個人發展從一個階段到下一個階段的道理推理能力;道德發展不僅是獲得一定道德知識的結果,還是個人道德思維方式的質的變遷。”強調對道德行為和現象的判斷、評價以及認知上的推理思考,并加以非“定性判斷”的引導都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的思考能力,減少盲從、被動的人格特點,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同時,積極的認知推理和判斷思考也有利于加強對美德體驗,鞏固成為自覺的行為。因此,在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人格獨立的條件下,平衡“知”和“行”才可能湊效。把握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認知特點行為規律之間的協調統一,充實德育的具體目標和內容,是目前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實際上,學校在“知”的方面沒有預先做到的情況下,學生不“知”,而強調“行”,在學生內外沖突中,“行”則不可能。更何校園德育“行”之又少。哪里“行”呢?回答是走向生活。
(三)必須緊密結合現實的社會生活的原則
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學校道德和社會道德應當是統一的”,“不能有兩種道德原則:一種為著校內的生活,一種為著校外的生活。”[5]可見,校園里宣揚的道德與生活中通行的道德必須具有一致性。現代教育是為現代社會服務的、培養現代人的教育。然而,當世界倡導文化多元化,民主、創造和獨立的偉大精神的時候,依然讓教師去統一灌輸一種所謂的“美德”和一種脫離實際的價值觀,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以美國為例,學校沒有統一、專門的思想品德教材,也沒開這門課。中小學教師傳授一般的倫理道德規范、常識,注重的是發展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把它作為德育的中心任務,注重引導和激發。如科爾伯克著名道德兩難問題實驗“海因滋偷藥”中設置的情境一樣,讓學生自發自覺地踴躍發表見解,并不橫加阻攔或加以對錯的評判。在道德實驗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推理,學會了理解,懂得從不同角度的看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而不是盲目聽從權威的結論。美國學者認為,道德倫理規范的灌輸無濟于學生道德水準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徑就是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道德認識,提高道德責任感,培養道德情感。美國學校德育的重要特色是堅定地為社會實際服務,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的需求進行,無論是所設課程內容還是所取形式,都絕無空洞教條之處,一切從實際出發。所謂實踐就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與社會服務,增強德育的實效。國家則免費供學生參觀各色各樣的博物館,開放國防設施,定期進行國防教育。且看美國上下的建筑物,直至一座普通的居民樓,一輛消防車都飄揚著的星條旗就有所感了。德育是貫穿于每個角落,每一個時刻。德育也就融入整個課程(不是我們理解的某一科目)當中,孩子們耳濡目染、親身親歷,也就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指望一本教科書,開一門無關緊要的《思想品德》課,不“知”又不“行”的情況下,如何能做好德育工作?
綜上,德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是一個系統工程。道德建設要從娃娃抓起,在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再根據具體的客觀的實際落實到發展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豐富健全人格上來。堅持法制性、規律性和生活性的三個大原則。只有把德育中的理念性的問題糾正了,德育的工作也就開始朝正確的方向邁進了。
參考文獻:
[1]陳志權,等.研究生德育隱性課程建設初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2):60-64.
[2]龍一平,沈紹睿.論美國學校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及對我國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9(6):142-143.
[3]段鵬飛.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實現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1-54.
篇10
【關鍵詞】中職學校 學生 德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79-01
黃炎培先生曾經說過,職業教育是“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為己謀生,為群服務”。這些著名論斷都非常明確地提出了發展職業教育的目的性。現代職業教育的功能已經大大拓寬,但出發點、落腳點同樣離不開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職業教育只有貼近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貼近行業(企業)發展的需要,貼近人民群眾的致富需要,職業教育的發展才會有生命力。離開了服務這一點,職業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為了培養適應社會和用人單位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我認為職業學校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立足當前生源整體素質特點去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
一、當前職業學校生源整體素質狀況
從近年來職業學校錄取的學生的分數情況,結合學生進校后的實際來考察,這部分學生中考成績分數較低,文化素質差。同時由于“普高熱”的升溫,使職業學校的生源銳減。為了維持生存,各職業學校招生時“饑不擇食”只要有人報名就被錄取入校,造成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上課睡覺,打鬧,厭學等現象普遍。另外職業學校學生中離異家庭和農村留守家庭孩子多,這些學生長期缺乏關愛和教育,性格孤僻、自卑感較強,難于管理。還有一些學生是出于無奈進入職業學校的校門。因此,與普通中學的學生相比可以說,職業學校的學生整體素質不高,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學習上動力不足。
二、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學方法落后制約了德育教育的開展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廣泛,一些職業學校在重視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忽視了學生的德育教育,缺乏對職業道德教育在過去、現在特別是將來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忽視對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方法、手段、規律、性質、模式、特點以及專業設置、教材、教學目標等的深入研究,對德育教學的基本條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德育師資隊伍還不適應德育教育的需要。
三、中等職業學校加強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
職業生涯規劃是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特色,職業生涯規劃課是職業指導工作的必要途徑,在教學中,除了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在求職謀業操作上的作用外,還要大大發揮它的德育功能。在上千年“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影響和“普高熱”的推動下,眾多學生和家長不了解甚至誤解職業教育。之所以進入職業學校往往是無奈的選擇,有一種“失敗者”心態,往往心灰意冷,覺得前途無望。必須引導學生了解繁花似錦的職業大千世界,讓他們感受“行行出狀元”的真理,使學生認識到中等職業教育是座“立交橋”,能為自己鋪設多條適合自己特點的成才之路。因此,作為德育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職業的角度了解社會、了解自己,立足個人實際謀劃自己的職業,自覺地融入社會需要、社會發展之中,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以主動適應未來職業發展的要求。從而更好地發揮職業生涯規劃課的德育功能。
2.嘗試網絡時代德育教學新模式
當前大多數的中職學生上網沖浪已是時代潮流,網絡文化正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價值觀、擇友、學習和生活方式。網絡能為中職德育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提供無限的時間和空間的機遇,延伸中職德育的時空。因此,德育老師也融入時代潮流,積極借助計算機多媒體等手段,將德育內容設計成吸引人、教育人、易為學生接受的信息,將教育內容隱含在歷史文化知識和現代科技信息之中,使教育對象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3.建設高素質的德育師資隊伍
職業學校要加強班主任和德育教師隊伍的建設,選聘政治素質高、責任心強的老師擔任班主任和德育教師。因為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具體實施者。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的原則,運用多種方法,有效地引導學生的思想,規范他們的道德行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觀念,采取適應時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學生,深入班級,關心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班主任要通過深入細致的教育引導工作,及時發現、糾正和解決學生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德育課教師則要發揮德育課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對學生進行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等理論知識的講授。要探索德育課教學新方法、新途徑,工作務實求新,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充分發掘德育因素,有機地滲透德育內容。
4.合理利用“載體”通過養成教育等方式開展德育教育
- 上一篇:獎金考核辦法和考核細則
- 下一篇:金融網絡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