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學校管理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21 09:44: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民辦學校管理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民辦學校管理方法

篇1

關鍵詞:民辦高校;管理學;案例教學;方法

管理學作為管理類專業的基礎必修課,具有理論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特點。為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和靈動性為教學重點。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相比,生源質量普遍不高,學生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并且大多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1]。面對民辦高校的這種情況,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理論教學為主導的管理學教學模式顯然不能與民辦高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匹配,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案例為載體,在教師的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機械地聽和記,變為主動探索與思考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用案例教學法來實施管理學課程的教學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民辦高校《管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一)課堂設計以教師為主,偏向于理論知識的講授

管理學主要對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進行研究,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教師的授課,讓學生理解管理理論的發展過程、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職能的基本含義和實施過程。由于知識點較多,課時安排又比較緊湊,在課堂教學中很容易使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處于輔助地位。而民辦高校的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很容易出現授課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興趣大幅下降的現象。

(二)大班授課,課堂秩序難以維持

從經濟的角度考慮,民辦高校普遍采用大班授課。而民辦高校的學生相對而言,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習目的普遍比較盲目,學習一門課程主要以拿學分、不掛科為目的。在管理學大班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很難兼顧到每一個學生,使得一部分學生出現平時上課睡覺、玩手機、聊天等現象,考試時臨時應付。另外大班授課,教師如以案例教學的方式來開展授課,由于學生人數太多,在討論環節課堂秩序難以維持。

(三)考核形式單一

目前,管理學課程的考核方式以閉卷試卷考試為主,這種方式容易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證了公平性和嚴肅性。但管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結合緊密的學科,單一的試卷考試形式一方面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以強制性理論知識的記憶為主,忽視了管理的實踐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師在采用案例分析、參與式教學過程中,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學生的參與主動性不高。

二、案例教學法的優勢

案例教學法最早在美國哈佛商學院實行,將商業管理的真實情境或事件穿插到理論教學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主動參與課程討論的一種授課方式。1990年以后,我國教育界開始研究并推廣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一般有四個環節。第一步是課前教師收集整理加工案例;第二步是學生閱讀案例,并圍繞案例進行查找資料;第三步是案例討論,這一步是案例教學的中心環節,為了提升效率,教師可以對學生實行分組并圍繞關鍵性問題、教學重點展開討論;最后教師還應對案例討論的全過程進行歸納和總結,形成對學生參與和討論情況的印象與評價。

(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升學習興趣

傳統的授課方式多以理論教學為主,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而且教學內容在實踐中也可能并不實用,且非常難以吸收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員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如以管理學中組織職能的過程為例:通過理論可以了解到組織職能是圍繞著組織結構的建立、維護和變革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包括職位設計、部門劃分、職權配置、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結構的協調等內容,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接觸這些知識較少,所以多以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掌握這些知識點,學習過程變得枯燥無味。但案例教學將這些理論的具體實施過程和細節通過案例的形式展現給了學生,學生通過對這些管理活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實施過程,自己去思考、去創造,發表見解。通過這種方式一是促進了學生人際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加強了學生對管理相關知識點的理解能力,起到一種激勵的效果,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雙向交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傳統講授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講解員,強調的是老師對學生的一種單向知識傳遞,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把自己掌握的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很少。案例教學是經過事先周密的策劃和準備,使用特定的案例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查閱案例討論中需要的各種理論知識,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的一種授課方式,一般包括前期準備、小組討論和總結三個階段。在案例討論環節,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或爭論,形成反復的互動和交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同時由教師給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員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雙向的教學形式不僅注重了師生之間的知識交流,也達到了集思廣益,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是設計者和引導者。在開展案例教學前,教師必須搜集、整理合適的、具有時效性的案例,這一步驟一方面提升了教師的知識儲備量,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教師教學的與時俱進性。另外,在案例討論和總結環節,為了保證討論不偏離主題,并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形成獨立看法,教師必須對案例中所涉及的相關知識有較深刻的認識。以案例為媒介,學生將復雜的知識融入到了生動的案例情景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在幫助學生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也將新的知識融匯到了原有的知識架構中,并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教學水平。

三、提高民辦高校管理學案例教學效果的幾點建議

(一)恰當選擇案例教學內容和時間合適的案例教學內容是提高案例教學效果的基礎。一方面,案例教學材料內容翔實且具有典型性。管理學課程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既要有成功企業的案例,也要有失敗企業的案例;既要有大中型企業管理實踐的案例,又要有小型企業的案例。另一方面,案例教學內容必須要經過仔細選擇。選擇時要綜合考慮案例的典型性、真實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管理學課程的講授主要是圍繞著管理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四大職能來展開的,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案例的設置也要重點圍繞這四大職能來實施。另外,案例的難易程度也要適中。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時,如果學生感覺案例內容簡單、案例內容沒有意義,學生就失去了收集資料和預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的案例教學效果也就難以保證。如果案例內容過于復雜,民辦高校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本身就不高,難度過高會使得學生出現缺乏興趣、望而卻步的現象。最后,選擇的案例內容要真實、貼近生活,這樣的案例可能就是學生在現實生活或將來走向社會面臨的實際問題或問題,這樣的案例使學生感到對以后的生活或學習有幫助,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因此,教師在進行案例教學之前,必須選擇合適的案例教學材料,以提高案例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民辦高校管理學課程教學既要重視其理論性也要重視其應用性,案例教學所占的課時比重應適中,一般占1/3比較適宜[2]。如果案例教學活動所占課時過多,理論知識就會掌握不牢固,案例教學的效果也難以實現。

(二)教師在案例教學中要做好引導、激勵工作為了在案例教學中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應做好引導、激勵工作。在開展案例教學前,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查找案例,熟悉案例內容并明確在案例討論中需要用的相關理論。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前也要做好學生分組工作,小組成員控制在6-8人,并找出小組組長,在案例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分工和合作能力;在案例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告知學生雖然案例討論沒有是非對錯之分,但學生也不能人云亦云,主觀臆斷,學生應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和理解做出自主判斷并說明原因。對案例討論中容易引起爭論的知識點,教師應控制爭論的時間并及時給出相應的提示,避免討論內容過于發散,偏離主題。如遇到討論不積極的情況,教師也應給予相應的激勵,如將案例討論中學生的表現和平時成績相結合。在案例討論結束后,教師應帶領學生做好案例的整理工作,并撰寫案例討論報告。通過案例報告的整理和撰寫工作,可以引導學生對案例及問題在課后進一步思考,檢查預先個人分析的優劣,為進一部分學習打下基礎。

作者:丹 單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民辦學校;女教師;性別利益

隨著民辦學校的不斷增加,民辦學校的教師成為了社會的一個新興群體。而在性別的差異下,民辦學校的女教師又逐漸成為這一群體中的弱勢群體,自身利益經常受到很大的損害。這種現象的存在,無論是對學校教學活動的開展來說,還是對女教師的自身利益來說,都將造成很大損失。為此要想促進民辦學校的長期持續發展,就必須有效解決女教師利益受損的問題。

1 民辦學校女教師性別利益受到損害的表現

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性別歧視現象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嚴重,還是有很多殘余思想的存在,特別是在民辦學校的女教師群體中,這一性別歧視現象較為普遍。因為女教師和男教師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差異,所以在工作中不能以同樣的標準來要求。比如在女教師懷孕期間,如果學校要求女教師和男教師完成相同的工作量,那就是對女教師孕期的歧視。事實上,很多民辦學校就是這樣,在安排工作時不會因為女教師存在生理期或懷孕而減輕其工作量。另外,國家雖然有明確的規定不準辭退孕期女性,但是民辦學校常常通過不續簽合同的方法來辭退女教師,這些都是對女教師的不公平對待。

2 民辦學校女教師性別利益受到損害的原因

2.1 民辦學校的運作機制是直接原因

民辦學校和公立學校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二者都是學校,都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不同的方面是民辦學校還有很強的盈利性質,是通過教學來使自己獲得經濟利益,其經營方式是自負盈虧式的,所以在運作機制上面就不夠人性化。在學費一定的情況下,只有通過擴招學生、縮減教師薪水才能保證學校自身的利益,這樣一來,就使得教師的工作量不斷加大,所以民辦學校招聘教師的原則就是肯吃苦、能干、業務能力強,這樣的招聘原則就使得在民辦學校中女教師受到歧視的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在生理期和孕期的時候,女教師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2.2 國家的政策缺失是根本原因

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定民辦學校和公立學校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但實際上二者因為經營方式的不同,教師在社會上的地位也是不一樣的,國家只是在法律的層面上給予了同等的規定,但是在具體的政策落實上并沒有相關的規定標準,就使得民辦學校和公立學校一直是兩種不同的管理方法,很多民辦教師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很難實現與公立學校共同發展。

民辦學校的教師與學校之間的關系與公立學校不同,教師與學校是一種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這種情況下,學校當然以教師創造的利益最大化為主,而國家的地位就屬于缺失的狀態,沒有承擔起同公立學校一樣的國家職責,很多公立學校在女教師孕期時,要其自己承擔請假帶來的損失,這就使女教師的利益受到了損害。

2.3 婦聯組織的忽視是重要原因

民辦學校中女教師利益受損很大程度上與婦聯組織缺失有關系,婦聯組織沒有同民辦學校建立相應的聯系,很多女教師存在的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在民辦學校中婦聯組織并沒有開展工作的記錄,使得女教師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這也是民辦學校女教師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重要原因。

2.4 落后性別文化和觀念是主要原因

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嚴重,雖然現代社會已經提倡男女平等,但是在很多時候還是存在著差異,性別觀念的落后使得女教師在民辦學校中很受歧視,受到這一觀念的影響,使得管理者在決策的過程中受到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民辦學校中都是以學校的利益為主,所以都要盡可能地施加教師壓力,使其為學校創造更大的利益,如果女教師因為個人的原因使得學校的利益受損肯定是不允許的,這就使得很多時候學校都以犧牲教師的利益來保全學校的利益,針對這種現象,教育部門應加以調整,改變這一不公平的現象,充分維護女教師的切身利益。

3 保護民辦學校女教師性別利益的對策與建議

3.1 民辦學校女教師要維護好自己的性別利益

民辦學校女教師要樹立起“四自”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覺踐行“四自”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業務水平,以較高的教學水平和高尚的師德精神贏得學校、家長和學生對自己的尊重。當自己的性別利益受到損害的時候要據理力爭,同時,向教育行政部門和婦聯組織積極反映情況,爭取得到組織的幫助,通過組織解決問題,有效維護自己的性別利益。

3.2 婦聯組織要多關注民辦學校女教師這個特殊群體

婦聯組織要通過和民辦學校進行聯合開展工作,把維護女教師的切身利益納入工作范疇,通過婦聯工作的開展,讓民辦學校認識到維護女教師利益的重要性,在學校內部建立女性組織,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維權,使維權這項工作變得更加常態化,盡最大限度的維護民辦學校女教師的利益,使得民辦學校認識到發展的錯誤所在,進而轉變發展的方式。

3.3 國家要切實擔當起性別利益保護的責任

生育不但是女性一個人的事情,也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事情,而是一個涉及到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事情。所以,要讓女性自己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承擔起生育成本是不合理的。對于民辦學校女教師而言,讓一個自負盈虧的民辦學校承擔起女教師的生育成本也不太符合實際情況。國家不但要通過立法從抽象的法律層面保障民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女教師的平等地位,而且要從具體的、可操作的制度層面保障民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女教師的平等地位的實現。在民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女教師的關系中,國家不能以超然的第三方的姿態出現,應該以實然的第三方出現。國家的缺位使女教師性別利益的保護失去了堅強的基礎。國家可以通過設立生育基金、性別利益保護基金等方式從資金方面為民辦學校保護女教師的性別利益提供支持,國家由超然者變為實然者,充分發揮作用,切實擔當起性別利益保護的責任。

3.4 積極推進先進性別文化建設

推進先進性別文化建設,為維護民辦學校女教師性別利益構建良好性別文化環境。先進性別文化是以性別平等為核心的性別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性別關系中的體現。各級婦聯組織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民辦學校開展先進性別文化教育,培養民辦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們的性別平等意識,使他們真正理解性別平等的涵義,理解性別平等與性別差異的關系,理解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意義、途徑、方式、方法等。在學校的教學與管理中自覺抵制性別歧視現象,建構性別和諧與性別公正的工作環境,維護女教師的特殊利益。

結束語

隨著人們對教育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給很多民辦學校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民辦學校的發展也為我國的教育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標準化的教育工作培養出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是民辦學校在教師的管理上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對女教師的管理上面,其只注重對教學成果和切身利益的追求,而忽視了女教師的切身利益問題,使其享受不到正當的權益,民辦學校要想獲得長久的發展,就必須要解決好對女教師的權益保護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戈;張雁軍.課堂公平:基于性別文化的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0(34).

[2]李斌輝.論性別均衡的教師生態建構[J].教育評論,2010(2).

篇3

關鍵詞:民辦高校;教學管理;管理現狀;改進措施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辦高校在辦學的規模上以及辦學的條件上實現了有效進步。民辦高校逐漸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民辦高校發展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民辦高校的進一步發展受到阻礙。所以需要民辦高校嚴格按照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可以解決本校發展教育管理問題的措施,并且最大程度地貫徹落實,有利于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二、民辦高校教學管理現狀以及問題

目前民辦高校教學管理現狀:

(一)資金不足

資金不足是民辦高校普遍的教學管理問題。學生的學費是民辦學校資金的主要來源,其他經費來源非常少,使得大部分民辦高校節衣縮食,教學管理開支壓縮,導致資金不足,難以在第一時間更新教學設備,教學設置非常陳舊,管理系統也不能在第一時間更新,阻礙了學校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效實施。

(二)師資隊伍缺乏

民辦高校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存在明顯的不穩定性,師資流失情況一般都比較嚴重。因為民辦高校相比公辦高校來說,在社會的認可度、社會福利以及待遇等多個方面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在數量上存在問題外,在師資結構上更是存在不合理性,博士、教授級別的教師人數較少,學科帶頭人缺乏。在年齡結構上,主要以退休及剛畢業的碩士為主,40-50歲的中青年骨干較少。

(三)難以準確定位教學管理

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對于大部分民辦高校,難以準確地分清教學管理孰輕孰重。目前學校工作的有效開展受到教學服從管理還是管理為教學提供服務的直接影響。因為上述問題的存在,導致民辦高校管理崗位出現行政化趨勢。上述這種發展趨勢導致實際工作中難以準確定位教學管理功能,學校工作側重于管理,最后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三、民辦高校教學管理問題分析

目前大部分民辦高校教學管理過程中均存在非常多的問題,主要通過教學管理隊伍管理水平不高、教學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教學行政化趨勢發展等多個方面來體現。詳細分析如下:

(一)教學管理能力受到教學管理隊伍水平的直接影響

對于大部分民辦高校來說,大部分教學管理工作人員主要是本校留校生或者一般以本科生為主,其學歷層次相對比較低,同時很少有出國的經歷,更缺乏到其他高校學習的經驗。在管理理念上并沒有實現與時俱進、進一步創新的想法,只是在傳統形式管理方法的影響下實施相應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理念,有的只是在個別領導的授意下進行工作。因為高校的辦學水平以及教學的質量受到教學管理隊伍管理水平以及專業素質高低的直接影響,上述問題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普遍的重視。我們需要高校管理工作人員從根本上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能,學習及掌握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思想可以有效地實施于實際高校教學管理過程中,促使科學性強的管理方法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

(二)缺乏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

民辦高校教學管理質量還受到教學管理制度的影響,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民辦高校并沒有根據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的缺失,導致大部分民辦高校中存在人情大于法的情況,學校管理制度約束力不夠,存在非常多朝令夕改的情況,進而導致制度約束不強,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三)存在非常明顯的行政化趨勢

教學管理質量也受到民辦高校教學行政化趨勢的影響。在高校教學管理過程中,如果不根據實際情況,就隨便使用行政管理,那么這就是教學行政化趨勢,在該趨勢的影響下,大部分高校領導將教學作為一個行政機構來實施相應的管理,同時也將相應的教學事務作為行政事務來管理。目前情況下,教學管理質量受到教學行政化趨勢的嚴重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因為受到民辦高校教學行政化趨勢的影響,大部分高校逐漸形成了類似于行政系統的級別等級鏈條,處在鏈條中的任何一個人,對于比自己更高級別的位置保持著濃厚的渴望。對于權力存在非常大的崇拜,同時因為受到權力的影響,一部分教師并沒有把自己的重心放在教學事務上,而是想怎樣步入仕途,職位高升,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 [2]。

四、民辦高校教學管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民辦高校教學管理想要從目前這個困境中全身而退,就需要從根本上審視自身的實際情況,掌握本身存在的問題,立足于問題,進一步發掘產生該問題的原因,在掌握原因的基礎上,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成教學管理過程中突出矛盾的有效解決。

(一)實現校企合作,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學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促使經費來源增加。想要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有穩定的資金來源,穩定的經費。但是,目前我國大部分的民辦高校均存在資金不足且經費來源渠道單一等問題,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解決,否則將嚴重影響到我國民辦高校的健康持續發展[3]。所以,民辦高校經費來源需要實現校企合作來擴展經費來源。同時相比公辦學院,民辦學院對于經費具有較大的自,可以在分析學校發展需要以及社會需要的基礎上,跟相關企業實現校企合作,促使相關經費實行進一步增加。目前情況下,大部分學校正在爭取能夠在企業建立很好的實習基地,促使本企業之間的合作往來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可以幫助本校畢業生前往企業進行實習[4]。促使學校社會吸引力進一步加強。可以作為企業跟學校兩方面合作發展實現雙贏的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

(二)提升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素質

首先要將教育工作者素質的高低放在學校教學水平高低的層次上進行考慮。第一,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招聘要提升學歷層次,新進管理工作者原則上應該有碩士以上學位,可以對教育管理進行研究;第二,對于已經入職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一方面內部要加強業務素質學習,學習各種教育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送出去進修,進修除了進修學位,更多的是要學習其他優秀學校的教育管理理念,雙一流大學的教育理念對于一般的民辦學院基本都是超前的,但是就是這種超前性具有前瞻性的特點,民辦學校的管理工作者可以根據理念結合學校的實際進行改造,適應自己學校的教學發展。

(三)強化教學管理質量監督力度

學校進一步強化教學管理質量監督力度,科學地跟蹤監督、提升指導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管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教學督導員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督導員可以在隨機聽課的方法上來掌握教學管理所存在的問題。對于部分年輕的教師,同時還可以使用學習、示范以及談話等形式幫助他們來完成教學技巧的掌握,促使他們的教學管理能力實現有效提升。在進行督導的過程中,教學督導員會發現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一定要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向上級匯報,有利于在第一時間對相關政策進行修改,可以為實際工作中教學管理的科學性提供一定的基礎,進而促使教學質量實現進一步提升{5]。同時,督導員也可以對教學管理質量進行監督,對教學人員的行為規范進行監督。教學督導工作是一個整體化的工作。因此,督導員的配置應該獨立化,不簡單地隸屬于職能部門,有獨立行使督導的權利。同時,督導員應該是校內、校外一同配齊人員,校外督導可以由熟悉教學規律、教學管理的行業專家在特定時間(例如中期檢查)或者特定環節(例如實驗教學)到校進行督查。學生督查也可以納入督導系統中,從學生的角度對教學、教學管理、教學文件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

(四)順利脫離行政化教學趨勢

教學管理,不僅是管理,應該是管理與服務并存,并應該越來越注重服務。教學管理部門對于教學管理的每個工作應該流程化,并且限定時間完成。要促使行政人員充分考慮教學需要,對于教師所提出的意見反饋則需要認真分析。促使部門跟教師兩者之間的關系實現進一步協調,為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教師、學生的意見有反映、有反饋、有改進、有落實這是最根本的流程與順序。并且要隨時與教師、學生進行交流,教學管理最忌諱自己進行規劃、管理,不與教師、學生先進行交流,教學管理的對象是教師、學生,所以教育行政人員一定要從理念上進行更新。

五、結語

雖然目前民辦高校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但我們仍然需要認真審視自己的管理特點,強化本校行政管理人員教學服務意識,準確定位民辦高校教學管理走向,為教學創造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最后實現民辦高校教學管理質量的有效提升。

作者:王毓嬋 鄭秋蓮 單位:福建泉州仰恩大學

參考文獻:

[1]李曼.試論高校教學管理構成要素與教學管理體制制約因素[J].廣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05(03).

[2]王進.淺議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J].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13,03(03).

[3]王玲.對我校校系兩級教學管理的建議和設想[J].廣西財政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33(S2).

篇4

管理就是決策。尤其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后,社會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信息技術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民辦教育的興起,公辦學校將面臨著新的挑戰。這就要求學校校長在學校管理決策中,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角度站高一點、思路放寬一點、工作做實一點、頭腦清醒一點、措施具體一點、領導能力強一點、視野開闊一點、工作超前一點和眼光長遠一點,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果斷而科學地決定學校運行中的重大問題,提高學校的知名度,為學校的發展注入新的發展動力,使學校能適應新形式下的發展。

首先,組建一個團結、務實的領導班子。特別是一位好校長,是辦好一所學校的關鍵所在。學校就好比一個樂團,校長作為指揮員,能否調動起全體演員和諧地積極地發揮演奏水平,關系到演奏效果如何及聽眾對此的公正評價,帶來的后果將影響到人們對它今后發展的支持程度。作為校長,必須具備一定的工作能力:能處理好學校的各種關系,能知人善用,能審時度勢,要抓好德育改革工作和教學改革工作,把握住正確的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校長要盡量協調好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網絡,合理地發揮出一切資源的教育功能。在一所學校,校長在學生的心目中的威望較高,因此,校長不僅要當好學生的表率,同樣,也要為教師做出表率。作為校長,在為學校做出重大決策時不僅要有前瞻性,還要關注決策的民主性,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群策群力。教師個個都是可以雕琢的寶石,關鍵看校長怎樣去打磨;教師個個都是一座富足的金礦,重要的是看校長任何去開掘。

其次,管理之道在于用人,用人之道又在于重視人才、啟用人才、愛惜人才、培養人才和教育人才,使人才不斷成長成熟。各種人才運用得合理,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就能充分發揮出來,調動起來。因此,作為校長,必須努力營造一個平等、正氣的寬松環境:要不求全責備,用人之長,避其所短;要發展個性,鼓勵冒尖并容忍錯誤;要懷著惜才的心,愛才之心,排除一切干擾,大膽地育才重才用才。作為校長,必須培養一支能干、肯干、有奉獻精神的教師隊伍。用人的問題解決了,管理秩序、管理方法、管理機制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運行起來,管理目標、管理效益與效應也如瓜熟蒂落,達到最理想的境界。在新形勢下,校長要為教師創設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學習環境,以充分激發教職工的潛能。用人的標準是:理想要崇高,意志要堅定,知識要淵博,思維要敏捷,心地要善良,靈魂要美麗,語言要文雅,儀態要大方,感情要豐富,性格要開朗,胸懷要寬廣,體魄要健全。有了科學的用人觀念,還要解決好留人的問題,一所學校,首先要穩住教師隊伍,留住青年教師,學校就有希望;留住骨干教師,學校才有名望。在很多時候,輿論的力量是強大的。學校留住教學能手,才能繁榮學校的學術氛圍,才能為學校創造出一條別開生面的辦學之路。其次,還要留住學生,穩住生源。眾所周知,誰著教育發展的開放化,越來越多的民辦學校搶走了一部分學校的生源,公辦學校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其實,要留住學生,留住教師特別是教學能手至關重要的條件,教師的威望,能力往往成為吸引學生、吸引家長的首選條件。無論從哪一個角度出發,要留住教師,還得從尊重教師入手,讓教師在自己理想的崗位上,心滿意足。

再次,面對新形勢,要有新思路,要出新舉措。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形成一個人員能進能出,職務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優秀人才能脫穎而出,公開、平等、競爭和擇優錄用的人事制度。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結構工資制,崗位責任制,教職工聘任制。實現目標管理科學化和民主化。有了一套新的人性化管理方案,教師的創造力就會被調動起來,管理態勢將由靜態管理延伸為可調節的動態管理,將管理范圍由校內延伸到校外,全方位的實現現代化教學開放管理。同時,各種制度在執行中也要人性化、合理化,避免其人情化、極端化、私人化和專制化。以現行的教師聘任工作的末位淘汰制而論,可以看出,無論在哪一所學校,不管教師怎樣努力工作,末位必然存在。聘任的目的是激發人、鞭笞人,而在一所學校,教師盡職盡責,仍然有落聘的可能,久而久之,教師的積極性便會受到打擊,聘任制也會失去其應有的價值。因此,校長一定要注重靈活與合理相結合,使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建立在科學而有效的基礎上。

最后,從小入手,以實著眼。新形勢下,校長的工作應突出一個實字,就是要正式現實,講究實效,腳踏實地,狠抓落實。工作中必須學會超前思考,早準備,早安排,早部署,把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同時要做到制度嚴,考核嚴,紀律嚴,督察嚴。實行主要領導負總責、親自抓,分管領導負實責、具體抓,班子成員協助抓,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保質保量完成每一個階段的工作。做到管理融情,情感互動,為新時期學校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5

[關鍵詞]組織文化 家族化 組織結構 組織價值

我國民辦高校經歷了曲折短暫而又快速地發展,形成了自身相對獨特的組織文化。大多數民辦高校缺少政府的有力支持,甚至還受公立院校排擠和打壓,發展的初期多是依靠辦學者個人或少數先驅者的奮斗和冒險精神而成,民辦教育也走過了一條從爭取一般性法律政策許可到獲得專門法律條例的肯定、從計劃外邊緣身份逐步過渡為市場內外的非邊緣化地位的曲折歷程。由于這種特殊的發展淵源與軌跡,民辦高校整體上表現出不同于公立院校的組織文化特性。

一、家族化管理

我國民辦高校的舉辦人員主要來源于企業、政府離退休官員、公立高校教職員,學校的辦學投入也主要表現為企業投資、個人獨資或合資以及利用銀行信貸,尤其是早期辦學者作為先鋒多以個人出資、滾動積累為主,早期從事民辦高等教育也多屬于個體為主的辦學行為。

民辦高校發展的經歷是家族式管理的淵源。當民辦高等院校還是教育領域新生事物的時候,民辦高校的發展更多是依靠舉辦者個人的無畏勇氣和勇于冒險的精神,許多今天看來都習以為常的行為在當時都屬于典型的個人創新行為。民辦學校的發展沒有計劃內生源,也不存在社會認可的文憑,可是舉辦者卻利用舉辦自學考試培訓的方式加以解決;資金不足沒有自己的校園校舍就采取租賃的方式,師資與管理力量缺乏就從公立院校離崗和在崗人員中聘請從事專兼職工作,并利用辦學盈余作為學校積累的基礎。因此,可以說,民辦高校的發展和舉辦者的個人創新能力、冒險探索精神以及克服困難的毅力密不可分,并由此形成了現在我國民辦高校中典型的組織特征之一,即學校管理的家族控制、學校權力的高度集中、家長式作風盛行。

法理上的模糊產權是家族化管理的驅動力。經歷一段時期蓬勃發展和擴招后教育服務市場的洗禮,辦學出現兩極化趨勢,部分學校規模逐步擴大和部分學校止步不前甚至消亡同時存在,可是相比于初期,生存下來的多數民辦高校都已經積累了一定辦學資產,盡管有的院校尚處于負債經營的狀況。眾所周知的原因,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實踐超越于法律建設的步伐,現有的關于民辦教育的法律法規都沒有對民辦高校的產權給定一個明確的界定。根據國際上常見的關手產權[1]的理論,產權主要存在法理上的產權和事實上的產權,前者是法律規定的完全產權,是法律賦予的財產控制權、所有權及由此享有的財產權利與義務;后者是人們依照適合自身的方法去使用財產的權利,盡管他們不是所有者。兩種產權的區別可以通過公司的例子加以理解:股東擁有公司的法理上的產權,不過股東們通常并不直接掌控資產,而交由公司的實際管理者負責,于是這些實際管理者就擁有了事實上的產權。用這種產權理論比照我國民辦高校的產權,恰好折射出我國民辦高校法理上的產權模糊與事實上的產權明確的現象。民辦高校舉辦者為了獲得產權而采用事實控制的方式也是家族式管理盛行的主要驅動力,可以估計的是,在沒有獲得法理上的學校產權以前,這種管理方式還能存續較長時期。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階段決定了家族化管理的必然性。家族化管理具有獨特的優點,民辦高校真正的發展時期很短,總體上依然屬于初步發展階段。與民營企業一樣,民辦高校沒有政府大力支持,面臨著公立院校的競爭,學校創辦初期能夠依賴的最有力的團隊就是家族成員。家族內部的血緣、親情關系形成的天然凝聚力,有利于學校前期的創立和形成辦學積累,創業期信息、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匱乏,而家族成員可以不計報酬、忘我地投人學校發展事務,管理成員內部也容易形成一致的發展目標,這些都利于學校的快速發展和積累辦學投入;此外,學校發展中組織間溝通,由于這種家族化成員,降低了協調成本,創業初期不存在利益分配等影響組織成長的問題,家族成員容易在辦學觀念、管理目標、行動方式等方面達成一致,利于提高辦學效率和改善辦學效益、降低辦學成本。

二、企業化經營

幾十年前,將大學和企業相提并論是不可思議的。然而今天的教育機構尤其是民辦高校從企業的運作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制定預算系統和改進財務管理方法,以及高度專業化人力資源管理手段。盡管我國的民辦高校不是營利機構,可這并不妨礙舉辦者借助于企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手段不斷改善辦學狀況。

強烈的市場意識,是民辦高校發展的根本特性。市場需求、市場機遇、主動服務等都較好地體現于民辦高校辦學行為之中。為了生存與發展,民辦高校必須了解自己的教育服務市場,吸引足夠的資源并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合適的教育項目,再把它們分配于服務對象身上。民辦高校辦學經費絕大部分來源于招收一定規模數量的學生,即占有一定的教育服務市場份額是學校發展的必要條件。敏感的市場嗅覺是民辦高校的重要特性,學校專業的設立、課程的安排、學生的就業等都和市場需求密切相關?!翱蛻舴铡钡睦砟畋灰虢逃I域,與公立院校相比,學??涨白⒅貙W生與家長需求,注重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這種市場意識被貫穿于學校教學管理的各環節中,滲透于招生、專業設置、課程調整、教學管理、就業的各環節。當人才市場出現某種需求的時候,民辦高校通常都會立即反應,增設或擴大相應專業人才的培養規模,如近年來紛紛設立的航空服務類專業,就是瞄準了我國航空業發展中人才供不應求的市場空間。我國已有的規模較大的民辦高校,都設有專門的招生與就業人員,專門的招生網絡和宣傳媒體,每年在招生上都有不菲的投入,而招生工作也深入到具體的職業中學和高中,形成學校招生人員與學生、家長之間面對面的“營銷渠道”;招生的區域上,不同的民辦高校各有自己相對固定與集中的范圍,但是基本都形成了一個覆蓋全國大多數省份、深人中專與高中院??膳c學生家庭直接溝通的招生網絡。

民辦高校的經營意識,典型的行為就是講究規模經營、多元經營以及注重成本核算。不少民辦高校的舉辦者并不諱言,由于辦學投入巨大,民辦高校不能完全像公立院校那樣辦學,而是要有自己的經營理念,要注重成本核算,要像企業那樣經營教育事業才能成功。從教育服務的供給來看,相對理想的民辦高校都存在規模經濟與廣度經濟。規模經濟容易理解,學校通過招收大量學生形成規模辦學,利于降低辦學的單元成本;廣度經濟,對于企業而言就是同時提供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這些產品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相關,從而比之于那些分別生產一種產品的企業更有成本優勢,對于學校而言就是同時提供計劃內教學、計劃外教學、職業培訓、遠程教育等多元教育服務,各種教育服務相互之間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從而降低了學校辦學成本。企業伺機而動、不放過任何機遇的經營風格,深深地烙進民辦高校辦學理念中,我國成規模的民辦高校多數都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短短幾年內迅速擴大,并把這種優勢維持至今。從競爭的角度分析,民辦高校既要面對公立院校的競爭,也有內部彼此競爭,還有其他國內外教育機構的競爭。民辦高校注重形象的宣傳,參加一些有利于提高自身形象的公益活動,多方面包裝自己樹立院校在公眾間的良好形象以增強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招生過程中積極邀請學生實地參觀、訪問校園,采取優惠措施吸引學生入學,就業時積極與企業聯系建立自己的就業渠道并向社會推薦本校畢業生等。民辦高校必須面對成本收益的問題,投入太大,學校形成巨大的成本壓力,甚至導致資金運行困難,一旦遇上招生問題或其他意外,學校的正常發展也容易陷入困境;沒有收益,學校無法成長壯大,無法抵御辦學中的風險,更談不上滾動發展。如果說我國存在公用事業市場化的領域,那么不包括公立教育的民辦高等教育或許就是典型之一。

三、組織結構的公司化和機構職能的多重性

學校組織結構的公司化具體表現就是學校文化和企業理念的結合,院校組織結構出現類似于公司那樣的扁平化、國際化、網絡化取向。遍布全國的招生與就業網絡,積極從事中外合作教育、實行國際化發展,學校結構奉行精簡、高效、效率原則是我國民辦高校的普遍現象;機構職能多重性即既執行教育機構的職能也具備經濟實體的職能,學校必須考慮收支平衡、辦學投資收益等經濟問題。民辦高校既是一個文化組織,也是一個經濟實體,具有教育功能也注重經濟功能。作為文化組織,只要民辦高校持續存在,其教育功能就始終不可或缺;而作為經濟實體,民辦高校和公立院校不同,有太多的因素可以危及生存與發展,也面臨著更大的成本壓力,必須考慮收支平衡的問題,必須考慮自身的抗風險尤其是資金風險。我國民辦高校對生源的高度依賴和學校經費的單一來源,是高風險因素,生存的壓力仍然存在。陜西省民辦高校最多的時候有上百所,至2005年年底剩下45所,而成規模的不到10所。盡管已經有一部分學校被淘汰,部分辦學者仍然認為民辦高校淘汰的時期尚有待來臨,即未來一部分民辦高校仍然面臨著較高的生存風險。這種生存的風險導致民辦高校在學校組織結構和機構職能上具備獨有特征:集公司化結構和多重性職能于一體。

四、組織要素的流動性特點

與組織結構公司化相對應,民辦院校組織中要素流動性強、穩定性較差的特性相對我國公立院校要顯著得多。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的高度流動性和非穩定,院校組織內要素的存廢設立都系于學校發展的要求。民辦高校的學生類型非常復雜,既包括全日制也有業余制,既有長期也有各種短訓班學生,既有部分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流失,也有部分學生流人校園,其教學周期內學生的流動性始終高于公立院校;教師的流動性亦具有類似特點。民辦高校專職教師通常低于學生要求的標準,于是大量兼職教師得以出現在組織內流動,即使是專職教師其穩定性也低于公立院校,穩定的師資建設對于民辦高校始終是難題,并導致部分民辦高校產生了依賴兼職教師、建立兼職教師人才庫的新思路;學校自身發展的要求也對組織內人才要素不斷提出新的標準,并建立了要素流動的機制,以吸引更多優秀人員和淘汰部分不適應者。作為要素的組織內各種機構的設立與撤銷,也比公立院校要靈活機動得多,民辦高校擁有比公立學校更充分的組織內部權利,可以依據需要建立或撤銷某些機構,對要素進行重新組合。這種特性盡管對組織的穩定構成一定不利影響,但仍然為組織的發展保持和增添了動力,它對于提高組織的效率和提高辦學效益以及提高競爭力具有積極意義,而這也是我國公立院校的重要詬病之一。

五、組織價值的公益性和功利性雙重取向

作為組織的價值取向,我國民辦高校基本上都集公益性與功利性于一體。辦學者申請設立學校時都是非營利機構,由此也就決定了它公益性的基本特性,而教育事業也屬于公益性社會事業,無論是政府舉辦還是非政府力量舉辦,均存在外部溢出的正效益,故可以說,舉辦高等教育本身就決定了民辦高校的公益性;而作為獨立的成本核算實體,民辦高校缺乏公共財政支持,資金來源多數為個人出資、企業投資、銀行貸款,未來經常面臨成本壓力和投資風險,也決定了民辦高校不可能像公立院校那樣純粹追求公益性。在實際辦學中,如果沒有辦學盈余和辦學積累,很難想像學校能有發展并有效抵御風險,也很難想像我國民辦高校能有今天的成就,換句話說,我國民辦高校辦學過程中客觀上存在辦學盈余的結果。盡管舉辦教育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動機有別于結果,《民辦教育促進法》仍然肯定了出資人可以獲得合理回報的權利,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為法律對這種功利性結果的某種肯定。教育不能以追求營利為目標,教育本身就是公益性事業,但這不妨礙教育過程完成后取得了某種功利性結果,即民辦高校通過有效管理和成本核算,提高辦學效率和效益,取得了經濟上的收益,它并沒有違法,也不悖于教育公益性宗旨;反過來,在教育事業上,功利性有時候可以推動公益性,而公益性目標也可以伴隨著功利性結果一起實現,這就是我國民辦高校獨特的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HenryM.Levin.Raising Productivity in Higher Education.The Joumal Ofhigher education,V01.62,N03(May-Jun,1991), P241-262.

[2]顧敏.組織文化的柔性及其內涵田.經濟論壇,2003,(8).

[3]汪怡.大學知識管理中的組織文化塑造田.高等理科教育,2005,(6).

[4]孫海法,民營企業組織文化價值觀的維度m.中山大學學報,2004,(3).

[5]晏雙生.論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組織文化建設田.商業研究,2002,(4).

篇6

建立高校教育質量預警機制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質量,是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高校在激烈的競爭中打造品牌、樹立聲譽的需要,為此在高校建立教育質量預警機制是十分必要的,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正面地闡述:

(一)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是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迫切要求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始于20世紀60年代工業化國家高等教育的大發展。作為教育機構,這些國家的大學開始面臨一種困境:精英高等教育與大眾化高等教育在質量要求方面的不相容。馬丁?特羅最早提出“高等教育大眾化”這個概念,明確提出高等教育從精英階段到大眾化階段不只是量的擴張,而且有“質”的變化,包括教育觀念的改變、教育功能的擴大、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的多樣化,以及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方法、入學條件、管理方式、大學與工業與社會關系等一系列的變化。顯然,不能只顧數量不顧質量,也不能用精英教育的質量代替大眾化的教育質量。

我國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后發國家。目前截至2007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校學生數將突破250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將超過22%,己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階段。在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教育資源不足、師資力量不夠,生師比過高、生源質量低、教學管理差和畢業生就業難等問題。教育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生命線。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證質量,大眾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證質量。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到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會達到25%左右。高等教育的發展重心將從數量規模超前逐漸轉移到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和提高質量方面,發展的基調是積極穩妥的,重在提高質量效益和改善內部結構。積極穩步發展是符合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更好地對接社會需求與反映市場的變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內功的需要。為此在高校構建教育質量預警機制是十分必要的,對影響教育質量的各個因素進行有效的預警,防范教育質量出現危機,從而保證高校的教育質量。

(二)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是當前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長遠需要

對于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來說,提高教育質量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是永恒的主題,由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容易造成一種錯覺,似乎只有數量的增長才叫發展。于是,幾乎所有教育規劃的濃墨重彩均落在增加學生人數、校園和建筑面積,增建學院、學系和專業等可數的指標上,但這只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方面,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強調數量和質量的協調發展?!吨袊逃母锖桶l展綱要》指出,要使高等教育的“規模有較大發展、結構更加合理、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這里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八個字就是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四個立足點。進一步說,結構合理的數量(規模)和講究效益的質量,是連續運作、向前邁進的兩條腿。規范師資隊伍、辦學條件、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影響高校教育質量的因素,必須要有有效手段加以預防控制,為此,在高校構建教育質量預警機制很有必要。

(三)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是高等學校打造品牌、樹立形象、爭創一流的需要

作為高等教育機構的高等學校個體來講,質量是學校聲譽的基石,聲譽是學校存亡的命脈。品牌是商品流通領域的一個概念,它是人們在市場上識別商品的標志,具體表現為商標。品牌是一個企業的無形資產和知識產權,代表該企業的形象及其產品的質量和信譽。在高等教育領域,“品牌”也是一個客觀存在。麻省理工、斯坦福、哈佛、耶魯、牛津、劍橋等這些名牌大學,無疑皆可稱為世界級“品牌”。她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通過高質量的人才培養和學術成就對社會作出高質量的貢獻,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累并且贏得了社會認同的學術聲譽。這對我國高校建設是有啟發意義的。“創品牌”、“建聲譽”不只是口號,它要通過切實加強學校的全面質量管理、乃至重建管理過程,去邁開實際行動的第一步。可以說,學校之間的競爭就是聲譽的競爭、質量的競爭。為了在競爭中獲勝,學校必須對教育質量進行管理。教育質量一旦演變成質量危機,不僅對學校的聲譽帶來影響,更嚴重的是將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重大損失,將影響一代國民的素質發展。教育效果具有滯后性的特點,對于可能出現的質量危機,預防更能占據主動?!拔C的預測與防御要比危機產生后的處理更為有效”。等到教育質量問題很嚴重時,學校就有可能處于一種“措手不及”的狀態,來不及采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預警機制是預防和對付危機的關鍵,也是學校保證教育質量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建立高校教育質量預警機制的可行性

任何一項工作如果缺乏現實的可行性,那么,它的必要性再大,在現實生活中仍然是成為了不現實的。教育質量預警機制是筆者在研究國內外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危機管理理論中的預警機制所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質量管理運行機制,所以接下來筆者要對建立高校教育質量預警機制的可行性進行討論。

(一)高等教育界已經有許多學者對高等教育質量的保證進行了理論與實踐探索,為研究教育質量預警機制打下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在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向大眾轉變過程中,加緊構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保證高等教育長期穩定發展,確保高等教育質量不致滑坡的關鍵所在。經過眾多學者、專家的共同努力,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已從無到有,研究隊伍不斷擴大,在高等教育質量保證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逐步由單一的政府主管部門的集權化控制管理走向以政府評估為主導,高校教育質量監控為主體,社會機構積極參加的新格局。1993年6月,廣東管理科學研究院武書連研究員發表了以目標評價、定量評價為核心的《中國大學評價-1991年研究與發展》大學排名榜,從某些方面對國內大學進行了排名,標志著獨立研究機構開始參與到高等教育評估中來。這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成果,為研究在高校建立教育質量預警機制打下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分為宏觀的體制層面和微觀的院校層面。宏觀的體制層面也稱為外部質量保障體系,由國家建立,微觀的院校層面也叫院校自我約束體系,由各高校建立。教育質量預警機制的構建是為了加強高校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的“實時監控”,完善高校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

(二)預警機制在其他領域的有效運用

預警機制作為一種有效的預防警示機制已在金融、安全、社會政治與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里主要列舉預警機制在經濟領域的運用。在經濟領域,預警包含宏觀經

濟預警和微觀經濟預警兩個方面,經濟預警主要是西方經濟統計學界對宏觀經濟波動問題的監測研究。經濟預警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金融預警機制,主要是指各種反映金融風險警情、警兆、警源及變動趨勢的組織形式、指標體系和預測方法等所構成的有機整體。金融預警機制具有金融管理及經營狀況診斷雙重作用,其意義在于依據金融業經營管理原則,選定一組變量,并建立一套預警函數、指針或基準值,運用預警模式后,如果發現有不符合規定或逾越等戒范圍的狀況,即顯示出警訊,給監管機構提供及早采取金融監管的措施,并要求金融機構限期改善其風險,以保證穩健經營,它是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和金融風險防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已經有人將預警機制引入現代學校管理中,甚至運用到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韶關學院近年出臺《本(專)科學生學業預警制度的暫行辦法》,該辦法由該校教務處負責對該學年所修讀總學分二分之一的同學提出警示,而警示分為期初預警、期末預警兩個階段。期初預警,即每學期開學兩周內,各學院應將上一學期不及格課程門數、學分數達三分之一(含以上)的學生名單通知其班主任、導師及任課老師,班主任、導師及任課教師應及時加強對學生的督促和輔導。期末預警就是每學期期末考試后,學院應及時將本學期成績通知學生家長;學校對本學期不及格課程或學分累計超過所修讀課程(或學分)二分之一的學生向家長提出期末預警,并請家長配合學校督促學生認真對待功課和學業。高校不僅出現對大學生學業進行預警管理,還出現在對高校的整體辦學水平進行預警的管理。從2006年開始,北京市率先建立民辦高校辦學預警機制,對民辦學校實行政府和社會相結合的評估制度,將民辦高?;巨k學條件,特別是學生管理、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等條件納入評估指標體系,定期對其進行評估,并向社會公告。在此基礎上,建立民辦高校預警機制和退出機制,對管理不善、生源萎縮的民辦高校,實行黃牌警告,直至出示紅牌,責令退出辦學領域。預警機制已經在學校管理中得到有效運用,

綜上所述可知高等教育的質量提升,是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迫切要求,是高等教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同時也是高校在激烈的競爭中打造品牌、樹立聲譽的需要,為此在高校建立教育質量預警機制是十分必要的。教育質量預警機制是筆者在研究國內外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危機管理理論中的預警機制所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質量管理運行機制,故在高校建立教育質量預警機制是可行的,而且高等教育界己經有許多學者對高等教育質量的保證進行了理論與實踐探索,也為研究教育質量預警機制打下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預警機制在其他領域的有效運用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都預示著建立教育質量預警機制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謝作栩,馬丁?特羅.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述評[J].現代大學教育,2001,(1):13.

[2]馬汝偉.論適度的規模擴量一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之一[J]_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42.[3]張鐵明,肖理想_民辦教育風險預警機制的構建一基于社會成本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09,(4):36.

[4]李建軍,等.高等教育質量運行與預警管理系統的構建[J].江蘇高教,2005,(2):28-31.

篇7

一、教育管理方式與人性假設的聯系

(一)教育管理理論的前提就是人性假設對于教育管理來說,關聯到人性假設方面的主要內容有兩個,第一個是人性在管理中的作用,第二個是基于人性的管理措施。教育管理過程中應用到的人性假設理論主要有“經濟人”假設、“文化人”假設、“社會人”假設。

1.“經濟人”假設。該假設最早出現于十八世紀,但是極大地影響到國內的現代教育管理理論發展,此類教育管理的特征有以下幾條:首先,學校是學術組織的代表,在管理體制上有一定的等級性,下級必須服從上級;其次,教育管理的方法理性程度較高,并受法律法規及規章制度的約束;第三,學校管理人員的行政權力和教師的教學權力是教育管理中的兩個主要權力,學術權力與學生權力則被忽視。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教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經濟人”假設在教育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一些觀點中,“經濟人”假設的功利性較強,并且學校本身具備自營性,所以教育管理的“經濟人”假設較為復雜。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學校屬于知識傳播的組織機構,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文化是具備一定價值的,而且學校會在發展中不斷追求自身利益,學校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利益獲取的組織,比較符合“經濟人”假設的觀點,很多學校都可以自己經營,自己創收,有很強的獨立性,學校的“經濟人”利益得到一定的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擺脫政府的管理?!敖洕恕奔僭O是學校規章制度建設及內部治理的基礎,所以該假設可以看做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特征。

2.“文化人”假設。人具備文化的特性,在本質上區別于其他動物。作為培育人的機構,學校同樣具備文化的特征,從傳播文化到發揚文化,整個教育管理體系可以看做是文化管理的過程,且這種管理體現出民主性和參與性,在文化功能的影響下,教育管理將日趨完善。在“文化人”假設中,人屬于文化的主體,文化是人的客體,兩者相輔相成,關系密切。學校舉辦的每一項文化活動,都是為了幫助人與文化進行更好的溝通,兩者是統一的,通過不斷的交互使文化活動得到升華?!拔幕恕奔僭O是為了維持教育管理的平衡性,讓文化功能在教育管理過程中得到實現。

3.“社會人”假設。該假設的基礎就是尊重人性,使人際關系更加的平等與和諧。由于每一所學校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在理解人性假設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教育管理的本質是遵從人為主體的假設,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對管理效率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就是人際關系。“社會人”假設是以人為中心的,人的主體地位極為穩固,該假設思想是希望不斷地完善學校內部的人際關系,使更多的人參與到教育管理中來。首先,該假設下的教育管理模式對主客體的權力較為尊重,參與管理的人所具備的權力是相同的,對于被管理者較為重視和關心,這樣可以促進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其次,該假設下的教育管理方法突出了獎勵措施,對于人的社會需求和心理需求極為重視,不斷增強師生的整體感與歸屬感,幫助學校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第三,教育管理存在一個實踐的過程,對于被管理者來說,除了接受理論知識之外,其自身的個性發展也渴望得到重視?!吧鐣恕奔僭O要求學校在關心被教育者的同時,還需要不斷地反省自身,使更多的管理者對人性理論進行深入的理解,利用各種調查分析學生的發展需求,讓學校的內部關系保持和諧。

(二)人性假設實踐在于教育管理方式的創新現代化的教育管理具備互動的特征,對人性主體的想相關行為極為重視,其地位的重要性主要是通過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活動體現出來的,所以要不斷創新教育管理方式,使人性假設得到有效的實踐。教育管理的主體與客體,都是由人組成的,其特殊性與復雜性較為突出,這就需要教師的主動管理與學生的自我管理相結合,使校園內的人際關系更加的和諧。通常來說,人性假設理論源自于人對現實所產生的新的認識,而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對象是人,并且在時代的發展下,也在動態變化的,所以教育管理在創新管理方式的同時,也促進了人的全面自我認識,這些認識是基于人性假設實踐基礎之上的,并在教育管理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確立人的主導地位。

二、教育管理方式的主要影響要素

1.教育管理主體。我國大多數學校都是公辦學校,政府在其發展中起到了較大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民辦學校的數量日益增多,但在規模上還無法與公辦學校相提并論。公辦學校很多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政府的科層管理制度對教育管理起到了極大的影響,對于管理的科學性和理性非常注重,對于人的價值與需求則相對比較容易忽視。在學校內部,教育管理的主體一般是教師,若教師只關注知識的灌輸,并非對教育理念進行到位的傳播,不去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則會造成學生創造力的低下及學習積極性的降低。所以教育管理應重視人的個性的發展,在實踐中加深對人本身的認識。

2.教育管理模式。我國的教育管理模式大多為單一化形式,管理活動的開展大多停留在教育理論層面,功利化、形式化的教育模式較為嚴重,文化的引導與創造功能缺失,導致在教育管理實踐中,作為主體的教師很難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也不會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引導,缺少禮儀規范的傳授,難以提升自己的價值觀和教育精神,喪失了教育本質中的文化及人文內涵,教育管理模式向教育技術工具妥協。

3.教育管理系統。作為學術文化的組織系統,學校應確立教育管理的活動環境,統一校內的整體環境,并且要對教育管理的目標進行確定,使教育管理活動具備針對性和正確性。由于教育管理理論是以人為中心進行發展的,所以教育管理系統需要圍繞人的活動展開工作,但很多學校只注重教育目標的實現,忽視了師生的主體性需求。對于學校的管理體制,政府的科層特征通常較為明顯,各等級的職權劃分非常清晰,學校的規章制度也是根據這些層級進行設置的,學校內部的人性聯系變得復雜多樣,在一定程度上還對人性自由發揮進行限制。

三、基于“人性假設”的教育管理方式創新措施

1.推動教育管理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教育管理主體是管理方式創新的主要實施者,學校的教育管理人員要對人性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第一,人與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著極強的自然性,并且人的本身是獨立和自由的。第二,市場經濟是當前的社會主體,在市場經濟制度中,大多數的人都有著一定的自私性和功利性,首先要滿足的是自身利益,其次才會在滿足的基礎之上對集體利益或者他人利益進行關心。第三,我國的市場經濟有著較大的獨特性,基于人性假設的教育管理主體應朝著多元化發展,且主體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經濟頭腦。在主體多元化發展的需求下,無論是社會,還是教師,甚至是學生,都可以成為教育管理的主體,共同對學校進行管理[3]。

2.以學術管理作為教育管理方式的核心。在學校的管理改革中,權力分散管理是重點所在。所以學校教育管理模式應該逐漸從權力集中管理朝權力分散管理轉變,把權力分散至校內各個學術組織內,提高教育管理權力之間的平衡。學校應轉變教育管理理念,從保障個人的主體利益出發,建立完善的績效管理機制,以此來提高學校教職工的自律性,提高教育管理效率。面對知識經濟的發展,學校應積極推陳出新,通過不斷建立和完善教育管理制度規劃,學校將提高教育管理實踐和社會實踐變化的聯系程度,使教育管理能夠滿足學校發展需求,切實解決學校發展問題。從中可以看出,教育觀念只有與教育管理實踐結合起來,才會具有指導性的意義,才能從實際上推進教育管理的優化[4]。近年來,我國逐步放松學校的管理權限,提高對學校內部學術管理的重視程度,并逐漸強化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之間的界限,劃分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使學校的教育管理權責更為明確,提高了學校的教育管理質量。

3.教育管理系統由封閉向開放的轉變。經過數十年的經濟體制改革,我國的經濟體制逐漸從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給社會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這一背景下,我國學校教育管理體制也出現了新的變化,總體上從以往的封閉式管理轉向當前的開放性管理。學校將“人性假設”理論融入開放性教育管理機制中,能提高對主體人性的認識和重視,符合教育管理的客觀規律。學校的教育管理者應不斷提升對人性的認識以及對外在客觀環境的了解,通過實踐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實踐策略,提高學校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和戰略化。此外,學校的教育管理者還應增強教育管理制度的創新性、技術性和學術性,將“人性假設”和民主管理理念、創新發展理論等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多元性的教育管理制度。這將有效提高學校的教育秩序,為開展高效的教育活動以及優化學生學習環境奠定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