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的基本知識范文

時間:2023-06-15 17:4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會計的基本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會計的基本知識

篇1

一、反映與核算辨析

“反映”是指按照反映論的原理,對經濟活動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即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對于將“反映”作為會計職能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反映”包括觀察、計量、記錄、歸納、綜合、分析、判斷、預測和決策在內,是深刻地認識客觀經濟活動的過程。即“反映”是對過去、現在的反映和對未來的預測,是對表象和實質的反映,是對客觀經濟活動過程的深刻認識。還有人認為“反映的過程就是把大量會計數據轉換為財務信息的過程。”

“核算”是指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對企業的資金運動真實、準確、完整地進行記錄、計算和報告。會計核算往往貫穿于生產經營和業務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對經濟業務事項的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和事后核算。《會計法》所規范的會計核算,主要限于事后核算方面的內容,即對基本的會計核算方法和程序作出規定,而沒有過多涉及事前預測、事中控制等管理會計的內容。

從上述“反映”和“核算”的概念中可看出,兩者反映的對象都是企業的經濟活動,通過采用專門的方法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同時依據會計信息進行預測和參與決策。兩者的區別在于:1.“反映”比較抽象、概括,“核算”比較直接、具體;2.“反映”的范圍大于“核算”,并且“核算”側重于過程,而“反映”側重于結果。

在討論會計職能的過程中,究竟用“反映”還是“核算”的爭議最初來自于對“觀念總結”的不同理解,有人將其理解為“反映”,有人將其理解為“核算”,還有人將其理解為“反映或核算”。筆者認為,“觀念總結”是指運用貨幣作為價值尺度來反映會計對象。具體包括三層含義:1.利用觀念上的計量標準和尺度(貨幣),客觀、正確地計量和反映經濟活動;2.運用會計的專門方法記賬、算賬、報賬,對會計信息進行綜合、整理、分析;3.對經濟活動進行考核、評價,充分發揮會計信息的反饋作用。將“觀念總結”表述為“反映”源于馬克思關于會計性質、作用的論述,因此用“反映”作為會計的基本職能,既符合“觀念總結”的原意,又能體現會計的本質,還能彌補采用“核算”的不足。

二、控制與監督辨析

從會計角度看,“控制”是指會計依據一定的規則和標準,應用一定的方法對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所進行的駕馭或支配,即通過指揮、調節和監督等手段完成預期的目標。“監督”,一般理解為監察督促。會計監督是指會計人員通過對會計主體資金運動的反映來進行監察督促,使資金運動符合財經法紀和規章制度。監督一般應建立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利益沖突的基礎上,沒有雙方利益的矛盾存在,也就不會產生監督問題。由此看出,“會計控制”與“會計監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們也有聯系:“會計監督是會計控制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是與特殊的經濟環境相聯系的一種會計控制。”

筆者認為應將“控制”作為會計的基本職能,其理由主要有:1.從詞義上講,“控制”所包含的內容比“監督”要全面,控制包括預測、決策、計劃、監督、分析、考核等內容,而監督只是控制的手段和方法; 2.“控制”符合馬克思關于“過程的控制”的本意;3.“控制”比“監督”的要求更高。如果在《會計法》中將會計職能規定為“控制”(代替監督),在貫徹實施中就很難操作。同時,應看到《會計法》中的“會計監督”包括“會計的監督”和“對會計的監督”兩個方面,從而形成了單位內部監督、國家監督和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而單位的內部監督是靠建立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來實現的。

三、會計本質與會計職能

會計本質上包括經濟信息系統和經濟控制系統兩個子系統。會計本質決定會計職能,經濟信息系統的基本職能是提供信息,即“反映”;經濟控制系統的基本職能是加強經濟管理,即“控制”。會計職能體現會計本質,“反映”主要體現財務會計作為一個信息系統的職能;“控制”主要體現管理會計作為一種管理活動的職能。因此,會計的基本職能應是“反映和控制”,它高度概括了會計內在的功能,揭示了會計的本質特征。

四、反映職能與控制職能的關系

篇2

內容摘要:會計文化是一個宏觀的新思維,它滲透在人類的會計實踐活動之中。會計文化實質是一種管理文化,由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會計精神文化共同構成,會計文化基本要素要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考慮。

關鍵詞:會計文化 實質內涵 基本要素

會計文化及其內涵

會計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分支。這個分支隨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而傳播。會計文化是現代企業文化和會計文化研究興起和其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會計文化研究的產生是社會文化和企業文化不斷前進、發展的必然結果。會計作為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受到社會形態、經濟狀況和文化背景的影響,而社會、經濟、哲學和人類價值觀對會計的影響又是綜合的。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會計文化強調以人為本的會計管理哲學,相對于整個社會文化而言,又是一種亞文化。狹義的會計文化,指在會計專業領域為所有(或大多數)成員的思想所接受并與其適應的制度和實施。會計思想的核心是會計價值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會計行為、道德觀念、會計實務、會計信條和會計制度等。廣義的會計文化是指,人類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包括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會計精神文化。本文研究的是廣義的會計文化(劉開瑞,1990)。

會計文化的表面是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作為會計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是在中間的位置,會計精神文化是會計文化的核心層,是會計文化的精髓。三要素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會計物質文化是指會計人員在財務管理所需的物質方面的文化產品,是會計文化賴以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包括各種會計物質生活資料、工作環境、工作條件、生活福利和基礎設施,這些構成了會計文化的硬文化。會計物質文化,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同時,會計物質文化的發展和豐富,反映了會計人員實踐活動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會計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會計物質文化。它對其他會計文化有重要的的影響,當會計物質文化適應其他會計文化的發展水平,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相反,它起阻礙作用。會計物質文化體現會計文化發展的程度,是精神文化的物質表現形式和外在表現,是有形的物質財富,是會計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

會計制度文化。有些人認為會計制度文化是領導制度、會計核算、會計人員的管理制度、會計準則、會計法律制度。還有些人認為,是在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制度基礎上,由監督管理部門實施的法律和行政制度的執行情況,以及實施上述系統的物質載體和具體權力機構設施以及各種社會主體參與的會計事務(劉峻,1992)。一般認為,會計制度文化是指,規范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的指導方針,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上的文化、社會和政治制度,包括會計人員應遵守的規則和條例,如會計職業道德、會計業務流程、會計機構模式。它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調整會計人員和其他會計制度、會計組織之間關系的結果,具有時代的特征。

會計精神文化。有人認為會計精神文化是指范圍廣泛的會計思想、會計信念、價值觀和會計職業道德、會計法律概念、會計教育、會計人才、經濟前景、會計審美、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等的結晶。還有些人認為,包括會計思想、價值觀、心理素質、會計反映和監督的哲學、審美觀念等等。一般認為,會計精神文化是會計物質文化和會計制度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價值、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質,會計精神文化核心理念是價值觀念,它被注入到會計人員的精神中,規范會計行為,會計精神文化將社會文化和企業文化的精髓滲透于企業財務管理之中,是會計人員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體系,它是無形的精神財富。

會計文化的功能及實質

(一)會計文化的功能

1.導向功能。會計文化對有共同追求,共同價值觀和行為的會計人員起規范和價值取向的引導作用,指定會計行為的價值取向,會計人員追求的目標,和會計規則及法規。因此,會計文化對會計行為和會計價值,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所謂會計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通過自己的價值觀,具有強大的號召力的價值規范和規則,規范會計人員的會計文化,引導會計人員的行為和價值取向與實現企業的目標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共同的價值觀,使會計人員接受并內化價值觀。會計文化的導向功能體現了會計個體行為和價值取向與會計機構總體目標和價值取向的趨同。當會計文化在組織中形成強有力的作用,就能夠指導在會計制度內建立一個高效率的、一般公認的會計人員標準,從而促進會計組織系統的優化,提高會計人員思想道德文化、意識,使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符合會計組織的整體目標和共同的價值取向。

2.凝聚功能。會計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通過宣傳,在會計人員中滲透共同的價值觀使個人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會計人員緊密聯系在一起,并共同打造會計實體,構建相互促進、相互信任的個體和會計機構之間的關系,使會計機構凝聚成一股無形的力量,激發會計人員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以實現共同的目標和理想,奮勇拼搏,使會計組織發揮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會計行為的凝聚力。會計機構的成員作為一個社會人,由于互動的需求,這勢必會相互吸引和影響會計人員,而會計人員由于從眾心理,最終聚合在一個共同的會計行為上,把會計人員的行為團結起來;另一方面,對會計的目標和價值觀的凝聚力。會計文化使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的目標和價值觀相一致。因此,廣大會計人員,為實現共同的目標,精誠團結、拼搏。共同的價值觀產生一種強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所有成員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把分散的力量作為一個整體團結力,促進會計組織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激勵功能。激勵在組織行為學中主要是指激發人的動機,使人有一種內在的動力,朝著預期目標前進的心理過程。激勵機制也可以說是調動積極性的過程。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理論。滿意指當人都有發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潛能的需求,“自我實現人”成為“經濟人”和“社會人”之后的人性假設。同時,會計文化是一種以會計人員為核心的亞文化,它把會計人員作為一個“自我實現人”。在這一假說的指導下,會計文化激勵功能強調非理性的情感因素在會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過形成組織內重視、尊重、理解和關注會計人的良好氛圍,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會計人員通過自己的辛勤工作和努力獲得更多的知識,加強道德修養,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使會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調動起來。

4.約束功能。會計文化不僅是會計行為的激勵機制也是會計行為的約束機制。文化約束功能是指會計機構的成員所采取的行動將能夠成功地完成組織的計劃和發展戰略,以實現組織的預期目標,旨在約束成員的行為和規范。這里提到的組織的成員,包括上級領導、管理人員和一般會計人員。會計文化對會計人員的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有顯著的影響,這種影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會計人員的思想和行為的限制。會計文化的約束功能表現為兩大方面,制度約束和精神約束。制度約束是強制性的,而精神約束,需要會計人員的個人自覺。

5.補償功能。會計文化補償功能是指會計精神文化對會計人員價值觀、道德無形的規范和約束,從而彌補會計制度剛性約束的不足。會計精神文化是會計文化隱性和最重要的部分。它包含了會計人員的價值觀、道德以及會計精神,其核心內容是價值觀。會計文化補償功能主要有:會計法律規范對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的行為規范和約束是強大的,不可替代的,但法律從分析研究到實踐,法規制定出臺需要一定的時間,不適合實際的情況可能存在,或有明顯的缺陷,在這個過程中,法律和法規需要修改。法律和法規改進和完善的會計期間,它的約束是弱化的甚至是無效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人員需要更高的的會計精神和道德素質,通過無形的自覺約束,避免和彌補這些法律的剛性不足。通過會計文化的彌補職能,會計制度中的約束制度,形成一個整體的體制規則和無形的精神約束,形成高效、合理發揮作用的會計機構,對會計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

(二)會計文化的實質

會計文化的精髓是管理文化,由會計物質文化、會計制度文化、會計精神文化構成。會計價值觀是是指對會計的本質、目的、地位、功能、作用的認識、理解和觀點。它是會計人員從會計核算和管理視角判斷會計事物、工作、活動、現象等是非曲直的標準。會計價值觀是會計人員、會計組織共同認可的價值,并按照指引提供方向和行動指南,給會計人員提供一個標準。它決定了會計機構如何看待股東、管理人員、會計人員、公眾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以及如何妥善處理這些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會計價值的以人為本。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會計文化強調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相對于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文化,會計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把以人為本作為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以文化形式實現會計人員群體的凝聚力,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會計職能作用。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是關心會計人員,關注會計人員,尊重會計人員,研究會計人員。會計組織是否運作良好,本組織的會計文化是最重要的課題。建設會計文化,首要任務是關心會計人員,要善于發掘人性的光輝,要曉之以理,必須知道如何動之以情,去感動組織中的人(劉冰,2004)。以人為本把人視為管理的主要對象及會計機構的重要資源。以人為本的會計價值,應該是真誠,實事求是,堅持原則,公平,誠實,創新和追求卓越。

會計文化的基本要素

(一)從宏觀的角度

會計文化作為一個系統,從內容上來看,應該包括四個要素,具體分析如下:即:會計活動過程元素,會計活動的結果元素,會計精神現象要素,會計精神本質要素。

會計活動過程元素,包括直接會計活動過程,如研究建立和完善領導體制的會計工作的會計機構和配備會計人員,發展會計規則及法規:開展各級會計教育等等(毛伯林,1993)。會計活動結果元素。包括滿足一定質量要求的會計信息,會計教育活動應能運輸各級、各類德才兼備,從事會計學研究教學的經濟管理人才,以及通過對會計實踐向社會提供的精致會計書刊,為社會提供的會計服務,優美、和諧的工作環境。會計精神現象要素。包括各種會計概念,以會計價值觀為核心,包括會計行為準則、思維方式、會計慣例、信仰、會計準則、會計人員的精神面貌和會計知識系統等。會計精神本質要素,主要是指會計研究、教育、會計從業人員,以促進社會經濟和職業本身的發展,作為職業理想和事業的追求。

(二)從微觀的角度

從微觀的角度考查應包括五個基本要素,即:種子(或核心)要素;催化要素;品質化要素;物質化要素;習俗化要素。種子(或核心)要素的內容,主要是指會計價值觀,精神境界和追求的理想,他們確定會計文化的內容和方向。催化要素是指會計教育和培訓,科學與技術,藝術和法規,這些內容又可分別稱為會計教育文化、會計科學文化、會計藝術文化、會計制度文化等。品質化要素,是指對會計專業的培養和提高認識。品質化要素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又一個,一批又一批會計人員、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培育、塑造形成的。物質化要素,是指會計向有關各方提供信息服務,為客戶提供技術咨詢、會計職業教育的社會各級、各類高品質的會計人員。習俗化要素主要是指會計習俗、生活習慣和信仰,及會計行業內的信息溝通渠道等。

參考文獻:

1.劉開瑞.會計文化初探[J].財經理論與實踐,1990(2)

2.劉峻.試論會計文化.當代財經,1992(5)

篇3

【關鍵詞】 導師制 目標驅動 會計學 本科教學

目前,國內80%的高等院校都設置了會計學本科專業,會計專業本科畢業生激增,畢業形勢日趨緊張。市場需求,包括會計理論界、會計實務界、會計事務管理界對本科生的要求變化都影響著會計專業本科生在校期間的專業學習目標和畢業規劃。對國內外不同層次、不同地域的會計專業本科生和教師的調查有助于分析目前會計本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外本科會計教學模式比較

1、各國的本科會計教育目標存在差異

美國的會計教育一直把未來注冊會計師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作為會計教育的目標,這樣在其培養目標的確定上就密切關注社會的需求,特別是注重職業界,如注冊會計師協會和國際大會計公司對會計教育改革的反應。

我國關于本科會計教育目標的觀點,主要集中在“通才”與“專才”、大眾教育與精英教育的爭論上。一種折衷的觀點認為,根據學生是畢業工作還是讀研究生的不同選擇劃分成兩類。但是從總體上來說,我國關于本科會計教育目標的定位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層次上,會計人才的需求方并未主導甚至參與到這一問題的討論中。關于應具備的能力問題分析上,我國未建立起符合自身國情的能力體系,更談不上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會計本科教育目標的確定。

2、各國的課程體系不同

美國本科會計教育既注重基本知識的教育,又注重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來提升學生的能力。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全面培養其分析、表達、交際、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英國會計本科教育通常與ACCA(英國特許會計師)緊密相連,根據考試科目與內容的調整做相應調整。大部分課程都很注意培養學員實際工作能力,包括熟練掌握會計軟件、電子表格和電腦的使用技能等。

澳大利亞的會計本科教育分為三個部分:授課、小組討論與輔導、課堂練習與輔導。通過這樣的學習模式,學生的自學能力、協作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在我國,本科會計教育與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互相獨立。雖然也有將考試與學校會計教育基本等同的院校,所用的教材就是考試指定輔導教材。但這樣,學生接受會計教育的目的就變成了考執業資格,有可能導致學生不專心學習其他課程。

3、各國的教學方法各有千秋

美國會計本科教育強調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包括溝通技能、知識技能及人際技能,同時對專業還要有認同感。傳統的以教師授課為主的教學方法逐步被“教師授課為輔,學生參與為主”的教學方法所取代。

英國的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課下閱讀完教材的某一部分或某些文獻資料,教師課堂授課是對課外閱讀的補充和歸納。會計課程的授課學時并不太多,如會計實務課程,可能每周授課3個學時,但輔導課的學時卻有4個。配備輔導教師,分組開設,針對作業或綜合練習,導師指定某個學生主持,自由發言,再由導師點評。

與國外相比,我國大多數高校會計教育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師主講”的教學方法,重視知識的關注,局限在課堂和課本上,不注重學生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明顯缺乏對會計工作環境的了解和對會計操作方式的形象演示。

二、對我國會計本科教育的調查

本調查在湖北省、河南省、廣東省、浙江省、北京市5個省市各選取了6所綜合性重點大學、財經類大學、獨立學院,對學生和教師發放調查問卷2000余份,針對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結合會計就業市場進行了調查。根據所獲得的數據,作出以下分析。

1、高校會計專業分布不均衡

通過調查,筆者發現高校會計專業開設情況與經濟發展程度有著重要關系。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市一本院校的數量一般比較多,三本院校的數量一般都比較少,在一本和二本開設會計類專業的比例達到60%以上;而經濟欠發達的省份一本院校的數量普遍較少,三本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較多,在一本和二本開設會計類專業的比例在40%以下。

總體來看,湖北省高校較多,一本院校10所,開設會計類專業的比例為90%;二本院校22所,開設會計類專業的比例為68.18%;三本院校32所,開設會計類專業的比例為75%;高職高專院校達到125所,開設會計類專業的比例為60%。相對湖北省在全國處于中等水平的會計市場,高校會計專業設置數目過多。

2、對培養目標的認可有差別

目前,大部分一本院校將本科會計教育目標定位于“高級會計專門人才”,三本院校定位于“應用型人才”,二本院校介于這兩種定位之間。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一本及二本院校學生認為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可以接受,但也有約20%的學生認為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過分強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不注重綜合素質教育,缺乏對學生開拓創新精神、協作交際能力、職業道德水平以及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的培養。有56%的三本院校的學生認為本校的人才培養實際與二本院校沒有區別,與培養目標脫離,沒有自己的特色。

3、對課程體系的評價不高

平均有65%的學生對高校本科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評價不高,參與調查的學生反映教師過分強調專業化程度;涉及社會、人文等領域的相關課程少,不注重提高知識結構的通用性;專業課內容也比較局限,對如稅法、統計學、計量經濟學或專業外語等課程缺乏必要的重視;不能較好地啟發學生思維;同時某些學校對各種等級證書的硬性要求也讓許多同學陷入苦惱之中。

4、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應用不能一刀切

一方面,從對學生的調查問卷統計數據來看,有38%的學生對目前會計教學方法不滿意,認為應該多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從對會計專業教師的調查問卷統計數據來看,有28%的二本院校和66%的三本院校的老師認為采用互動式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學生互動能力和教師水平兩方面。

5、師資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不管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的調查都顯示:會計專業師資隊伍素質與學校層次及地域都有很大的關系。在高校資源豐富的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的一本、二本院校,師資普遍得到學生的認可;平均有46%的三本院校的學生對師資不滿意;經濟欠發達省份和二線城市的高校會計教師普遍反映進修、參加學術活動和深入企業、會計師事務所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比較欠缺。

6、對會計實習實踐的需求有一定差別

對于高質量的校內實驗、穩定的校企合作單位和實習基地,聘請企業相關人員擔任實習導師的需求,二本和三本院校比一本院校的學生要求強烈,經濟發達地區比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會計專業學生需求更大,這和學校的人才培養目的以及學生的職業規劃有很大關系。

7、針對會計市場的調查

針對不同地域的會計市場的調查顯示:會計市場對會計專業畢業生普遍不太滿意,認為本科生在校期間目標定位不明確,畢業后往往要有很長的適應期才能進入下一步的工作或學習。經濟發達地區對會計從業人員需求更大,對畢業生的學歷層次不太在意,更看重人員素質。相比之下,湖北省會計市場容納能力有限,對畢業生的學歷層次、實踐能力要求較高。

總之,對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會計專業學生和教師的調查都顯示:我國現階段的會計學專業教育中,培養層次過多,不同學歷培養層次的院校之間沒有分工協作,同一培養層次的院校之間也無橫向協調,結合地域特點和教師特點的人才培養較少,同質化現象嚴重。

三、導師制下目標驅動教學模式的提出

1、目標驅動教學模式在會計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的會計本科教育培養模式單一,培養效率低下,各高校會計專業不能形成特色,培養的學生缺乏多樣性、個性化、競爭力。筆者認為,建立目標驅動教學模式是適用我國教育現狀、解決同質化問題的有效手段。可針對學生的地域和生源特點統籌安排,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明確培養人才的流向,根據學生特點分類引導教學,達到各高校會計人才培養錯位發展,以適應不同層次的會計市場需求的目的。

2、導師制在會計本科教學中的應用

導師制是一種教育制度,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教師同其他社會人一樣,也會有“經濟理性”,也會有“逆向選擇”和“專業興趣”。將學生需求、學校特點、社會需求、教師特點有機結合,進行導師制下目標驅動模式設立、過程控制和終端評價,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明確培養人才的職業流向,建立具有自主特點的會計本科教育模式,使學生具有合理的能力結構,能適應會計理論界和職業界的需求。

對我國會計專業教師隊伍進行教學特點、科研方向、專業興趣、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將有助于對教師隊伍的科學分類,其目的是結合目標驅動教學模式,建立教師與學生小組的對應關系,以達到教育的最大效應。

四、導師制下目標驅動教學模式的具體措施

1、摒棄“學校工廠、輔導班”式教育目標,定位于“信息平臺”

近年來,我國會計教育目標的定位爭論集中體現在人才培養類型方面,形成了“通才”與“專才”之爭。筆者認為無論是何種說法得到認可,都不會是一個好的培養目標。人才的培養不應持有一種固定的目標、模式,不能讓每個被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標準件,學校也不是考證輔導培訓班。學生的能力差別、性格差別等因素導致了每個學生的職業選擇不同。筆者認為學生可達到什么樣的成就,最終還是取決于學校、老師的引導,自身對成就的欲望和努力的情況,這就是人才分流中的“看不見的手”。學校可以將自身定位成為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根據會計人才需求及其變化規律,以市場需求和能力培養為目標,讓學生知道自己可以成為什么樣的人才,并思考要如何成為這樣的人才。在這雙“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自然會產生不同層次和類型的人才。

2、以市場需求為目標驅動構建人才培養體系

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目標驅動為導向,是人才培養的基本原則。不同類型的大學分工不同、各有所長,共同保持著整個會計本科教育發展的平衡。研究市場規律,開展實地考察,邀請各方面專家參與設計,分析會計市場與學生生源特點的需求配比,是人才培養體系設計的第一步。應在此基礎上,進行人才規格分析,設計課程體系,并在實施過程中進行科學的課程評價與反饋調節,因材施教,分類分層教學。

3、基于選擇教育理念的走班制學習組織方式的建立

根據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學說”,要通過教育使人有所發展,必定要實行“差異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改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為走班制,學校結合市場和學生需求提供多樣的課程,學生最大可能地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課程,形成最佳的適合個性發展的課程組合。同時,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學習或學習小組選擇老師,初步選擇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促進學習內容與學生發展層次、發展潛能、教師水平的一致。

4、開放式、關系式課程選擇

筆者認為,學校應該依照外部環境、本校教師特點、學生層次、職業規劃需求有計劃地安排課程,增加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和自主性。學校在課程內容安排上,可以確定會計專業必須開設的7—9門骨干課,然后根據學生職業規劃設計不同專業課群。這里有兩個基本選擇方向:一是微觀管理層面,比如企業管理課群:市場營銷課群、理財、審計等課群;二是宏觀或者中觀層面,比如行業課群:如房地產業會計相關課群,其主要涉及行業運營知識、施工管理、工程監理等。同時,還可以設置大量非專業選修課供學生選擇。

對于不同的課程,可以按照學習的難易程度由低到高,設置為1、2、3三個難度級別。在此基礎上,加入關系式課程的組合,在學生自主安排課程時,難度級別為1的課程是大學任何學期都可以選擇的。難度級別為2或3的課程中,有些是可以隨時選擇的,有些則需要學生學習且通過相應的基礎課程后才可以選擇。

5、教師發揮獨特影響力,構建項目化教學模式

會計專業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跳出會計學會計,跳出會計做會計”的價值觀,但往哪跳,怎么跳,則應由教師作出導航。師生可以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來進行教學活動,項目可以是教師的研究課題,也可以是課程專業知識專題,還可以是實踐技能培養等。這種教學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極大地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創新能力。

就如何改進我國本科會計教育,教育界和理論界研究已久,但大多改進方案并沒有真正考慮到社會、市場、學生和教師的切實需求。本文所提出的只是一家之說,但希望能為改進我國本科會計教育問題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注:本文是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導師制下目標驅動教學模式在會計學本科教學中的應用”(2011B08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家福:大學差異化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肖念、閻鳳橋:后大眾化高等教育之挑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陳翠榮:反思與構建——大學辦學特色問題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4

只有強化國有施工企業成本的內部會計控制,才能提升施工企業經濟的根本利益,這也成為了施工企業的首要任務。文章針對國有施工企業成本的內部會計控制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供業內人士參考。

【關鍵詞】

國有施工企業成本;內部會計;控制

我國建筑行業的競爭逐漸趨向白熱化,建筑市場通過較低的成本創造出較高的品質,企業是否可以在市場中穩步前進,重點在于企業是否可以為業主提供一個品質較高,造價較低的產品,施工企業成本的內部會計管理已經成為了建筑施工企業在經營管理方面的基礎條件。國有施工企業要邁向市場,確保在如此繁雜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加強成本的約束體制,創建及完善成本會計控制制度,構成一個可以將成本進行自我制約、自我協調、自我檢查的控制制度。

1 國有施工企業成本論述

施工企業成本指的是進行工程施工的企業通過施工造成的支出,包含了人工費用、材料費用、設備費用以及其他直接費用及間接費用等,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會計成本。對于國有施工企業來講,它的成本費用的主要內容包含了以下幾點:

1.1 直接費用

指的是在項目施工時知曉耗費的組成項目實體或者是有利于完成項目實體建造的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材料費用。指的是在施工的過程里使用的石灰、沙、石、鋼筋、水泥等主材、外購結構構件以及有利于項目完成的輔材料,同時也包含了周轉材料的費用,在施工的成本里占有較大的比重,通常是總造價的65%左右。

(2)人工費用。指的是對于直接進行項目施工操作以及在施工現場進行構建制作的人員、現場運輸材料、配料人員發放的基本工資、獎金、福利待遇、工資津貼和勞動保護費用等。

(3)機械費用。指的是項目施工時運用自有施工機械的使用費用以及在外單位租賃的施工機械費用、油耗、電耗、折舊費用、維護費用等相應的費用。

(4)其余直接費用。指的是刨除材料費用、人工費用、機械費用的在施工過程里產生的其余費用。

1.2 間接費用

指的是企業的所有項目部門為了施工進行的準備、管理以及組織施工生產時所產生的所有施工間接費用的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費用。不但包括了在施工現場產生的管理費用,比如施工現場管理時產生的施工輔助費用、職員探親費用、行車費用、雨季施工補貼費用、冬季施工補貼費用、夜間施工補貼費用以及工地轉移的費用等等;還包括了在項目部以及項目部上級部門產生的管理費用,比如員工的工資、福利以及保護費用、行政固定資產折舊費用、工具的使用費用、業務的招待費、出差的差旅費、會議費用、辦公費用等等。

(2)財務費用。通常指的是施工企業借款時需要支付的借款利息以及相關的費用。

2 國有施工企業成本的內部會計控制現狀

2.1 業績審核趨于形式化,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當前,國有施工企業的上層人員,比如董事會、監理會、經理層的人員交叉現象,使得投資者、經營者以及監督者混為一談。

2.2 對于內部會計控制意識不充分,使得控制的方法過于簡單

許多施工企業對于企業成本的內部會計控制的意義以及作用認識的不夠充分,有些企業對于創建內部會計控制不予理會,認為只有“人治”才是“王道”,覺得執行內部會計控制太過較真、較勁,這不但束縛了企業的活力,還對于內部單位以及人員的和諧關系有所影響,并且就對外承包工程項目而言也十分不利,是否進行控制全靠領導的指示,會計控制制度存在與否無關痛癢。

2.3 內部會計控制執行力不夠,控制力度較弱

國有施工企業成本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以及措施應當是較為規范及全面的,可是,一些企業把制度放在表面,并不付諸于行動,使得會計的監督失效,管理及控制較弱。

2.4 內部會計控制同其余管理控制沒有協調性

企業的內部控制包含了內部會計控制以及管理控制兩大部分,會計控制以及管理控制一定要共同配合才可以使管理有章可循。有些國有施工企業將成本內部會計控制以及管理控制機械區域劃分開來,自掃門前雪,無法達成控制的效果。

2.5 內部會計控制的設計不夠合理

內部會計控制的設計方案以遵紀守法、完善體系、成本利益等原則為前提,內部會計控制在設計上注重實用性、靈活性、及時性等,使得目標非常明確,職責較為清晰,并要關注關鍵控制點。可是有的企業也會在內部會計控制方面缺少時效性。項目部屬于施工企業的成本部門,工程的成本控制是企業獲得效益的重點所在,在成本的結構當中,材料物資管理控制非常重要。

3 強化國有施工企業成本的內部會計控制的對策

3.1 加強整體成員成本管理的理念,提升整體成員的成本管理素質

(1)企業所有領導干部應當提升自身的思想觀念。從企業法人到項目經理、隊長、班長、組長等人員,都應當轉變思想,丟掉成本無法再降低的束縛,完全意識到成本降低的潛力是無盡的,頑強建立起注重效益就一定要注重成本的觀念,將抓成本管理成為長期的戰斗任務。

(2)強化對企業員工成本以及市場競爭力、效益及成本、成本同員工之間的利益進行宣傳教育,并透過創建合理的利益機構以及約束機構,加強員工對于成本的接管理念、成本的競爭理念以及成本的效益理念,激發出全體工作人員對成本管理的積極性以及主動性。

3.2 完善成本管理組織以及基礎工作,創建完善的成本管理機制

(1)創建完善的專職成本管理機制,也就是通過企業財務部門內部設立成本管理科室,對成本的經濟活動進行協調統一,規劃企業內部成本的管理制度,對成本進行審核及分析,對企業的成本采取專業化的管理。

(2)不斷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礎工作。重點在于制定一個較為完整的工時和材料耗費、設施運用、費用開支、工程量計算、工程變更等一系列原始記錄的填寫、審核、傳閱、保存的制度,從根本上嚴格把控,將成本管理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

(3)創建完善的成本管理責任制。將所有職能部門的成本管理責任真正落實下去,真正發揮出自身的監督、服務、控制、協調的作用,確保企業對施工項目采取的宏觀調控,并將成本管理的責任層次進一步落實,本著企業為利潤的核心,項目是成本的核心為原則,創建以法人為中心、項目管理為重點、作業層管理為基本的成本管理體系,從而形成了一個非常復雜的立體化成本管理體系。

3.3 將成本管理內容進一步完善

(1)注重成本預算,做好投標報價工作。要建立一個非常有利的投標班底,并且,在投標選擇之前要將成本思考融入其中,通過招標工作的具體特點以及市場供求狀況、企業的技術、管理能力,員工的素質等,提升預測結果的準確程度。

(2)強化工程索賠的管理。工程索賠出現在施工的整個過程,是承包商降低成本損失的重要方法,是一個具有高度專業性的工作。要建立專門的索賠部門,建立法律意識,加強索賠觀念,全面、正確的把握施工過程里的相關信息,不斷為索賠人員提供深入學習理論及方法的機會。

(3)加強工程質量,強化質量成本管理。從整體來看,提升工程質量以及降低工程成本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國有施工企業應當將經營的思想擺正,提升工程質量與科技進步的結合力度,加強質量成本的管理,盡可能將損失降到最低。

(4)完善供應過程的成本管理。不但要強化材料購物成本的管理,還要加強自身的管理,在積極監督的同時,嚴禁亂借、亂用資金的現象發生,確保施工生產所需的資金不受影響。

3.4 強化宏觀管理,改良國有施工企業成本管理的外部因素

(1)整理

規劃建筑市場。國家立法機關應當盡可能快速的完成相關法律,這樣不但可以將市場的行為進行規范,還能供應充足的法律依據,并且,所有部門都積極的推動建筑市場前進的步伐,國家應當針對投融資體系進行改革,不斷完善法人責任制以及項目的資本金制度,并且行業應當改善企業資質管理制度。

(2)不斷推動建筑產品價格的轉變。也就是國家要通過價值規律的需求,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變動,革新微利政策,讓建筑產品的率潤符合社會平均利潤水平。只有建筑價格更加合理,才能保證企業的補償工作的順利進行,才能真正激發出企業加強成本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 結束語

通過上述論證可以表明,我國的國有施工企業成本的內部會計控制由于管理方面不夠完善使得會計信息出現失真的現象。想要改善這一現狀,就一定要創建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這樣才能真正確保企業社會效益的實現,企業也可以得到更加穩步、健康、長遠的發展,從而確保了企業經濟效益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高明,楊建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分析[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0.(06).

[2]于紅.淺談企業內控制度的建立及對策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02).

篇5

一、會計監察人制度的立法背景

日本《關于股份公司監察的商法典特例法》(以下簡稱《特例法》)對大型股份公司的會計監察人制度作了具體規定。日本于1974年制訂該法后,截至1999年,已先后五次對該法進行修正。《特例法》的立法目的,在于加強對大型股份公司的財務監督,強制大型股份公司設置雙重監察人。為此,《特例法》規定,凡資本額在5億日元以上或最后資產負債表記載的負債總額在200億日元以上的股份公司為大股份公司。鑒于大股份公司的股東、債權人、交易相對人、從業人員為數眾多,其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對社會經濟有較大影響,大股份公司除應按《商法典》規定設置監察人(監事)外,還必須設置外部監察人——會計監察人,會計監察人必須是經國家考核注冊的會計師或監察法人。

會計監察人的設置,使大型股份公司經營者受到監察人(監事)與會計監察人的雙重監察。雙重監察制度的設立,既可以彌補內部監察之不足,又可以防止公司內部監察人與被監察人相互勾結,是加強對公司監察力度的重要而有效的法律手段。

二、會計監察人的選任

1、會計監察人的選任。會計監察人由股東全會選任。由于股東全會事實上被董事會控制,為防止董事會操縱會計監察人的選任,從而導致會計監察人形同虛設,《特例法》規定,董事向股東全會提出選任會計監察人的議案時,應經監事會同意。監事會也可以以其決議,請求董事會將會計監察人的聘任作為股東全會的會議內容,或直接提出聘任會計監察人的議案。

2、會計監察人的資格。會計監察人應為公認會計師(含外國公認會計師)或監察法人。為確保公認會計師獨立、客觀、公正地執行審計業務,《特例法》對會計監察人的任職資格予以嚴格限制,規定下列人員不得擔任會計監察人:(1)依公認會計師法之規定,不能對大股份公司之會計文件實行監察者。(2)因經營公認會計師或監察法人業務之外的業務,自公司的子公司或其董事、監事處繼續接受報酬者及其配偶。(3)受業務停止處分,且其停止期間未滿者。(4)其社員(成員)中有前項所載者或其社員的半數以上為第二項所載者的監察法人。

會計監察人的任期,于就任后1年以內最后決算期的定期股東全會閉會時終止。如股東會屆時無另外決議,會計監察人視為于該全會上再次當選。董事向股東全會提出不再續聘會計監察人的議案時,亦應經監事會同意。

三、會計監察人的解任

為保證會計監察人審計的獨立性和連續性,《特例法》對公司解聘會計監察人予以一定限制。公司可以依股東全會決議解聘會計監察人,但董事向股東全會提出解聘會計監察人的議案時,應經監事會同意。被解任的會計監察人可以出席股東全會陳述其意見。除被解任有正當理由的情形外,被解任的會計監察人可以對公司請求賠償由此而產生的損害。

會計監察人有下列情形之一時,可以以監事會的決議將其解聘:(1)違反職務上的義務或怠于履行其職務時。(2)有與會計監察人不相稱之劣跡時。(3)因健康原因,發生執行職務障礙,或不勝任其職務時。據此解聘會計監察人后,監事會應將解聘事由向解聘后最初召集的股東全會報告。被解任的會計監察人,可以出席上述股東全會,陳述其意見。

會計監察人職位出現空缺時,如股東大會未能及時選任會計監察人,則監事應以其過半數的同意,選任臨時執行會計監察人職務者。

四、會計監察人的權限及責任

為充分發揮會計監察人獨立審計之職能,《特例法》賦予會計監察人廣泛的執業權限:(1)會計監察人可以隨時閱覽或謄寫公司的會計賬簿及文件,或要求董事、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提供會計報告。(2)會計監察人為執行其職務,必要時可以調查公司的業務及財產狀況。(3)會計監察人為執行其職務,必要時可以要求子公司提供會計報告,或調查子公司的業務及財產狀況。

為加強會計監察人與監事之間的協調與配合,防止董事濫用職權,《特例法》規定:會計監察人在執行其職務過程中,發現董事在執行職務中有不正當行為或違反法律或章程的重大事實時,應向監事報告;監事為執行其職務,必要時可以請求會計監察人提供監察報告。

為促進會計監察人謹慎、勤勉地執業,《特例法》規定了會計監察人失職情形下的審計責任:(1)因會計監察人怠于履行其職責而致公司遭受損害時,該會計監察人對公司負連帶賠償責任。(2)會計監察人在其監察報告書中,就重要事項作虛偽記載而致第三人遭受損害時,該會計監察人對第三人負連帶賠償責任。鑒于會計監察人畢竟不是公司財務報表的擔保人,其審計責任應限制在合理范圍內,因此,會計監察人能證明其對職務并未疏忽時,不承擔賠償責任。(3)在會計監察人應對公司或第三人負損害賠償責任的情形下,若董事或監事亦應負其責任時,則會計監察人、董事及監事為連帶債務人。

五、我國上市公司獨立審計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

我國關于上市公司獨立審計制度的規定,散見于《公司法》、《證券法》、《注冊會計師法》、《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規之中。其中,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對上市公司聘用及解聘會計師事務所、所聘會計師事務所的權利及報酬等事宜作了較為明確的規定。表面看來,我國對上市公司的會計監督與日本相差無幾,但實際上與日本大股份公司的會計監察人制度相比,我國上市公司獨立審計制度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

1、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獨立性較差。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董事會及經理層控制著公司的決策權和經營管理權,其權力日趨膨脹。權力制約的失衡導致董事和經理濫用職權、違法經營、侵犯公司及股東權益的現象相當普遍,因而上市公司獨立審計的主要對象應該是董事和經理。有鑒于此,會計師事務所的聘任及解聘程序應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受董事意志所左右,以免審計監督流于形式。為此,日本大股份公司會計監察人的聘任議案須由監事會提出,或雖由董事會提出,但應經監事會同意。我國《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只規定公司聘用會計師事務所由股東大會決定,由于股東大會實際上受大股東及董事會控制,這就意味著被監察人(董事會)事實上操縱著監察人(會計師事務所)的聘用或解聘,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難免因此大打折扣。

2、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格限制過于寬松。為保證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客觀性、公正性,日本《特例法》對會計監察人的任職資格予以嚴格限制。它不僅禁止公司的利害關系人及受停業處分者擔任會計監察人,而且禁止其成員中有受停業處分者或其成員半數以上為公司利害關系人的監察法人(會計師事務所)擔任會計監察人。我國《注冊會計師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對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從事上市公司獨立審計的資格亦有所限制,但這些限制主要表現為禁止不具備證券從業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以及與上市公司有利害關系的注冊會計師執業,至于其部分成員屬市場禁入人士或利害關系人的會計師事務所則不在禁止之列。這種限制顯然過于寬松,有損于獨立審計的公正性。

3、會計師事務所的調查權受限制。會計文件有時并不能真實、準確、完整地反映公司財務狀況,因而會計師事務所為搜集審計證據、履行審計職責,應該有權調查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業務及財產狀況。日本《特例法》即賦予會計監察人對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業務和財產狀況的調查權。我國《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并未規定會計師事務所可以調查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業務及財產狀況,雖然理論上會計師事務所可依《獨立審計準則》及行業慣例為之,但這種行政規章及行業慣例的強制效力畢竟有限,以致在審計實務中,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拒絕會計師事務所調查其業務及財產狀況的事例屢有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審計質量。

篇6

關鍵詞:會計師事務所 強制輪換 成本 收益

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制是指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上市公司聘任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強制更換的制度安排。這一制度意在通過限定審計任期來維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提高審計質量。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制定了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制度(以下簡稱事務所輪換制),但是從執行的后果來看似乎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研究表明,在已實行該制度近30年的意大利,目前尚無任何證據顯示出強制輪換的優越性,而同樣曾實行該制度的加拿大和西班牙也已經先后放棄。事實上,強制輪換是一種政府決策安排,而任何一項決策都需要進行“利弊權衡”,這種“利弊權衡”用經濟學術語來說,就是成本-收益分析,只有當產生的收益(該收益應當是可預見的)大大高于支出的成本,該項決策才是可行的。因此從理論上說,是否需要強制輪換取決于輪換時信息的邊際使用收益是否大于邊際生產成本。其中,使用收益是信息對信息使用者決策產生的價值,與審計質量密切相關;而信息的生產成本是客戶和會計師事務所共同為提供信息所發生的成本。筆者認為,會計師事務所的強制輪換,將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和客戶成本的必然增加,而希望通過輪換達到提高審計質量的預期目的卻有待商榷。

一、事務所輪換制的成本分析

企業的各種活動都可以看作是契約的安排和履行過程。強制輪換意味著會計師事務所和客戶之間要締結新的契約。一般來說,在締約過程要發生三類成本:(1)締約前,關于交易對象、交易內容等有關信息的搜尋成本;(2)締約中,討價還價的談判成本;(3)締約后,督促條款得以履行的監督成本和業務成本。

從會計師事務所的角度來看,強制輪換將使其發生更多的初始成本支出。首先,強制輪換會造成會計師事務所初始交易成本(搜尋成本和談判成本)的增加。事務所為了能持續生存和發展下去,必須不斷爭取新的客戶,因此會發生與尋找客戶以及同客戶簽訂合約有關的交易成本,這包括與新客戶接洽發生的差旅費、招待費以及考察新客戶發生的費用等。其次,現實生活中審計人員除了與客戶之間存在簽約成本外,也存在明顯的與某一客戶相關聯的啟動成本。一般來說,在初次對一個客戶進行審計時,會計師事務所需要花費更多的審計時間、投入更多的成本,以全面、深入的調查了解客戶的基本情況并進行原始的資產驗證。西方有學者曾具體的指出:在初次審計委托中存在著明顯的啟動成本問題,這是因為:(1)審計人員需要證實某些資產負債表項目的永久自然狀態,如固定資產、專利權、留存收益等;(2)不得不證實資產負債表的期初余額;(3)對客戶的經營活動尚不熟悉。此外,審計人員在對一個客戶進行審計時會通過連續多期審計而形成許多專用資產,其中包括對客戶業務的運作、流程和控制系統等的深入了解,而這些資產僅在合約關系存續時才有價值,一旦強制輪換,這些專用資產將遭受毀損,并導致審計的成本和價格大幅上升。因此,強制輪換使得審計人員因熟悉前任客戶而帶來的審計效率提高的優勢隨著每次輪換而喪失,這無疑會加大事務所的隱性支出。美國審計總署(GAO)關于強制輪換會計師事務所潛在影響的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認為,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的財務報表審計成本包括營銷成本(由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的與他們努力獲取或保留財務報表審計客戶相關的成本)和審計成本(由會計師事務所承擔的實施公眾公司財務報表審計的成本), GAO的調查顯示表明,為了在第一年的審計中獲取對公眾公司經營、系統和財務報告慣例的必要了解,會計師事務所的初始年度審計成本可能高于隨后年度的審計成本(估計為20%以上)。同時該研究報告還認為,由于無法預測新的審計客戶所處的位置,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可能導致審計人員的遷置成本,并指出會增加對員工的教育培訓成本。會計師事務所由于強制輪換增加的成本,或多或少會轉嫁到客戶身上,從而提高了客戶所承擔的審計費用。GAO的研究報告調查顯示表明,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將會導致較高的審計收費,因為一旦建立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制度,會計師事務所將會在有限的審計任期內收回額外的成本。同樣,他們認為對會計師事務所而言,將不會存在一個激勵機制以消化吸收額外成本。因為,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將會排除審計師與公眾公司形成長期業務關系的可能性。

除了審計費用的提高外,客戶在選擇新的事務所的過程中還會發生其他的成本。GAO的研究報告認為,客戶在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的情況下,由于雇傭新的審計師,將會發生選擇成本(由客戶承擔的內部成本,用于選擇新的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公司審計師),和支持成本(由客戶承擔的內部成本,用于支持會計師事務所了解公司經營、系統和財務報告慣例)。該研究報告調查顯示,在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的情況下,隨著審計師的變動,客戶在第一年度與審計相關的可能增加的成本高于未變更審計師的情況下連續審計成本的43%到128%之間。

會計師事務所的強制輪換,除了將導致會計師事務所和客戶成本的增加外,還會使得監管部門的監管難度加大,從而造成監管成本的上升。此外從社會的角度而言,本該是要對外說明輪換原因的自愿輪換,若以審計任期到了規定年限而強制輪換的信息形式,市場將會因少了一個信息說明渠道而變得缺乏效率,從而增加了社會的總成本。

二、事務所輪換制的收益分析

如上所述,使用收益是信息對信息使用者決策產生的價值,與審計質量密切相關,審計質量與使用收益正相關。因此在本文的分析中將使用收益轉化為強制輪換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即強制輪換是否能促進審計質量的提高。西方學者DeAgenlo認為,審計質量的特征包括對會計報表錯弊的“發現”和“報告”兩個方面,而發現會計報表的錯弊取決于審計專業勝任能力,報告會計報表的錯弊與審計獨立性有關。因此,審計質量與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和審計獨立性有密切關系。

經濟學認為,隨著產品產量的增加,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會因一系列原因而下降,這些因素包括工人對工作業務的熟悉程度提高、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改進等,這稱之為學習曲線效應。事實上,在審計工作中,也存在著學習曲線效應。隨著審計師任期的延長,審計次數的不斷增加,審計人員將能更深入的了解客戶的生產經營特點和交易流程、運營體系和生產交易流程、行業的市場競爭地位、所采用的會計政策等,從而更好的鑒別客戶會計報表的風險,采取有效地審計程序、收集適當的審計證據,最終有利于提高審計質量。西方學者Coolbert認為,隨著審計任期延長,審計人員對客戶更加熟悉,更有經驗,有助于進行復雜的決策和判斷。而實行強制輪換勢必造成審計人員對客戶情況的丟失,喪失深入了解客戶的優勢,從而導致審計質量的下降。美國質量控制調查委員會曾發現:在審計師任期的開始兩年內發生審計失敗的概率是之后任期內發生審計失敗的3倍。此外對于現任審計人員而言,如果合同的時間是既定的,當他們意識到即使以高標準服務也不意味著能留住客戶時,就會在審計的后期減少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失去提高審計質量的積極性。

經濟學中關于有限理性的假設對于審計來說同樣適用。審計人員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個體,他必然要使自身的個人效用最大化,即個人財富的最大化和相關風險的最小化,審計人員就是在這收益與風險的權衡中選擇相應的審計策略,來實現自己效用的最大化。但審計人員的這種權衡與選擇在短期和長期中是顯著不同的。從短期來看,審計人員和客戶“合謀”,即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所有人(或社會公眾)是一個理性的選擇,因為所有人在短期內是不會了解太多情況的,這樣審計人員的短期風險就不會太大。因此在短期內一次“博弈”的情況下,審計人員和客戶聯合起來“欺騙”成功。但是在長期的反復的“博弈”下,情況就有所不同。按照博弈論的觀點,多次重復且無限期的游戲可能誘導人們守信,同時從長期角度來看,理性的客戶和公眾是能夠發現和識別高質量審計服務的提供者的,因此審計人員是無法憑著所有人對他的信任長久與管理人“合謀”共同對付所有人的。對審計人員和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在長期中存在一種激勵機制促使其提高審計工作質量,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三、結論與建議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會計師事務所的強制輪換將導致包括事務所、客戶以及監管部門等社會總成本的增加,但其帶來的預期收益卻具有不確定性。與此同時,強制輪換卻有可能導致尋租和腐敗行為的產生,因為事務所強制輪換很可能成為上市公司“購買審計意見”的借口和手段,達到欺騙社會公眾的目的。因此作為一項政府的政策制度安排, 會計師事務所的強制輪換是否能達到其預期目的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事實上,基于委托-關系而產生的獨立審計其存在和發展都是由市場決定的。市場力量出于自我利益的驅動而提供制衡,這種制衡力量可以來自受害者,也可以來自市場中任何利益相關者,它是審計人員主動保持獨立性,提高審計質量的動因,因此是否更換事務所還是應以市場力量來決定,作為政府來說更應該關心的可能是影響審計質量的制度根源,如不合理的股票發行和審核制度、地方政府對事務所的干預、事務所的有限責任組織形式以及與審計失敗有關的民事賠償機制的缺失等因素。

參考文獻:

1.余玉苗,李琳。審計師任期與審計質量之間關系的理論分析。經濟評論,2003(5)。

篇7

【關鍵詞】 注冊會計師制度; 投資者保護; 執業質量檢查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股市投資者規模數量全球最大,股票市場開戶數約為1.65億戶,其中機構投資者約70萬戶,個人投資者約1.64億戶,占99.6%。因此,對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保護,關系到我國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及其正常功能的發揮。國內外眾多學者圍繞投資者保護問題展開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并取得了較豐碩的成果,我國也經過不斷實踐基本形成了由國家法律法規和行政保護、投資者自我保護、市場自律保護與社會監督保護相結合的多層次投資者保護體系。作為股份公司和資本市場出現后產生的一種制度安排,注冊會計師制度成為市場經濟運行特別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中的重要監督力量,理論界也從多個視角對注冊會計師制度的功能、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投資者保護作用等進行了多維度的規范分析與實證檢驗。注冊會計師制度作為保護投資者利益的一種有效手段(Watts & Zimmerman,1986),得到了實踐與理論研究的充分證明。

但是,注冊會計師制度對投資者保護效用的充分發揮,不僅依賴于其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審計意見,依賴于其作為一種監督力量的本身威懾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于注冊會計師制度本身的建設與完善。執業質量的高低是注冊會計師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也是其對投資者保護的重要體現。基于此,本文擬從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的視角,通過對財政部組織實施的會計信息質量檢查中關于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檢查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簡稱“中注協”)組織實施的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來透視其投資者保護功能。

二、財政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下的投資者保護

(一)財政部門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賦予了財政部門對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管理的職能,而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檢查,則是其行政監督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1998年以前,國有企業年度財務報表實行財政審批制度,自1998年起除少數特殊行業外,國有企業年度財務報表由財政審批轉為委托注冊會計師審計。為了應對這種轉變,財政部對經過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的財務報表建立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制度,從1999年開始財政部駐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簡稱“專員辦”)每年都對國有企業進行會計信息質量檢查。2003年,財政部收回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管職能,形成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與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相結合的模式。2005年以前部分地方財政部門也自行開展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自2005年開始由財政部統一組織地方財政部門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

2001年2月20日,財政部《財政部門實施會計監督辦法》以規范財政部門會計監督工作,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及其派出機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財政部門依法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的程序和內容實施監督檢查,其形式主要是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的抽查。為了構建高效有序的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機制,2003年12月2日,財政部《財政部關于落實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職責若干問題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財政部門開展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檢查與處罰工作的指導思想、職責范圍和有關要求。為了規范和指導財政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檢查工作,財政部于2006年3月31日印發了《會計師事務所監督檢查工作規程》,對財政部和省級財政部門的檢查職責進行了明確劃分。2009年2月3日,財政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做好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行政監督工作的通知》,以加強對具有證券、期貨相關業務許可證會計師事務所(簡稱“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政監督。2009年10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財政部《關于加快發展我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若干意見》,要求財政部重點加強對大中型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的監管,各省級財政部門重點加強對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2010年6月1日,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精神,財政部了《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工作的意見》。

這些相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使我國在財政部的總體規劃和組織協調下,按照“統一領導、分工負責、統籌協調、運轉高效”的基本原則,逐步建立起了專員辦和各省級財政部門分別承擔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和非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政監督工作,形成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專項檢查和延伸檢查相結合、日常監控與重點檢查相結合、分析評價與處理處罰相結合的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體系和長效機制。

(二)財政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結果剖析

1.財政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檢查規模

財政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主要通過專員辦和各省級財政部門分別進行,其檢查規模如表1所示①。

表1所示的會計師事務所檢查數量的變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的建立與不斷完善的過程。2002年財政部收回注冊會計師行業的行政監管職能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只是作為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的附帶和延伸,而自2003年財政部《財政部關于落實注冊會計師行業行政監督職責若干問題的通知》后,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檢查便成為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的一部分內容。2005年地方各級財政部門開始系統性地參與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財政部2006年3月31日印發的《會計師事務所監督檢查工作規程》就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進行了明確的職責分工,其中財政部組織專員辦重點檢查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則主要負責檢查本行政區域內的非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由表1還可以看出,自2005年起,每年通過財政部門進行執業質量檢查的會計師事務所基本維持在當年事務所的10%以上,其檢查的覆蓋面較高。

2.財政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處罰情況

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處罰能夠對注冊會計師行業起到必要的震懾作用,有利于提高其執業質量,但較高的處罰比例在說明我國財政部門強有力的行政監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反映了我國注冊會計行業執業質量不高的現實。歷年被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②。

由表2可見,自2006年財政部和地方財政部門在會計師事務所檢查上進行明確的職責劃分后,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處罰比例總體上要高于以前年度,特別是2007年和2008年更是達到了32.72%和24.51%,此后有所下降,這可能與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執行,以及2006年2月15日的新審計準則體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會計師事務所執行有關。

對上市公司年度財務報告的審計主要是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截至2011年底,我國7 996家會計師事務所中具有證券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54家,從業人員數量超過全行業的十分之一,但收入卻占據行業的半壁江山。因此,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影響到我國資本市場和注冊會計師行業本身的健康發展。財政部也一直十分重視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行政監管,每年都通過財政部專員辦對其執業質量進行重點檢查。2009年專員辦所檢查的43家事務所(其中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20家、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分所20家)處理處罰了41家;2010年專員辦所檢查的56戶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分所)全部受到了相應的處理處罰。2009年以前財政部門作出的處理處罰主要以行政處罰為主,2009年財政部通過專員辦所處理的41家會計師事務所全部為整改、約見談話提醒或監管關注的處理而未有行政處罰,2010年所處理的56家會計師事務所除了1家為罰款外其他的55家均為整改、約見談話提醒或監管關注等非行政處罰。從處罰的比例看,近幾年被檢查的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大部分受到了相應的處罰,說明對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政監管是強有力的;從處罰的類型看,被行政處罰的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很少,說明我國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整體上執業質量較高,對投資者利益作出了應有的保護,財政部門對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政監管是有效的。

三、注冊會計師協會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下的投資者保護

(一)注冊會計師協會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雖然中注協1996年7月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監督檢查工作的決定》,1996年12月30日頒布了《會計師(審計)事務所業務檢查制度(試行)》,但基本上以查案件主,對特定事務所進行檢查,檢查覆蓋面不夠,執業質量缺乏有效監督。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的真正建立并在行業內得以全面實施則始于2004年,發展至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的建立階段。以中注協于2004年頒布的《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試行)》為起點,開始了對全國會計師事務所組織實施以5年為一個周期的執業質量檢查工作,2007年將證券資格事務所的檢查周期由5年縮短為3年并由中注協直接組織檢查,2006年12月24日中注協頒布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執業違規行為懲戒辦法》、《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懲戒委員會暫行規則》、《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申訴委員會暫行規則》,以規范對會員違規行為的懲戒,從而建立起了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第二階段,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的發展階段。在對第一個周期五年來行業檢查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中注協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試行)》進行了修訂,于2009年7月28日了新修訂的《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中注協2008年10月15日了修訂后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執業違規行為懲戒辦法》。第三階段,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的改革與完善階段。以中注協2011年7月16日《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改革方案》為開端,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進入改革與完善階段,中注協還修訂出臺了《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執業違規行為懲戒辦法》。

(二)注冊會計師協會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結果的解析

1.注冊會計師協會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檢查規模

自2004年開始,中注協組織全國各地方注冊會計師協會進行了5年一個周期的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2007年中注協開始直接組織檢查組對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進行3年一個周期的執業質量檢查。歷年的檢查規模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見,每年通過中注協直接組織檢查和各地方注冊會計師協會檢查的事務所占當年年初事務所的20%左右,保證了5年一個周期的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目標的實現。由于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執業對象有其特殊性,基本上是以上市公司審計業務為主,其執業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資本市場的有序和健康發展,對投資者利益起著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因此,自2007年開始,中注協直接組織對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開展檢查。表4反映了2007年以來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情況。

由表4可以看出,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自2007年起便由中注協直接組織檢查組做重點檢查,5年來共計檢查了181家事務所(含分所),同時也委托地方注冊會計師協會對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分所的執業質量進行了檢查。

2.注冊會計師協會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行業懲戒情況

對于在執業質量檢查中存在問題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處理,主要是行業懲戒和移交相關部門進行行政處罰兩種,如2004年移交有關部門進行行政處罰案件8起,2005年移交財政部門處理處罰事務所111家。中注協對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歷年懲戒情況如表5所示。

由表5可見,8年來受到行業懲戒的會計師事務所共有1 490家,占被檢查事務所總數的13.48%,其中2004年、2008年的比例均為30%以上,說明中注協及地方協會對存在問題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懲戒力度較大。另一方面,受到行業懲戒的會計師事務所在總體上呈逐年下降趨勢,從2004年的268家下降到2011年的88家,其比例也從2004年的32.52%下降到2011年的5.17%,說明雖然每年受檢查的會計師事務所均在20%左右,但在注冊會計行業誠信建設的背景下,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的效果很明顯,提高了其執業質量,減少了被行業懲戒的比例。

另外,由表5還可以看出,對于中注協直接組織檢查的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由于2007年是第一年由中注協直接組織檢查,其受到行業懲戒的比例較高,達到了18.92%,隨后逐年下降,近兩年均在4%以內。同時,相比較中注協所懲戒的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是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總所與分所)比例與地方注冊會計師協會所懲戒的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是非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比例,除2007年外,其他各年前者均明顯要低于后者,說明在執業質量檢查制度下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不但得到了提升,而且執業水平整體上要高于非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也進一步說明在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體系的實施下,我國注冊會計師制度在保護資本市場投資者利益方面的作用得到了有效的發揮。

四、結論與啟示

通過以上財政部門和注冊會計師協會關于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結論與啟示:

(一)不斷完善的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體系成為投資者保護的重要基石

目前,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主要是由財政部門和注冊會計師協會進行。財政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行政監督的完備制度體系和中注協所構建的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執業質量檢查制度體系,不但建立起了我國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制度體系,而且為執業質量檢查提供了具體的技術操作標準與指南。另外,財政部2009年的《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做好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行政監督工作的通知》和中注協2009年修訂的《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分別對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和其他會計師事務所的執業質量檢查進行了分工,突出了對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重點監管和執業質量檢查。這些不斷建立與完善的制度體系,使其成為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的重要制度保障,也是注冊會計師行業對投資者利益保護的重要基石。

(二)較高比例的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是投資者保護得以有效運行的重要保證

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制度體系的建立僅僅是從制度上為事務所執業質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而事務所執業質量要得到真正的提高,還必須使這些制度得以有效運行。每年的事務所執業質量檢查覆蓋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制度運行的效度,具體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自2005年始,財政部門和注冊會計師協會所檢查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比例基本上達到了30%,注冊會計師協會更是確立了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3年和一般會計師事務所5年的檢查周期,較高的執業質量檢查比例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執業質量的提高,不同類型事務所不同的檢查周期也突顯了證券資格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重點。

(三)較大力度的違規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處理處罰是投資者保護的信度

對違規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處理處罰不是執業檢查的目的,但通過處理處罰能夠在行業內產生重大的威懾力,從而有利于行業誠信建設,提高執業質量,也能在社會公眾中樹立起良好的資本市場第三方監督的形象,進而在加強注冊會計師行業自身建設的同時增強了對投資者保護的可信度。財政部門與注冊會計師協會在執業質量檢查中所處理處罰的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具體情況如表7所示:

由表7可見,2004—2010年間,財政部門和注冊會計師協會所處理處罰的事務所占到了被檢查事務所的15.09%,其處罰比例較高。從各年來看,處理處罰事務所占被檢查事務所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從2004年的32.78%下降到2010年的9.47%,這種趨勢說明執業質量檢查的威懾力得到了體現,執業質量得到了提升。

綜上所述,財政部和注冊會計師協會在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檢查與監管中,對違規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較大力度的處理處罰,使其懲戒和威懾作用得到了有效的發揮,增強了投資者對注冊會計師行業保護其合法利益的信心和可信度。

【參考文獻】

[1] 張立民,唐松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產權功能:演化與延伸[J].會計研究,2008(8).

[2] 郜進興,林啟云,吳溪.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十年回顧[J].會計研究,2009(1).

[3] 楊時展.中國注冊會計師制度的沿革與發展[J].財會通訊,1995.

[4] 張立民.改革開放30年中國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歷程的產權視角回顧[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8(11).

篇8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資本市場;影響;對策

1會計信息質量的內涵及意義

信息是了解事物和反映事物的一種媒介,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等相互關系中產生的反映。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起到不同的影響。一般而言,真實有效的信息具有真實性和客觀性,對使用者能起到一定的積極推動作用;反之,虛假錯誤的信息則為使用者帶來錯誤的引導,具有負面的影響。資本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核心場所,是各種經濟信息的聚集地和擴散地,對企業決策的發展和企業戰略計劃的實施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依據。而企業的會計信息作為經濟信息中重要的內容,直接反映企業的財務情況和綜合實力,影響到企業財政決策的實施和企業穩定地發展。

2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含義

資源是社會發展和人類能夠生存的源動力,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實質也是對資源的一個消耗和再生成的過程,但一些具有消耗性的資源是不具備再生性的。如何合理開發并利用這些資源,成為了人類發展過程中不斷探究的問題。當前,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明確,使資源配置得到不斷優化,保障了社會的穩定發展。同理,資本市場作為社會分工的一個部分,在對資源配置中,為了充分提高其資源配置的合理性、科學性、高效性,就必須要嚴格按照標準和要求,將有限的資源進行細致、客觀的分配,使資源得到最優化、最充分的運用。

3會計信息質量影響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3.1外部因素

3.1.1政策法律因素

資本市場資源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經濟利潤,資本市場的運行,必須要符合國家政策法律的標準,要滿足社會發展和社會制度。簡而言之,資本主義會計信息是由國家會計政策決定和調控的,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的,會計準則的實施不僅要滿足資本市場經濟的發展,還要結合國家自身利益和整個社會利益,具有統一性。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堅持的是以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模式,這就要求各個企業能相互合作,協同發展。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這就進一步對資本市場財務信息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國家財務政策法律的頒布不僅要符合資本市場的發展,保障社會公眾的基本利益,還要站在國際的角度,促進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序發展。

3.1.2市場因素

在有效的市場環境中,價格會隨著新信息的出現迅速做出反應。根據不同的信息產生不同的決策內容,以發揮市場的調控作用,一般而言,可以分為弱式有效市場、半強勢有效市場以及強勢有效市場三種,下面就對這三種市場因素進行具體分析。(1)弱式有效市場。弱式有效市場其會計信息質量比較低,它反映的是過去的歷史價格和交易信息,所以在根本上不具備時效性,對當前的財務決策作用不大,缺乏市場性和有效性,而且投資者對這種信息的依賴程度也比較低,甚至不參與到財務決策中。(2)半強勢有效市場。如果證券價格反映了所有公開的可用信息,如:證券的價格信息、公司財務有關的信息、公司財務決策和經濟調控方面的信息等公司財務的相關政策,則是半強勢有效市場。半強勢有效市場對于投資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公開的市場信息使投資者在投資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更有把握和更能做出科學、嚴謹的判斷。(3)強勢有效市場。顧名思義,強勢有效市場則是證券價格都能正確的反映企業內部和公開所有的相關信息。強勢有效市場具有一定的約束性,信息擴散公正、公開,避免信息的炒作和牟利,保障了信息的準確性,降低了財務信息與實際不符的現象,能對市場價格的變動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映,實現資源最充分、最優化的配置。除此之外,我國的資本主義市場還處于一個起步階段,對市場的調控能力有限,還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當前的會計信息,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要想進一步了解企業情況,除了要結合過去的歷史價格和企業的財務報告以外,還要了解企業在發展中的基本情況以及財務管理措施和戰略目的等,以刺激資本市場的發展。

3.2內部因素

3.2.1管理者因素

管理層作為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直接關系到企業的運營情況和財政盈利能力,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要及時、全面地掌握企業的經營狀況,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效率和管理質量。但目前,部分企業為了片面地追求企業的經濟效益,在制定財政策略時,沒有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忽略企業的戰略目標,導致企業在長遠發展中存在一些的安全隱患。第一,管理者在盲目追求經濟利益的時候夸大其詞,對企業財務信息進行粉飾,不顧結果,只注重過程,隱瞞對公司不利的信息,或者用詞不當,故意模糊概念等,造成企業財務信息不真實,反映不客觀,質量低,與實際情況不相符,如果市場未能及時辨別其中的問題,則會誤導投資者,對社會市場經濟秩序造成影響,并且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二,企業的發展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但是,其前提是在謀求企業穩定的發展,所以,企業管理者應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正確的認識,并采取正確的措施,制定適合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經營策略,以促進企業的發展。

3.2.2財務記賬因素

在企業的財務管理中,一些會計問題仍需要相關的會計人員進行科學判斷,如會計計量方法等,需要會計人員結合自身的會計經驗和專業的會計能力,進行合理的分析和科學的決策,這就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具體對策

4.1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

4.1.1加大政府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管理力度

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政府的監管能力和完善政府的監管手段,以促進全民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的提高。同時,相關的部門要對企業信息進行核實和實時的跟蹤、調查,以保證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完善證券交易所對企業信息的抽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信息的真實性、有效性進行測試,發現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應立即采取措施責令整改;在規定時間內沒有完成整改的,將計入黑名單。

4.1.2鼓勵資本市場持續創新

資本市場的產品創新和制度創新是推進我國資本市場與國際化接軌的重要措施,為市場參與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性,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激發投資者的投資樂趣,使市場處于一個良性發展的氛圍中,充分發揮了市場的調控作用,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4.2完善會計信息質量管理制度

4.2.1完善會計信息質量監督體系

監管體系的完善是提高市場調控,保障市場秩序的重要因素,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推廣和普及,提高民眾的守法、知法意識,促進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當前,會計法、各項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等,是企業會計信息的主要依據,但是從實踐情況來看,這些法律法規已經不能滿足資本市場發展的需求,部分企業容易抓住這些法規法律的漏洞,監管力度不夠、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普遍存在,嚴重干擾和影響了資本市場的發展。因此,應盡快完善會計信息質量監督體系,加強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而且我國的會計人員就整體而言,專業水平還比較低,綜合能力差,而且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發展,會計人員需要掌握和了解的內容、政策法規多,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給會計人員帶來了壓力和挑戰。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考核,定期對企業財務人員進行培訓,以提高企業財務人員的綜合能力。相關部門也要定期對證券市場企業會計人員的能力進行普查,以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和職業操守。對達不到要求的,應及時進行整改,整改不通過的要采取強制措施,強令其退出證券市場。

4.2.2完善中介機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監督評價體系

中介機構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監督和評價功能至關重要,特別是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對被審計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合法性負有連帶的法律責任。會計師事務所對被審單位的各項審查評估,包括實質性程序、內部控制測試、出具的審計報告等,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外在保障機制。為此,應加強以注冊會計師為核心的市場中介機構的信息監督評價體系,建設一支獨立的具有高水平和良好職業操守的注冊會計師隊伍,不定期地對市場中介機構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進行抽查,對不符合規定、違法違紀的人員嚴厲懲罰,確保相關信息披露的真實合法,為我國資本市場的良性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保障。

4.3建立企業管理人員的監督與管理機制

4.3.1建設規范的企業經理人市場

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些問題,為了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發展效率,提高企業的經濟利潤,就需要建立規范的企業經理人市場,企業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間建立一個良好的、和諧的關系,合理、科學地分配好企業管理結構和權責分配關系,以加強對企業內部管理力度,提高企業管理效果,以共同的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為前提,打造和諧、統一的企業文化,促進企業發展。良好的委托關系需要市場具備完善的經理人制度。建立社會信息的交流和傳輸機制,提高市場人才的流動性,在公開、公平和競爭的原則下,提升經理人的準入門檻,建立檔案,對經理人的履職經歷進行嚴格跟蹤、記錄和考評,逐步實現完善的經理人考核與能力評估機制。

4.3.2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素質

企業管理人員是企業實力的一部分,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素質水平,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方面。企業管理人員應具備良好的社會道德倫理觀念、職業操守和信譽,還要有廣闊的知識面,能夠解決生產經營管理中遇到的計劃、組織、控制等各類問題,并運用一定的手段激勵帶領企業員工為既定的目標不斷努力。企業應為企業經理人成長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條件,賦予企業管理者一定的職權和決策空間,并創造相對寬松的企業社會環境,明確具有高素質的管理者可以為企業帶來持續的發展動力,在全社會營造一種經營管理人員是企業核心的理念,將經理人的發展與企業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并為其提供支付相應的薪酬,實現企業和個人的雙贏。

作者:李華晉 單位:天津市路燈管理處

參考文獻:

[1]嚴兵.大力發展西部資本市場[J].發展,2010(33).

篇9

【關鍵詞】人力資源成本 人力資源會計計量 成本控制

一、人力資本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在理論界中人力資源會計的相關研究已經日趨成熟,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出現眾多難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力資源價值計量方式的不確定性,目前一部分人認為用貨幣計量的方式處理人力資源,另一部分人認為不能用貨幣計量,因人力資源還綜合了員工的技術、知識、忠誠、態度、能力等各個因素。主要表現在:理論尚未完全成熟。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價值的確認緊密相連又相互區別,雖然在原有人力資源價值確認方法的基礎上,現在又涌現出了一些新的模式,但不難發現深入分析后,仍存在許多漏洞;賬務處理存在缺陷。目前采取人力資源成本會計還不具有實際可操作性的原因就在于,當人力資源投入時,我們一般會根據總體價值評估,而員工退出時,往往由其個人價值決定,而人力資源的個人價值并不一定等于其總體價值。

二、人力資源會計計量方法及模式

人力資源會計是組織人力資源成本和價值的會計程序和方法的計量和報告,是人力資源管理和會計滲透形成的新型會計理論。人力資源會計計量模式分為:人力資源成本會計計量模式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計量模式,這兩種會計計量模式各有其特點和不足。目前,人力資源成本和人力資源價值成為了人力資源會計計量的兩個主要表現方面:“成本法”的觀點中,成本價值符合客觀真實性原則,同時計算方便快捷,人力資產應當將取得和維護所有的開發過程中,根據其實際成本的人力資源投資作為人力資本的成本價值;“價值法”的觀點中,企業獲取、維護和開發人力資源的過程中,支出與人力資產的真正價值常常不一致,所以應根據其實際的價值,而不是根據其成本,針對最終的測量輸出值計量人力資產的產出價值。

這表明,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和人力資源價值會計兩種模式的落腳點有所差異。結合現有的人力資源計量方法、不同級別的稀缺層次人力資源應該使用的不同方法,來計量人力資源成本和價值。其中企業人力資源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數量較大的一般員工,專門從事簡單的、機械的工作,具有一般知識水平;另一種是相對稀缺的企業管理類型和最稀缺的企業家型人力資本。由于兩種人力資源的不同特質,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計量。

三、人力資源成本的控制手段

(一)人力資源成本的彈性控制

人力資源成本作為消耗要素,在一定的時間后必然為企業帶來一定量的產出,站在企業資本經營的角度上,人力資源成本決策的首要衡量標準是經濟效益的高低。通過以下途徑可以增強人力資源成本的彈性控制:建立分析體系。建立企業人力資源成本彈性分析與控制體系,通過一段時間的運營來尋找適宜于企業的標準,不斷提高人力資源成本管理水平。改進生產經營。不斷地擴大產出,并刺激銷售收入的增長。例如加大科技投人、調整產品結構、采取有利的產品組合戰略等。企業應持續性地保持其創新能力,以保證在市場開拓方面的優勢。減少冗員。企業應嚴格限制和控制、減少無效消耗人力資源成本的支出,減少冗員,彌補工作中的堵塞漏洞,最大限度降低人力資源的無效部分成本支出。

(二)人力資源成本的比率控制

目前許多企業在比率控制方面存在著收人過分向個人傾斜的問題,這將威脅到企業和諧的工作環境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加強比率控制的措施主要為:細化控制標準。將行業內各種不同類型企業進行細化,建立行業內不同類型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分析與控制體系,以衡量企業完成的人力資本成本控制和管理情況。通過宏觀調控對比率控制采取措施。對于比率控制較好的企業,在人力資源成本維持在合理比例的基礎上,可以適度地提高工資總額,不僅提高員工收入、調動員工積極性,同時也保證了企業目標的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對于比率失控的企業,必須將過高的人力資源成本通過員工的薪酬調整降下來,使人力資源成本能夠與增加值、銷售收人、總成本等數額形成合理科學的比例關系。

四、總結

企業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和控制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涉及企業運作的整體、全面及全過程。現在的社會經濟正在逐步淘汰高管理成本、高資源消耗、嚴重資源浪費的企業。只有正確地、科學地使用適宜于企業自身和各層次的人力資源會計計量模式和方法,良好運用所涉及到的會計賬戶,其中一般員工采用人力資源成本計量方式;比較稀缺的經營管理型人力資本和最稀缺的企業家型人力資本采用價值計量方式。同時加強人力資源成本管理的研究和應用,在實際操作中對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進行科學的反映、有效的控制,以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使企業堅不可摧。

參考文獻:

[1]顧陽.基于會計角度的人力資源成本控制研究[J].中國商界,2009,(02).

[2]鄧云嵐.淺談人力資源會計的計量[J].經濟研究導刊,2009,(11).

[3]段志群.人力資源成本會計處理淺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6).

篇10

關鍵詞:會計學專業;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

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作為目前全國高校中會計學科辦學規模最大的高級財會人才培養基地之一,也是中央財經大學人才培養綜合改革的主要試點單位,在會計學專業本科生創新人才素質培養方面,緊密圍繞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場需求與學校育人目標,從全面拓展學生學術創新素質發展、專業實踐能力發展和職業素質發展出發,結合各階段學生身心特點,構建了“大學適應與興趣拓展——學術前沿分析與實踐運用——職業素養全面發展”的層層遞進的創新素質培養目標體系,并付諸實踐取得了良好實效。

一、基于創新素質結構,設計人才分層培養目標

1. 會計學專業本科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素質要求

我院基于多年教學實踐,對會計學專業的人才素質要求進行了嚴密論證,賦予創新素質結構新的內容。傳統觀點認為創新素質是創新思維、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的統一,卻忽視了對創新人才知識結構的分析,而一個人的知識結構隨著他的社會閱歷的豐富與專業技能的增長不斷完善,是個人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揮的根本,它既有廣度上對多方面知識的涉獵,又有深度上對專業知識的鉆研與鞏固。即創新素質應包括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創新知識等三個方面。與學術型人才相對應,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強調對客觀規律的發現與研究。創新知識方面的特征表現為“復合性”(廣博的跨學科知識)和“應用性”(夯實的專業知識基礎)相結合;創新能力方面的特點為“綜合性”和“實踐性”相輔相成,“綜合性”是指能夠運用科學理論知識和方法來綜合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將解決方案付諸實施,并能夠通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創造性地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實踐性”是能夠以成熟的技術和規范為基礎、熟練某種職業崗位的技能、技藝的操作運用,并能夠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的二次開發。具體素質結構要求如下圖所示。

2.基于創新素質結構的人才分層培養目標設計

根據素質模型,轉型時期,會計學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在創新知識上要求具備夯實的專業基礎、廣博的綜合知識、開闊的職業視角;在創新能力上要求具備精湛的專業技能、發現并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敏銳的洞察力、自我發展分析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合作與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力;在創新意識上,要求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敢于嘗試的氣質及嚴謹認真的職業精神。

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是以解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的現場問題為主的職業性工程師,課程設置與教學環節主要圍繞專業知識技能和職業準備展開,不僅強調對科學和技術等基礎理論的學習,更強調對于通向未來職業和行業的相關技能的訓練。本科階段,會計學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同樣遵循專業學習與職業準備的導向。結合已有的實踐基礎,我院在落實培養目標設計的過程中,對以上創新素質加以提煉,將其劃分為:專業學術素質發展、專業實踐能力發展和職業素質發展三個橫向目標。而縱向上看,人的思維發展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螺旋上升過程。大學生的身心成長也經歷準備階段、穩定發展階段、成熟階段三個層層遞進的發展過程。因此,縱向上我們可以結合各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構建“大學適應與興趣拓展——學術前沿分析與實踐運用——職業素養全面發展”層層遞進的分層培養目標,具體如下表所示。

二、基于社會需求,深化學科建設與教學模式改革

1.立足經濟全球化背景,增設“國際管理會計專業”發展方向

學科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近幾年,我校會計學院結合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社會對高級財會專業人才的需求,于2010年新增了“國際管理會計”專業,提升學生的戰略管理意識與能力、拓寬學生國際視野,以適應當今社會對國際化人才和復合型應用人才的需求。

該方向緊盯國際管理會計的理論研究前沿、實踐發展及技術創新,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采用規范研究與經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圍繞企業戰略規劃與執行中的全面預算管理、內部控制、成本管理、財務風險預警、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等重大管理會計問題展開研究。本學科專業方向的主要特色有:(1)致力于從戰略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的構建思路,運用管理會計的方法來整合戰略框架下的預測、決策與評價等管理問題,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會計體系;(2)與國外研究機構展開緊密合作與交流,特別是與英國管理會計師協會(CIMA)開展了許多實質性的合作研究項目,使本學科的研究水平緊跟國際領先水平;(3)重視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在企業的推廣與應用,本學科非常重視與企業界的交流,并為我國企業實施管理會計提供直接的解決思路。

至此,我院本科生教學形成了“會計學”、“財務管理”、“注冊會計師”、“國際管理會計”四足鼎力的學科專業結構,以滿足社會發展對不同類型的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

2.立足學生引入“行動學習”,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創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即把教師由“講演者”轉變為“編劇”兼“導演”。所謂編劇,是指教師必須將書本上的東西轉化成具有探索性的教學問題,問題應帶有層次性,能滿足不同學生在具有合理自由度的思維空間探索上的需要,問題既要立足于教師所強調的目標上,也要設立在一個更開放的目的上(不單是學會知識,還要發現問題,大膽質疑),旨在鼓勵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所謂導演,是指教師必須制造出一個建構活動的意境(情景、氛圍),就像導演給演員說戲一樣,使問題與學生的經驗世界發生關系和作用,讓他們處于一種真正“搞”學問,而不是學“學問”的情景中。創新型課堂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評價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008年本科生教學評估以來,我院致力于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于2010年引入了“行動學習”教學模式。“行動學習”是以小組團隊決策的形式解決現實難題,在解決難題的同時達到能力和組織發展同步提升的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講授法”強調“教材中心”相比,行動學習突出“學生中心”與“活動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呈現問題情境——小組合作研討——小組決策——學員分享”等一系列教學過程,著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與反思能力,逐步實現心智模式的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擔當“催化師”的角色,在充分熟悉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巧妙地提問和歸納,啟發學生對案例進行思考和研討。

三、搭建第二課堂學術競技平臺,促進學生學術創新素質發展

在學生創新素質結構中,專業知識與部分技能的學習主要通過第一課堂的學習獲得,而對專業知識的升華,以及深層次的創新精神培養,則有賴于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緊密配合。需要在課堂教學之余,營造良好的學術創新、科研創新、實踐創新氛圍,借助學術競技平臺,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專業前瞻眼光。學術創新素質的提升,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敏銳性,提高其在實踐工作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也為學生的職業發展通道提供了更多選擇。

我院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學生學術創新素質發展尤為重視,拓展第二課堂育人空間,面向高年級本科生采取集中培養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信息加工能力、學科前沿動態的解析能力、實踐領域問題的解決能力;面向中低年級學生,通過專業知識競賽,提高學生對專業問題的判斷能力和解析能力,培養學生科研創新精神。具體包括:(1)啟動“學術創新論壇”項目。為加強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2008年,我院啟動了“學術創新論壇”項目,該項目培養過程中以論壇(Seminar)方式為主,采取集中培養的方式,主要培養環節包括文獻閱讀與匯報、討論;課程與講座;組織學生參加學術競賽比賽,以及校內外各種層次的學術交流活動。(2)舉辦高端論壇。自2008年開始,我院舉辦了三屆管理會計論壇,圍繞“響亮.會計——金融危機下會計師的社會責任”等主題展開師生研討,使同學們開闊了視野,了解學科前沿動態。(3)豐富學術競技平臺。與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公會等用人單位合作,舉辦“普華永道杯”會計知識大賽、“德勤杯”論文大賽、“海問杯”論文大賽、“畢馬威”商業精英挑戰賽等學術競賽;承辦IMA首屆管理會計案例大賽、CIMA 2010—2011商業精英國際挑戰賽華北區總決賽、“中華會計網校杯”財會實務大賽北京賽區決賽等大型賽事。十幾年來共有三千多名學生參與各類學術賽事,榮獲多項各級獎勵。

四、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有效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實踐教學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環節。我院的實踐教學主要依托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自2006年起,我院與安永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進行本科生成建制班海外實習等,截至2009年底,我院已經建立校外教學實踐基地12個,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均成為我院“產教結合、聯合培養”的教學實踐基地。

我院依托教學實踐基地建設的實踐教學不拘泥于某種固定模式,而是結合不同課程的特征加以設計,主要包括:參觀訪問模式,即根據課堂授課的需要,安排老師和學生到教學實踐基地參觀、調查,使學生走出課堂,接觸實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通過參觀中現場答疑的方式,促進學生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聯合培養模式,即根據培養方案,調整學生課堂授課時間和內容,專門安排學生到教學實踐基地的整班實習;聯合研究模式,主要是與一些大企業、銀行簽署聯合研究課題,使老師帶領學生與大企業、銀行的人們一起研究他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學單位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實用型的人才,而用人單位的主要任務是尋找和聘用單位急需適用的人才,這兩個方面需要對接和協調。長期以來,由于教學單位并不太了解用人單位的需求,而用人單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教學單位培養出來的學生,兩者之間存在某些錯位。而這種“產教結合、聯合培養”的形式不僅提升了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性,鍛煉了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這一錯位的產生。以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實踐基地為例,2006年9月與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簽訂“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協議書”之后,我院連續3年組織各系系主任、教學干事修改培養方案,調整課堂教學,每年派出若干高年級本科生到安永完成9個月或3個月的教學實踐活動。按照實踐教學方案由用人單位在工作現場培養學生,既完善了教學單位本科教學體系,促使本科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培養和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自我創新的能力,進而提高本科生綜合素質,為本科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盡快適應實際工作打好基礎,同時也使用人單位降低發現人才、招聘員工的成本,并擴大了用人單位在社會上的影響。

五、建立學生成長助推體系,全面推進職業素質發展

創新素質結構包括一般素質與創新素質兩個方面,前者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也是應用型創新人才進入社會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職業素養。對此,我院創造性地建立了學生成長助推體系,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全方位興趣拓展等課程內容,使學生具備健全的個人品格、正直誠信的品質、完善的知識結構、健康的心理素質、清晰的自我定位、敢于拼搏的奮斗精神等勝任未來職業的優秀品質。

針對一年級學生,組建“我的大學成長工作坊”,以興趣拓展和大學適應為主要培養目標。邀請相關教師在班內組建圍棋、演唱、辯論與演講、心理素質拓展、話劇、籃球等不同的興趣小組,幫助學生開發興趣,拓展潛能;組織學生參加優秀校友交流會、職業規劃分析講座等不同形式的學習,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方向,做好大學四年學業規劃。

針對二年級學生,組建“我的生活日志成長工作坊”,采用直接陳述與實踐參與兩種課程形式。以主題教育、團日活動、基礎團校為契機,開展系列人文活動,拓寬學生知識面,提升學生整體文化修養,改變學生知識結構相對單一的局面;為學員配備職業規劃師,指導學生完成寒暑假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開設“時間管理”、“認識自我”等課程,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習與工作之間的關系。

針對三年級學生,組建“我的未來成長工作坊”,各班每月月底邀請大四學生、研究生或已經畢業的校友對小組成員的職業規劃與自我探索開展經驗分享;以職業訓練為主題,開展職業素質大賽。

針對四年級學生,組建“我的職業成長工作坊”,每月中旬邀請不同就業方向的校友回校與小組成員交流求職心得與求職技巧;聘請企業專家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

由此形成了層層遞進的學生成長主推體系,幫助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更好地做好大學規劃及未來的職業選擇。

參考文獻:

[1] 劉映池,張平.基于目標設置理論的大學生創新素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郭婷.淺談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J].理論導報,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