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范文

時間:2023-06-14 17:35: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篇1

[關鍵詞]轉軌經濟學;一維研究方法;二維研究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88

[中圖分類號]F0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5)22-0-02

20世紀80年代后期,出現了一個系統研究各轉軌國家的轉軌經濟學,包含了新制度經濟學、古典經濟學以及發展經濟學等多門學科,通過比較經濟制度學對轉軌經濟學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轉軌經濟學雖然歷史不久,但其研究文獻的數量正在迅速增長,并鞏固了其在主流經濟學學科的地位。隨著“轉軌經濟學”成為經濟學家關注的話題,轉軌經濟體也開始逐步走出原有研究的理論框架,其研究的個性特征日趨明顯,原有的理論和知識已開始出現集成-整合-創新的發展趨勢。

1 轉軌經濟學的一維主要研究方法歸納

轉軌經濟學一維的研究思路是指從集全化體制逐漸朝著自由化體制過度的經濟轉型變遷的唯一任務及唯一評價標準。這種研究方法的基本假設是:市場體系比計劃體制更有效率,從而迅速降低收益的不確定性,進而更有效地進行緩慢過渡。使舊體系的缺點消失地更快、更干凈,同時使新體系的效果更快、更全面。一維的研究思路主要有以下4種。

1.1 制度演進學派的研究

目前較為主流的研究方法是以新古典理論中“華盛頓共識”為主體的研究方法。而“華盛頓共識”起初主要是為了應對80年代美國危機的主要方案,雖具有一定市場經濟機制,但市場關系較為扭曲。其通過貨幣政策和預算平衡來穩定宏觀經濟的主要指標,并且利用國有企業的私有化,來糾正市場體系。從“華盛頓共識”到“后華盛頓共識”雖然逐步形成了一個相對全面的理論框架,來支持經濟轉軌國家,但總體上看并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出兩方面的局限性:首先,新古經典理論和制度演進理論本身缺乏研究經濟轉軌國家市場體系的知識;二是轉軌進程的不確定性成為潛在的巨大的風險。雖然經濟轉軌是總體目標,但具體到經濟轉軌未來會發展成什么樣的市場經濟,就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模式。

1.2 激進、漸進的研究

一直認為轉軌應當越快越好,同時大多數人也將轉軌的發展看成是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但這種方法太過現實,不穩定性較高。其次,還有一個更加主要的原因便是這屬于抽象的新古典理論,而新古典理論本身就是對速度原理的否定。從多樣性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除我國之外,匈牙利、越南均屬于轉軌漸進式,而大多數國家則屬于激進式。但在現實中,總是激進中隱含著漸進,漸進中貫穿著激進,其實就是激進的,漸進的二分法不能再籠統的作為評價轉軌效果的標準。

1.3 非、的研究

對于絕大部分西方國家而言,早已將政治制度的變化用作轉軌經濟理論的研究重點。并對轉軌、改革和轉型等都做了明確劃分:其中,當傳統模式被一種全新模式取代的社會經濟性質發生變化的過程,被稱為轉軌。其特征是除了較大規模的市場化之外,同時將所有的私有化、民主以及世界經濟進行統一。在傳統模式性質不改變的情況下,對傳統模式的漏洞、空缺進行填補和糾正被稱為改革;而轉型則是更傾向于制度迅速轉變以及經濟體制改變的概念。在此基礎上,Kornai提出了“體制的特殊品性”的概念“若想使經濟機制方面的非基礎性特征徹底實現,首先需要使政治轉軌的基礎性特征變革成功”。科勒德克認為:“計劃體制社會主義國家在市場體制變革時可分成兩大類:其中一類是有漸進主義和有組織的市場改革;另一種是以無序、符合規范的宏觀經濟穩定的市場轉軌。”

1.4 對成本和收益的研究

中國學者是這方面研究的代表。首先,中國將傳統的某一時間點上的經濟收益擴展到一段時間的收益積累。即證明了短期內適當的路徑選擇和順序優化的累積效應是存在的。“休克療法”的理論基礎是盈利,只要新的體制存在舊體制沒有的優勢,轉軌就會發生,這是盈利的體系的靜態描述。這種觀點也被中國學者稱為“利益分配無關論。”但中國改革的實踐表明,新的制度安排可以給資源配置帶來改善,但并不一定使每一方的福利都有所改善,至少在短期內利益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長期中很難看出轉型全過程中成本的優劣效益,對成本效益的分析方法也較難回答。這如同俄羅斯“轉型性衰退”(國家轉型期間經濟的衰退是無法避免的,當新制度建立后,效率便會即刻體現出來)長期業績好壞尚難以確定。

2 二維研究方法的摸索

轉軌經濟學的二維研究方法指的是經濟體制轉軌的同時伴隨著發展階段的轉變,將兩種特殊的經濟形態作為考察對象同時研究,來進行總體的評價。兩者之間的聯系是在動態的和不確定狀態的過程中完成的,兩者相輔相成。

2.1 關于“發展與轉型”的研究方法

所謂“發展與轉型”是二維探知方法中的主要部分,其主要特點是對研究的經濟體目標在經濟改革中采用隔離模式進行設計,對經濟改革中采用宏觀經濟調控的方法進行深入探討。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曾著有《發展轉型理論》一文,其中對經濟體的發展與轉型的必要關鍵點做出了陳述,“轉型“其實是在當前時期與預計階段之間的經濟過度區間,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其轉型的結構也是多方 面的,市場經濟的轉型,經濟政策的轉型與經濟體制的轉型,多種轉型基礎合而為一,這也正是我國經濟從欠發達時期向發達時期的過渡階段。由于我國國情比較復雜,因此從發展與轉型的角度進行討論,其中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和探討。就我國目前經濟體制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國經濟結構需要不斷優化和調整,其經濟轉型主要定位在:資本的運作;人力資源的形成;國際化市場化;領軍企業家的出現。這些要素對于我國從過渡期到轉型成功階段所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

2.2 “雙重轉型”思路的提出

日本經濟學家加藤弘之提出“雙重轉型”的基本社會經濟體過渡模式,其主要內涵是指在經濟體轉型的過程中,首先要打破傳統計劃經濟的單一模式,向市場經濟的多元化經濟體方面進行轉型過渡,并最終形成復合市場的經濟模式,中國經濟的轉型任務并非單一的經濟體制改革,其轉型過程中受各類社會因素制約,使得經濟體制的轉型不能有效按照預期模式進行,因此要將經濟轉型的每一個階段與指標進行階段性思考,并將改革任務與改革思路結合起來看待,而其他國家經濟轉型的成功經驗并不能直接應用,必須進行有效地本土化創新后才可以借鑒。以目前階段來看,“雙重轉型”的思路在我國的應用還并非理想,其主要原因為:①目前在經濟領域,沒有一套完整的“雙重轉型”理論作為實踐的理論指導,其準確性還有待驗證;②轉軌經濟學中對于“雙重轉型”理論沒有一套系統的研究方法和學術研究背景;③該模式的應用過程中,需要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與歷史階段加以完成,而對于經濟關系的施行,勢必會對社會產生作用力與發作用力,因此不得不采用模型隔離階段對“雙重轉型”理論進行研究,而有限的現實社會資源無法為其提供有效的實踐依據。

3 研究方法的發展趨勢猜想

轉軌經濟學的研究需要跨學科研究的各個流派的更深層次的整合。單純從經濟學的角度研究的轉軌,或者只從體制改革角度研究的轉型,都是不全面的,因為它沒有涉及到政治、文化、民族、歷史、宗教理論這些問題,這需要多學科的合作研究。我們要跳出狹隘的學術概念,特別是要避免簡單的認同“華盛頓共識”“后華盛頓共識”或“北京共識”,應擴大理論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隨著學科的強大生命力展望美好未來。

3.1 新制度主義研究方法

目前新制度主義角度進行的研究在轉軌經濟學的研究中處于優勢地位。該研究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個是轉軌的理論研究,另一個是對轉軌中的經濟運行經驗或實證研究。轉軌理論主要是利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工具和公共選擇理論提供研究方法“調整與變化”,解釋轉軌國家體制變化的利益重新分配和權利的改革進程。轉軌經濟的實證研究主要是對轉軌經濟體改革的主要經驗教訓以及對不同的轉軌路徑和過渡模式進行比較。

通過新制度經濟學,轉軌經濟學雖然能得到一定的發展和進步,但是其中的部分缺陷和不足也使得轉軌經濟學在發展的同時遇到不小的阻礙和困難。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交易費用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得主要核心,劉元春認為,交易費用理論屬難以自圓其說的理論:其中動態宏觀體系交易費用成為理論的累贅和包袱,無法成立政治交易費用,交易費用不可計量因此無法進行研究和論證。所以,認為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理論存在一定的問題。②新制度經濟學滿足經濟人行為假說,這與古典的經濟人假設并不相同,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經濟人存在有限理性。方福前指出:與新古典主義相同的是,若采用不變的動機去描述人的行為存在以偏概全的情況,尤其是針對于政治活動中的人物,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其實不然,政治活動以及個人經濟活動動機都是多元化的。③依然存在新古典經濟學均衡分析模式。但與之不同的是,新制度經濟學能夠把所有的資源集中在相對平衡的體系之下。

3.2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成本―收益理論下的新制度主義方法猜想

當前形勢下,一項新的研究方法應該更適用于轉軌經濟學的研究,即基于可持續發展的成本―收益理論下的新制度主義方法。具體方法猜想如下。

其最根本的源泉是來自政府的一定前提下的支持,允許企業和個人以增加自己的利益為的目的的行為或活動存在,同時政府采取行動來不斷改善條件。此外,轉軌的具體路徑由于在各個經濟體中存在多樣的差異,因此,轉軌過程中應遵循成本最小化的原則。節約成本,增加收入也必然因為經濟發展階段和條件等因素的受到制約。這條道路的探索也被描述為從“非帕累托改變”向“帕累托改進” 轉變的過程。這意味著將發展中的轉軌速度的水平還有路徑約束考慮在內。這種研究方式使得選擇和評價過程可以將轉軌的進程作為依據,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使用手段和達成目的的正確定位。這項研究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兩個體系簡單的價值判斷,并因此更接近現實,也更具指導性。

主要參考文獻

[1]朱成全.經濟學方法論[M].第2版.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2]劇錦文.世界經濟大轉軌中的轉軌經濟學[N].經濟學消息報,1997-01-31(1).

[3]厲以寧.轉型發展理論[M].北京:同心出版社,1996.

篇2

論文摘要:當代經濟學出于對主流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反思,日益重視對制度及其經濟績效的研究。本文從方法論與史的角度考察不同時期制度分析的方法與內容,并設想將傳統制度分析的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融為一體,以促進制度分析的進一步發展。

一、古代先哲的制度思想萌芽

“制度”在中文中的基本內涵為:以法令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規則和以財產權讓渡為內容的規定(張宇燕,1992)。如《禮記·禮運》日:“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至于制度的起源,孔子認為是上天授權圣王設立:“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茍子則從“禮”的角度,從人的利己本性出發,論述人對自身利益的追逐導致沖突和產權規則的形成:“禮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工,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是禮之所起也。”他也視制度為“先王”所定,與孔子一樣,認識到制度產生于人的行為,為人而設。在制度結構中,古人以“禮”作為綱紀和核心,而以“法”和“德”作為約束自身行為的強力手段和道義手段,這一方面尤以茍子為代表。顯然,這是把正式規則與非正式規則結合起來考察制度的功能。制度思想的另一源泉是古希臘思想家。他們主要關心經濟和組織的效率,色諾芬、柏拉圖對組織、專業化與分工的論述,可以說是古典經濟學的思想淵源。古羅馬學者則把制度的視角集中到法律方面,其財產法和合同法后來成了西方世界民法體系的思想源泉,而現代公司制度則可以追溯到羅馬法。

古代思想中的制度分析,一般是融人百科全書式的哲學思想,并且服務于其他理論分析;也就是說,制度分析并不占居主導地位。他們的分析大體上是一種經驗與歸納式的,從整體出發,不太注重邏輯演繹。他們對制度在社會經濟中的作用有深刻了解,但未能提出關于制度的系統理論。

二、亞當·斯密等古典經濟學家的制度

思想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首先對組織生產的規則——分工作了系統論述,并進一步分析了不同制度對財富生產的影響,同時從經濟史的角度分析了某些制度的演化。在斯密的體系中,生產以分工為特征,分工起源于人類相互交換的傾向。分工與專業化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并且分工的演化會受市場制度的制約(或稱“斯密定理”)。但這一思想為新古典主流經濟學長期忽視,直到20世紀20年代揚格深化和發展了斯密的思想(AllynYoung,1928)。近年來的發展主要反映在內生增長理論和新興古典經濟學上,如楊一博蘭德模型("fangandBorland,1991)和貝克爾一墨非模型(BeekerandMuyphy,1992)。這些理論重新發揮了斯密的分工制度思想,將人們對經濟增長源泉的注意力再度引向制度,從而克服了主流經濟學的某些缺陷。

在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體系中,既有對以“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為標志的社會經濟制度的分析,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古典經濟學的一條副線(周小亮,1999);同時又有對社會法律制度的分析,后者實際上論證了前者的制度環境。在《國富論》中斯密試圖證明一套特定的規則如何比另一套規則更有利于國民財富的增長,這屬于比較制度分析。他所推崇的制度結構,是個人對經濟資財擁有排他性私人權利的結構(埃格特森,1996)。這論證了一種貫穿整個古典經濟學和經濟自由主義的經濟制度,而斯密從“經濟人”的自利和無意識增進社會利益來論述這一自由市場經濟制度,這種分析方法為后人所遵循并成為經濟分析的基本出發點。

在斯密的制度分析中,市場制度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它通過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自利之人實現自身需要并通過“是非的意識”促使整個社會不斷地道德進步。

從現代經濟學的基本人性假設——經濟人看,制度背景寓于其中。斯密并未提出“經濟人”這一概念,但他確實分析了其基本含義。然而,他分析的行為者,一方面是超歷史的自利的個體,另一方面又具有資本家、工人、地主的階級差異,是處于特定經濟制度之下的實實在在的個體。這同后來經濟學中的“經濟人”應該是有本質的差別的。斯密還分析了資本主義起源的制度演化。這既可以看作制度演進理論的先驅,又可以看作新經濟史理論的發端。在《國富論》上卷的第三編“論各國財富增長的不同途徑”中,分析了城市與商業文明的起源,也就是歐洲由中世紀的農業社會向資本主義的工商社會的演化。

三、斯密繼承者的兩個發展方向

斯密之后,因為對價值創造及源泉的不同看法,經濟學主要分成兩大流派:以勞動價值論為核心的經濟學和否定勞動價值論而尋求斯密其他價值源泉解釋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即新古典經濟學。二者之間除了價值論上的分歧外,在經濟分析方法上也有極大的區別,表現為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制度分析與非制度分析的分流。

西方主流經濟學視制度為既定的外生變量,或假定制度不影響經濟績效,研究“黑板經濟學”(科斯,1994),致力于模型化斯密那只“看不見的手”,局限于分析符合“帕累托效率”的完全競爭市場和設計一套能達到這種理想狀態的競爭規則。傳統的微觀經濟學雖然作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但它所面對的一直是一個無“磨擦力”從而是非現實的世界。不過,認為主流經濟學完全不注意制度分析并不十分公平。在它的體系中,有對作為資源配置機制的計劃與市場效率的比較分析,這相當于制度分析(青木昌彥等,1999)。但它的制度分析也僅僅到這一層次;它承認政治、法律、貨幣和其他制度的存在,但對它們的分析過于膚淺。

馬克思繼承了斯密、李嘉圖的勞動價值思想,并充分注意到李嘉圖思想中的利益沖突,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尤其是經濟制度作了深人徹底的剖析。制度被視為一系列總括多方面的規則,其核心是所有制,并分作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要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實質,明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方向,必須采用抽象的歷史的方法,結合利益沖突、文化習慣來考察資本主義制度。由此,馬克思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揭示了人類社會制度的基本演變規律。由于方法論的整體主義,馬克思分析的是宏觀上的整體制度,而且是作為制度特殊的資本主義制度。但它確實從一個角度對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成功的研究,而且在理論基礎、關注對象和價值判斷上皆不同于其他制度分析,最終成為經濟學分析中爭議最大影響也最大的一朵奇葩。

四、當代西方向主流挑戰的兩個異端:新老制度主義

當代制度經濟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新老制度主義者的對立,盡管這種對立已引起了有關學者的不安和力圖協調它們(參考盧瑟福的一系列著作);學者們目前的研究尚在對比二者異同階段。另一個問題有人也提出來了,即國內的研究對老制度主義重視不夠,而且有所誤解(張林,2001)。

(一)老制度主義

老制度主義傳統可以追溯到以凡勃倫、康芒斯、米切爾為代表的美國制度主義。新近的發展既來自加爾布雷斯、繆爾達爾等的新制度學派,又同費斯特、格羅錫、圖爾等的主張一致。它有兩大研究綱領:一是凡勃倫一阿里斯綱領,強調商業或金錢經濟與實業經濟的基本二分法(盧瑟福,1999),更一般地表達成思想和行為的制度方式與技術方式二分法或禮儀方式與工具方式二分法(瓦勒.1982;芒克斯,1988);二是康芒斯一塞繆爾斯一施密德綱領,它關注法律、產權和組織,它們的演變及其對法律和經濟權力、經濟交易和收人分配的影響(盧瑟福,1999)。后一研究綱領更接近于新制度主義。

對于老制度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被明確地集中到制度上,相應地采用制度、結構和演進的整體分析方法,并結合哲學、法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方法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化及存在的問題。

老制度主義對經濟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不懈的追求與堅持,影響了西方經濟理論甚至其他社會科學的發展;相比于主流經濟學的數學化模型,確實是獨辟蹊徑,別開生面,有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二)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對新古典主流經濟學強大的挑戰

現代新制度經濟學,一般認為發軔于科斯對企業性質所作的開拓性研究,主要代表為科斯、諾思、威廉姆森、布坎南等,包括交易費用經濟學、產權經濟學、法經濟學和新經濟史學等。按其內核整理,可分為三大類:一是契約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二是交易費用經濟學,三是制度演化理論

從基本方法上,可分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向主流經濟學靠攏,包括契約經濟學和公共選擇理論,它們用正統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去研究當作稀缺資源的制度,因而不過是“利用正統經濟理論去分析制度的構成和運行,并去發現這些制度在經濟體系運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斯,1994),方法論方面并無任何創新,只是擴展了傳統經濟學的適用范圍,這又依賴于對其基本假設的批判與修正:在現實經濟世界中充滿了風險、不確定性,信息是不完全的,人是有限理性和無知的;這就需要制度來規范、引導人的行為并協助人實現其利益目標。這是一個正交易成本的經濟,由此引人交易成本分析方式,使制度研究能夠在經驗實證層面進行,因而能接近科學地研究問題(周業安,2001)。由于這一方向對新古典經濟學的理性人假定、最大化公理和邊際分析的運用,它已同主流經濟學有效融合而成為新古典框架內的制度選擇模型。

二是向社會學、管理學靠攏,包括交易費用經濟學和制度演化理論。在交易費用對經濟的解釋中,盡管已經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但是一些根本問題也隨著研究的深人而凸顯出來,主要是在于交易費用概念本身的界定和無節制的使用上。這使它已經得到了罪有應得的壞名聲(費雪,1977)。積極的態度不是拋棄而是發展它。在威廉姆森的一系列研究中,機會主義傾向和契約人的概念更進一步受到強調,而理性與非理性、正式規則與傳統習慣等得到調和。由于正統的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相對靜態性,迪屈奇試圖把它動態化,充分重視了權力和組織演進的動態特征(迪屈奇,1999)。也是由于傳統制度分析的靜態缺陷,更多學者強調對制度演化進行動態分析,以超越新古典的制度框架和交易成本理論,例如過渡經濟學、演化經濟學和比較制度分析所作的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博弈論方法已在制度的動態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分析制度演進方面取得了許多成就。

五、結語:對制度分析方法的反思

制度分析的總體特征是把制度作為考察對象,但在具體考察方式及結論上又各具特色,由此而形成了各種流派。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從整體還是個體、宏觀還是微觀研究制度,都暴露出各自的缺陷。

一方面,繼承正統分析方法的流派以理性人假定為出發點,采用最大化框架和邊際方法分析最優制度選擇,實際上是從人類個體行為出發來解釋和說明制度問題;然而制度如果被當作一系列規范和調整人們行為的規則,那么它只能是集體選擇的結果,從而被深深地打上集體的烙印,單純考慮個體是無法認識到制度的本質的。另一方面,如果從整體結構的思路去研究制度,由于制度形成的邏輯起點在于個體,如何從個體過渡到整體就成為一個問題,換言之,就是制度宏觀分析缺乏一個微觀基礎。

通常,老制度主義者自稱是方法論的整體主義者,新制度經濟學則被限定在經濟學的個體主義方法上。根據盧瑟福(1999)的歸納,方法論整體主義方法是指:①社會整體大于部分之和;②社會整體制約其部分的行為與功能;③個人行為只能由整體來解釋。方法論個體主義則指:①目標和利益源于個人;②社會制度的變遷形成于個體行為;③一切制度只能通過個人行為加以合理解釋。

其中①與②只是事實陳述,③則代表了研究綱領,所以爭議更多地集中于③上。這也是新老制度主義分歧所在。我們以為,追本溯源,制度最初形成于人的需要,即制度是人類行為產物;然而每個人一生下來就面臨既定的制度環境,并受其制約與影響,在相對價格的變化(或收益與成本比較)作用下參與新的規則形成或維護舊的制度,這又是眾多個體決策相互影響的過程(進化博弈論正是據此研究)。

篇3

[關鍵詞]環境 雙軌制 產業結構 消費 國際形勢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0-0048-02

我國有著自己獨特的經濟運行方式,將政府與市場經濟充分結合在一起,這是世界先例。對于我國雙軌制的經濟發展模式,讓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我國的未來發展難以捉摸,然而正是這種無法預測讓許多國家對我國產生危機感和認同感。有的經濟學家認為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將會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受到的阻力會是極大的,會讓我國的經濟陷入不確定中。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從受阻的經濟中獲得成功,必將會贏得巨大的勝利。至于不確定性,我覺得政府措施會是一個很好的保護制度。

一、凱恩斯主義和馬歇爾經濟并行形成雙軌制經濟

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雙軌制”特立獨行,不尋同于其他國家,是一個以宏觀政策為主導l展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在其他國家眼中,我國的這種特立獨行的發展方針是不可思議的,但是如果從我國特有的環境中出發去考慮,會發現其實我們只是根據國家市場的需求制定規范,發展我國經濟。

(一)運用看得見的手平衡供給與需求

凱恩斯主義強調應該突出政府作用,運用看得見的手平衡市場供給與需求,但是我國政府并沒有做到絕對的凱恩斯經濟。對于我國經濟而言政府起著引導的作用,其中的多個“五年計劃”就是我國特有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國政府著重于強調控制大體宏觀發展方向,而并不完全控制市場。于是,有的完全自由經濟國家誤解為我國是一個國有制經濟國家,它們認為是我國政府完全掌控經濟的發展。雖然也有國有企業存在,但是是為了國家基礎設施和保密技術而存在的企業,是為了維護國家獨立和安全而設立的并非是以發展經濟為目的的。政府運用了一定的手段使得經濟平穩運行,為我國企業提供指導性意見,減小了企業的發展風險。中國計劃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或許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對于我國經濟來說,這將是決定我國一段時間段內發展的方向。也正是因為國家宏觀調控的存在,讓中國經濟能夠更加平穩安全地發展。

(二)讓市場自由發揮,充分釋放市場效用

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我國經濟自由進行,人們可以自由買賣。特別是近幾年,不斷吸引外資投入和鼓勵本國企業走出去,讓我國的經濟更加活躍。政府在強調調控的同時也鼓勵自由市場的發展,所以對我國有誤解的國家并不知道,我們也存在馬歇爾自由經濟。近幾年來不斷開放了一些基礎行業,允許資本自由進入投資,對于本國的保護產業逐漸減少,我國市場的自由程度也不斷提高。與此同時,政府還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去尋求海外市場,讓企業不斷提高自我,增加競爭力,與世界企業相互比較,促進企業的發展。而吸引外資駐入我國使得我國市場不僅只有中國企業,還有外資和外國技術。

(三)國家政策與市場經濟并行是發展中國經濟不變方針

“雙軌制”經濟發展到今天,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正確的,我們會一直堅持不懈地走下去。宏觀調控為市場自由提供保證,但是自由市場的發展方向是不可定的,這必將會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所以需要有政府調控為其保駕護航,這樣才能夠讓自由市場正常安全地發展下去。“雙軌制”可謂我國經濟發展的兩重保護,既能夠有自由經濟市場的靈活變通性,又能有計劃經濟的保證安全性。但是,“雙軌制”讓許多經濟學家都犯難,覺得我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不可預測性太強,無法很好地做出預防。但正是因為有“雙軌制”的存在,我國經濟才能夠更好更快地做出反應,面對問題及時調整經濟發展策略。

二、規模經濟和小微企業相結合形成中國式帕累托最優

在經濟發展模式中我們不斷追求企業形成規模經濟,與此同時,行業與行業之間會產生部分的產業鏈間隙,此時,就需要小型企業來完成這些間隙行業。所以,為了經濟結構的完整,小微型企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微企業與規模企業之間很少會有競爭發生,一般情況下小微企業作為大企業的輔助產業,兩者之間會相輔相成減少影響,形成中國式帕累托最優發展模式。

(一)促進大中企業實現規模經濟

在我國企業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企業開始意識到規模經濟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我們想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須確保我們的經濟浪費是最小的,此時發展規模經濟的必要性就愈發重要了。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企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企業一次又一次進行產業變革與更新,迫使一些產業破產淘汰。現在中國市場上開始出現大批領頭企業,它們與同行業的其他企業相比有著優先的市場選擇和競爭優勢,這與它們近幾年的產業規模化息息相關。雖然現在的中國企業還不能完全進入規模經濟的行列,但是許多企業已經紛紛加入規模經濟化的企業進程中來。每個企業若想達到規模經濟,必定要有一定的綜合實力才行,這樣就迫使了一些企業離開這個行業,這對于本行業的產業發展來說是好的,這會使一些企業能夠低成本增加資產,完成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也方便其他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小微企業填補產業空隙

對于有些行業來說形成規模經濟是困難的,因為它們的需求是較少的,但是它們的存在又是必不可少的。此時,就需要小型企業來完成這個工作。對于我國的發展經濟模式來說,不可能完全依賴于大企業存活,畢竟我國是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國家,規模經濟對于人才的要求十分嚴苛并且需要的數量較少,并不能養活中國那么多人,此時就需要小微企業的存在。一直以來,我國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都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特別是紡織與刺繡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在江浙一帶有許多這樣的小型企業,養活著一大批勞動力。在這個有名的小型制造企業聚集地里,你可以看見許多企業采用傳統的方式生產中國特色產品。而也正是因為它們的獨特制作形式,才能夠讓人們如此喜愛。它們的存在不僅為中國經濟做出了貢獻,還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這種小型企業靈活性極高,不僅活躍了中國市場,還易于進入海外市場,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規模企業與小微企業共同完成完整經濟體系

作為一個大國,市場經濟的復雜程度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不能夠完全規范企業規模。企業的規模經濟能夠為國家創造更多的財富,但與此同時,小微企業的靈活變通能夠減少自由市場的不穩定性。對于中國市場來說,規模企業與小微企業都是缺一不可的,規模企業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而小微企業的靈活性可以調節市場的不可預見性,降低市場錯誤預測帶來的損失,并且可以發展自己獨特的文化與風格,形成多種多樣的中國經濟市場。我國對小微企業的要求比較低,可以自由申報建立,能夠及時彌補市場中缺少的部分,而大型企業則較為穩定。所以,只有兩種企業模式共存,才能相輔相成,促進中國經濟穩定發展。

三、了解消費者市場,創造新消費文化

對于企業而言,市場是極其重要的生存條件,面對強大的競爭壓力,中國企業需要深入了解消費者需求,改變原有消費傳統,創造新的消費文化。

對于國內消費者而言,中上階層的消費者更喜愛外國產品,因為有些中國產品與外國產品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中國企業應當提高自覺性,生產高質量產品,而并非忽略國內市場,將殘次品留在國內而傷害中國市場。而且,隨著外來文化的侵襲,中國消費者對外來產品有一定崇拜傾向,所以,中國企業應該營造良好的企業文化,讓中國消費者引以為榮。至于外國消費者,我們應該根據各個國家生活水平的不同,生產不同層次的產品。對于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多認為貴的就是好的,而對于非發達國家則更看重商品的價格,其次才是產品質量,所以中國企業應該堅持物美價廉的東方文化,這樣才能更好地進入外國市場。

四、中國當今面臨的全球形勢

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我國不斷擴大貿易范圍。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提高,我國不斷建立組織和實行各種新戰略來突破我國經濟的阻礙。然而,現在的全球環境也并不穩定,作為現今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自然也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因此,現在的中國走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一)中國積極促進全球化進程,合作范圍不斷擴大、程度不斷加深

近幾年,我國開始不斷開拓國外市場,不僅在原有的世界性組織里積極活動,而且還促使建立一些以中國為主導的世界性計劃和組織。2013年中國開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和建立亞投行,讓中國在國際上又一次成為焦點,很多經濟學家預測,這兩個計劃的實行將會把中國經濟帶上一個新高度。今年,隨著“一帶一路”的正式啟動,眾多國家紛紛表示加入的意愿,使得我國經濟戰略的實施更加緊迫。我國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原有的市場已經不能夠滿足我國企業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國必須不斷尋找和開拓新市場。為了經濟的發展,我國政府勇挑重擔開始策劃與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為我國企業謀出路、作保障。

(二)部分國家不斷阻礙中國全球化進程,壓制中國經濟發展

中國經濟近幾年的發展速度是世界上所有國家有目共睹的,這樣的發展速度讓許多國家感到驚嘆和擔憂。短短十幾年就趕上甚至超越了其他國家幾十年的發展程度,這讓很多國家意識到中國不再是以前那個任人欺凌的國家,已經變成了世界大國,這讓西方國家不得不開始防御中國。所以,近幾年來,中國外貿官司不斷增加,我國的國外市場和企業不斷被壓制,甚至不惜挑起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想要抑制中國經濟的發展。現在的中國站在世界的前端,這個后起之秀必然會遭到其他國家的反對和打壓。在周邊事端、貿易官司、國際地位都被不斷干擾與阻礙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小心翼翼地謀劃出路,才能繼續發展。

五、總結

現階段中國是世界舞臺上一顆新升起的明星,它的何去何從將會影響世界經濟的格局。“雙軌制”是中國所特有的經濟發展形式,為中國特定的環境所孕育,然而現在的中國企業發展中仍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不斷改進與完善,創造新的消費文化,才能確保中國企業消費市場的穩定。對于國際環境的種種威脅,需要小心謹慎地對待,才能夠讓中國經濟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擾,正常運行。作為一個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大國,經濟發展模式必然與他不同,但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同,才更加不凡,未來它必將引領世界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4

一、農業經濟的基本概念

農業經濟的基本概念可以簡單地進行如下定義:研究農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運動科學規律,稱為勞動經濟學,主要指的是經濟發展依賴于勞動力資源的占有以及配置。從概念上理解可以看出農業的經濟主要指的是農業生產和生產力的科學,其農業經濟活動的關系是圍繞著優化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來開展農業經濟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緊緊抓住農業經濟的核心內容,明確其目的和使命,對農業經濟概念進行詳細的理解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農業經濟的發展和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按照經濟學的原理,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任何形式的經濟發展必須要適應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才可以取得積極的成果。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作用非常明顯,對農業經濟的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要讓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二)概念理解要通過對農業經濟勞動力資源的理解

勞動力資源在農業經濟中是一個重要方面,無論它是傳統的農業經濟或是現代的農業經濟,要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快速發展就必須要正確理解和了解勞動力資源優勢,理解農業經濟的概念并學會利用于勞動力資源。所以,我們需要從勞動力資源的理解方面著手,對農業經濟的整體概念進行細化。

(三)農業經濟的發展一定要實現勞動力以及自然資源的配置優化

從農業經濟的概念出發,在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實際上是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的配置優化。所以,我們必須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理解農業經濟的概念,在實際開發的過程中注重勞動力在農業經濟和自然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使農業經濟實現快速健康的發展,提高效率。

二、經濟學原理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開發和利用

我國對于農業經濟的關注程度是在日益加強的,農業經濟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同時也不斷提高了自己的發展水平,尋找可靠的理論依據。從當前的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分析,已逐步學習并使用經濟學對農業經濟實踐進行指導,實現了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切實提高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站在實踐的角度出發,經濟學原理對一些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作用,農業經濟的發展也不例外。由此可見,我們必須根據經濟原理指導發展農業經濟。經濟學原理在農業經濟的利用及發展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經濟學原理指導了農業對經濟的發展,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性的指導

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步伐緩慢,經濟總量和增長速度較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沒有學習如何使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原理。指導農業經濟發展的實踐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已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并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主流,經濟學的作用也是越來越具有明顯的指導意義。

(二)經濟學原理的發展方式優化了農業結構,促進了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

經濟學原理的意義是對現有的農業經濟發展結構進行了優化,對農業經濟發展具有指導的作用,經濟學原理可以及時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的變量結構,并且確保了發展結構的優化,大大提高了農業經濟發展的效率。所以,這一點被視為經濟學的原理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有大力地推動作用。

(三)經濟學原理為農業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的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在中國,由于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是不是平衡的,農業經濟的發展環境與地區的不同導致了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在農業經濟中如果不及時解決,將制約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不能達到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的作用。所以,對于農業經濟的發展,許多地方都學會了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經濟學原理對于農業經濟的直接作用

使用經濟學原理對發展農業經濟進行指導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使用的經濟原理指導農業經濟發展,可以讓農業經濟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果、發展規模和發展成效。

(一)經濟學原理直接促成了農業經濟發展的健康、快速

經濟學原理在農業經濟中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從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形勢分析,經濟學原理有效地指導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業經濟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健康、快速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一定要充分發揮此積極的作用。

(二)經濟學原理直接促成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了其高效發展

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最終目標是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性,讓農業經濟產出和經濟增長被快速實現。而這些目標的達成是應該依靠經濟的使用原理,從當前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分析,運用經濟學的原理可以實現了農業經濟朝著高效的農業經濟發展,促使農業經濟發展的有效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篇5

【關鍵詞】 小學英語課堂 創設情境 重要性 方法

英語教學在小學教學中已經普及多年,但是小學的英語教學沒有讓學生真正地對這門學科感興趣,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采用了情境教學,希望通過情境教學,讓學生對英語產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求知欲望,通過情境創設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效果,讓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和思維能力。

1. 小學英語課堂中創設情境的重要性

情景教學是一種可以更大程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融入到學習氛圍中去,讓學生通過情境受到啟發,在學習中能夠舉一反三,由此及彼。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創設一個好的情境,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潛力,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小學生才開始接觸到英語,而且小孩子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所以在英語學習中采用情境教學,可以充分地調動小孩子的好奇心,讓他們將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自覺地運用到情境中來,情境創設還有利于課堂氛圍的營造,讓學生在一個更加寬松、自由、和諧的氛圍下學習,讓學生懷著愉悅的心情去學習,這樣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更好。

2. 小學英語課堂中情境創設的幾種方法

2.1利用圖畫資源,創設情境

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生動形象的圖畫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在課前搜集很多圖片資料,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用圖片,讓學生把單詞和具體的事物對應起來,在情景創設中注重圖畫資源的利用,讓學生從圖畫更加直觀地感受課文內容,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內容,比如在學習動物的課文時,“tiger、snake、cat、bird”這些詞語會讓學生感覺很抽象,教師可以搜集動物的圖片,讓學生將單詞和相應的動物結合起來記憶,這樣的效果會更好。

2.2利用動畫視頻,創設情境

動畫可以演示物體的運動規律,解釋自然現象,能夠更加直觀地掌握事物,動畫中又包含聲音、圖像、文字等等,現在的多媒體發展較快,教師在多媒體中播放一些視頻動畫,讓課本中的對話通過真實的人物神情和聲音反應出來,這種方式比書本上靜止的內容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同樣,教師還可以通過動畫視頻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應用這種情景,讓學生對書本中的內容展開對話,讓學生在動畫情景中對學習的知識加以應用。

2.3利用身邊情境,創設情境

英語的學習又是非常接近生活的,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景素材,比如電話情景假設,購物情景假設,所以這些情景都可以應用到英語教學中,為學生展示一個真實的身邊情境。在研究中表明不同的教學方式會影響學生的知識學習速度,越是鮮明的、直觀的教學,學生越容易接受。小學的英語課本中很多的單詞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比如:動物、植物、顏色、水果等等。教師可以直接借助這些東西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建立英語學習和生活之間的聯系。

2.4利用音樂歌曲,創設情境

小學生充滿著活力和激情,對于唱歌跳舞都很有興趣,尤其是旋律優美的音樂,更能將枯燥的課文內容變的生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創設音樂教學情境,可以營造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學習英語歌曲的過程中練習單詞發音,口語能力,帶著快樂的心情學習,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教師也可以把課堂上的重難點編入歌曲,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掌握重難點,鞏固學習知識。音樂情境是高雅的、微妙的,可以給人以美感和享受,將學生帶入到音樂情境中,通過朗朗上口的節奏,輔助優美的旋律,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得到提升,英語知識的掌握會更加牢固。

2.5利用課堂游戲,創設情境

在情景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習,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創設游戲情境,可以加強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游戲中去,在游戲中和教師、學生們相互交流互動。小學中英語教學中應用游戲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充分展現他們的思維和興趣。游戲情境的創設分為操練性和檢測性,操練性的游戲主要是讓學生能夠主動地用英語交流,鍛煉口語技能,檢測性的游戲主要是測驗教學效果,糾正學生的發音,語法應用。

篇6

在21世紀,科技正處于快速發展時代,已經大量投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現在人們必不可少的技術。信息網絡已經成為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發展的跳板,從而獲得更為先進的教學資源。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理會到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興趣,進行現代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使學生各個方面得到快速的提升。這已是成為21世紀教學模式的必然趨勢。

一、課程展開的意義

現代有許多年輕人看不懂技術類的說明書,從技術角度來看,有大部分人不懂如何使用日常中所使用的一些設備,從而跟不上時展的步伐。學生可以從技術課程學習到信息時代給人們經濟帶來的變化,感受生活中不同的職業技術,更好地了解社會適應性,提高對未來社會的主動適應性。

二、基本理念

培養學生技術是通用技術課程的核心價值,學生不僅從活動中學習技術,還要從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知識來綜合學習,讓學生可以更加完善技術,更理性、有遠見、負責地看待技術,加強技術課程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開發內在潛力。

三、教學方法

以目前高中教學的狀況來看,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時間占據一半,身下的時間都是讓學生自己復習,然而學生將這些自主學習時間當做放松時間,利用這段時間在課堂吵鬧,造成課堂教學自由散漫無紀律,從而無法控制課堂的紀律。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教師缺乏對教學難度的控制,教學內容太難懂,讓學生失去了興趣。即便部分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采用多媒體模式,但是這種模式讓學生參與活動的機會比較少,很難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通用技術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技術內容為載體,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為目標”,這是通用技術教育課程中的“魂”,教師應牢記這一點。

1. 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興趣產生動機,動機引發舉動。通用技術是一門注重實踐操作、發揮想象力的課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動手能力,重視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的聯系。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引導者,就要充分了解到學生的特點,創造“有趣”的心理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有一種想親手操作、親歷情境、親身體驗的欲望。例如:在一次動手實踐?n程中,一班在動手活動之前,筆者進行了一些實例展示和相關解說,告訴他們這種方法有很多創造的可能,沒有固定的形式出現。結果,一班學生的作品多種多樣。二班在動手活動之前,筆者進行了實例展示,然后要他們手動制作。結果只是出現一樣的作品,單調無味。

2. 培養自學

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知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由“學會”過渡到“會學”。做到自學能力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1)心理成熟達到一定的程度。學生升學高中后,學生成長會有一定成熟,并具有明顯的自控能力,對事物會有一個新的認知,在采取自我學習模式有很大的可塑性。

(2)具有學習的動機,想要在人群中獲得來自別人的認同以及穩固的地位。心理學家曾調查過,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源于對“自我提高的內驅動力”,而不是好奇驅動。

(3)具有較好的學習計劃。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可以有效地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自學目標。制訂計劃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設立學習目標,管理規劃學習時間方便自學的內容;另一類是背誦記憶、記筆記、提煉提綱等。

例:甲和乙在同一個班級上學,甲在白天上學認真聽講,放學卻在玩;乙則不同,放完學之后把今天所學的知識復習一遍,并預習下節課內容,然后再去玩。考試結果出來,乙每次總高于甲的分數。甲的家長在暑假就請來教師培訓,但是教師培訓的內容與課堂上的內容有些差別,越學越累,反而拖累了其他課程,甚至使其對學習丟失了興趣。

篇7

[關鍵詞]負壓原理;注射器抽吸法;頭皮靜脈穿刺

頭皮靜脈注射較成人難度大,因為不易合作,所以其血管選擇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出生至3歲這一時期頭部脂肪少,靜脈清晰表淺,呈網狀分布,血液可通過側支循環回流,此期的宜選用頭皮靜脈穿刺[1,2]。對3歲以上的肥胖患兒或腎臟疾病致全身水腫者,由于四肢血管不易看清,也應首選頭皮靜脈[1-3]。為減少患兒因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減少輸液過程中不必要的環節和因此而帶來的糾紛,保證治療和搶救給藥的主要途徑[3,4]。因此,提高頭皮靜脈穿刺成功率至關重要。筆者于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對患兒采用實驗方法和常規方法進行頭皮靜脈穿刺的一針成功率及回血情況進行觀察比較,結果發現,實驗法能提高患兒一針穿刺成功率及回血率,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在急診科接受輸液及搶救行頭皮靜脈穿刺的患兒共1256例,其中男726例,女530例,年齡0~5歲,平均年齡1.2歲。隨機分為三組,三組在年齡、性別、病情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根據血管選擇4.5#或5#頭皮針與輸液器連接好,按常規輸液排氣后夾緊調節器,選擇頭皮靜脈,剃除穿刺點周圍的頭發,常規消毒皮膚,右手持針以5。~30。進針穿刺[1,4]。實驗組的負壓原理根據血管選擇4.5#或5#頭皮針與輸液器連接好,按常規輸液排氣后夾緊調節器,將調節器下部的輸液管前端返折,并擠去前端液體0.2~0.6ml,固定返折處,穿刺針進入皮下后松開返折處,再按常規方法進行頭皮靜脈穿刺[5,6];實驗組的注射器抽吸法按常規輸液排氣后夾緊調節器,根據血管選擇4.5#或5#頭皮針與用2.5ml注射器抽吸2ml生理鹽水連接好,并常規排氣,再按常規方法進行頭皮靜脈穿刺,待穿刺成功后再分離注射器,與輸液器連接進行輸液[5]。

1.3穿刺結果判定標準輸注通暢且穿刺局部無液體外滲為成功;有回血但穿刺局部青紫或外滲,無回血且滴注不暢為失敗[7]。另外,一次穿刺成功馬上針頭上有血回流為有回血;針頭上無回血,經過用注射器回抽或在頭皮針處往離心方向擠壓才有回血為無回血。

1.4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

2.結果

負壓原理及用注射器抽吸法與常規法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回血率方面有顯著性差異,而負壓原理與注射器抽吸法則無顯著性差異。結果見下表:

3.討論

篇8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定義;科學性;不精確性;局限性

中圖分類號:F06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5-000-01

一、計量經濟學的含義

1.計量經濟學的早期含義

在17世紀時期,計量經濟學第一次在戴夫南特和金的研究中出現,但當時,計量經濟學這個專業術語并未出現,直到挪威的一位名叫弗里希的經濟學家在其發表的論文中提出了計量經濟學的概念。計量經濟學表示經濟學和數學以及統計學的有機統一。在研究中發現在統計學和數學以及經濟學的相互關系中存在著一種規律,發現這個發現的發現者將其命名為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是對理論政治以及純經濟學的主觀抽象法則進行試驗和數據檢驗并由此來將純經濟學最大化的成為嚴格意義上的科學。

1933年,計量經濟學會將計量經濟學定義為:通過經濟學與數學以及統計學的有機統一,以實現經濟問題理論定量與經驗定量相統一的目標。這個定義表現了計量經濟學是由統計學數學以及經濟學共同組成的,缺一不可。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數學在經濟理論領域的應用,也不能籠統得以為是經濟理論問題的簡單統計,只有將三者構建在一起才能發揮出特定的效力。

2.計量經濟學的現代含義

由于計量經濟學的早期目的在于科學化經濟理論研究,因此在隨后的經濟理論研究方法的不斷拓展完善中,計量經濟學的含義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其定義變的更加具體也更加具有內涵。第一種定義認為:“計量經濟學是利用統計學和數學的方法來分析經濟學理論數據,將經濟學的經驗理論包含在內一起分析,通過分析來證明經濟理論的正確與否。”第二種定義認為:“計量經濟學的目標是建立經濟模型來分析經濟學中的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模型來確定當一個變量發生變化時對其他變量會造成多大影響。使用數學和統計學的方法工具來解決發生在經濟和社會中的變量變化問題,并引導人們對此類問題分析和了解并解決。

小結:發展至今,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經濟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但其基礎和目標并未有多大改變。還是將經濟學和數學以及統計學三者合一共同解決和推斷經濟理論假設的實證研究。不管是哪一門學科都可分為理論和應用兩個方面。因此,計量經濟學也可分為理論計量經濟學和應用計量經濟學。自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其后果影響至今。作者認為這不一定是計量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問題,其可歸結于應用計量經濟學的問題。由于人們對計量經濟學的濫用和理解的不透徹所以才無法從理論計量經濟學中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二、計量經濟學的特性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可以說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獨特一面。計量經濟學科學性的標志在于其嚴謹的數學方法邏輯性和正確指向性的統計推斷。當然,對于計量經濟學科學性的質疑也從未間斷過。凱恩斯認為計量經濟學是“統計的煉金術”,“蹩腳的魔術”。他認為計量經濟學到目前為止還算不上科學的研究方法。為此作者統計出了科學標準并表現了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

1.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

首先,科學哲學標準為:邏輯實證主義科學標準:其核心是事物的可證實性。包括維也納學派的邏輯實證主義和柏林學派的邏輯實證主義以及“亨善爾”邏輯主義。證偽主義科學標準。這種證偽主義的基本出發點是證實和證偽之間的邏輯不對稱。凡是可以被證偽的那就不是科學的。

其次,我們可以在計量經濟學中發現邏輯實證主義的特性:重視證實,觀測,反對因果關系的存在,反對理論實體。從計量經濟學中我們更能找到證偽主義科學標準的影子,計量經濟學的作用就在于對原有的經濟理論或問題進行模式分析,不斷假設推斷,通過證實和證偽發掘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在這一方面充分體現了在計量經濟學中證偽主義科學標準的存在。

2.計量經濟學的不確定性和局限性

首先,計量經濟學具有不精確性。其實這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從基礎來源上來看,龐大的經濟數據本身就具有不精確性,通過計量經濟學的研究也只能得到一個近似的結果。通過計量經濟學的方法研究,我們能得到一個理想的世界,但未來是否真是如此還有待商榷。統計學也是計量經濟學的構建者之一,這決定了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結果是一個隨機事件,是否得到想要的結果還需要共同的努力,這與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并未沖突。

其次,與其它學科一樣,在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和不精確性之外還有其局限性。從研究方法上而言,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經驗實證的模型方法。這既是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和不精確性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從經濟學的語言層面而言,以統計學和數學為基礎的計量經濟學的經驗實證的模型語言有著其自帶的局限性。計量經濟學中證偽主義科學標準的存在的氣息太重,這種以不平衡的邏輯為出發點的方法論決定了計量經濟學的局限性。

三、結論與展望

時代在進步,人民富有了,消費提高了,伴隨的經濟危機也爆發了。經濟危機的爆發更加重對計量經濟學的質疑。無法準確預測經濟危機的到來,在解決經濟危機上的能力不足都存在于人們疑惑中。從上文的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計量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為解決經濟問題提供了模型,在此模型中我么能夠看到理想的世界,能夠正確預測經濟的走向,但是計量經濟學中的統計學成分決定了其理想結果之外還存在其他結果。我們應當做的事理解透徹計量經濟學并不濫用。計量經濟學的科學性證明其是科學的方法。如果我們能夠理解經濟領域中變量的變化以及影響的大小并知道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或有制定對策,那么應該會有效的應用計量經濟學。

參考文獻:

[1]洪永激.計量經濟學的地位、作用和局限.經濟研究,2007(5):139-156.

篇9

關鍵詞:法律經濟學;理論基礎

一、法律經濟學的產生背景

古典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學的研究涉及很多社會制度的問題,所以經濟學研究也一直做著法律的研究。從早期古典經濟學一直到美國制度學派,都在經濟學研究當研究者法律制度的作用[1]。但是,在20世紀20-30年代,新古典經濟學成為了經濟學研究的主導,社會制度被作為資源配置的前提,所以對法律問題的研究開始減弱。但是,經濟學當中仍然在研究反壟斷法律和公共事業管制的問題,因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對當時社會的沖擊很大。進入20世紀70年代,是法律經濟學的成長期,這個階段多數的經濟學家并沒有直接參與法律經濟學的研究,波斯納等法學家最開始進入了法律經濟學這個領域,主要是以經濟學的視角對法律進行評估。波斯納使用經濟學的方法,對所有法律可能涉及的領域進行了分析,完成了對法律經濟學的初步構建,從而讓法律經濟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學派[2]。雖然波斯納的最初目的使用經濟學的角度進行法律的研究,以及使用經濟學概念來研究法律,但是很多經濟學家看到這種方式表明了經濟學在法律當中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開始,法律經濟學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隨著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逐漸完善,法律經濟學也有了全新的面貌,這也使得法律經濟學作為一種思潮,開始進入歐美意外的國家,并且受到了國際的認同。很多政府機構和公共團體都接受了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在美國,很多政府規章都會經過成本-收益的評價才能被確立。很多經濟學家都參與了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工作,還有的經濟學家和法學家合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法律經濟學開始進行模型化地對法律規則進行研究,使用數學分析理論分析對法律法規進行研究,研究的成果和數量在不斷增加。而且,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法和經濟學》等教材相繼出版,更推動了法律經濟學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法律經濟學的逐漸被確立,也開始逐漸分化。法律經濟學是多個流派并存的,在個時代,開始向權利、正義、效率等方面有更多的研究,讓法學、經濟學和哲學相結合,建立了全新的經濟法哲學觀點,拓展了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并改善了研究方法。其中麥樂怡就努力突破波斯納的框架,并且將意識形態的內容也納入到了法律經濟學的領域當中。

二、法律經濟學的研究現狀

(一)芝加哥學派

法律經濟學的產生主要來自于芝加哥法學院,芝加哥法學院可以認為是法律經濟學的源頭[3]。目前芝加哥學派在法律經濟學處于主流地位,并且無人能撼動,科斯和波斯納都是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學派堅持芝加哥大學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傳統,對法律經濟學的核心觀點在于財富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并且堅持市場觀念。以新古典主義的邊際分析、均衡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作為主要的分析方法。芝加哥學派的理論主要來自于三個基本命題:1.波斯納定理:市場的交易成本如果過高就會一直交易,財產權利要賦予珍視財產的人2.斯密定理:自愿交換對個人是互利的3.科斯定理:交易費用為零和產權界定充分的情況下,外部因素并不會影響到自愿的配置,此時消費者或者生產者受到市場里互惠互利的思想引導交易談判。芝加哥學派主張法律需要具有可行性、公開性、程序性、效益目標性,并且法律條文之間也要有合理的結構,尤其是法的效益,需要處于整個結構的核心。在進行法律的效益的評估中,波斯納不再使用帕累托優勢標準,遵循卡爾多希克斯效率標準,用效率取代了正義這個在法律當中并不明確的而內容[4]。但是這種方式也受到了主流的哲學家和法學家的反對。

(二)公共選擇學派

法律從指定到實施,都和政治決策密切相關,所以需要有關于政府的時政經濟理論,以便能夠研究政府政策的偏好,對于國家和社會種不同的利益團隊所產生的影響。公共選擇學派所研究的就是這類問題,以布坎南、尼斯坎南、圖洛克、羅爾斯為代表,研究當中對先發的選擇和改革、法律程序、公證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法律經濟學家施密德也將公共選擇理論引進了法律經濟學的理論,完善了法律經濟學的市場本位。在布坎南的研究當中,對科斯定理進行了主觀契約注意的重構,用主觀契約注意中的一致同意去檢驗波斯納和科斯所研究的效率。布坎南等公共選擇學派學者認為憲法是所有規則中最高層次的規則,不僅直接對經濟產生作用,也會影響到其他的法律制定和執行,并且能夠對政府的權力作出限制,保護社會中的各種規則。政治哲學家和公共選擇學派學者羅爾斯認為,在“無知之幕”下作出選擇的才能是足夠公正并且是富有效率的。同時,公共選擇人學派還認為,利益集團的游說、賄賂也會影響立法和司法制度的變遷,這會導致法律制度的中性和無偏性在外界利益的影響下難以保證。公共選擇理論最大的貢獻在于打破了過去對政治、司法、立法過于理想化的分析,更看重法律在運行過程中的成本,使得法律經濟學的研究不再只是在產權-市場-效率這個循環中進行循環論證,而是能夠更對規范意義上的政策進行研究。

(三)制度分析學派

制度分析學派的代表人物高闊塞繆爾斯、施密德和威廉姆森,在研究當中,制度分析學派不再像芝加哥學派過于強調效益最大化,也不會進行極端分權市場進行討論。法律在制度分析學派看來是一個可供選擇的過程,通過對法律經濟學的現象進行制度分析,并且會研究其中的交易費用,從而在多種制度方案當中,研究出費用最低的制度。產權理論的德姆塞茨、巴爾澤也是制度分析學派的學者,是雖然這些人并沒有對法律制度進行經濟分析,但是法律經濟學也受到了他們的影響得到了全新的分析視角,或者使用了不同的理論技術進行分析。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現象反映了法律經濟學正在和制度經濟學相融合,而且也說明法律經濟學的研究在尋找法律制度和經濟系統之間的關聯。

三、法律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法律經濟學的發展變得比較平緩,無論是全新的領軍人物還是新的是論著都沒有出現。但是,法律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一直在擴大,并且展現出了兩種不同的學術傾向。

(一)對法律經濟學研究領域的突破

為了能夠尋求研究上的突破,學者開始反思法律經濟學的定位。麥樂怡認為,“法與經濟學”、“法律的經濟分析”雖然有聯系,但是仍然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所以二者應該是有所區分的。同時,法律經濟學的研究還需要尋找全新的思維和方法,于是批判主義法學、自由主義法學、自由意志法學、新的研究都收到了法律經濟學研究者的重視。

(二)系統反思和綜合性的研究

一些學者認為,發個經濟學雖然有著結合,但是并不是一致的,這就導致一些研究雖然能夠互補,卻也有一些研究存在著競爭性。這也導致了制度主義、公共選擇學派等學派的成立。為此,需要將法律經濟學的理念記性綜合,辨別出哪些才是法律經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束語

篇10

[關鍵詞] 李嘉圖惡習經濟學方法論論戰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

一、“李嘉圖惡習”及其評價

李嘉圖獨創性地運用了一般分析體系,這種分析體系基于相對少的原理而獲得廣泛的結論,是演繹推理過程的一個紀念碑。熊彼特把李嘉圖這種將高度抽象的經濟模型直接應用于錯綜復雜的現實世界的傾向稱為“李嘉圖惡習”。

李嘉圖的經濟學研究方法具有獨創性,它指出了通向現代經濟分析的道路,并產生了最終轉化為數學形式的定理,對后來的經濟學發展影響巨大。李嘉圖抽象研究方法本身并沒有問題,李嘉圖出現問題的地方在于把這種抽象直接應用于現實。

二、回顧經濟學方法論史上的“三次論戰”

經濟學方法論是有關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理論,是開啟經濟學大門的鑰匙。經濟學方法論發展過程中有過多次哲學上的論戰,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次:歸納主義與演繹主義之爭、實證主義與規范主義之爭、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之爭。通過論戰,經濟學方法論不斷發展和成熟。

1.歸納主義與演繹主義之爭。經濟學方法論中的歸納主義可追溯至17世紀弗朗西斯?培根的著作,它把歸納法作為發現規律、建立公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20世紀出現的實證經濟學方法的思想來源。運用歸納主義分析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馬爾薩斯也強調歸納法,他根據其掌握的某些史實,運用絕對稀缺等概念,歸納出了“人口論”。經濟學中的演繹主義來源于17世紀法國數學家和哲學家笛卡爾,它認為思維的理性至關重要。李嘉圖最早拋棄歷史描述法,強調抽象演繹法,他把抽象化的理論推理和演繹看做是分解和簡化復雜的經濟活動的有力工具,力求把復雜的經濟活動簡化為若干經濟變量之間的模型。西尼爾認為經濟學是一門演繹的科學,是一個從一些“不證自明的公理”出發演繹出的一個體系。

2.實證主義與規范主義之爭。經濟學方法論史上關于實證經濟分析和規范經濟分析的論戰由來已久。西尼爾和約翰?穆勒主張將實證和規范經濟學區別為“科學”和“藝術”形式。“科學”是一系列現實經濟的真理命題,指實證經濟學;“藝術”則是一組規范性的經濟準則,指規范經濟學。凱恩斯則提出經濟學的“三分法”,即實證經濟學,規范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藝術,他創造性的將“政治經濟學藝術”作為實證經濟學和規范經濟學之間的一個緩沖器,應用政策經濟學即歸入此類。

3.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之爭。個體主義在經濟學中表現為個量分析,而整體主義則對應經濟學中的總量分析。個量分析主張從個體的經濟行為出發理解整體的市場行為,總量分析則認為社會經濟生活是一個整體,整體的各部分是相互聯系的,只能從歷史的演化中來把握這種特定的聯系。

三、現代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這里所說的現代經濟學主要是西方主流經濟學,是指當代西方國家的經濟學數學和研究中居于主導地位的,以均衡分析為主要內容和方法的新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邏輯實證主義已逐漸成為了現代經濟學的主導思維。在數學媒介即邏輯實證主義思維的支配下,經濟學實現了數理邏輯與經驗主義、演繹主義與歸納主義、計量經濟學與數理經濟學的結合。一般認為,邏輯實證主義強化了經濟學理論的形式邏輯一致性,并導向了經濟學的二元化發展(數理建模和計量實證)。

1.提出研究的問題。針對特定的經濟環境,提出研究的問題及研究這一問題所要達到的目標。

2.提供研究平臺,建立參考系。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現代微觀經濟學,而現代微觀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是個人選擇理論――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這就是研究現代經濟學的平臺。經濟人假設是經濟學研究的基本假設,在研究個人選擇理論的基礎模型中,經濟人被假定處于完全競爭的市場中,消費者的決策就是在給定的價格參數和收入的條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3.運用分析工具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數學模型是現代經濟學研究的強有力的分析工具。運用數學模型這個分析工具把各主要變量及相互作用機制、方向和作用數量化的基礎上,做出其明確的數學表達式。

4.進行數學推導證明并得出結論。進行數學推導也許是現代經濟學家最擅長做的一項工作,在一系列假設的前提下(他們力求使這些假設與現實接近或相符),進行繁雜的數學工式方程推導證明并得出結論。

5.實證檢驗。計量檢驗是經濟學中實證檢驗的一個主要方法。理論模型為了簡化起見,通常把給定的條件盡量簡化,在做計量檢驗時,應該將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盡可能地考慮進來,以便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分離出理論模型中所重點考察的因素的影響。

四、現代經濟學研究方法的極端化

然而,正是在邏輯實證主義思維的支配下,現代主流經濟學熱衷于實證檢驗和模型構建從而形成了兩種主流研究路向。一方面,主流的數理經濟學偏重于數理模型方面,形式邏輯似乎越來越嚴密和一致了,但卻因缺乏經驗材料的實證而使得理論模型離經驗事實越來越遠。另一方面,主流的計量經濟學偏重于數據統計方面,理論與事實之間的一致性似乎得到維護,但卻因缺乏理論的指導而往往停留在個案或局部材料的經驗層面。

五、結語

李嘉圖作為古典經濟學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基獨創的抽象演繹法在經濟學方法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現代經濟學的邏輯實證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歷史上諸多方法的大融合,它具有任何單一的研究方法無可比擬的優點,但由于基內在邏輯上的矛盾性,現代經濟學家在運用這種方法時將基極端化了,因而這種當前最流行的方法仍飽受詬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新的經濟學研究方法必定層出不窮,對經濟學的探討也永遠不會停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