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理論范文

時間:2023-06-13 17:15: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的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濟學的理論

篇1

關鍵詞: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關系

任何理論的研究,都離不開對實踐結果的考量。然而,在經濟學理論的研究過程中,很多領域都出現了一些偏差,關于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最終導致了經濟活動中出現了問題,怎樣把握理論經濟學和實際應用經濟學之間的關系和聯系,促進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已經成為了各經濟活動開展的重要方向。

一、理論經濟學

理論經濟學又被稱之為政治經濟學,主要內容是闡述與經濟學有關的一些基礎性概念和基礎原理,探究與經濟發展有關的規律,理論經濟學是學習其他拓展類經濟學科目的基礎,是經濟學當中的一般理論。理論經濟學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種是宏觀的,另一種是微觀的經濟學。一般在書本上或者大學校園內所學習的課程,如西方經濟學史等,都是包含在理論經濟學的范疇之內的。

二、應用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主要是針對一些金融經濟活動來說的,主要探究各個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和發展規律,還對一些經濟活動所形成社會效益進行分析的一門學科理論。應用經濟學會涉及的部門會比較廣,會涉及到一些基礎性生產部門,如農業、工業以及建筑行業領域等,應用經濟學有許多的分支,因此應用經濟學適用范圍非常廣,同時它還可以進一步去補充理論經濟學的內容,充分發揮它的實用性作用[1]。

三、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之間的關系

其實這兩種概念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理論與應用就像是哲學范疇內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根據哲學理論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了任何一項理論的研究都是離不開實踐的檢驗的,也只有通過了實踐檢驗后的理論才是符合發展規律標準的具有價值的理論,二者是缺一不可的關系。經過大量的研究資料結果表明,只有將理論經濟學作為理論基礎,將應用經濟學付諸于實踐,這樣的經濟學研究才會變得更有價值和意義,在應用經濟學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理論經濟學的內容中都會有所體現,而有了理論作為基礎,對于經濟活動會有一個初步的理論認識,這樣在經濟活動中就會更容易發現問題,從而能夠更好地去解決問題,為經濟活動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2]。例如,在現代企業當中的管理經濟學,它就是在基本經濟學的基礎上的實用型經濟學,并且還融合了管理學內容,對于企業的經濟管理活動有了一個整體的規劃布局,一些經濟學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對管理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我國目前的金融發展領域中,還存在著一些偏激的觀念,有的人認為理論比較重要,而有的人則認為實踐比較重要,還需要從源頭上樹立正確的經濟學理念,不僅要重視理論型的經濟學知識,更要重視該經濟學理論在實際的金融交易活動中所應用的情況,不要一味地追求經濟活動項目所帶來的金錢價值,它所帶來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力也應該考慮在經濟學管理范疇之內,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論結合實踐,將所有與經濟學有關系的概念都融合都在實際的金融活動當中,轉變人們落后老舊的觀念。不過在國內研究中,很多領域都存在著輕視理論的現象,關于理論經濟學的研究觀點比較少,長此以往下去必將影響到經濟學的整體發展趨勢,經費資金的短缺固然是影響理論研究的重要因素,但是應用經濟學研究的淺嘗輒止,敷衍應付也是經濟學理論研究進程步履維艱的現狀情況,怎樣扭轉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發展現狀,順應市場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了當今經濟學研究者所面對的重要課題。必須要以理論經濟學作為企業經濟發展的指導綱要,將應用經濟學作為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不必一味地糾結于二者之間的區別,而是要在實踐過程中將二者進行融合發展,在問題解決中不斷創新思維形式,讓理論的東西更加具有實踐性的意義和價值[3]。

四、結語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理論的保障。理論經濟學的學習可以為應用經濟學的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沒有理論的東西作為依據,很多實踐性的應用都是無從談起的,在當今市場的大環境下,必須要掌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不斷轉變過去錯誤的思維方式,使二者所包含的內容都能夠融入到經濟活動當中去。

作者:朱建朋 楊旭明 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1]邱海平.我國理論經濟學研究2012年的新進展及面臨的重大實踐問題[J].經濟縱橫,2013(2).

篇2

關鍵詞:重商主義;自由主義經濟;

中圖分類號:D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1-0020-02

國際政治經濟學是20世紀70年展起來的一門國際關系分支學科,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探討的是財富和貧困問題,以及誰能從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體系中得到什么的問題。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集大成者羅伯特?吉爾平認為國際政治經濟學是一種“對國際政治學和經濟學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與此同時又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性質解釋為“研究全球經濟及技術之間相互依賴的發展同國家所構成的國際政治體系的持續化之間的矛盾和沖突。”總之,國際政治經濟學就是將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聯系起來,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研究國際關系的學科。

一、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流派

在國際政治經濟化和世界經濟政治化的發展趨勢下,對國際問題的研究將經濟學與政治學相互聯系起來已經成為一大潮流,其主要目標就是研究國家、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在國際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國家和市場在國際領域的相互影響。但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三大理論流派即重商主義、經濟自由主義和在將經濟學和政治學聯系起來分析國際問題時,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

(一)重商主義

1.重商主義者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主要主張

在國際政治經濟學中重商主義認為經濟從屬于政治。強調單一民族國家的利益,國際利益決定經濟活動。由于深受政治現實主義傳統的影響,重商主義者將國際經濟看作是一種零和游戲。沖突是必然的即爭奪經濟資源是國際體系的內在性質,認為國家是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主要行為者和分析對象。

2.重商主義的發展經歷了早期重商主義和晚期重商主義兩個階段

早期重商主義產生于15~16世紀,被稱為古典重商主義。他們吸收了馬基雅維利、霍布斯等人的思想,認為“正式的權威如果不能節制自我利益的追求其結果必然是殘酷的‘自然狀態’。因此,必須借用公共權威將個人利益轉換為普遍的社會利益”。古典重商主義主張政府應該控制國家的經濟,以便損害和削弱對手的實力,增強本國的實力。

晚期重商主義盛行于19世紀,這一時期的重商主義強調從國家安全角度來論述貿易保護的必要性。將政治經濟力量看作是一種保護國家生存的方式,外國競爭會對國內市場構成威脅。在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方面更加注重國家安全。

早晚期重商主義的差別反映了商業資本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要求。重商主義促進了商品貨幣關系和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長與確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重商主義的政策、理論在歷史上曾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推動了資本主義產生方式的建立與發展。

總之,正如羅伯特?吉爾平在《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一書中所概括的:重商主義的優點首先在于它將國家視為國際關系中的主要行為體和經濟發展的工具;其次,它深切關注國家安全和政治利益在組織與處理國際經濟關系中的重要性;最后,認識到市場必須運行到一個充滿社會和國家競爭的世界體系中。其弱點在于把國際經濟活動看作是一種不變的零和游戲,缺乏一種令人滿意的關于國內社會、國家和外交政策的理論、強調保護主義。

(二)自由主義經濟

1.自由主義經濟的概述

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主要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解釋國家間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它的理論主要來源于亞當?斯密開創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凱恩斯的政治經濟思想。自由主義經濟認為在經濟事務中的中心角色應當是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個人;人類的繁榮有賴于自由市場經濟的自由擴張,而且這種擴張不會僅僅局限于一個國家之內,它會超越國界成為一種全球性的擴張。經濟自由主義之父―亞當?斯密相信,即使政府不施加干預,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市場也會自然而然的擴張。經濟自由主義認為個人在追求其經濟利益時是理性的,當其把這種理性運用到市場之中時,所有的參與者都會獲益,因此通過市場運行的“經濟交換是一種正和游戲。市場將使個人、家庭和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國家間以及個人之間的經濟交往是一個互利性的合作領域”。

2.自由主義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亞當?斯密為主要代表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他的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集中闡述了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從自然秩序的思想出發,反對任何形式對市場經濟的干預,保護私人產權,要求實行放任的自由經濟。同樣是從自然秩序的思想出發,亞當?斯密認為市場規律是一只“看不見的手”,能有效地調節經濟運行。從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內涵可以看出其國際政治經濟觀:經濟自由主義相信貿易與經濟合作是實現和平的兩大基礎,因為在分工貿易之下,國家與國家之間是互惠共贏的,是一種正和的游戲;是相互依賴的,共存的關系。

第二階段是以凱恩斯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又可以稱為凱恩斯主義。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反對古典經濟學把生產放在第一位的傳統思想,認為消費是第一位的,一切生產最后的目的都是為了消費。凱恩斯認為靠市場自發調節很難恢復經濟,于是他一反傳統的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張政府要積極地干預經濟。他認為“市場經濟能夠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好處,但同時也具有潛在的風險、不確定性和無知”。在此情況下,國家可以通過宏觀調控手段來規范市場經濟,實現市場經濟的有序性和穩定性。

3.自由主義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影響

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在思想上與國際關系中的理性主義思想是一致的。他們都承認國際無政府狀態,但國際政治經濟學更重視有序的國際交往;“強調國際關系中各國的共同利益、共同價值觀和共同規范對國際社會存在所具有的聚合作用和由此帶來的和諧性”。自由主義理論是從經濟上闡述人是理性的這一思想,其核心是比較優勢法則。因此認為國家間通過加深經濟交往,會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能促使各國在經濟競爭中尋求政策的協調,良化競爭。這種協調可以通過一定的制度來加以促進,如當今世界世貿組織等。因此,自由主義者認為在改造傳統的權力政治特性或者解決特定的國際沖突時,市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國際經濟交往可以形成相互依存的國家間的新型關系,因此發展國家間的經濟交往是實現世界和平的重要途徑。這種經濟決定政治或改造政治的觀點是自由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最重要的本質。

(三)政治經濟學

1.政治經濟學概述

以政治經濟學對國際關系進行研究一直是國際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其理論基礎是歷史唯物主義。盡管馬克思沒有對國際層面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關系進行過系統的表述,但他的思想中也具有一定的國際政治經濟學成分。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是對剩余價值的無限制追求。同時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一個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隨著商品和資本的輸出,世界發達國家與不發達國家之間會形成一種不平等的依賴關系,長期會形成世界范圍階級的聯系和發展了世界性階級對抗的政治結構。因此他們主張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經濟內容所決定的。

2.代表主張

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伊曼紐爾?沃勒斯坦。他的起點是“世界體系”概念。世界體系以彼此相互依賴的某種政治結構和某種經濟結構為特征。他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劃分為一個具有核心區、區和半區的等級結構之上。核心區擁有先進且復雜的經濟活動,具有成規模的市場工業和復雜精細的農業,而且這里的經濟活動都掌控在資產階級手中;區處于等級結構的最底層,這里主要是原材料的生產場地,工業基礎薄弱,并且一切經濟活動都掌控在來自核心區的資本家手中;半區在經濟上混合,擁有相對比較先進的工業技術,處于核心區和區的中間地帶。可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是一種基本運作不平等的交換過程。經濟剩余從區轉移到核心區;利潤從區低工資、低利潤的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核心區高收入、高利潤的生產者手中。在國際經濟體系中,強國有能力要求弱國繼續這種不平等的交換關系。在世界范圍內就表現為資本主義國家核心區對整個世界經濟體系剩余價值的占有。沃勒斯坦在分析16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時,將經濟置于首要地位,政治次之。沃勒斯坦的論述給分析增添了色彩。

總之,的基本觀點是經濟是社會階級之間,尤其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和不平等的根源。政治在很大程度上由社會經濟環境決定。經濟居于主導地位,政治處于支配地位。國際政治經濟學關注資本主義的擴張史以及這一過程所引發的階級之間與國家之間的斗爭。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必然會導致國家之間和社會階級之間的新危機與新沖突。在者看來,國際政治經濟的歷史可以被看成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史。

二、結語

國際政治經濟學是近年來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對于解決當今第三世界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沖突,實現全球和平發展具有現實性的指導意義。通過對重商主義、經濟自由主義、進行的簡要論述,筆者認為三大理論的分野在于:在政治與經濟關系上誰是決定性的,分析的對象是國家、個人還是階級,國際政治經濟關系本質特征是什么。用下圖可以明確表示。

參考文獻:

[1]蘇珊?斯特蘭奇.國家與市場[M].楊宇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2]倪世軍.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3]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M].楊宇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4]羅伯特?杰克遜,喬格?索倫森.國際關系理論與方法[M].吳勇,宋德星,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篇3

一、二者理論淵源之間的比較

從理論淵源的角度分析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這兩大經濟學理論,二者在產生的時間上具有較大的差異,并且馬克思經濟學是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西方經濟學對馬克思經濟學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鑒意義。經濟學界對于西方經濟學產生的時間并沒有明確的記載和考察,在普遍的經濟學者的觀念里,以亞當?斯密的著作《國富論》問世作為西方經濟學的起點,這是西方經濟學產生的契機。而馬克思經濟學是在19世紀的后期,?Y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逐漸凸顯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而馬克思經濟學是以西方經濟學作為基礎被提出的,因此,西方經濟學是馬克思經濟學的理論來源,并根據當時的社會問題加入了一些具體的理論知識,二者在理論淵源的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二、二者科學態度之間的比較

無論是馬克思經濟學還是西方經濟學都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的理論基礎,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再權威的經濟理論也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具有非常強的時代性,但是,時代一直處于發展與變化之中,而且不同的國家多面臨的經濟形勢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因此,應該在借鑒時持有科學的態度。馬克思經濟學中有一些內容是我國在借鑒過程中不能丟棄的,比如堅持按勞分配的原則。盡管馬克思經濟學所處的時代的市場經濟與現代的市場經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本質上卻是一樣的。與西方經濟學中相比,我國的經濟理論還沒有十分健全,因此,我國在發展社會經濟的過程中應該大膽借鑒西方經濟學中的優秀成果,并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合理的運用。

三、二者經濟理論之間的比較

(一)經濟增長的微觀層面比較

馬克思經濟學主要是以價值作為理論的微觀基礎,以價值的補償現象以及實物之間的替代作為主要的內容[2]。而西方經濟學在微觀層面的研究基礎是價格,這與馬克思經濟學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前者將價值和價格作了明顯的區分,而后者只強調了效用和均衡價格之間的區別,而對價值和價格卻沒有明顯的區別。

(二)經濟增長速率之間的比較

在馬克思經濟學的內容中,經濟增長的速率的決定因素是工資和消費,其中,這種經濟理論認為工資能在最大的程度上的為工人提供工作的動力。而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認為經濟增長的速率不僅受到利潤率的影響,還受到生產技術因素的影響,即經濟增長速率能通過利潤等相關因素的函數進行表示。

四、二者制度理論之間的比較

(一)制度具有的重要意義

制度對于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在制度的重要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交集,二者的交集部分即認為經濟效率的增長,不是只有生產要素的投入與產出這一個因素,還與制度有著非常大的聯系。制度能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經濟發展,因此,二者都對制度的重要性作出了一系列的闡述。

(二)制度的范圍和內容重點

從制度的范圍的角度來看,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要遠遠大于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二者對制度的研究范圍包括正規與非正規兩個方面的內容。馬克思經濟學對制度的界定排除了意識形態層面的內容,這樣的制度定義是相對準確的,因為如果將道德層面的因素也歸納與制度的研究范圍,會造成很多的經濟問題無法界定。

(三)制度的現象與本質

西方經濟學是從企業的性質與交易的費用的等因素作為研究經濟活動的著手點,并通過一些理論和假設來解釋經濟活動的相關影響[3]。但是這樣對經濟活動的研究并沒有聯系現象的實質。馬克思經濟學對企業的性質等相關因素的延吉u,既涉及到了表面的現象,更對現象背后的實質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因此,馬克思經濟學在這個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篇4

一、 監管特有的相反視角

政府監管這一視角,對應著反對特性的另一視角,也即部門利益架構下的服務視角。芝加哥學派經由多年調研,對區域之內的電力部門,進行了特有的價格查驗。這樣的學派,創設了部門利益獨有的新穎視角,并讓人們明辨了政府規制應有的真實成效。實證累積得來的數值成果,促動了部門利益關涉的原理形成。

例如:施蒂格勒經由實證調研,得來這一結論:通常來看,擬定好的管制路徑、接續的管制設計,都要依托區域之內的企業,予以爭取得來。平日以內的這種管制,服務于特有的受制企業。政府監管特有的利益指引,應當建構在集團原初的利益根基上;這樣的管控,也應能促動利益層級的提升。

接納了經濟供求這一范疇的視點,解析了慣常提到的監管。把區域范疇中的工商企業,看成管控中的主體;把供求特性的總框架,看成解析的架構。從供求更替這樣的總傾向,來判別監管對策特有的服務指引。

二、 多層級的理論影響

(一) 完善了舊有的框架

部門利益關涉的根本機理,創設了實證特性的調研方式。實證根基上的這種調研,讓調研得來的真實數值,能折射出政府監管這一范疇的精準狀態,且彌補了慣常調研路徑下的解析缺陷。學術界經由審慎的反思,漸漸接納了特有的實證角度,全面查驗了規制關涉的理論。

(二) 變更了管控傾向

部門利益關聯著的理論促動下,帶有經濟特性的政策,正在朝向放松的管控傾向去轉變。伴隨技術拓展,人們明辨了管控的必備價值,同時也發覺了潛藏著的管控弊病。例如:經濟規制框架以內的若干手段,都帶有局限的特性。為此,應當放松既有的管控,以便助推經濟的拓展。

(三) 理論潛藏著的局限

部門利益關涉的規制原理,強調各時段中的監管代價,忽視掉了監管中的真實收益。為此,依憑這一規制機理,只能解釋成效不佳的監管,卻沒能發覺成效凸顯的管控領域,如消費權益特有的維護。理論解析依憑的假定,把多層級的關聯主體,都設定成絕對態勢下的經濟人。這就促動了個體范疇中的最大利益,卻帶有絕對化這一傾向。除此以外,放松管控這樣的浪潮之下,有著自然特性的壟斷企業,如電能供應特有的企業,沒能經由放松規制的路徑,朝向放任這一方向去進展。

三、 體系的更替及完善

(一) 互通的理論關聯

部門利益關涉的根本機理,促動了傳統架構之內的原理審視;對解析得來的各類要素,予以全面考量。重設的這種審視,完善了舊有的機制框架,對市場范疇以內的價格監管、對應著的其他工具,也予以更替。公共利益依憑的傳統機理,與部門利益特有的原理,都帶有內在特性的價值。互通中的原理進展,能夠吸納彼此優勢,創設了原理再生這樣的新路徑。

傳統規制架構下的經濟學,歷經長時段的進展及變更,創設了可競爭特性的分支理論。它把慣常提到的激勵規制,看成根本依托,超越了舊有的利益限縮。在這之中,可競爭范疇內的市場機理,引入特有的監管工具,修正了原初的公共利益。自然壟斷特性被淡化的關聯行業,被重新劃歸進市場這一范疇;用平日之內的劇烈競爭,替代嚴格態勢下的管控及規制。

(二) 新時段的規制進展

規制理論特有的新近進展,被設定成修正得來的新規制。它把信息互通中的不對稱,看成添加進來的博弈要素。對市場架構內的價格管控,予以查驗監督;擬定的監管路徑,著力去限縮耗費,促動監管成效的水準升高。這就設定了帶有激勵特性的價格管控。激勵特性的規制,擬定了文本架構下的規制合同。這就化解掉了信息不對稱特有的弊病,為接納規制的關聯企業,添加了內在特性的刺激。

(三) 彈性特性的規制途徑

帶有激勵特性的多樣規制,被整合于市場架構之內的壟斷領域,如天然氣特有的運送領域、交通運輸關涉的領域、電力運送及對應著的電信領域。規則依托的評判機制,也凸顯出公平的特性。彈性特性的規制空間,包含促動及激勵這樣的新規制、調和價格及限縮成本。這就銜接了自由態勢下的規制,拓展了價格管控中的彈性空間。

篇5

關鍵詞:企業理論;產權結構;比較研究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是現代生產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遵循不同的思路研究企業問題,形成不同的企業理論。對二者進行比較研究,有助于從不同的視角深化對企業制度的認識,為我國企業改革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

一、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

企業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生產問題的內容之一,生產的進行和效率的提高離不開生產組織形式的不斷創新。從微觀層次上看,這一矛盾運動過程表現為生產力的發展與企業制度的演變。

(一)企業的起源

馬克思以生產力發展為基本線索來說明企業的起源。他認為,企業的產生源于生產力發展而導致的社會分工和協作。社會分工包含兩個層次:一是社會各產業之間的分工,這是宏觀層次上的分工。二是生產某一產品之間的分工,這是微觀層次上的分工,與企業的產生相聯系的社會分工是微觀層次上的分工。社會分工的發展,首先使生產者彼此獨立,每個生產者只是專門生產一個產品的某個部分。這種分工使生產專業化、工具專門化,從而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體的生產效率。但分工使生產者彼此獨立并不能完成整個產品的生產,在分工的基礎上還必須使彼此獨立的生產者之間形成密切的協作關系,只有分工與協作的統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生產。這就需要有一種生產組織形式,企業就是因分工與協作的需要而產生的生產組織形式,它既形成了分工,又實現協作。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時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實際上是在同一個資本同時雇用較多的工人,因而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模并提供了較大量的產品的時候才開始的。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馬克思這里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就是企業生產的起點。因為企業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組織形式。分工與協作生產的客觀要求產生了企業這一生產組織形式。同時,企業的出現又實現分工與協作的統一。社會化生產的要求與企業這一生產組織形式的出現,形成生產力發展與生產組織形式發展的良性循環,生產力因有企業這一生產組織形式而不斷得到發展,企業也隨著生產力發展而不斷向其高級形態演進。

(二)企業的性質和功能

馬克思認為,企業的基本性質和功能是進行財富的生產,并能利用分工、協作及由此帶來的多方面好處進行生產。企業是因社會生產需要出現的,不進行生產的組織就不是企業。當然,這是就企業的最初形式而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企業不再局限于只生產物質產品,從事流通和提供服務的經濟組織也被納入企業范疇,但這并沒改變對企業性質和功能的定位,而只是其性質和功能內涵的進一步擴大。

從生產角度來定位企業的性質和功能,是對企業本身屬性的界定。企業的這一性質和功能不會因為企業的經濟性質不同而改變,無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還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企業本身的性質和功能都不會改變。馬克思對企業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企業本身的屬性,而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來研究企業理論。從生產力角度來研究的是企業本身的性質和功能,是關于企業的一般理論;從生產關系角度來研究的是企業的經濟性質,即企業的產權性質。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組織制度,其經濟性質由產權結構的性質決定,不同的企業產權性質決定企業的不同經濟性質,體現不同的經濟關系。從生產力角度研究企業要解決的是這一組織怎樣提高生產效率,從生產關系角度研究企業要解決的是在不同條件下應建立怎樣的產權結構。馬克思經濟學中關于企業理論的這兩方面是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的。企業的生產效率受企業產權制度制約,企業產權制度的變化,從根本上說為了使企業發展具有更高的制度效率。從這一意義來講,研究企業的產權制度最終要落實于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三)企業的產權結構

馬克思對企業產權結構的研究是從兩方面展開的:一是企業產權結構變化的原因;二是企業產權結構變化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第一,企業產權結構變化的原因。馬克思認為,企業產權結構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生產力發展對企業規模擴大的要求。當機器大工業在社會生產中確立主體地位后,企業就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由于機器普遍應用于生產,使生產的技術條件得到徹底改變。隨著生產技術條件的進一步發展,企業規模也不斷擴大,企業發展需要的投資量也越來越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社會勞動組織本身,從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要求生產大規模地進行,從而要求單個資本家預付大量貨幣資本。”企業規模的擴大,要求投入資本的最低限額隨之不斷提高,這使單個資本的能力難以滿足生產力發展這一要求。為解決企業擴大規模需要大量資本的問題,企業產權結構逐漸由單個業主的產權結構向股份制產權結構演變。馬克思說:“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歷時較長范圍較廣的事業,要求在較長時間內預付較大量的貨幣資本。所以,這一類領域里的生產取決于單個資本家擁有的貨幣資本的界限。這個限制被信用制度和與此相聯的聯合經營(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馬克思遵循生產力發展——企業規模擴大——對單個資本數量要求提高,從而使企業產權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這一思路來揭示企業制度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原因。從最初的單個業主制企業,發展為合伙制企業、工廠制企業、股份制(公司制)企業。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發展決定產權結構變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這里得到集中體現。

第二,企業產權結構變化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馬克思認為,企業產權結構變化對企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首先,企業產權結構變化使企業規模的擴大突破單個資本數量的限制,從單一產權向多元產權變化,企業也從個人企業向社會企業轉變。馬克思指出:“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其次,企業產權結構變化使企業內部的各種關系趨于復雜化。因為產權結構變化,產權主體多元化,必然導致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資本所有者并不是資本使用者,而實際使用資本的,又不是資本的所有者。正如馬克思所說:“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即別人的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幣資本家。”“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余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所有者不直接經營和管理企業,經營者不是企業的所有者,企業的產權關系就必然涉及多個經濟主體,從而在企業中就出現委托關系。如何處理好企業中的產權關系及委托關系,成為現代企業發展必須要處理好的復雜而又重要的問題。

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理論

企業理論在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科斯關于企業性質的理論、阿爾奇安的團隊生產理論及所有權與控制權理論最具影響力。

(一)科斯關于企業性質的理論

企業為什么存在?這是科斯的企業理論首先要回答的問題。科斯指出:“人們通常認為協作能通過價格機制來實現,那么,為什么這樣的組織是必需的呢?為什么會存在‘自覺力量的小島’呢?在企業之外,價格變動決定生產,這是通過一系列市場交易來協調的。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伴隨著交易的復雜的市場結構被企業家所取代,企業家指揮生產。顯然,存在著協調生產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產是由價格機制調節的,生產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組織的情況下進行,面對這一事實,我們要問:組織為什么存在?”

科斯從現實世界出發,以現實世界中存在企業這一組織的客觀事實為依據,從理論上解釋在生產由價格機制來協調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為什么會存在。科斯認為:“可以假定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科斯對企業性質的這一界定,要說明的是,在現實世界中,價格機制和企業這一組織(企業家)都具有協調功能。那么,為什么在有的情況下是通過價格機制來協調,而在另外的情況下是由企業家來協調?對此,科斯把價格機制和企業組織這兩種協調方式的特征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認為,如果人們想要控制別人和指揮別人,他必須支付給別人多于這些人在價格機制下所能得到的報酬,目的是能指揮這些人。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因為在現實世界中,企業存在的目的是賺錢,而不只是付錢。企業之所以能存在的理由就是,它進行生產的成本要小于通過價格機制的生產成本。通過價格機制進行生產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最明顯的就是所有發現相關價格的工作而形成的成本。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都會構成生產成本。雖然這些成本可以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這些成本。當企業出現時,雖然契約不會被取消,但卻可大大減少。通過一個契約,生產要素為獲得一定的報酬同意在一定限度內服從企業家的指揮。這一定限度就是對企業家指揮生產要素權力范圍的限定。通過對價格機制和企業組織這兩種協調方式的分析,科斯的結論是: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并允許某個權威如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的成本。企業家必須在較低成本的狀態下行使他的職能。因為企業家可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場交易的價格得到生產要素,如果他做不到這一點,就要回到由價格機制來協調的狀態。

科斯企業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對企業的性質做出界定:企業是一種協調機制,是一種能替代市場價格機制的組織。企業能存在是通過企業(企業家)的指揮協調,以低于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來進行生產。當企業不能以低于市場價格機制來進行生產時,這種協調機制又會讓位于市場價格機制。把握科斯企業理論的要義,一是企業是否是一種具有與市場價格機制同樣功能的生產協調機制;二是企業是否能以低于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協調生產。科斯就是從這兩方面展開對企業的研究并形成他的企業理論。

(二)阿爾奇安關于團隊生產和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理論

阿曼·阿爾奇安是新制度經濟學派研究企業理論的重要代表,他有多篇關于企業理論的論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他和德姆塞茨合寫的《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他們認為:“對經濟組織理論來說,有兩個重要問題——要解釋是什么條件決定了專業化和合作生產的好處,是從像企業這類組織的內部還是通過市場獲得更好,同時還要解釋這種組織的結構。”

第一,關于團隊生產的問題。阿爾奇安認為,從生產的角度看,企業就是一種專業化合作生產或是團隊生產。作為團隊生產,必須解決好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考核投入要素的生產力;二是確定對要素的分配報酬。如果報酬不與生產性努力相對應,那么該組織就沒有提供生產性努力的激勵;如果報酬與生產力為負相關,那么該組織將遭到破壞。阿爾奇安認為,考核投入要素的生產力問題,在通過市場競爭的產品交換中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如果經濟組織考核得差,報酬和生產力之間僅是松散地相關,那么生產力將較小;但如果經濟組織考核得很好,生產力將會很大。所以,考核和分配問題是企業作為一種經濟組織首先要解決好的兩個重要問題。在此基礎上,阿爾奇安重點分析了企業作為一種團隊生產的特點。由于進行合作的團隊成員的邊際產品不能直接被觀察出來,一個團隊給市場提供的東西可能被當作這個團隊的而不是這個團隊成員的邊際產品。考核或確定團隊成員的邊際產品是需要很大成本的,這種成本呼喚新的組織和程序。如果沒有成本就能觀察到團隊中各成員投入的行為,那么沒有一個成員會有偷懶的動機。但由于互相監督必然會帶來許多成本,所以當每個投入所有者作為團隊一份子而工作時,他會有更多偷懶的動機。要克服團隊成員的偷懶行為,就需要有很大的監測成本。所以,怎樣才能降低這種監測成本,就成為團隊生產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阿爾奇安認為,在不同類型的企業中,降低監督成本的制度效率是不同的。其中,古典企業的效率最高。古典企業具有的特征是:“為使團隊成員有紀律和減少偷懶,擁有剩余索取權的人一定有權力修改個體成員的契約條款和激勵,同時沒有必要終止或改變所有其他投入的契約。因此,尋求增加他們的生產力的團隊成員不僅賦予監督者剩余索取權,而且賦予了他改變該團隊的個體成員資格和行為的權利。當然每個團隊成員可以終止他自己的成員資格(即退出該團隊),但是只有這位監督者可以在不必終止這個團隊本身或他與這個團隊的聯系情況下,單方終止任何其他成員的成員資格,并且他能單獨決定擴展或減少成員人數,改變成員的成分,或賣掉這個團隊監督者所擁有的剩余索取權。正是這個全部權利的集合定義了古典企業(資本主義、自由企業)的所有權(或雇主)。”因此,古典企業的所有者或雇主是這個組織的當事人,他有著與其他投入所有者簽訂契約的權利,擁有剩余索取權,這樣的制度安排增強了對團隊生產中聯合投入所有者偷懶行為的監測能力,從而降低檢測成本。

阿爾奇安的團隊生產理論可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生產的專業化具有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形成了一組聯合投入的團隊生產,當由一個中心締約人和許多投入者簽訂一個雙邊契約來代替全部投入者的多邊契約時,就形成能促進團隊生產的有效組織,這就是企業。二是團隊生產的優勢在于聯合使用投入資源的產出要比分別使用這些資源的產出總額要大。但由于不同所有者聯合投入的產品具有不可分性質,增加了評估每一位投入者邊際生產力的成本。這就要監督和考核投入者的生產力,以使邊際生產力與投入成本相匹配,從而減少偷懶行為。因此,出現企業內監督生產的問題。三是古典企業具有的特征使這一組織形式具有最高的效率。企業不僅是更有效地回報投入的一種設置,而且是在投入資源的集合之間加強競爭的一種設置。企業被認為是一個私人擁有的市場,我們可將企業和普通的市場看做互相競爭的市場類型,私人所有的市場和公眾的或公共的市場之間的競爭。

第二,關于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理論。阿爾奇安首先對認為現代公司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這樣一種觀點提出疑義。這種觀點認為,隨著小股東數量的增加,持股進一步分散。股份分散在更多的持有者手中,以致沒有哪一個股份持有者握有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份。這種股份的分散,實際就是所有權從控制權中分離出來。阿爾奇安指出,股份越分散,所有者就越多,他們具有的知識也越多,這有利于知識的專門化,這會對企業帶來好處。如果管理集團不能代表所有者的利益,所有者就可對管理者進行調整,因為在管理者之間也存在競爭。所有者對自己的利益不會無動于衷,他們總要爭取自己的利益。

總之,阿爾奇安認為,公司股份的分散,并不意味著對價值后果的承擔已與決策者的有效控制分離,股東的財富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對這一結論,阿爾奇安用現實中的現象來提供支撐。他說:“既然存在著公司所有權的不斷分散,我們就很奇怪,其利益很少受到高層管理者關注的股東們為什么還要購買這些公司的股票。或許經理日益背離股東利益所加在股東頭上的損失,被公司形成的其他優勢所抵補并且有余。這種說法可能是正確的,但所有權確實不斷分散這一事實并不會支持這個一般論斷,即在這樣的情境中管理活動與股東利益缺乏一致性。”

阿爾奇安的結論是:在大的、所有權分散的、盈利性的公司里,管理者和雇員的行為和報酬的類型與小的、封閉性的公司不同。大公司模式的監督與更改權的費用要高一些,但并不必然導致這種公司里的股東收益比在分散程度低的公司低。平均來說,這些效應會反映在預期行為中,從而會在初始資本投資的評估中或專業化轉讓股份的股票價格中反映出來。股東不會是得益較少者,他們的財富也不會缺少安全保證。阿爾奇安得出這一結論的理由是:企業是市場的替代物,不同之處在于,企業中存在一個長期的、一般的勞務契約,這個契約無須在每次更換勞務類型時不斷地重新談判。不能把企業作為單人運行的機構進行分析,并認為這個機構內不存在以市場為基礎的競爭,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忽略了競爭這一重要的因素。企業內部的彼此競爭、與其他企業的競爭表明,這些競爭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個人,而不是一個將市場內部化了的機構,企業的高層管理部門執行篩選雇員、技術和新產品的建議等職能,如果都是由獨立的企業在外部進行時,很明顯就是市場的功能。但當這些職能在企業內執行時,競爭的市場力量就被掩蓋在表象背后,并經常被分析者錯誤地忽視。從行為分析的目的來說,比企業興衰更重要的是企業里個人的興衰。我們可把企業看做一個市場,企業里的個人都在進行競爭。一個企業能長久生存下去,不能被理解為在這個企業里是缺乏競爭。

在阿爾奇安的企業理論中,關于公司管理與產權的基本觀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公司股份的進一步分散,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并不意味著所有者的財富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同時,所有者可對不能代表所有者利益的管理者進行調整,因為在管理者之間也存在競爭。二是傳統的個人產權、市場和競爭的理論仍然有效,在所有權分散的公司里,企業內部的管理者、企業之間的管理者都存在競爭,這種競爭同樣具有市場競爭的優勢,同樣會對公司的財富增長帶來好處。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并不會失去這種優勢。三是在不同的產權類型中,關鍵要看股東獲取利潤的權利是否受到限制,而不是看所有權是否分散。在股東權利價值不能資本化的情況下,就會出現企業高成本轉移利潤的現象。如果在股東權利價值可以資本化的情況下,股東就具有關心潛在的資本價值效應的動力,經理也會具有關心資本價值效應的責任感。

三、兩種企業理論的比較

比較馬克思經濟學企業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他們既存在共通性,但也有明顯差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起源和性質的比較

在企業起源和性質問題上,馬克思從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的社會分工和協作這一角度來說明企業的起源,重點是以生產力發展為線索說明企業這一組織制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企業能做到這一點的原因是分工與協作創造生產力。其一,分工從生產專業化、工具專業化、操作專業化的角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企業可把為生產同一產品的各環節的分工集中起來,通過提高每一環節的效率來提高整個生產的效率。其二,協作從生產的整體性、系統性、聯系性的角度提高了生產綜合效率。通過企業這一組織制度,眾多生產者的協作生產可完成靠個人的能力無法完成的工作,協作生產所形成的生產力,要大于單個生產者進行生產所形成的生產力總和。企業把各種生產要素結合在一起進行生產活動,決定了它的基本性質是生產性。從這一性質看,企業與市場沒有直接關系,企業生產可獨立于市場而存在。因此,企業與市場之間不是取代的關系。

新制度經濟學從資源配置方式的角度來研究企業的起源,他們把企業看作是一種與市場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并具有比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更高的效率,因而企業這一組織形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說明為什么要有企業的原因,科斯強調資源配置的方式不是惟一的,而有多種方式。事實上,人們在經濟活動中也是采用多種方式來進行資源配置。把企業這一組織形式也看作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使人們對資源配置方式的認識視野更加開闊。市場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它對資源配置主要是通過價格機制來實現的。企業是另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是通過企業內部的權威和行政決策來實現資源配置。因此,企業就其性質來說,是取代市場對資源進行配置的一種經濟組織。但這并不是說企業可完全取代市場,企業可以與市場并存。采用企業方式還是市場方式,關鍵要看哪一種方式更能節省交易費用,在不同的條件下,它們的交易費用是不同的。采用企業這一形式來組織生產,其特點在于它的生產有組織性、有計劃性,而有組織、有計劃的生產可以節省交易費用。完全用市場這一無組織、無計劃的方式來組織生產是有缺陷的。要解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只研究市場問題還不夠,還必須研究企業制度,原因在于企業制度對提高經濟活動效率有直接影響。

比較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與新制度經濟學關于企業起源的理論,它們的共同點是:論證了企業這一組織制度存在的理由或原因是能提高生產效率或經濟活動效率。不同點是: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從分工與協作的角度來說明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新制度經濟學從企業這一資源配置方式替代市場配置資源方式能節省交易費用的角度來進行論證。從共同點看,企業能提高生產和經濟活動的效率,因而必須開展對企業理論的研究。從不同點看,必須對企業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理論研究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企業問題。

比較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與新制度經濟學關于企業性質的理論,它們的共同點是:把企業性質界定為一種經濟組織。無論是從生產的角度來界定企業的性質,還是從資源配置方式或從契約方式的角度來界定企業的性質,都認為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經濟組織。不同點是: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從企業內部關系的角度來界定企業性質,把企業看作是一個生產組織,從生產性來界定企業的性質。新制度經濟學從企業外部關系的角度來界定企業性質,把企業看作是一個與市場具有同等地位的組織,從企業內部經濟活動具有的與市場經濟活動不同的特點這一角度來界定企業的性質,得出企業與市場是取代關系的結論。比較馬克思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不同界定,能對企業的性質有更全面、更充分的認識。既要從生產角度來認識企業的性質,也要從資源配置角度來認識企業的性質,既要從企業內部生產的特點來認識企業,也要從企業與市場關系的角度來認識企業的性質。這兩方面的結合,實際上也就是要求從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結合上來認識企業的性質。

(二)企業產權結構的比較

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對企業產權結構的研究,其特點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企業產權結構的變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發展,企業規模擴大,要求企業的產權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這一變化的趨勢是由單一產權結構向多元產權結構轉變。第二,企業產權結構的變化會使企業內部的產權關系出現復雜化,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財產權利中包含的各項權利出現分離。當企業實行法人制度后,財產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就更加徹底,財產所有者與實際使用者不僅不是一個主體,而且還具有多層次的關系,使整個產權關系涉及多個經濟主體。正是由于產權關系的復雜化,就會在企業出現委托關系。經理層成為企業委托關系的核心,它是連接財產所有者與實際使用者的中間環節。產權關系的這一變化,使所有者越來越成為單純的所有者,資本本身的職能也越來越與資本所有者分離,而由經理層來承擔。產權結構變化所產生的這一系列新問題及企業經理層具有的日益重要的地位,要求人們高度注重和研究企業產權結構問題。

篇6

關鍵詞:馬克思;價值理論;賣方價格;買方價格;成交價格

一、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都是正確的,但其價格理論是片面的和錯誤的

1、馬克思的價格理論片面性的主要表現與現實經濟的對照

西方經濟學反對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應是效用,但效用是商品的使用價值受到人們的消費后而產生的需求滿足,所以效用是人的主觀屬性,怎么可以作為客觀商品體內價值的構成因素呢?當然不能。因此,效用價值論是錯誤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是社會必要勞動的凝結,這個結論是科學和正確的。但他的價格理論卻是片面的和錯誤的,主要表現在他認為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的論斷上或定義上。事實上價值的貨幣表現僅是賣方價格,效用的貨幣表現則是買方價格,價格或成交價格就是賣方價格和買方價格的統一,這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證的。

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著無數次的商品交易,只有當買賣雙方在價格上達成一致時,買賣才能成立。現實生活中這個日益習以為常的情理,反映了價格或成交價格正是賣方的出價(賣方價格)與買方的還價(買方價格)的對立統一。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經濟學原理。但是有人說在我國一些明碼標價的商場中和壟斷企業如國有電話和郵政通信部門,就不是由賣方價格和買方價格相等且相交而形成成交價格,換句話說,不是賣價和買價的統一。在這里,賣方有不容置疑的制定價格的權力,買方甚至連還價的權力也沒有,買方價格是不起作用或不存在的。果真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賣方沒有制定價格或成交價格的權力。我們不妨假定賣方規定打一次公用電話要收4角錢,這4角錢實際上是郵電部門制定的打一次公用電話的賣方價格,而不是價格或成交價格。如果買方也愿意以4角的買方價格與其成交,即愿意付4角錢打一次電話,這時才能形成成交價格。這時賣方收下的這4角錢,已是成交價格的4角錢,如果買方不愿意付出4角錢,不愿意打這次電話,郵電部門無法強制他,也就形成不了成交價格或價格。因而,“賣方有不容置疑的制定價格的權力”是不存在的。這不是證明價格理論中,區分價格、賣方價格、買方價格等范疇,是十分重要的嗎?其次,在賣價和買價雙方競爭中的主導權或決定權,與賣價和買價必須相等且相交才能形成成交價格是兩個不同事物。在壟斷部門的壟斷賣價與一般買方的非壟斷性買價的競爭中,賣價具有絕對優勢,賣價決定后,買方要么根據賣價付出等價貨幣,用相等的買價與其成交;要么買方只能放棄購買,退出成交。所以要想成交,形成成交價格,必須是賣價和買價相等才有可能;二者不相等的話,其中一方只能退出,也就形成不了成交價格或價格。因此,在賣價和買價的競爭中。誰握有制約對方的決定權是一回事,賣價和買價必須相等且相交才能形成成交價格是另一回事,前者的存在無法也不可能否定后者。所以,價格是賣方價格和買方價格的統一這一結論,既適合一般市場,也符合壟斷及其他市場,具有普遍性。可見馬克思的價格僅是價值的貨幣表現的論斷是片面的,是不符合現實經濟的,或者說是不符合實踐的。

2、馬克思的價格理論錯誤的主要表現與經濟學的暫時冷落

馬克思價格理論的錯誤主要表現在他也混淆了使用價值和效用。

效用和邊際效用其性質雖然是主觀的,但它們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在經濟學中有重要的作用。西方經濟學對效用和邊際效用都曾經長期的做了研究,但它們對效用的理論分析基本上是主觀唯心主義的,從這點來說,是非科學的。我認為效用則是人們在消費商品的使用價值中得到的主觀上的享受或生理、心理上的需求滿足。使用價值是效用的物質基礎,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效用,二者有密切的聯系;但二者又有重要的區別,使用價值是商品本身的客觀屬性,效用是商品消費者或人的主觀屬性。可是西方主流經濟學首先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了,他們把效用等同于使用價值,并用效用代替了使用價值,從而拋棄了商品中的使用價值,及使用價值在商品價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而否定了商品中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及勞動的二重性。結果片面夸大了效用的作用,并使西方經濟學陷入了堅持認為價格或成交價格僅是效用的貨幣表現的片面觀點;最終還導致了西方國家的經濟不得不被效用和需求牽著鼻子走,甚至不惜用嚴重的財政赤字的宏觀調控政策來刺激需求和效用,使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或經濟衰退越陷越深,并成為西方發達國家當今出現的經濟增長率下降趨勢的嚴重后果的主要原因。

遺憾的是經濟學卻從相反的方向,也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他們則是把使用價值等同于效用,并用使用價值代替了效用,從而否定了商品的效用,及效用在商品價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結果使經濟學陷入了堅持商品的價格或成交價格僅是價值的貨幣表現的另一種片面觀點。在指導現實經濟中就產生了片面重視生產忽視需求,而最終導致了或成為了計劃經濟世界性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價格僅是價值的貨幣表現的計劃經濟的價格理論指導下,把價格中的效用的貨幣表現拋棄了,把消費者的需求在價格中的作用拋棄了,其資源配置的價格調節怎么會不是重視生產,忽視需求呢?何況計劃經濟的資源配置還以行政手段并在不顧生產力發展水平下,通過經濟計劃和計劃價格為主來進行調節的,必然使經濟更是雪上加霜。結果一方面許多產品生產過剩,積壓在庫。另一方面許多產品又短缺難求,只得憑證購買,走后門購買,排長龍(隊伍)購買……等等怪現象叢生,嚴重打擊了人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計劃經濟怎么會不在國際競爭中失敗呢?經濟學怎么會不隨著計劃經濟的失敗而被冷落或被邊緣化呢?當然,這里論證計劃經濟的失敗,主要是從經濟方面的因素而言的,把非經濟方面的因素抽象了。

二、馬克思沒有區分賣方價格、買方價格和價格(或成交價格)是他在價格理論上陷入片面性的主要原因

1、價值的貨幣表現是賣方價格

貨幣是一般等價物,執行其價值尺度職能,就可以把商品的價值表現出來,商品中的價值歸根結底是生產者或賣方勞動的凝結。所以把商品中的價值用貨幣表現出來,或價值的貨幣表現,也就是用貨幣把賣方在商品中凝結的勞動表現出來,并用觀念上的貨幣作為商品的標價或賣方的喊價,而成為賣方價格。所以賣方價格就是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簡言之,賣方價格就是價值的貨幣表現。這是從賣方價格的內在因素來分析的。賣方價格的形成,一般說還要考慮外部因素或外因,如商品供求中的諸多具體因素。但這些外部因素,一般說只能起影響作用,不是決定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賣方價格的內在因素,即價值的貨幣表現,或價值和貨幣這兩個因素。因此,如果我們把影響賣方價格的外部因素暫且抽象了,僅考察決定賣方價格的內在因素,賣方價格的表現形式就應是:x商品價值=y貨幣。這個等式也就是賣方價格公式。但是馬克思價格理論中沒有賣方價格,而且還把賣方價格和價格(或成交價格)混同一起,認為價值的貨幣表現是價格。

難道x商品價值=y貨幣或價值的貨幣表現,真是價格或成交價格的等式或公式嗎?不是。因為x商品價值=y貨幣僅表示用貨幣來表現商品的價值,并不表示貨幣和商品相交換。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體中的社會必要勞動,貨幣是無法也不可能直接和商品的價值相交換的,貨幣是一般等價物,以貨幣交換商品的價值,等于以價值交換價值,或以價值購買價值,是悖理的。因此,x商品價值=y貨幣的等式,只是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把商品的價值表現出來,即價值的貨幣表現,而形成賣方價格。并不表示商品價格與貨幣二者交換,或用貨幣去購買商品的價值,而成為成交價格或價格。

價格或成交價格的公式是x商品=y貨幣,這將在下文加以詳述。它和賣方價格的公式即x商品價值=y貨幣是不同的。

2、效用的貨幣表現是買方價格

在馬克思的價格理論中也沒有買方價格。貨幣用來購買商品或交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那么,貨幣的主人或買方愿付多少貨幣購買或交換呢?這要取決于貨幣用來購買商品或交換商品的使用價值能給買者帶來多大的需求滿足或效用。商品或其使用價值給買者帶來的效用越大,買方就愿以更多的貨幣或以更高的買方價格(即買方的出價或還價)來購買商品或交換商品的使用價值。如果商品或其使用價值不會給買者帶來任何需求的滿足或效用,買者是絕不會付錢去購買或交換使用價值的。再如同一種商品或同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對不同的買者會形成不等的效用或需求滿足,因而不同的買者愿付的貨幣或愿出的買方價格也就不同。這些事實都說明了買方價格實際上是效用的貨幣表現,而不是商品或其使用價值的貨幣表現。這是由于第一,買方的貨幣不是為購買商品而購買商品,也不是為交換使用價值而交換使用價值,而是為購買商品或交換商品的使用價值能給買者帶來效用而用貨幣去購買或交換的;第二,商品及其使用價值是形成效用的必要條件,如果商品及其使用價值不能給買者帶來效用。購買商品及其使用價值也就沒有必要了;第三,由于商品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統一,貨幣是不會用來購買或交換價值的,因為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貨幣交換價值就等于價值交換價值,是悖理的。所以,購買商品也就是為了交換商品的使用價值,從而給買方帶來效用或需求的滿足。因此,買方愿付的貨幣或買方價格的依據只能是效用的貨幣表現,不會是商品或其使用價值的貨幣表現,更不會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所以,效用的貨幣表現是買方價格形成的根據;商品或其使用價值只是買方價格形成的必要條件,買者必須購得商品或交換到商品的使用價值,才能得到效用。

買方價格是商品效用的貨幣表現。這僅是從買方價格的內因來分析的。一般來說,買方價格也要考慮其外部因素或外因,如供求關系中諸多的具體因素。但外部因素只能起影響作用。不起決定作用。

現在我們同樣把影響買方價格的外部因素也暫且抽象了,僅考察決定買方價格的內在因素,即僅考慮買方價格是效用的貨幣表現,用公式或等式表示就是:x商品效用=y貨幣。這個等式同樣也不表示貨幣和商品的效用相交換,不是購買或交換形式,因而也不是成交價格形式,而僅是效用的貨幣表現或買方價格形式。

3、價值和效用的貨幣表現的統一是成交價格

在馬克思的價格理論中雖然有價格或成交價格的概念,但他只承認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或者說他實際上是把價格和賣方價格混淆在一起了。貨幣只有同時執行了價值尺度職能和流通手段職能,同時形成賣方價格與買方價格并達到相等或統一,貨幣也就和商品直接進行了交換,而表現為成交價格。所以,成交價格的表現形式是x商品=y貨幣。這個等式不僅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與商品效用的貨幣表現相統一,而且還是商品與貨幣直接相交換的形式。因此,這個等式正是貨幣的兩種職能的矛盾統一的表現,正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與商品效用的貨幣表現的矛盾統一。

在x商品=y貨幣的等式中,貨幣為什么必須要同時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兩種職能呢?因為如果只執行購買手段職能,不同時執行價值尺度職能,金是無法購買麻布的使用價值的。這是由于麻布的價值在沒有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情況下,是表現不出來的。不知商品的價值,也就無法用貨幣去購買它。如果貨幣只執行價值尺度職能,而不同時執行流通手段職能,則僅是表明了價值相等,但無法去購買或交換麻布的使用價值。所以,孤立地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或孤立地執行流通手段職能,都是不可能用貨幣來購買或交換商品的,都是形成不了成交價格的。x商品=y貨幣的成交價格形式,必須在貨幣同時執行這兩種職能的情況下,才表現為賣方價格與買方價格的統一從而形成價格或成交價格。

4、三種價格的區分不是人們的臆造

綜上所述,賣方價格就是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其公式是x商品價值=y貨幣;買方價格就是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商品效用的貨幣表現,其公式是x商品效用=y貨幣;價格或成交價格就是貨幣同時執行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職能時,商品價值和效用的貨幣表現的統一,即賣方價格與買方價格的統一,其公式是x商品=y貨幣。因此,價格區分為賣方價格、買方價格和成交價格,不是人們的主觀臆造,而是商品與貨幣關系的三種不同形式的客觀表現。所以,人們不得將三者混同,必須科學地如實地反映,是經濟學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遺憾的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價格論和西方經濟學的效用價值價格論都沒有將三者加以區分。不僅如此,勞動價值價格論者實際上是將賣方價格和價格混在一起,而誤認為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效用價值價格論者實際上是將買方價格和價格混在一起,而誤認為價格是效用的貨幣表現。

三、馬克思的原話及對價格與賣方價格的混淆

1、馬克思的原話

馬克思認為:“一種商品(如麻布)在已經執行貨幣商品職能的商品(如金)上的簡單的相對的價值表現,就是價格形式。因此,價格形式是:20碼麻布=2盎司金”。這段話是由兩個整句構成的,并用“因此”二字將其連接而成。第一個整句是:“一種商品(如麻布)在已經執行貨幣商品職能的商品(如金)上的簡單的相對的價值表現就是價格形式”。第二個整句是“價格形式是:20碼麻布=2盎司金。”這兩個整句都表明為價格形式,而且從各自獨立的表現來看,都是對的。但是把兩個整句用“因此”連起來,問題就發生了。因為第一句話的價格形式和第二句話的價格形式,實際上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價格形式,用“因此”一詞從中一連,兩種不同的“價格形式”就變成相等或相同的了。為什么這兩句話的“價格形式”的性質是不同的呢?

2、對原話的進一步分析

先來分析第一句話中的價格形式。第一句話就是說:一種商品(如麻布)的簡單的相對的價值,表現在已經執行貨幣商品職能的商品(如金)上,就是價格形式。簡言之,即商品麻布的價值,表現在貨幣商品上,就是價格形式。那么,這是什么價格形式呢?我們把這句話用等式來表示,就是x麻布的價值=y金。這個等式就是上述賣方價格公式,即x商品價值=y貨幣。所以,這句話的價格形式,就是賣方價格形式。其次,再來分析第二句話。即“價格形式是:20碼麻布=2盎司金”。20碼麻布=2盎司金,正是上述成交價格公式x商品=y貨幣的具體表現。所以,這句話的價格形式,就是成交價格或價格(狹義的)公式。

但是,馬克思沒有區分開20碼麻布的價值=2盎司金的賣方價格形式,與20碼麻布=2盎司金的成交價格形式,因而他的那段話中,就將后者的成交價格形式,混淆或代替了前者的賣方價格形式,并用“因此”二字將這兩個不同的價格形式等同起來,這就導致價值的貨幣表現是成交價格或價格(狹義的)形式的錯誤。于是,價格或成交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這種不全面的、不確切的價格定義就出現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的價格(即成交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的不全面不確切的表述,正是在這段話之后提出來的。

篇7

關鍵詞:財政理論 心理學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現在研究心理學在交叉學科的應用的學者提出“凱恩斯的財政理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之上”的觀點。如果只從凱恩斯的財政理論分析,會發現這個說法確實有道理。除凱恩斯的理論外,我們也可以從薩繆爾森西方經濟學、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論證其財政理論與心理學的聯系。

一、馬克思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對財政政策的定義為:政府運用國家預算和稅收等財政手段,通過對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來實現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平衡的一種經濟政策 。主要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部分;財政收入的基本手段是稅收,財政支出的基本手段是政府預算撥款。

雖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是運用財政手段(國家預算,稅收,國債,財政補貼,財政投資等)調節供求平衡,但其主要通過收入分配發揮作用,所以,接下來要從收入分配方面來分析。

政治經濟學在考慮收入分配方面主要關注效率與公平的抉擇問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對這一矛盾的闡述是:發展社會生產,就必須打破平均主義,引入競爭機制,合理拉開收入差距。聯系我國國情即為: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對侵吞公有財產和用偷稅逃稅、權錢交易等非法手段謀取利益的要堅決依法懲處。要整頓不合理收入,對憑借行業壟斷和某些特殊條件獲得個人額外收入的必須糾正。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通過完善個人所得稅制,開征遺產稅等新稅種,調節過高收入。要規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趨向合理,防止兩極分化;同時,要通過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社會成員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由以上在收入分配方面的理論至少可以得到兩點心理學上的解釋。1.激勵效應,允許或鼓勵一些人先富起來會通過激勵效應讓并不富裕的人產生強烈的愿望及動力,有利于帶動微觀經濟主體發展,從而使宏觀經濟有所增長。這種激勵效應在很多企業都有應用,以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種激勵效應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每個普通的中學生都經歷過體育跑步考試,在考試的時候,教師往往會找個跑的相對較快的同學在前面領跑,以激勵后面的學生。2.公平效應,控制在心理學上可以認為是對激勵應用的控制或規范。我想從跑步的例子入手理解。跑步的時候教師會找個跑得相對較快的同學帶跑,但是好的教師還會做的一件事就是控制差距,使我們和我們前面一個同學的差距在一定范圍內。這樣,我們會產生可以追上的認知,才會達到激勵的目的;反之,如果差距過大,我們會更加沒有力氣甚至放棄。這體現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中合理拉開收入差距中的“合理”二字,結合中國國情所指定的具體措施上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薩繆爾森西方經濟學

財政政策在薩繆爾森西方經濟學中的定義為:對稅收和公共支出進行規劃,以幫助抑制商業周期的波動,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和高就業率,避免過高的或劇烈的通貨膨脹。

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新古典綜合學派認為政府應該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他們主張政府的公共投資必須根據經濟的實際情況進行較長時期的規劃,并推行赤字運算;他們同意庇古關于稅收的觀點,將稅收原則歸納為利益原則和犧牲原則,他們認為,稅收的宏觀調節作用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自動穩定器功能,二是有意識的調節稅率,實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其中跟我們生活聯系最緊密的稅收問題,也涉及到與心理學的聯系。利益原則,即人們認為應當根據他們從政府活動中期望得到的收益的大小來納稅。犧牲原則,即腹水的安排應是社會收入的再分配是公平合理的。這兩條原則都注意到稅收給人們帶來的效用減少所造成的心理影響,并有助于盡量減輕這種影響。犧牲原則注重我們可支配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利益原則注重我們對所付出的代價 (稅收)得到回報的程度。只有我們的付出得到了相應的回報,且我們的所得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在我們愿意接受范圍內的相對不公平下的公平),我們才更愿意將我們所得的一部分交給政府,并更希望取得更多的收入,進而影響經濟的發展。

薩繆爾森西方經濟學、凱恩斯古典學派以及馬克思政治經濟學關于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在各方面都有所異同,尤其表現在微觀經濟主體――對個人收入分配(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影響和宏觀經濟――對社會總供需平衡的影響。具體的異同可以從財政政策大體劃分的稅收、支出和預算三個方面分析,除此之外,這三種理論在財政方面區別聯系細究起來甚至可從這三種學派最初對市場及參與者的假設開始分析。

總的來說,由于經濟和我們生活的密切相關性,經濟影響著我們生活的進行,我們從中得到的效用對生活至關重要,也對我們的心理狀態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任何經濟政策,只要影響我們的得到效用,就會引起心理的反應,從而得到心理學上的解釋。

參考文獻:

[1]段海英,鄧菊秋.《財政學》第三版,四川大學出版社

[2]薩繆爾森.《西方經濟學》第十八版

[3]李楊.《西方經濟學》第二版,四川大學出版社

[4]朱方明.《政治經濟學》第三版,四川大學出版社

[5]宋濤.《政治經濟學教程》第八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篇8

日前,世界范圍內對經濟學的數理分析之風漸盛。對于經濟學研究及教學呈現的數理化趨勢,國內外都展開了爭辯。下面是編輯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淺談數理經濟學教學的研究。

贊同者甚至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們認為,數學已成為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在分析經濟問題時采用數理方法可以得到在純語言的定性分析中難以直觀得出的結果,它使得分析的邏輯更加嚴謹,表述更加準確精煉,且能將已有的經典經濟理論拓展延伸。而批評者們則認為,經濟學最重要的是注重理論思想的研究和傳播。數理模型過度建設和使用無益于理論的創新,也無法準確反映現實復雜且不穩定的經濟活動。數理經濟學的本質是探討如何用數學語言準確、精練描述經濟學問題,并推敲通過數理分析而導出的數學關系式所表達的經濟學含義及揭示的經濟規律。在不脫離經濟思想本質的情形下,科學地應用數理工具,進行經濟理論的理解、應用和延伸,將有助于經濟學科的長足發展。

數理經濟學是一門方法論,它不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就分析對象而言,它可以是微觀或宏觀經濟理論,也可以是勞動經濟、產業經濟、公共財政等經濟學分支學科。因此,數理經濟學囊括了經濟學各個方面內容,也涉及到了非常多的相關數學理論和模型,內容極其龐雜。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了難度。國內關于數理經濟學這門課程也一直沒有形成統一的通用教材,除了國內學者們編寫的少數教材之外,比較有影響力的是華裔經濟學者蔣中一編寫的《數理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動態最優化基礎》。有些高校直接采用了北美經濟學研究生的相關通用教材進行授課。教學內容上以學習和參照國外的教學內容為主。

針對數理經濟學覆蓋內容眾多、理論過于抽象、模型研究方法復雜等特點,筆者認為在進行數理經濟學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相關經濟學理論的精髓和核心思想,秉承從基本分析框架出發的思路,使學生掌握解決經濟學優化問題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培養學生利用基本方法分析具體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把握數理經濟學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9

Shiller(1978)就提出了這樣的質疑:如果模型改變了,從而連帶著原有的理性預期機制也就不再理性了,這樣的話新的預期機制還能找到嗎?另外,當這個新的機制出現時,他還會是理性的嗎?如果是的話,它能夠在短期內就發揮出作用嗎?理性預期假設所提出的那種價格和工資的完美彈性,暗示著在瓦爾拉斯試驗中的均衡價格下,會有短瞬的價格調整,然而這又與現實世界是相背離的。Modigliani(1977)宣稱理性預期假設最大的缺陷就是通過實際案例證明了他的不協調性,這些案例揭示了該假說所產生的實際失業率和自然失業率之間存在著頻繁的、持續性的誤差。

(二)背景介紹

在宏觀經濟學的后凱恩斯主義中,有一項發展就是試圖去融合凱恩斯模型和新古典主義模型,這種流派就叫做新古典-凱恩斯綜合體。該綜合體也是在嘗試對一個宏觀經濟學行為提供一個微觀經濟學基礎。首先,它揭示了流動性偏好和消費行為都來源于個體利用最大化原則,投資行為可以來源于利潤最大化原則。其次,他通過把庇古效應引入凱恩斯模型中,實現了充分就業均衡。也就是說,價格彈性加上財富效應會確保實現充分就業均衡。第三,關于價格彈性輪流出現的假設引出了貨幣中性概念———新古典學派的理論,與凱恩斯主義者的結論正好相反。可以看出,這種把凱恩斯主義模型和新古典主義假設結合起來的特殊方法很完善,美中不足就是剝奪了凱恩斯主義模型的原本特征,并強迫模型以瓦爾拉斯實驗過程為根基。新古典—凱恩斯綜合體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均衡的系統,但是凱恩斯主義系統則是一個非均衡系統,系統內部會廣泛傳播非主觀性的失業,這些失業有時也會被偶然的抵制掉,但是整體上不會產生趨向恢復的內部傾向。他們嘗試通過非均衡模型來解釋失業,而不是用瓦爾拉斯試驗過程來解釋。

(三)最新發展成果

該理論研究方面的最新突破都是指向了對原有模型的缺陷的調整。他們特定的目標之一就是解釋為什么價格沒有改變,而不是當價格保持穩定時,會發生什么。同時,他們也嘗試證明在不存在價格-工資剛性外生的假設下,不均衡狀態也是可能出現的。與早先的固定價格模型形成對比的是,Benassy(1975)、Hahn(1978)和其他學者都嘗試去解釋失業和蕭條價格內生是同時的。而在Dreze(1975)和Benassy(1975)研究的價格設定的非瓦爾拉斯試驗計劃中,機構在階梯變化的市場價格下,無法購買或出售所有他們想要的。在這種完全競爭形勢下,政府只要是處在壟斷競爭環境中,就能夠成為價格的操控者。Benassy的研究被普遍認為是第一個形成了一般非瓦爾拉斯試驗模型,把價格行為內生化。

篇10

關鍵詞:理論經濟學;案例教學;問題分析;對策探討

理論經濟學,是我國經濟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有效提高理論經濟學的教學質量,越來越多的高校將案例教學引入到理論經濟教學中。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案例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方法,在理論經濟學中,最早使用案例教學的美國哈佛大學,隨后在歐美國家的大學逐步被推廣使用。案例教學在我國理論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起步較晚,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是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案例教學在我國理論經濟教學中的問題

1.1傳統教育機制和理念影響了案例教學的應用

我國傳統的教育機制是應試教育,傳統的教學理論是以教師為主的“滿堂灌”形式,這與案例教學的理念是相悖的,給案例教學在我國理論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這種傳統的教育機制和教育理念下,一些學校對案例教學的重視程度較低,缺乏鼓勵和倡導實施案例教學的機制。在應試教育的機制下,閉卷考試是主要考試方式,理論知識是主要考試內容,這些都無法全面考核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在教師的日常考核中,一些高校并沒有將教師案例教學的教學效果納入其中。這些不利的因素都影響了案例教學在理論經濟教學中的應用。

1.2不健全的案例庫限制了理論經濟學教學案例的選用

實施有效的案例教學最主要的支撐是要有科學、合理的理論經濟學教學案例,這就要求學校必須建立一套健全的案例庫。然而,構建理論經濟學案例庫是一項時間長、難度大的工程,一些高校在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還很落后,多數是從一些文學作品、期刊、報紙上照搬而來。以這種新式編制的案例,雖然在內容上與教材有一定的聯想,但是缺乏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對學生的啟發較小,影響了案例教學的教學質量。

1.3落后的教學手段降低了案例教學的效果

案例教學是需要一些高科技技術支撐的,如多媒體技術、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等。這給很多高校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一些高校并沒有設立專業的案例教學教師,在多媒體教學工具、信息傳播和案例課件等方面的資源還比較匱乏。同時,案例教學實質是一種實驗性質很強的教學方式,需要有專業、規范的實驗室和實驗設備,這同樣給高校的經濟帶來一定的壓力,缺乏完善的實驗室和實驗設備,限制了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實施,降低了教學效果。

1.4不完善的師資力量阻礙了案例教學的發展

案例教學中,學生占據著主體地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任學生,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在我國理論經濟學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要求教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較高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現實是很多教師都是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教學的,雖然在理論知識上有一定的素質,但是在實踐經驗上還比較欠缺,而且在應變能力、判斷能力、融會貫通的能力上都還比較稚嫩。由此可見,我國理論經濟學的案例教學還需要構建一支經驗豐富、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2.案例教學在我國理論經濟學教學中的對策探討

2.1更新觀念,改革教學模式

高校要注重案例教學,開設更多的案例教學課程,編制更為完善的教材;學生要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改變以往的學習習慣,要勇于探究、敢于創新;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如在導論部分第五節的《關于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理論》教學中,教師可以選用“經濟思想史上代表不同結局利益的政治經濟學”為教學案例,通過介紹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西尼耳?馬爾薩斯、蒲魯東等不同的經濟思想,深化政治經濟學是無產階級經濟學這一主題。或者教師可以事先設置問題,如社會主義經濟學代表了哪個階級的利益?中國經濟學發展應該如何體現其階級性?讓學生先自主研究和分析,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后教師在結合案例,進行講解,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2.2科學創建,豐富教學案例

創建科學的案例庫,保障教師在教學中有豐富的經濟學教學案例可用,進而保證理論經濟學中案例教學的發展。一方面,編制案例時,要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情況,案例的內容要真實、合理。另一方面,編制的案例要有讓學生有充足的思考空間,要注重發散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教師可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通過網絡獲得利用更為豐富的經濟學案例資源,以更好地開展教學。如在《勞動價值理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和使用案例“北大方正界定資產構成中的價值創造爭論”;在《經濟人的理論》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和使用案例“盜竊者與雷鋒:不同經濟人理論的闡述”等。此外,對高校而言,還需要加大對理論經濟學案例教學的資金投入,構建完善的案例教學教室、實驗室及其他教學設施,完善教學手段。還應該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構建一支有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理論經濟學教師隊伍。

結語

總之,我國理論經濟學中的案例教學起步較晚,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諸如教育機制和教學理論落后、教學手段落后、案例庫不健全、經濟學教師隊伍不成熟等問題,需要不斷加以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