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行業主要風險點范文

時間:2023-06-06 17:58: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房地產行業主要風險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房地產行業主要風險點

篇1

【關鍵詞】 房地產開發企業 內部控制 問題 對策

近年來我國的房地產企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了種種問題,尤其是內部控制方面的問題更是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對房地產開發企業主要風險進行了分析,針對我國目前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和出現的問題,提出加強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為房地產行業在完善內部控制以及防范市場風險提供思路。

1. 房地產開發企業主要風險分析

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承擔的風險有自然風險、社會風險、經濟和市場風險、技術風險、企業內部風險、法律風險等。由于我國的政治經濟環境穩定,社會安定團結,故對房地產經營管理影響最大的國家政治變動對我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而言影響有限,社會風險也不會對其產生深遠的影響。而由房地產經營管理過程中自然災害,諸如地震、洪水、風暴、火災等造成的房地產破壞和損害而形成的風險;由房地產市場狀況的變動引起的,或者說是由市場運行狀況的不確定因素引起的風險;由科學技術的進步引起的風險;由房地產經營管理企業內部管理水平等問題,形成經營管理風險等風險因素影響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

2. 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2.1資金成本控制的風險意識淡漠

商品房價格漲速過快,空置率不容樂觀。在商品房價格上漲的同時,其空置面積也不斷增加截止到2009年10月末,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達 1.33億平方米。截至 2010年6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共計19182萬平方米,即接近2億平方米的商品房建筑完畢之后無法投入銷售使用。可見,房價的激增和商品房空置率的增長共同加重了房地產行業的資金負擔,直接促成了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風險。

2.2內部控制體系和監督機制不健全

目前,多數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全面,在控制環境、會計系統、控制程序等方面均有較多的不完善之處。例如沒有覆蓋所有的部門和人員,沒有滲透到企業各個業務領域和各個操作環節,使企業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核算不實而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極為嚴重。

由于很多企業的內審部門并未單獨分立出來,嚴重缺乏應有的獨立性特征。并且在審計的過程中,重點是在會計賬目核對,帳帳是否相符層面,較少涉及審計企業的內部風險控制制度是否規范,是否需要完善以及各部門是否能夠依照職能高效率完成任務,內審的監督機制作用并未發揮出來。

2.3監督職能弱化,內部審計形同虛設

目前有很多房地產開發企業監督評審主要依靠內審部門來實現,而有些企業的內審部門隸屬于財務部門,與財務部同屬一人領導,內部審計在形式上就缺乏應有的獨立性。另外,在內審的職能上,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僅僅是審核會計帳目,而在內部稽查、評價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業內各組織機構執行指定職能的效率等方面,卻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在崗位設置上為節省人工費用,實行一人兼多崗、一崗并多職,沒有很好地構成內部牽制;在貨幣資金管理、實物監控、投資和資產處置等方面,沒有制定成文的內控制度。

3. 加強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部控制的對策

3.1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強化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機制。需要完善財務會計系統,并將其與監督系統區分開來。即,將財務會計系統中的所有真實發生并記錄的經濟業務,要在則一務會計報告中做出適當的分類,另外,重大的經濟業務要進行必要的詳細描述;衡量經濟業務的價值,在財務會計報告中準確記錄其貨幣價值;準確確定經濟業務發生的期間,不影響財務報告的基礎上,將其記錄在適當的會計期間;在財務會計報告中適當地表達經濟業務,并按要求披露相關事項等職能,與監督系統中的審計、稽核等職能區分開來,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督部門,并賦予其應有的職權。

3.2完善業內部控制操作過程

改善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治理結構。房地產企業要優化管理、正確實施內部會計控制,更要健全公司的治理結構,這是是內部控制系統構建的基礎。建立和完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完善決策機制,將進一步強化董事會的作用。設立專門的內部審計、稽核等監督部門,并確定其獨立性,行使相應的監督權。要以制度約束人,強化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和改進激勵和約束機制。

3.3建立內部財務風險控制的信息系統

信息系統收集、生成、傳遞的信息在內容、時效性、準確性、可靠性、可用性等方面保證信息的質量。信息溝通在房地產開發企業風險控制的作用機制如圖1所示:

在風險評估階段,能夠自動收集市場的各種信息,計算企業所需要的各種相關財務指標,計算出采購預算;在風險管理階段,根據公司的風險管理策略,信息系統應具備決策咨詢和支持的功能,提出解決策略;在實施風險控制方案階段,信息系統根據預定的方案,在房地產開發前期成本、服務質量、土地成本、等關鍵環節引導和約束人員按風險管理和合同操作,充分降低開發企業過程的操作風險;信息系統能夠定期生成集中開發企業執行情況的報告,向管理層和董事會報告,風險管理部門也能通過信息系統查詢財務風險控制情況,及時了解開發企業的進度,提出相應的意見。

參考文獻:

[1] 昊國春.淺述內部控制制度[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l).

篇2

關鍵詞:“營改增”;房地產企業;納稅籌劃策略

一、“營改增”稅制改革簡介

稅收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國稅收是以流轉稅和所得稅并行的雙主體稅制,而增值稅和營業稅又構成了我國稅制體系中最重要的兩大流轉稅。2011年,國家稅務總局與財政部經國務院批準,聯合下發了關于我國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方案,此后幾年,從我國部分交通運輸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為試點,逐漸擴大到涵蓋我國整個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以及部分現代服務業的增值稅改革,2016年,我國房地產業、建筑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也將被納入“營改增”的浪潮中,改革力度之大、影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

二、“營改增”稅制改革前我國房地產企業納稅情況分析

營業稅改增值稅之前,我國房地產企業涉及的稅種包括營業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土地增值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契稅、房產稅、印花稅、企業所得稅等,其中營業稅、土地增值稅、企業所得稅構成了稅制改革前房地產企業的主要稅種。“營改增”稅制改革實施前,房地產企業商品房銷售時按照售價的5%繳納銷售不動產的營業稅;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主要是由增值額即售房收入與扣除項目之間的差額決定的,其中扣除項目包括因取得土地使用權所支付的金額、開發成本、開發費用、與轉讓房地產有關的稅金及財政部確定的其他扣除項目。根據增值額占扣除項目的比例確定增值率,并以此計算應繳納的土地增值稅。增值率是確定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的關鍵。企業所得稅是房地產開發企業主要稅負之一。除小微型房地產企業適用20%的企業所得稅外,房地產企業所得稅稅率一般為25%。房地產企業所得稅的稅負輕重取決于開發利潤的大小,因此和土地增值稅在稅負上具有一定的趨同性。

三、“營改增”稅制改革對我國房地產企業納稅情況的影響

1.對營業稅及增值稅的影響。

我國對房地產行業實施“營改增”稅制改革后,房地產行業將邁入繳納增值稅時期。目前,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增值稅稅率的基本傾向性意見已形成,針對一般納稅人,房地產業的增值稅稅率預計為11%,并可按照增值稅相關條例進行進項稅額的抵扣,因此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在繳納營業稅時期工程材料成本中負擔增值稅后又重復征稅的問題。但存在兩大問題,一是根據相關數據統計,一線城市的房地產開發項目成本一半左右是由地價款構成的,且很難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專用發票;二是其他房地產開發成本如拆遷補償費、市政大配套費及其他行政事業性收費也無法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使得增值稅稅負過重。

2.對土地增值稅的影響。

“營改增”稅制改革對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增值稅的主要影響體現在已繳納的增值稅上。由于繳納營業稅時期銷售不動產的營業稅為5%,且為價內稅,對價格影響相對較小,并且在計算增值額時可以抵扣;而改征增值稅后,稅率預計變為11%,且增值稅為價外稅,在計算增值額時,已繳納的增值稅不可作為抵扣項目,則會很大程度的增加了土地增值稅的增值率,增大土地增值稅稅負。另外,“營改增”后土地增值稅是否屬于重復征稅的稅種值得探討。

3.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在房地產企業實施“營改增”后,由于增值稅屬于價外稅,不能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使企業實際稅負變重,因此,“營改增”稅制改革對房地產企業的稅后所得影響較大。

四、“營改增”稅制改革背景下房地產企業納稅籌劃策略分析

1.積極反映,爭取稅收政策支持。

由于房地產開發企業相關成本中相當大的比例不能取得可抵扣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導致成本中已負擔且本不應該影響損益的進項稅不能抵扣,增大了企業稅負,因此,對于房地產行業“營改增”具體事項的相關稅務建議、訴求應盡快通過各種渠道向政策制定部門及時反映,爭取稅收政策支持。例如,房地產企業中占比例很大的土地出讓金、市政大配套費、拆遷補償費及其他行政性收費,一般只能取得相關政府部門的行政專用收據或其他收據,從而無法形成完整的抵扣鏈條。為此建議政策制定部門可以對此類成本規定一個合理的進項稅抵扣率,即政府可以允許房地產企業憑財政部門開具的土地出讓金專用收據等作為抵扣憑證,類似企業購進農產品可以抵扣13%的進項稅額,如果這部分進項稅無法抵扣,企業稅收負擔將會大幅上升;還應考慮房地產業的上下游稅率,最好規定一致或相近,以減輕企業納稅負擔,實現稅制改革的初衷即結構性減稅的目標。此外,由于房地產企業開發周期長的特性,增值稅進項稅的認證期是否在現行政策的基礎上適當延長。

2.政策籌劃,爭取財政資金支持。

由于“營改增”政策實施后將對我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帶來較大的影響,由于房地產企業的行業狀況及增值稅的征納方式,在實施初期會對相當一部分企業帶來較沉重的稅收負擔。為了實現改革的平穩過渡,據統計,相當一部分省市財稅部門均提供了改革扶持資金政策,對稅制改革中有實際困難的企業予以政府資金扶持。因此,處于“營改增”大背景下的房地產企業,應積極利用相關資金扶持政策,并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政策籌劃,以享受相關的政策資金支持,減輕企業的稅收壓力。

3.找準企業稅收風險點,合理規避稅務風險。

房地產企業與銷售貨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的企業不同,其建造周期長且開發至一定節點才能進行預售,考慮到房地產的行業特點、市場行情及政策因素,“營改增”后會使該行業稅務風險加大。主要風險一是:如不能按期預售,前期的增值稅進項稅認證過期,致使進項稅不能抵扣;二是:如果商品房脫銷,導致進項稅抵扣不足使得企業稅負增加;三是:如果房地產行業不景氣,嚴重出現商品房滯銷,無法及時取得銷項稅,可能會出現進項稅與銷項稅倒掛;如何避免此類事情發生,是政策制定部門需考慮的問題也是企業稅務籌劃和規避稅務風險的重點。

4.合理籌劃增值稅抵扣鏈條,降低企業稅收負擔。

由于增值稅抵扣有嚴格的抵扣鏈條,所以“營改增”后房地產企業必須加強增值稅抵扣鏈條的管理及籌劃。因房地產企業商品房的銷售價格確定后,相應的銷項稅也就確定,銷項稅的籌劃空間有限,所以只能把籌劃的重點放在進項稅上。房地產企業如何增大進項稅額并在合理的時間內得到全額抵扣是降低企業稅負的重點,比如企業的供應商、施工方等上游企業的開票時間、增值稅稅率、結算方式的選擇及進項稅認證時間的籌劃等都是進項稅籌劃的重要切入點。項目從開工至售罄,在增值稅抵扣鏈條上,根據各行業納稅義務發生的時點科學、合法制定正確的籌劃步驟,做出最符合企業要求的有效籌劃方案,有效降低企業稅負。

五、結語

“營改增”后,房地產企業在合理利用政策的同時,在實際操作中應根據具體業務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找準切入點合理制定稅務籌劃策略。

參考文獻:

[1]張怡然.我國房地產企業納稅問題分析.東北財經大學學報[J].2015.01.

篇3

關鍵詞:融資性擔保行業;風險特征;風險防范

一、江蘇省融資性擔保行業主要風險特征

(一)資金方面

資本金不實,資金鏈脆弱,代償能力急速下降。我省融資性擔保機構的監管從2011年正式開始,之前成立的民營擔保機構驗資后資本金短期內便離開公司賬戶屢見不鮮,擔保公司通過應收賬款、委托貸款或其他投資等方式變相抽逃資本金,資本金不實這一歷史遺留問題面對目前的監管仍無法整改到位。宿遷地區民營類擔保機構通過收取客戶保證金用作存出保證金、且存入保證金不在賬面顯現的事實已不容爭辯,融資性擔保業務在達到一定的規模后,這一舉措不僅使得擔保公司的資金運用符合監管部門的要求,更達到了不需要自有資金就能正常運營擔保業務的目的。而在實體經濟不景氣、房地產行業調控政策持續加碼引起產業鏈上多個行業滑坡、商業銀行信貸政策收緊的外部運營環境下,抽離出來用于經營“資金業務”的資金回收難的局面日益加劇。

由此,資本金不實、挪用客戶保證金、資金業務安全性和流動性差的三種經營現狀觸碰,極易引發資金鏈斷裂風險。

挪用或占用擔保客戶保證金比較普遍。目前,融資性擔保機構基本未設立存入保證金賬戶,更談不上專戶管理、專款專用,而是將其作為存出保證金使用,更有甚者高于存出保證金比例收取存入保證金來將多余部分用作高息資金業務,或者截留客戶銀行貸款,向客戶承諾高額回報,并由擔保公司提供相應擔保來經營資金業務。在目前的宏觀環境下,極易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擠兌風險,不僅使得擔保客戶面臨損失,也使得融資性擔保業務面臨巨大風險敞口。

擔保客戶保證金未設專戶管理是融資性擔保機構變相抽逃資本金的主要手段,已演變成行業普遍的經營模式,而面對現行收取客戶保證金的監管要求,大部分擔保機構將竭力通過關聯賬戶隱匿該部分資金。

民營類擔保機構資金運用普遍不規范,賬面資金日均比例不達標,月末應付監管資金回籠現象比較明顯。部分民營類擔保機構由于其本身股東實力有限,股東實體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量較大,從對賬單顯示,有擔保公司貨幣類資金流回股東的現象,也有部分擔保公司閑置資金日常主要用于短期對外拆借或者提供客戶續貸過橋資金(該現象發生頻繁),這類擔保公司評級現場一般也不能提供完整的評級周期內所有資金憑證以及網銀明細作為評級支撐,日常賬目比較混亂,銀行詢證函不能出具,信用評級配合度較差,整體資金使用情況難以做出準確判斷。

(二)業務方面

代償率、墊資率急速上升,以委托貸款等方式掩蓋代償風險。區域內實體經濟的不景氣、民間資金業務風險、及因信用擔保產生的傳導性還貸風險使得融資性擔保機構在保客戶逾期率、代償率、墊資率激增,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宿遷地區擔保行業顯性代償額達到2010年同期的2倍,與此同時當期代償率也同比增加。有的擔保公司面對經營中出現的代償不是按規定履行正常的代償手續,而是通過發放委托貸款置換銀行貸款來變相掩蓋代償風險。

主要合作金融機構商業銀行縮減與融資性擔保機構的合作規模,銀保合作門檻普遍抬高。通過這一輪經濟周期的考察,擔保機構的風險點突出,商業銀行對擔保行業重新審視,調整內部評價體系,欲通過嚴格考察篩選合作方;部分商業銀行已暫停或逐步縮減與民營擔保機構的業務合作,甚至出現提前收貸現象,恰適中小企業普遍資金鏈偏緊,代償墊資問題突出;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后,2012年1季度偏緊的信貸規模在第2季度得到適當放松,未來擔保業務實現增量發展仍存在不確定性。

業務經營不規范、主營業務偏離擔保。由于過去行業缺乏有效監管和制度規范,部分擔保機構違背審慎經營的原則,只顧追求短期利益,忽視基礎建設和長遠發展,脫離主業。有的名為“擔保”,實則高息攬存或非法集資來放高利貸以及從事與擔保無關的高風險業務,有的僅為關聯公司套取銀行資金提供方便,有的甚至采用欺騙手段騙取銀行貸款。很多擔保公司以擔保業務為名,實際從事資金業務,偏離了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初衷,這同時也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

鋼貿類擔保機構生存困難。2011年第三季度起商業銀行開始主動減緩與鋼貿類擔保機構的合作,至2012年第一季度,此類銀保合作全面收縮,加之受房地產行業調控的影響,鋼貿企業經營業績迅速下滑、營運資金緊張,鋼貿類擔保機構在保客戶逾期違約率上升,其信用等級整體下滑,實際控制人未來經營信心驟降,2010年下半年成立的鋼貿類擔保機構大部分因無法開展業務而停止運營,欲保留公司、安全通過年檢來等待外部環境好轉。

(三)內控體系

缺少專業人才、風險控制能力薄弱、對銀行依賴度高。部分融資性擔保機構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缺乏必要的從業經驗、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同時大部分擔保機構創新能力不足,業務模式單一,對銀行依賴性過強。擔保公司內部風險控制能力仍需加強,多家擔保公司存在業務與風險部門重合現象,甚至一些擔保公未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風險防范和控制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監管部門監管建議

建議監管部門可以從規范擔保機構運營、降低擔保機構風險、幫助擔保機構實現可持續經營方面進行相關研究。

禁止擔保機構開展違規高風險業務。省內部分擔保機構從事吸收存款、發放高利貸等業務,此類業務風險度極高,波及面廣,影響壞,也導致企業融資負擔加重。建議監管部門嚴格禁止擔保機構從事違規高風險業務,規范行業運營,降低行業的擔保業務風險,實現行業合規、健康發展。

規范擔保資金運用。區域內部分擔保機構存在資本金不實、資金鏈脆弱、挪用或占用擔保客戶保證金、賬面資金日均比例不達標等現象,建議監管部門對擔保機構存入保證金及其他債務來源進行監管和規范,擔保機構收取的客戶保證金應當在賬面反映,同時繼續加強對擔保機構資金運用的監管與規范,降低擔保機構資金運用風險。

篇4

第一部分

中國保險市場運行狀況

一、保費收入

(一)保費收入增長情況

今年1~9月,全國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5327.92億元,同比增長23.64%。其中財產險1551.44億元,同比增長35.94%;人身險3776.48億元,同比增長19.21%。因股市起伏的波及,環比來看,截至9月份保險市場經歷了三起三落的震蕩走勢,從8、9月份來看,股市正在走出7月份保費收入大跌至本年新低的谷底,走出了第三輪上漲的行情。9月份繼8月份再次上漲,原保險保費總額達到了642億元,然而距離前期779億的月度高點仍有很大距離。

前三季度,財產險保費收入比重進一步上升至29.12%,比2006年底的26.76% 高2.36個百分點,人身險保費收入比重進一步降低至70.88%。在人身險中,壽險的比重進一步上升達到88.64%,比去年底提高了1.69 個百分點;健康險的比重為7.41%,人身意外傷害險比重為3.95%。(見表1、2、3、4、5、6)

(二)企業年金

根據保監會的統計資料,“養老保險公司企業年金繳費”項目出現大幅度增長。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養老保險公司企業年金繳費總額僅為9.28億元,而到三季度末,這一數字上升至50.8億元,增幅高達447%。養老保險公司企業年金受托管理資產66.28億元,養老保險公司企業年金投資管理資產55.31億元。

二、賠款、給付

前三季度,在原保費收入顯著增長的同時,原保險賠付支出也高達1643.30億元,其中財產險賠付支出為700.32億元,人身險的賠付支出為942.98億元,較二季度有明顯增長。(見表7)

三、保險中介

根據中國保監會的《二七年三季度保險中介市場發展報告》,截至2007年9月30日,全國共有保險專業中介機構2297家,兼業機構146449家,營銷員1864,833人。全國保險公司通過保險中介渠道實現保費收入4288.41億元,占全國總保費收入的80.49%,同比上升2.73個百分點,這是按季度統計首次突破80%。2007年3季度全國總保費收入5327.92億元,其中人身險保費收入3776.48億元,財產險保費收入1551.44億元。報告指出,全國中介共實現業務收入377.09億元,同比增長46.79%,盈利6144.68萬元。具體是:保險公司實現手續費收入14.88億元,同比增長38.55%。其中,財產險手續費收入11.48億元,同比增加32.56%,占全部手續費收入的77.15%;人身險手續費收入3.4億元,同比增加63.46%,占全部手續費收入的22.85%。3季度,全國保險公司虧損1950.66萬元。

保險經紀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13.39億元,同比增長29.87%。其中,財產險經紀傭金收入10.38億元,同比增長31.39%,占全部經紀業務收入的77.52%;人身險傭金收入1.18億元,同比增長74.02%,占經紀業務收入的8.81%;再保險和咨詢類傭金收入1.83億元,同比增長5.78%,占全部經紀業務收入的13.67%。3季度,保險經紀機構實現盈利8398.46 萬元。保險公估公司實現公估服務費收入4.49 億元,同比增長43.91%。其中,財產險公估服務費收入為4.47 億元,人身險公估服務費收入為186.8萬元。按照險種劃分,公估服務費收入的構成為:機動車輛險2.38 億元,占53%;企業財產險1.12億元,占25%;貨運、船舶險5276萬元,占13%;建筑、安裝工程險1710萬元,約占4%;其他合計2914萬元,約占5%。3季度,保險公估機構虧損303.12萬元。報告評價,整體來說,全國保險中介市場進退平穩,業務發展良好,創新意識加強,市場秩序好轉。保險中介保費收入占全國總保費收入按季度統計首次突破80%,發揮了保險銷售主渠道的作用,為做好風險管理,服務和諧社會發揮著積極作用。

四、前三季度保險市場資金運用狀況

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我國保險業資產總額約為27,953.77億元,相對去年底大幅增長41.6%。同時,保險投資占總資產的比例繼續保持上升勢頭,前三季度投資占比達65.3%。

顯然,在資本市場行情走好的情況下,保險業正不斷加大投資力度。這一點從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公布的業績當中就可以得到證明,這兩家公司第三季度業績的快速增長,主要來源于投資收益。同時,資本市場的走強也使得保險公司競推投連險產品,從而實現保費規模擴張。(見表8、9)

第二部分 市場競爭主體分析

一、人壽險公司

今年前三季度,壽險市場上的52家人壽險公司中,27家中資壽險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3426.83億元,占壽險業總保費的92.48%,比去年末下降了1.61個百分點;25家外資壽險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278.75億元,占壽險業總保費的7.52%。

在壽險公司排名中,國壽、平安、太平洋依然占據保費前三的位置。國壽今年前九月保費規模達到1586億元,同比增長6.6%,今年九月單月保費收入為153億元,環比增長34.2%。前三季度實現凈利潤246.96億元,每股收益0.87元。其中7月至9月凈利潤為78.23億元,每股收益0.27元。平安壽險今年前三季度的保費達到596.6億元,平安集團在第三季實現凈利潤37.39億元,每股收益0.49元,集團總資產增長至6237億元。外資保險中友邦的市場份額最大,實現累計保費收入62.66億元,占人壽險保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1.69%,占外資人壽保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22.48%。(見圖表10)

二、財產險市場

今年前三季度,財險市場上的41 家財產險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1622.09億元。其中,26 家中資財產險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1603.87億元,占財產險業總保費的98.88%,比去年末上升了0.05個百分點;15家外資財產險公司共實現保費收入18.22億元,占財產險業總保費的1.12%。其中,人保股份以43.09%的市場份額占據榜首,其累計實現保費收入698.90億元;太保財和平安財分列2、3位,分別實現保費收入185.40億元、163.07億元,市場份額為11.43%和10.05%。外資保險中美亞的市場份額最大,實現累計保費收入6.40億元,占財產險保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0.39%,占外資人壽保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35.13%。(見圖表11)

第三部分 地區市場分析

一、區域發展整體狀況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保費收入達到5327.92億元,其中廣東省保費達到465億,排名全國第一,江蘇以452億排名第二,北京保費以357.99億元則超過上海排名全國第三,上海保費為357.49億元。

前三季度,環比分地區看,非常明顯的是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壽險保費收入逆勢下跌,跌幅分別為3.19%、4.95%、6.46%。而同期全國其他地區環比大部分出現20%以上的漲幅。同比分地區看,以壽險為例,非常明顯的趨勢是發達城市地區增幅遠大于其他城市地區增幅。數據顯示,九月份北京壽險收入增幅達79.02%,天津達114.41%,上海達46.20%,青島達68.07%,廣東達79.74%,深圳達83.51%。相比之下,其他地區的增幅大部分在40%以下。(見表12)

二、北京市

上半年,北京市共實現保費收入357.99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2.35億元,占總保費收入的23.00%,人身險保費收入275.64億元,占總保費收入的77.00%。(見圖表13、14、15)

三、上海市

統計顯示,2007年1至9月上海市保費收入累計357.50億元,同比增加48.06億元,增幅為15.53%。其中財產險公司保費收入97.55億元,同比增加16.43億元,增幅為20.26%。壽險公司保費收入259.95億元,同比增加31.63億元,增幅為13.85%。產壽險保費收入比例為27:73。中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比例為74:26。

截至2007 年9 月,全市保險賠款和給付支出累計96.72 億元,同比增加33.51億元,增幅為53.02%。其中財產險賠款38.87億元,同比增加6.38億元,增幅為19.65%;壽險給付50.09億元,同比增加26.34億元,增幅為110.85%;健康險賠款給付6.20 億元,同比增加0.60億元,增幅為10.79%;意外險賠款支出1.56億元,同比增加0.19億元,增幅為13.70%。

截至2007 年9 月,全市共有81家保險公司和5 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其中財產保險公司37家,人壽保險公司30 家,養老險保險公司4家,健康保險公司5家,再保險公司4家,保險集團公司1家。

截至2007年9月,上海市共有保險中介機構233家,其中保險機構124家(其中分支機構27家),保險公估機構40家(其中分支機構14家),保險經紀機構69家(其中分支機構31家)。其中今年9月份新增1家保險中介機構,為長城保險經紀有限公司華東分公司,撤銷了1 家保險中介機構,為上海新齊魯保險有限公司。中資保險公估機構37家,其中分公司13家;外資保險公估機構3家;中資保險經紀公司64 家;外資保險經紀公司5家,其中分公司3家;公司全部為中資公司。(見圖表16、17)

四、江蘇省

今年上半年,江蘇省累計實現原保費收入452.70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21.39億元,占比為26.81%;人身險保費收入331.32億元,占比為73.19%。 (見圖表19)

五、廣東省

今年前三季度,廣東(不含深圳市)以465億元的原保險保費收入超過江蘇,重新奪回了4年前失去的全國保費第一的寶座,表明廣東已經扭轉了下滑的態勢。而財險保費增長37.2%,壽險保費增長29.4%,也表明近幾年來廣東財險增長慢于壽險的格局已經改變。(見圖表20、21、22)

第四部分 市場聚焦

一、十六大以來保險業發展改革成績

近期,中國保監會在其網站上題為《十六大以來保險業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的文章,對十六大以來中國保險業的發展狀況,從五個方面進行了總結: 首先,行業發展在四個方面邁上新臺階。近年來,保險業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一是市場規模不斷擴大。2002年以來,保險業務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6%左右,2006年全國保費收入達到5641 億元,是2002年的1.8倍。今年1~8月,全國保費收入4683.5億元,同比增長22.6%。二是行業整體實力明顯增強。目前,保險業總資產達到2.53萬億元。從1980年恢復國內業務到2004年初,保險業積累第一個1萬億資產用了24年,積累第二個1萬億資產僅用了3年。保險業資本金總量超過2000億元,是2002年的5.6倍。三是市場主體結構日益優化。目前我國有保險公司102 家,其中中資公司61家,外資公司41家,比2002年增加了60家。同時,專業保險中介市場從無到有,目前有專業保險中介機構2256家,初步形成了功能相對完善、分工比較合理,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保險市場體系。四是國際差距逐步縮小。2006年我國保費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國際排名平均每年上升1位。其次,體制改革在三個方面取得新突破。保險業按照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著力推進體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重大進展。

2003年11月,中國人保在香港掛牌上市,成為我國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國內金融企業。2003年12月,中國人壽同時在紐約和香港掛牌上市,創造了當年國際資本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融資額的最高紀錄。

2004年6月,中國平安在香港上市,成為我國第一家以集團形式在境外上市的金融保險企業。今年,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又成功回歸A 股,成為國內資本市場重要的標志性公司。目前在境內外上市的中資保險公司達到5 家。

第二,保險公司改制上市所產生的制度變革效應,成為推動保險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一是建立了現代保險企業制度。完成了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改造,目前,除經營政策性業務的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外,所有中資保險公司都采取了股份制的組織形式。二是完善了保險公司治理結構。制定了《關于規范保險公司治理結構的指導意見(試行)》及配套制度,建立起規范的保險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強化股權約束,股東更加關注公司發展,董事會更加專業化,管理層更加職業化,初步形成了權力機構、決策機構、監督機構和經營管理者之間的有效制衡機制。三是提高了保險公司競爭能力。中國人壽市值已躍居全球上市壽險公司第一位。在2007年《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強中,中國人壽排名192位,比2003年提高了98位。在國際著名財經雜志《歐洲貨幣》2006年亞洲最佳管理公司排名中,中國平安名列亞洲保險公司及中國區公司之首。

第三,對外開放在四個方面呈現新局面。根據我國入世承諾,保險業在金融行業中開放力度最大,開放過渡期最短。2004年12月11日過渡期結束,保險業進入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時期,呈現出安全可控、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一是開放更加全面深入。外資保險公司可以在我國任何地區提供保險服務,除法定保險業務外,外資保險公司可以經營其他全部業務。二是開放的質量較高。截至2006年底,來自20個國家和地區的133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了195家代表處。世界上主要跨國保險金融集團和發達國家的保險公司都已經進入我國,《財富》雜志評選的世界500 強企業中的46 家外國保險公司已經有27家在我國設立了營業機構。三是開放的效果較好。注重引進在養老、健康、責任和農業保險等方面有專長的境外保險公司,積極借鑒外資公司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技術服務和運作方式。配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鼓勵外資保險公司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設立經營機構,開展保險業務。2006年外資保險公司占整個保險市場的份額為4.6%,成為促進我國保險業改革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四是國際監管合作取得重大進展。經國務院批準,保監會先后加入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和國際養老金監督官協會。2006年10月,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第13 屆年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9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0名代表出席了會議,是歷屆年會中參會國家、地區和人數最多,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屆年會。同時,深入推進中美、中歐和亞洲地區的雙邊及多邊保險監管合作,積極參與國際保險監管規則的制定。

第四,保險監管在三個方面形成新體系。立足于保險業發展實際,借鑒國際保險監管最新經驗,堅持依法監管、科學監管、審慎監管,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保險監管體系。一是三支柱現代保險監管框架初步建立。借鑒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核心監管原則,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建立了以償付能力、公司治理結構和市場行為監管三支柱的現代保險監管框架。二是防范風險的五道防線基本形成。以公司治理和內控為基礎、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以現場檢查為重要手段、以資金運用監管為關鍵環節、以保險保障基金為屏障,構筑了防范風險的五道防線,從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化解三個環節,形成了防范化解風險的長效機制。三是市場化的風險自救機制逐步完善。建立和完善保險保障基金制度,率先在金融業建立起市場化的風險自救機制。截至2007年6月底,保險保障基金規模達到88億元。通過這一制度,能夠在保險公司出現風險損失時,由保險保障基金對被保險人的損失進行必要的補償,最大限度地保護被保險人利益,減輕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保險業發展比較快的情況下,保險業主要風險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化解,沒有出現大的系統性風險和問題,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保險市場運行穩定健康安全。

第五,服務和諧社會在六個方面取得新進展。保險業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把不斷擴大保險覆蓋面、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許多業務領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過去保險業險種結構單一、服務能力較弱的情況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一是應對災害事故和突發事件,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穩定運行。面對自然災害和各種事故,包括臺風、水災、空難、海難、交通事故、地鐵透水等,2002年以來,保險業累計賠款與給付4000多億元。二是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業保險,開展糧食主產區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發展能繁母豬保險。2002年以來累計承保農作物面積1.45億畝,牲畜2.46億頭。在22個省市累計為3000萬人次的農民工提供了保險保障。在8個省66個縣(市)參與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2006年為736萬人次提供補償金額9.7億元。在15個省(市)開展了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險業務,積累養老金27億元。三是促進社會保障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家庭開始把商業保險作為解決養老和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目前,保險業為人民群眾未來的養老和健康積累準備金1.5萬億元。四是支持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市場的發育和完善。保險市場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保險公司已經成為債券市場的第二大機構投資者和股票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成為穩定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保險公司作為戰略和財務投資者參與商業銀行上市重組,有力地支持了商業銀行改革。五是支持國家經濟建設和“走出去”戰略。目前,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2.3萬億元,為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積極參與投資京滬高速鐵路項目等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為500多億美元的出口商品和100多項大型對外經濟合作項目提供保險支持。六是積極參與社會管理,促進政府公共服務創新。大力發展責任保險,用市場化手段促進社會風險管理水平提高,解決責任賠償等方面的法律糾紛,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減輕政府壓力,提高社會管理效率。積極參與平安建設,推行契約式保險聯防,實現了保險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有效結合。

二、廣東社保案

日前,被控,擠占挪用廣州10.18億元社保基金的“罪魁禍首”劉雨宏,在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法院出庭受審。早在1996年,劉雨宏就被社保公司免職;2006年5月,社保公司向有關部門舉報;2006年12年,惶恐的劉雨宏在家中被捕。從1993年到1996年的4年間,前廣州市勞動保險公司經理劉雨宏,違規審批社保基金約7.5億元非法營運,非法投資造成損失大約5.2億元,該案今年4月曾被媒體廣泛報道,在社保行業引發了“地震式”的軒然大波。

據公訴機關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檢察院指控,1993年到1996年,劉雨宏任廣州市社會保險公司(廣州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前身)經理期間,未經上級領導批準,違規審批社保基金,并在市場上進行非法運營。劉雨宏經手審批項目共計14個,主要是房地產行業、銀行借貸、承銷國庫券等項目,違規審批社保基金約7.5億。

據公訴材料顯示,14筆審批均發生在1993年1月~1996年2月之間。涉及金額達千萬元以上的有9筆,其中涉及金額超過億元的有兩筆,分別為:與廣州億安房地產發展公司合作開發房地產投資失敗,至案發時止,造成社保基金直接損失達12767.5萬元;委托廣州珠江信托投資公司將社保基金指定貸給廣州恒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用于房地產開發,投資失敗,至案發時止,造成直接損失14,200萬元。

其中最大的一筆,為投資海珠廣場附近的爛尾樓億安廣場。1994年初,劉雨宏經手審批社保基金2.69億元,投入到廣州億安廣場房地產發展公司的億安廣場項目,該項目后來由于發展商改變規劃、發展商其他項目資金緊張等綜合原因,最終無法收攤爛尾。2006年年底,億安廣場被拍賣,廣州社保基金只從拍賣款中收回了一小部分損失。

三、保險業綜合經營

關于保險業采取綜合經營的必要性,一般來說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目前我國保險業資金規模已過1萬億人民幣,但各大保險公司面臨的重要問題仍然是資本金嚴重不足,而且傳統保險產品很難為公司帶來較高的利潤,所以保險公司必須另辟蹊徑,通過走綜合經營之路,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也為充實保險公司資本金提供新的思路。第二種觀點認為,從國外情況來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保險公司承保的利潤便一直為負值,保險公司的利潤主要來源是投資收益。在歐美,保險公司能占到金融市場的30%左右的份額。而在我國,保險公司與證券公司加在一起,才占到金融市場的5%。由于綜合經營是國際趨勢,所以我國的保險公司就必須采取綜合經營。第三種觀點認為,綜合經營可以提高保險公司的競爭能力,因為客戶的競爭是現代金融企業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綜合經營的金融集團可以從事銷售多種金融產品,可以為客戶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可以更好的滿足客戶需求,從而贏得市場。另外,在綜合經營的金融集團內部,銀行、證券、保險企業之間可以互相提供服務,這種服務可以減少信息的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而且也可以降低經營成本和營銷成本。

那么,是不是據此就可以認為保險公司未來發展一定要走綜合經營之路呢?筆者卻不敢下這樣的結論。我們再回頭來看上面三種觀點。對于第一種觀點,我們要思考的是為什么傳統的經營模式出現了問題,是保險產品不再適合社會發展需要,還是保險公司經營中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之處。保險業是一個新興行業,未來保險業會得到快速發展,這是現在大家都經常聽到的,也是被社會發展所認可的,這說明保險產品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所以關鍵是如何去滿足社會的保險需求。比如,保險公司的主營是管理風險,那么保險公司就應該把業務的重點更多的放在幫助客戶去管理風險,或者說去扮演風險管理咨詢師的角色,強化自己的主營,而不是弱化自己的主營去開拓全新的市場。對于第二種觀點,更應該很好的思考國際趨勢是不是適合公司的發展,因為國外保險市場比國內市場成熟很多,國際保險業已經誕生300多年了,而我們的保險業發展也主要是近20年,許多保險公司更是成立只有兩三年,甚至一兩年。成熟度不同,當然選擇也應有所不同,選取適合自己的道路才是關鍵,而不應盲目地把國際趨勢作為自己的發展策略。對于第三種觀點,不可否認,綜合經營會提高保險公司的競爭能力,但綜合經營帶給保險公司的是機遇與風險并存,因為綜合經營涉及的行業越多,企業面臨的風險點也就越大,而且綜合經營也給不同行業之間的風險傳遞創造了渠道,所以保險公司選擇綜合經營之路也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