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大課堂范文

時間:2023-06-01 10:4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大課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智慧大課堂

篇1

關鍵詞:小智慧 點燃 大課堂

踏進課堂,作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首先覺得欣慰,因為我們往往把能與學生建立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看成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成功,為自己是一個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倍感自豪。其次也有憂慮:喧鬧的課堂是我們需要的嗎?喧鬧是不是等同歡迎?在這樣的氛圍里我們如何調度學生的情緒使之迅速融入課堂知識的學習?這就需要老師從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入手,講智慧,想策略。

一、巧妙將學生帶入課堂

記得2010年的一天,我踏進課堂的時候就是上述情景,我本想大聲招呼一聲,迅速把他們從興奮狀態拉回課堂。但是轉念一想,那樣做無疑給學生百倍熱情當頭一盆冷水,也許安靜下來了,但他們的積極性很難在四十分鐘里被調動了。靈機一動,我說"我想給大家說說我很佩服的一個老師,我聽過他的課。"學生一聽老師在和他們聊天兒,附近的孩子都很快安靜下來了。我繼續說"他是個很有智慧的老師,有一次他去上課,教室里正亂成一團,他沒有發火,而是自顧自走到教室一角的鋼琴,彈起了一首曲子,曲子由緩驟急,全部學生都被老師的樂曲感染迅速安靜下來。曲子彈奏的正是電影《小兵張嘎》里老鐘叔看到鬼子進村奮力敲響村頭鐘聲的那段背景音樂。正當學生們側耳傾聽,突然,音樂戈然而止。這個老師聲音緩緩傳來,他說:"老鐘叔的鐘聲父老鄉親都聽見了,孩子們,上課的鈴聲你們聽見了嗎?"我的故事講到這里,把話題轉到了課堂,我微笑著看著已經相當安靜的學生說:"孩子們,我沒有那樣的智慧,你們將來會有,首先就從安靜待課開始好嗎?"學生們鄭重的點了點頭,我們的教學活動馬上步入了正軌,那節課效果非常的好,學生張弛有度,參與性很強。

二、激勵學生打破信念障礙

還有一次設計制作課上,分組制作,分開之后有很多同學你推我讓,不肯動手,我走過去詢問原因,他們不好意思的說:"老師,我能力有限,我做不好"。于是,我讓學生暫時放下手中的用品,我說,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數千年來,人類便一直認為要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過在一九五四年,羅杰班尼斯特就打破了這個信念障礙。

在此之前他曾經在腦海中多次模擬以四分鐘時間跑完一英里,長久下來便形成極為強烈的信念,因而對神經系統有如下了一道絕對命令,必須全力完成這項使命,果然他做到了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

人們常常會對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產生"自我設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去曾經失敗過,因而對于未來也不敢寄望會有成功的一日,也有可能是沒有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目標,對于愿望能否實現心存疑慮。長久下來他們便開始學得務實,而終于平庸。"故事講完以后,我對學生說,下面,你愿意試試嗎?我特別關注了剛才覺得有困難的學生,集中力量幫助其中一名學生取得突破。一個人的突破往往會帶動一大批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一個班級里,教師往往無法顧及到全體,班級里總有極個別優秀的學生,也會有一些不上進的學生,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而數量最多的的是中間一批不沉不浮可沉可浮的學生。這批學生有向上的愿望,但離那些班級里的頂尖高手有較多距離,無法望其項背。反而若是他們之中有一人取得成功,對其他人的促進作用將會是巨大的,大家必將群起而效仿之。如此,教師的工作便可產生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果。

三、研究智慧型課堂教學結構

1、導學定向,點燃智慧,讓學生感受美

在每節課的開始,我們首先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通過定向,具體化學習內容,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引起學習興趣,點燃學習智慧,初步讓學生感受美。

2、自主探究,生成智慧,讓學生認知美

美術課最大的魅力在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此,教師應當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學生的自主設計、自主嘗試、自主感悟、自主總結等實踐活動,實現高效地自我發展,促進學生智慧的生成。

3、合作對話,共享智慧,讓學生創造美

創新是美術的精神,藝術貴在創新。通過合作的形式,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提出自己的構思,同時又能分享別人的做畫風格,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相互提問,互相討論,互相啟發,互相爭辯,互相促進。使作品在構圖、色彩、寓意上達到協調一致,使各人的勞作相得益彰,共同創作出一幅幅個人單獨難以創作出的完美的畫面。從而實現超越個體,共享智慧。

(4)總結提升,發展智慧,讓學生享受美

總結提升,是師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的共同梳理,是師生智慧理性化的一種思考和總結,可以讓學生享受到藝術美,讓智慧的種子生根、發芽、壯大。

四、以學校環境、課外活動為依托,啟迪學生的智慧

篇2

所謂“課堂應答”,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這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時應答,它既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教學評價。智慧應答像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又像火把,能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使課堂更精彩。

1 適時等待,憤悱促主動

“等待、延遲判斷”是一種重要的應答方式。愛因斯坦說過:沒有時間就沒有空間。作為老師要善于等待,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例如,在教學“比例尺”時,筆者讓學生計算“在某小學新校區的規劃圖上,操場的長是20厘米,寬是15厘米,比例尺是

1:400,這個操場實際占地面積多少平方米?”

生1:實際長為20÷(1:400)=8000厘米=80米,寬為15÷

(1:400)=6000厘米=60米,面積為80×60=4800平方米。

同學們都認同這種算法,筆者正想進入下一個環節,這時生2迫不及待地說: “我有更簡單的算法:20×15÷(1:400)。”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用“圖上面積÷比例尺”算的。

“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眾說紛紜,都說生2不對。這時,生2有些手足無措,臉漲得通紅。

師:你們分析得很透徹!生2雖然做錯了,但已經很接近正確答案了。

在筆者的“點撥”下,生2馬上恍然大悟。

生2:我明白了,正確答案是“實際面積=圖上面積÷比例尺的平方”,因為[20÷(1:400)]×[15÷(1:400)]=(20×15)÷[(1:400)×

(1:400)]=4800平方米。

師:你真了不起!想出了一種這么簡便的好方法。

聽了筆者的夸獎,生2的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在學生的學習遇到困難時,教師更需要耐心,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在憤悱中自省,等待他們自信地抬頭。這里的等待是喚醒,更是一種尊重。從尊重學生出發,允許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鼓勵性為主,為學生營造積極探索、求知創造的氛圍,建立愉快和諧、心理相融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以積極良好的學習求知心態投入到快樂的學習中。

2 適時轉問,互動促自主

“轉問”是一種擴大參與回答問題學生數量的有效技術。通過“轉問”可以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討論中來,可以使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交流變為一對多的交流,同時它也是創設良好的課堂研討氛圍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學一下《擺一擺 想一想》時,有教師讓學生自主探索用四顆珠子擺數的活動。師:請大家拿出4顆珠子和一張數位表,小朋友們自己試試看用這4顆珠子在數位表中擺數。要求:這4顆珠子都要用上,你可以表示出哪些不同的數呢?生獨立操作后師組織匯報交流:師:你們都擺出了哪些數呢?第一個學生無序地擺出了4個,當第二個學生有序地擺出后,老師就迫不及待地引導學生交流并總結出了方法。師生對話看似流暢,老師對每位同學的回答做出了回應、評價,也強調了有序擺放的方法和優勢,但在后面的課堂進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用更多的珠子擺數時,出現了很多的錯誤,沒有達成預計的教學目標。當老師提出有難度的問題被第二個資優生完美地回答后,老師迫不及待地加以肯定,而對此問題是否全體學生都理解了,尤其是一些思維比較緩慢的學生有沒有明白,教師卻沒有放在心上。這樣做會使一些學生失去了進一步主動思考的機會,被動接受資優生的觀點。要是老師能抓住一二兩生的區別,適時轉問:“為什么第二個孩子能寫得全,有什么好方法?”引導孩子在互動中主動去探索擺數的規律,而非直接揭示方法,可能效果會好得多。

3 適時追問,思維挖深度

“追問”就是在學生回答的答案不甚清晰,有部分或大部分學生還不太理解,教師要繼續追問學生,讓其闡述清自己的意見,給其他人以啟迪。例如在《圓的周長和面積練習課》時,有這樣一道練習:計算下面各圓的周長和面積。①r=3厘米②d=4分米。學生很快算出了結果,有個學生迫不及待地說:老師,直徑4分米的圓,周長和面積相等,有很大一部分同學表示贊同。老師沒有否定,卻表揚他很善于觀察。而后追問:“你能到黑板上畫草圖把你的意思明白地告訴大家嗎?”孩子高興地在黑板上畫了個圓,邊說邊比劃起周長、面積。短暫的沉默,學生馬上發現了:“周長和面積根本無法比較。”經過追問、思辨,明確了周長和面積是不同的量,無法比較大小,周長和面積“相等”的說法是錯誤的。

這里,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回答直接做出正誤判斷,而是通過追問“你能到黑板上畫草圖把你的意思明白地告訴大家嗎?”在學生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時,促進學生更為主動思考,從而對周長和面積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應答中善用“探問和追問”是老師教學機智、教學能力的一種表現。往往有“一石激起千層浪”之效,能起到一個刨根究底,明晰思路的作用,實現有限課堂里的無限張力,使教學產生理想的效果。

4 適時啟發,思維提效度

應答是引起、保持或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一種手段。有時理而不答,反而能促使學生自我反思,打破原有思維慣性,使思考方向明朗,思維效度提高。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中.教師出示兩個木框,告訴學生用同樣長的木條做了兩個框架,比一比哪個圍成的面積大。在相同數據信息的強烈暗示下,學生覺得面積相等;教師又拿出一個與第二個木框形狀、大小相同的木框,示意同學拉得很扁。學生有點為難:“好像不相等了?”教師邊拿第三個木框跟前兩個比劃,邊說:“真的好像不相等了。奇怪了?怎么回事啊?”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不做解答,而是又把皮球踢給了學生,教師里一片靜默。學生觀察著三個木框,比劃著、認真思考著……一會,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生回答:“雖然木條的長度沒變,但是平行四邊形的高變了,高變矮了,面積也小了。”教師適時轉問:“誰明白他的意思?”有的學生重復了剛才的回答;還有的學生說:“看樣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小要看他的高的大小。”生:“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他的底和高有關系。”

篇3

關鍵詞:大學;智慧課堂;移動終端;Android;手機App

中圖分類號:TP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5-0187-03

Abstract: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lass play phone, sleep, less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other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project is based on the Android platform, client / server model, based campus wireless WiFi network, we developed an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university wisdom system. Student in the classroom with teachers App mobile terminal APP mobile client to communicate using a wireless network, to achieve student attendance, teacher name, quizzes students answered promptly, usually results and other records and statistics functions.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wisdom of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active classroom system can help teachers'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active help students master a thorough knowledge,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management efficiency,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result.

Key words: University; Wisdom classroom;Mobile intelligent terminal;Android;App

1 引言

隨著智能設備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人們對智能化環境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 為此,人們也希望使用智能化環境來改變本身的生活、工作和學習。 如今,智能都市、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慧校園等智能化環境正離我們越來越近,教育工作者對“智慧課堂”的研究也開始展開。 目前,有于智慧課堂的研究已經得到了各國政府、全球各地知名企業、高等學府以及中小學校等機構的關注,智慧課堂的研究已經成為了教育研究的一個新研究范疇。

智慧課堂是當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是互聯網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結果。智慧課堂的關鍵在于用最新的技術革新和改進大學課堂教學,打造智能、高效的課堂。當今社會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社會各個領域也將會因為大數據的出現而產生深刻影響。在教育領域也不例外[1]。

智慧課堂的出現也將帶動傳統教學模式的變更,使得教學模式獲得更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給傳統學生評價體系一個質的變更,使得評價系統更加準確更加有意義。在今后智慧課堂能得到普及對于教育教學都是非常有價值的。

2 構建大學智慧課堂的必要性

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快速崛起,智能手機應用開發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崛起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現在的生活中手機已經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樣工具了。人們的出行工作學習都離不開手機了。而我們的學生群體中,幾乎人手一部手機,而手機越來越向智能的方向發展。隨著功能的逐漸完善,手機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發短信和打電話方面了,而成為一部隨身的智能處理終端。

一方面,目前一些在校大學生在課堂上不專心聽講,而是使用智能手機在玩游戲或上網聊天,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敗壞學風。由于課程教學任務重,班級學生容量大,老師在課堂上不能有效監控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師生互動太少,教學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多數老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如何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如何讓老師實時了解學生的上課情況,與掌握知識的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在移動設備中以開源的Android操作系統占大部分市場。

目前學校對學生的評價都是屬于終結性的評價,平時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較少,主要來自于課后作業和上課的點名,缺少合理性,這就導致學生缺乏對平時學習的重視,而僅僅在期末的時候去突擊復習,因此學習效果較差[2]。而本項目在平時上課的時候就會記錄學生的每節課的學習情況,到期末通過累計形成對學生一個學期的評價,這樣對學生的評價相對客觀一些[3]。同時,也能讓學生的注意力放到平時的課堂學習中,在平時就能腳踏實地去學習。

然而還處于研究起步階段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很多的研究還是概念性的,真正可以供教學使用的數據分析工具還很乏[4]。

另外,教師在上課后很難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上課時的哪些知識點學生沒有掌握,哪些又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在這里需要一個反饋的功能。本項目針對這點提出了學生論壇提問的模塊,學生可以在論壇中反饋自己的疑難點,當很多學生都有相同的疑難點問題時,就說明教師在上課的時候,這個知識點講的不到位。通過反饋模塊,可以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便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進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 構建大學智慧課堂的方法

在考慮到在如今的大學校園的無線網絡有著良好的覆蓋,以及學生幾乎人人擁有智能設備的情況下。以一種基于移動設備的課堂互動系統為實現方式,總體架構采用C/S與B/S的混合模式,由教師端App、學生端App以及后臺管理器組成,來構建大學智慧課堂。

教師用戶端App具有如下功能模塊:

登錄模塊。教師使用該模塊登錄系統,并選擇相應的課程。

上課模塊。教師點擊“上課”按鈕,使得學生端App與教師端App建立連接。

查看管理出勤情況。教師可以查看學生的出勤情況,分為“請假”、“遲到”、“曠課”三種情況。系統自動將學生的出勤情況記錄到后臺服務器數據庫中,作為今后對于學生評價的依據。

提問模塊。教師在上課講完某個知識點后,若要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可以及時通過提問模塊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app回答,在學生提交選項之后,教師可以統計回答結果。在教師下發問題內容之后,由學生完成題目的答題并提交答案,并及時進行相關數據的分析處理,使得教師可以在課堂內及時反饋矯正。

教師端App模塊圖如圖1所示。

學生用戶具有如下功能模塊:

(1) 注冊模塊。注冊學生的信息。

(2) 登錄模塊,學生可以通過此模塊輸入學號和密碼進行登錄操作。并選擇相應的課程。

(3) 簽到模塊。學生在手機終端進行簽到操作。簽到后,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出勤情況。

(4) 答題模塊。由教師提出問題,并提供相應的選項由學生選擇。學生在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選擇之后。將結果反饋給教師端App。

學生端App模塊圖如圖2所示

4 構建大學智慧課堂的技術選擇與使用

學生端App基于Android手機,使用Android應用框架中的HTTP Client組件從服務端的HTTP API接口接收數據,然后交由Android UI界面層渲染界面并最終展示出來。對于服務端,在HTTP API接口和MySQL數據庫之間有一個API Debug后臺,用于調試服務端的API接口,如圖3 整體架構圖所示。

5 大學智慧課堂的后臺管理

智慧課堂的后臺管理系統,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大量的學生信息和反饋數據存入到數據庫中的時候,后臺管理系統就要承擔數據統計和分析的任務。而分析的結果將作為學生的學習評價的重要依據。

后臺管理包括的功能:教師、學生的個人信息管理,對課程信息的管理。對數據庫中存放的學生的答題記錄進行數據分析,等到一個直觀的圖形,從而教師可以很方便知道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對于學生的考勤分析,是生成學生期末評價的一個關鍵信息。

教師,學生信息的管理模塊:對教師,學生個人信息的進行增加,刪除修改等功能。

課程信息的管理模塊:課程信息的修改,保證教師在上課時所使用的課程信息的正確性。

學生答題記錄的分析模塊:核心模塊,從數據庫中提取學生上課時在APP端產生的答題信息。在后臺系統中統計后,計算出一個直觀的圖形,反饋給教師。基于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行為數據進行真實記錄,利用大數據技術和智能算法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根據學生在作業中反映出來的薄弱知識點,定向推送學習內容和測試題目,有助于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5]

學生的考勤分析模塊: 核心模塊,通過每天教師上課的點名情況。結合不同班級,不同課堂,不同教師,可以得到很多有價值的信息。對于學校教務處,教師個人還有學生群體都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信息。教務處可以根據大數據分析出課程的調整,時間的調整。在教務管控中采用信息技術的,采用了計算機輔助的方式,提高教務管理的效率,實現了教務的標準化管理。[6]教師可以調整上課的方式等等。更可以督促學生的學習狀態改善,對于學生的平時成績,是一個非常有參考價值的數據。

6 智慧課堂案例展示

課程:計算機網絡管理與系統集成

6.1傳統上課模式

1)教師講解書本知識點,結合書本上的案例具體講解。

2)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很難與學生進行溝通,教學效率低下。(原因有如下:⑴學生在課堂上喜歡使用智能手機來消磨時間,導致不能很好得聽課。⑵大多數學生不愿意與教師進行交流與互動,導致教師不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程度。)

3)在學期末的時候,常常需要進行學生的終結評價。即學生的平時成績。學生平時成績的產生往往沒有特定的標準,有些教師采用上課點名,課后作業,上課提問的方式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但是這個成績的產生往往不能準確得反映學生真正的學習情況。(原因有:⑴上課點名存在有虛假的情況,而教師往往不能知曉。⑵上課點名浪費時間,使得本來緊張的時間越來越短。⑶上課提問的方式不能覆蓋整個學生群體。)

6.2 智慧課堂的上課模式

1)教師講解書本知識點,結合書本上的案例具體講解。

2)教師在講解知識點的時候,可以推送一個關鍵性的問題給學生端的App,學生在App上進行作答,在反饋給教師端,進過統計和計算后,教師能很直觀得知道學生的掌握情況。從而可以決定是否要再次講解一遍。(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智慧課堂能有效得提高教學效率。)

3)為了針對學生上課玩手機的現象。在使用App的同時需要連接學校的校園網,在使用校園網的時候不能訪問外網資源。從而可以限制大部分智能手機工能。達到限制學生玩手機的目的。(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智慧課堂能有效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4)智慧課堂的平時成績形成。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智慧課堂,產生的數據包括:學生的簽到情況,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率等,都可以作為平時成績產生的依據。使用智慧課堂能產生更加的準確的學生評價。

7 總結

基于對于現實中大學課堂的現狀,因此在未來的課堂中隨著智慧課堂的推廣和應用,以及移動網絡和數據庫的發展,對于課堂效率的提升和對學生的個人隨堂成績的統計和評價我們相信會比現在的偏主觀評價會更有價值。這將對于學生個人發展和學校的綜合發展都有著不可限量的結果。學生在學習中積累的相關數據和存儲積累,經過后臺算法的分析處理,可以為大學課堂教學提供更具有針對性、指導性的教學建議,而這樣又促進教師積極參與到教學資源的豐富、優化的工作中去,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基于數字化的智慧課堂互動教學系統的研究中,讓教師在教學和學生子在學習變得更有意義,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可以得到明顯的提升[8]。加強智慧課堂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對課堂進行重新認識和設計[9]。

學生可以實時得到來自教師的教學反饋,具體直觀地了解自己的課堂學習情況,準確查漏補缺,促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8]

參考文獻:

[1] 孫曙輝. 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的智慧課堂模式[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5(22)21-24.

[2] 喬晶. 高校學生成績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 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5(23):59-72.

[3] 唐燁偉. 龐敬文. 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構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4(11):12-34.

[4] 鄧文俊. 基于教務管理系統的數據分析工具的研究與設計[J]. 學習資源與技術,2014(5):138-143.

[5] 卞金金. 基于智慧課堂的學習模式設計與效果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6(2):64-68.

[6] 唐慧珍. 信息技術在教務管理中的應用[J]. 現代營銷(學苑版),2015(6):33.

[7] 黃德群. 基于高校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應用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2013(3):64-70.

篇4

關鍵詞: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智慧課堂;網絡平臺

近幾年以來,信息技術行業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互聯網、大數據、網絡平臺、云計算等概念無時無刻不牽動著人們在幾乎能觸碰的所有領域的行為活動,而將其運用到大學英語教育領域也是大勢所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都對其做出了很好的闡釋:《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我們的發展目標是要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與國家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教育信息化2.0》(教育部,2018)指出,“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依托各類智能設備及網絡,積極開展智慧教育創新研究和示范,推動新技術支持下教育的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由此可見,教師必須轉變其教學理念、方法、方向等以滿足時展需求并緊隨國家政策。時下大學生大多為2000年后出生,他們在學習及生活中受到了來自互聯網的深刻影響,教師若再用傳統且老套的單一線下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話,教學成效勢必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大學英語這一語言類的學科更要求教師不能故步自封,要打開視野,充分結合線上與線下的教學模式,為自身的教學打開新的局面[1]。

1智慧課堂簡介

智慧課堂是指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應用的智能、高效的課堂[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其中的情境,是學習者主動進行意義構建的過程,主動挖掘知識概念并進行實際運用。一改以往的傳統教學,學習者是教學的核心,而教師則側重于指導和輔助。傳統教學只能強化課堂中對知識的硬性推送,而智慧課堂概念中所提到的信息網絡平臺能有效幫助學生強化課前預習及課后復習。學生可充分利用手機、電腦或其他可移動設備隨時隨地開展學習并和教師交流互動,而不受到傳統課堂時間、地點的限制。而網絡中的海量資源可打開學生的視野,使得學生能從更寬、更廣和更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避免了從前的閉門造車或圖書館資源有限、借閱時長等各方面問題。學生可根據自身的程度、能力并結合其他實際狀況到在線平臺中下載符合自身學習需求的參考資料并加以運用。網絡中的音頻、視頻、圖片、文檔等都是學生可以運用的素材。除此之外,教師可在平臺上推送大量和課程相關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對所要講解內容的好奇心和積極性。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運用網絡平臺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3]。

2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詞匯、語法是大學英語語言的教學基礎,掌握相當數量的詞匯是學習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翻譯這五項技能的根基。就像蓋樓房一樣,得先打好穩固的地基,后面的施工才能夠理所當然地開展并進行下去。而在大學英語教育階段,基本上沒有院校會設立獨立專門的詞匯課,往往是將詞匯的講解融于大學英語的各個課程當中,這就觸發了以下問題的存在。

2.1詞匯教學目標不明確

由于是公共課程或通識課程,受學時等因素制約,大學英語一般不開設專門的詞匯課,只是將詞匯教學融合到大學英語的精讀、泛讀或其他課程當中,這就導致了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在有些課程當中,教師完全結合課程特點將詞匯的講解忽略掉,這對于學生來講,在詞匯的學習上完全沒有抓手,不知道如何開展。例如,在精讀課程中,教師會專門講解文章后面詞匯表中的單詞,但是具體應該講解什么,怎么講解,學生對于詞匯的掌握應達到什么程度,這些是完全根據教師的理解和經驗。而在泛讀課程中,教師一般會淡化詞匯的講解,將重點偏向于文章的理解及分析,綜上可見,教師會頻繁告知給學生詞匯的重要性,但卻完全沒有給出具體的指導,這會讓學生一頭霧水,非常茫然。

2.2詞匯教學手段單一

大多數教師一般使用傳統的詞匯教學模式:單詞糾音、詞性、識意、用法等,學生聽起來覺得非常枯燥且記憶效果并不理想。實際上,每個單詞的掌握程度都應根據具體情況有所差別,一方面可以參照一些等級考試的考試指南,另一方面要結合實際運用。有些單詞要徹底掌握,達到能用其進行寫作和口語表達,而有些單詞認識即可,只要能夠在閱讀和聽力中識別即可。

2.3詞匯測評體系匱乏

正是因為詞匯是基礎,所以一般教師或傳統考試都采用被動的方式來檢測學生詞匯的掌握,如在聽說讀寫譯中的反饋。測評體系能系統檢測學生對詞匯的掌握程度,從而輔助教師教學。反過來,學生也能夠從測評系統中找到背單詞的訣竅:詞匯的掌握程度、背詞的方式、通過測評加強對詞匯的感知。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構建合理完整的詞匯評價體系,因為受到資源來源、操作手段等方面的限制。

3大學英語詞匯教學智慧課堂構建

3.1課前熱身

課前詞匯熱身活動重點是幫助學生解決所講單詞的基本內容,如單詞發音、意思識別、同義詞近義詞分析、詞性及語法作用,為教師在課堂中對詞匯的延伸講解和引領學生實際運用奠定良好的基礎[4]。課前熱身主要分為三個環節。3.1.1信息推送在課前,教師可運用釘釘平臺、微信群、電子郵箱或其他網絡平臺向學生推送有關單詞講解的視頻、音頻、圖片、記憶方法及掌握程度等相關資料,幫助學生明確每個單詞的教學目標及學習要點。學生也可將學習后的感悟、認識及背單詞的一些新的方式方法發送到群中,同教師和其他同學一同探討[5]。3.1.2詞匯測試教師要根據所推送詞匯的教學目標對學生的詞匯掌握程度進行檢測,設置合理有效的且有針對性的題目。如:讀單詞題目,要求學生將語音文件進行上傳,或單詞聽寫題目;選詞填空題目,著重考查學生對學生詞性、語法及詞義的掌握程度;完形填空題目:區分同義詞、近義詞。通過該部分的測試,學生可以進一步明確所學單詞的掌握程度和重難點,為課堂實踐奠定良好基礎。3.1.3對教師教學的啟示教師可通過學生詞匯的在線測評掌握第一手資料,進而歸納總結哪些詞匯學生掌握得較好,課上可以直接做延展練習,哪些詞匯掌握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在課上要做進一步的講解和強化。同時,不停更新詞匯講解資源,尋找更好的、更貼切的講解詞匯的路徑,使詞匯教學逐步系統化、完善化。

3.2課中協作

課堂進行中主要是教師同學生以及學生同學生的合作與互動,主要從事詞匯的輸出工作,幫助學生從更深的層次挖掘及認識詞匯的本質,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感悟和體驗詞匯,在課前熱身的基礎上,更上一個檔次。3.2.1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可運用釘釘、雨課堂、批改網等智慧課堂模式向學生推送相關詞匯題目,如要求學生運用某詞進行對話、造句、演講、編故事等。或直接推送類似選擇題、翻譯題等題目,通過平臺的數據了解把握學生的進展程度。3.2.2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學生可以運用智慧課堂與不在臨近自身位置的同學進行交流,打破了地點的限制。對于同一個問題能夠看到班級中所有同學的觀點,以此查缺補漏,彌補不足。如學生可以自行成組,與組內同伴共同編寫對話,發到組內平臺,共同分享及討論,最后形成成型的會話,在班級進行表演。各個小組也可將最終會話發到班級群中,這樣,對于同一個問題,班級中的每個同學都可見到每人的不同見解,擴充自己的思路和視野。3.2.3課堂二次檢測在完成課堂面對面的教學之后,教師要利用一部分時間再次檢測學生對所學詞匯的掌握程度。該次檢測題目要在程度上難于課前熱身的測評,在題型的選擇上也應有所區別。如:通過聽力題目考查學生對詞匯發音的把握,可選較為有難度的聽力材料,如經濟學人、時代、BBC等中出現該詞匯的新聞;翻譯題目:結合單詞的詞性翻譯漢譯英句子等。教師可通過在線平臺的數據統計第一時間監測到學生的答題情況和最終結果,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等級評價與分析,為課后反饋與指導打好基礎。

3.3課后反饋

課后反饋主要是教師對于學生在課后學習的進一步跟蹤并幫助其復盤,基于每名學生詞匯二次測試結果,教師可將其分為優等、中等和劣等,根據不同的等級,教師追蹤的方式、程度及內容都將有很大區別。因為課后反饋是學生對某一單元詞匯的最后學習階段,所以教師要盡量細化,為每位學生做最有針對性的指導。3.3.1優等優等學生已經對于所教授詞匯有了最高程度的認識和理解,能將該詞進行靈活運用并徹底內化為自身的知識。對于該類學生,教師不用再繼續推送詞匯學習資源,應讓學生主動運用智慧課堂檢索更多參考資料,并發送到平臺上,同大家一起分享。同時,教師可讓該部分學生總結背詞心得及感受,幫助教師完善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方法。3.3.2中等中等學生對于詞匯的把握大多停留在發音、詞性及意思的層面,而不能夠用詞匯遣詞造句、進行會話或撰寫文章,也就是對于詞匯的應用存在問題。對于該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著重關注于方法上的講解,如,如何構建意思正確的句子、如何打開思路編寫對話或撰寫文章。該類學生應學會運用互聯網的一些平臺來打開自身的視野,進行大量閱讀和檢索,逐步幫助自身建立良好的邏輯思維體系。教師應將知網、萬方等數據庫檢索路徑、百詞斬、愛聽外語、可可英語等App推送給學生,要求學生每日閱讀英文文獻,聽英文聽力,以此擴展知識面。3.3.3劣等劣等學生屬于基礎非常薄弱的學生,在單詞的基本功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教師應對該類學生多關注并多下功夫。除了課本中要求背誦的詞匯外,教師應硬性規定該類學生運用百詞斬等背單詞軟件每日背誦并檢測一定數量的詞匯,并隨著學生學習程度的提升,不斷加大量,直到在課堂協作的測試環節中,該類學生能夠達到中等或優等的等級。

4結論

綜上,不難得出如下結論:在信息時代的推動下,智慧課堂已成為促進大學英語詞匯有效教學的必備因素,其可以打破時空限制,讓教師和學生可以無障礙進行公開交流或私下交流,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產出有了巨大的功效。無論是在課前對于詞匯資源的推送和測評還是在課中教師同學生、學生同學生的協作以及二次測評,還是在課后分為優等、中等和劣等學生的個性化反饋中,教師和學生一直可用智慧課堂直面彼此,大大提升了教學及學習的速率、成果和效用。最為重要的是,智慧課堂采取的教學模式、方法和內容多樣化,能夠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雖然日前學界對于智慧課堂或詞匯教學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成效,但將兩者有效結合并將具體方法闡釋出來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將二者有機有效結合,將為大學英語詞匯的智慧課堂教學獻出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井媛,姜樂偉,張迎.基于學習者需求分析的大學英語智慧課堂構建策略與應用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18,31(21):150-152.

[2]孫曙輝,劉邦奇.智慧課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43-44.

[3]王茹.“互聯網+”視域下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7):180-181,186.

[4]趙冰.移動新媒體環境下以POA理論為指導的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3):51-52.

篇5

思考一:找準“卡殼”點,化繁為簡

在執教二年級《解決問題》一課時,練習上安排了這樣一道題:“張大叔買來一大捆包裝繩,共長200米,先用去40米,又用去50米,現在這捆繩比原來短了多少?”

問題出示后,學生紛紛埋頭畫圖、計算。當時大部分學生的答案是:40+50=90(米),200-90=110(米),200-110=90(米)。 和以往一樣,我問學生:“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一個孩子回答:“我先算出用去了90米,還剩下110米,然后用200米減去剩下的110米得到90米就是比原來短的部分。”其他學生大都點頭表示同意,我追問:“還有更好的算法嗎?”教室里一片寂靜。

我順手拿起講臺上的一支新粉筆,并對學生說:“大家看這支粉筆,假設它原來有7厘米長,現在我用掉了3厘米(演示:折斷3厘米),請問它比原來短了多少?”“短了3厘米。”“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因為用掉了就是短出來了。”

其他學生點頭表示認同,我拿起粉筆(折斷2厘米)繼續說:“我再用掉2厘米,現在它比原來短了多少?”“5厘米,”很多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因為先用去了3厘米,又用去了2厘米,一共用去了5厘米,就短出了5厘米,只要算用去的部分就可以了。”

“這捆繩比原來短的米數就是用去的米數。”最后學生總結出了這個結論。可見,關注學生思維“卡殼”的關鍵點,利用實物,巧妙引導,化繁為簡,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打開思路,達到快速有效解決問題的目的。

思考二:巧用“失誤”題,點石成金

在教學《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時,我在課始出示了復習題:計算12×3= 。并指名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算的。因為不需要進位,所以學生很輕松地完成了計算。接著,我把題目12×3改成17×3,讓學生獨立嘗試計算。巡視中,我發現學生得到了很多種答案,剛打算強調筆算方法的重點,讓學生將錯題改正過來。但轉念一想:何不把這些錯誤呈現出來讓學生自主剖析呢?于是,我把學生當中出現的典型錯誤:“17×3=31,17×3=51,17×3=321”板書在黑板上。并對學生說:“同學們,這些題是班上一些同學算出的答案。你們認為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說一說理由,可以先在小組里討論。”

學生小組討論后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7×3=31是錯的,他忘了進位。17×3=51是對的。”“我知道17×3=321是錯的,17×3連100都不到,怎么會是300多?”“他們的說法大家同意嗎?現在老師提個問題考考大家:十位上1×3=3,為什么積的十位上是5呢?誰能具體說一說?”“十位上的3加上個位滿二十進上來的2就等于5了。”“3個10和2個10為什么不相乘而是相加呢?”“十位上原來有3個10,又進上2個10,合在一起應該用加法。”

這時,剛剛做錯的那個同學舉手發言:“我知道我是怎么錯的了,個位上3×7=21寫下來后,十位上1×3=3沒地方寫了,就寫到21前面去了,所以錯了。”

“通過剛才的討論,你能總結一下,我們在計算兩位數筆算一位數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嗎?”

……

生成的課堂要讓學生去獲得深刻的感受,而不是簡單地知道。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把知識展開,巧用錯誤資源,引導學生逐步、層層暴露其思維過程,促進學生自我反省和觀念沖突,在“自我否定”的過程中讓真理得以明晰。

思考三:添“思維階梯”,再現精彩

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展練習”中安排了這樣一道題:涂色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幾分之幾?學生憑借已有的學習經驗只想到最直觀的一種答案:4/16。

于是,我提問:“誰來說說4/16表示什么意思呢?”意在幫助學生再次理解平均分的份數與分母的關系,即分數的意義。學生很熟練地說:“4/16表示把這個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6份,涂色部分占了其中的4份。”我又補充道:“你還能找到其他分數來表示嗎?”

幾個腦袋瓜靈活的學生馬上領悟出來了:把兩小格看成一份,大正方形正好平均分成了8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2份,所以是2/8。這時,我又追問:“還有其他想法嗎?”由于有了上一題的拋磚引玉,學生馬上又想到了把4小格看作1份,這個大正方形可以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占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1/4。忽然又有學生說:“也可以表示成8/32,把每一小格再平均分成兩份,一共是32份,涂色部分占了其中的8份。”“也可以表示成16/64,再在剛才的基礎上每小格平均分成2份,一共分成了64份,涂色部分占了其中的16份……”

學生紛紛表示贊同,我也把學生說到的16/64,8/32,4/16,2/8,1/4依次板書在黑板上。

看著黑板上的這些分數,我趁勢引導:“大家仔細觀察這幾個分數,它們是一樣大的,那么它們的分子、分母有什么聯系呢?為什么可以用來表示同一幅圖涂色部分所占面積的大小?”

篇6

關鍵詞:詞匯 課堂教學 便捷有效 方法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語匯豐富、詞義紛繁、語法簡練、使用靈活且搭配能力極強的語言和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英語已成為人類生活各個領域中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而經濟的全球化和我國社會生活的信息化,也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培養各級各類英語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已成為各個階段英語教育,尤其是高職院校英語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對任何語言學習者而言,詞匯量的基礎性和重要性不言自明:詞匯維系著語音和語法,是語言的建筑基石。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著英語學習者掌握英語的程度。

魏爾金斯(1972)曾經精辟地指出:沒有語法不能很好地表達,而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顯而易見,詞匯量是制約外語學習效率的最重要因素。離開了高效率的詞匯學習,語言知識的掌握便無從談起,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必將成為無源之水,外語教學也就無從談起。

然而,從學生方面講,記單詞是廣大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的難題。就高職學生而言,大部分的學生英語基礎相當薄弱,有的甚至幾乎一窮二白。而大部分高職院校又要求學生至少要通過一種外語考試,獲取一種外語證書。那么,在這樣的基礎上,作為高職院校的一線英語教師,我們應在實際教學中給予學生怎樣的引導和建議,以助其養成更良好、更科學的學習習慣,由此提高英文水平,并同時提升英語課堂的效率和實用性呢?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大部分高職學生是怎樣來記單詞的:1)反復地讀,包括發音,拼寫和中文含義――腦筋卻未必同時在運轉。2)邊讀邊寫。3)單純地反復地記拼寫。盡管看來方法有所不同,但上述方法的結果卻是雷同的:記得快,忘得一樣迅速。究其根源,上述三種方法都把每個單詞當作了孤立的個體。單純而枯燥的記憶自然無法引起學習者的興趣,也就無法使新詞駐扎其在腦海中。

為了提高學生英語的綜合使用水平,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平臺,努力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并確保他們能精確和透徹地理解他們所學的詞匯,能準確地使用這些詞匯。一旦學生通過艱苦的積累,掌握了相當數量的詞匯,那么他們的英語學習就將進入佳境:句法學習將變得簡單,句型的類型也將大大簡化,學生將會理解并欣賞英語語言的豐富多彩,而不再抱怨英語的同義詞太多、難以區分等等。那么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更好地提高學生詞匯學習,我的看法和做法如下:

一、擴大詞匯量的理論依據

外語教育心理學認為:語言的基本材料是詞匯,沒有詞匯就不能組織好的語言,也不能進行其它方面的語言教學。學習和掌握外語詞匯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詞是一個在感知和理解說和寫的過程中的復合刺激,又是人在口頭或書面表達自己思想時同等結構的復雜反應。作為刺激,一個詞含有兩個基本成份:聽覺刺激(auditory)和視覺刺激(visual)。聽覺刺激指聽到一個詞的感覺;視覺刺激指看到詞的書寫或印刷形式。作為人的回答反應,詞的特征表現在其第三個成份上,即動覺刺激。動覺刺激又分為發音(articulational)和書寫(graphic)兩個方面。作為一個視-聽-動這樣的復合體,詞的結構形成了它的感覺基礎。除了感覺基礎,詞還包含了領悟或理解方面的內含,這就是語義。由于詞的這樣一些心理學特征,一個成功的外語學習者應該具有掌握外語詞匯的能力。外語詞匯能力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對以字面形象(包括聽覺、視覺和動覺)出現的單詞的良好記憶力,用以協助感覺部位對單詞記憶的鞏固;正確區別詞匯之間語義差別的能力;獨立猜測一個生詞詞義的能力;記憶外語中不同詞語的組合和短語、詞組的轉化關系;迅速識別并理解他人用外語交談和書寫的能力;迅速找到自己所要表達思想所必需的詞匯的能力等方面。

二、擴大詞匯量的指導方針――學習單詞,旨在應用

1. 應用到閱讀中去――多看

即在課前,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補充適當的閱讀短篇,并鼓勵學生積極開展適合自身英語水平的課外閱讀。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記憶的保持能力與刺激的頻率密切相關。高效率的學習方法是不斷產生新的刺激且使之重復出現。每重復刷新記憶一次,記憶維持時間便成倍增加。這也正是很多學生知道卻做不到的艾賓浩斯記憶曲線的魔力所在。一個單詞能不能記住,取決于和它在不同場合見面的頻率,不在于每次看著它的時間長短。一般想記住一個單詞,每星期要和它在“不同場合”見三到四次面。而對于英語中非常常見的一詞多義現象,就需要身為教師的我們提醒和引導學生在選擇課外閱讀文章時,選擇不同題材的文章,養成根據上下文判斷詞義的習慣,然后可以通過查詞典來確認之。通過自身經常的、大量的積累、歸納和比較,從而能夠逐步融會貫通,牢固地掌握一詞多義和一詞多用的詞匯,最終達到得心應手地運用。

2. 應用到交際中去――多說

受自身語言環境和缺乏實踐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往往事倍功半,即使是學會了的詞也會被逐漸遺忘。而且,相信在教師和學生中,很多人都有共識:雖然課本中新詞匯大量涌現,平時學生也記憶了許多新鮮詞匯,但學生在課堂發言或平時英語交際練習及寫作中,運用最多的還是幾句簡單的句型和舊單詞。這一方面是因為對新單詞的記憶和應用能力還不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缺乏嘗試的勇氣、害怕出錯的表現。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大膽地進行口語訓練,營造小范圍的語言環境,并鼓勵學生多用新詞、新詞組,克服懼錯心理。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舊單詞來解釋新詞,也是溫故而知新的一種好方法。交際對話既是教學手段,又是教學目的。創造場景和條件讓學生學會在各種不同的具體情景中運用單詞,不但可以克服孤立記單詞容易遺忘的缺陷,而且能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單詞的能力。枯燥無味的詞匯變得生動起來,從而實現反復運用,鞏固了對所學詞匯的記憶。

3. 應用到寫作中去――多寫

讀和聽的目的就在于使學習者能更好地說和寫。因此除了在課堂上提供閱讀和說的訓練以外,還要讓學生在課外多進行寫作訓練,讓學生通過不斷的實際使用來強化已學的詞匯。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以造句、寫日記等方式依據學生自身的英文水平自主進行。如:可以要求程度較好的學生養成每天記英語日記的習慣,將周圍的事物及自己的所感所想用英語文字表達出來。在寫作中,力爭應用近期學到的新詞匯和新詞組,并要保證拼寫正確,甚至可以注上中文及注音。這樣既培養了寫作能力,又培養了自學能力。

4. 應用到聽力中去――多聽

發音標準的中短篇聽力材料是強化詞匯學習效果的好工具。一個單詞的音、形、意都掌握了才算得上對一個單詞全面掌握。在浩如煙海的詞匯海洋中,詞根詞匯的數量卻相對有限。進行大量的、不間斷的、初級和中級聽力練習正是強化記憶詞根詞匯的最好方法。通過多聽能夠增加詞根單詞的重復率,以深化對其的記憶,極大程度地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進一步準確地通過構詞法、上下文等手段猜測出新單詞的含義。

三、擴大詞匯量的具體策略

1. 可采納業已成熟的詞匯中心教學法。

詞匯中心教學法的主要思路是以中國學習者所容易接受的語言知識主線:以“語音―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的掌握到口、筆頭運用能力發展”為軸心來開展教與學的活動,是為“教學有法”;結合各種合乎實際的教學思想和流派,進行卓有成效的英語教學,是為“法無定法”。以詞匯為中心進行教學并非一般所理解的“學英語就是記單詞”那么簡單,就是記住所學單詞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現代語言學對掌握詞匯的要求,已涵蓋包括“知道詞匯的音、形、義、性和在不同的語境下聽過、說過、用過這些詞匯”等諸多內容。詞匯中心教學法當然要涉及詞匯的聽、說、讀、寫各項技能,以達到綜合運用詞匯的目的。

2. 加大課堂聽說教學密度,為詞匯的鞏固創造條件。

眾所周知,聽說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讀寫能力的形成。因此,力爭并堅持全英語授課,只在講授少量語法要點和難點時使用中文,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大量的時間進行聽說訓練,加大詞匯輸入的刺激頻度,并能使學生形成在英語課堂上用英文思維的習慣。

3. 加強課外閱讀中的方法指導――在閱讀中記憶和強化單詞。

任何記憶單詞的方法都存在遺忘現象。但在一定的語境中記憶單詞比孤立地記單詞的效果好得多,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因此教師必須多多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身水平的英文讀物、時文、英文報刊或原著等作為課外閱讀的材料,并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注重運用構詞法、上下文語境等因素猜測新詞含義。在閱讀中認識和學習生詞,強化和拓展舊詞,會讓學生在有意無意中夯實和擴大詞匯量。要進一步指導學生自我總結和積累方法。在整個課外閱讀訓練中,教師應看重學生的學習態度,不惟分數和短期內的進步是舉,以便使學生能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樂趣,并不斷地自我肯定,從而使自身的英語學習進入良性循環。

4. 教學生使用參考資料,培養學生的英語自學能力。

對于高職層面的學生,教師必須首先給學生灌輸自覺使用參考資料的意識。要引導學生通過自覺使用英文詞典、英文網絡、英文書籍等學習參考資料,全方位、多層面地進行英語學習和詞匯積累。

5. 依據學生興趣,積極拓展新渠道。

依據不同學生的愛好,可以因勢利導地把網絡、原版英語電影、電視及英語教育光盤等英語載體作為他們學習原汁原味英語的渠道,從而使詞匯更生動形象且深刻地留在學生腦海中。

6.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活動――在綜合應用中強化詞匯。

教師可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英語角、英語手抄報、英語墻報、英語書寫比賽、英語歌詠比賽、英語演講或辯論比賽等活動等提高學生對英語的綜合實踐運用能力。學生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強化了詞匯學習和積累,同時也磨礪了意志,陶冶了情操,拓展了視野,開發了思維能力,發展了個性,提高了人文素養,一舉多得。

結束語

時至今日,高等職業教育在管理、教學、就業等各方面仍可稱得上是很年輕的教育模式。怎樣更積極有效地配合高職層面英語教育的目標,結合各個專業不同的專業特色,在所授課程中,給學生以充足、實用且新鮮的知識,怎樣更有效、充分地利用課堂教學達到復現與鞏固舊詞,學習與深化新詞,擴大詞匯量,激發學習興趣、鍛煉思維方式、提高閱讀速度與能力的目的,仍是高職英語教師要解決的首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姚鴻恩.英語單詞形象記憶法.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美]諾曼?萊文斯.掌握英語詞匯的最佳捷徑.海天出版社.

篇7

關鍵詞 人文 智慧 情感 自信

新課程標準頒布以后,不少老師對新課改該如何上好課產生了疑問。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必須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課堂充滿活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預設巧加生成,打造智慧課堂

在我們的語文觀摩課上,常常看到上課的老師總是從容不迫、條理清晰地組織教學,師生之間順著事先設計好的路線向前推進,教學環節銜接得天衣無縫。聽課老師的視線始終在上課老師的身上,欣賞他們嫻熟的教學技巧。許多老師常常認為:上課就是不折不扣地執行教案或者事先設定的教學思路的過程,教材就是教學的“圣經”,教學活動是教師當主演,學生當配角的課本劇。

這些現象不得不引起我們對課堂教學的重新思考。課堂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結合我觀摩的一節口語交際課《自我介紹》來說,就是因為過分注重預設、忽視課堂生成而缺乏了動態生成的美。一開始,學生一直跟著教師的思路步步推進,上得輕松暢快。一個個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被學生精彩的發言逐個解決: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幾歲?上幾年級?名字誰起的?為什么起這個名字?你有什么愛好?接著就是讓學生根據學會的自我介紹去交朋友,按照教師的教學設計這一環節結束這節課就可以畫上成功的句號。可是此時出現的一個意外“生成”,由于教師未能及時捕捉,讓整節課魅力大減。當時這位教師請了一名同學走到他想交的朋友身邊,這位同學很大方,首先就和對方打了招呼:你好!在教師設計之外的內容出現了,另一位同學也回了一句:你好!原本這是一個極好的生生互動的精彩環節,就因為教師未預設到,被教師的一句:好,就聽他介紹就可以了!變得乏味無比,使整個課堂也頓時黯然失色。盡管后來教師使盡“招數”想彌補這一不足,可還是難免這一環節給整節課留下的“小小遺憾”!

通過這個失敗的例子讓我明白了:“預設”和“生成”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但教學更應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一體。只有正確認識并在實踐中科學而藝術地把握預設和生成的關系,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才能使新課改的步伐更穩健、更踏實。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隨時會生成一些新的信息,教師應及時捕捉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性資源,要敢于因勢利導,打破計劃,對預定的目標、內容進行反思和調整,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的課堂就應該為學生制造展示的空間,讓孩子們成為課堂的主人,營造智慧的課堂。

二、注重學生參與,營造情感課堂

課堂要關注學生情感的參與。通常,我們把課堂稱為傳播知識的殿堂。那么,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關注學生的情感的參與。

一堂語文課上,為了讓學生弄清“驚喜”一詞詞義,教師出示了一只包裝十分精美的禮盒,問學生:“請大家猜猜,里面裝著什么禮物?”學生猜想了各種禮物,其中有位學生還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那里面什么都沒有,那是空的。”于是,教師開始拆開包裝紙,只見盒子里裝著一只活蹦亂跳的小白兔。學生一片雀躍。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了“驚喜”一詞,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很自然地理解了詞義。就在這一過程之后,教師十分注意對學生的情感引導。說:“小白兔在紙盒中悶了一上午了,我們讓它去休息一會兒,透透氣吧。”短短的一句話,花不了幾秒鐘,卻引導了學生對小生命的關愛之情。

教學目標應分為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許多老師總認為情感目標難以落實,有時甚至有點兒死搬硬套。其實,我們不必每堂課都去考慮有情感引導,但教師必須有這樣一種觀念:即在課堂上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關注那些指向學生在對己、對事、對他人、對群體的情感體驗的健康與豐富,以及情感控制能力的發展。顯然,這不是一節課能完成的,但卻必須通過每節課來實現,滲透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三、師生共同探究,創設自信課堂

如何讓我們的課堂充滿多彩,我覺得我們教師還應蹲下身來與學生為友,與學生在共同探究、心靈放飛、多元智慧、成功自信中享受語文課堂!

篇8

教師應該如何關注學生的個性與智慧,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以自由的方式,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學習呢?

一、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釋放他們的個性與智慧

主動性是產生個性與智慧的溫床,是產生個性與智慧的基礎。如果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個性與智慧也就沒有了。教師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左右學生,應多給他們開放、自由的活動空間,讓學生自主選擇,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學會發現問題,并去解決問題,在發揮自身主動性的同時,品嘗到成功的快樂。為此教師要認清自身的角色,做好引導人,而不是“主宰者”。比如我們在引導讀悟體會時可這樣說:“你能讀出什么?愿意講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嗎?”這樣學生就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而且很多時候會讓教師驚嘆不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盡可能順應學生的特性,引導學生激活經驗,調動潛能,激感,積極而富有創意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去。這樣的課堂才真正是學生暢所欲言、自主學習、靈氣十足的課堂,是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課堂。

二、 重視學生情感,發掘個性與智慧

情感是個性與智慧的主旋律,有了情感,才會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教師不能居高臨下,而要蹲下身子聽學生的心靈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重視他們的情感傾向,不能以自己的情感強加于學生,一定要從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出發,多聽聽孩子心靈的渴望,抓住情感這條線,讓每一位學生都發出自己的心聲,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實現情感與情感的交流、生命與生命的對話,碰撞出個性與智慧的火花。

教學《船長》一文引入新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有這樣一位英雄,當身處險境時他沒有選擇避讓;當需要在個人安危和職責崗位之間作出抉擇時,他選擇了放棄自己。他的選擇造就了自己的英雄稱號,他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閱讀一個感人的故事吧。在上《長江之歌》一文時,我則選用一曲動人心弦的《長江之歌》,將同學們的情感推向。在教學過程中還巧妙運用欣賞性的語言、體態、神態,鼓勵學生的點滴成功,激發他們積極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三、 創設鮮活情境,激活個性與智慧

語文和音樂很像,都用心去感受,走進境界才能被打動。 沒有情境的教學是枯燥、生硬和蒼白的。為了使學生主動參與,學有所獲,定要創設學生樂于接受并能享受學習情趣、激活個性與智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親身體驗與感受。可以嘗試設置大范圍的情境,如背景音樂,教學可借助音樂的流動美感染熏陶學生。故事也能把孩子帶進境界,產生緊張、輕松、痛苦或歡快的各種境界。創設這樣的情景會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在教學《云房子》時,學生初讀課文后,我讓孩子們愛繪畫的動筆畫“云房子”,愛玩積木的動手拼“云房子”,愛做手工的用紙折“云房子”,還可以幾個人合作,用自己的身體搭建“云房子”。學生全體參與,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造”出來的“云房子”形態多樣,各不相同。我又抓住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再讓學生夸夸自己造的“云房子”,鼓勵他們大膽表達。孩子們紛紛舉手發言,有夸自己的“云房子”漂亮的,有夸自己的“云房子”造得多的,更多的則是把“云房子”想象成他們喜愛的動物、植物、建筑物。我趁熱打鐵讓學生戴上小鳥頭飾,你到我的“云房子”里來做客,我到你的“云房子”里去玩耍。

似乎整節課都在找樂子,做游戲,孩子們在這樣的情境中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云房子”的美妙,體驗到小鳥建造“云房子”和在“云房子”里玩耍的快樂。他們在歡樂中放飛想象,釋放天性,展示特長,品嘗到學習樂趣,體驗到創造快樂,個性與智慧得以在課堂中

釋放。

四、 鼓勵自主質疑,展示個性與智慧

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個性與智慧,必須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要靠生活經驗和信念,靠知識的合理分析。教師不能把知識強加于學生,不能以權威來壓服學生。陶行知認為,兒童獲得言論自由,特別是得到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學生的問,體現了其創造力的發展,是創新的萌芽。有了疑難就是成功的一半,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質疑的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鼓勵質疑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對學生多樣化的想法應該鼓勵和肯定,允許學生發揮想象,甚至允許給老師“找麻煩”。

在教學《變色龍》時,我先板書“龍”,讓學生說說龍的有關故事,接著把課題補充完整,請女生齊讀課題。剛讀完課題,就有學生問:“老師,變色龍真的會變色嗎?”“變色龍可以變哪些顏色呢?”我說:“同學們有這么多疑問,那我們就一起來讀讀這篇課文吧!讀完了,你可能就明白了。”

讀完課文后,我問:“讀完課文后,你現在想知道什么?”小手都舉起來了,“變色龍的眼睛怎么會單獨地轉來轉去?”“變色龍為什么會變色呢?”帶著疑問,學生探究的欲望更加強烈,他們盡情地“自由參與”與“自由表達”,教學效率大大提高,收到比預期好得多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愛想愛問,發揮了創造性和探索性,使個性與智慧得到展現。

五、 共同參與評價,凸現個性與智慧

《課程標準》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成功是增強學習自信心的最佳心理體驗,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發揮智慧的潛能,產生奮發向上的學習激情,積極主動地學習。

在教完《水鄉歌》這首詩歌后,我讓學生先同桌試讀,然后指名讀。當一位學生讀完,小伙伴指出他錯漏好幾處,那名學生垂頭喪氣地坐了下去。我及時扭轉局面:“大家聽得很仔細。下面該幫助他找找成功之處了吧?”于是大家又列舉出這名學生讀書聲音響亮,感情處理得好等不少優點。那名學生低垂的頭抬了起來,暗淡的目光亮了起來,主動要求重讀一遍。我適時打氣:“哇,真有志氣!我們就給他一次機會,怎么樣?”我還在那名學生的耳邊悄悄地說:“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加油啊!”這一次,他讀得既正確又流利,感情的處理也更好,同學們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我進一步鼓勵他:“祝賀你的成功,相信你會有更出色的表現。”我適時點撥,最后全體學生配樂朗讀,使每位學生都感受到水鄉的美,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如果當時不鼓勵這名學生,說不定他今后再也不敢或不愿讀書,而下面的課堂就不會這么精彩,學生的個性與智慧也不會得以顯現。教師正確運用用評價進行激勵和導向,學生感受到自己是受到教師關注和尊重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得到調動,創造潛力被激發,促進自身更好地發展。

篇9

關鍵詞:分層次教學主體性教育

新課標的頒發,我國基礎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發展要求教育的價值取向作出相應的調整。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在掌握學習理論中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來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這里所說的學習條件,就是指學生學習并達到掌握所學內容的必需的學習時間,給予個別指導和全新的學習機會等,“分層次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這種“學習條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學習機會”。

一、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必要性

所謂分層次教學,即在班級團體教學中,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從學生學科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實際出發,針對差異,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有區別地制出教學目標、教學要求,設計教學內容,控制教學進度,變換授課方式,創立評估體系,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整體素質,促進每個學生在最合適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求得最佳的發展。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從解決教學任務的有效性和師生時間消費的合理性著眼,按照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選擇和實施具體條件下最好的教學方案,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盡可能大的效果。”分層教學法正是依據教學過程最優化原則,對教學的各個環節,要素進行優化,向課堂要效率,在安排教學內容、速度和方法上都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實際學習的可能性,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效率,是全體學生都能得到最優化發展。

二、實施分層次教學的原則

1.啟發性原則

實施分層次教學,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動腦動手,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一般不直接給出學生結論,要啟發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盡量自己得出結論,發展智力,提高能力。

2.情感性原則

教師要以營造成功機會為核心來組織課堂教學,采取低起點、小步子、多訓練、快反饋的方法。要把滿腔熱情傾注到教學上面,把全部的愛獻給學生,不僅給予尖子生,也給予那些基礎差的學生。只有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親其師而信其道,師生情感交融,分層次教學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分層次教學的實施

1.學生的分層

分層次教學與分快慢班教學不同,它是在班級學生不變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學習動機、興趣、習慣、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學習成績等方面的情況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A層學生指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較好,接受能力強,潛力大,為特長發展生。B層學生指學生知識基礎尚可,需查漏補缺。在鞏固知識的前提下,提高成績,使之成為優秀生。C層學生指基礎相對較差,即只要求學生把握教材,保證學習成績逐步提高。

2.教學目標的分層

A層學生適用于發展目標,也可稱應用理解目標。在他們全面完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要求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滿足這部分學生的求知欲望,發揮其潛能,要重要的是引導他們的綜合應用知識,不斷提高和發展其學習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B層學生適用于中層目標,也可稱深入理解目標。鑒于該層次學生處在中間層,我們要重在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快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較好地完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所規定的要求。

C層學生適用于基礎目標又可稱識記和淺顯理解目標。鑒于該層次學生的基礎較差,應以基本完成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所規定的最基本的要求為主,降低難度。在分層次教學過程中,時刻注意激發其學習的興趣,鼓勵其點滴進步,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教學過程的分層

教學過程的分層次是實施分層次教學的核心過程,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應從最低點起步,分類指導,異步分層要按每節課不同層次教學目標的綜合要求合理組織教學內容,如對C層次的差生,教學內容宜低起點,有梯度,要照顧其最近發展區。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調動雙邊活動的積極性是完成分層次教學的關鍵所在。在安排課時的時候,宜以B層次學習為基準,同時兼顧A、C兩層次。課堂教學要始終遵守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逐步上升的規則,要讓A層次“吃得飽”,B層次“吃的好”,C層次“吃得了”。

4.作業指導分層

練習和作業是課堂教學反饋的形式之一。傳統的作業布置方法即“一刀切”的做法顯然是不符合因材施教以及分層次教學的原則的。根據分層次教學的要求,練習應設計成低、中、高三個層次,即采用基礎題、提高題和綜合題。基礎題可以計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去做,只完成與教學相關的基礎知識,重在知識的驗證和記憶,保證學生能保質保量完成作業;提高題可以讓中等程度的學生去做,側重基礎知識的熟練和知識靈活運用技能的提高;而綜合題要讓那些“吃不飽”的學生不斷提高創造性思維和應變能力,從而滿足旺盛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

分層次教學由于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學生的雙主體性,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中心,以學生的主體參與為途徑,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標,讓學生在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在發展中積極主動參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同等的參與和發展機會,使教學活動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學生的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蓬勃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建榮.《實施分層教學探討》.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5.

[2]課程教材研究所.《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3]麥曦.《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新世紀出版社,1996年4月版.

篇10

一、留出課堂時空,在自主學習中鼓勵探究

自主學習是一種屬于學生個體的、自覺的活動,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需要,也是探究式學習最終努力的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留出課堂時空,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提供參與學習、體驗成功的機會.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學會了學習.

例如在學習“數軸”這一概念時,筆者首先要求學生自行對書本中數軸的概念進行仔細閱讀,再結合教材上的插圖,對數軸進行進一步的了解,在閱讀與探究后,再鼓勵學生對教材上的思考題寫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并要求他們把教材上的例題用自己的方法做一遍,進而加強學生對數軸的理解,強化對數軸的掌握.再比如在對“坐標系內的圖形對稱”的專題復習時,筆者設計了如下變式訓練:

變式1 求直線y=2x-1分別關于x軸對稱、y軸對稱、原點對稱的直線的解析式.

變式2 如果將直線y=2x-1改為雙曲線y=1/x呢?

引導學生以學過的數學知識對變式題進行自主探究,在解題中幫助學生對數學概念進行消化和鞏固,做到一通百通.

在教學中,通過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發揮學生自主能動性,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每一位學生都相信自己能自主探索出數學的一遍天空.

二、巧設問題疑云,在情景中參與探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構建主義教育理論也認為,以問題驅動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有效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進入問題探究者的“角色”,激發其內驅力,促使學生真正進入學習狀態中,從而優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例如在學習“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內容時,筆者以一連串的問題幫助學生在觀察歸納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概念:

1.如圖1,∠1與∠3,∠2與∠4是什么角?它們的大小有什么關系?∠1與∠2,∠1與∠4又是什么角?它們又有什么關系?

2.如圖2,三條直線AB、CD、EF交于一點O,則圖中有幾對對頂角,有幾對相鄰角?

3.圖3中,三條直線AB、CD、EF兩兩相交,則圖中有幾對對頂角,有幾對鄰補角?

對上述問題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相互討論,并根據討論結果適時引發學生更深入的思考:三條直線相交除上述兩種情況外,還有其他相交的情形嗎?從而歸納總結出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的不同特征.可見,問題情境不僅顯示著教師“教”的智慧,也啟發著學生“學”的思維,本例中以問題為突破口,更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

三、倡導“做中學”理念,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探究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做中學”教育理論可以引導學生經歷探索、交流、合作、領悟、應用的過程,從而建構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這樣的教學方式,突出了以生為本,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多邊活動的過程中,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以及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一課時,筆者為學生創設了如下的活動情境:

想一想:對只給一個條件畫三角形,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畫一畫:按照下面給出的兩個條件做出三角形:三角形的兩個角分別是:30°、50°;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4 cm,6 cm;三角形的一個角為30°,一條邊為3 cm.

比一比:把所畫的三角形剪下來,將同一條件下作出的三角形與其它同學畫的比一比,是否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