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藝術學習內容范文

時間:2023-05-31 15:21: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數字藝術學習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數字藝術學習內容

篇1

關鍵詞 高職 視覺傳達專業 漢字設計 教學內容體系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高職視覺傳達專業教學體系普遍問題

第一,漢字教學體系的缺失。文字、圖形、 色彩是平面設計信息傳達的三要素,文字廣泛運用于廣告、書籍、企業形象、包裝、網頁設計等各種視覺媒介形式之中,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占重要位置。我們生活在漢語言環境中,各種視覺媒體也主要運用漢字而非英文。然而,視覺專業并沒有形成獨立的漢字教學體系,進行系統的教學體系的規劃和設計。第二,文字設計課程只有3周48學時,課時量遠遠不夠。在有限的文字設計課程中過多地關注英文字的設計。作為母語的漢字設計卻成為文字設計課程中的次要角色。第三,教學內容重復,教學銜接性差。教學內容的規劃是整個專業教學中最重要、最基礎的環節,直接關系著教學的質量和教學目標的實施。每一門課程大綱由一名教學經驗豐富的任課教師獨立編寫,在編寫中主觀性強,常忽略了與其他課程的聯系。同時教師獨立的教學,將造成教學內容重復和遺漏教學知識點。教學內容的銜接成為我們需要思考和改革的重要課題。

2 教學體系定位與構建原則

漢字藝術設計教學體系定位:以培養學生漢字藝術設計和運用能力為出發點,使視覺傳達專業學生形成較系統的和設計知識體系,培養符合人才培養目標和適應職業能力崗位的人才。教學體系構建遵循整體性、關聯性和層次性原則。教學體系的知識點之間是有機關聯的,每個知識點都是為統一的教學目標服務的。各個知識點相互配合,產生協同狀態下正面教學效果。筆者將教學體系作了層次性分析,將教學體系劃分為基礎、實踐和創作三個教學階段。在教學每一個階段,具體教學知識點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易于教師掌握。

3 漢字設計教學內容體系

本文主要研究漢字藝術設計教學內容體系。遵循整體性、關聯性和層次性原則,以培養學生漢字藝術設計和運用能力為導向,構建漢字設計教學內容體系。通過修改課程設置和相應課時,2011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正式建立了以文字設計課程為中心,視覺語言表現、視覺語言應用、電子刊物設計、版式設計、畢業設計共同構建的漢字設計教學體系。整個教學體系劃分為基礎、應用和創作三個階段,涉及8門專業課。基礎階段主要掌握文字基礎知識和各種創意。涉及視覺語言表現、視覺語言應用和文字設計課程;實踐階段主要掌握文字基礎知識實踐運用的能力,涉及版式設計和電子刊物設計;創作階段是整個教學體系中的重難點,通過畢業設計策劃、畢業設計執行、畢業設計制作課程進行主題創作。教學體系的三個階段相互關聯,專業知識循序漸進。

(1)教學體系基礎階段,教學學時占據:視覺語言表現15學時、視覺語言應用15學時、文字設計48學時。三門課程安排在第二學期Illustrator和Photoshop軟件課程和二維設計基礎課程之后。視覺語言表現課程中,啟發學生的創意思維,在輕松愉快的手工制作和繪制中體驗漢字創意方法。視覺語言應用課程中,學生將表現課程中創作的圖形元素運用到實物上。經過這兩門課程,學生建立從無到有、從設計元素到產生實物這一完整設計制作工作過程的感知。文字設計課程中,學生掌握漢字的基礎知識和各種創意方法。教學中,首先注意不能過多強調文字的創意,而忽略了漢字基礎知識的講解。其次,注意文字設計與專業設計課程之間的聯系,如文字設計與標志,文字設計與書籍設計的聯系。期末作業以線裝書籍的形式提交,建立文字設計與電子刊物設計和版式設計課程之間的關聯。其中封面、封底、扉頁、目錄和章節頁為電子打印稿,內頁為文字設計手繪稿。

(2)教學體系實踐階段,教學學時占據:版式設計30學時,電子刊物設計35學時。兩門課程分別安排在第二、三學期。學生將所學的漢字基礎知識和創意設計知識運用于版式和電子刊物設計之中,進而掌握漢字編排、漢字與圖形、漢字與視覺流程等知識。期末作業需要設計制作出相對成熟的版式設計作品和電子書,屬于綜合性強的實踐訓練。將文字與圖形、版式,文字與電子刊物等在每個教學單元課程中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提高學生融會貫通的實踐能力。

(3)教學體系創作階段,涉及畢業設計策劃、畢業設計執行和畢業設計制作三門課程,安排在第五學期。畢業設計是高職學生最后的在校學習課程,是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長并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創造作品階段,也是對教學體系有效性的檢驗階段。在進行畢業設計選題初期,教師引入漢字設計主題,部分對漢字設計有興趣的學生自主選擇漢字設計主題。在畢業設計的創作方面,原創性是至關重要的。要求學生從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出發來做文字設計。漢字設計類選題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選題立足于小點進行擴展和深入,切勿過大。畢業設計歷時3個月,本校視覺專業畢業設計每年都會進行大規模的展示。在畢業設計展場同時召開雙選會,邀請用人單位前來參觀和招聘。

通過視覺傳達專業漢字設計教學內容體系的梳理,進而修改了專業教學計劃。2010級新開設視覺語言表現和視覺語言應用課程,2011級文字設計課程從48學時增加到60學時。到2011級視覺傳達專業,正式建立了以文字設計為中心,眾多課程共同協作的漢字設計教學體系。通過2010、2011和2012級視覺專業教學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改革逐步推進,也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師生反映良好,學生作業質量顯著提高,并舉辦了文字設計、視覺語言表現與應用課程展覽。畢業設計作為整個教學體系的創作階段,其中漢字設計類作品的質量是整個教學體系檢驗的重要標準。畢業設計多個文字類作品在全國設計比賽中屢獲大獎。其中《文字樂音》作品在201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藝術設計專業優秀畢業設計作品展中榮獲銀獎。我們針對近三年的就業情況,做了問卷調查,整體的就業率穩步提升。眾所周知,高職學生畢業后不一定選擇大學所學專業的工作就業。值得注意的是,畢業后以設計為業的人數統計中發現,畢業設計選擇文字主題的同學絕大多數留在了廣告公司,而且薪酬也是本屆畢業生中相對較高的。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教學內容體系中仍然有諸多不足。伴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各種新的視覺媒體進入我們的生活,新媒體設計也越發受到業界的關注。漢字藝術在新媒體中的運用和漢字設計與新媒體課程的關聯性尚待研究。

綜上所述,我們制定了視覺傳達專業的漢字設計教學內容體系,并對2010級、2011級和2012級視覺設計專業進行教學改革。然而,需要通過漢字教學體系的改革來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并非簡單地制定了教學內容體系即可。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更需要豐富自身知識結構和提高專業能力,將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張晉.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9.

篇2

一提升生活環境的親和力,構建溫暖的心理環境

大一新生初入校園,對生活環境的陌生感能夠降低他們對環境的控制力,如果陌生環境中的各種刺激逾越了他們所能承受的限度,則很容易讓這些學生產生心理落差和心理負擔。為了降低或減弱陌生的生活環境給大一新生帶來的心理壓力,我們可以從大一新生的生活環境著手,對大一新生進行隱性的入學適應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2008年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在迎新舉措中重視“家·院”主題,以提升迎新工作“情感濃度”為理念,一方面悉心布置和營造迎新環境,在新生到校后安排專門的學長帶領新生腳踩紅毯步入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大廳,并邀請新生在學院提前精心準備的“歡迎到家”的暖色展牌上“到家”簽到。學院通過強化“到家”等情意濃濃和親切怡人的迎新環境元素,著力在新生入學之初,盡快幫助他們建立心理歸屬,并逐步幫助他們建立愛院如家的情感。另一方面,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個體獲得他人的關注和關懷會對個體心理的健康成長形成良性的影響,他人的關懷也是大一新生初入校園時較為典型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構建迎新環境的每一個環節中,高等學校工作者都應盡量讓新生感覺到“被關心”、“被關注”,讓新生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鑒于此,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每年都會要求班主任(學業導師)和一些迎新工作人員,提前查閱學生檔案,了解學生信息,力爭讓各位班主任(學業導師)和迎新工作人員能在入學之前便對尚未入學的新生有所認識和了解,并在大多數學生報道時,親切地喊出新生的名字。再者,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每年還會專門組織由學生會的師長組成的“學生拜新團”和由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學院專職輔導員和班主任(學業導師)組成的“教師拜新團”,在新生報到當晚,走訪新生宿舍,慰問新生及家長,交流校園生活經驗,了解學生的需求,幫助新生協調和解決入學期間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難,著力提升陌生環境對于大一新生的親和力,努力將大學校園陌生的物理環境轉化為大一新生溫暖的心理環境。

二加強人際交往的外驅力,降低新生的歸屬焦慮

大一新生剛剛入學,對環境的控制能力較弱,容易產生焦慮等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人際關系的渴望更加強烈,如果他們“歸屬的需要”不能及時得到滿足,很容易產生孤獨、恐懼、過分懷舊和自卑等負性情緒。然而,雖然大一新生人際交往的親和傾向明顯,但對于大部分學生尤其是一些被動型交往性格的新生來講,與他人建構人際關系的首次“破冰”可能會成為他們非常大的困難。在此情況下,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應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根據大一新生的心理需求,設計班會內容和相關心理拓展活動,盡力為這些學生提供人際交往的外驅力,讓新生在參加班會等各項活動的過程中,逐步消除人際的防衛和不信任,有效地構建愉悅的團隊氣氛。以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2008年新生入學教育為例,該學院高度重視新生入學之初的班會,各班班主任(學業導師)在班會過程中大都通過悉心策劃的各項班會內容和形式,為新生人際關系破冰提供外驅力,并幫助學生迅速構建心理歸屬感: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班主任,通過讓學生參與“千千結”、“能量圈”、“盲人尋路”等團體心理拓展活動,迅速幫助學生增進了友誼、加深了認識;游戲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則在班主任的組織下,集體到學校食堂舉行班會,班主任(學業導師)從介紹“廣院三絕”等校園美食開始,將學生帶進大學生活,“餐桌班會”上,大家邊吃邊聊,不僅打破了傳統班會帶來的嚴肅和呆板,也大大加深了新生對學校的感情;新媒體設計專業的班主任則以班級同學的生日為契機,將班長在私底下準備的“意外班禮”,在班會現場獻給第一次遠離家鄉異地過生日的新生,這樣的悉心設計不僅讓班會現場情意濃濃,也是從這次班會開始,該班級的每位同學過生日時,班里的其他同學都會秉持“創意就是心意”的理念共同為這名同學送上一份令人期待的“班禮”,這樣的傳統一直持續到學生畢業之后;動畫專業的“自畫像”的班會方法已經傳為佳話,并且一直被09、10、11級的很多班主任效仿:動畫專業班主任(學業導師)在第一次班會上除介紹校史院情外,還根據動畫學生的專業特點,讓學生們用漫畫形式進行自畫像創作。待創作完畢后,每個同學拿著各自創作好的自畫像到講臺前介紹自己,雖然動畫專業的很多學生不善言談,但是他們創作的自畫像漫畫不僅讓班會妙趣橫生,也讓同學們以最快的速度記住了彼此的特點。這種結合學生專業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學生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直有所貫徹,教育形式自身所具備的親和力,放大了新生尋求集體歸屬感、實現人際破冰和人際委身等過程中的外驅力,有效的幫助學生消除了歸屬焦慮,并幫助他們迅速地熟悉和溝通。

三提高對學習體系的認知度,消除學業目標的迷茫

學業學習是大學生四年大學生活的核心內容,大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生活規劃。由于大學生步入大學后的學習體系與中小學階段的學習體系存在某種程度上的斷層,這種斷層表現在學習的內容、目標、方式、考核標準等多方面的不同,一旦學生由于某種原因不能通過合適的方式對這種斷層進行有效的彌補,則會影響到學生學業任務的完成,更有甚者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和迷茫,處理不好,也可能會導致退學、休學、轉學、留級等后果。為此,大一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渠道,幫助學生適應新的學習體系。多年來,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在新生入學教育的過程中,始終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大一新生適應大學嶄新的學習體系:學院每年都會召開專門的新生專業介紹會,以2011年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新生專業介紹會為例,該專業所有教師和新生悉數到場,各位老師首先紛紛對自己所教的課程和研究的方向進行介紹,接下來系主任將2011屆畢業生創作的優秀畢業作品展示給2011級的新生,通過作品展映讓大一新生非常具體的明白自己畢業時需要達到的專業能力。另外,到場老師會將該專業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目標、人才培養的目標等介紹給同學們,同學們如有疑問,老師們會一一做出解答;除專業介紹會外,學院輔導員還會專門組織高年級的學長與大一新生共同參加學業經驗交流會,學院首先甄選部分優秀的在校學長和新生見面,讓學長們從學生的角度介紹大學學習的經驗,并具體告知新生們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的一些困難和克服的方法;另外,學院還通過班主任(學業導師)、班會、新生座談會、畢業生見面會和業內知名專家講座等渠道,幫助大一新生對學習體系和學習目標進行更加清晰的了解,以摒除學生在學業目標上的迷茫。

四提高自我認知的科學性,避免行為模式的扭曲

自我認知的科學性對個體心理環境的構建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如果累積了比較多的積極的自我認同,行為處事便會相對自信。相反,一個人消極的自我認同如果多于積極的自我認同,這個人便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緒。寧波大學心理研究所陳傳峰教授多年來的一項調查顯示,“69.4%剛入學的大一新生擔心自己會由原來的優等生變為差生。”[1]以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學生為例,在步入大學之前,這些學生大都為尖子生。步入大學后,他們會“突然”發現身邊“藏龍臥虎”、“高手如云”。在此情況下,一些同學面對自己與其他同學在文化學習成績、專業方面的特長等方面的差距,往往會“自嘆不如”或產生自卑,在各種新的機會和挑戰面前,這些學生高中階段的自信和優勢往往會不自覺的被“擊敗”,部分同學往往會陷入痛苦的自我否定之中,不能自拔;相反,一些學生因為在入學前就有一定繪畫、攝影、編程或軟件等方面的基礎,便在大學的專業學習中過分自負,眼高手低,不僅沒能把原有的優勢放大,反而因為輕浮的學習態度不能很好的繼續學習。針對以上自我認知存在偏差的學生,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老師大都會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引導,尤其是面對自卑的學生,學院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會努力與學生一道,在消極的自我認同中,尋找隱藏在其中的積極的自我認同。敘事心理療法認為,過分自卑的學生往往會把自己積極的資產壓縮成“薄片”,甚至對自我良性的心理資源視而不見。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會盡力幫助這些學生將“薄片”還原,在意識層面加深學生積極的自我覺察,幫助他們形成積極有力的自我觀念。面對過于自負的學生,學院老師會把他們置身于平等的學習環境之中,用環境的力量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自我認知。庫里的“鏡中我”理論認為,別人是發現自我的一面鏡子,過于自負的學生在其他同學的專業能力提升面前,會對自己進行相應的自我認知調節。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步和成長,在新生入學之初,學院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和其他老師往往會及時幫助新生認識到自己的自我認知方面存在的偏差,并引導學生如何去合理、積極地進行自我調試,以避免因為自我認知存在偏差,致使學生行為模式發生歪曲,并對未來的發展形成不良的影響。

五敏感捕捉負性心理信號,高度重視學生的過往經歷,建立翔實的心理檔案

眾所周知,過往經歷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非常重要,負性的過往經歷往往會在學生的心理上留下烙印,然而新生入學后,由于現行國內教育機制的原因,高等學校無法迅速得到所有學生的過往心理檔案,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新生入學之初要通過開心、校內、微博、qq、博客等網絡渠道以及班干部、寢室成員、同學等多種渠道,敏感地捕捉學生的負性心理信號,積極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并通過與班干部、寢室成員甚至個別新生的中學老師的溝通,對那些負性心理癥狀明顯的學生的相關信息進行深入了解。另外,輔導員、班主任要在新生入學時期有針對性的對個別有負性心理表現的學生家長,通過電話家訪等手段進一步了解學生過往經歷及心理健康狀況,并在相對全面掌握學生信息的基礎上通過深度訪談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疏導。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大一新生剛剛入學時間短、負性心理掩飾性弱的特點,著重對學生的心理數據進行全面的收集和積累,面對有不良心理病癥的學生,輔導員、班主任等要在征求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專業心理咨詢師或心理醫生意見后,對其進行科學的心理干預。尤其是對那些曾有過巨大的創傷性心理經驗的學生,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視情況掌握好心理干預的程度和形式,高校輔導員和班主任更多地是了解學生的相關信息,并根據學生情況適當的對學生投入積極的關注。如果輔導員、班主任等不具備給學生心理創傷進行“手術縫合”的能力的話,則一定不要輕易觸碰這些學生的“心理傷疤”。

另外,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信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每年都會在新生入學之初,積極統計家長聯系方式,為日后搭建家長信息平臺(飛信群、qq群等)打下基礎。學院還配合學生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心理篩查,并根據篩查結果積極組織學生與心理健康教師進行訪談活動,幫助學生及時有效地解決相關心理問題;再者,輔導員、班主任(學業導師)還要積極的與軍訓帶隊老師聯系,根據學生在高壓軍訓環境下的表現,與每名學生進行不同深度的訪談,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積累心理健康檔案,并根據學生心理檔案的信息中普遍存在的需求,積極的與北京地區相關心理專家聯系,為大一新生開展諸不同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為學生學業、職業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大一新生心理正處于由青澀過渡到成熟的重要時期,容易產生不適心理,加之初入校園陌生的生活環境、多元的人際關系、嶄新的學習體系、錯位的自我認知等都更容易讓大一新生產生心理不適,為此,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高等學校工作者通過各種顯性和隱性的舉措努力為大一新生營造寬容的心理環境,并盡可能的幫助他們消除各種心理壓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高等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重視新生入學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力爭通過合理、科學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為大學生日后的成長成才奠定夯實的基礎。

篇3

學校定位為應用型技術型大學,致力于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具有國際視野、高尚情懷和跨文化交流溝通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學校依托上海外國語大學辦學優勢,構建以語言類、經濟類學科為重點、其他學科(專業+英語)協調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下設外語學院、商學院、文化產業與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共21個本科專業,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700余人。師資由碩士學歷以上專職專任教師和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教學經驗豐富的兼職教師構成。學校的多媒體、語音實驗室等教育教學設施完備。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走國際化教育之路,已與美、英、法、德、西、日、韓等13個國家及地區的高等院校多類別、多層次合作,選派數百名學生、教師赴海外學習深造。

學校堅持“一切以服務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弘揚“積極向上、善于學習、和諧高效、追求卓越”的校園文化。學生外語運用能力強,專業知識扎實,綜合素質高。

學校正以其嶄新的辦學模式、靈活的辦學機制、豐富的辦學資源和內在的發展潛力,立足上海,面向全國,積極創建有特色、高水平應用技術型大學。

一、招生專業、人數和收費標準

注:1.招生計劃數以《2016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專業目錄》公布為準;

2.收費標準:以相關文件為準。

二、報考條件

1.符合201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報名條件;

2.必須參加2016年考生所在省市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藝術類招生統一考試;

3.必須參加2016年考生所在省市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文化考試;

4.符合教育部、衛生部《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的規定,身體健康,無生理缺陷;

5.文理兼收,各專業限招英語考生。

三、錄取原則

以2016年院校招生章程為準。

四、報名和考試

凡報考本校藝術類專業的考生,必須按生源地省市教育考試院的有關規定,參加高考報名及生源地藝術類專業統考報名。

五、聯系方法

學院地址:上海市東體育會路390號 郵政編碼:200083

咨詢電話:021-51278024 51278025

學院網站:xdsisu.edu.cn

【藝術類專業介紹】

音樂學(音樂教育方向)

培養目標:通過四年的教學和實踐活動,培養具有扎實的音樂教育理論和音樂教學技能,同時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能夠在普通或雙語中小學、音樂團體、音樂培訓機構中從事基礎音樂教育工作,并能在音樂教育的對外交流活動中發揮溝通與橋梁作用的音樂人才。

就業方向:從事中小學音樂教師、藝術團體演職人員、音樂專修學校教師、藝術特色幼兒園教師等工作。

辦學特色:依托學校出色的外語教學條件與環境,將音樂專業學習與外語學習相結合,開設專業外語課程,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提供支持。根據課程設置要求采用小班化授課,鋼琴、聲樂基礎課一對一教學。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專業音樂會、視聽會以及舉辦國內外專業大師班、公開課、講座沙龍,拓寬學生視野。

數字媒體藝術(影視編導與制片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文化創意能力、數字內容產業研發能力的創意型、研發型人才,培育具備數碼影視創作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及理論,并能在各種媒體平臺上從事數碼影視的策劃、編導、特效監制、影視包裝設計的應用型人才。

就業方向:數字內容創意產業領域內創意類、研發類、設計類工作;影視制片人(策劃人)、導演、編劇等。

辦學特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強實踐訓練,拓展創意空間,提供校

企合作的實習平臺。重點課程小班化教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本專業方向有短期和一年以上的海外交流項目,包括與美國紐約電影學院、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等高校的國際交流項目、暑期赴美帶薪實習項目等。

數字媒體藝術(影視制作與設計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外語水平,系統掌握現代影視創作理念和設計制作技能,能夠熟練運用3D影視、動畫設計與開發的各類應用軟件,具有3D影視、動畫原創能力、國際創意研發能力的外向型、復合型人才。

就業方向:國際化影視制作公司和創意團隊提供的剪輯師、攝影師、影視特效工程師等職位;涉外3D影視動畫公司的設計與開發、創意研發類工作。

辦學特色:上海首家開設3D影視動畫設計與開發培養方向,本方向與英國諾桑比亞大學簽訂了雙學士學位本碩連讀合作培養協議,在上外賢達學習期間,專業課程全部采用小班化全英或雙語教學模式,教學團隊由英國諾桑比亞大學選派的師資團隊、滬上知名高校教授、我校資深海歸教師共同擔綱,后兩年赴英國諾桑比亞大學學習。經考核通過,可同時獲得本校頒發的本科學歷證書、藝術學學士學位證書以及英國諾桑比亞大學頒發的藝術學學士學位證書和藝術學碩士學位證書。

數字媒體藝術(環境藝術設計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環境規劃設計專業知識、具備環境藝術審美和創意設計能力的復合型應用人才,能夠從事環境藝術設計以及教學與研發工作。

就業方向:民用建筑設計部門、市政規劃設計企事業單位、家具研究設計部門從事室內外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工作,在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本專業的相關工作。

辦學特色:依托學校外語教學的優勢、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教學資源與辦學條件,創新教學模式,注重實踐訓練,提供國際交流平臺。重點課程小班化教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數字媒體藝術(廣告設計與策劃方向)

培養目標:培養能夠適應廣告行業實際需要,熟練掌握和運用各種設計軟件,有扎實的廣告藝術專業理論基礎及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設計能力,從事創意、策劃、媒介組合經營管理及實踐工作,同時具有較高的英語運用水平以及良好的職業素養、國際視野的應用型人才。

篇4

云南財經大學創建于1951年,歷經60余年的建設,已發展成為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法學、哲學、文學、理學、工學、藝術等學科協同發展的多科性省屬重點大學。2007年學校獲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等級。2009年被列為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單位。

學校位于昆明市區,占地1222畝。在校生人數19400余人。教職工1500余名,專任教師1055人,其中首席教授7人、特聘教授19人,教授160人,副教授35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1人,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4人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2人,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8人,云南省“百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5人,省級教學名師12人,省級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3人,省級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后備人才9人,省高校教學科研帶頭人6人。藏書186萬余冊、電子圖書116萬余種,數據庫64個。校園網現已覆蓋全校所有工作、學習及生活場所。

學校下設20個學院、2個教學部、1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科技創新團隊、2個云南省社科創新團隊、3個云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8個獨立專職研究機構和59個院(部)所合一的兼職研究機構。設有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法學、理論、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公共管理10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和10個專業碩士點,涵蓋哲、法、經、管、理、工、藝7個學科門類,擁有41個本科專業,11個省級重點學科,4個特色專業,5個省級特色專業,7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1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有1個國際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4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5個省級教學團隊,10個云南省高等學校名師工作室,12名省級教學名師;1門精品課程,1門精品視頻公開課,19門省級精品課程,1門雙語教學示范課程,4門省級雙語教學示范課程,1個省級重點教學實驗室。學校被云南省政府確定為“云南省區域經濟合作國際人才培養基地”。形成了以本科培養為主,兼有碩士研究生、留學生培養和繼續教育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學校面向全國招收碩士研究生,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招收本科生。建校以來,學校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了10萬余名專門人才。近年來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居云南省高校前列。學校連續七年被評為云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二、現代設計藝術學院概況

現代設計藝術學院成立于2006年,學院現有在校生1400余名,設有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動畫專業、攝影與影視后期制作專業、產品設計專業、數字媒體設計專業等專業。2013年面向全國招收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動畫專業、攝影與影視后期制作專業。

1.教育理念

致力于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吸收國際現代藝術設計精要,充分體現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強化科學思想及創新意識,實施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現代藝術設計教育,培養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高水平現代藝術設計人才。

2.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水平高、敬業精神強、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現有教授、副教授13名、其中省級教學名師兩名,高校名師工作室兩個;講師17名,助教若干名,多名外聘專家常年任教,教師隊伍結構合理。

3.科學研究成果

教師隊伍研究能力及實踐經驗強,幾年來學術研究成果顯著。出版著作在高教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等國家高層次出版社正式出版藝術設計類教材近30部,其中6部被評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一部省級精品教材,一部省級優秀教材。出版專著近10部。公開及藝術設計作品164篇/件。其中:論文104篇作品數60項。主持與參與各類科研項目近40項,一項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獲得各類獎項200余項,其中省級以上教學科研獎勵近30項。

4.工作室建設

現代設計藝術學院配有先進的教學設備,所創辦的現代設計藝術學院創意實踐中心,于2010年9月被批準為云南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中心下設陶瓷陶藝工作室、雕塑工作室、視覺傳達工作室、攝影工作室、布藝工作室、動畫工作室、數據中心、計算機機房、蘋果電腦工作室等十余個專業工作室。創意實踐中心實行全天候開放管理機制,學生可在任意時間到中心完成實踐教學的學習任務。

5.學術機構與交流

云南財經大學鍾正山美術館、現代設計藝術學院“陶瓷研究中心”、“云南財經大學現代設計藝術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所”等機構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實踐和交流平臺,也是學院的對外交流、進行設計研發中心。

現代設計藝術學院與國外部分院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全國藝術類期刊《藝術評論》云南工作站、云南省數字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處、“邦玩文化杯”全國大學生創意設計大賽組委會秘書處都設在我院,并設有對外服務的云南省創意人才培養公共服務平臺。2010年-2012年受云南省教育廳委托與邦玩文化傳播公司共同成功地承辦了三屆“邦玩文化杯”國際大學生創意設計大賽。學院不斷拓寬國際化辦學渠道,積極開展了多項與國內外知名大學的合作項目。

6.人才培養

建院以來,除繼續攻讀國內國外碩士學位的學生以外,已向社會輸送近800余名合格畢業生,分別在北京、上海、深圳、山東、四川、內蒙、江蘇、浙江、湖北、云南等省份和城市的IT行業、出版印刷、新聞媒體、動畫設計、廣告設計、教育事業、景觀及家裝設計等行業工作,部分畢業生已成為單位的技術主管。

在校學生曾參加多項省級和比賽,并取得了多項全國及全省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優秀獎的好成績。

三、2013年招生專業

(一)環境設計專業

培養目標:環境藝術設計包含建筑外觀及室內設計、景觀環境設計等內容。在注重空間意識培養的同時,強調環境領域中人文精神的表達與藝術形式的創新的設計門類。

主要專業課程:室內設計原理、中外建筑史、居室設計、商業空間設計、辦公空間設計、酒店·度假村設計、居住區景觀設計、家居產品設計、家居設計、展示設計、照明設計、人體工程學與室內設計、預算與工程管理、計算機輔助設計、園林植物造景、建筑裝飾構造、民居建筑文化研究等。

(二)視覺傳達專業(廣告設計)

培養目標:廣告設計是通過將文字、圖表、標志、插畫等元素在平面和空間上進行科學的組合,表現文化內涵及傳達內容,并依托于各種多媒體傳播的設計門類。

主要課程:廣告學、出版刊物設計、企業形象設計、交互設計、整合設計、字體設計、印刷技法與過程、廣告策劃、影視廣告創作、廣告文案寫作、包裝設計、電腦輔助設計Ⅰ(平面)、廣告視聽語言、電腦輔助設計Ⅱ(影視合成)、商業攝影、網頁設計、展示設計、圖表設計等。

(三)視覺傳達專業(動畫設計)

培養目標:動畫設計是將傳媒、計算機、節目編輯制作、視聽語言、美術與網絡通信技術等專業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并包含二維動畫與三維動畫等內容的設計門類。

主要課程:動畫編劇與分鏡頭腳本、動畫角色設定與場景設定、動畫短片創作、表現技法、視聽語言、人體結構造型、交互動畫、三維建模、三維動畫制作、攝像、電視包裝、整合設計、動畫動態分析、漫畫技法、數字視頻編輯、數字效果設計、三維動畫技術研究等。

(四)視覺傳達專業(攝影與影視后期制作)

培養目標:攝影與影視后期制作方向是以數字化技術為基礎,運用影像技術進行攝影創作和后期處理,影視創作和影視后期處理的設計門類。

主要課程:數字技術基礎、影像表現技法、數字音視頻編輯、影視創作、計算機輔助設計、攝影、攝影構圖、攝像、視覺效果設計、劇本創作、導演理論、紀錄片創作、平面藝術設計、影像合成技巧、三維建模、高級三維設計、三維動畫實踐等。

招生計劃 2013年藝術設計本科專業擬面向云南、山東、湖北、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四川、重慶、陜西等省市招生,具體招生計劃以各省(市、區)招生部門公布的為準。

報考條件 符合普通高等院校報考條件,身體健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考生均可報考。具體報考條件按考生所在省(市、區)省級招生部門的規定執行。身體健康狀況要求按教育部和有關部門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及有關補充規定執行。

錄取原則 我校使用考生所在省(市、區)統考(或聯考)成績。凡專業考試及文化考試均達到所在省(市、區)藝術類本科錄取線的學生,原則上按文化成績從高到低順序錄取,具體錄取原則及要求以各省(市、區)省級招辦公布的云南財經大學藝術類招生章程規定為準。

錄取原則若與當地錄取政策不相符,則按照當地政策執行,

收費標準 學費:10000元人民幣/學年·生;

聯系方式 地址:昆明市龍泉路237號云南財經大學招生辦公室、云南財經大學現代設計藝術學院辦公室

郵政編碼:650221

電話及傳真:0871-5132629 、5178255

篇5

近年來,隨著國內影視市場的蓬勃發展,業界對影視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相關部門對影視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目前我國已有超過440所高校開設了20多個與影視相關的本科教育,基本涵蓋了影視創作的各個領域。影視人才的培養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影視相關專業一年的本科畢業生人數就超過了2萬人,參加各種影視職業培訓的人數就更龐大了。

然而,我們在影視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嚴重不平衡。目前,影視行業中低端的制作人才相對較多,但既懂藝術,又懂技術,還了解管理的、具備藝術創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相當匱乏。由于產業快速發展,技術革新日新月異,這一人才的瓶頸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造成本土的特效制作水平不高,影視作品質量難上更高層次,同時也使得不少優秀國產電影的特效制作只能外包給海外公司去完成。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在國家大力支持的同時,國內相關院校及專業培訓機構也都作了各自的部署,以求全面提升了我國影視專業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中國傳媒大學作為國家傳媒人才的一個重要培養基地,在這方面也進行了許多創新與嘗試。

二 影視特效人才培養的思路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成立于2000年,最初主要是培養動畫制作方面的人才。2001年開設了數字影視制作專業,即現今的數字影視特效專業,旨在培養融合人文、科學、藝術的復合型影視后期制作人才。經過十來年的發展,影視特效專業方向已畢業的7屆學生在國內外電視臺、影視制作機構、網絡公司等單位從事電影后期、新媒體內容創作等工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依托中國傳媒大學在傳媒領域的學科特色和綜合優勢,我們數字影視特效專業一直奉行“三結合”的人才培養思路,即人文、科學、藝術相結合,人文為體,科技為用,藝術為法,三者的結合,相輔相成。

影視創作藝術離不開科學技術。數字技術的使用,無疑給影視創作帶來廣闊前景。從最初的光學特效,到后來的計算機圖形的廣泛應用,再到如今實時創作的數字角色,技術的進步一直推動著影視特效的飛速發展。每一部好萊塢大片配后都有一支強大的科研隊伍為后盾。

但光有技術手段是不夠的。藝術是我們的目標和載體,所有的技術手段都是為影視創作服務。如果一味強調技術的難度,忽略了創作的藝術審美,最后出來的只能是一個技術展示。

另外,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我們創作的源泉。如果失去了這個根,再高再難的技術都是漂浮不定的。因此,在影視特效人才培養中,我們強調傳承與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更多更深入地去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同時,我們希望學生能廣泛吸納世界文明優秀成果,古為今用,博采眾長,推陳出新,給傳統文化賦予時代內涵。

因此,在影視特效人才培養中,本著“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原則,我們始終堅持“三結合”的培養思路,這也是我們吸取國內外優秀院校成功經驗的結果,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

三 提高影視特效人才的創作水平

本著人文、科學、藝術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思路,我們在課程設置上努力做到這三方面的相互融合,給學生提供比較靈活的課程選擇,在注重整體素質教育的同時,加強了個性化培養,加大創作輔導力度,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

(一)優化課程體系,加大創作實踐,引導學生個性化專業發展

第一,提早開設專業課程。在以往的培養計劃中,大學的課程體系基本是按照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層遞關系來設置,一年級新生上的基本都是公共基礎課,專業課程無法安排進去,結果是入學后不久,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很快就怠慢下來。等到大三開始上專業課時,學生的心基本都收不回來了。針對這種情況,在學校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將思政等公共基礎課程分散到大學三個年級中教授,同時將一些專業課提早安排在大一大二開設。如此一來,學生剛從高中過渡到大學時,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很快對所學專業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激發他們對自己專業更深入的學習熱情,形成一個良性的學習氛圍。

第二,整合課程內容,避免內容重復與課程銜接不暢。在以往的課程設計中,任課老師之間的溝通比較少,基本上是各自講各自的,造成有些課程內容被多次重復教授,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不夠科學。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在制訂培養計劃時我們廣泛征求了業界專家的意見,整合了許多專業課程,使得課程設置更緊湊,更合理,避免課程的重復開設。同時,我們加強了專業教師之間的溝通,要求老師經常相互聽課,以了解其他老師的課程情況,在自己的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我們還實行系主任負責制,由系主任負責培養計劃的具體執行,并監督各課程的教授情況,最大限度保證課程的順暢銜接。

第三,增加創作課程,協調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影視創作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影視特效是做出來的,需要以作品來說話。因此,在設計課程體系時,我們特別注重實踐環節,加大創作實訓的學分,每個學期都安排了相當數量的創造課程,同時在專業理論課程中加入創作環節,鼓勵教師通過小創作來鞏固學生對每一知識點的掌握,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在創作中發現自身的不足,進而更主動地去研究相關的理論知識,并更熟練地運用在下一步的創作實踐中。

另外,我們在每個夏季學期期末考試之后,安排了為期一個月的小學期,讓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創作,其中包括與國外專業院校的聯合創作活動。期間,我們鼓勵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來制訂創作方案,教師在其中起到輔導、監督的作用。夏季小學期自2005年開辦一來,已成為我們實踐環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去年,中國傳媒大學已將夏季小學期向全校推廣。

第四,實行“平臺+模塊”的教學體系。即學生在必修課平臺上完成相關課程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專長發展,從選修課平臺中自由選擇不同的專業課程模塊,每個課程模塊都包含若干相銜接的課程,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創作有機集合起來,引導學生的個性化專業發展。同時我們要擺脫單一的培養機制,注重因材施教,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特長采取靈活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盡情發揮,同時使其偏弱的技能也得以發展,在人文、科學、藝術三方面都有長足進步。

第五,試行作品換學分的政策。為了鼓勵學生主動創作,多出作品,今年,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試行了作品換學分的政策,即經學院嚴格審核后,學生可以拿自己創作的作品來換取某些專業課程的學分。這樣,學生可以免修這些課程,而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作品創作上。然而,要通過學院的審核并不簡單,學生必須有比較完善的創作方案,較強的自我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學院會指派相關教師對這些項目進行指導、監督,只有足夠優秀的作品才有可能獲得相應的學分。

(二)采取多人聯合授課模式,加大創作輔導力度

對于專業課程,我們數字影視特效專業鼓勵多位老師聯合教授。其實這樣的授課方式在許多院校都有過成功的經驗。

之前我們在個別課程中也有過試行,也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們最近嘗試將四門專業課程納入到這一教學模式中。這四門課程分別是大一的影視特效概論、大二的數字合成技術、大三的數字電影特技和數字影像創作。把四門課串聯起來,更能明確整體的專業教學內容,更好地引導學生完成相關專業技能的學習。

我們計劃安排兩名以上的老師共同教授一門課程。如此一來,我們首先解決了以往單個老師無法充分照顧、輔導到每一名學生,從而造成學生創作潛能無法得到充分激發的問題。而多個老師授課不但可以顯著提高授課質量,而且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創作輔導,勢必會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

另外,在教師搭配上我們想有所突破:我們將不同專業方向、年齡層次老師的搭配起來共同講授一門課程。比如基礎課程教師搭配專業課程教師,可以減少課程內容重疊,更好地銜接專業課程內容。而藝術課程教師搭配技術課程教師,能更好地實現藝術和技術融合,體現了專業交叉學科的創作特色。老教師搭配年輕教師,通過傳、幫、帶的模式,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會得到迅速提高。

對于“數字影像創作”這門課程,我們希望通過采取包括workshop形式,將一個班級分成幾個不同的創作小組,由不同的老師聯合負責相關的輔導工作,學生和老師共同確定小組的創作方案,并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各自的作品。如此一來,必能加強學生的實踐力度,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形成教研、創作良性循環。

(三)積極提高專業教師的業務水平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我們著力打造名師品牌,實行工作室制,每一工作室就是一個教學團隊,要求工作室以項目帶動教學,以項目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及學生的創作能力。同時我們鼓勵并大力扶持學科帶頭人、主講教師、骨干教師的研究與創作,為了創作,甚至可以減免他們的教學任務。對于年輕的教師,我們積極尋找各種途徑,把他們送到業界進行實習,或者派送到國內外知名院校進行學習交流。只有教師的專業水平及創作能力提高了,師生中形成了良好的創作氛圍,學生的創作熱情才有可能被帶動起來,創作水平的提高就不是什么難事了。

(四)建立校企聯合的人才培養機制

篇6

關鍵詞:多媒體 舞蹈教學 數字化

創新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得數字多媒體輔助教學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和技術,正日趨成熟并滲透在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在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和創新藝術教育的熱潮中,舞蹈藝術教學的數字化是大勢所趨。

一、多媒體技術的教學需要

在信息飛速傳播的時代,學生通過網絡獲取知識變得異常便捷。舞蹈藝術表現也正通過多樣的視覺媒體傳播和多感官刺激的手法豐富著自己的藝術語匯,開創著現代舞蹈藝術的創新之路。在這一情況下,傳統舞蹈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也讓我們看到MCAI(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的多媒體技術把文本、聲音、圖形和圖像等與計算機綜合在一起,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五感”,交互式地完成教學目標。多媒體存儲容量大、直觀生動,其交互性和網絡化可以來輔助舞蹈教學,對學生掌握舞蹈專業技能知識、優化能力結構,促進其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求學網委員會指出:“新技術使人類進入了信息傳播全球化的時代;它們消除了距離的障礙,正十分有效地參與塑造明日的社會。”現代信息技術與舞蹈藝術教育的結合將成為現代藝術教育的核心和必然趨勢,大力推進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優化現代教育資源,豐富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多姿多彩的多媒體教學過程里創新藝術、放飛理想,這將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

二、多媒體技術對舞蹈教學的促進

1.優化教學資源,豐富舞蹈教學的形象性

利用MCAI等制作教學課件,極大地豐富了舞蹈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了教學水平的發揮和提高。教師可以通過MCAI系統地講解舞蹈基本技能動作,靈活編排組合形式,全方位地分析舞美、隊列、方位等舞臺要素,使課程圖文并茂、完整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利用MCAI制作課件,詳略繁簡自由控制,更有利于課程中要點、難點的講解、分析和掌握。同時,利用錄像反饋技術還可以讓學生主動觀摩、自我檢查學習效果。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影像手段,可以多角度展示不同舞蹈類型的文化背景,使學生把握舞蹈藝術肢體語言的情感語義和形態構成。例如,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對民族風情圖片或影像的展示就可以提高學生對舞蹈語言的認識和把握,民族音樂的導入欣賞可以引發學生對民族舞蹈藝術理解的情感共鳴。同時,視聽資料信息傳達的形象性是老師單純的語言介紹所不能達到的,前者更為全面、形象和具體。在教學過程中,舞蹈的風格韻律、情感等內容是教師很難用語言向學生解釋清楚的。利用多媒體,可以使教材以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準確地表達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這樣一來,減少了教師示范動作的次數和強度,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水平,也能使學生準確掌握動作的要領和韻律。教師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糾正和規范學生的動作,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和體驗能力。

2.創新舞蹈音樂伴奏教學,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對舞蹈藝術的學習興趣

在舞蹈教學中,利用MIDI等現代音樂技術進行舞蹈伴奏教學,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選取不同風格的音樂模式參與到舞蹈基訓課的音樂伴奏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基訓內容在音樂的渲染下,啟發學生對肢體語言的感受和理解。這樣就改變了單調刻板的教學模式,促進教與學的互動、交流,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優勢,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在成功的藝術體驗中增強自信心、激發對舞蹈藝術的熱愛之情。

聲像教材等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舞蹈伴奏音樂形象、新穎的音樂內容、豐富的音樂意境和多樣的音樂風格等方面的感受和體驗的機會,能夠加強學生的綜合藝術修養。同時,對姊妹藝術的欣賞也促進了學生對舞蹈藝術的深層理解,不同類型音樂的導入和舞蹈形式的結合,增強了學生對舞蹈藝術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3.導入數字化舞蹈的審美教育,啟迪學生創新舞蹈藝術語言

篇7

多元化社會文化是由各種獨立多數的文化現象組合而成,主要包括主導,高雅,大眾等文化形式,內容豐富,如果從客觀角度出發,可以將其內容分為以下幾點,具有一定意愿性符合社會大眾需要的是主導文化,強調社會人文關懷和追求個性的是高雅文化,高雅文化主要指的是人類對相關知識學習的理解和欣賞。例如,古典音樂,芭蕾舞和古典音樂劇等等,一定程度上放映了人們生活的情趣和興趣愛好。都市文化指的是伴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人類需求,個性化和時尚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例如,時尚雜志,廣告,影視連續劇等等,民間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地方性和民族性較強,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地的民族文化和居民對未來的展望,具有溫情的感彩。例如,民歌,年畫,風箏和京劇等等。如果從時代角度出發,還可以分成現代,傳統或者東西方文化等等,這些文化充斥在一起,組成了豐富多彩的多元社會文化。

2藝術設計技術研究的主要內容

藝術技術是人們通過物質和藝術手段,設計出符合人們要求和目的的藝術產品,滿足人們的精神和物質世界的需求,藝術設計的本質內容是創造文化,獨立性和理智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藝術設計使人們創造藝術的過程,是在人類生活的基礎上,開展具有一定精神文化氣息的活動。例如,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服飾藝術設計,產品外觀藝術設計,園林保護藝術設計等等。設計者和設計品是藝術設計技術的行為主體,藝術技術水平是一個設計者全方面高素質的體現,創造藝術的過程中需要設計者的創作靈感和審美能力,創造出符合大眾審美,做工精湛的文化藝術品是對設計者的基本要求,藝術設計作為一種生活文化創造的表現形式,它的內容在方方面面都展現了社會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特質。

3藝術設計技術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方向

3.1發揚多元化的藝術設計技術理論知識學習在藝術設計領域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的設計想法和設計產品的突出特征也有所不同,具有很強的差異性,尤其是在國內外的藝術教育學校中的差異最為明顯,培養全能型的技術應用人員是我們藝術技術教育的重要任務,藝術設計專業在我國屬于發展中的學科,在課程的綜合素質教學和培養人才方法上教學模式都比較單一。學校在藝術學科的課程上,應該以學校的社會文化環境為基礎,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專業,將學校的藝術學科和專業在多元化的社會文化教育體系中進行結合,讓學校的藝術設計學科開設的專業課能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和融合,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各個文化的魅力,在不同的文化特點中找到相同點,從而找出符合自身藝術設計特點的發展方向,加強專業課學習的多樣化,提高專業藝術設計技術的整體水平。

3.2發展多元化的藝術設計資源配置多元化的藝術設計資源配置對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和藝術學科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促進作用,首先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發展藝術設計技術的根本要求,目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師隊伍主要是由合同制教師和專職教師組成,專職教師主要從藝術設計的實踐,研究和歷史發展三方面為主要教學內容,這些教師的自身要求普遍比較嚴格。例如,藝術實踐方向的教師主要是專業的設計師,教學生學習藝術史論的教師是視覺設計方面的史學家等等,而合同制教師主要負責的是學生藝術設計技術方面的研究和學習,此類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和堅實的技術知識,為學生解決藝術設計中遇到的難題,提高學生的整體技術水平。其次,完善的教學設備是學生將理論技術知識賦予實踐的主要手段,現階段我國很多學校并沒有藝術學生專用的工作室和實驗室,很多學校對于此類資源的認識不清,資金不足也是主要的一個限制因素,加大我國藝術類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是提高藝術設計技術水平的重要條件。例如,可以為藝術系的學生建立一個完善的學習研究教學資源平臺,為教師生提供一個創新的教學空間,如圖書館,數字設備,智能電子數據庫等等,通過這些手段的實施,來滿足學生和教師學習科研的需求。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法和高品質的圖形資源來提高學生的課外自主學習能力,加強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操作能力。

3.3培養藝術設計學生多元化的專業能力藝術設計學科專業性比較強,學生畢業后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要求也比較高,由此可見,培養全方位的高素質藝術設計學生顯得尤為重要,對提高設計技術水平也有較大幫助,多元化的文化模式是藝術專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在多元的社會文化發展環境下,設計藝術的特點根據不同地域和歷史文化而發生變化,提高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和思維創新精神是當代藝術學生應該具備的專業能力。首先,教師應該對專業教材進行深度的研究,利用學生的自身情況,發展靈活的教學模式。例如,鼓勵學生課外閱讀,通過專業藝術論文或者是學習報告來進行競賽,增強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其次,教師應該將學生自身知識和多元化的社會文化進行整合,通過留題目的方法,把學生劃分為小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進行分工合作,從而解決問題,這種方法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團隊中互相幫助,相互學習,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為以后的藝術學習做好基礎。最后,學校可以與相關專業對口的企業和公司進行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平臺,讓學生通過實習單位舉辦的各種活動,增強自身文化學習意識,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總結

篇8

隨著城市化、市場化、工業化的不斷推進,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文化藝術檔案在數字文化館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作為支撐數字文化館平臺主要內容之一的文化藝術檔案必須跟上時展的脈博和技術發展的腳步,努力把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應用到數字文化館之中。文化藝術檔案數字化主要是要以第四代媒體:既文字、聲音、圖片、錄像通過數字技術將文化藝術檔案編輯、存儲、處理在一起,形成以數字文化藝術檔案信息為主要載體,并和以信息量單位從百千萬文字的字數,變成了M(兆)、G(千兆)、T(千千兆)字節數的超容量的文化藝術數據庫為信息資源。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的查詢,使處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戶能夠方便地利用這種大量的處貯存處的文化信息。只要在有網絡存在的地方,就可以隨時查詢文化檔案資料,獲取文化信息。毫不夸張的說,文化藝術檔案的數字化就是因特網上的數字文化館,就是沒有圍墻的文化館。數字化己經成為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一種新趨勢。比如:為了讓廣大市民更深入、直觀地體驗和享受文化藝術展覽、演出、培訓及教學活動等公益性文化服務,成都市文化館于2012年6月啟動了全國首個“數字化全景式藝術體驗平臺”的建設工作。該平臺己于去年11月底完成了設計、制作、資料收集、信息錄入和網絡管理等工作。現在市民只需要登錄成都市文化館.ocm,就可以嘗鮮數字文化館了。市民只需要安坐家中,輕點鼠標,就可將舞蹈專家請到“家中”,為其舞蹈進行指導。逛數字文化館、看數字藝術展、市民藝術學校網絡報名等服務,更是分分鐘搞定。這一切的背后都離不開文化藝術檔案的數字化。

二、實現文化藝術檔案的使用由原來的單人單機且只能在館內查閱向千家萬戶的網絡終端服務轉變

數字文化館的服務是將文化藝術的文字、圖像、聲音等信息數字化,再通過互聯網傳輸,從而做到信息資源達到用戶終端。每個擁有任何電腦終端的用戶只要通過互聯網,登錄相關數字文化館的網站,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方便快捷地享用由各地文化館提供的的數字化文化藝術信息資源。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化藝術檔案不再是藏在深山無人識丫頭,數字文化館可以讓文化藝術檔案象數字圖書館那樣實現既可以是完整的知識系統;又可以是面向未來的廣泛地應用于文化教育、大眾媒介、專業藝術咨詢、文化電子商務傳播等互聯網信息管理模式。如天津和平區利用網絡拓展文化服務空間,讓市民特別是老年人、殘疾人能足不出戶享受著同等文化服務。目前己實現了新聞媒體瀏覽、數據資源共享、群眾文化評選、網絡申報、遠程求助、視頻互動、藝術課程指導等。事實上數字文化館讓現代文化藝術檔案的內延和外涵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文化藝術檔案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檔案。

三、實現文化藝術檔案管理由原來傳統的、單一的管理模式向現代的、系統的管理模式轉變

篇9

數字化時代,視覺傳達藝術從媒介載體到藝術形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如,視覺表現從靜態轉變為動態,媒體從單一轉向多元,空間從二維轉向三維進而轉向虛擬,互聯網成為視覺傳達設計的新舞臺。學科的本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超越了其原有的設計范疇,而這必然引發專業課程內容的增減和重組。大部分設計院校都增設了計算機技術課程,將電腦軟件設計作為新的表現工具和技巧,并增設網頁設計、多媒體設計等,將視覺傳達課程改革為信息技術與傳統課程疊加的產物,以此適應數字化時代的學科轉型。固有的課程結構模式局限于從復雜的現實世界中抽象出簡單的事實,或運用簡單的思維方法處理問題。然而,后現代課程觀告訴我們,“世界不再是一個孤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現象的網絡”。③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數字化時代以及視覺傳達設計學科新的知識要素,并采取整體的、網絡的視野搭建新舊要素之間的復雜關聯。這不是技術與藝術的簡單相加,而是新舊知識融合中學科結構的重新建構。如,日本武藏野大學視覺傳達學科以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全面介入的新空間為依據,將視覺傳達課程分為“以平面為中心的‘書寫空間設計’;與時間、運動、界面相關的‘信息設計’;以三維空間、環境為中心的‘環境設計’”,重新建構了視覺傳達設計應對數字化時代人與環境、人與空間、人與信息傳播之間的新的變化關系。

二、課程之間縱橫關聯的整合

后現代課程觀告訴我們,知識的消化、吸收必須根植于脈絡化的情境,建立課程內容與學習主體的關聯、知識與問題的關聯、問題與當下社會情境的關聯。數字化時代,視覺傳達設計是一個科技、藝術、人文多學科融合的交叉學科,如果課程體系沒有一個豐富的整合、關聯結構,則很難應對專業領域所涉及的各種錯綜復雜的問題。這就意味著教育者必須整合知識,建立課程間更緊密的聯系。這里的緊密聯系和整合是相對于固有課程結構而言的,固有的課程之間只有從基礎到專業的漸進式聯系,而每門課程是散點狀的,彼此割裂、各自為營,以致學生上基礎課認為只是純粹技法、思維的練習,并不知其對日后專業學習的意義;專業課間的壁壘,使學生很難將碎片式的知識連貫起來應對復雜綜合的問題。在課程整合上,國內一些專業美院做了先行探索。如,中央美院將一些基礎課和專業課進行整合,如“材料課+攝影課+招貼課”,把材料課實驗創作的作品作為攝影課拍攝的主題,進而在招貼課中分析這些元素,運用創意法則完成招貼設計;還將一些課程設置為動態的課題設計,以問題為引導,串聯不同的專業基礎知識,知識之間有重合也有側重。再如,廣州美院編寫的《品牌標識設計》《印刷媒介與書籍設計》等教材,都進行了課程縱橫關聯的探索,為教育者提供了較好的實踐經驗。

三、項目式課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的變革對設計教育的影響還體現為各學科的合并及跨學科的交叉合作。如,日本的千葉大學將工藝意匠學科、建筑學科、畫像工學科合并為設計工學科,以增強各專業之間的聯系。數字化時代的視覺傳達也經常面對來自技術、藝術、人文、哲學等不同領域的問題,單靠個人力量幾乎不可能解決。只有形成跨學科的團隊協作,發揮集體的力量才可能創造性地完成任務。因此,在課程設置中整合項目式課程是促成協作的最佳途徑。項目式課程是根據不同項目的實際需要將具有內在關聯的學科知識點整合進課程,使問題置于復雜而真實的情境中,學生通過協同合作分析、探討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項目課程能夠使以往學習中割裂的知識產生有機聯系,并讓傳統課程的固定模式和結果變得動態化、開放化。每位學生在項目中擔任不同的角色,解決某個方向的問題,最終在合作探索中形成對問題深層次的認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成為共同建構知識的過程,結果的不確定性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創新的愿望。作為課程內容的整合,項目的選擇和設計需要充分考慮不同項目的側重點,保證項目的規劃能涵蓋專業必要的知識點,并確保真實項目和課程項目之間的協調關系。

篇10

論文關鍵詞:新媒體藝術設計;信息傳播;傳播媒體數字技術

一、新媒體藝術設計的興起

科學的每一次進步,都會對藝術設計領域的變革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成為藝術形式繁榮的發展動力。在整個藝術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醫學和人體解剖學的研究,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創作理論參考;幾何與透視學的發展,為繪畫提供了符合人體視覺原理的透視理論;顏料化學的進步,為油畫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層次的顏色表現空間;光學原理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使印象派畫家遵循光學的原理,分析和組織物象的各種關系,同時光學應用的研究還促成了攝影技術的誕生,從而對藝術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切都體現著科技對于藝術的重要推動作用。

進入20世紀以來,科技對藝術的影響變得更加強烈和迅猛,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藝術創造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上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圖形藝術設計成為現代尖端的視覺表現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現在電視、電影、平面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展示藝術設計和建筑環境藝術設計等大眾傳播媒介和視覺藝術設計領域之中。計算機圖形學的出現,被稱為第三次圖像革命,其意義甚至大于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的前兩次圖像革命…。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數字藝術設計”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出現在藝術設計領域,它融合了“藝術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學科。數字媒體藝術是基于數字科技的快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生的藝術形式,關于新媒體藝術的特點新媒體藝術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Asco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接性與互動性。”從國際學術界和教育界對數字化“設計”的諸多稱謂及科學內容的設定來看,數字媒體藝術主要涉及到視覺藝術、人機界面、信息傳播、多媒體、數字網絡、動畫、廣告、游戲、虛擬環境,虛擬產品設計等,其主要范疇都在2l世紀數字化“設計”的“數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較明確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基本內涵和范疇。

進入2l世紀,全球范圍內以新媒體、數字影像、CG特效、網絡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內容創作行業已經成為當代知識經濟產業的核心產業,在美國、日本其產值超過了傳統的汽車工業,而韓國更是將游戲為代表的數字內容產業作為立國之本,并已成為韓國經濟成長的新動力。目前全球數字內容還在不斷地向更深更廣的領域擴展,而這個產業也必將成為中國最具發展前途的產業之一。在未來的幾年,數字媒體創作人才將是市場需求的熱點。有關專家預測,我國將需要20萬工業設計師和l5萬動畫設計師。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環境和人才需求,國內數字藝術設計卻是剛剛開始興起,還未建立完善的新媒體藝術理論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導致了設計產業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職業設計人才匱乏和新媒體藝術設計在發展過程中諸多問題的產生。

二、數字媒體藝術設計是對傳統的藝術設計的伸展和豐富

新的傳播形式和傳播媒介的出現,使得視覺傳達藝術設計所涉及的內容得到極大的豐富和拓展。網絡、數字電視、互動媒體、交互游戲、虛擬空間等都成為信息傳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質,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范疇受到突破性的沖擊,數字載體的發展極大地延伸了視覺傳達的設計形式和內容,在當代數字藝術設計的快速發展情況下,數字媒體藝術的設計理論和美學理論就顯得非常薄弱。

新媒體藝術設計理論和美學范疇繼承了部分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體系。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體系依然可以作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理論基礎,在藝術理論基礎上有幾個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滿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學的審美理論基礎是相同的。3.設計的理論法則、平面視覺創意法則等是近似的.設計和表現的內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數字媒體設計過程中滿足功能、審美需求,符合美學、設計法則,運用數字媒介所特有的聲、光、電以及人機互動的特點來更有效地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認為新媒體藝術設計的內涵和特征是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的進一步豐富。

當然新媒體藝術設計是時代的產物,它具有時代的先進性,它的表現形式更豐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備科學性、時代性,因此在新媒體設計中還需要創新的傳統設計理論體系,必須根據其信息傳播的形式、媒介以及傳播的復合性、學科的綜合性、技術的數字化等特征來完善提高這一新興學科。

三、目前數字藝術設計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數字藝術設計及其產業的迅速發展給國內外視覺藝術設計界帶來了很多問題。最突出的就是跨學科人才的知識分離化現象嚴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問題,傳統的藝術教育體系在設計人才培養定位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兩極分化現象。

以上問題的出現,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認識新媒體藝術設計和培養數字藝術人才的過程中存在著幾個方面的問題而產生的:

首先是認識的問題,數字技術在藝術設計領域的應用大致可以歸納三個大的方面:①計算機輔助藝術設計。②數碼新媒體藝術設計(包括網絡、多媒體、電子產品、動畫、游戲等方面)。③非商業化藝術類數碼藝術創作在平面、環境等一些學科方面,數字技術是一種輔助手段,而在廣告、新聞等方面它是傳媒的載體和形式,或是一種工藝和創作手段。④數字媒體設計是隨著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和藝術相結合的新型學科,同其他的藝術學科相比,它具有實用性、時代性、跨學科和復合性的特點。對于新媒體藝術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還保持原有對藝術類理念的認識,它既不符合學科的發展,也不符合市場的需求,因此正確地認識理解和探索新媒體藝術及其相關領域對于數字藝術設計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質結構的培養問題。數字藝術是一門跨學科、多學科結合的復合型學科,培養和訓練既懂得藝術設計規律,又懂得計算機圖形藝術設計,能操作相關應用和后期制作軟件的數字藝術設計人才,已成為當今數字藝術設計產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課題。數字技術人才和創意人才都是社會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卻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需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制定培養不同層次的技術人才和創意人才的教育目標。

最后就是培養對象問題。隨著普及教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到藝術類學科,隨之而來就產生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藝術專長的相互矛盾的問題,學生的綜合修養和知識結構錯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這對于新媒體專業的教學和培養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這種現象在藝術類院校表現得尤為突出,可以考慮數字媒體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藝術類學生。

四、根據新媒體藝術的特征來完善人才培養

為了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發展和新媒體藝術人才的培養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1.在人才培養院校建立各個學科間的交流和資料的資源共享、學科間的優勢互補的教學體系。2.開設學科間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的學習教學的立體化平臺。這樣有利于形成循序漸進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養扎實的藝術設計功底和熟練的數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資源。3.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建設教學資源立體化平臺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將傳統藝術教育與現代數字技術教育有機融合,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環境,創建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工作室,以及數字人才培養創新工作室。4.同時為培養高層次的教師隊伍提供了更好師資環境,更好的保證教學質量。5.加強教學體制在選材階段就提出相對較高標準,培養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選材將更符合新媒體專業對培養對象知識結構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面對新媒體藝術的發展,發揮社會和院校之間的各自優勢,可以更好的解決數字藝術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培養出真正適合社會需求的數字藝術人才。當然數字藝術人才培養的完善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既不能只埋頭研究教學的建設,也不能只是應付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