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學教案范文
時間:2023-05-30 16:10: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混合式教學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混合學習;“案例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4A平臺;VB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3-0122-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5
引言
二十一世紀社會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知識經濟的發展,未來學家認為,傳統教育中的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讀、寫、算)將被3T(Technology,Teaming,Transference掌握技術、團隊精神和知識遷移)所取代。這里的技術主要指的是信息技術。隨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發展,混合學習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高等教育的學習方式。關于什么是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不同的學者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研究成果和觀點。
Jennifer Hofmann認為:混合學習是一種教學設計思想。在B-Learning Case Study(《混合學習案例研究》)中JenniferHofmann提出:混合學習是將學習過成功進行模塊設計,然后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來進行教學傳遞的教學設計思想。
Michael Orey認為:混合學習的定義要從三者的角度:學習者、教學設計者、教學管理者考慮。第一,從學習者角度來看,是從所有可以得到并與自己以前的知識和學習風格相匹配的設備、工具、技術、媒體和教材中進行選擇,以適于自己達到教學目標。第二,從教學設計者角度來看,是組織和分配所有可以得到的設備、工具、技術、媒體和教材,以達到教學目標。第三,從教學管理者角度來看,是盡可能經濟地組織和分配一些有價值的設備、工具、技術、媒體和教材,以達到教學目標。
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的觀點:“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學習(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是形成混合學習的關鍵要素”。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認為:“所謂混合學習,是指對所有的教學要素進行優化選擇和組合,以達到教學目標。”
本文中對于“混合學習”理論的本質涵義理解為:混合學習其關鍵點是對“教”與“學”的所有要素進行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用不同的教學理論作為指導,滿足多樣化的學習目標、多樣化的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資源以及多樣化的環境的要求最終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即混合學習不只是形式上在線學習與面對面學習的簡單混合,應該是根據實際情況把傳統教學的優勢和網絡學習(E-Learning)的數字化優勢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
一.問題的提出
為了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掌握好相應的計算機知識,教育部將計算機教育劃分為三個層次:“計算機文化基礎”和“計算機技術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在大部分高校普遍把“Visual Basic程序設計”納入其中的第二層次――計算機編程語言類課程,專門針對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主要是通過此類課程使得學生應用計算機技術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在高校計算機課程教學中,計算機程序設計的教學(VB、C語言等)一直處于比較重要的地位。如何切實地培養學生的編程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使其學以致用,適應社會的需求一直是被關注的焦點。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以下幾個問題:
(1)一直以來對于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依據傳統的教學活動開展,例如在VB程序設計應用類課程中,其知識點或操作技術點的分布并不是單一的直線型而是分布式的網絡狀。傳統的教學方式停留在“重講授,輕實踐”的層面,這也造成了學生僅僅能夠初步了解和掌握程序設計中的基本知識,學生以囫圇吞棗的方式學完課程后往往缺乏實際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2)雖然數字化校園的建設使得高校信息化技術得到發展,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學設備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仍無法滿足一線教學的需求。教學手段從“粉筆+黑板”改變為“計算機+大屏幕投影”,但深入地分析會發現其實質不過是從老師的“口述式灌輸”轉化為技術式的“多媒體式灌輸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疲于信息轟炸式的教學,完全沒能發揮出自身學習的自主性。依葫蘆畫瓢的上機實訓操作中,學生可能并不清楚通過該操作后應了解的真正含義。一面對實際問題可能無從下手,違背了高校培養創造性人才的目標,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分析綜合能力也得不到完好的體現。
針對此種現狀,本論文中提出混合學習下基于案例一任務驅動的混合學習教學模式。它整合傳統教學、混合式網絡學習、連接實踐教學活動,對如何將混合式學習下的案例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更好地體現在當今的教學實踐中作具體的行動研究。
二.混合學習下基于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構建
混合學習下的案例一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涉及三個重要因素:混合式的學習環境、典型性的案例和發散性的任務活動。混合學習環境(以學校的4A網絡教學平臺為依托)作為前提,案例驅動教學偏重于教師的教,指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教學過程;任務驅動則偏重于實際操作的學,指學生以任務為驅動,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學習過程。典型性案例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目標選擇的極具代表性案例,圍繞其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案例使用與教學添加了新鮮的血液,案例教學的種類變得更加豐富,可以采用多種形式:(1)教師指導的案例教學。教師首先給學生介紹要研究的案例,然后布置給學習者要回答的問題清單,并提供描述案例的相關材料的訪問方式。學習者獨自研究案例材料,并在貼出他們對問題的回答,在這里他們可以看其他人的回答并給予評論。學習者需要從答案中得到的原理、趨勢、啟發和指導。最后,學習者概括他們的發現并指出這類知識如何應用在真實的生活中。教師根據學習者在沒有過分簡化的環境的情況下,是否識別理解正確知識原理作為打分的依據。(2)微型案例教學。教師可以通過一些連的簡練但完整的例子來提供相關學習內容的知識點間的關系,然后給出問題,并解釋環境。問題要求學習者仔細地研究環境,推斷出教材中提到的知識點,應用原理并得出結論。然后,再給學習者一些額外的問題,要學生思考回答,并讓學生編寫自己的案例,讓其他學員討論和評價。(3)反饋單。在仔細研究某領域的一項工作后,要學生表達他們的反應。這個工作可以適用于一個簡單的例子、報告。為了使得案例研究更具實效,可以讓學生填寫一個表格,如下部分需要填寫:個人目標即通過這個案例,你希望得到什么?總結即這個案例說明了什么?它對于所有學習者來說意味著什么?反饋即這個案例對你的學習有何重大的意義?效用即你如何將在此處學到的知識應用于自己的相關工作中?混合學習下典型性的案例如圖l所示。
發散性的任務活動乃是學習者在真實環境中應用技能、知識和態度做準備。教學者將一般的、抽象的知識應用于明確的、具體的情境中,是學習者將技能熟練起來,并將學習的片段組合起來,使應用更迅速,流暢,樹立對將所學應用于實際的信心。傳統的教學實踐活動是一個“三步式”順序活動的反復。首先教師給學習者指定練習任務,以便他們能夠立即開始,學習者執行任務過程中會得到教師給予的反饋。混合學習下發散性的任務活動要充分體現混合學習和任務驅動的整合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產生的深刻作用,如圖2所示:
基于上述三要素的分析筆者將混合學習下基于案例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構建如下圖3所示:
三.混合學習下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Ⅶ課程中的具體實現
學習內容由多個單個的學習對象組成,一門課程是為了完成一個復雜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可能會比較寬泛,不可能在一個主題活動中就交完。它也許不能被分割成更簡單的單個目標,或者它是學習者能夠同時學習的若干緊密相連的一組目標的代表。筆者以學校按教學周排課(兩節理論課+兩節上機實踐課)為依據,將整個VB程序設計課程分為36次課(每周兩次課:案例理論課一次+上機任務驅動的活動實踐課一次)即36個單元。一次課比一個單獨的主體活動要大,比整個的課程要小。大多數情況下,一次單元是一個具有自己的目標、介紹、總結、學習活動和評價的縮微課程。一次單元像一個超級主體,要比一個簡單的主體活動完成更大的目標。可以把一個單元設計成一個教學對象――獨立的,能夠完全完成自己目標的。一個單元也可以將教學活動仔細規劃、搭建,或者也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開放的環境,使其自由地參與自己想參加的學習活動。
整個VB課程可劃分為不同層次的學習對象,并從最主要的學習對象開始,引出其他更具體、更細分的對象。如圖4所示。
在混合式的VB教學中,由教師將VB的典型性教學案例給學生講解演示,學生學習并展開分析討論,理解對類似情境下產生的問題采用此種相關的知識點,在以后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就能借鑒應用。以任務為驅動的學是指在教學實驗過程中,教師擬定一個短期的目標,分解成對應教學知識點一些任務讓學生完成。在解決任務的自我探索過程中,學生必定要主動出擊分析理解有關的知識點,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究式的學習。通過前者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通過后者培養學生學習知識和再現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筆者以上饒師范學院10級教科(1)班(心理學專業)作為行動研究的對象,依據上述混合學習下基于案例-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展開了一輪VB課程學習的教學行動研究。具體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
教師前期準備和學生計算機水平初始能力的評估;主要是從這樣四個方面著手:
(1)混合學習的平臺方式的把握。在實驗學習之初,對所依據的網絡教學平臺一上饒師范學院4A教學平臺做充分的講解介紹。
(2)對學生初始能力的整體把握。筆者在全班51位同學中學中筆者找了25位同學(10男15女)就對程序設計這門課程的學習態度及興趣做了訪談,其中有19位同學認為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語言概念很難理解,計算機語言的學習相對于專業課的學習更有難度。最重要的是大多非計算機專業數學生這門課程學了有什么用處心存疑慮,由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同學對程序設計語言的學習缺乏興趣,畏難情緒比較普遍。
(3)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和重點難點的典型案例選擇及實現。針對此上述調查結論,筆者在案例選擇方面便慎之又慎,既要注意到知識點的分布,又要實際可行生動與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所選案例的靈感和依據來源于日常的電腦使用過程,如:上網時常彈出的滾動字幕廣告、XP自帶的計算器、微軟office系列中的調色板,常見的社會性軟件的登錄密碼界面等等作為出發點,以設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小軟件的為案例,據此為先導鼓勵學生使用所教授的VB程序來模仿設計類似軟件,激發學生由被動使用變為主動設計,很好地開發了學生的興趣,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相關拓展資源的貯備和教學評價反饋實現方式的把握。此部分工作同樣依據混合學習網絡教學平臺實現。通過該平臺的課程模塊將課程內容,如電子教案(PPT)、案例源代碼(加詳細的注釋),案例實現思路分析文檔以及類似案例的延展等傳至4a平臺資源庫供學生下載和學習。課后通過答疑及論壇板塊教師與學生交流、學生與學生進行交流來實現對教學的評價和教學效果的整體認知。
2.教學模式的實施階段。
依據上述混合學習下基于案例一任務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實驗。以我校4A網絡教學平臺為環境,在多媒體課堂上演示一個典型教學案例,將的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思想方法與理論概念蘊含其中,同時在模仿案例程序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編寫程序的知識點和技巧。布置相對應的學習任務并在實驗課上進行實踐練習。以下是一個單元(理論+上機)的行動研究過程,如圖5所示。
3.調查反饋小結階段。
通過此項目(案例+任務活動)行動研究,筆者體察到:基于所選典型性教學案例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所見所用,學生由初次接觸的缺乏興趣到興趣高漲,聽課和實踐操作的積極性也較高。同時部分同學除了能很好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外,且有創新的想法并能付諸實現。老師充分利用混合學習4A教學平臺做足教學準備工作外加適時引導,使10級教科(1)班大部分學生對VB程序設計這門課程的自主探究意識得到開發、學生與學生之間、各個學習小組間的交流協作也空前高漲。
從教學時間安排來說,一次課兩個課時內,要講解和聯系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分析講解典型性案例、模仿拓展典型性案例、同時對分解任務的創新性思考實踐、生生之間相互合作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這就越發需要采用混合學習理論,利用4A網絡平臺將課堂內外相連接起來,充分利用好課堂內外的時間優化教學策略分析案例重點難點,加強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
4.對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思考
混合學習下“案例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先由教師主導理論課堂,再轉到學生主導實驗課堂。理論課堂有教師來管理,包括設置學習進度,安排學習任務,提供信息及給學習者測試打分等。相應的實驗課程,學生通過任務活動的實驗探究深化知識,完成學習任務并將學到的知識與生活或者工作聯系起來。
綜上所述,對混合學習下課程教學研究的案例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圖3)做幾點更詳細的闡述:(1)確定教學目標。在你開始做教學設計時,必須要清楚所講授的典型性案例和所分配的任務將如何幫助學生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2)建立學習目標。擬定一個與典型性案例匹配的任務,并將其分解為與知識點相關聯的小任務。(3)確定先決條件。摸清學習者的初始能力,給學習目標分層。(4)確定學習內容。學習內容通常是相互包含的層次關系,一個混合式學習下的案例一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學習內容應該是多重的,建立起知識與技能之間的緊密聯系。(5)完成實驗任務活動。任務活動可以為實現目標提供多種形式來滿足不同類型的知識傳授和不同教學策略需要。
四.結語
篇2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高中語文;語文詩歌;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2-0101-02
1.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現狀分析
1.1 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興趣不高。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高中詩歌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不高。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現狀來看,部分高中語文教師仍然是灌輸式教育,這種方式直接造成課堂氣氛沉悶、乏味、枯燥,降低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
1.2 學生探究能力較差。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現狀來看,很少有學生會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大多數學生比較依賴輔導書和老師,學生極度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1.3 很難實現因材施教。在課堂上老師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學任務,有時還會處理一些課堂的突發事件,因此一堂課中,老師的任務十分繁重。一般情況下,只能勉強將計劃的任務完成,很難再有時間去照顧個別同學,長期下來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同學,會積累越來越的問題。
1.4 協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應用不多。根據目前的高中詩歌教學來看,協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應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課老師會占據五分之四的時間講解知識點,將主觀的知識硬性灌輸給學生,而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學生很少能發表自己的講解。
2.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設計
就基于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設計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師要設計與開發詩歌課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詩歌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發揮自身主體地位。
2.1 系統性原則。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教學方式、教學結構等幾個因素出發,系統全面的考慮各個因素之間的作用。并且實現各個因素之間的優勢互補,使他們各自發揮自身的作用,進而提高高中詩歌教學質量。
2.2 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知識的主動獲得者,因此在高中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從培養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出發,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能力。在高中詩歌教學設計中,教師要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活動的平臺,給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空間,教師則在課堂中起著引導和督促的作用。
2.3 參與性原則。在高中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參與性,即整個學習過程要由學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詩歌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機會,使學生可以親自體驗學習,進而牢固掌握所學知識。
3.混合式學習理論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學設計案例分析
教學對象:高一年級學生。
知識類型:概念性、事實性知識。
對教材的分析:高中詩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詩歌所表達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夠有賢能之任,助自己實現宏圖大愿。
對學生的分析:高中生時期的學生,內心對任何事物都有著極強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心理,適當對他們進行引導。讓學生首先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而理解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
教學目標:通過詩歌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感受詩歌中描繪的意境;使學生掌握詩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創作中;使學生能夠體會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進而產生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內心的雄圖大志;理解詩歌中作者內心的政治情懷。
課前準備:老師安排學生在課下收集有關詩人的資料和故事;通過網絡方式了解詩歌創作的背景,感受詩人創作詩歌時內心的情懷。
安排課時:一課時(五十分鐘)
教學方式:課堂講解(學生閱讀、老師講解、學生之間交流、解決問題);教學媒體的運用(選擇適合詩歌朗誦的音頻文件、制作多媒體課件、播放相關視頻資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手段,結合音頻播放進行朗讀、觀看幻燈片解決講解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吸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注意力;學生通過對幻燈片的觀看,非常直觀的了解了詩歌的知識點;然后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問題,最后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充分激發了學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教與學",圓滿的完成了詩歌《短歌行》的教學任務。
篇3
【關鍵詞】塑料成型模具;混合式教學;多媒體
【Abstract】Plastic mold course is the core of polymer materials professional courses. It is a practical stronger course. The reform mainly for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most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use animation, network video, images and other multimedia methods for mixed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n it can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to become a good mold engineer.
【Key words】Plastic mold; Mixed teaching; Multimedia
塑料成型模具課程是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際動手設計能力,是目前本科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化、網絡化為我們生活提供了各種便利,高等教育也利用數字化時代的優勢,來提高教學水平。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主要采用“粉筆、黑板”等工具來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比較單調,一些復雜的問題難以跟學生解釋清楚,學生也難于理解。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混合式教學的優勢逐漸的體現出來[1]。
1 塑料成型模具課程的內容和特點
塑料成型模具課程的主要內容有塑料制品設計、塑料注射成型模具設計、塑料壓縮壓注成型模具設計、塑料擠出成型模具設計、塑料中空成型模具設計及塑料注射成型新技術。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塑料注射成型新技術,熟悉注射、壓縮、壓注、擠出模具的結構特點,掌握模具成型系統、脫模系統、加熱系統、冷卻系統的工作原理及設計方法,具備模具加工與檢驗的能力,并能進行塑料模具的初步設計。課程具有如下特點:①課程內容多,重點不突出,并且每部分內容的學時較少,從而導致學生學不精,學習效果差,須改進[2];②模具圖形數量龐大,各種復雜的機構較多,如成型系統、開模系統等,很難通過板書的方式將復雜的圖形全部畫出;③課程內容交叉性強,與其它課程內容聯系緊密,如模具制造技術、機械設計、塑料成型工藝和工程材料等課程;④任課老師準備好講授內容教案,課堂上依照教案內容講授知識,忽視了學生的接受情況,從而導致學生被動的學習和吸收,學習效果差。大部分學生為應付期末考試,考前臨時抱佛腳,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題目和答案,對模具的工作原理以及各個零部件作用不理解,導致學生畢業后遇到實際問題不會處理。
2 混合式教學在課程中的應用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基于計算機網絡環境的教學模式,它將傳統教學的優勢和多媒體數字化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任課教師引導、啟發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提高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其目的在于結合課堂理論教學、多媒體數字教學以及實踐教學的優勢,綜合運用以任課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形式、基于視頻、動畫、圖紙等多媒體的教學形式和以自己動手實踐操作設計的教學形式。它改變了學生的整體學習方式和任課教師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角色,提升了現代學習理念和教育理念。相對于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具備學習資源提供的靈活性、提高教學效率和增加學生實踐能力三個方面的主要特征[4]。
塑料成型模具是一門比較難的課程。上課時,可以借助圖片、視頻、動畫等各種工具進行混合式教學。如講授成型原理時,可以用視頻或者動畫來模擬某一種塑料產品在注塑機上的具體成型過程。設置好注射參數后,首先在注塑機的料斗內加料,然后將料筒升溫,使料加熱至粘流態,由噴嘴注射到模具型腔中,冷卻、開模,產品自動脫落。這種動畫和視頻可以加深學生對注射過程的理解,使學生對這門課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使學生明白各式各樣的塑料產品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的模具進行成型加工生產,進而認識到這門課程實用性,增加其學習的興趣。
塑料成型模具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圖紙貫穿教學的始終,不同的模具零件有不同的圖紙。如模具的成型零件、模具的導向機構、模具的側向抽芯機構以及螺紋脫模機構等等,結構復雜,在黑板上進行繪圖將會占用大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學生還不容易理解,因此必須增加課時量才能完成這門課程的講授[5]。而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混合式教學法可以在單位課時內講解更多的內容,也可以增加教學的信息量,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為教師節省教學時間,有效地拓寬了教學空間,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重點、難點知識的講解。而且學生也對整個模具的工作過程能充分理解。
塑料成型模具課程是與實際密切相關的一門課程。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增加了課程設計的實踐環節。學生先在實驗室對模具模型進行測繪,每人都動手拆裝一個模具模型,用CAD畫出各個零件的圖紙,以加深對模具各個結構的理解。同時,任課老師給每個學生出一個難度系數適中的模具設計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理論知識,設計一套簡單的注射模具。這樣學生就有實際的模具設計經驗,而不是單純的理論知識,畢業后進入模具設計公司后就能更快的適應公司的需求,從而提升自己的價值。
3 結束語
塑料模具成型是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學好本門課程,可以提高學生運用基本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當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多媒體技術和實踐教學結合起來,增加課程的生動些,提高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積極性,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為其畢業后進入公司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模具工程師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石玲,王君.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工程制圖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旬刊,2015(2):198-199.
[2]張國新,曹秀中.《塑料成型工藝及模具設計》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2):77-78.
[3]何克抗.從混合式學習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6
篇4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整合
一 、引言
何克抗教授認為,所謂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E-Learning (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混合式教學強調的是在恰當的時間應用合適的學習技術達到最好的學習目標,而是否貫徹其思想和實施混合型整合模式, 正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能否取得實質性成效的關鍵所在。混合式教學是對舊的教學方式的揚棄,既堅持了傳統教學的優點,又通過引入現代教育技術彌補其不足,同時也抑制了現代教育技術企圖取代傳統教學的傾向及其局限性,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為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推向深入指明了方向。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中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數學新課標的指引和要求下,一線教師紛紛開展將信息技術整合進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活動,但總體效果并不理想,突出表現為整合層次淺、水平低、難以深入有效地推廣。這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但作為一線教師,我深感以下兩點尤為突出:一是缺乏理論指導。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目的、內涵、方法途徑等認識不清、掌握不透,難以做到在具體課堂教學中進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整合,造成實踐中的失誤、挫折較多,使不少教師從原來的熱情投入,到迷惑失望,再到悲觀退縮。二是缺乏低成本的有效可行的整合方法。實踐中雖然涌現出不少優秀的課例和課件,但大多數主要用于觀摩、示范、參賽,精致的課件背后是教師的巨大投入,這種方式難以在日常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當然更多的還是簡單地跟風模仿,雖然易行,但難以發展,成效不大。
三、混合式教學的基本方法
一是確定適合的內容。在內容的確定上曾經有兩種不良傾向,一種是夸大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認為所有的教學內容,每節課都應該應用信息技術,另一種則看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負面影響,認為其削弱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極力避免使用信息技術。從小學數學教學的角度看,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應該能在以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多用于新內容及問題的導入上;二是發揮計算機能夠快速準確計算的特點,對于一些大數或在統計中的大量數據的加減乘除運算,可以使用計算器或計算軟件;三是隨機數的生成,在統計與可能性內容方面使用軟件實現隨機現象和過程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四是發揮計算機能快速作圖的特點,信息技術在一些數形結合的場合可以得到有效應用;五是習題練習,網上有不少優質的習題庫及課件可供課中課后練習測試使用。
二是收集、整理、分析相關教學資源。圍繞課堂教學內容,首先是到國內外比較“權威”的小學數學教學相關的網站收集課程教學所需的優質資源(教案、教學設計、教學分析及反思、課件、教學視頻等)。教師應在平時注意積累小學數學網站的url地址及網站特點的簡單說明,形成一個“資源庫”,其中要重點收集整理同一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及課件,以2―3個為宜。其次分析篩選出一個優秀的教學設計,作為進一步改進、提高的“母本”。篩選主要看教學目標是否明確,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是否清晰、詳細、完整,是否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思想,課件是否圍繞教學,是否發揮出信息技術的特點和優勢。一般應優先采用國內的教學設計。
三是教學單元再設計。首先以“母本”為基礎,通過詳細分析教學內容及教學環節,發現“母本”的不足,確定可以改進的地方。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研讀教學反思,發現可以改進的地方;二是同其他課程設計比較,看其特點和優點是否正是“母本”的不足,進而予以采納吸收;三是同國外教學設計、課件比較,重點分析國外在信息技術方面的應用,如交互式課件的使用、網絡資源的利用等方面是否于“母本”。其次設計好“切入點”,這一點較關鍵,主要憑借教師的經驗進行,就是將信息技術在適當的時間、地點、面向合適的學生整合入原來的教學環節中,并且能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再設計要注重在原有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局部的改進和提高,要注重教學效果,不搞“大投入,大制作”。
四是教學實施、評價。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在使用網絡、交互式課件時,應先演示,并介紹相關軟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少問題是因為軟件使用問題造成的,教師要加強指導。在對課堂效果進行評價時,要關注學生的感受,看學生是否感興趣、是否積極參與、是否促進了學生學習和思考。筆者還特別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沒有提出問題、提出了多少問題、提出了多少有價值的問題。
五是提高發展。一方面可以由點到線,在相鄰教學單元中實行混合式教學,以形成集聚效應。另一方面可以將課程單元改造成網絡課程,不但支持課內教學,而且支持學生課外通過網絡自學或在家長指導下進行學習,將整合延伸到課外,進一步發揮混合式教學的優勢,當然難度一般也比前者大。
篇5
關鍵詞:藝術理論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設計;教學方法;
一、藝術理論課程在高校的現況
(一)藝術理論課程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國內高校的藝術專業也如雨后春筍一般蓬勃生長。任何一門專業課都有著雄厚的理論知識基礎,藝術專業也不例外,藝術理論課程對藝術專業而言至關重要,技術只是呈現藝術的一種形式,決定作品內涵的是創意和思想。創意和思想是如何去獲取的呢?必須具備中外藝術發展史、藝術的審美學、藝術概論、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和素養,從而提高對作品的創造能力和自身的藝術素養。想創作一件優秀的藝術品,僅有技法,無理論、無思想,就注定只能走別人走過的路。
(二)藝術理論課程在教學實施中的困難
而在當下高等院校中藝術專業幾乎都是以實踐專業課程為主。例如繪畫專業,每學期的油畫課、國畫課、素描課、版畫課等以實踐為主的課程把課表填滿了;設計專業學生的主要課程,則是以PS、PR、AI、CAD等軟件課程堆砌而成的。而理論課程通常每學期只安排一門,到了高年級也就沒有了。久而久之,學生們也就認為,只要學會了某項能夠實現藝術的技法,就算是完成了對這個專業的認識和學習,掌握技法才是至關重要的,而理論課程并不能帶來什么實際的幫助,所以這類課程可有可無。這種想法是本末倒置的,對于藝術專業而言缺乏藝術理論課程的教育,毋庸置疑是不夠健全的。
1.學生對藝術理論課程缺乏興趣
學生對藝術理論課程不夠重視也提不起任何興趣,就這一點而言原因主要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對于藝術生而言,枯燥的理論課知識,他們大部分本能的態度就是抗拒這一類課程。例如,藝術史課程,學生們認為這與初、高中乏味的歷史課程如出一轍,甚至很多知識都是在歷史課本中出現過的,并且教師的上課方式也和歷史老師也別無二樣,所以學生自動將此類課程與無聊和枯燥畫上了等號;另一方面,則是課程本身的問題,自帶著單調、枯燥的屬性。對于理論課程講授經驗不夠豐富的教師來說,為了不對學生傳達有誤的信息,會選擇照本宣科這種最安全的授課方式。
2.藝術理論課程的傳統教育模式
高校中藝術理論課程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就是“滿堂灌”“填鴨式”,這種形式的教學,會對學生們就形成“開頭勸退”的效果。“開頭勸退”這個詞語通常會用來形容,一部電視劇在第一集沒有吸引住觀眾,大部分人會選擇棄劇。將其引用到課程中的意思就是,教師無法在第一堂課上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失去了主動學習的熱情,知識的傳遞過程變得尤其艱難。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以單一說教為主,師生之間沒有交流,教師不知道學生想了解什么,學生不知道老師在闡述什么,雙方難有共鳴。這種模式不僅會讓學生不愿意學習,同時也會打擊教師的教學信心。
3.高校藝術理論課程師資薄弱
就藝術專業整體的師資情況而看,實踐型專業課的師資占據了整支隊伍的重要比例,專職的理論課教師較少,或者讓一些青年專業教師分擔一下。部分沒有這方面授課經驗的教師,不知道如何去建設課程體系,也不了解學生需補充哪方面的理論知識,無法將藝術理論課程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與藝術理論課程相結合
(一)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在教學領域產生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教學模式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互聯網的優勢進行了結合,學生課余時間在線上平臺自主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線下課堂教師通過案例分析或學生提問,進行解答,并讓學生了解理論知識是如何得到運用,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教師的角色,從演講者演轉變成了課堂的組織者、設計者。學生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通過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實現了“知識內化”和“知識應用”的過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讓教師遵循學生是課堂主體的基本原則,將教學活動朝著正確的方向引導。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藝術理論課程中實施的環節設計
1.課前線上學習
影視類的藝術理論課程,知識涉及面廣,需要學生觀看大量的優秀影視作品和理論知識,由于時長問題,課上無法進行,所以教師提前告知學習范圍,提供影片資源與信息,并布置作業。學生通過線上平臺,認真學習并完成作業。要求教師能夠合理整合線上碎片式的資源并結合線下的教材,積極引導學生,利用線上豐富的資源提高藝術審美和藝術素質。作業的設計至關重要,設計成游戲闖關模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這樣不僅可以督促學生學習,也能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
2.線下課堂翻轉
通過在線上的學習,學生基本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要點,教師在有針對性的解答學生問題的同時,也要將課本的知識進行延伸,拓展同學們的知識面。對學生們作業的評價也需要更加多元化,允許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存在不同的意見,不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遇到問題時應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引導。讓學生分成小組,探討大家對同一部影視作品的理解,讓大家在暢所欲言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也接納別人從另一個的角度的分析與評價。探討期間,每個同學除了闡述自己的想法,還需要明確大家的工作,有人總結,有人記錄,有人維持發言順序等。這樣一來,這就不僅是思想碰撞的討論會,也是一次團隊合作的作業。通過分組討論的模式會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被重視和尊重,也會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提高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小組討論時教師應該在每個小組之間巡回指導,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解答。
3.課后教學資源優化
學生線上自主學習,線下知識交流反饋。每節課后教師應該總結上一節課學生提出的學習難點,進行線上學習資源的優化。網絡教育資源豐富,教師應有針對性的實時優化教學資源,不可再像傳統教學中“流水的學生,鐵打的教案”,要因材施教,學生們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就是教師們改善教學方案最好的切入點,根據學生們學習能力的程度不同,應準備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滿足每位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分析與總結
(一)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應用效果分析
1.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混合式教學對于學生而言,不需要面對“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從“被動灌輸”轉換為了“主動討論”的學習方式,終于能分清楚藝術理論課程和歷史課的區別在哪里了。傳統模式下的學生在課堂上,除非是老師點名提問,不然一堂課下來都是“一言不發”。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學生成為了最有“發言權”的人,會促使他們在課前線上學習中,更加努力,就為了在小組討論的時候能夠為組員們提供幫助。這種團結合作的學習形式,也改變了學生們之前對于作業的概念。個人作業,觀點單一,思路單一,分數的高低不是特別的重要;團隊作業,集思廣益,各抒己見,分數代表的是團隊的榮譽,為了團隊去拼搏、去學習。
2.教師的教學模式的創新
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準確地掌握學生的知識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一改之前照本宣科式的授課方式。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影視類理論課堂中,案例分析幾乎都是教師在進行講解,因課堂時間有限,沒辦法為學生展示案例的全過程,所以學生在討論與分析的環節中是被動的,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也無法了解學生的觀點。而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課堂的討論主體是學生,教師作為課堂的設計者,可以開啟“無限制“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設計作業,讓學生有意識、有目標的去挖掘學習資源。
3.高校的師資力量
通過教師對線上碎片化的教學資源進行整理,合理利用精品課程,解決高校藝術理論課程師資不足的問題。教師通過線下課堂對學生們的了解,更好地優化線上教學資料,形成一個循環,不斷的優化、不斷的完善,妥善利用好網絡教學資源。
篇6
【關鍵詞】Wiki 混合式學習 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0-0013-02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教學中,網絡成為人們構建、儲存和分享知識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隨著Web2.0工具的出現,大學網絡教學也從靜態的課程網站過渡到使用Blog、Wiki等交互式平臺以及功能更為強大的Moodle、Blackboard、Claroline課程平臺。目前,網絡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優勢互補,能夠使教學效果獲得提升,逐漸成了高校教學改革的趨勢。
一 Wiki概述
Wiki作為一種可在網絡上開放多人協同創作的超文本系統,由沃德·坎寧安于1995年首先開發。容許任何造訪網站的人能快速輕易地加入、刪除、編輯所有的內容,而且通常連登入都不必,特別適合團隊合作的寫作方式。因此受到教師的關注,并逐步應用于教學過程中。Wiki系統屬于一種人類知識的網絡系統,與其他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特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區內共享某個領域的知識。
二 混合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大量使用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教學媒體和手段,“網絡化學習”不會取代大學的課堂教學。“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是未來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學習過程中將各種基于Web的技術混合使用,以實現某一教學目標;將各種形式的教學技術與面對面的教師教學方式相結合;是在線學習(On-line)與面對面學習(Off-line)的混合;教師主導活動和學生主體參與的混合,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不同學習環境的混合,不同教學媒體的混合,課堂講授與虛擬教室或虛擬社區的混合。
三 構建基于Wiki的混合式課程
1.搭建Wiki平臺
HDwiki是專為中文用戶設計和開發,程序源代碼完全開放,采用PHP和MySQL數據庫構建Wiki系統。程序內置的可視化編輯器可以讓錄入與編輯方便快捷,對于視頻、圖片等多媒體素材的支持良好,而且學生不用學習Wiki語法,就能快捷方便地使用。
新浪云商店的云應用系統配置了標準的PHP環境,可以運行HDwiki程序,并且擁有獨立域名,能夠支持很高的訪問量。采用新浪云商店-HDWiki系統避免了復雜繁瑣的域名申請認證、服務器搭建及代碼調試過程,方便快捷且安全可靠。
2.平臺內容架設,確定學習主題
由于Wiki平臺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如果不加任何引導的引入教學過程,必然會導致教學目標的偏離。所以將Wiki系統作為課程學習平臺,其內容的設置必須按照課程要求的知識體系來構建。我們按照“熱學”課程的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設立了6個一級目錄和30個二級目錄。與傳統的靜態教學網站相似,我們也將教學大綱、教學進度等信息在網絡平臺上,供學生瀏覽。
3.整合學習資源,更新平臺內容
課程實施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控制在4~6人。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教師選擇了部分問題,作為“待完善詞條”,在網絡平臺,要求各學習小組在學習過程中進行認領、編輯、修改及完善。
教師將教案、課件等教學資源在Wiki平臺,同時也將作業在網站上。學生通過搜索、分析、小組討論,將最終的結果以詞條的形式在Wiki平臺上。除了自己的信息外,學生還可以瀏覽他人發表的詞條,編輯、修改進行完善,也可以通過添加評論的方式進行評價。
在某一章節內容結束后,教師和指定的管理員(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將對信息進行刪改,或者進行鎖定等操作,這樣就保證了Wiki平臺內容的正確和完整。
四 基于Wiki平臺的混合式教學過程
通過Wiki平臺將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有機整合在一起,為教學過程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基于Wiki平臺的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其教學組織方式、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方式、學習評價等方面都具有優于傳統教學模式的特點。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組織的方式具有交互、開放的特點。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傳統的課堂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分析討論重點難點。另一方面,可以通過Wiki平臺,閱讀、編輯修改學生的作業,而且改動的每個版本都可以保存下來。學生之間也可以瀏覽、修改和評價他人的作業,彌補了課堂交流互動的不足。
傳統教學中,教學內容主要是以教材的形式呈現,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學習。然而通過Wiki平臺,學生的學習是動態的和開放的。學生主動地查找資料,和老師、同學討論,并將學習的成果在網絡平臺上。隨著課程的不斷進行,Wiki平臺的內容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當課程結束后,留下的是一本由教師和所有學生相互協作,在Wiki上寫成的一本“教科書”。這種發展性的、團隊生成的學習內容建構過程,與學生學習過程中自身知識的建構過程是同步完成的。
與傳統學習過程幾乎完全獨立的被動學習方式不同,基于Wiki平臺的學習方式具有自主性、合作化的特點。學生登錄Wiki平臺,了解課程學習任務。在任務目標的驅動下,獨立自主的查閱資料,不斷思索和探討,并把獲得的知識在網絡平臺,與其他同學共享。除了教師之外,還聘請了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作為管理員,修改、管理學生的內容,最終獲得滿意的答案。
學習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基于Wiki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的評價方式具有以下特點:(1)評價貫穿于學習過程的始終,而不僅僅是終結性評價。學生完成的每一項任務,上傳的每一個詞條,都會獲得老師、同學和管理員的反饋和評論,從而促成其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2)每一個學生被評價的同時,也可以評價別人。通過相互評價,不斷促進知識體系的建構,促進相互學習,達成團隊成員間的有效合作。(3)評價的結果不是固定的分數,而是通過學生不斷的反思,作用于學習過程,最終形成學習方式。
五 結束語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在線學習工具的更新迅速。但是,網絡學習始終無法完全替代課堂教學。在網絡工具的支持下整合教學資源,同時強調教師的集中指導與交流,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傳統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在Wiki平臺的支持下,開展混合式教學,作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一種嘗試,對于促進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凱、滕道祥.開源LCMS網絡平臺應用[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7(4)
[2]Bo Leuf & Ward Cunningham. The Wiki way:Quick Collaboration of the Web[M]. UK:Addison-Wesley,2001
篇7
關鍵詞:多元智能理論;材料力學;多元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20-0034-04
一、引言
翻轉課堂模式[1]無疑是近年來在國內外廣泛關注的新模式,越來越多的教師結合課程教學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實踐,取得了不少成果。經過筆者的教學實踐,感覺在操作層面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學生在缺少教師監控的環境下難以保持學習的動力。對于學習自主性不是太高的地方高校大學生來說,自主學習的動力主要取決于學習者自身的內因,但來自教師和同學等方面的外部因素也會起到很大的作用。課前的網絡學習沒有了教師的監控,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都會大打折扣。再者,學生自主學習碰到的疑問無法及時得到反饋,學生累積的疑問會越來越多,進而影響學習的熱情和自主性,學生容易半途而廢,或者敷衍了事,學習的知識就變得支離破碎,沒有系統性和條理性。[2]
在此大背景下,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應運而生。混合式學習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將面授學習(Face-to-FaceLearning,F2F)的優勢與在線學習(OnlineLearning)的優勢相融合,以達到有效學習的一種學習模式。目前混合學習的基本理念幾乎是公認的,即在“適當的”時間,將“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與學習方式。[3]混合學習是學習理念的一種提升,這種提升會使得學生的認知方式發生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角色也都發生改變。 但混合學習模式在操作層面上,給老師和學生都帶來了挑戰,其挑戰來自混合學習理念中的五個“適當的”,即如何才能做到“適當”,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學生群體狀態等諸多要素。材料力學課程是機械類、土木各專業的重要技術基礎課,[4]課程學習的目的是為后續課程以及未來的工作搭建一個扎實穩固的基礎性支撐平臺。課程內容相對龐雜,有以高等數學、理論力學作為基礎的理論知識,也有基于實驗的材料性能知識,更有直接面向工程的應用性知識。內容中,有的需要學生理解,有的需要掌握,有的則要會應用,還有的需要學生學會分析,鍛煉綜合能力。因此,根據課程中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合理應用傳統教學、網絡教學、對分課堂等有效教學方法,形成適合課程特點、適合教師風格、適合學生學習習慣的多元混合教學模式。本文結合材料力學內容特點,提出了“教師精講+自主學習+對分課堂+翻轉課堂+小組協作探究學習”的多元混合式教學模式,經過兩輪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多元智能理論與多元混合式教學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從而提出本理論。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論有助于老師從學生的智能分布去更加了解自己的學生,知道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同一個同學對不同內容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異,應該采取多樣化的更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5]
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課程教學中,給我們諸多啟發。一是要改變以往的學生觀,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幾乎每個人都是聰明的,但聰明的范疇和性質呈現出差異。要用賞識和發現的目光去看待學生,改變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標準,要重新認識到每位學生都是某些方面的天才,只要我們正確引導和挖掘他們,每個學生都能成才。二是要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應該根據每個學生的智能優勢和智能弱勢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最終促進每個學生都成為優秀的自己。三是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目標,多元智能并不主張將所有人都培養成全才,而是認為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來確定每個學生最適合的發展道路。通俗來講,多元智能理論不是讓學生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不是簡單地要求給學生多架幾座橋,而是主張給每條學生都鋪一座橋。教育的價值除了為社會培養有用之才,更在于發展和解放人本身。
多元混合式教學模式一定程度地體現了多元智能教育理念,在多元混合教學環境中,學習者的多元智能可以得到潛移默化的浸潤式的發展,如果教育者對混合式教學環境進行精心設計,學習者多元智能的發展將更具系統性和成效性。混合式教學環境能夠為學習者的多元智能發展創設適應性、觸發性和誘導性的學習氛圍,是誘導、激發和強化多元智能發展的強效活動平臺。本文的多元混合式教學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時間和空間維度的限制,可以幫助學習者擴大交流對象,通過教學中對分課堂、小組研討、翻轉課堂、問題探究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安排,能夠為學習者創設情境化的問題空間,引導學習者學會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建構有意義的知識。[6]此外,在多元混合式教學實踐中,學生通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多媒體軟件、文字處理軟件、PPT課件制作、數據處理工具等,不僅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習效率、節省學習時間,而且可以開拓和體驗全新的學習方式,感受新型的學習文化,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自主學習、團隊合作、批判思維等能力。
三、《材料力學》課程多元混合教學模式改革
1.教學目標設計
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總體教學目標基于以下三點:①提升專業素養,教會學生力學概念、力學基本分析方法、力學知識體系、工程中的力學問題、力學文化與力學擴展。②重視能力培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準確而優雅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人生規劃與幸福生活能力和領導力。③關注人格養成,引導學生習得一種積極樂觀的良好思維習慣,具有高貴的品格和豐富內心世界,真實、善良、健康、快樂地工作和生活。
2.信息化學習環境創建
只有在豐富的信息化學習環境下,才能保證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順利實施。本課程搭建了資源豐富的網絡教學綜合平臺,教學資源欄目上傳了課程信息化教學設計、按照章節區分的教學課件、按照知識點區分的教學課件、電子教案、實驗教學、課堂拓展等9個二級欄目。教學活動欄目設計了:教學筆記、課程作業、答疑討論、研究型教學、播客單元、在線測試、課程問卷等10個二級欄目。在課程建設欄目設計了:課程教學研究、課程學習、學習進程、教師教案、學習討論區、研究型學習、行程性評價、翻轉課堂學習指導等13個二級欄目,教學平臺能夠滿足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模式改革的需求。另外平臺上的教學郵箱、學習筆記、答疑討論、常見問題指導、課程通知等欄目很好地實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及時的信息交互,充分營造了交流討論的學習氛圍,為教學模式改革的順利進行構建了較為理想的信息化學習環境。
3.材料力學多元混合教學模式
基于以上目標,設計了“教師精講+自主學習+對分課堂+翻轉課堂+小組協作探究學習”的多元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精講主要是講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點難點、易混淆點。其他內容主要是開展自主學習、對分課堂、翻轉課堂、小組協作探究等學習形式,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1)學生自主學習
對于理論性不強、文字敘述較多、學生通過瀏覽網絡平臺的相關學習資源能夠自主完成學習的內容(應力集中、非圓截面桿扭轉、提高彎曲強度措施、提高彎曲剛度措施、提高壓桿穩定性措施)安排學生自學。
主要環節包括:教師提前布置學習任務、在網絡平臺上學習任務書和學習指導書;學生課下通過查閱文獻、研讀教材、研讀授課課件、觀看老師的微視頻等資源進行學習,撰寫學習報告,提交在網絡教學平臺上;教師審閱學習報告,就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行跟蹤指導和評價,及時把發現的問題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反饋給學生;教師針對大多數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課堂反饋和交流;所有的環節結束后,學生獨立完成在線測試,以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
(2)對分課堂學習
對分課堂是一種有效的“教師講授+學生討論的合作學習模式,[7]該模式以思維訓練為導向,逐步引導學生會學習、會表達、會思考、會提問、會解決問題。注重學生的課后復習,鼓勵督促學生平時學習,把應該付出的努力分散到整個學期。
主要步驟為:①分組:教師預先根據學情分析,開課之前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4人一組,并指定一名小組長,將分組情況提前公示在網絡教學平臺上,以備學生隨時查閱。②第一次上課交代好分組情況,并要求小組4人并排坐在一起,預備進入小組討論和小組探究學習。③課上:要求學生認真聽講、掌握核心知識。④課下:要求學生獨立學習、自主閱讀教材、瀏覽課件、溫習授課內容,并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⑤待作業完成后,學生就所學習的內容,以及自己對內容的掌握程度梳理“亮考幫”,即將自己學習的結果分為三個等級展示出來:最大的收獲、學懂的、不懂的。⑥小組討論:下一次課上,利用10-15分鐘進行4人小組的交流討論,組員之間溫習課本內容、分享學習體會或針對自己的“亮考幫”互相解答疑問。在此過程中,組員之間為別人解答、為自己釋疑。討論結束后各小組要總結本次討論的精華和解決不了的困惑。⑦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討論:教師隨機抽查4-5組的小組討論效果,被抽查到的同學一定要說“我們組的收獲是……”,“我們組遺留的困惑是……”。教師針對共性的疑惑給出解答,同時展示、點評優秀作業,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對分課堂可以讓全班每一位同學都動口、動腦、彼此交流意見想法。在交流的過程中,訓練學生能夠清楚闡明自己的觀點,并且能被他人正確理解;也能訓練學生學習傾聽,準確理解他人的觀點。
(3)翻轉課堂學習
翻轉課堂學習模式強調學生課前預習,在預習環節發現自己解決不了的、困惑的、迷茫的問題,課上師生、生生交流討論,解決迷茫點、困惑點。
本課程設計的主要步驟為:①學習準備:對分課堂的4人小組合并形成翻轉課堂6-8人學習小組。評價組由班長2人+學習委員2人+課代表2人組成,評價組提前制定翻轉課堂表現的評分標準,經教師審閱并給出指導意見;評價組再進行修改,最終形成對講課組和提問組都有所考評的評價標準。②網絡學習與師生交流,內容包括任務、進入學習、撰寫學習報告、審閱與答疑、修改報告、網上提交等環節。③課堂討論與生生交流,首先是登臺講課,課堂交流環節按照學習小組進行,教師根據學生的分組名單隨機抽取一位學生登臺講課,講課時間控制在8-10分鐘。然后是生生交流,講解完成后其他小組同學就講課同學的學習效果以及學習質量提出質疑。講課同學的小組成員可以幫助講課同學回答問題。
(4)小組協作探究學習
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鍛煉學生的書面寫作和口頭交流表達能力,設計了小組協作探究學習環節。[8]
主要步驟為:①教師提前2-3周在網絡平臺上小組探究學習項目,學生4人一組,每人領取一項任務。②學生各自獨立完成自己的任務,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求助組內成員的幫助。③2-3周之后,待學生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務,組內成員之間進行交叉批閱、糾錯,然后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拍照留存,形成Word文檔或PPT文檔,并將紙質成果上交,作為行程性評價的一部分。④紙質材料上交后,進入課堂交流環節。本著學生自主自愿的原則,學生登上講臺面對全體同學講解思考的過程、分析問題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方法、付出努力之后的收獲體會,目的在于對學生思維能力、探索精神的培養。⑤講解完成后,必須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此環節重點在于吸引學生的參與,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教師多鼓勵學生大膽登臺講解,敢于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⑥學生之間的課堂交流環節之后,教師針對概念含糊不清之處給予進一步的指導和糾正。同時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公示教師對此次小組作業的進一步解疑和分析過程的指導。
四、效果與總結
1.學生學習成績得到提高
實驗班與平行班期末考試采用了相同的試卷。從實驗班和平行班的成績對比來看,實驗班級的總體成績普遍得到提高。
2.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我們對103名學生進行了課程教學改革滿意度調查和綜合能力調查,見表3。
進行學生能力提高調查:通過材料力學課程的學習,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了提高(可選擇多項),見表4。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生的綜合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和提高,認為自己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的學生最多,其次是口頭表達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透過學生的留言也充分地得到了印證。如學號為14120201078的同學寫道:在這個新學期我摒棄了上學期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比如上課玩手機、做作業時總是想著看參考答案等。這表明我克服了自己最大的敵人那就是惰性,這也是本學期我最大的收獲。并且我也獲得了丟失的自信。在材料力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我獲得了以下能力:①總結知識點,歸納分析的能力;②學會了提出問題,比以前更加善于提出問題。③提高了與人溝通的能力,更加自信地與他人分析討論問題,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學號為14110202008的同學寫道:材料力學課堂形式多樣,小組協作、翻轉課堂、小組討論等在各個方面綜合提高了我們的能力。課前討論環節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我們發現問題、積極思考;小組協作對于我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翻轉課堂提升了我敢于在公眾場合大聲說話的勇氣。透過本學期材料力學課程的學習,我在綜合素質方面得到了提高,讓我有了一個20歲青年應有的沖勁兒,有勇氣敢于在公共場合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敢于表現自己。
3.結束語
從調查反饋信息來看,多數同學喜歡并積極參與這種教學模式,課前學生們查閱資料、收集信息、小組討論、網絡討論、整理學習報告;課上學生登臺講解,回答同學們的提問,也提出問題質疑別人;課后查漏補缺、完成在線測試。這種模式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真正地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做課堂的主人,做學習的主宰,充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同時也增強了自信心,加強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聯系,促進了同學之間的深度合作。學生們的收獲是顯而易見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個別同學思想比較傳統,仍然抱住傳統的觀念、傳統的學習方法不放,對教學模式和信息化教學帶有一定的抵觸和偏見,認為“期末我考個高分不就行了嗎,干嘛這么復雜”。
本文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對多元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才剛剛起步。多元混合式教學不但在教學實踐上融合了傳統課堂教學和網絡化教學的優勢,而且它是一種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教學模式,可以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群體差異、教師特性等不斷接納、改進、融合各種新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張金磊.“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關鍵因素探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10):59-64.
[2]周雨青,萬書玉.“互聯網+”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基于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10-12.
[3]韓錫斌,王玉萍,張鐵道等.迎接數字大學:縱論遠程、混合與在線學習――翻譯、解讀與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50-55.
[4]米紅林.國外材料力學課程教學模式與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4(4):160.
[5]孫潔.論混合式教學的多元智能及人本主義理論基礎[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8):128-129.
[6]王竹立.新建構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創新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12(6):3-11.
篇8
關鍵詞:移動教學平臺;大學數學;課程思政
高等教育要立德樹人,不能僅僅依靠高校思想政治課,要從高校的各科課程入手,全方位、全過程進行課程思政,讓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當代大學生的方方面面,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有一個新的發展局面。近年來,三全育人的理念已經被社會所認知和重視,且各大高校將課程思政的理念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要求全體教師結合自己所教授的課程內容給大學生進行合適的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武裝大學生的頭腦,避免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大學生偏離正確的思想軌道,從而有效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且各大高校及時構建了課程思政的模式,建設了課程思政的體系,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的重任,在課程思政上任重道遠。大學數學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包含《高等數學》《微積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等課程,大學數學與各工科的專業課程之間聯系密切而廣泛。新生思想萌芽階段是新生入校的第一學年,這時挖掘大學數學課程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實時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增強大學生的使命感和奠定正確的價值觀尤為重要。近年來,95后、00后學生進入大學,信息化、智能化、社交化是他們生活的常態,同時,由于網絡化和信息化,他們的思想相對多元和復雜。要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就要從他們成長的背景和成長的規律入手,把握他們的思想特征,宜疏忌堵。以前的思政課缺乏雙向互動,一味照本宣科,學生聽起來索然無味,將課程思政與移動教學相結合,展示新思路、新方法,通過學習通、泛雅等移動教學平臺的輔助功能,使課程思政具有時代感和同步感,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學生的身心得到很好的鍛煉,思想得到很好的熏陶。現在以大學數學課為例,展示基于移動教學的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
1準備階段
1.1充分挖掘大學數學課程中的科學精神和務實態度等思政元素。在講授大學數學每一章開頭時,可展示世界上著名數學家的事跡,如牛頓、萊布尼茨、柯西等科學家甘于平淡,忍受孤獨,不斷探索數學定理、公式的科學精神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激發當代大學生奮力開拓,銳意進取的優良品質,不斷追求創新卓越的良好精神,堅定唯物客觀,啟迪學生思想,陶冶他們的情操,升華他們的精神,從而大大提高學學數學的興趣。講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中的協方差內容時,引入課程思政內容,做人做事,除了個人的努力外,還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合作,團隊的努力所創造的成就遠遠大于個人努力取得的成就,從而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微積分》的課程教授中,實時的提出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張衡、祖沖之、張遂等在數學、天文上的卓越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意識,堅定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大學數學課程中還有許多的知識體現了哲學中的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等思辨觀點,促進學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人生,思考未來,反省自己,樹立理想,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從而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1.2豐富數學課程資源,移動平臺推送信息。大學教師既可以精心制作微課視頻講解重難點知識,也可以利用中國大學MOOC,給學生優秀教學視頻。在超星學習通或文華在線等移動平臺上實時結合學生群體推送大學數學課程PPT,教案及相關前沿知識等資料,讓學生隨時隨地了解大學數學的方方面面。
2教學實施(以微分中值定理為例)
2.1課前。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要體現師德師魂,將課程思政貫穿授課的全過程。首先,教師要給學生樹立榜樣,要有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情操。以自己的思想、內涵和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尊重,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教師要準備合適的課程思政內容,結合所講授知識點,巧妙地進行思想教育,深入思考如何將思政元素巧妙適當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避免把大學數學課上成思政課,將大學數學知識與思政元素恰當的結合,且利用移動教學平臺與學生進行良好互動,使整個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個性十足。最后,在班級群上實時預習要求。一是認真鉆研書中的內容:微分學中值定理;二是在中國大學慕課上看視頻,思考三大微分中值定理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什么,有什么區別;三是預習后帶著問題進課堂:如何應用微分中值定理解決問題,如證明等式或不等式。2.2課中。對于基本的定義、性質、定理,以教師講授為主,對于計算、證明、解答等內容,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自主解決問題。教師在講授基本內容時,可以結合移動平臺,如學習通進行在線選人,在線回答等環節,這樣整個課堂變得豐富有趣,教師也體現了親和力。多元多維的教學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講授三大中值定理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三大微分中值定理是以三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三位科學家耗費畢生心血創立了定理,其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推動科學發展的行為值得后輩學習膜拜,為世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科學財富,另外,三大中值定理之一的羅爾定理,雖然命名為羅爾定理,但并不是科學家羅爾個人創立的,羅爾只是該定理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事實上,羅爾定理是由科學家德羅比什在羅爾的基礎上根據微積分理論重新論證,總結和歸納,從而形成定理,并把它推廣到一般的函數,最終也就形成了現在大家所學到的羅爾定理,這原本是屬于德羅比什的成果,但德羅比什卻非常謙虛大度地將此定理命名為羅爾定理,以紀念此定理的開拓者,盡管此定理是由自己創立的。這一典故告訴人們,謙讓大度是非常優秀的品格,生活中遇到榮譽,利益時保持謙讓的作風,會大大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2.3課后。通過在移動平臺上課后作業,開展專題討論,微信群,QQ群,超星學習通班級群等溝通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實時反饋問題。教師也可以布置書面作業,要求學生自主完成。學生在完成線上作業或線下作業過程中,如果遇到問題,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查閱相關資源,盡量自我解決,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反饋給老師,老師會根據學生的共性問題,及時進行線上或線下的講解,不留死角。這樣,自主與輔導相結合,既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性,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性。當然,教師也可以在線上布置小論文,學生進行有目標、有步驟地展開自主探究,查找資料,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證,然后在線上提交,老師在線上打分,也可以輪流在下次課堂上匯報論文成果。課后在移動平臺上論文修改稿和反思總結,讓所有同學在線共享,這樣,學生既有學習過程,也有學習成績,在平臺上體現得清楚明白,師生一目了然。這是組成過程性評價的重要部分,為后續的學習評價提供客觀依據。
3學習評價階段
傳統教學模式對應的學習評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觀性,缺少客觀量化的依據,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結合移動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中,我們采用的是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移動平臺上教師首先設置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比例,然后設置過程性評價的細分比例,讓學生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數,在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有方向有目的。教師設置各項比例后,系統會自動生成學生的平時成績和總評成績,大大減輕了教師對于學生學習評價的工作量,有利于推動教學工作的良性循環。
4教學評價階段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大學數學課程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應有一定的評價標準和體系,評價的標準應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數學知識與思政內容銜接起來不突兀,學生自然接受,不能為思政而思政,將數學課上成思政課;二是課程思政的內容要能傳遞主流價值觀,使學生能感同身受,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和樹立遠大理想,不能純粹的講故事;三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我們為此進行了調查問卷,調查對象為所授課的四個數學大課堂,近300名學生。通過對問卷調查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我們得出,基于移動教學平臺的數學課程思政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在授課形式、學習動力的激發、知識的掌握、學習能力的提高、團隊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滿意度明顯增強,教學效果較好。“互聯網+”時代將移動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讓智能手機融入課堂,這給課程教學帶來了歷史性的變革,現代教育具有時代特征,教和學變得多元多維。
移動教學使大學數學課程思得豐富有趣,也使學生對于學習變得興趣盎然,有效避免了“填鴨式”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傳統教學與移動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使教育變得豐富多元,高效有趣。基于移動平臺的混合式教學,能將知識點模塊化、評價反饋客觀化、交流互動實時化、資源推送智能化、便捷化,將大學數學課程思政教學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全面變革,構建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大學教師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新潮流,不斷思考、不斷探索,共同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姚高翔,李春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隱憂與應對策略[J].高教論壇,2018,(11):7-9.
[2]李國娟.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中國高等教育,2019,(5):13-15.
[3]安鳳平,王憲蓮,陳貴賓.移動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和應用———基于微信公眾號平臺的實踐[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7,(3):67-69.
[4]王若飛.淺談借助移動教學實現高效課堂的策略[J].職業教育,2018,(5):48-50.
[5]苗青.基于超星學習通的移動教學模式分析[J].互聯科技,2017,(20):88-89.
篇9
Reform and Practice of Quantum Mechanics Hybri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POC
LIU Rong HOU Hong-lu DONG Wei LIU Wang-yun HUI Ying-xue
(College of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2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worldwide rise of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learning platforms, a hybrid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SPOC for small-scale specific learning groups has emerged as a powerful means of truly embodying the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ining go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universi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uantum mechanics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to “SPOC-based hybrid teaching”, studies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students, SPOC quantum mechanics course hybrid teaching method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guarantee.
【Key words】SPOC; Quantum Mechanics;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
1 SPOC的產生
追溯國內外在線課程的發展,從1989年美國鳳凰城大學最先推行在線學位計劃,成為美國第一批被認可的提供網絡學位教育的學校開始,直至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OCW(Open Course Ware)項目啟動,再到2008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概念首次提出[1],并在全球范圍內以迅猛之勢推廣應用,稱為現代教育改革的新興產物。為了順應新世紀的兩大發展趨勢,即全球化和信息化,中國高等教育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2011年教育部出臺了《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8號)、《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12]2號)文件,全面啟動精品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2014年“中國大學MOOC”平臺全面運營。國內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日趨成熟,有效支持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與運行。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等新型在線開放課程和學習平臺在世界范圍迅速興起,不僅拓展了教學時空,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為學習者提供終身學習條件,而且增強了教學吸引力,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然而,MOOC缺乏教師的深度參與,脫離實體學校的小班教學,難以完全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與此同時,一種將MOOC資源服務于校園內學習者的在線教育形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應運而生。SPOC是一種將MOOC資源用于小規模、特定學習者的教學解決方案,賦予學生更完整、有針對性的學習體驗。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核心”的教育理念[2]。
致力于建設面向工科專業學生的量子力學在線開放課程,結合我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及量子力學課程特點,立足于提高學生學習積?O性和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及創新能力,以“微課程”為載體,實現從“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向“SPOC教學模式”轉變,研究和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基于SPOC的量子力學課程教學模式,采取線上視頻教學和線下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實現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及質量的目標。
2 SPOC教學模式設計
SPOC是線上和線下相結合,采用校內教師的在線資源與校外相關MOOC資源相結合,通過線上教學視頻、教學課間、在線作業、測驗等教學資源,讓學生先自行在線學習,然后在課堂上進行面對面的討論、答疑、實驗等,最后進行線下期末考試環節,至此,整個課程完成。SPOC的核心是教學流程變革所帶來的知識傳授的提前和知識內化的優化[3]。SPOC的教學模式全過程一般由三個環節構成:問題導入環節、線上學習環節和互動跟蹤環節。具體細化過程還包括:微視頻制作與上傳、設置任務單、提供資料庫、組織線上視頻學習、開展在線討論、線下互動教學、跟蹤監測等流程,SPOC教學模式設計流程如圖1所示。
在具體實踐中,結合量子力學的課程特點,做到以下幾方面:
(1)基于SPOC的量子力學課程建設采用以知識點碎片化視頻(10分鐘左右)與交互式練習為基本教學方式的知識點組織模式和學習模式,采取線上視頻教學和線下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實現教與學的“翻轉”。
(2)基于SPOC的量子力學課程建設預期形成6-8小時的在線視頻課程,分為10周進行授課,每周授課時數為4節,每節10分鐘左右(即為一個視頻課程單元)。此外,還包含6-8小時的線下教師面授課程,分3-4周進行授課,每周授課時數為2節,每節50分鐘.在線視頻兼顧“快、高效、有趣”的特點。
(3)構建以知識點為單元的視頻課程模塊單元。結合量子力學的課程與內容特點,分解知識單元,構建以知識點為節點的知識架構。通過課程知識點的拆解、遴選和重組形成涵蓋課程基本知識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前沿專題和熱點問題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
(4)配備教學大綱、教案或演示文稿、重點難點、作業、試題庫、參考資料、資源庫等完整的課程支撐資源庫。
(5)基于學情分析,預習導學、設置單元作業、在線討論、在線考試等線上教學任務和線下教室討論、交流、答疑等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習者有效進行學習并實現課程制定的目標。教學團隊每周會引領4個知識點的學習,漸進式的推進,配以豐富的案例與實操貼士,大家可以選擇適合的時間來學習、交流與練習。
(6)考核方式:視頻學習完成度+課內表現+期末考試成績。
3 SPOC教學實踐
SPOC采用線上視頻教學和線下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核心,將學習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視頻觀看和互動討論,激勵學生積極探索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實現知識體系的建構和轉化,同時鼓勵學生對學習內容展開討論、反思,教師則以提問的方式推進這一過程,最終使學生在一個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環過程中理解知識,實現學習的不斷延續,以促進學生解決問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實現改善課堂教學效果及質量的目標。
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和任務發生巨大改變。教師從傳統課堂中的知識傳授者變成了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這意味著教師不再是知識交互和應用的中心,而是學生應用知識到真實情景的推動者。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
(1)創設問題情境、呈現問題。提出問題是SPOC的起點和焦點。布朗、科林斯等學者認為,認知是以情境為基礎的,發生在認知過程中的活動是學習的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吸引學習者。問題的產生可以是學生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有意義、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也可以是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發現的問題,還可以是教師根據實際生活問題、學生認知水平、學習內容等相關方面提出的問題。
(2)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是實施SPOC的根本保障。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課程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多種媒體形式和豐富的教學資源。
(3)對學習成果提出要求,給學生提供一個明確的目標和必須達到的標準。
(4)部分教學內容、難點問題講授。
(5)答疑,論壇主持,實驗,考試組織等。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
(1)通過觀看視頻(任意時間)自主學習;
(2)在線完成作業和測試;
(3)線上論壇討論并相互回答問題;
(4)參與課堂討論和組間辯論。
例如,在講到微觀粒子的波函數時,有學生認為波函數是經典物理學的波,也有學生認為波函數由全部粒子組成。這些問題的討論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可以通過線上視頻學習、網絡資源共享,再組織在線討論,最后線下教學互動和老師疑難解答,對各小組討論和辯論的觀點進行評述和指正,實現學生對一些不易理解的量子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4-6]。
4 SPOC教學設計的關鍵問題
(1)明確學習目標和內容。通常任課教師以整門課程為一個體系進行教學設計,但是這個體系過于龐大,學生往往看這個體系如“盲人摸象”,很難完整理解,甚至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很難“留住”學生參與線上學習。所以,建議在設計學生的學習目標時以周為單位,定期視頻學習任務書,該任務書一定是具體的、可量化的,使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明確本周的學習目標和內容。
(2)教學內容的設計與教學環節的組織安排。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學不等同于傳統教學+在線學習,需要詳細設計教學內容,例如哪些內容適合學生在線學習?哪些內容需要課堂講授?設計哪些討論主題既緊密結合課程知識點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探索精神及創新能力?等等。此外,還需要細化各個教學環節的組織安排,確保各環節能夠有機結合。
篇10
關鍵詞: BB平臺 成人高等教育 方劑學 混合式教學 自主學習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教學平臺正逐步應用于教育領域,對有效傳播教學信息、更新教育理念與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起到了重要的促動作用。BB平臺是Blackboard數字化教學平臺的簡稱,是一種在線學習、輔助課堂教學并能交流互動的網絡教學平臺。2010年,我校引入與開始BB平臺的課程建設工作,并在全日制本科教學中推廣運用。我結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點和規律,介紹BB平臺應用于方劑學課程教學的一些經驗,為成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案
1.1試點班級。因我院每年中醫學專科專業招生人數少,課堂出勤人數極低,且學生多來自市四郊五縣,上課學習路途遠,故選定2013級中醫專班作為試點班級,人數6人。
1.2試點課程。方劑學是中醫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我校方劑學課程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具有教學大綱、教案、授課錄像、課件、綜合實驗指導、自測練習、考卷等資源,對面向成人學生開設的方劑學課程建設已具備基礎。
1.3教學方案。制定了《網絡課程教學管理辦法》和《網絡課程建設標準》文件,規定了網絡課程建設及教學要求、網絡授課與面授的學時比例、運行方式、考核方式等。
2.網絡課程建設
結合成人教育教學計劃的培養目標及要求,開學前教師在BB平臺上構建教學平臺模塊,以文本、圖像、視頻等形式展現教學內容,滿足教學需求,詳見表1。
3.教學實施
其教學與考試安排詳見表2。面授講課主要闡明課程教學方式和要求,以串講、復習、答疑為主,旨在解決學生自學期間的問題及滿足更多的學習需求;BB平臺學習主要是學生登錄BB平臺,完成視頻與課件學習、作業提交、在線練習等,并及時查看通知公告,參與討論;BB平臺考試可用時間為一周,一周內未提交視為缺考,為方便學生答題,未限制一次性完成考試的時間,可允許多次嘗試,并以最后一次嘗試結果進行評定。
4.結果反饋
BB平臺課程統計和成績分別見表3、表4。
由表看出,除1名學生外,其他學生均按時完成課程學習,表現為:①在線點擊數不高,討論參與度很低,原因可能為成人學生因工作、家庭等因素已很疲憊,可利用學習時間不多,缺乏積極性,期望通過集中面授掌握課程重點及獲取更多知識信息。②期末成績較高,原因可能是成人學生都具有中醫專業中專學歷基礎,多年從事醫院臨床工作,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備一定能力。
綜上所述,BB平臺對輔助課堂教學起到一定作用。教師借助BB平臺開展教學,能更好地設計與安排課程,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有針對性地講授、提煉課程內容精華,通過平臺自動完成評閱作業、試卷的客觀題部分,并核分、加權計算、生成總成績,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節省了教學檔案的實體存儲空間;學生能自我掌控時間完成學習任務,有效解決單一面授學習帶來的知識斷缺和不連貫,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到逐漸能主動獲取知識。總之,BB平臺為成人教育提供了一個靈活方便的新型教學方式,為解決傳統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提供了良好渠道,我們會在成人高教課程學習中繼續努力探索,逐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改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杜慶紅,王謙,潘彥舒.Blackboard教學平臺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4,32(1):37-38.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混合式教學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