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范文
時間:2023-05-30 16:10: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水利工程;防洪防澇;規劃設計
眾所周知,我國的水利資源極為豐富,尤其是在雨季,我國很多地區常常受到洪水的侵襲,導致國民經濟受到極大損失,因此,加強洪澇防治工程的建設尤為重要。洪澇防治技術是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施工技術,其工程規模比較大、各項施工技術都十分重要。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洪澇防治施工工藝以及施工機械設備得到了廣泛應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國水利工程的建筑施工質量,加強了洪澇防治能力,全面保護人民經濟不受損害。
1 工程分析
1.1 工程概況
某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洪,其中建設任務是砌筑河堤、清除河道周邊的障礙、疏通河道與部分河道的裁彎取直,從而保護河道周邊的農田。主河道的全長是4.7千米,不包含河道到最遠處的分水嶺,河首處于納禪正對面趕巖的坡腳,而終點則在黃泥堡位置,河流從此處匯到那郎河。本次治理方案主要對河首段2400米的河道進行治理,砌筑的河岸護堤全長是4800米。該工程中河道治理起點在那禪村周邊,終點在小寨直流的匯入口向下400米處,治理河段全長是2400米,砌筑的防洪護堤長為4800米。該河道經過水斷面的底寬在3-5米之間,護堤的高度在1.9-2.3米之間,水深設計為1.6-2米,河道的縱深在1/1000-1/80之間,整個工程中防洪護堤使用M7.5漿砌石塊作為重力擋墻。此外護堤頂寬是0.5米,迎水面的坡度系數為0.3護堤的超出高度是0.3米[1]。
1.2 河道護堤砌筑的施工方案
該工程中河道護堤砌筑了石擋墻,使用人工砌筑的方式,應用自卸汽車將塊石運至施工現場,再通過人工挑到工作面,砂漿使用鐵皮鋪墊與人工拌合的方式,經人工轉運到工作面,砂漿拌合場會隨著漿砌石的工作面變動而轉移。而漿砌石的護堤要把河堤高程與河道的中心線作為測量控制線,通過測量放樣劃線、打樁來確定墻置,再實施基礎的清理,底層砂漿攤鋪完成以后進行砌筑,漿砌石的工程施工程序從圖一中可以看出。
圖一 漿砌石的施工圖
2 規劃的原則
2.1 水資源利用
在水利工程規劃設計過程中,工作人員要針對防洪防澇防治來考慮水資源問題,部分流量比較低的位置,相關工作人員要強化洪澇治理與水資源利用;部分流量比較大的位置,只要重視洪澇治理即可。進行水利工程設計時,要把洪澇治理、水資源利用情況分開來考慮,盡可能統籌兼顧,通常要按照以下原則來設計:首先,在既有工程上合理利用資源,減小成本開支;其次,在水資源利用的同時要做好相關防護的措施,盡量實現一邊利用水資源一邊防治;最后,按照區域差異使用相關措施,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提高整個區域的防洪能力,降低洪澇災害產生的影響與損失,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2.2 近期和遠期
一旦產生洪澇的災害,勢必會使社會經濟承受巨大損失,但損失大小由洪澇災害發生程度來決定。因此,為采取相關措施來防治洪澇災害,工作人員要按照事情緩急情況制定遠期與近期規劃,同時,要參考政府財政經濟的情況,進而適當的治理。
2.3 整體和局部
從過去的實踐中,人們逐漸總結出一套治理洪澇的措施,例如:在防治洪澇災害時,需要從整體著手,對全局進行控制,抵御兩岸與上下游的洪水。必要時要做長遠考慮,為保全大局,可以舍棄一些利益。而重點保護對象一般包含大面積的農田、重要城市與名勝古跡等。
2.4 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
一般情況下,水利工程措施會占用大面積土地,需要大量投資。而非工程的措施投資量不大,同時可以降低因為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換句話說,非工程的措施對于水利工程防洪防澇至關重要。因此,在水利工程防洪防澇規劃設計過程中,要重視非工程的措施建設,充分結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的措施,制定一個比較適用的治理措施[2]。
3 水利工程防洪防澇的規劃設計
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澇規劃設計要在調研的基礎上,充分結合水力工程的建設情況進行設計,不僅如此,在防洪防澇規劃設計時要明確治理任務、目標與防護對象,科學規劃設計洪澇治理方案,制定和洪澇防治規范相符合的措施,然后劃分保護區、洪泛區與蓄洪區,設計分期實施的方案,并實施綜合效益的評價。
3.1 調研
相關人員要整理并歸納整個流域水文資料與自然地質的條件,準確掌握洪災發生原因,制定洪澇防治標準和措施,并實施地質勘查與測量的工作。
3.2 制定洪澇防治標準
制定的洪澇防治標準要與現實需要相符合,然后按照各地區經濟發展的能力與地理條件來劃分洪澇防治的保護區,同時分析可能產生的影響與洪澇發生程度,制定洪澇防治措施,并在達到國家標注規范的情況下,制定洪澇防治的標準。
3.3 構建防洪防澇的體系
由于各流域洪澇防治體系與自然條件不同,因此,要綜合考慮各部門洪澇防治的需求,全方面分析洪澇防治體系中的各種影響因素,進而確定最優的洪澇防治方案。
3.4 環評與綜合效益的評價
洪澇防治工程可以有效提高人們生活環境的質量、降低洪災影響度。但目前洪澇防治工程的建設還存在很多影響因素,如:在建設工程的過程中,會產生移民安置與垃圾排放等問題,這就需要使用環境影響的評價標準來評價工程建設中產生的影響。在環境評價中,要重視環境敏感的因子,盡可能減小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此外,由于年均收益反映出來的洪澇防治措施應用效果不夠全面,這就需要結合歷史的數據進行分析與計算,準確核算洪澇治理措施為人們創造的經濟效益。
3.5 報告編寫
洪澇防治的規劃報告一般包括洪水資料的分析、流域的自然情況、水文情況與社會的經濟情況,以及移民安置、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建設情況、工程投資等。
4 結語
綜上所述,洪澇防治工程能夠有效抵御洪水的侵襲,是水利工程抗洪的第一道防線,所以,確保洪澇防治施工的質量非常重要。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質量可以促進我國水運工作的開展。建筑施工單位應當選擇先進的施工技術和施工機械設備,加強洪澇防治施工質量的控制,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質量,促進我國水利工程建設能夠正常的進行,提高我國國民經濟的水平。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城市防洪;防洪措施;防洪規劃
一、城市洪災的原因
(一)氣候因素
降雨大而急,過量降水是導致城市內澇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氣候變化導致水文極值和強降雨強度、頻次都有所變化。很多城市的排水和防洪系統已不能適應變化的氣候和發展的城市
城市地理位置因素。冷外全球變暖導致很多地方海平面的上升,與全球變暖相關的一些極端事件,如暴雨、洪水等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呈現出多發態勢。
(二)城市地理因素
我國有十分之一的國土和100多座大中城市地面高程在江河水或潮水以下,易受洪水危害。另外,我國還有許多城市位于山坡下,易于遭受山洪和泥石流威脅。
(三)城市聚集因素
一般而言,人口較稠密的地區為城市。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隨著城市的興起和發展,城市數量不斷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財富不斷向城市聚集。城市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商貿和交通中心,人口和財富的聚集地。城市聚集性使同樣的洪水造成的損失增加。
(四)城市環境因素
隨著城市的發展,改變了原來的水文環境,加重了城市洪澇災害;許多城市由于地下水過量開采,形成嚴重的地面沉降;一些城市因為水土流失問題重視不夠,造成山體滑坡、泥石流以及河道堵塞,是洪水災害變得原來越嚴重。
二、城市防洪現狀
我國城區建設的不合理化,現有的城市規劃和發展也在不斷的加劇這城市內澇的問題。城市內植被覆蓋率低,道路“硬化”,使得降水只能通過排水系統排走,土壤本身是去了儲水能力。
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包括武漢、北京、上海、杭州等頻頻遭遇雨襲擊,引發嚴重內澇,可說是“逢雨必澇,逢澇必癱” 2011年,“到武漢看海”成為了流行詞;2012年,北京“7?21”大雨讓77位市民失去生命。近幾天仍有城市被淹的消息傳來,暴雨淹城的景象不斷上演,但城市內澇問題仍然遲遲沒有得到解決。內澇對城市最大的影響是交通,道路上發生積水會嚴重阻礙車輛通行,甚至會延伸到其他道路上,最后造成全城交通大擁堵。城市內澇問題人沒有得到解決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一)城市防洪能力低
城市作為社會進步的象征,城市防洪歷來受到各國的重視,城市防洪比重也比較高。如美國采用100至500年一遇,日本采用100至200年一遇,英國倫敦采用1000年一遇,我國有防洪任務的城市中,防洪標準大于50年一遇的占18%,只有非常個別的城市達到100年一遇,大部分城市采用10至50年的防洪標準,城市防洪標準降低,影響了城市的防洪能力。
(二)排水系統老舊
在城市發生的內澇中,老城區往往是受澇的重災區,由于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區仍在使用早年建設的排水管道系統,這些管道當年的設計標準和建設標準都比較低,管溝規格小、雨水口少、管道破損淤塞嚴重,排水能力大打折扣,在遭遇強降雨時就不堪重負,再加上地面坑洼,雨水泄流路徑不暢,很容易形成成片積水。
(三)城市防洪工程不配套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數量和規模急劇擴大。城市化趨勢使得同樣暴雨而發生洪水的可能性和洪災損失都大幅度提高,洪水威脅更加嚴重。許多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按照客觀規律考慮城市防洪問題,破壞防洪工程設施,造成防洪標準降低。有的城市在發展新城區時,盲目向低洼地區發展,侵占河道,堵塞出口,有沒有加強堤防建設,人為地增加了洪水危害。
(四)城市防洪技術水平和管理落后
洪澇災害的防治除了依靠防洪工程建設外,還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洪水預報、預警系統、3S技術(遙感、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對于及時了解洪水水情和災情,指揮抗洪搶險,避免城市洪澇災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在城市防洪新技術應用中還處于起步階段,同時我國在防洪管理方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五)雨水調蓄能力小
城市的河湖水面是調蓄雨洪的主要設施,當發生超過排水系統排水標準降雨強度或降雨過程時,應采用河湖水面或蓄水設施暫時蓄存,降低雨洪峰值和延緩峰值到達時間,待降雨峰值過后再從調蓄設施緩緩排至排水系統或在調蓄設施中對調蓄的雨水加以利用。解決排水設施能力不足和設計標準偏低的問題。然而,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中原有的河湖水面大規模改造,已所剩無幾,存留的河湖水面規模也大幅度縮減,雨水調蓄能力降低,已基本失去了雨水調蓄作用,在新的建設中又疏于建設相應的雨水調節設施,一旦遇到降雨量超過排水設施能力,多余的水排不出去,又無處蓄存,于是只能漫上街道,形成內澇。
(六)城市防洪規劃滯后
城市防洪規劃是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的依據,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城市防洪規劃嚴重滯后,截至1994年底,我國只有不到半數的城市完成防洪規劃。
三、城市洪災防治措施
城市排水系統建設需要通過法律、行政、工程等綜合手段,才能確立其應有的地位。一些國家之所以能較好的解決城市排水問題,是因為在法律、資金投入、運行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個較為均衡的機制,甚至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一)工程措施
通過河道整治,修建堤防等防洪工程,避免或減小城市遭受洪水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工程措施是國內外防洪的主要措施之一,一般從蓄洪和排洪避洪兩方面著手。主要有:整治河道和護岸;建防洪閘;分(蓄)洪區和水庫;山洪和泥石流的攔蓄、排導工程以及排澇工程。加強排水設施的建設,適當提高排水管溝建設標準。改造舊的排水管溝,特別是舊城中的排水管溝,是這些排水管溝具有相應的排水能力,建設雨水調蓄設施。加強排水設施日常管理。
(二)非工程措施
城市防洪還要重視非工程措施,在流域上加強水土保持和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建設城市洪水的預報預警系統,建設城市防洪的生命線,對于減免洪災損失具有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抵御城市特大洪水尤其重要。
四、城市防洪建設
防洪治水是一項艱巨而長遠的任務,明確目標是做好防洪工作的第一步。為了提高我國的防洪能力,減少洪水災害損失,我國也制定了防洪的近期、中期和遠期目標。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防洪意識,依靠科技進步,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積極籌措防洪建設資金,加大防洪投入,加快城市防洪建設步伐。我國的城市防洪工程建設,除了中央財政補貼外,主要靠城市自籌資金建設。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各地逐漸認識到城市防洪的重要性,將城市防洪納入了城市發展規劃,并將城市防洪作為防洪的主要問題逐步落實,特別是1998年長江、松花江大水后,各地城市的防洪建設速度明顯加快。除了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外,許多城市還注意非工程防洪措施的運用,積極建設洪水預報預警系統,嚴格按照防洪要求進行措施規劃和建設,管理防洪河道,提高防洪抗災能力。
五、城市防洪排澇總體規劃
(一)總體規劃基本原則
總體規劃必須在城市總體規劃和江河流域規劃的基礎上,根據洪水特性及其影響,結合城市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城市發展需要,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統籌兼顧、講求效益。
總體設計應實行工程防洪措施與非工程防洪措施相結合,工程措施有水庫、堤防、防洪閘以及修梯田、植樹造林等;非工程措施有洪水預報、防洪保險、防汛搶險等。根據補貼洪水類型(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選用各種防洪措施,組成完整的防洪體系。
(二)城市防洪規劃的基礎資料
城市防洪工程規劃具有綜合性特點,專業范圍廣,涉及的市政設施也多。因此在工程設計中要搜集整理各種有關資料。一般包括地形圖、河道(山洪溝)縱橫斷面圖、地質資料、水文氣象資料、社會經濟資料等。
(三)城市防洪設計標準
城市防洪標準是指城市應具有的防洪能力,也就是整個城市防洪體系的綜合抗洪能力。在一般情況下,當發生不大于防洪標準的洪水時,通過防洪體系的正確運用,能夠保證城市的防洪安全。具體表現為:防洪控制點的最高水位不高于設計洪水位,或者河道流量不大于該河道的安全泄洪量。防洪標準與城市的重要性、洪水災害的嚴重性及其影響直接有關,并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四)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標準
城市防洪標準與城市防洪建筑物的防洪標準是有區別的。前者根據城市防洪等別和洪災類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范》規定的范圍內確定;后者則根據其在城市防洪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確定。各種防洪建筑物可以采用不同的防洪標準。例如,大型水庫大壩,因為防洪安全非常重要,其防洪標準可以高于城市防洪標準;堤防在城市山洪防治體系中,往往只保護市區的一部分,其防洪標準可以低于城市防洪標準,只有當堤防是城市唯一的防洪措施時,其防洪標準才等于城市防洪標準。
篇3
關鍵詞:中小河流;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方案;防治措施;防洪工程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V87 文章編號:1009-2374(2017)06-010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6.052
1 中小河流治理戶縣澇河流域防洪工程建設概況
澇河,古長安八水之一,發源于秦嶺,是戶縣境內最長的河流,也是戶縣人民的“母親”河,該河屬渭河右岸一級支流,河長82公里,其中山區段43.8公里,平原段38.2公里;流域面積663平方公里。其中山區流域面積416平方公里,平原流域面積247平方公里。
20世紀80年代,戶縣對澇河流域進行了治理,但由于投入少、標準低,部分河段甚至沒有堤防,加之河道挖砂取土和工程水毀失修,致使澇河流域水土流失現象極為嚴重,流域防洪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大雨大災,小雨小災,流域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為此,我們爭取國家支持,從2011~2016年,先后實施了四期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項目,共治理河道長度19.6公里,新修加固河道堤防工程40.9公里,新建護坡工程36.4公里,堤防臨水側和背水側植草護坡40.9公里,硬化了堤頂道路及其他附屬設施,工程總投資1.2億元。
2 中小河流治理戶縣澇河流域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與防治措施
中小河流治理戶縣澇河流域防洪工程的實施,提高了澇河的防洪能力,有效改善了流域水土流失惡化的現狀,減少了洪澇災害,同時優化、美化項目區的生態環境,提升我縣城市品味,可凸顯經濟及社會效益,并實現良好的生態效益。但是,很多工程在開展施工時,由于未采取必要保護措施,導致很多新增水土流失現象,引起大面積水土流失,嚴重影響到工程的對生態效益。為此,在開展工程建設過程中,需對環境保護問題加以關注,并對工程區水土流失采取必要的預防和治理措施。
2.1 水土流失預測
水土流失主要是由水土資源不合理開采造成的,使得土壤覆蓋物遭到嚴重性破壞,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水土流失逐漸加重。水土流失可分為水力侵蝕、重力侵蝕和風力侵蝕三種類型。水土流失出現后,不僅對人類生產活動造成明顯影響,同時也會對人們生活帶來一定制約,其危害主要包括:其一,土壤肥力喪失。土壤是綠色植物生長的必要條件,土壤肥力能夠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是供應植物正常生長的主要來源。若肥料逐漸喪失,則會加重沙漠化進程;其二,加劇溝壑發展。隨著水土流失程度的加深,溝壑發展也日益加劇;其三,阻塞河道。水土流失必然會導致水庫淤積,不僅抬高河床高度,同時也會阻塞河道,導致河道泥沙量明顯增加。這種情況下,大量泥沙會對河道流失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會導致河道通航里程被縮短,對河道航運事業產生制約,并導致我國水利工程建設落后。在此基礎上,河床不斷抬高后,很多河流可形成“地上河”。若遇洪澇災害,則易導致“地上河”出現潰堤,嚴重威脅人民財產生命安全。
2.1.1 水土流失預測時段。結合工程的特點,根據運行狀況,通常工程施工所帶來的地面擾動主要集中在正式施工期間,這個期間取土、棄土等施工環節,也會對植被造成明顯破壞,從而導致水土流失,因此水土流失預測時段選擇為施工建設期。
2.1.2 水土流失預測內容及范圍。針對新增水土流失區域,要對相關防治范圍、防治責任等進行明確,并采取必要、有效的管理措施進行相應治療。水土保護責任范圍一般分為兩個區域:一是項目建設區;二是直接能夠影響到的區域。其中,對于項目建設區來說,其主要保留取料場、施工臨時道路、主體工程區域等位置。而直接影響區主要是項目建設區周圍5~10米范圍。
2.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結合預防要求和技術規范,對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的總體目標進行明確,根據項目建設特點,積極合理地配置各種水土保持防護措施將因工程建設帶來的人為水土流失減少到最小程度。
2.2.1 防治原則分析。在開展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工作時,要以“預防為主”,做到全面立體規劃,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因地制宜實施相關防治工作,并在此過程中強化管理實效。將上述作為水土保持防治原則及主要方針,對工程施工管理進行合理配置工程,兼顧到生物預防措施,使兩者達到統一協調。與此同時,在主體工程設計時就要關注環保問題,將水土保持上升到工程建設未來發展高度上,保證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根據主體工程施工和產生水土流失的特點,實行分區治理;盡量減少對原地貌和植被的破壞。
2.2.2 水土保持方案與防治措施。工程施工過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按照分區防治的碑帖,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
在施工設計環節,本工程不僅僅作為一個單獨個體,而是充分兼顧建筑項目所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程度,并對生態條件、環境質量進行分析,使建筑項目能夠與上述因素聯系起來,突出城市文化底蘊。為此,應對資源進行優化和正確配置,從而使施工設計更為合理。減少環境負荷原則: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要消耗大量各類能源,同時也需要占用大量自然生態能源與資源。在綠色管理理念的指導下,盡量降低建筑項目對環境帶來的破壞,并減少環境負荷。
第一,主體工程防洪區。根據堤防開挖余土填筑調配情況,施工期間沒有挖余土方堆放。堤防主體工程在背水側布置草皮護坡,水土保持增設防護林措施設計。堤防土方工程竣工后,根據用地寬度營造o堤林帶,并配置種草,發揮速生草的防風固土的作用;考慮到堤防兩岸房屋、道路等建筑分布情況,堤防背水側耕地分布情況,因地制宜布設防護林帶。堤防工程采取了格賓石籠護坡和草皮護坡等措施,同時在堤頂及堤坡建設縱向和橫向永久排水溝,不再產生因水流沖刷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對堤頂及護堤地采取種植灌木及散播草種等植皮措施進行生態綠化,以達到綠化美化的作用。堤防防治區堤防經過的草地段,在距堤防2.0m外布設護堤林,株行距為1.5m×1.5m,三角配置,裸地全面種草;城鎮居民密集段,根據房屋道路布設情況,建造綠地花園,綠地點綴觀賞性強的綠化灌木;途經耕地段考慮農業生產環境的要求布設護堤林,距堤防2.0m栽植雙行喬木,行距為1.5m,三角配置,裸地全面種草;根據當地的土壤及氣候條件,選擇適生草種和樹種。另外,為了減少項目施工中發生新的水土流失,可沿施工場地周邊布設修建臨時排水溝,接入自然排水系統。
第二,取料防治區。取土場防治區取土場開采前,先剝離腐殖土,在取土場一側堆放保存;要求采挖時按設計挖深取料,避免超深度取料給土地功能恢復帶來困難;施工期間水土保持重點布置好地面徑流疏導措施;采料結束,利用工程挖余棄土填筑取土場,進行土地整治,回填腐殖土,恢復土地功能。(1)臨時排水措施取土場利用編織袋填土設置擋水埂,控制外水匯入采區,造成土料含水量增加,避免因增加土料晾曬程序而帶來的一系列水土流失問題;(2)取土坑治理措施取料結束后,根據棄土筑情況進行土地整治,整理邊界,分層壓實。經取土、棄土平衡分析,棄土足夠填筑取土坑到原來的地面高程,整地覆回腐殖土,恢復土地功能;(3)土地功能恢復措施取土場全面整地,撒播草籽恢復草地,草籽選用當地適生的草種。
第三,棄渣場防治區。棄渣場工程施工時,應先對表土進行剝離,將其堆置一側,然后進行取土。施工結束后,進行場地清理、棄土場表面應平整,表面及邊坡水土流失防護采用綠化措施。
第四,臨時道路防治區。在施工結束后,對臨時道路進行清理、表面整平,然后復耕綠化;對工程區臨時排水溝,及時回填,然后植被綠化恢復。
2.3 水土流失監測
實現綠色施工,要對項目管理模式進行徹底轉變,并對管理理念進行不斷更新,打破傳統管理模式的桎梏。為此,要不斷對綠色施工管理范圍進行有效拓展,從而使施工環節得到優化和整合。水土流失監測就是從保護水土資源和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出發,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對水土流失的成因、數量、強度、影響范圍及后果等進行動態的監視和測定活動。根據工程實際總體布局情況,確定工程水土流失重點區域為主體工程施工區、取料場、棄渣場、場內臨時施工道路等部位,并在各個監測區布設監測控制點。對水土流失危害(包括泥沙淤積、植被破壞、生態環境破壞)及水土保持工程的效果進行評價。水土流失監測對堤防建設有著重大的意義:(1)通過長期監測,為深入認識水土流失規律奠定基礎;(2)水土流失監測為土壤侵蝕預報模型提供數據支撐;(3)水土流失監測是坡面和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的有效手段;(4)水土流失監測可為區域水土保持的決策提供技術服務;(5)對水土流失情況開展動態化監測,可對項目水土保持方案錯做出定量評價。
3 結語
現階段,國家對環保重視程度逐漸加深,人們的環保意識也不斷加強。重視生態環境質量,倡導“綠色革命”,推廣綠色管理理論,能夠為相關管理學科變革產生一定促進作用。在工程建筑項目中不斷滲透綠色管理理論,能夠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并節約更多建筑材料,避免浪費。水土保持方案與防治措施在中小河流治理戶縣澇河流域防洪工程施工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構建科學、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減少水土流失,確保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和工程效益的及時發揮。戶縣澇河流域防洪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與防治措施,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水土保持防治、勘測教材[S].
[2] 全國重點地^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2009~2011、2013~2015)[S].
[3] 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GB 51018-2014)[S].
篇4
一、全縣地質災害災情和年災情預測
地質災害種類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我縣地理位置屬丘陵地帶,多年沒有發生,多以預防為主。在汛期(月)期間,暴雨頻發,極易造成地質災害。
據氣象部門預測,年汛期全縣降水量580mm,比去年同期1000.4mm有所減少,但仍存在局部地區暴雨和洪澇災害的可能。受降雨和洪水的誘發,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隨時可能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輕心,加強預防,避免災害發生。
二、地質災害重點預防區域
根據我縣地質災害分布、發育特征,全縣地質災害重點預防區域如下:
(一)公路兩側因修路造成陡峭的邊坡。
(二)各礦山企業因采礦造成不穩定的邊坡。
(三)居民、學校附近的山崖、邊坡。
三、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進一步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領導機構,完善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縣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住建、水利、交通、地震等部門健全完善本行政區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搶險救援措施,充實應急機構,明確職責分工,建立預警報警系統。重點地質災害預防地區的鄉鎮、重要基礎設施管理部門要制定相應的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并做好相關的物資準備。發生險(災)情時,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疏散群眾,開展調查和防治工作并及時上報。
(二)進一步強化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汛期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關健時期,縣國土資源局要一如既往地認真抓好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一要把防災責任制貫穿到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全過程;二要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和調查工作,在此基礎上,認真編制完成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經同級政府批準后向社會公布;三要堅持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災情速報、汛期值班等制度;四要做好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擴大的覆蓋面,增強時效性;五要加強對群測群防工作的監督指導,切實落實各項防災措施,最大程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三)切實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應急能力。
地質災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和不可預測性,各鄉鎮、各部門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工作體系,加強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隊伍建設,認真落實縣政府應急平臺體系建設要求。要因地制宜地組織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演練,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確保災害發生時沉著應對,有條不紊開展救援工作。
(四)加強宣傳,進一步增強地質災害防治意識。
要結合“防災減災日”、“地球日”、“土地日”大力開展地質災害防災基本知識的宣傳普及,增強和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對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鄉鎮、村要重點宣傳培訓,提高基層干部和廣大群眾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認知度,增強臨災自救和互救能力,為群測群防體系的有效運行奠定基礎。
(五)加大監管力度,遏制人為誘發地質災害發生。
縣、鄉鎮政府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就嚴格依法管理,切實將《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有關內容落實好。要加強對各類工程建設項目引發地質災害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督促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的“三同時”制度,杜絕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情況的發生。
(六)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必需的資金。
縣、鄉鎮政府要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第394號令)和《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將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確保地質災害調查、監測、檢查和群測群防等工作的需要。要根據各自實際情況,安排必需的應急搬遷、應急治理經費,防范于未然。
篇5
長江流域地處我國中南部。干流經青海、、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和上海十一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全長6300余km。支流伸展到甘肅、貴州、陜西、河南、廣西、廣東,福建、浙江八省區。流域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流域內湖泊眾多,總面積2.2萬,占流域面積的1.2%。
長江水量巨大,多年平均徑流量9560億m3,地下水資源2463億m3,約占全國徑流總量的35%,人均水量2460m3。
盡管長江水量大,但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單位面積年徑流量鄱陽湖洞庭湖水系最大,金沙江、漢江水系及長江三角洲平原最小。水資源年內分配也極不均勻,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75%,最大最小月平均流量可相差12-20倍。
長江水資源總量約1萬億m3,是我國最重要的水資源,它不僅是本流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同時擔負著通過南水北調緩解北方缺水問題的重任。然而,隨著上海浦東開發與三峽工程的興建,流域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在諸多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下,水文條件、資源與環境特征不斷發生變化,產生了種種水環境問題,如水污染,洪澇災害,泥沙淤積,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及咸水入侵等。因此,客觀評價流域主要的水環境問題,分析其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對于流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及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幾個主要水環境問題
1、水污染問題
長江流域的天然水質良好,是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的良好水源,也是水生生物生長繁殖的理想生境。近年來,隨著工農業生產和城鎮建設的迅速發展,流域水污染,特別是中下游地區的水污染,已成為長江水環境的嚴重問題。據1996年度長江干流和26條支流及三個湖泊出口共82個代表河段,總河長1017km的全年水質進行評價,結果表明,枯水期Ⅱ類水河長占總評價河長28.4%,Ⅲ類水占54.4%,Ⅳ和Ⅴ類水占17.2%;豐水期Ⅱ類水河長占總評價河長39.6%,Ⅲ類水占47.2%,Ⅳ和Ⅴ類水占13.1%。主要超標污染物為耗氧、氨氮和揮發酚等。與1991年流域水質比較,枯水期Ⅲ類水體由20.7%增至54.4%,Ⅳ和Ⅴ類水體由11.0%增加到17.2%,有明顯的惡化趨勢。
長江下游的河網地區水污染防治措施滯后,骨干河道污染河長占73%,江蘇垸內受污染河道為85%,上海達90%,而江南運河已被全程污染,并通過200余條平交河流向兩側擴散。多數城市水源地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嘉興、常熟等城市難以找到適合的飲用水源地。區內水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并已上升為與洪澇災害同樣嚴重的突出問題。
長江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生存環境,危及人民的生活與健康
水污染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環境,損害人體健康,多種致病細菌、病毒及寄生蟲通過污染的水體傳播,使一些地區已設計控制的傳染病又有抬頭趨勢,甚至造成局部流行。
水污染嚴重威脅飲用水源水質安全。目前城市江段選擇一個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水源地日益困難,普遍呈現質量性缺水危機。據初步統計,長江干流共有取水口近500個,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岸邊污染帶的影響,若都改從江心取水,需比原投資增加數十億元。
(2)經濟損失巨大
近年來,長江流域水污染事故頻繁,僅1996年不完全統計,干流重大污染事故就達100余起。1997年10月8日,裝載460余噸國家一級危險品-工業純苯的“贛撫油0005號”油輪在長江云陽段觸礁,貨艙受損,大量純苯涌入長江,奉節縣城被迫全面停止從長江取水,有人從梅溪河運水進城,水價高達每挑4元,嚴重影響人民生活和社會穩定。
(3)生物多樣性面臨嚴峻挑戰
水環境惡化改變了生物原有生存環境,生物多樣性受到重大影響,許多動、植物數量大大減省,一些珍稀品種面臨滅絕。
長江天然資產量逐年下降,水質污染是減產原因之一。如南京以下江段盛產的鰣魚、刀魚與七十年代相比已減少80%以上。干流四大家魚產卵場和漁場規模縮小,一些嚴重污染的江段甚至魚蝦絕跡。
(4)水體功能失去原有資源價值
水污染影響了水的功能用途,使水的景觀,娛樂功能減弱。許多天然浴場消失,一些風景區也因水污染大為遜色。某些有毒有害物質的存在還影響到水的漁業和農業用途。
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1)無節制地排放廢污水是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篇6
關 鍵 詞:水利施工;裂縫;成因及處理
Abstract: water is essential to human life and production of the precious resources. Only the building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o control the flow of water, prevent flood disaster,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water and distribution, to meet the people's life and production to the need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Allocate the water resources is the cor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unction. Long-term monitoring crack found is the main diseases of hydraulic structures, this paper analysis of crack causes, and based on this, propose.
Close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Crack; Causes and 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從實際建設情況來看,我國水利施工期間常會出現裂縫問題,破壞了水利建筑物的完整性,影響了建筑物結構性能的發揮。施工單位必須積極研究引起裂縫的成因,制定全面性的處理策略以維持水利施工的質量。
一、水利工程分類及其作用
水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狀態并不完全符合人類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澇災害,并進行水量的調節和分配,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對水資源的需要。水利工程按目的或服務對象可分為:防止洪水災害的防洪工程;防止旱、澇、漬災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農田水利工程;將水能轉化為電能的水力發電工程;改善和創建航運條件的航道和港口工程;為工業和生活用水服務,并處理和排除污水和雨水的城鎮供水和排水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質污染,維護生態平衡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環境水利工程;保護和增進漁業生產的漁業水利工程;圍海造田,滿足工農業生產或交通運輸需要的海涂圍墾工程等。
二、水利施工期間裂縫的成因
調配水資源是水利工程的核心功能,但這一功能的實現要借助于不同的水利建筑物,現代水利施工的主要建筑對象為壩、堤、溢洪道、水閘、進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魚道等。長期監測發現裂縫是水工建筑物的主要病害,不僅破壞了建筑物結構的穩定性,且降低了水利施工的安全系數,極易引起意外事故的發生。水利施工期間裂縫的成因如圖1。
圖1裂縫的成因
1、材料因素。材料是水工建筑物的基本構成,材料質量不達標對建筑物的性能有很大的破壞作用。以混凝土材料為例,施工人員配制混合料未按照標準的比例調配,材料性能未達到施工規定的要求,水工建筑抵制病害的性能減弱易導致病害的發生。
2、受力因素。水工建筑在施工期間需承受來自多方的受力作用,當受力荷載超出水工建筑的承載范圍,會在短時間內產生裂縫現象。如:建筑物基層結構遭受水力沖刷后,其根基有沉降、震動等現象發生。此外,溫度不均衡也是造成裂縫形成的因素。
3、工藝因素。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設的關鍵環節,施工質量不合要求極易引發多種病害,也是水工建筑物裂縫病害的成因之一。如:施工人員選擇的工藝方案、操作技術、支護結構等與水利工程要求不統一,導致建筑物結構組合達不到標準而形成病害。
三、處理裂縫病害的綜合策略
裂縫是水利工程建設的常見病害,其對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性、穩定性、牢固性等均有不利影響。考慮到水利工程對水資源調度的重要意義,制定針對性措施處理裂縫病害是十分重要的。工程單位在制定水利施工方案過程中應顧及到裂縫病害的防治,確保工程施工質量與圖紙標準相一致。
1、引進技術。裂縫發生后需采取有效的技術處理,避免水工建筑裂縫擴大。目前,裂縫處理技術的方案較多,包括:開鑿技術、修補技術、灌漿技術等,水利施工人員要結合裂縫的大小、成因等資料合理選擇不同的處理方法。
圖2縱向裂縫的開挖填補技術
2、加固結構。鑒于外界應力對水工建筑物的破壞作用,水利施工期間設置相應的支護體系可起到結構加固的效果,增強了建筑物抵制受力沖擊的性能。如:對堤壩根基用混凝土加固處理,可改善其抗洪抗災的性能。
3、優化材料。混凝土是水利施工的主要材料,控制混凝土質量是保證建筑物性能的前提條件。一是要控制混凝土各原始材料的比例,二是要經過質量檢測合格后才能運用于現場施工,這些都有助于控制病害的發生。
4、綜合檢測。檢測失誤不僅會引起裂縫病害,也會擴大裂縫帶來的不利影響。水工建筑裂縫形成之前其結構會出現異常,若通過綜合檢測可及時制定方案防止裂縫,如圖3。施工單位不僅要重視作業進度,也應加強裂縫病害的防治。
圖3滑坡裂縫的處理
結論
總之,水利工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點項目,完善水利施工能夠實現水資源的綜合調配,以促進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施工單位在提高水利施工進度的同時,也要對裂縫病害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1] 李紅達,葉正麟,王小平.分形插值曲面[J].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2002(04) ;
[2] 趙冬華,蔡志杰,阮炯.分形粗糙面分維數的反演[J]. 中國科學E輯. 2005(04) ;
[3] 陳新,黃洪鐘,黃文培,姚新勝.分形理論及其在機械工程中的應用[J]. 機械科學與技術. 2000(05) ;
[4] 陳俊芳,倪沈冰.分形理論在供應鏈構建及運作模型中的應用[J]. 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 2004(10);
篇7
【關鍵詞】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問題;作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現有的水土流失包括受水利侵蝕和受風力侵蝕的水土流失面積,另外還有水蝕與風蝕的交錯區。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的面積廣,總量大,在不同的地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問題。只有將水土保持工作搞好了,才能長期有效發揮水利工程的防洪作用。
一、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問題及危害
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水土流失使枯水季節水量減少,但在洪水季節恰恰相反。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壞。山區更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當暴雨發生時,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夠,坡面截流能力較差,土壤表層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強度遠遠大于土壤入滲速度,雨水來不及入滲,迅速大量產流,瞬時形成山洪。
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導致的后果首先是枯水季節的水量減少,甚至會使水源枯竭,河道斷流,另外水土流失會使湖泊、水庫、河道等產生淤積、堵塞,蓄水量就會相應的減少,也使汛期水更多,易發生澇災;其次在水利工程中,由于水土流失,使表層土壤,隨著水力的沖擊,許多泥沙就會順著地表徑流流向江河、塘庫,不僅嚴重影響行洪能力,抬高河床,造成水位上漲,還會減弱水庫的防洪能力,水庫的使用壽命也會大大減少,甚至發生漫壩、垮壩等災害。
二、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的作用
水土保持能夠影響水資源的利用,水土流失是當前我國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只有遏制水土流失,加強水土保持才能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尤其在一些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相對較弱的地區,對水土的保持是改良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同時對于土地生產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還能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有利于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水土保持能夠增加土壤的入滲量,一些水利工程所采取的措施對攔蓄徑流有重要作用,比如,梯田、水庫的建立,在汛期可以減弱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在少雨季節還可以補充徑流,使徑流的年際變化減少。②水土保持可以有效減少水土的流失量。很多水平梯田、小山塘以及排灌溝渠等設施的建設可以攔泥截沙,增加塘庫的蓄水能力,減少水庫、湖泊等的淤積,使水利工程的效益不斷得到提高。③水土保持可以有效減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同時也降低了其對水利工程的損壞程度。④水土保持可以保證水環境的質量。
三.水利工作中加強水土保持的措施
1、加大水土保持的監管力度。水土流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所以水土保持工作是一個長遠的任務和目標。對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護植被,禁止當地居民亂砍亂伐及毀林開荒,防止人們對生態環境的再次破壞。對于那些水土流失較輕的地區,應加大保護力度,建立監測預警體系,加強對水土流失的監測。
2、運用科學技術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效率。國家要在水土流失的預防、水土規劃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先進技術,建立水土保持體系,還要加強對當地居民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對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認識,還要與國外進行合作與交流,引進適合我國水土保持的技術,通過提高技術水平來提高水土保持的治理水平。
3、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加強對水土的保持。由于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有點狀和線狀之分,所以在采取防治措施時要因地制宜。在施工階段,水利工程項目中的回填區、開挖區等是需要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結合起來的,這兩種措施各有功能,把兩者結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可以有效地提高地面植被的覆蓋率,能夠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在挖方區,可以通過設置截排水溝的方式來防止水土流失。為了防止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的發生可以設置擋土墻、抗滑樁等。在回填區,要對坡地地形進行整理,增加植被的覆蓋率。在施工階段要注意對地表植被的保護,對施工產生的棄渣要集中堆放在棄渣場,對棄渣場和占用的耕地、林地要及時恢復好植被。
4、采取退耕還林措施。水土流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植被的缺失,根據國家相關規定,禁止在25°以上陡坡地種植農作物,坡度>25°的坡耕地要采取退耕還林措施,擴大植被覆蓋率,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建設,使水土資源能夠高效利用,爭取從源頭上解決水土流失的問題。
四、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1、水庫樞紐區防治措施。水庫樞紐區可將土石圍堰優化為混凝土圍堰,減少土石方開挖量,開挖基礎產生的棄渣應及時運至渣場堆放,嚴禁向河道內棄渣。在壩肩等開挖邊坡與山體連接處,設置漿砌石截排水措施。
2、道路工程區防治措施。道路工程區的主要防治區域是道路的邊坡處,特別是土質邊坡,要通過撒播草種、植樹種草來固定邊坡土壤,保證道路邊坡的穩定性,并且要沿著山側設置截排水溝。對于邊坡坡度較陡,坡長較長的,還應考慮修建綜合護坡。同時,還應種植行道樹。
3、棄渣場區防治措施。棄土棄渣應選在地質條件較好的山凹地,不得在庫區淹沒區內設置棄渣場。棄渣場須先攔后棄,堆渣前應在渣場出口修建攔擋措施,同時還應做好棄渣場周邊及底部的排水措施。對于堆渣高度較高的,應采取分級設馬道的方式進行堆渣。堆渣結束后,應及時對渣場邊坡及堆渣表面進行治理,布設綠化措施時,應盡量采取“喬灌草”的方式進行,并做到與周邊環境相一致。
4、料場區防治措施。料場應設置砌石擋墻,并做好排水措施,料場開挖應嚴格按照主體設計要求進行,宜采取分臺階開挖的方式,以達到保持邊坡的穩定性。在料場使用完畢后,可視料場的具置布設不同的防治措施,如位于水庫淹沒區內的,可只進行場地平整;如位于淹沒區外的,應削緩危險邊坡、清理邊坡危石,并覆土栽植草本類和爬藤類等適合邊坡生長的植物。
5、施工生產生活區防治措施。施工生產生活區布置應相對集中、緊湊,盡量減少對地表的擾動破壞,場地周邊設置截排水溝及沉沙池。施工結束后,應及時拆除施工場地內臨時設施,并做好施工跡地恢復及綠化措施。
6、移民安置區防治措施。移民安置區后期覆土綠化所需土方量較大,應做好項目建設區的表土收集工作。表土收集后要集中堆放,且應設置防護措施。如用編織袋裝土進行攔擋,用防雨布覆蓋等,對于堆放時間較長的堆土場,應考慮防護措施的時效性。
結束語
近年來,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以小流域為單位,興修各種水利工程,從而能夠有效地達到攔洪蓄水、攔沙保土的目的,使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最終達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樹廣等.論水土保持與水利可持續發展[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1
篇8
關鍵詞 中秋酥脆棗;生育期;氣象條件;災害;防御措施
中圖分類號 S16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231-01
中秋酥脆棗是湖南省新豐果業公司最新選育出來的南方高檔鮮食棗品種,于2005年7月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2015年12月被認定為湖南省高新技術產品,具有口感好、品質優等優點。由于上市時正趕上中秋國慶雙節,生產效益高。2003年以來,由漢壽縣新豐陽光果業有限公司引種在漢壽縣大南湖鄉金盆嶺栽培生產已取得成功經驗,目前漢壽縣中秋酥脆棗和南方冬棗的種植面積已達到70 hm2,年銷售收入30萬元/hm2以上,其栽培生產效益遠高于其他種植業。
該文利用漢壽縣1981―2013年氣候整編資料,對中秋酥脆棗栽培區溫、光、水等農業氣象條件,并結合栽培生產中存在的低溫陰雨、暴雨洪澇、高溫干旱等天氣對棗果品質和產量的危害和影響進行了分析,為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優勢,趨利避害,引導農民發展棗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
1 中秋酥脆棗各生育期氣象條件分析
漢壽縣地處湖南省北部,洞庭湖西濱,屬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7.0 ℃,≥10 ℃的年有效積溫在5 378.3 ℃;無霜期274 d;年降水量1 415.9 mm;年日照時數1 579.3 h,土壤為潮土。根據中秋酥脆棗的生長環境要求[1],漢壽氣候和土壤適宜中秋酥脆棗的生長發育。在漢壽栽培,中秋酥脆棗生育期表現為3月底開始發芽,5月開花,7月開始掛果,8月白熟期,9月中下旬成熟。
1.1 萌芽期
一般春季氣溫上升至13~15 ℃時棗芽開始萌動,當日均氣溫達18~20 ℃時即可展葉抽梢,旺盛生長。漢壽縣春季溫度年際變化較大,因而棗樹發芽期時間不一。據統計,近5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 ℃日期為3月21日,棗樹發芽期平均在3月28日,比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2 ℃日期大體滯后7 d左右。其中2010年、2011年4月上中旬出現了較強的低溫連陰雨倒春寒天氣,致使當年棗樹開花期較常年推遲了7~10 d,但對當年果實成熟均無大礙。
1.2 開花―坐果期
開花―坐果期是棗樹生育期中最關鍵的時期。根據物候觀測資料,漢壽中秋酥脆棗在5月上旬初花,5月中下旬盛花,花期40 d左右。這段時間特別是5月中下旬的氣候條件對花粉發芽和授粉是否適宜,對棗樹的坐果率有決定性的影響,此間對溫度、濕度和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達到60%,棗花才能正常開放、授粉、受精、坐果;低于40%則會受到抑制,花粉不能正常受精,甚至出現落花、焦花現象。當日平均氣溫回升到20 ℃時,棗樹進入始花期,盛花授粉期最佳溫度為22~25 ℃,如遇到35 ℃以上的高溫天氣,則花粉發芽受到抑制,降低坐果率。據統計,此期間漢壽旬平均氣溫為21.2~24.5 ℃,平均相對濕度81%,日降水量≥0.1 mm的為20.1 d,≥10.0 mm的則為5.6 d,對棗樹的開花坐果十分有利。但5月是強對流和暴雨、大風天氣多發時段,特別是遇到連續低溫陰雨天氣,對開花坐果有一定影響[2-3]。
1.3 果實生長期
6―8月為果實生長期,其中從6月中旬幼果開始膨大到8月上旬果實進入白熟期,此期間樹體生長旺盛,對溫、光、水等氣象條件的要求較高。同時,該時期是漢壽降水相對集中,雨水多,又是高溫多發時段,雨熱同季,光、熱、水資源非常豐富,完全能滿足果實生長期的需要。果實膨大期適宜溫度為25~30 ℃,大于38 ℃停止生長發育[4]。據統計,漢壽近30年來6―8月旬平均氣溫為25.4~29.2 ℃,連續5 d最高氣溫≥38 ℃的極端天氣極少,7―8月每天日照時數在7 h以上。光、熱資源對果實生長發育提供了有利條件。
1.4 成熟期
9月是中秋酥脆棗成熟生長期,適宜溫度要求旬平均氣溫18~22 ℃,并以晴好天氣為佳。如果成熟期間雨水過多,降雨強度過大易造成裂果、爛果。據統計,漢壽近30年來9月出現強降水(日降水量≥50 mm)和大霧天氣極少,出現機率分別為0.5%和0.8%,大多數年份為秋高氣爽的天氣,對棗果的成熟收獲十分有利。
2 影響中秋酥脆棗栽培高產氣象災害及防御措施
2.1 低溫陰雨
棗樹是喜溫樹種,棗樹花期對外界的氣象條件十分敏感,適宜溫度以22~25 ℃為宜,相對濕度以70%~85%為宜,若此期過于干燥,影響花粉發芽和花粉管伸長,導致授粉受精不良,落花落果嚴重,產量下降。相反,雨量過多,尤其是花期連續陰雨,氣溫降低,花粉不能正常發芽,開花授粉受阻,成花穗腐爛脫落,坐果率降低。同時,雨日多,光照少,濕度大又容易誘發病害,并導致爛萼,嚴重影響全年產量。據統計,漢壽近30年來,5月中下旬棗樹開花期出現連續5 d或以上日平均氣溫≤20 ℃低溫連陰雨天氣為12次,平均呈5年2遇。
避災措施:一是要淺鋤松土,提高地溫,中耕除草,降低
果園濕度。加強病蟲害的預測和預防工作,特別是要加強對果樹腐爛病的防治工作;二是進行短尖抹梢、合理整形修剪,控制樹高和冠莖,保持適當的結果莖枝數量,促花保果,實行矮化栽培;三是低溫天氣噴1次10~15 mg/L赤霉素和0.2%硼砂混合液及放蜂[2]等,均可提高坐果率;四是低溫陰雨天氣過后,抓住有利時機,及時防治和適時噴施葉面肥,提高植株抗病力,以減少病害的發生和危害。
2.2 暴雨洪澇
暴雨主要集中在4―8月,其中6―7月最為常見,同時又是棗樹開花至果實膨大的關鍵期。暴雨不僅來得快,雨勢猛,常伴有雷雨大風,容易造成落花落果。還易引起排水不暢而積水成澇,土壤孔隙被水充滿,造成棗樹根系缺氧,使根系生理活動受到抑制,給棗樹的開花坐果生長造成不利影響,再加上光照不足,棗樹生長營養跟不上,導致落花落果,影響棗樹產量和質量。據統計,漢壽縣年平均暴雨日3.8 d,洪澇災害天氣呈3年2遇,多的年份則1年出現3次(如1999年、2002年)。隨著氣候變暖,近年來暴雨洪澇災害天氣有增多趨勢。
避災措施:一是雨季注意棗園清溝排水,防止澇害;做到雨停園干,為棗樹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條件,以促進根系生長發育,提高其抗逆性;二是暴雨天氣過后,及時防治病蟲害,噴施葉面肥,增強葉片光合作用功能,減少落果,提高品質和產量。
2.3 高溫干旱
漢壽高溫干旱天氣一般出現在雨季結束后的7月中旬至9月中旬,常受副熱帶高壓影響往往是出現長時間的高溫少雨天氣,蒸發量大,土壤濕度小,常形成伏旱或夏秋連旱天氣,同時又是果實生長糖分的積累及著色成熟的關鍵時期,此時的高溫干旱天氣不僅使棗果遭受日灼病的危害,同時還會因高溫(38 ℃以上)后而長時間降雨會引發嚴重裂果[3],反之則低。據多年氣象資料統計,高溫干旱幾乎年年發生,一般維持在30~50 d,少數年份維持時間在50 d以上。如2013年7―9月,連續近50 d一直維持睛好天氣,溫度高,光照充足,果實成熟度好,在9月23―25日遭遇到強降雨(3 d降水量為260.3 mm)天氣影響,則造成大南湖鄉金盆嶺村新豐果業逾6.67 hm2中秋酥脆棗裂果率達90%,損失達20萬元以上。
避災措施:一是加強土壤管理,及時中耕除草,秋季早追施有機肥和無機肥并混合穴施,因地溫高、腐化快,可促根愈合再生,擴大根的吸收面積,有利于冬季抗寒抗旱,并為來年早期生長供應養分;二是當出現干旱天氣達7 d時,及時引水灌溉,若繼續干旱隔3~5 d灌水1次。特別是7月后,要注意保持土壤水分含量,到棗果白熟期后要減少灌水量,多利用土面灑水、樹盤覆蓋、穴灌等辦法保水。如果滴灌應盡量減少滴灌時間,以防裂果的發生。
3 參考文獻
[1] 姜小文,曾江橋,曾建新,等.中秋酥脆棗品比試驗與適應性研究[J].中國南方果業,2006(1):51-52.
[2] 曾江橋.中秋酥脆棗栽培技術[J].湖南農業,2008(1):14.
篇9
關鍵詞: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1.水土流失成因
影響土壤侵蝕的因素錯綜復雜,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是自然環境諸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結果。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是加劇土壤侵蝕的主要因素。
1.1自然因素
影響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是降水、地形、地質、土壤類型和植被等,其中地形、地質、土壤類型和植被等方面是潛在因素,而降水是主要動力因素。
1.2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發生的潛在因素,而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則是產生水土流失的主導因素。人為破壞植被、陡坡開荒、開山采礦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破壞水土資源的行為,都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而且呈現出隨著人口不斷增強的趨勢。長期以來,人為違背自然規律的不合理活動是誘發和加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現在人口增長過快及人為破壞,形成了兩個難以逆轉的惡性循環。一是“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人口增長快,環境人口容量嚴重超載,不斷破壞植被開墾荒地,過度利用自然資源,導致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耕地(主要是坡耕地)比例過大,農業經營粗放,生產水平很低,天然草場超載放牧,退化嚴重,不能發揮生態防護效益,造成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二是“越窮積累越少,積累越少越窮”的惡性循環。另外,濫挖、濫伐等人為破壞活動和近年來生產建設項目不注意水土資源、自然植被和水土保持設施保護,人為造成新增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資源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而嚴重的水土導致自然生態平衡失調,生態環境逆向演替,土壤肥力衰退,自然災害頻發,農林牧業產量降低。水土流失不僅成為制約當地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而且還嚴重威脅人類正常的生產生活,妨礙社會的進步,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耕地減少,土地退化,沙塵暴頻繁發生,泥沙淤積,影響水資源的有效利用,加劇洪澇災害,惡化生態環境,是造成山區區域經濟落后、人民生活貧困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約我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1水土資源損失嚴重
作為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水土資源的嚴重流失,使當地有限的水資源不能合理利用,加劇干旱程度;地表活土流失導致土地貧瘠,生產力嚴重下降,造成溝頭延伸和溝岸擴張,溝壑面積擴大。嚴重的水土流失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加劇了當地群眾的貧困程度。
2.2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
由于植被破壞、徑流改變,土壤乃至地質結構受到影響,一遇暴雨,極易形成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災害。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除了沖毀房屋、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外,也將破壞農田、水塘、水凼、水庫等水利設施,嚴重的還會影響航運,使河道斷流。
2.3淤塞河流、淤積水庫等溝道工程
大量泥沙淤積下游河道水庫,縮短水庫使用壽命,嚴重影響行洪調洪、蓄水灌溉等綜合效益的發揮,對工程安全構成了威脅。水庫由于淤積防洪能力降低成為病險水庫,保灌面積不到設計灌溉面積的1/3,有些水庫已完全喪失了蓄水灌溉能力,只能采取“空庫迎汛”的運行方式,造成汛期有水不敢蓄,汛后想蓄又無水的狀況。
3.水土流失綜合防治
3.1預防措施
預防措施分為三項措施。一是宣傳措施,通過大力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不斷提高社會各界水土保持法律意識;二是政策措施,針對當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存在的突出矛盾,根據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制定地方配套規范性文件;三是監管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監督執法隊伍,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嚴格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時制度,及時治理人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3.2管護措施
管護措施其內容包括管理措施和看護措施,管理措施是為了調動全社會治理小流域的積極性,提高治理效果和水平所采取的項目管理措施;看護措施主要是為維護和保護治理成果而采取的措施,分為自管、專管、監管措施。對屬于個人所有或承包的區域內的水土保持設施,主要以自管為主,村集體所有水保設施,主要以村級管護員專管為主,對國有水保公共設施主要以職能部門監管為主。
3.3群眾參與,部門協作和資源整合
要鼓勵流域群眾參與,發揮鄉土知識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學技術能夠和當地的鄉土知識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各縣(級)政府對流域綜合治理要高度重視,一個流域或者社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管理,就必須建立相應的多部門協作機制。培養和提高當地群眾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護和鞏固水土保持項目的成果,在實現流域群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
3.4植物措施
植物防護措施配置上要求土地整治與造林種草措施相結合,對樹種選擇要適地適樹,并結合生活及美化要求。在具體布設上,注意喬、灌、草的合理搭配,綠化和美化的有機結合,實行近灌遠喬,形成綜合性保水保土的防護體系。造林樹種的選擇:根據所在地區的氣候、土壤立地條件選擇樹木花草種類。
(1)“二退二還”:①退大坡度耕地為林地;②在低山丘陵的耕地基本上都是毀林開發的;破壞了生態環境,加劇了水土流失;對此在短期內必須采取“二退二還”的退耕還林治理對策。
(2)“二防二治”。對已發生庫淤、湖淤的水庫、湖泊采取清淤、治污,并在庫區、湖區周圍營造水源涵養林,由此達到防淤、防污的目的。
(3)生物措施。進行農田防護林、護溝林及封禁治理,行成生態自我修復,使活立木蓄積量≥400m3/km2,提高森林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的能力。
3.5工程措施
3.5.1分級截流泄洪
在山丘自然林與耕地交界處,即坡崗地上部建截流溝,截住山水,防止山水沖刷耕地;在崗坡地中部和崗坡地下部,也都分別開挖截流溝,中部截流溝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坡下建截流溝,既防止坡面水土流失又防止洪水倒灌。
3.5.2小塘壩工程
在山與山之間的溝谷里,修建小塘壩蓄積地表水,既可以蓄洪調洪,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綜合利用水資源發展灌溉農業。
4.結語
水土保持工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搞好水土保持,把預防、治理和生態自我修復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才能減輕水、旱、風、沙災害,保持生物群落所依賴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促使整個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使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呈現一片藍天、綠地和碧水,進而夯實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基礎。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中圖分類號:TV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水土保持是解決目前水土流失、生態環境脆弱的唯一途徑。水土保持可以保持或增加土壤的水滲量,比如一些水利工程中的梯田、水庫等可以有效地攔蓄徑流,在汛期還可以削弱洪峰,加強防洪的能力,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延長水利工程的壽命。水土保持還可以減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從而就降低了水利工程遭到破壞的幾率。水土保持的實施,不僅可以合理地利用水土資源,提高土地的生產力,更有利于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水利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設施和基礎性行業,水土保持是水利工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水土保持可持續發展是現在水利工程中勢在必行的策略。
1 水土流失的現狀以及對水利的危害
目前調查表明,我國現有的水土流失面積共有356萬平方公里,這其中包括受水利侵蝕和受風力侵蝕的水土流失面積,另外還有水蝕與風蝕的交錯區。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水土流失的面積廣,總量大,在不同的地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問題,比如山區、丘陵區以及農村、城市等。水土流失導致的后果首先是枯水季節的水量減少,甚至會使水源枯竭,河道斷流,另外水土流失會使湖泊、水庫、河道等產生淤積、堵塞,蓄水量就會相應的減少,也使汛期水更多,易發生澇災;其次在水利工程中,由于水土流失,使表層土壤,隨著水力的沖擊,許多泥沙就會順著地表徑流流向江河、塘庫,這樣的話,不僅會嚴重影響行洪能力,抬高江河的河床,造成水位上漲,還會減弱水庫的防洪能力,水庫的使用壽命大大減少,情況嚴重的話會致使漫壩、垮壩等災害的出現。
2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嚴重,影響水資源的利用,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遏制水土流失,實施水土保持,是當前唯一選擇,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如三峽庫區。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科學技術。加強宣傳,推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一方面,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宣傳為突破口,加強水土保持和水源保護監督管理力度,嚴格控制人為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依法嚴肅查處非法破壞水土資源、造成水污染的行為。同時做好群眾生態保護和環境知識的教育工作,強化群眾環境意識,形成人人參與水源保護、共同維護生態環境的良好局面,促進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另一方面,加強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在中小學課程中增加水土保持內容,編輯出版水土保持科普讀物,形成各級政府投資、多種載體和途徑宣傳的新格局,提高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水平。具體說來,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
2.1 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水土保持可以維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滲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還可以攔蓄徑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減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節可以補充徑流,減少徑流的年際變化。
2.2 水土保持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設施還可以攔泥拽沙,增加塘庫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減少水庫、湖泊、河道等的淤積,延長水庫的使用壽命。
2.3 水土保持可以減少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從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對水利工程損壞率。
3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采取的措施
水土保持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在水利工程中,由于水土流失可分為點型工程和線型工程,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水土保持的實施,不僅可以合理地利用水土資源,提高土地的生產力,更有利于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水土保持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水利工程中勢在必行的策略。
在水利工程中,由于水土流失可分為點型工程和線型工程,如電站、閘站等呈點狀分布,渠道等呈線型分布。大型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有配套的水土保持設施,而小型水利工程中有許多根本都沒有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已成為一個被忽略的環節,因此也就易成為一個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生態地區。現階段,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以小流域為單位,根據水土保持的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3.1 從水利工程規劃設計入手
首先,要對可能會引起的水土流失做出初步的防治方案設計,科學地估算水利工程項目中的水土保持設施,水利工程中不管是點型工程還是線型工程,其中引起水土流失的源頭都是不可忽視的。其次,在水利工程項目進入初步設計時期,要細分和完善項目區的水土保持設施種類及規模,詳細分析水利工程規模中的項目人為擾動原地表,并制定出細致的規劃設計,同時針對項目區占用的耕地以及挖填方區,也要制定出妥善的水土保持設施設計。雖然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只是水利工程中的一個小部分,但是其成效卻是不容忽視的,正所謂“千里之提毀于蟻穴”,在初步規劃設計中水土保持的防治措施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3.2 從水利工程施工入手
由于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主要分為點狀和線狀,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在施工階段,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中的開挖區、回填區、棄渣場等需要運用工程措施和可生物措施相互結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各自都具有特有的功能,又可以結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能夠提高地面植被的覆蓋率,加強土壤的抗蝕力,有效地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在挖方區,設置截流溝、排水渠等防止坡地水土流失,設置擋土墻、抗滑樁等防止滑坡或泥石流等重力侵蝕的發生。在回填區,整理坡地地形,并種植林草輔助,防止施工階段風蝕、水蝕等侵蝕的發生。在施工階段臨時占用的耕地、林地上,對于產生的棄碴,盡可能地作為供應水土保持的設施使用,結束時對場地進行清理、補植地表植被,注意防護。在治溝工程中如建造淤地壩、谷坊,應根據當時的條件,充分利用當地的水文優勢,防止邊坡的沖刷。在臨時的生活區,加強管理,樹立水土保持的意識,防止生活污水污染農田。在施工工程中,比如蓄水、引水、堤防等都會人為的破壞原地表植被,變換坡形、溝床等,這些都是在主體工程進展中比較容易忽視的,需要施工中的工作人員樹立強烈的水土保持意識,將水土保持作為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3 從水利工程管理入手
第一,要對水利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進行監視和測控。監控的主要內容包括:水土流失狀況(面積、強度、流失量等)動態變化、水土流失影響因子動態變化、水土保持措施實施情況及其防治效益等,通過監控,掌握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發生的部位、時段、強度以及特點,以便有效地調整或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為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預測和防治方案提供依據,最大限度為水土保持做出貢獻;第二,水利工程中需要監理機構對工程中涉及的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工程中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進行監督控制。由于水土保持工程和可生物工程都對主體工程有不可忽視的輔助作用,因此,監理機構的工作人員必須具有水土保持環境意識,對水利工程中人為擾動原地表植被的行為加以監督和控制,對于被忽視的水土保持措施,監理機構應要求施工單位嚴格按照水土保持規范實施,減少風蝕、水蝕、以及重力的侵蝕,在水利工程中持久有效地發揮其作用。
4 水土保持可持續發展
水土保持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水土保持一直是我們國家所提倡鼓勵的政策。近年來,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是以小流域為單位,興修各種水利工程,從而能夠有效地達到攔洪蓄水、攔沙保土的目的,使生態環境得以改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最終達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樹廣,王德偉.論水土保持與水利可持續發展[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1,(07).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洪澇災害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