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課堂概念范文
時間:2023-05-29 15:08: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智慧課堂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12-0078-04
教育信息化作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戰略重點,是十報告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撐和推動力。隨著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的主戰場,其信息化工作成為了當前一個階段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點與焦點。以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代表的智慧課堂在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手段、增進教學互動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智慧課堂在實際教學應用中仍然存在問題。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及合肥市部分高中的應用實踐,對智慧課堂的概念及模式進行分析,探究利用智慧課堂實現高效課堂的方法。
一、智慧課堂的概念及特征
隨著教育信息化技術的深入發展,智慧課堂被越來越多的關注,有關智慧課堂的研究也層出不窮,吳曉靜和傅巖指出智慧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是追求學生的智慧發展、師生情智交流和學生智慧發展過程[1]。唐燁偉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構建方法及案例研究》一文中論述了智慧課堂應用的四個層次,提出先思想后應用工具的智慧課堂應用模式[2]。卞金金和徐福蔭分析了智慧課堂的學習模式,認為有助于學生優化學習過程,提升學習興趣[3]。張麗娟和鄭曉丹采用實證研究方法,在學習者主動、引導者指導的模式下,驗證在學生高階思維發展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智慧課堂的價值和意義,表明智慧課堂對于推進學生高階思維發展具有積極影響[4]。孫曙輝和劉邦奇認為智慧課堂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課堂,其目的是基于動態學習數據分析和“云網端”的運用,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全面變革課堂教學的形式和內容,構建大數據時代的信息化課堂教學模式[5]。基于以上研究,結合合肥市高中智慧課堂的應用實例,筆者認為智慧課堂是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支撐下,通過引入新型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將技術融入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變革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構建針對性、互動性和智慧化的高效課堂,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結合上述定義,本文認為智慧課堂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教學針對化
智慧課堂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最大的區別在于核心理念,傳統課堂教學實現的是大班制、統一化教學,而智慧課堂旨在實現個性化、針對性教學。在具體的技術實現中,智慧課堂教學模式通過課前的資源推送和測評分析、課中互動的及時評價和立體反饋,以及課后作業的個性化推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專題輔導,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2.課堂互動化
傳統課堂教學活動的互動交流依賴于教師的課堂提問,學生代表回答,具有極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互動”由教師單方面發起,缺乏雙向性,另一方面,“被互動”到的學生較少,缺乏全面性。基于智慧課堂的核心理念,為實現智慧課堂教學針對性,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移動教學、學習終端不斷智能化提升,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互動性提供工具支持,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立體化交流。
3.反饋數據化
智慧課堂實現針對性教學的核心優勢來自于對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的大數據挖掘與分析。傳統課堂教學活動缺乏理念與技術對行為數據進行采集分析,疏于過程性評價,僅限于對學業成績的總結性評價。大數據技術的空前發展對于教育教學形成有力支撐。在智慧課堂中,通過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設備的采用,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伴隨式采集師生教學、學習行為數據,最終形成有效的、高價值的教學、學習評價。
二、智慧課堂模式構建
針對當前國內智慧課堂發展和研究現狀,為了更好應用智慧課堂提升我市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教學的能力,我市面向全市12所市屬高中進行了智慧課堂的全面建設,并于2016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結合合肥市市屬高中智慧課堂實踐模式,對智慧課堂展開深入分析,從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式、架構設計兩個層面進一步剖析智慧課堂。
1.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構建
篇2
【關鍵詞】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智慧目標;理性思維;教學案例
一、問題的提出
在數學學習中有時學生盡管很努力用功,但還是覺得學不透徹,知識理解模糊不清,知識運用只能機械模仿,不能主動靈活地用來解決實際問題.這說明我們的教學還存在問題,比如,有的課堂還是灌輸式,學生的學習主要停留在記憶、背誦、模仿的低層面;課堂上教師講得太多太滿,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總之我們的教學缺少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筆者認為課堂教學要講究教學目標的高層次,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教學要教出智慧來.
二、如何培養理性思維能力
案例 “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的教學,下面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教學設計,你能看出有什么不足嗎?教學過程如下:
【環節1】 教師講公式,對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的公式進行推導,得出公式結論.
【環節2】 教師講例題,采用“題組教學”設計一系列例題和配套習題,讓學生做模仿練習. 例1:求值cos 15° = ?(教師講解)練習1:求值sin 15° = ?(學生練習)通過一例一練的變式訓練鋪設階梯,學生在公式的運用中初步體驗公式的價值,接著師生做下面例題和習題,例2:已知cos α = - ,α∈0, ,求cos - α的值. 然后讓學生做練習:已知cos α = ,α∈0, ,cos(α + β) = - ,β∈0, ,求cos β的值. 接著教師安排例題3和變式訓練題,是3道有難度的題,各個習題例題的難度逐漸加大,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形成使用公式的各種“構造”的技能.
【環節3】教師總結解題方法:(1)湊角;(2)分拆角;(3)配成公式形式或逆用公式.
【環節4】教師強調用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公式的一些注意事項.
對這樣的一節公式教學進行反思,我們覺得教學中似乎缺少一些什么:學生到底收獲了什么?僅僅會用公式解題就能達到本節教學目標嗎?這樣的課教學目標處于淺層次:能用概念和公式解題. 把解題當成了教學的終點是當下一些教師課堂教學的誤區. 這樣的課往往是重視解題規律和技巧的培訓,而缺少理性思維的養成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我們如果提高一下這節課的教學檔次,把培養思維能力作為主旋律,多讓學生探究一下,多給學生一些思索的機會,如:可以把例1作為本節的“情境創設”,開始就把學生帶入了思索的情境中,接著師生共同探求如何求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從而對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的公式進行探究,那么整節課就順理成章. 至于在運用公式中使用“配型、湊角、分拆”等具體招法,實際上已經在公式的探究中有所感悟了,教師只要在例題習題解答中稍加點撥,這些解題技法也就都水到渠成地在學生的掌握之中了. 把教學的重心前移,功在果之前,是教學的高境界,也是難得的高效率高層次的教學. 在本節教學中,還要滲透一些數學研究思想,如類比思想,從“具體度數的角”到“字母代表的角”的類比,特殊角到非特殊角的類比等.
三、“智慧”可以教出來
我們的每一節課,就是學生成長的一點一滴的雨露,就是在為學生積蓄一生的力量. 課堂教學急需思維檔次的升級,課堂教學要教出智慧來. 心理學指出,智慧是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事物的能力,包括遺傳智慧與獲得智慧,獲得智慧包括智力體系、知識體系、 方法與技能體系、觀念與思想體系.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課堂應該通過對知識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智慧,尤其是思維靈活性和知識的應用意識的開發應該成為教師重點探究的課題.
案例1 “集合的教學”,歷年的高考集合題不僅考查集合知識,如集合的交并補運算,而且考查學生在學習集合知識過程中的分類思維方法、列舉探究方法,以及符號意識、運算規則意識等智慧層面的東西,如用列舉推理的思想方法和符號意識就是創新的智慧,有的集合題涉及了元素特征是用不等式表示出來的,就可以用組合知識、線性規劃知識等其他單元知識來解,這就是發現和轉化的智慧.
案例2 “函數概念的教學”,其知識目標是弄清函數是什么,了解函數概念,僅是三維目標中的一項,至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教學中經常是被教師忽略的,有時也是難以落實的,當下函數教學,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解題目標上. 實際上,函數教學應該講出智慧來,如從常數到變量的字母意識體現的“數學符號智慧”,對變量的變化體現的“運動變化的智慧”,建立函數模型的“模型化智慧”,從對函數能做什么的思考中體現的能主動構造函數的“構造的智慧”,從函數式到函數圖像的“圖形化的直覺思維智慧”等,這些本應該在函數課堂教學中講出來的智慧,才是函數教學的長遠目標,但經常被某些教師淡化了,造成函數題學生解決起來有困難,甚至連構造函數都要通過大量練習低效率地強化.
案例3 “數學習題課的教學”,倡導“研磨”中出智慧. 有時講評試卷,不僅要講正確解法,而且要重視錯誤的做法,要研究出現錯誤的原因,采取什么補救方法,應用中出智慧,糾錯反思中出智慧. 數學課就是講數學道理的, 智慧來自經常鼓勵學生親身實踐.
總之,教學中要多些智慧的培養,多些創新意識的養成. 教學設計中要精心設計可以培養靈活性的訓練內容,比如設計問題串訓練思維的發散性等. 教師對教材要深入鉆研,真正理解教學內容的本質,真正了解學生的狀況,這樣才能使數學課堂變成在知識的探究中發展學生智慧的殿堂.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高中生物;智慧課堂;教學效率
一、變“講堂”為“學堂”
智慧課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從傳統的以教師“講”為主,到學生的“學”為主,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力營造一種寬松和民主的氛圍,有效激勵學生的自主意識,激活學生的想象力,為學生互動營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學生不同觀點的碰撞和交流。高中階段學生具有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的特點,教師在教學組織中可以通過提出學生感興趣的生物話題。如:對基因工程、克隆人體等展開討論;還可以針對教學目標設計一些具有探究性的生物問題,如:“空中飛行的動物”一課,引導學生思考空中飛行的動物都是什么、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和陸地、海洋中的動物有什么區別,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精神,從教授學生知識向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轉變,在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同時,也達到了課堂互動、能動的目的。
二、變“教案”為“學案”
篇4
【關鍵詞】慧雅教育;音樂課堂;空間感創設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7-0098-02
在指向有效教學的新型教育背景下,中小學音樂課堂的價值、目標、內容和方法正在發生變化,然而基于浸潤在“慧雅”教育理念下,筆者對本校所在城市、區域所呈現的音樂課堂現狀產生了一些疑問。如:常以“高效課堂”“有效教學”等追求高效率的音樂課堂為主導思想,為了呈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反應較慢的學生不再給予等待的機會,導致課堂氣氛緊張;在平時的音樂課堂上為了節省時間講解知識點,忽略給孩子充分欣賞、充分體驗的重要環節,聽完一遍即刻提問;當學生發揮想象,對初聽的音樂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時,部分教師卻認為只有自己的答案才是“正_的答案”,從而強加給學生自己對音樂的理解,扼殺學生的聽覺想象力……
針對以上現象,筆者作出了以下幾點思考:
一、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體驗、反思和發展空間
具體體現在構建多元化的教學目標、開放的教學環境、多維的教學設計上。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呈現一種多維度立體化的教學體驗,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給予學生參與的機會,展現學生的個性,開發他們的潛能。時代在發展,當代學生的自我意識愈發強烈,傳統課堂教學中過于單薄的教學目標和過于飽滿的教學設計,缺少引發學生思考的留白和學生自己實踐體驗的余地。現代教學呼喚教師營造快樂美妙的課堂,就像構思一幅立體而有深度的畫作,不能急功近利,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長遠目標,引領新時代的教學。
音樂教學中的“空間感”就是給予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近年來,國外的音樂教育專家將“空間感”概念逐步深化,使這個概念在教師的授課中逐步加強。他們推出各種概念,如“非正式教學”“游戲化教學”“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等等。這些概念都是提倡音樂教育工作者重視學生對音樂的自我理解,有彈性地去理解音樂,而這種自我理解需要的正是一種“空間感”――老師給學生的“空間”。在國內,教育專家開始逐步重視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但是這種互動沒有很好地體現在音樂教學中。許多音樂教師雖然在逐步引導學生與之互動,但是很大一部分是為了互動而互動,是在老師的安排下“按部就班”的互動,這就需要引入“空間感”概念。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是需要時間的,如同細品珍肴一般,慢慢咀嚼、品嘗、回味。教師所需要的就是給學生這個空間去細品。
二、教師應在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上創設教學空間感
1. 音樂課堂教學目標空間感的創設
音樂是一門藝術,教學同樣是一門藝術。在音樂課堂中體現“慧雅教育”理念,更加考驗音樂教師的基本功、課堂駕馭能力和音樂專業技能。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音樂對學生的感受力、審美力及創造力,在感悟音樂中凈化心靈。音樂來源于生活,給人以美的體驗,學校音樂課如果只注重知識的傳授,那就違背了開設這門課的美好初衷。所以,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獲得美的體驗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目標的定制,不應“大、空、假”,慧雅教育主張以“浸潤式體驗活動教學”來逐漸影響、引導學生的身心發展。音樂課程的性質具有人文性、審美性與實踐性,所以教學目標的制定應以學生為本,教師用美的語言、美的音樂,制造美的情境、美的感受、美的體驗,所以教學目標應以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為靈魂。
2. 音樂課堂教學過程空間感的創設
音樂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聆聽和交流互動中逐漸體會音樂的內涵,通過聽、賞、演、唱等多種方法實現對音樂的體悟。
以筆者在2015年度“一師一優課”參賽獲得“部優”的《船工號子》一課為例。初聽音頻時,筆者首先讓學生體驗這樣的歌曲會是在怎樣的情境下演唱的?是寧靜的江南水鄉,還是險峻的長江三峽?學生從豪邁、有力的歌聲中,判斷有可能是在三峽唱的。接著復聽第一部分,讓學生思考演唱者是一人還是多人?是怎樣的演唱的形式?學生聽出是一領眾和,而《船工號子》所在單元均為勞動號子,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相關知識,所以復聽時,學生即刻抓住了勞動號子的特點,思考這是一首在勞動時演唱的歌曲,而勞動的環境就是三峽岸邊,更加確定了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隨后再聽第一部分,讓學生關注演唱者的發聲方式,并進行模仿。學生在體驗、模仿、思考中,感受到勞動者的演唱和普通我們所理解的“演唱”方式并不一樣,發聲的位置以胸聲為主,雖然音調高、旋律高亢,但是并沒有使用過多頭聲,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演唱形式?學生經過三次聆聽、思考、感受,已經明確了演唱者的身份――他們是長江邊的勞動者,纖夫。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這是一首勞動號子,也沒有直接給出勞動者的身份,而是在三次反復地聆聽與體驗中逐一明朗各個問題的答案。這樣的教學過程,注重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要素的特點,更注重培養學生聆聽的習慣。學生在逐一得出愈加肯定的答案后,都非常有成就感,增加了對歌曲欣賞和學習的興趣。
3. 音樂課堂教學方法空間感的創設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多媒體已經成了教師教學的主要輔助工具。網絡的視聽性和感官性讓教材上的樂譜瞬間充滿了生命力,學生足不出戶就暢游了音樂世界的海洋,音樂體會更加的豐富、深刻而又持久。
篇5
關鍵詞:智慧型教師;智慧型課堂;信息技術
一、智慧型教師
智慧型教師必須要有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什么樣的教師才是智慧型教師呢?“智慧型教師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產物,是教師在探求教育教學規律基礎上長期實踐、
感悟、反思的結果,也是教師的教育理念、知識學養、情感與價值觀、教育機制、教學風格等多方面素質高度個性化的綜合體現。”智慧型教師就是具有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師。
對于智慧型教師,我們的前輩早已作了很好的闡述。葉瀾先生在論述智慧型教師的特征時認為,應具有敏銳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形勢和新問題的能力……具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學校生活,熱愛學習和創造,愿與他人進行心靈對話的魅力。
個人認為,智慧型教師應具備哪些智慧呢?
智慧一:掌握深厚的知識和技術,不斷拓寬知識面和本領。
智慧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活力而生動課堂。
智慧三:掌握靈活的教育機智,加強課堂組織和協調能力。
智慧四:做好課后反思和總結,注重教學研究。
那么,智慧型教師的智慧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師的智慧是需要教師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不斷的反思、總結和提煉,是教師形成一種良好的總結和反思習慣;智慧的形成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地進行反思、總結、提煉和實踐。
二、智慧型課堂
有智慧的教師才能構建出智慧型課堂,那么,什么是智慧型課堂?
智慧的課堂,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感受過程,習得規律,發展智慧”。在課堂上,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不輕易否定學生的選擇和判斷,也不強迫學生去認同;應該以熱情的鼓勵、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導與學生進行交流;以教師自己獨特的教學藝術,把學生推到自主學習的舞臺上,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智慧的課堂,應該追求教學的真質量,追求課堂的真效益。
三、構建智慧的信息技術課堂
一堂具有智慧的信息技術課應具有三個特征:和諧的教學氛圍、具有情境和問題的課堂以及開放的課堂。
1.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智慧課堂應是一個寬松和諧的課堂,舒適的教室環境,積極向上的班風,認真學習的態度,和藹可親的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和學生能夠平等地交流,教授給學生知識,學生在不斷思考中產生智慧,教師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形成教育智慧。可見,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對于一堂智慧型課堂是多么的重要。
2.課堂應創設情境和問題
人的思維始于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發展學生智慧的重要途徑。在課堂上,積極創設有思維價值的活動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思考。
3.課堂應是開放的課堂
智慧型課堂應是開放的,而開放的課堂就是這樣一塊肥沃的、
有生命力的土壤。
(1)開放課堂的前提是開放的教材。信息時代,信息技術的教材已經顯得頗為陳舊,書上的很多內容,學生都已經掌握,這個時候教師就要開拓創新,以書本為主線,更新知識。
(2)開放課堂的核心是開放的思維。在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說、去動手、去歸納,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開放課堂的關鍵是開放的評價。要采用教師評價、學生之間評價、學生自己評價等多種開放的評價方式。
案例:朱峰老師的課――《網絡數據庫的信息檢索》
在本節課中朱老師引入了“搜商”這個概念,激發了學生探索的興趣。然后進行分組,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任務,并對小組進行評分,得分最高的小組可獲得獎品。
活動任務一:搜相機(個體活動)
要求:尼康或佳能的數碼相機、像素在1600-2000萬之間、8倍或10倍變焦、價格在800-1500元之間。
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自行搜索,大部分學生開始打開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還有一小部分學生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怎么做,這個時候就提醒學生上節課學到的搜索引擎,這時學生頓時有了方向感。
在搜到相關信息后,篩選信息又是一大難題,要根據給出的相關要求找到符合條件的相機,這個時候就要發揮學生的智慧,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符合條件的答案。
活動任務二:查機票(小組活動)
要求:10月份去曼谷自助游、單程直達、票價要求經濟實惠、信息可靠。
小組展開了一系列的搜索,成員之間再進行相互比較,哪個網站最可靠、票價最便宜。這個活動讓學生自主觀察,培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討論交流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活動任務三:找酒店(自主探究)
要求:曼谷、300~400元之間、四星級、信息可靠。
這個活動屬于拓展型活動,學生通過這個活動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通過這三個活動,學生對網絡數據庫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并能很好地與搜索引擎區分開來。我認為,朱老師是一名智慧型教師,這也是一節具有智慧的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智慧的潛能。
一名有智慧的教師,才能構建出智慧型課堂,這需要時間的磨煉,實踐的積累,深刻的反思和透徹的總結。
參考文獻:
[1]王.智慧型教師的誕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篇6
教學主張形成:
我的“‘思想?智慧’數學課堂”的主張一是源于我十七年的教研員生涯對數學教育教學的觀察與思考,在親歷課程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從數學教學來看,數學課堂如何在讓孩子學了數學知識的同時,積淀數學素養、培養數學能力、形成數學思維。讓孩子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有“后勁”而不是簡單體現在短時間的應對考試,這才是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這門學科強調的不應該是孤立的數學知識的累積,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的學習讓學生喜歡數學,具有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學會數學思考,具有較強數學素養。數學課堂應該是智慧的,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幸福的。二是源于我對我原有課題“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的執著,是我研究了5年的課題的延續,2007年我參加廈門市專家型教師培養對象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有關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2010年“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研究”被市課題規劃辦確定為市“十?一五”規劃課題。2011年秋,將這一研究課題輻射到全區,研究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領域更廣,觸及層面更深。《小學數學思想方法及其有效滲透教學研究》發表在核心期刊上。三是源于我對數學教育教學改革的分析和思考。數學教育給孩子帶來的決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智慧和能力,我國建國以來的小學數學相關的標準和規定,從1950年的《小學算術課程暫行標準(草案)》到1986年的《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再到今天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是一部部描述重視數學思想,開發學生智慧主張軌跡的教育史呈現。實現培養學生基本數學思想、啟迪學生智慧的目標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基于以上三點我第一次確定我的個人教學主張是“讓數學課堂充滿智慧,讓數學學習寫滿幸福。”在經過幾次的修訂后又定為“思想?智慧”的數學課堂。
摘要
形成用數學思維的解決生活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數學氣質、養成學生刻苦鉆研的數學精神,進而積淀數學素養、習得智慧。
思想智慧;教學實踐
數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積淀學生數學素養,啟發學生數學智慧。要達成這個目標,小學教學課堂就應該是“智慧數學”的課堂。教師應本著為學生智慧的生長而教進行智慧預設,通過挖掘教材中隱性的數學思想、尋求在數學課堂中有效的滲透數學思想的方法和策略,形成有利于啟迪學生智慧的教學預案。讓學生在愉悅的課堂學習中自主探究、在與教材、學生、教師、自我的對話和思維碰撞中,引發學生深度的數學思考,讓學生學會質疑、具有批判性思維、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進行智慧性地學習。
一、關于數學思想與教學智慧
1.關于數學思想:指人們對數學理論與內容的本質認識,它直接支配著數學的實踐活動。數學方法,是指某一數學活動過程的途徑、程度、手段,它具有過程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點。小學生常用的數學思想有符號思想、對應思想、化歸思想、類比思想等,主要的數學方法有觀察方法、實驗方法、假設方法等。
數學思想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已經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通過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數學思維訓練,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史寧中教授認為數學的基本思想應該是數學的產生與發展必須依賴的思想,是學習過數學與沒有學習數學的思維差異――可以歸納為三種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數學思想滲透,引導學生了解和把握一定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
2.關于數學智慧:數學本身高度的抽象性和邏輯的嚴密性,知識的系統性,應用的廣泛性,奠定了數學教學在培養學生數學思想、啟迪學生智慧中所具有的獨有的地位和作用。數學的教學應是一種智慧的教學;數學課堂應是智慧生長的“沃土”。課堂上,學生習得的不應僅僅是知識本身,而應是探尋知識的過程中所萌發的智慧,即數學智慧。數學智慧并不等于學生會做幾道數學習題,不是外顯的知識,而是屬于緘默知識的范疇,以數學思維的生成、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數學解題中的靈感萌發作為其內隱的表達形式。數學智慧的外在表現形式是數學智慧技能的高低,數學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數學基本概念和規則的基礎上.將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應用于與原本的學習情境相類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決問題的過程。具有較強的數學智慧技能的孩子在面對涉及知識點多,綜合性強的題目時,能顯現出較好的解題能力和數學素養,善于從關鍵點著眼,從整體入手,通過對其全面、深刻地考察和對整體與局部辯證關系的認識,廣泛地收集和獲取信息,用結構化地思維去分析和思考問題,利用數學思想方法進行轉化、類比、聯想、探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二、小學“思想.智慧”數學課堂的基本特征
(1)傳遞“智慧”的幸福感
“智慧有其鮮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歡悅、幸福,這是智慧的表情。”充滿智慧的人總是愉悅的,總是充溢著幸福感的,智慧地生活著肯定是幸福的。讓孩子學習數學具有幸福感,一直是數學教育的難題,由于數學學科本身的抽象性、符號化、邏輯性等特點,數學的學習長久以來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強制性學于主動學習,如何讓學生學習數學有幸福感,對數學有興趣,是決定孩子能否主動學習數學、主動參與課堂的關鍵,而這恰恰是影響數學課堂效率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課堂中教師要充滿智慧地預設每個環節,充滿激情地組織課堂教學,讓孩子愉快、自由的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愉快的心態和自由的氛圍才可能有智慧火花,讓孩子充滿信心、充滿喜悅、充滿歡樂地去學習和創造。這樣才能使數學的學習充滿魅力,學生才能在刻苦的探求知識的過程中常懷歡喜心,在主動的潛心鉆研中開啟智慧之門!
(2)創設“智慧”的教與學
智慧的課堂我想應該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教學的智慧,其次是智慧的教學,再次是智慧的傳遞。智慧的教與學是教師內在教學素質和策略性教學知識的總體體現,具體表現在獨到的、創新的、厚實的具有靈性的教學預設與實施。例如張齊華所執教的《負數》一課,沒有課件,沒有太多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一個黑板,一支粉筆卻憑借教師的獨到的智慧組織教學。首先,教學智慧,體現在提出的一些問題,圍繞目標,按照以定的結構精心設計,通過一個個問題指向教學知識、方法、思想等發生發展過程。在教學中主張老師請學生說“在哪看見過負數?”,再拋出問題“知道是什么含義嗎?小組討論討論。”,“討論是用嘴巴,有的同學卻把手也比畫上了,是不是要借助圖形更能說明負數的含義,現在請同學們在小組內就你們發現的負數畫一畫。”,“請小組派代表上講臺當老師說一說你們畫的負數的意義,其他組的同學可以向他們提問題。”然后教學就在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中,在教師不失時機地點撥和捕捉課堂生成中智慧地推進,教師熱情的鼓勵,學生熱情空前高漲,積極地參與。其次,智慧的教學,在課堂上表現為“教師面臨復雜的教學情境所表現出來的一中敏感、迅速、準確地判斷能力。”其核心在于智慧,葉瀾認為智慧型教師“具有把握對象實際面臨的情境及時作出決策和選擇、調節教育行為的魄力”,“具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學校生活、熱愛學習和創造、愿與他人進行心靈對話的魅力”。教師在課堂上要綜合地采用各種教學策略、有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極度的敏銳和機智,隨時捕捉課堂的生成。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生成適時的對學生進行肯定、鼓勵、保護,恰到好處地點撥和指導,時時點亮著那盞智慧之燈,才能開啟學生的智慧。如《負數》的教學中,學生講解自己畫的樓房“-1層”的時候,教師機智的引導學生觀察這個組的同學在地板的地方寫了一個“0”,并引導說:“老師長這么大,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地板上看到‘0’的,請他們來說說為什么”。有效地擷取課堂生成,突破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重點――關于“0”的教學;當有的同學發現學生所畫的圖可以看成數軸時,教師驚喜的說:“當我們都還在糾結樓上一層和樓下一層時,這位同學已經看到數軸了,這就是數學的眼光!”再一次以教師的智慧利用課堂生成,幫助學生實現抽象和建模,使學生對負數的學習融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豐富學生的數感。
而智慧的教學核心在于教學,不是簡單的講解和傳遞知識而是引發學生深入的、把握知識本質核心深層次思考,是教師運用教學智慧所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表現為教師充滿思想、情感的教學;遵循教育思想和教育規律的教學;創造性的教學;真實的教學。其一注重過程性教學――凸顯自然和本真。在數學課堂中還原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依據學生的思維進程及時的調整教學思路,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地思考與表達,恰到好處地引導和評價,指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教才是智慧的教。如《小數的初步認識》創設了課前讓學生到超市調查各種商品的價格,課上進行交流的情景,讓學生介紹他所調查的商品的價格各怎么呈現,表示什么意思,借此豐富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和感知,然后讓學生觀察這些數和我們以往所學過的數有什么不同,(都有一個點)教師再介紹“數學上把它叫――小數點,然后告訴孩子像1.5、2.30、0.86等這樣的數叫小數,然后引導學生試著讀一讀,學生可能會出現讀成“二點三十”的錯誤讀法,教師再做正確的引導,指導寫小數,然后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哪兒有小數,在小組中交流并在全班反饋,學生可能會說到很多,其中不排除有身高的,這時教師就順時導入例1的教學,借助米尺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的認識小數,這樣的教學讓還原了小數概念的形成過程,還課堂教學于本真,讓學生在調查、交流、觀察和反思中豐富了數感,培養了能力,而不是直接的簡單的告訴孩子什么是小數,該怎么讀怎么寫。其二,轉變學習方式――重視探究和創造。要促使課堂充滿智慧的魅力,教師就要立足課堂,注重生成,讓學生的思維呈“輻射狀”向外拓展。自主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由自主展開的學習方式才是有效的,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通過數學觀察、實踐操作、分析探究,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實現數學再創造。在知識的再創造中,學生學會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思維的方法,培養了能力;在知識的再創造中,學生養成了科學的態度和探究的精神,積淀數學素養。在《負數》一課中,教師以高觀點為指導,盈動著數學思想和對學生真誠的熱愛,在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成為一個幕后的調控者,在關鍵的時候點燃學生探究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經歷橫向數學化和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中完成對“負數”這一概念的豐富感知,在發現、辨析、抽象、概括和建模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中,把握“負數”這一概念的最核心的本質。
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通過教師智慧的教學,達成與學生思維的碰撞,傳遞智慧,在幫助學生獲得扎實的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獲得探究和活動的體驗與經驗,挖掘蘊含在數學知識背后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學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形成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課堂上不時閃爍著師生碰撞的智慧火花,心智的喚醒與開發,需要通過生動的情景,提供各種平臺,讓學生敢想、敢問、敢爭論,教師本身應該是智慧的課堂才能是智慧的課堂,學生也才能有智慧。如《負數》的教學中老師創設了老師的兒子體檢單上去年記載身高+3.5cm,今年記載身高-1.2cm,老師智慧設問“我的兒子難道縮水了?”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在稍作思考后突然頓悟“是以某一年齡標準身高為標準的”從而帶出了“負數”的另一個知識點――不都是以“0”作為分界點的。還比如在《簡便計算的復習課中,學生在練習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利用教師提供的數,編寫能簡便運算的式子,學生自己上臺展示并說明設想,當有一個學生說到“1.2+6.7+8.8”是依據“湊整”法、利用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時,另一位學生提問“既然是湊整為什么不只選兩個數,編一道一步的就好?”發言的女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為必須是三個數兩步的計算才能顯現出比較簡便。”極具機智的對話內容和場景博得在座的聽課教師和學生自發的熱烈掌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此可見教師平時的課堂教學給學生更多的是自我展示的平臺、是師生、生生智慧性對話的平臺。
三、用 “思想?智慧”視角解讀數學文本
本人從教學主張的視角和立場解讀數學文本、對人教版小學1―6年級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進行一一的分析整理。 使教材中隱含的數學思想變成顯性存在(顯性化);并把它進行整理從零散存在變成系統存在(結構化)。同時提供了滲透教學的方法和要求。為達成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促進學生智慧地學奠定重要的基礎。
小學數學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很多,突出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當于抓住了小學數學知識的精髓.其中最基本的數學思想有三類:抽象、推理和建模。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三大基本思想而派生的思想方法有化歸思想、類比思想、數形結合思想、符號思想、統計思想、函數的思想方法、分類思想、極限思想、假設思想、一一對應思想等。如:化歸思想方法:所謂的化歸思想更簡單一點說就是將新知轉化為舊知、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等,數學化歸思想方法是數學教學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思路和途徑之一,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化歸思想主要集中在解題中和各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的推導、立體圖形體積公式的推導中,在新的課程標準。模型化思想:建立和研究客觀事物的數學模型,從量的方法來揭示數學對象本質特征和變化規律的方法稱為模型方法。模型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探索數學的作用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小學階段最典型的滲透模型化思想的是:植樹問題、烙餅問題、抽屜原 理等。
下面就以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冊教材中的主要數學思想方法分析及滲透方法和要求做簡要的舉隅和分析:
一年級上冊:本冊教科書以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
1.對比思想、分類思想:在認識10以內的數之前,
先安排數一數、比一比、分一分、認位置等內容的教學;在10以內加、減法之前,先安排分與合的教學。通過數一數,讓學生初步感受到數能表示物體的個數;通過比長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輕重,讓學生初步學習簡單的比較;通過分一分,讓學生接觸簡單的分類,并初步感受到同一類物體有相同的特性;通過認位置,讓學生認識簡單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體的位置是相對的。
2.一一對應思想:在同樣多、比多、比少有對應的數學思想,初步學會從數學思維的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數出物體的個數,比較事物的多少,比較簡單的長短、大小、輕重等。
3.符號化思想:在“>”、“
4.統計思想:散布在各練習中,用表格的形式呈現數據,滲透初步的統計表的知識。
一年級下冊:教材安排了訓練數學思維的內容,加大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力度。
1.安排了已經符號化的數學問題,如《找規律》,有利于學生進行主動的觀察、猜測、推理、實驗等初步感受數學的思想方法,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訓練。
2.統計思想:在整理和復習的練十一的第十四、十五題出現了統計表和實物統計圖。
篇7
由田亮老師執教的《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材料,一步步引導學生從物體走向圖形,從圖形走向數量,從粗略走向精確,從復雜走向簡單。同時輔之以教師的智慧心語,整個課堂學生學得輕松、學得自然,這就是“智慧數學”課堂的典范,就是我心目中的智慧數學課堂!
【片段1】
師:長方形是一個封閉的圖形,你能給一個長方形涂色嗎?
把學生分成兩組,每人一張紙,紙上有一個長方形,兩組間進行涂色比賽(兩張紙一樣大,但紙上的長方形不一樣大)。結果第一組大部分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已經涂好,而另一組一個學生也沒有完成。
師讓已經完成的學生展示自己的作業。
生1:他們的小,我們的大。不公平。
師:什么小?
生2:他們的長方形小,我們的長方形大。
師:長方形的大與小就是指長方形的什么?(面積)
師:封閉圖形的大與小指的就是封閉圖形的面積。除了長方形外,你還知道哪些封閉圖形?
生3: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
……
數學教學活動是一種探索活動,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想象、游戲、猜測、檢驗等活動,經歷智慧的生長過程。面積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對學生而言,用語言來描述有一定的困難。在這個片段中,教師既沒有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也沒有放任自流,而是通過一個涂色比賽的活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并及時掌握反饋的信息,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進行策略引導。比賽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過比賽幫助學生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有趣,讓學生深入到封閉圖形的情境中去,并自然地過渡到圖形面積的教學。整個過程寓教于樂,其樂無窮。
【片段2】
出示幾個圖形,讓學生選擇其中的兩個圖形比較面積。
生1:三角形的面積比上面的長方形面積小。
生2:橢圓的面積比梯形面積小。
……
師(指著兩個長方形):你能一眼看出哪個長方形的面積大嗎?
生:不能。
師:我認為(手指著右邊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比(手指著左邊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大得多,你們相信嗎?(學生搖頭表示不同意)
師出示:
師:圖1中的長方形里有6個小正方形,所以它的的面積是6;圖2中的長方形里有35個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積是35。所以圖2的長方形比圖1的長方形大。
生(先是一愣,后來頓悟):不對。圖1和圖2的小正方形不一樣大,這樣不好比。
師:那你們說怎樣才好比呢?
生:找一樣大的小正方形才行。
師:是的。比較大小需要制定統一的標準,比較面積也一樣,它的標準就是面積單位。
……
教師恰當的“犯錯”,讓學生給教師及時“糾錯”,學生的自信心自然爆滿,印象也就必然深刻。如何引出“面積單位”這一概念,教師的處理方式也是充滿了智慧。教師剛給出幾個圖形時,一般人都會以為是上一環節的延伸,當教師說出“大得多”時,讓人十分吃驚,直到教師把長方形分成多個小正方形時,才叫人恍然大悟,心中尤為贊嘆教者的教學過程設計之巧妙,學生在猜測、疑惑、頓悟的情境中接受“面積單位”這一概念顯得是那么的自然。
【片段3】
師(拿出一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這個圖形是什么形狀?(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它的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投影出示上述內容讓學生讀一讀)
師讓學生將1平方厘米的紙片與自己的指甲比一比,看與哪個指甲差不多大。然后拿出一枚長方形的私人印章,讓學生估一估它的面積大約是( )平方厘米。
生1:2平方厘米。
師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與學生一起驗證,再拿出一個中隊標志,讓學生估一估面積。出示:它的面積大約是( )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 40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學生選擇填空。
師出示一張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要求學生量一量它的邊長。
生2:10厘米。
師:10厘米就是1分米,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分米。
師(拿出信封):估一估,信封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驗證。
師(拿出一個插座面板):插座面板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分米。你認為什么是1平方米呢?(大屏幕出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積的1平方米。)
師讓學生先用手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再閉眼想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學生想的過程中,師拿出一個1平方米的紅布展示在手中,讓學生看一看與自己想的大小是否差不多,再用這塊紅布測量黑板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
……
凡事預則立。雖然在教學中會產生一些非預設性的生成,但其實有很多是來自于教師精心的預設。本環節的亮點之處在于對學生幾次估一估的不同層次的要求非常合理。1平方厘米是這幾個面積單位的基礎,教者花的時間和精力也最多。教者先通過一張正方形紙片幫助學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感性認識,再輔之以估一估一枚印章的面積、一個中隊標志的面積加以鞏固。但估一估一枚印章的面積和一個中隊標志的面積教師也有不同層次的要求,因為中隊標志比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要大得多,學生直接估計出結果很困難,采用了選擇的方式很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體現了課堂的實效性,也反映了教師對問題設計的“智慧”。而對于1平方米的認識,通過學生的比劃、想象、驗證和實際應用循序漸進,顯得非常有層次性,反映了教者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能力的適度把握。
篇8
論文摘要:培養智慧的人需要智慧的教育者,培養有創新能力的學生需要具有創新智慧的教師。教師創新智慧的生成是課程權力、民主決策力和反思洞察力交互作用的結果。從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來看,創新智慧在教師專業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擬對教師創新智慧的內涵及生成進行初步試探。
在“知識文化走向智慧文化,知識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時代,越來越多的目光開始投向智慧教育的領域。當研究者沉浸于如何培養富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時,卻忽視了教師創新智慧的培養;當教師沉醉于使學生成為有智慧的人時,卻忽略了自身智慧的凝聚。按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智慧的學生”的邏輯,[1]是否能夠得出“只有具備創新智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的結論呢?隨著有關教育智慧研究的深入,涉及教師創新智慧相關的探討卻為數不多。從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來看,創新智慧在教師專業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擬對教師創新智慧的內涵及生成進行初步探索。
一、教師創新智慧概念的提出
1.創新智慧背景的分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的現象學教育學層面的教育機智論的影響,我國教育學界掀起了一股探索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熱潮。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智慧的概念探討、教育智慧的表現與獲得、教育智慧與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有感于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智慧的缺失,學者開始呼喚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師。當化知為智成為時下教育的一種價值走向時,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也愈見清晰。教師需要智慧,不僅需要理性智慧來完善自己對教育問題的理性思考,需要情感智慧來豐富自己對學生的愛和關心,需要實踐智慧來充實自己對教學主張的探索和感悟,同樣也需要創新智慧來挖掘創造潛能,提升自身智慧素養。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創新智慧和實踐智慧共同完成了對智慧的“知、情、意、行”四維度的整體把握。因此,筆者認為,教師需要生成創新智慧來指導學生的創新。
2.創新智慧內涵的厘定
“智慧”一詞與洞見、知識有關。國外學者理解“智慧是一個很上位的世俗概念,表示一種飽含情感的、統攬性的實踐藝術技巧,指向個人和社會的各種產品(goods)。”[2]哲學家馮契認為,“智慧就是合乎人性的自由發展的真理性的認識。”[3]心理學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便是智慧。教育學中界定“智慧是個體生命活力的象征,是個體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識、經驗習得的基礎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實踐等多個層面上生發,在教育過程和人生歷練中形成的應對社會、自然和人生的一種綜合能力系統。”[1]智慧的人依托于智慧的教育者。誠如“創造性是每個人所普遍具有的智慧潛能,教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使這種潛能轉化為現實的創造力”所言,[4]創造性與智慧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創新最核心的部分是創造性,而“教育勞動原本具有創造性,教師職能本應創造知識,它是以教師的完整智慧觀來駕馭與推動的。”[4]教師要想盡職盡能,以完整智慧觀來推進學生的學習,必須獲得教育智慧,尤其是創新智慧。
鑒于目前有關創新智慧界定的缺失,觀照創新智慧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筆者擬將創新智慧的內涵厘定為:作為生命主體的教師基于已有的知識結構、文化素養和人格魅力,依據自身對新知識、新方法的借鑒吸收,發揮創造潛能并靈活機智、新穎獨特地開展教育活動而達到一種智慧碰撞、和諧相生的教育情境的綜合性本領。這種本領是教師應對不同的教育情境所復演出來的感知、建構、重組、創造等多種能力優化整合后的高水平綜合能力。
就內容劃分來看,由于教師的教育活動主要集中于課堂,因此,教師創新智慧主要包括課堂教學的智慧、課堂管理的智慧和課程開發的創新。就產生途徑而言,“已有的知識結構、文化素養和人格魅力”以及“對新知識、新方法的借鑒吸收”是創新智慧的主要來源。有創新智慧的教師善于“以學致學”,巧妙地將國內外優秀的教育教學理論方法化為己用,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最大化地實現智慧教學。
二、教師創新智慧的生成要素
“智慧是生成的,知識是學來的”,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對智慧生成性涵義的表達。[5]有論者指出,“智慧文化綜合力”是作為智慧型教師素質生成的母本范式。見下圖:有關“智慧文化綜合力”的母本范式示意圖解。由圖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智慧文化綜合力”是智慧生成的最主要的“力”,是智慧型教師素質生成的重要動力。八種力的綜合促進了智慧的生成,開啟了教師以智慧啟迪智慧、以心靈感動心靈的教育藝術之門。
那么,教師的創新智慧又是如何生成的呢?“我們在探討智慧型教師素質時,最初(《智慧型教師塑造與教師創新智慧生成試探》)提出了創新智慧生成的‘三力’說,即文化力、思維力、審美力。”[6]基于此,參照“智慧文化綜合力”的母本范式研究,通過對創新智慧生成的“三力”學說的研讀,筆者認為,生成教師創新智慧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師的課程權力、民主決策力和反思洞察力三大要素。
1.課程權力
教師的課程權力主要包括課程開發和課程管理的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課程開發的權力。課程開發是指通過精心計劃的活動,開發出一項課程并將其提供給教育機構中的人們,以此作為進行教育方案的過程,它包括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課程實施與評價等階段。[7,8]換言之,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是課程開發的主要環節。課程開發的權力就要賦予教師以課程設計、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權力。教師在具體的課程開發過程中,如果能充分表達自己的心聲,完全考慮學生各方面的差異,有選擇地對教學方案進行針對性的規劃,那么教師的創造性潛能才有發揮的空間,創新智慧的生成才有可能。教師課程開發的能力直接影響其課程管理的效果。我國新課改的目標是要不斷創造課程管理新機制,用機制來激勵教師的教學。當教師擁有較大的課程管理權力時,便能夠根據實際及時作出判斷,從而調節自己的教育行為,使學生積極投入學習和創造中。
課程權力下放到教師,可以促進教師的教學活動,激勵教師的自我發揮、自我建構和自我創造。如果每門課程的實施都由教師來決定教學內容,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種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理想狀態。所以,“課程權力的分配與管理是影響課程實施水平的重要條件,特別是教師擁有多大的課程權力直接決定著教師創新智慧和潛能的發揮程度。”[9]教師合理、高效地行使課程權力,就可能生成并發揮自己的創新智慧。
2.民主決策力
決策力,是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簡單地理解,決策力就是制定方案辦法的能力。善于分析、果敢決斷、敢于承擔是決策力的三大表現。之所以把民主決策力列為創新智慧生成的一大要素,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師在教學中也充當著決策者的角色。決策要民主,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激發新思維;民主是平等,只有平等對話才能形成新思想。對話交往式教學保證了師生間對話的平等性。
然而,在真實的課堂上,如若教師成為“一意孤行”的決策者,對學生有著強烈的控制欲,由此學生在課堂上的民主話語權便喪失了。
學生的反問不應當被視為一種對教師權威的挑戰。天地君師的傳統原本就扼殺了民主。教師勿須畏懼并拒絕學生的反問,相反學生的反問往往能促使會思考的教師萌生新的教學想法。如果課堂上能夠形成一種民主決策的氛圍,教師不再以權威自居,那么學生就有更多的自由空間來思考、來質疑,教師就能與學生一同思考、一同學習,從而迸發出創新智慧的火花。 轉貼于
3.反思洞察力
歌德有句名言,“缺少知識人類就無法進步,缺少思考就不會有知識。”思考有助于知識和智慧的生成。反思洞察力是思維力的核心部分,它是基于理性思考的前提,通過準確判斷、合理推理和正確歸因,進行發現并敏銳捕捉到各種問題和矛盾的思維能力。如:Richard D Parsons和Kimber lee S.Brow所指出的:“教師需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個人所面臨的獨特的教學環境”,“智慧和機智是我們通過教學實踐,不僅僅是教學本身所獲得的通過過去的經驗,結合對這些經驗的反思,我們得以體現機智”。[10]針對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的復雜性,教師可以通過敏銳洞察、縝密分析和批判反思來創造性地解決教學中的突發狀況。學生的一個目光、一個手勢、一句不經意間破口而出的話語,都是值得教師反思洞察的。當教師的教學不能按照原定計劃進行下去時,也許暫時的終止與阻礙能激發教師創造性潛能的發揮。具備了反思洞察思維能力的教師便會不自覺地展現其創新智慧。
從動態生成的角度來看,課程權力是創新智慧生成的激勵性因素,民主決策力是創新智慧生成的發揮性因素,反思洞察力是創新智慧生成的創造性因素。課程權力激勵教師去挖掘自己課程開發和課程管理的能力,在這種激勵下民主決策力使教師獲得思維發揮的空間和智慧啟迪的力量,而反思洞察力的進一步作用,則推動教師創造性地教學。這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作用,推動了教師創新智慧的生成。
三、教師創新智慧生成路徑
熱愛智慧——獲得智慧——優化智慧是智慧教育生成的三部曲。[4]依循此路徑,教師創新智慧就當從提高知識涵養做起。只有提高知識涵養,才能從書本理論中萌生新思維,只有思維優效,才能順利地實現即席創作,從而在創作中走向創新智慧的持續生成。
第一,知識涵養是基礎。“學高為師”是傳統意義上對教師角色的判斷。這里的“學高”就是高水平的知識結構。為師者,用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來說就是“學生眼里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于思考、熱愛知識的人”。教師創新智慧的源頭乃是高深的知識涵養。全面而扎實、科學而合理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技能,不僅是教師教育教學的根基,也是教師創新智慧生成的基礎。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是復合結構和交叉結構的。專業學科知識、心理學知識、日常生活常識、乃至一些常用的救護知識,都應為教師所掌握。只有滿腹經綸的教師才不會懼怕反問和質疑,才能靈活自如地應對教學的不同情境。
第二,思維優效是關鍵。一定的行為習慣都會受到一定思維的支配。思維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特征和風格便形成了思維方式。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差異。每個人的習慣性的思維操作方式以及對意識水平還是非意識水平的思維活動的肯定,乃至偏好使用的思維工具都不盡相同。創新智慧生成的關鍵是思維的優效,即思維方式的優效。教師要擺脫既定思維操作方式的束縛,破除陳舊的思維習慣,尋找優效思維活動的突破口。
第三,即席創作是表現。“教學就是‘即席創作’。”[10]在馬克斯·范梅南看來,即席創作就是一種臨場發揮的天賦。教師創新智慧的外在表現便是即席創作。筆者認為,即席創作其實是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充滿創新智慧的教師能夠高度靈活地隨機應變,將教學活動中的種種矛盾以無聲來化解,從而出色完成教學目標。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推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有規律可循,又有靈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預測性。只要教師在教學中抓住課堂中的生成性資源,運用適當的評價進行引導、挖掘。一次精彩的即興發言,一個異于常規的舉動,甚至一次看似干擾教學的突發事件,都有可能成為教學的資源,呈現即席創作的巨大魅力。
總之,教師的創新智慧在課程權力、民主決策力和反思洞察力的交互作用下,沿著“提升知識涵養——優效思維——即席創作”的路徑生成。即使創新智慧的生成遭遇了諸多現實困境,但只要能夠轉換教學模式,改變思維定勢,營造創新氛圍,創新智慧這朵教育智慧藝術中的奇葩便會愈發奪目,智慧教育中的“靜水投石”亦能蕩起驚人的漣漪。
參考文獻
[1]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2).
[2](美)Henderson,J.G,Kesson,K.R,(夏惠賢等譯).課程智慧:民主社會中的教育決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3]馮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4]刁培萼等.智慧型教師素質探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陶行知.“偽知識”階級(陶行知文集·修訂本)[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6]吳也顯.追尋智慧型教師的整體素質與綜合能力——“智慧文化綜合力”解讀[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7).
[7]菲利浦·泰勒等,(王偉廉等譯).課程研究導論[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8]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篇9
一、數學教師實踐智慧的積累與提升
1.實踐智慧產生于師生互動中,從實踐的本質來說,教育實踐是發生在師生之間的活動.因此,實踐智慧只有在師生互動中才能出現,因此我們常說“教學相長”.從現代數學教學的本質來說,現代數學教學是以課堂為渠道的師生交往過程.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數學教師憑借自己的經驗,用數學獨特的方式表現,以語言為中介,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和思想的碰撞,實現數學知識的共享與師生的共同發展.在這樣的數學教學中,數學課堂不再單純是教師獨霸的唱獨角戲的舞臺,也不再是讓學生等著被“灌輸”知識,而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數字”場所,是一個允許“異想天開”“奇思妙想”的數學自由空間,是智慧生成的沃土.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中,師生雙方是互惠的,教師和學生在相互地教,因為個體的經驗都是獨特的,從而使每個人都獲得新意義的生成與創造.在數學課堂中,師生的交往主要通過對話進行,在數學教學對話中,師生雙方的內心世界得以敞開,彼此真誠地傾聽與接納,正如雅思貝爾所說,“對話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
2.實踐智慧產生于數學問題解決中,實踐智慧的形成和提升是一個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的循環往復的過程.數學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數學教學困境,當數學教師感受到這些問題的存在,引發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索,想法設法解決這些問題時,數學教師實踐智慧就開始形成.
3.實踐智慧產生于自我突破中,有問題意識的數學教師,更容易發現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其教育實踐過程也就成為一個自我突破、自我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就會形成數學教師對個人教學風格的追求,也就是對數學教育藝術開始進行追求,數學教師在追求數學教育藝術的同時也是數學教師實踐智慧生成與提升的過程.由于數學教師的實踐智慧是非常個人化的智慧,所以它會不斷地融入數學教師的教學藝術中,實踐智慧既是數學教師達到教學藝術的途徑之一,也是教學藝術的內容之一.
二、提高數學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的素質應該是全方位的,教師教育素質是個綜合概念,不僅包括德智體美勞方面的要求,還應包括哲學、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等基本知識的一個綜合體系.
1.數學教師要深刻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學科,教育素質是由什么構成的呢?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深刻的知識.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教師在學校里教的是數學這門基礎學科,應當能夠分辨清楚數學學科中最復雜的問題,能夠分辨清楚那些處于數學學科思想的前沿問題.數學教師就應當了解數學計算的各種方法、數學史的發展過程、數學學科在當代的現狀等等.只有數學教師的知識面比教學大綱寬廣得多,那時候我們才能成為教育過程中的精工巧匠.
2.數學教師要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沒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數學教育素質.有些數學教師覺得,心理學是一門枯燥的學科,在學校里得不到實際的應用.但我們應深刻地意識到要科學地、卓有成效地對學生進行研究,數學教師必須要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數學教師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學基礎知識,其目的完全是為了觀察學生,同時把觀察的結果轉變或體現為對學生施加個別影響的方式和方法.只有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斷地研究心理學,加深自己的心理學知識,才能夠成為數學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廣大數學教師更應該抓緊時間提高自己心理學方面的修養,為成為一名優秀的高中數學教師而儲備好這一基本的教育素質.
3.有位哲學大師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可見語言對于人類的重要性.數學教師對語言的依賴更是不言自明.數學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數學教師在課堂上是靠語言向學生傳遞知識,如果教師的語言精練,邏輯性強,學生的腦力勞動效率就會成倍提高.反之,數學教師的語言模糊不清,甚至混亂,對于概念的解釋不夠明確,那么,其結果是令人痛苦的,只能是學生什么也聽不懂,而為了補上這些必須的數學知識,就只好復習,而這樣的復習是十分不必要的.我們要重視把語言修養作為教師基本素質,要認真、踏實地彌補這一不足.
三、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1.創設積極的數學課堂環境.積極的數學課堂環境能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數學.那么,怎樣建立積極的數學課堂環境呢?一般認為需要以下條件:舒適的物理環境;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能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和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能多一些合作;學生之間沒有過度的課堂競爭;良好的課堂紀律等等.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教師既要給學生創建美好的物理環境,更要營造和諧的精神環境,這樣他們在學習中才能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學習效率也很高.
2.引發學生的精神生活.數學學習的課堂,應該是學生放飛心靈的天地.數學教師的重要任務,就在于為學生創造一個放飛心`的數學園地,把學生知識的獲取、能力的發展、情感的升華、個性的張揚盡可能地融于精神活動之中.為激發學生的探究需要,數學教師應重視情感狀態的創設,為學生精神世界的展示提供了情感場,從而變數學的學習為情感的參與,有效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喜愛.可見,“精神活動”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場”,“情感”是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催化劑”.
篇10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探索;智慧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5)07-0023-02
中學信息技術課堂向智慧課堂的轉變,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教師要彰顯智慧課堂的優勢,使學生意識到“自主學習、智慧思考”的重要意義。學生在智慧課堂的學習體驗將更為優越,同時也有助于培養其積極探索、敢于質疑的學習精神。構建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智慧課堂,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實踐。
一、以智慧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開展,必須建立在學生濃厚的興趣基礎上。如今的中學生知識結構與過去大不相同,他們是從小接觸信息技術的“新人類”,從小就生活在信息環境中,對于這些中學生而言,計算機更像是一種工具,能夠改善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因此,教師要明確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創新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新穎的知識技能引導學生感受信息技術的無窮魅力。正是由于中學生對信息技術早有接觸,教師更要以先進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探索欲,使學生對信息技術抱以更高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Windows用戶界面”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對窗口背景、圖表視覺效果進行改變,對任務欄進行調整、對任務窗口進行切換,這些實用功能也許是學生平時不了解的,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會對窗口的便捷性有更為直觀的了解。通過窗口操作的變化,學生會將這些新功能與日常使用經驗建立起有機聯系;通過實踐操作,學生能夠更快地將這類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從而獲得成就感。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能夠為未來的專業化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二、以智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在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占據課堂主導位置,而教師處于引導位置。只有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實現“課上課下互動互補”的良好教學機制。由于中學階段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較為薄弱,邏輯思維和理論理解能力較差,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消化吸收課堂知識的過程,逐步培養其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得益于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巧妙的課堂設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出更為靈活的教學方案。
例如:在“Frontpage”學習中,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預習內容,使學生根據軟件特點進行簡單的“Frontpage”制作。在制作內容的設定上需給予學生較大的自由空間,可以引導學生介紹自己熟悉的風景,也可以介紹某一個歷史人物,還可以根據童話故事設計相應的場景。由于“Frontpage”學習靈活性較高,能使學生較為直觀地理解教學要點,同時,也能夠更為清晰的分辨學習難點,因此,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尤為高漲。通過課堂演示學生作品,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優勢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還有哪里是自己的知識盲區,只有建立起對自身知識構架的客觀認識,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以智慧培養學生協作能力
信息技術的最大特點在于理論與實踐的綜合利用價值。中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不但需要學生掌握牢固的理論基礎,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信息技術智慧課堂的構建,需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密切配合,同時,也需要學生之間協作能力的充分發揮。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增強學生的配合協作能力,并領會信息技術對于協作性的要求。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節點劃分,然后,根據不同節點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學習小組,小組之間優差搭配,并由組長全權負責。這樣的分組設置無形中構成一種凝聚力,使學生之間能夠密切配合解決問題。例如:在進行“計算機安全”一課前,教師可以布置與之相關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與計算機安全有關的信息收集,不同小組可以根據“國內、國外、計算機風險類型、后果、影響”等不同范圍進行資料收集,從而強化對計算機安全重要性的認識。
四、以智慧促進教學實踐創新
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這是因為在該領域內,創新是永恒的主題。只有不斷的創新發展,才能使信息技術具備強大的持久動力。而中學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就是引導學生建立“信息思維”,具備用于探索創新的實踐能力。教師要激勵學生“敢想、敢問、敢實踐”,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發揮創造性思維優勢,構建起更具智慧元素的信息課堂。
- 上一篇:管道焊接工程施工方案
- 下一篇:智慧旅游研究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