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規劃設計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旅游規劃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將情景規劃的內容引入旅游區規劃設計,運用商業分析和商業過程創造的方法,使其作為旅游規劃設計的商業戰略的一種手段,實際上就是對未來會產生什么結果進行思考,是對將來可能發生的情景的預測。規劃設計者根據情景規劃的預測為旅游者創造出適宜的旅游環境和旅游產品,最終達到提升項目和景區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情景規劃是理清撲朔迷離的未來的一種重要方法。它要求先設計出幾種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形,接著再去想象會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這種分析方法可以開展充分客觀的討論,使戰略更具彈性。情景規劃與其它傳統的戰略規劃方法不同,它考慮到戰略的模糊性與不確定性,使得規劃從“畢其功于一役”的短期活動,轉化為持續性的研究方案。將情景規劃的理念引入到旅游規劃設計中,能夠突出市場的作用,使其發揮旅游規劃商業戰略分析的作用更為明顯。
一、情景規劃在旅游規劃設計中的商業戰略作用
情景規劃的第一個作用是管理工具。殼牌石油公司運用它成功地預測到發生于1973年的石油危機,令情景規劃第一次為世人所關注。當時傳奇式的情景規劃大師,法國人皮埃爾·瓦克領導著殼牌情景規劃小組。該小組于1972年構建了一個名為"能源危機"的情景,他們想象,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對世界石油供給的控制,將會發生什么,以及怎樣應對。在1973年至1974年冬季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宣布石油禁運政策時,殼牌公司已有良好的準備,成為惟一一家能夠抵擋這次危機的大石油公司。現在,從一定意義上說,情景規劃已經成為大公司通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情景規劃的核心作用,就是改變一個組織的理念、思維方式、分析方式及研究方式。因為它是一套可以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幫助決策者高瞻遠矚地進行分析的方法,所以不僅能幫助決策者進行一些特定的決策,同時也能使決策者對需要變革的信號更為敏感。情景規劃如果不能影響決策者的心智模式,不能引導組織的變革,那么對組織來說,它也很難創造真正的價值。誠如皮埃爾·瓦克所言:“除非我們能夠影響重要決策者對于實際狀況所持的心智印象,否則我們對未來的各種看法就像是灑在石頭上的水一般,四散而無法凝聚。”
情景規劃的第三個作用是提供了一個預防機制,讓管理者處變不驚。因為情景規劃是在問題發生前假想可能發生的情景,并做出反應,所以當想象過的情景真正出現的時候,就能夠從容和周密地加以應對。在旅游景區的規劃設計中,我們經常會感到缺乏特色和個性,設計上追趕所謂的潮流,求大、求洋、求多、求全。而如果運用情景規劃的方法,便能提前預測可能發生的資源浪費和不良的市場反應。因此,這對設計團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更多地從旅游者的角度出發,研究旅游者所接觸的情景,研究旅游者的需求,設計旅游者的體驗。如果只從經營者自己的概念出發,就會天馬行空地出現許多并不關注游客,但自我感覺很好,市場反應不盡理想的旅游產品。
情景規劃可以推測出將來的市場價值取向、技術發展方向以及政府的政策等情景。所以這個工具有系統、科學的一面,但同時又必須發揮想象力,把復雜的決策過程感性化,使其能夠被更好地把握。
二、情景規劃如何使旅游規劃設計創新
1.發揮市場的積極作用
運用市場情景規劃的工具建立一個良好的市場導向方案,首先要了解旅游者究竟需要什么,為什么對這個地方感興趣,創造什么樣的產品才能使他們感興趣,這是對市場調查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們在旅游市場調查方面,即使有了具體實際地進行市場調查的觀念,現實中很多調查的原始數據的準確性仍然有限,所以,一般的方法是數據分析和專家分析相結合。但這又帶來一個問題:專家的感受和眼光實際上并不能代表旅游者的眼光。所以,在市場調查的基礎上,應更多地考慮旅游者的感受,并研究市場的前瞻性。近二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時期,消費現象的變化極快。每當我們意識到適應需求的時候,可能已經落后于市場潮流了,而市場前瞻在本質上應當是引導潮流。這個工作難度很大,首先要做好相應的預測,然后再研究如何引導,由此情景規劃分析工具預測變化、預防風險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市場需要培育,特別是培育終身顧客和挖掘潛在需求。當前技術迅猛發展,消費取向千變萬化,企業需要通過市場的前瞻來培育一個現實的市場。在我國,旅游是新興的市場需求,如果能考慮到各年齡層的市場培育,尤其是孩子的市場,這樣,從小培養起來的旅游消費者,往往以后就是終身旅游消費者。
2.差異與特色
旅游規劃應該強化每個地方的特色。針對不同的特色資源,突出差異性、惟一性,提升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形成相對的壟斷優勢,才能占領市場、吸引游客。只有創造性地使自然及人工美匯于一處,發揮其特色,旅游產品才能真正地滿足游客的需求,才能成為具有競爭力的旅游區域。
總之,要堅信有特色,不存在絕對沒有特色的項目,其次是如何把特色挖掘出來,最后要落實到如何強化特色上來。情景規劃正可以幫助規劃者更準確地抓住每個地方的特色,并進行判斷,從而推動規劃設計中的創新。
三、最終目標
設計行業本身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設計的產品創新。創新需要創意,創意需要追求差異,差異產生特色,特色產生吸引力,吸引力提升競爭力。情景規劃正是為設計者提供了一個預期的平臺,使我們的想法和設計的創新得到更多的支持,這也是情景規劃在旅游規劃設計中的商業戰略作用。情景規劃的預測為旅游者創造出全身心的感受,追求差異、形成特色,最終達到提升項目和景區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篇2
關鍵詞:旅游小鎮;規劃設計;分析
旅游小鎮是指以旅游產業為主導的市鎮,即自身擁有旅游資源成為旅游目的地的小城鎮。旅游小鎮規劃是指緊密結合小鎮旅游資源和城市規劃基礎理論的法定市鎮規劃。
1 構建理論模型框架
構建規劃理論模型目的是為了將居民參與的內容和形式在旅游小鎮規劃操作過程中具體化,提高規劃過程的正確性及決策的質量,實現旅游規劃品質的實質性提高。參與型旅游小鎮不同于一般的城市規劃,其理論模型的建立需要參酌城市規劃過程理論,在分析資源稟賦和競爭優勢的基礎上,準確制定旅游市場定位、營銷策略及旅游經營管理方案,以公眾參與為核心,建立起從規劃大綱設定到規劃方案執行到規劃回顧的層級回饋機制的框架。
1.1 以城市規劃理論為基礎
在建立旅游小鎮規劃理論之前,必須理解旅游小鎮規劃與城市規劃的區別。本文研究的旅游小鎮規劃與一般城市規劃的區別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從地域上看,城市規劃主要是城市及其周圍展開規劃,旅游小鎮規劃主要是圍繞鎮這一地域概念內的旅游資源展開,具有一定的區域性;就規劃對象而言,城市規劃的對象是整個城市,體現的是城市居民的利益和要求;旅游小鎮規劃不僅為小鎮居民服務,同時也關注外來的旅游人口、相關配套設施以及外來旅游者與當地居民關系的協調;就規劃目的而言,城市規劃是為實現一定時期內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鄉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以及具體安排,而旅游小鎮規劃需要合理地配置旅游資源,以使旅游生產部門能夠合理、有效、健康地發展;就規劃內容而言,城市規劃主要針對城市的性質、發展目標、規模、建設標準、用地布局、功能分區、交通體系、各專項規劃等做出具體的規定,旅游小鎮規劃主要是明確旅游功能分區、旅游服務設施規劃、旅游區招商、旅游行銷和經營管理策略等。
1.2 以市場為主導
旅游小鎮的主導產業是旅游業,旅游業的發展對小鎮的發展具有顯著意義。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地競爭激烈化,必然要求加強對旅游市場的研究,重視市場營銷戰略。米爾和莫里森(Mill&Morrison)指出,旅游規劃主要是協調旅游吸引物、旅游者、交通和營銷(包括市場營銷和服務營銷)這4個部分。尋找和吸引客源是營造市場的關鍵,而營造客源市場、塑造品牌是營造和開拓市場的關鍵。旅游小鎮規劃的目標在于營銷地方,將旅游地視為企業,而外來旅游者、投資者、本地居民和輸出市場都是“企業”產品的消費者,旅游發展規劃的目標就是實現供需雙方的動態均衡。為實現準確的市場定位和營銷策略的制定,前提是要對小鎮資源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準確把握,可進行市場調研,結合小鎮的資源稟賦、所處的環境特點,包括外部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政治環境以及競爭對手的相關行動,考察在市場中的地位,注重小鎮的特色,即吸引力要素的挖掘,分析優勢、獨特的競爭力以及存在的威脅,然后細分市場,選定目標群體,進行市場定位、旅游產品的行銷以及旅游投資策略的制定。
1.3 以居民的完全參與為核心
旅游小鎮規劃無論哪個階段,都需要重視當地居民,在不同程度上實現居民參與。因為居民參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旅游小鎮規劃的品質:第一,公眾參與有利于提高規劃的可行性,當本地居民認同旅游業的發展,并準備好參與其中的時候,這一地區就會集聚起很大的發展動力,居民能夠協助發現潛在的問題,了解并支持規劃的執行;第二,有利于為旅游者提供高質量的體驗,促進小鎮當地文化的維護和發展,居民參加有目的的教育和培訓,使得自身素質提高,并能充分挖掘旅游小鎮的文化內涵,提高旅游觀賞品位,在使旅游者獲得高質量體驗的同時使得旅游資源及文化所依賴的環境得到維護;第三,有效維護當地居民的主體權,以前的傳統規劃僅僅重視政府、投資商、專家學者的意見,很少考慮居民的切身利益,公眾參與可以維護居民利益’,并有可能獲得本地投資,這樣開發項目的生命力就會更長久。如果旅游開發能夠與當地的氛圍和居民的需求保持一致,尊重他們的居住地和生活質量,則有利于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4 建立層級回饋機制
參與型旅游小鎮規劃具有3個基本的規劃階段:規劃大綱的設定、規劃執行及規劃回顧。這3個階段之間必須建立起一種層級回饋的內部機制,大綱設定指導規劃執行,在規劃執行過程中不斷對已執行的部分進行回顧,并針對出現的問題不斷調整規劃大綱,形成良性的循環機制。具體可在目的一分析一遠見一綜合預測一評估5個層級實現。
目的:提升吸引力,確定改善經濟狀況的有關戰略,改善營銷策略,建立合理規劃方案,提高小鎮旅游品質,為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空間支持。
分析:了解小鎮現狀、現有資源要素和正在采取的營銷策略,對現存的有關規劃與研究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影響地區開發的潛在市場供求,并分析對小鎮未來發展規劃所造成的影響和存在的問題。
遠見:提出有關建議,對小鎮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解決方案,對應予保留的資源稟賦和營銷因素予以延續,并創造一個理想中的可持續性小鎮旅游發展所具備的條件因素。
綜合預測:對于提出的解決方案做出評估,吸納各方建議并結合共同利益,對小鎮各方面進行綜合衡量,對各選定的旅游區的設施與服務開發進行可行性分析,并檢測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評估:一個好的規劃將包括規劃成果的評估。這評估需要檢驗參與發生的背景,每個參與過程的品質,每一次參與的結果和結合的方法所產生的效果。不斷評估方案和產品的執行,并準備出更優方案,達到目標。參與評估項目是使之生存的關鍵環節,在世界旅游快速增長的壓力下,通過公民參與推進可持續旅游業發展,已經成為了規劃過程中的重要因素。
2 建設體系
2.1 加強旅游區域的規劃建設
外遷核心旅游區的居民,完善原有鄉鎮市政基礎設施,特別是旅游服務接待設施,培育、發展、壯大莫合爾旅游小鎮,規劃建設住宿、餐飲、娛樂、醫療衛生、旅游服務等產業,既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致富問題,又避免了核心旅游區城鎮化、人工化和不恰當的商業化。
2.2 完善生態農業的建設
生態農業是兼具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農業。既從事產業經營又保護生態環境,既創造經濟效益又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實現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的目標,應在莫合爾鎮廣大農業種植區中推廣。
2.3 推進生態工業建設
不同生態工業鏈上的消費者企業之間利用主、副產品和原料之間的橫向耦合、協同共生關系,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生態網絡。生態工業園區一般由“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三大部分構成。三者利用上下環節企業主副產品和原料的銜接關系構成一條條生態工業鏈,某條生態工業鏈上某個企業所生產的廢棄物經過必要的處理回用于原來的生產過程構成生態工業鏈的縱向閉合。要通過招商引資,吸引生態工業的建設項目,落戶于莫合爾鄉,創造就業機會,實現新的經濟增長點。
3 結束語
旅游小鎮建設是小城鎮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發展與壯大會有力地提高城鎮化水平,促進城鎮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的發展。堅持可持續產業化方式,大力發展綠色循環工業、農業,開發綠色旅游產品,走一條以旅興鎮的環境友好型旅游小鎮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旅游地產;休閑度假型旅游地產;規劃設計 文章編號:2095-4085(2017)02-0050-02
1休閑度假型旅游地產概念
休閑度假型旅游地產是指,為旅游度假者提供各種休閑度假的建筑和相關聯的場所,直接用于休閑旅游、度假居住,又被稱作“第二居所”。這類地產主要依托現有旅游資源或已有旅游景區,通過利用這些較好的資源,以休閑度假為目的,再加上一些休閑度假設施的建設,為購房者作度假或投資用。將休閑度假型旅游地產劃分為休閑度假、旅游、地產,它們之間關系密切,以地產開發為核心,地產的發展分別為休閑度假和旅游提供經營客群,而休閑度假和旅游又作為地產的配套工程。
2規劃設計在旅游地產中的作用
有特色的規劃設計已成為房地產業差異性競爭中的重要籌碼,注重規劃設計已成為開發商的基本思路,它在旅游地產中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規劃設計在整個地產開發活動中貫穿始終,是全局的指揮者,在規劃設計統領下,其他工作才能順利進行;二是規劃設計可作為旅游地產營銷宣傳中的重要內容,實現地域文化展現的途徑,成為旅游地產項目核心技術競爭力;三是優秀的規劃設計可為旅游地產項目創立一個品牌,可根據其建筑風格造型、特色景觀、環境氛圍等判別出所在區域,提高知名度,聚集人氣。
3規劃模式分析
3.1綜合型模式――旅游先行
這類地產主要指依托景點,在旅游區內或旅游區旁邊建造集旅游娛樂、休閑度假、餐飲商購、風景房產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型房地產社區。打破了傳統單一性景區概念,組合了休閑、度假、居住等不同功能,它們相輔相成、組成一個配套完善、個性鮮明的旅居結合模式。綜合型模式開發會形成一個產業集群,吸引周邊要素積聚,輻射帶動周邊人氣和土地升值。典型的綜合型社區模式為華僑城,讓旅游先行主題引發地產開發,用旅游結合地產模式在異地進行擴張。
3.2景區住宅模式――地產先行
此類地產開發不依附現有的旅游資源、旅游景區,為本地置業者提供居所或出租為主要目的,多建在旅游資源突出的大中型城市市內或市郊。往往先投入巨資,專注于搞大型旅游項目開發,改善區域基礎設施條件和環境質量,營造具有影響力、沖擊力的旅游景區,將生地變成旅游熟地和旺地,靠旅游業的帶動作用引來人流物流,引起景區附近地產升值,再趁勢搞房地產開發。這類模式的代表就是芙蓉城,以地產先行,融合民居建筑風格,以地域文化為項目內涵,極富傳統特色。
3.3主題街區模式――保護遺存+開發利用
這種主題街區往往是傳統軸線式的商業模式,利用歷史積淀較為悠久的城市街區,通過對文化遺存區的整修、修復,保護現存歷史遺跡、歷史建筑,形成具有濃郁文化韻味和具有一定主題模式的歷史文化商業街區。按照商業街、特色主題街、特色文化街的形式,結合綜合功能地展現出來,采用點軸結合模式,形成一系列的購物、餐飲、住宿等休閑度假型旅游地產。該模式成功案例為上海新天地。
4規劃設計探討
4.1場所特征營造
從經驗看,但凡成功的項目,均具有地域性、獨特特征的場所。通過規劃設計對場所進行營造,體現其獨特個性、歷史積累、多元文化交融,影響區域的文化和環境,創造屬于自身的場所和生命力。在規劃設計中合理利用多元文化,把握具有較高人文價值和歷史價值的要素,形成特色環境,成為休閑度假型旅游地產的生命和魅力所在。上海新天地就是合理利用了歷史要素,而深圳華僑城利用多元文化融合,形成各大主題兼容并舉,富有特色。
4.2功能用地規劃
休閑度假型旅游地產的功能應是多元化、復合性的,是集旅游、休閑、度假、居住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型旅游休閑社區,所開發的度假游憩區、商業配套設施、住宅生活區等多功能區域,可考慮作為一個超大街區來規劃。公共活動用地可吸引人們活動,集聚人氣,但如果缺乏居住用地,晚間將變成空城,會造成土地利用時間和空間的浪費。因此,規劃區系統內部功能與功能,用地與用地之間應相互促進,相互協調,保證功能要素和外部環境的各功能要素是相互關聯的。
4.3道路交通規劃
規劃區外部交通和內部交通應結合地形進行布置。外部交通應具有可達性、便捷性,注重休閑、度假、居住等功能地塊的可達性,增強這些毗鄰城市、較遠地帶的開發區域與城市中心區的聯系,從而吸引人流。內部交通建議采用人車分離的交通模式,不僅保證了步行者安全和舒適性,還增強了商業和旅游的活力。在旅游休閑區內,可采用形成環島式的步行系統,保證內部空間的完整性,提供縱深開發。
篇4
關鍵詞:功能定位;交通量預測;景觀設計
Abstract: The scenic road is traffic, landscape, recreation and protection combine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special landscape road, its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with the general road is different. First, the transport occurs mainly due to the scenic tourists out of life, based on OD data traffic forecasts four-stage method is easy to distorti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area based on the number of visitors traffic prediction based prediction methods. Secondly, scenic road landscape requirem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ea,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how the design of road landscape with scenic natural history, culture, ecological conditions echo each other, side by side.
Keyword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raffic forecasts;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U412.1+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金壇市地處江蘇省南部,古跡眾多,風光秀美,尤其是西部的茅山,峰巒起伏,綿延百里,是聞名世界的道教圣地,史譽“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位于茅山東麓,規劃總面積約108平方公里,以茅山風景名勝區、茅東旅游度假區和方山森林公園為中心,打造一個集生態游憩、宗教觀光、康體養生為一體的休閑度假樂園(圖1)。
為配合景區開發建設,金壇茅山風景區規劃建成以“五橫三縱”為主骨架的風景旅游道路網,輻射各旅游景點,服務景區內各居民安置點。(五橫:白乾公路、直茅公路、金沙公路、張常溧公路、金竹公路;三縱:茅山——方山旅游路、新浮路、花茅——薛茅公路)
1、道路功能定位
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內部道路系統,在 圖1
滿足各功能區基本要求和組織景觀的前提下,分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其他道路三個等級(圖1)。主要道路是旅游景區與周邊道路相銜接、景區內部各功能單元之間相相銜接的主要道路,構成旅游區的路網骨架,以機動交通為主,如金沙公路、新浮公路。次要道路是景區內各功能單元內部、與主要道路之間聯系的道路,通向或連接主要景點,以人行和機動車為主,如致和公路。其他道路是景區各功能單元內各游賞景點的聯系道路,是旅游景區深入每個景點的游覽線,以人行為主,部分路段考慮游覽車和消防車通行。
2、交通量預測
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由于歷史、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景區開發比較滯后,現有景點少,景區內道路基本以三級公路以下的鄉村公路為主。若采用一般公路交通量預測常用的以現狀OD資料為基礎的四階段法,由于相關小區和路網資料的缺乏,將導致預測結果失真。
考慮到作為景區內的風景旅游道路,未來的交通流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未來的游客人數和周邊旅游景點的開發 圖2
強度,因此采用未來游客人數結合沿線景點開發的方法進行預測(圖2):把金壇茅山風景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根據未來特征年景區的預測游客總人次,以景區未來的路網規劃和主要景點的區位確定游客在風景旅游區中交通出行的主要路徑和分布,參照類似景區的經驗數據確定游客出行中某一道路的占有率,結合該道路沿線居民的出行數量,最終確定其未來各年的交通量。
以新浮公路為例,計劃于2012年建成通車,交通量按15年預測,遠景年為2027年,各特征年定位2015年、2020年和2025年。
(1)旅游交通出行
① 游客人數預測
根據《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茅山風景旅游區到2012年,接待游客規模約為250萬人,2020年游客接待規模約為520萬人,根據插值法和考慮未來的游客增長率,確定未來2025年和2027年的游客人數分別為680萬人次和730萬人次。考慮到未來日游客人數與本項目的日均交通量密切相關,而風景旅游區旺季和淡季的游客人數變化較大,完全按照旺季或者淡季來計算日游客人數會造成投資的浪費或降低道路的運行的質量,參照一般風景旅游區的經驗,全年可游天數(日)按200天計算,具體數據如下表:
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可以分為南北兩片(圖3),南片主要是方山森林公園游賞區,北部片區主要為茅山風景名勝區、茅東旅游度假區和觀光農業康體體驗區。北部片區的縱向道路主要有新浮公路、花茅公路和茅山旅游路:新浮公路位于路網中間,沿線主要為生態觀光園、休閑度假村;花茅公路位于東側,其東側為揚溧高速,西側主要為觀光農業區;茅山旅游路位于西側,沿線主要為茅山風景名勝區。
根據《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結合景區內四個主要游覽區和規劃路網,確定四個游覽區游客吸引量。圖3
未來年各主要游覽區游客總量預測表(萬人)
按游客在旅游區平均每天出行次數為2.5,計算各主要游覽區各特征年出行次數:
根據新浮公路沿線景點規劃、與對外公路的銜接狀況,結合相關調查數據,確定新浮公路分擔的游客出行次數為觀光農業康體體驗區和茅東旅游度假區出行次數總量的50%,各特征年出行次數見下表。
未來各年新浮公路出行次數預測表
② 車型比例預測
新浮公路主要服務于旅游區游客,客運占主要比例。因此,進行旅游區游客交通量預測時將車型比例分為小客車、中客及大客四類,符合新浮公路旅游道路的出行特點。
根據項目區域路網歷年交通構成分析,車種的比例變化與GDP有著良好的相關性。車型預測采用指數模型,與GDP回歸預測,同時參照類似景區的經驗數據(如杭州龍井山等相關景區),對預測結果進行適當修正。
式中:Y:交通量; X:GDP;α、β:回歸參數。
車型比例預測結果
③ 游客交通量
根據車型比例預測,按小客車平均載客3人,中巴為15人,大巴為30人考慮,計算出未來各年由景區游客產生的客車出行數量。
未來各年游客交通量預測結果
(2)沿線內部交通出行
新浮公路向南直接聯系薛埠鎮區,沿線兼有致和安置點,具有服務沿線和鎮區居民出行的功能,貨車主要服務于沿線度假區、休閑社區以及生態農業基地的物資運輸,具有一定的比例,參考一般經驗數值,沿線內部交通量取游客交通量的25%。
(3)路段流量預測結果
綜合以上分析,新浮公路未來路段流量見下表:
未來年流量增長主要集中在2012至2020年,一是由于景區景點和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二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居民的旅游需求,同時小汽車的普及也會不斷增加景區的游客人數,進而使本項目在這一階段的流量激增;2020年之后,景區發展趨于平緩,增長率逐漸降低,流量穩步提升。
3、道路景觀設計
風景旅游道路景觀設計既要使道路本身成為可供游覽的景觀,又要讓道路融入整個景區,成分景區的組成部分,不能對景區產生明顯的分隔作用。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道路景觀設計以整個茅山道教悠久的歷史文化為主線,通過對道教文化的提取、概括,結合不同道路沿線銜接的不同景點,既融合道教文化的精髓,又營造各自的氛圍。
以茅山旅游公路和金沙公路為例,茅山旅游公路沿線主要經過乾元觀坤道文化保護區、仙姑文化旅游村、道教文化博覽區(元陽觀、崇壽觀)等富有盛名的道教觀宇,因而將其定位為人文景觀路,旨在讓游客感受 “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考慮在道路交叉口或局部開闊地設置道教文化景墻、三清道尊像等元素與植物結合在一起,通過道教文化符號詮釋其景觀特色,凸顯道教文化特點(圖4)。金沙公路沿線主要經過旅游度假村、民族風情度假園、茶園、苗圃等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因而將其定位為生態景觀路,通過節點設置景石圖騰柱、景石與花卉組合詮釋其景觀特色,營造路在景中的氛圍(圖4)。
在此基礎上,道路各專業設計注重細節設計,配合景觀總體設計要求,主要體現在:
(1)線位布設順應丘陵區的地形走勢,不改變區域固有的地勢特點。盡量繞避生態敏感區(植被茂盛區、物種分布連續區以及獨特珍惜物種分布區),盡量減少破環和切斷生態鏈。路線布設把握與景觀的空間關系:對于規模宏大的景觀,路線布設適當遠離,給觀賞者提供足夠的視野;對于點式景觀,線位適當靠近,便于游覽。
(2)邊坡防護以自然植被為底,配以景觀樹種、山體開挖石頭形成景觀小品,削弱道路的獨立存在感,融路于景。利用山體挖方邊坡,篆刻道家經書典籍或反映道家文化的畫作,增添道路的景觀文化。
圖4
(3)道路排水邊溝采用矩形代替梯形,同時減小邊溝寬度、加大深度,以減少圬工敞口面影響景觀視覺。
4、結論
(1)根據風景旅游道路的交通組成特征,提出將風景旅游道路交通量分為因游客產生的流量及因沿線內部出行產生的流量兩大部分,并均以景區未來游客人數預測為基礎的方法。繼而以金壇茅山風景區內的新浮公路為例,驗證該方法的可行性,為風景旅游道路交通量預測方法提供借鑒。
(2)道路景觀設計以金壇茅山風景區的道教文化基礎為背景,結合不同道路沿線人文、生態景觀差異,賦予每條道路不同的景觀設計主旨,做到統而有別、形散而神不散。同時道路路線、排水、防護等各專業設計注重細節,服務于道路景觀要求。
參考文獻:
(1)《金壇茅山風景旅游區總體規劃》(2008-2020),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09.5;
篇5
關鍵詞:青州生態旅游;規劃設計;休閑農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21
青州歷史悠久,自然風景秀麗,伴隨旅游產業的經濟帶動作用凸顯,當地政府逐漸加大對當地旅游產業的引導與重視,積極倡導生態旅游,力求打造融合自然風光展示、農家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產業體系,加大對旅游項目的投資建設,積極開展當地生態旅游產業規劃,使得青州市在生態旅游方針的指導下逐漸發揮自然生態與文化底蘊優勢,借助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使得青州市成為全國旅游示范縣之一,也為當地增收作出了巨大貢獻。
1 以項目為帶動做好生態旅游產業規劃
結合青州市的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當地政府提出了“海岱明珠,休閑佳境”的發展目標,力求實現當地生態旅游形象的樹立與打造。在產業形象打造上當地政府與山東大學聯合,借助山東大學的文化知名度與學術口碑完成了《青州市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發展框架,明確了以“佛壽”為代表的文化旅游區、東夷文化生態園等為代表的20多項生態文化旅游產業項目及景點規劃。由北京林業大學協助完善的《青州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完成評審正式實施。南陽河綜合治理、東夷文化生態園建設、王府游樂園已經全部規劃完成,而也相繼啟動云門山廣場改造實施工程,仰天山開發項目。青州當地政府在發展生態旅游時更側重對當地古城的保護與開發,借助古城文化實現旅游產業熱點的激發,目前以井塘古山寨及玲瓏山鄭道昭生態園的建設規劃已經在初審完成后正式投入施工。針對青州古城的生態旅游產業規劃更是得到古城發展專家的指導,在保留當地古城精髓的基礎上尋找與生態旅游的契合點,以期帶動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在生態旅游的產業規劃中還相繼開展了范云亭公園、云門山水上樂園、狀元文化開發等多個旅游項目。通過對上述旅游項目規劃的明確,加上專家的研究評審,當地生態旅游的發展思路更加清晰明確,也使得后期的重點招商與專項招商更為順利,以項目帶動生態旅游整體產業的發展。正是在詳細的產業規劃下,青州當地的古城保護建設、生態文化園建構及仰天山森林浴場農業觀光項目也完成招商引資,順利開展。
2 發掘生態旅游資源做好當地資源整合
青州歷史悠久,因此當地在生態旅游建設規劃中具備豐富的旅游資源,而如何實現這些潛在資源的合理整合與高效利用是當地生態旅游產業規劃發展的重點之一。當地政府在開展生態旅游資源規劃時重點突出“古”與“青”字,專門聘請專家學者對當地的生態資源進行挖掘、特別生對當地的文化名人、歷史古跡及風俗民情認定,著力打造當地的“佛壽文化”,相繼建立拓展了當地的佛壽文化旅游區,并實現當地歷史古城旅游區的建立完善,在開發整合當地生態旅游資源的同時實現了與民俗書法等藝術形式的結合,創新生態旅游展現形式,擴大當地文化吸引力。在針對山區自然風光資源方面,則倡導自然生態旅游,以自然優勢的凸顯為核心,適當的人工處理,使得當地的自然資源保持自然原生態風貌,憑借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條件實現了當地自然生態旅游的引導發展。更是以此為出發點引導發展現代農家樂,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的休閑度假優勢延伸,為游客提供健身、休閑、娛樂、采摘、踏青等多層次的服務。針對當地自然的河流文化,應以河流為切入點注重沿河旅游區的建立,南陽河旅游區、彌河旅游區都是河流文化生態旅游建設需要重點考慮的項目。生態旅游的開發規劃得益于當地政府的正確引導與相關結構的積極配合,以生態旅游資源的合理保護為前提進行資源價值的開發,積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此外青州市的生態旅游規劃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生態旅游建設中,實現生態旅游資源最大限度的發掘與優勢發揮,帶來當地各項產業的蓬勃發展。
3 結束語
生態旅游注重原生態資源的開發,在旅游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將傳統人文與自然優勢結合起來,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的良性發展。本文以青州市的生態旅游規劃為例,從2大方面對當地的生態旅游情況作了宏觀規劃與微觀闡述,而當地政府正是基于當地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實現了當地旅游價值的凸顯。以規劃為指導,青州市將迎來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黃金期。
參考文獻
[1]蔣.青州市云門山生態旅游開發項目風險評價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篇6
關鍵詞:能源城市 歷史文化 旅游區 規劃設計 方法
中圖分類號:P754.1 文獻標識碼:A
一、能源城市旅游區概況
1.1 能源城市
能源城市是是指以依靠能源資源相關產業發展壯大起來,并以能源資源相關(如煤炭、天然氣、石油開采業等)占其地區生產總比值較大,主要輸出產品是與能源資源相關的產品的城市。能源城市有一下幾個主要特征: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儲量,并且易于開發;主要依靠開發本地資源發展;主導產業是與能源資源相關的采掘業和加工業,并且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相當大比重;主要輸出產品是與能源資源相關的產品。
1.2 能源與旅游區的關系
現在國內的旅游區規劃建設很少有建立在新能源利用基礎上的,多數旅游區都是依靠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利用新能源還只是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如果僅以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為旅游區建設的重點,那么就會面臨很多城市的這些資源并不是很出名,再加上客源市場小,旅游發展當然滯后于很多地方,比如榆林市,地處西部偏遠地區,雖然是歷史文化名城,但旅游業的發展卻遠遠落后于陜西的延安、西安等地區。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依托資源優勢,以旅游、能源、原材料、生物資源開發等,不僅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而且還能帶動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所以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依托旅游、能源、礦產、生物、氣候等資源豐富多樣的組合優勢,抓住機遇,用好機遇,面向市場,加強合作,擴大開放,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建立以新能源利用為基礎的旅游區,形成能源與旅游區建設相輔相成的新形式非常有必要。
二、旅游區規劃的一般設計方法
2.1技術路線
從空間層次上來說,城市旅游區規劃的技術層次應該是:
城市旅游發展戰略規劃 旅游區規劃(產品規劃)旅游區控規旅游區詳規
2.2 旅游區規劃的基本內容與方法
2.2.1第一階段:資料、資源調查與評價
(1)資料、資源調查:資料收集,要注意目的性、可靠性和原始性。在資料收集與匯編中,盡量保持其原始性,不要隨意整理、取舍,包括提供的單位和個人姓名的記錄,以保證資料的準確性。經查核、提煉、改寫的工作成果,可在規劃說明中反映。
(2)綜合評價:
旅游區的綜合評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環境質量與水平:生態特征、環境質量、設施狀況、監護管理。
②開發利用條件:交通通訊、食宿接待、客源市場、運營管理,從社會、經濟、時間、技術等方面,分析其開發利用功能價值和經濟效果。
③規模范圍:旅游地面積、體量、容量。
⑤開發現狀:從藝術特點、自然規律,經濟效果上綜合分析、評價旅游地開發現狀。
2.2.2第二階段:編制規劃
編制旅游區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并做多方案的比選。
2..2.4第三階段:方案決策
該階段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門組織各有關專家,對規劃方案進行專業評議和綜合評議,并對規劃做出技術鑒定報告時期。經修改后的總體規劃文件再報有關部門審批、定案、上報。
2.2.5第四階段:管理實施
這是各旅游地在規劃實施和常規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長期工作內容。一個好的旅游規劃要使其變成現實,最終成為人類尋求旅游、休閑和環境質量的空間,實現旅游地應有的旅游效益,則需要到位的管理實施,否則僅為一紙空文。
三、以榆林秦塞長城國家公園規劃為例的能源城市旅游區規劃設計方法
秦塞國家長城公園地處榆林市榆陽區,規劃用地面積約1343平方公里。榆林的地理區位和交通區位優越,邊寨文化和長城文化源遠流長,具備吸引高端旅游消費人群前來旅游的潛力。而榆林國家能源基地的優勢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為提高景區品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秦塞長城國家公園從榆林邊寨文化和長城文化出發,立足于榆林國家能源基地的優勢,是一個集文化體驗、生態度假、能源展示、生態治理、特色農業觀光和自然生態體驗于一體的國家生態公園。
3.1旅游空間組織形態構成
能源城市旅游空間形態劃分和形式界定上,可以將旅游空間形態分為三級:旅游點、旅游單元和旅游區。旅游點是由場地組成要素構成的具有獨特旅游價值的地塊,如公園綠地廣場上的噴水、街旁游園中的休閑廣場、山澗的瀑布、坡地上的植物植被等。在視覺上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形單元稱為旅游單元,如溝谷、灘涂、盆地、山峰、山脊,每一個旅游單元都至少有一個旅游點,由一系列的旅游單元組成旅游區,旅游單元構成旅游區的物質實體。具有游憩和審美觀賞價值的旅游點、旅游單元和旅游區就組成了旅游空間形態體系。
榆林秦塞長城國家公園的旅游空間體系就是由旅游景區、游憩區、旅游景點構成。由2-4個旅游景點構成游憩區,也就是一個旅游單元,再由若干個游憩區組成旅游景區,由此展開公園的空間景觀序列。其主要特點是在組織旅游空間的同時將能源旅游資源、地形地貌、歷史文化等與之結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具有榆林魅力的旅游空間。
3.1.1旅游與能源旅游資源的空間結合
榆林是21世紀中國的能源接續地,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西煤東運的重要源頭。在榆林秦塞長城國家公園規劃中,規劃用地東部分布有相當多的煤礦,在旅游空間組織時盡量與礦產資源相結合并加以利用,將此區域作為整個公園的能源供給中心并結合能源展示,充分利用榆林作為國家能源示范基地的優勢,將節能、低碳這條主線貫穿景區始終。規劃一、二期用地以能源展示為主,向世界展示榆林作為國家能源基地的風貌,同時國家公園內的建筑、景點和景群都已節能建筑為主,實現能源、低碳的目標。
3.1.2旅游與現有的地貌、水系的空間結合
榆林地貌大體以長城為界,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水網分布密布,大多為內陸湖泊、水庫和河流,旅游結合當地地貌,創造獨特的毛烏素風景區、防風固沙風景示范區和國家自然水體風景區,充分展示榆林當地的體毛特征與自然景觀,并結合旅游設施、修學培訓、國際會議等功能,實現旅游與現有地貌、水系的結合。
3.1.3 旅游與歷史文化的空間結合
榆林市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鎮北臺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臺,榆林長城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國長城文化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榆林作為昔日的九邊重鎮,是昔日邊陲和民俗文化融合之地,是塞北蒙漢文化的交匯區域,涵蓋了黃河文化、草原文明、游牧文明等多種文明,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榆林的邊塞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民俗文化上,榆林市陜北民間藝術之鄉,大秧歌、信天游、綏德石獅、三邊剪紙等以其濃郁的黃土風情和豐富渾樸的生活底蘊,風靡海內外;同時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榆林有著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旅游結合榆林的歷史文化空間,以秦塞長城為核心,結合鎮北臺、紅石峽、榆林古城等重要景點,并結合大型展演活動、考古活動、游覽活動、節慶活動等,將歷史文化與榆林特色結合。
3.2 道路交通結構設計
3.2.1旅游區交通組織與路網布局
能源城市的旅游區的交通組織方式分成人車分行和人車混行兩種,針對能源城市的特點,道路交通設計主要考慮與能源、游線結合,采用人車分行和人車混行兩種方式并行,在園區主要道路上采取人車分行方式,進入旅游區后步行道與汽車通路在空間上分離,設置步行道與車行道兩個獨立的路網系統,車行路采取圍繞旅游區或場地群落布置方式,并以枝狀近端路或環狀近端路的形式延伸到游憩場地出入口。在布置時盡量避開露天礦藏和自然水體等,并設置適當數量的停車位;步行道路應盡量在景區內部,將綠地、活動場地、公共服務設施與景點串聯起來,規避礦區,并延伸到游憩活動場地的入口。在園區的次要道路上主要采取人車混行的方式,次要道路交通量不大,主要是方便游客觀覽和通行,并且能夠作為生態通廊和消防通道,采取近端式布局,并在近端處設置回車場地。
3.2.2道路類型、分級
能源城市旅游區的道路有步行路和車型路兩種類型。在人車分行的路網中,車型路以機動車交通為主,兼有非機動交通和少量步行交通,主要方便于游客通行與能源的輸送,步行則兼有步行交通和步行休閑功能,并可兼為非機動車服務;在人車混行的路網中,車行路共有機動車、非機動車、和步行三種交通形式,也同時有專門的步行路系統,但一般主要是用于休閑功能。
道路按其功能可以劃分為主路、支路和小路三個等級。
3.2.3通路設計
通路作為旅游區空間結構的骨架,為出入口為起點,將區內各游憩活動場所、主要建筑物及各個空間作線形連接,這便是最簡單的通路特性。
從平面上分析,根據能源城市旅游區的特點,通路設計一般可以歸納為“向心式”、“環繞式”和“自由式”三種基本類型,在設計時一般會將三種通路方式混合使用,達到機動靈活的作用。
3.3 游憩空間構筑
能源城市的游憩空間有別于一般城市旅游區,其分布有其自身的特點:①在規劃游憩區的同時與當地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的結合,既要有利于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又要凸顯當地的自然環境特色。②游憩區與旅游區的交通連接,方便游客穿行和到達,要與旅游區內部的各種設施銜接,并與能源展示點相結合,使游客在觀覽的同時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提高節能意識。
3.4 游憩活動設計
旅游過程的游憩活動包括十個方面,即吃、住、行、游、娛、購、體、療、學、悟。在能源城市的旅游區中,從游客行為活動的特征來看,觀賞、娛樂、運動、療養是最純粹的游憩活動;修學、感悟、體驗是過程中的精神活動;運輸、住宿、飲食、購物既能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基礎服務,又能滿足旅途生活的心理需求,人們在進行這些活動時往往帶著享受和休閑的性質。在游憩活動設計的同時加入生態、低碳的理念,結合能源展示,使游客在活動的同時感受到能源的魅力。
秦塞長城國家公園結合景區歷史文化資源,推出以文化展演、節能展示、康體健身為核心的旅游活動帶:長城鎮北臺活動帶、春渡榆溪繞途旅活動帶、花開幾曲問陜北活動帶和秦道飛沙龍寨行活動帶。
3.5 能源利用
3.5.1 風能、太陽能的利用
利用風力推動發電機發電, 產生能量。特點是發電效率高、結構簡單、維護方便, 可靠性強、無污染。榆林位于陜西最北部,太陽能、風能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生物質原料,為秦塞長城國家公園的生態能源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3.5.2生態水資源利用
陜北是一個極度缺水的地域, 因而對規劃景區內的水資源必須堅持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進行規劃與治理。規劃利用雨水收集系統,將收集的雨水形成溪流并匯成一個個水眼,既能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還能夠創造優美的景觀達到水資源循環利用的效果。
4、總結:
近幾年來,隨著各國對能源越來越重視,能源城市的發展問題不斷的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能源城市擁有豐富的能源儲備,但是城市經濟發展上去了,卻帶來了城市環境惡化,居民生活枯燥無味等問題,所以能源城市的旅游區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在發展本地旅游業的同時還能豐富市民的生活。隨著人們旅游觀念的改變,不在盲目追求新奇獨特的游覽項目,愿意接受主動選擇接近自然及低環境影響的旅游形式,能源城市剛好可以利用自身能源利用與旅游區結合,創造其獨特的旅游形式。
目前,我國能源城市的旅游區規劃設計方法及其理論還在探索階段,本文以秦塞長城國家公園規劃為例,從旅游空間組織形態構成、道路交通結構設計、游憩空間構筑、游憩活動設計、能源利用五個方面闡述了能源城市旅游區規劃設計的一些方法,由于時間及自身水平的限制,本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及有待深化的部分,筆者將在以后的學習與工作中繼續深入研究,為我國能源城市的旅游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萬朝蕾. 能源富集型城市轉型研究—以榆林市為例[D]西安建筑科學大學,2011.
[2] 張金東. 榆林能源開發的生態補償與生態保護對策研究[D]西北大學,2006.
[3] 馮中南,陳高科,翟子陸,倪振國.能源城市如何節能和可持續發展[C]節能環保 和諧發展—2007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三),2007.
[4] 解懷穎. 新能源新城市新機遇[J]中國城市經濟,2001,(08)..
篇7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生態規劃;陽嶺自然保護區
全球經濟的飛速發展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人們生活漸漸富裕,隨之而然的是越來越想回歸到自然中去,在傳統的旅游業中,人們多把經濟效益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環境,致使環境遭到破壞。一邊保護環境一邊成為旅游的熱潮。生態旅游成為了旅游業的發展趨勢,自然保護區作為游客的重要目的地,在自然保護區中組織生態旅游,已成為新的發展途徑。
1 生態旅游的概念
生態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來源于自然旅游。正式把生態旅游作為獨立術語的是由墨西哥專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提出[1],并在1986年召開的國際環境會議上得到正式確認,生態旅游是到相對沒有干擾或沒有污染自然地區進行的旅行活動,為了欣賞這些地區的自然景色、野生動植物和生態文化[2]。生態旅游是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游,在不傷害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娛樂活動,是本著負責任的態度進行的一種提高自身認識的旅游活動,在一邊旅游的過程中要將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融入到保護環境中來,從文化交融到自我素質的一種提升。
2 自然保護區中的生態旅游
2.1 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的正面影響
自然保護區的經濟發展被生態旅游帶動,自然保護區內居民的就業機會也在旅游的相關產業內產生。自然保護區中的生態旅游有利于宣傳自然保護區,更多地了解保護區,同時游客在大自然中放松心情,使游客知道了自然環境的重要作用。
2.2 生態旅游對自然保護區的負面影響
當我們體會到了生態旅游帶給我們的經濟效益的時候,我們也不能無視它給我們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旅游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生活垃圾,污染了周圍的環境,破壞了自然保護區的環境。如果治理不好,將會產生惡性循環。
2.3 自然保護區中的生態旅游原則
①以自然資源和珍稀物種為主要保護的原則。②自然保護區中的生態旅游主要在試驗區內進行,禁止在核心區和緩沖區內組織游覽。③突出保護區特色,宣傳歷史文化,體現出本土精神。④規劃要有序進行,分步走,遵循和諧發展原則。
3 江西省陽嶺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設計
江西省陽嶺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85年,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中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小型自然保護區。生物資源豐富,時間古老,蘊藏著非常珍貴的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保存著完好的原始森林植被,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天然基因物種倉庫。
3.1 陽嶺自然保護區基本概況
江西省陽嶺自然保護區位于江西省西南湘、粵、贛三省交界處崇義縣中部橫水鎮、鉛廠鎮和長龍鎮交界處。保護區內最高海拔1259.5m,自然保護區距離崇義縣城3.8km。屬于中亞熱帶地區,華中區東部丘陵平原亞區。規劃范圍為:東至長龍鄉茅坪,南至鉛廠鎮黃茅嶺,西至鉛廠鎮,北至橫水鎮。
陽嶺自然保護區地質結構復雜,各階段的地貌表露較全,種類較多。以粉砂巖、砂巖、鈣質頁巖、礫巖、夏巖、粉砂質頁巖、頁巖夾炭質頁巖為主,而且礦石資源非常豐富。
根據土壤調查資料,保護區內主要以山地紅壤土、黃紅壤、黃壤以及少量草甸土為主。成土母巖主要為花崗巖、板巖,局部地段為石灰巖。由于森林茂盛,枯枝落葉層厚,地表已形成一層棕褐色而且松軟森林土層。
3.2 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對象
自然保護區位于崇義縣境內,有以下保護對象:
3.2.1 植物:山銅材、花櫚木、毛紅椿、香果樹、傘花木、半楓荷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及其生態群落。
3.2.2 動物:虎紋蛙、雀鷹、小鴉鵑、斑靈貍、水鹿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
3.2.3 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是自然保護區的重點生態系統,也是屬于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過渡帶。
3.2.4 自然保護區的北面和西面是小江的源頭,而東面和南面是楊眉河的水源源頭。自然保護區是主要河流小江與楊眉河的發源地。重要的水源地也是需要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的。
3.2.5 我國重點保護的鳥類遷徙的地方。這里鳥類種類眾多,數量可觀,是鳥類賴以生存的基地。
3.3 江西省陽嶺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
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是希望能夠達到以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為目的,既滿足對子孫后代生物多樣性的要求,又滿足現代人經濟效益的要求,有效地開展生態旅游,把人對自然的污染減到最低,既滿足人們對自然的需求又能起到積極的宣傳作用,同時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3.3.1 旅游資源概況。陽嶺自然保護區地處崇義縣境內,崇義縣是我國“十大竹鄉”之一的縣市,又是湘粵贛三省邊界旅游的重要旅游地區,也是井岡山“紅色旅游”圈的“紅中之紅”,重中之重,有著深刻的歷史環境和人文環境,為生態旅游打好了基礎[8]。
3.3.2 生態旅游規劃布局。生態旅游區域可按不同功能將規劃范圍劃分為基礎設施服務區、景色游覽區、休閑娛樂區、生態保護區。根據陽嶺自然保護區自然資源分布情況、自然環境現狀和生態旅游規劃分為4個區:
(1)管理接待區:以大門入口處為管理接待區,分別有檢測中心,科研中心,監測站,休閑娛樂,教育參觀,醫療設施,美食,購物商場,住宿,辦公大樓等娛樂活動的地區,起著維護整個生態旅游景區的作用。
(2)森林觀賞區:森林觀賞區主要包括陽峰景區、蘭溪瀑布群景區。陽峰景區:山脈眾多,起伏連綿,山峰聳立,樹木茂盛,是極佳的森林游覽區;空氣清新,景色與眾不同。蘭溪瀑布景區:瀑布飛流直下,真可謂是“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
(3)風土人情游覽區:風土人情游覽區是專門為弘揚民族文化而設立的景區,體會當地的民俗文化;并原生態的茶葉加工廠,人們可以來參觀,體驗風土人情。
(4)生態保護區:生態游覽區以外的作為生態游覽區,是不允許游客自己進入的。
3.3.3 道路規劃。交通組織是景觀設計最重要的一部分。在進行道路規劃時,首先要完善道路交通系統,道路在規劃好之后,就要相應做好與道路相關的相應的產品,如停車場、洗手間、人行橫道、紅綠燈等,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相互協調之間的關系。主要改造線路為保護區北大門――石壁下――石公背――上龍腦――陽嶺,全長共計10km。
3.3.4 游覽線路組織。一日游:休閑健身游主要是一日游路線的設計原則。入園后先游陽明湖景區,然后順著山谷進入細雨淋地景區,中午到達作家村度假區,可就餐休憩,最后到達蘭溪瀑布群景區,游賞后原路返回。這是一天的行程。
二日游:登山探險游是二日游路線主打品牌。陽明湖景區放在入園后第1天游玩,然后順著山谷進入細雨淋地景區,接著到達蘭溪瀑布群景區,游玩后原路返回到達作家村度假區住宿;第2天開始登山之旅,先游云隱寺景區,后到達陽峰景區,游天竹亭、摩天云梯、齊云閣,最后到達陽峰山頂,觀山峰,領略大氣磅礴,最后再按原路返回大門口。
三日游:登山探險游和民俗文化游主要組成了三日游的路線。入園后第1天登山探險游線先游陽明湖景區,進入細雨淋地景區,到達蘭溪瀑布群景區,游玩后原路返回到達作家村度假區住宿;第2天開始登山之旅,先游云隱寺景區,后到達陽峰景區,齊云閣、天竹亭,最后到達陽峰山頂,游玩后至氧吧山莊住宿是沿著民俗文化游線返回的;第3天主要是由養生活動組成,首先感受民俗休閑度假區的養生文化、竹文化和茶文化,游玩后返回依舊沿著民俗文化游線回來。
多日游:游人多停留型,遠道而來,度假避暑或休養,時間充裕,對生活住宿要求較高,參觀景點較多或對動植物、地質等某一專題進行較長時間的考察的目的型。在景區接待中心居住多日,其游覽方式以步行為主,對某區游覽較細。
4 結語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主要是做一個科學性強和可行性強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規劃。在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建設中需要公眾的參與,公眾參與有利于使整個規劃方案可以更加全面,思考得更加周到,同時也可以積極宣傳自然保護區的相關知識,自然保護區的珍貴物種。(收稿:2014-04-17)
參考文獻
[1]劉鵬.河北大海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2]王巧鈴.關于自然保護區與生態旅游的SWO丁分析[J].科技文匯,2007(6):142-143.
[3]高超.自然保護區的刑法保護問題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0.
篇8
旅游規劃一方面是藝術,即以景觀環境形象為核心帶動的景觀藝術,另一方面是物質環境的規劃設計,即以植物的綜合運用、以環境綠化、水土整治為核心的園林綠化藝術與技術,這是建筑、規劃、園林專業的強項。
1.1景觀設計是旅游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濱誼在《現代風景旅游規劃設計三元論》一文中指出,旅游規劃蘊含著三個層面不同的需求:(1)旅游活動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歷史與藝術層面……(2)景觀時空層面,基于景觀空間布局的規劃,包括區域、總體、景區、景點的時間與空間上的布局、設計,即關于景觀時空布局的規劃需求;(3)環境、生態、資源層面……這些構成了旅游規劃需求的三元。與需求對應,現代旅游規劃的內容同樣包含三元:(1)以“旅游”為核心的群體行為心理規劃和項目經營;(2)以“景觀”規劃為核心的優美的旅游景觀環境形象創造;(3)以“生態”為核心的旅游環境生態保護。
與旅游規劃三元性相對應產生了三種極具發展潛力的旅游規劃流派:(1)以旅游策劃為核心;(2)以景觀規劃和環境藝術設計為核心;(3)以旅游資源為核心。其中以景觀規劃和環境藝術設計為核心的景觀流派,重在空間規劃布局與景點設計。這三種流派代表著現代旅游規劃學科領域的發展方向。
1.2景觀設計理論是旅游規劃的基礎理論之一
園林是在限定的范圍中,通過對地形、水體、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創造的可供欣賞的環境綜合體。其規劃設計必須同時滿足科學性和藝術性。園林學具有十分豐富的設計理論和方法。東方園林的設計理論是追求天人合一,再現自然山水的思想,即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與人工巧于結合,從而作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而西方園林的設計理論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講求幾何圖案的組織,均衡對稱,具有明確的軸線引導,即強調人工美。
在園林規劃設計中,為了達到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就必須準確合理地綜合應用形式美法則和造景手段。形式美法則主要有:對比和微差、節奏和韻律、比例和尺度、穩定和均衡、統覺和錯覺、主從和統一等。造景手段主要有:隔景、對景、障景、添景、夾景、漏景、框景、借景等。
旅游規劃設計過程中必定涉及到景觀設計、建構筑物布置、色彩搭配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我們就必須應用園林的設計理論和方法來加以指導:
(1)旅游規劃設計所創造的藝術形象應具有連續的時空動態性:這就要求所規劃設計的地形、水體、建筑、植物等不但具有空間體量感,而且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晨昏各異、晴雨殊一、冬夏不同的各種景象,另外當景物與觀賞者之間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時,能產生步移景異之效果。
(2)能創造多種審美內容和多種審美途徑:包括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等多種審美內容,并能通過人們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種途徑來感染游人,給游人以多種感覺器官上的審美享受,即眼一畫境;耳一聲境;鼻一香境;舌一味境;身一爽境。
(3)要能和諧融合多種藝術:把不同風格的建筑藝術、盆景花木的栽培藝術、園林植物的配置藝術、疊山理水的造型藝術、唱歌跳舞的表演藝術等和諧融合在一起,提高其美學價值,使之更好地滿足游人多種多樣的審美情趣和游覽需求。
2.景觀設計在不同層面旅游規劃中的作用發揮
根據劉濱誼的旅游規劃三元論可以將旅游規劃分成三個層面、三個階段。其中三層面是:區域一景區一景點;三階段是;發展規劃一總體規劃一詳細規劃;而本文則根據旅游規劃不同的三個尺度層面加以認識,即區域一城市一小城鎮。
2.1區域旅游形象構建與景觀文脈整合
區域旅游形象構建側重空間關系分析,側重在區域內視覺體系的構建,即旅游景觀的布局和建設,完成從理念定位到空間定位的實現過程。景觀生態學把空間劃分為不同尺度的等級體系,空間由點、線和面要素組成,不同要素完成不同的功能,相互組合形成不同的格局。
(1)節點。觀察者可以進入或是能留下深刻印象的關鍵點,是認識觀察區域、形成印象并便于記憶的參考點(標志)。典型如道路的交叉口、廣場、地鐵站或核心景觀、標志等。參照生態學中物種遷移等戰略點選擇,通過調查分析確定節點。
(2)景觀軸。是區域內游客可感受到的線性成分,可以是核心景觀系列,一般沿主要交通線或游覽線向兩旁延伸,從而連通節點和敏感區。目標是建立良好的旅游交通體系和解說系統。
(3)敏感區。指觀察者可以在區域內隨意進出其間,而且具有共同特征的較大區域。敏感區具有鮮明的主題,經過人們的想象領悟,便形成了人們對敏感區性格的意象。如景觀資源集中的景區、建成區。
目前世界旅游資源的開發已由表及里逐漸轉向深挖景觀文化內涵,因此旅游景觀的文脈整合就是旅游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旅游地景觀文脈整合就是將旅游的發展融入區域社會發展的整體策略中,維護區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特色并體現這個特色,使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各部分構成有內聚力的整體,強化其區域特征,以此促進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區域旅游規劃中景觀設計前期的文脈整合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旅游目的地的本質優勢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區域旅游的競爭本質上是區域文化的競爭,文化的因素成為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文脈是區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升華,由于區域的差異性而造就了文脈的獨特性,通過在旅游規劃中文脈的整合,可以明了區域發展旅游的文化優勢及其在更大區域中的地位,可以明確自己的目標市場。
(2)旅游產品開發的重要依據和本質就是旅游文化的開發,即只有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才具有生命力。而旅游規劃中景觀文脈整合可使規劃者在旅游產品開發時明確目的地景觀文化的深層內涵和其本質特點。在開發旅游產品時就可以以市場為導向,以目的地的文脈為基礎來設計旅游產品,深挖文化底蘊,注入文化內涵,只有這樣的產品才會具有地域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
(3)旅游目的地形象設計的重要依據是人們對該地總體的、抽象的、概括的認識和評價,是對目的地歷史印象,現實感知與未來信念的一種理性綜合,這實質上也是對旅游地文化的理性綜合。可以認為,文脈是旅游地本身第一性的,是核心,而反映在事物外表的旅游地形象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是文脈的外在體現。因此,文脈是旅游地形象設計的基礎和依據。旅游規劃中通過文脈整合并以此為依據進行的旅游地形象建設可以引導潛在旅游者建立或重構旅游地的本底感知形象,進而觸發其旅游動機。
2.2城市旅游中景觀塑造的作用
隨著城市旅游研究的興起,城市景觀對于旅游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并逐漸出現城市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理念。例如,在許多城市發展規劃中,旅游發展規劃已從總體規劃中的專項規劃中分離出來而作為一項 相對獨立的規劃;又如:近年興起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城市景觀風貌規劃、濱水區規劃設計、街道景觀設計、城市廣場規劃設計、交通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旅游度假區規劃設計等,這些項目都在不同規模層面上與旅游規劃相互交織。
城市景觀結合城市建立旅游形象、增強其對旅游者的吸引力和好客度,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在進行城市旅游景觀塑造時,以下景觀設計及其概念將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景現場(field)。“場”是一切事物共有的屬性。景觀場是由構成景觀的視覺事件及其位置之間的關系而形成的整體。景觀場主要體現為城市整體環境。具體來說,城市環境又由城市實體景觀和城市空間景觀構成。從本質上看,城市實體景觀主要是可見的景物,城市空間景觀則主要是人們對城市空間的心理感受。城市景觀場的本質是城市旅游景觀的有形構造及其相關的無形表現。城市景觀場作為一個系統,可從肉眼可見的物理景觀(Physical landscape)和肉眼不可見的意境景觀(Mental landscape)兩個方面進行描述和評價。這是城市旅游景觀概念與經典景觀概念的不同之處。
城市空間景觀根據平面景觀、立面景觀和頂面景觀3個指標進行塑造。構成平面景觀的基本要素是點和線,具體包括景核(一般為城市中人流集中、景致獨特、風景優美的地段)、景節(次一級的密集區或景致獨特地段)、景廊(平面廊道,一般為交通道路)、景基(除景核、景節、景廊以外的構建城市景觀的要素)等4個次級指標。立面景觀是三維概念的景觀,具體包括視點(旅游者觀察的立足點)、視焦(在視點上看到的主要的視覺吸引物)、視廊(視覺通道)、視域(視域質量較高的視域地區叫做主體視覺空間)4個次級指標。頂面景觀是指在建筑物 頂層構成的趨勢面(頂面)之上的景觀,具體包括天際線(頂面在遠方垂直平面上的投影)、頂面實體景觀(主要有電線、煙囪、電視傳導收發塔等)等2個次級指標。
景現流(FlOW)。在現代城市中,“流”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觀流主要體現為城市活動。在實際表現上,城市景觀流主要有人的活動(人流)、物的活動(物流)、經濟活動(價值流)和信息活動(信息流)等形式。其中人流是城市旅游景觀流的中心,人流與物流、價值流、信息流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種互動關系,構成完整的城市活動系列。按照景觀流是否直接體現為實物,可以劃分為實物流(包括人流、物流和價值流)和非實物硫(主要是信息流)。從景觀生態學來看,正是這些景觀流的存在,使得景觀得以正常的維持、發展和變化。因此,城市景觀流是城市旅游景觀功能的客觀物質基礎。
景現形象(Image)。作為城市旅游形象的直接表現形式,城市景觀形象是指城市所表現出來的、被旅游者所感知的一種印象,其構成要素包括城市形象客體、城市形象主體和城市形象實踐。從城市景觀角度來看,城市景觀形象是城市景觀場和城市景觀流在城市居民及外來旅行者頭腦中的綜合體現,是經過人腦的接受而形成的一種理念。作為城市景觀形象的綜合結果,城市旅游形象是區域旅游形象在城市這一特殊區域的體現,具體包括人一地感知要素和人一人感知要素兩個子系統。
具有城市個性形象的城市旅游景觀的設計應該集中在代表城市歷史的文化遺跡的保護與旅游功能的設計、城市綠色景觀的設計、城市休閑環境的創造(城市公園和郊野公園)等方面。從空間上劃分,城市中心地段的旅游感應氣氛和城市郊區的休閑項目設計是城市旅游規劃應該主要解決的兩個核心問題。
2.3景觀設計在小城鎮旅游規劃中的作用
自然風光和鄉土文化共同構成了小城鎮景觀的二元素。小城鎮風景資源雖知名度不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山與水指的是自然風光,仙與龍則指蘊含的文化韻味,兩者有機地融合便達到“雖由人作,苑自天開”的效果。
(1)自然風光:山、水、林、田構成了自然環境空間的主體要素,共同呈現出相互交融的自然生態格局。規劃設計者應調查發掘與分析評價小城鎮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水文、氣候等自然景觀資源,研究確定小城鎮的景觀特色與目標。
篇9
1三岔河鄉旅游資源構成分析
1.1優勢分析
1.1.1地理區位優勢三岔河鄉位于貴州省習水縣城東北,距習水縣城38公里。北與重慶四面山相鄰,南與良村鎮隔山相望,西與程寨鄉接壤,東與大坡、溫水鎮一嶺相依,習水河穿境而過。同時緊鄰世界級丹霞地貌自然風貌旅游區,是“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核心區域的重要節點。全鄉幅員163平方公里,總人口2.25萬人,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交通便利。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客源的到來提供了可能性,也為集鎮旅游開發提供了保證(見圖1)。
1.1.2生態景觀資源優勢三岔河鄉自然環境優美,鄉內阡陌縱橫,江河、綠田、古樹名木相映成趣,優雅靜謐;景區內更是山巒重疊,云蒸霞蔚,山大溝深,縱橫交錯,溝溝有溪流,岔岔有清泉,竹木繁茂,林靜幽深。其緊鄰的國家4A級自然風景區丹霞谷景區,有著地球同緯度保存最完好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渾然一體,是避暑休閑、觀光旅游、科學考察的理想勝地。得天獨厚的生態景觀資源是三岔河鄉發展鄉村旅游的雄厚基礎。
1.1.3旅游政策優勢2009年國務院41號文件《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在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格局中,旅游產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年習水縣按照貴州省“建設旅游大省”和遵義市“建設文化旅游強市”的戰略思路,確立了“把旅游業建成后續支柱產業”的發展目標,全縣上下致力于把旅游培育成為對外開放中的先導產業、第三產業中的龍頭產業,不斷加大旅游規劃和宣傳推介,積極招商引資,著力改善旅游各項設施條件,整頓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我們發現國家和地方政府都表現出對旅游業發展的極大關注,并在產業的發展中給予支持,三岔河鄉的旅游產業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發展前景大好。
1.2劣勢分析
1.2.1旅游形象單一不突出三岔河鄉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具備山水或人文等資源條件,但其資源并非知名和獨特。旅游區目前活動內容還是一般性農家餐飲、垂釣等,形式較少、旅游產品質量低、形象單一,旅游者參與體驗程度不高。由于低層次開發,尚未開發出合理的產業價值鏈,還不能充分滿足消費者的休閑需求。對此我們需要重新包裝資源,打造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吸引人氣,匯聚商氣,實現真正的鄉村旅游大發展。
1.2.2公用設施存在制約近幾年三岔河鄉逐步開展了新農村建設,鄉內公路、村舍、環境設施有了基本改善。但如果面對大規模的旅游設施和公共設施需求時,現狀的公用設施建設仍然對市場需求存在制約。如專業的導游、住宿、餐飲、衛生等設施較缺乏,“吃、住、行、游、購、娛”要素的旅游服務產業缺乏,導致目前旅游接待水平一般。
1.2.3管理和經營技術欠缺三岔河鄉現有的建設內容、土地利用、生產生活方式等,基本都是在農業生產基礎上發展而來。面對鄉村旅游這樣一種新的農業經營方式,當地群眾相對缺乏現代服務觀念和意識及市場開拓能力。因而,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暴露出產品開發陳舊、管理松散、經營模式隨意化、服務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成熟的旅游業的發展速度。
2美麗鄉村特色的旅游規劃策略探討
在鄉村旅游熱的潮流下,三岔河要在眾多鄉村資源重復建設和激烈的競爭中走出自己的方向,“美麗鄉愁”成為我們規劃中資源整合的主線。鄉愁是銘記歷史的精神坐標,鄉村千百年來傳承的田園風光、生產形態、農耕文化、民風民俗和鄉村聚落等不僅是構建鄉村特色的文化符號、城鄉人民尋找的心靈慰藉和鄉村旅游差異化發展的關鍵,更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標尺。
2.1總體規劃思路
2.1.1項目定位三岔河鄉周邊山體環繞、景色優美,淳樸的田園風光,是體驗山水自然的絕佳世外桃源,可謂“山作錦屏何須畫,水作琴聲不用弦”。規劃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農耕文化、紅苗文化、工業文化交織在一起,給這個世外桃源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規劃避免“千村一面”的現代化改建,明確強化本土優勢資源和風土民情,樹立自身特色。在依托北部緊鄰的世界級丹霞地貌資源和自身經濟、生態和社會資源的基礎上,打造三岔河鄉為一個集“旅、居、業”和諧一體的風情旅游度假小鎮,使之成為“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核心區域的旅游新高地。
2.1.2旅游空間結構在鄉域鎮村體系的“集鎮區—中心村—基層村”三級結構中,規劃依據各村的旅游資源異同,避免同質競爭,確定梯次合理、一村一景、集中發展的特色發展思路。利用全鄉規劃的兩級旅游線路,有效串聯鄉內各級旅游景點。其中,以程寨鄉至重慶四面山的二級公路為依托打造一級游線,加強丹霞景區與旅游服務集中地的有效聯系;鄉內各村景點景區則依托二級游線加強聯系,形成連線成片開發模式(見圖2)。
2.1.3用地規劃特點用地彈性規劃、因地制宜、科學合理的劃分用地屬性來滿足鄉村旅游和生產生活發展需求。考慮到大量旅游人群的涌入對當地各項用地標準產生的沖擊,規劃中對于各項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包括對外交通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和工程設施用地等指標相較一般鄉鎮的指標略高。目的在于使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益,滿足旅游發展的需求。
2.2美麗鄉村的旅游規劃策略
2.2.1生態景觀規劃彰顯自然之美,改善人居環境(1)生態景觀保護規劃以鄉村原生態為基調,以鄉村風情為特色,采用規劃先行、生態保育的方法,發展與保護并舉,以旅游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為核心,實現經濟、環境、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通過對鄉村美麗田園風光的保護,達到見山見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境界。在核心景區規劃以保護原生態和營造度假養生的景觀為主;在以旅游服務功能為主的中心集鎮區則以農業種植景觀和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景觀為主,包括濱河開放綠地、山體周邊帶狀綠地和各居住片區內部綠地。(2)環境保護和改善規劃中提出營造鄉村“天藍、山清、水綠、地凈”優美環境的發展目標。針對核心景區接納大容量的游客對環境的沖擊,對大氣、水體、土壤等生態環境依據環境質量評價的標準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同時在全鄉加強環境保護法制建設,深化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包括整治已污染河水,改善水質;實施衛生設施改造,提高抽水馬桶安裝率、化糞池覆蓋率;開展垃圾分類工程,鼓勵村民進行垃圾初次分類,綜合利用分類垃圾;對鄉村進行全方位規劃,科學布局,實施村民廣場美化、道路拓寬綠化、太陽能路燈亮化等工程,逐步完善環境保護的各個環節。(3)鄉村旅游改善人居環境質量鄉村旅游的發展在塑造了滿足游客體驗需求的景觀風貌的基礎上,也提升了當地的生態景觀品質。通過美化鄉村環境,改善農村衛生狀況,優化農業景觀等,彰顯了自然山水之美,直接改善了人居環境質量,促進了美麗鄉村的自然之美建設。
2.2.2鄉土風貌規劃傳承文化之美,突出人文情懷(1)鄉村文化傳承與保護記錄著人類文明足跡和人與自然相處過程的鄉村文明,原生態的自然鄉村風土人情是現代人共同的精神寄托和認同,也是一個民族共同的信仰和和諧社會的根基。新西蘭的旅游人類學家科林比姆指出:“一個地方的獨特之處就是這個地方的主要財富”,“千萬不要破壞這些資源”。鄉村旅游的發展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便是發展的關鍵。依據三岔河自身的特色,規劃推出兩種文化旅游品牌,分別是在山水恬適之間體驗高品質山水景觀的自然文化游覽和感受傳統的農耕文化、紅苗文化和手工業文化交織盛宴的民俗風情體驗游。規劃通過將鄉內散落的鄉村景觀、歷史遺跡和人文傳統進行系統組織和開發,使鄉村文化得到繼承和保護(見圖3)。(2)鄉村風貌改造在三岔河集鎮旅游接待區的風貌規劃中,規劃汲取了當地黔北建筑特色和體量尺度特點,以求新建開發內容與傳統特色有機融合,使村內整體風貌和諧。此外對村內公共場地、圍合庭院、小公園等也進行風貌整治,為當地群眾開展特色文化活動、文化展演和民間民俗文化產品的展示等提供了場所,使農民群眾在也享受到旅游文化發展發展過程的成果(見圖4、圖5)。(3)鄉村旅游促進文化傳承文化旅游不僅讓游客認識到三岔河鄉豐厚的傳統文化,感受到當地淳樸熱情的民風,也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活動,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質。通過市場經濟下文化資源和生產生活的流動融合,實現了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促進了美麗鄉村的文化建設。
2.2.3公用設施規劃奠定生活之美,推動民生建設(1)旅游服務設施需求規劃堅持設施先行,加大公用工程設施、道路交通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等建設投入,以確保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工程設施來提高三岔河鄉的旅游服務能力。全鄉打造外優內暢的道路系統,對外加強與周邊區域的道路銜接,對內銜接旅游線路。集鎮旅游接待區增加旅游客運設施,完善靜態交通設施,并根據旅游車輛數量按照國家標準在各旅游換乘處、本村入口處設置停車場。此外加強旅游設施的建設,包括在集鎮道路、沿河以及村內景點配置廢物箱、公共廁所、通信設施和休息座椅等,提升旅游接待水準。(2)群眾生活需求考慮到外來游客對于當地各項公共設施的使用需求,對于集鎮區各項公共服務設施的用地指標控制規劃略做提高處理。其中作為旅游接待管理和人民日常生活服務中心的行政辦公用地擴大了建設面積并改善了辦公條件;文體用地則表現在增加文化活動場地和完善體育運動設施的配置;醫療衛生用地主要是建立醫療等級服務體系,并在三岔集鎮新建一處綜合醫院,特別滿足游客和村民的使用需求;商業設施用地主要是對現有的沿河商業進行整合,并在集鎮中心設置大型商業賣場;此外還完善了公用設施用地,新建了郵電通訊設施等。(3)鄉村旅游推動民生建設群眾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就業、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這種期盼是我們建設美麗鄉村的驅動力。而這些恰恰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需求。通過旅游產業的發展帶動和完善生活的各項設施建設,大大的提升了鄉村的生活質量,推動了美麗鄉村靚麗生活的實現。
2.2.4產業結構規劃提高經濟實力,夯實發展之美(1)產業結構全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真實施“生態立鄉,旅游活鄉,畜牧強鄉,農業穩鄉”的發展戰略,力爭把三岔河鄉建設成為習水縣北部地區第一產業穩固、第三產業發達,商貿繁榮,環境優良的旅游度假型小鎮。依據現狀生產力分布、公用設施條件與產業規模,三岔河鄉產業規劃布局呈“兩核一軸帶兩區”的布局形態。“兩核”分別是作為全鄉旅游產業發展橋頭堡的丹霞谷旅游接待區和政治文化中心的集鎮區。“一軸”是指沿貫穿東西的二級公路的經濟發展空間主軸線。“兩區”指以生態旅游業和觀光農業為主的北部生態旅游經濟發展區和以生態農牧業和旅游服務產業為主的南部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區(見圖6)。(2)旅游產業優勢突出旅游區的發展除了要做到特色經營,還需提供專項的旅游配套服務,包括高檔住宿、娛樂、休閑餐飲、特色購物、會展、戶外健身等,這些服務業大大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在鄉村旅游的良好發展勢頭下,我們應避免就旅游談旅游,要結合三岔河鄉的產業結構,形成產業鏈,實現集群發展和效益最大化。此外,鄉村旅游要從單純的觀光向休閑養生、綠色美食、文化體驗等多方向拓展,不斷推陳出新,深度拉動農民就地創業,從而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長效動力。(3)鄉村旅游提升全鄉經濟水平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地方服務產業的蓬勃發展,創造大量低門檻的就業崗位,解決了農民無技術的就業障礙。如果把美麗鄉村建設比作建大廈,那么這個大廈的基礎就是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濟發展事關美麗鄉村建設全局。而在鄉村游帶動下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正是為美麗鄉村建設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
3結語
篇10
Exampled on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Planning in Dashiyao Village,Nanzhao County,He'nan Province
Liu Cail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He'nan Academy of Sciences,Zhengzhou 450015,China)
摘要: 鄉村游蘊藏著很大的市場潛力,已經開始遍及我國大部分地區。通過旅游產品、重點項目、景觀系統、旅游服務設施、民俗娛樂活動、基礎配套設施等的設計和規劃,以及保障性政策法規制度的制定等,可以全方位地對鄉村旅游資源進行因地制宜性的規劃和開發,從而打造出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景點。
Abstract: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has had a very strong market potential and begun to spread over most regions of our country. By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the tourism products,key projects,sightseeing system,tourism service facilities,folk-custom entertainments and basic matched establishment,and through making the policies,rules and systems with assurance,we can plan and develop the countryside tourism resources according to its loc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build a special tourism scenery spot.
關鍵詞: 鄉村 旅游 設計 規劃
Key words: countryside;tourism;design;plan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1-0328-02
0引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城市居民閑暇時間的增多,中國旅游業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假期的遠途旅游已不能滿足需要,利用閑暇周末在城市近郊以鄉村生活、鄉村民俗和田園風光為特色的鄉村旅游也迅速發展。我國旅游局曾將2006年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鄉村游”年。鄉村旅游的大力推進和發展,必將進一步推動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
目前,我國各地鄉村旅游的開發狀況處于起步階段。多數地區缺少對鄉村旅游的總體規劃,一般是在原有農業的基礎上稍加改動就開始接待游客,尚未形成鄉村旅游所應有的氛圍,多數鄉村旅游業的經營者目前對鄉村旅游的內涵、本質歸屬尚不十分清楚,簡單的把鄉村旅游理解為吃農家飯、體驗農家生活;在開發經營中重經濟效益,輕文化傳統;重設施建設,輕環境營造;重眼前收益,輕科學管理。因此,對鄉村旅游的研究開發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
大石窯村地處河南省南召縣四棵樹鄉,位于國家AAA級景區五朵山的腹地,周邊還有內鄉寶天曼國家地質公園、老界嶺風景區、西峽恐龍遺跡園、西峽縣老鸛河漂流風景區、南召真武頂景區、龍潭溝風景區等等一大批省內外知名旅游景點。該村距鄉政府17公里,距縣城30余公里,環山旅游路穿村而過,與312國道相連。大石窯村總面積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多戶、共380人,耕地極少,幾乎都為山地。近年來隨著農家樂旅游的發展,該村也發展了吃農家飯,住農家屋的旅游服務等項目,逐步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0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0元。但由于旅游產品模式單一,缺乏合理規劃,更沒有對現有資源進行挖掘和利用,市場競爭力后勁不足,也不能滿足游客越來越高的旅游需求。
1鄉村旅游開發的指導思想和規劃原則
1.1 指導思想大石窯村鄉村旅游的開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河南省實施“百村萬戶”旅游富民工程為契機,以山水景觀為重點,以五朵山景區為依托,充分挖掘道教養生文化特色,完善旅游服務接待功能。以資源環境為基礎,以旅游市場發展為導向,通過政府引導、農民廣泛參與、社會積極配合和市場有效運作,進行科學規劃和有序開發。重點完善“鄉村旅游”服務功能與設施,開發、豐富旅游景點,將大石窯村建設成為五朵山景區重要的旅游服務基地和農家樂休閑度假區。通過發展旅游業,達到民眾富裕、社會和諧、環境良好的目標。
1.2 規劃原則旅游接待與自然景觀開發相結合原則:統觀全村資源,在重點發展農家旅游接待的同時,積極開發村域內的自然旅游資源,使優質的旅游服務與美麗的自然景觀巧妙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公眾參與性原則:村民自發自主的參與,發揮公眾力量,發揚集體主義精神。
市場導向原則:適時適地根據市場做出相應的調整。
生態環境保護原則:要樹立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理念,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發展。
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原則:適度超前,并注重項目的可操作性,使村民和旅游經營者在實踐中獲益。
2鄉村旅游開發的設計與規劃
2.1 旅游產品設計大石窯村的旅游產品體系為觀光旅游和休閑旅游兩大產品體系。
生態觀光旅游:對現有的各種旅游資源,在很好保護的同時進行積極開發建設,滿足游客觀光旅游需求。同時,使本村成為五朵山景區的生態觀光旅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家休閑養生旅游:依托現有農家樂旅游接待設施,突出農家主題和鄉村特色,利用鄉村特有的風土人情,烘托鄉村旅游氛圍,強化農家樂旅游發展的鄉村意象。
2.2 重點項目策劃旅游服務設施建設項目。旅游接待設施建設項目主要包括農家旅游服務接待處、文化娛樂中心、生態停車場、農家庭院改造與建設、旅游度假山莊、休閑廣場、衛生醫療室等。
景觀建設項目。景觀建設項目重點是對現有景觀的開發,包括景觀命名、旅游步道設計與建設、旅游標識系統設計與建設、旅游休息設施建設、旅游安全設施建設、環衛設施建設等方面。其中,以大門到村部的紅河谷和村內農家景觀建設為重點。
旅游節慶活動。每年舉辦一屆“蠶絲節”,開展觀養蠶、食蠶蛹、購蠶品和物資交易會、鄉村致富交流等活動。
2.3 景觀系統規劃根據大石窯村旅游資源是以“山、水、林、民居”為代表的突出特征,確定本村的景觀系統由水景、山景、林景和農家庭院景觀四部分構成。
2.3.1 水景水景系統的展示規劃是:以穿村而過的紅河為主線,串聯上至翠竹林、下到村大門的沿河周邊景觀,如龍脊背、龍潭、仙桃石、二獅戲水、鴛鴦潭、玉女潭、翠珠灘、青龍瀑布、青峰壁等,共同形成本村的特色水景系統。
2.3.2 山景本村的山景系統是由周邊雄峰和山梁,奇石和絕壁共同構成。山景系統的展示規劃是:在清風嶺上,四周的山水盡收眼底,遠處的群峰、茂密的森林、流淌的河水、裊裊炊煙的農戶等一同組成一幅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卷;能夠使游客充分領略大石窯美麗的山水風光。
2.3.3 林景本村的林景系統是由周邊山上的祚蠶林、松樹林、雜木林、低矮的灌木,以及村莊內各種樹木等植被共同組成的。林景系統的展示規劃是:登上清風嶺,青山、綠水、密林,盡展眼前。四周林木郁郁蔥蔥;祚蠶坡上白綠相間,蠶繭如繁星點綴期間;五顏六色的果樹,將果實的清香,送到小山村的每個角落。
2.3.4 農家庭院景觀農家庭院景觀系統展示規劃:站在清風嶺上,俯視對面山上山下,依山沿河而建的農家院落,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青磚灰瓦的農舍、山石做成院落,干凈整潔溫馨的庭院,給人家的感覺。漫步在清靜的山村里,處處都是綠色和花香,構成了安寧、祥和的山村景觀系統。
2.4旅游服務設施規劃
2.4.1 農家接待設施規劃農家賓館建設:發展農家旅游接待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依托現有農家小院進行旅游接待,另一種是度假山莊接待。農家小院建設以兩層樓為宜,依山就勢,分散布局建設。度假山莊接待以中檔為宜,重點搞好內部裝修,內部設施齊全。加強農家接待設施周圍環境綠化和環衛設施建設。
山村菜肴:遵照道家菜肴的“保持本真”原則,結合本地的各種中藥材,開發各種藥膳,做足道家養生餐飲風味,把菜肴打造成本村旅游的特色吸引物之一,創出“五朵山”道家菜肴品牌。同時,加強對農戶的廚藝進行培訓,強化衛生、食品安全教育。
管理與服務:按照河南省《農家賓館星級的劃分與評定》(DB41/T492―2007)的要求,加強農家賓館接待設施的建設與管理;尤其要強化衛生條件管理,統一配置被單、洗梳用具、餐具等,并做到干凈衛生、及時更換;加強對從業人員培訓,提高服務人員的服務意識和衛生意識。
2.4.2 特色旅游商品開發規劃旅游商品開發系列:創新開發理念,加大旅游商品的研制開發力度,強化旅游商品的開發和管理,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材、木材、柞蠶絲和其它土特產品資源,開發出不同系列的旅游商品,如旅游文化商品系列、旅游日用品系列、土特產系列等。
旅游商店布局:在農家旅游服務接待處再設置一處綜合服務商店,商店的規模不宜大,突出特色。
旅游商品生產銷售模式:大力發展旅游商品加工。積極引進、扶持集旅游商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企業,鼓勵以“公司+農戶”、“前店后廠式”形式,加工生產各種農產品和土特產品。
2.5 民俗娛樂活動策劃民俗表演。在休閑廣場,每個周末舉行篝火晚會,請一些當地的文藝表演團來此表演當地特色民俗文藝,增加娛樂性和吸引力。
手工藝表演。本地手工藝生產主要有柞蠶的紡織和掛毯、真絲繡品、蠶絲被等。在文化娛樂中心的“工藝品制作展示室”,讓當地的繡女在此進行生產表演,吸引游客參觀,同時進行商品銷售。
健身培訓。發揮道家養身健體的特長,與五朵山景區開展合作,培訓村民學習道教武術、氣功等傳統健身活動。同時,也可以邀請游客參與。既能夠達到游客和村民康體健身,又能夠增加一項旅游活動項目,豐富游客的旅游生活。
2.6 基礎設施規劃基礎設施包括交通、環衛、供排水、電力、通信、綠化等,要依據游客容量和地形地貌等合理地進行配套規劃,以滿足現在及中遠期旅游發展的需要,為旅游發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動力。
2.7 政策法規制度保障根據河南省、南陽市有關政策及本次規劃要求,及時制定相關制度和具體實施措施。將旅游富民工程納入村委年度工作計劃,制定相關具體責任目標,作為年終村干部考核的主要內容之一。
3結束語
在大的旅游景區周邊村莊發展鄉村旅游已成普遍現象,但這類依托景區發展的農家旅游與景區在發展戰略上存在優勢互補關系,鄉村游使景區服務更有特色,景區發展也帶動了鄉村的經濟發展。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的發展要以旅游服務業為主,特別是在景區發展到一定階段旅游和服務功能相分離,服務接待外移景區以外,景區周邊區域服務功能更加突出。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旅游服務功能外,鄉村旅游更要突出特色,發揮飲食、民俗、建筑等資源優勢,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打造飲食、住宿、休閑、游樂、購物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參考文獻:
[1]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地方旅游規劃指南(中文版).世界旅游組織(WTO)授權中國國家旅游局、計劃統計局出版.
[2]陳志剛,保繼剛.城市邊緣化鄉村旅游化效應及其意義―以山東日照王家皂村為例.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6.
[3]朱青曉.旅游目的地系統空間結構模式探究.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