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投資環境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7: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優化投資環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優化投資環境

篇1

[論文摘要]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為處于中部的湖南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我省投資環境的狀況,認真分析我省投資環境的優劣,并采取一系列綜合措施,促進我省投資環境的改善和優化

湖南有著豐富的勞動力、物資和原材料資源,是我國中部地區一個物產資源的大省,而且同周邊省份和地區有著非常廣泛的聯系。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無論是沿海還是內地,無論是東部還是西部地區,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經濟政治文化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省面臨著更為激烈的競爭,為此,必須不斷地優化我省投資環境,為引進外資和促進我省經濟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湖南投資環境的現狀,我們可以從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兩個方面來分析總結。

1湖南投資環境的有利因素

從地理位置環境來看,湖南地區南北結合、承東啟西的重要位置,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重心的西移,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區域投資環境也隨之改善,呈現出投資與開發的良好態勢。

從自然資源環境和物產來看,湖南省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湖南素有“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的美稱;主要農副產品年生產總量和外運量名列全國前茅。同時,湖南還是旅游資源大省。

從社會經濟環境來看,湖南省國土面積廣闊、人口數量眾多、社會經濟綜合實力具有較強水平、工業門類比較齊全,業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農業生產基礎較好,主要農副產品都位居全國前十位,在占全國不到2.2%的耕地上,生產出了全國6%以上的糧食,可以說,湖南是全國第一大糧倉。

從全球環境因素來看,全球經濟重心正逐步向亞太地區移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態勢和巨大的市場潛力為國際資本所矚目。根據反梯度理論,我省可以利用產業梯度轉移來加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廣泛吸納外資的加入。

從國內環境因素來看,我國生產力布局重心正在由東向西推進,中部地區將成為國家的重點投資地區。從區位上看,湖南是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沿江經濟開放帶和華南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沿線的大規模投資與珠江三角洲綜合實力的加強,將會通過輻射和擴散作用帶動湖南社會經濟發展。

從經濟結構來看,湖南與湖北、廣東等南北省份之間的產業結構差異明顯,具有明顯的經濟互補性和依存關系;與貴州和江西等東西省份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發展梯度差,因此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此外,三峽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和重慶市的經濟輻射將對湘西貧困山區的開發發揮著較大的促進作用。2湖南投資環境的不利因素

湖南省區域投資環境因素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現為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市場發育不完善;地區之間經濟運行機制有差異;法制觀念有待進一步加強;大部分地區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后;食品、紡織品等大多以省外產品為主,電子產品更是為省外、國外產品所壟斷;農副產品、礦產資源、勞動力資源等雖然有明顯優勢,但卻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的狀態,利用效率不高,忽視資源的加工增值,制約了開發效益的提高;融資和管理水平不高;水旱災害比較頻繁等。

2促進湖南投資環境優化的對策建議

2.1優化空間布局以改善區域投資環境

經濟的空間結構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與投資環境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目前的現實來看,湖南省區域經濟的發展應采取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以特大或較大城市為發展極、以公路和鐵路為延伸的經濟相對發達地帶,在條件成熟時再向周邊地區推進。為此,在投資環境優化方面,我們應重點從建設核心城市和交通干線來展開。

(1)努力建設好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投資環境的改造與區域開發應是以省會長沙為核心、以長株潭工業三角區為重點,全面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城市結構調整,提高技術構成與開發層次,合理輻射傳統產業,強化綜合功能,使之形成全省強大的“增長極”。在這個“增長極”的兩翼應是京廣線沿線;同時,要重點加強岳陽、衡陽和郴州、懷化和吉首等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樹立“北大門”、“南大門”、“西大門”的良好形象,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實現與廣東、上海浦東和國際市場的金融接軌、產業接軌和管理接軌,全面提高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能力,把京廣沿線地帶建成湖南省高效益商貿走廊、高科技工業走廊和外向型經濟走廊。

(2)重點建設好四條主要交通干線。主要是要建設好石長鐵路沿線、枝柳鐵路沿線、湘黔鐵路沿線和永州至冷水灘沿線四條干線。首先是石長鐵路沿線地帶以湘西北門戶城市常德為中心,應加速高速公路、鐵路開發和現代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防洪和抗洪設施建設,加強常德、益陽等城市的環境改造,改善這些城市和地區的旅游投資環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創建外向型農業的開發創造條件。城市主導產業應以農業為出發點,并逐步改善食品、輕紡、造紙、機械等行業的投資環境和投資條件。其次是枝柳鐵路沿線地帶包括懷化、吉首、張家界和慈利等城市,該區域擁有天然的資源優勢,非金屬礦產、水力、森林、旅游等資源豐富,應重點搞好懷化和吉首等城市“發展極”的環境建設和交通主干線路的改造,著力改善這些城市和地區旅游投資環境,以旅游風景資源開發為契機,促進非金屬礦產、水力、森林資源的投資與開發,注重農副產品及礦產資源的深加工。再次是湘黔鐵路沿線地帶,這一地帶城市較密集,煤、鐵、銻等資源十分豐富,能源和原材料的開發與環境改造,尤其是工礦產品的深加工應置于優先發展地位。最后是永州至冷水灘沿線,這是湖南的“西南大門”,應打通湖南至防城和湛江的新“出??凇?,加強省際商貿流通環境建設,加強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加強對機械、建材和旅游行業的投資環境的改造。2.2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產業投資環境

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階段和產業投資環境的重要標志。湖南省雖然是一個農業大省,但第一產業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功能并不強;第二產業工業的發展相對滯后,主導工業仍然是以傳統工業為主,總體層次偏低,結構老化,缺乏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企業組織結構的專業化和集團化程度相對較低,不利于主要產品檔次的提高和更新換代,更不能形成規模優勢和規模效益,無法形成集聚效應;缺乏高層次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使城市經濟職能水平低下,制約了城市對其所在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和擴散效應的發揮。因此,我們有必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以國際和國內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農業,確定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工業發展方向,不斷優化和改善產業投資環境。

從我省的發展優勢來看,我們要把經濟開發的立足點放在農業、礦產和廉價勞動力的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選擇一些經濟效益較好、容納勞動力較多、又能體現我省資源特色的部門,如糧食深加工、建材、旅游業等。同時,我們有必要實行傾斜政策以招商引資;應進一步加強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此外,我們還必須下工夫調整輕工業和重工業的結構,把農工相關產業尤其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作為發展重點,將重工業輕型化,對大型項目的選擇要同省域經濟發展戰略結合起來,通過招商引資,促進產業的調整和升級,實現資源配置市場化、產業結構外向化,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和整體經濟實力。

2.3不斷促進投資環境的優化

改善軟硬投資環境是區域投資環境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硬環境(物質環境)是有形的,是投資者首先要注意到的環境要素;軟環境(人文環境)是無形的,它的改善能夠彌補硬環境的缺陷,可以促使硬環境的吸引力倍增,從而提高硬環境的效用。

篇2

[論文摘要]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推進,為處于中部的湖南 經濟 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我省投資環境的狀況,認真分析我省投資環境的優劣,并采取一系列綜合措施,促進我省投資環境的改善和優化。

湖南有著豐富的勞動力、物資和原 材料 資源,是我國中部地區一個物產資源的大省,而且同周邊省份和地區有著非常廣泛的聯系。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無論是沿海還是內地,無論是東部還是西部地區, 交通 、 通信 等基礎設施和經濟 政治 文化 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我省面臨著更為激烈的競爭,為此,必須不斷地優化我省投資環境,為引進外資和促進我省經濟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湖南投資環境的現狀,我們可以從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兩個方面來分析 總結 。

1 湖南投資環境的有利因素

從 地理 位置環境來看,湖南地區南北結合、承東啟西的重要位置,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重心的西移,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區域投資環境也隨之改善,呈現出投資與開發的良好態勢。

從自然資源環境和物產來看,湖南省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湖南素有“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的美稱;主要農副產品年生產總量和外運量名列全國前茅。同時,湖南還是 旅游 資源大省。

從 社會 經濟環境來看,湖南省國土面積廣闊、 人口 數量眾多、社會經濟綜合實力具有較強水平、 工業 門類比較齊全,業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工業體系。 農業 生產基礎較好,主要農副產品都位居全國前十位,在占全國不到2.2%的耕地上,生產出了全國6%以上的糧食,可以說,湖南是全國第一大糧倉。

從全球環境因素來看,全球經濟重心正逐步向亞太地區移動, 中國經濟 高速增長的態勢和巨大的 市場 潛力為國際資本所矚目。根據反梯度理論,我省可以利用產業梯度轉移來加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廣泛吸納外資的加入。

從國內環境因素來看,我國生產力布局重心正在由東向西推進,中部地區將成為國家的重點投資地區。從區位上看,湖南是以上海浦東為龍頭的長江沿江經濟開放帶和華南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江沿線的大規模投資與珠江三角洲綜合實力的加強,將會通過輻射和擴散作用帶動湖南社會經濟發展。

從經濟結構來看,湖南與湖北、廣東等南北省份之間的產業結構差異明顯,具有明顯的經濟互補性和依存關系;與貴州和江西等東西省份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發展梯度差,因此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此外,三峽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和重慶市的經濟輻射將對湘西貧困山區的開發發揮著較大的促進作用。2湖南投資環境的不利因素

湖南省區域投資環境因素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現為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市場發育不完善;地區之間經濟運行機制有差異;法制觀念有待進一步加強;大部分地區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后;食品、紡織品等大多以省外產品為主, 電子 產品更是為省外、國外產品所壟斷;農副產品、礦產資源、勞動力資源等雖然有明顯優勢,但卻長期處于粗放經營的狀態,利用效率不高,忽視資源的加工增值,制約了開發效益的提高; 融資 和 管理 水平不高;水旱災害比較頻繁等。

2 促進湖南投資環境優化的對策建議

2.1 優化空間布局以改善區域投資環境

經濟的空間結構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與投資環境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目前的現實來看,湖南省區域經濟的發展應采取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以特大或較大城市為發展極、以公路和鐵路為延伸的經濟相對發達地帶,在條件成熟時再向周邊地區推進。為此,在投資環境優化方面,我們應重點從建設核心城市和交通干線來展開。

(1)努力建設好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投資環境的改造與區域開發應是以省會長沙為核心、以長株潭工業三角區為重點,全面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加速城市結構調整,提高技術構成與開發層次,合理輻射傳統產業,強化綜合功能,使之形成全省強大的“增長極”。在這個“增長極”的兩翼應是京廣線沿線;同時,要重點加強岳陽、衡陽和郴州、懷化和吉首等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樹立“北大門”、“南大門”、“西大門”的良好形象,擴大對外開放。加快實現與廣東、上海浦東和國際市場的 金融 接軌、產業接軌和管理接軌,全面提高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能力,把京廣沿線地帶建成湖南省高效益商貿走廊、高科技工業走廊和外向型經濟走廊。

(2)重點建設好四條主要 交通 干線。主要是要建設好石長鐵路沿線、枝柳鐵路沿線、湘黔鐵路沿線和永州至冷水灘沿線四條干線。首先是石長鐵路沿線地帶以湘西北門戶城市常德為中心,應加速高速公路、鐵路開發和現代 通信 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防洪和抗洪設施建設,加強常德、益陽等城市的 環境 改造,改善這些城市和地區的 旅游 投資 環境,加強 農業 基礎設施建設,為創建外向型農業的開發創造條件。城市主導產業應以農業為出發點,并逐步改善食品、輕紡、造紙、 機械 等行業的投資環境和投資條件。其次是枝柳鐵路沿線地帶包括懷化、吉首、張家界和慈利等城市,該區域擁有天然的資源優勢,非金屬礦產、水力、森林、旅游等資源豐富,應重點搞好懷化和吉首等城市“發展極”的環境建設和交通主干線路的改造,著力改善這些城市和地區旅游投資環境,以旅游風景資源開發為契機,促進非金屬礦產、水力、森林資源的投資與開發,注重農副產品及礦產資源的深加工。再次是湘黔鐵路沿線地帶,這一地帶城市較密集,煤、鐵、銻等資源十分豐富,能源和原 材料 的開發與環境改造,尤其是工礦產品的深加工應置于優先發展地位。最后是永州至冷水灘沿線,這是湖南的“西南大門”,應打通湖南至防城和湛江的新“出??凇?,加強省際商貿流通環境建設,加強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加強對機械、建材和旅游行業的投資環境的改造。

2.2 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產業投資環境

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地區 經濟 發展水平、發展階段和產業投資環境的重要標志。湖南省雖然是一個農業大省,但第一產業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功能并不強;第二產業 工業 的發展相對滯后,主導工業仍然是以傳統工業為主,總體層次偏低,結構老化,缺乏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企業組織結構的專業化和集團化程度相對較低,不利于主要產品檔次的提高和更新換代,更不能形成規模優勢和規模效益,無法形成集聚效應;缺乏高層次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使城市經濟職能水平低下,制約了城市對其所在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和擴散效應的發揮。因此,我們有必要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以國際和國內 市場 為導向,大力發展農業,確定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工業發展方向,不斷優化和改善產業投資環境。

從我省的發展優勢來看,我們要把經濟開發的立足點放在農業、礦產和廉價勞動力的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選擇一些經濟效益較好、容納勞動力較多、又能體現我省資源特色的部門,如糧食深加工、建材、旅游業等。同時,我們有必要實行傾斜政策以招商引資;應進一步加強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此外,我們還必須下工夫調整輕工業和重工業的結構,把農工相關產業尤其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作為發展重點,將重工業輕型化,對大型項目的選擇要同省域經濟 發展戰略 結合起來,通過招商引資,促進產業的調整和升級,實現資源配置市場化、產業結構外向化,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和整體經濟實力。

2.3 不斷促進投資環境的優化

改善軟硬投資環境是區域投資環境建設的兩個重要方面:硬環境(物質環境)是有形的,是投資者首先要注意到的環境要素;軟環境(人文環境)是無形的,它的改善能夠彌補硬環境的缺陷,可以促使硬環境的吸引力倍增,從而提高硬環境的效用。

篇3

關鍵詞:文化軟實力投資環境探討

一、滁州市投資環境概況

滁州市位于蘇皖兩省交界,地處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長江三角洲西部邊緣,是安徽省東向發展戰略的橋頭堡、皖江開發的龍頭地帶,是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滁州交通便利,京滬鐵路、京滬高速鐵路縱貫境內,各級公路溝通區內外;境內滁河直通長江;航空就便利用南京、合肥機場。滁州盛產多種農副產品,是全國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和長江北岸重要的畜禽養殖基地。滁州市礦產資源量大品高易采,目前已發現和探明的有50多種。

滁州市具有土地、區位、自然環境等比較優勢,在實現跨越式發展必然要通過招商引資,要招商引資,就必然涉及城市的綜合性競爭優勢對投資方的吸引力。從2008年以來“大滁城建設”的進度來看,在城市發展的硬件方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而在土地面積、自然資源和經濟力量等這些“硬實力”較難改變的情況下,就必須通過提升城市軟實力來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

二、城市文化軟實力與投資環境關系探討

1、城市文化軟實力的相關內涵

“軟實力”(Soft Power)是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提出來的。他認為軟實力是一種能力,即通過吸引,而不是以強迫或收買為手段來達到目的的能力。它來自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及政策對他國、他人的吸引力。

城市文化軟實力包括以城市精神為核心的價值創造力,以城市創意為核心的文化創新力,以城市文化傳播為核心的文化輻射力,以聚集民意為核心的城市凝聚力,以城市特質和歷史遺存構成的城市識別力,以及由城市品牌、形象等構成的城市影響力。

2、城市文化軟實力與投資環境的關系

從投資者的要求看,不僅僅看城市的優惠政策,還要看城市是否有健全的規章制度、文明的社會秩序、優美的市容環境。除了投資的天時、地利,投資者更為看重的是“人和”,也即通過城市文化軟實力發展帶來人的素質提高的。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可以帶來城市環境的大優化、市民素質的大提高,展示城市的良好面貌和人文氣息,使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完全可以轉化為招商引資蓬勃開展的強勁動力;而招商引資的不斷推進,能為經濟建設和城市文化軟實力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可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三、抓好文化軟實力提升和優化投資環境的有效結合

1、制定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

滁州市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加快建設文化強市,著力提升文化軟實力。強調打造“務實興滁、厚德載州”的滁州城市精神。文化軟實力的構建不是在短期內就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它需要政府從根本上轉變對文化的漠視,堅持科學發展觀,制定完整的發展戰略規劃,根據城市發展階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立法進程。

2、營造功能完善的硬件環境

完善的硬件設施是提高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基礎。要分清輕重緩急,從最密切的項目抓起,加快建設進度,改變城市形象,增強城市的承載能力和集聚輻射能力,以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硬件環境讓投資方心動。進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網絡、加快城市景觀建設,綠化、美化城區。同時,抓好相應的城市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

3、營造舒適和諧的人文環境

2011年9月滁州市第五次黨代會報告中提出,要推進文化發展,增強競爭軟實力;開展“1131”行動,推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要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滿足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滁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比如以明太祖朱元璋為代表的帝王文化,以歐陽修、吳敬梓為代表的文人文化,還有以路東、路西抗日根據地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瑯琊寺、龍興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瑯琊山、女山湖為代表的山水文化等,這些都是文化軟實力建設可以依托的寶貴人文資源。通過扎實的文化建設,可以使滁州充滿濃郁的人文氣息,讓投資者在滁州安居樂業。

4、營造文明規范的社會環境

市民素質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是增強城市吸引力、改善城市環境的根本。營造文明規范的社會環境,必須始終突出以人為本這一主題,把提高市民整體素質作為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的重要任務,常抓不懈。以當前滁州較為突出的交通秩序和小商店門前環境及其他公共場所行為為重點,要堅持德法并舉,綜合運用教育、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規范市民行為,塑造城市形象,創造和諧投資環境。

5、大力營造輿論氛圍

在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中,宣傳輿論工作肩負著重要使命,要開動宣傳機器,完善強化措施,努力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一是突出宣傳重點。挖掘滁州的悠久歷史文化,把歷代名人的“敢為天下先”、“熱愛山水的和諧文化”、 “建功立業報效桑梓”和當代小崗村精神等融鑄到 “務實興滁、厚德載州”的城市精神之中;二是有效宣傳滁州形象。在不斷挖掘自身潛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更新觀念、創新載體,重點借助傳媒、文化、企業、旅游等渠道合力打造滁州形象,通過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宣傳水平,提升軟實力營建良好投資環境,進而拉動全市經濟社會更加健康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宋衛平.滁州市招商引資呈現四大特點·中國經濟信息,2003.19

篇4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省委九屆五次全會精神,增強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大力推進外源型經濟和內源型經濟的協調發展,推動吸收外資工作上新臺階,促進全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現就進一步優化廣東投資環境,做好招商引資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優化廣東投資環境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投資環境建設,不斷完善交通、通訊、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積極營造優良的投資環境,有力地促進了我省吸收外資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當前,我省擴大吸收外資的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方面,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內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的實施和泛珠三角(9+2)區域合作的全面啟動,我省擴大吸收外資面臨難得的機遇。另一方面,目前我省投資環境還存在一些問題,吸收外資工作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主要表現在:隨著國內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進一步形成,我省吸收外資區位優勢逐步弱化;山區和東西兩翼吸收外資的潛力未能充分發揮;外商投資企業成本上升的壓力不斷增大;能源供求矛盾比較突出等。根據新的形勢,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是做好吸收外資工作的關鍵。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做好吸收外資工作對加速我省工業化進程,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我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優化投資環境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緊緊把握本世紀頭20年重要戰略機遇期,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投資環境建設,增創投資環境新優勢,努力營造低成本、高效率和誠實、守信、安全、文明的投資環境,不斷增強我省吸收外資的后勁,努力開創我省吸收外資工作新局面。

二、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招商引資激勵機制

省政府決定成立省外資工作領導小組,由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省直和中央駐粵有關部門(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加強對全省吸收外資和改善投資環境工作的協調領導,分析研究全省吸收外資工作,制定重點吸收外資項目規劃,及時協調解決優化投資環境、吸收外資工作遇到的重大問題。各地也要成立相應的協調機構。要把年度完成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預期目標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工作的重要內容,由省外經貿部門會同發展改革、經貿、組織、人事等部門,制訂全省吸收外資工作的考核辦法。各地也要制訂相應的考核辦法,切實把招商引資的責任落到實處。

強化招商引資激勵機制,省財政從*年至*年每年安排招商引資資金,用于組織招商活動,建設海外工作站,獎勵各市吸收跨國公司到廣東設立總部和研發機構以及獎勵吸收外資工作的先進集體與先進工作者。具體辦法由省財政廳會同省外經貿廳制定。

三、加強分類指導,加快山區和東西兩翼吸收外資的步伐

珠江三角洲要重點引進資金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項目、服務業項目和龍頭項目,提升產業層次,延長產業鏈,推動企業集群,形成富有特色的區域經濟體,提高帶動和輻射能力。中心城市要大力吸引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和研發中心。山區和東西兩翼要充分發揮腹地廣闊、資源豐富、生產成本較低等優勢,挖掘招商引資的潛力,抓好環境招商、資源招商和優惠政策招商,積極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引導外資投向石化、造紙、醫藥、電子、環保、旅游、“三高”農業、海洋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海洋經濟以及資源加工型、農產品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工業,加速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步伐。鼓勵珠三角與山區及東西兩翼聯合開發土地資源,由珠三角在山區興辦外商投資企業工業園區,通過多種形式聯合開發山區現有工業園區,具體實施辦法由省經貿委牽頭會同省國土資源廳等有關部門另行制定。

四、創新引資方式,加強引資載體建設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招商引資工作中要不斷增強創新意識,實行“走出去”招商和“引進來”招商相結合、園區招商和企業招商相結合、主動招商和以商引商相結合、自行招商和委托招商相結合、傳統招商與網上招商相結合等多種招商方式。積極構建政府監管的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招商網絡,大力推行委托招商、招商,探索新的招商模式。加強粵港澳三地政府相關部門、中介組織、商會之間的協作,共同搭建新的招商平臺,聯合推介大珠三角,形成企業集群效應和產業聚集效應。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原則,在目前清理各類開發園區的基礎上,加強各類開發園區的建設,明確園區定位,使園區從綜合園區向專業園區發展,充分發揮各類開發園區招商引資主要載體作用。要從管理體制、基礎設施、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方面扶持各地辦好一批重點園區,使之成為全省招商引資的示范區。重點園區具體名單由省外經貿廳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報省政府審定。

五、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招商引資硬環境

各地要進一步加快交通、通訊、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招商引資硬環境。一是按照電力先行的原則,加快推進電源、電網等項目的建設,切實加強電力供應工作,到*年初步緩解電力供應緊張狀況,到*年基本解決電力供應不足問題。二是加快高速公路建設,確保*年底全省所有地級市通高速公路,*年與各相鄰省區通高速公路;切實做好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交通和出省主通道建設的各項工作;大力發展內河水運,重點建設珠三角骨干航道網。三是全面啟動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尤其要抓緊已納入十大工程、十大民心工程的重大水利設施項目的建設。四是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工貿易、進出口集中的地區同步發展物流中心,不斷滿足外商投資企業日益增長的物流需求。

六、加快“大通關”建設,提高口岸整體通關效能

加快口岸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廣州港、深港西部通道、珠海港等主骨干口岸及查驗配套設施建設,積極支持東西兩翼和山區口岸的新建、改擴建和遷建工程,提高全省口岸通關能力。進一步深化口岸通關作業改革,實現“提前報關、提前報檢、提前報驗”。大力推進口岸聯網和口岸查驗監管手段現代化建設,加強口岸管理信息化建設,盡快實現外經貿、稅務、工商、海關、邊檢、檢驗檢疫、外匯管理等部門聯網,逐步實現口岸信息資源共享。不斷完善加工貿易深加工跨關區結轉新模式,加快推進加工貿易企業與海關、外經貿部門之間的聯網監管工作。

七、加強收費管理,減輕企業負擔

進一步加強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的管理。一是依據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進一步清理收費項目。二是努力降低企業營商成本,規范電價、路橋通行費以及各種管理費收費標準和辦法。從*年起,對所有涉及企業的收費項目,均按照“收費從低”的原則,有上下限標準的一律按下限征收。改革和調整堤圍防護費、使用流動人員調配費的收費辦法和標準,具體由省物價部門牽頭會同省水利、勞動保障、財政等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深化電價改革,理順躉售縣電價,逐步實現以地級以上市為單位的各類用電城鄉同網同價。三是規范中介機構收費行為,加強對中介機構收費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四是全面實行收費公示制。行政事業性收費單位以及執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經營單位應在收費場所公布收費項目、標準、范圍、依據等內容,供社會各方面監督。五是建立收費投訴監察機制,加大對涉及企業收費的監督和檢查力度。

八、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辦事效率

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和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在清理行政許可項目的基礎上,抓緊清理有關行政許可的法規和規章,以及不符合《行政許可法》的收費和年檢項目。凡是違法設定、越權實施行政許可,或者不依法履行對行政許可監督職責的,要嚴肅追究責任。大力推行集中審批和服務制度,進一步完善“窗口式辦公”、“一站式服務”、“辦事全程式服務”、“并聯審批”等審批服務方式。全面落實行政許可公開制度,所有行政許可事項,包括許可依據、條件、數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材料和申請書示范文本等,都要在審批中心窗口或部門辦公場所公示;行政機關作出的準予行政許可的決定和行政許可監督檢查記錄等要公開,并建立公眾查閱制度,為公眾提供查閱場所。

簡化外商投資審批程序。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20號),將外商投資(含增資,下同)1億美元以下鼓勵類、允許類項目審批權下放到各地級以上市,由各地級以上市外經貿部門按粵府〔*〕11號文規定,繼續實行合并辦理,并負責發放外商投資項目確認書。對3000萬美元以上1億美元以下的基礎設施和采掘業外商投資項目,由省發展改革委核準,省外經貿廳審批合同、章程;實行此辦法的基礎設施和采掘業項目,目錄由省外經貿廳會省發展改革委制定,并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限制類外商投資項目仍按現行規定辦理。

加快用地審批速度。對企業用地申請,凡符合用地條件的,要在規定時限內完成用地審核;對使用存量國有建設用地的,要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用地審批,并及時辦理土地登記,發放土地使用證。對全省重點建設項目、高新技術項目、重大外資項目等用地,要實行專人跟蹤制度,加快辦理速度。

九、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為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支持

積極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加快制定和實施人力資源中長期規劃。由省人事廳、勞動保障廳、教育廳按照職能分工,分別組織對全省人才資源現狀和需求進行一次普查,制定全省人力資源中長期規劃,每年面向全社會《廣東省企業人才需求專業目錄》,滿足外資企業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在進一步鞏固基礎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重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點職業技術院校、高級技工學校。加大對山區和東西兩翼勞動力培訓的力度。積極推動外商投資企業加強與職業院校和技工學校的合作,構建外商投資企業與院校合作交流的平臺,形成穩定的人才供應渠道。

加強勞動力招聘工作。根據外商投資企業的用工需求狀況,積極幫助外資企業舉辦專場招聘會。要引導企業逐步提高外來工的各項待遇,改善外來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依法維護外來工的合法權益。

十、依法行政,規范管理,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建立和健全地方涉外經貿法規,并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機關對企業進行檢查,應遵循統籌安排、保證質量、注重實效、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為原則,大力推行合并檢查、聯合檢查的辦法,切實保障外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規范建筑市場、土地市場、產權市場、資本市場和各類中介服務機構建設,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企業、個人信用評估制度,形成全社會守信用的監督約束機制,嚴厲打擊制假售假、走私販私、騙稅騙匯、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行為。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切實搞好文化、娛樂、體育、醫療、教育等設施建設,積極在出入境、居留、子女就讀等方面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便利,為外來投資者創造安全、安心的投資環境。加強外商投資企業投訴處理中心建設,健全外商投訴處理機制,集中受理企業投訴事項,統一交有關部門限時辦理。

篇5

一、陜西省外商投資環境現狀

陜西省利用外資的主要來源地較為單一,亞洲是陜西省吸引外資的重點地區,無論是從投資項目數還是投資金額來看,香港和韓國都是陜西利用外資的主要來源地,制造業是外商投資的重點領域,90%以上的項目集中在西安、寶雞、咸陽、渭南和楊凌示范區。從單個項目平均合同外資金額指標來講,陜西省國際直接投資規模總體處于上升趨勢。數額較大的企業當數2012年9月啟動建設的三星項目,該項目是陜西省引進的單筆投資額最大的外商投資項目。三星項目和配套企業的進駐,有望形成年產值超過1000億元的產業集群,不僅會使西安成為中國又一個半導體產業基地城市,也將直接影響世界信息電子產業發展。

二、陜西外商投資所面臨的問題

1.基礎設施優勢不明顯

從基礎設施方面看,無論是能源和交通運輸等傳統的基礎設施,還是郵電通訊和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陜西省與東部地區相比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明顯處于劣勢。落后的基礎設施可能提高跨國公司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投資收益,對外商投資的吸引力自然也會降低,都有可能影響該地區吸引外資的能力。

2.外資在地區間的分布不平衡

由于陜西各地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外商投資的地域分布極不平衡,90%以上的項目集中在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在西安的投資又集中在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即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寶雞市是西北的重要鐵路交通樞紐,關中西部地區及陜、甘、川毗鄰地區經濟中心。而咸陽作為西安的衛星城,隨著西咸新區的建成其與西安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日益密切。這三座城市是“一線兩帶”的核心城市。

3.外商投資法律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外資準入階段,陜西省設定的外資準入領域限制和準入條件仍然較多,落后于當前經濟發展實際需要。在審批制度方面,陜西省已將外商投資審批權限下放至地市級商務主管部門。但是,審批權限下放可能帶來審批機構之間協調問題,難以保證審批結果的權威性。

4.技術研發和技術引進力度薄弱

陜西外資企業關鍵技術主要依靠國外的狀況較為嚴重,自身的技術研發與技術引進力度薄弱。外商投資的高新技術行業,出于加強全球競爭力的戰略考慮,跨國公司不愿向相同的產業“外溢”技術,陜西本地企業則無緣接觸到技術的核心,使不少企業未能通過引進外資的方式吸收和消化先進技術。

三.優化陜西外商投資環境的策略

1.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陜西省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改善交通、通訊、能源供應等基礎設施條件,注重關聯招商和配套引進,從而促進產業鏈和產業板塊的形成。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整合現有倉儲、運輸、配送、流通加工、信息處理等資源,從加強產業聚集發展出發,重新規劃外商投資布局,提高產業配套能力,在更高層次上可以改善投資硬環境。

2.積極壯大產業集群

創造集群優勢,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創新集群。要大力發展產業集群,特別是高技術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集群,依托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加速形成產業集群,大力培育壯大支撐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科學合理地確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功能和主導產業,處理好招商引資與產業鏈、產業節點的關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積極性;加快市場化改革,營造有利于產業集群形成的制度環境。

3.健全外商投資法律制度

對國家已有的法律, 要結合陜西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對國家目前尚未出臺的法律,陜西省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地方性法規或條例。對于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法規要及時進行清理、廢止。要密切注意和研究國家涉外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發展變化情況。同時要學習經濟特區與沿海省市立法經驗,為陜西省外資法律環境的改善明確方向并奠定基礎,通過立法使得招商引資政策法規化并確保政策的貫徹落實。公開、透明的投資環境有助于提高投資的可預見性和穩定性,降低投資風險,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4.注重人才培養并加強人力資本的開發和引進

篇6

優化投資發展環境,現已成為全市上下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工作職能,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任務和基礎工作。對我們渭城區正陽鎮來說,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更是一項具有極端重要性和強烈現實性的任務。

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是正陽在新起點上實現“大發展”的重要保證。20__年以來,我鎮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顯著成績。但從總的方面來看,我鎮經濟發展不足、經濟總量偏小、經濟水平欠發達的基本鎮情尚未根本改變,必須在進一步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上有強烈的緊迫感,努力形成投資與發展環境的新優勢,才能爭取各種生產要素資源加速向我鎮集聚,從而促進加快發展。事實證明,多晶硅、大唐電廠技改等重特大項目年內相繼投產,單晶硅等大項目將相繼開工一方面表明了正陽在投資與發展環境方面具有的明顯優勢,另一方面也對進一步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提出了新的挑戰。

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是正陽在新形勢下實現“大開放”的根本要求。發展的空間取決于開放的程度,發展的速度取決于開放的進度,發展的水平取決于開放的深度。要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內外融通的大開放格局,就必須進一步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強化開放意識、競爭意識和機遇意識,充分發揮正陽毗鄰西安的區位優勢、涇渭新區全面啟動的基礎設施建設優勢,機場高速、北環線以及即將啟動的連接西安、涇陽的正陽大橋、正陽大道建設等交通優勢,全力優化正陽的各類軟環境優勢,努力形成正陽在渭城區,乃至咸陽市對外開放的比較優勢。

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是正陽在新趨勢下實現“大承接”的關鍵所在。隨著西咸一體化的深入推進,市委、市政府提出將渭城建成未來大西安的“新浦東”,把渭河打造成西安•咸陽“城中河”,全力打造支撐涇渭新區開發、融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綠色生態平臺的大手筆,作為西咸一體化渭城的橋頭堡,在新一輪產業大轉移中,能否成為吸引西安,乃至省內外生產要素集聚和產業轉移的承接“熱地”,營造優良的投資與發展環境是關鍵。只有努力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降低產業轉移成本,提高產業轉移效率,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有利條件,才能讓優秀外來企業“無障礙進入,無障礙發展”。

優化投資與發展環境,是正陽在新階段上實現思想“大解放”的戰略舉措。在不同的階段,投資者對投資與發展環境的要求是不斷變化、不斷提升的。從最早對改善交通、能源、通訊等硬環境的要求,到提供低成本的土地、勞動力和優惠政策的要求,再到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提升產業、資金和服務的協調配套能力的要求?,F在,已經進入到要求經濟、政治、文化、科教、人才、金融及城鎮化水平、人居環境等系統優化、整體提升的新階段。當前優化我鎮的投資與發展環境,一方面要對確定的重點項目,按照開工項目抓進度,續建項目抓投產的要求,嚴格落實“五個一”工作機制,夯實包抓責任,全程跟蹤服務,確保項目建設順利進行。并持續不斷地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嚴查“三亂”行為,堅決打擊破壞投資環境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必須跟上投資者對發展環境的新要求,實現思想的大解放、大突破、大跨越。

篇7

當前,我國的招商引資競爭已經從“優惠政策”時期進入了以“投資環境”競爭為主的新時期,作為投資軟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日益受到了各級政府的重視,并將其作為優化地方投資軟環境的重要抓手大力發展。

然而,行政服務中心畢竟是新生事物,由于各級政府沒有考慮到自身的特點,各地在建設過程中又沒有現成的經驗可提供借鑒,使各地政府在建設行政服務中心的實踐過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因此,完善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建設好、發展好這一抓手,在地方政府投資促進工作中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從投資促進的角度對我國行政服務中心建設中取得的成效、存在問題進行梳理,并從改善投資環境的提出完善行政服務中心的建議。

一、我國行政服務中心發展現狀

(一)我國行政服務中心發展背景

行政服務中心這一源自上世紀70年代英、美等發達國家的舶來品,隨著我國政府改革的推進得到了普遍認可。1999年,我國第一家綜合性的行政服務中心——浙江省金華市集中辦事大廳設立以來,到2010年,全國很多地方和部分國務院建立的行政服務中心近2100家。網絡覆蓋全國的省市、縣和鄉鎮,成為投資者、社會公民辦事的重要場所。

通過對我國各地行政服務中心的調研發現,雖然沒有在全國形成一個統一的名字,如:有的為“投資服務中心”或“行政服務中心”、“政務大廳”、“市民中心”等,在管理模式、采用的技術手段、入駐的部門和服務的流程方面也不統一,但在基本功能和成效上體現了“服務”和“效能”的原則。

行政服務中心的組織性質。目前,我國各地的行政服務中心在組織歸屬和形式上具有多元性,有政府派出機構,如天津市、大連市、青島市等;有政府直屬機構,如馬鞍山市,西安市、臺州市和安徽無為縣等;還有政府管理的事業單位,如杭州市、漳州市、內江市和象山縣等。不管是哪種形式和組織歸屬,作為政府服務社會的窗口和平臺,行政服務中心承擔著政府所屬部門及其窗口工作人員辦理審批業務進行管理、協調、指導、服務和監督的職責,根據行政許可法第10條第一款:“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制度,加強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的規定,行政服務中心應當定為行政機構,才能對政府所屬部門的行政許可、行政審批行為切實履行監督、協調的職責。

行政服務中心的職責范圍。政府所屬部門進行行政許可、行政審批進行監督、管理和協調。隨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行政服務中心的職責在逐步拓展:一是納入國有資產交易;二是納入建設工程招投標;三是納入公共服務事項。

(二)行政服務中心的基本功能及取得的成效

行政服務中心的基本功能主要有:

服務功能,即能夠通過“一站式辦公”平臺,簡化程序,提高辦事效率,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

監督功能,即能夠規范審批行為,防止“吃拿卡要”,通過對行政事業性收費的統一收取,加強了對預算外收入的監督管理,從源頭上預防腐??;

協調功能,即在涉及多部門聯合審批、多單位推諉扯皮時能夠協調幫助有關部門分清職能,理順職責促進工作配合;

紐帶功能,即能夠通過優質高效的服務,塑造親民為民的政府形象,密切黨和政府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示范功能,即能夠通過行政服務中心建立的新型運作機制,成為政府轉變機關作風,建設法治型、服務型、責任型和效能型政府的示范和標桿。

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取得的成效。一是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管理創新的重要載體和有效形式,初步構建了集行政審批、行政信息公開、行政監督和政策與咨詢為一體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二是對提高行政效率,實現行政公開,鞏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成果,促進依法行政,破除部門利益以及建設服務型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作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為政府管理創新積累了經驗;四是建設“一廳兩網”,顯著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信息化和行政公開水平;五是實行“五個一”運行機制,即“一個中心對外、一個大廳辦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結、一次性收費”,全面推行“即時辦理制、承諾辦理制、聯合辦理制、網上并聯審批制、全程代辦制”等快捷高效的服務模式,讓辦事群眾事半功倍;六是實施行政許可、行政審批實時監督,顯著提高了行政監察效能和反腐倡廉工作水平;七是增強了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基礎。

(三)行政服務中心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行政服務中心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一是對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必要性的認識不足,有待進一步增強。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和發展,全憑地方黨委、政府的重視,而領導的重視程度,取決于領導的認識程度。從全國各地行政服務中心的發展情況來看,解決認識問題是全國各地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的關鍵所在。二是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在全國的發展還不平衡。從了解的情況看,全國地縣兩級行政中心建設,發展較快,而且幾乎涉及所有的地縣,而升級行政中心建設,仍不在多數。三是行政服務中心在建設服務型政府方面的作用,還不明顯。是由于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舊體制的排異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行政中心的發展。四是行政服務中心的窗口一般沒有審批權,只派出單位一個收發室。這種狀況不是普遍現象,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五是全國行政服務中心的名稱繁多,機構性質各異。如天津叫“行政許可服務中心”、有的稱之為“便民服務中心”,有的稱之為“政府服務中心”或“政務服務中心”。作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產物,理應有統一的名稱。

2.行政服務中心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層次的,其主要原因:一是法律地位的缺失,行政服務中心的建設,具有一定的自發性,存在一定的區域性和局部性,還不是一個法律意義上的政府部門,這就對該機構,在國家層面的合法性帶來問題。二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任重道遠,政府部門服務意識還不強,以“審批代管理”的工作方式,在現實工作中,仍占上風,認識上的差異,導致在行政服務中心建設上的水平不一。三是沒有形成上下聯動,左右互通的格局。省級行政中心仍不在多數,國家也沒有把各部委集中起來,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這就很難形成上下聯動,左右互通的格局。需要國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步伐,盡快推動各地區擴大開放,優化投資環境改革的力度,在建設服務型政府方面,全國應有統一的步伐。

二、中外行政服務中心運行模式比較

西方國家的行政服務模式。一是“一站式”服務。根據相關資料,英國自撒切爾夫人上臺后,政府竭力推行行政改革,推行一站式服務,讓公民在政府機關辦理有關事務時,只要在一個機關或窗件,就能完成所有程序。意大利也有類似機構。二是市政大廳。美國洛杉磯采取了市政大廳的方式,相關行政許可機關集中辦公,涉及多個部門聯合審批時,成立聯席會,會議主席由不同部門輪流擔任,且會議主席并無任何特權,只起到主持會議的作用。加拿大也有類似機構。三是“親切服務運動”。韓國,對西方經驗進行亞洲式整合,推行“親切服務運動”,大辦公制與窗口服務制。大辦公制只一個部門或幾個業務相近的公務員集中在一個大辦公室辦公,分為前臺后臺,辦事人員可以直接看到工作情況,有助于消除外界對政府工作的神秘感,推行政務公開。同時根據辦件量和項目推行專門的窗口服務制,引進酒店式服務。

我國當前的行政服務中心模式。一是“收發室”模式。這種方式其實是一個虛設的集中辦公場所,只作為一個對外收件、發件的窗口,行政人員集中辦公,采用“通透式”的辦公方式,但并不存在權力的協調與集中實施,只不過是一個物理上的幾種辦公形式,有關審批事項的處理基本上還是在原有的行政審批體制下運作。二是“集中許可權”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行政服務中心即成為直接實施主體,又成為行政許可的協調實施主體。各地現在都在嘗試探索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審批職能歸并工作,即把一個行政部門若干個受理辦理行政許可事項的科室歸并集中到一個科室,然后把這個科室整建制遷移到中心,并全權代表其行政機關獨立行使許可權,完成了物理模式上的集中。隨著這種模式的不斷創新、完善,中心逐漸成為面向社會的審批鏈條完整的行政許可機構。

除了以上兩種模式外,我國還在探討“服務型”的行政服務中心模式。按照《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建設“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法治政府的要求,對行政服務中心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政府依法審批、高效為民服務的窗口,必須努力率先成為服務政府、責任政府、高效政府和法制政府的縮影。美、英、日、韓等經濟發達國家都是“小政府、大社會”模式,政府為老百姓辦事的機構叫市政廳。目前的行政服務中心具有服務型政府的雛形,今后需要努力的目標就是要緊隨政府從無限向有限、從權力向責任、從管理向服務的轉變過程,責無旁貸地成為體現有限政府、責任政府、服務政府、法制政府的平臺。政府的辦公廳、辦公室是政府負責辦理行政機關內部文、會、事的機構,而中心則應該是本級政府或者由本級政府授權負責辦理面向社會、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社會經濟事務許可的主體,這是政府工作具體事務中不可殘缺的兩個方面。因此,按照這種模式,行政服務中心將來準確的職能定位應是:代表政府履行檢查監督各職能部門依法審批的監管協調機構,與此相適應,中心最終的發展方向應是成為類似西方國家的市政廳,代表政府集中辦理所有面向社會和公眾的行政許可和服務事宜。

三、行政服務中心建設與投資環境改善的典型案例

從2010年我國引資外資的排名上,排位比較靠前的,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的都比較好。四個直轄市、副省級城市、沿海開放的地級市都走在了前列,相應的他們的服務中心建設方面也在向全國不斷的輸出“管理模式”、“創新思路”。

天津市的“行政審批、要素配置、社會服務、效能監察”四位一體管理服務模式和運行機制,上海的行政審批標準化管理,以及北京市首家24小時自助行政服務中心的啟用等,都促進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投資軟環境的改善。伴隨著審批制度的改革、行政服務中心的建設,投資環境的優化,外商投資的熱情也不斷的高漲。2010年,上海、天津實際利用外資均超過了100億美元,分別是111.21和108.5億美元,排在全國的第一、第二。北京和重慶也達到了63.7和63.6億美元。四個直轄市的實際利用外資均在前十名。

副省級市和地級市在行政服務中心建設中勇于創新,不斷在行政服務中心建設方面取得新成效,如成都的“并聯審批”、大連的“五合一模式”和蘇州速度等。這些行政服務中心的大力發展有效的改善了地方的投資環境,得到了外商的好評和當地利用外資質量和規模的提高。我們將其模式作為案例整理如下:

典型案例一:并聯審批 成都打造“快政府”

成都市行政服務中心2004年開始運行,于2007年7月在全國率先進行了行政審批的“”,開展了“一窗式并聯審批”項目嘗試,探索建立了“依法行政、提高效率、規范服務、方便群眾”的行政審批工作機制和工作模式。該模式解決了行政服務中心存在的“只掛號不看病”的問題。建立健全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首席代表制和過錯追究制,政務中心當場辦結率達80%,創造了全國辦一家公司僅需并聯審批工作獲得中國城市管理進步獎。成都高效的政府服務環境,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好評,成為眾多世界500強企業競相投資的場所,2007年被中國城市投資環境聯合調查組評為中國內陸投資環境的標桿城市。今年上半年,成都新引進4家世界500強企業,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個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達到200家的城市。

典型案例二:職能“五合一” 大連讓軟環境硬起來

大連市2007年開始探索,通過不斷整合行政服務資源、全面導入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逐漸成為集政務公開、行政審批、電子政務、信息、行政投訴辦理職能為一體的綜合平臺,率先在全國實現了行政服務中心建設職能的“五合一”體系。通過大力削減審批事項、強力推進網上審批、打造24小時不關門的電子政府,推行行政許可超時默許制、綠色通道等,逐步實現了從“權力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到2010年,大連市本級行政審批事項在全國同類城市中處于行政許可項目最少行列,總體審批時限壓縮了61%。良好的投資軟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據統計,2010年大連市實際利用外資達100.31億美元,同比增長67%,規模和增速在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第一。今年上半年,大連市實際到位外資46.7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居全省之首。

中國外資 典型案例三:鑄造完整審批鏈 彰顯“蘇州速度”

蘇州市場行政服務中心先后經過2005年、2011年兩次擴容,堅持“應進則進、一事一地、充分授權、既受又理”進駐原則,實施ISO90001標準體系建設,嚴格實行許可依據、許可主體、服務內容、辦事程序、申報材料、法定時限、審批流程、收費標準和收費依據“十公開”工作機制,實現了被動審批向主動服務型、傳統審批向智能服務型、單一審批向綜合服務型、串聯審批向并聯服務型的四大轉變。在全國地市級中心率先推出以數據共享為核心的企業注冊登記聯合審批新模式,彰顯了“蘇州速度”。據統計,2010年蘇州市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537個,增長6.8%,實際利用外資85.35億美元,在全國城市排名第四,地級市排名第一。今年上半年,蘇州實際利用外資52億美元,同比上升3.65%。

通過對我國直轄市、副省級市、地級市行政服務中心成功經驗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從“權力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過程中,那里改革的步伐快、精簡的審批事項多、服務的意識強、現代技術信息手段用的多,則那里的投資環境就越好,相應的投資商越聚集,成為世界500強企業、大項目競相投資的首選之地。

四、以優化投資環境為主導的行政服務中心改革趨勢與建議

行政服務中心在我國運行十多年來,在實踐中不斷融入先進的管理思想、現代信息技術,減少工作環節,縮短審批流程,成為投資者選擇投資地的重要參考因素。從投資促進的角度來看,服務型政府建設將更好的服務投資者,這是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的首選方向。從比較典型的模式分析來看,有以下幾種趨勢:

趨勢一:精簡審批事項成為行政審批的改革方向。在行政服務中心的實踐中,投資主管部門牽頭設立的行政服務中心,集中辦理與投資項目有關的行政審批,通過“一站式”審批來提高效率,方便投資者,為招商引資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對投資環境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并聯審批、聯絡審批等方面展開的許多制度和技術創新,成為今后行政服務中心的發展趨勢。

趨勢二:建立標準化的審批流程成為改革的目標。引進先進的國際管理體系,改善當前行政服務中心一些政府部門的審批條件、申請材料、流程、環節等沒有統一的、規范的標準,成為大家學連模式、蘇州模式的重點。編制業務手冊、實行ISO9000、ISO9001等國際認證成為行政服務中心進行規范化管理,建立標準化審批流程的重要目標。

趨勢三:推行電子政務建設是實現“一站式”服務的手段。為了實現“一站式”的總體目標,推行電子政務,建設電子化政府是重要的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實現政府服務的“實體”與“虛體”的結合,實現單級審批網絡體系、二級審批體系、三級審批體系的互聯互通,以方便的時間、地點及方式向政府機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提供自動化的信息和服務,從而構建有回應力、有效率、有責任的服務型行政服務中心。

趨勢四:理順部門關系、完善運行機制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關鍵。行政服務中心在進行集中審批、收費的時候,必然會觸及部門和個人利益。因此,這就需要在行政服務中心的職能完善、流程改造時不斷調整組織結構,理順職能部門關系,完善相關運行機制,與大部制改革進行呼應。

針對以上趨勢,為更好的改善行政服務中心的工作,塑造地方政府“服務型”政府的形象,變投資軟環境為硬環境,變投資服務的慢政府為“親民富商安商”的快政府,我們提出我國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的對策建議如下:

一是明確行政服務中心的法律地位。從法律制度角度看,對行政服務中心的法律地位和統一的規范要求需要進一步的明晰化。將“投資服務大廳”、“便民服務中心”、“行政審批中心”、“行政審批中心”等統一名稱,如行政服務中心。根據行政服務中心網絡覆蓋的要求,不斷補充建設省級行政服務中心,加強各級行政服務中心之間的信息共享、審批共聯的機制等。

二是完善行政公開的機制和監察投訴機制。在簡化審批事項、實行流程改造的同時加強政務公開和效能監察工作。開展行政服務中心的“陽光操作”,做到審批的法律依據、申報材料、辦理流程、承諾時限和收費標準、辦理結果等能公開的盡量公開,并且公開的渠道多樣化,如大廳的顯示屏、網站、微博等。在監察方面,從現場辦公評價器、服務意見反饋卡、設立投訴窗口、后期跟蹤服務等對窗口的服務質量、內容、態度等進行評價。

三是積極推進管理創新。積極推進服務模式的創新,因地制宜的將“機構集中”與“業務整合”有機結合,實現政府行政管理方式在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對應,相互之間不能偏廢,不能缺失。在處理與工商、稅務、海關、質監等“條”管理的職能之間合作時,從改善地方投資環境的大局出發,創新機制,得到他們的大力支持。瞄準國際上行政服務中心的先進經驗,不斷引進國外的經驗、企業管理的經驗和國際慣例,不斷開創“服務型”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趙永偉,唐璨:行政服務中心:理論與實踐. 北京:企業出版社,2006

[2]段龍飛:我國行政服務中心建設. 武漢:武漢出版社,2007

[3]李軍鵬:公共服務型政府.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篇8

1 企業管理優化對煤礦企業經濟效益提高的意義

促進煤礦企業的管理優化對于煤礦企業及其決策者提供更安全準確的決策信息有重要作用,這樣更便利于企業的管理層和決策者通過企業的管理情況來深入了解企業的整體運營狀況從而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進行及時準確的掌握了解。這樣也就有助于企業管理體系的優化,能夠讓企業在生產效益和產品質量并重的前提下獲得更加和諧穩定前景廣闊的發展經營環境。第一,優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成本控制效率。煤礦企業經常因為員工短缺而耽誤生產,但是盲目的引入人力資源又無疑會造成人力資源浪費和企業經營成本的無節制攀高。第二,管理的優化可以讓企業在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經費都以自覺節省費用為基礎觀念進行轉化,從而在達成預算目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削減企業的預定成本,有效避免超支費用減少預期收入從而達成生產目標。第三,企業管理的優化還能夠實現企業各項資源的科學整合和科學分配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企業通過建立健全完善成熟的預算管理機制來對企業各部門各單位在各項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矛盾進行靈活的協調和科學的配置,達到企業資源的整合再分配,從而保障企業各項生產環節的順利進行,順利完成企業管理模式轉型,實現預定的企業發展戰略目標。

2 優化投資發展環境下煤礦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具體途徑

2.1 加強煤礦企業全面預算管理

全面預算管理是在一系列科學規范的手段和步驟來實現企業各部門各單位各種類型資源的統一分配和精準控制調配,可以讓優化配置的企業資源在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促進企業既定目標的實現。簡單的說,這是一種企業內部員工和決策層包括各單位各部門領導層全員參與共同執行的全員化預算管理模式。要將這種預算模式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首先需要煤礦企業的管理決策層成員能夠擁有科學合理的管理觀念,不要抱著舊有的管理習慣和管理思路不變。要通過企業的自主控制協調來實現管理層整體管理水平的提升,在企業預算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牢牢掌握企業發展規劃大原則大方向,合理分配企業現有資源,讓合理利用的資源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

2.2 強化煤礦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

人力資源的合理化管理也是重中之重。煤礦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把握對定編定員定崗的制度進行堅決貫徹,同時還要著重改善員工收入分配制度,發現并處理工資收入分配中的不足之處,這樣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維護員工利益和基本權益的目的。職工工資收入量化考核標準的建立完善能夠讓員工把自身收入與企業的出勤考勤制度、產品質量監管和企業公有財產保護等方面形成聯動效應,讓員工為了保障和提高個人收入而不斷加大共有財產和公有紀律、制度的保護與協同性,增加員工參與企業建設發展的積極性,從而良性循環來拉動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獲得更多收益,員工與企業互惠互利的局面形成。要爭取通過人力資源管理制度的優化調整來協調各單位各部門不同工種人員在工作中的協調連動,讓生產環節和輔助服務環節在技術工種和崗位、職稱設定等諸多環節以科學的比例和標準進行協調,盡量規避人力資源盲目調配出現的資源浪費現象。煤礦企業如果能夠根據預算小組報告的生產進度信息和人力資源調配方案對員工的工作順序及作息輪班制度進行優化改進,也會非常有利于最大程度利用現有人力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而不傷及企業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大原則。

2.3 強化煤礦企業設備管理工作

企業設備管理工作也就是要求員工能夠形成主動維護共有設備并形成習慣性的設備修檢意識,以及具備必要的設備修檢和應急處理能力,能夠對設備修檢之前之中之后的結果進行數據化分析匯總,形成企業設備修檢計劃表格,制度化規范化處理企業設備的修檢工作,及時發現設備存在的隱患,匯總經常出現的問題和最佳解決方案,降低企業設備意外事故發生率及造成的損失。這一制度的建立也能夠大幅提升現有設備的使用年限和更大限度的發揮設備功能效用,降低設備損壞造成的經濟損失,形成良好的設備管控和損失規避能力,保障企業生產生活工作的順利進行。除此之外對于企業中已經制定的設備修檢表格要認真填寫認真執行,發揮基礎員工在設備維修養護過程中的作用,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線檢測和點檢技術方面的成熟應用來實現修檢數據和設備工作 運行狀態數據的實時傳輸分享,方便檢測維護人員掌握一手信息,及時準確的應對設備檢查檢測方面遇到的問題。點檢系統的運用應以離線作為主要檢測手段、把線檢作為輔助手段,建立健全完善的在線監測相關技術標準,整合多平臺反饋的設備檢測數據分析內容來保障企業設備低損耗高效能的完成生產任務。

2.4 加強煤礦企業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觀念在現代社會也逐步需要推陳出新,管理層將眼光放的更長遠,對成本的管控也從單一的強調節約成本上升到降低企支出成本,提升企業現有資源和設備、人力的使用效率,促進企業發展運營步入良性軌道的戰略著眼點。煤礦企業要提高煤礦運輸成本使用率,也就是通過提高運輸效率來降低運輸的頻率和由高頻率運輸及設備消耗損耗造成的資源浪費,以科學合理的數據分析資源整合來完成最大載重效率和配車設計方案的計劃實施,從而降低配送運輸成本,讓員工也養成優化運輸成本,提高車輛配送效率的觀念,讓煤礦生產在緊湊協調的成本管控制度下高效運行。

2.5 加強對煤礦企業物資消耗的管理

煤礦企業的成本管控要落實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通過對現有物資資源的高效率低損耗使用和優化搭配來改善各項資源包括基本的水、電、油等的使用,根據預先制定的企業成本管控計劃和預算案以及相應的生產經營計劃等綜合評判審核各單位各部門各崗位在工作中的資源消耗情況,杜絕資源浪費,特別是人力可抗拒的資源浪費行為。可以嘗試將準確規范的計量統計工具和數據作為企業各環節成本管控的主要手段,客觀公正的進行水電資源的合理使用和分配,規避各種細小環節存在的水電資源浪費現象。

篇9

經濟持續發展的過程,是資源良好利用的過程。社會化大生產環境下,資源利用需要掌握和諧共存,互通有無的原則。投資環境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于金融行業而言,投資環境影響了金融投資管理的多個方面。從基礎環境上講,良好的社會環境能夠保證管理上有秩序,優質的文化環境,能夠促進管理的人文交流,正確的政策環境,能夠保證投資活動健康穩定。投資環境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政策框架就是在金融投資中所享受的宏觀該地區的優惠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商業便利機會主要是在金融投資活動中的便利性,主要是金融投資的促進措施和金融投資的鼓勵措施。經濟決定因素就是金融投資管理的經濟因素,主要包括投資目的地資源可利用性和價格,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專業技術勞動力可用性等諸多因素。金融投資過程中,良好的投資環境既是吸引投資的重要條件,同時也對金融投資產生了重要的促進。從當前金融投資實際來看,構建健康良好的投資環境,是保障金融投資效果的重要基礎,對金融投資具有正向的決定和促進作用。由此可見,投資環境對金融投資具有重要影響,只有正確理解投資環境對金融投資的影響,才能為金融投資管理提供有力幫助,保證金融投資管理取得實效。因此,認真分析投資環境對金融投資管理的影響,是提高投資管理效果的具體措施。

2投資環境在金融投資管理中的影響

(1)投資環境適應性決定了金融投資風險控制的程度。從硬環境來說,氣候環境日益惡化,在倡導環保的基礎環境下,自然環境作為最為前提的條件,如果存在嚴重弊端,就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意識。國內投資的基礎設施條件沒有獨特的優越性,這樣的投資環境下必然導致金融投資存在巨大的風險,很難引入外資的投入。從軟環境來說,國內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構建的服務環境與國外服務環境差距較大,文化環境和制度環境不占優勢,誠信環境沒有條件開發。這樣的投資環境也會導致金融投資風險控制存在問題,如不改善,投資環境很難在金融投資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紤]到金融投資過程中存在的市場風險,要想有效化解投資風險,提高金融投資的整體收益,就要在充分認識金融投資風險的基礎上,構建良好的投資環境。同時,還要對投資環境的適應性有正確的了解和認識,做到積極推動投資環境建設,使投資環境能夠根據金融投資過程進行適應性調節,達到防控金融投資風險,提高金融投資收益的目的。從這一點來看,正確理解投資環境適應性決定了金融投資風險控制的程度是十分必要的,對提高金融投資效果具有重要作用。(2)投資環境諸多不確定因素給企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投資環境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而不斷變化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企業投資人員和整個投資活動要保持動態管理狀態,來增加金融投資管理能力,目前,我國的投資人才業務水平不高,知識結構和專業水平難以適應新時代的金融投資管理需要,主要表現在人才結構單一,嚴重缺乏評估、管理、審計等復合型人才,這就造成金融投資管理效率不高。從目前金融投資來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投資環境建設尚未達到理想狀態,對企業的影響也是多種多樣的。結合當前企業投資管理實際,投資環境的諸多不確定,直接影響了企業的人才結構,使得企業只有積極構建良好的人才體系,并優化人才配置,才能達到提高企業發展質量,進而提高企業投資效益的目的。由此可見,金融投資在具體實行過程中,應對投資環境的影響引起足夠的重視,只有把握投資環境構建原則,并做好投資環境建設,才能滿足投資需要。

3注重投資環境對金融投資管理的相互促進

(1)投資環境與金融投資管理要和諧共融。首先,科技發展水平促進金融投資管理的安全保障功能。高科技能提供一個電子交易系統的投資活動,它的投入使用能很好地改善投資環境。隨著科學技術水平不斷發展,金融交易系統的安全保障功能也越完善和強大,科技發展水平給金融投資管理帶來了安全保障,避免操作風險造成的不必要損失。其次,合理規避金融風險是投資管理的重點任務。在金融行業創新發展的時期里,各種風險越來越多,發生越來越頻繁,金融活動的創新必須要與投資管理相適應。金融創新能在金融投資管理中起到活躍因素,進一步促進金融投資環境。第三,人力資源管理是促進金融投資管理的亮點。金融投資管理是一項專業化程度高的職業類別,人力資源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做好人力資源培養,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和改善金融投資管理活動的效果。結合金融投資管理實際以及投資環境建設經驗,投資環境與金融投資管理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投資環境既對金融投資管理有著正面的影響,金融投資管理也反過來影響投資環境建設。因此,只有保持投資環境與金融投資管理和諧共榮,才能促進投資環境建設并保證投資管理取得積極效果,使金融投資的整體效益得到全面提高。(2)優化投資環境,保證金融投資管理健康運行。投資環境中所在城市的地理條件、氣候特征、基礎設施等建設水平,時刻影響這投資管理的各個方面?;A環境往往能給投資者直觀的視覺感受,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對促進投資有重要意義,金融投資管理必須依靠必要的物質設施投入來完成,良好的物質條件,能夠衍生出良好的基礎條件。任何投資和管理都需要依托環境作為支撐。金融投資管理活動,對于投資環境有較高的要求,就是因為金融發展需要與當地經濟發展的多個方面相關聯。金融產業升級需要穩定的基礎,商業的繁榮是其中必要的條件。投資活動可以縮短投資者對正在出現的投資機會的反應時滯,在這樣的條件下,就會改善金融投資環境,促進金融投資管理科學性發展。鑒于投資環境對金融投資的重要影響和決定性作用,只有在投資環境建設中,根據金融投資的需要重點構建良好健全的投資體系,并逐步優化投資環境,才能保證金融投資管理取得實效。因此,優化投資環境,已經成為了金融投資管理的重要措施,對推動金融投資管理發展和滿足金融投資管理需要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金融投資提供良好的基礎,保證金融投資管理取得積極效果。

4結語

篇10

【關鍵詞】投資環境;經濟發展;法制建設;市場體系

一、前言

投資環境是指伴隨投資活動整個過程的各種周圍境況和條件的總和。概括地說,包括影響投資活動的自然要素、社會要素、經濟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投資環境的好壞,投資者的認可程度與分析評估直接影響著投資效益的高低。針對主要的因素進行研究和改善成為許多當地政府發展的關鍵,而為了更好的發展趨勢,優化的范圍便不斷擴大,改進措施也有進一步的發展,但是在實際發展中,仍然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現狀

投資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良好的投資環境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環境的優勢又為經濟持續性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一個區域投資環境的改善,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需要付出長期而艱辛的努力。影響區域投資環境的因素有許多,但是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等因素在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所以對投資環境的優化需要結合實際的情況,在可行基礎上提高實施方法的質量。區域內的政策環境、法律保障等影響因素在短期內是可以改變的,所以進行優化措施首要針對區域內的投資軟環境進行改造。

三、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問題

投資環境改善的過程中,有些政策并不如人意。筆者經過對發展現狀進行調查,得出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一味的提供優惠政策

優惠政策是地方政府在吸引投資者時經常采用的方式,但是這種方式盡管可以吸引許多外來投資,但并沒有為地區發展帶來長遠的發展效果,甚至會造成新的區域問題。投資的根本目的是獲取利潤,投資者側重于對區域內有望增值的各方面因素進行全盤考慮,但僅僅從投資者的角度考慮,投資者不會從根本上為區域整體效益著想。一味的提供優惠政策,卻不注重平衡區域經濟的長久發展,對區域的發展沒有想象中的積極作用。

(二)投資環境的整體水平

投資環境的整體水平,取決于各組成部分的協調和配合,所以受資地區不僅要注重經濟因素,還要注重生活環境質量等各種影響因素。不僅僅追求經濟效益,不論是優美的環境、發達的教育水平還是開放的社會環境等,都應該是發展的對象。

四、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的建議

鑒于不同區域歷史傳統、文化背景、自然條件的差異,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也存在差異,而差異一旦形成就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即使在差異程度收斂的過程中,也會因各種不可預見的因素誘發新的差異程度發散出現。所以,在不同區域的發展過程中就不可能采取相同的發展模式,筆者在以下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共性因素,進行討論研究。

(一)營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區域內的軟硬環境都是投資者在進行選擇投資時的考慮因素,相比較之下,經濟環境是首要和核心問題。區域中的經濟基礎會因為發展歷史和先天優勢有較大的差距,利用發展的機遇來加強經濟環境建設,是促進經濟發展以及優化投資環境的重要方式。加強經濟建設主要是從提高市場發展的完備程度以及明確經濟發展政策等方面來實行。第一,要定位區域特色性,建立充分競爭的市場體系。當下的經濟發展全球化趨勢越加明顯,適用于世界范圍內的市場體系有較為持久的發展動力。第二,圍繞特色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全面建立第三產業體系,即能擴大區域工作崗位和機會的需要,也對基礎公共領域的引資力度有實際意義。第三,積極擴大外商投資領域發展,優化外貿經濟結構是加強經濟建設的重要措施。第四,民營企業投資是市場發展的新動力,但是在實際市場應用中有較多阻礙,為了取得一定的成效,應該依靠市場發展機制進行積極的調整。對民營企業要在法律允許的基礎上加大支持的力度,促進企業發展。

(二)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區域建設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區域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為了促進促進經濟發展,滿足投資日益增長的需要,必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A設施中,交通是首要的因素。交通的發展水平不僅影響經濟發展的質量,還會對人們日常生活水平起重要影響。通過加強機場、鐵路、公路等建設,可以優化投資環境中的基礎設施水平,滿足區域內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中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當下許多投資商在進行投資地點選擇時,都會將生態條件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所以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也要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營造出適宜國內外投資者宜產宜家的現代化環境,使得投資硬環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提高辦事效率的建設

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政府管理措施的變革可以清除部分投資阻礙。在改善投資環境的過程中,政府要注重提高辦事效率,簡化辦事程序,優化服務流程,提升服務意識。同時,依法行政加強對市場的監督,不僅要維持市場的基本秩序,也要積極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投資者提供一個有安全放心、保障的政治環境。在各行政部門進行辦公時,也要注重減少復雜交疊辦事程序中的時間浪費,優化內部工作流程和職責人工,嚴肅整治精力渙散及辦事不力的現象,提升投資軟環境質量。

(四)完善法制方面的建設

營造良好的法律法規環境也是投資環境優化的重要措施。法制法規環境是進行市場規范以及維護公平公正公開市場競爭的基礎,為了保證市場競爭,提供合理秩序,法制法規的建設需要結合時展新特地點進行進一步完善。從政策法規方面來說,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保障投資行為涉及的法律法規;從信用秩序規范方面來說,盡快建立和完善企業以及個人的誠信系統,對違反合同和契約的行為應該嚴加制裁,同時,加強教育,督促企業在遵守承諾和信譽方面的守信。2017年第06期中旬刊(總第663期)時代TimesF

(五)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培養

不論什么發展時代,人才永遠都是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區域要想發展,人才便是關鍵。從歷史來看,沒有人才作為支撐資源的企業,在發展中一定會遇到發展瓶頸,即使再有潛力的產業也不能真正做大做強。人力資本的積累,需要將人才作為第一生產要素進行發展,按照市場發展所需要的條件,為人才提供合適的發展環境。中國式的人力資源環境并不缺少高等教育的人,但是專業人才較少,能夠適應于市場發展的人才更少。所以政府需要制定政策將人才發展的環境依托于市場需求,營造有利于人才發展的市場環境,真正做到引進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萍既藛T是人力資本的精髓,為了培養市場發展的主力軍,應該盡可能的為科研人員提供必要的研究成果以及經費的支持,將科技成果轉換為經濟成果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提高區域的素質水平,是長遠來看最具有競爭力的手段,也有利于區域內產業升級有基礎支持。

五、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