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習心得范文
時間:2023-05-05 11:37: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習心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現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正在進入新經濟階段。與此同時出現了概括這種現象的新概念,如知識經濟、數字經濟、網絡經濟等。對新經濟作經濟學分析有助于我們認識新經濟的發展趨勢,理解新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規律及由新經濟推動的經濟學的新發展。
一、 舊經濟轉向新經濟是生產方式的革命
20世紀末,美國等發達國家依靠其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的發展,進入了新經濟時代,這個時代的特點和影響就如格林斯潘1999年所說:“我們稱之為信息技術的新技術革命,已經開始改變我們處理事務和創造價值的方式,即使五年前我們也不易預見到這些。”
新經濟是對信息經濟、網絡經濟、數字化經濟的概括。美國商務部1999年報告將數字經濟概括為兩個方面:電子商務和使電子商務成為可能的信息技術產業。這種經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變化。其效應已經和正在顯示出來。就如美國商務部報告所說,在這場“數字革命”中,因特網是基礎設施,信息技術是先導技術,信息產業是帶頭和支柱產業,電子商務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在每個經濟時代都有當時的新經濟。由舊經濟進入新經濟總是以生產方式產生重大革命為基礎的。生產工具是區別經濟時代的標志。經濟史顯示,工業革命是由1712年發明的蒸汽機和1831年第一次開發的電力驅動的。其中蒸汽機使用使人力被自然力所代替,由此產生工廠制生產方式。產生電力后,發動機由于由電力推動使人力被電力所代替,傳動裝置由于由電網組成而將廣大范圍的生產納入當時先進的生產體系和流程,創造更高的效率。
現代的新經濟是由電腦和互聯網驅動的。1946年世界上出現第1臺可編程計算機,80年代計算速度更快,體積更小的個人電腦進入家庭和辦公室,接下來出現的互聯網通過高速通訊設施,在工廠、辦公室將桌面計算能力聯系在一起。人們通過互聯網獲得信息、發郵件、開展電子商務。這種現象就如美國經濟事務商業部副部長ROBERT SHAPIRO所描述的:以數字為基礎的新型的經濟正在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著我們周圍的一切,改變著我們合作、單獨工作、交流和聯系、娛樂和消費的各個方面。
隨著因特網在全球的快速發展,以數字為基礎的新型經濟正在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產生全新的革命,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而且為企業內或企業間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快捷而價廉的通信工具,還給工商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溝通提供新的渠道。網上教育、網上通信、網上新聞、網上交易、網上娛樂、等等正在成為人們經濟活動的主要場所。
新經濟反映生產方式的重大革命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如果說,以機器大工業為主要標志的生產方式是以自然力代替人力的話,新經濟則是以電腦代替人腦。第二,互聯網較電網有更高的傳輸速度更廣的傳輸范圍,盡管不能離開電網。第三,機器大工業以技術為基礎,新經濟則是以知識為基礎,由此產生知識經濟即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經濟。較技術創新為基礎的經濟,新經濟時代的知識、技術以及以此為基礎的設備、產品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第四,舊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是機器制造業,其他行業均是適應這種制造業的生產方式,新經濟時代的主導和支柱產業則是以信息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的高科技產業,即以電子信息技術為領頭的集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光電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機電控制技術的高科技群。新經濟并沒有完全摒棄傳統產業,新經濟的生命力在于對傳統經濟的整合和改造,通過信息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很多傳統產業部門一躍進入新經濟階段。
現在大家都在談經濟全球化。全球化有多種表現。但我們根據新經濟發展的趨勢可以斷言,只有進入建立在信息技術和網絡基礎上的數字經濟時代,才能真正實現經濟全球化。就是說,網絡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技術基礎。企業不用漂洋過海就可以進行國際交易。信息的發展可能使得商務模式發生變革,使得一些中小企業能夠參與全球競爭,使得一些跨國公司能夠擴展它們的全球業務。過去只有大企業才可能跨國經營,現在中小企業借助網絡同樣可以進行跨國經營。
二、新經濟時代的資本
在舊經濟時代,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要素是有形要素,起初是勞動,后來是資本,因而有勞動經濟和資本經濟之說。進入新經濟時代后,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轉向知識和技術及人力資本,于是出現知識經濟之說。
在新經濟條件下,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資本由有形的物質資本轉向無形的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這個結論將直接影響分配的方式。具體地說,在勞動經濟條件下,勞動者對增長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勞動者傾斜,由于勞動者之間差別較小,因而在全社會收入差距較小。在資本經濟條件下,資本(物質資本)對經濟增長起支配作用,因此分配向資本家傾斜,由于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全社會的收入差距拉大。而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起支配作用,這樣,作為知識資本和人力資本人格化的“知本家”將替代資本家成為財富創造的中心。在舊經濟中是資本雇傭勞動,知識和技術成為資本的生產力。而在新經濟中這種雇傭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物質資本被知識資本所雇傭。現實中便是以知識和技術招資本,而不象舊經濟中是以資本招技術。與此相應,收入分配明顯向“知本家”傾斜,由于知識價值明顯增大,因此收入差距擴大更為迅速。在信息產業就業的科技人員的收入可能明顯高于其他行業。
新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是知識資本的價值已經和正在得到越來越高的評價。其主要制度安排在兩個方面:一是技術商品化。在技術轉讓時科技成果應該得到科學的評估,以充分實現其價值。二是技術資本化。在企業的股權結構中在充分估價技術投入價值的基礎上安排技術股,收入分配中充分實現投入的技術的價值。
人力資本即人的知識和技術的存量。人力資本投資也是知識創新的重要方面,也是技術進步的源頭。美國商務部1999年報告也顯示: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信息技術人員的需求增加,而人才的培養又是一項長期的工程,短期內信息技術人才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特別是受過很好的信息技術教育的高水平的信息技術人才更為短缺。于是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下,信息技術人才開始進入全球市場,各國、各公司之間人才的爭奪將更加激烈。信息技術人員的工資一再攀升,其工資額與其它行業的工作人員的差距在逐漸拉得更大。人力資本投資有三個方面: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在OECD國家,教育經費要占政府支出的12%,培訓投入占GDP的2.5%.這應該成為加大教育投入的參照系。二是積極引進和留住人才。美國的硅谷就是依靠吸引全世界優秀的高素質人才。其中不僅包括高科技人才,也包括創業人才。如果說教育是長期投資的話,引進則是一種能在短期見效的短期投資。三是推進企業家知識化。這是發展高科技的主觀條件。
與知識資本替代物質資本成為決定性的資本相適應,產權制度安排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舊經濟中的產權制度以物質財產的產權為主導。而在新經濟中知識產權成為產權制度結構中的主導。其基本要求是保障知識和技術創新者的私人收益,使其發現新技術的成本得到補償并能得到更高的收益。其目標是鼓勵科技人員研究和開發高新技術的積極性。
三、經濟持續增長的可能性
過去美國經濟的周期性較為明顯,過幾年就會有一次大的波動。而且在一段時間中人們還作出經濟周期時間越來越短的斷言。而在現實中,美國自克林頓當政以來已連續9年左右的時間保持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的態勢。經濟學家在探究其中的奧秘時發現了新經濟的某些特征。
最早提出新經濟概念的美國《商業周刊》列舉的新經濟六大特征就對美國經濟長期持續增長作了說明: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度增長,公司經營利潤大幅度增加,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雙雙降低,進出口額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長中高科技的貢獻率上升。
美國商務部的報告特別指出了互聯網對經濟持續增長的作用:“由互聯網增長驅動的信息技術進步,也對創造這個比預期更健康的經濟作出了貢獻。”[1]其機制是由于互聯網被廣泛用于通信、教育、娛樂和媒體,并作為電子商務的工具,由此拉動互聯網的迅速增長。互聯網的增長又拉動信息產業部門的迅速增長,從而使信息產業部門成為拉動整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其表現是:
由于互聯網驅動的通信活動的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產業在經濟中的份額迅猛增長。信息技術產業一直以超過整個經濟增長率1倍的速度增長,對信息技術的投資現在已占所有商務設備投資的45%。
在美國經濟中信息技術產業份額1998年達到8%。其對全部經濟的實際產值貢獻達1/3之多。
從1998年到1999年全球網絡用戶增長55%,因特網主機增長46%,WEB服務器增長128%,新登記的WEB地址增長137%。
美國經濟連續多年出現高增長,低失業率,同時通貨膨脹率全面下降,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術產品價格下降及信息服務價格的下降。據美國商務部報告,在1993年和1997年信息技術產業價格逐年下降(分別是-2.4%,-2.6%,-4.9%,-7.0%,-7.5%,在其他產業價格逐年上升的同時,使總通貨膨脹率由1993年的2.6%降到1.9。[2]
就持續保持高就業來說,主要說明因素是高科技可能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結合。過去的理論將技術進步與節約勞動相等同。就是說技術含量越高,使用的勞動越少。而在新經濟中我們發現,恰恰是在網絡部門、在信息部門勞動就業量是最高的。當然這里就業的勞動者具有較高知識含量。就像美國商務部報告所統計和預測的:1996-2006年信息技術應用業就業量占全國企業勞動人數的41%-44%,再加上信息技術產業就業數會達到50%。
過去對競爭力的主要說明因素是規模。一方面有規模邊際收益遞減的理論。新經濟中網絡使用規模的擴大卻沒有出現邊際收益遞減的效應,相反可能出現邊際收益遞增的效應。另一方面企業規模不再是企業競爭力的主要決定因素,依賴信息和網絡的優勢中小企業也可能有更強的競爭力。
以上分析表明,新經濟提供了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可能:由于有信息產業的支持,經濟周期可能會延長。進一步說,由于新經濟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基礎上,對有形資源的需求相對減少,因此經濟可以在相當長的時期保持高速增長而不至于出現過熱,出現高通脹的狀況。
四、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交匯
新經濟的另一個表述是知識經濟。對知識經濟一般的提法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種表述沒有準確界定新經濟的特征,作為知識經濟的特征性的表述應該是以知識創新為基礎的經濟。依靠知識創新,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新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新經濟時代,建立在知識創新基礎上的企業的成長期可能縮短,就象微軟公司那樣不過幾年就一躍超過具有百年發展歷史的福特和通用等制造業公司而成為世界首富,但是,由于科技進步的速度加快,這些高科技公司企業的衰退期也可能加快。[3]因此高科技部門和企業的創新要求特別緊迫。
就創新來說,有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兩個概念。在這里區別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很有必要。科技進步的全過程包括三個環節:上游環節即知識創新環節;中游環節,即創新的知識孵化為新技術的環節;下游環節,即采用新技術的環節。技術創新主要是在中下游環節的創新;知識創新主要是在上游環節即知識創造領域的創新是技術創新的源。
在新經濟條件下技術創新和知識創新有相互交匯的趨勢。過去,技術創新的最終環節是將新技術應用于生產過程。在現代,技術創新的先導環節進一步延伸到科學向技術的轉化過程。知識創新的環節過去主要限于科研機構和大學這樣的知識創造和傳播領域,現在之所以出現知識經濟的概念,就是因為知識創新延伸到了科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領域。這樣高科技的孵化領域成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交匯點。
在新經濟時代,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與此相應,人們對發展高科技的創新機制的關注點,由關注技術的采用轉向關注技術進步的源泉(知識的創造領域)及其轉化。這就提出了加強大學、科研機構與產業部門的聯合與合作、建立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機制的要求。就象美國的硅谷緊靠斯坦福大學一樣。這里的關鍵是建立知識的創造和知識向生產力轉化的上下游聯系。一方面解決好大學和科學院研究課題的商業化價值問題,另一方面解決好企業敢于對高科技的研究進行風險投資問題。
在新經濟條件下,知識和技術的創新與知識和技術的創業是相聯系的。在許多場合,知識和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是通過知識和技術的創業實現的。創業即將知識創新的成果通過創辦科技企業途徑孵化高新技術。創辦科技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是進入該領域創業的往往是有技術缺資金,缺乏經營企業和市場運作的經驗。這就提出了創業機制的創新問題,
在舊經濟時代,創業主要靠資本(資金),而在新經濟時代,創業主要靠知識和技術。前者是以資金招技術,后者則是以知識和技術招資本(資金)。該領域的投資屬于風險投資,當然高風險也可能有高收益。這就提出了對風險(創業)投資的需求。孵化高新技術要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在這方面政府投入必不可少,但是更為重要的是為之提供順暢的風險投資(創業投資)渠道,也就是為有技術而缺資金的項目提供風險投資。在新經濟中風險投資的供給也較為充分。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條件下,一般利潤率具有下降的趨勢,由此使資本的最低限量提高,就使達不到限量的資本無力轉向實體資本的領域,而進入信用和股票等風險領域。各種類型的基金如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將這些小額的投資集中起來并進而成為風險基金的來源。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風險投資作為創業投資與其他投資,它所追求的不是在企業中獲取股權收益,而是在股權交易中獲利,因此為風險投資提供順暢的退出機制,使投入高科技項目的資金在孵化出高新技術和企業后能退出來進入新的項目,保證風險投資的可持續。美國的納斯達克股票市場(Nasdag)最為活躍就是新經濟的重要反映。[4]
過去的理論特別青睞大企業。而在孵化高新技術方面最為有效而且成功的是小企業。其原因就是錢穎一所總結的兩條:一是對創業者的激勵能力,小企業更強;二是創新失敗的風險約束,小企業更強。因此新經濟條件下的創業機制以民營科技型小企業為基礎,對科技人員辦民營科技企業提供更為有效的鼓勵政策和更為寬松的創業環境。例如:企業登記不以資金規模為門檻,科技園、創業中心都要為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經營企業的輔導。
五、電子商務和與產業創新
對信息產業和數字經濟發展起主要推動作用的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其本身的價值。在產業鏈中,正是由于電子商務的廣泛應有,形成對信息技術產業的強大需求和拉動力。就是說電子商務成為信息產業和整個新經濟的發動機。
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它本身活動的價值。企業利用電子商務,通過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增加商業機會,發展新型服務,簡化銷售過程,降低成本等活動,能夠取得競爭優勢。同時,因特網也強化了價格約束機制,因為消費者能通過多種途徑得到商品價格和有關信息。
電子商務在總體上還處于方興未艾階段。電子商務的規模與上網的人數相關。據美國商務部1999年報告,雖然無論從上網人數上,還是從上網人口所占的比例上,美國都具有絕對的優勢,但是到目前為止,與全部經濟相比,電子商務所占的份額還很小,全球到1999年5月還只有1。7億人訪問過因特網。即使在因特網最為普及的美國,作為零售業一部分的電子商務占其總額的比例還不到1%。這意味著新經濟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
從美國新經濟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信息技術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而且可以看到美國各行業的信息技術投資給其生產率所帶來的變化。從美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我們可以大致確定在新世紀所要進行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創新的方向。哪個國家能夠在因特網上給予更多的重視,在信息技術的開發和研究上投入更多物力、人力和財力,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拓平道路,那個國家就可能在國際競爭中具有壟斷優勢。
篇2
毫無疑問,學完經濟法,心得體會是最多的。學習經濟法,可從四大塊來看: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反壟斷法。
產品質量法,無需多言,就是產品存在質量問題的相關法律。上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禁嘆一聲:“中國消費者維權艱難”。這并不是因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法條制定得不好,而是在中國“權本位”、“官本位”的體制下,法條根本實施不下去。鑒定產品或商品的質量問題,很多都是由商家說了算;大的企業如若動用國家公權力來對付消費者,消費者往往是弱勢群體。另外,法律暫時還沒有規定網上買到假貨怎么辦,難以找到商家,得不到賠償。
關于傳銷與直銷的區別在法律條文上好像也區分得不好。竊以為,傳銷區別于直銷的地方在于,傳銷本質上是拉人頭騙錢,傳銷組織會嚴格地限制人身自由和進行洗腦。傳銷無疑是一種經濟。
學完反不正當競爭法最大的感受是,比較有趣。尤其是對那些不正當競爭行為比較感興趣。仿冒商標、虛假宣傳,還有商業詆毀都十分地有意思。譬如,“康帥傅方便面”與“康師傅方便面”、“秦山牌圖釘”與“泰山牌圖釘”謂之仿冒商標;“高露潔牙膏14天讓你牙齒變白”、“黃金搭檔送女人今年20明年18”謂之虛假宣傳;“購買惠普,連想,連想都不要想”、“南孚電池1節等于其他電池6節”謂之商業詆毀。還有不正當有獎銷售行為在生活中也遇到過,震驚全國的任曉峰、馬向景盜竊金庫案,亦由此鋪開。
篇3
[關鍵詞]知識經濟信息壓縮克隆技術納米材料生物芯片阿爾法國際空間站計劃
目前世界經濟發展已經進人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知識經濟時代。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支柱產業。當代國際社會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而高科技產業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焦點和大國競相爭奪的戰略制高點。冷戰結束前后,許多國家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就開始強化研究開發投資、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奪取下個世紀產業發展的技術制高點,并將其作為各自國際競爭戰略的核心和國家戰略的重點。
隨著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世界各國普遍意識到,除了外部因素外,產業結構不合理也是導致本次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前沿,高科技產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將更加白熱化。可以預見,誰搶先把握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主動權,誰就將在這一輪大調整中搶占優勢地位,在這次危機過后取得經濟發展的主導權。世紀之交高科技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息技術將充分發揮前導作用。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它將更好地起到前導和統領作用,滲透到各個領域。信息技術將促進工業自動化、金融自動化、辦公自動化、服務自協化,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發生深刻變化,不但大大提高社會的運行速度和效益,同時也會改變人們的時空觀念。
在巨大的全球性信息網絡上,日本商人正躍躍欲試,積極研究對因特網商業價值的開發與利用。當前,日本企業開設的主頁(Ho~一page)已經涵蓋了有商業價值的電子讀物、廣告、招聘信息、重大商業活動信息、金融服務、住處檢索服務、通訊販賣等方面。關聯企業之間利用因特網進行即時信息交換和推銷訂貨業務,使效率大為提高。由于因特網是直接連通個人用戶的,所以,因特網上的商務活動將首先在與個人相關的經營領域中活躍起來,地域性的網上商務活動將先于跨國商務活動而得到發展。從技術上講,信息通訊革命是計算機與通訊的結合,不過,數字化與光纖通訊網的完善,以及衛星的利用,才使大量信息即時、雙向傳遞成為可能。隨著軟件開發的擴展,多媒體產業正在形成巨大的新消費市場。日本當前正在加緊開發多媒體技術,其應用范圍將涵蓋汽車制造業(在汽車中安裝電視接收及衛星導航裝置等)、流通業、教育和宗教界、廣告與出版和印刷業等。可以預料,通過將計算機、電子游戲、MTV}VCD與通訊、電視結合起來,將極大地改變以往的住處傳播方式。
隨著微電子、光電子技術及納米技術的進步,衛生通信、遙感和全球定位系統、寬頻帶高速數字綜合網絡、信息壓縮與高速傳輸、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等前沿技術將取得進展,人類將逐漸地全面進人信息時代。為此,各國對信息技術的開發十分重視,如美國就確定了2010年前重點開發的10項電子信息技術,它們是虛擬現實技術、高清晰度電視和顯示器、光子學與光電子學、定點通信、X射線光刻技術、多芯片模塊、超導技術、神經網絡、語言和圖形識別、人工智能。美國為繼續它在信息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已加強了計算機網絡領域中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力度。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于1998年2月在其1999財政年度政府預算方案中提出,聯邦政府將投資1.1億美元以加快“新一代因特網”計劃的全面實施。“新一代因特網”計劃于1996年10月提出,其主要目的是開展先進網絡應用領域。該計劃的實施時間為5年。計劃完全實施后,將徹底更新遍布美國的計算機網絡系統,使其以比目前因特網快100(〕倍的速度傳信息,從而實現聲音、圖像信號的實時傳遞。
(二)生物技術將加速商品化。生物技術是21世紀技術的核心,生物技術正在影響社會,深人人們的生活。1996年度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羅伯特·柯爾說:“本世紀是物理學和化學的世紀,下個世紀顯然是生物學的世紀。”
目前,生物技術已成為高新技術領域的重要部分,世界各國有100(〕多家公司、研究所或大學從事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美國、日本、英國等國走在前列。基因的分離、拄增、重組以及體細胞的克隆技術都已實現,某些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已經探明。快速繁殖脫毒、組織培養、胚胎移植、胚胎切割和單克隆抗體等技術已進人實用階段。
科學家已從單個基因的測序轉到有計劃、大規模地測繪人類、水稻等重要生物體的基因圖譜。水稻等重要農作物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實施及基因工程技術的深人研究,將發生新的農業革命。全世界已有6000多項農作物方面的生物技術研究成果進人田間試驗,抗蟲害的轉基因水稻、玉米、土豆、棉花和南瓜等已在美國和加拿大的數百萬公頃土地上試種。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超級稻”,在3年內可推廣種植,它可以使水稻單產提高20%-25%。美國提出了“向生物技術要產量”的口號,美國南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正在進行抗病育種的研究工作,1997年時已育成6個能自體抗病的農作物新品種,該校目前正集中力量培育能自體抗病的黃豆新品種。
正在實施中的人類基因組項目將在本世紀初完成,這將極大地推動醫學領域的研究活動,有利于人們的健康。許多危害人類的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癥、艾滋病、糖尿病等,將得到有效的預防、治療和控制。美國有數十家公司已用“合理藥物設計”法設計超級藥物,這種方法能把生物技術和化學緊密地結合起來,研制的超級藥物能醫治目前藥物不能醫治的癌癥、艾滋病和多發性硬化病等多種致命疾病,有的已經進人人體試驗階段。專家們預計,這方面的研究將對遺傳機制、發育機制和免疫機制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對了解生物進化過程也有重大的意義。
克隆技術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科技突破,1997年英國克隆的“多莉”羊的出生,引起世界范圍的高度重視,科學家認為它預示著“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人克隆時代”。克隆的本意是指無性繁殖,即復制、拷貝生物,而不用依靠父母來繁殖。采用克隆技術,可以加快良種家畜物業的繁殖,從而有可能使畜牧業發生一場革命;克隆技術可以培養出一批批優質的牛羊品種,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可以拯救瀕危野生動物,保持生態平衡;可在醫學領域大量生產人們所急需的許多名貴藥品。此外,采用克隆技術,可以對植物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等進行克隆,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克隆技術的發展將會改變人類的生存環境,大大造福于人類。
生物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也逐漸成為生物技術領域的新趨勢。生物芯片計算機正在研制之中,美國艾菲梅特里克斯公司宣布用DNA成功地制成生物芯片,可用于讀取活組織基因進化而來的涌動信息流。這是生物技術與計算機技術融合的結晶。
(三)新材料得到廣泛采用。科學家和工程學家預測,21世紀的新材料將向著不同材料復合方面發展,研制的一種性能優于母體單體材料的“先進復合材料”將是解決適應各高技術的特殊需要的全新概念的新材料技術。本世紀材料科技的發展具有功能化、復合化、智能化特征,最活躍的將是信息功能材料、納米材料、高等陶瓷、生物材料、復合材料等。具有高比強度、高比剛度、耐高溫高壓、耐磨耐蝕等極端條件的結構材料、智能材料等也將進一步受到重視而獲得新的發展。
新材料發展的經歷和趨勢表明,新材料技術對包括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在內的其他高技術的突破和發展起著基礎作用,專家們預測新材料產業正在有力地推動世界新的產業革命。德國分析了世界各國高技術發展計劃,總結出21世紀九大重點領域,首選是先進材料,其次是納米技術、微電子學、光子學、微系統工程、軟件與計算機模擬、分子電子學、細胞生物技術、生產與管理工程。在這9個領域中列出多個課題,其中屬于先進材料的有2}’項,在其他領域中與材料直接相關的課題有27項,如納米技術的納米材料、微電子學中的信息存儲微電子材料、高溫超導材料等。在未來高技術課題中,有關先進材料的課題占60%以上。
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將越來越多地利用計算機來設計新材料,目前材料設計已日益發展成為現代材料科技中一個重要的基礎領域。材料設計大體上可分成以下幾大類:在數據庫知識庫基礎上,利用計算機進行性能預報;利用計算機模擬提示材料微觀結構和性能關系;在突破已知理論或總結實驗規律的基礎上,提出新概念并采用新技術來研制新材料;深人研究各種條件下材料的生長過程,探索和開創合成材料的新途徑;選定重點目標,組織多學科力量聯合設計某種新材料。
(四)環保技術和環保產業成為競爭熱點。在21世紀,人類將更加普遍、理性、科學地節制生育和消費,更加重視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質量,注重保護自然界動植物的多樣性和自然生態,重視地球上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循環。
隨著環保觀念和持續發展觀念的日益深人人心,各國環保投資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家力求在環保產業和環保市場獲得優勢,環保技術和環保產業成為國際競爭的又一個熱點。在農業生產領域,開發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已成為根治環境惡化、發展環保產業的重要手段。這種農業生產模式,是以水土保持為主要手段,以恢復良性生態經濟系統為中心,形成高效的農業生產系統,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目前世界許多地方荒漠化嚴重蔓延,在這個地區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態農業,能根治環境惡化,提高系統生產力,這是今后的發展方向。
各發達國家空前重視開發環保技術,目前,一場爭奪環保技術制高點的國際競爭十分激烈。在無氟制冷技術上,美國和西歐之間展開爭奪;在資源回收方面,日本和西歐互相競賽。為了在競爭中獲得優勢,美國微軟公司、日本、西歐在環保產業中大量應用計算機技術和新材料,開發科技含量高的環保產品。
科學家們還在環保領域大量采用生物技術,以遏制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目前開發的主要技術有:用生物方法處理污水;用微生物脫硫防治大氣污染;用細菌降解清除污染物;用無污染生物農藥防治農作物蟲害;培育抗病蟲害農作物;開發實用的生物降解塑料。
(五)宇宙開發將空前活躍。航開技術在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后,將加快實用化和商品化的步伐,發展各種更先進的實用人造衛星。迄今為止,僅美國和前蘇聯就發射了近500顆人造衛星。本世紀初,各國計劃發射的衛星將超過100()顆,其中通信衛星、全球定位衛星和地球資源衛星被認為最有商業發展前途。此外,開發月球資源和擴大太空生產能力將成為現實,星際遠航也將踏上新的征途。如果進展順利,人類有可能在21世紀20年代實現月球采礦的計劃。
篇4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初中數學 作用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深刻改變了數學世界,信息技術對數學教學方式、學生數學學習方式和效果產生了深刻影響。信息技術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傳遞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強化了教師、學生和計算機之間的互動關系,重視合作交流、情感體驗的教學在信息技術環境中得以實現,教與學的質量和效益都得到很大提高。
一、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新的教學方法和彈性的內容設置,為課堂多媒體應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1)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力求認識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體驗相聯系的,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由有趣 --- 樂趣 --- 志趣逐級發展。沒有興趣,學生主體參與的活動將是勉強的,一旦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能喚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多媒體計算機通過聲、象、動畫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以其新穎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生創設符合心理特點的教學情境,不斷地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學生的大腦始終保持興奮狀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增強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對數學產生興趣,將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會克服一切困難,充滿信心的學習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信息技術能夠充分地發揮學生主體性、實現個體化學習。
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教師,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索,親自去體驗,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學習《探索 勾股定理》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作一個動態變化的直角三角形,通過度量各邊長度的平方值并進行比較,學生對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產生很感性的認識;通過觀察,學生發現任何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從而加深了對勾股定理的認識、理解和應用。這種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的教學效果遠比傳統教學來得高效,很受學生的歡迎。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實現了個體化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信息技術能夠提供學生創新空間,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生活中各種數量關系的科學。一堂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運用本課內容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現代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能充分挖掘教材,有利于豐富表象,引發聯想,啟發思維,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啟迪學生進行全方位、立體的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如在函數中函數值隨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用幾何畫板制課件,讓學生操作看二次函數的圖象(拋物線)隨的正負而上下移動,使學生在操作中獲取直接經驗,啟迪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二、信息技術雖然給數學教學帶來諸多方便,但在使用過程中也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不能用幕布代替黑板,屏棄黑板
有的教師認為既然使用現代媒體進行教學,就意味著實行“無板化”教學,那還用黑板干什么。因此他們在講課時就把所有內容全部用現代教育媒體(如投影、電腦)來顯示,把幕布當成黑板,而如果要運用相關知識來解決問題時,就不停地切換內容,造成學生的反應跟不上上課節奏,使聽課變成負擔,降低了學習效果。
2、要顧及學生的實際
運用現代教育媒體可以集聲、文、圖于一體,使知識信息容量增大,內容充實形象,更具有吸引力,為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外部刺激,為學生提供多種認知路徑,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但現實卻是教師只按照自己的備課思路上課,不顧及學生的實際,特別是在上觀摩課時,教師更是惟恐學生不按自己的思路回答,害怕學生來“搗亂”造成時間不夠完成不了教學任務,因此在上課前是千叮囑萬吩咐,甚至多次彩排,這樣的課堂雖然熱鬧,可學習效能呢?學生的能力又如何得到提高?長此以往,只能使學生無動于衷,學習效能的低下。
3.新知識引入課宜用信息技術教學
一般新知識引入課,一個單元的第一節課,比較適合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用信息技術進行這類課的教學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知識引入課主要是以認識為主,引起學生興趣是主要任務。如《圓》、《旋轉》等章節的第一課時。
4.復習課應適量使用信息技術教學
復習課由于以歸納知識和練習為主,一般的話課堂容量比較大,在教室就不易展示這么多,而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較好的進行知識歸納,但在進行練習時,不能使用太多的多媒體,否則會占用學生大量時間,導致一堂課“看”的時間多,練的時間少。反而達不到效果。
5.不要把多媒體課上成電影課
到多媒體教室上課很多學生認為是件快樂的事,但到了多媒體教室就忘了自己是學生,導致課堂上只顧著看大屏幕,看老師演示,不思考問題,不動手操作、訓練,變成了看錄像。所以在多媒體教室上課,首先教師要向學生明確上課要求,然后在上課時要關注學生是否按要求做,該動手的是否動手了,該訓練的是否訓練了。教師不能只顧在電腦旁按鼠標,學生在下面做什么都不知道,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同時制作課件時也要考慮到這些問題,留足學生操作訓練的時間。另外,借用或下載的課件一定要課前先預覽一遍,有的還要根據自己的學情做適當的修改,確保課堂順利進行。
篇5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細心習慣;培養途徑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對學生的綜合性學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現代人們生活、工作節奏越來越快,生活中丟三落四、粗心馬虎的人也有很多,但是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學習中,都應該做到細心認真,這樣才能避免出現重大差錯。小學生處于成長的初級階段,尤其是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培養他們良好的細心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將主要分析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細心習慣。
一、利用讀題培養學生的細心習慣
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小學生拿到題目就開始做,根本就不認真讀題、審題,分析題中的關系和隱藏信息,理清邏輯思維,往往在完成題目后才發現自己犯了比較低級的錯誤。因此,教師應該教導學生,認真審題是解題地重要前提,只有理清了題目的思路,抓住題干的關鍵信息,才能順利地完成一道題目。教師通過訓練學生認真審題,讓學生養成細心、嚴謹的題習慣,這樣才能夠正確運用解題技巧和合理的計算方法完成題目要求。
1.圈出關鍵詞
在數學教學中會涉及很多實際問題,比如很多應用題,這些題目中往往涵蓋了較多的信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訓練學生首先讀懂、讀通題目,正確分析題意,利用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根據問題在題中圈出關鍵詞,搞清楚它們的深刻含義和作用,再開始著手解題。如修筑某條高速公路,總長10000米,每天修800米,已經修了8天,由于計劃有變,需要在2天內完成,那么需要每天多修多少米?這道題需要學生仔細閱讀,才能計算出答案為(10000-800×8)÷2-800=1000米,很多學生最后會計算出答案為1800米,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陷阱,最后問的是多修的米數,而不是最終修多少米。該題既聯系了生活實際,又對學生的讀題以及細心程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教學時進行指導和提醒。
2.看清計算題
計算題一般難度不大,都是考查學生對公式的基本運用能力和細心程度,重點需要學生看清運算符號,搞清楚運算順序,正確運用定律和公式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對不同的計算題型進行舉例說明,將在計算中常用到的“乘法分配律”“乘法結合律”“湊整”等方法有機結合,使他們能夠掌握更多的計算技巧和運算規律。如,在一道計算題中,要求計算3.2×1.1的得數。這道題考查的是帶小數點數字的乘法計算,在解決這道題時,可以運用乘法分配率將未知知識轉化成已學知識,3.2×1+
3.2×0.1=3.52。其中應用到的是“化零為整”的轉化思想,學生還可以課后進行相關的練習,提高自己對數學思想的運用能力。
3.學會正確的書寫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孩子進入小學之前,就要有流利的書寫能力。”數學的書寫體現在作業上,很多數學知識都有相應的書寫規范,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行為,對于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有著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1)教師規范板書
教師的板書對學生的書寫習慣有著重要影響。為了對學生起到一個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師在書寫板書時應該注意書寫規范、工整,語言要簡練、正確,富有邏輯性。
(2)培養學生良好的驗算習慣
驗算是為了保證學生解題的高度準確性,學生通過簡單地將題目進行再次計算,能夠保證題目的準確性,如果學生在驗算中發現自己出錯,還可以吸取教訓,保證下次不再犯同類型的錯誤,對學生有積極的影響和鞭策作用。
二、培養學生細心聆聽的習慣
1.認真聆聽教師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的概念、法則和公
式,將抽象化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呈現在課堂上,學生要注意傾聽教師的語言運用,對教師出現錯誤的地方要認真思考,及時指出。
2.聆聽同學的語言
數學學習講究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個人完成知識的學習過程,還要學會吸收其他同學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不干擾其他組員的討論,積極聽取他人的見解,并且進行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總之,在課堂和課后都要養成細心聆聽的習慣。
文章主要就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細心習慣的培養途徑進行了相關的分析和討論。分別通過在讀題、書寫和聆聽等教學中培養學生細心習慣。綜上所述,細心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每個人通過后天有意識地進行訓練才會形成,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可塑性強,從小學開始培養他們的細心習慣,能夠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對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篇6
Abstract:Information technology's application is advances our country educational reform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it has the remarkable function regarding the enhancement education quality. Journalism is a depend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s utility discipline, in the news teaching, uses the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fully, to raises the student independent innovative idea,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virtual rating has the very vital role.
關鍵詞:新聞學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 整合途徑
key word:Journalism teaching Pres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ormity way
作者簡介:郭林(1983―)男,河南柘城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新聞學教學與研究
信息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文字、聲音、圖形、影像等都是信息的傳播載體。教學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信息傳遞與吸收的過程。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多媒體教學上。新聞學這門學科,是一門依托不斷變動的信息源的社會學科。新聞,就是借用現代科技將信息載體進行整合傳播的過程,其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利用文字、聲音、圖像、視頻等多種信息元素,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教學形式更加靈活,切實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 有力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如何更加有效地實現新聞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還有待我們的思考。
一、轉變教學理念,構建自主學習模式
傳統的教學觀念把學習看作是一個知識從外而內的輸入過程,忽視了學生的認知能力、知識經驗以及其各自的差異性。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課堂、教材和老師為中心,以老師主動傳授課本知識為目的,以學生被動吸收為主要形式的一個教學過程。新的教學理念應該充分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強調學習者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教育應該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新的學習模式。
新聞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轉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塑造綜合素質較高的新聞人才為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積極創造好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構建主動學習的模式,這種主動學習模式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來實現。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整合,主要體現的是多媒體教學方式上。它是一個典型的依靠各種傳播媒介來傳播信息,幫助學生對知識的一個條理化、脈絡化的明晰化過程。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參與,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綜合分析的能力。在互動過程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學習潛能。
二、轉變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和形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老師在講臺上口頭傳播,學生在座位上被動接受,師生互動性不強,教學過程簡單枯燥,教學效果較差。現代信息技術普及到教育行業之后,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優化教學內容和形式,加強學生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對于新聞專業的老師而言,使用多媒體教學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實踐,開發不同形式的課件,滿足不同教學的需求。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啟發式教學的目的。另外,由于多媒體還具有易復制、易保存、易修改和易擴充的優點,因此有利于教師在課堂上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及時修改和補充,通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老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教學設施,豐富教學資源
首先要保證信息技術教學設備的齊全和先進性,加強教師對這些設備使用的培訓,注意設備的保養與維護。其次,延伸教學范圍。目前一些高校新聞專業的教學過程,大部分還停留在簡單使用多媒體的常規課堂教學上,對于課外學習的引導和輔導還遠遠不夠。新聞學專業的管理者應該充分認識并重視這個問題。學習是一個全面的過程,應該重視教學過程的延伸,通過組建專業的教學網站來豐富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是個行之有效的方式。目前的高校中普遍都有自己的網站,一些院系也有自己的網站。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網絡資源,豐富網站信息。在搭建網絡平臺時,還應充分考慮到課后的教學互動性,開辟專業論壇,形成學術探討氛圍,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同時提供在線測試、在線作業和批改等,從而使信息反饋更加快捷和有效。
四、改革教學質量評估體系,全面評價教學績效
目前的教學質量評估還只限于課堂教學,主要從老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能力等方面來評定,而對于教學效果和效率的評價則鮮有涉及。這種評價體系的出發點和側重點顯然已完全不能符合和適應現代化教育的形勢,應建立一個良性的促進教學質量的評價體系。在評價新聞學專業老師教學質量時,應考慮到教師是否能恰當合理地將信息技術資源整合到教學過程中,對于那些不斷開拓創新教學方法,經常保持課件的合理更新,通過QQ、MSN、博客、微博、論壇、電子郵件等各種即時通訊與學生保持雙向交流,積極組織和建構群體學習環境,引導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熱情的老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并組織其他老師向其學習,從而在老師之間營造一個好的教學氛圍,使得新聞學的教學工作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企業理論;產權結構;比較研究
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是現代生產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馬克思經濟學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遵循不同的思路研究企業問題,形成不同的企業理論。對二者進行比較研究,有助于從不同的視角深化對企業制度的認識,為我國企業改革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
一、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
企業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研究生產問題的內容之一,生產的進行和效率的提高離不開生產組織形式的不斷創新。從微觀層次上看,這一矛盾運動過程表現為生產力的發展與企業制度的演變。
(一)企業的起源
馬克思以生產力發展為基本線索來說明企業的起源。他認為,企業的產生源于生產力發展而導致的社會分工和協作。社會分工包含兩個層次:一是社會各產業之間的分工,這是宏觀層次上的分工。二是生產某一產品之間的分工,這是微觀層次上的分工,與企業的產生相聯系的社會分工是微觀層次上的分工。社會分工的發展,首先使生產者彼此獨立,每個生產者只是專門生產一個產品的某個部分。這種分工使生產專業化、工具專門化,從而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體的生產效率。但分工使生產者彼此獨立并不能完成整個產品的生產,在分工的基礎上還必須使彼此獨立的生產者之間形成密切的協作關系,只有分工與協作的統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生產。這就需要有一種生產組織形式,企業就是因分工與協作的需要而產生的生產組織形式,它既形成了分工,又實現協作。
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時指出:“資本主義生產實際上是在同一個資本同時雇用較多的工人,因而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模并提供了較大量的產品的時候才開始的。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邏輯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馬克思這里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就是企業生產的起點。因為企業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組織形式。分工與協作生產的客觀要求產生了企業這一生產組織形式。同時,企業的出現又實現分工與協作的統一。社會化生產的要求與企業這一生產組織形式的出現,形成生產力發展與生產組織形式發展的良性循環,生產力因有企業這一生產組織形式而不斷得到發展,企業也隨著生產力發展而不斷向其高級形態演進。
(二)企業的性質和功能
馬克思認為,企業的基本性質和功能是進行財富的生產,并能利用分工、協作及由此帶來的多方面好處進行生產。企業是因社會生產需要出現的,不進行生產的組織就不是企業。當然,這是就企業的最初形式而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企業不再局限于只生產物質產品,從事流通和提供服務的經濟組織也被納入企業范疇,但這并沒改變對企業性質和功能的定位,而只是其性質和功能內涵的進一步擴大。
從生產角度來定位企業的性質和功能,是對企業本身屬性的界定。企業的這一性質和功能不會因為企業的經濟性質不同而改變,無論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還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企業本身的性質和功能都不會改變。馬克思對企業的研究并不局限于企業本身的屬性,而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方面來研究企業理論。從生產力角度來研究的是企業本身的性質和功能,是關于企業的一般理論;從生產關系角度來研究的是企業的經濟性質,即企業的產權性質。企業作為一種生產組織制度,其經濟性質由產權結構的性質決定,不同的企業產權性質決定企業的不同經濟性質,體現不同的經濟關系。從生產力角度研究企業要解決的是這一組織怎樣提高生產效率,從生產關系角度研究企業要解決的是在不同條件下應建立怎樣的產權結構。馬克思經濟學中關于企業理論的這兩方面是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的。企業的生產效率受企業產權制度制約,企業產權制度的變化,從根本上說為了使企業發展具有更高的制度效率。從這一意義來講,研究企業的產權制度最終要落實于企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三)企業的產權結構
馬克思對企業產權結構的研究是從兩方面展開的:一是企業產權結構變化的原因;二是企業產權結構變化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第一,企業產權結構變化的原因。馬克思認為,企業產權結構變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生產力發展對企業規模擴大的要求。當機器大工業在社會生產中確立主體地位后,企業就成為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由于機器普遍應用于生產,使生產的技術條件得到徹底改變。隨著生產技術條件的進一步發展,企業規模也不斷擴大,企業發展需要的投資量也越來越大。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社會勞動組織本身,從而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要求生產大規模地進行,從而要求單個資本家預付大量貨幣資本。”企業規模的擴大,要求投入資本的最低限額隨之不斷提高,這使單個資本的能力難以滿足生產力發展這一要求。為解決企業擴大規模需要大量資本的問題,企業產權結構逐漸由單個業主的產權結構向股份制產權結構演變。馬克思說:“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歷時較長范圍較廣的事業,要求在較長時間內預付較大量的貨幣資本。所以,這一類領域里的生產取決于單個資本家擁有的貨幣資本的界限。這個限制被信用制度和與此相聯的聯合經營(例如股份公司)打破了。”馬克思遵循生產力發展——企業規模擴大——對單個資本數量要求提高,從而使企業產權結構也發生相應變化這一思路來揭示企業制度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原因。從最初的單個業主制企業,發展為合伙制企業、工廠制企業、股份制(公司制)企業。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發展決定產權結構變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這里得到集中體現。
第二,企業產權結構變化對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馬克思認為,企業產權結構變化對企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首先,企業產權結構變化使企業規模的擴大突破單個資本數量的限制,從單一產權向多元產權變化,企業也從個人企業向社會企業轉變。馬克思指出:“那種本身建立在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并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社會集中為前提的資本,在這里直接取得了社會資本(即那些直接聯合起來的個人的資本)的形式,而與私人資本相對立,并且它的企業也表現為社會企業,而與私人企業相對立。”其次,企業產權結構變化使企業內部的各種關系趨于復雜化。因為產權結構變化,產權主體多元化,必然導致資本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資本所有者并不是資本使用者,而實際使用資本的,又不是資本的所有
轉貼于 者。正如馬克思所說:“實際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經理,即別人的資本的管理人,而資本所有者則轉化為單純的所有者,即單純的貨幣資本家。”“在股份公司內,職能已經同資本所有權相分離,因而勞動也已經完全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剩余勞動的所有權相分離。”所有者不直接經營和管理企業,經營者不是企業的所有者,企業的產權關系就必然涉及多個經濟主體,從而在企業中就出現委托關系。如何處理好企業中的產權關系及委托關系,成為現代企業發展必須要處理好的復雜而又重要的問題。
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的企業理論
企業理論在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科斯關于企業性質的理論、阿爾奇安的團隊生產理論及所有權與控制權理論最具影響力。
(一)科斯關于企業性質的理論
企業為什么存在?這是科斯的企業理論首先要回答的問題。科斯指出:“人們通常認為協作能通過價格機制來實現,那么,為什么這樣的組織是必需的呢?為什么會存在‘自覺力量的小島’呢?在企業之外,價格變動決定生產,這是通過一系列市場交易來協調的。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伴隨著交易的復雜的市場結構被企業家所取代,企業家指揮生產。顯然,存在著協調生產的替代方法。然而,假如生產是由價格機制調節的,生產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組織的情況下進行,面對這一事實,我們要問:組織為什么存在?”
科斯從現實世界出發,以現實世界中存在企業這一組織的客觀事實為依據,從理論上解釋在生產由價格機制來協調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為什么會存在。科斯認為:“可以假定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作為價格機制的替代物。”科斯對企業性質的這一界定,要說明的是,在現實世界中,價格機制和企業這一組織(企業家)都具有協調功能。那么,為什么在有的情況下是通過價格機制來協調,而在另外的情況下是由企業家來協調?對此,科斯把價格機制和企業組織這兩種協調方式的特征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認為,如果人們想要控制別人和指揮別人,他必須支付給別人多于這些人在價格機制下所能得到的報酬,目的是能指揮這些人。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因為在現實世界中,企業存在的目的是賺錢,而不只是付錢。企業之所以能存在的理由就是,它進行生產的成本要小于通過價格機制的生產成本。通過價格機制進行生產是有成本的,這種成本最明顯的就是所有發現相關價格的工作而形成的成本。市場上發生的每一筆交易的談判和簽約的費用都會構成生產成本。雖然這些成本可以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這些成本。當企業出現時,雖然契約不會被取消,但卻可大大減少。通過一個契約,生產要素為獲得一定的報酬同意在一定限度內服從企業家的指揮。這一定限度就是對企業家指揮生產要素權力范圍的限定。通過對價格機制和企業組織這兩種協調方式的分析,科斯的結論是:市場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并允許某個權威如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的成本。企業家必須在較低成本的狀態下行使他的職能。因為企業家可以低于他所替代的市場交易的價格得到生產要素,如果他做不到這一點,就要回到由價格機制來協調的狀態。
科斯企業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對企業的性質做出界定:企業是一種協調機制,是一種能替代市場價格機制的組織。企業能存在是通過企業(企業家)的指揮協調,以低于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來進行生產。當企業不能以低于市場價格機制來進行生產時,這種協調機制又會讓位于市場價格機制。把握科斯企業理論的要義,一是企業是否是一種具有與市場價格機制同樣功能的生產協調機制;二是企業是否能以低于市場價格機制的成本協調生產。科斯就是從這兩方面展開對企業的研究并形成他的企業理論。
(二)阿爾奇安關于團隊生產和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理論
阿曼·阿爾奇安是新制度經濟學派研究企業理論的重要代表,他有多篇關于企業理論的論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他和德姆塞茨合寫的《生產、信息成本和經濟組織》。他們認為:“對經濟組織理論來說,有兩個重要問題——要解釋是什么條件決定了專業化和合作生產的好處,是從像企業這類組織的內部還是通過市場獲得更好,同時還要解釋這種組織的結構。”
第一,關于團隊生產的問題。阿爾奇安認為,從生產的角度看,企業就是一種專業化合作生產或是團隊生產。作為團隊生產,必須解決好兩個重要問題:一是考核投入要素的生產力;二是確定對要素的分配報酬。如果報酬不與生產性努力相對應,那么該組織就沒有提供生產性努力的激勵;如果報酬與生產力為負相關,那么該組織將遭到破壞。阿爾奇安認為,考核投入要素的生產力問題,在通過市場競爭的產品交換中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如果經濟組織考核得差,報酬和生產力之間僅是松散地相關,那么生產力將較小;但如果經濟組織考核得很好,生產力將會很大。所以,考核和分配問題是企業作為一種經濟組織首先要解決好的兩個重要問題。在此基礎上,阿爾奇安重點分析了企業作為一種團隊生產的特點。由于進行合作的團隊成員的邊際產品不能直接被觀察出來,一個團隊給市場提供的東西可能被當作這個團隊的而不是這個團隊成員的邊際產品。考核或確定團隊成員的邊際產品是需要很大成本的,這種成本呼喚新的組織和程序。如果沒有成本就能觀察到團隊中各成員投入的行為,那么沒有一個成員會有偷懶的動機。但由于互相監督必然會帶來許多成本,所以當每個投入所有者作為團隊一份子而工作時,他會有更多偷懶的動機。要克服團隊成員的偷懶行為,就需要有很大的監測成本。所以,怎樣才能降低這種監測成本,就成為團隊生產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阿爾奇安認為,在不同類型的企業中,降低監督成本的制度效率是不同的。其中,古典企業的效率最高。古典企業具有的特征是:“為使團隊成員有紀律和減少偷懶,擁有剩余索取權的人一定有權力修改個體成員的契約條款和激勵,同時沒有必要終止或改變所有其他投入的契約。因此,尋求增加他們的生產力的團隊成員不僅賦予監督者剩余索取權,而且賦予了他改變該團隊的個體成員資格和行為的權利。當然每個團隊成員可以終止他自己的成員資格(即退出該團隊),但是只有這位監督者可以在不必終止這個團隊本身或他與這個團隊的聯系情況下,單方終止任何其他成員的成員資格,并且他能單獨決定擴展或減少成員人數,改變成員的成分,或賣掉這個團隊監督者所擁有的剩余索取權。正是這個全部權利的集合定義了古典企業(資本主義、自由企業)的所有權(或雇主)。”因此,古典企業的所有者或雇主是這個組織的當事人,他有著與其他投入所有者簽訂契約的權利,擁有剩余索取權,這樣的制度安排增強了對團隊生產中聯合投入所有者偷懶行為的監測能力,從而降低檢測成本。
阿爾奇安的團隊生產理論可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生產的專業化具有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形成了一組聯合投入的團隊生產,當由一個
轉貼于 中心締約人和許多投入者簽訂一個雙邊契約來代替全部投入者的多邊契約時,就形成能促進團隊生產的有效組織,這就是企業。二是團隊生產的優勢在于聯合使用投入資源的產出要比分別使用這些資源的產出總額要大。但由于不同所有者聯合投入的產品具有不可分性質,增加了評估每一位投入者邊際生產力的成本。這就要監督和考核投入者的生產力,以使邊際生產力與投入成本相匹配,從而減少偷懶行為。因此,出現企業內監督生產的問題。三是古典企業具有的特征使這一組織形式具有最高的效率。企業不僅是更有效地回報投入的一種設置,而且是在投入資源的集合之間加強競爭的一種設置。企業被認為是一個私人擁有的市場,我們可將企業和普通的市場看做互相競爭的市場類型,私人所有的市場和公眾的或公共的市場之間的競爭。
第二,關于所有權與控制權的理論。阿爾奇安首先對認為現代公司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這樣一種觀點提出疑義。這種觀點認為,隨著小股東數量的增加,持股進一步分散。股份分散在更多的持有者手中,以致沒有哪一個股份持有者握有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份。這種股份的分散,實際就是所有權從控制權中分離出來。阿爾奇安指出,股份越分散,所有者就越多,他們具有的知識也越多,這有利于知識的專門化,這會對企業帶來好處。如果管理集團不能代表所有者的利益,所有者就可對管理者進行調整,因為在管理者之間也存在競爭。所有者對自己的利益不會無動于衷,他們總要爭取自己的利益。
總之,阿爾奇安認為,公司股份的分散,并不意味著對價值后果的承擔已與決策者的有效控制分離,股東的財富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對這一結論,阿爾奇安用現實中的現象來提供支撐。他說:“既然存在著公司所有權的不斷分散,我們就很奇怪,其利益很少受到高層管理者關注的股東們為什么還要購買這些公司的股票。或許經理日益背離股東利益所加在股東頭上的損失,被公司形成的其他優勢所抵補并且有余。這種說法可能是正確的,但所有權確實不斷分散這一事實并不會支持這個一般論斷,即在這樣的情境中管理活動與股東利益缺乏一致性。”
阿爾奇安的結論是:在大的、所有權分散的、盈利性的公司里,管理者和雇員的行為和報酬的類型與小的、封閉性的公司不同。大公司模式的監督與更改權的費用要高一些,但并不必然導致這種公司里的股東收益比在分散程度低的公司低。平均來說,這些效應會反映在預期行為中,從而會在初始資本投資的評估中或專業化轉讓股份的股票價格中反映出來。股東不會是得益較少者,他們的財富也不會缺少安全保證。阿爾奇安得出這一結論的理由是:企業是市場的替代物,不同之處在于,企業中存在一個長期的、一般的勞務契約,這個契約無須在每次更換勞務類型時不斷地重新談判。不能把企業作為單人運行的機構進行分析,并認為這個機構內不存在以市場為基礎的競爭,如果是這樣的話,就忽略了競爭這一重要的因素。企業內部的彼此競爭、與其他企業的競爭表明,這些競爭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個人,而不是一個將市場內部化了的機構,企業的高層管理部門執行篩選雇員、技術和新產品的建議等職能,如果都是由獨立的企業在外部進行時,很明顯就是市場的功能。但當這些職能在企業內執行時,競爭的市場力量就被掩蓋在表象背后,并經常被分析者錯誤地忽視。從行為分析的目的來說,比企業興衰更重要的是企業里個人的興衰。我們可把企業看做一個市場,企業里的個人都在進行競爭。一個企業能長久生存下去,不能被理解為在這個企業里是缺乏競爭。
在阿爾奇安的企業理論中,關于公司管理與產權的基本觀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公司股份的進一步分散,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并不意味著所有者的財富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同時,所有者可對不能代表所有者利益的管理者進行調整,因為在管理者之間也存在競爭。二是傳統的個人產權、市場和競爭的理論仍然有效,在所有權分散的公司里,企業內部的管理者、企業之間的管理者都存在競爭,這種競爭同樣具有市場競爭的優勢,同樣會對公司的財富增長帶來好處。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并不會失去這種優勢。三是在不同的產權類型中,關鍵要看股東獲取利潤的權利是否受到限制,而不是看所有權是否分散。在股東權利價值不能資本化的情況下,就會出現企業高成本轉移利潤的現象。如果在股東權利價值可以資本化的情況下,股東就具有關心潛在的資本價值效應的動力,經理也會具有關心資本價值效應的責任感。
三、兩種企業理論的比較
比較馬克思經濟學企業理論和西方新制度經濟學企業理論,他們既存在共通性,但也有明顯差別,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起源和性質的比較
在企業起源和性質問題上,馬克思從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的社會分工和協作這一角度來說明企業的起源,重點是以生產力發展為線索說明企業這一組織制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企業能做到這一點的原因是分工與協作創造生產力。其一,分工從生產專業化、工具專業化、操作專業化的角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企業可把為生產同一產品的各環節的分工集中起來,通過提高每一環節的效率來提高整個生產的效率。其二,協作從生產的整體性、系統性、聯系性的角度提高了生產綜合效率。通過企業這一組織制度,眾多生產者的協作生產可完成靠個人的能力無法完成的工作,協作生產所形成的生產力,要大于單個生產者進行生產所形成的生產力總和。企業把各種生產要素結合在一起進行生產活動,決定了它的基本性質是生產性。從這一性質看,企業與市場沒有直接關系,企業生產可獨立于市場而存在。因此,企業與市場之間不是取代的關系。
新制度經濟學從資源配置方式的角度來研究企業的起源,他們把企業看作是一種與市場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并具有比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更高的效率,因而企業這一組織形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說明為什么要有企業的原因,科斯強調資源配置的方式不是惟一的,而有多種方式。事實上,人們在經濟活動中也是采用多種方式來進行資源配置。把企業這一組織形式也看作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使人們對資源配置方式的認識視野更加開闊。市場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它對資源配置主要是通過價格機制來實現的。企業是另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是通過企業內部的權威和行政決策來實現資源配置。因此,企業就其性質來說,是取代市場對資源進行配置的一種經濟組織。但這并不是說企業可完全取代市場,企業可以與市場并存。采用企業方式還是市場方式,關鍵要看哪一種方式更能節省交易費用,在不同的條件下,它們的交易費用是不同的。采用企業這一形式來組織生產,其特點在于它的生產有組織性、有計劃性,而有組織、有計劃的生產可以節省交易費用。完全用市場這一無組織、無計劃的方式來組織生產是有缺陷的。要解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只研究市場問題還不夠,還必須研究企業制 度,原因在于企業制度對提高經濟活動效率有直接影響。
比較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與新制度經濟學關于企業起源的理論,它們的共同點是:論證了企業這一組織制度存在的理由或原因是能提高生產效率或經濟活動效率。不同點是: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從分工與協作的角度來說明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新制度經濟學從企業這一資源配置方式替代市場配置資源方式能節省交易費用的角度來進行論證。從共同點看,企業能提高生產和經濟活動的效率,因而必須開展對企業理論的研究。從不同點看,必須對企業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理論研究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企業問題。
比較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與新制度經濟學關于企業性質的理論,它們的共同點是:把企業性質界定為一種經濟組織。無論是從生產的角度來界定企業的性質,還是從資源配置方式或從契約方式的角度來界定企業的性質,都認為企業是社會經濟活動的基本經濟組織。不同點是: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從企業內部關系的角度來界定企業性質,把企業看作是一個生產組織,從生產性來界定企業的性質。新制度經濟學從企業外部關系的角度來界定企業性質,把企業看作是一個與市場具有同等地位的組織,從企業內部經濟活動具有的與市場經濟活動不同的特點這一角度來界定企業的性質,得出企業與市場是取代關系的結論。比較馬克思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對企業性質的不同界定,能對企業的性質有更全面、更充分的認識。既要從生產角度來認識企業的性質,也要從資源配置角度來認識企業的性質,既要從企業內部生產的特點來認識企業,也要從企業與市場關系的角度來認識企業的性質。這兩方面的結合,實際上也就是要求從社會化大生產和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結合上來認識企業的性質。
(二)企業產權結構的比較
馬克思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對企業產權結構的研究,其特點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企業產權結構的變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生產力發展,企業規模擴大,要求企業的產權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這一變化的趨勢是由單一產權結構向多元產權結構轉變。第二,企業產權結構的變化會使企業內部的產權關系出現復雜化,其中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財產權利中包含的各項權利出現分離。當企業實行法人制度后,財產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就更加徹底,財產所有者與實際使用者不僅不是一個主體,而且還具有多層次的關系,使整個產權關系涉及多個經濟主體。正是由于產權關系的復雜化,就會在企業出現委托關系。經理層成為企業委托關系的核心,它是連接財產所有者與實際使用者的中間環節。產權關系的這一變化,使所有者越來越成為單純的所有者,資本本身的職能也越來越與資本所有者分離,而由經理層來承擔。產權結構變化所產生的這一系列新問題及企業經理層具有的日益重要的地位,要求人們高度注重和研究企業產權結構問題。
篇8
關鍵詞:經濟學視角;互聯網;金融;核心競爭力;GEM模型
一、前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商業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并以中國新經濟增長驅動力存在。從另一方面看,在互聯網商業領域中,無論是存款支付,還是理財結算,都達到了互聯網與信托與消費的融合,使傳統缺失的金融業市場成為現實,凸顯出強大的競爭實力。從經濟學的角度,可以從互聯網基礎設施、企業戰略主營業務、國際市場等方面建立DEM模型,以此對互聯網金融技術升級,以及創新性金融服務等進行分析。進而對互聯網金融商業精神進行塑造,促進互聯網金融生態化的演進。鑒于此,加強基于經濟學視角的互聯網金融核心競爭力的分析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二、基于GEM模型構建互聯網金融競爭力分析框架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機構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是一種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實現的金融業務的模式。該模式中包括許多功能,比如資金融通、理財服務、支付投資、信息中介服務等。與此同時,根據產業競爭力中的基礎、企業、市場等三個要素,建立GEM模型[1]。其中,這幾項要素中,還包括兩個小要素,從而構成要素對。第一個要素對是基礎要素,主要包括互聯網資源,金融基礎設備兩個部分。其代表的是金融業領域發展中的資源池和創新源。第二個因素對,指的是企業要素,該項要素主要包括互聯網金融企業戰略,以及互聯網金融企業主營業務,該項要素決定了互聯網金融業生產效率。第三項要素對是指市場要素,包括國內互聯網金融市場,以及國際互聯網金融市場,體現了互聯網金融業市場前景和市場需求量[2]。GEM的模型構建,其優勢在于采用了數據量化的形式進行分析,將互聯王金融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為六部分。建立GEM模型后,其結果具有一定的說服力,可信度高。GEM模型數據分析法的運用,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對資源、設施資源、主營業務、戰略結構、國內與國際市場等六個影響要素進行賦值。如表一所示,第一,根據互聯網金融行業中,咨詢結構的因素指標,做出關于主觀與客觀的級別評定。第二,統計好各個因子的最終得到的分數,并將二級指標與對應權值作乘法運算,進而計算出相對應的單因子得分數值[3]。第三,統計三個因子對應的得分數值。第四,將因素對分值相乘,轉換為線性分值。可見,互聯網金融市場一旦在六個因素上出現短板,都會削弱整個企業競爭力。
三、GEM模型各因素的數據收集與計算
GEM模型各因素的數據收集,包括兩種方式,分別為互聯網網民電子郵箱中的調查問卷,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的數據。根據調查的相關數數據,DEM模型的計算公式,可以計算出DEM的得分為468.53。互聯網金融市場不同影響因素的得分值如表二所示[4]。各因素得分值在8分左右,那么GEM的分值在640分上下波動,互聯網金融業則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若因素得分值接近10分,DEM的分值接近1000分,其競爭力處于國際領先。本次調查的分數,處在六級與七級區間,說明目前國內的金融領域具有一定競爭優勢,但是與國內擁有較強優勢,仍有一段差距。
四、基于GEM模型的互聯網金融競爭力分析
(一)資源競爭力分析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在資源方面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互聯網金融資源包括勞動力公給自已,以及技術人員資源,二者的水平超過金融業勞動力,以及技術人員平均水平,。其發展于互聯網形成之后,依靠網絡平臺進行交易。互聯網金融的創業周期不長,并且就業門檻較低。因此,吸引大量的人才選擇金融行業。隨著金融行業的發展,其能夠降低社會的就業壓力,金融企業的工作人員,可以得到公司的專業培訓,從而去提高專業技能,有利于金融行業的發展[5]。通過財金通的有關報告可知,其對新生的行業與政策十分關注,其中表面90后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求職意向較強,較多的90后大學生選擇進入金融行業。據相關調查,畢業大學生選擇進入金融行業的人數達到13.28%,由此可以看出,金融行業的人才儲備充足,并且市場發展前景良好。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薪資待遇十分優厚,也是吸引人才的關鍵因素。互聯網金融的從業人員,需要具有專業的技術水平,計算機的使用技能,網站構建能力,新技術、金融產品的開發能力,以及對于金融風險的管控運行能力等,對于金融人才的要求相對較高[6]。互聯網金融人員,可以通過后臺進行操作,從而去簡化金融交易的流程,節省交易時間,高效的對客戶的資金進行和搜集、分析、處理等,需要同時進行征信類產品銷售,以及金融業務的整合,從而去拓展新的客戶,滿足客戶的需求。
(二)互聯網金融設施資源競爭力
我國的經濟市場在不斷變化,互聯網金融設施資源的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其具有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互聯網金融未設置物理網點,無需大量的柜員,從而去節省大量人力成本,此種輕資產、無邊界的金融模式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并且擁有較大的開拓空間。通過設施二級指標可知,金融行業的支持系數較低,主要是由于互聯網金融是依靠互聯網經濟而發展。政府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宏觀調控機制還處于起步階段,互聯網行業協會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支持,僅在指導與服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受到互聯網的影響較大,利用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能夠提高金額的操作效率,促進金融行業的發展[7]。互聯網金融能夠補充傳統金融行業的不足,擴大銷售市場,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節約人力資源,能夠快速的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增強我國金融行業在國際中的影響力,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據調查可知,2014年我國的通過互聯網進行金融交易的營業額達到1238.5億,通過手機進行金融交易的營業額達到33.2億,通過第三方網絡交易的營業額達到80863億,相對于上一年而言,交易數額明顯上漲。2014年的互聯網金融交易金額,包括移動支付59996.5億,P2p網絡借貸2546億,以及權益眾籌4.5億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極大程度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增長,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有利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活性遠高于傳統金融的活性,其客戶群體范圍巨大,但是同時具有一定的風險,互聯網金融的高收益,成功的吸引大批投資者,擴大了金融市場的規模。
(三)互聯網金融主營業務競爭力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迅速,金融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金融行業的主營業務不斷增加,同時市場競爭壓力也在不斷增強。互聯網金融產品包括第三方支付、金融、理財、P2P網貸等,其能夠通過網絡進行交易,具有高效性與時效性,彌補了傳統交易方式的不足。第三方支付業務,通過網絡進行交易,促進了商品的買賣,體高了交易的方便性,使得用戶不用出門便可進行購物,給用戶帶來極大方便。我國于2015年3月頒布第三方支付正是進入互聯網金融業,而在2015年雙十一,支付寶的營業額更是取得震驚的成績,成為不可超越的目標。而支付寶屬于第三方支付的代表,主要應用于網絡購物、金融活動交易等方面。P2P網貸發生于2007年,其是由國外引進,其能夠迅速發展,主要是由于我國的信貸服務缺乏,并且市場供給不足。P2P網貸主要包括信息中介模式、平臺服務模式、債券轉讓模式等。P2P網貸經過九年的發展,已經從最初簡單的模式,逐漸轉型為本土化發展模式,已經完全適應了我國市場,以及社會發展形式。P2P網貸屬于高收益的業務,截止到2014年,網絡用戶已經達到397.2萬人,從網民的總體數量分析,其具有較大的未來發展前景。我國的互聯網P2P網貸平臺越來越多,并且規模越來越大。例如,人人貸互聯網金融公司,旗下業務關系29個省,并且在省內開展下屬門店,促成的交易達到796萬次,成交的借貸金額超過100億,人人貸的注冊用戶超過200萬人。根據微信公眾號平臺顯示,我國的眾籌平臺已經超過250家,并且綜合類金融平臺的融資規模占全部融資規模的百分之八十五。網絡眾籌的項目規模占比較大,主要有智能科技、影視娛樂、音樂書籍等,都屬于網絡眾籌的項目。對于綜合類的眾籌平臺,其發展國模較大的平臺都具有強大的電商背景。例如,淘寶眾籌、京東眾籌等,其都擁有強大的電商背景,綜合實力較強,融資能力較高。
(四)互聯網金融企業戰略結構競爭力
社會的發展,網絡科技的進步,互聯網金融的規模越來越大,傳統的金融企業受到巨大的沖擊。互聯網金融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投資難、融資難的困境,人們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隨意的進行轉賬、繳費、借貸等,提高了資金的利用率,為互聯網用戶帶來極大方便[8]。信息化時代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引進全能型的互聯網金融人才,運用高科技去促進企業發展,從而去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提高風險防控能力,時刻觀察金融市場的動態,設置合理的產業結構,打造能夠長期發展的金融戰略,從而去促進企業的發展。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的戰略目標是,建立科學的企業產權結構、理性的進行市場競爭、高級管理人員的素質較高、傳統金融行業的競爭力在可控范圍之內,從而去保證企業穩定持續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戰略結構設置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通過網絡平臺能夠解決諸多困難,從而去促進企業的發展。
(五)國內金融市場競爭力
互聯網金融在國內市場中的競爭力,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互聯網金融的基礎設施與設備,相對于傳統金融較為完善。第三方支付的形式進入金融交易領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績。(2)互聯網金融可以通過互聯網微信、微博等平臺,引入大量客戶,從而去擴大市場份額。(3)互聯網金融依托互聯網進行線上線下交易,通過網絡平臺建立服務渠道,客戶可以通過網絡進行產品選擇,從而去實現金融交易的實效性。通過互聯網平臺,可以實現金融產品、銷售、服務、交易流程的相互連接,從而去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4)互聯網金融,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技術流程更新、創新服務產品、改善銷售模式,從而去促進金融交易。例如,各大銀行的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工行的電商平臺、交行的交博匯等。互聯網金融在國內的金融市場,具有較大的競爭力,主要是由于網絡平臺的無界性與快速性,快速的實現資源共享,通過網絡為客戶提供更多的服務,及時的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從而去滿足客戶的需求,拓寬銷售領域,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完善科學技術水平,同時需要引進專業的互聯網金融人才,企業需要加強對人員的培訓,使其能夠通過網絡高效的進行操作,從而去提高工作效率,促進金融企業發展。
五、結論
互聯網金融,就是金融功能與互聯網技術的有機結合,而市場需求與市場競爭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動力源,為了降低互聯網金融業的高風險性的同時,提升其互聯網金融的運營效率與市場占有率,本文針對基于經濟學視角的互聯網金融核心競爭力分析的研究,是從基于GEM模型構建的互聯網金融競爭力分析框架入手,結合了GEM模型各因素的數據收集與計算結論,對GEM模型下的互聯網金融競爭力展開了論述,分別包括互聯網金融資源競爭力、互聯網金融設施資源競爭力、互聯網金融主營業務競爭力、互聯網金融企業戰略結構競爭力、國內金融市場競爭力、互聯網金融國際市場競爭力等重要內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提升我國的互聯網金融核心競爭力提供一份借鑒,進而促進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業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少廣.提升傳統零售金融產品核心競爭力的務實思考———基于對銀行傳統金融服務與互聯網金融的對比分析[J].國際金融,2014,10:23-26.
[2]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課題組,姜喬.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縣域支行客戶市場拓展研究———以中國工商銀行宜興支行為例[J].金融縱橫,2015,11:25-33.
篇9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 因特爾?未來教育知識管理績效技術
1.引言
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重要研究領域,自其產生以來的近40余年,國內外的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得到了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近年來,隨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不斷完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引起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因此它要求教學設計也要做出相應變化。
信息技術在教學設計領域的不斷深入,使得教學設計呈現出了一種新興的發展態勢。英特爾?未來教育為教師的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整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理念;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的頒布規范了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也提出了具體要求;教學中概念圖、blog、wiki的使用為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添加了有力的翅膀。因此,作為實現教育信息化重要過程的信息化教學設計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我們將其簡稱為“信息化教學設計”。
2.信息化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實質上是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一種事先籌劃,是對學生達成的教學目標、表現出的學業進步的條件和情境做出的精心安排。教學設計的根本特征在于如何創設一個有效的教學系統。其發展大致經歷了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基于信息環境的教學設計這幾個階段。
既然教學設計已經邁入信息化的進程,那么何謂信息化教學設計呢?南國農教授認為: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條件,實現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系統方法,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并使他們最終成為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主動的終身學習者。因此信息化教學設計打破了以教師主導,講授型教學,單學科、脫離情境的封閉的教學,固定性、復述性的學習,貧乏的學習環境等為特點的傳統教學設計,是教師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是信息化教學的前期工作,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所在。
3.教學設計信息化的新發展
3.1因特爾?未來教育
因特爾?未來教育是把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有機融合到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的精髓在于樹立用技術去解決教學問題的思想,它的實施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有利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有利于現代教育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運用。
因特爾?未來教育的實質之一就是使教師知道如何進行“把計算機應用到課程中去”的教學設計,即信息化教學的設計。
因特爾?未來教育的核心是信息化教學設計。而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核心是問題設計。因此因特爾?未來教育為了幫助教師提升問題設計的能力,提出了課程框架問題的概念,并作為單元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框架問題又由基本問題、單元問題和內容問題構成。基本問題的特點:對學生有吸引力;不應該涉及特定的主題、事件或內容,是抽象的、范圍寬泛的;基本問題具有穿透性、綜合性、挑戰性等特點,如地球上資源能維持多久?單元問題是對基本問題的細化,為基本問題提供了學科特定及主題特定通道;單元問題也沒有明顯的正確答案,是為了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而精心構造的。內容問題為學生研究單元問題,并進而探究基本問題打造知識基礎;大多涉及的是事實而不是對事實的闡釋;都有明確的答案。具體實例可參看下表所示。
眾所周知,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新課程改革的最終實施以及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等等,最終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教學來實現,因此,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在現代教學中尤為重要。因特爾?未來教育的出現,成為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教師培訓的重要平臺。
3.2教學設計與知識管理
所謂知識管理是應用于企業中搜集、傳播、共享知識和生成新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實現了知識的傳播與共享,同時也實現了新知識的生成,而新知識的生成需要的恰恰是創新性思維。所以,在基于知識管理在企業中的應用,能夠把企業知識管理的一般過程融入教學,把教學看成是一個知識搜集、傳播、共享和生成的過程,并對各個環節進行設計是教學設計研究領域中一個新的著眼點。
基于知識管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于更有效地指導學生通過顯性知識獲得在教學中容易被忽略但卻更為重要的隱性知識。本文從概念圖在教學中的使用來闡釋基于知識管理的教學設計。
3.3教學中概念圖的使用
教學中概念圖的使用是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體現。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成為決定信息化教育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在教學設計中運用概念圖可以促進學生的高級思維發展,從而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所謂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它通常將某一主題的有關概念置于圓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連線將相關的概念和命題連接,連線上標明兩個概念之間的意義關系。使用概念圖學習新知識,學生不再被動地去記下老師的每一句話和長長的句子,而是積極地對關鍵詞進行加工、分析和整理。下圖是以我對概念圖的認識為例,體驗概念圖的形式。
知識的創新、外化是教育持續發展的動力,而概念圖是一種能將思維可視化的工具,它在教學設計中的使用可以更好地體現教育的發展規律。
信息化教學設計就是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因此概念圖在常規課堂教學設計的應用表現為:(1)課前幫助教師了解和分析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能力起點;(2)備課時幫助教師分析和設計教學內容,梳理教學思路;(3)課堂講授時用于展示教學內容;(4)作為教學策略,通過學生或師生共同構圖,幫助學生生成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5)用于總結和復習;(6)用于教學評價,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
3.4教學設計與績效技術
所謂績效就是指行為活動的可測量的結果,反映的是個人和組織的成果,對企業來說就是業績。然而“績效”這個概念并不是企業培訓所獨有的,在人類的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同樣存在績效問題,同樣應該提高教師和學生行為的績效,追求教學和學習績效的最優化。績效技術正是在教學設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吸收和發展教學設計的系統觀、需求分析、形成性評價方法等方法和思想,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并逐漸走向成熟。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教育也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化教學設計在現代教學中地位也逐步升高。許多學校已經邁入了信息化時代,甚至有些學校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運用已經很成熟了。但是當我們能夠運用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時候,不得不考慮如何測量和評價信息化教學設計是否達到了我們預期的目的。
在績效技術的組成步驟中,評價是最為重要的一步,評價有形成性和總結性評價,評價的結果隨時作用于每一個步驟中。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一般也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兩種形式,但它不同于其他評價的主要特點在于教學設計成果的評價主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也就是說,教學設計成果要在其形成的同時對其加以評價。總結性評價是證明教學設計有效性或不足最客觀的辦法,包括充分的收集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作出利用的決策。從根本上講,總結性評價著眼于教學設計的結果,并力圖回答三個問題:教學設計是否真正解決了教學問題?教學設計是否優化了教學?教學設計是否獲得了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當前,績效技術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方向。教學設計的思想和方法為績效技術打下了基礎,同時績效技術也開闊了教學設計工作者的視野,擴展了教學設計領域的范圍。將績效技術引入教育技術領域,與教學設計相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將為教學設計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教學設計逐漸從學校走向企業,績效技術也在教育領域同教學設計有所融合,二者的最終目的是統一的。
4.結論
教學設計自20世紀80年代初引入中國以來,一直是教育領域特別是教育技術領域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在教育技術學科體系中占據著核心地位。經過計算機輔助教學設計、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發展,已經呈現出了一些必然新的發展趨勢。尤其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教學設計的信息化發展也更加明顯。就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未來發展,本人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展望。(1)教學設計越來越注重跨學科研究和跨領域應用。(2)教學設計越來越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理念的整合。(3)教學設計越來越注重各種因素整合下的學習環境的建構。學習不是傳輸的過程,也不是接受的過程。(4)教學設計越來越注重新的評估理念和方法。當前教學設計研究與實踐發展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傾向,構成了影響未來教學設計的發展走勢力量。這些力量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匯成了當代教學設計研究變革的洪流,正在創造著教學設計發展的嶄新圖景。
參考文獻:
[1]盛群力.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中國知識管理網[EB/OL].省略.
篇10
關鍵詞:個體誠信;心理機制;誠信培養
現代社會,社會轉型和多元文化既帶來社會進步,同時也使傳統的誠信觀念發生變化,誠信危機普遍存在于生活、學習與人們交往之中。李開復,馬云等成功的企業家,關心大學生的成長,以大學生導師的身份,無一另外都提到了“大學生的誠信原則”。誠信從個體品德品質上升為責任意識,能達到國家和社會對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積極探究誠信的內在心理運作機制是達到教育誠信品質和認識的基礎,本文將從社會心理學和道德心理學角度對誠信進行解讀。
一、文獻綜述
誠信作為一項基本的道德品質,歷來都為人們所重視。在過去的十多年里學校的德育工作者對誠信問題已做了相當多的論述,這些研究多是從教育學和社會學的角度談論誠信,而較少從人的心理發生機制的角度出發。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目前我國從不同角度研究誠信心理,從研究對象來看,如:對大學生的不誠信的心理,以及對大學生誠信心理與職業發展就業等。在大學生的誠信測量中,陳欣銀則編制大學生的道德問卷,從律己、尊老、責任、真誠、報答、理他性、集體、平等等八個角度對大學生誠信的重要性調查排序,調研結果顯示真誠是第一位的。蔡海江等應用編修的基本人格誠實量表,主要有60個測題,按照自我效能、條理性、責任感、成就驅力、自我約束與謹慎等6個方面和中國人誠實方面的問卷,該問卷共有20個題,通過了解被測試的人周圍誠信狀況,被測人對于整個社會的獎懲機制的觀點、被測人對于社會主流行為是否誠信認同、被測人的人性觀點、被測人的勇氣等,對臺州學院488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現代中國大學生誠信水平與美國常模比較,水平相當。桂亞莉(2004)制定對于高校學生誠信方面的問卷,分別對學生的“誠”與“信”開展調查,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高校學生誠信方面的問卷“誠”有誠實和無欺兩個方面;“信”有信任、重諾、守信和信用四個角度。大學生對于誠信的各個維度的看重程是不一樣的,其重要程度的順序為:信用>誠實>守信>重諾>無欺>信任。
在國外的研究中,對誠信心理的探究是伴隨著測謊科技的進步而發展。亞里士多德曾在公元前200年通過脈搏進行說謊判定。美國工業心理學的鼻祖斯滕伯格首先使用四種指標進行誠實的測量。在國外,基本上采用四種誠信的測量的方式,為:測謊儀、電子記錄分析法、隱藏目的測驗法與誠信測驗。具體包括:愛德華社會期望量表,MMPI中的K量表與L量表。國外對于誠信的測量研究更加注重實用性,主要用于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筆試的形式對聘用人員的誠信的測量研究。二是對學術誠信的的培養測量研究,如對于論文偽造與剽竊等。國外誠信實證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運用于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相關研究。
二、大學生誠信心理運作的個體機制
大學生誠信心理運作的個體機制,是誠信的行為實踐產生的基本依據。本論文本人主要從四個階段解析誠信心理運作機制。通過誠信認知為基礎,由誠信需求引發誠信實踐,通過外在環境和個體意志品質的綜合作用下對誠信認知進行反作用,進而再建構的循環心理過程。誠信心理機制包括:認知(認知程度),需求(建立情感),意志(克服困難),行為(落實在行為中)行為是以需求為導向的。
(一)大學生誠信心理的認知基礎
誠信認知基礎是在認知,橋梁與再認知的連續發展過程,是在原有了解認識基礎上的再認知。就個體大腦來講,認知就是將某種誠信內容反映進大腦,通過大腦獲得初印象,再嫁接橋梁,把內容轉化為信息再吸收與再選擇。在大學生誠信認知的連續的橋梁過程中,這與大學生已有的誠信內容圖式,刺激物的大小,個體的氣質等有著必然聯系。人的再認知,等于要把原來的圖式轉化為新的內容,同時要將新的誠信的刺激物與原來的認知內容與結構相融合,從而就產生了新的誠信認知。
(二)大學生誠信心理的需求動力
需求是主體心理活動的內驅力。從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在自我實現的范疇中,誠信的實現是其中之一。在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人的需要有系統有層次的,低級需要的滿足是高級需要滿足的基礎,低級需要滿足后,就會產生下一級高級需要。當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時,講誠信是不隔靴撓癢,是不現實的,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只有在基礎的需要滿足后,才能談高一級的需求。因此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少數人為追求眼前利益,甘于冒法律風險,或者道德失信的原因正在于此。需求是內在動因,是內驅力,但是僅有需求無法激發動機,創造一定的外在環境和條件是需求蘊量的土壤。誠信行為的外在因素是在對誠信行為的肯定和預期滿足后實現的,即對誠信行為鼓勵或推廣會某種范圍影響誠信觀念的培育與養成,在不誠信行為受益的模式環境中,則鼓勵了非誠信的行為。
(三)大學生誠信心理的意志品質
在誠信的需求驅動力下,克服沖突后確立目的,目的越明確,越具有實現可能。明確了行為目標后,并不必然實踐誠信行為,因為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問題,這需要意志的作用。在克服原有的干擾困難之下,實踐行為中出現的新情況與新問題以及各種矛盾,需要大學生努力與堅持。在實現目標,克服困難的時候,在意志品質的努力下,不斷調整原有方案,繼續實踐達到目標。
(四)大學生誠信心理的行為實踐
大學生的誠信行為并沒有意味著誠信終結。從教育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行為的終結并非意味著心理活動的終結,行為的完成,心理活動則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循環階段,即對行為結果的評價和反饋階段。具體來講,就是大學生行為個體通過外界的反饋,進行個體的大腦認知,進而進行新的平衡,主體的誠信認知水平也整體上是呈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以上四個階段就是對大學生誠信心理運作的個體機制剖讀,從這四個階段的循環運作分析可以認清誠信行為產生的機制原理。誠信心理機制的探析應考慮不同群體和個體的獨特的心理過程。傳統的誠信教育大多是講述式教育,對誠信情感、誠信體驗和意志培養則相對夠,缺乏科學系統的教材和訓練課程把外在的誠信要求內化為個人誠信品質。同時誠信的教育和訓練不能僅僅運用說教的方式,在于科學認知角度的引導,還要激發對誠信的情感體驗,培養誠信的意志品質。
三、財經類大學生誠信的培養
(一)傳遞大學生誠信的知識信息
認知是基奠。對于誠信的知識認知是大學生的個體誠信心理與行為建立的基礎。首先,大學生必須明白誠信的重要性。內誠外信,誠信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基本要求。其次,大學生應認識不誠信的危害和嚴重性。在傳播個體誠信的科學知識時,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遞誠信的要求和知識。講座、培訓、海報、宣傳欄等等都可以傳遞有關誠信的知識信息。通過多種載體形式,如主題班會,學校主題征文、演講與辯論賽等對誠信概念的解析。還可通過建立誠信檔案,簽訂承諾書,誠信年度人物評選等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載體,樹立誠信品質的典型榜樣學生。鼓勵學生誠信認識,消除不誠信的觀念。
(二)實現大學生誠信的情感體驗
情感體驗是人的需要滿足與否的反映。一般情況,需要得到滿足就會引起積極的情緒體驗,不滿足需要就會引起消極的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體驗可以引起行為強化和消退。積極的情緒體驗會強化行為,而消極的情緒會抑制或消退行為。在大學生誠信的養成與培育中,需引導大學生情感體驗由誠信帶來的積極情緒,強化誠信行為,同時還可以體驗由不誠信導致的消極情緒,使不誠信行為消退。當大學生表現出誠信行為時,要給予表揚和鼓勵,激發積極情緒。當大學生表現出不誠信行為時,要給予引導,使其體驗由不誠信導致的消極情緒,從而慢慢消退不誠信行為。如對學校考試作弊的處罰等。還可以通過心理團體訓練活動等方式體驗不誠信的消極情緒等。
(三)培養大學生誠信的意志品質
人的行為受到諸多內因外因的影響,如知識水平、道德水平、人格因素、環境因素等。而把作為外在要求的誠信規范轉化為內在的人格品質,是誠信意志的關鍵。誠信意志的品質養成,主要通過直接經驗和社會學習兩個途徑。直接經驗是體驗對態度產生的直接影響。因為直接經驗更容易獲得,而且源于直接經驗的認知活動更活躍。當個體直接體驗誠信的正面影響時,它就會迅速地融進意識,形成穩定的誠信品質。在社會學習中,家庭、同輩群體、以及社會文化等,都以非直接的方式塑造個體態度。當個人因為觀察而發現他人由于誠信受到表揚,那么個人也會因此受到強化,進而形成態度。對于大學生的教育與引導,需要及時獎勵和強化誠信行為,使大學生有誠信的堅持自己的行為,還有能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形成內化的自覺的意志品質。
(四)提高大學生不誠信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大學生能自覺形成對不誠信的自我控制,那么大學生的誠信行為將大大提升。自我控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形成有效的自我監控能力。自我監控指人們的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取決于他人或情境所提供的線索,這一特征對組織中的行為有著巨大的影響。自我監控能力強的人關注在特定情境下,何種反映是恰當的,同時也關注,采取行動的依據。反之,自我監控能力比較弱的人,對外在環境不敏感,更多地是根據自己想法任意行事,而不關心環境因素。在大學生引導中,可使用自我法、他人提問法、知識傳授法等方法訓練和提高個體的自我監控能力。從而使個體接受學校的誠信要求,表現出誠信行為。
參考文獻:
[1] 陳勁.中國人誠信心理結構及特征[D].西南大學,2007年.
[2] 宋玲,吳繼霞.誠信的心理機制探析[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楊再勇,朱永新.員工誠信的心理模型及管理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07年3期.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