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5 05:43: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篇1

天體是指宇宙中各種形態物質的總稱。

幾種常見的天體:

恒星、星云、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等,

2、天體系統

(1)宇宙中的各種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宇宙天體系統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遠依次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帶位于火木之間。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1、宇宙環境2、地球自身條件:日地距離適中(溫度)、地球的質量適中(大氣)、液態水

一、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的概念:太陽源源不斷的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來源: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 3、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

二、影響太陽輻射能的因素

1、太陽高度角(緯度)2、海拔高度3、天氣狀況

三、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大氣結構:太陽的大氣層由里到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

2、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陽風(日冕)

3、對地球的影響:①擾動地球上空的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②對地球磁場的影響,產生磁暴現象;③作用于兩極上空大氣,產生極光;④對氣候的影響

地球運動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線速度

自轉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一個恒星日23時56分4秒

除極點都是15每小時

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公轉

自西向東(北逆南順)

一個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

約1度每天

近日點最快

遠日點最慢

正午太陽高度角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達到值,南半球達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達到值,北半球達到最小值

晝夜長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達晝達到值。越往北越長,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晝達到值,越往南晝越長,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傳播介質

通過莫霍界面

通過古登堡界面

縱波P

固液氣

明顯加快

突然下降

橫波S

固體

明顯加快

突然消失

巖石圈厚度大于地殼厚度

根據地震波的這種變化特征,我們把地球分成三層(地殼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氣的受熱過程(自己寫出):

 風

            所受的力

最后風向

近地面的風

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

與等壓線成一個夾角

高空的風

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與等壓線平行

常見天氣

過境前

過境時

過境后

降雨區域

舉例

冷鋒

晴朗,溫高壓低

陰雨大風天氣

晴朗溫低壓高

鋒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氣南下,沙塵暴

暖峰

晴朗,溫低壓高

連續性降雨

晴朗溫高壓低

鋒前

常見天氣

   氣壓狀況

運動方向

對應天氣

典型天氣

氣旋

中間低,四周高

北逆南順

陰雨天氣

夏季南方的暴雨臺風

反氣旋

中間高,四周低

北順南逆

晴朗干燥

長江伏旱、秋高氣爽天氣

氣壓分布

亞歐大陸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夏季

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氣候類型

分布范圍

氣候特點

           成因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地區

全年高溫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氣壓的控制,氣流上升高溫多雨

地中海氣候

南北緯30到40度大陸西岸

夏季:炎熱干燥

冬季:溫暖多雨

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盛行西風的交替控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南北緯40到60度大陸西岸

全年溫暖濕潤

全年受盛行西風的控制

熱帶季風氣候

(南亞季風)

南亞地區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風(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

冬季:東北風(海陸熱力差異)

亞熱帶季風氣候(東亞季風)

大陸東岸20到35度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溫暖濕潤

夏季:東南風    海路熱力性質的差異

冬季:西北風

溫帶季風氣候

(東亞季風)

大陸東岸35到55度

夏季:高溫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東南分

冬季:西北風     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

全球氣候變化的表現:不同時間尺度的冷暖和干濕變化。

全球氣候變暖的可能影響:1海平面上升2溫度的變化3影響水循環的過程。

水圈的特點:連續但不規則

河流的補給形式:地下水(最穩定)、大氣降水(東部地區最主要)、冰川補給(西部地區)、季節性積雪(東北地區)、湖泊水

水循環的過程(海陸間循環):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沿岸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漁場(四大漁場,秘魯漁場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擴散

通常所說的水資源: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水資源的豐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徑流量

我國水資源分布特點:時間:夏秋多,冬春少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水資源對經濟影響:數量影響經濟規模,質量影響經濟效益。

現在水資源利用出現的問題:數量,隨人口和工農業生產用水量不斷增加

質量,人類生產生活排污不斷增多

面對措施 開源: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修水庫,跨流域調水,海水淡化

節流:加強宣傳教育,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

篇2

一 分析學情與考情,把握教學起點,讓學生“會”學習

為了使高三學生復習地理有明確的方向,教師應對地理教學大綱和高考考試說明了解透徹,同時認真研究高考地理試題并把握其命題思路,進而從根本上教會學生解題的思路和方法,以加強學生獨立解題的能力,促使學生們自發地努力學習并拓寬知識面,發現、解決問題,如此一來才能滿足高考及社會的需要。

二 立足課本,夯實基礎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知識點的落實和知識網絡的構成。其中對于以下兩點應引起特別重視:

1.重視透徹的理論講解與事實之間的聯系

原理與事實之間的聯系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因此教師對于理論的講解要十分透徹。而在學生理解概念內涵的基礎上進行發散與拓展,則是掌握原理的前提。以自然資源為例,其定義用以理解內涵,其分類用于加深對內涵拓展;如國土資源、國土整治的概念內涵,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機制以及防治的科學依據,黃淮海平原的鹽堿地的形成原理等都要在原理與實際緊密聯系的基礎上,進行認真分析研究,給學生系統地講解其中的關系,使他們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2.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師生合作的民主性

師生合作的民主性表現在師生之間對于問題進行共同商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互動中,以及養成探究性學習的習慣,這對于學生的學有裨益。為了使學生學到的地理知識更有深度、建立的知識構架更加完整,學生自身應當重視初高中知識的整體聯系,培養讀題解題、自我檢查、獨立思考和深入辨析的能力,以及培養自主學習和探索知識的習慣。

三 制定學習計劃,安排復習時間

高三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時間觀念并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以適應“時少事繁”的高考復習。而老師應把自己的總教學計劃與學生分享,引導學生按總的教學進度來制定學習計劃,使其相互協調。老師與學生在制定計劃時應注意,高三地理復習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一般截止次年三月,重點是老師參考教材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該階段要求復習的深度與寬度,而不能刻意追求進度;第二階段是老師將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歸納與總結為數個專題,意在幫助學生知曉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側重于能力的提高,該階段的復習一般為期兩個月;在第三階段,即直到高考前夕,學生對于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為高考做好準備。

四 加強知識的歸納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在以往的教學與學習中,我們往往把重點放在零散的知識點上,而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所帶來的巨大價值,結果使得學到的知識難以成為深入研究的基礎。在我們整理加工知識的過程中,伴隨著諸如分析、判斷、歸納、演繹、比較、分類、總結、概括、推理等思維活動,這個過程也是思維訓練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同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對基本原理和規律的探究、發現、歸納和應用時,可以準備一個問題本,提醒自己勤加思考、帶著問題進行學習,使自己從根本上、真正地消化吸收地理概念、原理和規律。

五 加強空間思維訓練,提高空間認識能力

通過分析近年來的高考試題,我們可以發現,如同“描述、概括、理解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聯系和發展變化過程”、“認識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稱和空間位置”等這些能夠反映地理學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內容成為了命題素材。在試題中要求考生推斷時差、判讀地圖、分析和判斷世界或中國某個區域的特征等考點都是為了測試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和空間認識能力。因而在高考地理復習時要著重練習考查空間能力的試題,以訓練空間思維的能力應對相應的考點。

六 掌握基本原理,訓練解題思路,不斷提高解題能力

地理原理與規律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因此明確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規律有助于我們更嚴謹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理解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和觀點的基礎上,對于訓練解題思路以及不斷提高解題能力,有以下三個方面可以參考:

1.解題時要全面思考,對比分析

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弄清自然地理環境中的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聯系,人口、資源、城市、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治、經濟、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內涵,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之間的聯系等。對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識要注意進行對比分析――可按時間順序進行縱向對比分析,如比較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生產、工業布局的影響;也可以在地理范圍上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如比較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氣候特征、地區分布;另外,還可用列表分析或通過圖像進行對比分析等方法,來比較幾種農業地域類型的發展條件、主要特征等。通過對比相似問題的異同,以及明確知識間的聯系,有助于排除干擾因素,把握概念的實質,最終形成正確概念。

2.循序漸進,加強邏輯推理能力,提高解題水平

近幾年高考試題考查的新趨勢是題目條件設置不明顯,有多層邏輯障礙,迫使考生必須對已知條件進行仔細的判斷、分析、推理,從而發掘題中的隱含條件,再以推出的條件為基礎層層推進,才能正確解答題目。

3.理論聯系實際,做到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靈活運用

高考向來注重考查學生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在題中將地理知識與熱點、焦點問題相聯系,檢驗學生將理論和原理轉化為解決問題之方法的能力。學生在將所學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時,無形中拓展了其對知識本身理解的深度與寬度,也通過這種對實際問題的思考,令其理解與掌握一些較為抽象、難以理解的地理知識和現象。如此一來,便達到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每位高三學生在地理復習中總有各自獨特的方法,但是主線總是一定的,都要夯實基礎知識,再參考教學大綱建立自己易于理解和記憶的知識框架,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從整體出發,詳盡地分析問題和嚴謹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依照現實中的地理現象,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去理解地理概念、規律和原理的內涵及拓展;緊扣知識主干,培養嚴密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能力以便提取題中的關鍵信息。學生要通過對復習內容的深入思考和適量的練習來熟悉高考內容,完善知識體系,磨練自己的審題、解題技巧,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績。

參考文獻

篇3

一、學習和運用《課程標準》、《考試說明》。重視對基礎知識、基本規律的掌握

《課程標準》是新課程實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尺,它是編制教材的依據,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也是教育部《考試大綱》編寫的依據。福建省《考試說明》依據“課標”和“考試大綱”,更深入對考試范圍和內容界定,刪除繁、難、偏、舊的內容。認真學習《考試說明》有助于把握復習的廣度與深度,少走彎路,提高復習效率與效益。

我們學習《考試說明》,絕不能忽略《課程標準》。首先《課程標準》對能力層級有明確的要求。如地理課標中,對運用、分析、簡述、列舉等能力層級均有明確的規定。兩者對照學習有助于把握復習的廣度和深度,把握拓展延伸的尺度。其次《課程標準》中每一項目標都有對應的活動建議。地理課標的活動建議有:野外考察、收集資料、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體現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地理學習能力要求。在復習和教學中應充分重視,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相關活動。教學活動若僅限于書本內容,可能會偏離新課程理念。“活動建議”是《課程標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對《課程標準》的深化。

我們知道,試卷中涉及的基礎知識點很多。這些知識點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基礎知識的記憶,是學習地理的基礎,考生應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面、認真地梳理課本內容,將課本內容條理化、系統化,找出其中的規律,為高考復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知識要想記得牢、學得活,理解是關鍵。部分學生對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一知半解,碰到類似概念時不能很好地區分,甚至造成曲解。因此,學生應該加強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靈活運用。

三、重視地理圖表的訓練和信息的提取

我們常說:“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圖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地理圖表信息的判讀在新課程高考試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據圖表獲取準確信息的能力,根據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和原理解答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準確判讀地理圖表、從圖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僅是學生能否人題的關鍵,更是高考取勝的法寶。所以,在高考備考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熟悉各種圖表類型,把知識點落實到地圖上,還要讓他們建立圖表之間的聯系、圖表之間的變式、圖文之間的聯系。

課堂上要重視對重要圖表的解讀與分析,深入分析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課后通過讀圖、填圖、畫圖等方法養成良好的讀圖析圖習慣。如,日照圖、地球繞日公轉示意圖、氣候分布模式圖、自然帶分布模式圖、洋流模式圖等,都要求學生能夠畫出來,并要求歸納重要圖表的規律。中國行政區劃、我國河流與湖泊、我國主要鐵路交通運輸網、我國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中國分區地理,世界分區地理中重要的國家、城市、河流、礦產等,要求學生在填圖練習本上一一落實。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理解記憶重要的圖表規律,還能讓學生在讀、填、練的過程中一一攻克最薄弱的區域知識。

四、更新教學觀念,貫徹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改革實施之后,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尤其在新課程的高考備考中,必須貫徹新課程理念。2008年的寧夏高考就很明顯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考題注重對探究性學習能力的考核,特別是運用地理原理進行探究學習的能力,引導考生了解探究問題的完成過程。注重探究活動已經成為新高考的顯著特點。因此,在平時的備考中,應該改變以往死記硬背課本知識和課本案例的做法,重視案例探究和歸納分析案例的方法與結論,以此進行知識遷移,解決相似或相關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五、善于總結。理清思路,做到規范答題

篇4

關鍵詞: 高三地理教學 “以人為本” 主體性 主導性

新課改已經實施幾年了,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把握好新課改的理念,我認為關鍵是要抓住四個字“以人為本”。我認為,“以人為本”就是要符合實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高三是學生最為關鍵的一年,也是學生最苦、最累的一年。學生整天生活在重復、枯燥、緊張的壓力之下。因此,高三課堂教學更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新課改理念。在這里,我僅針對所任教的地理學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引導學生,整體把握

高三地理教學以復習為主,因此在復習每一節內容之前,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這一節的內容。在教師的引導和提示下,學生列出這節內容的提綱,并注明它們之間的各種關系。例如:在復習《地球的宇宙環境》之前,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天體和天體系統之間的聯系;進而引出太陽系、地月系;引出太陽對地球的作用;最后引出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地位。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在教學案上列出這一節的提綱,這樣對這一節的內容就有了整體上的感官和把握。同時,學生在列出提綱以后,會有一種成就感,對這節課的內容就會有期待。這樣下面再復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學生頭腦里就有了這一節的輪廓,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很快地將知識點聯系起來。這樣,復習課的效率和達成度就會比較高。所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是上復習課之前的重要鋪墊,能夠很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

二、幫助學生,總結歸納

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沿著觀察、思維、理解、表達的過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極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可以教會學生發現真理。當某一知識點復習結束以后,要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掌握解題思路,學會運用。例如:復習《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以后,讓學生總結歸納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并且幫助學生分析如何運用。

1.自然因素(有利因素)

地形:地形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勢低平或地形平坦開闊。

氣候:是×氣候,(雨熱同期、光熱水組合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水源:臨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區),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較肥沃。

2.人文因素(有利因素)

市場:該地區人口稠密或工礦業發達或城市較多,市場廣闊(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交通:臨近河或湖,水陸(海陸)交通便利或河流交匯處,內河航運發達(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政策:國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勵)。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發達。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勞動力工資低。

工業基礎:工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

3.自然對農業的不利的區位因素

洪澇、干旱、臺風、春季低溫、寒潮等氣象災害;熱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堿度偏高。

三、學生互動,前后聯系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互動的前提。在交互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創新精神,從而使學生自我發展。因此,在每一章節復習結束以后,我都會讓學生互動討論:這一章節與前后章節或知識點存在哪些聯系?然后由學生自主發言。例如:復習《自然災害與人類――以洪災為例》時,讓學生前后聯系,找出某一洪災的案例,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以后,回答出了在《流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以長江流域為例》這一節中,長江中游地區洪澇災害嚴重。然后分析了長江中游地區洪澇災害發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再將此知識點遷移到本節的學習當中,學生掌握效果較好。

四、師生互動,走進生活

師生互動,走進生活就是要求:教師展示生活中發生的與地理有關的資料,并創設恰當情境,首先讓學生根據資料,自己編制題目;其次讓全班學生自覺、自由地展開爭論,發展發散思維;再次讓學生對全班已有各種意見進行歸納,總結所學知識、技能、方法要點,并推選學習中有突出表現的同學;最后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對學生在本課學習中的創新表現進行表揚鼓勵。例如:在《大氣圈與天氣、氣候》一節中,在復習到有關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我展示了課前整理的關于臺風“鰱魚”的資料和運行路徑的圖片。學生根據我展示的內容,編制考試可能出現的題目,展開討論。最后,再由我進行總結和分析,完成師生互動的全部內容。所以,對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的熱情很高。上課結束以后,學生對這節課的印象非常深刻,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比較透徹。

篇5

關鍵詞:地理復習;瓶頸性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16

一、對高三地理復習中瓶頸性問題的分析

1.教師的復習教學理念

教師在高三地理復習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復習教學理念關系到復習的思路與效果。由于高三總復習是直接面向高考的系統性回顧與提高,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將高中地理知識做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在牢固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獲得地理思維和能力上的飛越。

2.學生的復習方法

受長期灌輸式教學方式的影響,一些學生在高中地理復習時總是希望老師多講些、講得細一些,亦步亦趨地隨著老師的復習思路走,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和習慣;對于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是靜止的、呆板的,抓不住知識的核心和重點,在地理應用訓練時過多地依賴諸如《三年高考,五年模擬》《高考試題詳解》等復習資料,機械地做大量的習題,疏于對問題的總結和反思,難以自主地歸納和總結復習的收獲與體會。一些學生缺少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欲望,不善于通過同學間的討論和辨析理清高中地理的知識脈絡,掌握處理實際應用問題的規律和一般方法。

3.高考信息的不對稱性

高中地理復習離不開高考信息的獲取,而在不同的地區和學校,高考信息的來源和渠道不同;社會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高考信息豐富,而社會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地區,高考信息自然相對貧乏。這就造成了不同地區高考信息的不對稱,成為影響高三地理復習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突破高三地理復習中瓶頸性問題的有效策略

1.教師要更新復習教學理念

在高三地理復習過程中,教師要更新復習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不僅幫助學生鞏固知識、解疑糾誤,更要引導學生探索方法、總結規律,提升能力,把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與高考備考有機融合在一起。根據高三地理一般采取三輪復習的實際情況,將第一輪復習作為高三地理復習的“形成期”,按照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貫徹全面、扎實、系統、靈活的復習備考原則,側重基礎,查缺補漏,初步構建明晰的知識網絡。將第二輪復習作為高三地理復習的“整合期”,突出教材各章節的內部整合和章節之間的整合,以專題的形式完善知識間的縱橫聯系,擺正教師的講與學生的練的關系,強化小綜合練習。將第三輪復習作為高三地理復習的“優化期”,加大知識交匯點的習題訓練,以增強練習題的綜合性和靈活性,激勵學生通過積極思考,熟練掌握解題方法與技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2.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復習方法

學生是高三地理復習的主體,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復習方法是高中地理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教師要培養學生復習中的獨立性,引導他們注重同學間的討論和交流,根據自己的復習狀況選擇合適的復習方法。要在核心知識、核心概念和核心應用上多下功夫,抓住各個知識點的內在有機聯系,實現知識的條理化、系統化。要結合考試說明中關于容易題、中等題、難題比例為3∶5∶2的題型分配原則,做好、做實基礎性應用訓練,適度進行難題的訓練與研究。要摒棄“題海戰術”,有計劃、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地理知識的應用練習,在習題解答中注重反思和總結,在反思和總結中升華自己的復習感悟,強化主動探究和大膽創新的意識。

3.多渠道獲取與高考相關的信息

明確“信息決定成敗”的道理,把高三地理復習看作一場信息戰,努力從多渠道獲取與高考有關的信息:一是借助現代信息資源更新迅速、跨越時空的優勢,通過網絡平臺了解高考動態,獲取最新的高考信息,把握高考新動向;二是向資深的高考研究專家請教,掌握現代高考復習理念和方法,合理設計復習教學活動;三是到高考成績先進地區和學校考察、學習。

要提高高三地理復習的效率和效果,教師必須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正視學生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差異,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和實踐,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克服學生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單向性,以高效的高三地理復習促進學生地理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篇6

一、死記硬背零散的知識點,忽視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網絡的構建

新課程改革更加重視雙基的培養,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近些年高考的趨勢,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很多學生都是死記硬背,呆板的記憶,只是了解知道地理事物,對于地理事物形成原因、地理事物的規律原理通常也停留在表面,因此很多高考題是應付不來的。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不是要死記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體現實中的應用。高考試題一般通過大量引用課外知識的豐富的社會素材,形成新的問題情境,從而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這種趨勢是越來越顯著的,高考題目更加貼近生活,并應用于實際。但其實質并沒有變化,考查的落腳點仍然是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因此,復習中我們必須重視這些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識記,并且注重這些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培養地理的思維能力,學會用地理的思維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此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網絡結構的構建,在學生的頭腦中的形成完整的知識網,更好的解決實際問題。

二、題海戰術

隨著高考復習的深入,尤其是二輪復習開始,常出現學生天天做試卷,老師拼命地講評,題越做越多、越做越偏、越做越難。但是,知識不等于能力,有了扎實的基礎知識之后,還必須通過訓練講其上升為能力,所以復習考試理應做一定數量的習題;但是不能沉溺于題海中不能自拔。對于習題,它是基礎知識的鞏固和應用,是必須做的,但是做什么樣的習題以及怎樣訓練學生做題是非常有技巧的。首先,必須精選、精煉,有針對性的訓練,使學生掌握不同類型題的答題模式。與此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做題的目的不是檢測自己答案的準確性上,最重要的是進行自我總結,自己的審題、做題的思路以及答題的語言規范上存在什么樣的問題,以及怎樣解決。從選材上看,最好選練以往各地的高考試題,也可再系統地瀏覽歷年模考、作業和易錯題集,因為這些對自己而言,都是正對性最強、最寶貴的復習資料。對于教師來說,除了要有針對性的進行選題,還要訓練學生審題以及答題的語言規范性。在做答過程中要盡量使用書本上出現的、規范化的地理語言,力求答案準確、簡潔、緊扣問題,同時要做到層次清晰、討論分明、邏輯嚴謹。對開放性的試題,應大膽嘗試啟用多種方案進行解答。語言的規范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過多次反復修改訓練。找幾道典型題,讓學生寫答案,修改,完善答案,繼續修改,進一步完善,這樣經過幾次訓練,對于怎樣答答題,學生就會有一定的思維。

三、不要熱衷于追逐熱點問題

近幾年的高考地理試題,熱點問題屢見不鮮。這些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經常以背景材料的形式出現,成為高考地理試題的切入點。地理學科特征之一就是地理應用于生活,很多題目是以熱點、焦點問題作為命題的背景材料或切入點來創設問題情境的。例如,日本冬季暴雪問題,考查了選修中地理的自然災害的防治部分,分析日本暴雪形成的原因,還有云南的天坑等等都是當年的熱點問題。因此,很多人在最后的復習中,常常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廣泛搜集、追尋新穎的熱點、時事問題,以便于押題。其實,對于地理學科來說,與熱點問題關系并不是很大。因此不應該把大量時間花費在收集材料上。而是應該在平時的教學復習中就更加重視一些實際生活生產中的地理現象與地理書本知識的結合。從教材中找到熱點問題的原型。

四、要重視《考試大綱》的作用

平時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依據是課程標準,但應對高考是《考試說明》或《考試大綱》,因為它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在備考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忽略《考試大綱》,并沒有充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其實,在最后復習階段,更應該重視《考試大綱》,因為它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梳理知識,查漏補缺。一輪復習主要是一輪復習的重點主要是準確把握好地理基礎知識,構建完善的地理知識結構網。而二輪復習是在一輪的基礎上進行能力的提升,此外最為重要的就是查缺補漏。可認真對照《考試說明》上所列出的考點內容,逐條過目、回憶和梳理一下腦海里對每個知識點已有的印象。二是整合考點,構建完善的地理學科網絡結構,要根據《考試大綱》,將其列出幾大專題,構建模專題內部的各個知識點的聯系,以及各大專題之間的聯系,從而形成系統的地理內容。在專題復習時,要有一個基本線索,讓學生抓住一條線索,就是一串知識,老師要把自己歸納的知識網絡設計成填空,讓學生通過動手填空,將網絡結構印到腦子中,或者引導他們自己繪制知識網絡結構,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理解以及培養地理思維能力。作用一,是把地理學科變“厚”了,在頭腦中中形成厚厚的地理書,作用二,則是把地理學科變“薄”了,變成網路結構清晰存在于頭腦中。這樣在考察時,才能像電腦一樣進行提取,而且周邊的知識也是清晰存在于頭腦中,更好的迎接高考。

篇7

一、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學生無論是閱讀教材、閱讀地圖還是閱讀試題中的材料和設問,都應明確閱讀的目的和要求。如在閱讀教材時,應注重知識點的梳理和知識點的聯系;在閱讀地圖時,應選擇適當的地理事物作為參照,進而熟悉其它地理事物的位置;在閱讀試題中的材料和設問時,應注意結論和限制性詞語,然后將圖文結合起來思考分析,逐步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二、指導學生構建知識的網絡和體系

教師引導學生按地理事物形成規律、演變過程、數量大小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通過分析、比較、圖示等方法構建知識的網絡和體系。如氣候方面的知識網絡的構建,就可利用表格從氣候的類型、分布、成因、特征以及氣候資源、氣象災害等方面比較。這樣既區別了各種氣候,又便于掌握每種氣候的分布、成因及特征,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儲存、提取、整合與遷移。

三、指導學生運用科學的記憶方法

高三地理復習的內容涉及初、高中八冊書,需要記憶的東西非常多,如果死記就會前面復習后面忘,所以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增強知識儲備的主要手段。筆者在教學中積極推薦學生采用圖文結合記憶、理解記憶、比較記憶等方法,將復雜的、零散的知識串連起來,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知識脈絡。

四、指導學生總結解題方法

由于高考是通過筆試形式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提供資料、創設情境來考查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所以能否把題答正確是衡量學生能力的關鍵。當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應加強訓練的力度,在訓練中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解題方法,探索解題規律,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提高審題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要舉一反三,就可以觸類旁通,即使遇到新問題,也可迅速確定解題的思路。

五、指導學生制定復習計劃

篇8

1.課本知識的學習

高中地理分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課本編制分為必修1~3、選修5。對于課本的學習建議是首先熟悉目錄,最好用大綱列出每學年所要學習的內容。高中地理主要包括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的物質運動與能量變換、自然地理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口與環境、城市與環境、區域產業活動、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理信息運用以及自然災害等內容。其中自然環境的整體與差異、人口與環境、區域可持續發展部分可根據老師提示的重點識記相關概念。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所以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學習中可以將每一章節列出大綱以便宏觀掌握,對每個重點章節進行重點識記,最好經常閱讀課本以熟煉運用地理術語。

2.課堂知識的學習

課前要預習。可采取跳讀、重點閱讀黑色加粗字體,整體掌握課堂將要學習的內容。

課堂緊跟教師思維。可積極回答相關問題,既提高思維應變能力,又驅趕睡意。此外,還需認真對待課堂習題。

遇到不會的知識點一定要認真聽講。如果聽完后仍然不會,千萬不要停滯于此,做上標記,然后繼續聽課,課后找老師解決。

重視課堂最后幾分鐘。根據經驗,一般老師在一節課的尾聲都是講重點中的重點,一定要耐心聽老師講完。

3.學習筆記的記錄

筆記主要記錄以下內容:課堂上講的例題;老師補充的知識點;自己不會的知識點;老師多次講到但自己仍不能記住的知識點。

另外,對于筆記的記錄,許多同學存在誤區,把整節課的時間都用于抄板書,還有的胡子眉毛一把抓,以至于顧此失彼。最好的辦法就是課堂上跳記、略記,課后完善補充。筆記的一大作用就是為考試服務,在考前一定要復習記錄重難點,為考試做好準備。

4.地圖的識記

地圖在地理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必須熟練掌握每一個可能成為考題的地圖,對于地圖的識記,只有多看多畫,建議買大幅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貼于室內經常觀看,反復記憶,最好對著自己看到的某個地方能聯想到可能會出的題并作出解答。對個別地圖可采取聯想記憶、對比記憶的方法。另外,板塊構造學說,地震、火山帶的分布以及自然災害帶的分布等幾幅圖比較重要,需重點記憶。最好能經常用筆畫一下,不求完整,具置正確即可。

5.糾錯本的使用

糾錯本中的錯題要有價值。糾錯本記錄的應該是自己在平時的限時訓練、周測、月考以及練習中不會做和做錯的題,正確的糾錯是將題目剪貼或摘抄到糾錯本,然后重做此題,如果再次出現錯誤,應將錯誤原因寫在旁邊。糾錯本并不是普通的錯題集,而應使其變成一份經典的習題冊,這就需要在排版上多下功夫,將同類型的習題歸總到一起,比較分析,總結出規范的答題步驟和答題模式。切記,糾錯本要多翻看、多重做、多總結!

6.重難點的理解

高中地理中地球運動是一大難點,對于地球運動知識,可能有些同學會很難理解,但是并不代表有關題目都很難。首先要有較強的積極心理暗示,不要看到題目就畏懼,在做這部分題的時候一定不能著急,理清思路(當然也要熟練掌握所有的計算公式和地理現象),如果實在不會,可以找幾個有代表性的題找老師講解,然后整理作為例題使用,多看即可。

7.心態和應戰

篇9

【關鍵詞】等值線圖;常考點;高考文綜;方法;指導

地理圖像形像、直觀、簡明、生動,可以把抽象難以理解的文字表述內容加以形象化、具體化、條理化,是地理信息的有效載體是考查學生觀察、判斷、分析等綜合能力的理想工具,所以成為各種地理考試,尤其是高考文綜考試命題理想的切入點,地理高考考題的呈現形式涉及多種圖型,而本人發現等值圖類型多、易變化、綜合性和能力要求高,能很好地體現試題的創新性和梯度性,能考查的面廣,如地形、植被、氣候、農業類型、工業、交通分布、旅游等,近年來一直是高考、特別是高考文綜全國卷的常考點,如2010新課標全國卷1-3題、36題、選考43題;2011年新課標全國卷6-8題、36題、選考42題等均以等值線為載體,考查地理學科主干知識。

因此了解等值線的規律,找出判斷此類題的方法,掌握一些技巧,是高考備考必不可少的。對于此類圖,我采取以下方式:

一、先基礎,再增難度

在學習等值線時,我先以等高線為例,因為高三學生有一定的識圖基礎,我采用多媒體展示,學生找規律,教師點撥的形式。

看地形圖轉換為等高線圖,發現規律:①同線等高,除陡崖外,不能相交。②相鄰的線高度差相同(讓學生推算高度)。③閉合(受圖限制,不完全顯示外)凸高值低。④等高線疏密與坡度陡緩(引申通視問題)。

依據等高線:①判地形(山峰、谷地、山脊、山谷、鞍、陡崖)②找一系列“點”、“線”展圖找出港口(區位)、療養院、水壩、工廠;確定河流的位置、流向、水流急緩;鐵路、公路選位;引水線路(高到低);輸油管道的選擇。③根據等值線判地貌、農業類型、工業區位、居民區。

為鞏固學生對等高線的認識,讓學生依據等高線圖,畫地形剖面圖。

最后總結出判等高線規律:①看清數值和線數,讀數值和極值;②彎曲方向要認準,凸低值高;③疏密程度表緩陡,組合不同,上疏下密擋視線;④數值配合疏密線,地形類型就顯現;⑤延伸方向,要看準圖上點、線有依據。

二、先共性,后記特殊

我們在了解了等高線的主要規律后,對特殊問題單個處理。

陡崖的相對高度有多大?如圖1所示陡崖底部海拔700-800米,頂部海拔900-1000米及相對高度100-300米,找出陡崖相對高度計算規律:(n-1)h≤H

由相鄰的兩米等高線間高度差相同,出現局部小范圍閉合,如圖1N點的高度,為多少,規律為“大于大的,小于小的”,N點可能在500-600米或300-400米之間。

2002年全國卷8-10,以氣壓線形式考查這個知識點。

三、依基礎,舉一反三

由等高線規律延伸應用到等壓線、等溫線、等深線、等降水量線、等鹽度線、等PH值線、等太陽高度線、等太陽輻射線等。

依據等溫線如何判半球;與海岸線平行,受海陸分布影響;等溫線彎曲在山區凸向氣溫高的地方,凸向河流的上源氣溫低;海洋等溫線彎曲判寒、暖洋流影響;等溫線彎曲方向判季節或月份;強調等溫線如何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

在教學中發現延伸到等太陽高度線、等潛水位線與河水的流向及補給關系時,學生出現了困惑,我側重講解。如等潛水水位線的判法主要是利用輔助線及依據水往低處流的原理,判潛水流向、與潛水補給關系、水井、排水溝的選擇。

再以一圖多角度、多考的方式,給出練習題,讓學生學會融會貫通。

四、做真題,理清思路

找出近十年高考真題分類整理,總結找規律,教學生技巧。

實例引導:如2013年全國新課標Ⅱ卷6-8題,以年均溫線為切入點,通過溫度線及圖形輪廓判地形、降水量、植被,來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及結合具體情況分析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練習鞏固: 2013全國高考新課標Ⅰ卷36題,由等高線確定地形,從地形方面分析對氣溫、區域天氣特征和空氣質量的影響;2015年高考江蘇15-16題:林線高度分布與水熱、緯度關系。

有針對性的指導:經練習,發現學生還不能運用自如,我又讓學生代表解析了2015年高考全國1卷7-9題。

我對學生分析不到位的地方,給以點撥,發現學生能調用所學知識:年平均氣溫≤-4℃日數越多,海冰厚度越大,比較甲、乙、丙、丁,能得甲、乙數都在20-40之間,甲、乙如何選,不知如何下手,我引導學生發現甲、乙位置不同,乙靠近陸地,受陸地影響大,且有可能有徑流注入,海水鹽度低,海冰厚度應最大。

同時也找出學生的不足,等值線獨立應用能力強,如第8題全能選對,而對知識的調動、運用及綜合分析檢索能力還有待提高。

五、勤考練,總結反思

經過一段時間,高考真題的演練,學生強化了知識點,獲得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調動、運用知識、準確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我們組成員根據學生情況分工,編試題,針對測試,檢查效果,查缺補漏,批改后,及時分析總結并指導學生。

總之,經這五個環節我們由淺到深;由普通到特殊;由一種延伸到多種等值圖;由真題演練到總結練習;到考練結合,學生掌握了一些等值圖的技巧,在獲得和解讀此類信息,{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方面能力有很大的提升。

本文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高三學生讀圖能力形成的研究》 JCJYC16120743 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高中地理知識清單與讀圖訓練》王民,高秀洲,中國地圖出版社2014.

篇10

【關鍵詞】地理復習課 上法

復習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所學知識的強化與鞏固,是思維能力的再創造。在地理課復習中,教師應針對知識鞏固與能力培養進行探索,才能教會學生如何掌握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近幾年的高考文科綜合試卷和地理單科試卷,基本反映了“穩中求變,變中求變”的命題趨勢,其中,“穩”表現在試題上,側重于考查學生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的學習能力是高考命題的一貫追求,它體現著考試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如何教會學生掌握地理雙基,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至關重要。

一、更新教育觀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最重要的是提供正確的思維導向,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告誡我們:“希望你們要警惕,在課堂上不要總是教師在講,這種做法不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復習課也不能由教師包講,要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師的點撥和誘導下,自己解決問題。打破教師“滿堂灌”的傳統復習模式,培養學生的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能力,提高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復習效果。

二、把握知識系統化與重點化相結合的原則

知識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以及考試知識跨度的增大,更要求我們對知識點的掌握系統化。系統化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要求在復習時有側重點,即把知識的系統復習與重點復習結合起來。如果不系統復習,必然會影響知識的再現和應用;如果不掌握重點,復習時又會耗時費力,效果不顯著。因此,在復習時應注意把二者結合起來,以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行系統化復習,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教學中我十分重視以知識結構圖形對所學內容進行全面的梳理和歸納,做到宏觀掌握。抓住知識點的精髓,把握重點知識,以利于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提高復習效率。兩方面的有機統一,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就達到融會貫通。

三、堅持講解、練習與講評有機結合的原則

講,是教師在對教材提煉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分類歸納,把分散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突出重點、難點,用最簡練的語言進行講授,使學生一目了然,從而提高復習效率;練,是學生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獲得反饋信息的重要途徑。但以限時訓練為主要形式,逐漸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使之逐漸適應高考的要求。訓練的試題既要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泥于教學大綱,要重視能力型和應用型,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審題和解題能力、科學的思維能力、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知識的滲透能力;評,講評是關鍵,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做到及時講評,講評越及時效果越好,它是學生糾正錯誤、遺拾補漏、教會學生解題思路與技巧、減少失誤、提高應試能力的關鍵環節。

四、倡導學生在地理復習過程中進行反思、總結

“學而不思則罔”。地理復習倡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過程進行反思、總結,特別是針對識記、理解、應用等不同的要求,采用過程性反思和發散性反思的學習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課堂上師生交流的頻度,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還使教師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更好地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實現由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向師生互動、以學生為主的積極而開放的新型教學模式轉變。

在地理教學中,最為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對于重要地理事物名稱和空間位置、重要地理數據和涉及地理的重大時事的分析,以及對于《考試說明》中規定的世界區域和國家的地理特征與我國地理國情、基本國策、相關政策法規以及區域國土開發和措施的了解。教學中,我始終注意引導學生將這些知識在課堂復習過程中通過邊復習邊反思邊總結,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指導學生全面總結中學地理知識,包括正確解釋和區分地理概念及其含義,正確描述、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和發展變化過程,正確理解地理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等。倡導學生在反思中總結,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學生迅速形成總結歸納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以一變應萬變,提高高考解題能力。

五、培養學生的應試技巧和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