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職稱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1 06:11: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職稱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傳統的經濟數學課程主要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與線性規劃”、“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內容。當前,高職院校安排“經濟數學”課程的教學時數通常不足72學時。要在這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完成傳統課程的全部內容,對現在的高職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如何遵循“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對經濟數學的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構建新的經濟數學課程體系,是高職數學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問題。
二、依托專業設置,確定課程內容
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與核心課程所涉及的相關數學知識有:常見的經濟函數;函數的極限與導數;邊際分析、彈性分析、最優化問題;積分及經濟應用;行列式、矩陣、線性方程組等;回歸分析;離散型隨機變量的期望值、標準差、離散系數、條件概率等。
三、課程整合與教學內容設計
高職經濟數學教材應針對高職經管類專業的培養目標及學生的發展需要,促進學生數學應用能力和人文素質的有機融合。一方面強調數學教學要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突出數學的應用性;另一方面,也要強調數學的文化功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
(一)課程整合
根據專業需求,將傳統的經濟數學課程內容“微積分”、“線性代數與線性規劃”、“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及新增MATLAB軟件及其應用、數學文化等內容整合成新課程“經濟應用數學”。課程結構分為三個模塊:基礎模塊———微積分;應用模塊———線性規劃數學模型、投入產出數學模型、決策與數理統計方法;拓展模塊———數學文化。在每章中加入了MATLAB軟件及其應用的內容。課程采用模塊化設計,可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需要。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專業要求,靈活選擇不同的模塊組合。整合后的課程體現了經管類數學課程改革的新思路,兼顧了對學生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緩解了課時少與教學內容多的矛盾。
(二)內容設計
1.課程內容安排“以必需、夠用為度”
遵循基礎課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選擇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廣度上,以“必需”為原則,根據專業需要確定教學內容。所謂“必需”就是各專業在人才培養規格中對數學的最低要求。在教學內容的深度上,以“夠用”為原則。某一知識內容講或不講,講到什么程度,以滿足專業的需要為度,以此達到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的目的。在基礎模塊中,將經濟工作中不常用、而學生較難掌握的相關內容作為拓展知識來處理。這樣既不破壞學科的完整性,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使學生有更多的精力用于理解極限、導數、積分等基本概念。
2.以應用為目的,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
“以應用為目的”是高職教育的特色。“經濟應用數學”課程內容應與經管類專業緊密結合,揭示數學概念的實際來源,運用數學方法解決經濟問題,實現從“知識本位”到“應用本位”的轉變,體現“以應用為目的”的教改精神。在教學中,應淡化煩瑣的運算過程,注重數學方法在經濟中的運用,增加如邊際分析、彈性分析、最優化分析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大量的數學應用實例,展示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使學生能感受到數學應用的現實可能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幫助學生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3.引入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數學文化教育
根據教學需求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專業應用案例作為數學課程資源,圍繞專業應用創設教學情境,以案例為背景導入概念。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與數學實驗方法,促進數學應用與創新相結合,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并結合教學內容,滲透數學文化教育的思想。
四、高職經濟數學教材編寫的探索
高職經濟數學教材應該針對高職經管專業的特點,“突出經濟應用,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及將數學文化融入數學教學”雙線并舉。筆者主編的高職經濟數學教材———《經濟應用數學基礎及數學文化》,在以下幾方面有了改進:
1)教材采用模塊化設計。
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模塊組合;
2)概念引入通俗易懂。
盡量通過生產和生活中實例,定義、定理盡量以圖形輔助說明和解釋,減少數學邏輯論證和推理過程。并在有關章節中,將在經濟學中不常用的三角函數、反三角函數的極限、導數、積分等相關內容作為拓展知識來處理;
3)突出經濟應用特色。
增加了數學方法在經濟分析中的應用實例,例如:需求、供給、收入、成本、利潤函數及連續復利問題,邊際分析、彈性分析、最優化分析等內容。這些內容的引入,在突出經濟應用的同時,能夠讓學生不斷地感受到數學在經濟領域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4)增加了數學軟件的內容。
為方便學生能借助計算機完成數學計算問題,教材中每一章都增加了利用數學軟件完成本章數學計算的內容,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同時,掌握計算機數學軟件的使用方法,以提高學生結合計算機及數學軟件解決問題的應用能力;
5)增編了數學文化一章。
把數學文化思想融入經濟數學教學,促進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的有機融合,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文化素養和思想素養。該教材在我院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結語
篇2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標準也得了全面貫徹實施。高中生物教師面對新課程的目標要求,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注重教學的實際性。本文具體闡述了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學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生物;教學方法;探討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區別于傳統的生物教學,它既要滿足傳授學生學生基本的生物學知識和研究方法,還要通過新的課程標準的基本觀點,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知識水平和正確情感態度的教學目標。針對這些教學目標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要求,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標準。筆者結合豐富的實際教學經驗,從現階段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方法進行簡單的探討。
1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忽視對學生現代意識的培養,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教師在實際授課中偏重生物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授,往往不重視甚至忽視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忽視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隨著新課程教學的不斷推進,對綜合素質的人才要求越來越高。所以,高中生物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現代意識的重要性,這也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關鍵。
1.2 現有生物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目前,許多生物教師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方法,很少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導學生。教學中還經常有教師“滿堂灌”,缺少師生之間的互動,也沒有給學生理解吸收知識的時間,更無法形成活躍的課堂氛圍。有些教師雖然領悟到新課程生物教學的內涵,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教學內容開展探索式教學,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新的教學方法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達到新課程的教學標準,就需要教師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理解高中生物新課改的內涵,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新性。
1.3 高中生物教學中課程資源匱乏
現階段,高中生物教學沒有充分體現出新課程的內涵,忽視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所用的課件大多都是考試的知識點,沒能按照新課程的標準要求來制作課件,更沒有給學生提供生物科技比較前沿的相關資料。有些教師不按教學目標要求,不能充分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集相關資料。導致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與積極性得不到激發,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得不到。
2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學方法的探討
2.1 采取興趣教學法
新課程標準背景下,興趣教學的理念被提出,并很快被學生接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會積極主動的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學科,而且比較容易接受該科的知識。在課間我們經常會聽到學生議論說他們喜歡某位教師,聽課興趣高;不喜歡某位教師,聽課時老是昏昏欲睡,其實這就是興趣教學的一個方面,而這一教學方式也類似于情感教學法。
新課程背景下的生物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能很大程度上培養和和發揮學生的智力因素。而傳統的教學方法追求向學生不斷灌輸知識,極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打造興趣教學理念時,要根據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心理因素,科學合理的設問,以此激發學生的發展思維,增強課堂活躍程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提問“為什么班上有些人的大拇指彎曲度很大,有的就很小?”讓同學們試著彎曲大拇指,發現許多學生的彎曲度都很小。在課堂上可以提出很多這樣的問題,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帶動學生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
2.2 大力開展探究式教學法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學,大力開展探究式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課程標準下,提倡探究式學習,學生可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增強獲取知識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師在實行探究式教學時,要根據學生興趣選擇一些探究式問題,引導學生以自主討論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通過這些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進而探索問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此同時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問題,讓學生獨自思考,然后根據搜集的資料進行分析,得出解決的方法。
2.3 板書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教學法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是新課程背景下的必然趨勢,也是衡量一個教師現代化程度的標尺。新課程背景下如果僅僅靠傳統的板書教學,高中生物教師不但任務重,而且教學效果也不理想,有些教學內容是板書無法書寫的,沒有多媒體技術的介入學生掌握起來很困難。多媒體技術可以把一些比較抽象的生物知識直觀的放映出來,學生可以和熒幕形成一種直接的對流,不僅增加了教和學的信息量,還培養出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例如,在講動植物細胞結構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把完成的細胞剖面圖展示給學生,這樣教師在講解相關知識點時更加容易,學生更加直觀的觀察到動植物細胞內部的結構。
2.4 以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法
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發展,也是新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學評價在新課程中有質量監控和導向作用。通過建立評價體系,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的體系能為素質教育的的實施提供保障,充分發揮評價體系促進發展的功能,讓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的魚提高的過程。評價體系的建立并不是舍棄考試制度,而是要端正目的,要學生明白學習最終是成為一個適應時代要求的高素質的公民, 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通過建立這樣的評價體系,讓學生明白自己學什么,學習的目的是什么,以此提高教學的效率。
3 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的教學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高中生物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個工程的艱巨性,做好相應的準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為目標,采取興趣教學法、大力開展探究式教學法等,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高中生物教學的教學水平,實現高中生物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郭小平.高中生物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現狀與建議[J].考試周刊.2011(52)
[2]羅香云.新課程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性的探究[J].生命世界.2010(08)
篇3
論文摘要目前,學術期刊稿件中存在功利性稿件對正常來稿的排擠、內稿對外稿的排擠。這種排擠對稿件流向、學術期刊和學術研究都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要使稿件的淘汰向著合乎學術精神和學術規范的方向演進,需要從多方面著手:一是學術期刊逐步市場化;二是學術期刊必須走專業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學術期刊品牌;三是學術期刊特別是高校學報要轉變觀念,正確定位。
擠出效應是經濟學的術語,意指一部分資金的投入對另一部分資金形成壓力,從而將后者擠出市場。借鑒這一術語來考查學術期刊的來稿及采用情況,會發現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簡單地說,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對另一些稿件形成壓力,從而減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種現象。
一、稿件“擠出效應”的表現
1.功利性稿件對正常來稿的排擠
所謂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確功利性目的的來稿,如職稱論文、研究生畢業或學年論文、科研任務指標性論文等等。毋庸諱言,有相當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應付之作,缺乏新見,甚至陳舊過時、模仿抄襲。這些稿件對正常來稿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其一,影響審稿。審稿人精力和時間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質次,審稿量卻多于正常來稿,造成了審稿資源的浪費。其二,影響采用。兩篇水平相當的稿件,如果只能選用其一,在知情的情況下,編輯部大多會選擇功利性稿件,顯然,這對正常來稿有失公平。
2.內稿對外稿的排擠
在高校學報中,內外稿有很大的分別。早些年,學報主要刊發的是本校人員的稿件,校外來稿錄用很少。內稿對外稿的排擠,充分體現在內稿的優先權上。不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內稿優先,即使是內稿稍遜一籌,如能修改后發表,也會是內稿優先,這當然是因為學報作為學校資源,“是為本學校老師辦的”。這個觀念,在作者中有,在編者中有,在學校(報)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難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內稿而刊發量少于內稿,加上人情關系的影響,最后能夠被采用的正常來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內稿作者心理上存在著投外比投內更好的傾向,結果學報接受的內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質量相對較高的外稿還是要讓位于內稿。
二、稿件“擠出效應”的影響
學術期刊對功利性稿件與內稿的寬容或許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觀事實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對功利性稿件和內稿的寬容,是將稿件的學術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擠出效應”對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1.對稿件流向上的影響
這里有兩個方向的流動。從正向說,優秀稿件、專業研究的稿件流向權威刊物及核心期刊。為了文章能被權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載,研究者總是將其最好的稿件投向這些期刊。與此相對應的,從負向上說,就是由于政策的導向,加上學報內稿的優先權,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學報和一般學術期刊。
2.對刊物的影響
首先是對核心刊物(和一些國家級刊物)的影響。優秀稿件向優秀刊物集中,這本應是值得慶幸的事,其實不然。與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為了能被有特別意義的核心期刊所刊載,作者們早已展開“公關”了,核心期刊面臨龐大的關系稿、人情稿難以招架。其畸形發展已為人詬病。
其次是對為數眾多的高校學報和其他一般學術期刊的影響。當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這些期刊之時,它們面臨著一種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沒有好的稿源,刊物難以進一步提高質量,其發展空間無形中受到扼制,從長遠看難免有生存之憂。學術期刊的優勝劣汰并不難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這種“擠出”,不是市場和學術的作用,而是體制的作用,是人為的結果。
3.對學術研究本身的影響
顧名思義,學術期刊應當是為深化學術研究、促進學術交流、推廣學術成果而創辦的期刊。在明確的定位下,學術期刊應當選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達欄目內容、有一定學術價值或應用價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學術期刊對其來稿的審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關外,應該只考慮學術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擠出效應的影響,一些稍有名氣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職稱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審,職稱、學歷這些非學術因素成了稿件初審的標準之一,研究者在學術期刊的門口就被擋住了。這對那些真正潛心于學術研究的人、對那些新生的學術研究的力量、對學術研究本身都是一種傷害。不難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學術”,回避公正的“學術”,對學術研究本身有著怎樣深遠的消解、破壞意義;在“學術繁榮”的表面下,學術的貧乏、創新的缺席,對學術期刊來說又會有多么深刻的消極影響。
三、解決稿件“擠出效應”的對策
顯然,出現稿件擠出效應的原因有多個方面:一是政策(體制)方面的,如職稱政策、學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認識方面的,如作者對一般學術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對本校學報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當,無特色欄目,編輯方針不鮮明、意圖不突出等等。
學術期刊本身是應該存在一個擠出效應,但它應當是高水平、高質量稿件對低水平、低質量稿件的擠壓與淘汰,是那種正常的自然的擠壓與淘汰。解決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擠出效應”,筆者認為應當主要通過以下一些途徑:
1.學術期刊逐步市場化
只有進入市場競爭,用質量說話,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惡性循環的“擠出效應”。雖然目前學術期刊市場化條件的確還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場是大勢所趨。出版單位應當對市場進行預測與分析,明確期刊定位、作者群、讀者群;盡快建立自己的讀者數據庫,建立自己的發行隊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訂閱市場。[1]
2.走專業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學術期刊品牌
一些綜合性學術期刊目前基本上還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發行量都少得可憐。因為性價比太低,無法滿足個性化的需要,因而對個人根本沒有吸引力。要改變局面,必須先從“綜合”上動刀子,切下贅肉,丟下包袱,固定欄目,明確特色。學術期刊一定要有學術個性,要以“唯一”求“第一”,“與其開百貨公司,不如開專賣店”,寧做“焦點訪談”,不做“新聞聯播”。[1]這才是學術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專業化本身就可以抵擋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學科來稿的對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學報需要轉變觀念
在學報辦刊宗旨中,有兩點是導致其處于非學術的學術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實處這就是內稿為主、內稿優先;二是綜合性,不論社科版、自科版還是綜合版,都是多學科的大拼盤,其結果就是千刊一面。學報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這個旗幟實質上是對低水平重復的鼓勵。學校是否需要這樣一個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臺,它是否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在網絡時代,有沒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問題令人深思。筆者認為,大學需要學報,應當是將它作為促進學校學術文化(科技)發展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學報應該是學校文化的一個品牌,一種文化(科技)影響力,它可以從學校本身的優勢、校內知名學者的影響、本地經濟文化歷史的特點等等眾多方面尋找適合它發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內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夠代表學校的活力、反映學校的文化信念,影響受眾,并為受眾所喜愛。它的作者群、讀者群都應該以外為主,而不是自己辦給自己看,竭澤而漁。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變政策上對核心期刊評價角色的曲解、改變職稱評聘中對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學術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書。
我們期待著學術期刊中的擠出效應向著合乎學術精神和學術規范的方向演進。
篇4
關鍵詞:市場結構;競爭;寡頭壟斷;銀行業
一、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逐步形成了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主體的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結構,1995—2002年期間,資產、貸款、存款各項CR4指標均大于75%,按照貝恩(Bain.JoeS)對市場結構集中度指標分類法進行判定,CR4指標大于75%,說明我國銀行業處于高度集中的寡頭市場。這種情況近年來出現緩慢而明顯的下降趨勢,截至2004年底,CR4的貸款指標降至63.32%,仍處于較高的寡占狀態。但是,隨著人世過渡期的結束,我國銀行業已經全面對外開放,外資正在加緊以各種方式進入我國銀行業,同時,民營資本也在借監管逐步放松的國際趨勢,寫作論文逐步向銀行業滲透,我國銀行業正處在一個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之中。那么,面對市場環境的變化,我國銀行業高寡占的市場結構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發生怎樣的演變?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優化目標該如何判定和選擇?對此,許多學者都做出了分析。其中較為主流的一種觀點認為。壟斷競爭是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的必然選擇。本文對此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踐論證。提出寡頭壟斷依然是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的優選目標。
二、對主張我國銀行業壟斷競爭結構觀點的幾點不同意見
認為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應選擇壟斷競爭的觀點。大多源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受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影響,長期以來形成對競爭的偏好,對壟斷的排斥。按照西方經典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只要不存在外部性,完全競爭的市場就會自動實現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競爭成為效率的前提,完全競爭市場是經濟效率最高的市場形態。而壟斷作為競爭的對立面,總是與扼殺競爭、阻礙技術進步聯系在一起。從不完全競爭的兩種市場形態來看,寡頭壟斷更偏重于壟斷,而壟斷競爭更側重于競爭。所以,隨著我國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競爭成分的增加,壟斷競爭被認為是銀行業市場結構的必然演進結果。
2、按照產業經濟學SCP理論進行倒推,認為銀行業的寡頭結構是造成我國銀行業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因此,寫作畢業論文主張壟斷競爭結構。按照SCP分析范式。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市場行為又影響市場績效,長期以來,我國銀行業效率低下,由此歸因于高度集中的寡占市場結構,因此,主張降低準入壁壘,增加競爭成分。
3、對壟斷和競爭存在兩種偏頗的理解。一是將競爭定位于潛在進入者和在位銀行之間的競爭。而忽略了在位銀行之間存在著更為激烈的競爭,認為增加競爭成分就是放低準入,增加競爭主體和銀行的個數。二是將壟斷結構和壟斷行為相混淆。將反對壟斷行為替換為反對壟斷結構。因此,認為壟斷競爭結構更有利于競爭和反壟斷。
對于第一種觀點,就壟斷和競爭的關系而言,壟斷雖然是競爭的對立面。但它的存在并沒有消滅競爭。寡頭壟斷改變的只是競爭的形式。而非競爭的本身。壟斷結構產生后,壟斷者仍然面臨著各種不同程度的競爭,即使是完全壟斷,也不能把競爭排斥在外。有學者認為任何一種壟斷地位都不可高枕無憂,壟斷地位只能憑機敏和精力贏得并得以保持。從國際范圍諸多產業來看,寡頭壟斷反而會使競爭大大加劇,在經濟開放背景下,外資銀行的進入無疑會加劇我國銀行業的競爭程度。而激烈的競爭足以使寡頭壟斷銀行盡可能地努力進行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盡可能地提高效率,盡可能地降低產品和金融服務的價格,而并非像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的壟斷一定會破壞競爭、降低市場效率,阻礙經濟和技術的發展。對此,一些經濟學家根據寡頭壟斷企業組織在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一事實,指出“壟斷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的觀點,是建立在完全競爭假設前提上的,而這個前提缺乏現實性,因而此觀點的正確性大打折扣。
對于第二種觀點,20世紀70年代SCP理論就受到質疑。實踐中。世界各國銀行業普遍是高度集中的寡占性市場結構,但效率卻差異很大。20世紀80年代,W.J.Baumol和.C.Panzar提出可競爭市場理論,該理論認為,決定市場績效的并不是現有的市場結構,而是市場的可競爭性或是競爭程度,在理論上彌補了SCP分析范式的缺陷。產業經濟學大師HaroldDemsetz也從另一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釋,他指出,寫作碩士論文高效率的企業可以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并伴隨著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優秀企業的良好績效是因為效率而不是市場壟斷結構造成的。秦宛順、歐陽俊(2001)所做的MP和ES假說檢驗結果也表明,我國商業銀行績效水平主要取決于銀行效率,市場結構與銀行績效水平無顯著的統計關系。因而,按照SCP倒推,將我國銀行效率低下的原因歸于寡頭市場結構,以此主張銀行業選擇壟斷競爭結構的理由是難以成立的。從理論上看,銀行業SCP分析范式也沒有考慮到銀行業相對于制造業等產業組織的高負債高風險的特點,沒有考慮到不無完全信息和委托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會對銀行廠商行為、結構和績效之間的內在聯系產生影響。可見,銀行業的SCP框架需要進一步修正。
對于第三種觀點的兩個誤區,首先,根據邁克爾•波特的觀點,一個行業存在著五種基本的競爭力量,即除了潛在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脅、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供應者的討價還價能力外,還有現存廠商者之間的抗衡。對于銀行業來說。由于高資本的準入壁壘和高風險的政府規制,來自于潛在加入者的競爭并非構成主要的競爭威脅,其它幾種競爭也因為銀行業獨特的業務模式和產品的高同質化的減弱。而真正的競爭壓力來自于在位銀行之間的競爭。因此,增加競爭成分并不意味著放低準入,增加低實力的主體。
其次,從壟斷的本質看,壟斷是指特定經濟主體為了特定目的通過構筑市場壁壘從而對目標市場所作的一種排他性控制狀態(戚聿東1999),分為壟斷結構和壟斷行為。壟斷結構是指目標市場上的市場主體不是眾多。而是為數有限。按照主體數目的有限程度,壟斷分為完全壟斷、雙頭壟斷、寡頭壟斷和壟斷競爭等多種形態。壟斷行為又分為經濟性壟斷行為和行政性壟斷行為,前者是指市場主體的一致行動。串通合謀,制定壟斷價格謀取壟斷利潤的活動:后者是指政府與市場主體進行合謀的行業壟斷行為。實踐證明,阻礙和限制競爭的只能是壟斷行為,而不是壟斷結構,壟斷結構不一定必然產生壟斷行為,壟斷行為既可以產生于壟斷結構,也可以產生于競爭結構。反壟斷主要是指反對寡頭企業的壟斷行為,而寡頭壟斷結構的效率已經被現代市場結構的實踐所證明。
綜上分析,主張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應選擇壟斷競爭的觀點是缺乏理論根據的。寡頭壟斷非但不排斥競爭,而且促使競爭在更高層面上展開,從而提升市場效率和社會福利。
三、從國際銀行業與我國銀行業集中度變化的實證視角看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的選擇
1、國際銀行業的寡頭壟斷趨勢不斷增強
進入20世紀80年代寡頭壟斷逐步成為發達國家產業市場的一種普遍的市場形態。國際銀行業在20世紀90年代掀起并購浪潮,隨著信息技術創新、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市場管制的放松,銀行業的邊界發生變化,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國際抑或國內范圍,銀行之間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并購日趨頻繁,單個銀行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銀行業的金融機構數目顯著下降,集中度上升。從收入角度來看,表1的數據顯示出,無論是寫作醫學論文高收入國家,還是中低收入國家,銀行業集中度指標存款CR5都很高。
從發達程度比較。表2數據表明,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存款CR5反映的銀行業集中度都在60%以上。
以上不同角度的數據說明了同一個事實,即各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都很高,寡頭結構是不爭的事實。
2、我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近年來不斷下降相比之下。我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呈現出下降趨勢,如表3,前四大銀行即國有商業銀行的存款、貸款和資產的CR4指標都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2005年和1993年相比,存款份額下降了27.8%,貸款份額下降了28.5%,資產份額下降了24%。
在國有商業銀行市場份額不斷下降的同時,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其它銀行類金融機構數量不斷增加,市場份額呈擴大趨勢,如表4。
2006年11月中國銀監會網站公布的數據(如圖1),清晰地反映了我國銀行業的分散程度。
可以看出,與國際銀行業集中度的情況比較,我國銀行集中度并不是很高。即使使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集中度指標看,我國銀行業目前的集中度已經不足60%。與歐洲國家相比處于中等水平,并且,我國銀行的集中度還處于不斷下降的趨勢中。由此看來,盲目反對壟斷,通過降低準入標準、增加金融機構數量、擴大競爭成分、分解寡頭結構并非理智之舉。在金融市場開放和銀行業重組融合的國際背景下,各個國家提高銀行業國際競爭力都成為迫切的需求,而一個國家銀行業競爭力難以依靠數量多、但規模小的銀行結構做支撐,而是更需要擁有巨額資本實力的大銀行。其實,寡頭壟斷結構是銀行業的業務結構和自身特質的內在要求。從理論上講,寡頭壟斷結構適宜于資本密集型產業,銀行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而且風險高,對資本規模有更高的要求,銀行業復雜的風險控制、繁瑣的審核程序、較長時問的信息收集過程等因素要求銀行在面對不同規模、不同需求性質的信貸業務上擁有高度靈活的貸款機制。規模小、實力弱的銀行是難以應對的。
3、我國銀行業市場集中度逐步分散的主要因素是內資金融機構數量增加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金融業順應金融自由化的國際趨勢,金融管制逐步松動,從銀行業來看,一方面是寫作職稱論文降低市場準入,發展多元化的內資信貸機構,另一方面,通過對外開放,引進外資銀行。從實際運行機構看,內資金融機構增加的速度遠遠大于外資機構,成為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逐步分散化的主要原因。自1994年開始,我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各類信貸類金融機構不斷增加,到2006年底,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合作社、郵政儲蓄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五類金融機構資產份額已經占到38%。而外資銀行在我國發展,雖然經過多年的開放,但其對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分散化的影響還是十分有限的。截至2006年底,在中國注冊的外資獨資和合資法人銀行業機構共14家,200家分行和79家支行,業務品種超過100種,在華外資銀行存款總額397億美元,貸款余額616億美元,本外幣資產總額1033億美元,僅占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1.8%,即使考慮到2006年金融業全面開放的因素,外資銀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也很難成為改變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的主導因素。
無論是增加內資金融機構的數量,還是引入外資銀行,其內在的政策邏輯是要增加銀行業的市場競爭,通過競爭刺激銀行業的服務水平和質量的提高,提高銀行業的整體業務水平和風險管理能力,從而提高銀行業的競爭能力。但從實際效果看。并沒能夠較好地實現上述政策目標。外資銀行雖有先進的銀行業技術和管理經驗,但由于其比例較小,對我國銀行業形成的實際帶動效應微弱:而內資金融機構增加的主要是中小銀行和合作制城市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雖然增加了銀行業市場競爭的成分,滿足了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金融需求,但由于規模小、資本實力弱,金融創新能力差,業務模式雷同,產品同質化嚴重,并且自身處于缺乏經驗、技術水平低、業務運營能力差的階段,致使競爭只能在低層次、低水平上展開,不僅不利于提高銀行業整體的國際競爭力,而且,積累了諸多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可見,這種通過降低金融門檻,增加金融機構數量來增加金融競爭的做法對于提升我國銀行業應對激烈國際競爭壓力的能力,保持長久、可持續發展的作用還有待實踐的進一步檢驗。
四、從理論層面看銀行業選擇寡頭壟斷結構的優勢
1、寡頭壟斷結構可以避免銀行業的無序競爭,減少資源浪費
寡頭壟斷市場結構中,銀行的數目相對較少。競爭建立在競爭主體實力相當的基礎之上。因此,競爭更多的是在資金、技術、產品、服務和信用度等綜合層面展開,而不是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在壟斷競爭結構下,市場主體多,規模小,競爭更多是在價格、產品差異化方面展開,而金融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技術投入和智力投入都較大。沒有一定實力的金融機構是難以實現產品差別化的。
2、寡頭壟斷結構給銀行帶來規模經濟優勢
寡頭銀行由于資金實力雄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風險防控體系,信用水平高,在資金籌措上具有成本優勢;寫作英語論文在貸款等資產盈利性業務上具有更強的議價能力,容易獲得更好的收益水平。Shaffer(1993)在對歐洲和加拿大的銀行業進行了研究之后認為,大銀行也可以通過兼并與收購來獲得更大的規模經濟效應。加拿大許多學者對寡頭割據的銀行市場進行了大量研究之后得出,巨型銀行仍然保持了市場競爭力。實踐證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際銀行業合并浪潮,主要目的是通過擴大規模增強競爭力。
3、寡頭壟斷結構使銀行獲得范圍經濟優勢
壟斷對市場交易費用的節約主要是通過范圍經濟來實現的。范圍經濟是指廠商在一定規模下同時生產經營多種不同商品和勞務的成本低于多數廠商分別生產經營其中一種商品和勞務的成本總和。在國際競爭壓力下,只有寡頭銀行擁有實力涉足多種金融領域,進行多角化經營,無論是利用現有技術、特長和經驗開發新產品,增加經營品種的同心多角化。還是利用不同技術開發金融新產品的水平多角化,從業務類型到產品種類,再到提供多種金融服務業務,使銀行獲得分散風險的操作余地和范圍經濟的福利。特別是在全球金融混業的背景下,銀行通過購買、兼并、合資等方式實現規模擴張,是向更廣泛金融領域擴展的需要,通過集團多角化,達到增強競爭優勢的目的。
4、寡頭銀行有較大的金融創新能力
在技術進步和創新方面。由于強大的財力支持,寡頭銀行可以投入大量的研究和開發費用,更有可能進行金融創新。提高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寡頭壟斷銀行并非獨占市場,其不得不追求高效率,進行研發投入,從而推動技術進步。據資料統計,寫作留學生論文在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幾乎所有的重大技術創新都源于寡頭壟斷性大企業,在日本資本在10億元以上的大公司承擔的科研和設計工作占到全國總量的86%(文青,王述英2006)。超級秘書網
五、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對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的選擇提出以下建議:
1、制定產業政策
遵循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選擇與其相適應的市場結構和產業政策應是我國制定銀行業產業政策及規制的主要出發點。寡頭壟斷結構是銀行業自身特質的內在要求
。選擇寡頭壟斷結構符合我國銀行業發展現狀的客觀要求。
2、明確市場結構
寡頭壟斷也是銀行業國際化競爭的客觀需要。我國銀行業選擇寡頭市場結構是順應國際化趨勢的必然要求。在國際銀行業結構從分散走向集中的大變革中,面對加入WTO后的挑戰,我國銀行業應順應市場潮流。明確寡頭壟斷結構是我國銀行業的優選目標,設法提高國內市場的集中度,塑造少數有競爭力的銀行集團占有較高市場份額的寡頭壟斷結構。增強銀行業的穩健性,形成我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優勢。為此,需要從提高我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高度制定銀行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寫作工作總結確定政府規制原則,而不能盲目放松市場準入。
篇5
[關鍵詞]工薪階層;證券投資;投資策略
工薪階層是以較為固定的勞動報酬為主要收入來源的經濟群體。寫作論文隨著收入的增加和金融市場發展的成熟,作為社會經濟群體中最大一部分的工薪階層有了投資證券的經濟條件和現實需求。因此,基于各類證券品種的特點和證券投資的風險分析,研究工薪階層的證券投資具體策略問題,對于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和工薪階層資產的增值都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經濟條件
(一)工薪階層的收入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工薪階層的收入逐年增加。據統計,2005年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8%,工薪階層繳納個人所得稅占個人所得稅總額的65%。以北京市為例,2004年工薪收入在7.44萬元以上的共有74.95萬人,占到工薪項目納稅人數的10.5%。“工薪階層都是低收入者”的觀念已日益被淡化。收支相抵后盈余的增加使工薪階層的抗風險能力同步增強,具備了進行證券投資的經濟條件。
(二)工薪階層的理財現狀
2005年底,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高達28.72萬億元,增速為18.95%,遠遠超過國內生產總值9.9%的增速,其中城鄉居民的儲蓄余額也劇增到14.11萬億元。高儲蓄的現狀直觀反映了當前工薪階層仍以儲蓄為理財的主要方式,但是儲蓄的低利率使之無法為工薪階層帶來較高的收益。大量調查表明,工薪階層已經不滿足于單一儲蓄的理財現狀。然而,工薪階層的特點使其無力進行大額的房產或實業投資,對股票、債券等金融產品不熟悉、投資專業知識相對缺乏也將他們擋在證券投資的大門之外。
二、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主要產品
工薪階層收入有限,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小,因此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獲取一定的收益。寫作畢業論文目前,我國適宜于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工具主要有:債券、股票、基金。
(一)債券
債券是經濟主體為籌集資金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償還本金的債務憑證。按照發行主體的不同,分為政府債券(又稱國債)、公司債券、金融債券。在我國目前的證券市場上,公司債券的數量很少,金融債券多一些,最多的是國債。金融債券和國債的信用度都非常高,而金融債券主要是由機構投資者買進,因此適合于工薪階層購買的主要是國債。國債是由國家發行償付,因此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最安全的投資工具,但是收益也是各種債券中最低的。國債的發行價格和利息支付方式比較復雜,但是國債的利率也是根據銀行利率制定的,其收益率一般都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利率稍高,并且國債的利息收入是免稅的。因此國債作為個人投資的渠道,要優于定期存款。對于收入較低、抗風險能力差的工薪階層,債券的收益比較穩定,變現能力也比較強,風險不高,是一種適合工薪階層投資與儲蓄雙重目的很好的理財工具。
(二)股票
1990年l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業,中國開始出現股票投資,股票投資者獲利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價格差;二是紅利。在現階段中國股市,個人投資的獲利渠道主要是類似賭博的利用價格差投機。按照經濟學的觀點,決定股票價格的最根本因素是市盈率,但是經常炒股的人都知道,價格和漲幅最高的股票往往和市盈率沒什么關系。現階段的中國股市還不規范,對于工薪階層來說,由于多種因素使之投資股票存在許多劣勢。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可用于研究股市的時間很少,因此,股票投資風險較大,很難把握。雖然股票投資是個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項目,但對于工薪階層來說,投資股票必須謹慎,適合于有相當的閑置資金、風險承受能力較強者。不過參與股票投資,切忌不可將絕大部分資金投資股票。
(三)基金
基金產品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三種。
股票型基金是最主要的基金產品類型,以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作為主要投資對象,其股票投資比例不低于基金總規模的40%。股票型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將大眾投資者的小額資金集中起來,寫作碩士論文投資于不同的股票組合。這種以追求資本利得和長期資本增值為投資目標的特點決定其受股票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股票型基金在所有基金類型中風險最大,同時收益率最高,適合那些追求較高收益、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工薪階層投資者。經常炒股的工薪階層可以考慮將部分資金投向股票型基金。
債券型基金是一種以債券為主要投資對象的證券投資基金。債券基金基本上屬于收益型投資基金,一般會定期派息,具有低風險且收益穩定的特點,適合于想獲得穩定收入的投資者。保本型基金是一種半開放式的基金產品,在存續期內一般不接受投資者的申購。管理該類型基金的基金公司通過擔保和穩健的投資風格,在一定的投資期間內為投資者提供本金安全的保證,同時通過其他的一些高收益金融工具的投資,為投資者提供額外回報。在市場波動較大或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之下,保本型基金為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同時又期望獲取高于銀行存款利息回報的中長期投資者,提供了一種低風險同時又具有升值潛力的投資工具。由于保本基金的結構和運作原理的關系,保本基金在股票市場牛市中難以跑贏大市,但它卻是熊市中的理想避險品種,適合于喜愛投資憑證式國債之類產品的投資者。
三、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風險與原則
(一)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風險
作為工薪階層,絕大部分收入來源于薪金,且薪金增長幅度較低。對于工薪階層來說.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安全性和流動性都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投資才是明智的。投資有風險,個人理財的各個渠道也具有風險,寫作醫學論文只是風險的特點與各種投資工具的類型有關。作為工薪階層,投資于證券市場,必須首先了解各種風險的存在。雖然各種投資品種的風險不同,但是各種投資工具具有一些共性的風險特征,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和經濟環境風險。
1.市場風險。任何市場中都存在風險,只是各種市場的風險特點不同。以股票市場為例,在1997年的香港金融危機中,如果沒有國際炒家的投機活動,香港股市也不會有那么史無前例的波動。雖然香港最終戰勝了國際炒家,但畢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2001年以來中國股市的低迷使無數股民損失慘重。
2.利率風險。利率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許多投資工具利率制定的依據,例如債券、股票、基金等。在利率較低時,債券、定期存款的利息也很低;當利率上浮后,原來那些固定利率的投資工具的利率可能低于現實利率,導致相當的損失。
3.流動性風險。流動性指資產的變現能力。債券、定期存款的變現能力很強,利息損失很小;股票的變現比較隨機,股價的波動比較頻繁,變現的損失也不確定,但一般變現的損失比較大;至于其他的理財工具也同樣具有一定的變現損失。
4.經濟環境風險。經濟景氣的時候,投資的收益高漲,股票、基金、部分期貨,甚至貴重金屬都會升值,但是債券就要貶值。
(二)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原則
1.保障生活需要原則。日常生活需要支出的,如家里有小孩要準備上學費用,可以預留現金以備一段時期的生活支出,如果五年后有固定的支出,可以做五年期的長期投資,例如債券、基金等。理財的收入歸根結底還要用于生活支出。
2.量力而行原則。工薪階層投資要保證資產安全,須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適宜的投資品種。對于一個高級管理人員來說,如果其家庭現時收入和長期收入預期很高,而且還有相當的一筆閑錢,那么可以考慮做投機性強風險大的項目。但對于一個普通員工來說,其家庭現時收入和長期收入都比較穩定,沒有多少閑錢,節余的錢主要用于后段的子女教育和養老醫療,那么這個人就只能謀求安全性高、收益穩定的投資項目。
3.合理規劃原則。每個人的收入是長期的,收入也是長期的。確定一段時期的財務目標可以使個人能夠積累資金,滿足將來的資金需求。
四、工薪階層證券投資的策略
(一)抓住時機。低價買進策略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句話在工薪階層證券投資中尤為重要。寫作職稱論文每一個時機的到來,都包含在政治形勢的變化、經濟發展趨勢、收入水平的升降、消費心理的變化等信息之中。因此,時機的把握需要投資者具有多方面的知識并充分發揮個人的智慧,以及高度的投資敏感性。如果時機把握不準,就會給投資人帶來很大的損失。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何時買進是關鍵的投資策略。就購進時機而言,不外乎于證券行市景氣時進場或于證券行市低迷時進場兩種情況。在證券行市景氣期,此時是短線投資的良機。投資人若想搶短錢、賺差價,便可值此即時進場。不過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投資報酬率較高,但風險也較大,原因是上述景氣指標反應到證券市場需有一段時間,況且投資人個個都會依此原則性的做法去操作,人人看漲,需求增加,可能最終落個“買高賣高”的結局。證券市場低迷時,人們深受“便宜沒好貨”價值觀念的影響,常有“追漲不追跌”的投資習慣。其實,證券行市景氣循環受周期影響,有繁榮一定有低迷,卻可能是最好的時機,關鍵在于證券市場景氣低迷時是否大膽進入,以逆向操作的方法運用時勢。
(二)分散投資。一“石”多“鳥”策略
投資與投機最大的不同在于“戒貪”。它要求投資者把資金分散在股票、債券、基金或存于銀行等多種投資渠道。對于同類型的投資品種,也要采取分期限、分產品等適當分散的策略。根據不同的變現情況,注重長短期品種的結合,在收益率有所保證的情況下,適當提高投資的流動性,進一步降低投資風險,提高變現能力。這可借鑒傳統的投資“三分法”,雖然其收益不可能大,但可以減少風險并獲得相應的經濟收入。
(三)深入研究。領先一步策略
個人投資想盈多虧少,就必須在審時度勢、捕捉商機上高人一籌。很多人風潮一起就很快跟隨追漲,當然可能賺上一筆。但想大賺一筆,就必須主動先人一步尋找信息,挖掘商機,并對此作出科學合理的分析與判斷,才有可能使自己在投資市場的搏殺中處于主動地位。
(四)高低組合。成本平均策略
工薪階層投資者在將現金投資為有價證券時。通常總是按照預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地進行,以備不測時攤低成本,從而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帶來的較大風險。如果在證券投資中投入了未來有既定用途的資金,則更應傾向于風險較小證券的投資,如國庫券等。
(五)按需而變,時間分散化策略
根據投資有價證券的風險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提高的原理,建議工薪階層在年輕時家庭收入較少、消費支出水平普遍高于經濟收入水平時,由于風險承受能力也較強,可以考慮進攻型的理財策略,比如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重投資于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將股票的投資比重逐步減少,主要購買各項平衡型基金或其他較為穩定型基金,并加重債券投資的比重;到老年階段,應該以投資收益有底線保證的國債為主,盡量少選風險大的激進型證券,以避免養老費用的損失。
(六)委托理財。借“雞”生“蛋策略
如果有比較可靠的富有投資經驗的合資伙伴,也可以嘗試將資金托付于其進行投資。現在全世界投資渠道、投資工具越來越多樣化,多種信息收集做到準確、及時、全面將更加困難,收集成本也越來越高,因此個人投資在市場上很難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委托他人進行投資,或購買受益憑證,或給建共同基金,也是投資成功的一種策略。
(七)理性審視。風險轉移策略
對風險大、收益高的項目,不宜采取直接投資方式,可向負責該項目的富有實力的投資方進行投資,讓出部分收益,轉移投資風險。寫作工作總結如通過申購投資基金的辦法,可將部分投資風險轉移出去。
[參考文獻]
[1]吳曉靈.貨幣銀行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周正慶.中國股票市場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3]王佳林,等.淺析個人理財[J].商業研究,2004,(7).
[4]王家琪,等.行為金融理論與證券投資策略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3,(2).
[5]中國金融年鑒編輯部.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o2)[Z].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6]中國金融年鑒縞輯部.中國金融統計年鑒(2003)[Z].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篇6
關鍵詞:Matlab層次分析法 判斷矩陣 決策
在當前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手工計算已不能滿足人們高效率、高準確度的決策需求。因此計算機輔助決策當仁不讓地成為了管理決策的新工具、新方法。基于此,本文在充分發揮計算機強大運算功能的基礎上,選用美國MathWorks公司的集成數學建模環境Matlab R2009a作為開發平臺,使用M語言進行編程,對計算機輔助決策在層次分析法中的運用進行討論。試圖通過程序實現層次分析法在計算機系統上的運用,為管理決策探索出新的道路職稱論文。
1 層次分析法的計算流程
根據層次分析法的相關理論,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將復雜的決策問題進行分解,得到若干個下層指標,再對下層指標進行分解,得到若干個再下層指標,如此建立層次結構模型,然后根據結構模型構造判斷矩陣,進行單排序,最后,求出各指標對應的權重系數,進行層次總排序。
1.1 構造層次結構模型 在進行層次分析法的分析時,最主要的步驟是建立指標的層次結構模型,根據結構模型構造判斷矩陣,只有判斷矩陣通過了一致性檢驗后,方可進行分析和計算。其中,結構模型可以設計成三個層次,最高層為目標層,是決策的目的和要解決的問題,中間層為決策需考慮的因素,是決策的準則,最低層則是決策時的備選方案。一般來講,準則層中各個指標的下級指標數沒有限制,但在本文中設計的程序尚且只能在各指標具有相同數量的下級指標的假定下,完成層次分析法的分析,故本文后文選取的案例也滿足這一假定。
1.2 建立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是表示本層所有因素針對上一層某一個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比較給判斷矩陣的要素賦值時,常采用九級標度法(即用數字1到9及其倒數表示指標間的相對重要程度),具體標度方法如表1所示。
1.3 檢驗判斷矩陣的一致性 由于多階判斷的復雜性,往往使得判斷矩陣中某些數值具有前后矛盾的可能性,即各判斷矩陣并不能保證完全協調一致。當判斷矩陣不能保證具有完全一致性時,相應判斷矩陣的特征根也將發生變化,于是就可以用判斷矩陣特征根的變化來檢驗判斷的一致性程度。在層次分析法中,令判斷矩陣最大的特征值為λmax,階數為n,則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的指標記為:
⑴
CI的值越大,判斷矩陣的一致性越差。當階數大于2時,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CI與同階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之比稱為隨機一致性比率,其中RI的值由表2確定,CR的計算公式為:
⑵
當CR
1.4 進行層次總排序 在通過層次單排序得出各指標相對上一級指標的重要性排序向量后,沿遞階層次結構逐級依次由下往上進行矩陣計算,則可得到各底層指標對最高層的相對重要性權重,從而可對各底層指標的優先次序進行排序,找出重點指標并予以特別關注。
2 Matlab層次分析法程序設計思路
Matlab是矩陣實驗室(Matrix Laboratory)的簡稱,是美國MathWorks公司出品的數學軟件,用于算法開發、數據可視化、數據分析以及數值計算的高級技術計算語言和交互式環境。Matlab可以進行矩陣運算、繪制函數和數據圖像、設計算法、創建用戶界面、連接用其他編程語言編寫的程序等。Matlab以矩陣為計算單位,采用M語言作為程序語言,與C語言有諸多相似之處,并可方便地與C/C++、Microsoft Excel等工具和軟件進行結合并進行代碼共享和數據交換,可以方便地進行數值分析、圖像處理等功能,配合功能強大的統計和金融工具箱,Matlab已經可以在概率統計、經濟管理等方面發揮強大的作用。
筆者所編程序即是運用Matlab豐富的函數、矩陣運算和程序控制功能,探索其在層次分析法分析中的運用。程序通過三層循環結構,按照表1所示的方法和規則,實現多個層次上各個判斷矩陣的輸入和生成,并可以通過計算它們的特征值,按照上述公式⑴、公式⑵和表2所示的方法進行矩陣的一致性檢驗。當所有的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均通過后,程序將對各層次從下往上依次計算,最終得出各底層指標相對于準則層的權重系數,從而有助于選擇最優方案,程序流程如圖1所示,其中的平行四邊形表示輸入數據,菱形表示判斷,根據判斷結果的不同出現2個分支。
程序中,用于生成判斷矩陣的部分程序如下:
for a=1:mp
for b=1:mp
A(b,b)=1;
if a
fprintf('Line %i, Row %i\n',[a;b]);
A(a,b)=input('Please input the value: ');
A(b,a)=1/A(a,b);
end
end
生成層次總排序權重矩陣的部分程序如下:
for r=p-1:1
v=['vect=vect*vector' int2str(r)];
evalc(v)
end
fprintf('The final judging vector is:')
fprintf('\n%.4f',vect)
[m,maxpl]=max(vect);
fprintf('\n\nThe Scheme %i is the best solution.\n\n',maxpl)
其中,mp為該層內的指標數,p為指標的層數,均在程序開始時由用戶指定;vect初始被賦值為空矩陣,經循環后生成第一指標層的判斷向量;m為vect向量的最大值,maxpl記錄該最大值所處的位置。
由于本程序結構上的限制,本程序尚且只能在同一層次各個指標均對所有下一層次指標產生影響時處理層次分析法的問題,故本文舉例亦遵照該假定進行。
3 應用舉例
某市一十字路口常常因行人過街擁擠,存在安全隱患,市政部門欲對該路口進行改造,現提出了3套改造方案:
方案1(S1):建地下通道;
方案2(S2):建人行天橋;
方案3(S3):拆除周圍的舊建筑,拓寬街面。
市政部門認為,該改造工程需考慮如下幾個方面的指標:
指標1(P1):通車能力的大小;
指標2(P2):交通安全系數的高低;
指標3(P3):建筑費用的高低;
指標4(P4):群眾出行方便度的大小;
指標5(P5):市容整潔程度的高低。
現在需要就以上問題進行決策,需決定在三套方案(S1~S3)中選用最優方案。其主要步驟及操作如下所示。
第1步:根據題目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由于題目要求對3套方案均需考慮5個指標,故可畫出如圖2所示的指標體系結構圖。
第2步:形成判斷矩陣
形成判斷矩陣,需要對各指標相互的重要性進行標度,矩陣的上三角部分與下三角部分以對角線為分界,對稱呈倒數排列,對角線上元素均為1,因為各指標與自身的重要性為“同等重要”,不同的指標A1對A2的重要性與A2對A1的重要性互為倒數。根據經驗對圖2中各指標相互的重要性進行標度后,可得如下幾個矩陣:
第3步:將以上各矩陣輸入程序,進行計算
在Matlab的命令窗口依次按提示輸入表 3~表 8所示矩陣后,程序輸出結果經整理如下表:
接著,程序對各矩陣計算所得的最大特征值對應的特征向量按下式進行標準化:
再給出各指標的特征向量組成的矩陣:
進而得出三套方案相對于目標的權重向量為:
程序經比較,發現方案1權重系數最大,進而得出最終結論:方案1(地下通道)占優。
4 總結及分析
本程序在運行開始時,會要求用戶輸入指標的層數和第一層的指標數,在每一個層次的矩陣元素輸入完成后,程序會要求用戶輸入下一個層次中的指標數,因此本程序可進行無限個層次的迭代運算。當然,程序只能替代層次分析法的運算部分,由于對判斷矩陣賦值具有主觀性,常常需要通過其他的方法進行確定,如Delphi方法等。在把設定好的判斷矩陣輸入程序進行運算時,程序可以保證矩陣運算的精度和效率,在對代碼進行優化和擴展后,還可以將過程與結果數據導出到Excel和Eviews,以方便進行后續的數據整理和計量分析。
另外,如前所述,本程序存在一個局限,即需要在滿足同一層次內各指標對所有下一層次指標均產生影響的假定時才能正確運行。筆者將在今后對程序進行進一步的完善,提升其功能和易用性,使其能滿足不同類型、不同條件下的層次分析法分析,在日常生活的計算機輔助決策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凌澤華.層次分析法在企業核心員工界定中的運用[J].經營管理者, 2010,(2).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