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性評價范文
時間:2023-03-21 09:06: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現性評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153-02
教學技能的訓練應采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1]。本研究把表現性評價引入提問技能學習,通過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和教師評價,對師范生提問技能的現狀進行評析,提出提高提問技能的策略,以期有針對性地指導提問技能的學習和訓練。
一、研究內容
提問技能是指教師通過提出問題來檢查和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自己得出結論,發展思維能力的教學行為方式[2]。本研究運用表現性評價,通過微格教學,對學生提問技能中問題設計、提問方式和介入與回答評析三個環節10個要素的現狀進行了評價和分析,并提出相應提高提問技能的策略。
二、研究方法
1.樣本。以一所地方師范院校兩個年級125名本科師范生為樣本。
2.表現性評價量表設計。表現性評價是通過學生自己給出的問題答案和展示的作品來判斷學生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3],是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重要評價手段。在分析提問技能構成要素的基礎上[4.5],結合建立基本要素分析量表的基本步驟[6],設計了由環節、要素、學生表現水平三部分組成的提問技能表現性評價量表。
三、測評方法
運用表現性評價量表,結合微格教學,運用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對學生的教學情況進行評價,分析學生在提問技能上的優勢與不足。評分標準為學生表現符合一個要素得一分,不符合不給分,沒有其他分。
四、結果與分析
1.問題設計。
從表1可以看出,在問題設計四個要素中,大多數師范生能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所提問題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在問題種類方面,近一半的師范生不能設計不同水平的問題,只提了低層次的問題;在提問秩序方面,大部分學生設計的問題邏輯性強。在問題表述措辭方面,40%的學生所提問題措辭不清楚,不能抓住問題的重點,聽課學生難理解問題的本質。
2.提問方式。
從表2可以看出,在提問方式四個要素中,大部分師范生能把不同問題分配給不同學生,關注面較廣;但只有67.2%的師范生一次提問一個問題,符合提問數量的要求。35%的師范生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問題時間和回答時間;還有約1/3的師范生提出了修辭性問題。
3.介入與回答評價。
恰當的介入可以鼓勵和啟發學生回答問題。從表3可以看出,在介入方面,30%的師范生沒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啟發和引導;在問題回答評析方面,42%的師范生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分析和評價或只有簡單的“回答得好”的評價,不能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
五、提高提問技能的策略
1.加強案例教學,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引領和示范能幫助學生準確、快速地進行技能學習。在問題設計、提問和介入與回答評價三個環節,以問題解決為核心,適當地引入案例,能促進學生更好地領悟提問技能的理論、設計思路和方法?;静僮鞒绦驗椋禾岢鰡栴}或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研究案例、解決問題交流觀點和學習心得依據理論剖析案例,評價學生觀點,加深對案例理念和設計的理解師范生進行提問技能教學設計評價教學設計實踐訓練反思、總結。
2.加強反思、觀摩,促進技能內化與生成。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老師,才能成為得力的、有經驗的教師。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種教育現象,正是向著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個階梯[7]。通過問題,指導學生對提問的目的、提問類型、應用原則和提問要點進行反思,提出自己的觀點,加深理解提問技能理論。運用表現性評價量表,指導學生對提問實踐訓練進行反思,明確自己在提問技能三個環節上的具體表現,明確需要改進的地方,并通過觀摩同學和老師的課堂提問,學習和借鑒她們的優良表現,提高提問技能。
3.分析問題類型,提高問題設計水平。高水平的問題比低水平的問題更能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但近一半的學生在訓練中所提問題屬于低層次問題。重要原因是學生對問題的類型認識不清楚,難于設計高水平的問題。另外高水平的問題評析有難度,師范生也怕提這樣的問題。教學過程中首先可指導學習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并應用問題案例,引導學生探索回憶性問題、理解性問題、應用性問題、分析性問題、綜合性問題和評價性問題六類問題的內涵和要求,為設計不同水平的問題提供支持。其次,指導學生分析自己教學設計中提出的問題,確定問題的層次,設計更多要求學生分析信息的高水平問題。再次,鼓勵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4.理解等待意義,提供思考和組織時間。35%的師范生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問題時間和回答時間,主要是沒有理解等待的意義??芍笇煼渡嗅槍π缘匕巡煌瑢哟蔚膯栴}指派到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提出問題后,留出適當的等待時間,使學生回答前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和組織自己的想法,并促成更多的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更多的發言。如果讓學生馬上回答問題,會明顯地減少教師和學生間、學生和學生間的交流。
5.完善介入的心理支持和方法指導。教師以友好的、支持的態度和合適的方式及時介入,能鼓勵和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提示學生給出問題答案。部分師范生沒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啟發和引導,主要原因是教學過程中緊張、拘束,不能集中注意傾聽學生回答或對介入的方法理解不好。在教學中,首先指導師范生課前進行心理調適,克服緊張感,教學過程中能集中注意傾聽學生回答,為及時介入提供心理支持。其次,指導學生明確介入的方法,并有針對性地預設提示、重復或追問[4]。
6.拓展回答評析方法。在問題回答評析方面,大部分師范生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分析和評價或只有“回答得好”等簡單評價,不能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有的是沒能記住學生回答的內容,不知評價什么。有的是學科基礎薄弱,對學生的回答不能做出合理判斷,難于評價。也有不知回答評析的方法,只能做簡單評價。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師范生認真備課,預設問題的評價方式,教學過程中抓住學生回答的要點。其次,掌握回答評析的方法,可通過重復學生的正確觀點,更正錯誤的觀點,鞏固學習效果。通過繼續提問、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習得以擴展和延伸。通過強化,激勵學生,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許雪蓮、徐斌艷.談為準教師搭建教學技能學習的腳手架[J].教育探索,2013,(5):51-52.
[2]鄭曉蕙.生物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7-178.
[3]Elliott,Stephen. Creating Meaningful Performance Assessments[J].ERIC Digest,1995,9.
[4]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3-67.
[5]俞如旺.生物微格教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189-255.
篇2
1.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必然。《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成人教育是傳統學校教育向終身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型教育制度,是實現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對不斷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薄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進一步明確:“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特別是成人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背扇私逃巡皇菃渭兊膶W歷補償教育,更應該面向未來社會發展,擔負起創新人才培養和終身教育的功能。要實現成人教育教學目標的轉變,必須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而考試評價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節,是考評教育目標實現與否的重要指標,考試評價制度改革蘊含在教學改革之中。改革成人教育考試評價制度,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是保證成人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2.傳統考評方式難以全面評價學員素質。目前的成人教育還沒有完全走出以知識傳授為中心、以文化傳承為主的教育模式,往往把教育的任務僅僅歸結為學習系統的理論知識與掌握實踐技能,把考試分數作為教育評價的終極結果,將學生成績的好壞等同于其能力與素質的高低。一些院校以教考分離、題庫建設、評價標準數值化等作為切入點進行考試制度改革的嘗試,但主流的考試評價方式———傳統的標準化紙筆測驗,偏向于學生記憶能力的評定,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識記、理解和簡單運用的情況,可能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而對于學生在現實工作中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卻難以做出準確考評,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學業素質的測評更是無能為力。
3.表現性評價適合成人學員特點。成人教育的對象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能力特點,他們學習目地明確、務實,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需要的是加強理論知識,掌握專業技能,提升工作能力,獲得國家與社會承認的學歷文憑和各類有效資質證書,切實提高自己的素質。從一般意義上講,成人的機械記憶能力不如青少年,而理解和分析能力則強于青少年,這就要求在教學環節中針對成人學生的生理、心理和學習特點,對于陳述性知識的考核應該適當降低關注程度,更多的關注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表現性評價通過明確的評價標準,靈活的評價方式以及有效的評價結果,不僅能夠進行學業成就評價,更關注過程性評價、質性評價和非學業成就評價。
4.表現性評價促進成人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表現性評價能夠將簡單成績評定轉變為綜合能力評價,將單一考試轉變為多元評價,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和發現問題的積極性,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探索和創造出問題解決的方法,不但能更直接、更真實地考查學生的學習結果,更強調在真實的任務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習的態度;表現性評價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發展性,使學生的潛力盡可能得到發展,有助于促進個性化的教學,培養創新性人才,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為成人教育考試管理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從而全面提高成人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二、表現型評價應用于成人教育考試管理的途徑
1.樹立正確的教育評價觀。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培養和造就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基于這一培養要求,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評價觀,建立以人為本的評價體系,在多元智能理論與全面發展評價觀的指導下,實現從只注重知識的灌輸,轉變為強調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挖掘和培養,促進學生全面、個性、自由地發展。表現性評價不單純依靠考試,還能通過日常的觀察和實踐的鍛煉,挖掘每個學生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學生的潛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和主動發展,從而使我們的考試評價真正成為促進教育發展的加速器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孵化器。
2.構建合理的表現性評價目標任務。表現性評價的目標主要包括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內容,其依據是課程標準和教學實際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由于工學矛盾等多方面原因,成人學生往往對于與工作無關的知識,表現出相當程度的不愿意學習的態度,而對有助于工作能力提高與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知識更感興趣。因此,在制定表現性評價目標時,要針對成人學生的特點,對于一些識記性、概念性和陳述性的知識,主要考核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態度與體驗,而對于相對較復雜的應用性、綜合性和發展性的學習任務,評價目標不僅包括學習的成果,更應包括對學習任務的理解及完成任務時多種技能的運用過程。
3.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傳統型教師往往局限于單一學科專業,較欠缺多學科或跨學科知識與技能,教學中多關注于知識的講授,常常忽視學生對學習的參與過程,通過傳統考試方式考核學生對知識的識記與掌握,而對實際運用知識能力較難把握。創新型教師則能夠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強調多學科融合貫通,不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能根據每個學生的優點、不足以及發展需求,合理設計并實施表現性評價,在觀念上注重考試的診斷、激勵和促進功能,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進步與變化;在評價目標上關注學生的學習的思維過程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導向上,強調學生參與學習和評價整個過程,根據學生個性特點與潛質,制定因人而異的考核目標與標準,充分調動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3
教師必須有理想,要對教學生涯有一個長期規劃,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品質。
教師的眼界和寬容影響著學生發展的高度。
教師教給學生的應該是“樹根”,而不是“樹葉”,這樣學生才能夠持續“生長”。
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實實在在發展。
時光飛逝,我與蘇志紅老師相識已十三載。蘇老師也由一名略顯青澀的青年教師,成長為今天濱海新區的“教壇名家”。看到她在課堂上揮灑自如,深受學生的喜歡,我倍感欣慰。
蘇老師善于思考,熱衷教學研究。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她難能可貴地有著高遠而執著的教育理想。多年來,她把“不因果報勤修德,豈為功名始讀書”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她承擔或參與了多項市級課題研究,形成了富有個性的研究方法。她對“表現性評價”的理論研究具有前沿性特點和實踐性價值。
蘇老師勤奮好學、富于創新精神。她閱讀大量教育教學書籍,積累了三萬多字的讀書筆記。她以“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指導自己的地理教學,形成了關注學生情感、重視學生地理素養提升的教學風格和特色。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她把備課融入自己的生活,經常利用寒暑假游歷祖國的名山大川、了解各地的風土人情,積累了大量圖文資料。因此,蘇老師的地理課總是充滿著鮮活的美感和熱烈的激情。
(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第一中學教學校長 張秀云)
“如何實現學生地理素養的提升”是長期以來困擾許多地理教師的一個問題,我也一直在嘗試用多種方法來解決。近來,我通過在高中區域地理復習中開展課前五分鐘學生展示活動,發現其能夠帶來教與學的增值。通過反思,我發現這一做法其實就是教師對表現性評價的運用,斯廷金斯指出,“表現性評價為測量學習者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異問題或完成特定任務能力的一系列嘗試?!庇谑?,我對如何運用表現性評價來促進學生地理素養的提升展開研究。
一、精心設計表現性評價的任務
表現性評價能否有效開展并實現預定目標,關鍵在于表現性任務的設計。高二文科生要對初中學的區域地理進行復習,而傳統復習方法讓基礎好的學生沒興趣,基礎差的又跟不上,學生的地理素養不能得到全面提升。于是,我選擇表現性評價作為載體,設計了學生展示活動――“課前五分鐘系列演講”,第一學期的主題是“行游中國”,第二學期的主題是“行游世界”。這樣就把區域地理復習化整為零融入到全年的教學中,同時也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二、教師調控保障評價有效開展
在完成表現性評價任務的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調動多方面能力并付出努力,這既是向全班展示自己綜合能力的一次機會,又是互相學習的過程。但如果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就會出現由于開局沒控制好而導致后面的演講敷衍了事、整個活動出現騎虎難下的局面,提升學生地理素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就無從談起。
首先,我選擇地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排在前面展示,這樣對后面的學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在實際中有時與教師的預設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學生創新性不強,有些學生時間觀念不強,這說明教師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判斷上有欠缺,也說明我們目前常用的一些評價方式不能客觀反映學生的地理素養。此外,還必須引導學生既要學習先講的同學的思路,更要有自己的創新,否則會出現連續幾個學生講的思路基本一致的現象。這些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就要求教師在每次演講后的點評要到位,以保障后續活動的有效開展。并且,由于這個活動可以把每個學生的思想、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對待新情況的反應能力,以及任務完成過程中的態度等方面的差異都反映出來。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培養學生與他人共有的品質,而且要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這樣才能將表現性評價促進學生多元智能發展的效能發揮出來,才能將評價的重心放在關注學生差異、為了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的層面上。
其次,為了保障活動的有效開展,教師還需處理多方面問題。比如:個別住宿生以住校為借口沒準備演講活動,教師就要引導住宿生可尋求走讀生的幫助,但最好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資料,同時不要過于依賴網絡和演示文稿。還有,課堂氣氛的調控也很重要,如,活躍、人緣好的學生一上臺,學生就興奮起來,我會稍稍嚴肅地說:“好,大家安靜,我們開始吧!”而當比較文靜或稍內向的學生走上臺,下面往往比較安靜,學生自己也比較緊張,我會用輕快的口氣說:“可以開始了嗎?”這時教師和同學們期待的目光對他是一種鼓勵,他會順著教師的話緊接著帶來開場白:“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
三、重視表現性評價的系列開發和改進
“課前五分鐘系列演講”活動的實施,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空間,他會感受到課程不是只與授課教師相關,而是與自己的認知世界相關,他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卷入”到課程當中。但是,最終學生是否獲得持續“生長”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表現性評價系列開發的影響。
除“課前五分鐘系列演講”這一表現性評價類型的實施,我還讓學生在演講結束后,結合從其他同學演講中學到的和教師的點評,以及同學的評價,對自己的演講內容進行整理和完善,并制作成地理手抄報上交,學期末在各班展覽。
四、關于實施表現性評價的思考
1.表現性評價可以與課堂教學合二為一。
要打破過去先“教”后“評”的思想禁錮,應認識到評價本身就是一種教學活動,理想的評價方式可以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實現其既“顧前”又“慮后”的作用,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2.表現性評價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
因為表現性評價不僅關注評價結果更關注評價過程,而對過程的評價使其具有多種評估功能,可以有效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溝通合作、分析歸納、創新思維、與人分享等多方面能力。這樣就把評價的重點放在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上。
3.表現性評價能夠促進學生的持續“生長”。
貼切的評價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成功、激發內在動力,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這樣,學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有能力去不斷地追求更高的學習目標,并對“生長”的過程充滿自信和滿足感。
4.表現性評價的運用需關注兩方面問題。
一是任務的設計要以學為中心,既要遵循知識的內在聯系,又要關注學情,這樣才能反饋有效的教學信息。二是要明確評價不是終結性的,而是為如何開展教學提供證據的,教師必須敏銳、客觀地收集信息并做出基于證據的教學決定,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綜上,表現性評價在促進學生學習、提升學生地理素養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而如何在教學中有效發揮其功能仍需深入研究,特別是關于表現性任務的設計和評價標準的制定是后續研究中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
我推薦的書
《教育想象――學校課程設計與評價》,【美】艾斯納著,李雁冰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
篇4
[關鍵詞]表現性評 價評價量規 PTA量表
一、表現性評價的概念和發展趨勢
1.表現性評價的界定
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又被稱為“基于表現的評價”(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3P”評價(performanCe,portfolios,produCt assessment)。表現性評價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特定任務來測量學生的狀態。R.斯廷金斯(RiChardStiggins,1987)對于表現性評價的權威性定義為表現性評價是測量學習者運用先前所獲得的知識解決新異問題或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一系列嘗試。
表現性評價之所以成為20世紀90年代教育界和測量界的熱門課題,是因為它符合建構主義理論(ConstruCtivism)、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認知心理學理論(modern Cognitivepsychology)等現代教育理論。
2.表現性評價的發展
(1)國際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表現性評價在許多國家受到格外的重視,英、美等國在80年代后極為強調詳細的學習目標及表現性評價,重視對研究技能、觀察能力、口頭表達技能、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儀器操作能力、調查與設計能力的訓練與測評。這些能力的測試主要通過實踐作業、書面作業、口頭作業與聽力作業、表演等加以實現。在澳大利亞、英、美等國有一些成功的嘗試??偟膩碚f,國外對表現性評價的應用已經趨于比較成熟的階段,評價專家和教師們對提高表現性任務的結構、結果效度、類推性的策略和技巧做出大量的研究;各州或地區開發大量可參考的表現性任務以及統一的各學科表現性評價標準,以備教師參考。
(2)國內,自2004年9月起,山東、廣東、寧夏、海南等四個省(區)進行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實驗。歷時近4年,表現性評價受到了課改區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重視,在各學科中進行了許多嘗試性的探索。從目前國內的應用范圍來看,表現性評價主要在日常教學評價領域中推廣,旨在通過它來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從未來的高考改革趨勢以及07年的各試點省的高考方案來看,大學對學生的選拔將會逐漸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其中。表現性評價以其側重實踐和真實的特點必將成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工具。
二、C語言課程實驗評價的現狀和表現性評價的優勢
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是我國高校計算機專業必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就是以培養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為主要目的,又是一門實際操作性極強的課程,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課程的教學質量。實驗是課程進行的重要環節,提供資源,集中時間給學生充分的編程實踐機會,但其實驗的評價方式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學的發展。傳統的等級考試,這種終緒性評價方式更注重學習結果,反饋信息有限,把程序設計能力這樣涉及知識性、技能性、情感態度等多個目標領域的學習成果,只當成了知識性的學習成果,基于課程設計本身的特點和教學目標,這種評價方式已經不適應課程設計要求了,應當有所變革,以適應教學的發展,并促進學生的發展。
表現性評價在課程實驗評價中的使用日益得到關注,表現性評價融入到C語言實驗課程教學之中,是教學評價研究中的重要內容。實驗教學目標的多重性也必然要求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學生設計程序是一項復雜的表現性活動,與之相適應,對其進行表現性評價成為可能。表現性評價可以讓學生充分地、公開地、全方位地展現自己,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對學生表現的觀察來評定學生的程序設計能力,包括題目設計能力、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程序調試修改能力及相應的個性心理發展。通過表現性評價促進學生程序設計能力的提高,為學習者打下良好的程序設計基礎。由此,表現性評價應用于C語言課程實驗具有更多優勢和生命力。
三、C語言實驗中表現性評價的實施建議
表現性評價需要系統的準備和實施,在此過程中有幾個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提出以下幾點實施建議。
1.明確評價目標和評價結果
如果要想正確理解和實施表現性評價,必須首先要明確評價目標。用各種學生的表現來說明學生在理解、知識或操作技能等不同層次教學目標上達到的水準來描述學習的結果。這種描述把學生、教師評價和學習的重點明確指出來。教學設計中教學目標的描述與學習結果的描述原則是一致的。
2.選擇和設計恰當的表現性評價的任務
表現性評價可以根據表現性評價所用情景的真實程度分為:紙筆型表現性評價任務、識別型測驗、結構化的表形性評價、模擬型表現性評價任務、真實任務樣本和擴展性研究性學習任務。表現性評價的情景當然越接近現實世界中真實的情景越好,但是教師在選擇評價的類型是,還需要充分考慮實現的難度、消耗的時間、硬件支撐條件等問題。
3.設計可行的評價量規
在表現性評價過程中,制定一套完善、全面而又公正的評價量規是評價的核心內容。制定量規的時候,教師應該和學生進行充分的商議和溝通,而不是教師單方面制定。同時在學生完成評價任務之前向學生解析清楚量規的內容,評價的方法和標準。
制定表現性評價的評價量規通常包括以下步驟:
篇5
一、表現性評價及其對實驗教學的意義
上世紀90年代,表現性評價成為教育界和測量界的熱門課題。它是在學生學習完一定的知識后,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特定任務來測量學生的狀態,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常以擴展性的任務和對學生復雜行為表現的分析為基礎。表現性評價目前被許多國家及學科采用,相較于傳統的評價方式,通常有以下特點:(1)在表現性評價中,學生必須自己創造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用自己的行為表現證明學習過程及結果,因而要求激發學生高水準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表現性評價要求教師在教學和評價中擔任新角色,要求教師要完成表現性任務的設定,評價規則的制定以及長期的對學生表現的觀察記錄,這一切任務及最終對學生的評判都要依靠教師自身的經驗智慧。(3)表現性評價能夠消除學生對傳統評價的抵觸,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讓評價成為學生發現問題,自我提高的方式。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設計、觀察、操作、思維及數據分析處理等實驗能力,實驗態度習慣、與他人分工合作的能力、環保意識等實驗素質,都應作為教師考評學生的關注點。而基于表現性評價的實驗教學過程,通過制定靈活的評定量表及檢查表等工具,能夠更加全面地對學生的上述能力及素質進行考察。對于學生,由于測驗具有導向作用,學生在經歷過表現性評價后勢必會考慮以這種新的評價標準為依據尋找自身不足,調整學習策略,而又因這種評價在實驗教學中多次重復進行,必然對教學會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促進學生上述實驗能力及實驗素質的提高;對于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對完成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表現性任務,獲得學生發展狀況的豐富信息,一方面可以使教師更加全面地掌握學生,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還可以對教學目標產生積極的影響,鼓勵學生發展復雜的能力和技能。
二、植生實驗教學中引入表現性評價的可行性分析
(一)具備實驗教學改革大環境創新是科技發展的方向,是目前整個社會弘揚的主旋律,而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又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2]。因此,對實踐教學的改革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而高校不僅專注高等教育,也是培養基礎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所以高校的實驗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植生實驗教學實施表現性評價具備了良好的改革大環境。
(二)學科與實驗課程發展要求植物生理學是一門實驗學科,隨著新的研究技術與研究成果不斷滲透,該學科的內容、研究技術與方法也在不斷更新和充實,相應地使學科的實驗課在“內容、形式和模式上”都要作出調整,實驗課的核心不再是傳統的驗證性實驗和技術學習,而更多地轉向解決和研究植物生命現象的思路和方法上[3],表現性評價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植生實驗課所需的“內容、形式和模式上”的變化。
(三)具備高素質的教師團隊在植生實驗教學中實施表現性評價,要求教師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最好形成教師團隊,依靠團隊力量共同完成表現性任務的設計、評價標準的制定等課前準備。在高校從事植物生理理論及實驗教學的人員綜合素質較高,且一般不止一人,容易形成團隊力量。
(四)開放的實驗室環境學生要完成表現性任務,單純的實驗課堂已無法滿足要求,需要有相對開放的實驗室環境供他們在自由支配時間來進行實驗。對此,充分利用高校的公共實驗資源,如省級或校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綜合實訓室以及植生實驗室的非上課時間等都是解決上述矛盾的措施。
三、表現性評價在高校植生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在植生實驗教學中實施表現性評價主要包括表現性任務的設計、表現性評價內容和標準的制定、表現性評價的具體實施等過程。相比較傳統的測驗,表現性評價比較耗費時間和精力,通常選擇最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來運用表現性評價。
(一)設計表現性任務好的表現性任務具備以下特征: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應用性,可操作性,與知識的聯系性以及一定程度的開放性。由于受學時的限制,傳統的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開設的實驗內容主要為基礎性、驗證性實驗,綜合與研究性實驗較少。為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中設計了“口頭表述”“、基礎性實驗”及一定比例的“半自主性綜合實驗”這幾種類型的表現性任務。其中,前兩種表現性任務的設計旨在考察學生對基本實驗原理的把握與理解、基本的實驗操作與分析能力,而“半自主性綜合實驗”[4]則與它們不同,它是由教師限定半自主性綜合實驗命題,學生設計方案之前,教師通過做命題內涵及實踐意義的引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隨后讓學生以組為單位自主設計實驗方案。這類實驗因能考察鍛煉到學生較多的實驗能力及素質,是目前植物生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一大方向。
(二)設定評價標準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選定了表現性任務以后,應結合表現性任務的要求和表現性評價的特點制定評價標準。結合植物生理學實驗自身的特點,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實驗設計能力,儀器使用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工合作、實驗態度、習慣等實驗素質,數據處理及分析能力,問題處理能力以及實驗報告等方面。結合上述要求,為突出實驗內容的綜合性和實用性,我們選取了與農業生產關系較為密切的“玉米幼苗對逆境的生理響應”實驗作為表現性任務,并設定了如評價標準(表1)。
(三)實施表現性評價(1)如上,教師在設計好表現性任務并制定出相應的評價標準以后,應將任務及標準提前發給學生,對表現性標準做出相關解釋并對表現性任務給予意義和方案方面的提示,讓學生產生興趣。在任務執行過程中學生對照標準可以檢查自己達到的水平,有利于提高學習的有效性。(2)學生在開展具體表現性任務的實驗過程中,對其出現的問題和錯誤,教師要適時地引導并鼓勵學生以組為單位定期討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要求學生要做好實驗記錄。(3)實驗結果采取綜合評價的形式由三部分組成:學生自評,組內成員間互評以及教師根據學生表現做出的評價(師評)。評價活動結束后,及時將結果反饋給學生,使學生獲得自己學習的有關信息,方便學生及時進行自我反思與改進。
四、植生實驗教學實施表現性評價的建議
篇6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表現性評價 評價模式
一、前言
評價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課程目標的保障,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各類教育的評價長期存在的一個大問題是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功能。本是手段的考試卻成了學校教師教育追求的目的,以致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導致的結果是教師與學生重結果,輕過程;重學業成績,輕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重量化和書面測試,輕綜合評價??荚嚦蔀楹饬繉W生、教師和學校的最重要的標準;在對學生的評價中,過于注重紙筆測驗、過于偏重書本知識與技能掌握的評價,忽視對學生知識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的評價,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評價。評價沒有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自我反思,從而影響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什么樣的評價模式能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
二、學生全面發展的內涵
1.全面發展與英語學習
隨著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和國際交流的日益廣泛,英語在學生自我發展中的作用愈發重要。英語學習不再只是語言知識的掌握、語言技能的訓練,也不再只是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體會其他文化,為建立社區之間和國家之間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礎”(張華,2000)。根據現代教育對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要求,外語教學應該具備兩方面的功能,在科技教育層面要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完成生活、工作、學習、文化交流、科學研究等各項任務的能力,在人文教育方面要培養學生情感態度、文化意識、道德品質等人文素質。全面發展中的各項素質都表現在語言輸入與輸出之中,都可以通過一個人的語言行為進行評價,也應該通過語言行為進行評價。因此,英語學習中的全面發展體現在學生對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及策略的運用。通過語言運用可以判斷一個學生對語言知識、語言技能的掌握,對策略的掌握、對文化的了解,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情感水平、文化素養、道德品質。因此,評價應以學生的表現為依據,采用表現性評價模式。
2.全面發展與學生個體差異
全面發展是在尊重個性發展前提下的全面發展,而學生的個性差異又表現在學習風格、語言基礎、多元智力、學習動機等諸多方面。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這些差異,學習評價中也同樣要關注這些差異。
(1)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
一般說來,學生的學習風格可以分為視覺型、身體運動型、聽覺型;獨立學習型、合作學習型(王薔,2003);分析型、整體型、綜合型;場依賴型、場獨立型;思考型、沖動型;輻合思維型、發散思維型(陳英和,1997)。全面發展同樣包括學習風格的優化,學習評價要照顧到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評價活動應盡可能多樣化,以適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的要求。
(2)學生語言基礎的差異
課程設計所依據的入口水平為同一水平,但是同一班級的學生、同一年級的學生其學習基礎卻存在很大差異。這不僅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中要注意分析學生的不同需求,而且在過程性評價中及階段終結性評價中要照顧到學生不同的語言基礎,將重點放在學生的進步而不是最終結果上。
(3)學生多元智力的差異
根據加德納德多元智力理論,人們一般都具有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自我內省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九種智能(吳志宏,2003),但是不同的人卻表現出不同的智力優勢。語言學習追求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與和諧發展,自然也包括多元智能的發展。英語學習所培養的不能只是言語―語言能力,同樣也必須使學生在邏輯、節奏、運動、人際交往、自我內省等各方面得到發展。評價同樣也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多元智力差異,關注學生的多元智力發展,使評價促進學生智力的全面發展。
(4)學生學習動機的差異
學生不同,學習動機也不同。學習動機不同,學習中的投入不同,學習效果也就不同。要保證有效教學,教師就應該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動機,培養融合型動機,激發內部動機,降低工具型動機。因此,學習評價還應該體現動機激勵功能,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表現性評價模式
筆者認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習的評價應該采用表現性評價模式。表現性評價是在學生學習完一定的知識后,通過讓學生完成某一實際任務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的一種評價方式,包括表現性任務和對表現的評價。它的評價方式有別于傳統的紙筆測驗評價,是對學生能力行為進行直接的評價。它最早并不是在教育領域提出并得到運用的,而是運用在心理學領域和企業管理領域。如在非語言的心理測試中,要求被試者通過動手操作具體的實物而對被試者的某種技能進行評價;在工廠里,主管人員通過觀察受雇者在完成一項特殊工作任務時的表現來對工人的工作作出評價。直到20世紀40年代教育測量學家才開始對表現性評價產生興趣并加以研究,并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獲得迅速發展,成為今天國外在學校課程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的一種獨立的學生評價方式。
表現性評價同時具有真實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的特征,指向學生的發展,屬于發展性學習評價。首先,評價依據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包括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體現出對學習過程的關注。評價所依據的表現是學生運用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文化知識及策略知識完成學習任務、完成真實任務、解決學習問題、解決現實問題的表現,既注意過程,又注意任務完成的質量。評價不以知識的掌握為核心,主要評價對知識的運用。
1.表現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
每個人都有情感、知識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學生的發展不只表現在語言上,同時還表現在其他諸多方面。這些方面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沒有情感、文化、策略等方面的發展,語言能力的發展勢必受到影響。要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就必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評價不只是集中在知識和技能,同時還注重學生的情感、文化、道德、策略等各方面。
2.表現性評價倡導多元的評價方法
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改變原來單一的測試方式,運用多種多樣的評價手段、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綜合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既要有量化評價,又要有質性評價;既要有測試,又要有觀察和表現記錄;既要有同步評價,又要有后續評價。所有評價數據都可以存入學生的成長檔案袋。根據功能的不同和所記錄內容的差別,檔案袋可以分為展示型檔案袋和文件型檔案袋、最終成果型檔案袋和過程成長型檔案袋(Linn & Gronlund,2003)。表現性評價的成長型檔案袋是一種綜合性檔案袋,對學生的成長記錄、階段成果記錄及最終成果記錄分類保存。這樣既可以為課程考核提供依據,也可以為升學選拔提供參考。
3.評價注重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教學及評價活動都以服務于學生的發展為宗旨。評價中學生既是評價客體,又是評價主體。評價不僅要有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同時還必須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要求學生參與評價的整個過程,從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制定,到評價材料的收集及分析反饋。通過學生對全過程的參與,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調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4.表現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由于多元智力、學習背景、學習風格、語言基礎等多方面的差異,學生不可能在同一水平線上發展,也不可能按照同一速度、同一模式發展,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目標及發展速度和軌跡會呈現出一定的獨特性。評價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和認可學生個性化的價值取向,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發揮每個學生的不同潛能,在保證其全面發展的同時促進其個性發展。
5.表現性評價以標準參照為主
評價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因此采取標準參照的評價方式,而不是常模參照的方式,以減少評價的甄別特征,強化評價的診斷激勵功能。根據每個學生的發展目標分析其學習中的優勢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改進意見,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而不是凸顯同學間相比之下的進步。
6.表現性評價注重與教學相結合
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評價必須與教學有機結合。評價與教學的結合表現在評價活動融于教學活動之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而不是附加于教學的緊箍咒。教學中可以開展研究性學習、項目學習、任務活動,通過觀察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中的表現,通過分析其任務完成情況,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情感策略發展、語言能力發展,等等。
7.表現性評價與評價性測試
表現性評價要求終結性考試采納評價性測試的理念,而不是傳統的標準化考試。以往的測試內容以語法、詞匯、閱讀、聽力、寫作為主,口語能力涉及很少。聽力只是錄音選擇,閱讀只是檢查學生信息判斷、信息轉述、推理推論、詞義猜測等方面的能力,語法和詞匯多為知識的考查,寫作缺乏真實性,完形填空無法檢測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性測試在內容上要取消語法和詞匯的專項考查,改為通過任務表現的方式,增加口語測試,加強閱讀、聽力、寫作的真實性。根據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特點,增設基于錄像內容的聽力等方面的考查。試題設計中既要照顧到語言技能,又要照顧到情感、文化、策略及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使測試真正考查學生的全面能力。
當然這種評估也存在著不足,主要表現在:評分標準如何確定,如何評估,如何掌握標準,另外,評分還帶有主觀性、信度較低,并且這種評估費時費力等。
四、結語
課程改革的成功以評價改革為保障。在目前各種評價理念層出不窮的情況下,我們必須遵循評價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宗旨,這樣我們的評價改革才不會迷失方向。因此,目前的關鍵是在改革學習評價的同時研究如何處理評價與教學的關系、評價與測試的關系。
參考文獻:
[1]Stiggins,R.J.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erformance assessment[J].Educational Measurement:Issues and Practice,1987,6(3):44-42.
[2]Gardner,H.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Basic Books,1999.
[3]Genesee,F.& Upshur,J.A.第二語言課堂評估[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4]Linn,R.L & Gronlund,N.E.教學中的測驗與評價[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5]陳英和.認知發展心理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6]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高一虹.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社會心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篇7
【關鍵詞】表現性評價;護生;護理技能;護理技能培訓
表現性評價主要考察學生在完成某些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知識與技能的水平;目的是測量學生在一系列任務中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推理問題的能力,并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特點是注重過程、關注個體。對于我校的具體情況,生源來自不同層次,大多數是考不上高中,甚至在初中就已經養成不愛學習的壞習慣,如何把這樣的學生教好,是擺在我校的一個重要問題,特別是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即是腦力和體力勞動的結合,需要動手能力要強,如何把這些學生培養成技能型的護生就是我們護理專業的重中之重,表現性評價的應用使護理教學效果明顯提高。就此談一下近幾年的體會。
一、學校重視,運用表現性評價加強護生護理技能培訓工作
自08年開始,針對即將要生產實習的護生,對于已學過的知識淡忘的很多,特別是實習即將用到的護理技能知識,又考慮到有限的實驗室,以往又沒有計劃學時,怎樣來加強?實驗中心就向校領導申請決定用7、8節學生不上課時間來加強表現性評價護理技能培訓,這一輪培訓得到師生認可。就這樣逐年的表現性評價在護理技能培訓就開展起來了,經過幾年培訓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由過去7、8節業余時間改為上課時間,由過去無計劃改為有計劃,由過去培訓標準不統一逐漸統一,由過去考試制度不完善逐漸完善,現已形成了一個有序的體系,在護生即將生產實習前我們就有序地進行加強培訓。
二 、師生共識,運用表現性評價共同做好護理技能培訓工作
通過運用表現性評價加強護理技能的培訓,師生互相勉勵,共同在培訓過程中,探討表現性評價在護理技能培訓工作怎樣做得更好?培訓過程中教師通過表現性評價的應用,都得到了提高和加強,真正做到為人師表,責任到位,認真負責指導,對于每項操作,在每輪培訓過程中都有不斷完善,每位教師取長補短,不斷改進把培訓工作做好。
護生在運用表現性評價培訓過程中,受益更是匪淺。通過運用表現性評價培訓他們夯實了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技能方面地知識,為實習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能夠有自信去實習和工作。
三、解決存在的問題,運用表現性評價不斷完善護理技能培訓工作
通過近幾年運用表現性評價對護生的護理技能培訓,我們是在工作中不斷探討和改進,在培訓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和糾正。從中看出,護理技能培訓不是一項獨立的工作,單單從實習前加強護理技能培訓是達不到教學目標的,必須從入校就應該著手重視起來。護理技能培訓不只是幾項操作,在這些操作中充分體現一個護生的綜合素質。如從儀表舉止到語言溝通,從理論知識到實踐動手能力,這一階段培訓是對護生綜合素質的總加強。因此,要想靠幾周時間加強是不夠的,必須把每個環節都重視起來,這樣才能真正把這個階段培訓工作落到實處,做好做強,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結論: 總體來看,通過近幾年運用表現性評價對護生的護理技能培訓教學實踐表明,護生都得到了加強,知識掌握的更比較完整,記憶加深,收效明顯,可使護生對各項基本操作有了扎實的專業技術認識,從而加強了各項技術的基本操作能力;臨床工作實踐也已得到證實。作為培訓教師一定從實際工作中把表現性評價教學不斷加強和完善,把培訓工作,做到程序化、制度化、標準化,為中職護生的實習及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的健康,奠定好基礎,更好地把中職護生打造成符合時代所需的有用的“白衣天使” !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科學探究能力;表現性評價;城鄉學生;公平性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章編號:1002-0845(2007)02-0021-02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科學教育界已經摸索出了評價探究能力的多種方式。如果以效度作為維度,它的兩端分別是紙筆測驗(paper and pencil test)和表現性評價(performance assessment)。前者通過一套試題來測驗學生的探究能力,后者讓學生動手探究,教師通過直接觀察來評價,或讓學生同時把過程和結果寫在工作單上,然后教師對工作單進行評價。相對而言,紙筆測驗效度低,但效率高、信度高;而表現性評價效度高,但信度不高。兩種評價方式各有優缺點,也各有用場,如TIPS(the test of integrated process skills)及其修訂版TIPSII等就是紙筆測驗方式,至今仍被很多研究者使用[1];表現性評價形成較晚,但由于它與教學方式更一致,因此在西方國家發展迅速,已成為美國、英國等國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的主流形式,如國際上三次大規模的科學成就研究(簡稱FISS、SISS、 TIMSS)、英國的表現評價單元(APU)、美國的國家教育進步評價(NAEP)等都采用表現性評價方法來評價探究能力[2]。
我國新課程改革不僅把科學探究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也倡導運用表現性評價來評價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然而,與其他評價方式一樣,表現性評價并不具有天然的公平性,不謹慎的使用可能會使某些群體學生處于不利地位[3]。因此,必須弄清其對各種群體學生的影響,以保證這種評價方式的公平使用。本研究將研究城鄉學生在科學探究能力的表現性評價中有何不同,并在此基礎上討論相應的教學和評價改進建議。
二、方法
(一)樣本
用一套物理電學試題測試35個初三班,然后在平均分無顯著差異的城鄉中學中各選出兩個班級,城市學生114人,鄉鎮學生128人(表1)。
(二)程序
1.設計探究任務:探究任務為“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探究電流大小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按正常教學進度,這是學生下兩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由筆者、兩名大學物理教學法教師和兩名初中物理骨干教師一起設計探究任務、結構性工作單(表2)、評分量規(表3)。
2.學生探究:把學生分別安排在各自學校的兩個教室里,每個教室一個監考教師。考慮到器材不足(鄉鎮中學還從周圍學校借一部分),兩個探究分開同時進行。每個學生用一套器材,按照結構式工作單進行探究,在留空處寫上過程和結果。每個探究時間為45分鐘,休息15分鐘后再輪換。
3.評分:由參與設計的兩名初中教師先對5個學生的工作單進行預評,協商兩者評價不一致的地方后,再評另5個學生的工作單,進一步統一意見后才對所有學生的工作單進行評分。各個過程要素的評分一致性系數在80%~95%之間。
三、結果和分析
從表4中看到,總體平均分都比較低(滿分36)。可能是學生實際動手探究的機會少,或學生不熟悉這種評價方式;其他一些研究表明,也可能是學生的認知水平還未發展到這一步[4]。
表4結果表明,城鄉學生的總平均分差異顯著,這與一些國外研究結論不同[5]。這可能是國情不同造成的,我國鄉鎮中學的教師素質、硬件配備等教育資源差,學生難以真正地動手動腦,很少經歷識別變量、制定計劃、制作圖表、動手操作、轉換數據、歸納結論等過程。但總分也許難以反映城鄉學生特點,深入到過程要素可能有助于了解城鄉學生的不同表現。
表5結果表明,對于假設,城鄉學生差異不顯著。假設是在頭腦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進行推理,而學生已學過本研究兩個假設所需要的電學知識,況且兩校學生物理知識水平相當,因此兩校學生的假設水平差異不大。這個結果似乎表明,只要具備相應的知識,不管是否具備探究經歷,都可以一樣進行推理假設。但對于識別變量,鄉鎮學生比城市學生表現差,似乎出人意料,因為在明確表述的假設中已經隱含著自變量和因變量,要識別這些變量并不困難。這很可能是鄉鎮學校幾乎沒有或很少做探究,以至學生對這些概念比較陌生。對于計劃和圖表,鄉鎮學生比城市學生表現差,這可能是像筆者經常發現的那樣,一些鄉鎮教師為了省事,把制定好的計劃和表格直接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操作,或干脆自己操作,以至學生很少經歷這些“麻煩”的過程。關于記錄的數據,鄉鎮學生也比城市學生差,從中可以推斷鄉鎮學生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等儀器的能力較差,學生平時不僅幾乎不做或很少做真正的探究,而且也很少做菜單式的電學實驗。對于形成結論,鄉鎮學生也顯著差于城市學生,顯然是學生平時缺乏分析數據的機會所造成。
鄉鎮學生除了在假設方面稍好之外,其他方面均差于城市學生,主要是由于鄉鎮學生幾乎沒有或很少做探究造成的。筆者在鄉鎮學校經常發現,實驗探究變成了“理論探究”,即能講的盡量講,能省的盡量省,目標直奔結果。也許,講授法對物理理論等陳述性知識是奏效的,但對制定計劃、制作圖表、操作儀器、記錄并轉換數據、歸納結論等程序性知識卻很難奏效,后者需要在具體情境中多次實踐,才能內化為一般能力并遷移到復雜情境中去[6]。另外,探究過程類似于認知心理學的產生式系統,一環扣一環,一個環節出問題將導致后續環節也出問題[7]。
四、討論和意義
本研究的結果與其它研究既有一致也有不太一致的地方,不一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國情不一樣,我國城鄉教育資源差異很大;學生年齡不一樣,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15歲左右的學生;探究任務不一樣,任務或器材的些許改變會引起學生較大的反應改變;評價方式不一樣,有的用紙筆測驗,有的用直接觀察的表現性評價,本研究用工作單的表現性評價,等等。盡管如此,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城鄉學生在表現性評價中的表現,其教學和評價的意義都是明顯的。
教育資源公平問題已經擺上了政府的議事議程,相信鄉鎮中學教育資源會有所改善。但不管怎樣,也離不開學校和教師的自身努力,利用身邊生活材料做低成本探究活動就不失為一種創新舉措。這不僅可以有效緩解實驗器材不足的狀況,還可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新精神。但是,由于城鄉差異的客觀存在,如果在科學探究能力的高利害評價中采用表現性評價方式,鄉鎮學生可能會處于不利地位,因此目前表現性評價還不能替代紙筆測驗,應是相互補充。至于城鄉學生在科學探究能力的多種評價方式中的表現有何差異,多種評價方式應如何互相補充,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Burns,J.C.,Okey,J.R.,and Wise K.C.(1985).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process skill test:TIPS II[J].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2,p169-177.
[2]lawrenz,frances;huffman,douglas;welch,wayne.(2001).the science achievement of various subgroups on alternative assessment formats[J].science education,v85 n3 p279-290.
[3]Darling-Hammond,Linda.(1994).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and educational equity[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V64 n1 p5-30.
篇9
一、開展表現性評價的過程與思考
在研究與實施表現性評價的過程中,我們綜合運用了文獻研究法、實驗研究法、個案研究法等,在具體實施表現性評價時,堅持行動研究法,不斷地在行動中研究、在行動中修改、在修改中再實施再完善。
1、資料與文獻的學習與研討。課題開展之初,由于對表現性評價知之甚少,因此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先后學習了《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發展性評價的認識》、《數學學習中的表現性評價》等書籍或文章;積極開展了校內研討及與專家的對話,并在專家的指導下學習了國外的一些表現性評價的案例。通過這些學習,我們對表現性評價的意義、特點及操作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為自己的研究擬定了初步的思路。
2、確定適合開展的表現性評價的內容。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表現性評價本身的特點,結合現行教材的具體內容和當前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們確定了從以下三方面在數學教學中實施表現性評價的研究:
(1)一至六年級各冊教材中有關實踐操作的內容。
(2)根據學生學習的需求,將現行數學教材中的知識拓展而進行的小調查、小統計、小實驗、小研究等。
(3)學生運用數學語言(口頭和書面)表達的能力。
3、開展個案研究
(1)設計表現性任務。在設計表現性任務時,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任務的指導語和評價標準。任務的指導語要用清晰、簡潔、適應學生年齡特點的語言描述希望學生知道什么和做到什么;而評價標準必須立足于我們的教學目標,十分明確、具體,要清楚準確地描述出學生應有的行為表現以及表現的不同等級水平,說明不同等級的表現具有哪些優點和弱點,使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而不僅僅是知道一個等級。在實踐中,制定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時,我們立足于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一級目標,進行細致分解制訂出二級目標,還盡量多地進行學生訪談,聽取學生的意見,并讓學生參與制定評價標準,力求使學生對于評價標準具有最大的認同感。
(2)小范圍實施表現性任務。表現性評價的基礎和核心就是讓學生完成一個表現性任務,因此設計出初步的表現性任務后,接下來就是在學生中小范圍實施,我們的做法是:
實施前,教師要指導學生明確活動要求,理解評價標準。在多次的實踐中我們認識到:學生應該知道評價的標準,明確的標準不僅可以使學生知道關鍵信息,也可以使學生確立一個奮斗的目標,激發學生表現出他們最佳的行為。
實施過程中,學生按任務要求進行活動,教師進行組織與觀察、記錄等。在此過程中,我們也盡量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活動的主角,他們除了按任務要求開展數學實踐活動之外,在得出評價結論時,我們鼓勵和要求學生積極開展自評和互評,通過“協商”達成評價結論。活動結束后,教師主要根據現場觀察、課后訪談、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記錄表、完成任務的表現情況表及上評價指導課,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質性評價,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活動指明努力方向。這一環節,在反饋評價信息時,教師與學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改進措施,以保證改進措施的真正落實。
4、推廣與應用。經過多次的實施與修改后,將已形成的任務定稿在年級內予以推廣,操作程序與小范圍實施時基本相同。在推廣與應用中進一步檢驗表現性任務的信度和效度,并逐漸形成數學學科的表現性任務資源庫,供本學科教師共享。
二、對評價結果的應用
在實踐中,我們所獲得的表現性評價結果一般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活動中學生自評和小組內的互評,記錄在表中;另一部分是教師根據學生自評、互評及在活動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學生表現對學生進行的質性評價。
對這些評價的結果,教師及時在教學中給予學生一個反饋,并與學生一起制定今后的改進措施;其次,一個學期結束時,教師利用《學生素質評價手冊》這個家校溝通平臺,給予學生家長一個評語的反饋,引導學生家長除了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之外,更全面地關注孩子各方面的情況(如參與態度、合作能力、學習體驗、價值觀等)。
三、研究成果
1、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所增強,數學實踐能力、反思能力和評價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培養。(從學生的數學日記中可以了解)
2、已初步開發出一批(主要分為兩大類)表現性任務:測量與計算類、調查與分析類。
此外,在數學操作活動中開展表現性評價也作了一定的實踐嘗試,初步開發出了一些較為成熟的表現性任務。為下一階段表現性評價的持續開展奠定了基礎。
3、形成了多篇有一定質量的論文和案例。其中,論文《開發設計與使用數學實踐作業的表現性任務初探》發表在《新鄭教研通訊》,《小學生數學實踐作業的表現性評價研究》發表在《鄭州教育科研》。案例有《畫圓》、《你喜歡什么電視節目》等。
篇10
長期以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關注更多的是學習結果.如作業、成績、問題的結論等;而對學習過程、以及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尤其細微的表現則關注較少,甚至視而不見錯失教育良機.事實上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是學生知、情、意、行等呈現的舞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受教育的影響,隱含教育的因素.新課程關注更多的是學生怎樣“學”,怎樣“做”,考量學生在“學”、 “做”背后的思維參與程度以及每個細節中所隱藏的深層原因.正是由于新課程著眼于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整體發展,重視學生整體的發展,因此評價就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再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學習的很多因素是無法通過定量的方式來衡量的,也無法在終結性評價中客觀反映出來,必須將評價伴隨于教學的全過程中.注重開展表現性評價、發揮評價的形成,對于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那么,什么是表現性評價?在教學中如何開展表現性評價,筆者談談看法.
表現性評價是指在教學活動的自然狀態下,教師用自己的感官、輔助工具等對學生的行為、參與狀態、表現等過程性學習細節進行關注并適時評價的評價活動,其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注意力、參與狀態、反應意識、交往狀態、思維程度、情緒表現、生成狀態等細節,并思考其在此表現下的動因,隨機進行恰當評價;在課后要充分利用學生日志,成長記錄卡(袋)等了解學生,對作業、課堂表現作出適當評價.通過表現性評價鼓勵學生不斷思考、嘗試、實踐、親歷探究的過程,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開展表現性評價要以學生為主體,發展為核心.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表現與反應,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如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討論、交流、合作的參與程度;學習中的積極表現,閃光點;在思考、獲取知識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操作過程中的動手能力、表達能力等都是表現性評價的主要關注點.筆者以科學探究為例談談表現性評價的開展.
科學探究既是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課學習的方式、方法,探究的本質在于發現規律,解決問題;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形成人的良好素養,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活動來發展其科學素養,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在教學中應重點評價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技能、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探究性教學中的評價對以下方面要格外關注: (1)參與探究活動是否積極主動,能否持之以恒,是否實事求是;(2) 觀察是否全面、細致,問題是否恰當、有價值,設計是否合理、測量是否正確,表達是否流暢清晰,交流是否充分、多向有效;(3)搜集、整理信息、進行分析綜合信息的能力怎么樣,動手能力,合作能力怎么樣?例如,在《探究串聯電路中電流的關系》的教學中,通過實驗觀察提出問題:“串聯電路中的電流有何關系?”在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這一環節,學生可能會作出多種猜想.如“電流相等”,依據是串聯電路電流路徑只有一條 ;“逐漸減小”, 依據是串聯電路電流從“正極”到“負極”有能量消耗;“逐漸增大” 依據是老師演示的串聯電路燈泡亮度不同,越亮的燈泡電流越大等等.無論學生的哪種猜想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此時教師都應給予充分的評價.首先,既然是猜想、假設,就無誰對誰錯之分,并且學生的猜想都有充足的理由;再則,恰恰是學生的多種猜想,說明學生豐富的想象,體現出學生思維的多向性、發散性,這不正是思維的價值、教育的價值所在嗎?同時這也是解疑時機的開始,教師此時應把握時機給予積極的評價:“同學們不同的猜想表明,你們都有豐富的想象,而且理由都很充分,表明你們觀察細致,思考深入.”這種評價可以是面向全體的、也可是個體的.無論針對誰它都有極大的激勵、促進功能.也正是由于學生猜想與假設的多向性,我們才要通過“制定方案,進行實驗”這一環節的活動來驗證到底誰的猜想是正確的.通過表現性評價既激勵了學生,又激發了他們進一步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