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校園生活的作品范文
時間:2023-03-30 14:17: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現校園生活的作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繪畫創作,首要的是選擇題材。因為學生上創作課,最困難的是不知畫什么,很容易使創作一般化、概念化。為此,首先要引導學生欣賞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并且強調說明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因為,成功的美術作品,都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評價,是作者理想和愿望的表現。如初中美術教材第六冊《妞妞》這幅畫,通過靠在磨盤邊吃飯的小女孩的動作和神態,表現了我國農村廣大農民生活走向富足、安定這一主題;而《秋》《農家》等作品雖也是以農村幸福生活為題材的創作,但卻從不同角度表達了美好的生活情趣。要啟發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無論風景、靜物、人物,一盤水果、幾棵蔬菜……只要是美的、動人的,都可以入畫,這也可以激發學生進行繪畫創作的積極性。
二、注重創作構思,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完成一幅作品,藝術構思是中心環節。在構思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把在生活中搜集到的素材進行選擇、加工、整理、提煉,力求構思完美。學生選擇的題材大多都是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和發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以及對祖國的歌頌和對未來理想的追求。如反映校園生活的題材,就要仔細品味教材中同齡人的作品,滿懷熱情地去表現自己的生活,從事感人的藝術創作。再如,處理歡慶的題材,就要啟發他們從和平、幸福的角度來立意,用寓意、象征等藝術語言進行構思、構圖,使學生掌握從題材到主題、從生活到藝術、從內容到形式這一創作規律,對自己所選擇的題材反復推敲,不斷探索。對于學生來說,這不僅是一個復雜而艱苦的創作過程,實際上也是思想認識不斷深化、不斷進步的思維過程。盡管他們的表現技巧還欠嫻熟,但是通過這個過程,可以培養學生靠艱苦的藝術實踐去表現生活的優良品質。
三、在生活中發掘創作素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繪畫創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積累,培養學生經常畫生活速寫的習慣是搞好創作的基礎,不少創作題材都是在速寫中萌生的。因此,鼓勵學生去觀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多畫速寫,以捕捉生動感人的形象資料是十分必要的。以我國著名已故女畫家周思聰創作的《人民和總理》這幅作品為例,作者在這幅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就曾多次深入災區,從生活中發掘大量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通過這些,可以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人品和刻苦、執著的奉獻精神,使學生受到教育。
觀察能力是與創造能力同步發展起來的,沒有觀察也就難以更好地想象,觀察是學習與創作的基矗如表現日新月異的城市變化時,學生們可在放學路上或家中窗口,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會觀察到最能代表城市風光和最能表達自己心愿的那一面。學生可能對自己所觀察到的東西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加之在具體構圖時的情緒和想象,就會產生有明顯個性差異的作品。這時要引導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創作充滿自信,使學生在觀察、感受、創作中得到樂趣和滿足。
篇2
拍攝成本低廉。目前DV攝像機價格適中,小巧方便,便于攜帶,拍攝耗材成本很低,新型號的機器甚至達到零成本,例如硬盤數碼攝像機、存儲卡數碼攝像機。
制作技術完善。計算機硬件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方便了數碼影視的后期制作,只要在普通的家用計算機上,通過IEEEl394接口或者USB接口,使用大多數攝像機廠家提供的編輯軟件,以及各種免費的編輯軟件,就可以方便地編輯。
渠道多樣。制作輸出上可以采用多種格式和媒介來承載作品,例如磁帶、光盤、網絡視頻文件,通過日益快捷的互聯網絡,到網上,使大家可以方便地瀏覽作品,擴大作品的影響力。
正是由于數碼影視創作的這些特點,促進了整個數碼影視的創作,導致了目前使用DV來進行各種影視創作的人群不斷擴大,廣義上來說,數碼影視的創作已經完全進入到一個平民化、大眾化的時代,人們在主流媒體之外,可以看到獨特的創作手段和獨特的創作作品。
大學生DV影視創作的出發點
DV影視所具有的這些特點,使大學生找到了一個可以反映自己對生活獨特的觀察與體驗,以及表達自己所思所想的有力工具。在目前的大學校園里,隨處可見同學們拿著DV在拍攝,一些DV發燒友更是自編、自導、自演,創作了大量的DV電影,這些作品蕩漾著青春的活力,體現著時代的氣息,故事情節與拍攝手法上都日趨成熟與完美,并開始具備了一定的藝術內涵,深受大家的喜歡。雖然他們的作品還不能像歐美大片那樣,走進寬銀幕影院供人觀賞,但在開放的互聯網上卻逐步傳播開來。大學生正成為DV影視文化的熱愛者,他們用DV與人分享他們的生活經歷、精神感悟。作品題材主要集中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愛情、反思,作品普遍反映了他們的生活,以及他們對人生和社會的一些思考,創作的出發點大體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校園生活。這類題材的作品在大學生影視創作中占據的比例很大,很多大學生初學DV的時候,拿起機器拍的就是周圍同學的生活狀態,作品里面有反映勵志發奮的,也有頹廢憂郁的,有關于友誼的,也有夸張地模仿影視作品情節的,整體上大多數作品偏陽光一些。
上海交大學生DV作品《我的太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品定位為“大學生獨立電影的顛覆之作”,是由上海交通大學Z-worksII獨立電影工作室精心打造的一部校園新喜劇。以往大部分學生自制影片,基調多以灰色為主,節奏沉悶不堪,甚至不知所云,而《我的太陽》率先打破這一怪圈,大膽采用陽光搞笑的風格,讓人眼前一亮。在影片中,你再也看不到“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那些“滄桑”、“郁悶”,取而代之的是緊湊明快的情節、令人捧腹的笑料和靈光閃現的智慧。年輕人自己拍自己的生活,比起普通的青春偶像劇,不但更加真實,也更富于想象力和創造力。《我的太陽》在定位上推陳出新,更加符合青年觀眾的胃口,觀眾大可以放松身心,像看一部普通電影一樣享受獨立電影的樂趣。學生的DV影視作品把在校園的學習、生活集中地反映到作品中,夾雜糅合了各種有代表性的思維,留下了校園生活的回憶,但是這種創作很多只是對自己生活的一個記錄,沒有任何更深層面的反映。
青春情感。這類作品制作數量也是居高不下,武漢華中理工大學的大學生曾經組織武漢一部分高校的大學生,聯合海選演員,網羅制作人員,以求薈萃精英,制作大型校園青春情感劇。通過對校園生活的隨意拍攝,創作者自己也感覺需要做一些改進,希望“講故事”,想把故事講好一些、講生動一點,浪漫的青春情感題材正好切合了他們的這種想法,盡管由于受到其他影視作品的影響,作品中有模仿的痕跡,這類題材的作品故事結構類似,沒有太多新意,但是從側面反映出大學生DV影視創作已經轉向追求更大的表現張力。他們希望通過情感故事這一同齡人所熟悉的題材,獲得更多的認同。
關注社會。在前面幾類題材制作得有泛濫的趨勢時,部分大學生已經認識到:單純地模仿影視,閉門造車式地創作校園愛情劇,已經對觀眾沒有吸引力了,需要新的拍攝興趣點,而對于人生、社會的一些思索,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想讓自己的作品能夠更有內涵、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想。很多大學生把鏡頭對準了社會最底層的人們,“近些,再近些”,“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這種真實、誠懇的創作思維占據了他們的想法,很多作品開始帶有紀錄片的色彩,這對于他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無煙煤店》就是這種紀實作品的一個代表,這部制作于2005年的紀錄片,獲得了“2005大學生優秀DV紀實作品有獎征集”一等獎。作者董鈞當時還是西安美術學院的學生,花費近一年時間拍攝了這部27分鐘的彩色紀錄片,“它用草根階層最原汁原味的語言和生活背景,講述了從陜北老家到西安謀生的父子三人的生活故事。他們在城市的某個角落里以經營一家無煙煤店為生,小本生意的辛酸、辛勞后追求幸福和快樂的美好心情、瑣碎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細微的市民心情和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在短短27分鐘內得到了最淋漓盡致的演繹”(《西安晚報》)。
很多影視創作的專業人士也對大學生DV作品表現了更多的肯定,“很多作者能夠用非常自覺的電影語言來真實地記錄我們的社會生活,這一點非常可貴。”影評人張亞璇說。
中央電視臺“講述”欄目制片人梁紅說:“看這些學生作品,你會發現他們的視角非常廣闊,他們能夠拍到一般電視臺專業紀錄片工作者拍不到的東西。很多學生作者拍得很勤奮,用很長時間去觀察、去完成一部作品,很難得。”
DV影視創作紀實作品涉及廣泛的社會生活,或主題深刻、內涵豐富,或青春朝氣、唯美動人。作品創作手法豐富多樣,影視語言運用準確到位,反映出紀實DV已經成為當今紀錄片多元化發展中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且大學生對其興趣濃厚,運用手法也越來越嫻熟。
大學生DV影視創作的不足
學生影視作品的優勢是能夠鮮明地表現出校園文化,大學這個特定的氛圍,決定了校園文化純凈、純粹的特質和高貴、典雅的氣質,這是他們鮮明的特色。但由于大學生本身所處的局限,在DV影視創作的過程中體現出了一些不足。
反映范圍狹窄。校園生活從最初的純粹“玩”的心態開始,他們使用DV拍攝自己的校園生活、學習的壓力、周邊的人和事等。不管是劇情作品還是紀實作品,都沒有脫離學校這個范疇,還有一些作品題材邊緣化,翻拍主流媒體的東西,進行顛覆式的再創作,所謂“惡搞”,甚至一些社會公認的經典作品都成為顛覆的對象,所有這些大部分原因是學生的生活局限引起的,單純甚至有點枯燥的校園生活,與社會缺少接觸,缺乏對周邊事物細致的觀察能力,導致了學生作品反映范圍狹窄,缺乏深度。
創作過程松散。絕大部分作品都是團隊成員來合作完成的,在創作的過程中,由于對劇情設計和影視語言的缺乏把握,對設備的不熟悉,導致了劇本結構不夠完善,特別是初學者表現得更明顯,作品節奏拖沓冗長,畫面不夠完美,對解說詞和音樂濫用。很多作品甚至從第一秒鐘出現第一格畫面,直到全片結束,整條聲軌都鋪滿了流行音樂和解說詞。他們如此自覺地使用這種方法敘述,仿佛從未想到過還有其他可能。流行音樂跟拍攝對象的感情和生活完全不搭調,甚至背道而馳。它是由作者自己從別處拷貝過來,硬貼上去,而不問那是不是作品本身的要求。他們只是開口,卻并不知道自己想說的是什么,也從未想過為什么要那樣去說。
制作技術欠缺。大學生對于數碼影視的制作,很多是從課程學習開始的。但是由于教學過程的時間性很強,大學生對于影視語言、設備、軟件的熟悉程度不夠,而學校對設備的管理制度,也局限了他們的創作,在制作過程中,缺乏時間來對作品精益求精,反映在作品上,就是一些綜合的技術性問題還沒有解決,“想不到,也做不到”,沒有能夠進一步發掘拍攝編輯設備的制作潛能,也沒有充分使用影視語言來完成作品,拍攝的基本功、后期的制作效率、畫面剪輯的技巧都有欠缺。
大學生DV影視創作展望
目前大學生總體價值觀多元化,道德框架少,注重個性和自我感受。他們表達自我的方式已經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大學生用語言文字、辦文學刊物等傳統方式大不一樣了。DV是高校大學生一種記錄自己成長經歷、表達自己、理解社會的載體。所有的創作者拿起DV面對被拍攝者想要表達、想要抒發的應該是一種真誠,很獨立的思考,真誠的表達。盡管大學生DV影視創作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創作手法稍顯稚嫩,但是他們所具有的強烈的創作熱情,以及積極的學習,深入細微的觀察能力,關注自己身邊的、周圍的一些有感觸的事將促使他們的作品進入一個更高的層面,更多地反映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所思所想。DV影視創作,這一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將對大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產生有力的推動。
篇3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作文;體驗式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233-01
作文教學,要教會學生描繪生活,先要教會學生體驗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生活、 體驗自主創作,讓作文回歸生活,學生作文才會文情并茂。
一、豐富學生生活,提高認識能力
1、提高學生對對學校生活認識水平。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在學校里度過。作為教師就應該幫助學生如何發現校園生活的樂趣,認識校園生活,熱愛校園生活。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校園自然環境、校園人際交往、學生的學習活動、課外活動。如我校每周的流動紅旗大評選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是所有學生都參與的常規評選工作,與班上每一位同學的言行休戚相關,這就是學生很好的寫作材料,但學生往往熟視無睹。我注重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仔細觀察得到循環紅旗的班級的同學的神態,沒有得到的班級同學的神態,揣摩他們當時的心情,就寫成了《我在這里成長》、《流動紅旗系我心》等作文。
2、提高學生對家庭生活的認識。家是溫馨的港灣,可學生卻很難找到這種感覺。每日與父母朝夕相處已是司空見慣了,何有新的感觸?要讓作文成為學生生活的真實需要,給作文以生活的靈性,克服作文虛假空洞的現象,使學生的作文能力基本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教師可啟發學生從家庭成員的一顰一笑捕捉人物內心的情感變化,追溯事情的來由,體驗家庭生活的喜、怒、哀、樂。學生把這樣的情感帶進作文,就會反映活靈活現的樸實而平淡的生活,久而久之學生也激起了熱愛家庭的情感。如:《我的家》的作文就顯現了家庭的天倫之樂。
3、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小學生作為社會化的人當然也離不開它的影響與陶冶。我們從以下幾方面指導學生關注社會:留心新聞及報紙的社會消息;上學、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哪些現象;家長帶孩子進入的各種社交場合。
二、運用多種方式,訓練學生寫作
1、以活動為載體訓練寫作。(1)進行記事作文的訓練時,我們可以針對一個主題讓學生搜集材料,開展演講活動,可以配合重大節日組織學生舉辦各種慶祝會,利用中隊活動召開“談天說地”、“暢想未來”、 “著名風景區導游”……(2)平時組織學生野游,參觀造船廠,深入農村生活……(3)定期舉行校園科技節……讓學生的才華得到展示,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自然就會生發出借助筆來表達的愿望。如召開了“談天說地”主題班會后,學生有感而寫。
2、掌握寫作方法。小學生的習作,無非是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寫好這類文章的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寫法,把握規律。
(1)寫人可通過一件事寫人,可通過幾件事寫人;可表現人物一個方面的特點,可表現人物幾方面的特點。為了表現人物的特點,必須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特點;必須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
(2)寫事若寫一件事則要注意:記敘要完整,“六要素”缺一不可;內容要具體而有條理,事情的主要經過要詳寫;用準人稱,寫出真情實感。若寫幾件事,則要注意:中心明確,先后有序,有詳有略,注意幾件事情之間的聯系,讓幾件事緊密地成為一個整體。
(3)寫游記要按一定的順序把游覽的過程和所看到的景物有選擇、有重點地寫下來。寫參觀記最重要的是按時間的順序、地點的轉移,將參觀時所見所聞有選擇、有詳略地寫出來;既要寫人物的活動,又要進行景物的描寫,把參觀過程(動態)和看到的景物(靜態)寫清楚――讓學生掌握這些寫法的主要途徑是教師結合范文剖析,學生從讀寫中領悟。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表達方法之后,可以讓學生自由表達,不受課本的要求限制,不為教師的指定所左右,題目可自擬,體裁可自定,內容可自選,做到形式多樣化取材生活化,語言兒童化,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如《媽媽的眼睛》一文,就把媽媽的眼睛寫活了,全文沒寫媽媽的一句話,卻寫出了媽媽的善良與嚴厲。
3、創造生活天地,拓寬寫作訓練。教師還應該為學生創造想象的空間,在想象中學會創造生活。
(1)看物聯想,小學生想象力往往是隨著外界事物刺激而引發的,具有無意性。根據這一特點,作文課上,可有意識出示幾件小物品,給學生直觀刺激,引導他們看物件,相聯系,構環節,寫成文。
(2)動手創作,我們組織學生定期開展小制作、小發明競賽,讓學生聯系生活的一些具體現象和問題,開展動手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大膽地發揮創造才能,在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脫穎而出時,積極引導學生把構想的過程和實踐經過通過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升華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設計生活。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更是生活的主人,注重為學生創造契機,讓學生自己設計生活,發展創造力。教學時,可設計人物角色,讓學生假設自己是未來的老師、廠長、醫生、工人等等,去設計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會、生活、職業、工作、成果……
三、讓學生自主評價作文
篇4
關鍵詞:合唱藝術;組建;訓練;作用
中圖分類號:J616.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3-0082-01
一、校合唱團的組建與組織
合唱藝術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具有其他藝術形式難以替代的作用。當下有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的合唱團,一個學校參加或舉行重大活動及校慶慶典等,不但展示了學校整體的精神面貌,也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一)因地取材精心選拔隊員。在選拔隊員時,根據學生自愿報名的方法,再通過目測,視唱及發聲,選拔音準、形象相對較好,性格活潑開朗,集體榮譽感強的,熱愛唱歌,有一定的音高感,節奏感及較靈敏聽覺的學生。
(二)嚴格管理形成制度。學校合唱團是一個眾人合作的團體,無論在規模、范圍上都尤為重要,可推選2-4名教師在一線負責指導、管理,也可推選其中有較強責任心和業務能力及組織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擔任隊長(主要負責隊員的考勤、組織和教會男女高、中低聲部的識譜練習)嚴格管理,服從指揮,確定訓練及演出等方面的紀律,確定訓練內容,制定訓練時間、計劃及排練進度等,嚴格考勤和登記,定期總結匯報,建立每個隊員的學習和訓練檔案,每期進行一次“評優”活動。
二、校合唱團的訓練
(一)隊列訓練。要求所選隊員具有良好的集體觀、紀律性及吃苦訓練的精神。加強學生儀表訓練及站、立、行、發聲的訓練。可通過長跑提高肺活量,有了良好的呼吸方法和氣息的運用能為合唱打下好的基礎。訓練應井然有序,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會對學生的毅力、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等良好品質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重視識譜、理論知識的訓練。合唱團在進行新曲排練時,分成男高、男低、女高、女低四個聲部進行訓練,做到節奏準確、音符到位,在合排時,要求中途不停頓,通過指揮者對作品進行速度、力度、演唱情緒等方面的處理,使學生的演唱能更好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讓合唱形式有更強的表現力。這就要求隊員有較強的識譜與一定的協作能力,因而訓練前指導老師要進行樂理知識的講授及訓練。學生對作品有了整體感受及合唱的整體意識,就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在合唱中的作用。
(三)重視協調在合唱中的訓練。協調的原意是合唱的各聲部在演唱過程中相互取得應有的關系所產生的音響效果。這種效果具體屬于音量、音色、音準三種因素。這三種因素在合唱協調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協調的要求與合唱指揮者和演唱者的聽覺和內在感覺有著密切的關系。合唱隊員必須具備產生各種聲音的能力,不僅要對歌唱器官的狀態有著靈活掌握的本領,能使自己的聲音隨合唱音響的要求及作品內容的變化,產生出及豐富的表現力,還要正確處理作品的內容從而產生不同的感情和情緒,由此引發的歌唱生理狀態,以此豐富音色的表現力。
三、合唱團在校園生活中的作用
(一)可以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校合唱團選取的歌曲大都是歌唱偉大的祖國,贊美生活的。對祖國的美、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通過旋律、和聲、復調等表現的完美極致。每當唱起《黃河大合唱》時,那種與國家共存亡的澎湃心情就會立刻涌現,會強烈感受到中華民族堅強勇敢的民族精神。學生通過演唱這些富有特點的歌曲,感受到祖國的一切是多么崇高、美好。
(二)增強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在合唱訓練中,不僅要求做到口唱、眼看、耳聽,聲音狀態、以及聲音的強弱、口型以及吸、呼、起、收都要盡量求得一致,才能做到聲音的統一、和諧。而且還要求學生深刻理解、分析作品,使歌曲所描繪的情景、人物形象反映到大腦中加以思索,做到感情、形象和聲音的完美統一。通過合唱這種特殊的訓練,調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思維,從單一思維逐漸走向全面的思維,豐富了想象力,促進思維與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篇5
關鍵詞:UGC;網絡視頻;原創;新媒體
一、緒論
據2015年7月CNNIC的《第36次互聯網洛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民規模有6.68億,半年增加網民1894萬人。網絡普及率為48.8%,與2014年相比多了0.9個百分點。中國移動互聯網規有5.94億,與2014年相比增加3679萬人。網民中移動互聯網人數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88.9%。由CNNIC的數據發現,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中浸透十分廣泛。新信息技術的發展和4G手機的普及,促進中國上網人群的消費行為開始朝移動端轉移。新技術具備快速、便捷和簡易的特性促使“接入端”變得更加廉價和容易,用戶創造內容(UGC)無處不在,伴隨著中國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中國UGC模式將進入它的高速發展期。
二、UGC視頻內容的發展現狀
根據艾瑞統計數據,2014年中國在線視頻市場規模為245.05億元,同比增長80.03%。主要的綜合性視頻網站有28家,電視劇類網站14家,電影網站17家,微電影網站8家,綜藝網站12家,電視臺創辦的網站14家,動漫網站14家,手機App700多個①。本文比較篩選出五個關注最高的平臺(優酷土豆、愛奇藝、搜狐、騰訊、樂視),為樣本從視頻主題、緊扣熱點和視頻主要人物三個方面進行分析。通過對五大視頻網站一個月熱門視頻的數據統計,總結和歸納出如下幾點。
(一)UGC視頻內容主體豐富,呈現多元化特征。UGC視頻主題的類型有:親情、惡搞、愛情、童年故事、搞笑娛樂、校園文化、生活、紀實、奮斗、關愛、人生感悟、教育、懸疑、其他。
根據UGC視頻的內容,主題為“惡搞”的視頻最為常見,此類視頻大部分是通過對熱門影視劇進行個性化剪輯、再配音或配樂以表達諷刺的效果。以“愛情”為主題的視頻數量次之,這類視頻的制作優美,內容有表現人與人的愛情,也有表現舊時代的愛情觀。排在第三的是“娛樂搞笑”視頻,它與“惡搞”視頻不一樣,“惡搞”側重再解構作品來諷刺或幽默經典,而“娛樂搞笑”類的視頻是用開心輕松的格調來引人發笑。之后是“親情”和“校園生活”。“親情”視頻敘述的內容大多是二代關系,呼吁兒女與父母處理好好相處,珍惜與父母生活的時光。“校園生活”主題的視頻,幾乎都是大學生作品,講訴校園生活的點滴,有迷茫頹廢,也有積極陽光。剩下的其他主題從多元的角度,有變現理想的,有展現景色的,也有專門展示攝影技術。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UGC視頻內容十分豐富,表現出大數據時代文化的開發性與多元性。
(二)近四成UGC視頻內容緊貼社會熱點,時效性強。UGC視頻內容總體上林林總總,但又有存在共性。研究發現,有接近一半的UGC視頻內容都為社會熱點。其中,包括社會現象、時事熱點和網絡熱門事件。
社會熱點的UGC視頻中,關于“社會現象”的內容繁多,這類視頻重在展現一種社會現象,對特定的新聞事件沒有特別強調,用于引起人們反思。如一線城市房價問題、就業困難問題、兩代關系、剩女問題等。其次關于“時事熱點”的視頻,創作點緊緊與時事熱點相扣,時效性很強。每一個時事熱點一旦出現,便立刻成為UGC視頻題材來源。最后是有關“網絡熱門事件”的視頻,這類視頻多為對網絡熱門事件的系列評說或巧妙運用。
(三)UGC視頻內容的主要敘述群體是學生和白領,缺乏對弱勢群體的敘述。從UGC視頻主要人物的職業來看,表現學生這個群體的視頻最大,占29%;其次是白領,占14.5%;第三是普通市民,這類視頻淡化了人物的職業,而以人物的故事為主;第四是主持人,這類視頻類似脫口秀類節目,多為主持人對某個事件的評說。除了以上四類外,失業者、農民工、小偷、警察、城管、教師、騙子、藝妓等有一定占比。有20%的視頻無明確主要人物,多為對影視劇或動漫游戲的剪輯。
三、UGC視頻內容存在的問題
其一、純原創視頻不多。網民完全自主制作的視頻不多,大部分視頻是網民對綜藝、影視劇、節目的再編輯。有部分視頻只是轉載國外的UGC作品。
其二、UGC視頻內容的質量偏低。UGC的視頻內容由于其制作技術不成熟,加無法負擔昂貴的拍攝器材。視頻畫面多分辨率低,音效渾濁。再次是敘述松散。大部分視頻時長較短,鏡頭有較多無意義場景。最后是言過其實。視頻常有命名為“超級”、“最”、“竟然”、“吐血推薦”等提示,而內容所展示較名字相隔甚遠。
其三、制作精良的視頻作品反而受到冷落。部分由草根影視制作團隊制作提的原創視頻,作品點擊量不高,絕大多數被淹沒在普通視頻作品中。
四、UGC與PGC共存
用戶生成內容(UGC)與專業生成內容(PGC)是互聯網內容的基本組成部分。PGC內容專業、商業模式成熟,但是運營成本高昂。UGC制作成本點,但也因為其質量問題還不能取代PGC,觀眾既有觀看的需求也有分享的需求。
當視頻分享平臺發現一部分脫胎于UGC,制作又很精良的內容,同時還有很多人群服務,會容易產生一種扶植關系,這一部分內容一般被稱為平臺自制內容。雖然也是平臺出資,參與平臺分成模式不同。這類視頻內容成為了平臺的一種形象代言,內容往往具有足夠的深度,能夠為平臺帶來可觀的用戶粘連性。之前經過了幾輪版權之爭,電影電視劇的版權都需要平臺花大價錢才能買到,也讓各大平臺感受到“內容為王”的重要性,所以也不難理解大戰們競相拉攏民間制作團隊創作屬于自己的自制內容。
視頻網站在經過“燒錢”買劇之后,版權電影電視劇領域的競爭門檻已經不高,但也涌入了太多競爭者,同質化競爭嚴重。這個時候由于帶寬成本的下降,視頻制作成本的下降UGC重新被大佬們拾起,鼓勵更多社會團隊和個人加入到UGC創造中來。在同質化時代的平臺競爭,更需要個性的差異化體現。UGC貢獻內容廣度提供用戶粘連性,PGC貢獻內容深度挖掘用戶消費,使這個行業能夠穩定前進。
五、結語
UGC運作模式結構組織復雜,它可能演變為無序狀態,也可能向高階段的有序過度。在這個過程中,序參數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一直到結構重新被打破。合作行為是高級的群體表現,而合作形式的更高表現是協同合作,因為它加強了組織與個體理想之間的張力。合作的地基是交流,因此成員間需進入意義編碼與傳遞。
在信息時代,UGC的產生緩解了體驗主體認知負荷,提高了體驗傳播效用。用戶及時生產者,也是消費者。UGC是傳播價值的載體,把創造力的效用與傳播力的效用合一。同時,也發現UGC存在的不足,“工業廢水”依然沒有消失。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對個人進行一定程度的規范和管理。既要保證用戶的創新性,同時也不能放任自流,對于反道理的內容應加以遏制。(作者單位:成都體育學院新聞系)
注解:
①數據來自百度軟件中心。
參考文獻:
[1]徐帆.從UGC到PGC:中國視頻網站內容生產的走勢分析[J].中國廣告,2012(02):55-57.
篇6
一、微時代下的文化語境特征
語境,指的是言語或者信息表達時的具體環境。自從2009年8月新浪微博正式開通起,一種以“微”為特點的社會文化的傳播方式發展勢頭迅猛,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語言環境:“微語境”,一個屬于中國的“微時代”正式拉開了序幕。以此為起點,“微”的概念迅速進入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2010年成為了微博元年,而緊隨其后的2011年有了中國政務微博元年、微電影元年的稱號。各種“微”概念也層出不窮,如微小說、微視頻、微信、微創新、微廣場、微電影、微支付等等。微語境下的“微”展現出微內容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的特征“碎”、“短”、“精”。
碎,就是微文化的“碎片化”特征。這里的“碎”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作為文化傳播信息的多元化,二是信息接受的互動性和零散化。“微時代”的到來,實現了普通人創造和傳播信息的夢想。被動、單一的接受信息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任何人可以隨時隨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新時代。也是在“碎片化”的推動下,電影的概念才能夠從影像的神圣殿堂中走近大眾,影像的“碎片化”最終促成了微電影的產生和發展。“短”其實就是"微文化”中“微”字的實義體現。從博客的長篇大論,到微博140字的精辟講述;從大電影動輒需要花費兩個多小時去固定的電影院觀看到用手機、平板隨時隨地都能觀看自己喜歡的微電影、微視頻,內容短、占用時間短,自然有助于其實現速度快、更新速度快的目的,而這些高效省時的特點,也讓“微文化”成為了“快餐文化”的新替代。微文化的“精”指的是精準化傳播。也就是說,作為信息的創造與傳播直接針對特定的目標,在很短的時間內在特定的用戶群中得到普遍的信息傳遞。如微電影、微信、微博等都有特定的博客圈、朋友圈、關注圈等,而正是這些分好的“圈子”使得人們能更快更準的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和分享自己的新信息。用戶對“短”和“精”的信息需求的提高,讓兼有短片的“短”和電影影像內容的“精”的微電影收獲認可和關注成為可能。總之,以“碎”“短”“精”為特征的“微”語境,讓人們從觀念上、思想上先接受了“微時代”的生活,一種以“微”視角來關注生活的方式逐漸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二、校園微電影是微語境下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
從近年來在各大主流媒體中傳播的校園微電影的命名看,可以提煉出“青春”、“愛情”、“勵志”、“感恩”、“畢業”、“美麗”、“勇敢”、“療傷”、“逆襲”等關鍵詞,若從詞性的傾向上進行判斷,各大網絡視頻平臺在價值傾向上具有明顯的“正能量”色彩,而詞語的時尚性和青春氣息,似乎也暗示了微電影在目標人群上的選取。
民間微電影作品的內容主要有幾種:記錄家庭生活為主的錄像;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短片;反映社會生活的短片;反映邊緣人物的紀錄片;自我創意的廣告片。而校園微電影作品中更多的是那種來自青年人的藝術特質,微電影作品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宣泄自我情感、表達自我想法的一種獨有的話語方式。2012年對網絡微用戶進行了一項調查,顯示出除了使用微博的網民數量增長以外,從網民對網絡娛樂內容的選擇上來看,網民通過網上收看視頻的用戶比例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5%,達到65.9%。其他網絡娛樂內容的網民使用變化率為:網絡游戲用戶從2011年的63.2%下降到59.5%;網絡文學的用戶使用率為41.4%僅比2011年增長了1.9%。相比之下,網絡視頻的用戶增長最為顯著,同時網絡視頻企業對視頻行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采取了積極的措施,為用戶提供優質的網絡視頻服務,這些都帶動了整個網絡視頻的良好發展形勢。另外酷6網電影受眾調查的數據顯示,微電影受眾主體由18-35歲的網民來成。這些人的職業集中于在校學生、企業職員等,是“最具消費能力的主力人群”。因此,校園微電影已經成為了微時代的主要體現形式和主流創作方式之一。以“微時代”為背景,“微平臺”、“微文化”、“微關注”和“微”概念市場共同構成了微電影發展的文化語境,也極大地促進了校園微電影的興起和發展。學生是微時代的主流群體,作為一種流行的藝術創作方式,校園微電影無疑是微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
三、以“微”為特征的校園微電影創作
(一)校園微電影創作中出現的普遍問題
首先就題材選擇來看,大量校園微電影的題材選擇,存在著題材單一普通、故事老套、劇情簡單等現象。校園微電影的題材主要集中在校園情感類短片,記錄大學生們的校園愛情、純真友情等情感生活、學生的課余生活、學生眼中的社會美好和社會殘酷,學校周圍的社會問題以及引發的思考,社會上熱門的話題等方面;大多數微電影主題清新,傳達出正能量,并且具有一定的時代性。但是更多學生由于人生閱歷的局限,對社會生活了解深刻度和透徹性的欠缺以及社會經驗積淀的單薄導致他們微電影創作的題材選擇常常流于平庸與普通,最終使作品陷人簡單和老套。其次在敘事技巧上,微電影雖然“微”,但它仍然是影視藝術的一種,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獨特的敘事藝術,需要將形式與內容盡可能的完美結合。在微電影中,為了保證在微時長內受眾的迅速跟進、故事的完整性及故事的趣味性其敘事結構大部分選擇“開端一發展一一結局”的“首尾”接續式模式,但是開端和結局往往被盡可能壓縮,發展常常被省略,主體部分則大篇幅地展現。那么如何在開端、發展、結局都被壓縮的情況下凸顯?潮,并保證故事的完整性需要學生擁有相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今天校園微電影創作在這方面還比較欠缺。在懸念設置、情感挖掘、幽默戲仿等敘事策略方面就更顯薄弱。最后,制作與技術的缺乏:影視技術的突飛猛進特別是數字技術的發展是微電影產生的直接驅動力。校園微電影創作甚至靠照相機、手機就可以拍攝完成,前期的器材裝備和后期剪輯合成技術支持也不是進行微電影創作的屏障,但是擁有一定的技術裝備不代表就擁有很好地運用技術進行創作的能力,更不代表具備技術與藝術相互轉化的能力。只有將技術轉化為藝術在藝術中體現出技術的微電影才能兼顧時代性和藝術價值。
(二)校園微電影創作策略
第一,重視微電影內容的選擇和編排。從創作目的上看,校園微電影作品的創作動機主要是來自教師的作業、學生自己對日常生活的理解與記錄的自我表達、為了參加各種形式的比賽、參與的各種商業廣告媒體的商業作品等。而這些創作目的的區別,使得校園微電影的作品內容有了豐富的變化,具體分為以下幾個類型:親情類、勵志類、紀實類、公益類、和商業置入類。微電影講究“微言大義”,以短小而意味深長為特色,而這正好契合了微時代的“微語境”。但“微”不是簡單,微電影也不是簡單地敘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要有一定的寓意,要使觀眾在觀后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大學生微電影創作中要選好故事,講好故事。如何選擇一個好的故事,首先要選題實,注重真實性:大千世界千姿百態,校園生活豐富多彩,校園微電影應以獨到的視角記錄童年、成長、青春、夢想、奮斗的足跡,突出人文關懷、思考、責任、擔當"。其次要精編排,注重故事的述說方式:看所選擇的題材中能否找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節和細節。人人都是一本書,影像擔當著翻閱、發掘一本本書的責任,這里不妨借鑒一下電影創作的手法:設置懸念、鋪墊人物、渲染情節、交叉敘事、加快節奏等,用對立的人物情節組合故事,用重復和重復中的變化演繹故事,使影像層次豐富,結構豐厚,內容豐滿,其實對校園生活的深人思考,發生在身邊的平凡小事都可以成為創作的題材,但是需要精心的構思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再次,切入點要“微”,注重深刻性微電影創作,一定要大處著眼大題小做,小處落筆以小見大,微電影《老男孩》故事簡單,切入點就是聚焦一對平凡的老男孩的成長經厲,但就在這成長的背后,創作者通過追溯厲史的痕跡,找到一代人的厲史存在,這就是為什么《老男孩》一炮而紅的原因;最后,創意要新穎,注重原創性:好策劃必有一個好創意,而好創意是一種智力投入,需要對大量信息的捕捉、串聯,非常規的流理組合、獨辟蹊徑,不拾人牙慧,不拘泥于陳規陋習。
第二,兼收并蓄、多元展示。著名學者時統宇也指出:“微電影不應該成為政府的官樣文章和形象工程的標識,不應該成為年輕人孤芳自賞的游戲工具,也不應該與社會負面價值相關聯更不應該一味跟商人商業利益在一起。”同樣,校園微電影應該代表主流與時代價值觀并為主流文化作出貢獻。校園微電影創作要具有一定的思考和人文關懷,否則整部電影將成為廣告的附庸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會關注價值,繼而失去觀眾興趣,淪為庸俗娛樂。因此校園微電影在側重趣味性、貼近性、注重平民話語與百姓心態的基礎上一定要有內涵上哲理性的提升。校園微電影《我的位置在哪里》獲得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一個鏡頭類”大獎,這是一部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創作的作品,它通過建筑工地上一個栽樹的吊車不知道該把樹苗安放在哪里暗喻海外學子歸國后對自身定位和處境的困惑。作品僅由一個鏡頭構成簡潔明了,但卻內涵深刻,發人深省,給人啟迪。此基礎上校園微電影創作還需要進行多元展示,通過發散思維將娛樂元素與嚴肅題材結合進行大膽混搭合理“穿越”,并輔以多義的內涵和開放的結尾。
篇7
【關鍵詞】創作;縮混;構思;技術
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充滿回憶的。在此,我以學生畢業作品《校園的回憶》來分析作品創作的指導過程。該作品以“回憶”為主題,體現校園點滴生活為基點,但想想他們自己即將離開這美麗的校園又有一種難舍的情懷,只好給尊敬的師長們,還有自己的同學,朋友們送上回憶的點滴祝福,希望他們勇敢地闖蕩。
創作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作詞;第二個階段是作曲的風格把握;第三個階段是編曲的風格確定。
一 作詞。以“回憶”為主題,體現校園點滴生活為基點。
二 作曲。在作曲方面我沒有運用太多花哨的和弦套路,整曲下來都是運用 C-E-AM-EM-F-G-EM-AM-DM-G-C,這一條套路在走,簡單的套路凸顯出了回憶中的一些畫面。選擇的樂器有鍵盤,吉他,鼓,貝斯和一些弦樂。
三 編曲。編曲的選材起初有很多構想,第一個就是把管線配器運用到流行中來,第二個是以輕搖滾的風格來編曲。但是考慮到管弦的表現力比較豐富,我想要達到的是一種小清新的風格,舒緩的音樂,就運用了鍵盤和弦樂的搭配,做出溫情的輕音樂。
接下來,我詳細闡述該作品的創作指導過程。
第一部分;歌詞及旋律的創作。
歌詞上:歌詞簡單明了,通俗易懂。表達一種校園風味。其實是表達從開學相知到畢業時的相離。
旋律線上:旋律線可以說是一首歌曲的曲調。我們將一首歌曲剔去節奏、節拍和時值,將它等值書寫在五線譜上后,可以清楚的看到旋律的線條。根據歌曲起伏的大小,不同的旋律線也會顯示出線條的起伏特征。本作品在旋律線的設計上面沒有那么多的炫技的成分,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
節奏型上:如果說旋律是音樂的靈魂,那么節奏就是音樂的軀殼,特別是對于流行歌曲的而言,節奏就顯得更為重要了。該作品主要運用到的非平穩性節奏性,主要有大切分,小切分,大副點,三連音,和八分音符,偶爾會空后十六。后十六節奏的運用具有一種向前推進的感覺,八分的連續使用會產生一種松弛的特征,類似生活中的散步;如果在用在速度較快的歌曲中則具有一定的推進感。而十六分節奏由于音符密集,連續使用時能產生一種強烈的推動性和連續感,但是因為歌曲情感可歸類為苦情歌,速度不需要那么快,故而沒有大量用到。每個節奏型都有其獨特的特征,一首好的作品要結合使用,所以我在就選擇了這幾種節奏的結合交替使用。而在副歌部分,用到的一些非平穩性節奏,比如附點節奏,它的使用會產生強烈的推進感和搖擺感,也不會讓歌曲死板。
第二部分:調式調性
調式上:在流行歌曲中,最常用的調式是由七個音組成的“七聲調式”,該作品使用了七聲自然大調作為歌曲的音調。
調性上:
首先考慮的是C大調,接著根據歌詞的描述和需要,在最后結尾的部分做了一個離調處理將C大調轉到了G大調上,通過音調的增高更加突出表現歌手內心的那種苦痛,那種撕心裂肺的吶喊的感覺,讓歌曲情緒更進一步。
第三部分:配器/錄制及縮混
配器上:在主旋律的帶領下,鋼琴注釋和弦和分解和弦以及弦樂的鋪墊,加上一些效果音效,顯得特別結實。剛開始就能體現歌曲的風格。體現了剛到學校時的那種興奮和開心。后面有鋼琴分解和弦和弦樂的鋪墊,用那種悲傷的吉他嘶喊和相思的鋼琴走著,好像主人公想忘掉一切,想忘掉所有的不開心,和對校園生活的不舍,聽眾的情緒也跟著平緩,鋼琴,吉他,鼓loop的運用,是一種舒緩的感覺,就這樣子的感覺讓聽眾置身在主人公想平緩的內心世界中。就在此時,底鼓的連敲,又一次把我們帶到了送給你的芳香的不舍情緒中。和聲進行C-E-AM-EM-F-G-EM-AM-DM-G-C,一直這樣進行著,循序漸進。無法忘記那個秋天,用微笑的記憶去收藏就算有一天天空沒有晴朗,請相信夢想堅定的方向。不斷地體現主人公的對校園的不舍的情感,可惜這是不變的事實,我們還要繼續的往前走,去面對外面的風風雨雨。在配器上,通過鋼琴分解和弦的鋪底,吉他,弦樂組,鼓組,貝斯的綜合運用,使得音樂內容更加的豐富,給聽眾有一種渴望校園生活從新來過的感覺。分解和弦的不停的變化著,在底下旋轉著。鋼琴作為中聲部的織體,弦樂組的豐富配器,進一步的書寫悲傷,揮灑憂郁。配器的豐富,也體現著學子們離開學校了的那種內心。
錄制上:錄音即是將聲音信號記錄在媒質上的過程。將媒質上記錄的信號重放出聲音來的過程稱為放音。錄音和放音兩過程合稱錄放音。常見的有唱片錄放音,磁帶錄放音和光學錄放音。就錄放音制式而言,有單聲道和立體聲錄放音之分。單聲道錄放音過程包括傳聲器拾音、放大、錄音,再由單個放大器和揚聲器系統重放。雙聲道立體聲錄放音是基于人的雙耳定位效應和雙聲源聽音效應,由雙聲道系統完成記錄和重放聲音的過程。其實要想他有好的音質其必需要有一些好的設備,監聽耳機,監聽音箱,鍵盤,電腦,話筒等一些硬件設施。在錄制完成時,效果器的運用非常重要。如降噪,混響,美化等都是很重要.
篇8
一、啟迪誘導,豐富聯象,培養學生的創作意識。
少年兒童正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旺盛時期,他們活潑好動,富于想象。豐富的想象是創造的翅膀,我們應該使兒童這種潛能和天性得到充分的表露和發揮。
(一)用類比的方法培養學生類似聯想。從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在美術知識的各個體系中,每一知識體系之間都存在著相互聯系或相似形態。因此,我根據學生所學知識的內在的或形式的聯系,以某一知識點的意義特征或形式特征為聯想的出發點,對學生平時學習的零星的、分散的知識點按相同、相似等特征進行歸類,將同類知識串聯起來,如我在教學第11冊國畫《有特點的人臉》一課時,抓住第9冊國畫《動物的臉》的繪畫方法,利用動物和人物的特點在繪畫手法上都必須經歷筆墨技巧這一繪畫方法的一致性和相似點,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并進行歸納,從而收到藝術的效果。這樣學生在學習新課時,運用原有認知結構中儲存的知識信息,就能舉一反三地學到新知識。
(二)引入音樂啟發聯想,鼓勵創新。我在美術教學中一直努力嘗試讓音樂飛入美術課堂,它不僅營造了課堂的藝術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畫的興趣,而且還拓展了聯想空間,誘發了學生的繪畫靈感。同時借用聯想、暢想和猜想等方法鍛煉學生的想象力,開發學生的潛能。如我在教學科幻畫時,首先講給學生身邊的科學知識,讓他們在課余時間閱讀、查找科普讀物,把科學與幻想結合起來,又啟發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幻想高科技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快捷。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啟發、引導,學生的思路打開了,想象力也豐富了。
(三)主題范圍盡量縮小,讓學生圍繞具體可視的形象去聯想。科幻畫題目大,學生無從畫起。我時常啟發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的事想起,如空氣污染怎么辦?怎樣讓殘疾人生活得更方便?以后上學可以不背書包嗎?這樣學生就畫得具體了。
二、加強欣賞,激發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小學美術教學不能局限于技巧的培養,還應當讓兒童在欣賞各種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我在繪畫創作教學時,時常讓學生欣賞古今中外不同風格的美術作品和學生的優秀美術作品。因為美術作品涉及的范圍很廣,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無所不含。通過欣賞各種美術作品,一方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豐富了學生的美術知識。又如在教學繪畫創作時,我在教室里開辟了展覽區,展出學生的優秀作業或優秀作品,鼓勵學生爭做“你棒!我更棒!人人爭最棒!”隨堂欣賞優秀作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從而提高了審美能力。
三、貼近生活,化解難度,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又是創作的源泉。”生活為學生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學生能把自己生活中的體驗、受到的感染,表現得淋漓盡致(如祖國的河山、人們的生活,各行各業的發展等等)。正如藝術大師羅丹所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在教學中,我時常帶領學生深入生活,使他們在生活中感受美、鑒賞美,進而觸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和表現欲望,從而降低創作難度,增進和強化收集捕捉形象的能力。
學生的生活環境決定著學生創作題材的內容,新鮮有趣的事時時激發著創作靈感,引起創作的沖動。如在上《家鄉的小吃》一課時,我課前讓學生認真觀察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然后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討論中,同學們的說法各異,有的學生還用動作表演出來。討論非常激烈,于是我要求他們用繪畫的形式把自己觀察的情境表現出來,學生已急不可待地拿出畫筆和紙開始創作,可見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會激發學生創造的興趣。
四、加強訓練,拓展思路,引導學生自由創作。
要善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考慮問題,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樣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自由想象能力。如在上第10冊第18課《昨天、今天和明天》一課時,我讓學生欣賞本課中的太空作品,并讓學生了解太空、幻想太空是什么樣子。由于太空的極限無人知曉,我再次讓學生自由討論:如何飛向太空?在太空中怎樣遨游?人類開發太空,建造怎樣的建筑物在衛星與星球間運轉?由于學生的經驗不同,想象能力也不同,他們所描述的太空世界各式各樣、多姿多彩。因此,我讓學生大膽想象:以觀看星星、月亮為主構思創作,或以觀看行星為主構思創作,或以造型各異的太空船為主構思創作,等等。這樣進行一題多畫的訓練,學生的自由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注重構思,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篇9
1.1藝術普及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藝術是精神生產的產物,它描述人們生活中的故事或情感,而這些內容都是以宣揚生活中的真善美為目標。無論何種形式的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思想的表達,而能創作出優秀作品的藝術家,必然是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品質的人,是對真善美有執著追求和堅強信念的人。如齊白石先生的德才兼備、仙風鶴骨,如梵高對生活那種熾熱的愛和對美好的向往,如舞蹈家楊麗萍對自然界生靈的尊重與崇拜,如詩人陸游在彌留之際仍不忘對國家的惦念所體現出來的忠誠之心等等。在藝術普及教育中,教師通過展示各種優秀的藝術作品給學生,引導學生形成崇高的審美情趣感和對高尚品格的崇敬,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會逐漸的修正自身,摒棄一些陋習和缺點,變的愈加成熟和智慧,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
1.2藝術普及教育幫助大學生提高審美情趣在藝術教育中通過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自身境界。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是一種互動,越是優秀的藝術作品越需要欣賞者具有高超的審美水平和思想境界,所以,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對提高學生的修養,是非常有幫助的。好的藝術作品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使欣賞者在欣賞的時候完全陶醉其中,在思想上,情緒上和作品形成互通,從而領略作品中傳達出的美感和思想,學生欣賞作品,實際上就是在進行與藝術的對話。在使自己的心靈得到熏陶和感染、凈化與提升的同時,教會他們正確認識美,學會欣賞和表現美。
1.3藝術普及教育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質廣義的人格,是指個性化的道德境界。藝術源于人類的精神創造,熏陶情感,使人的情感得到升華,促進健全的、完善人格的立。藝術教育對學生的性格塑造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教育中缺少了藝術普及教育,就忽視了對精神美得追求,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格就不完善。人類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性的基本條件是藝術崇尚的個性自由發展。要使學生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礎上的個性化發展,藝術普及教育則是必不可少的。
1.4藝術普及教育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動手實踐在各門類藝術教育的動手實踐中,豐富了學生的動手機會和實踐經驗,美國教育學家羅恩菲德指出“:個人的創造力是任何藝術中的屬性,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用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有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即是生活和職業的重要基礎。”相反,即使工作認真踏實,但沒有受過藝術教育,就容易缺乏創意。通過藝術教育的普及課程,尤其是欣賞與實踐結合的學習,加強感官能力訓練,并著重實踐參與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們觀察世界的敏銳性,從而使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以提高。學生能靈活的運用全腦思維,激發頭腦風暴,找到圓滿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了創造力,樹立了自信心,為在學業及未來職業上的成功打下基礎。
2高校中藝術普及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的措施
2.1充分發揮藝術專業教師的影響力,營造良好的校園藝術氛圍當前,國內多數高校均設有與藝術相關的專業,或具備從事藝術專業的在職人員。應充分發揮這些藝術專業教師的專業能力,組織藝術活動,以專業教師為主體,發動校內師生積極性,聯合社會及藝術行業人員開展系統的藝術活動。校園藝術文化建設對學生的學習氛圍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校園藝術文化建設也是學校層次、領導和教師藝術素養的體現,更是校風的體現。因此,加大校園藝術文化建設是必不可少的。藝術專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學生,要加強藝術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敬業精神和責任感。大學生審美水平的提高不是幾節藝術課便可以實現的,我們必須把藝術教育的影響延伸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中。
2.2設置藝術普及教育課程,培養心智健全的人才高校的藝術普及教育應注意引導性、趣味性和實踐性,藝術普及教育以幫助各非藝術類專業學生形成高尚人格,有助于提高其本專業學習和改善學生生活質量為根本任務,使大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以適應生活和就業需要。高校應將藝術教育置于學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選修課,如《藝術概論》、《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等,還可開辦各種社團,如詩歌協會、美術創作協會、街舞團體等等,學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選擇。使藝術普及教育成為提高學生道德素質和文化修養,促進學生提高創造力,促進心理健康和個性完善的重要手段。
2.3將藝術教育融入學生生活,提升生活質量、精神質量在藝術普及教學中,要把藝術與學生的生活相融合,使藝術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的人,追求生活品質的人,才是一個對自己和他人負有責任感的人,才會在未來的事業中獲得更多的機會,而他的幸福感也會大大提升。校園生活中充滿著喜怒哀樂,藝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把生活中的美好表達出來,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悟美、理解美。
篇10
校園公共藝術主要是指在校園公共開放空間中進行的藝術創作。在綜合性大學校園中,一般是以公共雕塑、建筑裝飾等形態呈現,材質多用石材、金屬,易于在時間維度上持續散發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校園短期公共藝術則是與長期保存的公共藝術相對的概念,是在相對較短的時間段內,在校園公共空間中組織創作的具有公共觀念的作品,材質選取通常簡易、多樣,以向公眾傳達信息為主旨,更注重作品的參與性與時效性。《公共藝術基本理論》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在當代城市文化活動中,臨時性的公共藝術活動占有重要作用;它的基本特征是把前瞻、前衛的文化觀念與廣大公眾聯系起來,以疏異和隔離我們慣常的生活習慣和觀看習慣介入我們的公共空間這種公共藝術作品必將會有持續和深入的發展,它在提示公眾價值觀念創新,激發公共文化的活躍的創新能力方面,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大學教育正經歷著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短期公共藝術的出現正是與之對應:如果說傳統公共雕塑的創作手法多數象征著精英文化,那么倡導大眾參與的短期公共藝術則代表著大眾教育。對于綜合性大學而言,其“非藝術特性”似乎與短期公共藝術創作這一感性的創造性活動有矛盾之處,但綜合性并不等同于沒有個性,對于藝術的需求,以及對于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多元表達,理應是每所高校的共性。綜合性大學雖然沒有專業藝術院校天然而純粹的校園藝術氛圍,但其文化中包含了藝術的基因,同樣需要短期公共藝術激活校園文化空間,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大條件促進下,其短期公共藝術創作彰顯出獨特的魅力。
1.天時
天時,在古代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引用到校園短期公共藝術創作里則涵蓋了時間契機、創作動機等因素。校園短期公共藝術創作與校園中的文化活動息息相關,很多是結合諸如重大節慶活動、特定歷史事件、社團活動、紀念日等策劃創作。短期公共藝術能在這些特定時間點里產生特殊的創作契機和創作目標,以達到烘托環境氛圍的效果。綜合性大學學科豐富,文化兼容并蓄,具備許多創作短期公共藝術的切入點,校園中每學期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更是短期公共藝術活動開展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
2.地利
美國的克萊爾·庫珀·馬庫斯等人在《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導則》中提到,每個人大多數受教育的機會都發生在戶外,并與他所選修的課程關系不大,只有當校園公共藝術具備能夠激發好奇心,促進師生在進行學術研究的同時也參與藝術、感悟文化時,它所營造的校園氛圍才具有真正的、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內涵。作為育人陣地的大學,其教育功能不僅來自書本和課堂,還來自于大學生長期學習生活的校園環境,綜合性大學中存在大量的供師生活動交往的公共空間,這些空間成為短期公共藝術創作的天然載體,能夠充分體現公共藝術的公共特性。
3.人和
“人和”包括創作者和參與者兩方面。首先,綜合性大學中藝術類學院是校園短期公共藝術創作的主力軍,這些活躍在校園里的小部分藝術因子是創作順利進行的關鍵。其次,在校所有師生都可以是作品的參與者、執行者,由非專業藝術師生完成藝術創作,這能最大化地凸顯公共藝術的公共參與性以及互動性。當短期公共藝術出現在綜合性校園空間語境時,結合特定的空間環境進行創作,能夠迅速激活空間,讓更多的人參與作品。正如鮑詩度在《城市公共藝術景觀》一書中所說:“時間性放棄了對永久性的追求;隨著在公共空間中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多,作品的堅固與固定地點的展示越多越不受藝術家的鐘愛,他們更喜歡在特定時間和地點內創作作品。對藝術家來說,創作變得更加輕松了;對大眾欣賞者來說,作品也更加豐富了,并期待隨時隨地出現的新奇。”短期校園公共藝術能夠展現更多傳統公共雕塑無法體現的校園文化,是對校園文化類型的一種補充,展現現代大學校園的時代感。
二、浙江工業大學校園短期公共藝術分析
浙江工業大學始建于1953年。學科涵蓋理、工、文、法、農、哲學、經濟、醫藥、管理、教育、藝術十一大門類,是典型的綜合性大學。學校非常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在老校區內裝置有永久性公共藝術,如20世紀90年代初期在校園內建造了主題雕塑《翔園》,作品不僅體現了工大的人文精神,同時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已經成為工大辦學歷史上一個時代的符號,融進了工大記憶。浙江工業大學校園短期公共藝術創作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結合景觀創作的短期公共藝術,結合建筑創作的短期公共藝術,結合功能設施創作的短期公共藝術。從作品的創作來源來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學校發起的創作
學校職能部門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導。校園短期公共藝術創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學校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浙工大校園文化豐富多彩,除了學校歷史文脈積淀,特定節慶紀念日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之對應的短期公共藝術需要相對較大的創作空間,并且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其中。例如浙江工業大學建校60周年校慶年,為了烘托校慶氛圍,學校委托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在工大校園大草坪內策劃了大型公共藝術活動——記憶彩虹。它象征著工大60年發展歷程中許多值得回味的美好記憶。記憶彩虹由七大色系的60種顏色的彩色旗幟構成,由西向東蜿蜒環抱大草坪,彩旗上印刻著工大由建校開始所設專業以及行政班級的名稱,代表了工大60年的發展歷程與未來。活動組織了600名在校師生、校友代表、老教師代表、領導、嘉賓等一起完成。慶典當天,同時將600根彩旗裝入指定位置,一起構筑起記憶的彩虹。
2.結合課程的創作
浙江工業大學的校園有著一種綜合性大學的理性,散發著濃郁的學術氣息。藝術學院等人文科系的存在讓校園在理性的寧靜中增添了一抹動感。學校允許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結合課程在校園公共空間中選取合適的空間場所進行短期公共藝術創作。自2003年至今,每年由教師帶領授課,學生在校區中選取一處公共空間進行短期公共藝術創作,從學生創作的眾多方案中選取最佳創意方案進行集體創作,選用簡便易得的材質,由學生動手進行方案的實施。例如2010年秋季,學生在學校大草坪區域進行題為《校園守望》的創作,方案由每個同學制作的單個稻草人組成方陣。每個稻草人都被同學賦予不同的個性,意為校園守望者。結合大草坪上種植的向日葵,凸顯出強烈的藝術效果,成為了當年工大最亮麗的風景。
3.學生自發進行的創作
在工大校園內,除了學校主導和結合課程進行的短期公共藝術創作之外,學生也會自發組織進行短期公共藝術創作。這種創作的自覺同樣豐富了校園公共藝術的類型,不同程度上提升了校園文化品質,讓校園的學術氛圍中多了一些鮮活的元素。例如2007年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研究生創作的《草地上的動物》。它將校區中草地上原本并不起眼的地下通風管進行了公共藝術創作,結合通風管造型,繪制圖案抽象的動物形象,激活了校園公共空間。
三、校園短期公共藝術創作經驗
1.尊重校園環境和文脈
環境空間是短期公共藝術的存在載體,作品必須結合實地空間、地形、氣候、人文等進行“量身定做”。尊重校園文脈則體現在藝術與校園生活的對話、校園歷史與現在的對話上。校園里的短期公共藝術作品,因為其“時效性”會更加引起關注,并產生信息爆發。通過短期公共藝術將校園文脈呈現于當下,并能產生新的文化意象。
2.創作從生活中來
成功的短期公共藝術應在具有文化意味的創意形式同時也能夠讓廣大師生參與其中,有所體會、有所感悟,這就要求創作者要對校園生活有深刻的體驗。藝術源于生活,校園短期公共藝術形式提煉于校園所常見的場景,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例如浙工大學生每年都會在感恩節自發在校園行道樹上系上寫滿祝福語句的紅絲帶。在校慶環節的短期創作中,我們提取了這一符號,經過藝術加工裝置于校園中,引起了許多師生的共鳴。
3.注重材質的環保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