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母愛的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18 13:27: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現母愛的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冰心 泰戈爾 比較閱讀
對初中語文教材中題材相近、思想內容相似的文章,可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方法,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比較閱讀中,需要引導學生從文本的同質與異構兩方面入手,同質即探尋文本之間的共性,異構即探尋文本的個性。尋找文本的同質性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充實自身的知識體系;而探究文本的異構性,則有利于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個性特色,深化學生對文章的解讀。
一、同質――探究冰心詩歌受泰戈爾作品的影響
在蘇教版七年級教材中,冰心的《母親》、《紙船》、《成功的花》和《嫩綠的芽兒》四首小詩,是仿照印度文豪泰戈爾著名的《飛鳥集》所作,盡管篇幅精悍,亦未刻意追求詩歌中的韻律之美,其質樸的語言和深刻的寓意,仍然使無數讀者折服。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精讀這四首小詩,并與同單元泰戈爾的《金色花》、《告別》和《榕樹》三首散文詩進行對比,挖掘其中的同質之處,通過表格的形式對比羅列,便于學生賞析。
1.詩歌形式的同質性探究
冰心受泰戈爾詩風的影響較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先閱讀冰心的四首小詩,提煉其詩歌的創作特點。比如《母親》和《紙船》通過敘述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抒發對母愛的渴望與眷戀之情,而《成功的花》和《嫩綠的芽兒》則借助“花”“芽兒”來說明奮斗對于成功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真正意義,充滿哲理。冰心的詩歌在形式上最大的特色是在敘述中抒情、闡發哲理,使人讀之有所悟。而泰戈爾的詩歌中,《金色花》、《告別》和《榕樹》三首小詩都描寫了母愛,同樣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從詩歌形式上,敘事、抒情、哲理是兩人作品的最大同質性。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提煉敘事主線和情感主線,使其中的哲理自然閃現出來。
2.藝術風格的同質性探究
詩歌形式相似,必然帶來藝術風格的趨同,冰心小詩的藝術風格中很容易找到泰戈爾詩歌的影子。在有關的比較閱讀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逐句品讀兩人的詩歌,總結兩人的詩歌在語言和修辭上的共性。兩人都采用了暗示性的語言風格和象征性的修辭手法,比如冰心在《紙船》中用“紙船”暗喻游子內心的漂泊感,象征了游子對祖國的眷戀之情;而泰戈爾在《榕樹》中也用“榕樹”來暗喻故鄉,用“風”、“鴨”和“影子”暗喻遠離家鄉的孩子,用象征的手法再現了離家的孩子對家鄉的眷戀。象征是詩歌重要的表現風格,在兩人的作品中,都采用了實物象征的手法來展現游子與故土之間的情懷。
3.思想內涵的同質性探究
探討詩歌的思想內涵,離不開作者生活的時代及繼承的歷史文化。相對而言,冰心的作品更通俗易懂些,其所呈現的思想內涵建構在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之上,容易被學生所理解;而泰戈爾的作品建構在印度歷史文化的背景之上,學生理解起來需要具備一定的基礎。兩人在詩歌創作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同質性最為明顯,一方面冰心的《母親》《紙船》和泰戈爾的三首小詩都寫到了“母親”,這是人類永恒的情愫;另一方面兩人又在詩歌中融入了諸多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用“童心”來頌揚“母愛”,用嬰兒般的情懷向母親致敬。在詩歌的思想內涵上,冰心盡管融入了個人的情感經歷,但仍然堅持著泰戈爾展現“愛的哲學”的創作理念,這在教學中也是需要引導學生留心體會之處。
二、異構――剖析冰心詩歌對泰戈爾的影響
純粹的接納與學習不會成就一位優秀的詩人,詩歌是靠思想內涵、情感切入點、藝術風格等因素來吸引讀者的。冰心雖然受泰戈爾作品的影響頗深,但只在詩歌的結構上借重較多,在其他方面卻并非直接借鑒,而是有選擇性地接納。在冰心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自身經歷,這些經歷是與眾不同的,充滿了時代歷史和民族文化的痕跡,這是冰心詩歌與泰戈爾詩歌異構性的本源。在對兩人的詩歌作品進行比較閱讀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這一點入手,體味兩人的詩歌作品的不同之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文學鑒賞能力。
1.思想內涵上的差異
思想內涵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是作者抒感的重要體現。在教材所展現的幾首詩歌中,盡管冰心與泰戈爾都在描寫母愛,都在抒發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但兩人在思想內涵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教師可引導學生細品詩中的關鍵字句與情節,以便融入詩歌的氛圍中。如冰心的《母親》,用質樸的語言敘述了生活中最為普遍而平凡的經歷,幾乎所有人都有過處在人生逆境時躺進母親懷里的沖動,這是對母愛最真實的詮釋。而泰戈爾的《金色花》中融入了想象的情節,在表現手法上虛實結合,盡管也展現了母子間的情誼,卻為“母愛”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與泰戈爾詩作中的宗教色彩一脈相承。一個追求真實平凡,一個追求宗教神秘,這是兩人的詩歌作品在思想內涵上最大的差異。
2.情感視角上的不同
情感是詩歌謳歌的主要內容,情感視角的切入是詩歌吸引讀者的關鍵。在情感表達上,冰心與泰戈爾的詩歌存在本質的不同。盡管兩人都以兒童的獨特視角作為詩歌的情感切入點,但在表現手法上卻截然不同。冰心在《母親》中用尋求母愛保護的兒童的視角作為切入點,《紙船》一文則以青年人的視角展現對母愛的眷戀,全詩充斥著陽光的色彩,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泰戈爾的《告別》則從分別的角度去描寫母子深情,從情感基調來看,展現更多的是眷戀和純真的童心世界,充斥著感傷的情調。在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對照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以便直觀地展現兩人的詩歌在情感上的差異。
3.藝術風格上的突破
不同經歷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探究文本的藝術風格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的關鍵。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提煉作者所運用的藝術手法,提高寫作能力。泰戈爾的《金色花》、《告別》和《榕樹》三首小詩,敘事風格偏外向,寫作手法虛實結合,給人以細膩的感受和廣闊的思想空間,學生在閱讀時情感隨著敘事主線的推進而被調動;冰心的《母親》《紙船》兩首小詩,雖然也在描寫母愛,但語言風格更加內斂,筆觸更集中于個體內心世界的獨白,學生在閱讀時需要不斷地剖析探索她的內心情感。從藝術風格的角度來看,一個偏重外向,一個偏重內向,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兩人的詩歌抒感的方式。
在教學中,比較閱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有極大的幫助。從教學內容來看,比較閱讀所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從教學形式來看,除整合外部教學資源外,比較閱讀還能引導學生運用圖表等比照方法來輔助閱讀,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形式;從教學效果來看,比較閱讀除了了解兩篇文章的同質性外,更將重點放在了尋找異構性上,使學生的思維保持在活躍狀態,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鄉愁》 母愛主題 文學作品
引言
鄉愁是當代臺灣文學創作中的一種重要的主題,在臺灣的現代作家中出現了很多以鄉愁作為創作基點的作家,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余光中是臺灣文壇上的一位代表作家,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海外時對故鄉的懷念成為他創作作品中一個永恒的主題,對故鄉的懷念,也是對生活在故鄉中的母親的懷念,是對祖國的懷念。《鄉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這首詩作中,那種淡淡的鄉愁不僅是感動同樣離鄉的游子的頌歌,更是一首對母愛進行贊揚的偉大詩篇。
一、余光中的簡介
余光中是一個情感十分豐富的詩人,而且也是復雜多變的人,因此在他的創作過程中也基本是多元化的,實現了一種巨大的轉變,先是西化的,然后不斷回歸。在臺灣早期的詩歌創作及鄉土文學的論戰中,余光中的作品都有一種十分強烈的西化的味道,他自己也是主張西方創作風格的,這與他的生活環境以及閱歷有關,有一種無視讀者以及脫離現實的傾向。余光中是福建籍人,在1949年時隨父母遷居到香港,1950年又遷到臺灣,后來又到美國進修,在海外游學以及生活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比較重要的創作風格。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他開始意識到民族意識的重要性,開始意識到在創作過程中加強民族意識的運用的作用,因此將創作的基點轉向了大陸,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家鄉以及母親的思念之情。鄉愁詩是在這個時間中余光中進行創作的主要出發點和落腳點,對鄉土文學的重視也表明了他回歸到東方的一種軌跡。
余光中的文學語言十分繁復善變,他希望在中國的文學世界中獲得一種屬于自己的獨特的力量。詩歌是他的一種主要創作方式,從詩歌的藝術上來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也就是說他的創作風格比較多變,不像其他的作家或者詩人一樣,他的詩歌風格也會因為題材的變化而變化,表達的是作者自己的意志以及自己的理想,對于那些表達理想的詩歌,一般說來創作風格都會比較鏗鏘,而對于表達鄉愁或者對祖國以及母親的思念時,一般都會顯得比較委婉一些。余光中是一個駕馭文字的高手,他在詩歌創作過程中對文字的運用十分恰當,一生創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鄉愁》《藍色的羽毛》《鐘乳石》《敲打樂》《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其中最著名當屬《鄉愁》。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鄉愁》正是這樣一首表達了他的創作理念以及創作目的的作品,他不僅是我國文壇上的一位杰出的詩人以及散文家,更是一位駕馭文字的高手。
二、《鄉愁》的主題以及創作風格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從這首詩歌中可以看出,作者表達了一種對家鄉以及對母親的懷念,同時還表達了一種希望祖國統一的感情。在余光中的鄉愁詩作中,表達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是一種具有民族歷史感的創作方式。作為一個漂泊在海外的臺灣人,面對大陸與臺灣之間的分離問題,作者也希望可以實現兩岸的統一,也希望可以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在這部詩作中,作者用一種溫婉的語言表達方式,對于自己對祖國的深深思念進行了表達。同時,在創作過程中,他積極地應用各種比喻,將鄉愁比喻成為郵票、墳墓等,表達了對母親的一種懷念以及對社會變遷過程中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作者借用不同的意象對鄉愁進行具體化,有助于作者的情感表達,對于作者的鄉愁以及對母愛主題的揭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余光中的代表作品《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作者自身對中國傳統的文化是十分熱愛的,正是這種熱愛,使得作者的情感變得日益豐富,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三、對《鄉愁》中永恒的母愛主題的解讀
對于《鄉愁》這首詩歌,乍一看僅僅是表達了一種對家鄉的懷念,是一種想念家的味道的感情表達。但是這首詩中所包含的主題遠遠不止這些,還包含了對目前的思念以及一種永恒的母愛。這首詩歌中母親出現的次數最多,從年少時對母親的思念,一直到最后母親去世之后對母親永恒的懷念,他想要表達的是一種永恒的母愛。
在這首詩歌中的第一段寫道: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那個時候的鄉愁被作者比喻成為一張郵票,一張載著他的夢想的郵票,將他帶到了國外,他在國外求學與生活,但是對家里的母親是十分懷念的,這一枚小小的郵票,包含了很多的母愛。余光中從小就離家,與家人之間的交流幾乎完全是依靠書信方式,這個時候鄉愁就寄托在了郵票上。在思念家鄉的過程中,最想念的也就是母親,但是由于隔著千山萬水,余光中對母親的思念以及體會到的母愛就是在那一封封家書上。他收到母親寫給自己的書信,那上面是母親的囑咐以及叮嚀,是母親對自己的關愛,這種母愛是一個做母親的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余光中思念母親,母親在中國也一樣思念余光中。他對母親的思念就是他每次打開信箱時的激動心情,作者在描述“郵票”這個詞語時采用了疊詞“小小的”,疊詞加強了表達效果,對于作者想要表達的那種鄉愁的情感有十分強烈的體現。
在第三段中,作者又提到了母親,這個時候他將這種愁比作是一座墳墓,生老病死是人生中的宿命,母親去世之后,作者對母親的思念就變成了一種永恒的思念,一種沒有盡頭的思念。這種思念與之前的想念是不同的,因為他再也見不到母親。以前的懷念總還是有希望的,作者還可以回到祖國,回到家中,回到母親的懷抱中,但是母親去世之后,作者便再也沒有希望見到母親的面容,再也沒有希望聽到母親的聲音。正是那一座低矮冰冷的墳墓,讓作者和母親永遠分開,這種距離是永恒的,是一種陰陽相隔生離死別的悲痛。隔著墳墓的距離比隔著千山萬水的距離要遠得多。在這個時候描述對母親的思念時,他使用的疊詞是“矮矮的”,通過這個疊詞的運用,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悲痛的心情。他知道母親也希望回到大陸,作者也希望將母親的墳墓轉回到大陸,但是最終沒能成功,母親去世之后,留給作者的一種鄉愁,成了一座墳墓。作者的詩歌寫到這里,讀者也許會思考,人世間除了生離死別還有什么感情令人難過與感傷呢?作者在最后筆鋒一轉,將鄉愁進行了升華,當時的“我”與大陸是分開的,這個時候的鄉愁就上升成為了一種家國的思念,母親去世了,但是母親的含義卻得到了升華,這不僅僅是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更是所有與大陸分隔開來的生活在臺灣的人對大陸的思念以及對兩岸統一的一種渴望和期盼。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母親的一種思念,就是那一灣海峽,就阻隔了自己與大陸之間的聯系,沒有祖國母親對每一個中國人的大愛就沒有每個家庭的小愛,這其中的母愛不僅是針對每個人各自的母親,還針對每個人共同的母親,即祖國。作者在對母愛進行描述時說道:“鳥倦飛之后就有了落葉歸根的愿望……淺淺的一層海水,雖然比紙都還要薄,但是就是跨不過去。”作者對祖國母親的贊美不僅在這首詩歌中有所體現,在很多其他詩歌以及散文作品中也有表述。從詩歌的開頭到結尾,作者對母愛的理解以及對鄉愁的體會也得到了提升,從對自己母親的懷念,上升成為對祖國母親的想念。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同樣使用了疊詞“淺淺的”,表達了自己希望可以早日回到母親懷抱中的一種愿望。正是這種永恒的母愛以及對母愛的體會和追求,才使得作者可以在創作過程中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情感的抒發,表達了作者的一種強烈的思鄉之情以及思母之情。
結語
余光中是我國臺灣文壇上的一位代表人物,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以及散文家。他一生創作了很多作品,風格比較繁復,針對不同的寫作背景往往會采用不同的寫作風格來表現。在當前流傳的很多作品中,都體現了作者的一種強烈的個人情感的表達。《鄉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其中不僅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懷念,也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一種思念。作者將鄉愁具體化,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階段中鄉愁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小時候的鄉愁是一枚郵票,后來母親去世之后,鄉愁變成墳墓,再后來鄉愁又轉變成為海峽兩岸之間的距離。余光中在創作《鄉愁》時采用了比較溫婉的寫作手法,將鄉愁這種朦朧的情感體現得十分細致。總之,這首詩歌在創作過程中一步步加深,一步步深入,使得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十分細膩的描述,從距離的跨度到時間的跨度,這其中不僅是作者的人生變遷,也是作者情感的變化。語
參考文獻
[1]楊帆.大愛輕言,大愛永恒――試析余光中鄉愁詩中的愛國情懷[J].才智,2010(03).
[2]古遠清.關于《臺灣當代新詩史》撰寫及余光中評價問題――回應臺灣高的批評[A].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0.
[3]徐學.余光中“適度散文化”的詩歌理論與實踐[A].2005海峽兩岸臺灣文學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
[4]章亞昕.漂泊的身世與超越的情懷――論臺灣創世紀詩社的創作心態[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01).
篇3
誦讀是一種審美欣賞性的閱讀。新課標對第三學段誦讀的要求是: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它關注了詩歌的音律節奏,把感受詩歌的情感,并通過誦讀傳達出來作為重點。基于以上認識,筆者以古詩《游子吟》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對第三學段詩歌誦讀有效性的認識。
一、創設情境,營造“美”的氛圍
師:最近,我聽了一首歌叫《兒行千里母擔憂》,很受感動,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仔細聽聽,感受一下歌曲中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
生1:慈祥的母親。
生2:關愛孩子的母親。
師:是呀,母愛是偉大的。因此,古往今來,人們對母愛的贊頌從未停止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古詩《游子吟》也是如此。
根據古詩的特點,創設情境是古詩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古詩的特點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美”。因此,只有創設出美的課堂情境,才能相得益彰,收到好的效果。本課一開始就播放歌曲《兒行千里母擔憂》,把學生帶到母子離別的情境中,找到了古詩教學的切入點。
二、有效誦讀,體味古詩的“美”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明學習古詩的有效方法是讀。誦讀能體會古詩的句式整齊、節奏明快、音韻優美的特點;還可以品味出古詩詩中有畫、寓情于景、思想深刻的特點。可見,古詩教學以誦讀為主的做法,遵循了學生的認知心理發展規律。如何有效誦讀呢?
第一,明確讀的目標。
師:詩人孟郊吟誦什么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古詩,把古詩讀通順,注意把握詩歌的節奏。
指名學生讀。教師相機點評:
①你的字音讀得真準,如果你把節奏放慢就更好了。
②你讀得字正腔圓,節奏也把握得很好。
③你不但讀得有板有眼,還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第二,豐富讀的形式。
師:老師也很想把這首動情的詩歌讀給大家聽聽。(教師范讀)
師:想像老師這樣美美地讀一讀嗎?(教師領讀)
師:我們一起合作讀一讀吧。(師生對讀)
師:大家一起讀一讀,邊讀邊根據你的初步理解,想象畫面。(全班齊讀)
本片段通過教師范讀,把握情感基調;師生分層對讀,讀準節奏;全班想畫面齊讀,整體感知。這樣既豐富了讀的形式,又達到把握音韻節奏和情感基調的目的。
第三,理清讀的層次。
從讀的層次來看,可以分為初讀、品讀、誦讀。初讀要求讀正確,即讀準字音,不讀破詞語;品讀要創設情境,抓住重點詞句,讀出畫面感;誦讀要讀出詩情,熟讀成誦。在品讀《游子吟》中,我通過反復的創設情境引讀,達到誦讀的目的。
師:是啊,兒子走多遠,母親的視線便走多遠。沐浴著母愛的陽光,讓我們一同道出游子的心聲——
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師:用心感受溫情,用愛傳遞感激,讓我們傾聽心中的愛,高聲誦讀——
以上教學雖然整個過程都是“讀”,但是講究讀的有效性,做到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表達。
三、自主創造,再現古詩的“美”
閱讀教學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古詩教學也一樣,要想讓學生理解古詩,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讓學生對古詩進行再創造。如,給古詩配上合適的音樂和畫面。一首古詩就是一幅畫、一段樂曲。學生能找到相應的樂曲和畫面就說明他已經充分理解了詩的“情”和“境”。如,在把握詩歌的情感后,播放不同的樂曲,讓學生選擇一首為本詩配樂。《游子吟》是一首表現母子情深的詩歌,學生對詩進行了再創作,就會對詩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入情入境也就水到渠成了。還可要求學生創作插圖,詮釋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含義。這些創作活動,幫助學生理解了古詩的意境和情感。
四、豐富積累,鑒賞古詩的“美”
古詩固然美,但是如果離開了人們的欣賞,它的美便無從談起。第三學段必須培養學生的初步欣賞能力。在《游子吟》一課中,我設計了一個“透過景物悟情”的環節,就是借助插圖中小草無法報答陽光的情景來感受詩人那種無法報答母親的愧疚情懷,效果很好。提高學生古詩鑒賞能力要從兩個方面下工夫。
一是豐富古文化的積累。如,在課后拓展孟郊的其他詩歌,如《游子》《別老母》,使《游子吟》的詩畫得到延伸,詩意得到了拓展,并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母愛詩篇,詩情得到升華。
篇4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你知道這是誰寫的嗎?沒錯,這正是我最崇拜的冰心奶奶在1923年8月27日在太平洋舟中給母親寫的一首詩——《紙船》。
《紙船》出自于冰心奶奶的詩集——《繁星 春水》。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這就能看出冰心女士認為“母親”是博大無邊,偉大無窮。像這樣的詩冰心奶奶還寫了很多,
如:“母親呵!天上的風雨來了,鳥兒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風雨來了,我只躲到你的懷里。” 這些短短的小詩都能表現出詩人真摯熱烈的情感,對母親的熱愛。可我這才知道母愛的偉大。
聰明人,拋棄你手里幻想的花吧!她只是毫無縹緲的,反分卻你眼底的春光。”詩歌集里,我最欣賞的就是這首詩了。我從前就是個愛幻想的人,天天沉迷于對未來的幻想,而不能明智地改善現在。我小時都會幻想自己的未來多么的成功,多么一帆風順、無與倫比,但那僅僅就是幻想中的開得一朵尤其艷麗而遙不可及的花兒,不是現實,我那時學習就是因為“愛想而不愛做”變得一點也不用心,成績也是日益地跟不上。天天幻想,很多時候會與難得的大好機會擦肩而過,我記得是我二年級的時候,數學計算比賽,其他同學全都躍躍欲試,積極準備著,而我卻想象自己一定會有好成績,到了比賽時,一看試題,就傻眼了,大部分同學都上榜了,我卻一鼻子灰,那時是追悔莫及呀!喜愛幻想,而沒有一點意向想努力去爭取現時中真正香味撲鼻的花,那就只是一場毫無意義的白日夢!我們都應該把幻想的花扔掉,去摘真的鮮花!
篇5
巴?拉哈巴蘇榮,男,蒙古國當代詩人,1945年11月25日出生于蒙古國中央省溫株勒蘇木。1962 年開始寫作,詩歌處女作為《秋月》。1974 ―1977年間在莫斯科電影藝術學院編劇班學習。1989 年榮獲蒙古國作家協會獎。1989 ― 1992年間為蒙古國作協主席。1992 ― 1996年在蒙古國大呼拉爾任議員。1996年開始任蒙古國木偶劇院院長、藝術編導。1990年榮獲蒙古國國家功勛獎。1992年榮獲美國國際大學博士學位。1997年榮獲“蒙古國文化杰出功勛獎”。2003年榮獲“蒙古國人民作家”稱號。2007年世界詩歌大會上獲得了世界文學與文化協會頒發的“杰出詩人”獎。1985至1992年間,多次參加蒙古國每年一度的《水晶杯》詩歌大賽,奪冠三回。
作品有《巴?拉哈巴蘇榮抒情詩選》等 7本詩集、歌劇作品 6 部、電影作品 5 部、兒童劇作品 36 部、舞劇作品 5 部、 40 余首歌詞。他的作品富有詩的動感、哲理的質感,語句、修辭極為考究。他的詩歌被譯為多國多種文字, 在俄羅斯、保加利亞、荷蘭、美國、日本、意大利、中國、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廣為流傳。
下面推介的詩歌表現了詩人對生命的哲思與禮贊、對愛情的理解與謳歌、對真理的思索與追求、對母愛的感恩與傳頌,是他詩歌的代表性經典之作。
我
媽媽臨產的中
百花花瓣飄然落地
我降生的啼哭中
千種花蕾欣然綻放。
世界不曾因我的降生
增添分量
而我無疑是一個加數
我是
天與地的孩子
回憶與明天的鏈條
歌聲與淚水的河床
生死間的存在
光和影的整體
磨盡自己
終歸鋒利對方的
青色磨刀石的碎塊
我是
原地循環的晝夜
圍繞太陽旋轉的
大地君主
懷抱我而裂開的大地傷口
被太陽金絲縫合的時候
我是減數。
1979年
紅顏
你降臨的聲音驚動山梁的
那日晨陽
消融在你的臉頰
我的紅顏佳人
太陽是否從你的左臉升起
輾轉到你的右臉降落
你的那安詳的眼神實在迷人
長長的睫毛猶如美麗的黑斑蝴蝶
在罪惡的牙齒未及的蘋果上忽閃。
每當凝視你的臉
眼睛會升溫。
每當遠離你
夢里都是你。
你緋紅的臉頰真美麗
被我內心飛出的歌聲
陶醉的褐斑小鹿
已迷失在心靈的濃霧中。
你已擁有相攜一生的伴侶
不能在你臉頰的紅韻中
不能與相伴人生又如何!
即使在世事蒼茫中擦肩而過
即使此生不再相遇
只要能在夢中相見就足矣!
1980 年
安魂曲
――獻給慈母
我采集了鮮花
想鋪在
您雪白的腳踝下
我從使您心情舒暢的綠野上
賜萬物以清爽的云影下
我不在時也能聽到我歌聲的
縱情流淌的河水邊
采集了鮮花。
我流著淚
采集了花朵
采集了悲戚之淚水
滴落的
每一朵花。
想要給您鋪開鮮花
莫說一個夏季的花朵啊
一個世紀的花朵也不夠。
我美麗的額吉啊
鬢角還無一絲白發的母親!
我哭您
消逝在
塵世的真與永恒的
夜晚之間。
我哭您
消失在
星星飛逝的
死亡風暴中。
我欣慰
您融入了千萬種植物的根
迎著朝陽生長。
我欣慰
您化作靜靜的黎明纖塵不染的啟明星
閃爍在所有起始的之前。
額吉啊
您是訣別的化石之音
您是冷凝的乳汁之熱
額吉啊
篇6
論文摘要: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中蘊含的豐富的人丈精神對培養青少年的道德情感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國正處于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階段,加強對古典詩詞的教學,可以凈化心靈,培養青少年良好學風和道德品質。
我國學者魚霞在《情感教育》一書中說:“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自我情感、調控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獨立健的個性與人格特征,真正成為品德、智力、美感及勞動態度和習慣都得到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中國幾千年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主要積淀在古詩文中。優秀的古詩文,不僅讓學生積累了國粹語言,又使學生受到教育與啟迪,從而獲得情感的熏陶和教育。中國傳統文學中的古典詩詞是一種充滿靈性的藝術,包涵著豐富的情感。選入教材的詩歌,大多屬于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學作品,它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審美性,適合培養豐富細膩的感情和健康美好的人性。
因此,加強詩詞教學中的情感培養與態度體驗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典詩詞借助凝練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抒寫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可以依托的思想和情感的教育。閱讀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留傳下來的那些洋溢著真情的偉大詩篇時,真摯的情感會給我們帶來審美的愉悅和震憾人心的力量。它能以其優美凝練的詩句帶給讀者強烈的情感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將真、善、美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靈之中。
一、樹立堅定的民族責任感
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而偉大的民族,為了祖國的統一、民族的獨立,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史上,孕育了一大批“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仁人志士,他們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深沉的民族責任感,是華夏歷史上動人心魄的精神文明之花。他們留下來的無數詩篇,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源遠流長的民族精神傳統。也是古往今來中華兒女的精神支柱和堅定的信仰,這個信仰是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的憂國憂民、是屈原身懷才能,卻一生遭遇憂患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貞不屈、是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蔑視權貴、也是杜甫在年邁貧困處境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博懷。吟誦古典詩詞,那字里行間挺立著一個個不屈的民族靈魂,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梁,鑄造了華夏文明的輝煌,他們忘我追求的豪情壯志,在朗朗書聲中能使學生激情彭湃,增強民族正義感和責任心。
二、培養深沉的愛國情懷
著名學者楊叔子先生曾指出:“我們對青少年、大學生加強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愛國精神,要有中華魂,要有民族根,而中華詩歌的主旋律和最強音就是愛國主義。”在中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愛國的詩詞,這些詩詞充分展現了詩人們熾熱的愛國情懷。“詩圣’牡甫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很多詩篇都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全貌和為國而憂、為民而憤的愛國思想。《春望》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由作者目睹到的一片衰敗景象,到為戰亂未平、國勢危急的憂慮,把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安危緊緊聯系在一起,充分表現他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諸葛亮的肺腑忠言和人格寫照。他鞠躬盡瘁的行為,死而后已的決心,聰明睿智的謀略使昭昭愛國之心千古長存。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把詩歌教學同愛國情懷融合起來,將愛國精神通過詩歌傳遞給學生,感染熏陶培養生的愛國激情。
篇7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 面對浩瀚的中國傳統文化, 我們可以從古詩中擷取朵朵浪花對學生進行教育, 讓每一個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受到熏陶。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它歷經幾千年而不衰, 維系著中華民族的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所在。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是新時代的主旋律。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是詩歌的主旋律。 南宋詩人陸游位卑不敢忘憂國,一生憂國憂民,不忘國家的統一,很多詩歌都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可以說首首感人至深,無不催人淚下,稱得上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的真實寫照。 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人在病危中,仍心系國家統一,不忘恢復中原,其愛國之心躍然紙上。 王昌齡以一曲《出塞》抒寫愛國之情,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無不流露出其感人肺腑的家國之情。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 通過具體的語句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古人濃烈的愛國之情延續著我們民族的血脈, 今天學習古人的作品,就是要學習古人的思想,學習古人的情操,學好本領,為將來建設祖國、報效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還要熱愛家鄉的教育。 家鄉是每一個游子魂牽夢繞的地方。 古人道言: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故鄉的山水永遠都會銘記在每個人的心里, 家鄉的親人是每一個人永遠的牽掛。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借助明月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 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依然借助明月,表現了自己的思鄉情緒。 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詠,讓學生在詩歌里留住鄉愁,從小熱愛自己的故土,熱愛自己的親人。
二、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是豐富的。 愛情,友情與親情貫穿著人類發展的歷史, 成為詩歌吟詠的亙古不變的話題。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傳遞正確的倫理價值觀,有著積極的意義。 詩歌蘊藏著這方面豐富的題材, 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好素材。 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倍思親,兄弟之情讓人感動不已, 這是每一個遠離故土的人在重要節日思念親人的自然表現, 其詩句至今讓人們傳唱不已。 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母愛的偉大,感情細膩,讓人讀后淚流滿面。 李白的《贈汪倫》, 表現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 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境觀的教育
篇8
關鍵詞: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 生本理念 滲透
從事了多年的師本教育,發現師本教育忽視了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和發展,過分強調學生的成績和學生對知識體系本身的邏輯性和結論性的掌握。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強調的是自主、合作、創新實踐能力的提高。現在尤其是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更強調拓展課文知識學習和運用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學和互相交流、互相幫助的能力和素養。教師應力求充分發揮出學生的生命本來的創作能力,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以生為本的教育。
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綜合實踐活動。反映在語文教學上,主要表現為注重字詞句篇基本知識的學習,與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練習相結合,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相結合,語文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以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口、耳、手、腦并用,知行統一。基于以上兩種思想的統一,我最近組織了一堂生本教研課——“獻給母親的歌”。我用了三天的時間做準備,沒想到的是,當我通知要上這樣一堂課時,學生們居然有濃厚的興趣。為了這堂課,同學們自主分配好自己的工作。都動員起來了,人人都參與其中,學習興趣空前高漲。整節課凸顯以下幾個特點。
一、合作交流:
以六人為小組,由小組長來分配每個組員所擔任的任務。我布置的主題有很多,如搜集關于母愛的詩歌、俗語、歌曲、影視名稱、成語,自己創造詩歌,講述與媽媽的故事等。如果讓每個學生都做這樣的工作,學生的作業會太多,繼而造成學生應付,或不做、完成的質量不好等現象。所以要求每組每個學生擔任一個任務,上課時以組為單位向全班交流,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個活動體現了集體合作的精神,也讓學生感受到了親切和藹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一改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
二、享受和諧: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目標在于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在推進教育不斷發展的探索和實踐中,學校和教師應該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只有具備多方面、多層次因素的和諧,教學才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這節課堂是那樣的輕松和諧,充滿了暖暖的愛意,讓所有人沉浸在其中,感受各種形式下的母愛。有的同學在講故事的時候居然潸然淚下,感動著每顆幼小的心靈;有些誤會在一段段稚嫩的筆下得到釋懷,有些愛需要用音樂表達,就讓學生大聲的唱出來;有些愛是無聲而濃烈的,就讓老師一個人私下里掩面落淚。表達的人認真虔誠,聆聽的人寂靜享受。
三、思維創新:
這是語文綜合活動的主題之一。其中一組將一首《媽媽您辛苦了》的詩歌做成時尚音畫,用音樂配舞蹈,再用朗誦加深畫面的意義,效果很不錯。可見學生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當然也能看出他們智慧的火花。一位同學依據冰心的《紙船》自己重新編寫了一首,很有創意,并在音樂聲中那么地投入朗誦,她欣賞詩的能力就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不是全心的投入,又怎么能有這樣精彩的表現呢。通過這樣的活動,培養了學生大膽地進行創作的能力,學習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享受成果:
必須讓學生感受到收獲,享受到成功。當看到自己所收集的詩歌被編輯成一個小冊子傳閱給其他任課老師欣賞時,我看到了他們眼中的幸福。當看到自己創造的詩歌和畫被搬上后面的黑板時,我看到了他們眼中的自信。當他們寫給母親的信被老師一一寄給自己的媽媽時,我看到了他們眼中的害羞。不管怎么樣,我看到了所有學生付出后的一種滿足,也能看出他們對下一節的期待。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也是一節成功的課。讓我明白人的很多知識不是學來的,而是自己感悟而來的。
五、提高能力:
雖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我發現了許多孩子的進步。甲同學上課從來不會主動舉手發言,但今天他給大家背了孟郊的《游子吟》;乙同學平時很害羞,但今天她卻深情地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丙同學反應有些慢,但他因背了兩句俗語而獲得了許久的掌聲;丁同學平時就不怎么寫作業,但這次利用自家的電腦幫同學查了不少資料。奇跡!這些都是奇跡。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我怎么會發現他們這么多優點呢?。
篇9
1.冰心散文詩的藝術題材
A.謳歌童真
謳歌童真是冰心散文詩寫作的題材之一。她不僅盡情地展示自己快樂的童年生活,寫出兒童的情態美,心靈美,而且總是用優美的筆觸,在純潔如洗的情感和大自然的非凡儀態的抒寫中,寄寓人生的哲理,表現對美好道德情操的追求。《夢》中抒寫“橫刀躍馬和執筆沉思的她,原都是一個人,然而時代將這些事隔開了”。夢一樣的小軍人的生活結束了,回到故鄉學習兒女情性,遺憶,讓人心動。《往事?一》,詩人把童年時代煙臺海濱的生活和北上京華后的時光,濃縮在生命樹的兩個圓片里。快樂的、憨嬉的、寂寞的、泛泛無著的圖畫,描盡的洋溢著童真和詩趣的童年生活,其間透露著詩人對人生意味的深思,對生命價值的體驗和對未來的憧憬。
在冰心的語言文學文本中,愛的哲學理念固然無不落實到具有“母愛”本質特征的文學形象上,但她又絕不僅僅是生物之愛。而兒童是冰心之“母愛”最喜寄托于上的人物形象。這些兒童因其具有冰心“母愛”的理念特征,而使他們同一地具有母親式的情懷,具有小母親式的形象,在黑暗冷酷無情的現實生活中,展露出一縷人性尚存的“光和愛”,這就是常常被人解讀為冰心筆下的兒童具有“真、善、美”或者“純潔、天真”的那一部分內容。她筆下的“童真”,如母愛般溫柔給予人們生存的“理想和信心”。
B.歌唱大自然
冰心的散文詩還抒發了對大自然的愛。她歌唱自然,對大自然的奇光異彩和千姿百態給予深情的描畫。她總是以飽蘸感情的筆墨來描繪祖國美麗的山河。她描寫在朝靄中最有古趣的泰山,也描寫在暗淡的日光下徐徐走過一串駱駝的荒涼的長城。蘇州一帶江南水鄉的景色更是使她“悠然如醉”,她寫道:“江水伸入田隴,遠遠幾架水車,一簇一簇的茅亭農舍,樹圍水繞,自成一村。水漾輕波,樹枝低亞,當幾個農婦挑著擔兒,荷著鋤兒,從那邊走過之時,真不知是詩是畫!”“有時遠見大江,江帆點點,在曉日之下,清極秀極。我素喜北方風物,至此也不得不傾倒于江南之雅澹溫柔”(《通訊四》)。這里展現的是一幅清新俊美而又富有江南水鄉地方特色的水墨畫。
在冰心的筆下,大自然既美麗,又神秘,既是一個可心可意的美人兒,又是一片甘泉潺潺,香飄四季,叫人流連忘返的仙境。
C.“愛”是冰心散文詩的永恒主題
冰心終生都在抒發對祖國和人民的愛,對親人和兒童的愛,對大自然的愛,正如她自己所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4],這種愛心形成了她獨有的藝術品格。在冰心的散文詩中,不管是歌頌母愛、童真,還是贊美大自然,其間都注進了詩人溫軟平和的“愛”的主觀情調,“憧憬著‘美’和‘愛’的理想的和諧的王國”[5],理想成分大于現實。
冰心的散文詩里,對弱小貧病者充滿了同情。曾說:“我對于以人類欺壓人類的事,我似乎不能忍受”[6]。為著“正義”,她要“抵御”掠奪者。而她的懷念貧病的胸懷,更使她往往以慰藉者的身份出現在作品中,冰心曾在通訊中向小朋友介紹了幾位在病魔糾纏下經受著嚴重的肉體和精神的痛苦折磨的病友,她們是一些置身于怨望痛苦之中的幼弱病苦者。冰心在信中向小朋友發問:“扶持慰藉,是誰的責任?見此而不動心呵!空負了上天付與我們的一腔熱烈的愛!”(《通訊?十五》)冰心這種對弱小者與不幸者所表現的深切同情,充分說明了在這位女作家的心中,激蕩著何等熾熱的愛心和摯情。
2.冰心散文詩的寫作手法
A.凝練含蓄的語言美
阿英的評價冰心的散文時說:“她的文體,在文壇上也引起極大的波動,形成當時的一種非常流行的作風。……就是她的詩似的散文的文字,從舊式的文字方面所伸引出來的中國式的句法,也引起廣大的青年的共鳴與模仿,而隱隱的產生了一種‘冰心體’的文字。”[7]這用來說明冰心散文詩語言的特點很恰當。冰心散文詩的語言吸收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特點,具有和諧悅耳的聲律美。如《往事(一)?二十》:要何必以人間暫時的花朵,來娛樂海中永久的靈魂!看天上亂星孤月,水面的晚漸朝霞,聽海風夜奔,海波夜嘯。比新開的花,徐流的水,其壯美的程度相去又如何?詩人精心安排聲調,平仄相間,抑揚交錯,使之具有和諧流暢,回環往復的音樂美。
冰心散文詩的語言具有凝練含蓄的美,她運用的是“詩似的散文的文字”。如《往事(二)?三》:“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疊到千百回,世事從頭減去,感悟逐漸侵來,已濾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懷。”用“濾”與“襟懷”構成動賓結構,化虛為實,寓抽象于具體,形象而生動地顯示出山光松影對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作用,顯得含蓄蘊藉。
B.“自我告白”的抒情特征
冰心人格的最本質、最突出的特點,是她的真誠,她真誠地熱愛人類,真誠地追求理想,她又真誠地把她的希望與失望都告訴人們。“自我告白”成了她的抒情特征。從這告白中,我們看到一位執著探索宇宙與人生意義的文學青年的精神歷程。冰心以審美標準為其道德標準,不僅意味著她在哲學上的選擇和在人生價值上的取向,并且蘊含了她崇尚自然美的美學理想。這一理想,使其作品自成一種“自然率直”的美學風格。
從早期開始,冰心就以自己心靈里的笑語和淚珠,全身心地涌現于讀者面前,作品往往具有濃郁的自傳成分。同時,她的作品具有永久的魅力,正因為她表現了真的感情。嚴家炎說,冰心的創作“有如滿天‘繁星’,有如一江‘春水’,帶給讀者光亮和溫暖,解人干渴,使人心安,讓人慰藉”,“滋潤著一代一代青少年的心”[8]。
篇10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感教育;課堂教學
新課改背景下,筆者認為語文教學要特別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開發和利用情感因素,拓展學生的精神空間,結合個人語文教學實際,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情感教育。
一、注重誦讀,以情感人
中學生學習、誦讀一些優秀詩篇,對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華、習慣的養成、人格的健全,起著無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在詩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是一個能發揮語文學科特點、進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語文教學中的朗誦就是發揮情感因素積極作用的重要一環,充滿激情的誦讀,會使學生腦海里有情有境,進入深層次的感情體驗。如李白的《行路難》,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通過誦讀,理解詩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疊疊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有些好詩本身就是詩人一唱三嘆吟出來的,讀者只有在反復的吟誦中方能真切體驗出詩人的復雜情感。余光中的《鄉愁》是一首意象豐富、膾炙人口的現代抒情詩。這首詩歌,寫的是個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愛、生死之痛以及對于大陸故鄉的懷念。詩歌用了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手法,旋律流暢而又深沉。教師對學生提出朗誦要求,學生自會在充滿激情的朗誦中體驗到億萬炎黃子孫所共有的那種歷劫不滅的思鄉之情、民族之魂。
二、尋找與學生的心靈契合點,優化教學效果
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大多都有這樣的體驗:學生會因為喜歡、崇拜某一教師而對其所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并會努力將它學好。學習興趣在學習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教師的人格形象在培養學生的情感上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行為、活動已經潛移默化地達到了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語文教師尤其如此。如,筆者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緊扣父子親情,讓學生在認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有意創設情境:人們大都歌頌母愛,這篇課文卻寫父愛,歌頌父親一般是正面寫父親的高大形象,這篇課文卻寫父親的背影,寫父親不美的外表、動作和不漂亮的語言;寫愛的文章,往往有淋漓盡致的描寫,這篇課文的語言卻很樸素。那么,這篇課文感人的力量從何而來?學生在這幾個問題的引領下,大聲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四次背影的刻畫、四次動人的眼淚,很自然在學生心中觸動。學生的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動了,課文的主題自然就升華了。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課》,在和學生分析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在黑板上寫“法蘭西萬歲”時,我鼓勵學生將自己置身于最后一課的特定氛圍中,尤其是我,用心扮演著悲痛的韓麥爾先生,并輔以傳神的動作,這樣一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便能逐步加深,愛國的主題也油然而生。在引領學生感知課文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所做的就是積極創設情境,做一個忠實的引路人和點撥者,打開學生心扉,讓他們主動探究、盡情感悟,這樣才能陶冶其情操,培養其情感體驗的能力。
三、創設情感滲透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