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評價范文
時間:2023-03-26 01:2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形成性評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最近一位學校的領導要求我們提供一個形成性評價的優秀案例,然后展示這個案例在用于總結性評價時的區別。他希望將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區別解釋給他的職員們。他的最終目標是幫助教師們建立評價體系,在春季各州負責的測試之前,測量學生對內容和目標的掌握程度。
這位領導的要求反映了許多教育工作者都有的一種對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混淆。這個混淆并不奇怪:形成性評價的定義不盡一致,這導致了多樣并且相互沖突的理解,并且由于這些多樣性的定義和觀點,目前在學校中被稱為形成性評價的實踐活動也不盡相同。
《不讓一個孩子落伍法》實施后的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學生的考試激增,其中許多是自發的,要比聯邦法律和各州評估系統要求的高出許多。許多學校學區舉行名為基準評價、短期評價和中期評價來預測學生在高風險測試中的表現,并找出那些需要額外幫助的學生。這一層次測試的日益流行,已使得形成性評價的概念范圍得到拓寬。
為逐漸增多的測試尋找支持的K-12教育平臺中的各個測試公司有時也會為“形成性評價”的產品做廣告。這加劇了大家認為考試本身就是形成性評價的觀念。
實際上,這一層次的測試常常稍多于一些小型的總結性測試,并不總是與在課堂中講授的內容密切聯系。在這些測試中,固有的形成性并不存在,他們或許會對教學產生改變,使得學生學習效果更好。
一、總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的區別
那么,什么是形成性評價?首先,它不是一種產品。那是對想要一個優秀的形成性測試項目案例的管理者的主要誤解。即使評價將繼續被冠以形成性和總結性的標簽,但是評價究竟是形成性的還是總結性的,取決于如何使用評價的結果。
總結性評價的結果通常被用于作一些判斷,例如在班級分配中決定一個學生該被分到哪個年級,測量項目的有效性,或者判斷一所學校是否達到年度適當進步。有時候總結性評價指的是對學習的評價,其目的是測量學生、學校的水平或是項目成果。
另一方面,形成性評價在總結性評價之前的教學過程中反饋了一些重要信息。教師和學生都依據形成性評價的結果制定計劃,確定在下面的學習中擬采用何種活動。形成性評價是一種實時的、動態的、涉及到比頻繁的測驗更多內容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測量只是其中的一項內容。
二、使用形成性方法的總結性評價
幾乎任何的評價工具都可用于總結性或形成性的目的,但出于設計的原因,某些評價工具更適合總結性或形成性用途。例如學區測試,盡管其也具有些許形成性用途,但其是為了提供可解釋的數據以及供學校和地區進行對比的目的而設計的。由于總結性是其主要目標,其結果或許不能以教師和學生易于理解操作的方式來理解,而且測試結果往往在管理部門進行測試后的數個月之后。因此,這些階段性的測試通常不具備良好的形成性評價功能:并不能提供更多信息,以指導每日教學或為每個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決策提供幫助。
各學區無論從商家購買還是本地開發,基準評估通常是指衡量各州或學區的內容標準的進展情況,并對大型總結性測試的未來實施作出預測。一個普遍的誤解是這一層次的評估無疑是形成性評估。雖然這些評估有時做形成性用途――為小組或個別學生作下一步的指引,但是如何使用測試結果才可擺脫這種意圖,教師和管理者們缺乏正確的理解。如果由教師掌控評估、報告結果并繼續以先前計劃作為指示,那么這些評估將不會產生形成性的益處――在某一特定時間內,教師計劃反饋大量的信息時,這種情況很容易出現。
教師也可以選擇自行開發總結性評價――那些可看作是一種成績。與州和學區的測試相比,這些教室里的評估更易適于形成性用途,因為其結果利用更迅速,其學習目標指向更為近期的教學。當教師了解測驗中每一個問題或任務測量的具體學習目標是什么時,他們可以用這些測驗結果來篩選和重教學生還沒有掌握的部分課程。精心設計的普通評估也可以用于此法。
學生也可使用總結性測試的結果為將來的學習明確方向。如果評價題目與預期的學習目標十分相配,教師們便可以在為找到諸如以下問題的正確答案時指導學生:
相對于標準,我的優勢是什么?
我已意識到的提高是什么?
哪些領域是我的弱點?
哪些是我沒有按要求去做的,如何可以做得更好?
在我的學習中,這些結果對下階段有何意義,如何為改進做準備?
然而,為使這些問題對學生將來的學習指導作用發揮到最大,教師必須計劃和需要時間去讓學生學習在總結性評測中沒有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并要重新進行測試。缺少必要的學習時間是課堂總結性評價的形成性應用的最大障礙之一。
三、為了學習的評價
當老師為了純粹的形成性目的評價學生學習時,評估簿中將沒有最終的成績,也沒有總結性等級。相反,評估為學生實踐的服務,就像家庭作業一樣必不可少,這是形成性評價最有價值的地方。這被稱作是為了學習的評價,它通過以下兩種方式支持學習:(1)教師可依據有根據的基礎來調整教學,作出對學生學習產生即時效應的變化和改進;(2)學生可借助目前進程的根據積極管理和調整自身學習(Stiggins,Arter,Chappuis,& Chappuis,2006)。
課堂中學習的評價可有不同形式,它由教師幫助學生回答三個問題組成。
1.我要達到什么目標?
提供給學生一張學習目標的單子,上面的學習目標是他們應該掌握的,用友好的語言寫出。
給學生展示匿名的優劣案例,案例就是他們將要創作的各類作品或演示。學生使用評分指導判斷為什么那個是更好的。
2.我現在的學習情況如何?
在學習過程中管理不分年級的小測驗,用來幫助教師和學生明確各自在哪方面需要什么樣的工作。
通過得分上突出所反映的具體優勢以及需要提高的地方。
利用得分的情況使學生分辨他們的優勢和需要提高的地方所在。
讓學生有一個對課程學習目標的清單,定期檢查已掌握的內容。
3.如何縮短差距?
給予學生反饋信息,并用其制定目標。
讓學生寫出或描述在具體學習目標上的進程。
請學生評價他們的進步:已注意到哪些改變?哪些是曾經很困難,現在容易的?作為學習者,他們對自身已有哪些了解?
當學生依靠從教師給予的反饋學習如何自我評價和制定目標時,學生提高了對他們取得的成功的能力。在這種類型的評價環境下,教師和學生合作于持續性的過程中,使用評價信息改善而非判斷學習。這全依賴于評價有為師生提供及時、易懂、描述性的反饋的能力。
四、反饋:關鍵的區別
對學習內容進行評價的反饋存在于依然有時間采取行動的時候。類似于全球定位系統,它的功能是提供與計劃學習目標相關的工作、生產或是行為的描述性信息。避免評分或是評議成績的等級,或者暗示學習過程結束。
計劃學習,辨別具體的優勢,指出需要改進的地方,為學生減小目前和目標差距采取的一連串行動提供建議,顧及學習者曾經可依其行事的糾正反饋的數目,塑造當學生們自我評價時會使用的思考形式,以上均是有效的描述性反饋所關注的。以下例子是描述性反饋:
已正確解釋圖形中的柱狀圖,但需確認X、Y軸標記的間隔是相等的。
因為這是一個預測性的解釋,所以所寫內容只是一個假設。可以以“如果……那么……”句型加以改進。
那些我們曾經讀過的優秀小說都有開頭、發展和結局。你的小說和那些優秀的一樣,已經有了開頭和發展,能續寫一個結尾嗎?
論文中已對___和___的相似性進行了清晰描述,已區分出關鍵的區別。繼續用文中具體的例子闡述這些區別。
相比之下,來自總結性評價(無論是班級使用還是大范圍使用)的反饋告訴師生們誰才是制定學習計劃和目標的人。評價工具用到的反饋詞語,如B+、84%、達標、優秀的、精通的以及其他,并不能明確個別學生的優劣所在。對課程修正的具體信息并未呈現。
五、班級形成性評價的優點
雖然一切形成性評價實行起來都有增加學生學習量的潛在可能,然而在班級中對學習評價的優點一目了然:
在課程進行中,及時的評價結果使教師能迅速調整教學進展。
參評的學生是班級形成性評價的受益人。
學生們可用評價結果調整和改進自己的學習。
當我們試圖提供一個類似一日三餐固定食譜似的現成的外部考試,以此監督老師評估過程的時候,這些優勢已經蕩然無存。這些測驗無法適用于每日形成性評價,此類評價只有通曉評價的學者型教師可以進行。形成性評價最重要的價值體現于在每輪評價中教師和學生利用評價結果改進實時的教與學。
參考文獻
[1] Atkin, J. M., Black, P., & Coffey, J. (2001). 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 Chappuis, S. (2005). Is formative assessment losing its meaning? Education Week, 24(44), 38.
[3] Stiggins, R., Arter, J., Chappuis, J., & Chappuis, S. (2006). Classroom assessment for student learning:Doing it right―using it well. Portland, OR: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作者單位 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評價訓練研究所
篇2
【關鍵詞】教學評價;形成性評價;比例
教育評價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20世紀30年代,美國學者泰勒提出了以教育為核心的教育評價理論,70年代,隨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的評價理論而得到新的發展。作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學習評價體系的改革與創新越來越受到關注。而作為學習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性評價越來越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關注,如何構建一個公平、合理、規范的形成性評價體系已經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學習評價的作用不僅反饋學生的個體學習情況,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是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互結合的統一體。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育活動進行當中,即學生知識、技能與態度形成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進行監控和評價,為教師與學生提供反饋,并將評價中收集到的信息用于調整教學以滿足學生需求及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性評價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從學生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形成性評價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是一種診斷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指在一門學科課程結束時針對教學效果所進行的教育質量評價。終結性評價的目的是檢驗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終結性評價測量不同學生各自達到的不同水準或彼此間的相對地位,因而是一種選拔性評價。多元性學習評價體系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強調形成性評價并提高形成性評價在總成績評定中的比值。那么形成性評價在總評定中所占的比例多少才是合適的?筆者針對此問題作了實證調查。
一、形成性評價比例合適性的實證調查
筆者在教室、圖書館和商務中心共向學生發放問卷調查102份,收回102份,有效率100%。81.1%的學生認為形成性評價比值應當控制在30%以內,10.8%的學生人認為形成性評價比值應當等于或高于50%。
二、形成性評價高比例異議的原因
下面擬從學生觀念、教師執行和客觀限制等方面分析學生反對形成性評價高比例的原因。
1.形成性評價異議背后的學生觀念文化分析。大多數學生反對形成性評價的比例超過30%,其背后的觀念文化原因有二,一是重量化評價、輕質性評價的習慣。二是重結果、輕過程的功利主義學習觀。
①應試教育背景下養成的重量化評價、輕質性評價養成的習慣。量化評價是指以掌握知識點的多少作為衡量學習優劣的標準的數量化評價。量化評價方式主要表現為紙筆測驗,測驗內容主要是圍繞教學大綱中的知識點展開,測驗目的主要是考察學生對于教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傳統的期末考試就是一種量化評價。紙筆測驗可以有較大的知識覆蓋面,又因參考答案的唯一性和評分標準的具體明確性,使得此種評價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同時,評分誤差小使得此種評價具有一定的客觀公平性。但過份強調量化評價,把期末考試作為學生學習評價的唯一方式,不能真實得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在價值導向上導致學生學習的功利主義和工具主義,不利于激發和保持學生對學習的真正興趣和積極性。與量化評價相對,所謂質性評價是指以能否促進學生發展為主要指標的評價。質性評價通過觀察、對話和描述等方式對教學情境及現象進行說明。質性評價的內容涵蓋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態度、能力、情感、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不同領域。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事,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單純注意知識記憶、強調精確記憶的量化評價只會使學生越來越習慣于接受現成的知識。而質性評價全面評價學生的各方面素質,在學習中評價,在評價中學習,幫助學生真正認識自我,激發其內在學習動力,促進其發展性學習,實現個體價值。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們接受的都是灌輸式的應試教育,成績評價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紙定成績。學生們在觀念上已經習慣了以期末考試的卷面分數為方式的評價,認為學習主要是學習知識,考試就是考記憶和理解能力,而對于考察學生學習態度、感情和創新能力等內容的質性評價不以為然。
②重結果、輕過程的功利主義學習觀。結果性評價是指教學告一段落之后,通過測驗檢查教學目標的完成程度并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評定或區分等級。傳統的高校學習評價往往是在一個學期結束的時候通過考查、考試等方式對課程進行一次終結性評價,一紙定成績。教育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作為一種教學質量監控手段的結果性評價有利于教師了解教學效果,也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在一個集體中的相對位置,從而確立自己努力的目標。但由于結果性評價往往是在教學過程告一段落之后進行的,缺乏對整個教學過程的審查和修正,即使能發現問題也往往已經太晚,因而單純依賴結果性評價不能充分發揮評價的診斷和導向功能。而過程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習的動態過程進行綜合評價。如果說結果性評價強調選拔和甄別功能,是一種與他人的橫向攀比,使學生了解自己在集體中的相對位置,那么過程性評價強調診斷功能,是一種自我的縱向攀比,使學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進步。沒有科學的過程就沒有高校的結果,通過對教學過程的及時、全面的評價,及時診斷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探明原因,改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與結果性評價相比,過程性評價具有及時性、全面性等優點,有利于學生創新素質的養成和科學思維方式的形成。學習為了什么?很多學生的答案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么考試是為了什么?為了畢業,為了能夠順利的拿到學位,考高分是為了拿獎學金。這些答案都表明流行在學生中的功利主義學習觀。功利主義學習觀不注重學習過程,只重視學習結果,最后期末成績評價,認為結果最重要,如果期末成績卷面分數高,就是學的好。至于達到結果的學習過程,無關重要。
2.形成性評價異議背后的教師執行存在的問題。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動態學習過程的評價,其內容涉及學習態度、情感、能力等多方面。雖然學院規定,平時成績的考核要有依據,但具體操作的能動性主要還在于老師。如果形成性評價的比值超過30%,而其認定的標準不規范,勢必造成新的不公平,使一項初衷善良的制度最后被否定評價并失去學生的支持。形成性評價執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執行標準模糊、執行程序不公開。
①執行標準模糊。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的全面評價,形成性評價區別于終結性評價的最大特點是其評價的全面性和動態性。形成性評價多樣化,內容包含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因此,要形成一個公平的、科學的和全面的形成性評價,教師應當制定一套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或導向性的細化的評價體系,明確評價項目、每個項目的評價方式、評價主體以及每個項目評價的比值。但是據調查反饋信息,雖然許多老師在形式上規定了平時成績,但在觀念上,對于形成性評價的內涵和具體操作方式等沒有進行清晰厘定,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制定一套規范的形成性評價體系,結果對于形成性評價的執行,估堆評估,模糊評價就在所難免。
②執行程序不公開。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期末考試所覆蓋的知識面廣、題目具體明確,評分標準統一,形成性評價方式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客觀性,在學生的眼中,這種方式最公平。而在不同的老師中間,形成性評價項目上仁者見仁,評價標準方面也是各有各的不同,雖然老師會在課前告知學生評價哪些項目以及分值的計算方式,但最后平時成績的評定官只有老師一人,整個評價執行程序是不公開的。沒有看到評價的形成過程,自然就會質疑形成性評價的公平性。
3.形成性評價異議背后的客觀限制因素。形成性評價的基礎假設是老師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動態全過程,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技能等作綜合評價。現在班級設置是每個班級人數一般在45個以上,而大學老師一般是上完課就走,課后即使有跟學生保持電話聯系,也很偶然,因此如果不是該班級的班主任,僅是擔任一門課教學的專業老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全面了解是有一定難度的。基于現實的客觀限制,形成性評價只能建立在不完全了解基礎之上,有時甚至是建立在一種假象之上,如學習興趣,有些學生上課比較活躍,似乎對該課程很有熱情,但課后從來不去看專業書或進行相關的專業課的學習,而有些學生性格內向,生性靦腆,上課似乎表現不積極,但內心對這門課卻充滿熱情,課后總是自學專業課的相關知識。對于這種情況下,老師僅僅憑上課的短暫觀察而就興趣作出的評價可能就是一種假判斷,有失真實。
三、對策
從長遠來看,提高形成性評價勢必所趨。但這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生、老師和管理者三方面的努力!在實用主義學習觀盛行、形成性評價不是很規范的當下,不宜過份提高形成性評價的比例。
1.培養重過程的學問主義學習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獲得好工作,這種功利無可否認。但學習不能僅僅是為了功利,學習是一個追求真理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認識世界,也認識了我們自己。我們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技巧,也學會了做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傳統教育已經灌輸了我們太多的功利主義學習觀,現在我們缺乏的是在通向成功道路上過程的執著與追求。如果說結果是為了功利,但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學問主義學習觀,暫時忘記名利,潛心學習,專心做學問,最后的收獲可能超出預想。
篇3
關鍵詞: 形成性評價 英語教學活動 “以評促學”
近日,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江蘇省教育廳《關于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意見》([2012]194號文)明確提出:各地要“立足全局、著眼長遠,堅持把提高質量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來抓,研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全面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加快實現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科學發展”。要加快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要進一步改革教學質量評價方式,實現質量評價方式多元化。
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給提高中職英語課程的教學質量提出新要求。從目前來看,很多中職英語教師正在采用切合學生學習實際和形勢發展要求的教學措施,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正在把形成性評價貫穿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效的評價,注重考查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發揮評價的診斷、指導功能,突出評價的激勵作用。
如何把形成性評價貫穿在英語教學活動中?筆者認為:要在充分考慮中職英語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生英語學習基礎的前提下,圍繞“培養學生科學文化素養、服務學生專業學習和終身發展”這一根本目的,不僅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將科學評價思想始終貫穿在形成性評價活動中,力求與診斷性評價、激勵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突出過程性,增強有效性。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在形成性評價過程中采用定性評價、定量評價、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等評價方法,突出過程性。
切實按照中職英語教學大綱要求,關注中職英語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實施及教學效果,增強形成性評價的針對性;將中職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之中,增強形成性評價的及時性;結合學分制、彈性學制和分層教學的實施,增強形成性評價的科學性。以促進英語課堂教學效益為前提,將定性評價、定量評價、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等評價方法廣泛運用到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評價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考評學生是否已掌握參加課堂學習活動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評價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考評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已經達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考評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興趣、習慣及個性特征。需要強調的是,形成性評價既要特別注重強化學生學習上的成功之處,又要及時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改進的一些相對具體的不足之處,重點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屢次出現的錯誤進行深層次的歸因調查,精心準備一些診斷性測試與高度專門化的訪談技術,為確定適當的教學目標提供有效的教學策略。
二、在形成性評價過程中把測驗掌握知識情況的評價變成考察認識、情感及能力的綜合評價,強化針對性。
在實際操作時,采用平時成績+綜合測評、筆試+口試等形成性評價形式,既促進學生隨時總結、反思自己英語課程的學習狀況,又把用試卷進行書面測驗的評價變為多樣化評價,還把以記憶為中心的評價變成以理解、運用為中心的評價,更把在課程結束時進行的測試性評價變成與課程同時進行的診斷性評價。在這一過程中,要在根據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進行“因材施教”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模塊教學,發動學生根據自己的英語學習基礎選擇相關學習模塊,使整個英語教學流程就像一輛徐徐駛過的巴士,學生可以選擇駕駛員也可選擇上車的站點和時間。還要根據考試成績加上平時表現確定每個學生的學期成績,明確告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每學期的學習成績確定參加英語學習的快班、中班還是慢班,快班在一個學期內完成校定英語等級學習,中班在兩個學期內完成校定英語等級學習,慢班在3個學期內才完成校定英語等級學習,如果在確定后還想調整,就完全可以在開學2周內申請調班。
三、在形成性評價過程中把科學的評價思想貫穿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性。
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的診斷(了解學習狀況)、激勵(增強學習信心)、調控(改善學習行為)和導向(形成學習習慣)功能,收到以評價引導學生學習、以評價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學效果。安排教學計劃時,開設每個學生都參加的選修課(4個學分),要求每個學生在每一個學期都用一定時間在網絡教室里通過多媒體學習英語的聽與說,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促進每個學生努力提高英語學習成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經常用2—3分鐘的口頭作文形式做自我介紹或主題發言,先請學生自評,再請同學互評,后由老師給出一個綜合評價,不僅激發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自信心,而且幫助學生形成自我糾錯、自我評價、自我進步的學習品行。如何引導學生選擇相關內容?既可以選擇介紹自己的姓名、年齡、班級、家庭、天氣、愛好等相對簡單的內容,又可以選擇以介紹自己某一生活習慣為主體的有一定難度的內容,還可以選擇針對某一社會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等相對較難的內容。如何組織學生做自我介紹或主題發言?既可以讓學生按學號輪流做自我介紹或主題發言報告,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有效鍛煉,又可以用隨機方法將學生分組。首先提供五分鐘準備時間,讓學生自己準備相關內容、設計開場白或結束語,然后安排分組演示,其他學生認真觀看并認真找出不足、提出糾正辦法。分組演示之后,先發動學生自評、互評,再由老師給出一個綜合評價,使形成性評價真正發揮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明確學習方向、增強學習動力的作用。
四、在形成性評價過程中要求每個學生及時整理并收集學習檔案,追求有效性。
比如,為學生制作一張張英語學習卡片,要求學生按學期定期填寫,力求較為全面地記錄自己的英語學習過程;要求學生把自己認為最好的一份英語作業、最滿意的一份試卷、摘抄的最優美的一個語句或最好的一個口語錄音等有價值的內容及時整理并收集到學習檔案中;要求學生在每學期結束或新學期開始的一段時間內,把自己記錄學習成長的體會與同學進行交流,以便教師和家長隨時了解自己的英語學習狀況,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方案或教育舉措,促進學習進步和不斷發展。還有,在學生的課堂作業或測驗試卷上,教師除了留下優秀、良好等批閱等級之外,還要留下“你真棒!”“在這次考試中,你基礎知識題做得比較好,閱讀題還需要認真讀題、審題!”等激勵、總結性評語,引導學生揚長避短、不斷進步,激勵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拓展發展能力。
實踐證明,順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把形成性評價方法貫穿在英語教學活動中,一定能收到“以評促學”效果,一定能進一步推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一定能進一步提高中職的教學質量,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9年11月6日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教學大綱.[教職成(2009)3號文]
篇4
關鍵詞:項目驅動;課程;形成性評價
課程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中是最為重要、關鍵的載體。課程除了承載著知識傳授的任務外還承擔著專業能力培養的任務,實現知識、能力并行培養的任務。因此,對課程進行評價就必須既要考核知識又要考核能力,所以,僅僅采用閉卷考核顯然做不到。實踐證明,采用項目驅動下的形成性評價是全面評價學生的最好辦法。本文試結合自己的教學談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借助實踐教學活動進行的課程形成性評價。
一、實行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原因
1.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應用型人才突出的表現是基礎知識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適應能力快、創新意識好、綜合素質高。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是能否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基本的職業技能,并熟練運用于實際工作中。這就要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溝通能力,特別是師生之間、同班級同學之間、與其他專業同學之間、與社會人員之間的溝通能力。此外,還要提升充分利用各種媒體查找資料的能力。要實現上述能力的培養,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顯然行不通。實踐證明,對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開展課程形成性評價是能夠實現上述目標的。
2.鍛煉學生能力,檢驗實踐效果
課程除了承載著傳授知識的功能外,還承擔著培養能力的艱巨任務,這一任務的完成是不能通過課堂知識傳授實現的。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借助實踐教學活動項目,可以為學生培養能力搭建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教師借助課程布置學生在課外的活動項目,學生在課外完成項目任務,通過課堂展示成果。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借助項目的完成,鍛煉自己的多種能力,諸如資料檢索能力、材料組織的能力、聽說讀寫能力、合作學習及溝通能力等。教師則借助項目的實施,檢查項目設計的任務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同時檢驗學生能力鍛煉的實際效果。
3.全面考核學生
學校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有較高綜合素質和熟練的職業能力,以便順利就業。要想了解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狀況,就應遵循全面考核的原則,既應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情況,還要考查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能力。傳統課程考核的主要方式是閉卷考試,但在注重鍛煉和培養學生能力的教學大潮中,把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項目作為平時成績,最后加上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課程考核的方式已經得到了認同。實踐證明,通過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參與實踐活動的實際效果來考核能力,通過學習過程結束后的基礎知識閉卷考核評價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兩者相結合的辦法就能夠全面考核學生。此外,知識和能力全面考核的過程,體現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應用這一成長的過程,展現著教育的功能。
4.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使學生學會學習
即使信息量再大的課堂教學,所傳授給學生的知識也滿足不了未來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因此,為了學生的未來發展就需要學生在業余時間大量拓展專業知識。但是,由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同,即使教師引導學生去做其實際效果也不盡相同,而課程教學過程中設計的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項目,一方面可以借實施實踐活動之機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起到推動學生積極拓展專業知識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完成實踐項目的同時,學會終身受用的拓展知識的方法。
總之,采用課程形成性評價是緊跟時代要求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項舉措,這一形式既能鍛煉、培養和檢驗學生的多種能力,又能全面評價學生,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因此,這是應該廣泛推廣的一種評價方式,不僅應用于課程評價中,還應該在大學學業中采用。
二、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實施過程
這里所說的課程形成性評價其實就是平時課堂實踐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在此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雖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但是卻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并承擔著不同的任務。
1.教師的任務
第一,設計項目。設計項目時一定要切合學生的實際能力,所設計的項目是通過學生的努力能完成或者完成較好的。在數量上適度,在難度上要適中。
第二,布置任務。設計項目的步驟、任務和目的要明確。布置任務時,每一步驟之間要有銜接,過程要流暢,先進行什么,后進行什么要明確,要按照步驟進行評價。同時要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執行任務,如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鍛煉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第三,指導任務。任務布置后要指導到位。因為學生個體不同、能力不同,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就不同。但是學生有時不善于與教師溝通,因此教師一定在督促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按照學生的完成進度適時、主動地給予指導,以利于學生較好地完成任務。
第四,檢查任務。實施任務檢查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進度、質量都能起到督促作用。檢查時切忌無標準、無目標、無反饋等“三無”做法,這無疑是在告訴學生能不能完成、完成質量如何不會影響整體評價,最終會造成學生不能按時完成任務,或者完成質量下降。
第五,評價任務。評價要全面、公正。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項目是形成性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按照實施的步驟以百分制進行評價的。可見,其評價關系著學生這門課程的最后分數。因此,作為任課教師,一定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的任務完成情況,給出最恰當的評價。
2.學生的任務
第一,明確任務。接受任務時應該明確教師設計活動的目的,如通過怎樣的步驟鍛煉什么能力,達到什么目的,要嚴格按照要求去做。
第二,實施任務。按照項目的要求、根據自己能力設計實施項目的步驟。雖然教師設計的項目有明確的步驟和目標,但是,由于有的項目是個人完成的項目,因此在完成任務前,要根據個人的能力具體設計實施步驟。有的項目是小組活動項目,這就要求在完成任務時明確小組每一名成員的分工。同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及時與同學、教師進行交流、溝通,以保證按時、按質按量地完成任務。
第三,完成任務。完成項目目標重要,但是,有創新地完成更能擴大其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總結項目。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雖然按照步驟完成任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學會方法才是終身受用的。項目完成后要準確評價個人或小組的完成情況,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尤其是要及時召開小組活動座談會和交流會,這對于今后的活動將大有裨益。
三、課程形成性評價的原則
實踐教學項目設計得好壞是整個課程形成性評價能否實現的關鍵,因此教師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總目標,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制訂操作性強、具有實際鍛煉效果的綜合性項目。而要做到以上幾點應該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目的性
課堂實踐教學項目是進行課形成性評價的載體,因此,項目的設計必須以實用為基準,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為出發點,以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鍛煉和提高綜合能力為最終目標。特別在鍛煉學生能力方面,一定要讓學生在明確目的的前提下進行活動,以使學生能夠有的放矢。
2.可操作性
項目的設計應該從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所要求的各種能力這一實際出發的,設計學生感興趣、可操作、實用性強的實踐活動項目,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如資料檢索能力、聽說讀寫綜合能力、計算機能力、交流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等。這些項目學生可以通過小組活動就能夠完成,而在完成的過程中還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適宜性
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項目是課堂教學的輔助部分,絕大多數在業余時間完成,因此項目設計的數量要適度。因為如果項目過多會牽扯學生的精力,影響學生課堂聽課以及進行其他方面活動的效果。同時,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項目既不能過于繁瑣或復雜,也不能過于單調或簡單。因為如果項目活動過程過于繁瑣或復雜,絕大部分學生通過努力都不能完成,或不能全部完成,會使學生望而生畏,影響預期的活動效果。相反,如果項目過于單調或簡單,一是會降低教學質量,二是會影響參加項目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綜合性
項目的設計要有綜合應用性,要通過項目的實施讓學生把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職業要求應該學會的知識交融在一起,同時注意將本學科的知識與橫向學科的相關知識交匯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到的知識無限擴大,這不僅有利于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還能進一步擴大知識的空間,特別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地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四、評價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小組活動中分組待改進
一是人數不宜過多,應該控制在5~6人的范圍內。因為人數過多,無論是教師的指導,還是學生活動的參與度乃至互動質量都會受到影響。二是學生分組同質或不同質,應該根據項目情況進行。因為同質的學生如學習習慣好的、成績好的、活動積極的,或者是學習習慣不好的、成績差的、活動不積極的分在一組會形成兩極分化的現象,影響整體效果。而不同質的學生因為會出現示范效應,通過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就會提高整體效果。三是小組活動一定要遴選負責任、會組織、有溝通能力的同學擔任組長,否則小組活動就會形同虛設,以至變成個人成果替代整組活動成果,影響小組學生活動成績。
2.活動項目需根據情況與時俱進
項目是為了讓學生學到扎實的知識和鍛煉能力而設計的。有的項目是鍛煉學生的一項能力,有的是鍛煉多項或者是綜合性的能力,即使是為了鍛煉學生的一種能力也應該根據不同的班級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方式,做到常做常新,不斷出新。
3.對學生做項目的指導應該進一步加強
雖然學生在不同的課程學習中接觸過和做過不同的實踐教學項目,也從不同角度鍛煉著學生的能力,但是教師的指導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實施項目時教師指導要注意的是:一是及時掌握學生做項目的進展情況;二是及時了解學生是否在活動及活動的情況;三是掌握學生討論問題的結果;四是檢查學生的活動出勤情況;五是明確學生的任務分工。
4.要求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能力
由于項目任務的設計要求既適合實際,又要數量適度、難度適中,還要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而要能夠將“三適合、一鍛煉”的實踐教學項目設計出來就要做精心的準備:一是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準確把握學生的實力;二是調研社會企業對學生能力的要求;三是全面考慮,這就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水平才能做到。
5.適度讓學生參與
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應該改變教師為主體的評價方式,充分發揮學生作為評價主體的作用,讓學生適度參與到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中來。在評價之前,首先讓學生明確評價的具體標準,其次講清評價中的注意事項。適度讓學生參與教學評價,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自我評價能力以及自主意識,進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精神;另一方面,讓學生真正加入評價主體享有評價的權利,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明顯的進步和變化,從而增強自信心,享受成功的樂趣。
綜上所述,項目驅動下的課程形成性評價突破了傳統的一張考卷評價學生的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全面評價理念,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性,特別是通過個人、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討論、評價等多個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是對學生較為扎實的知識基礎、較強的社會心理素質及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走向社會、實現學業與實際崗位的快速對接以及被社會認可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魯華.在教學中落實形成性評價的意義[J].教學研究,2014(4).
[2]黃怡凡.形成性評價在合作學習中的運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0(7).
[3]譚朝暉.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J].中學教學參考(下旬),2010(4).
[4]謝永春.形成性教學評價要把握的因素[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5).
篇5
關鍵詞:高中英語;形成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1-0209-01
評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已明確提出:英語課程評價的目的是促進每一個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促進教師水平的提高,促進學校的發展,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發展與提高的過程,這種評價不能僅關注結果,更要注重學生在學業、興趣、情感和人格等各方面的成長過程。形成性評價正是這樣一種著眼于促進學生各方面發展的評價形式。
1.形成性評價的意義
形成性評價指通過觀察、活動、測驗、問卷調查、座談、咨詢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進行的評價。它是一種在開放的、寬松的、友好的、非正式的環境中進行的低焦慮性、可持續性評價,它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的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等方面,還包括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學習態度、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文化意識等不易量化的方面。目的是向師生提供學習狀態進程的反饋信息,從而使教學活動能夠得到及時的調節和改進,使教學效果得到及時的強化和矯正。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評價方式,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1.1學生主體性。形成性評價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在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將學生作為有著不同的個性特征、不同興趣愛好、不同需要的個體,對學生的知識、智力、能力、情感因素等各方面進行考慮,并力求通過評價促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幫助學生更清楚地認識自我,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特點,完全符合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
1.2注重過程性。形成性評價是一種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的持續性評價,它始終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必須在師生共同的努力下,對教學活動進行監控、反思,使教學活動更有針對性,并始終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1.3開放發展性。形成性評價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特點決定了其評價方式和手段的多樣性和開放性。教師采用的是寬松、開放式的描述性評價,學生則可以在比較大的范圍內自主地選擇學習任務、學習材料、合作對象、完成時間等,評價結果能較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各方面情況。形成性評價中的某一任務完成的過程就是學生獲取知識和形成能力的過程,能夠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進步情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激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形成繼續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正是因為形成性評價有著以往評價方式所不具備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尊重學生個性的人本精神,它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施更能發揮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形成性評價的實施能發展和強化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并轉化成為穩定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團體協作精神,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符合自身特點的學習策略,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2.形成性評價的設計
2.1形成性評價主體。評價主體主要是指"誰來評價?"的問題。形成性評價設計應當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性。教師、學生以及身居課堂之外的家長等都可以是評價的主體。
2.1.1教師評價。教師評價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形式:(1)教師對全班的評價。教師估量全班的整體表現,發現群體的學習優勢和存在的問題,明確群體學習活動的總體趨勢。(2)教師對部分學生的評價。教師應評價不同水平的學生的實際表現,看優秀學生是否有突出的表現,看后進生是否正在進步等。(3)教師對學生小組的評價。小組活動應當成為評價的重點。教師應觀察不同小組的內部互動情況、小組領導力的強弱、小組的信息溝通情況、小組執行任務的過程、小組解決任務的成效等。(4)教師對學生個人的評價。教師對學生個人的評價需要以個案的形式觀察探尋那些可以說明他們學業進展情況的具體表現。面對一個群體的眾多學生,我們要分層次、有重點地進行形成性評價。
2.1.2學生評價。學生以評價的主體身份參與形成性評價,是評價改革的一個重點課題。學生評價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形式。(1)學生自評。(2)兩人互評。(3)小組互評。(4)群體合作評價。
2.1.3家長評價。目前在很多學校已引入了家長評價。家長參與評價,需要學校和教師的指導。要不斷改變家長的評價態度,改善家長的評價行為,改進家長的評價方法,以更好地發揮家長參與評價的積極作用。
2.2形成性評價方法。當前評價方法要實現多樣化的改革目標。重點介紹以下幾種評價方法。
2.2.1測量。在語言教學中,態度測量,情緒測量,一般智商的測量,都對教學改進有明顯的效應。同時測量的方法還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
2.2.2觀察。課堂教學觀察既可以采取嚴密組織的系統觀察,也可以采用一般的紀錄所見所聞來收集評價的原始信息。
2.2.3調查。觀察是在活動過程中同步采集信息,調查則是在活動之后采集信息。行之有效的調查方法有問卷和訪談兩種。
2.2.4檔案袋。檔案袋也可以稱為成長紀錄袋,它的概念是"收集、選擇和反思"。即從收集所有的作業中,學生自己選擇存入檔案中的材料,可以是他們認為特別有價值的東西。然后學生對自己的成品和相關表現進行反思。
篇6
關鍵詞:口語測試 形成性評價 口語能力
多年以來,在教育領域,對一名學生英語水平的評價主要看其考試分數,這種應試性評估機制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也缺乏對學生思維創造性和多樣性的考慮,因此不能充分反映學生實際使用英語的能力,這是目前英語教育和測試中存在的嚴重缺陷。
學習一種語言,目的是交流。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更為完善的評估機制來測評學生的英語能力,而“形成性評價”正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形成性評價不單純從評價者的需要出發,而更注重從被評價者的需要出發,重視學習的過程;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評價中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視師生交流。
一、形成性評價的必要性與意義
形成性評價重視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且為此過程提供了直觀的依據,它能為學生提供一個不斷自我完善與提高的機會,給予學生極大的發展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其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自信心。它通過多種渠道收集、綜合和分析學生日常學習信息,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和需求,幫助他們反思學習過程和結果。同時,形成性評價也可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那種“一次考試成敗定終身”和“以考分定優劣”的不公平的評價方式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助于消除學生在學習中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提高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自控力,從而不斷激勵其學習,幫助學生反思和調控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總之,正確運用形成性評價能有效提高教育質量。
二、形成性評價的特征
形成性評價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1.任務設計更為貼近現實世界。
2.任務設計更為復雜了。
3.做出評價所需時間更多了。
4.評價給分時要求更多的判斷力。
由此可見,形成性評價能為那些用傳統筆試不能反映的復雜、隱性的學習結果和學習技能提供更為自然、直接和完整的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是分析性的,是嚴密交織在教學過程中的,強調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反饋,以便決定是否需要對教學和學習活動及時進行調整。因此,形成性評價能夠彌補傳統評價所帶來的不足。如:形成性評價重視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個性化反應,尊重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特點。形成性評價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不同于教學中其他類型的測試,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能力,不僅對學生的英語語言交流、書面作業、口頭表述、演講等課內外學習行為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合作精神等做出評價,而且還包括學生互評和自評等方式。
三、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區別
根據評價的不同側重點、時間、目的和理論動機,教育評價通常分為“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兩種。傳統終結性評價一般是在教學活動完成后,測量學生成績,對學生學習的結果進行的評價,它是用來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結論和判斷,或者用于證明和選拔;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的評價,旨在確認學生的潛力,改進和發展學生的學習。
1.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功能不同。終結性評價側重對知識和技能的檢查,側重學習的結果;形成性評價側重運用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側重將課本學習應用于生活實際。
2.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的報告聽取人不同。形成性評價是內部導向的,評價的結果主要供那些正在進行教育活動的教育工作者參考。總結性評價是外部導向的,評價的報告主要呈遞給各級制定政策的管理人員,以作為他們制定政策或采取行政措施的依據。
3.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覆蓋教育過程的時間不同。如前所述,形成性評價直接指向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以改進這一活動為目的,因此,它只能是在過程中進行的評價,一般它并不涉及教育活動全部過程。總結性評價考察最終效果,因此它是對教育活動全過程的檢驗,一般在教育過程結束后進行。
4.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對評價結果概括化程度的要求不同。形成性評價是分析性的,因而,它不要求對評價資料作較高程度的概括。而總結性評價是綜合性的,它希望最后獲得的資料有較高的概括化程度。
除上述區別外,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在評價的準則、標準、方法等方面也有些區別。但這些區別并非是本質的。
四、形成性評價的優勢
1.評價主體更加多元化。形成性評價則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由被動評價的客體變為積極評價的主體,加強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互動,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學間互評。
2.評價內容更加全面。終結性評價以測試作為檢測學生學習好壞的手段和工具,重知識輕能力。而形成性評價的內容則是全方面的,評價的是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不僅注重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重視對學生學習態度、策略等方面的評價。
3.評價方式更加多樣化。紙筆測試是終結性評價的主要評價方式,無論是期中期末考試,還是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都采用這種方式,雖具有方便、快捷、評分容易等優點,但無法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而形成性評價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可以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做出評價,也可以通過課堂討論,作業與小測驗及訪談等進行評價。
4.評價結果具有反饋作用。由于形成性評價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進行的,因而能夠及時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也能得到及時的反饋,以便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五、口語測試
口語測試是一種具有高效度的產出性測試,也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測試,對測試結果的評分要受評分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在高校英語測試中,因口語考試是一種直接考試,這種考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試規模,使得學生的口語能力難以得到檢測。英語口語教學也容易被忽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同時,無論是英語專業四、八級口試還是少數院校大規模嘗試的期末口語測試都是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學習的結果進行的評價。這種“一次考試成敗定終身”和“以考分定優劣”的不公平的評價方式不能真正測出學生口語運用能力,不利于全面整體性地評價學生,診斷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
六、高校形成性評價研究
1.調查問卷。通過需求調查和訪談等形式,了解學生在口語表達方面的已有能力和欠缺。
2.課堂訓練活動設計。以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開展教學,主要采用任務教學法。任務的設計以教學內容為切入點,以利于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鼓勵學生對教學中的話題內容進一步探索,并結合教學大綱和階段性目標的要求,考慮學生實際, ,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體現交互性、可實現性和易于操作性。
3.課堂活動展示。同學在課堂展示口語活動教師根據完成任務的情況給予評價,并讓同學參與共同評分。
4.學生自評。學生參照評分標準進行自評,起到自我督促的作用。
5.學生互評。在小組內,在共同完成任務的同時,對彼此之間的表現加以評估,相互聽取意見,在合作中相互促進。
6.評價量化記分。對受測者口語能力參照評分標準進行的分析,科學地評定學生學習狀況。
七、結語
總之,當今高校英語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更應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難以通過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實現,這就需要在教學中發揮形成性評價的作用。形成性評價注重對教和學過程進行多層次、多元化的分析判斷,能夠為教學雙方提供及時、真實的診斷性信息,有利于教和學過程的完善和發展,也從根本上彌補了傳統總結性測試的不足。當前新一輪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正在進行,評價體系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我們要審時度勢科學有效地運用形成性評價來測試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增強其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Bachman, L.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6
[2]Black,P.&Wiliam,D.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Vol.5,No1.1998
[3]陳玉錕:《教育評價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鐘艷、曾葡初:《論形成性評價與大學英語學習》,《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1。
[5]朱姝:《大學英語教學與測試中的形成性評價》,《寧夏大學學報》,2002.5。
篇7
一、對以往英語教學評價的評價
評價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有力保障。英語課程的評價應根據《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實施對英語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控。從以往的英語教學評價來看,更多地停留在終結性評價的層面上,即對學生已有的成績做出判斷──通常是以期中、期末考試成績為依據,而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關注不夠。這種只進行“點”上的而非“線”上的評價體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學生是怎么學習的,不能了解他們在學習中的感悟、困惑、體驗等。再者,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評價,缺乏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反思,一旦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們往往會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這種評價導致的直接結果使學生缺乏個性的發展,給他們的學習帶來過度的焦慮以及消極的態度和情感。不僅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也累。誠然,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對于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確實起到重要的作用,學生有著扎實的語法和語言知識。但由于它是一種面向過去的、忽視人的發展的終結性評價,過于強調知識的積累,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策略及學習能力的評價,不利于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建立,不利于學生的創造力和自我調控能力的發展,不利于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二、英語教學形成性評價的基本理念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是1967年由美國著名評價學專家斯克里芬(Scriven)提出來的。這種評價強調要開展以調節教育過程、保證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為目的的評價活動。在英語教學中,則要求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進行持續的評價──不僅評價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情況,更為重要的是,要對他們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評價。在英語教學中,應通過強調學生要能用所學的英語做事情,使他們在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通過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機會,使學生從語法知識的講解和單詞的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在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中學習語言;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和歸納等方式,掌握語言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通過討論、表演、參與英語課外活動等,使學生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形成性評價的終極目的不是檢測學生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旨在幫助學生增強自信,獲得成就感,使他們能夠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培養合作精神。
形成性評價在評價主體上,要求以學生自評為主,小組、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在評價方式上,可采取建立學習檔案袋、訪談、課堂學習活動評比、自我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內容可以包括學生的考勤、課堂表現、參與活動情況、進步情況等。
三、如何實施英語教學形成性評價
1. 明確評價主體。
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是通過考試來對學生進行評價的,評價的主體是教師,學生是被評價者。而在形成性評價中,主要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評價的主體是學生自己。教師在評價中主要起到指導者、幫助者的角色。當然,教師也要對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演、練等方面做出評價,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獲得進步和提高,使他們樹立自信。同時,同學之間也可以參與學生學習的評價,目的是促進彼此之間的共同進步。
2. 確定評價內容和方法。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形成性評價的形式有多種,如課堂學習活動評比、學習效果自評、學習檔案、問卷調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平時檢測等。就其內容而言,它應該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課堂參與度、團隊精神、表演能力、作品展示、學習策略等。方法上可以采取日常觀察、評價表、自我評價、互相評價、檔案袋評價、表演等,還可以采取等級評定法,例如,對學生的表現可分為Excellent,Very Good,Good,Adequate,Need Improvement五個等級進行評價。
3. 評價實施措施。
在實施評價前,教師應該首先把評價的要求告訴學生,讓學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使他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自己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從而注意到自己各個方面的表現。具體可以按照如下幾方面進行操作。
(1)做好課堂教學記錄。
在形成性評價中,要求教師認真記錄好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各種表現。例如,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熱情,回答課堂教學問題的積極性,參與表演的能力以及示范的能力,都是需要記錄的內容。另外,由于《英語課程標準》強調“任務型學習”的教學理念,即以學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設定各級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對學生完成既定教學目標的情況做好記錄,并且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水平的教學目標。當然教師的記錄也不能太煩瑣,因為教師的工作量普遍較大,他們不可能把每個學生在每節課上的表現都記載下來,而是把一些他們認為應該記下來的東西記錄下來就行。如果教師仍然感到操作有困難的話,最好能與其他教師合作,或者得到專職研究人員的指導,倡導一種研究與實踐的方式,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評價能力。
(2)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
檔案袋評價(portfolio assessment)又稱為“文件夾評價”或“另類評量”,它是由學生將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分類歸檔,以展示自己學習進步的狀況,并據此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方法。學生成長檔案袋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在課內外學習的狀況。其中,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包括:參與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準確性,課堂表演的能力,學生的英語作品、測驗試卷等。在課外英語活動中的表現情況主要包括:學生在學校的英語節、英語短劇、英語競賽、圣誕英語晚會、英語角等的表現。每個學生因其情況不一,檔案袋的內容并不完全一致。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學生應該把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放進檔案袋,以便建立自信,促進對自己學習過程的反思。教師只對檔案袋里應該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做出規定。
(3)進行問卷調查。
進行問卷調查,主要是較全面地搜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遇到的困難、學習心得等,以便不斷改進教師的教學工作,促進師生共同進步。問卷的編制應盡量簡潔、明了,重在解決實際問題。現就佛山市區初一、初二級學生“英語口語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調查報告”做些簡要分析。該表主要是從學生的單元語音作業情況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情況進行自評、他評和教師評價。從這些評價表來看,學生對形成性評價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度,大部分學生能在課內外開口說英語。自評結果顯示,約有18%的學生自評為A等,60%的學生自評為B等,12%的學生自評為C等,自評為D等的僅為10%。說明大部分學生還是對自己的英語學習充滿自信。他評是以小組的形式進行,一般由學科組長對本組的同學進行檢查。從部分問卷來看,學科組長眼中的“優秀學生”為15%,“中等學生”為45%,“困難學生”為40%,說明學科組長對本組同學的要求較高,可能他們更多地是以自己的水準來評價其他學生。教師的評價則相對比較寬容,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能夠取得進步就是好的,不能強求每個學生一定要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說明教師已經開始從發展性的評價觀來評價學生。縱觀這一調查表,基本上反映了學生自己、同伴之間以及教師的英語形成性評價觀,很值得我們深思。
(4)對形成性評價資料的統計與分析。
以往的英語教學評價,只是通過一兩次考試對學生掌握語法、詞匯及閱讀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評價,屬于終結性的、量化評價,主要是用分數的高低來評判學生學習的好壞。形成性評價倡導一種新型的、以質性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借鑒了多元智力理論的成果,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以描述性為主。下面談談對初中英語教學形成性評價的統計分析。
評介項目
評價內容
評價目標
記錄方式
評價方式
學習行為
學習的態度、情感、合作、課堂教學的參與度及學習興趣
使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明確的學習態度,積極自覺地參與課堂教學中
主要是教師進行課堂記錄,載入成長檔案袋
自評
教師評
小組評
作業
課內、外作業
使學生能獨立完成,并自覺修正作業中的錯誤
要求學生自己準備一個作業檔案袋,每月上交一次
自我評價
英語活動(包括英語節、英語晚會、英語競賽等)
參與度、口頭表達能力、體態語表演能力、情感體驗等
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與人合作的精神以及自我展示的能力
成長檔案袋
評委評價
學生評價
教師評價
學生作品
學生自行設計的英語圖畫、玩具及其他優秀作品
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成長檔案袋,每學期3~4次
教師評價
學生評價
自我評價
課外閱讀
搜集新的詞匯、閱讀理解
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
讀書筆記
自我評價
總結
知識的分析、歸納
提高他們對知識的分類、整合能力
每學期1~2次
教師評價
自我評價
英語形成性評價一般占評價總成績的30%,終結性評價一般占70%。故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總評時,還要加上終結性評價的成績。至于形成性評價的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一些內容進行增減。
參考資料:
1.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 北京師范大學外語系課題組:《對現行外語教學評價體制的反思》,《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年第6期。
篇8
關鍵詞: 形成性評價 網絡學習 外語教學
教育部頒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2007)明確指出,對學生學習的評估應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并且指出形成性評價特別有利于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進行有效監控。那么,什么是形成性評價?如何在網絡學習環境中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進行形成性評估?
一、形成性評價的概念
形成性評價的概念(Formative Assessment)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斯克里芬(M.Scriven)1967年所著的《評價方法論》(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一文中第一次提出,它通過診斷教育方案計劃、教育過程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促進實踐中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的評估。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B.S.Bloom)進一步將形成性評價運用于教育評價實踐。對形成性評價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對掌握性學習的評估。外語教育中的形成性評價研究歷史更短,大量的文獻僅出現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里。對于什么是形成性評價,學者沒有統一的看法。一般來說,形成性評價發生于學習過程中,關注的是學習的各個細節方面,目的是促進學習。Bloom(1971:117―118)認為,形成性評價是“在課程建設、教學、學習過程中的系統評價,其目的是促進課程建設、教學和學習……在形成性評價中,評價者必須努力開發對促進教學最有效用的方法”。形成性評估是在教學活動中,也是在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形成的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進行監控與評價,為教師與學生提供反饋,并將收集的評價信息用于調整教學,以滿足學生需求及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性評估是指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的全面反饋,它能不斷肯定學生的進步,且對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改進學習策略,培養學生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能力起到了不可估摸的作用,可以說形成性評估已經成為教學評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全過程。
二、形成性評價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應該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教師應該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幫助者,而非知識的灌輸者;教材知識應該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而非教師傳授的內容;教學媒體應該是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而非僅僅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知識的建構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學習本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情境創設,知識的意義建構及人與人的協作關系都是隨時空轉換而不斷變化的。僅僅通過終結性評價并不能對學習作出全面、準確的評價,只有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才能做到更科學、更全面、更合理。基于以人為本、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形成性評估強調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提供反饋信息,并對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過程與方法等方面的發展做出評價。“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是這種評估思想的集中代表(周娉娣、秦秀白,2005)。
表1 網絡教學和形成性評估的特點(周娉娣、秦秀白,2005)
在各種形成性評價的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評價,而是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在網絡環境下,相關自學活動及測評環節,讓學生更直接地參與到評價活動中,對學習態度、策略與效果進行反思,了解并學會分析成績與不足,明確學習的方向,從而進一步端正學習態度,調整學習順序,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運用英語進行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美國教育學家Douglas Brown指出:“教師的成功在極大程度上是依賴于經常性的平時評估,它反饋給學生目標的完成進展情況和下一步的學習內容。”如果說對于基于網絡教學的老師有一個基本的要求的話,那么老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后學習任務,提出的問題和網上論壇做出及時且有建設性的反饋。如果老師對學生能夠當天提供反饋,那么對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利的,使學生能及時了解學習情況,避免得不到老師的及時反饋而對學習產生懈怠或者失去興趣和動力。
三、網絡外語學習中的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視每一個學生為特殊的個體,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一般利益。在網絡環境下,形成性評價的結果更具有針對性,所有學生都能得到真實而直接的階段性學習反饋。形成性評價有利于協作學習。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的協作交流及互評,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學習思路更明確,學習方法更靈活,學習效率也更高。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生不僅可以和同學及授課教師交流,還可以和國內外知名的專家教授交流。在網絡環境下,形成性評價能更有效地對大學英語教學活動進行教學信息反饋,有利于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進行有效監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網絡外語教學中,不要放任學生自由學習,而要加強對學習者的學習管理,倡導、組織協作學習、監控學習過程和調節、幫助學習,并了解個體,實行個別化指導。所以在形成性評估過程中,老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好的活動組織者能使教學活動豐富多彩,使更多的學生被吸引到活動當中,不僅積極主動參加活動,而且極大地促進學習。老師和學生在互動的過程當中,對學生的活動進行反饋和評價,更好地促進教學和學習。
形成性評估是以學生自我評估、學生相互間的評估、教師對學生的評估、教務部門對學生的評估相結合的一種評估方式,可以全面跟蹤學習的全過程,反映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每一個細節,其中自評和互評的作用不容忽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僅能促使學生在評價活動中學會相互學習、相互欣賞、取長補短,而且能增強合作與參與意識,提高合作學習能力。
學生的自評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的應用,也體現了人本主義的思想。人本主義重視研究人的內在需要、動機、情感和興趣,特別強調人的潛能的發揮和培養人的個性。每個學生都是自我評價的參與者。學生通過自評可以對自己所處階段的學習進行及時反思并做出自我反饋,評價自己的學習狀況,有利于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感,給學習帶來生機和動力。自評不是一個結果,也不是目的,是我們用它來看清自己、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自評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而且有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和增強自信,能夠對自己的語言能力、優勢和弱勢及進步做出準確的判斷。
學生的互評是形成性評估的一種重要方式,自評和互評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共同促進。互評是合作學習方式的一種體現,有助于培養學生相互間的合作精神和團隊精神,互助合作,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和好的同伴共同學習,能使自己有一種緊迫感,且會使自己不斷努力提高水平。互評可以促使學生之間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但又和諧的學習環境,能產生更好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互評中,學生既是評估者又是主體者,學生自評只是通過自己的角度來審查自己,但是互評卻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角度,從同伴的角度來進一步審視自己的學習成就,所謂旁觀者清,同伴的互評意見更有針對性和建設性。通過互評,同學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同伴的差異,了解學習的差距,對自己起到激勵作用,能制定出一個更加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既不夸夸其談,又不好高騖遠。互評無論對學生和老師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學在互評中反思自己,在反思中進步,又在進步中反思,環環相扣,評價最終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Bloom,Benjamin S.,Hastings,J.Thomas,& Madaus,George F.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New York: McGraw-Hill,1971.
[2]Scriven,Michael.The methodology of evaluation.In Robert W.Tyler,Robert M.Gagné,& Michael Scriven (eds.),Perspectives of Curriculum Evaluation Chicago:Rand McNally,1967:39-83.
篇9
【關鍵詞】形成性評價 中職英語教學 應用
前言
隨著我國世界貿易的快速發展,英語作為世界各國相互交流廣泛應用的語言,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視。形成性評價作為教學的關鍵環節,既能夠彌補以往評價不足的現象又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獲得提高。本文將對如何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有效應用進行深入分析。
一、形成性評價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所體現的重要特點分析
1.多樣性。以往的評價手段中,大都是以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手法相對比較單一。形成性評價則不同,它包含很多評價標準,像老師可以依據學生課內外的具體表現、學生的周記、作業和檔案等等對學生進行一個全面的評價,此評價方式有利于教師從多方位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實際情況。
2.反饋矯正功能。對于形成性評價其結果利用的是定量和定性相互結合的方法,評價學生學習過程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認識自己,通過使用發展性和輕松的語言描述來評價學生,這樣既激勵了學生,又能夠有效的對學生進行指導。從而徹底改變以往單一的評價形式。
3.廣泛性的評價主體。以往的評價方式中教師作為單一的評價主體,學生只能是被評價的一方。然而形成性評價卻包含了多個主體,學生可以自我評價、互評和家長評價等,這樣既能通過別人看到自身的不足,又能學習到別的學生身上的優點,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使自身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提高,增加學習效率。
4.全面豐富的評價內容。以往的評價中,大都是就某個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而通常是以試卷測試的結果為依據來評價學生的好壞,顯然方法相對單一。但是形成性評價不僅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對于日常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法、興趣、能力和態度等都會采取綜合評價分析。這樣更加能夠使學生獲得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和積極學習態度的養成。
二、在中職英語教學各個環節中形成性評價的應用分析
1.書面表達。英語寫作是校驗每個學生英語學習情況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使學生英語寫作水平提高也是中職英語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在日常的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制作一些英語卡片、相互講英語笑話、學習用英語寫郵件等,同時通過每一個實踐,對自身的成果進行評價,同時找到自身不足之處并不斷完善和改進,然后組織學生相互評價,再次修正,最后老師幫助學生進行作品的總結性評價,從而通過實踐學習獲得更大的進步。
2.口語教學。在口語教學過程中,老師可適當的將教學計劃分為三個不同階段,首先,將學生進行分組,小組成員間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打招呼和問候等,然后小組成員間相互進行點評。其次,課前按照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完成情況,用時3分鐘為佳,而后各個小組之間進行互評。最后,老師適當的布置給學生一些需要背誦的重要內容,然后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通關背誦,實現學生自我評價和組長評價的雙重方式,經老師抽查完學生實際練習情況以后做出綜合評價。
3.聽力教學。聽力部分也是中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學中相當重要的關鍵部分,也是一直以來困擾許多學生的因素之一。日常學習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大多數學生在面臨聽力答題 時,都會產生聽不懂、走神或者緊張的情況。那么在中職英語教學中,有效應用形成性評價主要表現在課內和課外的聽力教學中。課內聽力教學中,由于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對比較弱,所以這時就需要教師適當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把聽力作答的具體方式寫出來,然后對于結果的正確性進行評價,從而掌握自身英語聽力水平。與此同時,通過教師不斷的對學生的評價進行檢查和指導,并且給出改進的方法一定能夠讓學生的聽力水平得到提高。課外聽力練習時,老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做出一定的聽力練習計劃并自主學習和記錄,然后老師隨時進行抽查和評價,使學生通過聽力練習獲得更大進步。
三、中職英語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的效果
在中等職業院校的英語學科中應用形成性評價,既能夠起到關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又能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讓學生養成了規范的學習習慣。經過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大部分中職院校通過此方法的應用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和進步。
綜上所述,形成性評價對于中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來說確實意義非凡,效果也是非常好的。經過驗證,此種評價確實能夠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英語水平。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大的效果,主要是由于學生能夠通過有效的學習計劃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加以改進。由此可見,形成性評價能夠有效地提高中職英語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黃銀秀.形成性評價在體校中職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04):11.
篇10
把學生的學習成績分為兩塊,一塊是期末考試成績占30%,另一塊是日常學習表現占70%,日常學習表現的評價包括課堂表現、口語訓練、平時作業、作文、語文活動、獎勵分,各項占一定比例分,設計一個表格,每人一表,記載每生日常學習過程的表現評價,由課代表負責日常記錄。由于實行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而平時學習表現又占大頭,這就大大激發了學生日常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本人不斷總結經驗,應用形成性評價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那么如何發揮形成性評價的激勵作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呢?下面根據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
1.形成性評價貫穿到閱讀教學中去
閱讀是中職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閱讀優秀的的作品,可以增強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感悟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體驗作品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把形成性評價貫穿到閱讀的各個環節對于提高學生閱讀作品、體驗情感有著積極的作用。有利于學生獲得及時肯定的評價,有利于學生獲得自信和成就感,培養閱讀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如在教學《天山景物記》課文時,我讓學生自選精彩片段朗讀,學生爭先恐后,都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來朗讀課文,力求表現完美,獲得好成績,經過自評、互評、教師點評,激勵了他們的自信心,也使他們的朗讀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時也使他們更深地感受課文絢麗多彩的文學語言。形成性評價激發了學生課堂上的積極表現。同時在與課文相關的問題探討、課堂練習上,學生也希望自己良好的表現能記錄在案,也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
2.形成性評價貫穿到作文教學中去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是個重點,也是個難點,很多聽課活動,教師們都避開寫作課,因此研究作文教學也成了教育工作努力的目標。但大多數研究者重視對協作技法的研究,忽略了對寫作興趣的培養,忽略了對文章修改環節的教學。而形成性評價不但可以促進學生主動修改作文、提高寫作水平,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我一般分為三個評價步驟:一是作文完成后教師評分;二是學生之間相互評分,提出修改意見;三是學生在總結修改意見的基礎上,重新寫作,然后再由教師和小組評分,這次評價側重學生修改后比以前進步了多少,進步越大,評分越高。每次評分都記錄在案,都作為最終評價的依據。由于既有基礎評分,還有學生評分和進步評分,激勵了學生不斷尋找自身的差距,加強了對文章的修改,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尤其是寫作水平較差的學生,在這種評價制度下,對修改或者重寫文章簡直是不厭其煩,客觀上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我班有個作文水平較差的學生,初進學校時45分鐘時間只能寫出300多字文章,而且語言多不通順,自從實行形成性評價后,為了得到更多的累計總分,她總是不斷總結經驗,主動重寫文章,每次重寫進步都很大,得到的進步分數較高,一個學期下來,寫作水平提高很快,而且還愛上了寫日記,現在經常在校刊上發表文章。
3.形成性評價貫穿到語文活動中去
講故事比賽、詩朗誦比賽、手抄報比賽、書法比賽、征文比賽、演講比賽等語文活動是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鍛煉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中職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同時也是提高語言素養和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方法。在語文活動中實行形成性評價,對每個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評分,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競爭意識,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我所教的兩個幼教班在參加學校及全市中職學校各項競賽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評價時,應該注重整個活動的過程,把學生活動的準備情況、實施情況、參與情況和結果情況都納入到評價的范疇,促使學生精心準備、積極參與、認真活動、爭取成果。比如,對于全體學生參與的以“我的職業理想”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我采取學生評委小組和教師評委小組共同打分的形式,對演講者的演講文稿、演講語言、演講動作表情、演講內容和對聽眾的影響程度綜合別分打分,每項都是100分,總分最后再除以5,得出最后成績排名次。一系列的評價活動讓學生感到演講稿寫的好也能取得較好成績,或者自己在語言和表情上富有感染力也能發揮自己優勢,增強的學生自信和參與熱情,鼓勵了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展示自己的才華,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不善交往的學生放開膽子一爭高低,提高了語文活動的質量。
4.形成性評價貫穿到古文學習與背誦中
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學好古詩文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古文也學生較為頭疼的一部分內容,多部分學生對古文厭惡,甚至有抵觸或者恐懼情緒。形成性評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鉆研的興趣,讓學生喜歡古文,提高文言文素養。比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在學生預習、教師指導、解決完字詞句的意思之后,可以留給學生自主探討、鉆研學習的時間,讓學生整篇翻譯,根據每一段翻譯的準確性和通順性兩項打分,其中準確性站60%,通順性占40%,而且讓學生站在講臺上,面對學生不帶有任何參考書籍,做到公平公正、陽光透明,還是教師和學生同時打分取平均數作為成績;成績出來后,給學生一個自我反思、自我提高、自我校正的機會,對于低于70分的學生給予一次重新補考的機會。在這種自主學習、過程評價的體系下,學生們紛紛轉變了學習的態度,加強了對古文的鉆研和自學,表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其陽光透明的檢查方式、重新補考評分的辦法刺激了學生的主動性,爭先恐后,都力爭最好的成績。同樣道理,古詩詞的背誦默寫也可以采取形成性評價,充分激發學生的的熱情,提高學習的成效。以上只是略舉幾個例子,意在拋磚引玉,其實可以把形成性評價貫穿到語文教學的各個角落,充分發揮它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有效地控制學習的過程,不斷反思自己,進而提高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二、形成性評價科學設置評價標準
1.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考慮所教班級學生的語文水平,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制定評價的方式和標準。對于學生整體語文水平高的班級,可以把評價的標準定的稍微高些;對于學生整體水平低的班級,可以靈活的采用不同的方式,把評價的標準定的低些,要本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原則科學安排,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把教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以及小組評價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學習,自我提高。
2.教師應注意把書面評價和口頭評價結合起來,不斷鼓舞學生的信心,讓學生充分體驗成就感,隨時召喚學生內心的學習激情。可以經常運用一下激勵性的評價口頭語言:1)很好,你的洞察力很強,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你理解的很深刻!2)經過你的修改和努力后,你的作文水平大有長進,相信不遠的將來,你能寫出更為出色的文章!3)你的想象力很豐富,敘述也很嚴謹!4)你思路清晰,語言表達流暢,說明你語文功底很好!5)你反應很快,思路敏捷,要是在能想的更全面一點那就十分完美了!6)近段時間以來,你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再加把勁,你就成了最優秀最不可戰勝的了!對于作業或者作文的書面評價。也要適當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維護學生的自信心,可以經常用以下類似語言:1)你書寫認真,內容全面,作業有了很大提高!2)你的作業很整潔,給人井井有條的感覺!3)有志者事竟成,努力吧,相信你會做的更好!4)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的進步讓老師和同學們吃驚!5)有付出就有回報,加油啊,同學!6)你的作文開頭和中間都很好,如果把結尾改寫的生氣勃勃,那全文全文都活了!7)你的成功=你的汗水+你的堅持與執著。
3.發揮好形成性評價的激勵功能,還應該注意照顧基礎差的學生和性格內向的學生。形成性評價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師更應當注意照顧性格內向的學生和基礎薄弱的學生,不要讓他們生活在被溫暖和關心遺忘的角落里;同時更要注意關注他們的一點一滴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就像上面第四內容舉的例子一樣,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要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第一次評價分數較低,要給他們反思修正、學習提高的機會,進行第二次評價,真正促使他們在評價中提高自身水平,獲得成功感,得到自信心,樹立超越自己的信念。
4.形成性評價要和競賽活動結合起來。中職學生自尊心、爭強好勝心較強,要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需要積極營造你追我趕、相互超越的良性競爭氛圍。口語訓練、作文、語文活動等,可以個人與個人競賽,可以小組與小組競賽,對小組成員進行評價,讓學生在合作與競爭中,最大程度地參與教學,感悟體驗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