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實施方案范文

時間:2023-04-01 22:09: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本課程實施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校本課程實施方案

篇1

通過剪紙活動,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審美、觀察、動手等綜合能力,鍛煉學生的意志。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學剪紙校本課程實施方案范文,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小學剪紙校本課程實施方案范文1教材材料:《剪紙》中的部分內容

主講教師:美術教師

授課對象:3——6年級部分學生

授課時間:每周五第七節課

課程開發:

剪紙是我國優秀的民間傳統藝術。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學生應有剪紙的機會。”他認為剪紙可以使學生安靜下來,專心致志地干一件事,還可以使他們練出一雙靈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著心靈美,這是因為手部肌肉群的訓練有利于大腦的開發。小學美術教材也已將剪紙內容列入其中,學生已從美術課上對剪紙有了初步的接觸。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極其普通,方法簡便,集審美與實用于一身,很多學生都喜愛有加。但現實的局限性無法滿足他們對剪紙藝術的了解和更進一步的探究。根據教學的實際,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究、展現個性創造及感受、體驗剪紙藝術的平臺,我校現已把剪紙作為一門校本課程進行開發、研究,讓同學們享受剪紙藝術的快樂。

一、指導思想:

繼承我國民間剪紙藝術的文化,更有利于教育教學,同時從自己動手動腦的活動中,體味到生活的樂趣,更加熱愛生活,提到審美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構圖能力、想象能力等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到,更讓學生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對美的追求。

二、實施過程:

(一)課程目標

1、了解剪紙藝術的歷史,教育學生繼承民俗文化,激發對剪紙藝術的追求。

2、了解剪紙的相關知識,認識一定的剪紙語言和表現手法;

3、掌握一定的剪紙(或刻紙)技法;

4、培養學習興趣,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審美、觀察、動手等綜合能力,鍛煉學生的意志;

5、發展學生的個性,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學習使用的材料

以剪刀為主,刻刀為輔,自備彩色紙張等。

(三)學習內容

第一學期:每節課講授剪紙文化常識和基本功技法,在以學習簡單圖案為主,如對折窗花、小動物等剪法。

第二學期:在學習剪紙知識和基本功的同時,自己創設簡單的剪紙圖案,進行綜合性的訓練。

(四)實施建議

剪紙藝術的創作、實踐活動,它集繪畫、手工的教育功效于一體,剪紙有的是天馬行空不拘一格,有的又需要一絲不茍,不能有一絲的馬虎,有的需要長時間的剪刻,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力。這不僅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而且還是培養孩子細心、靜心、耐心的極好方式。

首先,要積極培養學生對剪紙的興趣,興趣是感受力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孩子對剪紙感興趣了,他才會注意的看,注意的聽,耐心的體驗、觀察、感受,才會對剪紙的感情越深。

其次,要在引導學生有興趣的基礎上,加以提煉和升華。引導學生了解剪紙的相關知識,教給學生掌握一定的剪紙(刻紙)技法;認識一定的剪紙語言和表現手法;讓學生進行剪紙(刻紙)的練習與臨摹。

再次,要開展多種多樣的展覽,鼓勵學生不斷進步,不斷提高。教師的表揚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建立一種自信,而周圍同學的贊揚與認可將能在更大程度上給這個學生極大的自信,最終培養學生對剪刻紙這門藝術的基本感覺。

通過剪紙活動,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審美、觀察、動手等綜合能力,鍛煉學生的意志,發展學生的個性,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快樂,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五)評價建議

1、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

在重視教師與他人的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評價的同時,更應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采用建立學生學習檔案的方式。學生通過建立美術學習檔案提高美術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在原有的水平上的發展,有效地提高學習質量。教師通過學生的美術學習檔案,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特點,了解學生對美術知識、技能技巧的掌握情況以及在觀念和方法上的進步,發現學生的潛能,了解學生在發展中的真正需求,給予及時的指導。

2、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美術作品

對學生的美術作業應采取多樣的評價方法。學生美術作業評價呈現方式可以是分數或等級,可以是評語,也可以采用評語與等級相結合的方式,還可以采用互評或座談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并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體驗到成就感。

小學剪紙校本課程實施方案范文2一、指導思想

以《雙峰鄉素質教育五年規劃》為指針,以剪紙文化為載體,以學生學習剪紙基礎知識、剪紙基本技能,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為目標為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二、培養目標

1、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文精神。

2、培養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特長。

3、培養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

4、培養團結合作精神和社會交往能力。

5、拓展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6、學習剪紙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剪紙技術。

7、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確立其發展目標;

發揮教師專長和才藝,體現其創新精神;提高教師的目標認同感,增強責任心和團隊精神。

三、教學原則

校本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都是由學生全員參與的學校教育活動,在遵循一般教學原則

的同時,還要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在組織教學和活動時,還應注意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以活動為主的課程,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

即使是學習有關剪紙知識,也要少講少傳授知識,讓學生帶著已有經驗參與學習。教師要加大有效指導,多給學生以盡可能多的時間思考、想象、創造,自主地活動、實踐。

2、靈活性原則: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都要有很周密的計劃,教學內容、方法和活動形式都要預設,否則就失去了開發和實施的保障。

因此,要計劃先行。但是,以活動為主的校本課程,更多的是要根據當時的學生和當時的環境的具體情況而定,要靈活處理,及時調整,并給生成的課程資源留有充分的活動時間。

3、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寬泛性、即時性,時間空間的廣域性、可變性,評價的主體性、差異性。

四、教學活動形式

1、班級授課制:《剪紙》自編課程內容,各年級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安排教學活動、內容,在教學時間內班級組織教學活動。

2、集體活動式:

1)、學校統一組織開展的集體活動和主題活動。

2)、小組式

3)、個體式

五、課時安排

1、一年級課表內每周安排一課時,其它年級每周半課時。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該課時為彈性課時,具體教學活動時間安排具有靈活性,但不得擠占挪用。

2、一學期兩次的主題活動:

春學期四月份:剪紙文學周;六月份:剪紙藝術周

秋學期十月份:剪紙展示周;十二月:剪紙交流周

六、課程內容

1、課程開發方式及實施途徑

1)、課程創新---開發新的課程項目《剪紙》,并自編教材。

2)、設計體現校本課程目標的校園環境和開發綜合實踐活動主題。

3)、學科和剪紙文化的整合。如美術與剪紙,品德與社會和剪紙等的整合。

4)、以校級、年級)、班級的主題活動作為《剪紙》的載體,承載或體現校本課程的實施。

5)、用好宣傳櫥窗,發揮媒體作用。

2、課程開發和實施的范圍

1)、讓學生學習基礎的剪紙知識和掌握基本的剪紙技能。

2)、在音樂、美術、寫字、科學、思品與生活、思品和社會、勞技等學科中開發和剪紙文化有關的素材,如聲樂、舞美、戲劇、畫畫、書法、美術欣賞、攝影、刻紙、手工制作和信息技術等。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綜合性學習和編故事、學曲藝、排練課本劇、兒歌創作、編緝小報等活動結合起來。

3)、成立學生興趣小組

七、教學評價

1、學生評價

①、活動考勤

②在活動中的態度

③實踐操作技能

④專長、特長及動態發展情況、特殊表現等

⑤物化的成果,如作品展示或獲獎、競賽獲獎、匯報演出等成績

⑥人文精神表現

學生評價通過學生本人、小組伙伴、教師(輔導老師)、家長四方面的意見綜合定性評價。各項評價呈現不同,有的是等第,有的是分值,有的是描述性語言。最后的總評價為定性評語。

2、教師評價

學校對實施校本課程教師進行考核評價,主要考核評價以下幾方面內容:

①、有無教學及教學活動計劃、進度,備課及必要的教學準備工作情況。

②、課時使用和組織活動、輔導活動情況。

③、按學校課程開發和實施方案要求,在規定課時內教學任務完成情況。

④、開發課程和處理生成課程資源情況,在實施過程中有無創新的工作表現。

⑤、輔導學生活動和取得成績情況。

⑥、學生對于該課程的態度和情感。

學校對實施校本課程教師進行考核評價,主要有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領導小組及教導處負責教師考責、考勤和考績。通過聽課、查閱有關開發和實施校本課程的支撐材料、問卷座談等形式,對教師進行定性評價,并參考教師的自評,評出相應等第,作為教師工作表現和業績的一部分。學校對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有突出成績和貢獻的教師給以重獎。

八、教師培訓

1、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有關新課程的理論,學習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的理論,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和實施操作水平,并形成共識。

2、聘請教研部門專業人員指導校本課程開發論證和輔導實施操作。

3、加強校本教研,開設講座,能者為師;

培養骨干并發揮其帶頭作用。

4、每個教師確定本人在一定時間內掌握至少一門校本課程教學、輔導的本領或專長。

學校盡可能提供學習機會,提高有關書籍、資料和器材。

5、充分發揮社會上有專長人員和退休教師的指導作用。

九、配套措施

1、學校大力宣傳實施校本課程的意義,使這項新課程能得到社會和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2、學校在完善實施規劃的前提下,認真切實的制定學年、學期實施計劃,提供給教師。

教導處、年級組、教研組加強有效的教研活動,并幫助每個教師制定教學和活動計劃。

3、加強學校校本課程的建設。

每一學年修訂、調整,并做深入一步的開發;對教師個體開發的校本課程,也進行修訂、調整,并繼續研究開發。加強實施過程中的研討,不斷的進行研究、總結。學校制定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的工作責任制度、考核制度、獎勵制度,規范管理。校本課程與學科課程一視同仁,計算課時,計入教師工作量,工作實績載入業務檔案。

小學剪紙校本課程實施方案范文3作為美術課的延伸與輔助的校本剪紙課程,是根據我校的教學實際,通過教編、整合、補充、拓展、對原有的教材的消化與加工、較之更能培養個體差異學生的興趣與特長,充分挖掘我校學生在美術特長方面的潛力,為以后的專業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并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確保學生的終身審美目標的實現。綜上所述,剪紙的根本課程主要特點如下:

一、開發背景

我們之所以選擇剪紙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的內容,是出于以下幾點的考慮:

1、剪紙是我國一種具有特色的民間藝術奇葩,是最具群眾性的、大眾藝術形式之一,與民族民俗的關系密切。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剪紙是當地鄉民的一種風俗。鄉民逢年過節或喜慶活動,都要在墻上和窗前貼上紙花,或大紅“喜”、“福”等。小學生都十分喜愛剪紙,加上剪紙工具簡單,材料易找,為此剪紙成為學生們感興趣的活動。

2、剪紙是一項手腦并用的實踐活動,具有單純、明快、樸實、富有裝飾性的藝術風格和夸張變形、大膽的構圖、簡練生動的藝術造型特點。

學習剪紙不僅能鍛煉學生雙手的靈活性和協調性,培養學生的耐心和細心,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剪紙這一民間藝術的認識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風情、熟悉生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孩子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

3、學校開展了“剪紙興趣小組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校形成了一定的剪紙氛圍,剪紙活動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家長的認同。

4、學校在初級階段開展的剪紙興趣小組活動,發現一些問題。

首先,“興趣小組活動”側重于學生模仿操作,少創作性作品,不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如何進一步地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成了我們必須研究解決的問題。其次,興趣小組活動缺乏必要的系統性,教學安排缺乏整體的計劃,活動比較隨意。學生不能有效地展開學習,獲得完整的知識與技能,不能得到比較完滿的情感熏陶。為此,我們有必要對剪紙活動進行教學內容的系統編排。再次,興趣小組活動作為一種課外活動,組織形式上的松散,也難以得到課時上的充分保證。小學剪紙活動課程的開發,糾正了剪紙活動在這方面的不足。

二、設計剪紙課程目標:

剪紙是以傳統民間剪紙藝術與中學美術教育的整合為切入點,拓寬傳統剪紙審美文化和表現內容,構建適合學生的剪紙活動體系。通過剪紙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它是指以綜合活動課程的方式組織,以活動課程理論指導開展小學剪紙教學。它以學生學習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強調剪紙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參與,以主動探索、變革、改造活動對象為特征,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的主體實踐活動。

我們開發剪紙活動課程需要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臨摹期:重技能,輕知識;第二階段為萌芽期:從臨摹轉向創作,主要分根據剪紙藝術本身的層次性以及學生心理發展階段,可設立剪紙初級班和高級班。初級班要求能掌握剪紙藝術的相關知識和基本技法,能夠“臨作”。高級班則在此基礎上,能夠“創作”;第三階段為成長期:既重視剪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又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意識。我們進行了研究,進一步發展剪紙校本課程。

開設剪紙活動課,把“剪紙”引入課堂。

以往剪紙興趣小組活動明顯缺乏必要的系統性,教學安排缺乏整體的計劃,活動比較隨意。因此,學校領導和課題組成員一起對“剪紙”校本課程的可行性做了理性的分析,對剪紙活動教學進行了系統安排。首先,師資配備上:安排有一定剪紙特長的教師擔任剪紙教學的實驗工作進行開發剪紙活動校本課程。其次,時間安排上:由教導處專門將每周三開設為剪紙活動課,保證剪紙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再次,對象和組織上:打破原有班級制,完成由同年級的學生按照自愿參加的原則選修剪紙活動課,形成固定的剪紙班。剪紙校本課程開發在拓寬課程范圍、適應學生的個別需要和發揮教師的創新意識等方面顯然有著顯著的優點。

三、課程內容

眾所周知,只有當教學內容系統的加以傳授時,學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開學習,獲得完整的知識,才能得到比較完滿的情感熏陶,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我們將傳統民間剪紙與中學美術教育進行了整合,在中學美術教育的價值目標下追求民間剪紙藝術的精髓,吸收和借鑒民間剪紙的語言風格、造型手法和表現技法等的基礎上融入學校美術教育的方法和價值目標,拓寬剪紙活動內容體系。通過對民間剪紙藝術特點,學生認知接受能力和課程本身嚴密的體系以及教育的價值等分析,我們對剪紙活動內容進行了系統編排,反復實驗研究,在多次篩選與修改,逐步完善,最終設計了剪紙活動課程內容框架體系,即“三維一體”框架體系。“三維”指剪紙的主題性層面、剪紙知識技能層面、學生自身發展層次;“一體”指剪紙活動課程教學的指導綱要。在這個框架體系指導下,我們設計了不同階段的剪紙活動內容體系,讓學生親近自然、體驗生活、認識自我、了解周圍世界,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探索靈活多樣,富有實效的剪紙教學方法

民間傳授剪紙技藝讓初學者剪熏樣(類似復印),強調由臨摹起步,先描后畫再剪刻的技法,與我們所提倡的剪紙活動教學不太適宜。中學剪紙活動課程教學力求改變單一的剪紙學科知識體系,構建活動課程的思路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體現活動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情感能力知識。剪紙教學方法歸納為三種基本類型:教師主導型教學方法、師生互動型教學方法、學生自主型教學方法。

1、教師主導型教學方法

主要指由教師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演示法、呈現法等。如講授法(其結構是講解----釋疑):教師向學生系統地描述剪紙史的發展,分析優秀的剪紙作品,介紹剪紙藝術家的生平,通過教師強有力的情緒作用使學生獲得深切感受。教師還可以對一些學生存在的知識問題和現象進行評論和分析,如講解作業,課堂小結等。

2、師生互動型教學方法

主要指借助師生對話與活動,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決問題,痛痛快快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法,但必須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并具備一定的判斷分析能力下,或具備一定的基本技能和相應的操作能力下方可運用,采用寫生法、情境法、參觀法等互動型教學方法。如情境法(其結構是創設----激發----想象):剪紙教學時,一段錄像可將學生帶入民俗活動中,一幅剪紙向學生描繪了一段生動的民俗文化故事,都能喚起學生無限的想象……

3、學生自主型教學方法

剪紙教學可以通過協作法讓學生接受教育,如在創作一幅剪紙作品時,可以讓學生運用自身原有的知識與能力創造性自己確定表現主題,根據主題選擇素材,將圖案剪紙化,學生分工協作,完成作品。讓協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升學習效率與學習動機,掌握剪紙知識和技能。

四、課程的評價

篇2

關鍵詞:畢節學院;安全工程;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范育青(1980-),男,江蘇灌云人,畢節學院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講師;汪華君(1970-),男,山東聊城人,畢節學院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副教授。(貴州 畢節 551700)

基金項目:本文系畢節學院教學研究與改革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JG201000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31-0077-02

一、我國安全工程專業現狀及其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安全專業的高等教育是培養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主要途徑,也是安全科學發展的基礎和搞好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國安全工程教育始于1958年,并于當年設置了工業安全技術、工業衛生技術專業,1983年根據需求建立了礦山通風與安全本科專業,1984年在前面3個專業的基礎上確立安全工程本科專業。[1]近年來,我國的安全專業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全國開設了安全工程本(專)科專業的院校有100多所,但由于安全學科是一門綜合理、工、文、法、管、醫等學科的新興交叉學科,目前全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大綱。各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存在較大分歧。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專業開設專業基礎課總共有74 門,專業課113 門,差別非常大。

此外,安全科學的交叉學科特性及各高校本身具有的不同行業特色,使得不同院校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呈現出不同的特色。[2,3]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高校管理體制的改革、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以及社會用人機制的變化,傳統的課程體系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要求。[4]

因此,如何從本校、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構建合理且具有特色的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已經成為地方高校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安全工程專業人才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

畢節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坐落在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是畢節試驗區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承擔著為畢節試驗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的重要功能。2010年8月4日,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出席畢節學院“創先爭優”座談會上時也指出:“服務畢節試驗區是畢節學院的根脈所系。”

隨著試驗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礦產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以及“工業強區”戰略的實施,畢節對安全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加大。為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校2010年增設了安全工程本科專業,開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高級安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服務。

1.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7]2號)文件指出:“深化教學內容改革,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課程體系。要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繼續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

我校安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根據國家教育方針,培養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安全科學與工程專業知識,具備安全監察與管理、安全檢測與監測、安全設計與生產、安全評價理論與方法、安全教育與培訓等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創新精神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在學校本科教學思想與培養目標的指導下,在充分調研國內其他院校的安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上,提出了2011版安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方案,將課程體系分為五大模塊:通識教育模塊、專業基礎模塊、專業主干課程模塊、專業方向模塊和實踐教學環節。在課程體系安排上,對各類課程學時學分做了重新分配,主要為了減少專業主干課學時、總學時及總學分,增加通識教育、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學時及實踐教學環節學分。

(1)通識教育模塊。旨在進一步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加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貫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和身心素質。通識教育課程包括必修和選修兩類課程。

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概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大學物理、普通化學等課程,占總學時40%。通識教育選修課程分為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與技術類、體育藝術與素質拓展類等系列。該類課程每學期由學校教務處統一修訂,要求學生至少選修8學分,占總學時6%。

(2)專業基礎模塊。旨在為學生打造一個寬闊的專業知識基礎平臺,主要包括:機械設計基礎與制圖、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C語言程序設計、工程力學、工程熱力學與傳熱學、工程燃燒學、流體力學與流體機械、工程地質學、測量學、電工與電子技術等課程,占總學時21%。

篇3

關鍵詞:西南地區;農村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三級課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

中圖分類號:G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841(2012)04-0053-10

新課程改革的突出亮點就是三級課程的實行。有關何為三級課程,大家有著不同的認識:有理解為課程管理體制的,有理解為課程政策的。其實,從不同的主體來看,三級課程有不同的內涵:從國家層面來看,三級課程可以理解為一種課程政策或體制;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來看,三級課程可以理解為一種管理體制或模式;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三級課程則是一種課程體系,即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體系集合。三級課程自提出之日起,許多研究者就對其進行了系統分析和探討。本文無意對三級課程的內涵進行深究,側重于從教師的角度對三級課程的實施進行觀照。

一、調查目標、工具及樣本

調研主要圍繞西南五省(市/區)(即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教師對三級課程內涵的理解及認同、國家課程在西南地區農村學校的落實情況、西南五省(市/區)針對農村地區的地方課程開況及地方課程的實施情況、西南五省(市/區)農村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情況四個方面展開。

基于以上目標,主要采用問卷和訪談的方法進行調研,并輔之以觀察法。本次調查共選擇了5省(市/區)農村地區16個縣79所中小學作為樣本。

在以上樣本中,共發放教師問卷1109份,回收1077份,其中有效問卷1029份,有效率92.8%;共發放校長問卷124份,回收120份,其中有效問卷117份,有效率94.5%。

二、西南地區農村三級課程實施現狀

新課程實施初期,研究者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城市,而農村往往被人忽視。而偏居祖國西南的云、貴、川、渝、桂5省(市/區)的農村地區則更易被忽略,而實際上這5省(市/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其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0%左右,面積占全國14.3%,因此選擇該地區作為研究對象,意義重大。

(一)西南地區農村教師對三級課程的認知情況

教師對三級課程的認知包含三個層面的意蘊:一是對三級課程內涵的理解與認識,二是對三級課程實施狀況的把握,三是對實施三級課程影響因素的關注。內涵的理解直接影響后面兩層含義的把握。從調查的結果來看:

1.各省基本建立三級課程體系,教師認為三級課程符合教育發展需要

通過資料的收集,發現云、貴、川、渝、桂5省(市/區)都按照國家的規定和要求制定了本省的課程實施方案,基本建立起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體系,并對具體的課時比例進行了規定。同時發現:云南省在義務教育階段的1-2年級和9年級全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缺失;四川省是五省(市/區)中唯一對地方和校本課程的課時比例進行嚴格劃分的省份。從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比例來看。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國家課程所占比例在80%以上,而新增加的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與地方和校本課程占16 %-20%。觀察右圖發現:云南省綜合實踐活動、地方和校本課程占總課時的比例未達到規定要求;貴州省各年級都規定了地方和校本課程的比例,總體上亦沒有達到規定的要求;四川省是唯一與國家頒布。的課程方案中所規定的課時匹配的省份;重慶市義務教育階段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課時未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且在五個省份中處于最低水平;廣西則恰恰相反,從頒布的方案來看,其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課時所占比例超過了20%。總的來說,五省(市/區)的課程方案存在差異性,四川省是唯一符合國家規定要求的,其他省份與規定都有一定差距,但基本上都建立了三級課程體系。

從對教師和校長的調查來看,70%以上的教師認為三級課程是符合當前教育發展需要的,其中四川省最高,基本同意以上教師占96.9%。這說明絕大多數農村中小學教師認為三級課程符合當前教育發展的需求;在三級課程的組織機構建設方面,超過45%以上的教師認為是健全的,其中四川達到84.7%。這說明三級課程的組織建設還有待于加強。

2.三級課程實施不容樂觀,執行監察不夠

三級課程作為新生事物,其有力推行需要多方面條件和制度保障。從教師的反映來看,總體上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課程能做到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但小學,尤其是村小,專業教師比較缺乏,特別是音、體、美、科學等課程,一般都是語文、數學教師兼任;在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方面,總體上小學實施得比初中好,進一步追問發現,由于初中面臨升學壓力,學校和學生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需要考試科目的學習上。教師在回答“三級課程執行監察不夠”時。

從以上結果看來,除四川省外,其余省份都有超過50%的教師認為三級課程執行監察不夠,這與實地走訪所得的結論比較一致。在調研中發現,四川省教育管理部門在新課程實施中非常注重課程的制度建設和資源建設。尤其是地方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方面,四川省教育管理部門出臺了系列相關的文件和具體的實施方案,并開發了配套的課程資源。這些做法得到了教師的認可。而其他省份在三級課程的實施方面,對課程的監察則相對不夠,尤其是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基本處于被忽視的狀態。

篇4

一、校本課程的開發原則

特色性原則:充分體現我校“以美育美”的特色辦學理念,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特長和優勢,充分體現學生的實際需要和特色發展。

興趣性原則: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來設置課程,使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更有效。

協調性原則:課程的設置體現民主化和多樣化,學生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有參與課程決策的權利。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步驟

首先,成立校本課程開發評審小組。小組成員由教師、學生和學生家長共同組成。擬定《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方案》,對校本課程開發全程監管。

其次,全面動員,組織教師培訓。倡導教師個人或群體根據自身愛好、興趣特長,確定擬開設的課程,撰寫所開設課程的可行性計劃,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活動安排、課程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評價建議。

再次,展示與評審。校本課程開發者首先對自己的校本課程開發計劃進行說明,之后由評審小組進行打分,90分以上通過,70~90分整改再評審,70分以下的為不合格。

最后,評價與改進。每學期結束,組織學生座談,征求學生選課意見,進一步完善課程開發方案。

三、校本課程的實施流程

選課與志愿填報。教務處在學期開學前一周,公布每個年級開設的“校本課程選課說明”及授課教師,供學生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填報選課志愿表。每位學生可選報兩個專題,分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

排課與時間安排。教務處制訂各年級校本課程開設計劃,并將校本課程的開設排入總課表。在公布課表的同時,公布授課教師和學習地點。

授課與班級建設。教師和教師小組根據學校安排,在指定地點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校本課程教學組織的要求與國家、地方課程的要求相同。建立臨時班級、組,加強考勤和考核。教師精心備課,認真上課,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完善課程內容,調整教學方式;學生應按照教師的要求,嚴格遵守學習紀律,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考核與成果展示。每一專題學習結束后,教師可通過測試、實驗、設計、競賽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并向教務處提交課程實施總結。考核成績納入學生學期綜合測評和學生個人成長檔案。

四、探索具有實效性的過程性評價方法

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包括教案的可操作性、課前準備、教學效果、資料留存等,評價形式包括教師自評、學生評價、校領導檢查評價等。評價方法有調查問卷、課堂觀察、量化考核、教學研究等。

篇5

1.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開發的時代性校本課程的建設是以學校主體的,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在建設開發過程中,在提升學生各方面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可以盡可能多地體現時展的特征與要求。旅游作為一種比較特別的社會文化活動,是現代社會很多人都了解或者想了解的一種生活方式,而旅游文化作為旅游生活的一種獨特文化形態,具有深刻的內涵,把其引進校本課程的建設中來是極具時代教育意義的。旅游文化在每一課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有所涉及,在地理學科與歷史學科的學習與教學中,體現的則較為明顯,由此來看,沒有必要單獨開設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其實不然,近年來,旅游熱不斷掀起,也成為社會比較普遍關注的一個時代性話題,加之旅游文化是在當代特定的空間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也是在當代特定的時間內創造與成長起來的,具有濃重的時代氣息。雖然旅游文化在目前課程中有所體現,但畢竟不是那么的準確、系統。把其適當引入課程建設與開發中,或者說以此為中心建設與開發一門旅游文化的校本課程,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現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許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古跡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開設可以進一步引起大家對這一現實問題的注視,使學生深入地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性和演進性,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與修養有著極大的潛力,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外來文化,以使他們形成一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

2.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開發的豐富性旅游是一部直觀而生動的自然、社會和文化教科書,既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和完善學生的文化素質結構,又可以提高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學習和認知水平,可以學到許多課堂中學不來的東西,但由于諸多的現實因素,比如:時間、經濟等,很少有學生能夠更多地進行一些比較有意義的旅游,然而旅游文化作為旅游和文化的一種深層次結合,在今天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把其引進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中,從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在現實學校學習的某些缺陷。旅游文化形態多樣,既有物質文化形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具有相當文化內涵的名菜名點等;還有精神文化形態,比如:各種民間故事傳說、楹聯碑刻、各樣戲曲等。總而言之,旅游文化形態五花八門。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綜合體,或者說人類社會眾多文化現象的一個復合體,引進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可以選擇的面就很廣,可以只以某一方面的內容為主,也可以兼顧多種文化形態……這樣既可以充分發揮學校校本課程的自主性與自由性,又可以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

3.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開發的綜合性旅游文化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明顯地涉及多種相關知識體系的交叉和多種學科方法的應用。在現代學科綜合化、整體化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下,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與學習方式處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中學的分科教學使許多學生對學科的綜合沒有一個合理的認識,在學習中也很少有意識嘗試性的應用一下多學科結合的分析方法,比如:分析一場歷史戰爭勝敗的原因的時候,大多學生只會從雙方力量對比、戰前準備等具體的相關情況進行分析,很少有學生從地理環境、氣候等角度進行分析,當然了,這樣說并不是要求學生要達到這樣一個高度,這顯然是不合實際的,也沒那個必要要求中學生達到這個深度,只是讓學生對多學科交叉研究與學習的方式有個初步的了解。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應該多注重課程內容的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比較歡樂的氣氛中感受多學科交叉學習與研究的方式,應起到一個啟發學生多角度思維方式的作用,對學生的要求也不應過嚴,只能作為一門輔課程。

4.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開發的靈活性旅游文化外延是相當廣泛的,如果作為校本課程來建設、開設,明顯具有很強的靈活性。(1)內容選擇內容可大可小、可寬可窄、可中可外,也可中外兼顧,可以很輕松地就選擇出大多數學生都喜愛的內容。(2)課程形式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教學應該更多地體現課內、課外學生學習的結合,在允許的范圍內,可以自由發揮,不拘一格的教學形式也可做出一些嘗試。(3)學生的學習方式旅游文化日新月異,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上的各種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也可適當的外出,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當是有極大作用的。

二、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建設

通過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教學視野,而且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我們總結了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與開發的方法:

1.關注學生,開發他們感興趣的旅游文化資源(1)篩選大多數學生喜愛的旅游文化資源隨著網絡、交通等通訊工具的迅猛發展,旅游文化資源內容傳播的信息量、速度等均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方法搜集相關信息,這就大大豐富了學生獲取資源的廣度和深度,甚至有些資源學生了解的、搜集的比教師搜集的還要多、還要廣,所以,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興趣、喜好,這樣才能搜集到一些比較適用的資源,為建設和開發好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做足、做好鋪墊工作。(2)給學生推薦比較有價值的旅游文化資源現在旅游也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很多學生都喜歡外出旅游,因此,教師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旅游文化資源,在建設、開發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同時,針對不同年級、年齡等具體情況,向學生推薦一些比較有價值的旅游文化資源,這不僅可以使學生合理取舍旅游文化資源,而且對促進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具有良好的影響。

2.關注必修課程的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資源其他科目的教材應該給予適當的關注,用好、用活學生手中現成的教材,不失為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的較為便利、有效的途徑,讓旅游文化資源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起到一個啟發學生學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實現各學科間的簡單糅合,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一個有效途徑。(1)深入分析其他科目的教材主要從內容與呈現方式上研究,但在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中,不可過分地依賴校本教材,如有可能,校本課程教材盡可不必編寫,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努力開拓出新意。(2)重視旅游文化資源應用的范例為了認知貫徹落實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彌補實際操作中的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課題組應注意吸收現成的相關范例,并在此基礎上自己開發有價值的創新范例。

3.關注教學,巧妙地挖掘新的有意義的動態資源從現今旅游文化發展變化多樣的特征來看,旅游文化資源的更新換代在不斷加速,相關課程負責人應當隨時注意旅游文化資源的變化發展動態,充分引領追求和諧文化素養,及時發現課程內容新鮮點,通過各種巧妙地安排,從而去創新課程、改造課程,最大限度地發揮該課程的各項功能。

三、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

1.課程目標的制訂(1)學生方面通過查閱文獻、實地走訪調查等方式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旅游文化資源,然后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分組,分析所搜集的旅游文化資源的特點和價值等內容,此過程教師做相應的指導即可,盡量由學生獨立完成。之后,可開展各種各樣形式的活動,使學生形成具有一定綜合體系的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2)教師方面通過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促進對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探索,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水平。另外,更為重要的是,教師在具體教學指導中,要善于發現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課程的實施。

2.課程內容構建選取內容的原則一般包括:(1)針對性課程內容要以學生的興趣為主,循序漸進,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師要積極發揮校本課程建設、開發的自由性與自主性。(2)實用性課程內容要有實用性,選擇較好的內容對學生、教師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否則,在實施時就會帶來種種不必要的困難,也很難到達教學目標。(3)時代性旅游文化具有較強的時代性特征,在選取內容時務必充分關注,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資源的深刻內涵。(4)實踐性旅游文化校本課程提倡的是一種體驗,教學方法不應太拘謹,選擇的內容最好是有實踐性較強的,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張揚個性。(5)典型性旅游文化資源的內容是繁雜多樣的,但是,具有極其重要的利用價值,教師應選擇性地選取課程內容讓學生參與實施。

3.內容體系的建構步驟旅游文化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程序主要有五大步驟:課程內容分析—確定教學目標—編制具體方案—組織實施課程—總結評價課程的實施并反饋相關信息。這五步環環相扣,每一次課程實施的結束點,都可以作為下一次課程實施的起點,如此不斷地完善、不斷地提升課程質量。

第一步,學校首先必須組織相關人員對課程內容進行一個較為透徹的分析,課程內容的分析是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與開發的基礎,也是起點。它直接影響著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建設與開發的定位、進展等關鍵問題,還要對校內、校外的許多因素進行充分的科學調研、討論和分析。

第二步,根據上述步驟分析的結果制訂合理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的制訂可以參照現行校本課標,在其基礎上有所損益,要認真全面地考慮學生的發展方向,明確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校本課程,這樣的課程目標才會比較有意義。

第三步,編制課程實施方案。課程目標只是為課程實施方案的編制提供了方向。所編制的課程實施方案需十分的具體,要說明教學活動的具體內容、教學人員的安排和課時的設置等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行該課程。在編制課程方案的時候,不可忽視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方案則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不同的調整。

第四步,組織實施課程。這是課程推行的關鍵,教師要把建設開發出來的旅游文化資源校本課程應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初期要注重試驗、總結,除了教師自己發現問題外,更多的要讓學生說出問題,不斷改善,并可及時做一定的推廣工作。第五步,總結評價課程的實施并反饋相關信息。最主要的就是對課程的評價,課程評價所包括的內容應該適當地增加,不可只從學生學習情況、課程實施情況等常用的評價方式來評價,比如:可增加家長的反映等內容,而且也不一定只是在課程實施結束后才對課程進行評價,在實施過程中也應該進行多次評價,及時獲得反饋意見,在評價的基礎上對課程進行調整與重建。

篇6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只規定了學生應達到的具體目標,而沒有規定具體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由各個學校進行選擇。這一方面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經濟、文化教育、體育發展的地域差異較大,這就給了體育校本課程發展的空間。但由于人們對于校本課程的界定有不同的認識,因此對于體育校本課程概念的界定也存在不同觀點,筆者比較贊同董翠香和周登高的觀點即:“體育校本課程是以學校體育教師為主體,在具體實施國家《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和地方《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的過程中:通過對本校學生體育需求進行科學評估,在充分利用社會和學校體育資源的基礎上,所設計的以促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方案。”此體育校本課程概念的界定為系統的闡述體育校本課程提出的緣由和必要性,說明了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性,提出了體育校本課程資源開發的基礎。

2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課程觀和學生觀。

(1)課程觀。

由于長期接受凱洛夫教育學的影響,我國大部分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存在著偏頗,課程即學科總合這一觀念根深蒂固,其課程的涵蓋范圍極為廣泛,它包括學生的學習進程,學校中進行的各種活動與勞動,個體在學校教育中獲得的一系列經驗,生活周圍所有具有教育價值的人或事物都應該納入課程的范疇。拋棄“課程即書本”的片面認識,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發展要求開發出不同的課程以促進其成才,課程開發不再是課程專家的權利,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不同人士均要參與到課程開發中來,課程開發可以成為一項全民性的社會活動。

(2)學生觀。

學生是教育成果的體現者,只有樹立起新型的學生觀,使教育活動與學生有目的學習活動配合起來才能實現成功的教育。傳統教育多關注于有希望進一步深造的學生,現行教育側重培養每個學生的創造力和實踐力,真正實現了教育的大眾化和平等化。學生的學習不僅是獲得認知結構上的調整,更多的是為終身教育和未來生活作準備,要求學生認知的同時“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

3 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1)體育校本課程的健康第一原則。

新體育課程標準實施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突出健康第一課程思想,因此在體育校本課程中要圍繞這一課程理念做文章,選擇的課程內容、課程組織與實施都要體現體育課程的主要教育思想,不僅體現身體健康。更要使學生身心融和,使學生全面發展。當前一些學校對一些運動項目的改造,只是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忽略學生的身體感受,使體育課堂出現一玩到底,學生沒有感到絲毫生理上的刺激,達不到鍛煉體質的要求,所以體育校本課程內容的選擇中,在注重興趣的同時,更要注重教學的目的性和傳授體育文化的知識性。

(2)體育校本課程要突出學校的特點。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根據本學校的教育哲學思想和辦學方向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因此,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以學校為本,它解決的課程問題要反映出學校的體育特點和實踐情況,它所貫徹的是本學校的體育教學的特色和體育課程標準的理念。校本課程開發一旦脫離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就很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校本課程,這對體育校本課程而言同樣尤為重要。

(3)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原則。

應當根據學校和周邊環境,合理規劃,充分利用空地,使學生能進行安全、適宜的體育活動。合理的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使每一件設施都起到盡可能大的作用。可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和民族風格,開展多種多樣的民族體育活動,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了解本地區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習慣。在實際體育校本課程開發中應突出特點,貫徹體育課程的教學思想,注重體育的教育本質。不能本末倒置,使體育課失去原有的教育意義。

篇7

一、統籌規劃,提高校本研究科學性

校本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學校的校本研究工作必需要認真規劃。校本研究方案的科學規劃和精心設計,可以有效地避免校本培訓的隨意性,又可與學校的常規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有效整合,確保了校本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使校本研究的內涵日益豐富。我校在設計校本研究實施方案時,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考慮:

1.教師隊伍發展狀況。

校本培訓力求要在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幾個方面重點突破,在新課程背景下,重點是教師科研意識的培養、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課程理念的轉變、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骨干教師的培養等。

2.學校課改的現狀和推進。

以全面提高課改整體水平為指導思想,有針對性地安排相關校本研究活動。

3.評價改革的要求。

通過校本研究,引導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重新設計學校管理的制度、要求和考核機制。

從2003年開始,學校每學年都要認真制訂《港口學校校本研究實施方案》,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本研究活動,通過系統規劃、步步推進與有效整合,主要開展了如下“六大板塊”的系列活動:

板塊一:教育信息化研訓活動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的核心之一。創建省示范學校以來,學校積極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在張家港市農村學校實現了三個“第一”,即“第一個安裝校園網,第一批創建成教育信息化實驗學校、先進學校,第一個建立校園網站”。圍繞教育信息化,我們主要開展了“網絡、多媒體與課堂教學研討”、“教育博客與教師成長”、“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情感研討”等校本研究活動。通過研討,結合學校相應的培訓活動,全校青年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不斷提升,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青年教師。蔣儉學老師于2005年獲全國初中多媒體課展評一等獎,曹勇、朱敏江、周曉明、錢麗雅、徐春方、何正才等一大批青年教師在蘇州市各類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比賽中獲獎。

板塊二:實踐新課程系列活動

為全面實施新課程服務是我校校本研究的一個重點。根據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幾年來,我們主要進行了考試評價改革研討活動、“一個課例,三次研討”活動、青年教師評優課活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展示活動、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資源庫式電子備課試點、“講學稿”課堂教學改革等十多個專題的校本研究活動,通過這些專題化校本研究活動,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在近幾年的中考中,學校的體育、“藝術、生物、歷史”綜合等學科的滿分率多次列全市同類學校榜首。

板塊三:課題研究活動

課題研究是整體提高教師科研能力,推進群眾性科研活動的有效平臺。針對我校科研方面較為薄弱的狀況,我校在“十一五”期間,申請了三項張家港市級以上研究課題:兩項是學校德育工作方面的,一項是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應用方面的。幾年來,全校大部分教師參與了課題研究活動。經過全體課題成員的共同努力,三項研究課題均順利進行,并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成果,有兩項課題成果獲得了蘇州市一等獎,一項課題成果獲得了江蘇省一等獎。

板塊四:新教育實驗活動

我校參與《新教育實驗》的項目初中部是“依托信息技術環境,師生共寫成長隨筆”,小學部是“營造書香校園”。2004年以來,學校在青年教師中開展寫教育隨筆活動,還成立了“自主、實踐、互動”、“青年教師成長訓練營”等青年教師沙龍。近兩年來,共組織了30多次沙龍活動,30余位青年教師撰寫了100余萬字、1000余篇隨筆,較好地調整了他們的教育狀態。同時,通過一批骨干教師的成長,帶動了全校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

板塊五:青少年教育有效性研討活動

本板塊重點是抓好班主任隊伍建設,提高班主任的育人能力,增強班主任的工作責任心。幾年來,主要開展了學生課余生活指導研討、寫育人案例活動、“班級公約”自己訂、失敗的“優秀”學生反思、每日“三省”等活動。通過幾年打造,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已成為我校的一道亮麗風景。

板塊六:校本課程開發研討

本板塊重點是為了提高學校新課程實施的整體水平。幾年來,學校先后組織教師成功開發了《擦亮你的心靈》、《“河陽文化”主題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提高了一批教師對新課程的認識,豐富了學校課程內涵。

二、務實管理,增強校本研究實效性

在校本研究方案的實施過程中,學校加強了對校本研究工作的管理,確保每一個主題、每一個具體培訓項目均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為了便于實施,在制訂方案時,每一個培訓項目,都明確責任人和承擔人。責任人在子項目實施過程中,還要制訂出相應的活動計劃,要參與培訓的全過程,并根據實施情況,適當調整活動的時間、內容等,確保校本研究活動的有效實施。

篇8

【關鍵詞】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

1 加強課程管理,全面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方案

1.1 認真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國家課程方案是國家教育方針的集中體現,中小學校要嚴格按照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省定課程計劃組織教育教學,開齊開足課程。嚴格落實綜合實踐活動、技術、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普通高中要在開齊開足必修課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制定選修課程建設規劃,積極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高質量的選修課程,保障學生有更多選擇課程的機會。要給學生留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活動時間,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

1.2 加強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管理。做好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規范管理和分類指導。省教育廳負責全省地方課程的規劃、開發和管理,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地地方課程的開發、管理,市、縣(區)地方課程必須報給省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校本課程由學校根據國家教育方針政策,著眼于學生發展需要,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開發或選用。校本課程一般不為學生提供教科書,可以開展講義。各級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鼓勵將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與綜合實踐活動相融合,與本地風土人情、本地特色相結合。學校要根據要求對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做出統籌安排,確保課時。

2 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

2.1 依據課程標準組織教學。學校要嚴格按照各學科課程標準組織教學,不得隨意增加難度和降低要求。課時安排和課程評價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2.2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把教學改革作為深化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使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要優化教學活動,創設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環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學習,讓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動力。

2.3 加強教學研究和指導。進一步加強教研指導,引導教師重視學生學科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切實糾正盲目增加內容和難度的傾向。積極開展送課下鄉、優質課評選與交流活動。鼓勵教師積極探索和實驗,形成不同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及時推廣典型經驗和優秀成果。深化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研究,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積極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科學應用,提高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中的學習能力。

3 健全和完善考試評價制度,構建符合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

3.1 扎實推進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各地要根據省教育廳《江西省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試行)》,做好普通高中學生綜合評價工作,并結合當地實際,制訂、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綜合評價實施方案。要將綜合素質評價與教育教學管理有機結合,科學、公平、公正地全面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充分發揮綜合素質評價的激勵和診斷功能,為學生發展提供針對性的建議和指導。健全誠信機制,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公示制度,不斷提升評價的信度與效度。省里將進一步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電子信息系統,推進評價工作規范化和制度化。

3.2 深入推進考試評價與招生制度改革。積極推行中考制度改革,著力改變以升學考試科目分數簡單相加作為唯一錄取標準的做法,力爭到2014年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部實行初中畢業學生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高中招生錄取模式。加強對中考改革的評估和指導,強化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高中招生錄取中的作用。進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保證學生全面完成國家規定的各學科課程。深入推進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創新人才選拔的高校招生模式,逐步把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的結果作為高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

3.3 積極推進學校和教師評價制度建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政績觀,切實改變以升學率為唯一標準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做法,著力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學校評價體系,促進學校科學發展。健全完善新課程背景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評價體系,教師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學校領導、同事、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將教師承擔指導綜合實踐活動、綜合素質評價、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等納入教師評價范疇。

4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

4.1 充實優化教師隊伍。配齊配足各學科教師,特別要多形式、多渠道配備好體育、藝術、綜合實踐活動、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專任教師。要優先補充農村小學緊缺學科教師,使農村學校能夠開齊開足國家課程。進一步實施教育對口幫扶工作,大力推進城區教師支援農村,實施“送培下鄉”和“跟崗學習”,提高農村教師整體水平。充分發揮廣大教師在深化課程改革中的主力軍作用,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作為重要目標和任務。

4.2 加大教師培訓力度。總結新課程培訓工作經驗,針對教師發展需要,組織開發以教學實際問題為核心,以優秀教學案例為載體的培訓課程,增強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斷改進培訓模式,提倡以參與式為主的多元培訓模式,避免單純理論說教,增強培訓的過程性體驗,努力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不斷加大培訓經費投入,擴大培訓規模。

篇9

關鍵詞:綜合實踐 校本課程 課程開發 高效課堂

一、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的背景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必修課的身份被納入學校課程體系。該課程強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增強探究和創新的意識,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社會責任感。這符合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校本課程是基于學生需要的,教師利用學校現有資源開發的,符合學校辦學理念的課程。

基于以上背景,我校一直致力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工作,特制定了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開發的方案,確定了一系列校本課程開發主題,其中水系列課程作為課程開發的試點,進行了課程開發一般流程的研究與教學實踐,為打造高效綜合實踐課堂總結出諸多寶貴經驗與教訓。

二、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的過程

為了更有效的開展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工作,我校確定了研究目標:依據小學各年級段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與擴充符合我校辦學理念的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

下面就每個步驟所完成的工作做一說明。

(一)研發階段

1.組織建立,制定方案

在校長的帶領下,學校成立了課程開發小組,聘請專家做專門指導,確保課程開發工作的順利進行。隨后,學校制定了詳盡的課程開發實施方案,明確規定了課程開發工作的任務目標、實施步驟,并召開工作會議全面傳達方案,做到統一思想,加強認識。

2.現狀分析與需求評估

課程開發小組首先對我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內容與結構進行了全面分析與整合,經研究發現我校課程內容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能夠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教學內容都是宏觀世界的現象,并沒有涉及物質微觀世界的知識。

3.確立主題

開發方向確立后,小組成員通過各種途徑查閱、收集大量綜合實踐校本課程開發和物質微觀世界方面的資料,開闊視野,豐富頭腦,提高認識。

選擇以“水”作為載體展開課程,基于以下幾點考慮:“水”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容易獲取;學生對“水”熟視無睹,然而“水”有許多有趣特征值得研究;“水”安全,無腐蝕性,是極好的實驗材料;“水”環保,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確立了主題之后,教師們就開始了對“水”進行了全方位研究。

4.確立課程目標,選擇課程內容

關于水的內容很多,比如水是無色無臭無味的液體,水具有穩定性、還原性氧化性,水具有表面張力、壓力、浮力等等。如此繁雜的內容,要選擇不但易于體現物質構成的知識,而且便于學生動手實驗,提高動手實踐能力的內容。

經過篩選,最終確立了三維目標。知識技能目標:有根據地進行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學生沿著問題的軌跡觀察、實驗、制作,自己探究,自己發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夠在動手實驗的系列活動中,體驗到實驗成功的樂趣,初步建立微觀世界觀念,逐步樹立學科學、愛科學的志趣,并能夠安全合作,交流學習。

5.準備課程硬、軟件資源

根據教學目標和實驗內容,教師確定了相關教學器材。我校用于學生動手實踐的器材較為齊全,能滿足開設新課程的需要。在專業教室里,備齊了桌椅、電腦、投影儀、冰箱、酒精燈等實驗儀器。

微觀世界的知識是抽象的,不直觀,無法用肉眼觀察到,對青少年來說也難于想象的。因此,若在青少年階段開展物質世界知識的教學,就必須要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化,復雜的理論簡單化。為此,教師只做了大量課件,將微觀世界的現象顯性化,便于學生了解和感知。

6.確立教學模式,完成教學設計

我校的辦學理念是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探索。課堂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法及學生的學習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本課程是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構建新的“教與學”模式,即四階段教學模式,導課激趣階段、問題探究階段、升華總結階段和思維延伸階段。

經過反復推敲和修改,形成了初步的教學設計,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器材、教法學法,到教學流程、問題設計、學生記錄,再到評價標準等各個方面做了詳細預設和構想。

(二)教學實施階段

1.試教與課程調整

經歷了三個月的前期準備,課程開發進入實施階段。為了更好的實施教學,學校選取適合年齡的學生進行了小范圍的試課,并聘請專家聽課評課,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評價反饋,從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生實驗、課件、教具等進行調整和完善,為正式開課提供了寶貴經驗。

2.開展多元評價,完善教學內容

隨著小范圍試課工作的開展,評價工作也隨著同步展開了。本課的評價與我校的評價體系相吻合,堅持客觀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教育性原則和激勵性原則。教師根據課標要求,制定相應的考核評價標準,對學生活動情況進行評價。評價方式以教師觀察評價、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三種方式進行。

學生在每堂課結束,要填寫“學生活動自我評價表”,回顧自身在活動中的表現,找出優點與不足,建立自信,確定努力方向。

3.納入課程體系,總結提升

經過一年多開發與實踐,水課程終于納入了我校的常規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一起輪轉,成為我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近一年的課程開發與實踐,課程的結構更佳緊密,內容更為適宜,目標更具體,方法更得當,課件更精彩,教學手段更多彩,效果更輕松自然。為學生呈現了一堂生動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三、 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中的思考

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得到了培養、鍛煉和提高。課程開發要求教師改變自己的單一的教授者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為既是教學的實踐者同時又是課程的開發者和研究者。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工作,教師逐漸具備了課程改革與開發意識,更新了教師的教學理念,進一步理解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旨與精髓。與此同時,教師的課程知識得到積累,課程開發能力與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另外,通過校本課程開發及其伴隨的教育科研,教師中很快掀起了互動熱潮,濃厚的的教科研氛圍逐漸形成,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我校特色與內涵。

參考文獻:

篇10

1.現行的中考沒有把校本課程作為考試內容,得不到學校的真正重視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揮棒,中考考什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現在初中畢業生考省一級重點中學競爭十分激烈,考上重點中學則意味著考上重點大學的希望很大。在這種競爭激烈的背景下,社會對一所學校的評價標準是把升學率作為重中之重。對于一所初級中學來說,生源是學校的生存之本,升學率高,本施教區的學生不會流失,特別是優質生源不會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區以外的優質生源到學校就讀,為學校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這樣學校既有充足而優質的生源,又有富裕的辦學經費,順利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因此中考不考的內容,學校只能放置在一邊。

2.學生家長對校本課程的抵觸情緒

許多學生家長認為:中考都不考校本課程,你學校要我孩子學習校本課程不是浪費時間嗎?你學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內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點高中就行了。面對學生家長的不合作態度和壓力,學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應考內容的教學。

3.學生沒有時間學

我對學生做過調查,幾乎所有的學生認為作業太多,課程內容難度大。新課程改革后,有的課程難度加深了,例如人教版的《歷史與社會》課程,把原來的歷史、地理、政治三科合在一起,知識點分散,容量大,教師難教,學生難學。教材難度大,學生對教材理解上所花費時間多,再加上作業多,學生也沒有時間學。

4.教師沒有精力

新課改后,課程種類多,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由于對新課程不熟悉,教師備課花費的時間長。有的教師既要教國家課程,又要教地方課程。還要教校本課程,而且經常變換不同版本的教材,顯得力不從心。再加上評職評先、獎金的發放,都與本人的中考成績掛鉤,教國師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學生的成績。

針對目前許多初級中學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著“開而不發”的現象,我們應該立足實際,研究解決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校本課程的順利實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課程作為中考內容的一個部分

目前,中學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之所以困難重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學考試制度瓶頸的制約。校本課程是不同于傳統國家課程的一種新的課程理念,其評價、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點。而目前國家的升學考試制度并沒有隨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管理體制的實施而在考試內容、考試形式等方面進行相應的變革。考試分數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標準,從而忽視其他綜合素質能力的考查。目前許多地區對校本課程評價只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一個內容,由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評價實施方案,學校具體操作。這種評價實際操作上隨意性大,對校本課程開發起不到推動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課程作為中考的一個考試內容,各個學校才會重視起來,校本課程開發才會走上正軌。

第二、爭取早日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

校本課程的設置是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質的重要舉措,其意義是深遠而廣泛的。它打破了傳統的必修課一統天下的格局,為學校辦出個性特色注入了活力,拓寬了渠道,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陣地”,同時也為教師“一專多能”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但由于全國大部分地區高級中學的招生數量不足,只有通過統一考試選拔部分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只要有選拔性考試制度,學校存在應試教育的問題就很難解決,開發校本課程也就成為紙上談兵。只有早日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初中生免試升人高中,初級中學不存在過重升學的壓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學生的素質上來,校本課程的開發才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