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3 18:35: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論文

篇1

1.有利因素

(1)網絡的普及有利于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網絡以其快速、便捷的優勢成為學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學校里網絡技術發達,無線上網普及。學生可以通過查閱信息資料、網絡交流聊天等方式隨時隨地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關內容。

(2)網絡的交互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導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學習。在網絡環境中,雙向互動是最基本的信息傳播模式。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優勢,通過留言回復等,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激發大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潛在主動性。

(3)網絡表現方式豐富多樣,增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為基本內容,制作微視頻,通過微博傳播,將抽象變為具體,廣泛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種多種形式的表達方式,生動逼真,更易于被大學生接受,增強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識和認同。

2.不利因素

(1)多種文化沖擊社會主義核心

價值體系教育。在當前網絡環境中,傳統與現代、國內與國外差異文化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近年來,國外影片、動漫等文化形式深受大學生的歡迎。大學生更容易接受新鮮的事物,對于歐美風、韓流等外來的風格和形式有一定的偏愛。這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這些文化形式背后價值取向的多元選擇。這給我們在大學生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帶來了沖擊和干擾。

(2)網絡信息開放性與共享性有

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深刻變革時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貧富差距的存在、現象披露等信息集中在網絡上,大學生經常看到社會發展中的挫折和失誤,不免影響他們的理想信念。在面對現實社會時,大學生很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與現實連接起來。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與網絡建設有機結合

在網絡環境下對大學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機遇和挑戰并存。高校應從大學生的實際特點出發,不斷創新方式方法,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深入人心。

1.重視高校網絡的硬件條件

網絡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陣地,各高校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還是高校領導都必須有充分的認識。要加強校園網絡的硬件建設,保證學校有硬件過硬的計算機教室、多功能教室,無線網絡覆蓋區,使校園網絡進入到辦公室、圖書館、宿舍等,為學生從網上獲取知識和信息提供良好的硬件環境。

2.利用網絡特點,完善校園網絡的軟件建設

一是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的特點,創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工作方法與手段。面對網絡上各種復雜信息,要完善校園網絡的建設,加大網絡正面宣傳力度,傳播正面信息,加強對學生網絡道德和網絡信息辨別等方面的引導和教育。二是要注重教育軟件的開發,既有教育性又有趣味性,便于大學生接受,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校園主流文化。三是要培養政治覺悟高,有一定網絡技術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有較高的網絡文化素養,較為熟練地運用網絡,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獲取重要信息,與學生平等交流,才能在大學生群體中有效地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3.用科學的網絡輿論引領

用科學的校園網絡輿論引領,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領校園網絡。首先,要建設技術性較強的監管隊伍,注重教師隊伍的輿論高度,注重學生骨干分子在基層的輿論引導,及時發現大學生中存在的思想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其次,根據學生最關注的問題,積極主動地給出正面回答,引發學生的理性思考,避免在大學生中出現造謠、傳謠等現象;最后,要開展相關知識講座,采用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如論壇、聊天室等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與溝通,把主流價值觀灌輸和滲透到大學生的頭腦中去。

4.發揮網絡文化教育功能

發揮網絡文化的教育功能,堅持用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對大學生進行如禮儀、規范、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網絡文化是一種特殊社會意識形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構建網絡主流意識形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領網絡文化陣地。高校要積極主動跟上時代潮流,運用網絡優勢,利用各種形式,鼓勵、支持大學生參與網上對話和討論,由傳統的“灌輸式”轉變為“滲透式”教育,發揮網絡文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5.發揮網絡傳承功能

篇2

關鍵詞:最美現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

近期,“最美現象”頻繁涌現,“最美”成為網絡及其它媒體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最美人物以其善良、質樸、仁愛、無私的品質確證了道德主體的真實鮮活的存在,遂成為大眾熱議、追捧、崇敬和效仿的“英雄”。他們身上閃耀出的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輝,也正契合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公眾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和要求。“最美現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詮釋,是人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現實范例,它以其時代性、先進性、形象性、可學性等鮮明特點,在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現狀

黨的十報告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作為國家未來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群體,他們既是教育的對象,也應成為堅定信仰者和模范踐行者。因此,高校人才培養工作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使當代大學生樹立高度的認同感與信任感,形成價值共識,完成價值整合,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凝聚力和創造力,順利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社會信息化進程中,我國進入重要的轉型時期,社會結構變動帶來的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外來文化和網絡信息充斥著青年學生的思維,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導致多種價值觀并存,在這樣開放、個性、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意識形態不斷淡化、理想信念更加弱化,實用主義思想、自由主義思想以及功利主義思想影響廣泛,出現了價值理論偏重務實、價值取向趨于理性、價值追求突出個體、價值實現圍繞自我的現象。金向華和方年根在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實證研究中發現知其然,“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沒有表現出高度統一性,而總體處于中等水平”。陳娟在對廣東高校學生調查后也指出,“總體上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與主導價值觀相一致,但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矛盾性和差異性”。在這種情況下,以正面說教灌輸等規訓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已大打折扣,因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主導的價值觀念要被學生接受和認同,勢必存在著重重困難和挑戰。一般而言,高校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還是在將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進行的,保守、呆板以及過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與現實社會嚴重脫鉤,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現實效能感不斷削弱,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有學者調查發現甚至有超過45%的學生不歡迎、不接受在高校進行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他們認為只有合適的教育渠道和更容易接受的教學方式才是核心價值體系被認同的關鍵。

二、“最美現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在邏輯關聯

“最美現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本質上有著高度的統一性,二者具有緊密的邏輯關聯。正確把握和系統回答這個問題是科學認識“最美現象”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實現路徑的邏輯起點和研究前提。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最美現象”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

任何社會都有其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主義政黨的行動指南,是中華民族的思想靈魂,在本質上決定著社會意識形態的方向和性質,集中體現了全社會的共同理想、價值導向、思想基礎和道德規范,理應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最美”人物正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指引下,思想覺悟和精神境界不斷提高,運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明辨是非、識別善惡、權衡利弊,正確認識個人的責任擔當,自覺抵制各種非的干擾和侵蝕,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檢驗標準。

2.“最美現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鮮活體現和實踐形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一種理論形態,要實現自身由理論形態向實踐形態的轉變,從而為廣大社會成員認知、認同和踐行,就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或媒介來實現自身的大眾化、具體化和生動化。最美人物作為先進分子的代表、時代的先鋒和社會的楷模,以其自身的鮮明特點和獨特優勢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鮮活體現和實踐形態。“最美現象”承載和傳播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促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具體化、人格化和具象化,成為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生動范例和實踐形態。最美人物以自身的感人事跡、良好形象和優良品質,生動體現和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包括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內容。

3.“最美現象”是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的有效榜樣示范載體

阿爾伯特?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指出,個體不必直接參與學習過程,可以在從觀察別人的行為中進行學習。因此,所有的教育中都要注重樹立良好的示范榜樣的作用。榜樣是時代先鋒和社會楷模,是一定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人格化。運用榜樣進行價值觀教育,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激勵作用,生動形象,說服力強,容易使人們產生情感共鳴,在耳聞目睹榜樣事跡中獲得啟迪,在接受榜樣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認同一定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充分發揮道德模范榜樣作用,推動公民道德建設深入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最美人物”是新時期的時代英模,更是引領人心向善的時代楷模。“最美”人物以他們的“最美”行為,引領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價值取向,讓我們再次見證了時代英模的榜樣示范作用,用形象直觀、生動具體、豐富多彩的“最美現象”展示出其高尚情操和優秀品質,引導人們見賢思齊,擇善而從之,讓人們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特征,更加自覺地接受和認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價值觀。

總之,最美現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著緊密的內在邏輯關聯,二者統一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中。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選擇、樹立、宣傳和推廣類型多樣、各具特色的最美人物,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研究,在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實現二者雙向互動,共同發展。

三、利用“最美現象”促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一種價值教育,能否達成預定的教育目標, 主要取決于大學生的認可程度。最美人物以其時代性、先進性、形象性、感染性、可親性、可仿效性,可以彌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認同構建中的功能缺憾。“最美現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本質內涵的高度統一,又有利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大學生的共同理想和自覺追求。

1.正確認知:夯實認同基礎

認知是認同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和科學內涵,則很難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他們自覺的思想認識和外化為積極的行為方式。不可否認,當代大學生由于知識結構、認知能力的制約和意識的偏見,對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存在著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在此背景下,利用最美人物所具有的時代性和先進性進行價值引導, 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涵、精神實質和實踐要求可以為大學生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一條有效的認知途徑,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認核心價值。“最美現象”是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鮮活的縮影,體現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要求。它憑借自身所具有的優良品質、感人事跡、先進思想對學習者產生影響,激勵和引導大學生了解、感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學生經過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等認知形式,在對價值觀、價值體系感性認知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理性認同,從而獲得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較為穩定且正面的印象與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關于社會的價值原則、價值理想的理論概括,具有理論的抽象性,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來傳播與普及,讓大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這是大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前提和基礎。

2.榜樣示范:促進自主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實效還取決于教育的方式、載體和話語。在課堂教育教學中,由于教師主體性的存在,大學生的主體性容易受到抑制,單一的觀念灌輸和空洞的道德說教也容易讓大學生感到厭惡,甚至產生逆反心理。劉良模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認為目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話語存在空、大、全的現象,和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遠,顯性教育較多,而隱性教育較少。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對具體事物的評價、判斷、選擇都受到個人偏好的影響,都帶有一定的主觀感彩,具體表現為人們總是根據事物的價值和個人的喜好,接受自我感覺有價值的東西,排斥自我感覺無價值的或有害的東西。榜樣具有鮮活的形象和強烈的感染力,激勵大學生不斷學習先進,追求真、善、美,有助于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科學性、先進性和真理性的認同。利用“最美現象”可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使大學生在無人說教的情況下自己主動進入,可以淡化大學生的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識,有效避免課堂顯性教育對大學生造成的逆反和排斥心理,而且教育效果比較持久,對課堂顯性教育起到很好的輔助與補充作用。以活生生的事跡和通俗的語言詮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讓大家能聽懂并有興趣去接受,比單純的理論更有說服力和感召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只能用人來建樹”。身教重于言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雷鋒、孔繁森、張海迪等英雄模范,以高尚的品德和先進事跡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 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發揮了巨大的精神引領作用。“最美媽媽”的“驚世一舉”、“最美司機”的“完美一剎”、“最美教師”的“驚險一推”,“最美爸爸”的“驚人一躍”等榜樣的示范作用也必將對當代大學生起到巨大的精神引領作用。毋庸置疑,盡管沒有明確要求大學生必須牢記理論,也沒有創設嚴格的教育情境感悟精神,但是在良知、歸屬感、輿論和從眾機制的作用下,大學生們內心必然產生潛在的動力,積極置身其中并向社會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看齊,自覺協調、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逐步內化、固化自己的意識與行為。

3.潤物無聲:情感陶冶中認同

人們認可一種價值體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們自身的情感水平和被觸動的程度。如果沒有這種情感動力,外在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無法進入大學生的內心世界的,更不可能成為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準則。事實上,“一種價值觀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體的認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則主要受制于主體的情緒因素,也就是主體對價值觀內容的情緒體驗以及由此產生的需要。可以說,‘愿不愿意’的問題始終是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否實現的關鍵和難點。”“最美現象”既有在“危急、危險、危難”特殊境遇中瞬間迸發的震撼人心、溫暖社會的“見義勇為”現象,也有讓人感動的“行為平凡而出人意料,動機單純而德性醇厚”的道德行為。不管是“驚世一舉”、“完美一剎”那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和災難的關鍵時刻考驗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道德境界、道德智慧和道德勇氣,還是在平凡歲月中攻艱克難、默默堅守善良德行的“擇善固執”現象中展現出的長期堅守、執著奉獻的樸實夢想、堅定信念和堅韌毅力都是真善美的統一,足以感天動地,令廣大青年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甚至給他們以強烈的心靈震撼。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容易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讓他們在分享和體驗最美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中被感染,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總之,廣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緊抓“最美現象”這一有效載體,充分發揮其自身榜樣示范的最佳優勢,確保當代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宣傳者、模范踐行者和堅決維護者,始終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

參考文獻:

[1]左曉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認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

[2]吳新穎.當代青年價值觀構建與培育[D].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3]金向華,方年根.對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狀況的調查與分析――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實證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4]陳昌興,陳奇娟.從民間“ 最美現象”評價活動的顯著成效看核心價值體系工程實施的路徑選擇[J].學術論壇,2013(4)

[5]胡菊華.最美人物與青少年品德教育[D].思想理論教育2012(12)

[6]韓曉峰.大學生政治認同狀態模型理論構建與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7]樊娟.新生代大學生文化認同危機及其應對[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8]張未知,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08(1)

[9]汪榮有.“最美現象”的倫理價值.道德與文明,2013(1)

[10]鄒宏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論綱[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11]李斌雄,張小秋.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篇3

關 鍵 詞: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體系 師德

Abstract: teacher ethics is a professional ethics, all the time, we all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chers' morality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career of progre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rofound social chang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re facing severe test.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ideology reflected. Therefore, in the new time how to us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of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Close key words: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t ethics

中圖分類號:G4師德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教師職業道德內涵及其重要性

(一)師德的基本內涵

不同學者對師德的基本內涵認識不同。有學者認為“師德”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教師應具備的思想品德,如教師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二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如愛崗敬業、嚴謹治學、廉潔從教等。[[1]張萬勇,毛海濤,基于和諧社會背景下高校師德建設的長效機制及評價系統[J].教育與職業,2011(7),62.][1]有學者認為師德是教師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質的集中反映,是教師這一特定群體道德的總體狀況。[[2]謝麗嫻,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青年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價值引導[J].高教探索,2011(4),150.][2]本文認同師德就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時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的總和的觀點。師德由教師的職業理想、職業責任、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技能、職業良心、職業作風和職業榮譽等因素構成。師德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在教育實踐中不斷修養而形成的一種精神品質。

(二)師德建設的重要性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發展,教師為本。新時期,加強師德建設對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加強師德建設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有師德建設好了,教師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才能更直接的感染學生,才能更有效的培養學生,才能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學生。加強師德建設有利于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教師隊伍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主導力量和決定因素,師德是教師隊伍發展的關鍵因素。教師是否盡職盡責,教育事業能不能良性發展則完全依賴于教師有沒有職業道德。加強師德建設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強盛。當今世界,人才培養與儲備成為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人才培養與儲備的關鍵是需要提高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水平的重點則是加強師德建設。

新時期師德建設中的新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教師隊伍逐漸壯大,教育水平明顯提高,教育事業長足進步。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為社會培養并輸送人才,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隨著社會深刻變革,新情況的出現,師德建設中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

過度重視高學歷、高職稱。當前,一些學校等用人單位在聘用選拔人才時,過度重視高學歷、高職稱,忽視了對教師職業道德的考核,在沒有把好入口關的環節上出現了問題,使一些沒有職業道德或者職業道德不高的教師走進了教師隊伍,從整體上影響了教師隊伍的發展及教育事業的進步。過度重視私人利益。為了評職稱,為了物質利益,一些教師不管時間、精力等各種客觀情況是否允許,身兼數職,不能很好的協調科研、教學、管理等各個工作之間的關系,導致學生的課“上不好”,科研“搞不好”,管理“做不好”。誠信、師表意識淡漠。論文抄襲,學術造假等現象層出不窮,嚴重破壞了良好的社會風氣,阻礙了科技的創新和發展。師生戀、弒師案時有發生,這對教師職業的整體形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及和諧社會的構建都是極大的考驗與挑戰。

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師德建設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師德是一種職業道德,師德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范疇,師德建設直接影響著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我們必須結合當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師德建設。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進師德建設的指導思想

社會深刻變革,教師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部分教師的思想行為嚴重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針對出現的新問題,需要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糾正思想行為的偏差,需要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師德建設,使師德建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等關鍵問題,不斷推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時代精神教育以及科學與人文教育。我們要緊緊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指導思想推進師德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推進師德建設須認真學習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認真學習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師德建設的前提。要推進師德建設,則必須認真學習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即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一名教師,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質外,更應不斷提高政治素質,不斷認真學習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只有把理論學習研究透徹了,才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到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管理服務當中,才能更好的推進師德建設。

(三)推進師德建設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推進師德建設的重要路徑。在這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要有兩點要求,一是教師應堅持指導思想,應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主動踐行教師的職業道德,在師德修養上自覺自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工作的各個方面,逐漸內化為教師自己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樹立自省自律意識,立足實踐,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在實際工作中弘揚高尚師德。二是教師應通過“言傳”、“身教”等方式引導、教育、服務學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影響學生,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學生中發揮重要作用。能否培養更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判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師德建設中是否發揮作用的重要標準。因此,要認真學習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只有這樣,才能培養更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魏聯合,魏恩政.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化[J].求是,2011(4),18-19.

[2]何仕.新時期高校師德建設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1(4),172-176.

篇4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大學,即高等院校,最根本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學生作為青年的代表,是社會未來的重要力量,關系到中國民族的興衰,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起到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①為了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準,就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有效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和專業水平,進而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而要做到這點,首先必須解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途徑問題。

1 課堂上宣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黨的十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這24個字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面對世界范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形勢下價值觀較量的新態勢,面對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新特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鞏固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引領社會全面進步,對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為此,需要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渠道、主陣地和主課堂,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②在思想政治課即大學生的公共政治課上,授課教師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宣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和形成的歷史背景、科學內涵及其重要意義,使大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和把握更加科學和準確,從而增強其了解、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可以通過歷史的正反面經驗總結,引導教育學生。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集中觀看一些關于歷史和現實的紀錄片,使學生了解歷史上的中國和國外的基本情況,使他們深刻懂得中國曾經遭受的恥辱、現實強大的來之不易、國外一些戰亂國家人民所承受的水深火熱之痛。如此正反對比,就會使學生逐漸理解,中國今天的強大是建立在幾代人奮斗、犧牲的基礎之上的,只有愛國才能成才,只有將自身命運與祖國前途命運相結合的有志青年才能在祖國的關懷中和支持下成長為優秀杰出人才。

同時,要給學生講清一個道理,只有國家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良好環境,只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實現才能保障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只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和他人的尊敬,才能為最終成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如果喪失國家的保護、社會的培養、他人的幫助,大學生將寸步難行。說服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曉以利害,大學生思想政治課教師應該在這方面做出努力。

2 實踐中錘煉

對于許多大學生來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是冷冰冰的二十四個漢字,與自己并無多少聯系,而老師的講解似乎并不能真正喚起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接受。為此,需要通過開展各類社會實踐使他們真正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與價值。如:可以根據大學生特點,通過開展科技扶貧、文化下鄉、青年志愿者服務等活動組織大學生到改革開放的前沿考察或到城市、工礦企業、農村等基層搞社會調查活動,以祖國的滄桑巨變和改革開放真實面貌,幫助、啟發大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大學生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念;組織大學生參觀偉人故居、歷史博物館、烈士紀念館、革命展覽館,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使大學生堅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信念,增強使命感。③在這些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大學生能夠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歷史與現實映照,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深刻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性與重要意義。通過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重要意義、時代價值,從而增強自覺、主動踐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

3 生活中感悟

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往往能夠起到潤物無聲育人效果。在大學校園內,要通過有意識地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大學生時時刻刻能夠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真切的存在。學校可以通過宣傳各類英雄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感染學生,通過榜樣的力量,使他們懂得,青年人就應該做民族的脊梁,青年人只有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體現了自身價值,這樣度過的人生才會是美麗的人生。可以通過營造氛圍如:設立大型戶外廣告牌、宿舍標語口號、主題班會討論、撰寫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得體會、觀看一些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全國“五個一”影視作品等,通過多種形式的媒介,潛移默化地幫助大學生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至少能夠幫助學生記住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準確表述,并且用這些表述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

4 反思中接受

任何一種理論或者思想體系只有在反思中才能更好地了解最終主動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如此。對于大學生來說,應該長期、細致、耐心地反思自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解程度、落實力度,進而將這種理論或者要求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外化為自己的行動,才能真正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揮應有的作用。

大學生應該通過撰寫讀書筆記、心得體會、日記、理論文章等方式反思自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掌握程度,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了才有可能接受,誠如所言:“感覺到了的東西你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你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到它”。通過這些具體的反思方式,大學生就能夠真正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十分有用的理論和行為規范甚至是一種精神信仰,是值得一生去理解和踐行的價值觀體系,掌握了這個價值觀體系,就能夠很好地解決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就能夠在紛紛擾擾的塵世中保持一種清醒、一份淡定,不至于在物欲橫流、人欲泛濫的世界中喪失斗志或者或者迷失方向,從而走上歧途。

毋庸諱言,由于當代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形形的復雜社會現象使大學生“亂花漸欲迷人眼”,在一些具體的社會問題上所表現出來的不盡如人意,使大學生對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存有疑慮,進而懷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性、科學性,認為這種理論過于理想化,不會在現實生活中落地生根,因而不大愿意接受,這就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的探索以及實踐使大學生端正對社會主義科學價值觀的態度、辯證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思想認識水平,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真正指導大學生學習、生活、工作實踐的根本指導思想,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思想覺悟,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總之,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誠如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變準。”為此,就需要積極尋求多種途徑和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成為政治方向上正確、立場上堅定、思想上清醒、行動上積極的新一代大學生,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培養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注釋

①鄧雨巍、付曉東.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2015,1:31.

②雷鳴.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J].江蘇高教,2015,1:132.

篇5

論文摘要:大學校園文化首先是一種先進文化,承載著弘揚和傳播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和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發展的任務。但隨著商業文化的強勢,在深刻轉型的中國,泛娛樂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泛娛樂化給大學校園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巨大的,同時也給高校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課題。在這種背景下,建構校園文化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支撐,做到“五個依托”:依托高校黨建的力量,尤其是要依托學生黨員的力量;依托全員育人的力量;依托網絡資源的力量;依托紅色文化的力量;依托“兼容并包”的力量。

娛樂是人類自己的創造物,正常的娛樂無疑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類需要娛樂來放松自己,娛樂就是可取的放松和調節方式之一。然而,在商業文化日益發達前提下,在網絡的放大功能日益強化的刺激下,泛娛樂化現象越來越凸顯。

高等學校是培育先進文化的場所,是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可以說高等學校的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先鋒,它是通過孕育和營造各種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文化氛圍,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研究的是在泛娛樂化沖擊下,如何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如不作特別說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亦簡稱為校園文化建設。

一、泛娛樂化對大學校園文化的消極影響

所謂“泛娛樂化”,就是原來屬于純粹娛樂體驗的各種形式、元素開始向非娛樂領域的滲透和蔓延,使得非娛樂領域里的各種活動過程都帶有娛樂化表征的一種現象。目前,雖然對“泛娛樂化”現象褒貶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不管人們是否承認、是否贊同,在大眾傳媒的推動下,特別是在網絡的作用下,“泛娛樂化”已經成為影響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的一種客觀、普遍的趨勢。今天,“泛娛樂化”趨勢也不可避免地滲透在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和各種活動之中,大學生在使用網絡和現代通訊技術共享全球娛樂資訊、參與娛樂體驗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娛樂需求延伸到校園文化活動上,從而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新的困惑,引發了新的課題,提出了新的挑戰。

值得警惕的是,隨著近年來娛樂文化不斷對教育進行影響,校園文化應該具備的隱形德育作用正日益受到實質性的挑戰,一些校園文化活動在泛娛樂化背景下,商業氣息濃厚,越來越具有娛樂的特征,原有的對大學生的引導作用也開始逐漸淡化。甚至原本以傳播主流價值觀為使命的一些新聞媒體在娛樂風潮的沖擊下,對于轉型時期的重大問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關乎民生疾苦的主流話題卻常常處于“邊緣”的窘境中。[1]

二、建構中的支撐:校園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的必要性

盡管泛娛樂化趨勢已成一定規模,但還是要堅持辨證地看待泛娛樂化現象和趨勢。既要看到大學生娛樂需求自發延伸對校園文化建設造成的不利影響,又要看到泛娛樂化趨勢的必然性和可借鑒性,因勢利導,使滿足學生娛樂需求與實現德育目標達到內在統一。過于刻板、正統的校園文化不利于大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叛逆情緒的產生。所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適當引入娛樂元素是有必要的,但不能過分夸大它的作用。因為歸根到底,娛樂是一種感官的享受。

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價值觀具有導向的作用。價值觀念一經形成就會左右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在校園文化受到泛娛樂化沖擊之下,要建構校園文化必須要有支撐。這建構中的支撐,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會主義制度在價值層面的本質規定。這一豐富的理論體系不僅事實上成為社會思想共識的基礎,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在本文特定的語境下,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意義就在于:它既要認可娛樂方式上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又要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權,避免和防止泛娛樂化趨勢的加重。尤其要注意各種反的社會思潮借娛樂之名,動搖人們的主流意識形態。因此,泛娛樂化背景下,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如果脫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那么教育引導是無任何意義的。

三、建構中的依托:校園文化建設的幾個依托

1.依托高校黨建的力量

依托高校黨建的力量不僅有利于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政治特色,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而且可以保證黨對校園文化建設直接或間接的領導。泛娛樂化影響最大的便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可塑性極強的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建設中依托高校黨建工作的力量,是抵制泛娛樂化趨勢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抵制泛娛樂化趨勢,必須加強高校黨建工作,尤其是要發揮學生黨員的重要作用。大學生是高等學校的主體,學生黨員則是大學生當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如同“三個代表”中“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發展方向”一樣,學生黨員在大學校園里就是要代表著高校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依托學生黨員的力量,把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出來,特別是把學生黨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發揮出來,這既是大學生黨員這個特殊身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在高校黨建工作指引下,學生黨員必須牢記自己的特殊身份,切實履行黨員義務,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爭優創先”活動為契機,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去,從而使黨員作用的發揮對校園文化建設產生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促進作用。[2]

2.依托全員育人的力量

高校這塊思想文化陣地歷來是意識形態領域比較敏感的地方。在高等學校里,校園文化是引導人、鼓舞人、激勵人的一種內在動力,但是這種內在的動力不是哪個部門哪個老師一己之力就可以提供的,必須要全民皆師、全員育人。校園文化建設需要黨、政、工、學、團等部門密切配合,充分依托全員育人的力量,只有在校園文化建設的認識上步調一致,統一思想,大學生受教育的機會才能無時無刻無地顯現。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在高校黨建工作的指引下,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建設、師資建設緊密結合,與學校長遠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大舉措和內容緊密結合,貼近學校實際,營造全員育人的環境,才能真正讓校園文化成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奮進的一面旗幟,才能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行為規范產生深刻影響。

3.依托網絡資源的力量

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其力量不僅取決于自身的大小,更取決于是否被傳播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當前,信息技術和網絡的蓬勃發展也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契機。目前,全國網民總數達到4.57億億,[3]互聯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誰控制了互聯網,誰就控制了輿論陣地。不僅泛娛樂化趨勢經過互聯網得到強化,而且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感很強,甚至平時的生活和感情交流都通過網絡虛擬化了。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從實體平臺拓展到網絡平臺是時代的必然。湖南涉外經濟學院2011年4月22日的首屆學生工作論壇、2011年5月4日的“與信仰對話——黨史報告進校園”活動都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初步展示了網絡資源的力量。在這兩場活動中,均采取了微博直播和微博墻互動,校新聞中心和學工處的微博直播隊伍全程參與,微博墻上不斷刷新著聽眾的微博內容,臺上臺下互動交流活躍,效果極佳。

4.依托紅色文化的力量

精神的力量可以讓一個人振作、一個民族復興,紅色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瑰寶,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不應和不能丟棄。在紅色文化熏陶下,大學生接受傳播和教育是必然的,但只通過簡單的方式來接受紅色革命洗禮。增長歷史知識顯然還不夠。因為校園文化是先進文化的創新基地,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文化始終體現先進性和永藻生機的源泉,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創新,紅色文化也不例外。研究發現,高校學生的政治價值取向與社會青年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學生脫離社會,脫離實踐,認識較淺;而社會青年更為現實,貼近生活,較為成熟。[4]這實際上給高校德育工作者一個昭示,高校肩負著引領社會文明發展的重任,它需要對社會文化的優劣進行鑒別,并用紅色文化來引導青年學生。但僅僅在校園里唱紅歌,在課堂上大談特談紅色文化還不行,必須進行文化創新,而文化創新一個最基本的取向就在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5.依托“兼容并包”的力量

在泛娛樂化沖擊下,高校在校園精神文化的塑造過程中要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沃土,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西方大學精神中的精華與中國大學的歷史使命、時代精神有機地融合,促使中國大學精神發揚光大。高校要建設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必須樹立寬容的態度對待文化的多元化,在大力發展精英文化的同時吸收大眾文化和各國優秀的文明成果,使大學精神更富有時代性和全球性。要以寬容的態度允許邁向科學的道路中存在的種種失敗,尊重校園中師生的個性差異,在鼓勵多元化、全方位人才發展的同時也要給予有獨特專長的人以尊重和支持。但最重要的是,在“兼容并包”各種優秀文化時,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基礎,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弘揚主旋律,從各個方面來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其他社會思潮的控制力,在多元中形成共識,在差異中擴大認同。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并且是一種特殊形態的德育活動形式,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同時,校園文化本身很難準確測量、考評,特別是校園文化的影響是長遠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可以明顯地表現。因此,本文所提的幾個依托僅僅是從個案出發,提出的一些觀點與建議,關于校園文化建設更多的規律和做法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地探索。

參考文獻

[1]張立勤.泛娛樂化浪潮與主流價值觀傳播[J].中國記者,2007,(5):60-61.

[2]張漾濱.論大學生黨員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湖湘論壇,2009,(3):87-89.

篇6

關鍵詞:  培養、大學生、和諧道德觀

一、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基本內涵 

 

道德觀就是人們對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對一系列道德問題的抽象和概括。大學生和諧道德觀是中國特色的新道德觀,是一種有助于社會整合、為選擇不同的價值體系的利益主體——大學生所共識的能夠協調其行為的根本看法和態度。 

 

(一)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第一要義 

大學生和諧道德觀以和諧為第一要義,即大學生個體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會,融入集體;形成人與人之間道德關懷的氛圍、相互合作的和諧關系;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觀。 

 

(二)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指導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這就意味著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指導思想是以人為本,要通過對學生作為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認,對他們的利益的尊重,幫助他們確立起以人為本的道德觀,始終把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大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價值取向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當代中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多層次、內涵豐富、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體系。它在和諧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建設中舉足輕重,決定著整個價值體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首先,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把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方向。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其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現階段作為我們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當前中華民族的理性自覺。再次,社會主義榮辱觀旗幟鮮明地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堅持和提倡什么、反對和抵制什么,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樹起了新的標桿。大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自己的價值取向,形成和諧道德觀。 

 

二、培養大學生和諧道德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現實需要 

 

道德是歷史發展的產物,人類的道德素質和水平隨著社會文明不斷發展而逐漸提高。近年來,高校也積極探索和開展了諸多結合學校實際、學生實際的德育實踐活動,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多樣化,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實用主義、利己主義、悲觀主義,在一些大學生中有所抬頭,部分大學生的道德觀存在嚴重偏差。具體表現如誠信意識淡薄,論文抄襲、剽竊、考試違紀舞弊,助學貸款拖欠不還,缺乏正義感,是非觀念模糊,行為舉止粗俗,吸煙酗酒;一些大學生婚戀觀缺乏道德責任感,尋求感官刺激;對互聯網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約束往往陷入低谷,甚至脫離現實,沉溺網絡患上“網絡孤獨癥”、“網絡成癮癥”;部分學生在人生價值取向上,將個人價值置于社會價值之上,將個人事業成功列在人生追求目標的首位,從注重奉獻的理想主義轉向注重實用、實惠和物質享受的現實生活,傾向于索取與奉獻并重,并以索取多少來決定奉獻多少。當代大學生這些道德不和諧的表現及因素,都將影響到大學生的和諧全面的發展,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提出,是高校道德觀教育不斷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化不和諧因素為和諧因素的新途徑、新實踐。 

 

三、大學生和諧道德觀的實踐探索 

篇7

關鍵詞: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經驗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0-0045-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主流意識的本質體現,是先進的社會意識形態,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它體現了指導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高度,因其理論高度必然帶來一定的實踐難度。若要致力于探求理論高度與實踐難度的融通之道,則應在實踐生活中尋找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現實生長點,而這個生長點恰恰蘊含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是銜接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高度和實踐難度的文化橋梁。因此,在高校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與經驗調研富有深遠意義。2015年6~7月,課題組以南華工商學院、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等8所廣東高職院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開展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960份,回收有效問卷904份,施測率為94%。另外,課題組對以上學院近五年校園官網相關教育信息報道進行了收集,再結合個別院校訪談,基于以上三個研究視覺,我們對于高校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與經驗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

一、大學生對于高校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較高共識

1.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系認識達成了高度共識。研究發現:當問及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時,其中認為“緊密聯系,繼承和發揚”和“有一定關系,新時期有新的含義”分別占62.5%(565人)和36.9%(334人),共有高達99.4%(899人)的受訪學生能夠以歷史發展的視覺認識到兩者關系并且有新的期待。

2.大學生對于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能夠推進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認識也達成了普遍共識。當問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一定能推進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問題時,有28.25%(258人)的學生認為“一定能”,有66%(592人)的學生認為“可能”,僅有5.25%(54人)的學生認為“不可能”。可見,有近30%的學生持堅定樂觀態度,而將近70%的學生持積極展望態度。

3.大學生對于所在院校運用中華優秀文化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整體工作滿意度評價也體現了高度共識。當問及“你對自己學校在運用中華優秀文化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整體工作滿意”時,表示很滿意的有5.9%(54人),表示較滿意的有35.6%(322人),表示基本滿意的有49.2%(445人)。若將“很滿意、較滿意、基本滿意”這三項相加則高達90.7%,僅有9.3%的學生要求相對較高。從“滿意”態度學生的學院分布來看,南華工商學院和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滿意度最高,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居其次。

二、高校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與經驗

1.實踐探索點面紛呈各放異彩。近年來,受國外全人教育、通識教育等觀念啟發,許多高校日益重視大學生素質教育,有些高校早在2006年國家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時候,就開始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去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探索。

(1)設置了專門機構院校根基較牢靠。研究發現,切實建立了相關傳揚中國傳統文化機構的高校,推進工作中會更有規劃性和可行性。例如:在受訪高職院校中,推進博雅教育步伐較快的有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和南華工商學院。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早年就創建了博雅學院和博雅教育工作室;南華工商學院則堅持“一線定位、博雅教育”的辦學理念,成立了博雅教育推進辦,每年扶持若干博雅教育研究課題,設置博雅學術講壇,成立了博雅教育教研室。

(2)設置了專門課程院校工作更踏實。開設專門課程教育,把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灌輸給廣大學生,切實推進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覆蓋面最為廣泛且有效的方式。如: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致力于將“明德、篤學、礪能、自強”融合到博雅教育中,為全體學生提供全人教育板塊。南華工商學院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兩門博雅課設置為全院必修課,力度大,效果好。此外,還輔助博雅講壇系列專題講座,場數目前過百。

(3)開展相關活動院校更為學生樂見。本次被調查的所有院校這個方面普遍做得較好。當問到“你希望學院以何種形式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推進核心價值觀教育”時,有64.8%(586人)的學生選擇“古代服裝秀”表演;51.5%(466人)的學生選擇“書法繪畫展”;有大約45%的學生選擇學術講座、傳統文化課、成語競賽、志愿者實踐活動。此外,“征文比賽”形式也有25%的學生贊成。例如: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的“關心孤寡老人,關注洲心幸福院”志愿服務活動、南華工商學院的“漢服時裝秀”活動、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的國學知識競賽等。

2.經驗積累初具雛形且日漸豐富。

(1)理論成果初見雛形。據了解,受調查的8所學院近年在探索運用優秀傳統文化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方面確實積累了一定的理論成果,其中不乏著書、學術論文和課題研究,不少教育工作者為此付出了大量努力。著書方面:南華工商學院易江教授上世紀90年就的《博雅人生》一書今年已再版發行。科研方面:粗略統計省部級課題至少3項,院級課題多項。例: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博雅教育理念下的高職新生入學教育――文訓模式探究》課題獲得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立項資格。相關學術論文愈50篇,例:《地域文化視閥下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方法論研究――以廣東為例》(余展洪,中國成人教育,2013-21)等。

(2)實踐經驗日漸豐富。通過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去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實現理論高度和實踐難度的對立統一,近年實踐探索均有得失,受訪院校為我們提供了經驗之談。其一,辦學理念體現了文化傳承性。如:南華工商學院校訓中的“儒雅自尊”、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校訓中的“修德強能”等。其二,教育實施體現頂層設計思路。不少院校能夠做到從課程設置、學術講座到學生活動內外滲透,形成全員參與的戰略格局。其三,學生自覺參與意識愈發喜人。調查顯示:當問及你“是否愿意參加旨在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時,表示“盡量參加”的占49.3%(446人),“周末參加”的占34.1%(309人),而選擇“不參加但支持”的占16.1%(146人)。可見有近85%的學生愿意參加相關活動,情況令人欣喜。

三、高校進一步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誠然,調查后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其一,不少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其中認為很了解的僅占7.69%(72人),“一般”的為77.4%(700人),“很少”的為15.1%(137人)。其二,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的認知程度不高。被調查學生中僅有8.2%(75人)的學生認為耳熟能詳,有34.7%(314人)的學生知道大部分,有51.6%(467人)的學生選擇“知道一點”,還有7.9%(72人)的學生一點也不曉得。其三,對于本學院相關課程設置了解程度不高,當問及“所在學校有否開設類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去推進社會主義價值觀教育”時,40.7%(368人)的學生認為“有”;42%(380人)的學生表示“不清楚”;17.2%(156人)的學生認為“沒有”。因此,高校這項工作的推進任務依然任重道遠,下來談談推進思路和方法。

1.進一步推進高校師生對于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關系共識。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要進一步推進該項工作,首先應尊重與聆聽學生的心聲。例如:調查中,不少學生能夠提出良好意見和建議,包括大力支持高校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為應開設課程、多組織舉辦知識競賽等活動,且提出希望與校園文化相結合,不要用過于強硬的手段去要求學生學習,且認為教師自身也要加強學習,等等。其次,高校教育工作者對推進工作的價值認識也非常重要,高校應該搭建良好平臺以促進師生價值共識是首要任務。

2.進一步挖掘地緣文化優勢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地緣文化與中華文化是點和面的關系,優秀的地緣文化是推進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現實生長點。例如:通過傳揚新時期廣東精神(“厚于德、誠于信、敏于行)來拓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接地氣的做法,更容易達到良效。

3.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的構建以積累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從上至下逐層建議:國家教育部門從政策上對推進工作予以扶持,高校完善機制建立相應教育機構,教師自覺提高自身涵養,形成全方位育人教育環境和氛圍,假以時日,高校必將形成厚重的學習氛圍和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篇8

【論文摘要】我們的音樂教育是傳承我國優秀音樂作品、音樂文化的渠道。音樂教育傳承精神資源是客觀存在的,是傳承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是傳播我國優秀文化的一部分,面對社會最廣泛的群體,也是全體國民和其他個體及組織的現代生活必需品。音樂教育功能應在創建和諧文化過程中實現最大化。

在十七大報告中說到:“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和諧文化是全體人民團結進步的重要精神支撐。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對此,我國音樂教育作為國家和民族“軟實力”的主要傳承渠道和文化資源之一,肩負著極其重要的文化和歷史重任。這就對我們的音樂教育提出了機遇和挑戰。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音樂教育的思想支柱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音樂教育功能實現的精神動力。當前,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經濟體制轉軌和社會結構轉型同步進行,社會的生活方式、就業選擇、利益訴求、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等出現多樣化趨勢,不同區域之間、階層之間、代際之間的認識差異日益明顯,統一思想和形成共識的難度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建設具有廣泛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加強社會團結和睦、形成和諧社會建設的合力至關重要。

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堅持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積極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調動積極因素,凝聚力量、激發活力,進一步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保證。

音樂教育的精神資源不能局限于某些個人,利益集團,而應該是全民性的,全社會性的,為全民全社會所認可的。從橫向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具有最廣泛的代表性,不局限于政治信仰,也不局限于地理、政治意義上的國家范疇,這完全符合“三個代表”提出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要求,也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縱向來看,有深厚的歷史內涵和積淀,為音樂教育這一“容易使人浮光掠影”的工作增添歷史責任感和厚重感。這也完全符合“三個代表”提出的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我們的音樂教育是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藝術事業的基礎渠道,就應該有責任和義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精髓(和諧文化)傳播到每個人民群眾的心中,從而為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奠定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精神支持。

二、和諧文化:音樂教育功能的實現

功能與價值應該是對應的關系,價值的缺陷必然導致功能認識和實現的不完整。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精神資源,有利于對音樂教育功能的全面認識。要讓和諧文化轉化為音樂教育功能的實現,要實現一個重要的轉化,就是共同價值要被全體社會成員共享和認同。我們音樂教育在功能發揮方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堅持指導思想

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供了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只有用的立場、觀點、方法來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正確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是我們進行一切行動的理論根基。

同志深刻地指出:“有沒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尺度。”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我們的音樂教育就要肩負弘揚高昂的民族精神,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的重擔和責任。

2、教育內容和手段的創新

《樂記》云:“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的確如此,優美高尚的音樂,蘊含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并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可以培育學生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信念。音樂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變得更加高尚、完美,能培養人的真誠,使受教育者變得善良,這種品格來自音樂的情感體驗;音樂教育使受教育者心靈變得更加純潔美麗,因為美是音樂的特質。

音樂教育可以激發與深化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通過美的教育和影響,可以使學生的道德意識與情感結合,形成一定的道德習慣、信念、理想,從而轉化為道德行為。由于音樂是審美情感的集中體現,因而音樂教育對學生情感的培養與提高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它通過以情感人、以聲動人的方法,來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我們的音樂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教育內容和手段創新是必不可少的。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音樂藝術不斷突破傳統表現形式和意義”向電子技術、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等領域拓展。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應用空間和前景。因此面向未來社會的教育發展就必須突破傳統教育的思維模式。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了解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科技成果、社會文化思潮的發展變化及其與音樂藝術、音樂教育發展的密切關系促進作用和意義。同時,深化音樂教育功能觀念使其超越一般認識功能和審美功能,成為民族交往和世界交往的重要手段。音樂教育教學只有具備現代化大教育思想和觀念,才能培養出素質全面,具有創新能力的音樂人才。

在音樂教育時,注重吸取我國傳統文化之科學合理成分,這正是我國音樂教育的歷史文化責任之所在。只有凝聚全國民眾的人心和智慧,啟動舉國一致的精神力量,才可實現這一宏大目標。這種精神力量就是民族的共同文化信仰。這種信仰是“國魂”,是國家興旺,人民走向幸福的凝聚力之所在。

首先,在音樂教育中,要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地位。其中尤以國情,國史,國學教育為核心內容。國情教育的目的是尋求國家與社會的理解與溝通,國史教育以尋求中華民族的共識和凝聚力,國學教育以尋求中華民族精神的張揚與認同。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文化復興,都是以民族文化信仰為基礎的,應該充分利用民族精神和向心力,以完成民族文化復興的大業。

其次,音樂教育的歷史文化責任還在于對子孫后代的福祉負責,從而有利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全面協調發展和民族文化復興。在微觀報道上,需要給予關注。

最后,要善于誘發想象,啟迪創新。如:創設情境法、直觀教學法、設問誘導法、比較鑒別法、通感聯想法、語言示范法、創作練習法等。

3、正確對待國外音樂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互聯網的發展突飛猛進等種種傳播因素的改變,外來文化在很廣的范圍內影響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思維甚至行為方式。我們的音樂文化受到嚴重的威脅和挑戰。我們的音樂教育者們必須思考和認真對待外來音樂文化的滲透和所謂的“文化侵略”。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我們采取的主要手段。以自己的音樂文化為本,客觀地審視外來音樂文化,接受外來音樂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充分地吸收外來音樂文化不僅不會使自己原有的音樂文化傳統中斷,而且會大大促進自身音樂文化傳統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外國音樂文化不是洪水猛獸,外國的音樂文化性格也產生了無數個對人類文明有著重大貢獻的人物。沒有深厚的民族音樂文化傳統也就不可能充分吸收外來的先進音樂文化,當今音樂文化的發展,必定是全球意識和民族意識的結合。

三、結束語

二十一世紀中國將更加富強,全國人民充滿信心,世界都在注視中國。中國的文化藝術、中國的音樂事業能否抓住機遇,和經濟發展同步,創造出更加絢麗多彩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藝術這將是對我們的嚴峻挑戰。我國音樂文化有著光輝的歷史。面向未來,在國內,能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音樂文化的需求;在國際上,我們能否涌現出一流的創作、一流的表演、一流的研究成果,使我們的音樂文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一切主要取決于能否辦好我們的音樂教育,培育出一流的跨世紀的社會主義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光明日報,2007-10-25,(1) .

[2]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光明日報,2007-10-25,(1) .

[3] 尤雅文.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與文化品位[J].新聞記者,]2005,(6).

[4] 葛春先.音樂教育與社會和諧[J].新聞愛好者,2007,(9):下.

[5] 劉衛東.風險文化研究與國家信息安全-中國社會雙重轉型下的傳媒文化責任[J].南開大學學報,2006,(2).

[6] 劉祖慧.誘發想象,啟迪創新—試談音樂教學中想象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0,(5).

篇9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理認知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心理認知和情感教育對于加強人文關懷,進行心理疏導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中的心理認知和情感教育,才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使“應然”和“實然”達到統一。

1心理認知和情感教育

心理認知,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它是人類行為中最基礎的心理機制,其基本準則是強調知識的作用,心理認知的基本準則包括,要懂得調節自己的心態,用平和的心去看待事物,學會理智處事。具有怎樣的知識和技能,就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怎樣的行為。心理認同是個體心理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社會規范和情感認同上達成一致的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主要是通過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內容的了解和掌握,在心理認知過程中逐漸達成與社會規范一致的思想,使得自己的行為更多地傾向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行為。人們在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感受到高興和歡快、氣憤和憎惡、喜愛和崇拜等,這些都是情感的不同表現形式。情感是人的一種主觀體驗,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的,人的高級情感主要體現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要想達到這三者的情感程度,則離不開教育。情感教育,是與認知教育概念相對應的,是一種教育手段,其靈魂則是“情感”。情感教育的過程則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教育內容,采用一定的教育方式,通過進行某些教育活動,引導和促使學生情感領域發生新的積極變化,使其產生新的情感體驗,并形成高尚的情感品質。學校教育是培養和形成人格的重要領地,因此,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關心學生學到了什么知識,更應該注重學習時有什么樣的體驗與感受。

2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過程中的心理認知情感教育的現狀分析

2.1認知上的淺薄性和功利性

大學生群體是一個接受知識、思考問題并轉換思維的群體,具有很強的變動性和可塑性,以及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接受能力,但判斷事物和辨別是非,尤其是遇事冷靜思考的能力差。如今的大學生,是在時代轉型和多元文化交織的大時代背景下長大的一代新人,他們由于對黨和國家的歷史和現狀缺乏全面的理解,再加上學校到學校的過渡,缺乏一定的社會閱歷和對具體事物的理性認知和思考,從而導致一些青年群體對國家出現意識上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社會快速發展和經濟基礎日益豐厚的今天,很多人向利益看齊,忽視了身邊的善與美,丟掉了自己的道德和尊嚴,去換取自己認為很重要的利益和權力。如為了得到獎學金和自己出國的機會,做表面的東西去得到自己想要的,這種功利性則會很明顯,對自己直接有利的知識突擊訓練,對威脅不到自己的考試則抱著糊弄過去的心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這種濃厚的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與其要求的價值觀方向發生了嚴重的偏差。

2.2過程中的渲染性和多變性

理性的心理認知和感性的情感體驗在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還有一些大學生對于這一體系在認知上沒有很好的把握和理解,穩定性不夠,大學生情感豐富,對一些事物容易動情,思想上有很強的叛逆心理,易產生沖動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的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是高尚的人格標準,大學生應該具有濃厚的情感,但是在實際的認知上由于環境和自身心理活動特征的各異,表現出了多變性和不穩定性。這一系列的變動增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過程中的難度。

2.3體驗機制知和行的矛盾性

人作為一個獨特社會人,經常表現出知和行的不一致性。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中,這種知和行的不一致性經常暴露出來。由于社會的發展,掌握的理論知識經常與實際生活所表現出來的東西脫節,在成長中,學校教育占主導,而家庭教育卻跟不上,有的甚至忽略這一教育,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更多地傾向于課本和課堂,實踐的感悟就相對欠缺,這些聯系的錯位,使得青年大學生在價值認知和價值實踐中出現知和行的不一致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有很高的要求,但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一些讓人無法接受的現象,小月月事件,老人跌倒事件,不讓座挨打事件……這就是學生兩面人格形成的一個導火線。有些學生有極強的愛國志向但缺乏行動,對于治國之道侃侃而談,但卻在網吧消磨應該奮斗的光陰;有些學生看到好人做好事被訛,就對平等公正的社會秩序產生懷疑,這種知和行的矛盾,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及時調和,對其身心健康發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3心理認知情感教育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中的有效運用

3.1開展學術性的理論研究,加強心理認知教育

首先,要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什么要實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如何有效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高校這一學術性研究的平臺,充分展開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性的研究,對于出現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提出措施,擴展其外延。大學生不僅是接受知識的群體,還是思考問題的群體,重視其認知和認同這一主體地位,聘請在這一方面有很大成就的著名學者做學術上的報告,引導大學生關注時事政治,對于自己接受的知識多研究多思考,使其自覺的抵制錯誤觀念。注重思想政治的教育,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要求嚴格,制訂理論化、系統化、現實化的內容來回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么,通俗化的講解,生活化的理解,則是每個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承擔的任務,以理服人,才能加強認知的教育性和深刻性。其次,關注大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注重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將心理元認知能力的培養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中,將德與智完美地結合起來,逐漸構成其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思維框架,形成明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2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強化情感認同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是否接受這種教育,愿不愿意將這種思想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教育者在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的過程中,更要注重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完善,努力學習和深入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給學生樹立一個積極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榜樣,使學生在心中由衷地佩服這位老師,,從而使得學生和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達到情感上的交流選擇到理性上的接受,這不僅達到情感上的認同,還深入到理性的認知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不僅是德高望重的老師,還有社會這一大導師的感染與教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所呈現的榜樣例子很多,而且這些榜樣伴隨著我們的學習歷程,從孝道到治理國家,這些在理論上,給予我們更多的心理認知,但是他們的不足則表現在太理想化,使人望而止步。在大學生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想對其進行榜樣的教育,可以從身邊的學長學姐為榜樣做起,這樣可以使得榜樣接地氣化、生活化和大眾化。通過在校報上刊登先進人物和優秀干部,這樣可以在大學生中產生較強的感召力,激勵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讓學生自覺地對自己的思想加以強化和發揚。

3.3結合實際,提升大學生需要驅動力

大學生的心理上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人的價值取向。人在追求不合理需要的過程中容易形成心理障礙,這種心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就業、人際交往、感情等具體問題引發的心理不平衡。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這種心理問題則不容忽視,引導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自覺進行自我教育,從而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緒,保持身心愉悅。在高校開展相應的心理輔導教程,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導,積極面對生活,正確對待感情,勇敢的挑戰困難,將心理的認知轉化為一種行為。現在的大學生自身的壓力很大,畢業面對的是畢業論文和工作兩大困難,連續的挫折就會使學生產生消極的人生態度。如何去提升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呢,其一,引導,引導是對大學生心理進行引導,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尋找希望。其二,培訓。比如研究生的課程比較少,大部分時間都在閱讀書籍,但從這幾年的就業趨勢來看,用人單位偏向于經驗性,所以,應該給他們相應的時間去講課,鍛煉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這樣學生也就對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

3.4進行情景設計和情感體驗,加強實效性

情景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激發學生的情感,如學校的宣傳部和電視臺可以針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某一主題,進行采訪和調查,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通過鏡頭的設計使其表現出來,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問題,將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及公共生活設計成一個場景,通過表演來感染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情感體驗是情感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大學生對于情感體驗則有很多的方式,首先是開展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理性的實踐和體驗,通過三下鄉活動,深入基層去了解黨的政策,了解社區民意,了解基層社會的文化,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使大學生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認識到自己的存在感,鼓勵大學生創業和勤工儉學等,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生活能力,勤儉節約的美德。情感體驗對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論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胡紅梅.情感教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方法[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2(4).

[2]陳佳薇.心理認同機制在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3).

篇10

【關鍵詞】兵團高校 兵團精神 當代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020-01

兵團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兵團人在對待屯墾戍邊事業,在處理國家、集體與個體利益關系中所表現出來的觀念、情感與態度等,是兵團高校培育大學生樹立核心價值觀的優質資源。當前,大學校園充斥著多元價值、多元文化、多種需求的趨勢,影響著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因此,在兵團高校內研討如何引導大學生學習、認同和弘揚兵團精神,并轉化為實際行動,對維護邊疆的安定團結和長治久安有著重要意義。

一、兵團高校在當代大學生中弘揚兵團精神的現實意義

1.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

兵團精神在本質上形成了兵團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體現了以思想為指導,反映了兵團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涵蓋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所體現的道德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特點[1]。所以,利用兵團精神培育兵團高校大學生,可為大學生樹立核心價值觀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2.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發展。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兵團精神的要求均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兵團精神是推進兵團各項事業發展的精神動力。在兵團高校中弘揚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能夠幫助大學生增強自身的創造能力和辨別能力,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養高尚的精神追求。

3.有利于為兵團培養高層次人才隊伍。

兵團高校積極弘揚兵團精神,有利于培育一支熱愛兵團、服務兵團的高層次人才隊伍,為兵團的未來發展培育中堅力量。弘揚兵團精神,有助于抵御宗教極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和西方敵對勢力的侵入。兵團高校大學生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未來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擁有優秀的科學素養與實踐技能,將對兵團經濟建設做出極大的貢獻,使新疆實現飛躍式發展。

二、兵團高校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存在的困境

1.社會潮流對兵團高校大學生德育觀念的影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趨完成,世界政治與文化也開始步入全球化,西方各種哲學、社會政治和文化思想的流入,各種垃圾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伴隨而來,侵蝕和消磨著大學生的價值觀、理想信念、倫理道德、民族認同感等[2]。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可避免地對兵團兒女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產生了復雜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對于當今社會環境變化的反應最為敏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習慣等方面受到全球化、市場化、網絡化浪潮的沖擊。

2.兵團高校現有的部分教育方式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與社會的發展。

兵團高校雖然在兵團精神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一些不足。教育觀念落后,沒有充分體現“與時俱進”和“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育內容缺乏深度剖析,對兵團精神的時代特征、價值和發展的教育不足;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突顯不夠,校園物質文化作用發揮的不充分;在教育實踐基地的建設、制度的建立、經費的保障、時間的安排等方面還有問題,沒有充分利用兵團的優越歷史、地理條件;教育方法不當,主要采用傳統灌輸方式,缺乏情感性和藝術性,方式過于簡單、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育的效果和質量[3]。

3.兵團高校對兵團精神教育的保障體系不夠健全。

首先,兵團高校的組織保障體系不夠完善,比如學校黨委的領導地位及黨政領導、教職工的工作職責、崗位責任,雖然在總體上建立的很好,但仍有不足之處,很多工作職責不夠明確。其次,專項經費作為后勤保障,投入力度不夠。雖然近幾年兵團高校普遍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項經費投入,但投入與需求還有極大的差距。再次,隊伍建設是組織保障。兵團精神教育工作須依靠4支隊伍:管理

干部隊伍、教師隊伍、班主任隊伍和輔導員隊伍,隊伍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教育水平。

三、兵團高校兵團精神教育工作的對策探究

1.轉變教育觀念,使教育充分體現與時俱進。

高校應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將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位,根據黨、國家、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針對他們的思想狀況,加強正面教育,全面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要高度重視政治理論課的作用,改進教學模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融入到課堂中;要學習黨的基本知識、政策方針和兵團發展歷程,引導學生掌握黨情、國情、兵團情。

2.拓寬教育途徑,采取多樣化教學手段。

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依托,發揮校園景觀的育人作用,將兵團的發展、歷史名人和突顯兵團精神的語言裝飾在校園環境中,陶冶廣大師生的情操;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要求學生收集與兵團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研究兵團發展的特色,引導他們用辯證的眼光和思維認識兵團精神的實質;整合各種資源,多種教學手段相結合(即課堂、講座、調研、演講、辯論、論文等),全方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靈活運用現代信息、資源、教育方法,廣泛借助現代傳媒,讓學生了解不良社會現象的危害,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

3.健全兵團精神教育的保障體系。

在兵團高校的兵團精神教育工作中,各層級部門及相關教育者要明確職責,避免集體邀功、逃避責任。加大專項經費的投入。另外,針對兵團高校的教育隊伍的素質不高、數量不足的情況,要通過吸納高層次人才、加強進修培訓、出國留學訪問等方式,提高隊伍的培養力度,全面提高人才隊伍的整體能力和水平。

兵團精神的教育和弘揚不只是4支隊伍的工作,它是一個系統的、全面的工程,需要多方位協作努力,在學校里每位教職工都是兵團精神的教育者,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均要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作用,形成弘揚和傳播兵團精神的合力。

參考文獻:

[1]張偉.閆衛華.付娟.兵團精神與高校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j]云夢學刊,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