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6 04:28: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

篇1

近年來,由于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舉辦,增加了大學生畢業生對創業的見識。大學生創業作為目前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和大學生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目前已得到了縣委、縣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肯定和鼓勵。但總的來說,大學生畢業生對創業的認識更多的停留在理論和直觀感覺層面,特別是我縣大學生畢業生從事自主創業的

還是少數,成功的更是不多。

二、大學生畢業生創業的優勢和制約因素

大學生畢業生創業的優勢:一是熱情高。雖然大學生畢業生創業者中能積極參與市場競爭而最終成功創業的屈指可數,但我縣大學生畢業生對創業表現出較高的熱情,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畢業生逐步從習慣性的就業觀念轉變為有選擇的就業和創業。2002年,我縣大學生林某因父親車禍去世接手某某南星針織廠,目前公司企業擁有自營進出口權,年產值3000萬元,產品遠銷東南亞、西歐、東歐、香港、日本等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2003年,我縣陸某等4名剛邁出大學校門的年輕人創辦的某某海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他們的平均年齡才23歲,但是由于市場、生產經營等原因,目前海芯公司已改做軟件。二是大學生創業的目的較為明確。無論是挑戰自我、解決就業還是獲取財富,都將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自身價值的實現。大學生潘某創建澳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和博鑫電力設備有限公司,從事氣力輸送環保設備生產、安裝,年產值500萬元,2007年度被評為象山縣科技型中小企業。三是創業方式和領域的選擇趨于理性。在創業方式的選擇上,我縣大學生畢業生還是比較理智和謹慎的,都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創業方式。2006年,我縣留英博士王一鳴放棄了優越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帶著自己研制的新能源項目創立了寧波錦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發了“并網式屋頂小型風力發電系統”,該項目具有環保、節能等特點,在國內外都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目前企業年銷售額達1000萬元。同年,大學生盛陳總創辦象山泓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象山生活信息網,專注于企業海外市場網絡行銷研究,通過與全球著名的b2b平臺、行業平臺、搜索引擎的合作,為出口企業客戶提供領先的網絡行銷解決方案及服務,以顯著的效果、適中的價格、完善的服務受到了廣大出口企業的歡迎和關注。

大學生畢業生創業的制約因素:一是資金不足和沒有好的創業項目是目前我縣大學生畢業生創業最大的障礙,而實踐經驗不足是大學生普通存在的問題,這勢必對創業產生影響。二是親人出于對創業存在的許多困難和風險考慮,反對大學生畢業生創業,這是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不夠、認識不足的表現。三是大學生畢業生創業對市場變化認識少。因為大學生剛從學校畢業,對市場變化認識少,如果沒有敏銳的洞察力,喪失一個關鍵的機會,對于一個大學生畢業生創業的公司來講可能是致命的。

三、我縣對大學生畢業生創業的政策措施

針對大學生面臨的創業形勢,我縣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出臺了各類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

一是做好輿論引導。每年在象山廣播電臺和象山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進行陽光政務專訪,介紹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有關政策,宣傳市、縣關于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創業的方針政策。

二是實行寬松戶籍政策。不管是否自主創業,大中專畢業生都可以在城區落戶,亦可回到生源地落戶。

三實行普通高校本科以上畢業生社會保險等補貼制度。企業為畢業生交納的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生育五項保險,縣財政補貼80%,一補3年。具有學士學位普通高校本科畢業生在工業企業工作滿5年的發給2萬元住房補貼。自主創業期間獲得mba、emba證書的獎勵1萬元。

四是縣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實行規費優惠政策,規定除從事國家限制的行業外,給予自注冊之日起3年內免交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優惠。

五是縣科技人才俱樂部每年選擇部分自主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人才成為會員,通過俱樂部活動,使自主創業學生與企業老總接觸,豐富創業閱歷。建設爵溪街道和寧波天安集團等2家市級畢業生實習基地,對大中專畢業生進行技能培訓,幫助自主創業的畢業生獲得創業技能。

六是積極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象山科技創業中心創業:向進駐企業提供與項目相適應的用房,免第一年租金。對海外留學生或國內高層次人才帶資金或項目的視具體情況實行一戶一策,按其實際購置生產設備資金的30%予以配套支持。協助申報國家、省、市各類科技項目及國家技術創新基金項目,按實際到位資金在高新技術風險中按1:0.5予以配套。對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的項目和企業,優先申請縣科研經費和列入縣科技型中小企業考核對象。享受縣工業示范園區優惠政策及技改貼息政策外,生產設備資金享受銀行基準貸款利率貼息一年。入園企業從事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等收入,經縣科技行政部門認定,主管稅務部門批準,免征營業稅;年凈收30萬元以內企業暫免征所得稅;直接用于生產、實驗的測試儀器,單臺價值在10萬元以下,可直接進入生產成本;企業實際發生的科研經費,不受銷售比例限制,按實計入生產成本。協助入園企業與金融機構、風險投資公司及其他融資單位開展合作。

七、建議

1、我市已經出臺了《關于促進大中專畢業生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因涉及組織、人事、勞動、科技、工商、銀行等多個部門需要協調,相關具體操作方案遲遲不能出臺。建議盡快設立“畢業生創新創業資金”,專項用于為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創辦企業申請小額貸款提供擔保。對高校畢業生到基層自主創辦企業的,其研究與開發的科技項目優先給予科技三項費用支持。

2、目前縣一級針對畢業生的技能培訓專項經費不能落實,技能培訓難以正常開展。建議加強高校畢業生創業技能培訓,高校畢業生參加社會急需專業的職業資格培訓的享受就業培訓補貼。

篇2

(一)、現狀概述

2018年全國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將持續增長,受經濟危機影響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

1、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2018年全國應屆畢業生有610萬余人,2018年,預計將有630萬余人。 xx指出:“這些年我們大學生增長很快,大學的升學率已經達到23%。我們一年安排的新就業職工最多也就是1100萬-1200萬人,通常在900萬人,而大學生就占到600多萬。所以妥善安排大學生就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這里我還想強調,我們要盡可能地讓他們學有所用。我們特別希望大學生能夠自主創業,我們給大學生就業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大學生是有知識的勞動者,政府始終把大學生就業擺在重要位置。”其中除很少一部分是“隱形就業”、“自謀職業”、“出外就業”外,很大一部分學生存在就業困難。總的原因是高校畢業生總量逐年增長明顯,就業市場需求卻增長不快,導致今明兩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前景不容樂觀,形勢嚴峻。造成近幾年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的原因有三:一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畢業生人數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而需求的增長速度卻不大;二是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和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大學畢業生一時適應不了;三是在家長和社會的壓力下,大學畢業生對找工作的自我期望過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較多。(摘自人民日報)

2、大學生自主創業

由于就業嚴峻,近年來,自主創業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大學生創業在全國迅速蔓延開來。2018年,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機關、稅務部門以及各個高校都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提到了更高的高度,給予了很多的優惠條件,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一時起,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熱情高漲,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創業行列的人卻很少。自主創業的實際人數不多,占大學生總數的比例不大,創業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還需要一個過程。 那么我校大學生對創業為什么有熱情沒有行動呢?我們進行了相關的調研。(摘自“新浪網—關于大學生創業的研究報告”)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的就業是一個涉及全局的重大問題,不僅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針對我校的情況,我們對我校學生進行就業心理特點和自主創業心態的調查研究,并提出一些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日益成為高校學生重要課題,為了解我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心理狀況,我系學生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調研,通過本次調研及時發現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就業心理問題,幫助同學們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了解我校學生對創業的態度和創業現狀;著重調查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的了解程度,關注程度及在自主創業遇到的困難。從而促使同學們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希望能從中發現問題,從而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有了充分的就業信息服務,才能有效緩解學生們的焦慮。通過問卷設計以及學生對相關問題的回答來了解他們的擇業心理活動狀態及有關擇業狀況,分析影響大學生就業的相關因素,并提出校正、改善及教育措施。

二、調查的基本情況及結果分析

(一)、調研內容

1. 調查目的:了解我校學生對目前就業形勢的關注程度;了解我校學生對創業的態度和創業現狀;幫助大學生盡快認識自我,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

2. 調查內容:大學生的就業意向,了解他們對金融風暴后的就業前景的看法,了解他們是否愿意投身于西部發展;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想法的比重及對創業所遇的困難的考慮;著重調查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的了解程度,關注程度及在自主創業遇到的困難。

3. 調查方法:此次調查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分兩個部分進行。問卷部分:本次調研一共發放了120份問卷。回收118份有效問卷,有效率達99%,問卷涉及現在就業形勢、大學生對自己專業前景的了解、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創業困難、創業指導、創業培訓等。訪談部分:結合對問卷的分析,邀請不同年級學生進行座談,內容主要涉及學生對目前的就業形勢的看法、影響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學生對大學生創業的看法、學生對學校在當前相關工作的評價,以及學生對大學生創業的建議等多個問題。

(二)、問卷設計及計劃安排

就業創業方案確定后,我們部門討論這個調研要怎樣實施,討論結束后調研部成員便開始討論問卷設計要考慮的范圍和因素,我們先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料,明確調查對象、調查方式,然后設計一份問卷做預調查,先看調查的反應和效果。

三、對策和建議

1、推進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整合各項就業服務信息資源,建立就業信息咨詢平臺,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了解社會,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觀念,踴躍到基層鍛煉成才。

2、圍繞產業需求科學設置專業,建立人才供求對接機制,開展校企聯合辦學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培養社會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能型人才。

3、在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基礎上,同時引導畢業生積極自主創業,設立一些相關的課程,加強創業指導,拓寬內容和形式。為大學生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4、要大力加強對創業人物及其創業事跡的宣傳,發揮媒體的作用。激勵大學生在創業中就業,在就業中創業。因而高校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5、大學生們表示,走自主創業之路希望得到學校和專業教師的更多指導和幫助。在“學校開設創業指導課程,您希望課程內容更注重哪一方面?”的問項中,選擇市場營銷的比例占18%,選擇財務稅收的比例占9%,選擇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的比例占36%,選擇與自己創業方向相同的實踐活動的比例占37%。可見學生期望得到專業教師的更多指導和幫助,建議專業教師可以結合專業進行豐富多樣的案例教學,針對不同群體的創業意向進行個性化輔導。訪談中,部分同學談到:比如如何把握商機,如何籌資,如何寫創業計劃,如何承受壓力等等都是我們關注的問題,建議學校開展多種多樣的模擬創業的運作活動。

篇3

1.室內設計人體工程學課程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現狀問題分析

人體工程學課程作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基礎課程知識容量非常大,它作為完善室內設計的綜合性學科包括室內心理環境設計、聲環境設計、光環境設計以及家具尺寸、擺設設計等內容;1)為確定空間范圍提供依據;2)確定家具、設施的形狀、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依據;3)為確定感覺器官的適應能力提供依據;4)提供適應人體的室內物理環境的最佳參數.這對學生了解室內設計的方法和提高創新思維意識十分重要,且具有一定的難度,因其授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理論向實踐過渡,從而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在目前高等教育教授此課程的老師大多沿用傳統理論的教學模式,繪制和記背相關概念與數據沒有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指導意義,缺乏創新性的培養,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人體工程學教學與行業發展的主動適應性不強伴隨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室內設計的需求日趨增加,此專業也發展迅速。設計理論不斷更新,設計技術和工藝快速進步,而人體工程學的教育發展和改革未能跟上時代的發展,積極主動適應性不夠,以致學生所學內容落后于社會需求。(2)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結合性不強環境藝術專業學生多數師藝術類考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思維方式多以感官為主缺乏理性。人體工程學需要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設計態度。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學生缺乏動手實踐和創新的機會。再者有實踐的課堂上實踐大多都是教師給出的都是虛擬案例,缺乏實際項目練習。(3)授課課堂主體定位不明確授課課堂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定位為引導學生。在傳統的課堂授課活動中,教師大多很負責,充分應用課堂的四十五分鐘時間灌輸知識給學生,學法缺乏創新思考和實踐能力。

2.大學生創業創新模式下的人體工程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與實踐

以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學生視角下的課堂桌椅設計》引入室內設計人體供工程學課程教學為例,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在目前學生的視角下來解讀高校課堂桌椅的最優化設計,充分考慮當代高校學生的因素,通過調研和考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緊密結合國家建設部《基于室內空間設計的大學生人體尺寸的研究》項目的數據及其結論使得尺寸符合大學生生理尺寸和人體動作尺度保證大學生有一個健康良好的坐姿從而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減少疲勞和不舒適感。(1)教學模式上多維教學基本出發點以學生為中心、以實踐為核心、理論作為指導進行教學:①調研報告;調研我們現在學校現有校園環境下——寢室、教室、繪圖室等空間中的桌椅、寢具等硬件設備,用人體工程學的眼光去發現現有校園生活中不合理的人體工程學問題。以組為單位在課堂上內容將調研搜集結果進行討論總結,重點在深入發現問題確立研究項目從而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該項目中進行深入分析和提出相應解決方案。②結合項目課堂實踐安排;根據學生已有的調研報告將每節課程安排成一次次小項目的設計。(2)課程內容與專業現狀的銜接與調整通過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教師布置大量的任務由學生動手完成,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創新精神。教學內容不局限于教材,室內設計專業人體工程學應注重人體測量學及應用,空間環境行為與環境心理的知識相對應,相應刪除人體工程學關于生理學及解剖學的相關知識。1)調研(方法)、思考并產生自我觀念與想法,2)集思廣益(方法)、查閱、咨詢、討論,3)明確基礎課(人體工程學)與大學生創業創新項目融合的培養思路,根據培養目標及生源素質現狀具體分析,4)適應性教學模式改革、教學大綱、課程內容設計等改革、學生考核模式改革,5)分步實施與后期專業課程相結合推進項目進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學生能力,分組分階段完成項目內容;采用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對項目該階段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并為優秀創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

篇4

【關鍵詞】創業 大學生 創業環境 寧波市

2016年,智聯招聘的《2016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中顯示,2016年畢業生選擇創業的比例為3.1%,2015年比例達到6.3%,而2014年同期僅為3.2%。這3年的數據變化體現了大學生選擇創業代替就業根據市場環境還是政策扶持力度都會有明顯的變化。2014年至2015年,寧波市每年接納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在5萬人左右,其中選擇創業的大學生比例分別為4.2%和5%。

就業已是安國之策。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同時積極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學生創業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所以創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的效果。本文基于對寧波市大學生創業環境的分析與研究,對優化寧波市大學生創業環境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寧波市大學生創業環境現狀

2015年10月的《寧波市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分析報告》顯示寧波高校2010屆、2011屆和2012屆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的自主創業比例,大幅高于全國高校同屆畢業生平均水平。根據數據顯示,寧波本科生自主創業比例分別為2.6%、2.8%、2.9%,全國為0.9%、1.0%、1.2%;寧波高職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分別為4.5%、4.5%、3.8%,全國為2.2%、2.2%、2.9%。

大學生創業可以追溯于1998年清華大學舉辦的首屆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寧波市也從改革開放開始就非常重視創業環境的建設,不斷出臺和完善政策法規來促進創業的發展。2013年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意見》,其中就有關于畢業生創業引領計劃。寧波市為了實現更高質量就業,計劃在2014~2017年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比列、規模雙提高。寧波市計劃在這3年里全市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以上,其中引領10000名大學生實現創業,爭取大學生創業比例達到5%的目標。寧波市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推出了一些政策,其中除了一些基本的社會補助,比較有特色的是農業生產領域就業創業扶持、創業新秀獎勵、大創賽獎勵、一次性網絡創業補貼等。自 “十一五”規劃以來,寧波市結合城市發展實際,又不斷圍繞創新型城市建設、科技創新創業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文件,為寧波市形成大學生創業環境奠定了一定基礎。

二、寧波市創業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一)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

15年前,第一波高校創業大潮在美國掀起,工科和商科的結合將在校的科研人才培養成了一名名商人。但是高校創業教育一直存在著一個重大的疏漏――只關注創業卻忽略了創新。創新是創業的基礎,沒有創新何來創業。寧波市近年來各高校為響應“創新創業”,也是各出奇招。例如寧波大紅鷹學院在2013年成立了國泰安創業學院,將理論教學、實訓操作與創業實戰完美融合,目的是為國家及地方創新經濟發展輸送高素質、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寧波市為了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加快創新、創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寧波大學、寧波工程學院、浙江萬里學院等高校分別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各高校雖然也開始重視創業教育,但是由于傳統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的束縛,創業教育并沒有占教育的重要部分。再加上寧波市高校創業教育剛剛進入教育課程安排,各高校在安排創業教育課程時,缺乏專業人才,所以在師資安排上缺乏專業對口人才,在教育力度上把握不得當。2015年寧波啟動了南高教園區大學科技創新創業園建設并初見成效,已入駐科技企業21家,入駐創業團隊17個,整體入駐率達52.28%,并且符合條件的縣區、大型企業都可掛牌成立寧波市大學生創業園,同時試點創業教育學分制,開設“創業人才孵化班”,以完善創業教育體系。但是由于開設時間較短,培訓力度不強,知名度不高,而且教育內容缺少實戰性,所以長期效果并不強。

(二)創業融資困難多

資本是創業的必要條件,如果說創業教育是理論需求,那么資本就是大學生創業者的物質需求。沒有足夠的資本,大學生創業就是一句口號。而大學生創業者的資金來源大部分來自于個人個家庭的支持。根據寧波畢業大學生創業的資金來源調查中顯示,

圖1 大學生創業資金來源

根據圖表顯示,畢業大學生創業者創業資金主要來源于父母親友的支持(67.44%),而風險投資(14.73%)、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貸款(12.4%)、政府資助(5.43%)的比例較小。社會和政府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資金扶持力度有待加強。雖然政府部門有對大學生設立相關的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以及天使資金的幫助等,但是限制條件過多,使大學生創業者并不能很好得到資金幫助。而且很多組織對于大學生創業者的資金扶持最主要是為了激烈大學生的創業意識,給的資金幫助并不多,所以對于大學生創業者的幫助并不大。而且一些金融機構對于投資項目和團隊管理水平等的要求較高,很多創業大學生根本達不到要求,對此申請資金投資的大學生根本實現不了自己的想法。

(三)創業政策實施不成熟

為順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趨勢,聚集創新要素、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引擎,寧波市從2015年開始出臺了《寧波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甬政辦發[2015]112號),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的氛圍。為此,寧波還計劃成立專門的大學生創業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擬定政策、統一規劃布局平臺載體建設、審報創業園及創業培訓基地等。寧波加大投入,積極制訂創業扶持政策。如突破地域限制,將剛入學至畢業五年內的大學生一并納入創業扶持對象,將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創業補貼、創業人員社保補貼等扶持政策擴大到在甬高校大學生和來甬從事科技類、創意類創業的外地生源大學生;對經考核認定的市級大學生創業園,由市財政給予一定的建園資助等。然后,大學生創業并非是創業團隊的主力軍,剛剛才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個新潮流,因而國家政府對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實施等都處于啟動階段,各階段工作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實施。寧波市出臺的政策主要是集中在創業稅收、融資和資金支持等方面,對大學生創業進行培訓指導等政策則注重不多。在各個部門對政策進行實施時,各部門之間聯系性不強,各個政策之間缺少協調和整合。在大學生創業者辦理各種登記手續時,針對大學生創業者辦理手續的程序沒有,按照正常程序走后,大學生創業者并沒有得到優惠。而且各項政策對于大學生創業者要求很高,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得到優惠政策,因此大學生創業者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加上辦理手續程序的繁瑣,政府政策到大學生創業者的作用并沒有預期的效果。

(四)創業文化環境弱

寧波市為了持續營造創新創業生態氛圍,努力營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氛圍,形成創新輿論導向,對此支持眾創空間舉辦創新創業大賽,鼓勵眾創空間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創新創業競賽和交流活動,弘揚創新創業文化。2016年7月4日至5日,由寧波市教育局、寧波市科技局、寧波國家高新區管委會主辦“大紅鷹杯”首屆寧波市大學生創業大賽初賽在寧波大紅鷹學院圓滿結束。有來自寧波大學、寧波工程學院、浙江萬里學院、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寧波大紅鷹學院等10余所高校,和來自36個企業的創業企業組參加了此次初賽,擔任本次大賽初賽的評委均為知名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專家。雖然寧波市各部門和高校積極響應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但是還只是部分學生的主場,大部分學生還是不存在有創業創新意識。文化的影響需要時間和氛圍雙重夾擊下才能發揮作用,創業文化興起的時間不長,在加上宣傳力度并不強,所以大學生對此感受不到文化的渲染。再者現在社會上大部分人對于成功的定義在于結果的輝煌,所以大學生創業需要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而且社會市場的不穩定性,導致大學生并不輕易去嘗試創業。

三、完善寧波市創業環境建議

(一)健全創業教育體系

目前各高校的創業教育理論不弱,但是缺乏實踐能力,尤其是創新創業的實踐性差,有些同學有不錯的想法,但是缺乏對創業體系的了解無法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加強教育培訓是有力措施之一。鼓勵跟高校開辦創業實踐班為寧波市大學生傳輸創業知識,培育相關創業技能。健全大學生創業指導規劃團隊,將專業老師組建形成大學生創業導師團,對存在創業意向的大學生進行“一對一跟蹤輔導”。組建寧波市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增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強與社會、政府的聯系,邀請一些創業的成功人士到學校內進行創業相關講座,通過事例和創業理念激發大學生創業意識,增強大學生創業自信心。

(二)完善社會服務體系

現階段社會各界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還比較弱,社會服務體系還不健全。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不是一個短期事情,需要長時間的嘗試才能健全各服務體系。現階段大學生創業除了政府援助之外,對于如何申請援助還是一無所知。認識到中介機構的重要性,是完善服務體系的必要任務。在這個方面,政府可以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發展中介機構,建立合理的中介機構運轉機制,完善中介部門。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最合理的信息咨詢和創業知識、技能培訓等。除了建設發展中介結構,可以為大學生創業者建立詳細的信息檔案,完善信息管理,掌握創業者初期的動態,提供大學生創業者后續跟蹤服務。發揮各部門間和社會的聯系,加強平臺交流、舉行交流會議、調研會議等,及時掌握大學生創業者的動態與需要,在過程中完善服務體系,提供最優質的創業援助服務。

(三)強化政府扶持政策

政府要通過政策的指導下,引導各部門積極打造服務平臺,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引導和保障作用。出臺各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和個高校共同設立創業平臺。政府應該為高校提供配套設施,彌補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為創業大學生提供服務,建立創業信息共享平臺,公開創業活動信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減少大學生盲目創業。政府在加大對大學生創業行政事業的稅收減免優惠等方面同時,應該積極號召社會各界力量,籌集大學生創業扶持基金,制訂最佳的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使大學生創業能得到最便利最優惠的幫助。政府應該加強對大學生信貸的管理力度,簡化大學生創業者的信貸手續,在保證信貸安全的前提下,聯合高校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最適當的信用擔保體系,減緩大學生創業的融資困難,使大學生創業者能得到實質性的創業援助。

(四)營造創業文化氛圍

各部門應該加強高校各部門、各學科之間的協同合作,進一步加強文化環境建設,積極營造鼓勵創業、指導創業、參與創業的文化氛圍。高校積極加強校園內的內部協同,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外部環境的作用。利用多種媒介,加大輿論宣傳力度,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通過對創業成功人士的事例宣傳,從而激發大學生投身創業事業中。此外,在培養大學生創業興趣的同時,加大對社會環境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樹立誠實守信的社會觀念,增強公民的誠信意識,營造公平競爭、誠實經營的市場環境,促進大學生的創業活動有序進行。各高校積極聯合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建創業實踐基地,充分獲取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支持,共同加快創新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魯興啟,任向超.關于寧波市科技創業政策法規環境建設的探討[J].科學管理研究,2016(4):92-96.

[2]張t.我國創業環境的現狀及改善對策研究[M].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5):56-60.

[3]程素麗.中國大學生創業綜合環境探析[J].時代教育,2013 (13):109-110.

[4]王亞男.高等學校實施創業教育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2,(41):165.

[5]張留占.大學生創業SWOT分析及戰略決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114.

篇5

關鍵詞:創業教育 問題 改革

創業教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教育的“第三本護照”,被賦予了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大學生創業教育是以培養學生創業綜合素質為基本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創業教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與開拓精神,使大學生能學會主動獲取知識,并將知識轉化為現實,實現知識的最大效用,使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一、創業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對開展創業教育課程認識不足

一方面,很多高校對開展創業教育課程的現實意義缺乏正確認識,認為創業教育是處于“正規教育”之外的可有可無的“業余教育”。另一方面,很多高校所開展的創業教育課程沒有形成體系,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更深層的原因是,將創業教育納入教學環節不能靠開設幾門課來解決問題,它涉及教學的系統改革,學校教學的各個環節都需做出相應的調整。

(二)缺乏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

創業管理教育對教師綜合教學水平要求相對較高,不但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企業管理理論知識,還要求其有一定的實際的企業運營經驗。但在實際教學中,高校兼具這兩種素質的老師非常少[2]。由于高校內部人才來源和培養大部分來自教育系統之內,絕大多數教師沒有企業(產業)運營的實踐經驗,這就導致了教師在創業學實際教學中只能注重理論教學。同時,由于大多數講授創業管理的教師自身缺乏創業實踐背景,不能對案例進行深入分析、總結,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些都抑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我國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尚未形成

與一般基礎學科知識傳授不同,我國大多數高校所進行的創業教育是針對所有學科、專業的學生的,成為素質拓展的一部分。學校開設的創業教育課程多采取開選修課的方式,沒有設置獨立的“創業專業”,且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單一。創業教育在許多高校僅限于開設相應的創業課程,如《創業學》《創業教育》等選修課。各高校大多沒有科學統一的教材,多由代課教師自行指定。一些學校只有一門類似《創業管理》的課程,課程內容多為創業基本原理的綜述,這可能導致大學生只學習到與創業有關的一些零碎的經驗和片段的知識。同時因為很多教學資料、案例是從外國拷貝過來的,引入國內后,很多教師不了解真實創業者的環境和規律,導致水土不服。

(四)創業管理實踐教育方法簡單

體現大學創業管理教育實踐的教學方式包括:學生通過調查編寫創業案例、教師講解和分析案例、創業小組編寫創業計劃書、學校組織創業大賽等。由于具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師資缺乏,能夠提供給學生的實踐基地、實踐研究室少甚至沒有,學生對企業經營管理與運營的認識僅停留在創業管理教育的書本和案例分析上。大多數校方沒有固定合作的實習和實踐單位,實習單位實際能接納的人數也有限,且創業教育實習的內容較為簡單、單一,這些條件限制和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管理教育實踐環節的效果。

二、創業教育課程教學的改革探索

(一)重視培訓和不斷提升教師隊伍建設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推進創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高校應加強創業教育師資的建設,鼓勵專業、專職教師積極開展創業教育方面的理論和案例研究,提高教師創業教育的能力[3]。高校應該一方面有計劃地選派有潛力的青年教師開展創業實踐,同時選派教師到外校進行研修交流,并就各高校創業教育經驗進行交流分享,以期開拓工作視野、提高工作水平、帶動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創業者、風險投資家、相關法律人士等各類專家擔任創業管理教學的兼職導師,打造一批“雙師型”的創業教育教師隊伍。

(二)構建以創業管理為價值導向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

課程體系設計是人才培養、教學理念、課程設計、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綜合體現,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保障。高校的創業教育不同于社會上以解決生存為目的的就業培訓。因此,在創業教育目標設計上應該著眼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業、創新精神和責任意識,在創業管理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創業綜合知識的傳授,為具有創業興趣和潛質的學生提供全面和綜合的課程學習,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形成創業思維[4]。大專院校教學與素質培養部門要不斷地進行創業管理教育改革,構建適合大學生創業教育規律的課程體系,以創業意識類課程、創業能力類課程、創業相關知識類課程、創業體驗類課程為四大模塊,挑選4門到5門精品核心課程起步,整個課程以創業計劃書為主線展開。

(三)嘗試創業教育課程動態教學模式

結合案例,學生可以對該學科有更為感性的認識。為了提高創業教育教學質量,教師應增加基本教材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本土創業案例,分析其中的成功和失敗原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培養學生的心理素養、矯正創業計劃中的出現的錯誤、調整創業的戰略思想。教師還可將學生分成創業小組,對現有企業進行調研,編寫調研報告,然后通過小組交流、教師指導和點評,對創業項目調研報告進行分析,編寫創業管理案例,提高大學生對創業管理的本質認識。

教師還應在教學中增加創業情景模擬和實踐鍛煉。創業教育情景模擬可以通過電腦模擬設計、角色扮演等手段使學生對模擬企業有清晰的認識[5]。實踐教學,即指教師密切關注行業的動態,關注新興的創業模式,并創造條件帶領學生到實體企業中見習,使學生通過親身的經歷去理解和感悟,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目的。

學校應經常開辦“創業論壇”“創業者系列講座”,或邀請杰出創業者、優秀企業家來學校現身說法,用他們自身的親身經驗來闡述創業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使理論豐富化、鮮活化。這樣可以讓學生與創業者對話,激發學生的創業信心。

(四)擴充各種社會資源,加強實踐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

單一的校園環境和傳統的教學模式難以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能手。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的過程中,應積極爭取社會資源,跟當地工廠、商場、酒店、公司等掛鉤, 將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定期組織學生到那里見習、勞動, 為學生提供創業實戰演習場所,讓學生從中了解、學習課堂上難以學到的社會知識, 獲取生產管理、市場營銷的寶貴經驗, 培養大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投身創業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進取心。

參考文獻:

[1]戴育濱,蔡茂華,張木明.構建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及其教學改革研究[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08(9).

[2]徐慶軍.論高校創新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7).

[3]歐陽琰,觀石.高校創業教育課程建設初探.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6(5).

[4]程琪.中美高校創業教育課程比較研究.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7).

[5]木志榮.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作者簡介:

篇6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現狀;思考

一、大學生創業的現實意義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就業是國家大就業的首位,大學生創業目前已擺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首位。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中指出,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教育系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該文件對大學生創業的重要意義可解讀為:

1.國家的強盛,民族的興旺,需要進行創新型建設,以獨立自主的思想、科技、文化、產業等為支柱。而開展創業型建設需要創業型人才,這些人才的主要來源就是高等院校。

2.針對我國當前高等教育中重理論、偏實踐的現狀,高校必須花大力氣加強教學改革,使之與創新人才的培養相適應,而大學生創業恰恰是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檢驗與補充。大學生創業的數量與質量,是對高校教改方向的重要指引。

3.創業不僅可以帶動就業,成為大學生充分就業的重要補充,而且可以逐步轉變畢業生的就業理念,從歷史上的國家分配,到當今的推薦就業,轉變為個人創業。

二、大學生創業的背景

1.西方國家大學生創業。創業能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繼學術性、職業技能之后,大學生應具備的第三種能力護照。美國作為創業教育的發源地,其創業教育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美國經濟幾十年來持續而強勁增長,得益于其整個社會旺盛不衰的創業精神和千百萬家小型企業生生不息的創業活動。大學生創業型就業是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法國重視社會實踐,注重培養學生面向社會的能力。大學期間,畢業生的實習課程較多,實習期一般為4至6個月,多的甚至有9個月。實習期間,大學生們與各企業進行多層雙向交流,最后作出大家都比較滿意的雙向選擇。加拿大大學生善于在實習中捕捉就業機會,他們或是通過由校方安排的專業實習,或是自己聯系的單位去“實習”以找到工作。菲律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大學生畢業獲得實踐經驗。

2.我國大學生創業背景與現狀。黨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大學生是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自1998年清華大學在國內首次舉辦創業計劃大賽以來,到2002年4月,國家教育部將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黑龍江大學和南京經濟學院這8所高等院校確定為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試點院校后,全國各高校普遍出現了開展大學生創業的熱潮。2009年,全國大學生創業占畢業生的比例為5%,成功率只有0.15%。2010年,國家出臺了進一步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各項扶植政策,應屆畢業生自主創業的人數出現大幅增長。創業人數由2009年的1.1萬增加到10.9萬,但在630多萬畢業生當中,比例只有1.73%,依然很小。令人困擾的一個是:一方面,大學生創業的熱情異常高漲,有七成大學生對創業感興趣;另一方面,又是高達70%的創業失敗率。如何在大學生中宣傳貫徹創業思想、提升創業意識、培養創業能力以及為有志創業的大學生做好創業準備,顯得尤為重要。

三、大學生創業存在的問題

1.科技含量不高,與所學專業脫離。一項調查顯示,2010年大學生的創業產業傾向為:32.9%的大學生選擇服務業(包括商貿業、金融和房地產業、公共和社會服務業等),19.5%選擇IT產業。大學生創業之所以選擇服務業和IT行業,最重要的原因是這些行業需要的科技含量不高,資金投入少。這樣,必然使得大多數創業畢業生在選擇創業方向時,忍痛割舍自己的專業,雖然今天的大學生就業并不強調專業對口,但依然會造成人才浪費現象。

2.贏利狀況令人擔憂。一項成都的大學生創業調查顯示,大學生創業沒有贏利的比例較高,接近1/3,在校大學生創業無贏利的達2/3;創業贏利達到月入5萬元以上,能夠支撐一個中小型企業正常運營的比例只有0.8%,這表明成都市大學生創業贏利狀況不甚理想。

3.創業意愿下降,個體差異明顯。隨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消退,我國經濟快速回升,企業發展呈現良好事態,使得絕大多數畢業生選擇就業或考驗,今年畢業生創業意向較去年比有所下降。同時,大學生創業意愿還呈現出明顯的個體差異:男性的創業意愿明顯高于女性;參加社會活動、挑戰杯、科技競賽獲獎與大學生創業意愿較強;擁有良好社會資源的大學生創業比例較高;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創業意愿高于經濟條件差的學生。

四、大學生創業面臨的困難

1.政府聯動機制不夠完善,創業者創業意向不能轉變成現實。目前大多數畢業生創業要依賴于政府的政策扶植和資金扶植,依賴于政府的組織、政策和措施而走上創業道路。盡管近年來國家和地方都出臺了相關的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但到目前為止,政府各部門之間,高校與政府部門之間,還存在著不能整體聯動的現象,政策的協調性、操作性等方面還需加緊完善。

2.高校的創業教育不足,畢業生缺乏創業意識。受傳統高等教育體制影響,我國大學生創業近年來才被提到議事日程,而開始時僅限于思想上的引導和精神上的鼓勵。也就是這一兩年,才把畢業生創業工作真正作為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內容,開始進行大學生的創業教育。從學生的思想認識上來說,學生的觀念從傳統的就業觀轉變為創業,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也缺乏文化環境上的支持。長期以來,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是大學生畢業面臨的選擇是就業、考研、出國,大學人才培養的目標也僅局限于研究型、應用型,整個社會和家庭也缺乏對孩子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的培養教育。從高等教育的方法上來看,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絕大多數高校還缺乏專業化的全職創業咨詢師,缺乏統一的從業標準和服務規范,師資隊伍缺乏創業經歷和實踐能力,創業服務難以得到保證。創業教育游離于“正規教育”之外,失去了學科專業這一最有力的依靠,致使創業學生激情有余而內功不足。

五、幾點思考

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業,并保障有效創業,既受創業者個人意向和能力的限制,也受創業環境及條件等因素影響。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政府保障、高校教育、社會支持三大體系上全面加強。

1.政府各部門加強聯動,保障政令暢通,扶植到位。如前所述,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還沒有真正將大學生創業的幫扶擺在工作的首位,這些部門還沒能真正坐在一起,認真研究大學生創業問題,特別在是具體幫扶的操作上,過于概念化,政策化。人設、財政、稅務、銀行等政府各部門之間,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聯動,制訂出切實可行、易于操作、便于畢業生創業的幫扶措施,推進大學生創業。政府部門應成立大學生創業領導機構,并設立專項資金,領導和支持大學生創業。同時,要大力發展中小社區銀行,提高中小企業創業的外源性融資水平。可優先在高新技術開發區鼓勵民間資本試辦社區銀行,化解科技型創業企業融資難問題。要引導民間非正規金融發展成社區銀行。要優化創業投資結構,完善創業融資資本市場體系,拓展創業企業的股權融資渠道。通過政府引導,讓保險、銀行、社會資本都可以參與創投基金的設立。政府應加強以創業基地和科技創業孵化器建設,強化科技創業集群之間的網絡交流,通過集群效應降低創業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地方政府的再就業、科技、中小企業等各項優惠政策要惠及高校畢業生。對其研發產品可進行產業化生產活動的,應提業化生產所需條件;不具備條件的,要積極向其他孵化器、產業園區推薦。

2.大力推進大學生創業教育和課程體系建設。當前,創業教育已成為世界性的教育新理念,未來的大學生都應具備“三本教育護照”:一是學術性的學歷證書,二是職業性的職業資格證書,三是證明一個人事業心和開拓技能的創業教育證書。高等教育必須盡快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提升創業教育地位、改進創業教學內容和模式等措施,加強高校創業教育,提升創業意愿和技能。通過明確設立創業學科、完善創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進創業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真正培養有創業能力的人才。高校要切實加大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的投入,要在就業經費中設置一定比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專項經費,用于開展創業教育、指導、培訓和孵化。要深入研究和重新制訂學風建設標準,把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納入學風建設評價體系。要鼓勵大學生建立創新創業社團組織,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和能動性,考核畢業生質量和教學質量。要通過開展職業規劃大賽、創業計劃大賽等活動,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啟發創新思維和靈感;要通過開展創業論壇、經驗交流、典型事跡報告、課題研究、模擬實踐等活動,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素質,促進大學生創業群體的溝通和交流。

3.大力營造創業文化,使全社會關心大學生創業。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將成為一國競爭力的主要決定因素,而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人才,更需要一個完整的創業體系的支撐,創業已成為一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支持大學生創業,不僅僅是政府、高校、畢業生的事,同時也是全社會的事。畢業生創業思想的轉變,與社會創業文化環境息息相關。

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通過正規系統的創業教育已經源源不斷地培養出大批創新創業型人才,以比爾?蓋茨為代表的創業者們已經徹底改變了美國和世界的經濟,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價值,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高科技產業和創新體系的蓬勃發展。而今天美國的年輕人對創業表現出比他們的上一代更加濃厚的興趣和熱情,可以說,創業觀念已經深深地植根于美國文化之中。我們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創新創業人才、崇尚創業精神、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風氣,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創業觀,使創業創新成為社會習慣,為創業創新提供強有力的社會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成都都市大學生創業狀況調研報告[R].2010.8

篇7

關鍵詞:創業 心理資本 創業意識 創業動機 創業特質 創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c)-0000-00

十七大提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作為一種全新的就業發展戰略,加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深入人心的號召,大學生群體中掀起了一股“創業熱”。對于面臨巨大就業壓力的社會現狀而言,“創業”不失為一劑良藥。然而,筆者認為,創業光憑一腔熱情不利于其可持續發展,一個準創業者能不能創業、適不適合創業、會不會創業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

一、大學生創業現狀

有人用“三低”來形容目前的大學生創業現狀:一、實際落實創業的數量低。據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的《全國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和麥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目前76.7%的在校大學生對創業感興趣,26.8%的大學生打算今后創業,然而真正走上創業的比例僅為1.2%。二、創業成功率低。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成功創業率不到3%,相比美國等國家的大學生創業成功率20%有很大的差距。三、創業層次低。大學生創業多集中于服飾、食品、餐飲、快遞等投資風險小、技術含量低的領域,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的創業類型占比少。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現狀理想與現實差距大。

二、心理資本

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曾是經濟學領域里提高財富獲得能力、增強綜合實力的兩大關鍵因素,直到2004年心理資本誕生于積極組織行為學,從此,心理資本作為能發揮組織績效和競爭優勢的又一大重要因素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

心理資本是一種同時具有特質性和狀態性的心理素質,導致個體積極行為,它超越了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并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投入和開發使個體獲得競爭優勢。美國管理學會前主席 FredLuthans就曾指出,企業的競爭優勢從何而來,不是財力與技術,而是人,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其根源在于人的心理資本。反思其中之道,如今方興未艾的“創業熱”,忽視個人是否具備創業特質是不科學的,這猶如對于一個不會游泳的人,即使給他一片大海,也無法盡情暢游。創業也是如此,除了需要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的助推外,它的不竭動力應該來源于個體的心理資本。筆者認為一個創業的過程始于創業意識、落實于創業動機、起飛于創業特質、最后成于創業能力。

三、心理資本是實現大學生創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素

1. 創業意識

創業意識是在回答“想不想創業”的問題,是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起到推動作用的意識傾向,支配著創業者的態度與行為。一個創業意識高的人對創業行為有著高度的認同,自覺將創業作為發展與實現自身價值的不二途徑,這是創業的動力與精神源泉,指引他們自覺地學習創業知識、鍛煉創業能力;再者,創業意識反映在積極的心理能動性上,激發創業者對創業的渴求,形成創業的高自我效能感。他們不僅對自己的創業能力充滿期待,主動接受挑戰來順應創業帶來的巨大考驗,同時,他們也常常更具有飽滿的心理能量去開發有關創業的意識,包括創新意識、市場意識、法制意識、風險意識等等。這些意識是決定創業能否走向深入的關鍵力量。相反,一個對創業沒有誠意,沒有深度思考,只是將創業看成人云亦云的潮流的人必將在創業道路上備受考驗,也更容易半途而廢。

2. 創業動機

“為什么創業”就是創業動機需要討論的話題。縱觀對創業動機的研究,不外乎因為就業困難、對工作不滿、想提高財富能力等外在因素的誘導或受到尋求自由、實現自我、獲得社會地位等的內在驅動,如Gilad 和 Levine提出的推動型與拉動型創業動機、Rindova等提出的創業解放理論等。Dubini在研究中歸納出了 7 類具體創業動機: 成就、福利、金錢、地位、自由、榜樣和逃避現實,將人們的創業動機更加細化。在以往創業動機與創業績效的關系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成就動機會影響到創業生涯及創業績效:被尋求獨立、自我實現、財富及其它合理的結果所吸引的拉動型動機要較由于生存需要而選擇創業的推動型動機對創業績效影響更大;而那些因為看到創業機會而冒然選擇創業的創業動機則更容易導致創業失敗。由此可見,端正創業動機,真正發自內心的創業激勵才是創業成功的必要條件。倘若只是把創業當成就業、生存的權宜之計,或者僅僅是追隨著政策、社會環境等良好機會而盲目選擇創業都將不利于創業的長久發展。

3. 創業特質

創業的個人特質其實是在討論個體“適不適合創業”的問題。首先,一個創業者必須要有創業精神,要敢于摒棄前計劃經濟分配帶來的依附心理。如果個體過分認同安穩的生活方式,那么就已經將創業的雛形扼殺在了萌芽中,難有突破和創新。還有研究表明外向且愛好交際的人更適合創業;一個具有責任心與穩定情緒的人也更容易在創業中獲得成功。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既是決策者也是執行者,因此,自主性、獨立性人格十分重要,猶猶豫豫,拖泥帶水會錯過很多良機。創業者必須能吃苦、能堅持、有韌性,一步一個腳印,積極進取方能成就夯實的基業。冒險是企業家精神的天性,必須具備冒風險和承擔風險的魄力,為前人之不敢為,浙江企業家的成功也多是依靠這種敢闖敢拼的精神。自信,有強烈的成就需要會幫助創業者在遇到問題時堅持并積極主動地尋找對策;他們擁有更長遠的眼光,擁有更大的成功概率。最后,創業者必定不是墨守成規的人,需要具備創新能力與創新思維。延續市場傳統只能分一小杯羹,只有制造出與競爭者不同的產品或服務才能實現價值增值,這就需要創業者始終保持探索、懷疑精神,善于接受新事物,勤于思考。

4. 創業能力

創業能力決定著“能不能創業”,是創業者成功執行創業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創業者需要有創業知識的吸納能力,創業要想走向高精尖需要創業者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及不斷學習和吸收前沿研究的能力。商業運作、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多方面知識的學習是提高經營管理能力的基礎。二是具有機會的識別、開發與利用能力。創業者需要對市場瞬息的變化有敏銳的覺察,善于發掘潛在機會,并能迅速做出行動,整合、管理和配置各方面資源,將市場機會通過開發新產品、新服務轉化為商業價值。三是需要具備較強的企業營運管理能力。企業的運行有著復雜的利益共同體,構建人際關系與組織關系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之間離不開合作協同、離不開對合作組織的利益承諾。對企業發展而言,決策者制定戰略、評估戰略和執行戰略的能力決定了創業的發展方向;而整合、管理內外部人力、物資、技術資源等的組織能力是創業穩步推進的保障。歸結于一點就是創業者能否起到領導核心的作用,帶著自己的想法與團隊披荊斬棘,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用。盡管企業家的能力不是天生具備,更多的是靠經歷與經驗慢慢積攢,但是倘若志不在此,就猶如趕鴨子上架終難以成就。

基于以上討論,一個人的心理資本是創業的基礎以及推動力量,對創業的開始、發展和成功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鼓勵創業不能僅僅作為大學生的試水工具,覺得可以做就繼續,覺得累了遇到瓶頸了就放棄,這樣必將是可貴的創意、寶貴的資源的極大浪費。創業更應該形成新常態,做到可持續、可延續、可發展。因此,在創業教育中,重視人心理潛能的開發、創業精神的培養、創業能力的激發是必經之路。但由于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培養一批敢于冒險又能冒險、敢于創新又能創新、敢于爭先又具有爭先實力的創業者任重而道遠。除了需要營造寬松、活躍富有競爭力的創業環境外,創業教育理念的滲透也尤為重要,這必將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全面支持。

參考文獻:

[1] 孫虹喬,魏曉玲.大學生創業現狀、成因及對策探析[J].中國市場,2011(23):242-244.

[2] 仲理峰.心理資本研究評述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3):482-487.

[3] 蔣蘇芹,苗元江.心理資本-積極心理學研究[J].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 31(1):108-113.

[4] 江英.基于新的大學生創業意識研究[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11):125-127.

[5] 趙波,杜萬恒.大學生人格特質、創業環境感知與創業意向的關系研究[J]. 經營與管理,2016(1):147-150.

[6] 王華鋒,謝從旋.大學生創業動機與創業績效關系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3(3):39-44.

[7] 呂惠明,章合杰.農民企業家創業精神形成機制研究――以浙江省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4, 35(8).

[8] 陳小娟,趙力明.大學生創業心理品質的現狀及培養[J].社科縱橫,2008,23(2):163-164.

[9] 錢春霞.貧困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幾個人格特質[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6):125-126.

[10] 尹苗苗,蔡莉.創業能力研究現狀探析與未來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2(12):1-11.

篇8

關鍵詞:校友資源;大學生;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3-0223-02

高等學校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家重視,各大高校在對畢業生的就業服務上也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對于高校的學生工作者來說,如何幫助在校學生認知自我、鎖定感興趣的職業,進而有針對地提升職業能力,在畢業季初步完成從在校學生到社會職業者的角色轉換,實現較高質量的就業,是一個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課題。這一工作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高校的校友資源能為大學生成才提供指路明燈、為大學生成長保駕護航、為大學生發展搭建橋梁,如何在院系工作中聚合校友資源,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

一、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必要性

1.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嚴峻。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從國際上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就業率大幅度下降,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凸顯,轉型國家尤為明顯,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沖擊最為嚴重。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加,初次就業率逐年下降;畢業生就業能力不高,學與用沒有緊密結合;畢業生就業滿意率比較低,對就業比較迷茫[1]。另外,因為大學生存在“天之驕子”的認識,對工作的期望值較高,在“無業可就”的就業形式中并存著“有業不就”的現象[2]。

2.大學生職業能力有所欠缺。“職業能力”是指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它不以在校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也不能用在校表現來完全衡量,是融合了學生自身條件、個體素質、知識技能等,在就業競爭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根據麥可思咨詢公司調查可知,在我國,教育質量和社會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無論是211大學還是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學生職業能力系數都在50%左右。其中雇主最需要也是最看重的五項能力水平,即積極學習、學習方法、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聆聽、理解他人方面,應屆大學畢業生(含本科、高職、專科)普遍達不到,且與企業要求的最低職位的水平相差10%至15%[3,4]。

3.高校對大學生職業能力教育不夠。高校雖然越來越重視與社會銜接,努力以市場的需要來培養大學生,但是在實踐中學與用之間沒有很好結合,學生更多的是學習書本知識。同時,學生在校期間,對職業生涯沒有正確的規劃,對就業的嚴峻形式沒有清醒的認識,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訓不夠。目前,參與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與指導的主力軍是高校老師,企業、第三方的參與度較少。不得不說,多數高校老師為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培訓與指導還是有所欠缺的。從自身體驗來看,他們沒能親自實踐過;從培訓的內容上來說,也主要是針對就業政策、面試過程、簡歷制作等有關擇業技巧信息,職業生涯規劃流程、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等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信息,性格與興趣探索等有關自我認知的信息[5]。所以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缺乏為學生提供在實際工作中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實踐最能出真知。所以如何整合社會資源讓更多的有工作閱歷的人進入高校的職業指導系統是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

二、發揮院系平臺,挖掘校友資源

高校校友資源有著育人的作用,也能產生名片效應,是最杰出的作品,有著直接的回報[6]。目前高校的校友工作主要在學校層面上,二級學院牽頭參與的較少。二級學院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生產線,校友的許多感情大多數寄托在二級學院,他們熱愛母校,關心母校發展,高校的根本基石也是二級學院。所以,高校校友工作的重心關鍵在二級學院[7]。

1.整合多方面信息資源。借助教職員工隊伍、校友工作隊伍、校友骨干隊伍和在校生隊伍四支隊伍掌握較為全面的校友基礎信息,通過組織協調、聯絡溝通、咨詢服務等系統的校友工作,進一步完善校友信息;其中校友骨干隊伍可以為校友工作隊伍提供更為優質的校友信息,從而擴大校友信息的廣度和深度;在校生隊伍可以做對校友信息進行系統整理和登記等基礎性工作。同時也有利于在校學生提前參與和了解校友工作。

2.構建雙向溝通機制。保持與校友的緊密溝通是增強校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有效途徑。一方面,以學院的名義走訪校友,充分傳遞學院發展動態信息,另一方面,邀請校友定期返校做講座,宣傳校友業績,通過校友的經歷激勵在校學生,樹立榜樣,拼搏進取。

3.結合專業特點,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就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有效解決學院學生就業問題的同時源源不斷地向校友企業輸送各類高級人才,進行長期合作。

三、聚合校友資源,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

任何一所高校的校友資源都是非常廣闊的,而且校友與在校學生有一定的共性和情感紐帶。他們與在校學生有相似的背景和經歷,能夠為在校生提供很好的指導與幫助,能夠提升在校大學生的素養。因此,整合校友資源,提供校友平臺是未來思政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1.校園活動,學生“動起來”。結合職業能力提升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大學校園中,學生活動豐富多彩,但大多偏向于思想教育、文體活動,缺乏專門指導引導創業或針對就業的活動,在學生中也存在一種普遍誤區,認為“就業只是畢業班學生考慮的問題”。針對這種現象,學院可以在學生中開展五年規劃、禮儀培訓、簡歷大賽、模擬招聘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從入學之初就開始培養創業就業意識,為服務社會做好思想準備。

2.實習調研,學生“走出去”。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組建社會調研團和建立暑期社會實習基地。參與調研能夠更直觀地得到有效信息,對職業理解、能力培養等方面大有裨益。由學院召集具有優秀實踐能力的學生組建調研團隊,針對往屆畢業生典型職場發展路徑、校友企業中的相關問題及其他相關議題開展調研,并由老師、校友為其實踐調研提供幫助并在成果總結階段指導幫助分析數據、撰寫調研報告。通過學院的傾向政策來鼓勵同學去校友企業開展暑期實習,例如每年利用暑期時間,在學生中遴選一批有意向的學生參與到實習中,定職定崗,實地了解企業文化、企業運行。

3.創新創業,校友“請進來”。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有一種誤區是“創業不如就業”。近年來政府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多方面為大學生創業創造環境,而多數大學生依舊感到創業艱難,多方面準備不夠,缺少充足的勇氣和決心。學院為學生遴選聘任創新創業導師,組織校友報告會、校友座談會、校友論壇等。一些校友在創新創業上有想法、有成績,聘任他們擔任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導師,可以有針對性進行相關能力訓練和思想啟迪,讓學生“有業可創”但不“盲目創業”;學院可以每年邀請相關領域的校友回校為學生做報告并組織兩場以上高水平的報告會,分享校友學習和工作經驗以及人生規劃心得。報告會在一定層面上能夠解決學生學習成才、求職、擇業、深造等方面的困惑,會對處于迷茫期的大學生有極大地鼓舞作用。區別于報告會的大規模并考慮到校友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時間安排等,學院組織一些受眾較少的小規模的座談會亦是非常有必要的。座談會形式相對較為輕松,參會者可以充分參與交流與互動,有機會在交流互動中彼此建立長久深遠的聯系;學院可以每年組織一場高水平的校友論壇,就大學生活、創新創業等方面開展深入交流,學生組織與校友的親密互動利于活動的影響力和輻射效應。

4.榜樣力量,師生“看過來”。通過定期收集整理優秀校友、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跡材料,用榜樣的力量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堅定信念;充分利用平面媒體,匯編收效良好的活動資料以及《優秀校友訪談紀實》等文字材料;依托微博、微信、QQ空間等新媒體平臺,建立公共主頁,相關信息、活動圖片、訪談視頻等內容,并@社會、學校各級媒體有關主頁,號召進行轉發宣傳;制作限量版故事冊及紀念明信片,贈送給校友以及從中受益的大學生,影響更多的校友關注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和就業服務。

四、結語

充分發揮校友資源服務大學生就業指導,給予身份,提供平臺,有針對性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指導,匯聚資源,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找準未來就業方向,服務高校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明.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及對策分析[J].青年與社會,2013,(9):42-43.

[2]任娟.大學生就業社會排斥現象研究[J].文教資料,2009,(22):231-234.

[3]周大平.大學生就業難的新視角[J].理論參考,2009,(5):50-51.

[4]沈揚,李芳.校友資源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6):53-55.

[5]熊歡.基于生涯發展理論的大學生職業指導研究[D].南京財經大學,2007.

篇9

[摘要]大學生基層創業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目前大學生創業知識缺乏,自我創業能力評價不高,對農村基層創業的風險評價較高。因此,高校要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加強課堂教學,重視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建立校企合作和創業孵化基地,以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

[

關鍵詞 ]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 培育策略

[作者簡介]劉月秀(1974-),女,江西吉安人,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學生思想教育和創業教育;劉衛民(1974-),男,廣東南雄人,華南農業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主任,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廣東 廣州 51064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廣東省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專項資金項目計劃“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基層創業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38070206042)的研究成果,2012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業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1TJK278)、2012年度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珠三角失地農民市民化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童編號-11004-3985(2015)20-0062-04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當前工作戰略的重中之重。農民富則國家昌,農村好則社會祥,農業強則基礎穩。只有農村實現了小康才能真正實現全社會的小康;只有農業實現了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新農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創業干事的空間,科技人才尤其是創新創業型科技人才非常匱乏,這制約了新農村建設和“三農”問題的解決。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也成為一個現實的社會難題,亟待破解。提升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新創業,既可以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壓力,又可以解決農村科技人才稀缺的矛盾,推動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研究領域。

一、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內涵

法國經濟學家Richard Cantillon在1755年首次提出了“創業”這一概念,他用經濟中的風險將創業活動和創業者聯系起來,掀開了創業研究的序幕。發展到今天,創業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不僅是個人也包含了各種形式、各個階段的公司和組織,不僅是創辦企業也包含了發現機會、追蹤機會和捕獲機會的過程以及為社會、企業乃至個人創造和實現價值或者使價值再生。因此,如何推動創業已經成為各國學者爭相研究的熱點。

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首次提出了創業教育,認為教育要培養學生的事業心和開拓進取能力。1998年10月,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宣言上指出:高等教育應高度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技能與創業精神,畢業生愈來愈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是工作崗位的創造者。特別提出須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作為“第三本教育護照”,要求把第三本教育護照提高到與學術性教育和職業性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1999年清華大學發起的第一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被認為是我國開展創業教育的起點,隨后各高校陸續開始了創業教育的探索以及對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嘗試與實踐。

對創業能力的研究也有許多不同的觀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創業能力的概念包括兩方面,即意識層面、行動技能層面。意識層面也就是首創和冒險精神,行動技能層面涵蓋了獨立工作的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技術能力、創業能力等。有的學者認為創業能力是以人的智力活動為根本的,具有復雜、協調特征的創造性的心理活動和行為過程,是知識、經驗、技能經過綜合、提升后形成的。有的學者認為創業能力是將本人或者他人的研究成果、設計創意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一種能力。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為創業能力之基礎,創新能力則為創業能力之核心,社會能力則為創業能力之關鍵。有的學者提出創業能力體現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與個性傾向和個性特質緊密結合,具有創造性特征和自我實現性質的行為操作方式。還有的認為創業能力應包含三種能力:專業職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綜合性能力。其中發現和把握機會的能力、利用和創造機會的能力、收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適應和應對變化的能力、交往和公關能力等綜合性能力尤為重要。有的學者從創業主體類別的角度認為創業能力可分為個體創業能力、團隊創業能力和企業創業能力。

本文對大學生創業能力概念的界定是,在校大學生通過高校、社會和家庭的各種教育,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學會發現和捕捉商業機會,能夠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并創造出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能力,也就是實現自己創業理想的綜合能力。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是指大學生經過學校、社會和家庭的教育,具有理想意識、責任意識、心理抗壓能力和創新精神,善于發現和追蹤農村市場或者農業領域的商業機會,能夠將專業知識技能、管理能力和農村資源、農業優勢有效結合,帶動和引導農民共同致富,實現良好的社會價值、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綜合能力。

二、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的現狀與問題

目前大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在農村基層創業成功的案例更少。為深入了解目前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的現狀與存在問題,為農業院校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制定相應策略,本文調查了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技術學院、廣東海洋大學等幾所在校大學生,涉及資源環境學院、林學院、農學院、動物科學學院、獸醫學院、工程學院、園藝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共發放調查問卷1000份,回收947份,有效回收率94.7%。調查分為4個部分:對創業的興趣和準備、對農村基層創業的認知和動機、對自我創業能力的認知、對農村基層創業風險的認知。具體結果如下:

(一)對創業的興趣和準備

通過調查發現,80.3%的被調查者選擇對創業比較感興趣和感興趣,10.4%的人選擇興趣一般,9.3%的人選擇不感興趣。70.9%的大學生曾經想過畢業后去創業,16.5%的大學生選擇無所謂,12.6%的大學生表示沒有想過。78.2%的大學生認為高校有必要開展創業教育,11.8%的大學生表示無所謂。73.8%的大學生表示對創業知識了解不多,20.7%的大學生表示有一定了解,僅有5.5%的大學生表示很了解。40.8%的大學生曾經參加過大學舉辦的創業活動如創業講座或者創業計劃大賽,36.4%的大學生從來沒有參加過學校舉辦的創業活動。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創業有濃厚興趣,創業熱情較高,但畢業后真正選擇去創業的大學生比例很低,原因之一是對創業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多,希望學校重視開展創業教育。

(二)對農村基層創業的認知和動機

調查結果發現,有48.6%的大學生表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含義不太了解,34.8%的大學生表示有一些了解,僅有16.6%的大學生比較了解。33.8%的被調查者對國家出臺支農惠農政策比較關注,48.1%表示偶爾會關注,18.1%表示基本不關注。在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中有8.3%的人選擇愿意去農村基層創新創業,31.2%的大學生表示等農村條件變好后再考慮去農村發展,60.5%的大學生覺得大城市更適合自己創業。在選擇去農村基層創業的大學生中,32.6%的人到農村基層創業的動機是實現個人理想和體現人生價值,30.2%的人到農村基層創業動機是為了出名,幫助改變農村落后的現狀,28.3%的人到農村基層創業的動機是發財致富。總之,目前大學生對農村基層了解和關注不多,亟須加強教育和引導,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

(三)對自我創業能力的認知

在被調查者中,有68.2%的大學生認為自我創業能力一般,14.6%的大學生認為自我創業能力差,12.9%的大學生認為自我創業能力比較好,4.3%的大學生認為自我創業能力很強。在問到能否勝任管理一家公司或團隊時,54.2%的大學生選擇沒有把握,30.5%的選擇不能勝任,15.3%選擇可以勝任。48.4%的大學生對農村基層自主創業的前景選擇不好說,38.7%的大學生表示信心不足,12.9%的大學生選擇自信。被調查者對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應具備的能力選項中,各選項被選擇的比例分別為:人際溝通能力(76.9%)、吃苦肯干的精神( 74.2%)、團隊合作能力(73.6%)、發現機會的能力( 71.9%)、創新創造能力(70.4%)、承受風險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69.1%)、組織管理能力(68.6%)、投資理財能力(67.8%)、學習能力( 63.4%)、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58.9%)。大多數學生在評價自我創業能力時,自信心不足,把握不大,難以勝任,高校需盡快強化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四)對農村基層創業風險的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59.6%的大學生認為去農村基層自主創業比在城市自主創業風險壓力更大,23.3%的大學生認為二者風險壓力差不多,17.1%的大學生認為在城市自主創業比在農村基層自主創業風險壓力更大。在對農村基層創業的風險評價中,不同的選項占比分別為:農業項目創業前期投入大( 83.6%)、缺乏人脈資源(81.5%)、農村基層優惠政策不明顯(80.1%)、農村高素質人才少( 79.5%)、農產品銷售風險(77.8%)、缺乏農村實踐經驗( 73.4%)、農村保障制度不到位( 72.7%)。大學生去農村基層創業希望得到的幫助中,不同選項被選擇的比例分別為創業資金支持( 82.4%)、農村基層創業政策傾斜( 80.6%)、創業能力訓練(78.3%)、農業創業知識培訓(75.8%)、農業創業項目實踐活動(72.9%)、專門的創業導師指導( 70.6%)和創業孵化場地(67.5%)。大學生認為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創業存在一定風險,包括創業資金不足、農村優惠政策和農村保障制度不完善、農村人才稀缺、實踐經驗較少等,影響了到農村基層創業的意愿。

三、培育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業知識和創業自信

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對創業懷有濃厚興趣,渴望獲得創業知識。高校必須改變人才培養理念,從以就業為導向轉變為以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為導向,整合和利用校內的教學資源,加大經費投入,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育教學體系,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以選修課和必修課的形式對全校學生開放,系統講解創業教育的基本知識和內容,鼓勵不同學科的老師將創業教育融入教學內容中,以不同的專業視野解析創業教育。加大創業教育課程開發力度,尤其是加大針對農村、農業創業項目的課程開發和建設力度。構建和諧寬松的教學生態環境,在師生平等互動的氛圍中提升學生對農村基層創業的認知能力。

由于農村觀念落后、條件艱苦、環境一般、經濟較差,大學生對到農村基層創業的自信心明顯不足。部分高校雖然意識到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還未將對大學生服務“三農”自信心的培養上升為職業理想教育的層面與高度,缺乏對大學生系統、完善的創業教育培養體系和保障機制。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分析農村基層創業的優勢和不足,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和辯論賽等方法,著重引導大學生樹立服務“三農”的崇高理想,將個人的成長成才與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結合起來,勇于擔當歷史使命,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和精英,成為影響和帶動農民發家致富的創新創業型人才,讓大學生覺得到農村基層創業有理由自豪、更有理由自信。

(二)以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

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拿出專項經費用于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甚至要求學生有科技創新的相關學分才能畢業,對大學生的研究成果也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科技創新的研究、創造和發明過程是一個艱苦的探索實驗過程,需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有著重要作用。高校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科技創新活動中多研究新農村建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研究農業項目的開發與推廣,研究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山區農業機械利用的困境和出路。

利用高校科技文化節、“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科技作品制作大賽、科技講座咨詢等各類課外科技活動,將學生的精力吸引到創新創業和學習探究上,發揮他們的首創精神,鼓勵團隊合作和動手解決實際問題。高校還應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除資金、項目支持外,要整合各學科實驗室資源,建立實驗室公共平臺,免費對全校學生開放,并有專門的實驗指導老師協助,學生的創意、設計、點子或者一個想法很可能就真地變成了現實。此外,高校的教師大都有科研項目和科研團隊,讓大學生進入實驗室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和項目開發工作,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三)以校園文化及實踐活動為載體,提高學生的創業認知和創業技能

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需要具備多種實踐能力,例如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承擔風險能力、管理組織能力、動手能力、投資理財能力等。要提升大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僅靠課堂上的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模擬活動,包括大學生創業論壇、參觀農業企業、企業實訓、課程實習、兼職體驗等,能夠有效激發大學生的創業興趣和創業意愿,有效促進大學生掌握更多的創業實踐知識。發揮社團活動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社團的許多大學生也是校園里的活躍分子,將創業實踐活動與大學社團活動緊密結合,加強創業知識、創業意識和創業政策的推廣,鍛煉大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利用假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農村基層進行支農、支教活動,深入田間地頭,體驗農民生活,關注農村現實,傳播科技文化知識,積累農村實踐經驗。同時讓學生到農村開展訪談和調研,了解當地農村具有的優勢資源和存在的不足,與農民坐下來分析現狀,聽取農民的建議和意見,提出改進的措施,形成調研報告。學生通過走進農村走進基層的社會實踐活動,看到、聽到和體會到的東西是書本上無法學到的,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有效提升。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真正了解農村基層,才能改變他們對農村基層創業的觀望態度,讓他們感受到農村基層創業并不難,而且創業機會也不少。在實踐過程中樹立服務基層的理想和信念,畢業后自愿到農村基層創業干事。

(四)以校企合作與孵化基地為推手,強化學生的創業體驗和創業實踐

高校要挖掘辦學資源,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增強學生的創業體驗。組織學生參觀農業龍頭企業,感受現代化農業的氣息;讓學生到農業企業實習一段時間,增進對農業的感情;邀請農業龍頭企業負責人到學校作創業講座或者報告,了解農業的發展趨勢;也可聘請農業企業家作為學校的創業指導老師,對大學生涉農創業項目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的初創項目可以先實踐1年~2年,過渡期不斷完善后再走向市場。相當于讓大學生先在游泳池學會游泳,再去大海搏擊風浪,增加創業的成功率,有利于幫助大學生積累創業實踐經驗,提升創業能力。項目在孵化基地期間,幫助大學生學會適應創業風險,提高受挫折抗壓力的心理素質。大學生在創業初期尤其是在農村基層創業初期,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或壓力,盡快適應環境,敢于吃苦耐勞,堅持創業夢想并且勇于承擔風險都非常重要。如果創業孵化失敗,請專家幫助學生分析創業失敗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指出下一步努力方向。對其他在校的學生也有積極作用,讓他們看到創業風險和懂得如何防范創業失敗的風險。

[

參考文獻]

[1]高志宏,劉艷,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2]楊道建,趙喜倉,陳文娟,等,大學生創業培養環境、創業品質和創業能力關系的實證[J].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 20).

篇10

2010年年初,張紅英被學校推薦參加“2009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評選。在新華網上,有網友看過她的事跡后這樣評價:“她著眼于各項學生工作的覆蓋面,能夠貼近學生,根據學生關注的問題、喜歡的方式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她注重在培養學生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合理的知識結構、全面的綜合素質、良好的品德修養上下工夫。”最終,張紅英獲得“2009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并應邀參加了第三屆全國高校輔導員工作創新論壇。

一份價值10萬元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007年8月,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學院大二學生梁麗麗剛剛參加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回到家里準備好好休息一下,一條發自同學的短信讓她十分興奮:“淮陽縣政府準備花10萬元購買我們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梁麗麗又是驚訝又是開心,20多天的暑期社會實踐帶來的疲憊在這一刻消失得無影無蹤。

2007年6月,淮陽縣政府向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學院發出“邀請”,想請他們為當地開發旅游資源把脈。此時,剛好臨近暑期,張紅英正在籌備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于是,經過深思熟慮,“淮陽縣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整體營銷”被確定為當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重點項目。

對于這個項目,張紅英頗為重視,因為她知道這次暑期社會實踐最接近“實戰”,如果利用好這次機會,對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很好的鍛煉。學院領導也非常重視,決定由張紅英帶隊,并選派一名教授和一名博士跟隊指導。

豫東的7月,酷暑難耐。但是張紅英帶領的隊員在到達淮陽縣的當天下午,還沒有來得及休息便分成了5個小組在街頭、景區耐心地與過往行人聊天、收集問卷。最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一份題為“淮陽旅游鄭州市場整合營銷方案”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出爐了。

這份報告僅正文部分就有3萬多字,加上附件,共有4.5萬字,裝訂成冊后達70頁。調研報告交給當地政府后,引起了對方的高度重視,認為調研報告抓住了淮陽縣旅游的實際問題,提出的方案可操作性強,淮陽縣政府有意出資10萬元予以購買。

這讓張紅英也有些意外,實在沒有想到她和學生的社會實踐成果能得到如此重視和認可。如何“利用”好這筆錢確實“難住了”隊員們,但淮陽是貧困縣的現實最終讓隊員們決定將該方案無償捐獻給當地政府。當時,此舉受到了全國各大媒體的廣泛關注,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被傳為佳話。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我發現原來學過的知識都是有用的。以前有很多知識學過了、記住了,但不知道該怎么用、什么時候用。現在再讓我去做這樣一件事情,我就知道該怎么做了。”梁麗麗說。為此,梁麗麗和另外11名隊員還當選為“第二屆河南十大教育新聞人物”候選人。

“這是對我們探索的‘實踐育人’模式的一次很好的驗證。”張紅英說。“為了不使社會實踐活動流于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學會用專業的眼光發現問題,能夠從專業的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我每年都把實踐活動與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社會觀察相結合,與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與鞏固大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相結合,與培養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相結合,與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水平相結合。與此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被有效地融入實踐活動中。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紅紅火火的學生自助銀行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名家庭并不困難的學生找到我,有些羞澀地說想向我借點錢。我很納悶,他平時并不缺錢用啊。經過了解得知,家里匯的錢一直沒有到,這名學生連基本的生活費都沒有了,又不好意思向同學開口借錢。”張紅英說。

張紅英把200元錢借給那位學生的同時,也陷入了深思。現行的學生資助體系基本上是顧“兩頭兒”,一頭兒是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拿到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人民獎學金;一頭兒是貧困生,他們可以通過國家助學金、勤工助學崗位以及社會各界的資助來完成大學學業。但是這“兩頭兒”中間的相當大一部分學生卻被擋在了資助體系之外,成了學生資助體系的一個“死角”。

調查發現,很多學生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特別是到了學期末,學生在經濟上都比較緊張,不好意思向同學開口借錢或者借不到錢的尷尬會讓他們的生活面臨困難。如何解決這部分學生的“燃眉之急”,經過多方論證,張紅英在學院領導的支持下設立了“學生自助銀行”,由學院出資幫助這部分學生解決臨時困難。

學生借款時只需憑學生證,填寫借款憑證即可每次借到100~300元不等的現金,不需要任何理由、不需要任何手續費和利息。借款期限一般為1個月,最長不超過兩個月(暑期為兩個月)。學生只要能按時歸還借款,便可以繼續在“學生自助銀行”借款,對于惡意拖欠借款者,學院將公布名單,并記入個人信用檔案。

就這樣,張紅英出任了“學生自助銀行”的“行長”,雖然這給她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看到學生的困難得到了及時解決,她覺得很欣慰。

她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服務學生,不把這種服務落實在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上,服務學生就是一句空話,更談不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了。這種無利息的、手續簡單的借款方式使學生不再為一時的缺錢而煩惱,深受學生歡迎。

其實,張紅英后來才知道,這一創新措施曾被一些教育專家譽為“對目前我國學生資助體系的一種很好的補充”。雖然由于種種原因,學院最終只投入了3000元,但由于她的“苦心經營”,資金周轉很快,仍然把“學生自助銀行”辦得紅紅火火。銀行“開業”5年多來,惠及2003級到2010級的300多名學生,借款累計4萬多元。

而這期間竟然沒有一個學生“違約”,張紅英幸福地笑了。“學生自助銀行”在服務于學生、解學生“一時之難”、完善大學生資助體系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誠信意識,使他們養成了誠信的習慣,認識到了信用的價值。無形之中,張紅英也找到了另外一種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