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與政策貿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17:18: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形勢與政策貿易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形勢與政策貿易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一、引言

“就業難”已不是什么新話題,始于2007年末的金融危機對國內外各行各業的影響至今仍未消除,尤其是對外貿行業影響巨大。雖然國家采取了許多諸如調整出口退稅政策等多項措施,但終因主要出口市場需求下降而影響巨大。與之相對應的是外貿企業的裁員、減薪等措施,使本已嚴峻的就業形勢更是雪上加霜。 國際貿易形勢趨冷,國際貿易專業就業形勢令人堪憂。據《中國就業報》關于國貿畢業生流向調研報道: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從事與國際貿易行業的只有20%,約有50%從事與所學專業毫不相關行業。另外,從201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成為排名第十的所謂失業量較大,且薪資較低的“紅牌”專業。就內蒙古財經學院國際貿易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實際情況來看,情況與全國趨同,出現了就業難、就業不對口的現象。

二、國際貿易專業就業現狀分析及折射出的問題

近年來,內蒙古財經學院國際貿易專業就業現狀堪憂:其表現在就業率較低、專業不對口,長此以往,對我院的國際貿易專業的發展極為不利,下面以我院國際貿易專業2009屆及2010屆已畢業學生為例,分析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就業的現狀及折射出的問題。

(一)畢業生就業統計情況分析。

2009屆共有我院共有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生117人,截止到畢業生離校止,共有50人簽訂了就業協議,67人處于待分配狀態,就業率42.7%,具體就業方向如下:

表1:2009屆國貿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統計表

 

2009屆

共有畢

業生:

117人,

其中50

人就業

就業方向

所占比率(在就業人數中)

20人進入企業(與專業有關的企業)

40%

18人進入銀行

36%

8人西部計劃

16%

1人當兵

2%

1人考研

2%

1人教師

2%

篇2

論文關鍵詞:非公有制經濟,后金融危機時代,機遇與挑戰

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陰霾下,依靠超大規模的“一攬子”財政刺激政策,我國經濟率先觸底反彈,成功實現保增長任務。后金融危機時代,世界經濟前景仍不明朗,未來經濟形勢更為復雜。在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的關鍵時期,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全面啟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廣義非公有制經濟是指除國有、集體經濟以及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集體成分以外的經濟,主要有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兩部分。本文所談非公有制經濟是狹義上的非公有制經濟,即民營經濟,不包括外資經濟。

一、后金融危機的時代特征及影響

后金融危機時代包含著三層含義:一是指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后,全球經濟觸底、回升直至下一輪增長周期到來前的一段時間區間;二是我國企業發展經過了金融危機的沖擊之后,目前進入了一個調整期;三是經過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個國家將根據國情和世界經濟變化情況調整自己的對外投資、貿易政策,希望在下一個經濟周期中率先走向繁榮。

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表現為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地界經濟逐步進入復蘇軌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2010年7月對世界經濟預測作出上調,預計2010年全球實際GDP將較上年增長4.6%,同4月的預測數據相比提高了0.4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由于2010年上半年亞洲等地區的貿易和生產活動好于預期。

二是全球生產和貿易格局發生變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來自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中國外貿產業和企業已經遭遇了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60起各類“貿易救濟調查”舉措,涉及金額達到82.67億美元。帶來的結果就是中國經濟不可能繼續依賴出口增長的方式來支撐未來的發展。

三是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資產泡沫上升壓力將長期存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以煤炭、石油等為代表的能源價格上升,并拉動原材料和燃料動力、電力、水、氣等價格大幅上升。而國內市場也呈現出了類似的上漲情形,加上房租價格、勞動力成本的提升,我國非公有制企業的經營成本將繼續上升,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將繼續加重。

四是科技革命。每一次金融危機之后必然帶來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此次科技革命將以新能源技術和生命科學重大突破為主要標志。哥本哈根會議后畢業論文提綱,“低碳經濟”理念必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傳統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將被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節能技術經濟所替代。美國、德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均在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開展新能源革命,努力搶占經濟和科技制高點。新能源、節能環保、信息產業將成為引領全球新一輪產業升級的主導產業論文參考文獻格式。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非公有制經濟面臨的挑戰

后金融危機時代并沒有完全消除經濟風險,相反,在某些方面全球經濟風險還在增加。這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對中小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外部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與宏觀政策調整帶來的風險

一是金融市場資產減值損失依然嚴重,資產價格泡沫破滅的風險仍不容忽視;二是各國債務危機極可能推動全球經濟進入以緊縮財政、縮小赤字及減少開支為標志的“去杠桿化”階段,這很可能會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通貨緊縮。種種因素都增加了未來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2009年4萬億財政刺激政策的推出,以及天量信貸有效減緩了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但也對2010年宏觀政策調控帶來了困難。通脹通縮的風險并存,如果宏觀政策手段和時機選擇策略不恰當就可能導致經濟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

(二)非公有制企業融資環境或將進一步惡化

市場波動和投資預期的不確定導致風險溢價的上升,企業投資實體經濟的意愿下降,這直接增加了非公有制企業的融資難度。雖然國家調增了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但因受信貸終身追究制的影響,目前銀行等金融機構從資金安全和投放效益角度出發,加上非公企業貸款普遍存在抵押物不足、股權質押和信譽擔保貸款幾乎為零、貸款手續復雜和耗費時間長等問題,非公企業融資難度繼續加大。以工業型投資為例,2010年工業型投入在上年較低的基礎上,依然缺乏較高的增長,反映當前經濟復蘇過程中前景不是十分明朗,影響企業創新投入和投資回報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

(三)生產要素價格短期內難以降低

一是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累計大幅上升,原材料價格波動大,上升水平快,企業成本短期內難以降低。二是東南沿海地區土地制約因素也越來越嚴重,中小企業房租等價格攀升。三是企業勞動用工緊張,勞動力價格提高。據調查,珠三角、長三角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用工難的問題。中小企業勞動力不足,無法保證企業正常生產經營。

(四)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難度加大

“調結構”是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經濟調控的重中之重。繼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推出后,國家先后就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等“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明確發文限制。

目前,非公有制企業仍是我國高耗能、高污染、低技術、低水平產能的主要集中地,轉變方式的任務更加繁重。由于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大部分處于勞動密集型、資源型,加工貿易“貼牌”企業居多,同時又是就業容量巨大的群體,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加快、新興產業發展步伐加快的形勢下,裝備、技術、工藝落后,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資源綜合利用低,環境污染,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變的更加突出。在這種情況下自主調整能力不足,產品和產業調整優化升級難度不斷加大。

(五)自身實力不強,應對新經濟形勢變化能力不足

目前民營企業仍處于發展初期,起點低、底子薄,整體層次不高,競爭力弱。在我國,有關企業生存周期尚無明確的統計。但從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軌跡來看,大多民營企業是暴起暴跌,輝煌短暫。國內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企業平均壽命一般只有6.5年到7年,而中國民營企業只有2.9年。這一方面是由于民營企業在管理水平、技術實力、人才隊伍等整體上的落后,同時也反映了我國非公經濟在應對新經濟形勢變化上的不足。如何在上述方面取得突破,改變落后現狀是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非公有制經濟面臨的新挑戰之一。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非公經濟發展的新機遇

后金融危機時代,在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帶來的風險和挑戰的同時畢業論文提綱,也為非公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這些機遇包括國際、國家、地方政府、行業和其他方面的發展機遇。

(一)來自國際方面的發展新機遇

國際金融危機給歐美等發達國家以及我國周邊部分鄰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所帶來的影響尚未結束。國際社會多數國家仍然面臨著需求不足、市場低迷、資金短缺等窘境,這為我國規模民營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積累經驗、掌握國際戰略資源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目前,企業的國際競爭更重要的體現在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生產布局等方面,非公有制企業走出去可以彌補某些方面的不足,比如通過海外并購獲取技術或市場,或通過海外并購打開營銷渠道,或借助并購利用國際上的人力資源。目前,我國民營企業海外并購已有許多成功的。

(二)來自國家政策的發展新機遇

我國非常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2010年出臺了《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把6大行業準入細化到18個行業,并對拓寬民間投資的渠道和領域做出了很多新的規定。7月26日,國務院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在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方面的分工和任務。《通知》明確了40項工作任務,每項具體任務多則有9個部門負責。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的投資領域包括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商貿流通、國防科技工業、重組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等。

(三)來自地方政府的發展新機遇

為更好地促進非公制經濟發展,吸引民營資本投資,各地政府積極出臺鼓勵政策。北京市2009年對民間投資的壁壘進行了清理,并決定從2010年鼓勵民間資本介入基礎設施、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領域投資建設,開展房地產信托基金試點,在高端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金融保險等領域重點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吸納民間投資。山西出臺了讓民間資本進入農電改造領域的政策。貴州也于2009年出臺相關意見,允許非公經濟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地方政府為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在新領域投資,除引導資金外,還在稅收優惠、房租減免、土地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

(四)來自行業政策的發展新機遇

行業主管部門根據國務院的總體安排,逐步放寬準入,為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提供新機遇。一是后金融危機時代誕生的新能源技術、低碳技術等,國家鼓勵多元投資主體共同參與,主動吸收民間投資介入。二是在基礎設施、市政實施等壟斷行業逐步放開市場準入論文參考文獻格式。三是近期國家旅游局也出臺相關意見,放寬旅游行業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旅游業發展。今后,將有更多行業為各種所有制企業依法投資提供機會。

(五)產業轉移和西部大開發的機遇

我國新一輪的西部開發和實施的產業轉移戰略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沿海企業積極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部分中低端制造企業則響應國家的號召向江西、安徽內陸省份和四川、重慶、陜西等西部省份轉移。由于中西部地區在生產要素成本、土地價格、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相對沿海地區低,因此,原先在沿海地區利潤較低的勞動密集型非公有制企業,到中西部后重新可以獲得較高的利潤,找到了新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四、關于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貫徹落實“新36條”,為民營經濟營造寬松良好的發展環境

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禁入的行業和領域,均對非公經濟開放;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間投資發展的法規政策規定,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培育和維護平等競爭的投資環境。在投資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對非公有制企業與其他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實行同等待遇。對需要審批、核準和備案的事項,政府部門必須公開相應的制度、條件和程序。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間投資管理的行政審批事項,簡化環節、縮短時限,進一步推動管理內容、標準和程序的公開化、規范化,提高行政服務效率。

(二)引導民營經濟的投資方向,優化投資格局

一是發揮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引導民營經濟投資從傳統低層次加工制造業向新興產業轉變,切實推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二是發揮區域規劃政策的引導作用,根據各區域及省區市經濟發展規劃,按照不同主體功能區的籌資能力實施差別化的資本金吸引政策。鼓勵民間資本流向中西部地區,支持民間投資主體承接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的人才、資金、技術、管理經驗和信息等本地稀缺的生產要素畢業論文提綱,同時增加東部沿海地區民營企業的投資機會,擴大配置資源的市場空間。

(三)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拓寬投資資金來源渠道

一是創新民營資本投資模式。通過社會資本,將BOT、BT、TOT,PPP等投融資模式與代建制有機結合起來,落實BT融資代建制,讓社會資本有利可圖,推動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二是建立以政府產業資金、債權融資、股權融資、上市融資等多方式的融資體系,積極打造面向中小企業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切實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

(四)以創新引導基金等方式推動民營經濟的科技創新

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投資建設節能減排、節水降耗、生物醫藥、信息網絡、新能源、新材料、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等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發揮創新引導基金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及成果轉化,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五)打破所有制歧視,鼓勵民營經濟參與國企改革

一是推動國有資本完全退出競爭性領域,盡可能消除非公有制經濟準入的障礙,以確保充分競爭,讓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得以發揮。其次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制重組。支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發展成為特色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集團化公司。

(六)改善對民營經濟的的管理和服務,改善投資條件

篇3

一、2008年工作總結

(一)承辦“財務會計改革與國際商務可持續發展”論壇

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2008年6月,由商務部財務司主辦、天津市商務委協辦、我會承辦的“財務會計改革與國際商務可持續發展”論壇在天津召開。天津市副市長任學鋒、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原外經貿部副部長劉山在、商務部財務司司長李榮燦、財政部會計司司長劉玉廷、金融司司長孫曉霞,商務部有關司局、事業單位、商會、協會領導和財務部門負責人,各省、市商務廳(委、局)領導及財務處、會計學會負責人,中央和地方外經貿企業近160人與會。與會代表回顧了商務財會改革30年的歷程,總結了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經驗,并對當前實現國際商務可持續發展的諸多熱點問題,如會計準則的建設與趨同、銀貿協作、人民幣升值、“走出去”戰略、反傾銷、國有企業債務重組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二)理論研究與論文評選

1.年度理論研究與論文評選

理論研究作為學會重要的職能之一,自2007年開始,學會與商務部財務司聯合組織開展理論研究和論文評選,推動理論研究工作開展,提升論文評選層次。2008年全國論文評選,設立論文評選工作組織獎,改進論文評選機制,將署實名評選改為“雙盲評”,規范論文報送格式。

2.兩項課題研究

學會承擔了商務部財務司兩項理論研究課題,一是人民幣升值與企業競爭力研究課題,二是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與對策研究課題。根據所涉地區出口產品結構、產業分布特點以及受升值影響的重點行業等特征,人民幣升值與企業競爭力研究課題分別由遼寧、上海、江蘇、廣東承擔;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與對策研究課題由寧波市外經貿局與會計學會承擔。

(三)《國際商務財會》月刊編輯發行

《國際商務財會》自2007年更名改版以來,內容和形式都有很大改進,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內容上,2008年雜志綜合版增設企業理財、個人理財等副刊,增加信息量;擴大對外交流,圍繞當前商務形勢和會計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約稿、采稿,對制定相關政策的權威人士進行采訪,為廣大讀者提供及時和權威的指導,增強實用性。形式上,統一文章的格式,對論文的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注釋等具體要求做出規范。

(四)專業書籍編撰發行

1.《財經法規財會制度選編》

我會受商務部財務司委托,出版了兩冊《財經法規財會制度選編》,編入了400余個重要的財經法規和財會制度文件。

2.《反傾銷會計實務》

為更好的幫助企業應對反傾銷,學會組織了幾位反傾銷專家編寫了該書。目前該書的初稿已經編寫完畢,正在抓緊時間總撰編審。

3.《對外經濟貿易會計實務》

隨著新企業準則、新財務通則在企業的推廣實施,新稅法的出臺,企業迫切需要有一本既反映外經貿行業特點,又緊跟各項財稅政策的業務指導用書。我會對《對外經貿會計實務》(原《外經貿財會基礎手冊》)進行修訂。

(五)培訓

1.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

繼續教育培訓是我會培訓工作的重點。自1999年我會開展中央國家機關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以來,每年培訓人數均名列20多家培訓單位的第2、3名,多次受到國管局的好評。2008年我會以加強培訓質量為前提,結合學員需求、緊密圍繞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專業特點開展培訓;適時增加了形勢政策指導講座。培訓形式不斷改進,為企事業單位提供最方便的服務。2008年共舉辦了25期培訓班,其中:走讀班7期、公司班18期;共有3 399人參加了培訓,比上年增長了7.5%。

2. 反傾銷應訴會計培訓

自2006年始,我會在全國舉辦了多期“反傾銷會計人才”培訓班。2008年分別在杭州、無錫、青島、西安、上海舉辦了5期,共計667人參加了培訓。

(六)會議與會員活動

2008年3季度由財務司和我會共同召開了“商務系統企事業單位財務處長聯席會”。該會已舉辦8次(2001~2008年)。

4季度,美國金融危機引發世界經濟衰退,外經貿企業外部市場環境惡化。為讓企業更好應對此次危機,我會于10月在北京組織一次國際金融形勢報告會,中央外經貿企業,天津、北京外經貿企業及有關單位財會部門負責人80多人出席。

(七)組織建設

為保持我會與省市學會合作渠道的暢通,按照自愿、不雙重繳費、保持總會與省市學會聯系渠道暢通的原則辦理各省市學會會員單位加入我會的入會手續,實行雙會員制。

二、2009年工作安排

(一)理論研究與論文評選

1.年度理論研究與論文評選

堅持各級商務主管部門和會計學會聯合開展商務財會理論研究和論文評選機制,繼續優化評審流程,激發各單位參與理論研究和論文評選的積極性。

2.兩項課題

學會將在總結上年課題研究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結合商務財會工作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醞釀承擔兩項理論研究課題任務,一是關于企業“走出去”財稅金融政策課題研究,二是服務外包與會計工作課題研究。企業“走出去”財稅金融政策課題將分為3個子課題:以家電、輕紡為主體的制造加工業;以商業服務為主體的批發零售業;以承包工程為主體的建筑業。

繼續做好《國際商務財會》的編輯和發行工作。在提高雜志總體質量的同時,加大發行力度,擴大期刊的國內外發行。

(三)開展合作辦刊

為實現月刊的發展與創新,2009年將開展合作辦刊。合作辦刊的目的是為各省區市商務主管部門財務處,外經貿會計學會,中央和地方外經貿企業,大專院校,提供一個開展理論研究活動、發表理論研究成果、交流財會改革經驗、介紹企業財會案例、展示財會人員風采的平臺,同時也提高辦刊質量、拓展發行渠道。合作雙方實現雙贏。

(四)專業書籍編撰發行

學會將根據擬定的提綱,完成《對外經濟貿易會計實務》的編寫工作。繼續編好《財經法規財會制度選編》。并做好這兩本書以及《企業風險管理》與《反傾銷會計實務》的發行工作。

(五)業務培訓

學會在繼續做好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承辦反傾銷應訴會計培訓的同時,根據地方與企業的迫切要求,針對中小企業會計工作薄弱、內部控制不完善,應對外部風險能力較弱的情況,申請承辦“中小外經貿企業會計人員職業技能培訓”和“企業內部控制風險管理人才培訓”。

(六)舉辦“海峽兩岸企業會計準則”研討會

上半年學會醞釀舉辦“海峽兩岸企業會計準則研討會”。研討會的目的是推動海峽兩岸開展經濟貿易合作。日前已就相關事宜做了初步調研,計劃于2009年第二季度在西安、上海或南京舉辦此次研討會。

(七)會議與會員活動

為搭建商務系統財會處長交流平臺,更好地為會員服務,2009年我會將繼續和商務部財務司聯合舉辦商務系統財會處長聯席會以及積極組織會員開展相關活動。

篇4

論文摘要:美元對其他各國貨幣的影響是不同的。同樣,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在升值過程中對其他各種貨幣的升值幅度也是不同的。因此,研究美元匯率變動對 中國 經濟 的影響非常重要。

近期美元的匯率變動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影響都不大,但今后美元匯率變動的幅度將進一步加大,中國政府和企業應及早注意到這些影響及發展態勢。

一、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篇5

論文關鍵詞:國家重量級戰略區域,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民營經濟發展

 

由于東北區域在歷史上曾為全國奠定工業基礎,支付國家改革開放成本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過透支性貢獻,基于東北區域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戰略地位,應當致力于把東北打造成國家重量級的新型戰略區域。為達到這一目的,必須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重中之重,以利于發揮民營經濟在活躍市場、創造財富、增進就業等方面的獨特作用。這不僅是面向21世紀中期促進國內區域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實現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戰略升級目標的題中應有之義。由此可見,民營經濟發展對東北區域開發意義重大,必須全面落實國家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特別是要注重利用好國家正在著手制定新非公36條實施細則的有利時機,促進民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應當看到,東北區域由于國有經濟比重過大,民營經濟發展至今相對滯后,而今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加劇,金融危機后遺癥顯現,致使民營經濟發展面臨更大考驗。在這種形勢下,東北作為國家重量級戰略區域,必須從戰略高度審視民營經濟發展問題畢業論文提綱,本文對此從學與術、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加以探討。

一 東北區域民營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透視

在國家“十二五”開局之際,東北區域要審時度勢,由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共同擔當起振興東北的歷史重任,以利于適應東北亞區域合作戰略升級、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協調均衡發展和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進程。

1.構建東北亞區域合作引擎的戰略需要

2011年9月6日,第七屆中國吉林·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在長春舉行,會議圍繞東北亞區域能源資源合作、大圖們江區域投資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與東北亞經濟合作等議題展開了熱議,可謂盛況空前。首屆東北亞博覽會于2005年舉辦,在隨后的歷屆展會規模越來越大,輻射面也越來越廣,東北亞各國的經貿合作聯系越來越密切(表一)。本屆博覽會成果豐碩,共吸引來自104個國家的客商5萬多人,引進外資18.8億美元(表二)。其中,新能源開發合作對接會成功簽約20個項目,總金額達197億元。加之日前俄羅斯聯邦總理普京來華訪問所取得的諸多成果,預示著中俄經貿戰略合作即將為東北亞經濟發展掀開新的宏偉篇章。目前,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美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中俄兩國地理上相鄰,管道運輸方便,能夠實現深度與廣度合作,對于雙方能源安全都大有裨益。與此同時,俄羅斯東進戰略難免與美國的“重回亞洲”戰略發生碰撞,而美、日等國又希冀于深化合作遏制我國崛起,可見中俄兩國全面強化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尤為必要。

而從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來說,中國務實地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也是推動東北地區成為東北亞區域合作引擎的戰略要求。《中國東北地區同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的簽署與實施,體現了中俄兩國共同的國際戰略眼光,能夠拉動東北亞各國在綏芬河綜合保稅區、長吉圖開發開放中獲得無限商機:黑龍江省綏芬河綜合保稅區作為我國目前開放層次最高、政策最優惠、功能最齊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目前已成為東北亞新的投資熱土,既能夠打通中、俄、日、韓之間的陸海聯運大通道,也有利于東北亞各國在技術、人才、資源等領域的投資合作;國務院2009年11月對《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的批復和推進,標志著圖們江區域開發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長吉圖地區作為我國面向東北亞的重要門戶,預計到2020年對外開放水平能夠實現重大突破,將成為我國東北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國家發改委公布《2010年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作進展情況和2011年工作要點》,進一步明確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45項具體工作,標志著東北區域開放已經進入了“深耕細作”階段。目前,東北民營經濟正在積極參與到東北亞區域合作之中,其勢頭應當得到各個層面的大力支撐。毫無疑問畢業論文提綱,民營經濟全方位參與國內外競爭與合作,對于推動東北區域成為東北亞經濟合作引擎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表一 2005~2011年歷屆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規模對比

 

 

 

第一屆

(2005年)

第二屆

(2006年)

第三屆

(2007年)

第四屆

(2008年)

第五屆

(2009年)

第六屆

(2010年)

第七屆

(2011年)

參展參會客商人數(萬人)

3

4

5

5

5

5

5

世界500強企業(家)

53

71

81

62

80

110

101

對外貿易成交額(億美元)

2.92

3.84

4.1

4.75

5.2

5.85

6.65

簽訂投資項目數量(項)

163

256

169

171

252

267

305

投資合同金額(億元)

367.9

600.9

719

1060

1711

篇6

論文摘要:本文將從中國糧食問題入手,對加入WTO中國糧食面臨的新的國際貿易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中國糧食問題的基本概況

目前,我國糧食消費結構主要是由口糧消費、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等四部分組成。其中。種子用糧占整個糧食消費的比例很小,對糧食需求影響不大,而其余三部分的用量較大。

1.口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的改變,居民直接糧食消費數量逐年減少,1993年以后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到2002年僅為2.2億噸。而同年糧食總產量為4.57億噸,直接消費僅占糧食總產量的49.1%,我國糧食消費已經呈現口糧消費與其他消費各占一半的局面。

2.飼料工業用糧

目前,全國工業飼料用糧總產量達到6800多萬噸,已躍居世界第二位。據專家測算,我國現代工業飼料中消耗的糧食比例約65%。按此比例計算,所消耗的糧食已高達4400萬噸以上。但是飼料用糧總的來說在糧食消費總量中占的比例較小,只有8.7%。

3.工業用糧

因為糧食價格低廉,釀造、制藥、米粉、味精和副食品等加工企業大量增加糧食的消耗量。發酵工業中味精、檸檬酸、酶制劑、酵母、淀粉糖等產量1980年為25.3萬噸,1998年為166.3萬噸,從1990年至1998年共增長了2.4倍。白酒行業每年生產白酒600萬噸,以每市斤白酒耗糧3市斤計算.就需要消耗糧食1800萬噸。工業用糧占糧食消費總量超過四成,為42.2%,在我國糧食消費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見我國幾年糧食消費增加主要是工業用糧增加所致。

二、WTO框架對中國糧食貿易的影響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未來農業發展政策將置于WTO的框架之下,農業管理部門必須減少對部分農產品市場的干預和保護。這對基礎脆弱的我國農業而言,在短期內無疑將遭遇較大的沖擊。我們如何按照WTO的基本框架,未雨綢繆,適時調整農業生產和貿易政策,以趨利避害就成為當務之急。

農產品貿易納入WTO管理后,各國以價格支持為主的傳統保護方式出現了重大調整。1996年美國制定了《聯邦農業發展與改革法》對以前的農業政策作了重大修改。7年內將逐步取消對農場主有關價格和收入支持方面的一切補貼;設立“生產靈活合同補貼”來代替原有價格支持補貼;取消農作物耕種面積;提高了政府貸款利率,取消農場主擁有的儲備計劃。歐共體則對原有的共同農業政策進行系統改革,通過降低農產品價格刺激消費并凍結一部分谷物耕種面積以控制生產,實施了保護和開發環境的農業保護政策等。

三、WTO框架下中國糧食政策選擇

(一)要把糧食作為貿易保護的重點

首先要盡可能地給糧食保留較高的關稅水平。如果糧食關稅要價太低,國內生產的糧食無法與國外糧食競爭,穩定國內糧食生產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其次,要主動地調整農產品進口關稅結構,建立合理的農產品關稅體系。目前我國農產品關稅稅率設置很不合理,糧食等大宗商品進口數量很大,但關稅很低,而許多小商品進口數量較少,關稅設置卻很高。在進入WTO的談判中.在關稅減讓和非關稅措施轉換時,我們應采取“放小保大”原則。再次,采取關稅配額政策,對配額內的糧食進口征收低關稅甚至于零關稅,對超過配額的糧食進口征收高關稅。

(二)加大對糧食市場宏觀調控力度

一是從主導市場出發,著重抓好糧食的吞吐工作,以省或中心集散地為單位,建立糧食儲備周轉機構,及時有效地發揮調控糧食市場的職能。二是加強倉儲設施建設,提高糧食吞吐能力和調控市場的余地。三是中央政府應作為行政領導者和法律中介人,強化糧食產區與銷區的權益責任,協調好產銷關系。四是注意調整糧食收購比例。五是各級政府應重視對廣大農戶的市場信息引導和生產科技服務,合理組織農業生產。

(三)加強糧食風險基金建設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制度還不完善,農業保險水平還很低.農業保險運行遠遠不能適應WTO框架下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農業宏觀政策要高度重視農業保險問題,把農業保險制度和體系建設列入政府農業宏觀政策的議事日程,建立符合我國實際的農業保險制度和體系,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農業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總結

篇7

論文關鍵詞:貿易結構,實際有效匯率,協整檢驗

一、引言

2010年福建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087.8億美元,年均增長21.13%,總體規模比1985年擴大了121倍。其中出口額達到714.93億美元,年均增長21.43%,擴大128倍;進口額372.87億美元,年均增長20.62%,擴大109倍;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進出口總額占全國比重從1985年的1.3%上升為2010年的3.7%,2010年進出口總值位居全國第七位,其中出口名列第六,在全國對外貿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①進出口貿易是福建省經濟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變動會對全省經貿產生較大影響。

自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表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以來,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從匯改前的1:8.2765到2011年9月30日的1:6.3549,人民幣對美元已累計升值30.24%。②人民幣的不斷升值給我國外貿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許多企業本來就很低的利潤率被匯率升值侵蝕殆盡;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國外需求的銳減更使這些企業雪上加霜,出口企業面臨整體“洗牌”。但人民幣匯率升值也降低了我國進口的成本協整檢驗,強勢的人民幣增強了我國企業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其帶給我們的增強的國際購買力如果利用得當,也許能夠成為我國貿易結構升級的動力。在這種形勢下,福建省出口貿易結構與人民幣匯率變動的關系如何,人民幣匯率變動特別是人民幣持續升值究竟會對福建省的出口貿易結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影響程度如何,這些問題,無論是從現實意義的角度來看,還是從長遠發展的需要出發,都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

二、相關文獻綜述

匯率是一國貨幣單位兌換他國貨幣單位的比率,是一個國家進行國際經濟活動時最重要的綜

合性價格指標。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它的變動對一國對外貿易的平衡與國內經濟活動的波動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它將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相互聯系起來,使得世界經濟貿易發展順利進行論文服務。目前國際上檢驗一國和地區的匯率波動與進出口之間的關系比較常見的研究方法是運用“彈性分析法”——馬歇爾一勒納條件是否成立,即進出口的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則本幣貶值可以改善貿易收支。大部分學者以此條件為基礎,進行研究。

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國的貿易結構取決于經濟體內部各種貿易產業或貿易產品的產出結構變動,在產出水平受制于貿易競爭力的狀況下,貿易競爭力成為推動貿易結構調整的根本力量,如果匯率變動對經濟體內部各種貿易產業或貿易產品的貿易競爭力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就會帶來貿易結構的變動。目前國內學者對人民幣匯率與進出口貿易關系影響的研究存在著三種觀點:第一,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劉傳哲、陳寒凝和賈彥利(2004) [1]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江蘇省出口貿易額的增長與匯率變動明顯正相關。沈丹紅、壽志敏(2007) [2]認為人民幣升值將激勵出口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附加價值,一些只靠低成本競爭,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可能因為人民幣升值被擠出市場,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從原來的粗放型轉向高質量和高效益的集約型,這會帶來出口結構的改善。第二,兩者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馬丹、許少強(2005) [3]認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貶值能夠改善中國貿易收支;而中國貿易結構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化。郭晶、洪詩茜和應匯康然(2010)[4]通過Granger 因果檢驗以及協整檢驗等計量分析方法,發現人民幣匯率與浙江出口貿易為負向關系。第三,一些學者認為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貿易結構的影響并不顯著。歐元明、王少平(2005)[5]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以及協整、誤差修正模型、多元回歸模型等計量經濟學分析方法,對中國內資企業出口與匯率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主要結論是:實際有效匯率與中國企業內資出口間沒有因果關系, 并且無論在長期和短期實際有效匯率的變動都不能有效地解釋內資出口的變動,說明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對內資出口影響非常小。林筱文、黃劫、宋保慶(2010)[6]在對匯率的基本概念、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關鍵理論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運用協整分析的方法協整檢驗,對福建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變動和福建外貿不存在長期協整關系。

以往學者的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分歧,且大多集中于匯率和貿易流量的關系,匯率變動對貿易結構的影響只是作為附帶結論,缺乏對這個問題深入的實證分析。本文從出口商品結構角度出發,采用協整分析等計量經濟學方法深入考察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省貿易結構的影響,進而得出一些有益的結論,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三、 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設立

根據一般經濟理論,影響一國進出口貿易最主要因素是進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而影響進出口商品相對價格的關鍵因素就是匯率。除此之外,由于在1985年~2010年的幾十年間, 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例如鄭月明、吳青青、程雅思(2009)[7]采用實證的方法,認為FDI對于我國初級產品的促進作用并不明顯,而FDI對于制成品的出口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并且這個效應因地區和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本文在協整分析時考慮三個重要變量:貿易結構,匯率和FDI,為避免經濟數據時間序列的異方差性,對各個序列取自然對數,建立模型:

lnYt =β0+β1lnFDIt +β2lnREERt +μt

其中,t為時間,Yt為出口貿易結構,FDIt為外商直接投資,REERt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β0為常數項,β1、β2為回歸系數,μt為隨機干擾項。

(二)數據來源及說明

1.本文采用的數據是年度數據,樣本期為1985—2010年。福建省出口總額、工業制成品和FDI均來自《福建統計年鑒》,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國際金融統計。

2.本文研究的是狹義的貿易結構,即出口貿易的商品結構論文服務。按照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和附加值的高低,出口商品的構成可以分為兩個大類,即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相比初級產品而言,工業制成品附加值高協整檢驗,競爭能力強,較高水平的集約型外貿增長方式和國內產業結構多以工業制成品的出口為主。因此本文取我省工業制成品在總出口中的比重衡量貿易結構。

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劃分,貿易結構有十類商品: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SITC0),飲料及煙類(SITC1),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SITC2),礦物燃料、油及有關原料(SITC3),動植物油脂及油脂(SITC4),化學品及有關產品(SITC5),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SITC6),機械和運輸設備(SITC7),雜項制品(SITC8),未分類的其他商品(SITC9)。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將SITC中第61章、65章、82—85章和894章的工業制成品歸入勞動密集型產品,將SITC中第5類化學品及有關產品,以及第7類機械和運輸設備中的絕大部分門類歸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因此,本文中我們將SITC 0,1,2,3,4類定義為初級產品,第6,8類定義為資源與勞動密集型產品,第5,7類定義為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

3.按匯率是否經過價格調整,人們通常把匯率分為名義匯率和有效匯率。在實證過程中,又把有效匯率分為名義有效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與名義匯率、名義有效匯率相比,實際有效匯率不僅考慮了一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國貨幣的變動,而且剔除了通貨膨脹因素,能夠更加全面地反映一國貨幣的對外價值。本文采用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來研究匯率變動對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

(三)平穩性檢驗

由于實際匯率(1nREER),FDI(1nFDI)和出口貿易結構(lnY)為時間序列,為了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相關實證分析,首先需要對這些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否則可能導致偽回歸。本文采用單位根ADF檢驗的方法,對各變量及其差分分別進行檢驗,利用Eviews5.0得到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如下:

表1ADF檢驗結果

變量

檢驗模型類型

ADF統計量

ADF臨界值

是否平穩

C

t

p

AIC

SC

1%

5%

10%

lnY

原值

-2.62

-2.52

-4.44

-3.72

-2.99

-2.63

lnFDI

原值

1.87

1.97

-1.43 **

-3.72

-2.99

-2.63

一階差分

1.42

1.52

-5.5

-3.72

-2.99

-2.63

lnREER

原值

-1.99

-1.9

-3.97

-3.72

-2.99

-2.63

注:檢驗形式(C協整檢驗,T,P)分別表示單位根檢驗方程包含常數項、時間趨勢項和滯后階數;**表示在三個臨界值的顯著性水平上不能拒絕非平穩假設。

(四)協整檢驗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雖然有一些經濟變量本身是非平穩序列,但它們的線性組合卻可能是平穩序列,這種線性組合反映了它們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長期均衡關系,稱為協整關系。根據Engle和Granger在1987年提出的協整理論,檢驗因變量和解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主要是檢驗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是否是一個平穩序列。

使用Eviews5.0軟件對模型回歸估計,得到

lnYt=-0.480226+0.098838*lnFDIt -0.214771*lnREERt +

(-0.631779) (5.733194) (-1.596416)

R2 =0.73299對殘差= lnYt+0.480226-0.098838*lnFDIt+0.214771*InREERt 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如下:

ADF統計值

-3.740000

1%臨界值

-2.66072

5%臨界值

-1.95502

10%臨界值

-1.60907

檢驗結果顯示,殘差序列拒絕原假設,序列不存在單位根,因此可以確定序列是平穩序列,lnYt與lnFDIt、lnREERt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即福建省出口貿易結構與FDI、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以1985年至2010年的年度數據作為樣本區間.實證研究了人民幣匯率和FDI對福建省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首先,人民幣匯率與福建出口貿易結構為負向關系。人民幣實際匯率每升值1%,以工業制成品衡量的出口商品結構(1nY) 下降約0.21%;由于出口匯率彈性的差異,匯率升值對初級產品的影響可能會大于對工業制成品的影響,這種對于不同類型產品的差異性的“匯率壓力”長期影響可能將改變一國的貿易結構。其次,FDI流入對福建貿易結構升級有正向推動作用。我們了解到,FDI流入每增加1%,貿易結構升級約0.098%;可見外商直接投資的增加對貿易結構升級具有促進作用,且其技術外溢、加快資本積累等作用主要體現在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上論文服務。

目前福建省經濟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主要是建立在高資源能耗的基礎上,整體看來福建省工業過多集中于低端產業,資源使用效率不高,長此以往我省資源利用過度會使得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因此,貿易結構升級對我省的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幾年里,隨著人民幣匯率進一步的趨勢性升值,我省出口必然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出口產品競爭力受到嚴峻挑戰。雖然出口企業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但也得到了一個進行貿易結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一個絕好機會。這種壓力將迫使企業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進行技術革新,提高生產效率協整檢驗,降低生產成本,轉移一些原來僅憑低廉勞動力成本獲取競爭力的產業,放棄一些能耗高、污染大的低端產業,引進技術先進、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的高端產業。

為促進福建省出口貿易發展和出口貿易結構調整的順利實現,本文建議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考慮以下三點:

1.目前,在金融危機尚未完全復蘇的背景下,穩定人民幣匯率對出口恢復具有重要意義。人民幣匯率升值不利于出口的恢復,因此,短期內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有助于外貿穩定。但在制定中長期匯率政策時,要逐步適當放寬人民幣匯率浮動的管理幅度,更多地發揮匯率對市場供求的調節、導向作用。

2.由于外商直接投資能夠促進出口貿易商品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因此,政府應該繼續加大力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招商引資的重點應該是能夠促進福建省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技術含量高的項目,特別是符合福建省產業政策的、能夠形成產業集聚效應的項目,從而提高福建省的產業競爭力。

3.在產業變革轉型時期,政府應該做好引導工作,提供相應的政策制度環境,支持引導企業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與技術,利用好人民幣匯率升值為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創造的良好發展機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注釋:

①《福建統計年鑒》

②《中國統計年鑒》

參考文獻

[1]劉傳哲,陳寒凝,賈彥利.實際匯率對江蘇省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分析[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4(3).

[2]沈丹紅,壽志敏.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陰[J].商場現代化,2007(10) .

[3]馬丹,許少強.中國貿易收支、貿易結構與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6).

[4]郭晶,洪詩茜,應匯康.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浙江出口貿易結構的影響[J].浙江金融,2010(2).

[5]歐元明,王少平.匯率與中國對外出口關系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5(9).

[6]林筱文,黃劫,宋保慶.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變動對外貿影響的實證分析[J].福州大學學報,2010(4) .

篇8

關鍵詞:世界經濟 影響

論文正文:

世界經濟發展對我國的影響

一、世界經濟下一步的發展趨勢

如果按照風險程度劃分,未來世界經濟的發展存在以下三種可能:

第一種,最壞的情景是發達國家無法有效化解公共債務風險,尤其是在歐洲債務出現大規模重組困難或者違約的情況下,債務危機通過銀行體系沖擊到實體經濟,不僅發達國家經濟出現衰退,而且新興經濟體增速也因外部環境惡化而大幅下滑,世界經濟增長將明顯放緩,國際市場商品價格出現較大幅度調整。

第二種,最有可能的基準情景是部分發達經濟體2012年可能出現一到兩個季度的負增長,同時新興經濟體增速繼續放緩,世界經濟將保持低速增長,增速與今年基本持平;由于美、歐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全球通脹壓力仍然很大。

第三種,最為樂觀的情景是發達經濟體復蘇勢頭好轉,新興經濟體也能夠延續較快的增長勢頭,世界經濟保持加速態勢,增速快于今年;國際市場商品價格出現小幅調整后再次攀升,通貨膨脹風險加劇。從當前的形勢來看,盡管發達國家經濟存在繼續下行的風險,但因債務違約而造成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較小,世界經濟最有可能的前景是將繼續維持低速增長局面,預計2011年和2012年增速均維持在3.8%的水平(PPP法)。

此外,盡管全球經濟放緩削弱了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但由于全球流動性依然充裕以及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仍總體寬松,未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將繼續維持高位震蕩的格局,全球通脹水平也將在高位運行。而且,一旦美聯儲推出進一步的寬松政策,大宗商品將迎來新一輪的上漲過程,各國的通脹壓力也將隨之加劇。

1、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較長時期滯脹

由于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低增長將是美國本次經濟復蘇的常態。今年美國經濟增速的放緩,不僅是前期經濟恢復性增長過后向正常增速的回歸,也與國內通脹水平快速上升以及日本地震導致的全球產業鏈供應中斷等臨時性因素有關。隨著這兩個臨時性因素的消退,雖然美國經濟增長前景可能并不會像預期那樣悲觀,但未來美國經濟仍將維持緩慢復蘇、低速增長的局面,而且由于國內通脹水平的提升,滯脹可能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預計美國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率將僅為1.5%左右,遠遠低于2010年的3.0%。

2、歐元區經濟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

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迫使歐洲各國政府不得不加大財政緊縮的力度,而緊縮財政又必然會對正在復蘇的歐洲各國經濟增長構成巨大的壓力。目前,反映歐元區經濟信心的經濟敏感指數、商業景氣指數和制造業PMI指數已經連續7個月下滑,且已低于其長期平均水平;而更為嚴重的是,組成經濟敏感指數的工業、建筑業、服務業、零售業和消費者信心指數均連續3個月下滑。這種只在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才有過的現象再次出現,反映出歐元區生產者和消費者對未來的整體經濟形勢相當悲觀,另一方面也預示著歐洲經濟的下一輪全面危機可能即將到來。在這種形勢下,歐元區2011年將不太可能實現1.7%的預期增長,預計在1.5%左右。而2012年則由于歐元區可能會有更多國家被牽連進債務危機之中,經濟增速可能進一步下滑,甚至衰退,預計在1.0%左右。

3、日本經濟負增長已成定局

盡管日本二季度經濟依然保持負增長,但下滑幅度較一季度已出現明顯收窄,而且日本的出口、國內消費者信心、制造業PMI值等數據均顯示出回升勢頭,表明大地震對日本經濟的沖擊在逐漸消退。四季度,日本經濟將有望結束連續下滑勢頭,但全年仍無法擺脫負增長局面,預計收縮0.5%。2012年,由于災后重建的促進效應低于預期,同時世界經濟放緩、日元升值以及國內產業向海外轉移將對日本經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日本經濟回升勢頭也將低于預期。

4、新興經濟體仍將是引領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由于前期連續緊縮對實體經濟的滯后效應逐漸顯現,新興經濟體經濟在年內將繼續放緩。但由于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國家正在努力實現經濟轉型,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依賴內需,雖有增幅放緩的趨勢,但增長依然強勁。同時,隨著美歐經濟下行風險的加大,新興經濟體緊縮政策的步伐將減慢,有助于經濟平穩增長。在美、日、歐經濟前景面臨重重困難的情形下,新興經濟體仍將是引領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二、對中國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

1、宏觀調控政策取向面臨挑戰

隨著我國經濟逐步走出國際金融危機后的困境以及國內通脹壓力上升,危機后實施的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在2011年轉向穩健,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經濟增長平穩減速,使國民經濟總體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但是,由于未來全球經濟低速增長以及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大,我國經濟增速可能出現進一步放緩的趨勢,這將使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取向面臨挑戰。

2、外需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口面臨挑戰

受今、明兩年全球經濟低速增長的影響,我國面臨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歐等重要貿易伙伴的進口需求可能出現下滑,將直接影響我國出口。同時,全球經濟放緩必然使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從而加大我國與貿易伙伴的摩擦。經濟復蘇以來,我國不斷遭到美歐等發達國家發起的反傾銷調查,并被征收懲罰性的保護關稅,對我國出口企業造成較大沖擊。而近來,一些新興經濟體為了保護本國工業,也對我國進口產品實施了貿易保護限制,如巴西為保護本國工業限制進口部分產品,阿根廷也準備大幅提高進口關稅等,不僅使我國擴大出口面臨挑戰,也將對我國貿易多元化戰略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篇9

一、以科學發展觀建立自主創新體系,促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

“十一五”規劃提出:應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彌補資源不足、擴大發展空間、提高附加價值的要求,積極發展對外貿易,促進對外貿易由數量增加為主向質量提高為主轉變。在優化出口結構方面,應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營銷為重點,引導企業增強綜合競爭力。在積極擴大進口方面,要實行進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發揮進口在促進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在發展服務貿易方面,要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民族文化等服務貿易出口。還要健全貿易運行監測預警體系和摩擦應對機制,合理運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增強應對貿易爭端能力,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和國家利益。

(一)天津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閆金明同志在《科學發展觀與外貿增長方式轉變》論文中,首先就近年來我國外貿粗放型增長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第一,近年來國內一直存在的內需不足與產能過剩,是迫使眾多企業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的重要誘因。第二,企業對出口產品的非價格競爭因素及價格彈性問題重視不夠,一味地在低勞動成本、低價格的圈子里苦苦競爭。第三,在開放經濟取得迅猛發展的同時,轉型不夠及時,傳統增長模式的慣性作用較大。第四,長期在“低技術陷阱”中,以勞動者低工資和低福利為代價推動出口高增長。第五,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陰影加上對“政績”的渴望,形成對“數量型”增長的雙重推動力。其次,閆金明同志提出以科學發展觀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政策建議:第一,構建新型產業體系,從生產環節人手,努力提升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形成較高層次的出口產品生產體系,可以借鑒開放初期引進外資中采取的“以市場換技術”辦法,在出口中“以速度換產業升級”,促使企業逐步放棄粗放型生產方式,實現產業升級。第二,調整出口產品結構,努力增加服務業出口。第三,在相關政策方面做出適應性調整,對出口產品的生產與經營進一步加以規范。由以往籠統地鼓勵“出口創匯”為特征的政策體系向進一步拉開鼓勵與限制出口的政策差距轉變,使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品出口受到更多的鼓勵。第四,優化外貿發展環境,為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創造良好條件,政府要轉變“政績觀”,不再將出口數量指標作為硬性指標層層下達,避免不顧效益的出口。第五,發揮好外資在促進出口中的作用,在投資與貿易的良性互動方面做更多的文章,進一步發揮投資與貿易的良性互動效應,讓外資在優化出口商品結構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二)中國社科院財貿所李玉舉同志在題為《精算中同外貿增長:1996-2005年及十一五期間增長趨勢》論文中,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通過對1996-2005年我國外貿增長原因的精確計算,總結這一期間我國外貿增長的特點是:第一,制成品出口增加96%,進口增加76%;第二,與上一個五年計劃相比,此間美、日、香港三大傳統出口市場占我國出口增量比重增加了4個百分點,美、日、韓三大進口國來源地占我國進口增量比重下降了2個百分點,貿易增長的地理集中度提高;第三,加工貿易增長仍占主導地位,其創造的貿易順差數倍于總體外貿順差:第四,產業內貿易水平和比較優勢提高。但這些特點導致的結果是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步入了高成本期,出現了諸如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外部環境日益嚴峻,外貿增長的資源成本、環境成本、財政負擔不斷加大,短期風險與長期風險并存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據此,李玉舉同志提出,“十一五”是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的外貿增長點應是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服務貿易、零部件貿易,同時應迅速構建區域經濟一體化網絡。為此,我國需要調整現有的外貿增長戰略,樹立全球戰略意識,實現由出口戰略向動態平衡戰略、外貿增長方式與資源發展并重戰略、市場多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并重轉型。

(三)全毅同志撰文《標準化戰略與我國外貿增長方式轉變》認為,人世后,我國在對外貿易摩擦方面發生了兩個顯著的變化:一是南傳統的關稅壁壘轉向非關稅壁壘,二是以技術標準為核心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取代了反傾銷,成為我國外貿出口的最大障礙。當前我國對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摩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口產品不符合國外的技術標準引發摩擦,二是我國制定的技術標準經常引起國際爭端。全毅同志指出,技術標準的產生原本是為了規范生產,控制產品質量,但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標準越來越多地被用來實現貿易擴張和限制他國出口的工具,技術性貿易壁壘摩擦的實質是標準之爭。標準競爭意味著商品競爭從表面轉向了企業、國家的科技與研發實力的較量,我國出口商品之所以頻遭技術性貿易壁壘,其根源是我國技術標準過低以及全球標準體系競爭日趨復雜。因此,我國外貿增長方式轉變應側重提高我國產業的標準化水平,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標準,是提升我國出口產品質量、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化解技術性貿易壁壘的根本途徑。加強我國標準化建設,完善標準體系的途徑是:第一,加快調整和完善技術法規體系;第二,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第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評議和制定工作;第四,利用WTO規則,以合理差異為基礎制定符合我國特色的技術標準。規范我國標準制定和加速我國標準化戰略的實施的措施是:第一,對標準的制定工作做出規范化要求;第二,采取分層實施和整體推進的策略;第三,加大對標準化研究的投入,建設標準開發的激勵機制。

(四)廣東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傅京燕同志在《標準化、自主創新與國際貿易》文中指出,標準是一種產業和經濟的秩序,也是產業存在的技術方案。標準對內可以促進產業分工和貿易的發展,對外意味

著技術壁壘和產業壁壘。標準在垂直鏈條上是產業利益分配的工具,在橫向競爭中體現產品差異化能力。標準化戰略貫穿企業自主創新的全過程,對企業搶占戰略制高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重要手段。2005年6月WTO公布的《世界貿易報告》核心就是“標準化與國際貿易”,這也是WTO首次將標準化對國際貿易的作用提到了突出顯著的地位。隨著“十一五”規劃將“自主創新”作為我國今后發展的重要國策,以及科技的迅猛發展和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標準的重要戰略地位越來越顯現出來,“標準戰略”無疑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手段,成為關系到我國經濟調整、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戰略任務。

(五)《加快轉變我國外貿增長方式》的作者――廣西百色市委黨校趙堂高同志認為,由于資源過度消耗、貿易條件惡化和國民福利外溢、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超常增長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沖擊、對加工貿易和外資的過分依賴等原因,迫切要求我國轉變以數量規模主導的對外貿易粗放式增長方式。新形勢下調整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戰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途徑是:第一,調整外貿發展導向戰略,實現既快又好的增長方式;第二,調整加工貿易發展戰略,實現加工貿易的進一步升級;第三,調整外資利用戰略,提高外資溢出效應;第四,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高其在我國貿易額中的比重。

二、轉變增長方式中的外經貿發展戰略

(一)廣西大學商學院陸善勇同志在文章《基于綜合優勢原則的我國外貿發展新戰略》中認為,關于一國外貿發展應該遵循何種戰略原則的問題,近年來經濟學界出現了比較優勢原則論與競爭優勢原則論之爭,研究表明,這兩種“原則”在理論和實踐上均存在較大的缺陷。在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進行的國際分工與貿易格局中,雖然一小部分國家獲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長,但是發展中國家從總體上說并沒有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如果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進行自由貿易,往往會造成本國的實際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都比增長前絕對下降,出現福利惡化的“貧困化增長”,陷入“比較利益陷阱”之中。我國長期以來,在對外貿易中由于過多的強調了比較優勢,目前正日漸落入比較優勢陷阱。具體表現為:貿易結構低級化、對外貿易方式初級化和參與世界經濟活動單向化。而過于強調競爭優勢,會導致發展中國家盲目追求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從而為此支付過高的成本而陷入“競爭優勢困境”或“趕超困境”之中。陸善勇同志通過研究認為每個國家在產業選擇中應該充分利用由外生比較優勢、內生分工優勢和交易效率優勢組成的“綜合優勢”。綜合優勢意味著一國可以通過某種恰當的后天努力取得經濟的快速增長,說明一國經貿發展的關鍵是“增長方式”而非“產業等級”。按照綜合優勢原則,必須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一要改進交易效率(制度創新),二要提高競爭優勢(首先是技術創新、其次才是產業升級),這是一種嶄新的增長方式,增長的動力源是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創新。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外經貿方面取得的成就,無疑是得益于綜合優勢的發揮。陸善勇同志提出的外經貿發展戰略是建立創新型貿易增長方式,即基于綜合優勢原則的外經貿發展戰略,其內涵是:第一,以創新為基礎的制造業最能體現當前我國的綜合比較優勢,因此,對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中國,必須把自己打造成為以創新為基礎的“世界工廠”。第二,以綜合優勢原則制定國家經貿發展戰略,可以鼓勵少數集中優勢資源的領域或區域實現局部跨越式發展。第三,根據各區域條件,分別發展中、高、低技術出口產業,牢牢地保持并穩步地增進全球要素在我國的配置和全球產業鏈條在我國的良性拓展,最后實現多元區域協調發展。第四,根據綜合優勢原則以及轉型國家的特點,實施綜合優勢經貿戰略意味著要加速市場化進程,通過制度建設和創新不斷提高交易效率。第五,根據綜合優勢原則,實施管理型的開放戰略,如實行靈活而適度貿易保護政策,合理引進外資政策,“引進來”與“走出去”統籌兼顧政策等。

(二)湖南湘潭大學商學院劉長庚等同志在《論人民幣升值對轉變貿易增長方式的決定作用》文中認為,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涉及生產、貿易、經營的全部過程,人民幣升值可以影響這些過程的各個階段。人民幣升值,第一,提高了出口貿易商品的損益平衡點;第二,促使企業風險結構改變;第三,使企業由結算風險轉變為經營風險。劉長庚等同志提出,在固定匯率制下,所有的經營單位都按同一種匯率計價進出口商品,加上出口退稅,企業只需把握住勞動力成本就可以保住市場地位,依靠微利產品不斷擴大出口規模取得效益,是我國多年來取得市場成功又矛盾四伏的重要原因。人民幣升值,造成出口貿易產品整體計價成本上升,那些微利和保本的產品出口就無利可圖了,不得不退出市場。為了保住原有的市場地位,企業只能以技術改造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的方法來保證盈虧臨界水平,或者通過產品創新重新贏得客戶的認同。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總體技術水平低于發達國家和國際平均水平,長期以來主要依靠低成本優勢取得貿易比較優勢,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貿易雙方進出口相對價格為常數,低價位的比較優勢會一直保持下去。以本幣升值為重心的浮動匯率制將打破固定匯率制下的平衡狀況,貿易雙方相對價格由常數變為上下浮動的變數,此時出口產品價格上升,進口產品價格下降,貿易平衡才有可能得以實現,為繼續擴大出口,供給方開始轉變貿易增長方式,改善出口產品的技術構成。從長遠觀點看,人民幣匯率制度最終要與國際匯率體系接軌,所以,人民幣升值對轉變貿易增長方式可以起到決定作用。

三、轉變增長方式中的對外經貿政策

天津商委李培生同志認為貿易政策是各國政府為實現一定時期內的國家利益,對進出口貿易制定的方針和采取的準則,對外貿易政策具有多變性、現實性、民族性和共同性的特點。我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要求外貿增長具有持續性,效益具有規模性,結構具有合理性,生態環境具有平衡性,為此而制定的政策目標應當是:第一,擴大產品出口,包括擴大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出口和提高產品附加值。第二,提高產業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在未來能夠持續的發展產業。第三,增強企業競爭力,要求企業產品品牌化和經營規模化。第四,推動經濟發展,既要追求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又要保持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為實現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在制定政策過程中應堅持:第一,國家進出口貿易平衡原則,追求國家之間進出口額相對平衡目標。第二,內貿與外貿一體化原則,爭取實現國際、國內市場一體化,企業經營主體一體化,內外貿管理的一體化。第三,遵循世貿規則,實現共利原則。第四,貿易政策、產業政策及其他經濟政策協調原則。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貿易政策措施是:第一,繼續實施擴大出口政策,包括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積極鼓勵資本和中

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出口,提前支持未來產業出口。第二,合理使用貿易保護措施,包括將限制進口措施的重點從關稅壁壘轉向非關稅壁壘,對商品實施保護的范圍從傳統產品轉向幼稚產業和高科技產品,從國家貿易保護轉向區域貿易保護。第三,調整加工貿易發展模式,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促進加工貿易落地生根,改進加工貿易監管方式。第四,大力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實現管理職能的統一,積極培育內外貿一體化市場主體,加強內外貿一體化市場環境建設。第五,完善出口退稅制度,深入改革出口退稅機制,建立完善的出口退稅法律法規體系,逐步實行出口貨物零稅率。建立有彈性的出口退稅率制度,實行中央統一退稅機制。第六,調整利用外資政策。取消超國民待遇,調整產業導向,加強對外資的監管。第七,積極推進區域經濟合作,選擇多樣化區域合作形式。第八,積極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建立進出口貿易預警體系,完善公平貿易聯動機制和善于運用WTO規則。

四、后配額時代的我國紡織服裝業對外貿易發展戰略

(一)天津南開大學商學院許暉等同志在《后配額時代我同紡織企業加速國際化的戰略選擇:基于資源觀的研究》中提到,自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紡織品服裝配額取消,從此進人了后配額時代。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在配額取消后如何調整自身戰略以適應新的挑戰,已成為政府、學術界及企業界探討的熱點問題之一。許暉等同志認為,傳統的國際化戰略分析大多建立在比較優勢理論基礎之上,但其很多假設和環境條件在當前都已經發生變化。資源觀理論認為,并不是所有投入生產的企業資源都可以產生競爭優勢,企業要產生持久性競爭優勢并獲利,必須找出企業獨有的資源和能力,也就是那些符合一定特性的資源,使這些資源能夠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資源已經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所以,依據資源觀理論考察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企業的優勢資源,主要包括實體性資本、組織資本、人力資本和營銷資本等四類資源。從這四類優勢資源出發,我國紡織企業加速國際化的戰略可以有兩種:第一種是境內出口型戰略;第二種是海外生產型戰略。海外生產戰略主要以境外加工貿易為主。關于后配額時代我國紡織企業的國際化戰略選擇,許暉等同志建議,政府部門應實現由稅收優惠型向營造產業發展環境的服務型產業扶植方式轉變,在經濟區域化、全球化趨勢中走效能調控之路;行業應該實現目前處于全球供應鏈末端的“散、小、亂”向“優、大、強”的集團重組轉變,突破“夕陽產業”的局限,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企業應正視后配額時代機遇與挑戰,實現由低價競爭方式向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品牌競爭的轉變,積極走國際化道路。

(二)河南嵩岳集團張名金等同志提出了《推動紡織產業集群轉變出口增長方式的有效途徑》,他們認為,我國紡織品在國際競爭中具有較高的比較優勢,目前已成為世界紡織品服裝第一出口大國,而支撐中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是紡織產業集群。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有限的世界市場容量,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持續增長難度加大,迫切需要我國紡織工業轉變出口增長方式,逐步實現出口增長方式由出口創匯型和數量型向出口效益型和質量型轉變,要實現這個轉變目標,僅僅依靠單個企業自身的努力,或者是僅僅依靠政府產業政策扶持,都是不現實的。產業集群從本質上說,是為了創造競爭優勢而產生的,而且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基本空間架構。紡織產業集群是我國紡織工業快速發展的支撐,全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86,04%的出貨值都是由紡織產業集群創造的。因此,利用產業集群重新構造我國紡織行業的產業空間結構,轉變出口增長方式,既是行業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國紡織工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五、出口戰略思考

湖北國際經貿學會楊昌榮等同志進行了《實施資源節約型出口戰略的思考》。他們認為節約資源求發展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國際貿易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則。當前我國外貿出口與資源、能源和環境協調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第一,外貿高增長與資源、能源和環境的矛盾凸顯,壓力日益增大。第二,外貿高增長與資源、能源高消耗、低利用問題日益突出。第三,外貿高增長與資源、能源的擁有量和可供量短缺問題日益嚴峻。實施資源節約型出口戰略的要點是:首先,人均外貿水平偏低、外貿依存度偏高、外貿增勢難抑與資源環境制約的矛盾,是新形勢下我國外貿發展中帶有掣肘性的難題,所以,從大力節約資源上尋求新發展是實施節約型出口戰略的出發點。其次,國家“十一五”規劃將資源節約作為基本國策,加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部署,是我國外貿實現資源節約型出口戰略的基點,也是今后外經貿改革與發展、轉變增長方式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第三,產業內貿易、集團內貿易和產品內貿易是構成我國外貿增長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主流力量,要以其作為實施資源節約型出口戰略的載體,以能源和資源的供給能力、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立足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推動產業內出口上規模。第四,通過強化實行能源性和資源性商品產量限出的硬性措施,嚴加防范產業內出口增長可能出現的外貿規模收斂和貿易報酬遞減的問題,促進外貿出口增長與節約資源、能源和安全發展相得益彰。實施資源節約型出口戰略的近期目標是出口總量增長,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降低單位出口總值能源消耗;降低資源、能源消耗速率;減緩資源、能源消耗總量的增長速度;限量出口資源性大宗商品。中期目標是出口總量增長,能源利用效率再提高,再降低單位出口總值能源消耗;實現資源、能源消耗速率的低增長或零增長,將資源、能源消耗總量大體維持在一定水平上;逐步降低資源性大宗商品出口數量。遠期目標是出口總量增長,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大幅度降低單位出口總值能源消耗;實現資源、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或負增長,即資源、能源消耗總量逐步遞減;大幅度降低資源性大宗商品出口數量,停止出口稀缺性礦產品,這個目標在國際上屬于貿易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高端目標,具有超前性和績優性。實施資源節約型出口戰略的措施是:第一,以企業出口產品為突破口,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第二,用循環經濟理念建構資源節約型出口體系。第三,堅持節約出口與廣開資源替代渠道相結合。第四,進一步強化礦產資源出口管理。第五,實行征收節約資源、能源與環境保護稅費相統一的促進政策。第六,以國際合作推進周邊國家、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促進我國外貿與資源、能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實施節約型出口戰略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我國外貿出口新跨越的重要選擇,是“十一五”時期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待續)

篇10

國際產業的分工理論說明產業在某個國家發展到成熟期后,都會引起產業外流。從二十世紀70、80年代開始,美歐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亞洲國家,造就了亞洲的新型工業化國家。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又開始轉向我國,與我國豐富低廉的勞動力相結合。這是我國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進口卻沒有隨著國民收入提高而大量增加。

1.有效需求不足

我國進口增長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近年來我國和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進口增長率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如2005年我國對歐盟、美國的進口增長率僅為5%和9.1%,遠遠低于2004年的28.8%和31.9%。而2006年由于我國所進口的飛機、集成電路等歐美發達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金額增長較快(較2005年分別增長了71.5%和30.4%),因此我國和歐盟、美國之間的進口增長率2006年呈現回升趨勢,但仍低于2004年水平。而同期我國和其他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進口增長率仍然保持下降趨勢。

我國進口增長率大幅下降深層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容易導致產能過剩,降低企業的利潤率,使企業缺乏擴大再生產和技術革新的資金和動力,進而影響了生產資料的進口。另一方面,為解決有效需求不足所導致的一些高能耗行業,如造紙、電解鋁等在過去兩年中所出現的投資過熱現象。

2.國家政策偏向出口

改革開放以來,為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尤其是1994年人民幣匯率的并軌改革更是有力地促進了出口。1998年以后,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出口乏力、內需不振的形勢,國家調整了出口退稅率,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2001年年底,我國加入世貿組織;2005年年初,紡織品配額被取消。這些有利于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實施和體制環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優勢得以進一步發揮,出口高速增長。

3.全球過剩流動性的輸入

2001年以來,美聯儲開始實施了長達兩年多的低利率政策,與其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步,我國資本項目順差開始持續增長,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國際壓力也日益高漲,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經濟體長期的低利率政策,創造了全球過剩的流動性推動石油價格和全球資產價格上漲,也強行推動著過剩的流動性流入我國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我國開始被動地被制造流動性過剩。

4.客觀存在的統計差異

出現統計差距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五方面:(1)香港轉口及加價,(2)離岸價與到岸價的差別,(3)統計范圍的差別,(4)未統計服務貿易,(5)未統計電子商務等無形貿易。隨著外國直接投資和國際生產網絡造成的生產國際化,現在的"貿易收支表"編輯已經非常過時,并且有極大的誤導作用。雖然跨國公司擁有其自己的資產負債和財務數據,但美國等國政府及政策制定者和國際貿易組織者卻并不能準確全面地了解國際間的貿易活動。

二、國際收支順差影響分析

國際收支雙順差影響國內的整體經濟結構,加大通貨膨脹的壓力,由于我國特殊的外匯政策和貨幣政策,導致我國現有的流動性過剩,物價上漲壓力大。

1.外匯儲備激增,流動性過剩,物價上漲壓力大

國際收支雙順差引起外匯儲備激增,導致"對沖"過多流動性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由于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國際收支雙順差導致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在現行結售匯制度下,外匯統一由央行購買。因此,為維持匯率穩定,央行被動地吃進了很多外匯,從而向市場投放了大量基礎貨幣。近年來,由于外匯儲備迅速增加,外匯占款增量和基礎貨幣增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導致央行"對沖"操作的任務越來越重,難度也越來越大,成本也越來越高。

2.削弱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央行旨在弱化基礎貨幣大量投放的負面影響的"對沖"操作帶有很大的被動性,限制了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空間和主動程度,也影響了央行的政策調控效果。面對巨額的基礎貨幣投放,央行的"對沖"操作常常顯得力不從心,而且也不可能通過"對沖"完全釋放基礎貨幣投放的壓力。同時,"對沖"規模激增會導致市場利率上升,在人民幣存在很強的升值預期下,外匯會大量流入,從而又抵消了"對沖"的政策效果。同樣道理,外匯儲備激增導致的人民幣很強的升值預期,也限制了利率調控手段的作用空間。所以,"對沖"只能說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應該作為日常政策工具而無限期、無休止地使用。

三、治理國際雙順差的對策

如果一國不主動采取措施校正其經濟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那么,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套利資本的自由流動就可能對其結構失衡進行"強制校正",而這種"強制校正"往往是以國內經濟的破壞性回歸為代價的。日本泡沫經濟及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改善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勢在必行。

1.限制外資流入與投資流域

我國現存通貨膨脹的壓力很大一個因素就是國外流動性過剩的輸入。因此要減緩流動性壓力,必須在外資可投資領域進行嚴格限制,對外資流出入進行嚴格監管。在我國房地產行業,有關部門已經開始對外資可投資的二級市場和三級市場進行嚴格控制,減少外資對房地產行業的投機,減緩房價上升的壓力,控制外資對民生嚴密相連的行業進行投機。另外,國家也可嘗試對其他投資過熱的行業進行控制,控制外資在大型項目中的比例,對其進行登記備案、嚴格監管。

2.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限制資源型產品的出口

我國出口的高速增長,目前主要依靠的是廉價的勞動力優勢和資源型產品,而在技術和營銷管理方面較為落后,附加值相對較低。一些高能耗產品的大量出口也會進一步加重我國能源的緊張局面,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應從政策上給予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更多的出口優惠待遇,并逐漸減少高能耗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比重,以促進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貿易平衡。

3.鼓勵企業使用外匯,進行跨國投資

目前我國海外投資增速可觀,但總量仍顯不足,相比其他和我國經濟實力相當的國家差距也顯得很大。而我國由于外匯儲備過多,面臨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我國政府應該鼓勵企業使用外匯,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完善海外投資的金融服務支撐體系,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把國內過剩的生產能力轉移到國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