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醫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0 11:3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神經外科醫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王貴懷在沙龍上發言時說:“菅鳳增領導的宣武醫院脊柱神經外科專業組的氛圍搞得很好,我們醫院的很多醫生都聽過他們這里辦的各種學習班。脊柱神經外科是神經外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國內當前專門從事這個專業的人太少,現狀不容樂觀。如何改變這個現狀,許多神經外科的人都在考慮。”
據統計,在國外,神經外科手術的40~80%都是脊柱手術,而根據國內13家醫院2010年11月~2011年11月神經外科手術的統計數據,在總量28412例手術中(包含血管內介入手術),脊柱脊髓手術(不包含脊髓血管病)僅1851例,占手術總量的6.5%,其中脊柱退行性疾病只有322例。
創建中國首個脊柱神經外科專業組
2005年,剛從意大利留學歸來的菅鳳增加入宣武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主任凌峰教授和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名譽主席賽米(Samii)教授的指導下,創建該院的脊柱神經外科專業組,這也是中國第一個脊柱神經外科專業組。
宣武醫院是我國神經外科的發源地之一,近50年來,在趙以成、王忠誠、丁育基、凌鋒等幾代著名教授帶領下,成為設備先進、技術精良的以微侵襲治療為特色的科室。
20世紀60年代末,亞薩吉爾(Yasargil)和卡斯帕(Caspar)等將手術顯微鏡應用到神經外科手術中,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手術顯微鏡在許多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并成為治療這些疾病的標準手術方式。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原骨科主任黨耕町在他主譯的《脊柱外科技術》一書中說道:“在歐美一些國家,很多神經外科醫生從事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脊柱退行性疾病的治療,使得顯微技術在脊柱疾病的手術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而在中國,脊柱外科疾病的治療基本上由骨科醫生承擔,以常規開放手術技術為主,所以顯微外科技術在脊柱外科的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憑著一股要干事業的闖勁,菅鳳增和他的團隊從零開始,勤奮工作,勇于創新,在脊柱神經外科這一重要醫學領域,取得諸多成果,他們首創或率先實行的幾項醫療技術在國內均處于領先水平。
2008年,菅鳳增在國際上首創“單純后路復位矯形及內固定治療顱底凹陷及環樞椎脫位”技術,即顱頸交界區脫位的手術治療新技術。
世界神經外科最權威的雜志《神經外科學》(Neurosurgery)刊出了此項技術的研究報告,賽米教授稱之為“治療理念與技術的重大突破”;北美脊柱外科學會主席本澤爾(Benzal)教授則發表評論:“這一技術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它避免了經口腔手術。希望治療這一疾病的醫生掌握菅鳳增報告的技術。”目前這一技術已在中國逐漸推廣。
2008年,菅鳳增在國內最早報告了顯微鏡下“前外側入路椎間孔擴大術治療神經根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這是一項既不需要傳統的內固定、又保留頸椎運動功能的非融合手術技術,手術的危險性和并發癥的發生概率明顯降低。
同年,菅鳳增又率先在國內報告了顯微鏡下“一側入路雙側減壓治療腰椎管狹窄技術”,它同樣是不需要腰椎內固定、并保留腰椎活動功能的非融合技術。
2009年7月,菅鳳增在國內首先實施了利用“顯微鏡聯合內窺鏡技術”切除胸椎后縱韌帶骨化的手術。
菅鳳增說:“幾乎所有脊柱疾病都表現為神經受壓,因此從神經外科角度可以更好地恢復及保護神經功能,同時兼顧脊柱的穩定性。”
海外留學形成創新思維
宣武醫院脊柱神經外科專業組有13張病床,2011年,菅鳳增和他的團隊實施手術594例,這樣高的流動率在業內實屬罕見。
菅鳳增解釋說:“我們采用顯微微創技術,傷口不大,只要處理得當,很少有術后感染。我們的病人一般做完手術就出院了,很少有等著拆了線再走的。最快的時候,上午住院,下午手術,第二天就出院了。”
這樣的新理念和新思維源于菅鳳增7年的海外求學生涯。“在國外等拆了線再走是不可能的,都是手術完就出院了。”菅鳳增說,“我們現在也是這樣操作的。”
1997年,在國內已經是主治醫師的菅鳳增遠赴意大利羅馬大學攻讀神經外科專家文憑(相當于中國的臨床醫學博士學位)。
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臨床醫學做起來并不容易。回顧在羅馬的日子,菅鳳增笑言:“我是從縫皮起家的。”所謂“縫皮”,就是在醫生做完手術后,為病人把皮膚縫好。
初到羅馬,菅鳳增先從住院醫師做起,負責病人的日常生活。病人們一開始并不認可這位外國醫生,一開口就是“中國人”,連“醫生”都不稱呼。
菅鳳增毫不氣餒,他技術精湛,耐心細致,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經過他縫合傷口的病人會對要做手術的病友說:“那個中國人縫得太好了,一點都看不出來。我的(頸椎傷口)就是他縫的,第二天就能下床,你手術時也讓他縫吧。”
很快,菅鳳增在病人中就小有名氣,病人對他的稱呼也從“中國人”變成了“中國醫生”。醫生和導師也開始注意這個踏實認真的中國小伙子。
晚上,值夜班的菅鳳增就向一同值班的男護士請教,請他們檢查他寫的病案。
菅鳳增笑言:“那幫護士老哥們兒很仗義,他們會指出我病案中的各種錯誤,告訴我別的醫生是怎么寫的。”
慢慢地,菅鳳增的病案就挑不出錯了。
“我在羅馬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跟護士學習,第三年第四年跟醫生學,第五年開始才跟著導師,接受導師的指導。”菅鳳增說,“當時跟我一起進入住院醫生行列的,有越南同學,也有也門同學,最后只有我一個人畢業拿到文憑了。”
在羅馬大學,菅鳳增接受了歐洲正規的臨床醫師培訓,臨床技術和能力大大提高,這對他回國以后的工作幫助頗多。
“海外學習,最主要的是開闊了眼界和思維。學習的是方法,而不是單純的技術。”菅鳳增說,“現在我所做的都是自己慢慢摸索出來的,這都得益于創新思維的形成。”
在幾年的手術實踐中,菅鳳增還設計了2個小工具,都申請了專利,其中削骨刀已經由廠家在生產,準備拿到海外去推廣。
醫生的道義和責任
見證了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醫療體系和臨床技術,滿懷報國的理想和施展抱負的雄心,面對國內的現狀時,菅鳳增不是沒有心理落差。
在事業初創時期,病人很少,他的壓力也特別大。“作為一名醫生,卻沒有病人,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菅鳳增回憶起來仍是苦笑,“人都是很現實的,一個海外歸來的外科醫生,1年只有不到200例手術,能有什么前途?跟我一起‘創業’的同事們都在猶豫,我自己也很猶豫。”
從事著國內尚未普及的脊柱神經外科專業,菅鳳增也很難得到業界的認可。為了交流學習,他也去參加學術會議,但那時國內還沒有專門的脊柱神經外科專業學術會議,他只能參加骨科的學術會議。
在這些會議上,菅鳳增認識了從事脊髓神經外科的修波——清華大學玉泉醫院主任醫師。兩人都是“形單影只”,不由得惺惺相惜。
篇2
【關鍵詞】手術室;專科護士;培訓
隨著現代外科學的不斷發展,外科手術的領域和范圍日趨擴大,新手術方法、 新器械、 新儀器設備不斷推陳出新,對手術室護士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促使手術室護理人員向高度專業化和一專多能方向發展,手術室護士也應當由隨意全面參與型向專科定人參與型發展。本院是一所綜合性大型三級甲等醫院,開放床位1 366張,于2006年10月啟用潔凈手術室,共有18個手術間,年手術量達10 000余例,可開展肝腎移植、冠脈搭橋、腦動脈瘤切除、關節置換以及各種微創手術,現有護士42名。根據外科專業的特點共分6個專業組:心臟、神經外科、腫瘤、骨科、微創、臟器移植等,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 人員選擇
本著個人志愿、科室安排、醫生認可三項原則,但是申請專科護士必須工作滿5年、護師以上職稱方可填寫專業志向表,還要具備較好的溝通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鉆研業務的精神。
2 職能和作用
提高手術配合質量,利用專業知識和技術為手術患者及醫生提供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指導和幫助本專業護理人員提高護理質量并提供專科領域的信息和建議,率先參與本專業的新業務新技術的發展,并提供手術配合經驗,負責手術常規的編寫,參與質檢小組活動,負責本專業護理質量的考核評價工作。
3 培訓方式
采用院內培訓+院外進修的方式。先由高年資的主管護師進行專科帶教,熟悉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常規操作,一對一組合,三個月之后考核,達到標準要求后再送往上級醫院學習半年以上。
4 培訓內容
重點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所用特殊器械儀器設備 手術配合要點,另外還有社會學、 管理學、 行為心理學、 護患交流知識等。
5 技術達標
5.1 能熟練準確的做好專科手術前的準備工作和術后處理。
5.2 專科手術擺放合理舒適。
5.3 專科手術器械使用嫻熟。
5.4 掌握專科手術的安全防范與措施。
5.5 熟悉專科手術配合的特殊要求。
5.6 掌握本專科的理論知識。
6 三級管理
實行三級管理制:護士長-專科組長-專科護士。由各專業組長定期召開本專業組成員會議,討論手術配合的質量,本專業的發展,并定期深入病房,參與查房,廣泛征求患者及外科醫生的意見,同時對本專業所用器械、設備定期保養并提出申購意見,及時匯總反饋。
體會:通過手術室專科護士的培養,提高了護士配合手術的主動性、準確性和默契性,縮短了手術時間,提高了外科醫生的滿意度,同時也提高了護士參加專業學習、參與科研、參與論文寫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出高度專業化和一專多能的現代手術室護士[1],以適應現代大型綜合性醫院的發展,提高了工作質量和效率,值得推廣。
篇3
【關鍵詞】 腦膠質瘤;超聲
作者單位:130000 長春,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神經外科
通訊作者:房曉萱1 術中超聲的發展史
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物理學上發現了壓電效應與反壓電效應之后,人們解決了利用電子學技術產生超聲波的辦法,從此迅速揭開了發展與推廣超聲技術的歷史篇章。1922年,德國出現了首例超聲波治療的發明專利[1]。1939年發表了有關超聲波治療取得臨床效果的文獻報道。40年代末期超聲治療在歐美興起,直到1949年召開的第一次國際醫學超聲波學術會議上,才有了超聲治療方面的論文交流,為超聲治療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第二屆國際超聲醫學學術會議上已有許多,超聲治療進入了實用成熟階段。國內在超聲治療領域起步稍晚,于20世紀50年代初才只有少數醫院開展超聲治療工作,公開的文獻報道始見于1957年。到了70年代有了各型國產超聲治療儀,超聲療法普及到全國各大型醫院。術中超聲[2](intraoprative ultrasound, IOUS)是在超聲顯像基礎上為進一步滿足臨床外科診斷和治療的需要發展起來的一門新技術,已經發展成為超聲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自上世紀50年代早期,French等就利用A型超聲的脈沖信號來檢測切除腦組織和尸體標本內的腫瘤,此后WID和Reid利用A型超聲在手術中準確地診斷了一例惡性腦腫瘤,這是第一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通過超聲技術檢測到病變。1961年Shlegel在腎結石手術中使用超聲,1981年日本Makunchi率先將IOUS應用于肝臟外科領域,此后外科醫師已日益將其廣泛用于各臟器的手術操作。80年代至今,各種高分辨率,快速實時顯像裝置的開發與新型手術探頭的不斷改進,是IOUS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上世紀80年代以來,高分辨率實時超聲顯像設備的發展和術中專用探頭的出現,是術中超聲技術得到迅速發展。90年代后,彩色多普勒、能量多普勒技術和腔鏡超聲開始應用于手術中,并出現了筆式探頭、Ⅰ型探頭、穿刺探頭等多種術中探頭,使得術中超聲靈活度提升,分辨率提高,穿透力增強,并且術中超聲具有實時、靈活方便、安全無創、定位準確、費用低廉、可反復檢查等優點,引起越來越多的外科醫師的重視。
2 術中超聲在神經外科的應用
神經外科手術中定位的準確性的問題是手術成功與否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3]。由于在手術中很多病變經腦表面不能被發現,為了顯示腦組織內和腦被覆下地病灶,神經外科醫生需要切開或牽拉作為完整實體的腦組織,而為了不增加腦損傷的情況下將病灶切除,則除了傳統神經外科訓練和隨后積累的經驗外,影像學機制的支持也是十分必要及關鍵的。
2.1 在顱內動脈瘤手術中的應用 顱內動脈瘤是一種致殘、致死率較高的腦血管意外疾病。80%的蛛網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顱內動脈瘤破裂引起的[4]。大部分顱內動脈瘤患者平時沒有自覺癥狀,但是一旦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死亡率可達50%,因此,顱內動脈瘤在神經外科有“定時炸彈”之稱。開顱行動脈瘤夾閉術仍是其主要的治療方法,但手術的治療效果可能會由于術中動脈瘤夾位置放置不當或動脈瘤未夾閉完全受到嚴重影響。如果動脈瘤夾閉后出現鄰近血管的狹窄或閉塞,會導致該血管供應區的腦組織缺血甚至梗死。如果動脈瘤夾閉不全,會仍然存在出血的風險。國外學者相繼報道了微血管多普勒在顱內動脈瘤手術中的應用研究Bailes等在對35例患者共42個動脈瘤手術中研究顯示:術中動脈狹窄的檢出率為35%,并進行了瘤夾調整,結果認為IMD是一種可靠的術中監測手段,多數患者術后無需再復查DSA。Marchese等對13例動脈瘤患者術中行微血管多普勒監測發現,由于IMD的應用術后未出現相關并發癥。國內方面崔華等人研究顯示37例行動脈瘤夾閉術的患者中,共有11例(30%)動脈瘤夾被重新放置[5]。其中有2例IMD監測到血管狹窄的患者術中顯微鏡下卻觀察到血管充盈、搏動較為滿意,提示術中通過肉眼觀察血管搏動、充盈現象判斷夾閉情況亦不能完全除外血管狹窄可能,特別是較為復雜的動脈瘤。該組患者術后所有患者均復查DSA結果顯示動脈瘤完全夾閉,未見載瘤動脈或(和)鄰近分支血管狹窄、閉塞,與術中IMD監測的結果相同。所以,在顱內動脈瘤手術中,術中實時超聲對載瘤動脈及周圍臨近血管的血流監測是十分必要而且具有意義的。
2.2 術中超聲在腦腫瘤中的應用 腦腫瘤主要包括腦膜瘤、膠質瘤、前庭神經鞘瘤、表皮樣囊腫等,開顱手術切除仍是其最主要的治療方法[6]。而手術中的切除率則是患者的預后及腫瘤復發的關鍵因素。不正確的手術入路及不必要的探查可能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傷害。隨著術中實時超聲的應用上述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2.2.1 手術中常規開顱至硬膜,利用神經外科專用手術超聲探頭進行檢查,可以準確地判斷病變的位置、邊界,通過脈沖多普勒還可以判斷腫瘤的供血動脈和相應的回流靜脈。術中超聲還可以根據病變的發生部位、回聲特點來判斷病變的物理性質(囊、實性)。通常囊性病變的典型表現為無回聲,邊界清晰,后方強回聲。
2.2.2 判斷病變的切除程度。腫瘤術后殘留是其復發的一個重要根源。術中實時超聲的引進,可實時監測手術對腫瘤的切除情況,若有殘留,則可根據超聲顯示的殘留部分再次切除。國外Woydt等對45例幕上膠質瘤切除后進行了78次組織活檢,將“殘留腫瘤”的IOUS表現與組織學進行對照,結果表明,IOUS發現殘余腫瘤具有很高的特異性,能提高腫瘤全切程度。由此可見,術中實時超聲在腦腫瘤手術中應用價值很廣,對提高手術療效有著很大的益處,目前國內外尚無因行術中超聲造成腦挫裂傷及顱內感染的報道。
2.3 術中超聲在神經外科其他手術中的應用 術中超聲目前除了在顱內動脈瘤及腦腫瘤手術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顱內其他手術中應用也日趨廣泛。像海綿狀血管瘤典型變相為邊界清晰的強回聲,中心多呈蜂窩樣改變;動靜脈畸形的典型變現為五彩鑲嵌的血管團,同樣利用彩色多普勒可準確地判斷其供血動脈及引流靜脈。
3 術中超聲的展望
神經系統導航及術中MRI是近些年來新興的前沿方法,但有著不可避免的弊端。手術牽拉、腫瘤切除、腦腫脹及腦脊液流失等引起的術中腦漂移,精度下降:術前術中很多因素可能影響導航系統的精確性。如何糾正術中腦漂移是神經導航技術亟待解決的問題[7]。術中開放式磁共振可提供精確的實時影像,是解決影像漂移最理想的方法。 但手術室需完全屏蔽磁場,且手術器械、顯微鏡、監護麻醉等設備均為特殊磁相容材料,成本過高,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一般認為:腦移位的主要原因有顱骨骨瓣去除、硬腦膜打開、腦脊液流失、病變切除、脫水劑的使用以及重力影響等,且受骨窗位置及顱內壓的影響,病變移位的方向也難以預計。術中開放式磁共振可提供精確的實時影像.是解決影像漂移最理想的方法。對于行開顱動脈瘤夾閉手術,術中DSA可顯示血管的形態,但不能顯示確切的血流速度,且費用較高[8]。術中超聲可很好的顯示肉眼正常的血管其血流數值。不斷發展的超聲技術使先進的超聲成像成為現實,并成功得應用于神經外科手術,包括不同類型的探頭和新型陣列技術,不同的影響模式以及與其他影響技術的結合,如CT、MR和神經內鏡等。Hata等首先報道了超聲注冊用于連接無框架立體定向導航系統,利用計算機系統對重新格式化后的CT、MRI數據與術中超聲圖像疊加,從而對錢影響資料進行實時校正。近年來,術中超聲掃面利用了升學、磁性和光學追蹤的辦法,通過這些辦法,減少對術區的干擾克服了對框架輔助下地訂立定向技術的限制。 除此,術中超聲具有實時、靈活方便、安全無創、定位準確、費用低廉、可反復檢查等優點,已廣泛的應用于神經外科領域。
參考文獻
[1] Takada T, et al. Surgery,1990,107(5):528.
[2] Nagasue N, et al. Am J Surg,1989,58(7):40.
[3] Schwartz ST,et al.Ann Surg,1990,211(1):7.
[4] Aaslid R, Markwalder TM, Nomes H. Noninvasive transcranial Doppler Illtmsound recoIding of now velocity in basal cerebral arteries.J Neurosurg,1982,57:769774.
[5] Bailes JE, Tantuwaya Ls, Fukushima T, et al. Intraoperative micmvascular Doppler sonograhy in alleurysm su‘gery. Neurosurgery,1997,40:965970.
[6] Marchese E, Albanese A, Denanro L, et al. Intraoperative microvascular Doppler in intracranial aneurysm surgery. SurgNeuml,2005,63:336342.
篇4
生了病,誰都想找最好的醫生。資深的專家有經驗、有口碑,自然是最佳選擇。但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醫學教育的問題。數據顯示,在中國的近300萬執業醫師中,本科以上學歷只占一半。每年的執業醫師執照考試,全國100多所醫學院校的平均通過率是50%―60%,這意味著有一半人讀完是考不上牌的。這反映出醫學教育水平的參差。
人們經常詬病的還有年輕醫生的動手能力,誠然,好的醫生是培養出來的,但現在的年輕醫生普遍缺乏動手機會。某醫院做過小范圍調查,博士畢業的二線值班醫生,有相當一部分晚上急診不敢獨立做手術,要拖到第二天教授上班,由教授們來操刀。
“現在很多實習的孩子偷懶,懶到你無語。”
說這句話的,是上海某知名三甲醫院的副主任醫師。
他不愿透露姓名,暫且稱其為Z。
Z是神經外科醫生,用他的話說,搞神外是件頗有成就感的事,病人病情惡性程度高,手術難度大,每一場神外手術,都是在“攫取醫學王冠上最大最亮的寶石。”
但他帶的學生很多都不這么想。
“我們實習的時候是天天泡在醫院的。”Z說,“急診手術時間比較長,有時候要干一晚上,回去晚的時候,宿舍門關了、鎖了,我就在病房里隨便找個醫生辦公室里的長條椅子,睡一晚上。”
而現在的學生“不僅不會主動跑過來,有時候安排到實習,過來報到,就說,老師我要考研,或者老師我要找工作,就不來了。”
實習期“泡在醫院”有多重要?
“很多常規的、基礎的東西,教科書上不一定寫,都是要在實習當中教的。”
比如傷口換藥,正規操作應當需要2個彎盤、3把止血鉗,并且讓病人到專門的換藥室去,但很多情況下,醫生只使用1個彎盤、2把止血鉗,并且直接在床邊操作。
要把消毒用品帶到床邊,各家醫院各個醫生的做法多少都有些出入,很多老醫生雖然知道應當如何做,但苦于現實條件達不到,只能“將就”。
這“將就”的結果,就是很多學生以為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
Z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正確的做法,但結果卻很無奈。
“這些東西考試不考,考研不考,執業醫師考試也不考。”Z說,“你講這些東西給學生的時候他們就不愛聽,因為考試不考,升職稱也沒用。”
他其實也明白,現在的學生比起他們那個時候壓力更大,“不是準備考研,就是要找工作,參加招聘會和各種面試,實習期就變成了復習期、求職期”。
反正實習期結束達不到臨床要求,再參加規培,規培的內容其實就是重復實習期間要求掌握的東西,但規培要求輪轉各個科室,專業技能還是會受到影響。
“你會看到現在的年輕醫生英語很好,能寫文章,但是臨床技能遠遠達不到要求。”
當醫生和做科研矛盾嗎?
人們說醫生越老越吃香。吃香不僅說明醫生醫術高明,溝通能力也很關鍵。如今醫患矛盾備受關注,但醫學院的教育并沒有足夠重視醫患溝通的培訓。某院耳鼻喉科曾舉辦過以醫患溝通為主題的模擬訓練。其中一個“患者”問醫生:“我得了腫瘤會不會死?”參加模擬訓練的年輕醫生竟回答:“每個人都會死。”換位思考,這讓人實在難以接受。可是他并沒有壞心眼,就是不會說話。
培養不出年輕的好醫生,我們的醫學教育是怎么了?
中山一院院長肖海鵬教授說:“這是個宏大的問題。但‘指揮棒’值得探討。根據現在的‘指揮棒’,醫學生碩士、博士畢業都必須發文章,而且大多數做基礎研究,導致年輕醫生很多都得去養小白鼠,沒太多心思投入到臨床訓練中,也缺乏規范系統的住院醫生和專科醫生培訓。這樣的年輕醫生,更加不會與患者交流。”
歐美的醫生培養體系,“同質化”很,醫學生一直培養下來約在32、33歲可獨立行醫,無論你是做家庭醫生還是到大醫院做醫生,水平是相當的。因為此前經過了嚴格、系統的臨床技能培訓。所以,病人看病不用“貨比三家”,就能享受到均為較高水平的服務。所以從成才曲線看,他們剛過而立就能接近能力的峰值,但中國的大多數醫生往往得到四五十歲才可能達到能力的峰值。培養出高水平、同質化的醫生,讓群眾享受到均等的醫療服務,這是醫療系統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肖海鵬教授說:“因為要晉升,中國的醫生、護士每年都得發論文,但大部分文章對提高臨床實踐、解決臨床問題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此前,我們和英國伯明翰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展開合作。該中心從1995年至今的十多年間已在國際頂級期刊《柳葉刀》發表100多篇文章,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16篇文章。能發在這些雜志上的,都是具有全球影響力了,很多對指導臨床實踐、改變醫學指南有重要指導意義。”
“以疾病臨床問題為導向的這樣的科研,很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所以我們要走出去。這些年我們不斷送醫生出去,在全球頂尖的醫療中心進修,提升臨床和科研能力。對中青年醫生,我們和美國西南醫學中心、哈佛醫學院、英國愛丁堡外科學院等合作,針對具有杰青、長江學者、院士潛力的專家,我們投錢、投人力支持。可以明確的是,這些研究都是有價值的研究,并非脫離實際的科研。”
只能做手術的醫生只能算是匠人,更優秀的醫生會善于從臨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科研,會更能指導臨床的實踐,推動醫學科學發展。將心比心,才能將年輕一代培養得更好。
美國中年醫生也深受年輕一代觀念改變之“苦”
近期,美國Medscape網了《Medscape年輕醫生2016年度薪酬報告》(Medscape Young Physicians Compensation Report 2016)。來自20多個專業的19183名醫生參與這項調查,其中,有4162名被訪者年齡在40歲以下。調查時間為2015年11月17日至2016年2月9日。這份報告分析了年輕醫生和年長醫生之間的差異,除了涉及薪酬方面,還包括他們對職業的滿意程度。
(受訪者按專業分布)
結果1:年輕醫生年薪多少?
這份報告顯示,40歲或40歲以下的醫生中,整形外科醫生年薪最高(329,000美元),緊接著是皮膚科醫生(312,000美元)和麻醉醫師(309,000元)。當考慮所有年齡層的醫生時,年薪最高的還是整形外科醫生(443,000美元)。不同的是,心臟病科醫師排在第二位(410,000美元)、皮膚科醫生(381,000美元)緊隨其后。
注:對被雇傭的醫生來說,患者護理(patient-care)薪酬包括工資、獎金和利潤分成。
結果2:年輕醫生VS年長醫生
年輕和年長的整形外科醫生都是收入最高的,兩者的收入差異是150,000萬美元,是各專業醫生中差距最大的。差距最小的專業是家庭醫學(family medicine),年輕和年長醫生收入差距為22,000美元。
結果3:年輕男醫生VS年輕女醫生
報告稱,不管是初級護理(primary care),還是專業(specialties)醫生,男醫生的收入都高于女醫生。
結果4:哪一個年齡層女醫生多?
報告稱,小于40歲的醫生中有37%是女醫生;相比之下,40歲-69歲的醫生中僅有29%是女醫生。
結果5:年輕醫生的凈資產
參與調查的醫生還評估了自己的凈資產。毫不意外的是,年輕醫生的凈資產遠低于年長醫生。72%的年輕醫生凈資產低于500,000美元,而年長醫生僅有24%凈資產不足50萬美元。
問題6:年輕醫生的消費習慣如何?
盡管收入和債務存在差異,但年輕和年長醫生的消費習慣幾乎是相同的。
結果7:多少年輕醫生覺得他們的薪酬是公平的?
54%的年輕醫生覺得他們的薪酬的公平,51%的年長醫生也這樣認為。
結果8:個人與患者在一起的時間是多少?
調查發現,年長醫生花在患者身上的時間更多,其中有44%的年長醫生個人與患者共度的時間超過17分鐘。相比之下,只有39%的年輕醫生做到了同樣的程度。
結果9:哪些年輕醫生會再次選擇醫學專業?
調查發現,年輕醫生中,超過75%的傳染病醫生和家庭醫生會再次選擇醫學專業。
結果10:年輕醫生對職業的滿意度排名
40歲以下的醫生中,滿意度最高的是皮膚科醫生,達64%;滿意度最不佳的是腎臟科醫師,僅達32%。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中年醫生們也在為如今風頭正勁的“小鬼”們頭疼著。
根據美國醫院協會的調查,與2001年相比,美國2011年直接受雇于醫院的醫生數量增加了30%-40%。
而那些獨立診所或醫生集團的日子卻“很不好過”,2005年之前,美國有超過2/3的醫療機構的“私立”的,但在短短3年間,這一數字就跌到了50%以下。
為什么?一個很大的原因在于,現在的年輕人覺得開個人診所、或是加入醫生集團“太累”。
“3、40年前的那代醫生,被稱為有企業家精神的醫生,他們那一代出來之后就覺得自己要賺更多的錢,行醫當然是他們很重要的追求,但他們開個人診所的目的,在于他們的野心和企業家精神,”陳一谷(哈佛附屬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說,“但是現在那些30歲左右的醫生,他們是2000年之后成年的‘千禧年一代’,生活觀念發生了極大改變。”
“我不需要很多的錢,”這是當下許多美國年輕醫生的新理念,受雇于醫院的薪水已經非常夠花,他們更想追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而不愿在治病救人之外還要操心市場競爭。
再加上,美國醫學院費用昂貴,很大一部分學生是用助學貸款完成學業,自己開業需要承擔盈虧,收入不穩定,風險太大,而成為醫院雇員收入會穩定得多。
這種觀念轉變導致的結果是,越碓繳儆腥搜裥驢診所,且原先那些診所或是醫生集團也越來越難招到年輕人,青黃不接,只好賣掉。
除了埋怨年輕人,我們還能做些什么?
老一輩抱怨新一輩,并不少見,徐虹卻從不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有什么“不好”。
她是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黨委書記,即使在“兒科醫生大逃離”、“兒科醫生荒”這些概念被炒到鼎盛的時候,她也從不指責年輕人離開錢少、活重、醫患關系緊張的兒科是因為“急功近利”。
“我做小醫生的時候,醫院剛有正規大學生過來,我們的上級老師都非常寶貝我們,帶我們做各種操作。”她說,“現在學生多,醫生又很忙,對他們真的重視不夠。”
篇5
怎么會,我想你真應該去看我的短片(《騎士酒店》),這個短片就是關于性的,里面有一個非常性感的女性角色(由娜塔莉·波曼飾演),她很聰明,但是有點黑暗。《穿越大吉嶺》中也有性的成分,和之前的電影比起來真的是多了很多。其實《青春年少》里本來有一場,是關于那個老師的,但我后來決定不拍那一場。《天才一族》本來也有的鏡頭,但最后我把那部分剪掉了。
2.比爾·穆雷似乎有能耐不費吹灰就讓人發笑。他究竟是用的什么方法?
他有非常大的力量,有種神奇的英雄氣概。比如我們在這兒夸夸其談,一心想引人注意,可一旦他進到屋子里面,完了,沒人會理我們了。他臉上沒表情,可你還是會笑,因為他獨特的氣質足夠橫掃所有人。有一次我們去中央公園看演唱會,穿過第五大街時,發現有五六個哥們跟著我們,然后邊走邊有更多的人聚集上來。我們每穿過一條街,都有人自顧自地斜穿馬路跑過來,等我們到停車場的時候,有40個家伙跟著比爾·穆雷在大街上走,我這輩子都沒見過這個陣勢。他跟每個人都說幾句,然后所有人等著他上去取車,把車開下來。比爾一邊跟大家揮手告別,一邊開走了,所有人還留在大街上(安德森在《水中生活》的結尾設計了類似的長鏡頭跟拍,比爾·穆雷飾演的船長一個人走在碼頭上,船員們一個一個加入他,上船起航)。
3.你還想和哪些演員合作?
我有幾個人選在腦子里不過現在不想說。我曾經想和馬龍·白蘭度合作,因為我能為他設想出許多他會擅長的場景。可現在,我想不起任何人。我考慮過很多演員,并會一一設想他們的角色,我現在不想說出來,因為我擔心會把事情搞砸。不過我現在手頭有個安杰麗卡·休斯頓的角色,還有個詹森·舒瓦茲曼的角色。其實我對于電影角色的設定挺隨性,我時常覺得我某部電影里的人物能隨意進入我另一部電影,并且不會破壞電影的完整性和趣味性。但如果其他導演的角色進入到我的電影中,就會 挺別扭。
4.你好像對巴黎情有獨鐘。
是的,這個城市吸引我的原因,是我看過的在這個城市拍攝過的電影。就像拍攝《穿越大吉嶺》完全是因為我看了許多關于印度的電影,但很奇怪的是這些電影都是法國人拍的。我非常喜歡讓·雷諾阿的《大河》,其實是這部電影才讓我最終決定去印度拍電影的。身處這座城市帶給我的感覺和我從電影里感覺到的是一模一樣的。所以,我真的很愛這座城市。每次我完成自己的某個作品之后便會來巴黎。感覺好像回家一樣。相比于在紐約,我更喜歡巴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每天吃的早餐,這些早餐來自哪個餐廳,我每天看到的景色,甚至只是一些老舊的建筑,這些我都非常感興趣。從我在巴黎的住處看到的風景真的很美,在紐約的公寓里,窗外能看見的只是到處都在蓋的房子。
5.你電影中的成年人通常表現的很不成熟和不負責任,而小孩子通常很聰明,講起話來像大人。這和他們的年齡是完全反著的。
讓我想想,難道你不覺得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都變得越來越迷惑么?我可以用的自己的一個經歷回答你這個問題,當我拍完第一部電影《瓶裝火箭》時,我覺得自己太了不起了,那時我非常自信。我確信我知道世界上的一切。我當時的心情大概是這樣的:“等人們看了我這部電影,他們會為之瘋狂的。”但是大家看了電影之后,沒有任何反應,他們真的非常不喜歡這電影。這對我影響特別大。我想他們真的是很討厭這部電影!當時我和歐文在一個小展廳里為385人放映了這部電影,只有一個人填寫了意見卡,他寫了很多對于《瓶裝火箭》的正面評價。還有一個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并且為它寫了一個小論文。但其他所有人都討厭這部電影。甚至有三分之一的人在電影放到一半的時候就離開了。但很幸運的是,那個喜歡我電影的人,是一個電影公司的制片人。也就是在之后,他為 我的第二部電影找到了投資。
6.家庭總是你電影里重要的元素,你的家庭是什么樣的。
我電影里的家庭都是比較好的。同時,家庭在我的電影中是很戲劇化的。我自己的家庭并沒有那些類似的問題和沖突。我有一個非常普通的美國德州式的童年。哥哥是醫生,弟弟畫畫和寫作。他給我的電影幫了很多忙。事實上我和我弟弟埃里克基本是同時開始寫劇本,有個事兒我不知道該說不該說,好吧,我寫的第一劇本其實嚴重抄襲了埃里克的劇本。這事兒現在想想挺逗的。我覺得埃里克看到我的劇本的后肯定知道一切。但他沒說一個字,我當時還以為我改寫以后的劇本變得更商業化了,于是他沒發現。那時我在上四年級,8,9歲的樣子。埃里克的原版故事講的是一群開著意大利名車的男生。我唯一改動的是,他們都開瑪莎拉蒂。當時我給這個故事取名為《5輛瑪莎拉蒂》。它并沒什么劇情,只有一大堆車。
7.《青春年少》里,馬克斯對父親很不好。而你電影里所有的父親形象都很爛。
必須事先聲明,我的父親不是這樣。我知道。馬克斯對他父親太不好。他對自己的生活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的父親與他的幻想格格不入。但他最終想明白了,他想要一些非常絢麗耀眼的東西,比 如一個世界聞名神經外科醫生的父親,一個《天才一族》中的父親。他不懂自己已擁有的東西有多么好。事實上我很崇拜我爸爸做的事情,他從事廣告行業,我對他的工作感到很自豪,因為總會有藝術家和作家為他工作。每次去他辦公室的時候我都非常興奮。其實我電影里的很多角色是從很多不同的角色中汲取靈感的,這里取一點那里取一點,所以這些形象完全都是想象出來的。
8.你還會繼續創作電影對不對?
我想是的,我覺得單是電影,我就還有很多要學習的東西。就像我第一次看布努艾爾的電影時,我根本就不知道他拍了些什么。但現在去看,我才能領悟到他那種獨特的幽默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其實很幸運,因為至今還沒有哪個電影公司會對我的電影指手畫腳,告訴我如何去拍攝他們想要的東西。但其實我也遭遇過很多負面的評價,《衛報》的一個記者曾經當面說我是個“腳踩在桌上,鼻子卻掛在高空”的空想者,舊金山有個哥們曾經形容我的電影為“根本沒理由存在下去的一塵不變的黑洞”。我已經40多歲了,我渴望有自己的孩子,如果不拍電影,我想有很多孩子。
9.《了不起的狐貍爸爸》的成功令很多評論家改變了對你的看法,他們說你很聰明地選擇了觀眾群體。
我知道他們會這么說。說實話我的觀眾會是誰我根本就不會知道,我只管坐下來寫劇本,我沒有想過要讓它更符合成人的審美,也沒想過要讓它得到孩子的喜愛。其實在創作電影時,我經常會變得消極怠工,因為當你躺在床上失眠時,你會覺得這部花了你三年時間并且還在制作的電影是你這輩子遇到的最難的事情,這種感覺很難受,因為你會不斷問自己,對,或者不對。其實這三年的時間會一直被這種沒有結果的決定占據,最后,電影上映,它很有可能就突然變成了一部壞電影,你會發現你之前的各種心思都變得毫無意義,因為你無法繼續掌控你的作品,就像你無法控制你制作它時復雜的心情一樣。
- 上一篇:實驗室負責人述職報告
- 下一篇:網點負責人述職報告